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未成年人保護 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社會防衛(wèi) 再社會化
摘要:封存犯罪記錄是未成年人再社會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消除因犯罪記錄產生的"標簽效應",對未成年犯罪人重新回歸社會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在實踐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制度運行中仍然存在監(jiān)督與救濟程序缺失、查詢程序不規(guī)范、封存效力不明確以及相關部門之間的銜接與配合脫節(jié)等問題。此外,該制度在運行中與少年司法其他制度之間存在著沖突,而且單一的封存模式以及適用條件,不利于實現(xiàn)雙向保護的目的。對此,應當通過采取"原則+例外"的立法模式、設置合理的考驗期、完善監(jiān)督與救濟、明確封存效力以及加強各部門之間的銜接與配合等方式,對制度進行完善。此外,應當以整體性視角看待該制度,緩解犯罪記錄封存制度與其他少年司法制度之間的沖突,使制度內部相互協(xié)調。
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雜志要求:
{1}引用文獻作者不超過3人的全部著錄;超過則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
{2}文稿應具有科學性、實用性,論點明確,資料可靠,文字精煉,層次清楚,數據準確,書寫工整規(guī)范。
{3}文內標題層次一般不超過3級,一律用1、1.1、1.2、1.1.1、1.1.2等標識,均頂格寫。
{4}引文標注采用文后注形式,采用[1][2][3]……的形式統(tǒng)一編碼。文獻征引請使用參考文獻標準格式。
{5}來稿務必注明作者單位(全稱,所在城市、郵編)、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份、性別、民族、籍貫、學歷、職稱、學位、研究方向)和聯(lián)系方式(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lián)系電話、電子信箱)。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