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1:18:0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傳承發展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間孕育了絢麗多姿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符號也伴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而形成與演變。從傳統文化中提取的、有代表性的事物,通常可以被稱為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其涉及民族文字、建筑與工藝、圖騰宗教、民間神話傳說等方方面面。與我國飛速發展的經濟相比,文化發展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在世界文化產業體量中占有的份額并不高,尤其是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傳承發展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此,近年來我國不斷提高對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度,并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傳承發展傳統民族文化符號,不僅可以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還可以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進一步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基于此,本文對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傳承發展展開研究分析。
1.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相關概述
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內涵特征傳統民族文化符號是對蘊含民族氣息的文字、圖像、符號以及習俗等物象的統稱,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表達樣式,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客觀體現,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演變的重要反映,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傳統民族文化符號與我國各民族的價值信仰及對自然的探索需求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環境差異是民族文化符號的一大特征。因此,自然環境不僅是民族文化符號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還是民族文化符號不斷發展演變的媒介,更是導致同一地域的民族文化符號表現出顯著相似性的主要原因。比如,水紋符號是我國黃河流域十分常見的一種紋樣圖案,不論是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中,還是在封建社會的建筑裝飾、工藝美術作品中,水紋符號都隨處可見[1]。相關調查統計顯示,黃河流域作為我國的多民族聚居地,大約聚集了十余個民族,其中,絕大多數民族都使用了水紋符號,少部分民族則使用了與水紋符號相近的紋樣圖案。除此之外,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內涵很大程度上還會受到時間因素的影響。基于此,不同時期的傳統民族文化符號會成為各時期思想觀念、經濟發展情況等的重要表現形式,進而展現出各時期不同的風土人情。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分類基于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內涵特征,可將其分成民族文字、建筑與工藝、圖騰宗教、民間神話傳說等類型。其中,就民族文字而言,其不僅在記錄歷史、傳承文化方面發揮著載體作用,還是傳統民族文化符號中極具代表性的思想呈現方式。比如,民族文字不僅能賦予藝術文化作品深厚的思想內涵,讓其內容更加豐富充實,還能賦予其高度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讓受眾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內涵。就建筑與工藝而言,在地域文化、技法傳承等因素的影響下,傳統民族建筑、工藝品表現出鮮明的歷史氣韻和文化內涵。
傳統民族建筑與工藝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凝結而成的智慧結晶。其中,傳統民族建筑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民間工藝則是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如剪紙、年畫、皮影等民間工藝,不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民間傳說等有著緊密聯系,還承載著吉祥、喜慶、祥和等美好寓意,象征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圖騰宗教而言,圖騰崇拜產生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當時的人們因為缺乏對自然的有效認識,將在經濟層面與自身有著緊密聯系的動植物認作自身的親屬,認為該部分動植物與自身有著血緣關系;抑或認為自身所在民族或部落民眾都源自某類動植物,繼而對該部分動植物產生崇拜心理,以求庇佑民族或部落健康平安。例如,龍、鳳、魚、鳥、雷電等形象均廣泛出現在圖騰崇拜中,并逐漸發展轉變為我國早期的民族符號。這一時期的傳統民族文化符號表現出一定的抽象性、象征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健康、幸福的向往與追求。就民間神話傳說而言,在繪畫、剪紙、刺繡等作品中,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傳統民族文化符號。這些作品大多是圍繞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創作的,即以民間藝術的形式,傳達民間神話傳說的情節內容,繼而在生生不息的傳承發展中展現世世代代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追求。
2.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傳承發展的必要性
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實踐表明,不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堅持先進文化的引領尤為必要。在世界一體化發展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愈發激烈,除去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方面的競爭,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逐漸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如果擁有強勁的文化軟實力,就意味著其將兼具國內的高認同感和國際領域的高感召力。新時代背景下,文化已然轉變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鑒于物質生活方面的滿足,國人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2]。因此,為促進國家更加繁榮昌盛,使國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極大滿足,深厚的文化力量必不可少。而推進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傳承發展,對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傳統民族文化符號不僅是中華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還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前提。因此,推進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傳承發展,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歷史責任、文化使命以及現實需要,這在當今時代的中國顯得尤為重要。就文化學視角而言,一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是由其血緣、體質、所受文化熏陶等因素共同決定的。千百年來,傳統民族文化符號憑借其宏大的氣勢、深厚的底蘊、特有的氣韻以及頗具東方智慧的表現力哺育著中華兒女,培育了一代代中國人,而一代代中國人又反哺創造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由此生生不息,經久流傳[3]。推進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傳承發展,有利于增強國民的民族認同感,進而提高國民的文化自信。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文明延綿數千年,構建起了別具一格的價值體系。傳統民族文化符號歷經世世代代發展演變,已經在中華兒女的血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其實現了與人們生產生活各方面的充分融合,對人們的思想、行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傳統民族文化符號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比如,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崇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主動擔當,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相一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整個國家、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傳統民族文化符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內在統一性,也正是憑借著這種與生俱來的特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轉變為中國人共同的價值遵循和行為準則。
