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土壤干化 旱作棗樹 生物量 耗水深度 水分利用效率
摘要:為了減少黃土高原地區棗林地水資源消耗,減輕棗林土壤干化,完善棗林地水分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以黃土高原地區山地棗樹為研究對象,將棗樹栽植在面積為6 m 2 ,深度分別為2、3、4、5、6 m的小區內,通過棗樹修剪控制樹體規格及枝條數量和長度,測定土壤水分含量與棗樹生長指標,測算棗樹的單株生物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析棗樹生物量與耗水特性的關系,探索嚴格限定棗樹生長情況下的棗林耗水特征。經過三年連續監測發現:修剪后的5 a棗樹耗水深度約為3 m,與常規矮化密植山地5 a棗樹相比減少1.4 m左右,棗樹耗水深度顯著降低。各小區土壤儲水量的變化情況與年降水量的變化規律相同,雖然在干旱年(2015年)各小區儲水量相比2014年明顯下降,各小區土壤儲水量均存在虧缺現象,但2016、2017年的土壤水分通過自然降水恢復,相比2014年初始土壤儲水量有提升。3 a棗樹平均耗水量為520.78 mm和當地平均降雨量548.40 mm基本持平,說明林地土壤水分補充與消耗基本持平。研究表明:控制棗樹生長具有調控棗林地耗水的作用,證明試驗采取的修剪強度符合當地降雨條件,可以作為節水型修剪的控制指標;棗樹在有限的生長空間內依靠自然降雨正常生長,試驗限定棗樹生長并沒有降低棗樹產量;與常規矮化密植山地棗樹相比,試驗棗樹的生物水分利用效率和產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所提升。恰當的修剪可以限制營養生長,促進生殖生長,從而提高棗樹水分利用效率,對緩解當地深層土壤水分干化具有重要意義。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雜志要求:
{1}正文文字請用宋體五號;獨立引文用仿宋五號(起四回二)。
{2}內容正確、準確、專業、完整,強調創新性,注重實踐過程中的發現與創見,避免和回避帶有宣傳性質的純粹經驗介紹,文字精煉,結構嚴謹,數據可靠(重要數據請注明出處)。
{3}本刊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對來稿有權作必要的修改或刪節,如不同意請注明。未用稿件,恕不回復。三個月后可自行處理。
{4}基金項目:項目名稱、項目號。
{5}摘要(100~200字)和關鍵詞(3~5個):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勿出現本人(文)認為等字樣。多個關鍵詞之間以分號隔開。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