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0:39:3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大學生返鄉創業問題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大學生返鄉創業動力偏弱
大學生作為返鄉創業實施主體,也是最具影響力因素。在傳統高等教育中,“學而優則仕”等思想根深蒂固,一定程度影響大學生就業選擇。創業作為一項極具挑戰風險性社會活動,很難成為大學生第一擇業選擇。盡管延安市實施了鄉村振興帶頭人、鄉村振興創新創業大賽等引才政策,但選擇返鄉創業大學生仍占少數。面對市場不確定性因素沖擊,當地大學生缺乏足夠返鄉創業動力,長此難以形成長效化運作機制[1]。一旦最初創業激情被無情現實擊敗、美好創業憧憬被消磨殆盡,大學生返鄉創業變得難以為繼。
2.大學生返鄉創業能力欠缺
相較于社會其他人群,返延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市場適應與實操能力弱。而返鄉創業作為經濟活動,面臨內外部競爭壓力,深刻考驗大學生返鄉創業硬實力。從高校到鄉村、從學生到職場社會人士,角色轉變也對大學生應變能力提出新要求。在延安,返鄉大學生大多家在基層,社會閱歷不足、人脈關系不廣,傾向選擇以勞動密集型行(產)業為初始創業項目,尤以種養業為主。與其他新興行(產)業比,以上業態受自然因素影響大,加之對供應、銷售等投入不足,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獲利能力低,極大影響了大學生返鄉創業熱情。
3.大學生返鄉創業跨界支持不夠
一方面地方高校與政府部門間協作支持度不高。延安及周邊地方高校有延安大學、陜西科技大學等,集聚效應明顯,而各高校與所屬政府部門處于孤立狀態,缺乏深度溝通與合作。全市管轄區域較大,基層面積廣,人口眾多,許多高校開設農學、植物科學與技術、動物醫學、環境科學等專業,以上專業極大適應鄉村振興新要求。教育實踐中,各類專業更多停在課堂層面,并未延伸到政府返鄉創業政策設計。相關部門未能按照農學、工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劃分出對應子政策,極易形成“扎堆創業”怪象,增加創業風險。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諸多環境問題暴露,傳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資源型創業模式已落后。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新型產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發展趨勢。而當地大學生返鄉創業大多自我摸索,基層鎮村等組織介入不足,協作與引導不力,如生態旅游、民俗開發、民間手藝、彩陶石窟等文旅創業項目偏少,偏離鄉村振興大方向。
二、延安市大學生返鄉創業問題原因分析
1.返鄉創業政策宣傳不力
迫于學業與就業壓力,延安多數高校將時間與精力放在就業信息推送上,對大學生返鄉創業政策與措施宣傳不足。高校團委、宣傳部、辦公室等部門均投入大量資源加強與校招單位聯系,將工作重點放在就業信息投放上,忽視大學生返鄉創業政策宣傳引導[2]。面對鄉村振興新要求,許多基層干部一味主抓經濟發展,對人才引進宣傳相對滯后。部分村支兩委成員對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業政策與法規了解掌握得不夠,單純將廣播通報視為主要宣傳手段。在這部分人的認知中,自身工作職責在于維持鄉村和諧穩定,認為鄰里相安就已履職盡責。
2.返鄉創業系統培訓缺失
返延大學生存在盲目或跟風創業現象,多起于一時興起,缺乏科學理性規劃,投機主義明顯。在大學三年或四年學業生涯期,各高校偏重于專業知識考核與教授,對創業管理與法律實務知識等教育不足。在大多數高校,如職業生涯規劃、創業實踐導論等均為輔修課程,在教學設置中地位弱。已有創業指導類課程簡單,教學方式多為課堂理論講解,缺乏深入企業實踐、結合社會需求思考設計。相對而言,大一作為大學起始階段,引導該時期學子樹立返鄉創業理念、塑造理性創業觀念均至關重要。而大多高校對返鄉創業教育與培訓次數少、主觀流于形式,與實際需求脫節,難以提升大學生返鄉創業硬實力[3]。
3.返鄉創業部門管理粗放
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縱深實施,各類市場要素涌入基層。延安市許多鄉村掀起創業熱潮,吸引一大批學子前來投資興業。當地政府作為與返鄉大學生聯絡最緊密組織,管理方式將關系創業實效。當前大學生返鄉創業工作歸延安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統管,并未進行專業化設置與安排。推進中,大部分大學生立志返鄉創辦民營企業,力求通過努力壯大鄉鎮企業規模。而當地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等部門尚未制定出臺針對大學生創辦民企扶持政策,多數貸款、資助等政策普遍面向大眾民企,對返鄉大學生適用性不強。由于“放管服”改革不到位,不同程度存在著部門壁壘,使政策實施精準度降低,打擊大學生返鄉創業熱情[4]。
