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4 10:36: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電子計算機應用3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0引言
計算機軟件是計算機實現各種功能的重要途徑。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與使用,人們對計算機軟件技術也有了新的需求。過去的單層軟件發展技術已無法適應現階段計算機應用的現實需求,因此必須積極使用分層技術。計算機軟件開發者要主動掌握和了解分層技術等最新的應用軟件發展技術,并充分利用分層技術的分層特性,進一步拓展計算機軟件的模塊功能,加強對分層技術的認識和研究,充分利用分層技術提高計算機軟件的功能、質量和速度,這將有助于新開發的計算機軟件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網絡信息社會的要求。
1分層技術
1.1分層技術的概念及應用所謂分層技術,就是對軟件開發流程做分層處理,從而形成相互對應的概念層次,在分層結構中不同層次的工作存在一定差異性,且層與層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一般而言,計算機軟件在開發過程中,往往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靈活性。但并不僅僅限于一個功能。因為分層技術主要面向于軟件系統的整體結構。所以計算機軟件的發展必須從兩個方面保障。一方面,重點要提高軟件系統運用的可靠性和靈活性。而另一方面,則重點是對其結構加以深入研究,并利用分層技術完成其不同的功用。因為分層技術不但具備了物理學的意義,還同時具備計算機領域的特性。所以,總的來說,在計算機軟件開發過程中,分層技術的運用正是把不同的問題解決策略置于不同的層面上,并利用各個層面間的相互關聯構成了一種更加緊密的體系。從工作層級上來看,對每一級都是公平的。特別是在軟件開發架構上,更有利于分層技術的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日新月異,互聯網信息技術將應用到各行各業,在信息技術領域,計算機軟件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已成為整個計算機技術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為促進計算機技術向更多層次結構方式的演進,通過多層技術在計算機軟件研究領域廣泛的運用,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了計算機軟件技術原有的功能應用方法。
1.2分層技術的特點分層技術應用在計算機軟件設計中,具備諸多特色與優點。首先,分層技術極大地豐富了計算機軟件的功能。通過功能的不同,對較復雜的計算機軟件功能加以劃分,既能更好地滿足的個性化要求,也可以通過對軟件中的局部功能層次加以調整,從而實現了優化計算機軟件功能的目的,同時對計算機系統軟件功能進行了相應的調整與提升,從根本上改變了系統的軟件功能層次。其次,分層技術能顯著地改善軟件設計的質量,同時也對軟件操作的準確性起到了必要的保證。同時運用分層技術實現計算機系統軟件的還能夠通過對計算機系統軟件的各個分解功能的核心部分進行提升,或者改善模塊功能的上層關系或拓展其功能,從而完成對計算機系統軟件的全面提升。再次,分層技術有避免重復計算機軟件開發的優點。在計算機軟件研發過程中,經過對既有計算機系統的全面更新,一方面縮短了較復雜軟件開發的時間,另一方面又提高了新計算機軟件系統的效率。最后,功能層次方法在計算機軟件應用中的廣泛運用,更有利于計算機軟件的重復使用。通過使用層次方法,可以確定功能層接口,執行應用程序。也通過確定各個功能層次的連接,可以更充分、合理地應用標準接口,使分層接口具有更強的獨立擴展能力,提高了各層之間的內聚性。另外,通過使用標準接口,能夠在一定意義上完成接口的無縫銜接。
2分層技術在計算機軟件開發中的應用
2.1雙層技術在計算機軟件開發中的應用傳統的計算機軟件研發領域主要采用單層開發技術。由于電子計算機廣泛的普及和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這種單一層次的設計技術已經不能適應互聯網技術信息時代發展對電子計算機軟件系統品質和功能的要求。計算機軟件研發應當提升研究水平,增加投入,探索出開發能力強、軟件質量好的分層開發技術。于是,科研人員們在單機開發技術的基礎上研發了一個雙層軟件開發技術。雙層技術在計算機軟件研發中的運用,將有效提升軟件的各種功能,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軟件開發所需要的時間。所謂雙層技術由兩組端點所組成,即客戶端系統與服務器系統。客戶端一般是用戶,可以解決在某些狀況下的某些關鍵邏輯關系。而服務器則一般是接受客戶消息。在某種程度上,用戶所需要的消息也會被整合并再交付給服務器端。所以,通過應用了雙層計算機軟件技術,能夠極大地提高計算機軟件系統的工作穩定性和執行速率,也極大地提高了計算機軟件的功能性和可靠性。