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驪山山前斷裂 斷裂活動性 同震垂直位移 斷裂避讓
摘要:驪山山前斷裂位于驪山北側,其華清池以西段向渭河盆地延伸,該斷裂的幾何展布和活動習性是準確認識渭河盆地東部區域地震構造及地震安全性評價的重要依據。跨斷裂推測位置布設高密度電法、人工淺層地震及聯合鉆孔剖面并通過探槽開挖等多種手段進行探測,所得結果顯示,華清池以西段的走向由其西段的近EW向變為N60°W,斷裂由2支次級正斷層構成,傾向NE,傾角約75°。其中,南支次級斷層自晚更新世以來沒有明顯的活動證據,北支次級斷層最新活動時代為全新世。人工淺層地震探測揭示斷裂附近的地層產狀整體傾向S,推測與驪山斷塊自新生代以來向S掀斜運動有關;聯合鉆探剖面揭示北支斷層自中更新世晚期以來古土壤層S2斷錯位移量約10m;晚更新世早期以來古土壤層S1垂直錯距最大約7.8m。探槽剖面揭示西延段斷裂自馬蘭黃土沉積((32170±530)Cal a BP)以來至少發生過3次古地震事件,并造成馬蘭黃土最大總錯距約3.0m。其中,斷裂最新一次活動使全新世早期的黃土層L0((8630±20)Cal a BP)產生了約0.9m的垂直錯距,并在全新統黑壚土地層S0((4390±20)Cal a BP)中形成了明顯的張裂縫。最終分析得到驪山山前斷裂西延段全新世((8630±20)Cal a BP)以來的垂直活動速率為0.11~0.19mm/a,推測單次事件產生的垂直位錯量約0.9m。
地震地質雜志要求:
{1}來稿請附作者簡介,包括姓名、所在單位與職稱、職務以及聯系方式。
{2}本刊實行匿名審稿。
{3}論文要求有中英文題名、摘要、關鍵詞、作者姓名,以及中文通訊地址和郵編等內容。
{4}中文摘要一般限在200字以內,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對象和范圍,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結果和重要的結論,關鍵詞一般3~5個。
{5}文獻中,作者不超過3位時,全部列出:超過3位時,只列前3位,中文后加“等”,英文后加“ctal”。作者姓名不論是外文還是漢語拼音一律姓在前、名在后(外更姓不可縮寫且均應戈寫,名可縮寫并省略縮寫點“”)。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