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職業(yè)防護措施模板(10篇)

時間:2022-09-06 09:20:0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職業(yè)防護措施,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職業(yè)防護措施

篇1

[中圖分類號] R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5-197-01

助產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臨床工作中,進行外陰備皮、會陰沖洗、接生、會陰縫合、新生兒復蘇等操作時容易被血液、體液污染,利器損傷而引起血液傳染性疾病,威脅最大的是乙肝、梅毒、艾滋病。其次化學消毒劑.紫外線等理化因素也導致助產士各器官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損害,加之產房人員少,分娩量大,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導致助產士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亞“健康狀態(tài)”。這些是影響助產士職業(yè)健康的主要因素,我們必須改變原有的工作流程,提高警惕,防止意外受傷,調整心理狀態(tài)等防范職業(yè)危害的措施。

1 常規(guī)措施

1.1 樹立標準預防概念,對所有患者采用普及性防護,嚴格掌握手衛(wèi)生制度,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技術,對患有或疑似傳染病的產婦,應都隔離待產.分娩.所用的物品嚴格按照傳染性醫(yī)療垃圾單獨處理滅菌,房間嚴格進行終末消毒處理。

1.2 產前檢查時,詳細了解病人的乙肝、梅毒、艾滋病的檢查結果,對陽性患者提前做好預防準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如被HBV陽性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刺傷,應在24小時內注射高效價免疫球蛋白,同時進行乙肝檢查,陰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0.1月-6月間隔)。

1.3 將用過的針頭或銳器扔進銳器盒內,絕對不要將針罩罩向針頭,采用單手套針法,以免刺傷。

1.4 器械消毒嚴格按照“去污染一清洗一消毒滅菌”的程序進行。

1.5 選用適當?shù)幕瘜W消毒劑,消毒劑濃度配制準確,在接觸化學消毒劑時,加強自我防護,戴好手套.帽子.口罩等。

1.6 多選用空氣消毒凈化機,減少紫外線燈的使用。

1.7在臨床的操作中,嚴格執(zhí)行操作常規(guī),在接生.會陰縫合時,帶雙層手套,新生兒復蘇時,如需進行人工呼吸應盡量擦凈新生兒面部的血液.羊水.并墊雙層紗布,當發(fā)現(xiàn)皮膚有破損時,應避免直接接觸病人的血液和分泌物,一旦發(fā)現(xiàn)被污染,立即采取措施,并做定期檢查。

2 防護措施

2.1 加強職業(yè)安全防護教育,增強助產士自我防護意識。定期組織助產士進行院感知識的培訓,增強防護意識,加強無菌觀念。

篇2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5-0064-01

護士從事的職業(yè)充滿了責任與風險,隨著醫(yī)療科技水平的發(fā)展進步,護理人員越來越認識到臨床工作中存在著很多職業(yè)暴露感染的隱患,尤其是奮斗在臨床一線的護理工作者,面對不同疾病的患者,在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垂危患者的生命而來不及采取有效地防護措施,直接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隨著不斷更新的醫(yī)療設備,一次性醫(yī)療用品、化學藥物、高技術應用等,各種現(xiàn)存的潛在危險因素中,容易造成突發(fā)的、慢性的職業(yè)危害已經成為職業(yè)暴露中的高危群體,護士職業(yè)損傷的危險在不斷提高,從而使護士的職業(yè)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通過加強各種職業(yè)防護措施,保證護理人員的安全與健康,已成為護理工作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控制醫(yī)院感染的關鍵,因此,加強護理人員的自身防護措施至關重要。

1、存在的危險因素

1.1洗手不規(guī)范;按照院感規(guī)定,護理人員在為不同患者進行各種治療操作時,都應進行洗手或衛(wèi)生手消毒,但由于護理人員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工作量大,大部分護理人員尚未做到[1]。

1.2針、銳器物刺傷;護士每日的工作多數(shù)是各種的注射、靜脈采血等損傷性操作,操作后將所有的污染物均放人彎盤,回治療室后按污物的類別再次處理,常導致針頭的刺傷,玻璃碎片劃傷。操作者有傷口繼續(xù)工作,暴露的機會就更多,若不慎與患者的血液、污染物品等接觸,就存在暴露的危險。

1.3手套佩戴不規(guī)范;進行各種護理操作時發(fā)生手套破損、未立即洗手,及時更換手套,手部皮膚破損時,不能盡量避免接觸血液、體液或黏膜,如必須接觸,但又不能進行有效的保護[2]。護理人員在消毒物品及接觸化學消毒劑時,未戴手套進行有效保護。

1.4電離輻射:多見于放射科、介入導管中心,儀器的輻射,而長期的輻射導致身體的損傷[3]。

1.5化學性因素;化學藥物主要通過護士在準備藥物時由呼吸道吸人、皮膚接觸直接吸收、污染后經口攝人等3種途徑而進人護理人員體內,雖然每次接觸藥物的量不多,但日積月累可在體內蓄積,造成遠期毒性作用[4]。

1.6不正確執(zhí)行使用醫(yī)療防護設備;有些醫(yī)院的防護醫(yī)療用品配備不齊,使護理人員對防護用品的認識不足,不能正確的使用。

1.7噪音;經常被各種監(jiān)護儀器、治療儀器的噪音、病人的聲,供應室壓力滅菌等噪音干擾,長期在噪音下工作,可造成護理人員疲勞、影響護士的機體分泌系統(tǒng)功能,對護士的身體健康嗽到危害。

2、職業(yè)防護預防措施

2.1醫(yī)院嚴格落實醫(yī)護工作者在對每位患者進行診療、操作前后應嚴格洗手或進行衛(wèi)生手消毒,護士應遵守規(guī)范七步洗手法,提高規(guī)范洗手的依從性,規(guī)定醫(yī)護人員不得留長指甲、涂抹指甲油,待戒指、手鐲。

2.2醫(yī)院應從保護護理人員角度出發(fā),改善護理基本設備、器材,在病房、治療室提供洗手設施(洗手液、擦手紙)和一次性手套方便護士使用;在靜脈穿刺室、治療室及治療車上配置

特殊的專門盛放利器的容器,用來放置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用過的頭皮針及其他穿刺針[5]。如有針頭暴露在外,處理針頭時不要太匆忙,盡量避免徒手分離針頭,為不合作躁動不安的病人進行操作注射時,應共同協(xié)作完成,注射結束后禁止回套針帽,如需回套針帽,應徒手進行,預防刺傷。

2.3護士每天都要從事?lián)p傷性操作,工作中必須集中注意力,防止銳器損傷,是防止職業(yè)暴露傷害最重要的措施。護士在臨床工作中,對已知有感染性的血液、體液,必須加強防護,必要時穿隔離衣、戴防護鏡,必要的屏障作用是減少職業(yè)暴露的主要措施。

2.4 護士在配置化學藥物和消毒液前必須做好防護措施,穿長袖防滲透隔離衣,帶帽子、手套、口罩、護目鏡,操作結束后應擦拭操作臺面,脫去手套后徹底清洗雙手,以減少藥物對人體的毒性作用。

2.5 健康體檢和疫苗接種,醫(yī)院應定期為在職的醫(yī)護工作者進行定期檢查,接種疫苗示預防感染的有效措施。

2.6 減少噪音,完善設備儀器,改變環(huán)境,對有異常噪音的儀器及時進行維修

2.7 從事放射介入工作的護士,必須加強放射防護的意識。首先導管室必須有完善的環(huán)境設施,其次,必須有合格的個人防護用品。工作中要合理安排,按照操作規(guī)范實施,盡量減少放射線輻射暴露時間和機會。

2.8 加強職業(yè)防護培訓加強標準預防知識的學習 標準預防中明確規(guī)定在所有能暴露于血液,體液的過程中應戴手套,因戴手套可有效減少銳器傷手的血液接種量,把每一個針頭都當成感染針頭對待,糾正受傷后的僥幸心理,從思想上重視和配合銳器傷的處理,提高預防針刺傷的自覺性[6]。

3、結論

職業(yè)防護是一門新興又迅速發(fā)展的專業(yè),涉及學科較多,其中預防感染知識和防護措施是重要內容,護理部要制定職業(yè)防護計劃。通過宣教、講座、知識測驗等增強護士的防護意識。

