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8 09:52: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超大城市城中村社會治理新格局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大源村位于廣州市白云區南部,村域面積約為18000000m2。截至2021年,大源村常住人口為15萬人,建筑面積約為10000000m2,被人們稱為廣州市最大的城中村。在城市化進程中,由于外來人口多、貨運物流發達、淘寶電商云集、出租屋多,大源村的社會管理壓力巨大。違建、治安差、環境衛生差等亂象,使得大源村成為白云區的重點“問題村”。近年來,白云區發展定位和空間格局發生了巨大改變。大源村憑借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地緣優勢,源源不斷地得到外部資金的支持。受城鄉二元結構的限制,大源村的基層組織和管理能力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大源村行政體制轉變成為必然。2018年5月,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提出開展大源村綜合整治工作,希望通過該項工作探索出城中村系統治理、發展提質的有效路徑,為廣州市乃至全國基層治理改革創新提供經驗。經過為期三年的綜合整治,大源村由亂到治、由典型的“臟亂差”地區變成全國社會治理示范村。本文以大源村實踐為例,通過梳理綜合整治規劃思路和規劃內容,探索超大城市城中村社會治理新格局的規劃實施路徑,以期為同類型城中村破解發展難題提供參考。
1基于問題導向的規劃策略
1.1追根溯源,破解發展難題
大源村東南角與天河區接壤,對外交通便捷,可快速到達白云國際機場和廣州各區。在建的城際軌道廣佛環線在大源村中部設有大源站,從該站前往廣州天河中央商務區(天河CBD)只需要十分鐘。未來,大源村規劃有多條軌道交通線,其區域交通優勢將進一步增強。歷史上的大源村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發達的物流貨運市場以及靠近中心城區但租金相對低廉的優勢,吸引了大量的電商企業和商家入駐,借此逐步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淘寶村”。隨著各類生產和生活要素的集聚、驟增,大源村發展矛盾日益突出。其根本原因是以往增量時代的建設規模過度擴張造成土地等空間資源的低效利用、使用無序、分配不均。大源村由于城市化進程過快,出現了土地的城市化明顯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以及三個“嚴重不匹配”的現象:①人口數量和用地規模與大源村傳統區劃村的基層組織和管理能力嚴重不匹配;②配套設施等級和規模、內部交通組織、人居環境品質與逐步融入中心城區的區域發展格局嚴重不匹配;③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的投入力度、供給水平、分布模式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嚴重不匹配。破解大源村發展難題的關鍵在于“對癥下藥”,核心在于“治理”,重點在于實現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匹配的空間資源配置、設施服務供給和環境品質提升。1.2規劃引領,提高空間治理能力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對大源村發展制約因素、資源條件、發展機遇進行系統梳理和評估,科學編制綜合整治及發展規劃。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還將三個維度作為規劃切入點。①發展維度(需求側思維)發展維度作為大源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引領,主要解決大源村發展要“做什么”和“做成什么樣”問題,并保證大方向正確,突出目標導向。②空間維度(底線思維+供給側思維)。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提出了大源村空間資源的利用策略,同時突出剛性管控,保生態本底、保長遠可持續發展,以此來實現各項資源合理高效配置和環境品質提升。③行動維度(執行者思維)。大源村綜合整治工作的抓手是落實發展規劃和空間規劃要求,發揮導控功能。
2基于系統思維的規劃實施路徑
2.1利用大數據分析規劃底圖
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深入街鎮、村、社區,以期摸清大源村發展歷程、發展階段和發展痛點,更好地研究和分析大源村的發展問題和復雜的空間形態。白云區委區政府以廣州市多規合一規劃平臺為基礎,利用規劃、農業、水務、城管以及測繪等多口徑數據,同時結合GIS(地理信息系統)、3D建模等新型數字化技術來繪制大源村“一張圖”,為綜合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夯實基礎。