同時,運用雙層技術實施的計算機軟件開發,還能夠減少了軟件產品開發過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成本,從而降低對計算機軟件開發的資金投入,很大程度上縮短了了計算機軟件的開發周期,這也有助于計算機軟件技術的可持續性的開發。雙層技術的運用使計算機軟件同時發揮了客戶端技術與服務器端技術的性能優點,通過對服務器端技術的提升,進一步增強了計算機軟件的功能性與實用價值。采用雙層技術開發的計算機軟件,與單層架構下的計算機軟件相比,在處理數據和信息的效率和質量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提高。然而,雙層技術在計算機軟件設計中的運用有著必要的前提。一方面,必須確保計算機服務器具有良好的工作特性;另一方面,必須確保用戶數量較少。如果用戶數量比較多,計算機軟件在實際運行中,就會發生系統報錯。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軟件系統執行速率較慢,難以達到應用的實際需要。
2.2三層技術在計算機軟件開發中的應用我們需要在兩層軟件開發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技術升級來開發三層軟件開發技術。和雙層計算機軟件技術一樣,三層技術的使用不但能夠有效擴大軟件開發的三維空間。同時可以進一步提高軟件的適應性,豐富計算機軟件的功能,全面提高計算機軟件系統收集、存儲和處理數據信息的能力和效率。同時,利用用戶數據實現電腦存儲也有著相當的優越性。三層信息技術在計算機軟件開發中的廣泛應用一般表現在以下二個方面。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計算機系統信息訪問的質量。另一方面,也從根本上實現了計4系統和人的真實通訊,計算機系統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大大提高。而三層技術結構一般包括界面層、業務處理層和數據處理層三個層次。界面層面則主要是采集客戶的實際需要,并經過對數據的管理,將收集的信息發送給業務處理層。業務處理層一般是通過分析客戶的實際需要,并提出相應的信息技術要求,然后把數據提取的需求傳送到數據處理層。而數據處理層則一般是對業務處理層的應用執行審查,并查詢數據庫中相關數據,最后通過科學分析,把處理結果傳送給業務處理層。三層技術盡管在相當程度上提升了計算機工作的效能,但面臨著復雜多變的應用環境,很難從根本上明確區分界面層、業務處理層和數據處理層。三層結構如圖1。
2.3四層技術在計算機軟件開發中的應用在計算機軟件系統的研究中,雙層技術和三層技術都獲得了普遍的使用。然而,隨著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使用上述技術已無法開發出適應web環境下的復雜軟件產品,四層技術便應運而生。四層技術是在三層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包括邏輯層、Web層、數據庫層和存儲層。在計算機軟件的開發中,對于大規模的數據處理,首先邏輯層識別客戶的要求,然后再把數據層處理的結果傳送給Web層,從而完成了數據交換。在數據處理的過程中,利用交互統計信息,經過解析隱藏的數據訪問代碼,很好地體現了數據庫系統和計算機網絡對象相互之間的關聯,并由此更好地解決了它們之間的差異匹配問題。因此,許多Web應用程序都可以按照其功能分成四層。
2.4中間件技術在計算機軟件開發中的應用在計算機軟件開發過程中,中間件技術是一個很獨特的技術系統,通過使用中間件技術可以極大地提高計算機軟件開發的效率。從根本上規避因異構、分布集成匯總中的一些復雜性問題,從而有效地減少了計算機開發過程中的各種技術障礙。中間件技術方式不但簡化了研發周期,同時也從根本上優化了操作系統、應用程序與數據庫系統之間的相互關聯。所以,軟件開發人員在開發軟件時,就應該積極使用中間件技術來解決比較復雜的應用問題,使計算機軟件的研發過程變得更加安全有效。同時,中間件技術在計算機系統軟件研發流程中的有效運用還能夠優化對各種數據信息的管理,使計算機軟件的穩定性和平滑度得到顯著提高,這也是中間件技術的獨特功能。這對計算機軟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新時代計算機軟件開發的重要技術支撐。