特別要認真學習執(zhí)行2000年國家衛(wèi)生部頒布的《醫(yī)院消毒技術規(guī)范》,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還要取得醫(yī)院領導的理解和支持,添置必要的防護設施,利用屏障防護用具和設備減少職業(yè)危險行為,最大限度地保護醫(yī)護人員的安全。護士是護理事業(yè)的主體,是護理改革的承擔者,各級管理人員應愛護護士,關心護士的身心健康,以促進護理事業(yè)發(fā)展,發(fā)揮護理工作在維持人類健康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六億,劉玉村 . 醫(yī)院感染管理血.北京人民出版社

[2]王昱潔 .淺談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職業(yè)安全問題與防范對策。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

[3]張鐵松.護士職業(yè)防護的問題及對策.內蒙古中醫(yī)藥

篇3

介入放射是近幾年來發(fā)展最為迅速、應用范圍最廣泛的診療技術,已成為現(xiàn)代醫(yī)學中最具有發(fā)展前途的一門新興學科。由于放射介入治療的特殊性,由此帶來的職業(yè)性損害不可避免;同時介入環(huán)境中的放射損傷、空氣中的有害化學物質、病人的各種體液、揮發(fā)性化學性消毒劑以及感染等多種因素對醫(yī)護人員身體健康均構成威脅。并且這種職業(yè)性危害也逐漸向遠期作用、慢性作用、多發(fā)病作用轉變。因此介入治療室護士職業(yè)防護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為確保介入治療室護士的職業(yè)安全,將各種危害降至最低限度,現(xiàn)將其常見的職業(yè)危害因素與防護措施作如下探討。

1 危害因素

1.1 x射線的損害導管室護士每天工作在x射線的環(huán)境中,眾所周知,x射線是對人體傷害較大的放射性物質,大量長期接觸可引起白細胞總數(shù)下降,紅細胞、血小板等異常,染色體畸變,淋巴細胞亞群降低。會使人產生乏力、記憶力減退、脫發(fā)、頭暈、惡心、睡眠障礙等癥狀,甚至致癌。職業(yè)性損害是顯而易見的。

1.2 空氣中有害化學物質的損害 由于介入操作曝光時間長,射線引起室內空氣的電離,產生多種有害產物,如氮氧化物、臭氧、自由基等,并致空氣中正負離子平衡失調。N02可刺激呼吸道引起神經衰弱綜合征,O3可損傷肺的防御功能,正負離子失衡可引起機體神經、循環(huán)、呼吸、造血、內分泌的功能障礙,而自由基產生的過氧化物與衰老、畸變等有關。在腫瘤的介入治療中,大多數(shù)需要化療藥物,如阿霉素、絲裂霉素、鉑類等進行腫瘤區(qū)域的動脈灌注和栓塞。多數(shù)抗腫瘤藥物在殺傷或抑制癌細胞時,對機體正常組織器官的損害也較為嚴重,據(jù)報道,抗腫瘤藥物配制過程中,可出現(xiàn)肉眼看不見的逸出,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氣溶膠或氣霧氣,長期低濃度吸入有明顯的致畸變作用。除此之外,介入器械、材料消毒滅菌所用的戊二醛、環(huán)氧乙烷也對人的呼吸道、眼睛、皮膚造成損害,并引起免疫力下降;紫外線輻照及其產生的臭氧對人的皮膚和眼睛有較強刺激性,易引起電光性眼炎和皮炎。甚至還具有突變和致癌作用,長期接觸低濃度環(huán)氧乙烷還能損害人的識別能力。

1.3 噪音 c形臂數(shù)字減影機、電動吸引器、麻醉機、空調、病人的等都是介入治療室噪音的主要來源。介入治療室護士長時間處在緊張和高噪音的工作環(huán)境中,可出現(xiàn)心煩意亂、頭痛、頭暈、失眠、聽力下降等。

1.4 麻醉廢氣在全麻手術時,氣體麻醉劑和麻醉廢氣通過麻醉機的面罩活瓣、螺紋管銜接處漏出,污染空氣。微量的麻醉廢氣可對介入治療室護士的聽力、記憶力、理解力、讀寫能力及操作能力等產生一定影響,多次反復大量接觸可引起自然流產、胎兒畸形等。

1.5 潛在感染的可能一般認為,與手術室相比,介入治療室血液傳播性疾病對醫(yī)護人員的威脅相對較少,往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實不然,據(jù)我們調查,接受介入治療的肝癌病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占98%,反復接受生物制品治療的其他腫瘤病人,丙肝陽性率也相對較高。介入治療室的醫(yī)護人員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觸各類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與排泄物。這些液體含有大量具有傳染性的病毒及其抗原,容易造成體表或空氣的污染。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為乙肝、丙肝和艾滋病,上述疾病密切接觸也可能傳播。同時還有可能發(fā)生腫瘤種植性生長、敗血癥等,這些均會給介入治療室護士的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

1.6 身心疲勞介入治療室護士經常在應急情況下完成急診的介入診療工作,需元條件地全身心投入,同時還要適應不同介入手術及介入醫(yī)師的習慣和愛好,工作持續(xù)緊張和刺激,導致護士產生一定的精神壓力,出現(xiàn)精神不穩(wěn)定、心煩意亂。另外,由于工作期間長時間的站立及無規(guī)律的飲食易引起下肢靜脈曲張、胃十二脂腸潰瘍等。

2 職業(yè)損害的防護

2.1 x線的防護①做好時間防護,盡量縮短操作室內滯留時間,介入手術前醫(yī)護人員均對病例詳細分析,充分估計術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一切情況,術前各類物品準備齊全,放置到位,術中做到配合默契,手術時間短,射線輻射量少。⑦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遠離輻射源,同時在室內設屏蔽裝置,減少不必要的射線接觸,減少輻射損傷。③嚴格穿戴個人防護用品,如鉛衣、鉛圍脖、鉛眼鏡等,減少不必要的過量照射,減少x射線累積。

2.2 空氣中有害化學物質的防護①介入治療室護士接觸消毒液時,必須戴手套、口罩、帽子,避免用手直接接觸。②消毒劑濃度配制要準確,及時監(jiān)測,定時更換,如不小心濺到眼里、皮膚上應反復用清水沖洗。③所有元菌器械包和布類均采用高壓蒸氣滅菌,對不能耐受高壓高溫的器械,需用2%戊二醛浸泡10h以上。使用戊二醛溶液時應戴橡膠手套,防止濺入眼內或吸人體內,環(huán)氧乙烷滅菌后的物品,放入解析器內徹底清除殘留環(huán)氧乙烷后再使用。④介入治療室應用紫外線消毒(2次/d,1h/次),并及時打開層流系統(tǒng),紫外線燈管要經常用75%酒精紗布擦試,地面、墻壁等均用含氯消毒液噴灑,每月做空氣細菌培養(yǎng)。使用麻醉機時,管道要連接緊密,防止漏氣,室內裝有通風設備,空調濾網定期刷洗,完善排污系統(tǒng),對術后器械、污水嚴格按規(guī)定處理。⑤接觸化療藥物時,要減少化療藥物危害,導管室護士必須掌握抗腫瘤藥物的毒副作用,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嚴格按照化療藥物配置的操作規(guī)范要求進行,配藥時戴好口罩、帽子及乳膠手套,減少直接接觸。配藥時將稀釋液沿瓶壁緩慢注入,預防粉沫逸出;配完后將安瓿容器置于專用袋中封密處理。操作過程中,避免劃破手套,操作完畢后徹底洗手。

2.3 感染的防護①預防為主,有的放矢。進入操作間,無論時間長短,均必須穿隔離衣,戴手套、圍裙、護目鏡、面具、腳套以防止意外接觸;如污血不慎濺落到眼睛里或皮膚上,要立即用流水沖洗。在工作中盡量避免意外針刺、刀割傷,洗手護士在傳遞器械時,銳利器械妥善擺放,如不慎刺傷,應立即卸掉手套,擠出少許血液,將傷口用清水反復沖洗,然后用2%碘酊、75%酒精消毒,并更換無菌手套。②強化自我防護意識,減少醫(yī)院內感染。介入診療術前認真查閱病人資料,對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及其它傳染病者要做好防護工作,嚴格終末消毒處理。對化驗不全的病人,按陽性處理。提醒醫(yī)師一定要完善術前相關檢查項目,減少醫(yī)護人員院內感染的發(fā)生。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加強對一次性醫(yī)用耗材的管理,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如手套有破損時,及時更換。受傷24h內注射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定時追蹤進行醫(yī)學觀察。

