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門源地震 insar形變場 滑動分布 發震構造 冷龍嶺次級斷裂
摘要: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門源縣發生M_S 6.4級地震,距離震中位置最近的已知斷裂為位于其北側7 km的冷龍嶺斷裂,該斷裂晚第四紀以來主要表現為左旋走滑運動,局部兼具傾滑分量.但本次地震的震源機制解顯示為逆沖型地震,與人們認知的冷龍嶺斷裂走滑運動性質有所差異.本研究利用Sentinel-1A數據獲取了升降軌方向的形變場,形變場特征顯示本次地震以逆沖為主,最大形變量在6 cm左右.以此數據為約束,采用兩步法反演了發震斷層參數,結果顯示僅以InSAR數據為約束并不能唯一確定斷層的傾向,因此本文對比了NE傾向和SW傾向等不同斷層模型的反演結果,綜合分析該地區的地質構造背景,認為SW傾向的斷層模型更加合理,本次地震由冷龍嶺北側的弧形次生斷層引起,發震斷層面走向141°,傾向SW,傾角43°,平均滑動角為72.7°,最大滑動量為0.44 m,反演矩震級為M_W 6.0,震源深度10 km.該次生斷層與冷龍嶺斷裂一起構成正花狀構造,冷龍嶺主干斷層近直立插入基底,夾持部分形成隆起斷塊,推測本次地震是青藏高原向NW推擠生長,在壓扭性作用下隆起斷塊的一種表現.
地球物理學進展雜志要求:
{1}中文題名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一般不使用副題名,中英文題名含義一致。
{2}凡在本出版物發表的作品,本編輯部享有節選出版與轉載的權利,包括但不限于傳統媒體、數字媒體、數字出版物、網絡平臺等媒介載體,作為交流使用。
{3}譯稿請事先征得翻譯版權并在文后予以說明,如出現著作權爭議,后果由譯作者自負。
{4}參考文獻:按國家標準《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7714—2005)書寫。
{5}如為基金項目資助論文,請在文稿首頁頁腳處注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