2.2突出戰略引領,統籌發展規劃
2.2.1制定發展目標,繪制發展藍圖
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按照現代化中心城區標準要求,力爭將大源村改造成為科技創新引領、軌道交通支撐的科創智谷,活力生態滲透、宜居宜業宜游的都市綠谷,生產、生活、生態高度融合的基層治理改革示范區。2.2.2提出總體思路,明確更新方式結合大源村發展特點,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因地制宜,提出“政府主導、多元參與,不大拆大建、綜合整治,優化空間資源配置、提升人居環境品質”的總體思路。同時,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明確了大源村的城市更新方式:大格局下重塑秩序,強手段下煥發新顏;從低效到高效,盤活存量,提高質量,不主張大拆大建式的空間重構,以“綜合整治+局部拆舊建新”的方式進行可持續有機更新,以改善人居環境品質為重點有序營造空間,以產業功能轉型提質為核心持續注入活力。大源村的規劃總體思路和更新方式如圖1所示。
2.2.3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1)城際站點綜合開發引領。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以廣佛環城際站點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綜合開發作為發展突破口,引領地區轉型,帶動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在城際站點中主要融入商業金融、商務辦公、會議會展、服務配套等功能,打造區域商業中心。(2)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清理、清退了一批低端低效、“小散亂”的貨運物流市場,騰挪出存量土地;依托物流和電商夯實產業基礎,打造現代化智慧物流總部;充分挖掘電商上下游產業鏈潛力,實現功能升級,重點發展高端電子商務,打造電商產業集聚基地。
2.3覆蓋全域、全要素的空間規劃
2.3.1提升存量土地價值,落實空間發展需求
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在大源村綜合治理和發展規劃過程中提出“政府收儲+綜合整治”的組合實施路徑:村集體物業以及低效、閑置的國有用地由政府收儲后出讓使用權,并作為融資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使用;將大源村體圖1 大源村規劃總體思路和更新方式示意圖量最大的村民住宅部分劃分為16個綜合整治組團,通過政府投入或附帶條件的融資用地出讓的方式來實現每個舊村綜合整治單元改造的順利開展,成熟一片改造一片,強手段推進舊村持續微改造,煥發舊村新活力。“政府收儲+綜合整治”組合實施路徑如圖2所示。
2.3.2下足繡花功夫塑造空間品質
(1)構建完善交通體系。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致力于構建完善的道路交通網絡,打通消防通道的“最后一米”。其主要做法有:建設高效城市路網,分擔交通干道通行壓力,改善交通出行環境;構建城際鐵路、地鐵、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融合的多元化、高覆蓋率的交通體系;結合綠道構建低碳慢行步道體系。
(2)營造綠色公共空間。白云區委區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堅守生態底線,用“繡花功夫”營造高品質綠色公共空間,提升人居環境品質,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保障11000000m2生態空間、340000m2河涌水域,提供1660000m2公園綠地,打造6個廣場,構建“生態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三級公園綠地系統。
(3)補齊設施短板。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通過提升原址品質、違建拆除空間再利用、完善民生保障工程、加大設施建設力度、合理配置資源、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等方式來打造“基礎化、多樣化、便民化”的15分鐘智慧生活圈。道路交通、公共空間、配套設施規劃如圖3所示。
2.3.4制定遠近結合的全面行動指南
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在大源村綜合治理和發展規劃過程中,按照遠近結合的要求,找準解決問題和開展工作的突破口,制訂行動計劃,為政府各部門開展工作找準抓手;按照1年初顯成效、3年根本好轉、5年全面發展的工作部署,制訂2019年—2021年三年行動計劃,為大源村各項整治工作的開展提供指引。
3基于規劃引領,提高社會治理能力
3.1探索鄉村治理示范模式
