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8 23:32: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綠色生態建筑,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green ecological design application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overall design, Green eco mode o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is article and its strategy was elaborated, building green ecological mode should be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ealth, its people-oriented, economical,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interior design, outdoor design and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Green eco-mode. I light of its own experience, on the models of eco-gree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related problems and solving methods in order to peer reference reference.
Key words: Green eco technology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20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自工業化時代以來,世界經濟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日益加劇,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居住環境也在不斷惡化。這種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模式表現在建筑業上就是:建筑設計、建造和使用大都采用一種大規模機器運作的實用功利化技術模式,其目標在于追求直接的經濟利益,這一模式在給人類創造大量的居住空間的同時,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城市自然環境的惡化和人情文化的淡薄[1]。因此,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各國對環境的重視度持續加強,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建筑設計師開始重新審視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試圖從建筑設計入手,從根本上消除建筑對人類健康、能源與環境的不利影響。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就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一、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及其特征
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是指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的指導下,以健康、節能和環保為宗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環境,改善建筑規劃、建筑方案、建筑建材和技術,使整體建筑環境達到低耗、環保、高效、節能、生態平衡的效果,最終實現人、建筑、自然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新型建筑設計模式。
一般而言,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征。
1.以人為本。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在建筑設計中采用耐久、可重復使用的環保型綠色建材,改善室內外色光環境和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清潔能源等措施保護人類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給人類健康帶來的損害。
2.經濟性。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追求經濟效益,力圖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高質量的建筑,此外還需要開發和利用紅外反射技術、太陽能能裝置等新節能技術減少能源的損耗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3.環境適應性。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建筑設計應強調與環境協調,盡可能的維護外部環境,并充分發揮環境效益;建筑的選址、平面、剖面設計都應遵循與環境共生的原則,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并與環境特點與氣候特征相適應。
4.社會性。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建筑空間和使用功能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建筑設計要給未來發展留有足夠的彈性,在空間上具有包容性,功能上具有綜合性,使用上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和可擴展性。
二、建筑設計綠色生態化模式的實施策略
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的實施策略主要是指如何在現代都市建筑中引入自然生態化的環境,再現自然生態,實現人、建筑、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相互協調、交相輝映。其具體實施可以從室內設計策略、室外設計策略和技術策略三個方面進行。
1.室內設計策略
通過中庭生態化設計和緩沖空間生態化設計來說明室內設計的策略。
(1)在實施綠色生態化模式進行中庭設計時,一方面要使中庭成為光線與氣流的通道,起到“光井”與“煙囪”的作用,使陽光由中庭滲入建筑,通過陽光的收集、反射裝置達到內部空間,這樣既排出了室內的濕氣和濁氣,又形成了空氣的流動,使人與自然相接觸的同時,減少了機械通風和空調的需求;另一方面,使綠化與中庭相結合,將綠化體系引入建筑室內,這樣不僅形成優美的景觀,而且通過植物的新陳代謝,可以改善室內的空氣質量。
