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0:10: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農業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三農”建設和發展歷來是我國重視和堅持的重要工作之一,國家自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在農業技術提升和農業人才培養上傾注了大量資源。對于農業院校而言,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結合自身優勢,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成為時代賦予農業教育工作者的新課題。本文提出從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到深化校企合作,加強學生實踐鍛煉的實踐育人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提供思考。
一、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人才需求及現狀分析
(一)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人才需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需要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既是國家和社會對鄉村振興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是地方農業院?,F代化農業人才培養的方向。具有創新精神的實用型現代化農業人才將逐步成為地方涉農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F代農業人才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應能夠充分發揮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在帶領當地農業從業人員建設、發展農業產業的過程中將人力資源整合轉化,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推動鄉村建設提質增效,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勁動力。
(二)農村人才現狀農業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2022年5月6日發布的《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研究報告2021》顯示,目前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突出,鄉村家庭的人力資本水平不高,農業勞動力的素質和結構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挑戰?!吨袊r村發展報告(2021)——面向2035年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則指出,當前我國農村產業現代化建設進程明顯滯后,農村人力資本不足、小農戶為主體、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滯后、先進科學技術和裝備難以本土化、粗放型的生產方式等仍制約著農村產業現代化進程。在農村優質勞動力外流和城市人才不愿參與“三農”建設的共同影響下,當前的農村在人才數量、結構組成、生產效能和專業素養等方面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矛盾。要想使我國農業產業、農村地區得到持續發展,鄉村振興持續推進,就應始終堅持把培養創新型、實用型現代化“三農”人才放在首要位置。
(三)農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落實和持續推進要依托大批懂農業、愛農業的青年人才切實投身于鄉村工作,勇于拼搏,奮力開拓。高等農林院校作為優質農業人才的搖籃,與其他非農院校相比,具備更鮮明的行業特色。因此,涉農院校在農業領域的專業、課程設置,優秀農業人才培養方面更有條件和經驗,更能培養符合農村經濟發展所需的鄉村振興人才。在擴大農業人才數量和規模外,人才培養質量的整體提升則顯得更為復雜,培養質量提升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這其中囊括了培養理念、培養目標等七大主要因素。我們倡導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保證穩定農業大類生源數量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目前,農業類地方院校在農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1.人才培養與農業需求不匹配。目前,涉農類農業院校培養的農業類人才與鄉村振興中社會需求的農業人才不匹配是農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正視的一大問題。從社會層面上看,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和深化,農業建設和科技攻關的主要目標將逐步轉向現代化農業。農業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們充分認識到人才在企業發展和農業經營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對高質量農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從人才培養方面看,高校培養的涉農專業學生一方面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上落后于當前的農業技術發展,難以適應當前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業院校的畢業生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下,對涉農工作待遇滿意度低,從事農業工作的意愿較低,更向往地位高、收入高的工作,真正能夠做到從農村來、到農村去,服務“三農”,振興鄉村的學生較少。
2.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不相符。在專業設置上,農業院校由原先的農業類專業為主向理學、工學、商學等多學科發展。這使得農業類高校向綜合高校轉型的趨勢不斷加大,帶有農業行業特色的專業和學科正逐步消失。在課程設置上,一部分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及課時安排縮減,取而代之的是過于寬泛的教學內容。最終導致課程特色不鮮明、專業優勢降低,社會認可度下降、無法適應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
3.實踐教學脫節,校企合作育人效果不顯著。涉農專業所培養的學生,應以扎實的農業理論知識為基礎,也同時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真正做到下得去、留得住的應用型人才才是現代農業、鄉村振興所切實需要的。因此,在涉農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抓穩、抓實實踐教學,不斷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解決實際農業問題的能力則顯得尤為重要。雖然隨著近年來國家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視和增強,促使農業院校的實踐教學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受學校條件設施、經費支持、考核制度、教師能力及學生學習積極性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實踐教學的作用依舊很難充分發揮出來。在課程設置上“多”且“雜”是目前較為突出的問題,與涉農專業相關的課程較多,能讓學生有效掌握農業實踐技術的專業核心課程較少。在課程時間安排上,實習、實踐課程普遍安排在臨近畢業的一至兩年進行學習,此時,很多學生因就業、考研、留學等各方面原因,而松懈、忽視對實習和實踐課程的深入學習,形式主義、應付了事的情況比較常見,這既沒有達到通過實習、實踐學習鍛煉學生應用創新的效果,也背離了最初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實踐基地建設上,與基地建設質量相比很多高校更看重基地數量,形成了基地簽約掛牌時熱烈隆重,建成后則鮮有人問津的尷尬局面,基地利用度往往達不到預期,學校對基地后期經費的投入也逐步縮減甚至取消。