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4 10:27: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當代教師的人文素質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當代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研究
縱觀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人文素質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人文明程度的集中體現,又表現了民族中個體綜合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質為目的,以培養學生優良的人文素質為使命的教育,注重形成人的健全特性和社會發展需要,學界將人文素質分成四個方面:人文知識、人文理念、人文方法、人文精神。[1]當代的人才培養不僅限于提高專業技能,還要契合時代和社會的需求。教師也由為知識而教轉向為素養而教,讓學生體會、感受,將人文素質內化于心,歷經發展衍生出以下幾種內涵。
(一)人文素質教育是傳授知識技能、進行創造性
教育活動的綜合教育我國學者徐玲將人文素質教育分為三個方面:一是人文和科學知識的學習。二是人文精神的傳承,人文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包含強烈的民族特色,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三是以體驗式活動為中介的人文實踐活動,從做中學。[2]還有諸如談新敏等學者將人文素質教育細化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藝術情操的教育。李建文、范思立等學者將人文素質教育總結為知識、修養和綜合能力的應用以及心理上綜合的體現,都能體現人文素質是傳授知識技能、培養正確“三觀”的綜合教育。
(二)人文素質教育是強調人的價值、追求人的自由發展和探尋本質的內在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是一種內在品質,可以充分體現一個人的知識、能力、氣質、修養等,體現人的行為規范、精神價值取向及追求,并影響其他素質的形成與發展[3],通過對人的價值、人的追求、人的本質的探尋,以此促進人的自由發展以及自我完善,對人類命運的關懷也體現了人文精神和人生態度。中華文明的獨特教育傳統內在精神和素質至今仍影響中國人對人生態度的思考及行為的判斷。從馬斯洛的需求原理也能看出,人的最高追求實質上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內在本質的追求。
(三)人文素質教育是對社會的責任感、民族的擔當感和共同體歸屬感的家國情懷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我們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人文素質教育的水平決定了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文化水平,決定了國家重大戰略的實現。人們對家國情懷的傳承、認同便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這種對社會的責任、民族的擔當和共同體的歸屬表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使命感,使人文素質成為可認識、可表征、可衡量的人文行為。這種可視化的行為為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提供諸多便利,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166--過程中產生由內而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為社會多做貢獻的擔當感、促進祖國統一的民族責任感。(四)人文素質教育是一種使人之所以為人、熏陶素質、修養品格的人格教育教育者教育的是有人格、有品行、有情感、有思想、有精神的人,使受教育者在追求人文精神和專業氣質、熏陶人文素養和人文關懷的同時促進個體身心和諧發展。這種強調人格的教育是以鑄造人格、發展個性為培養目標,以完善人格為宗旨。以人文素養促進人格教育,教會受教育者做人有德、做事有才。這種定義也契合了我國古代儒家教育重視教人、做人的傳統使人產生了更為復雜的情感,正確的“三觀”是成為“人”的基本價值取向。
二、教師為素養而教的著力點
就綜合教育的內涵來說,教師在實施具體的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需要確立完善、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創設環境、因勢制宜地融入地方特色,在課堂中營造人文教學氛圍。[4]通過傳授文史哲、真善美等基本人文知識常識,結合正確的“三觀”教育和創造良好的環境等多種教育途徑,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質,促進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以此來引導學生培養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陶冶情操,將人類優秀的成果內化為自己的實踐和經驗,進行創造性的活動,提升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讓他們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就內在的素質教育而言,人在與人、與社會、與自然交流的過程中會注重自身的內在素養,對生活的態度決定了過什么樣的人生。陶淵明有言: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人文素質相對于科學素質來說更關注“人”的樣子。教師在關注自身生存和發展、追求崇高人生價值的過程中,將人文素質教育作為一種內在的素質教育,對未來發展方向有更為清晰的認知,對生存狀態有更為真實的體驗,對意義和價值的追尋有更為透徹的領悟。同時耳濡目染地向學生傳達信息并通過自身可認識、可表征、可衡量的人文行為表現出來的人文精神和人生態度能夠促進學生內在素質的健全,能夠讓學生在全面發展的道路上更好地洞察人生、凈化心靈,理解個體的人生價值與意義,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5]就家國情懷教育而言,歷史承載著文化,教育又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那么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是值得教育者和研究者去探究的一個角度。古往今來優秀的文學作品和詩詞歌賦中從不缺乏對祖國的歌頌和對真善美的弘揚,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滲透著愛國主義文化和先進的理想信念,其所展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作者本身的人格魅力,是其他學科所不能及的。教師可以著眼于文化育人和專業教育教學的相關要求,積極利用文化資源來鼓勵學生、教育學生,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現代文化的開發可以逐步實現文化的傳承和滲透,讓受教育者從大浪淘沙的文化之中體會到古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情懷,從而學習他們高尚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歷史責任感。[6]就人格教育來說,人類社會的創造性教育活動,會注重在活動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日益擺脫以往群體生活的束縛,自由鮮明的個性解放又在客觀上推動了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應按兒童成長的規律去促進他們成長,因材施教,重視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讓學生在掌握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有效地對知識進行運用,吸收人文知識,外化人文行為,陶冶人文精神,完善自身發展,提高人文素質與綜合能力,在天性和教養中塑造人格,在和諧統一中完善人格。在傳統的文化本位和人文精神中去尋覓探索,實現文化、修養和人性的塑造,最終實現兩者融合中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讓學生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能夠認識自己。
