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地鐵 人文空間 公共藝術 公共空間
摘要:過去二十年,中國高速的地鐵建設帶來了地鐵空間特色的危機問題,如車站面貌雷同,識別性低等。目前中國正經歷功能地鐵向人文地鐵的轉變過程中,因此公共藝術介入地鐵空間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公眾對自然界和人文歷史的需求、公眾對地鐵空間識別的需求,以及公眾對地鐵空間之美的永恒追求。本文從當下中國地鐵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選題管理、選位管理三方面進行梳理闡述及發展趨勢預估,并探討了地鐵公共藝術運作機制的問題,最終探討了地鐵空間中的美從何而來。
公共藝術雜志要求:
{1}參考文獻須選用公開發表的文獻,不得引用內部資料、待發文獻。須按正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列于文后,并在文中相應位置加注序號。
{2}編輯部對稿件進行匿名評審。審稿周期為3個月。逾期未接到用稿通知,可自行處理稿件。本刊有權對來稿進行編輯加工。
{3}文獻列表中出現的每條文獻在正文中均需引用,并標注參考文獻序號。正文中參考文獻序號在引用內容結束后平行標記。
{4}多次引用同一著者文獻時,只編一個號,即在正文中標注首次引用的文獻序號,并在序號的“[]”外著錄引文頁碼。例如:張三[2]8-12;張三[2]66-80。
{5}來稿時請注明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別、工作單位、職稱、職務、學位、通訊地址、聯系電話、電子郵箱等個人信息。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