2.4 調整精神壓力,促進身心健康正確認識介入治療室工作的特殊性,不斷加強新業(yè)務、新技術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專科理論和技術水平。注意心理調節(jié),增強心里承受能力,工作中運用節(jié)力原理,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加強營養(yǎng),減少生理、心理疲勞,促進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2.5 領導重視,措施到位完善防護管理體系,制定一整套包括組織、技術及醫(yī)學措施的防護方案。介入治療室護士服務于多個科室,我們的健康狀況和管理應受到應有的重視,如改善護理工作環(huán)境,定期組織有關職業(yè)損傷防護的培訓,提高護士的自我防護能力,定期體檢,使護士感受到領導的關心和尊重,有利于平衡心態(tài),恢復體力和培養(yǎng)對本職工作的熱愛。

參考文獻

1 趙伯明,何曉斌,徐雙迎,等,骨科x射線輻射防護的探討,中國輻射衛(wèi)生,2008,17(3):293-294

篇4

采血護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采血護士要承受職業(yè)暴露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提高安全意識,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事關重要,筆者就其職業(yè)暴露及安全防護措施總結如下。

1 采血護士的職業(yè)有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 生物危害主要由細菌、病毒、寄生蟲、原蟲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由于采血護士主要是完成血液采集和留取樣本的工作,與開放性的血液接觸機會較多,因銳器、鈍器致皮膚、黏膜破損后有可能造成感染,目前已證實有的多種病原體可經破損組織造成血液傳播,其中最常見危害最大是HBV、HCV、HIV等病毒,給采血護士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美國職業(yè)安全衛(wèi)生管理局統(tǒng)計顯示:在衛(wèi)生行業(yè)及相關部門工作時被乙肝、丙肝及其血液性傳播疾病感染的人數(shù)有上升趨勢。因此在血液的采集工作中采血護士面臨著嚴峻的職業(yè)暴露危險。

1.2物理性危害

1.2.1銳器傷 采血護士工作中要經常接觸銳利器械如針頭、剪刀等,稍有不甚就有可能穿破表皮組織,增加了感染機會。

1.2.2聲光電危害 采血場所常用儀器的噪聲,儲血冰箱、采血車載發(fā)電設備等。噪音等不僅對人聽覺系統(tǒng)損害,還會使人煩燥,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出錯等。

1.2.3空氣消毒設施危害 采血場所消毒后殘留臭氧或輻射的光化學反應,會導致暴露部位引起皮炎、色斑、眼灼傷等。

1.3化學性危害 采血場所是一個特殊工作環(huán)境,各種對人體具有潛在危害的化學因素隨處可見。常見于室內地面、臺面和醫(yī)療器械消毒的戊二醛、過氧乙酸等。

1.4生理、心理危害 主要源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下精神壓力,體力消耗也較大。采血護士工作具有節(jié)奏快、責任心大的特點,工作輻射采供血各個環(huán)節(jié),操作中必須嚴謹、細致、有時情緒緊張、生活無規(guī)律、是不言而喻的。

1.5職業(yè)暴露防護意識差 對職業(yè)暴露認識不足,自我防護意識淡漠,心存僥幸,操作不規(guī)范。

2 職業(yè)暴露安全防護措施

2.1加強自身學習,規(guī)范操作 戴手套可減少70%~80%的感染,也可減少50%被利器刺傷的幾率。操作關鍵在一個細字,無償獻血關聯(lián)著生命,關聯(lián)著誠信,關聯(lián)著道德,容不得半點粗心大意。

2.2管理上入手 管理者要更新觀念,明確科學規(guī)范管理是減少職業(yè)暴露發(fā)生的基礎,建立健康檔案,每年進行一次經血傳播病原體感染情況的檢測,進行預防性疫苗注射。建立有針對性規(guī)章制度和具體防護措施,定期對采血護士進行預防職業(yè)暴露培訓,定期督查落實情況,使職業(yè)暴露發(fā)生率降至最低。

2.3針對性防護措施

2.3.1生物性危害的防護 采血護士應加強防護意識,減少開放性血液對人和物的污染機會,被血液污染物體要經1/200過氧乙酸擦拭。遇有刺傷、破傷皮膚接觸血液,應立即按職業(yè)暴露處理辦法進行局部緊急處理,關注被污染血液的檢驗結果,同時做好職業(yè)暴露的登記、上報并對防治效果進一步跟蹤。

2.3.2物理性危害防護 接觸血液時一定要帶一次性醫(yī)用手套,手套對針表面血液有一定阻隔作用,減少刺入深度及進入人體內的血量。手部有創(chuàng)口時局部要加以保護,盡量避免進行與血液接觸相關操作。采血場所空氣消毒后要留有足夠時間,避免皮膚、眼睛損傷。

2.3.3化學性危害的防護 進行消毒時使用相對低毒、無刺激性、高效的消毒液,配制和消毒過程中要佩帶防護用品,加強自我防護意識。

2.3.4采血環(huán)境的防護 無償獻血實施以來,采血車或采血屋成為采血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場所,故對車上或屋內的儀器、設備要做好監(jiān)測。選擇無噪音的空調機及冰箱等設備;紫外線消毒嚴格按操作規(guī)程進行,消毒放在一切工作結束后進行[1-6]。

2.4心理危害因素的防護 采血護士主動學習有關心理知識,注重情商培養(yǎng),提高自我心理調控能力,并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總之,保持愉快心情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前提,是更好為獻血者服務的保證。

參考文獻:

[1]陳文圣,袁偉萍.醫(yī)務人員職業(yè)暴露分析及預防措施[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1(02).

[2]成寶玲,李英.影響醫(yī)務人員職業(yè)暴露的相關因素及應對[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1,(S1).

[3]方瑞峰,孫淑芳,張慧.流動采血車工作人員的職業(yè)暴露與防護[J] .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11,43(3):211-212.

篇5

手術室是為患者提供手術和搶救的重要場所。由于手術室工作的特殊性及服務對象的復雜性,加上手術室護士的工作量不斷增加,繁重的工作、快節(jié)奏而無規(guī)律的生活,手術室護士常處于多種危險環(huán)境中,若不注意自我防護,會造成嚴重的職業(yè)危害。因此,充分了解手術室護士潛在的職業(yè)危害,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是預防手術室護士遭受職業(yè)危害的關鍵。

手術室常見的職業(yè)危害因素

物理性危害:①銳器刺傷:在手術配合中,針刺傷是護理人員直接損傷的直接原因之一,感染的針刺傷是導致血液性傳播最主要的因素。有報道稱因職業(yè)引起的感染途中針刺傷80%[1]。有資料顯示只需0.004ml帶HBV的血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銳器刺傷的HIV的感染率30%,HCV 1.8%[2]。②噪音污染:醫(yī)院病房的國際噪聲標準允許聲壓級35~40分貝,手術室的噪聲高于國際噪聲標準允許聲壓級,噪聲污染嚴重。手術室噪音污染來源于多種儀器設備運作聲、工作人員的對話和患者聲等,影響著工作人員的正常思緒和交流,使人處于高度緊張,導致精力分散,影響手術關鍵時刻的注意力。③電離輻射傷:為增加手術定位準確,X線機在手術室的普遍使用,護士不可避免接觸射線,如不進行有效防護,易造成植物神經造血功能低下,甚至發(fā)生腫瘤。手術室護士在消毒滅菌時,紫外線對皮膚和眼睛也會引起損傷。④溫度性損傷:常見的高壓滅菌鍋所致的燙傷,易燃易爆品,如氧氣、酒精等所致的各種燒傷;各種電器,如高頻電刀等所致的灼傷。

生物性危害:手術室護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接觸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各種經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等多種途徑傳播的疾病,護理人員通過與傳染患者的直接接觸或接觸污染的物體、分泌物、組織、體液等導致感染。最常見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HIV),它們通過血液傳播率最高,有時一次就導致感染。

化學性危害:①化學制劑:在手術室工作中常常會接觸各種對人體有潛在危害的化學制劑,如各種消毒劑、標本固定液、及有害物質等,可以通過皮膚、消化道、呼吸道、針刺傷等多種途徑進入人體而引起疾病,對護理人員身體產生危害。②有害氣體:揮發(fā)性麻醉氣體對空氣造成污染,氨氟醚、異氟醚對人體有害。手術室中存在殘余麻醉廢氣,長期接觸可在機體內逐漸蓄積而達到健康的濃度。麻醉廢氣直接影響機體的抗氧化系統(tǒng),可能對手術室工作人員的生育、心理行為及其他方面產生影響,另外手術中電刀切割、電凝肌肉、脂肪產生煙霧焦味。關節(jié)置換術中的骨水泥產生異味。長時間吸入有害氣體,可引起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應變能力差、心情煩躁等。