2.5五層技術在計算機軟件開發中的應用在某些特定領域特別是計算數據復雜的環境中,軟件開發人員需要使用五層架構。在五層架構中,將數據層又細分為集成層和資源層,進而能夠更加優化系統,以適應某些特殊環境的需要。這些技術的廣泛使用,更進一步細化了框架中的分工。集成層用來訪問信息持久性的過程,主要是處理事務。此外,它還涵蓋了數據庫映射管理系統。資源層可以是數據庫管理系統,或是文檔管理系統等。由于使用了這種模式,能夠嚴格地根據應用邏輯建立許多組件,并且可以把這些組件安裝到不同的機器中。例如,在線購物管理系統就是在J2EE平臺上建立并完成的分層功能,如圖2所示。圖中,用戶界面管理是通過客戶端瀏覽器顯示網頁,并輸入客戶請求。由于是服務器端操作系統,所以可以很方便進行用戶管理與操作。而SLB則為保持整個操作系統的均衡,其功能主要是在服務器上分配客戶請求,以便于更加合理地擴展操作系統功能。其中,資源在有服務器時,并不能直接從當前進程中分配。新增服務器不斷分擔流量,以保證每臺服務器的基本數量相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保證整個系統一直處在最佳工作狀態。經過復雜的數據處理,HTTP服務器可以從Web服務器上生成各種動態網頁,并把它發送到服務器端。系統能夠完成在線購買的全部過程和功能,包括選擇物品、清點貨物等。會話BEAN的使用與客戶端通訊,完成具體的工作。同時,按照實際需要,可架設到一個或多個服務器上。另外,它也擁有極好的可擴展性。系統的維護工作也能得以有效開展。如要改變數據庫,一般只需要修改它的集成層和資源層,不會直接影響任何其他結構。而且由于系統語言的特性,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統上順利使用,并且無需改變軟件就可以廣泛應用。
3分層技術在計算機軟件開發中的具體應用
隨著國內外百貨公司、餐飲和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商場規模逐步增加,信息化管理在這些行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滿足這些行業對軟件產品速度、安全、可靠性的要求,使用多層技術開發的軟件產品已經被廣泛運用于店鋪的管理工作中。主要涉及店鋪日常工作的管理模式與作業過程規范。門店管理工作最常用的八大功能分為:市場系統管理、營業信息管理、收支管理、行政、銷售管理、物業管理、售后服務管理和文件管理。門店管理系統工作過程相對復雜,但涉及面廣泛。不同的地區門店管理規范也有所不同。將使用分層技術的計算機軟件運用到門店管理工作,可以實現門店的高效管理。其中,店鋪管理系統是一個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統。按照日常八大功能細分為八大管理子系統:消費系統管理子系統、營業信息管理子系統、收支管理工作子系統、行政管理工作子系統、銷售管理子系統、物業管理子系統、售后數據處理子系統和文件管理子系統。而以售后數據處理體系為例,則包括了消費物品管理、營業物品管理、商品交易數據處理和售后分析等次級管理子系統。在售后實物數據分析體系中,分為商品整體數據分析功能、購買品類數據分析功能、購買品類數據分析功能等四個主要業務的邏輯功能。對店鋪管理系統功能進行了細化分類,并按照計算機軟件研發的層次化技術模式,形成完整的多層結構,從而實現使用分層技術管理店鋪。
4結語
分層技術在計算機軟件開發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顯著改善軟件產品品質和應用軟件的安全性。本文首先介紹了分層技術的基本內涵與特征。接著,又對分層技術的具體應用展開了研究。從雙層、三層、四層、中間件以及五層技術五個方面深入分析了分層技術的具體運用,最后研究了分層技術在電子商務中的實際運用,希望本文能夠對軟件開發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作者:陳利 單位:銅川職業技術學院
電子計算機應用2
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PneumoniaePneumonia,MPP)是臨床兒科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發病急驟,且無典型癥狀,治療不及時會發展為肺不張、多系統感染,甚至呼吸衰竭,嚴重影響患兒生活質量[1]。臨床應進行積極準確診斷并采取措施干預改善癥狀,但不同檢查手段準確度有所差異。X線胸片檢查在MPP診斷中應用廣泛,對疾病間質性表現診斷準確率較高,但對小葉實質性病變影像學改變表現較差[2]。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CT)檢查能及時準確觀察肺部病灶形態及范圍,分辨率較高,定性檢查準確率較高[3]。本研究選取我院MPP患兒87例,旨在探討CT與X線胸片的診斷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疑似MPP患兒87例(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其中男43例,女44例;年齡5~12歲,平均(8.68±1.74)歲;病程4~17d,平均(11.25±2.74)d;體質量指數18.2~25.1kg/m2,平均(22.27±1.28)kg/m2。均伴有咳嗽、頭痛、咽痛;白細胞計數下降;肺部可見濕口羅音;病程<17d;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支氣管炎、哮喘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心、肝、腎嚴重功能障礙;先天性心臟病;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疾病;免疫功能障礙或凝血功能異常。
1.2方法
