關鍵詞:里根 總統(tǒng) 課堂 80年代 西方國家
摘要:對1980年代的復旦人來講,里根是個意義特殊的符號,也是改革開放之初復旦受西方國家青睞的佐證。1984年4月,美國第40任總統(tǒng)羅納德·里根訪華過滬,除了在復旦大學大禮堂發(fā)表演說,還安排了聽課并與師生代表見面的內(nèi)容。"所謂聽課,只是個名目,他需要的是一個場所,讓學生在此向他提問,便于他在大禮堂發(fā)表主旨演說之后,繼續(xù)他那閎中肆外的表演。"當時負責"上課任務"的陸谷孫教授在回憶文章中寫道。而這個"場所",就順理成章地落在了剛于1980年竣工的第三教學樓——當時復旦最好的教室——3108的頭上。
檔案春秋雜志要求:
{1}參考文獻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外文作者名應與PubMed數(shù)據(jù)庫一致。
{2}不提倡引征作者自己的未刊稿,除非是即將出版或已經(jīng)在一定范圍內(nèi)公開的。
{3}來稿請參照本刊已刊發(fā)的論文格式,請中文摘要及其英文譯文,中英文關鍵詞,以及作者相關信息。
{4}作者單位包括單位全稱、所在省市名及郵政編碼;單位名稱與省市之間加逗號分隔;各工作單位之間連排時以分號隔開,并在其工作單位名稱之前加與作者姓名順序相同的數(shù)字;所有單位用一個圓括號括起。
{5}摘要一般應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實驗(研究)方法、結果和結論等,中文摘要不超過300字。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