運動功能性危害:因從事手術室護理工作,長期超時站立,可導致下肢靜脈回流不暢,易產生下肢瘀血,甚至可造成下肢靜脈曲張;長期不規(guī)律就餐,可引起胃部病變;手術過程中,洗手護士術中手術配合上身前傾,頸部偏轉,相對固定在20°~30°,長時間失調造成局部血液循環(huán)不良,形成組織水腫;嚴重的可壓迫椎動脈和脊神經根導致頸椎病的發(fā)生。

心理、社會因素危害: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全球性技術革新,對勞動者的知識、技能、競爭力、適應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所致就業(yè)狀態(tài)的不穩(wěn)定性、角色更迭和人際沖突,使得職業(yè)人群出現(xiàn)職業(yè)緊張。另外,源于專業(yè)及工作本身,如社會地位有限,晉升少,報酬低,工作繁重,醫(yī)療糾紛逐漸增多等,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工作熱情和工作效率,護士壓力較大。

職業(yè)防護措施

物理性危害的防護:①銳器刺傷的防護:嚴格管理各種銳器,洗手巡回護士在手術中謹慎操作,用過的針頭置于耐刺防漏的容器,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毀形處理。規(guī)范手術器械臺的擺放,如手術刀、剪、針等銳器,必須放在彎盤內進行傳遞,并且使用后放在固定的位置。規(guī)范手術患者術前檢查項目,準確了解其肝炎和艾滋病攜帶情況,對術前無法確定其情況的患者和急診手術患者一律按傳染病患者處理術中用物。如不慎被污染的銳器刺傷后,應擠出傷口血液,禁止傷口的局部擠壓,流動水沖洗傷口,碘伏消毒并包扎傷口,根據(jù)暴露情況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②噪音的防護:對手術室的儀器、設備及時維修,定期給活動的部件上劑,加強維護,噪音大的儀器應盡量淘汰,吸引器即用即開,手術室工作人員應做到四輕: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請、開關門輕。在手術室安裝防噪音設施,避免醫(yī)護人員手術時分心失誤。③電離輻射的防護:對需要X線透視的手術,在指定的手術間進行,放射前注意關閉使用的門,確保穿戴個人保護設備,提示所有工作人員,盡可能遠離X線射線管。工作人員定期檢查身體,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guī)程,定期進行輻射安全檢查,在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暫時回避,以免受射線的危害。術后,用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時,對消毒人員進行培訓和指導,健全和規(guī)范操作與防護制度,嚴格按操作規(guī)程進行操作。④溫度性損傷的防護:建立職業(yè)防護教育和培訓制度,積極參加相關知識的培訓,掌握高壓鍋的使用及注意事項,各種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注意事項,電刀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關知識的培訓與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防護意識。規(guī)范手術患者術前生化檢查項目落實術前患者的訪視制度,做好HBV、HCV和HIV常規(guī)檢查,特異性感染應作特殊記錄并安排在固定的手術間,按感染手術進行防護。在進行各種操作時,嚴格按標準預防進行防護,必要時可注射疫苗以增強抵抗力,降低交叉感染危害。

化學性危害的防護:①化學制劑的防護: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準確掌握各種消毒劑的正確配制和使用方法,取放物品時加蓋,避免毒液揮發(fā)對人體產生的危害。做好個人防護,接觸化學消毒劑時應使用手套、口罩、防護衣,加強自身防護。保持良好的通風環(huán)境,盡量選擇對空氣污染小的化學消毒劑。如不小心濺入眼內或皮膚上,應在流水下反復沖洗。②有害氣體的防護:對麻醉劑污染,采用在手術結束前停止使用麻醉機,防漏氣,重視廢氣排放管理,麻醉機廢氣出口安裝廢氣集中回收器。術中保持吸引器通暢,及時抽吸電刀使用產生的焦味及骨水泥所散發(fā)的異味。

運動功能性危害的防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預防工作,在站立過程中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適當輕微的活動,有助于下肢血液循環(huán),減輕下肢靜脈瓣膜承受的壓力。站立時,可讓雙腿輪流支撐身體重量并可適當做墊腳動作,促進小腿肌肉收縮,減少靜脈血液瘀積。在休息時應盡量抬高下肢,睡覺時可在小腿部墊一小枕,使下肢抬高15°~20°,減輕下肢腫脹。也可穿彈力襪,預防靜脈曲張。加強自我保健,對日常工作和家庭生活進行合理安排調整,均衡飲食勞逸結合,加強體育鍛煉,尤其是腰部和頸部,操作時注意節(jié)力原則,手術室要樹立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不斷改善工作條件,妥善安排班次。

心理、社會因素危害的預防:加強護理人員的配備,適當調整工作強度,采取彈性排班、減輕護士職業(yè)緊張和心理壓力,創(chuàng)造和諧的工作范圍,以利于恢復疲勞;業(yè)余多活動放松情緒,及時釋放工作壓力,使心理職業(yè)損傷降低到最低程度;加強對心理學和醫(yī)學倫理學的學習,提高護士良好的心理素質。

手術室護士職業(yè)危害是多因素的,情況也比較復雜,不可預見的新情況時有發(fā)生。要降低職業(yè)危害對手術室護士的威脅,必須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熟練掌握正確的自我防護技能,通過醫(yī)護人員的協(xié)作配合,盡可能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保護護士免受職業(yè)損傷因素的侵襲,把手術室護士的職業(yè)危害降到最低,讓每位手術室護士更好地服務于手術患者。

篇6

1 常見的職業(yè)暴露因素分類

1.1 物理性因素 銳器傷是護士最常見的職業(yè)損傷,在搶救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接觸各種銳器,而我國是HBV、HCV感染高發(fā)區(qū),銳器傷發(fā)生血液、體液傳播疾病的危險性較高。此外,急診科護士在應用除顫儀、洗胃機搶救病人時,如操作不慎或設備老化,可引起電擊傷、電灼傷的危險。

1.2 化學性因素 日趨增多的化療藥物大多具有細胞毒性,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對人體正常組織細胞也具有殺傷或抑制作用。在化療操作中,注射器稀釋藥物,排氣、換水、拔針等操作都能造成皮膚接觸或吸入化療藥物,具有致癌、致畸等臟器損害等潛在危險。

1.3 生物型因素 主要是指由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我國每年發(fā)生的傳染性疾病,多數(shù)是呼吸道傳播。急診科護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會經常接觸各種搶救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被污染的機率相當高,HBV、HCV、HIV是最具威脅的,給急診科護士的健康帶來極大危害。

1.4 社會心理因素 急診科護士由于長期處于危重患者、意外傷害以及死亡的包圍中,工作緊張、心理壓力大、生活不規(guī)律,得不到患者家屬的理解,甚至遭到謾罵和危險,直接影響護士的心理和工作行為。

2 職業(yè)暴露的防護措施

2.1 加強職業(yè)安全教育,提高護士自我防護意識,減少職業(yè)損傷。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認真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盡量減少或避免因不重視、不細心所致的傷害。

2.2 加強針刺傷的防護管理,針頭使用后禁止套上針帽,禁止直接用手分離污染的針頭。操作中針頭不要對著別人和自己,靜脈輸液完畢拔針后,將頭皮針立即放入利器盒內。在接觸經血液傳染的病人時,一旦發(fā)生針刺傷,一定要嚴格進行清創(chuàng)、消毒、登記。要熟悉各種搶救儀器的性能和正確操作方法,并定時進行檢修和保養(yǎng),及時更換陳舊和性能不良的儀器,以確保使用人員的人身安全。

2.3 重視化療藥物的危害,護士在配藥前,應洗手,戴好口罩帽子,穿隔離衣。割安瓿時使用紗布圍繞安瓿頸部。溶解藥物時,應沿瓶壁緩慢注入,待藥粉浸透后再行攪動,抽取藥液后在瓶內排氣。如不慎將藥液濺入皮膚或眼睛,應及時用生理鹽水徹底沖洗。

篇7

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手術室的護理人員易于受到職業(yè)傷害的問題受到眾多研究人員的關注。筆者對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職業(yè)傷害進行探討,以找出發(fā)生傷害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預防防護方法,以供臨床提供參考。

1易于發(fā)生傷害的因素

1.1生物性危害護理人員操作中碰觸了患者的污染器械、嘔吐物、分泌物、體液、血液等,其會導致護理人員感染疾病,尤其為血液性疾病。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如血液濺入眼內,急診手術的搶救等均容易被感染。