1.2.1CT檢查采用多層螺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機(型號為西門子SOMATOM),以碘海醇注射液為造影劑;取仰臥位,并嚴格按照操作標準對患兒肺部進行掃描,包括肺尖至肺底;設置參數:掃描時間為1s,掃描電流為100mA,掃描電壓為120kV,層厚為5mm,重建層厚為3mm,螺距為1.2mm,層間距為5mm;采用高壓注射器注入碘海醇注射液,速度為2ml/s,劑量為1.6ml/kg,進行增強掃描。
1.2.2X線胸片采用由日本島津公司生產的X線機(型號為RADSPEEDM),取臥位或立位,并嚴格按照操作標準常規攝取胸片;掃描范圍包括肺尖至肺底;設置參數:掃描時間為0.04~0.06s,掃描電壓為125kV;并根據患兒體厚情況設置曝光條件,于病灶內進行定位。兩種檢查方法均由兩位經驗豐富影像學醫師進行閱片,意見不一致時經商討后進行確定。
1.2.3MP培養采集5ml靜脈血,以3000r/min的速度離心10min,分離得到血清,測定血清MP-IgM抗體水平,若MP-IgM抗體滴度提升>4倍,則確診為MPP。
1.3觀察指標(1)CT、X線胸片檢查MPP的診斷結果。(2)CT、X線胸片檢查MPP的診斷效能(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3)CT檢查MPP主要特征及構成比。(4)X線胸片檢查影像學表現。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珋x±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CT和X線胸片檢查MPP的診斷結果87例MPP患者經支原體中經MP培養結果顯示陽性56例,陰性31例;CT檢查MPP真陽性48例,真陰性28例;X線胸片檢查MPP真陽性39例,真陰性21例。見表1。
2.2CT和X線胸片檢查MPP的診斷效能CT檢查MPP的靈敏度85.71%、特異度90.32%、準確度87.36%均高于X線胸片檢查69.64%、67.74%、68.9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CT檢查MPP主要特征及構成比56例MPP患兒經CT檢查后,肺部均表現異常,其中以支氣管管壁增厚為主,占比高達85.71%。見表3。
2.4X線胸片檢查影像學表現56例MPP患兒經X線胸片檢查顯示,分為節段性實質型(23例)、間質性潤濕型(11例)、支氣管炎類型(17例)、混合型(5例)。其中節段性實質型表現為下肺葉為節段性分布致密影,邊緣模糊不清,密度不均勻,病變自肺門朝外以放射狀或扇形進行延伸至胸膜下;間質性潤濕型表現為肺紋理變粗、變多、模糊、紊亂,且多呈網點狀或網格狀陰影,肺部透亮度局部降低,主要集中于一側,邊際模糊,單側或雙側肺門影變大、變濃,密度增加;支氣管炎類型表現為密度不均勻,斑點狀影,發病早期出現病變融合片狀致密陰影;混合型表現為高密度病灶混雜,單側肺葉網絡狀陰影,局部肺紋理變粗。
3討論
MPP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MP,以肺間質性改變為主,且極易累及心肌、神經系統等,會影響患兒生長發育,臨床應盡早診斷治療,避免病程延誤[4]。近年來,影像學發展迅速,MPP主要病理改變會影響肺間質與肺泡,可據此進行診斷,協助臨床治療。劉軍偉[5]學者研究表明,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應用于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斷中應用效果明顯,可降低漏診、誤診情況發生。基于此,本研究中87例MPP患兒經MP培養陽性56例,陰性31例,經CT、X線胸片檢查,結果顯示X線胸片檢查MPP真陽性39例,真陰性21例;CT檢查MPP的靈敏度85.71%、特異度90.32%、準確度87.36%均高于X線胸片檢查69.64%、67.74%、68.97%(P<0.05)。X線胸片是利用電磁波對人體組織不同密度組織進行觀察,能清晰顯示肺部細微病變,且MPP早期有特殊蛋白結構,會黏附于人體氣道纖毛上皮細胞膜受體,從而釋放毒性代謝物質,引發機體炎癥反應,肺間質出現水腫、出血、細胞浸潤等征象,X線檢查可準確診斷[6]。但對于肺部隱秘位置組織及病灶觀察準確性欠佳,會增加漏診誤診發生情況。CT檢查由于較高密度分辨率,且穿透力較強,對X線檢查無法觀察到的組織、病灶、器官能清晰顯示,從而有助于更好的判斷氣管性炎癥、肺間質病變的病理特征[7];且能針對部位不同調節影像密度,提高顯示度,最大程度減少誤診、漏診,提高診斷準確率。綜上所述,與X線胸片比較,CT檢查MPP患兒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均較高,且病灶特征呈多樣性,可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可靠影像學依據。
作者:王會光 單位:河南省內黃縣中醫院CT室
電子計算機應用3
