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銳齒槲櫟 栓皮櫟 碳密度 生態系統 鄂西地區
摘要:銳齒槲櫟(Quercus aliena Bl.var.acuteserrata Maxim.ex Wenz.)(RCHL)和栓皮櫟(Quercus variabilis Bl.)(SPL)是鄂西地區天然櫟類林主要建群種,比較不同林齡2種林分碳密度分布特征,對于評估櫟類林森林碳匯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基于野外調查,采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推薦的森林碳儲量估算方法,研究了銳齒槲櫟林和栓皮櫟林喬木層、灌木層、枯落物層和土壤層的碳密度特征。結果表明,鄂西地區銳齒槲櫟林和栓皮櫟林碳密度為183.68、150.61 t·hm-2,且兩者間碳密度分配格局存在明顯差異,2種林分喬木層、灌木層、枯落物層和土壤層碳密度占總碳密度的百分比分別為53.17%、1.34%、0.64%、44.85%和35.27%、0.76%、1.50%、62.47%。銳齒槲櫟林生態系統碳密度高于栓皮櫟林,前者以喬木層的比例最大,后者以土壤層為主;銳齒槲櫟林活體植被層比栓皮櫟林具有更大的固碳能力,而栓皮櫟林能產生更多的枯落物,隨著林分的發育,土壤層碳密度在生態系統碳密度中所占比例逐漸減小。影響喬木層碳密度差異的因素主要為海拔和林分密度,影響土壤層碳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緯度;鄂西地區櫟類林以幼齡林居多,具有較大的碳匯潛力。
福建林學院學報雜志要求:
{1}本刊按國家標準編輯,要求來稿有較高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包括正確使用國際法定計量單位及其符號。
{2}請勿一稿兩投或多投。來稿一律不退,請作者自留底稿。自稿件發出之日起3個月未收到本刊錄用通知,請及時向本刊雜志社查詢,確認不錄用后,可將稿件改投他刊。
{3}參考文獻:論著文章要求15條以上,主要引用近3~5年內的新文獻。按GB7714-87《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采用順序編碼著錄,依照其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標出。
{4}研究論文(包括研究簡報)書寫順序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中文摘要,關鍵詞,英文題名(與中文一致),英文作者及單位,英文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
{5}文稿中摘引他人成果,請按《著作權法》有關規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及其來源,并以注釋的形式在文后列出。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