3.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傳承發展路徑
發揮各方主體的作用,推動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傳承發展首先,發揮高校主陣地作用,推動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傳承發展。高校在高素質人才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傳承發展,高校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傳統民族文化符號,進而促進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傳承發展。比如,在實際教學中設立傳承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相關課程,并將其設為學生的必修課;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對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認知水平,讓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形成良好認同,從而進一步肩負起傳承發展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重要使命[4]。另外,教師還可以在實踐教學中融入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帶領學生領略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魅力,提升學生對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認同度。此外,還可以推進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傳承發展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融合,以此讓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無窮魅力。其次,發揮社會各方主體的作用,推動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傳承發展。為推動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傳承發展,應當有效發揮社會各方主體的作用,加大對可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推動人們積極向上的思想文化內容的傳播弘揚力度。
具體而言,可以從傳統民族文化符號中提取資源,依托積極向上的文藝作品傳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先進思想;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賦予傳統民族文化符號以鮮活的生命力,推動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創新性呈現,讓傳統民族文化符號既傳統又現代,展現出中華文化的魅力。發揮社會各方主體的作用,可以讓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煥發新的生命力,從而助力社會和諧發展,切實滿足民眾的文化需求。最后,發揮文化產業市場作用,推動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傳承發展。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文化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由此,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成為世界文化發展的大勢所趨。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對提升我國文化競爭力、影響力,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推動基于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文化產業發展,一方面要加大對傳統民族文化符號中素材故事的挖掘力度,捕獲創意靈感。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符號中蘊含著很多意味深長的經典故事,如可以通過對彰顯愛國、仁孝、勤勞等價值理念的經典故事的挖掘,對其進行創新改造,建立起頗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品牌,進而推動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傳承發展。另一方面還要找準市場定位,加強對文化產品的精準營銷[5]。傳統民族文化符號有著十分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相關人員應充分把握受眾需求,開發創造出可以滿足人們多元化需求的文化產品。基于地域文化視角,推動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傳承發展首先,建立健全地域文化教育生態體系。新時代,傳統民族文化符號賴以生存的社會經濟基礎已經發生極大轉變,所以基于地域文化視角傳承發展傳統民族文化符號,應著眼于當代社會整體發展環境,樹立更好地服務地域人民的發展目標,建立健全地域文化教育生態體系。不僅要加大對諸如學校教育、社區教育、家庭教育等傳統教育方式的發展力度,還應發揮文化產業、數字媒體、旅游休閑等非傳統教育機制的作用,讓傳統民族文化符號以生動形象的方式與地域人民構建緊密聯系,從而充分發揮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社會功能。其次,加大對地域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
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形式載體,由于其已經與原本的經濟基礎、社會環境等相脫離,極易遭到破壞,所以相關政府部門及社會應對其開展全面系統的保護。在地域瀕危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應開展搶救性保護,對于一些已經遭到破壞的地域文化遺產,應著手開展有計劃的修復工作。在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應當建立完善的保護制度。比如,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作為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政府部門應有意識地依托翻譯、出版等方式,推進對地方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民間音樂、經典文獻等的傳承保護。最后,推進傳統民族文化符號與生產生活的有機融合。為推動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傳承發展,必須要將其與地域人民的生產生活進行充分融合,以便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發揮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積極作用。適時開展與傳統民族文化符號有關的便民活動,如開展傳統民族文化符號有獎競猜、中醫義診等活動,引導人們積極參與,在社區、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開展免費的品茶活動,傳播歷史文化故事,為人們搭建文化交流、休閑娛樂的平臺,建立起地域人民與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緊密聯系,推動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傳承發展[6]。
綜上所述,傳統民族文化符號歷經數千年,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對當代中國文化等相關方面的發展具有極高的指導意義。鑒于此,相關人員應圍繞如何更有效地推動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傳承發展進行探索研究,明確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內涵特征及對其進行傳承發展的必要性,發揮各方主體的作用,基于地域文化視角,推動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傳承發展,切實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汪永輝.在當代藝術設計中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傳承與發展[J].中國包裝工業,2015(06):60.
[2]曹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研究——兼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J].理論探討,2021(06):55-61.
[3]黨圣元.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12):33-36.
[4]董焱,張澤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路徑[J].今古文創,2021(36):77-78.
[5]高文謙.視覺傳達設計與民族文化符號相結合的路徑初探[J].大眾文藝,2018(06):85-86.[6]魯鮮亮.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路徑探析[J].漢字文化,2022(08):169-171.
作者:崔磊 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