顱內微出血是指腦實質內直徑為2~5mm的小出血灶,由微小血管病變所致,此病因早期癥狀缺乏特異性,其誤診率和死亡率較高,影響患者生命健康[1-2]。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的類型多樣且病因復雜,在臨床診斷中存在諸多困難。因此尋找安全、靈敏度及準確度高的診斷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tomog-raphy,CT)以無創、便捷為優點,在時間、空間上有較高的分辨率,可從功能學及形態學上評估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為治療方案制定提供重要指導[3]。磁敏感加權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反映組織磁敏感特性的新技術,利用不同組織之間的磁敏感性差異進行成像,能夠檢測到顱內微出血[4]。不同影像學檢測方法鑒別顱內微出血性疾病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本研究探究SWI和CT對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的診斷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疑似顱內微出血性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齡45~82歲,平均(65.76±8.84)歲;既往有缺血性腦卒中28例,出血性腦卒中16例,混合性腦卒中8例,顱腦外傷15例,顱內腫瘤6例。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根據患者病史及相關檢查結果高度疑似為顱內微出血性疾病;均行CT以及SWI檢查。排除標準:存在CT、MRI檢查禁忌證;體內裝有心臟起搏器以及神經刺激器;耳聾以及幽閉恐懼癥等原因以致無法配合檢查。
1.2方法①CT診斷。CT檢查儀器為美國GE公司的sytec1600cCT掃描儀,患者取仰臥位,層間距設置為8mm,窗寬設置為80Hu,顯視野為18~23cm,窗位為35Hu,掃描野為25cm,使用非離子對比劑進行掃描,掃描范圍為第二頸椎至顱頂。②SWI診斷。檢查儀器為美國GE公司的3.0磁共振掃描儀,患者取仰臥位,單次屏息,掃描時應用頭頸聯合線圈,用體部相控柔軟線圈,掃描序列為T1加權成像(T1-weightedimaging,T1WI)、T2加權成像(T2-weightedimaging,T2WI)、T2液體衰減反轉恢復(T2fluidattenuatedinversionrecovery,T2FLAIR)、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及SWI。T1WI序列[重復時間(repetitiontime,TR)500ms,回波時間(echotime,TE)8.6ms],T2WI序列(TR500ms,TE90ms),T2FLAIR(TR9000ms、TE89ms),層厚5.0mm,間隔3.0mm,觀察視野(fieldofview,FOV)230mm×200mm×110mm,矩陣254~178;DWI序列(TR6000ms,TE68ms)層厚6.0mm,間隔4.0mm,FOV230mm×198mm×108mm,矩陣254×178;SWI序列:FOV230mm×200mm,TR50ms,TE40ms,矩陣254×178,層厚1mm,間隔0.4mm,翻轉角15°,共掃描56層,采集時間3.20min。影像分析及處理。掃描完成后,將原始數據傳至GE公司AW4.6工作站進行重建及后處理,由2位高年資中樞神經系統影像診斷醫師采用雙盲法對CT、SWI序列掃描圖像進行評定,以意見統一為最終診斷結果。微出血判斷:排除外血管以及偽影區域,直徑≤5mm,并在SWI、MinIP圖像上顯示低信號者[5]。1.3觀察指標分析CT及SWI序列掃描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的影像學特征;以病理診斷為金標準,分析并比較CT、SWI序列掃描對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的診斷結果;比較CT、SWI序列掃描對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的診斷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的一致性。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5.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一致性用Kappa檢驗。
2結果