1.2空氣污染

1.2.1麻醉機揮發(fā)氣體麻醉使用的異氟醚、乙醚的外漏,造成空氣污染,對人體產生刺激。

1.2.2化學消毒劑手術室物體表面的消毒、標本浸泡、消毒機的化學劑、甲醛熏蒸對人體皮膚、神經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1.2.3廢氣術中使用電刀、雙極電凝產生的煙霧、腹腔鏡手術二氧化碳泄露、碘伏紗條釋放的氣體、腸梗阻腸壞死釋放的腐臭氣體均可對人體產生不良刺激。

1.2.4臭氧臭氧在沒有還原時,對眼、粘膜和肺組織有刺激作用,能破壞肺表面活性物質,并能引起肺水腫和哮喘等。

1.2.5紫外線如不注意防護,可損傷眼睛及皮膚。

1.3物理性危害

1.3.1噪音如層流手術機器、無電時的發(fā)電機,長時間的噪音,可影響人體心身健康。

1.3.2X射線骨科手術中定位,其放射出來的X射線,長時間小劑量接觸可使機體抵抗力下降。嚴重時可引起免疫系統(tǒng)的疾病。

1.4心理性危害護士每日高度緊張,注意力過度,精神壓力大。長期的疲勞有可能超過機體的調節(jié)能力,產生焦慮、抑郁等緊張情緒。

1.5生理性危害器械護士長時間超時站立,導致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可造成下肢靜脈曲張。長時間飲食不規(guī)律等易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值班時晚間基本上均有手術,長時間睡眠不規(guī)律,可造成失眠。

2防護措施

2.1生物性危害的防護

2.1.1加強防護意識,在患者入手術間進行傳染病篩查時,有傳染病者首先要做好防護措施。戴雙層手套、護目鏡及腳套,嚴格要求急診患者未做出篩查報告者,按傳染病進行防護。

2.1.2規(guī)范操作在傳遞器械時嚴格按手術器械護士操作規(guī)范進行,以減少意外損傷。練好基本功,以減少在穿針引線斷線時損傷手指。術畢及時將縫針、刀片、注射器針頭等銳利廢物放在利器盒內,在清洗器械時防止污水濺入眼內。

2.1.3每年進行手術室護士的體檢,重視預防接種,提高護士免疫力。醫(yī)院應定期對手術室醫(yī)務人員進行體檢,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等。

2.1.4損傷后干預措施若發(fā)生銳器損傷,要立即脫去手套,將傷口旁輕輕擠壓,用流動水徹底沖洗創(chuàng)口擦干,用碘酊,乙醇消毒后包扎。及時上報醫(yī)院感染管理科,并在24小時內注射免疫球蛋白,并進行隨查,在6周、12周后復查。

2.2空氣污染的防護

2.2.1提高防護意識,改善手術室通風條件。

2.2.2正確使用化學消毒劑,做好自我防護。

2.2.3使用密閉性良好的麻醉機。

2.2.4禁用甲醛熏蒸的方法消毒,以減少對護士的危害。

2.2.5合理安排臭氧消毒時間。

2.2.6使用電刀、雙極電凝盡量及時吸盡煙霧。

2.2.7腹腔鏡手術時,嚴格檢查氣腹機與二氧化碳容器銜接處,防止二氧化碳泄露。

2.3物理性危害的防護

2.3.1盡量從多角度減少噪音,給予安靜的環(huán)境。

2.3.2骨科使用C臂機進行X線攝片時,遠離,達到時間。

2.3.3使用紫外線時,注意眼睛和皮膚的防護。

2.4心理性危害的防護培養(yǎng)護士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護士的醫(yī)療技術水平,必要時增加護士的人數(shù)減輕護士的工作壓力。

篇8

【中圖分類號】R13.1【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8-0525-02

介入放射學滲透于各學科中,推動著各學科的發(fā)展,改變了許多傳統(tǒng)的內、外科治療模式,已成為現(xiàn)代醫(yī)學中最具有發(fā)展前途的一門新興學科。介入放射學服務于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同時也給參與其中的醫(yī)務人員的身體健康構成了一定的危害,作為一名介入室的專科護士,必須明確職業(yè)危害的嚴重后果,提高防范意識,合理正規(guī)的操作,把從事介入事業(yè)所帶來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1 危害因素

1.1 X射線危害:X射線是看不見、摸不著卻對人體組織器官、腺體與血細胞損傷較大的放射物質,具有積蓄性、大量長期接觸可引起白細胞總數(shù)下降、紅細胞、血小板等異常、染色體畸變、淋巴細胞亞群降低[1]。會使人產生乏力,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頭暈、惡心等癥狀,嚴重可引起內分泌紊亂和造血系統(tǒng)損害,甚至致癌。而介入治療與傳統(tǒng)過程中X射線檢查不同,在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幾乎暴露在X射線劑量較大的輻射場中,操作時間較長,使介入放射工作者受照射劑量比傳統(tǒng)X射線工作者高數(shù)倍到數(shù)十倍[2]。護士在術中需密切觀察病人病情變化,隨時配合術者的手術進展,特別是當病人出現(xiàn)不良反應時,護士在病人的頭側觀察或護理,離射線源最近,給護士造成輻射危害。

1.2 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損害:由于介入操作暴光時間長,射線引起空氣的電離,產生多種有害產物,如氮氧化物、臭氧、自由基等,并致空氣中正負離子平衡失調,對人的皮膚神經系統(tǒng)、胃腸道及呼吸道都有一定不良影響。有報道:自由基產生的過氧化物與衰老、畸變等有關[3]。在腫瘤介入手術治療中,都需化療藥物進行腫瘤區(qū)域的動脈灌注和栓塞。多數(shù)抗腫瘤藥物在殺傷或抑制癌細胞時,對機體正常組織器官的損害也較為嚴重。據(jù)報道,抗腫瘤藥配制過程中,可出現(xiàn)肉眼看不見的逸出,形成含有毒性的微粒的氣溶性或氣霧氣,長期低濃度吸入有明顯的致畸變作用[4]。同時介入器械、材料消毒滅菌所用的環(huán)氧乙烷,是一種強烷化劑,在殺滅微生物的同時,被消毒滅菌物品殘留的環(huán)氧乙烷通過呼吸器官吸入體內,能刺激呼吸道引發(fā)惡心、嘔吐、嚴重者可引起肺水腫,同時刺激眼角膜,易引起眼炎。甚至還具有突變和致癌作用,長期接觸低濃度環(huán)氧乙烷,還能損害人的識別能力[5]。除此之外,在全麻醉手術時,氣體麻醉劑和麻醉廢氣,通過麻醉機的面罩活瓣,螺紋管銜接處漏出,污染空氣,吸入微量的麻醉廢氣可對聽力和記憶力產生影響,孕婦可引起自發(fā)性流產[6]。

1.3 潛在感染的可能:一般認為與手術室相比,介入治療室血液傳播性疾病對醫(yī)護人員的威脅相對較少,往往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其實不然,據(jù)調查,接受介入治療的肝癌病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占98%。反復接受生物制品治療的其他腫瘤病人,丙肝陰性率也相對較高。介入治療室的醫(yī)護人員不可避免地接觸這些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等,隨時有被刀片劃破、針尖刺傷等損傷,尤其針刺傷,它是醫(yī)院最常見的職業(yè)危害因素,醫(yī)院感染80%與針刺傷有關[7]。所以感染的機會相對而言增多,特別是經血液傳播的一些感染性疾病,據(jù)報道,注射0.4ul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其感染率高達50%[8]。

1.4 身心疲勞:護士這一職業(yè)主要是女性承擔,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狀況,家庭的重擔,工作壓力是護士職業(yè)危害因素中的社會心理因素。科技的發(fā)展和新業(yè)務的不斷開展,給介入室護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介入室經常在應急情況下完成急診介入診療工作,介入室護士需無條件地全身心投入,同時還要適應不同介入手術及介入醫(yī)師的習慣和愛好,由于工作持續(xù)緊張和刺激,工作過于繁重,工作時間不定,休息飲食不規(guī)律等原因,導致介入護士產生一定的精神壓力,出現(xiàn)精神不穩(wěn)定,心煩意亂的癥狀,同時易患有胃下垂、膽囊炎、下肢靜脈等疾病。