在規劃引領下,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在為期三年的綜合整治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效。大源村在人居環境品質、設施服務供給、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取得了滿意成績。城市和產業優化升級中遇到的“小散亂”“盲黑點”治理難題從源頭上得到有效解決,居民的文明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有效增強,城市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按照行動計劃,大源村積極建設大型黨群文化廣場、黨群服務站,使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落實到最基層,并成立全區首個村級黨校,打通宣傳教育的“最后一公里”。2019年6月,大源村被列入全國首批鄉村治理示范村。作為全市外來人口最多、發展基礎薄弱的城中村,大源村經歷了從亂到治、再到示范的艱辛歷程,用實際行動激發了廣州市老城區的新活力,為廣州市乃至全國城中村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3.2為行政管理體制變革預留接口
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在大源村綜合整治和發展規劃過程中,探索了超大城市中心城區、城中村治理能力和發展質量“雙提升”的路徑,為大源村實現村轉社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奠定了基礎,并極大地加速了白云區新一輪行政區劃調整。2020年7月1日,大源街正式揭牌成立,下轄大源村和周邊另外兩個區劃村。
4實踐支撐下的規劃路徑探索
4.1創新規劃體系,實現從“藍圖描繪”走向“實用耐用”
為應對大源村的嚴峻矛盾和未來村轉社區的必然性,大源村迫切需要一份“總體規劃”統領發展和一份“實施指南”指導行動。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在大源村綜合整治和發展規劃過程中進行了大膽嘗試,積極構建新的規劃體系(既包括宏觀戰略引領、中觀空間謀劃,也涵蓋精細化的行動計劃),使大源村實現由亂到治的社會治理目標,使規劃從“藍圖描繪”真正走向“實用耐用”。
4.2創新規劃思維,推動社區共建、共治、共享
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在大源村綜合整治和發展規劃過程中,十分注重政府主導、上下聯動、部門協同,以及鎮村、規劃師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互動互通、互助推進。在改善提升和整治細節上,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提供了多樣化的改造思路和改造意向,增強了居民共建共治意識,從源頭上保障了大源村綜合整治和發展規劃的實施效果和實施滿意度。
4.3用好繡花功夫,探索空間治理新樣板
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通過對大源村進行深入調查以及全面“體檢”,充分傾聽村民意愿,選擇在先行區開展空間治理試點工作;用繡花功夫打造高標準、精細化的空間治理樣板,以空間升級帶動功能升級,實現品質提升;通過樣板打造來樹立典范,為廣州市其他片區以及類似城中村提供參考。5結語在大源村的綜合整治和發展規劃過程中,廣州市白云區委區政府通過前瞻性的規劃,跳出區劃村思維,先行探索與轉型后的大源行政管理體制相匹配的發展機制和空間布局形態,將規劃要點落實在空間資源的高效配置、設施的均衡均等化供給、經濟發展的有效轉型以及人居環境品質的提升等方面,預見性地進行空間變革,為大源村“村”轉“社區”的行政管理變革奠定基礎。在新形勢下,城市規劃作為政府決策的有力支撐之一,政府應保證其具備前瞻性、統籌性和公共性。同時,政府應堅持以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為目標,以“人民的城市人民建”為宗旨,加快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參考文獻:
[1]亨利·丘吉爾.城市即人民[M].吳家琦,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
[2]《城市規劃學刊》編輯部.“城市精細化治理與高質量發展”學術筆談[J].城市規劃學刊,2020(2):1-11.
[3]王彥.社會治理現代化視域下城市規劃編制機制創新研究[J].許昌學院學報,2021,40(4):108-111.
[4]褚宸舸.基層社會治理的標準化研究——以“楓橋經驗”為例[J].法學雜志,2019,40(1):17-27.
[5]沈默予.治理創新視角下城市中心區社區規模優化策略研究——以重慶市渝中區為例[D].重慶:重慶大學,2019.
[6]陳易.轉型期中國城市更新的空間治理研究:機制與模式[D].南京:南京大學,2016.
作者:趙楠 單位:廣州市白云區城市規劃設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