2.1CT、SWI序列掃描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的影像學特征顱內微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灶在SWI序列上表現為較均勻的點狀、(類)圓形的低信號影(圖1A),直徑為2~10mm,輪廓清晰,形態(卵)圓型,病灶周圍無水腫區,無腦溝/腦白質內低信號;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的出血灶在常規磁共振成像表現為T1WI序列上呈等信號(圖1B),T2WI序列上呈高/等高信號(圖1C),T2FLAIR序列上呈等高信號(圖1D),DWI序列表現為等信號(圖1E);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的出血灶在CT上表現為片狀、團塊或點狀高密度影,病灶邊界模糊,并排除鈣化灶(圖1F)。
2.2CT、SWI序列掃描對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的診斷結果分析70例疑似顱內微出血性疾病患者中,病理診斷檢出真陽性例數為44例,SWI序列掃描檢出真陽性例數多于CT掃描;病理診斷檢出病灶數為168個,SWI序列掃描檢出病灶數多于CT掃描。SWI序列掃描檢出真陽性患者的病灶面積大于CT掃描(P<0.05,表1)。
2.3CT、SWI序列掃描對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的診斷結果比較以病理診斷為金標準,SWI序列掃描診斷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的靈敏度、準確度均高于CT掃描(P<0.05);兩種掃描方法的特異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4CT、SWI序列掃描對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的診斷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的一致性比較CT、SWI序列掃描對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的診斷結果與病理結果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別為0.385、0.863,SWI序列掃描與病理診斷結果的一致性顯著高于CT掃描(P<0.05)。
3討論
顱內微出血性疾病屬于神經內科的常見病,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其發病率逐漸升高[6-8]。顱內微出血性疾病患者若不及時救治,可導致病情加劇甚至出現致殘現象,威脅患者身體健康,及時鑒別并對顱內微出血性疾病做出正確診斷是提高患者預后效果的主要方法之一[9]。因此,早期臨床診斷對病變發展的觀察及預后評估具有重要的意義。影像學檢查是對顱內微出血性疾病進行初步檢測的重要手段,CT以其掃描范圍大、時間短、分辨率高、費用低等優勢,已成為目前檢測該病的影像學方法之一[10]。本研究結果顯示,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的CT影像學表現為片狀、團塊或點狀高密度影,但是對于小血管分支(尤其是直徑<2mm的血管)的顯示不如SWI。SWI是一種高分辨率、三維薄層采集的磁共振成像技術,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的出血灶在SWI序列上表現為較均勻的點狀、(類)圓形的低信號影,無腦溝/腦白質內低信號,輪廓清晰,形態(卵)圓型,直徑為2~10mm,病灶周圍無水腫區。推測其原因可能由于SWI是通過完全流動補償、長回波時間、3D梯度回波來增加圖像對比度,增大各組織間的磁敏感差異,使出血灶與周邊組織敏感差異性達到最大化,從而能更加清晰地顯示顱內微出血灶的形態、位置及數量[11-12]。
本研究的70例疑似顱內微出血性疾病患者中,病理診斷檢出真陽性例數44例,病灶數168個,SWI序列掃描檢出真陽性例數、病灶數多于CT掃描,SWI序列掃描的靈敏度與準確度均高于CT掃描,提示相較于CT掃描,SWI序列掃描具有明顯的優越性,這是因為顱內微出血性疾病易導致正鐵血紅蛋白、亞鐵血紅蛋白、含鐵血黃素脫氧血紅蛋白以及鈣化物質的沉積,這些物質能夠導致磁場發生改變,而SWI序列具有高空間分辨率、高磁敏感性、高信噪比,對上述血液代謝物質具有較高的靈敏度,使得SWI序列呈低信號,而CT掃描對上述物質敏感性不高,因此SWI序列掃描更易識別顱內微出血,顯示微小血管病變。Elde等[13]研究顯示,SWI影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對出血灶的顯示率優于CT平掃,能更清晰地顯示微小出血灶的情況和病灶內靜脈血管的變化,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SWI序列掃描與病理診斷結果的一致性顯著高于CT掃描,進一步肯定了SWI序列掃描對顱內微出血性疾病的診斷價值。綜上所述,SWI序列掃描對顱內微出血病灶的檢出率更高,能更加清晰地顯示出血灶的位置、數量、大小、面積等信息,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作者:趙丹蕾 張倩倩 孫勇 單位:周口市中心醫院磁共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