1.5 防護制度不健全:由于教育滯后,防護制度不健全,加之多年來對護理人員強調奉獻精神和不怕臟的教育,自我防護問題沒有擺在應有的位置,致使護士自我防護意識淡薄。

2 防護措施

2.1 X射線的防護:X射線損傷的防護措施可以從時間、距離和屏蔽等三方面進行防護,而屏蔽防護是介入放射治療過程中的主要措施。醫(yī)護人員一定要嚴格遵守國家介入放射治療影像質量標準,穿好鉛衣、圍好鉛脖、戴上鉛帽,不要圖一時的輕松和方便而損傷身體,利用現(xiàn)有的防護用品,減少不必要的過量照射。護士在操作間走動時,兩手盡量置于鉛衣背后,出機房用退步走法,室內活動盡量遠離射線源,充分利用活動屏蔽裝置。術中所需用品應在術前準備周全,放置到位,以減少走動,縮短在機房內停留的時間。術中的護理配合工作,盡量在非暴光時間內進行。同時,最好定期脫離放射環(huán)境,盡量減少射線的照射和積蓄,使身體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2.2 空氣中有害物質的防護:介入室工作環(huán)境應保持整潔、安靜,室內安裝通風設備,保持空氣新鮮。嚴格消毒隔離制度,定期進行空氣消毒。布局合理,減少不必要的物品堆放,不但能有效地消毒、滅菌,避免交叉感染,而且術后可以使非手術人員免受X射線的照射,還可以防止易揮發(fā)的化療藥物被工作人員吸入造成不良反應[9]。接觸化療藥物時,應戴口罩和橡膠手套,有條件的要戴防護眼罩,減少直接接觸。配藥時,將稀釋液沿瓶壁緩慢注入,預防粉末溢出,不能將有藥液的注射器中的氣泡直接排到空氣中,而應通過無菌海綿狀墊或紗布排除,以減少氣溶膠形成。用過的藥瓶不能隨便丟棄,應集中在專用的醫(yī)用廢物處理箱內,以便統(tǒng)一保護和處理。配制藥液時,最好一種藥液安全注入患者血管內后再配制另一種藥物,化療藥物污染桌面時,要先用棉簽將藥液吸去,再用酒精擦洗。介入器械、材料消毒滅菌所用的環(huán)氧乙烷毒性損害是可以避免的。經檢測,環(huán)氧乙烷在產品上的殘留量隨放置時間延長而下降,14天下降99%,30天下降99.9%[10]。根據(jù)報道,介入室護士在領用環(huán)氧乙烷消毒滅菌的物品時,要注意生產批號、消毒日期,一般情況下一次性物品放在通風、干燥的環(huán)境中半個月后使用。全麻手術時,檢查好麻醉機的面罩活瓣、螺紋管銜接處是否接緊,避免漏氣。

2.3 潛在感染的防范:預防為主,加強防護工作。規(guī)范安全操作流程,規(guī)范利器的放置、傳遞及用后回收程序。將利器放在彎盤中一起傳遞,用后及時撤除。抽取藥物后不要將針帽套回針頭,一定要套回時,應運用單手法。術前認真查閱病歷,了解患者的情況,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的患者要采取防范措施,避免直接接觸患者血液及分泌物,接觸分泌物及污物時,要戴手套進行。對使用過的物品進行嚴格終末消毒,一次性醫(yī)療物品使用后集中滅活處理,被污染的桌面、手術床、地面等,用1%戊二醛擦拭,再用清潔干布擦干,工作后徹底洗手。

2.4 調整心理狀態(tài),促進身心健康:正確認識介入室工作的特殊性,不斷加強新業(yè)務、新技術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理論和技術水平。注意心理調節(jié),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休息時盡量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靜脈回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加強營養(yǎng),多食高蛋白、粗纖維食物,如牛奶、雞蛋、海帶、菌菇類食物,提高機體抵抗力,減少生理、心理疲勞,促進身心健康,以提高工作效率。

2.5 完善防護管理體系:介入治療室護士服務于多個科室,健康狀況應受到應有的重視。要建立健全防護機制,制定一整套防護方案,改善護理工作環(huán)境,定期組織有關職業(yè)損傷防護的培訓,提高護士自我防護能力,定期體檢,平衡心態(tài),恢復體力。

3 總結

護理人員維護自身健康是做好護理工作的基本保障。作為從事介入工作的專科護士,應高度重視職業(yè)防護問題,要充分認識到本職業(yè)所存在的種種危害,明確有害因素既是客觀存在,又是可防護的。要消除恐懼和盲目性,以預防為主,嚴格安全操作。不但要加強新業(yè)務、新技術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理論和技術,做好醫(yī)生的得力助手,在防范措施方面更要互相督促,共同將這一特殊行業(yè)帶來的職業(yè)危害降到最低,在為病人治療疾病的同時,保護自身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趙伯明、何曉斌、徐雙迎等,骨科X射線輻射防護的探討,中國輻射衛(wèi)生,2008,17(3):293-294

[2] 侯金鵬、鄧大平、朱建國,介入放射學工作者劑量水平與評價[J],中國輻射衛(wèi)生,1997.6:216-217

[3] 明艷、明浩、胡保青,導管室護士職業(yè)性損害相關對策分析,文魯醫(yī)學雜志,2007年01期

[4] 蔣學軍、陸宇、朱偉玲等,介入室護士的職業(yè)危害和防護對策,2006(7):685-687

[5] 陸麗敏,從環(huán)氧乙烷的毒性看其衛(wèi)生標準修訂的進展,中華勞動衛(wèi)生職業(yè)病雜志,1995,13(6):376

[6] 李華萍,手術室護士職業(yè)安全危險因素及防護措施,中華護理雜志,2005,2(5):10

[7] 楊小蓉、廖蘭、張燕,手術室護士職業(yè)損傷及防護研究進展[J],華西醫(yī)學,2004,19(3):516-517

篇9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9-0112-03

急診科是危重癥患者的重要救治場所,在實施搶救過程中,急診護理人員難免會接觸到患者的體液、血液以及各類化學消毒劑等,常需要在患者還未完全確診前就要投入搶救工作,存在很大的潛在職業(yè)性損傷危險,如護理人員自我防護意識薄弱或者防護不當,容易導致各類職業(yè)損傷[1]。2012年,浙江省中醫(yī)藥科技計劃項目相關部門對護理學科專科護士就職業(yè)危害防控作了相關支持研究,本文現(xiàn)就護理人員常見職業(yè)危害以及防護措施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1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急診內科護理人員38名作為觀察組,年齡22~35歲,平均(27.3±4.1)歲;工齡 2~13年,平均(6.2±3.3)年,10年6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9名,護士25名。同時,同期選擇內科、外科、兒科和婦產科38名工作年限以及職稱相當?shù)淖o理人員作為對照組,年齡22~33歲,平均(26.6±4.3)歲;工齡2~12年,平均(6.1±2.9)年,10年5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9名,護士25名。兩組護理人員按照工作年限以及職責配對,且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自制問卷全面調查并統(tǒng)計兩組護理人員的職業(yè)損傷情況以及職業(yè)危害因素,同時針對職業(yè)損傷類型以及職業(yè)損傷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統(tǒng)計分析防護效果。

1.3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兩組職業(yè)損傷情況:睡眠障礙率、針刺傷率、職業(yè)性腰背酸痛率。分析觀察組急診護理人員的損傷因素,包括化學損傷、物理損傷、生物損傷以及心理因素四個方面。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職業(yè)損傷情況比較

觀察組護理人員的針刺傷發(fā)生與對照組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而睡眠障礙以及職業(yè)腰背酸痛等損傷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5)。見表1。

2.2 急診護理人員損傷因素

觀察組護理人員的損傷危險因素主要分為物理損傷、化學損傷、生物損傷以及心理因素,其中物理損傷占主要地位22例(57.9%),其次為心理因素6例(15.8%)。見表2。

3 討論

3.1 急診護理人員職業(yè)損傷危險因素

3.1.1 化學因素損傷 主要包括化學消毒劑以及細胞毒性物質因素兩類。急診科護理環(huán)境相對封閉,空氣流通性較差,而在日常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接觸大量的化學消毒劑,如含氯制劑、戊二醛、過氧乙酸、甲醛等。這些藥物通過皮膚黏膜、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等吸收,對機體產生慢性危害,如長期吸入還可導致中毒,引發(fā)呼吸道疾病、頭痛、皮膚過敏等[2,3]。此外,化療性藥物對護理人員也存在較大的潛在威脅。例如,目前臨床廣泛應用抗腫瘤化療藥物進行治療,這些藥物可殺傷或者抑制癌細胞,但同時也對正常組織細胞有一定的損傷作用。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過程中,長期間接或者直接地接觸到這些藥物,將對人體造成一定的損傷。此外,在日常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進行大量的臨床用藥配置以及注射等工作,與各類藥物接觸,對人體具有一定的不良影響。長時間接觸各類藥物可能致畸、致癌、女性月經不調、不孕不育甚至流產等[4]。