三、教師為素養而教的注意要素
柏拉圖曾說:“人是萬物的尺度。”也就是說事物的存在是相對于人而言的,人生下來更趨近于動物,在與人、自然、社會的互動中后天的習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作為人的資格,而這種資格蘊含在人的社會性和文化性中,通過個體的人文素養表現出來。優良的人文素質便是在這種社會環境的熏陶和人文素質教育的養成中塑造出來的。首先,不可否認家庭的人文素質教育占據絕對重要的地位。家長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都會通過價值取向傳達給孩子,生活格調、生活情趣等一言一行都在為孩子培養人文素質指引著方向、提供榜樣,具有基礎性意義;家庭內的互動和氛圍又是家長和孩子間溝通的橋梁,溫馨的環境、良好的家風、多元化的語言會耳濡目染地熏陶孩子的心靈,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行為。例如,有的父母開明,自身具備一定的人文素質,那么,在他們選擇教育方法時會帶領孩子朝著自信、開朗、獨立的正向方向前進,這種實踐性、引導性和實效性也會為孩子的人文素養奠定基礎。因此,教師不能忽視家庭環境和父母對孩子人文素質養成的重要性,增強家校的溝通和合作,引導家長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其次,充分利用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去豐富校園生活,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正確的教育方法就是增強學生對教育內容的興奮度和興趣度,激發學生的智商和情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啟迪和養成起著關鍵作用。對于人文素質教育而言,教師從培養目標上指明發展的方向,從課程活動中以及內容形式的把握上引領發展的路徑,通過言傳、身教以及發揮設計和疏導作用,對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產生思想和行為影響。最后,整合優化資源,形成系統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社會作為體驗人的價值的施展舞臺,給孩子們提供了認識這個世界的重要信息,對人文素質的養成具有終極導向和定型合成的意義。社會人文現實對學校、家庭的人文素質教育成效具有助推力,與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特定形態的整合是相輔相成的。人文知識的接受、消化和應用同時也體現在社會實踐之中,為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提供了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機會,創造了動腦和動手結合的資源,構筑了傳承與創新結合的條件。
四、教師為素養而教的新路徑
目前存在一些學校只在課堂教學和知識性的顯性層面突出了人文素質教育,卻沒有挖掘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內在隱性層面,這樣就使人文素質教育形式大于內容,這樣的“空殼子”促使學生被動地接受“填鴨式”知識,卻沒有真正將知識理解內化為素質和精神,不能觸及學生自身內心的認同,未落地的政策導向和實施方案就更不能期望學生的自覺踐行。如何在現有人文素質教育存在問題的基礎之上,探索人文素質教育進一步發展的新路徑和新方式也成為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一)將五育與人文素質教育融合
充分發揮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的目標,從知識、能力、素養、價值觀等方面構架出較為完整的文化素養體系,傳統的體育文化精神和人文素質教育的協同育人。雖然這種融合過程在效果層面上的評價體系標準和尺度上具有不確定性,片面的評價難以突出全面和完整的體系,更為重要的是人們目前仍不夠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因此,教師在教授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時,要避免把人文素質教育局限在課堂內的知識性學習范圍之內,學生的人文素養要系統、全面地形成。例如,湖北省宜昌市為響應國家“雙減”政策,開展“德育加油站”建設工作,立足本校,不拘泥于書本和課堂,擬訂課題的試驗方案,將課后服務項目化、課程化、素養化去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將傳統文化與人文素質教育融合
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質,每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特質是一個民族的根脈和靈魂,對自身文化的自信是促進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構建以人文素質為平臺的服務體系,能夠發揚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利用校園文化具有熏陶的功能去欣賞、創造文化之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各種文化的沖擊之下能夠安身立命,兼容并包又能保持自我特色,才能提升自我的人文素養,升華人的精神、追求更高的境界。同時教師在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又實現了文化的適應和變遷,推動和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在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了人文素質教育的獨有的中國化特色。
參考文獻:
[1]張巨洪.探究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1(7):240-242.
[2]張曉姣.全面發展語境下加強高職人文素質教學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22):121-122.
[3]龍蘇蘭,楊芳,王立,等.江西中醫藥大學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J].光明中醫,2022,37(6):927-930.
[4]徐玲.文學教育與人文素質教學的融合策略[J].文學教育(上),2021(10):100-101.
[5]李學志.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J].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2007(6):143.
[6]王海芳.淺析高職語文教育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評《語文教育學新論》[J].領導科學,2021(16):126.
作者:張悅 單位:三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