從校企校地合作方面看,合作不順暢、不深入,流于表面的現象較為突出。對于與高校合作的企業和基層單位而言,校方培養的人才不能較好地滿足實際需求,無法在與校方的合作和校方人才資源中獲得較高收益,使企業對與校方進行實踐基地共建逐漸消退熱情,從而在協同育人、實踐育人的過程中產生消極情緒,敷衍了事,使學生實習實踐效果打折,難以培養出專業知識過硬、專業技能一流的鄉村振興人才。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一)鄉村振興需要高水準的應用型農業人才面對鄉村振興的現實需要,農業院校要有針對性地培養應用型、創新型的復合農業人才,這是當前時代背景賦予農業高校的挑戰性新課題。涉農高校需要在產學研相結合的基礎上,培養能夠服務于“三農”建設,為農業生產和管理進行科學指導的農業人才。他們應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術,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勇于創新,能較好地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這種高度貼合鄉村振興戰略實際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農業人才才是未來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堅實力量。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農業院校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高校應在農業前沿科技和高水平人才資源等方面發揮自身優勢,為企業的科技能力提升和人才需求提供有力保障;企業則對社會需求和市場具有前瞻性和敏銳性,將其掌握的信息與學?;ネ?,這種合作有利于解決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教材、知識體系陳舊、更新滯后等問題。通過校企間建立良好的共建共贏關系,共教互補,不斷促進產教融合。這種合作既能夠提升企業的科研能力和社會聲譽,也能為農業院校培養應用型農業人才提供更好的環境和實踐平臺,解決涉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農業發展脫節的問題,以最新、最準確的社會需求資訊指導涉農高校的人才培養,使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不斷提升。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思考
(一)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目前,鄉村振興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仍處在不斷的探索階段。對于地方農業院校來說,應做好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明確自身定位,將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對農業人才的需求相結合,以服務鄉村農業建設,發展農村經濟為導向。地方農業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既要與強調“學術性”的綜合性大學有所區別,也要與注重“技能性”的高職院校有所區別,從而使培養的農業人才在掌握扎實的農業理論的基礎上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的農業技術服務“三農”,較好地滿足鄉村振興的需求。高校教師應以鄉村振興需求為導向,以學科為基礎,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核心,以全面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為目標的前提條件下,不斷思考和探索高等院校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革新人才培養目標,從而更好地培養出既能滿足社會需求,又能將專業知識較好地運用于工作實踐的應用型人才。
(二)強化專業建設、優化課程體系地方農業院校應緊扣“地方性”和“應用型”兩個主題,充分考慮當地農業生產特點,以鄉村振興的需求為導向,結合院校自身特色和優勢,對學科專業進行調整和設置,形成特色鮮明、就業競爭力強的專業方向。使學生在扎實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根據自身興趣特長選擇專業,提升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實用性。在課程設置上需要注重對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比重的把控和平衡。理論課程的設置應在明晰課程研究領域和拓展方向的基礎上對授課內容進行仔細的篩選、整合。對于實踐類課程的設置則需要深入的思考和論證,對貼合社會需求的課程內容提供更多的實踐操作。
(三)精編教材,突出特色涉農高校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重視對學生使用教材的編寫和篩選工作。由于社會的需求在不斷發展和改變,不斷推陳出新,這就要求院校在教材編寫過程中不斷完善、豐富教材內容,嚴謹的選編優質、科學的教材,并在教學活動中不斷融入新內容,豐富課堂教學。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應用型涉農本科院校還應結合自身的優勢和教學資源,成立專門的教材研究、編寫、審核部門,在充分開展教材內容的社會調研基礎上,整合多方信息,構建適合院校自身的課程體系,引導廣大教師對教材定位、教材內容等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判,進而編寫出高質量教材,在教學工作中才能凸顯農業院校教學特色,顯著提高應用型農業人才培養質量。
(四)構建校企合作的實踐育人體系對應用型農業院校而言,立足于自身的辦學特色,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職業素養是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重要目標。就學生而言,在求學期間掌握扎實的農業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創新能力,是為了滿足其未來工作崗位需求而必須具備的才能。對學校而言,地方農業院校應該依托校企合作模式不斷探索,著力構建實踐育人體系。一方面,農業院校要加強和企業的深入合作,通過雙方資源和優勢互補共建實踐平臺。讓學生既能通過在企業中的實習熟悉生產活動,熟練掌握實踐技術,做到學以致用,也能在承擔企業工作,累積工作經驗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農業院校要從振興鄉村、培養“三農”人才的視角出發,科學地建構實踐實訓平臺,以不同專業學生未來就業所需的專業技能為導向,將實踐內容納入教學環節,引導實踐課程合理設置。
(五)以實驗平臺為依托開展技能競賽高校應依托實習、實踐平臺大力開展各類行業技能的常態化競賽,并且可結合專業特色,建設有利于促進學科發展的標準化實驗室。在教學過程中,學校應充分、合理利用這些平臺,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實踐演練,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校的實踐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此外,學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形式和級別的職業技能競賽和實踐創新項目,為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專業素養提供有力支撐,使學生整體實踐能力得到提升,并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增強服務“三農”、為鄉村振興而奮斗的信心。
四、結語
總之,對于農業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涉農院校應充分明確人才培養的具體定位和目標,全面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以學校自身專業特色和優勢為核心,大力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高效建設,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不斷為鄉村振興和現代化農村建設輸送高水準的農業人才。
作者:吳楠 姜龍 郎紅 李開忠 單位:吉林農業科技學院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