3.1.2物理因素損傷 ①電離輻射:相關研究表明,小劑量頻繁接觸或者大量接觸放射線均對人體具有致癌或者致畸作用。急診科患者往往因病情危重而需要進行X線片、CT以及介入治療等,尤其是經常需要進行床旁X線片檢查,使得協(xié)助攝片的護理人員長期受到放射輻射。護理人員在X線、激光及同位素等放射性元素和各類醫(yī)療器械的輻射環(huán)境中,可能導致護理人員的造血功能低下、神經功能紊亂、月經功能紊亂、生育功能降低、胎兒畸變甚至誘發(fā)腫瘤等[5]。此外,由于急診科患者較多,人員流動量較大,常需要采用紫外線照射對治療室、換藥室以及病房等進行空氣消毒,輻射引起光化學反應產生臭氧,而吸入臭氧過多可導致中毒等[6]。②噪聲污染:急診搶救常存在各類噪聲污染危害,例如救護車鳴音、呼吸機、X線機、洗胃機、各類監(jiān)護儀器、患者的以及家屬吵鬧等,均可產生大量的噪音。據(jù)相關研究表明,噪音強度在50~50 dB時,即可干擾人體,甚至會產生吵鬧感。實際上,急診科護理人員常處于噪聲強度在90 dB以上的環(huán)境中,容易引起耳鳴、頭痛、聽力下降、睡眠障礙以及情緒低落等不良癥狀,引發(fā)人體心血管、內分泌以及聽覺系統(tǒng)等發(fā)生不良生理變化,進而導致護理人員出現(xiàn)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反應遲鈍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甚至可能降低其語言清晰度。若過長時間處于這種高噪聲環(huán)境下,可能導致噪聲性耳聾[6-8]。③銳器傷:銳器傷是醫(yī)院護理人員最常見的一種職業(yè)性傷害,本組銳器傷占物理性損傷的54.5%。據(jù)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約有87.5%的護理人員曾有過院內銳器傷經歷。導致銳器傷的主要原因是相關的工作行為不規(guī)范,如肌注、靜注、抽血等,此外,個人的不良操作習慣也是引發(fā)銳器傷的原因,最常見的有徒手掰安瓿或者在結束搶救以后清點使用過的廢棄安瓿時不夠細致,導致意外銳器傷。銳器傷導致的職業(yè)性血源性傳染病所具有的危險性遠比皮膚接觸或者黏膜接觸等更大[7]。此外,在對患者進行藥物注射時,尤其是對躁動或者情緒激動前且不愿配合的患者實施注射或者拔針時,由于患者掙扎、反抗等,容易抓傷護理人員和引發(fā)銳器傷。④意外損傷:急診患者較多,護理工作強度大,工作頻率較快,容易造成各類意外損傷。例如在搬運或者護送患者過程中,為爭取搶救時間,往往容易因跑動過快造成肌肉拉傷或者扭傷等,長期輸液室下蹲過久、突然改變等均可能引起椎間盤突出、頸椎病等。

3.1.3 生物因素損傷 急診科患者較多,流動量大,且病情較重,大多數(shù)患者的病因不明,所患病種不明。護理人員長期與患有各類疾病的患者接觸,存在較大的職業(yè)性疾病危害。如接觸存在嚴重的開放性損傷、不明原因的毒物中毒、瀕臨死亡以及傳染疾病患者等,均可引起生物性損傷。急診常需要爭分奪秒地施救,時間緊迫,護理人員往往來不及進行自我防護就要投入到搶救工作中,進行各類氣管插管、洗胃、吸痰、靜脈穿刺以及止血包扎等,將不可避免地接觸到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嘔吐物以及傷口分泌物等,這些都將增加護理人員的感染率[9]。此外,院內空氣污染、人員流動也是促進微生物傳播的重要因素。另有部分護理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不強,或者存在僥幸心理,在操作過程中不佩戴手套、口罩等,都將增加感染風險系數(shù)。

3.1.4心理因素 急診科的護理工作具有很強的特殊性,工作量非常大,加之各類新醫(yī)療技術、儀器設備、搶救治療手段等的使用,都給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人員大多存在較大的工作壓力,護理人員產生疲勞、緊張、睡眠障礙等,導致工作質量以及生活質量均顯著降低[10]。此外,急診科的突發(fā)事件較多,護理工作繁重,而在搶救過程中,往往會因各種因素導致醫(yī)療糾紛,這些都給護理人員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導致護理人員情緒低落,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患者及其家屬往往情緒不穩(wěn)定,尤其是護理人員在值夜班時,由于護理人員相對較少,如果急診患者較多,護理人力資源緊張而未及時向患者及其家屬充分解釋治療原則,而是按照先重后輕、先急后緩的原則施護,難以完全兼顧,部分患者及家屬往往不理解,容易引起護患糾紛。部分家屬過于沖動,辱罵甚至毆打護理人員,不僅威脅護理人員的人身安全,且將給護理人員造成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

3.2 防護對策

3.2.1 完善各項管理制度 樹立護理觀念并規(guī)范護理操作行為對防止護理職業(yè)危害具有重要意義。根據(jù)《醫(yī)院感染管理規(guī)范》,醫(yī)院所有患者的體液、血液等,無論是否有感染性,均應采用各類防護設備盡量屏蔽,以減少護理職業(yè)暴露的危害性,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患者以及醫(yī)護人員的安全。在實施護理服務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自覺采取相關防護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穿隔離衣等,同時,養(yǎng)成護理操作前后洗手的習慣。此外,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并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規(guī)范,保管好各類物品。所有醫(yī)療廢物均按照相關標準分類管理并作明顯的標志。建立并完善職業(yè)暴露報告制度,積極為職業(yè)損傷護理人員提供經濟以及制度方面的支持,同時也便于總結常見職業(yè)損傷及高發(fā)環(huán)節(jié),有利于醫(yī)院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于可疑感染,應立即上報并進行早期預防,同時建立個人健康檔案,以實施跟蹤檢查,避免感染發(fā)展[11,12]。

3.2.2加強護理人員的職業(yè)安全教育 提高護理人員的防護意識是有效預防急診科職業(yè)危害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醫(yī)院管理者應重視并充分認識到急診護理工作中潛在的職業(yè)危險,并竭盡全力完善相關的急救設備以及防護設施,為醫(yī)護人員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工作環(huán)境。同時,還應建立健全職業(yè)暴露的上報體系,積極開展和改進防護措施,全面降低職業(yè)感染風險[9]。并應加強對急診科護理人員的職業(yè)防護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加強自身預防性的防護措施。指導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過程中積極地調整自我的心態(tài),并嚴格按照護理操作程序施護,沉著冷靜地面對和處理各類問題,避免不必要的損傷,而將危害降至最低。

3.2.3 化學性危害的防護 應嚴格護理操作規(guī)程,并合理地使用各類防護用品。并應加強消毒劑的規(guī)范化管理以及使用,避免因消毒劑泄漏或者使用超量導致職業(yè)危害。同時,在接觸化學消毒劑時,必須佩帶手套和口罩,必要時還應佩戴眼罩,避免消毒劑濺入眼內或者腐蝕雙手。在對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進行洗胃時,相關護理人員應戴手套、棉口罩以及圍防水圍裙等,避免接觸患者的分泌物、嘔吐物以及血液等。同時,還應經常開窗通風,嚴格消毒殺菌工作,以維持室內的空氣流通,避免發(fā)生感染。

3.2.4 物理性危害的防護 應加強物理性危害的防護,盡量避免接觸X線照射。當開啟紫外線進行照射時,護理人員應立即離開,且切勿直視紫外線光源。結束消毒后,應及時開窗通風。在護理過程中,應正確處理使用過的縫合針、注射器等銳器,以免發(fā)生銳器傷。如發(fā)生銳器傷,應立即擠出少量的血液,并用0.5%的碘伏清洗傷口并包扎好,同時應盡早進行抗體檢測。如果所接觸的患者患有乙型肝炎,應在24 h內及時肌注100~200 U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并皮下注射10~20 μg的乙型肝炎疫苗。需減輕噪音污染,盡量選擇功能好、噪音較小的儀器設備,定期為各類轉運床、推車以及輪椅等的活動部件涂抹油,以減少摩擦聲。