三、延安市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改善對策
1.健全信息聯動共享機制,激發大學生返鄉創業動力
伴隨新媒體技術廣泛應用,信息正成為創業活動先導。順應這一形勢,延安市要以健全信息聯動共享機制為切入點,不斷激發大學生返鄉創業動力。一是強化政策宣貫,消除信息不對稱。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之所以弱,源于對創業政策了解不透。應重點對返鄉地產業扶持、金融支持、人才資助、項目風險評估共擔等政策進行系統梳理,將內容制作成冊全員下發,營造濃厚創業氛圍。通過高校、創業地政府等主體廣泛宣傳各類返鄉創業政策,更好助力鄉村振興事業深入開展;二是堅持典型選樹,切實發揮引領作用。經過若干年實踐,延安涌現出各類鄉村振興帶頭人及大學生返鄉創業成功事例。下一步要深度挖掘這些典型人物創業成功規律與創業事跡有益經驗。通過傳媒網、電臺、微信公眾號、創業公益講座、抖音公眾號等渠道大力宣傳創業實例,引導科學理性創業理念深入人心。
2.健全鄉村人才培養機制,塑造大學生返鄉創業能力
將鄉村大學生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健全列入延安市各級政府年度規劃并列入考核政府績效硬指標,促使其制定相應人才培養激勵措施。注重引導大學生返鄉人才發揮自身優勢,鼓勵并支持其選擇新產業、新業態創業項目。在完善鄉村人才培養工作基礎上重點建立閉環管理機制,提升大學生返鄉創業能力。延安市地方高校要因勢利導主動拓展大學生“第二課堂”。立足鄉村振興大背景,開展形式豐富多樣“三下鄉”等實踐活動,以項目形式激發大學生深入鄉村體驗田間生活、調研市場項目、走訪用戶需求,全面透徹認識鄉村創業大環境[5]。在充分調研基礎上,高校立足實際定期開展特色化創業競賽活動,實現以賽促學。
3.健全部門協同合作機制,提高大學生返鄉創業質量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突顯服務職能。延安市政府應繼續轉變職能,健全財政、金融等支持體系,做好信息公開??v深推進簡政放權,簡化與大學生返鄉創業項目申請、用地審批、設備租用等相關行政審批流程,縮短受理與辦結時限。加強各組織間溝通協調,強化監督與管理職能,全面打擊擾亂市場良性競爭行為,為大學生返鄉創業營造公平參與營商環境;二是充分發揮行業協(商)會作用。在延安,活躍著建材行業協會、電商行業協會等組織,這類組織在當地擁有極大影響力。要善于加強與各行業協會、商會合作,借助組織力量完善行業信用機制,建立起全區域認可信用評價體系,減少大學生返鄉創業投資營商風險。此外重點加強與工商聯、民商會、企業家聯合會、青年商會等合作,開展多層次交流與互訪,切實提升大學生創業實踐水平[6]。結束語鄉村振興是助推我國廣大基層地區實現全面發展的有力舉措,大學生則是支撐鄉村振興最寶貴人才資源。對基層尤其廣大鄉村地區而言,更需要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全力實現鄉村振興。本文緊密圍繞鄉村振興背景下延安市大學生返鄉創業問題,從健全信息聯動共享機制、鄉村人才培養機制、跨部門協同合作機制入手嘗試構建了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的體系。鄉村振興下大學生返鄉創業工作要堅持市場導向,內在要求掌握大量前沿信息并實現信息資源聯動與共享;人才作為鄉村振興有力支撐,大學生擁有專業知識、系統思維等顯著優勢,通過組織培訓賦能可促使大學生更好勝任返鄉創業重任;而大學生返鄉創業需要實現跨部門協同合作,建立良性運轉機制,進而更好支持創業工作開展。
參考文獻:
[1]宋歡.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創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2(11):44-45.
[2]李蓓蓓.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途徑研究[J].高校學刊,2022(1):67-68.
[3]羅曉.鄉村振興下大學生返鄉創業影響分析[J].赤子,2020(5):68-69.
[4]曹石川.鄉村振興下大學生返鄉創業實踐淺析[J].法制與社會,2020(9):49-50.
[5]李光軍.鄉村振興戰略下大學生返鄉創業實踐[J].經濟學刊,2022(5):66-67.
[6]肖捷.淺析鄉村振興下大學生返鄉創業效益[J].大學教育,2022(5):10-11.
作者:問蔣思坤 單位:聊城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