3.2.5 生物性危害的防護 首先,應加強消毒隔離工作,在治療傳染病患者時應嚴格落實隔離措施,以確保護理人員的安全。并應合理地組織護理工作,對于存在傳染風險的患者,應按照相關規(guī)定安排專職醫(yī)護人員予以治療和護理,避免安排存在手部外傷、呼吸道感染、皮膚疾病以及免疫力不強的醫(yī)護人員參與護理。嚴格護理操作規(guī)范,佩戴好相關的防護物件,并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加強隔離和消毒工作。對于不配合醫(yī)護工作的患者,應做好相關的防護措施,以免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刺傷、抓傷護理人員,引發(fā)血液傳播感染。

3.2.6 心理危害的防護 加強各級、各類安全培訓,以完善醫(yī)護工作者職業(yè)防護措施,并全面推廣標準預防。強化對急診護理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以及應對能力的培訓,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及心理咨詢等,并普及心理衛(wèi)生知識,確保護理人員能保持愉快、健康、積極向上的心境。可定期組織醫(yī)護人員交流搶救心理感受,或者組織開展一些娛樂活動等,使醫(yī)護人員身心放松。嘗試開展護患雙方角色互換活動,使患者與醫(yī)護人員相互理解、相互體諒,減少護患糾紛,從而緩解護理人員的心理疲勞[13]。同時,護理人員應加強自我調節(jié),維持良好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以及人際關系,全面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以及專業(yè)技能,減輕自身心理壓力,并縮短彎腰的時間,減少職業(yè)性腰背酸痛的發(fā)生率。護理人員應培養(yǎng)和提高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夠從容地處理各類故障及護理問題等。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并加強心理承受能力,樹立良好的服務觀念、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投入工作。同時,應加強自身鍛煉,并多進行有氧活動,不斷提高身體素質,并增強自我抵抗力,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并正確地面對和處理工作壓力。

總之,急診科護理特殊性較強,存在大量的職業(yè)損傷危險因素,應加強對急診醫(yī)護人員的職業(yè)防護教育及培訓,嚴格相關規(guī)章制度以及技術操作規(guī)程等,改善醫(yī)護工作環(huán)境,提高護理人員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加強危險因素防護,有效控制職業(yè)危害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黃彩云. 淺談急診護理人員職業(yè)危害的防范[J]. 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0,18(6):567-568.

[2] 賈美玲,王靜. 淺談急診護理人員職業(yè)安全防護[J]. 吉林醫(yī)學,2011,32(23):4923-4924.

[3] 馬振梅. 急診科護理人員職業(yè)危害的原因及對策[J]. 實用全科醫(yī)學,2008,6(3):294.

[4] 袁曼萍. 急診科護理人員的職業(yè)危害因素與防護對策[J]. 中外健康文摘,2011,8(10):290-291.

[5] 張新征. 急診護理人員職業(yè)危害原因分析及防護措施[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3):74-77.

[6] 王娜. 護理人員的職業(yè)危害及防護措施[J]. 中外健康文摘,2009,6(33):16-18.

[7] 任明香. 急診科護士職業(yè)危害因素與防護[J]. 中外健康文摘,2010,7(3):177-177.

[8] 祁康寧,康慧清,劉東軍,等. 急診科護理人員的職業(yè)安全危害因素與防護對策[J]. 中外健康文摘,2012,(32):290-291.

[9] 王亞娟. 急診科護士的職業(yè)危害及防范[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36):259-260.

[10] 朱松. 淺談急診科護士的職業(yè)危害及防范措施[J]. 醫(yī)學信息,2011,24(2):297.

篇10

職業(yè)危害是近年來頗受醫(yī)護人員關注的問題,護士因工作性質、工作環(huán)境的特殊性,常與患者接觸最多,常暴露于各種現(xiàn)存的或潛在的危險因素中,容易造成突發(fā)的或慢性的職業(yè)危害,成為職業(yè)暴露的高危人群。加強護士的自我防護不僅可以避免遭受疾病侵襲,同時也避免了交叉感染的發(fā)生。因此,要充分認識職業(yè)性損傷的危險因素,積極有效地進行自我防護。

1 護士職業(yè)暴露造成損傷的現(xiàn)狀

在護理工作中,護士為患者進行護理操作時,經常暴露于感染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的環(huán)境中,存在許多暴露危險。護士的血源性職業(yè)暴露途徑針刺傷最多見,而針刺傷是臨床護理工作中常發(fā)生的意外事件,據(jù)調查顯示:針刺傷多發(fā)生于注射、采血過程中和處理注射采血后的針頭時。

2 常見職業(yè)性損傷的危險因素

2.1 物理因素

護士認為面臨物理因素的傷害,主要是來自一些醫(yī)療設備運行中產生的電離輻射和噪聲刺激,如:X線、超聲波、紫外線、針刺傷、銳器割傷等。

2.2 化學因素

護士認為護士職業(yè)中的化學危害來自抗腫瘤藥和消毒制劑。護士在職業(yè)接觸抗癌藥物時,如不注意防護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多數(shù)抗癌藥為細胞毒劑,具有毒性,致畸形、致突變和致癌性。護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接觸到各種化學消毒劑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如戊二醛、氯制劑、甲醛、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具有一定的揮發(fā)性和刺激性,尤其易通過吸入或皮膚接觸而產生危害。經常接觸此類化學品會引起眼結膜灼傷、上呼吸道炎癥、喉頭水腫和痙攣,化學性氣管炎或肺炎和皮膚損害等。

2.3 生物因素

主要指病毒和細菌。病毒是最常見的生物性危險因素,臨床上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為主。細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廣泛存在于各種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使用過的器具和衣物中。病毒和細菌可通過呼吸道、排泄物、血液及皮膚等途徑感染護士。

2.4 生理、心理、社會性因素

主要與工作環(huán)境、工作壓力、值夜班、生活不規(guī)律等因素有關。要積極應對各種壓力,主動調整自己的的心態(tài),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尤其是護患關系。

3 護士應如何做好防護

3.1 加強防護知識宣教、定期進行職業(yè)暴露防護培訓。

3.2 護士要重視洗手環(huán)節(jié),凡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引流物時,無論有無皮膚、黏膜破損都應戴手套,且脫手套后都應進行衛(wèi)生洗手。

3.3 無論患者是否患有血液性傳播的疾病,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引液物均視為可能含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其他經血液傳播的病原體,護士都應采取適當?shù)姆雷o措施。充分應用防護用具和設施,加以減少職業(yè)暴露感染的危害性,最大限度地保護護理人員的安全和健康。

3.4 如果護士在護理操作過程中發(fā)生針刺傷應積極采取措施,立即從傷口近心端至遠心端擠壓血液,用肥皂和清水沖洗傷口,再用碘伏、酒精消毒,然后包扎傷口,同時抽血做相關病毒血清檢查,確定是否存在感染,并隨訪觀察。如有特異性感染時上報院感染科,必要時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做到早期預防。掌握各種化學消毒劑的使用方法、濃度、時間,嚴格按操作規(guī)則合理使用。

3.5 在配制化療藥時一定要注意防護,要穿防護衣、戴口罩、手套、圓帽等以減少呼吸道吸入和皮膚接觸。操作時,要避免刺破手套或刺傷皮膚,注入抽吸藥液時盡量減少外溢,若不慎濺入眼內及皮膚上,應立即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對撒在桌面、地面的藥液,及時用紗布吸附并用清水沖洗。在配制酸性消毒劑時應戴手套,如不慎濺入眼睛和皮膚,應用流水反復沖洗以降低損害程度;禁用熱水配制含氯消毒劑以免引起灼傷;另外,定期進行空氣采樣,以檢測化學品的空氣濃度;提倡使用一次性醫(yī)療用品。

3.6 保持樂觀的情緒,注意合理休息和營養(yǎng),加強鍛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參考文獻

[1]李云,感染科護士的職業(yè)損傷及其防護措施 大家健康,2009,2;85

[2]張利然,劉麗萍.臨床護士職業(yè)傷害防護研究進展[J].現(xiàn)代護理,2007,6(13):1562.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东县| 彭水| 健康| 通州市| 新和县| 揭东县| 湟源县| 库尔勒市| 航空| 南和县| 林芝县| 肇源县| 赫章县| 定州市| 长葛市| 渝北区| 阿图什市| 且末县| 固安县| 松溪县| 乃东县| 克拉玛依市| 新疆| 吴江市| 西乌珠穆沁旗| 库伦旗| 东阿县| 平度市| 定南县| 金乡县| 武鸣县| 会昌县| 西青区| 焉耆| 海阳市| 福鼎市| 昆山市| 安新县| 宝山区| 沁源县|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