(2)“緩沖空間”是在建筑主體與室外環境之間用玻璃幕或墻體圍合出一個大空間,是室內外的一個緩沖地帶[2]。在實施綠色生態化模式進行緩沖空間設計時,主要目標是節能,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起到保暖、隔噪音和通風的作用。
2.室外設計策略
建筑室外設計的生態化策略主要從屋頂設計和幕墻設計兩個方面來分析。
(1)在屋頂設計上,綠色生態化策略要求建筑物屋頂的設計應根據不同區域情況進行不同作用的節能設計。
(2)在幕墻設計上,綠色生態化模式在建筑幕墻設計上最為常用的策略是“雙層皮”幕墻策略。“雙層皮”幕墻主要針對以往玻璃幕墻耗能高、室內空氣質量差等問題,用雙層體系(一般為玻璃)作維護結構,提供自然通風和采光、增加室內空間舒適度、降低能耗,從而較好的解決了自然采光和節能之間的矛盾[3]。此外,在雙層皮間設置的遮陽百頁比普通建筑使用的內置百頁具有更佳的遮陽效果,同時由于免受風雨侵襲和陽光直射,對其運營、維護、更新也將更加方便。
三、技術策略
1.選擇生態環保的綠色建材
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要選擇具有優異環境協調性的建筑材料,包括:
(1)承重材料與填充材料,如生態水泥、生態高性能混凝土、鋼材和木材(包括木材、紙張、竹)等;(2)保溫材料,包括透明絕熱材料、外墻保溫涂料等墻體保溫材料、自控光熱屋面板與結構層復合而成的自控光熱屋頂保溫材料等;(3)建筑圍護材料——玻璃,如熱反射玻璃、吸熱中空玻璃、硅氣凝膠特種玻璃、安全玻璃、自潔凈玻璃、光電玻璃和自動調光玻璃等;(4)對人的健康損害較少的非有機溶劑型涂料,生態衛生陶瓷等生態建筑材料。
2.采用各種節能技術
為了實現低耗減排目標、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新能源開發建筑的蓄熱、保溫技術。在綠色生態建筑設計時,可根據區域性特點,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水力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在建筑建設和使用過程發揮的生態效應[4]。特別是太陽能技術的充分利用,包括被動式接受技術、太陽能集熱技術和太陽能光電轉換技術等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這是建筑設計綠色生態化模式的顯著特征。
3.智能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可以采用智能管理技術,例如將計算機技術、多媒體現代通信技術、環境監控技術與熱敏反應技術等新智能管理技術運用到建筑設計中,推廣可持續性的生活方式。還可以開發出人性化的智能設計,如設計出會呼吸的玻璃幕墻、智能采光窗、室內自動調濕裝置等,為人們創造安全、高效、舒適、環保節能的宜居環境。
四、結束語
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是未來建筑設計業的發展趨勢,未來建筑設計需在綠色生態模式的指導下,以人為本、科學設計,在保證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的前提下,節約與合理利用可再生資源,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然而,目前我國在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推廣上還存在技術上的諸多難題,還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結合國情,開創適合我國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劉虹,王凌.生態策略在建筑設計中的價值與運用[J].熱帶建筑,2004,2(4):1.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modern society, taking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balance, building green ecological building will be the inevitable choice. Designers should always put me in the pulse of the times, also have a certain innovation and advanced consciousness, only in this way, it can we understand human demand for building, designed to satisfy the demand to adapt to new housing constru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綠色生態建筑建筑的相關特征
對于生態型建筑的環境要求:①潔凈的空氣②水源與土壤③不受到不良自然環境的危害④不易遭受自然蟲害的侵襲。其相關特征如下:
1.1建筑物要盡量保持和開辟綠地,在建筑物周圍種植樹木防風、遮蔭,改善景觀,保持生態平衡。重視室內空氣質量,保持新風在室內的流動。重視人文景觀的保護,建筑物附近有價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遺址應于以保留并妥善安置。
1.2建筑物的能源、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應該充分有效地使用水、可再生能源、
材料和其他資源。盡量利用清潔能源(如地熱與太陽能、水能、生物能和風能),保護與改善自然環境,在滿足人們的健康、舒適、安全使用的情況下降低消耗、節省資源。
1.3建筑物應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建筑物的形體布置合理應減小建
筑物的體形系數,以減少采暖與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圍護結構應該采用高效保溫隔熱構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風系統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風條件。建筑物內的房間設置、布局恰當,既
滿足使用舒適度,又節省能源。
1.4回收并重復使用資源。從舊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磚石、鋼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盡可能保護好,根據不同情況,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環。并積極利用其他工農業廢棄物料。使用先進技術,降低建筑運行管理費用。在結構條件允許情況下盡量不要拆除舊建筑,應對共進行改造以適應新的使用功能,節省建筑造價。
因此,現在生態型建筑是資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護環境、親和自然、舒適、健康、安
全的建筑,是“可持續發展”的建筑。
2 實現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策略
下面著重對實現綠色生態建筑建筑設計進行分析,并給出其實現策略:
2.1實現建筑內部環境設計
(1)實現能源系統設。實現綠色生態建筑的能源利用,不但要對常規能源系統進行優化設計,更要注重綠色能源的利用,要將建筑節能放在首位。綠色生態建筑節能,設計師首先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①把建筑設計提高到比較高的水準。②找到合理的優化的新能源的解決方案。③尋求建筑藝術與能源方案的完美結合。當然,在做好上述的工作后,還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綠色能源,如采用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等,這些能源都具有無污染、可再生的優勢。
(2)實現聲光環境系統設計。在綠色生態建筑平面設計時,針對光環境設計來看,提倡使用新能源提供的綠色照明,如利用太陽能發電,可解決部分日常照明。其次,室內應量采用自然光,鼓勵使用節能燈具,節約能耗。另外,還要注意避免由附近建筑的玻璃折射以及其他的光污染。針對聲環境設計來看,設計師應考慮將臥室設置在背向噪聲源的方向,這樣可降低噪音30dB;采用隔音窗也能顯著阻隔室外噪音;在住區沿路適當栽植綠色植物,對降噪也有一定效果。
(3)實現水熱環境系統設計。綠色生態建筑的建設關鍵是節水,同時要考慮水質和水量兩個問題。一般的,綠色生態建筑可采取的節水措施有:采用節水節能型供水設施;建立雨水收集系統、污水處理系統就地將污水處理成中水(中水意為城市污水或生活用水經處理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景觀用水要專門設計并將納入中水系統一并考慮。熱環境的實現更為重要。建筑區的熱系統應滿足居民的供熱舒適度
的要求,以及建筑節能和環保的要求。冬季供暖的室內溫度宜在20~24℃ ,夏季空調的室內適宜溫度為22—27℃。可采用采暖、制冷、生活熱水三聯供的熱環境技術,或在各戶安裝散熱器溫控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4)實現智能系統設計。目前,大量電子通訊和自動化技術在建筑中得以運用,出
現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據溫度、濕度、風力的情況自動調節“智能殼體”的開閉和空調量,保證了智能化大樓中智能化生產和腦力勞動的高生產率。因此,綠色生態建筑的發展也需要
推進智能化的發展,進行智能系統設計。
2.2 實現建筑外部環境設計
建筑外部結構設計主要體現在環境綠化上邊。(1)綠化可以有創造性思路,可以與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等背景相結合,創造性地保護和利用已有條件。例如從整體出
發,通過借景、組景、分景、添景多種手法,使住區內外環境協調。(2)應該注重建筑周圍環境的綠化。應該盡量減少硬質鋪地,擴大草坪面積,并盡可能多種植高大喬木。因為喬木的綠化效果要比同面積的草坪高幾倍。目前,多數住宅小區常采用水泥磚鋪地,這對小區環境很不利,應盡量采用具有滲透性的生態鋪地,如格狀鋪地磚,方格中可以種草等。這樣,通過兩個方面的努力,建筑外部環境設計要求就得以實現。
3 節能降耗,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3.1 因地制宜,合理設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建筑的規劃布局應根據各地不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使建筑群的規劃布置和建筑物的平面布置有利于自然通風和采光,保留自然水域面積,增加植物綠化形成小區微氣候。設計時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使建筑冬季可以增加太陽輻射得熱,夏季可以減少太陽輻射得熱,且與當地夏季的主導風向一致。建筑物的單體設計應控制其體型系數,將體型系數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以減少其護結構的傳熱損失,降低建筑能耗。
3.2 注重使用節能的綠色建筑材料,提高房屋建筑的保溫隔熱功能注重實用新型的墻體材料和有利于環保的建筑材料,目前影響建筑能耗最直接的因素是建筑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的優劣,我國現有建筑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普遍較低,直接影響了室內熱舒適度。處于夏熱冬暖地區的福州,夏天普遍需要空調,冬天甚至需要采暖,建筑整體的耗能量大。因此,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是建筑節能的最有效手段。
3.3 充分采用新型節能科技,使用可再生能源。注意推廣節能新技術的應用,實現建筑節能,一方面通過降低建筑能耗的各種手段,另一方面要利用太陽能等自然資源,減少常規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保持生態平衡。在我國中西部的廣大地區,一方面是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相對落后,另一方面卻是各種自然資源極為豐富。這就要求在建筑設計中,充分利用太陽能、風力、沼氣、地熱和有機廢棄物的再生資源,從而在不影響使用功能的同時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
4結語
現如今,我國建筑市場發展迅速,建筑設計理年從生存型逐步向功能型、舒適型轉變 ,開始出現體現人文關懷、科技創新理念的建筑。綠色生態建筑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以有益于生態、健康、節能為宗旨,確保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確保使用者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處于良好狀態。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融合。建成人與自然雙贏的建筑。實踐證明,綠色生態建筑是未來建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綠色生態建筑的特點
綠色生態建筑的概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提供有益健康的建成環境,并為使用者提供高質量的生存活動的小環境:第二.減少能耗,保護環境,因地制宜。生態建筑,是根據當地的生態自然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地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并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生活、工作所需的工作環境,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它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改善生態環境、減少環境污染、延長建筑物壽命等諸多好處,可以使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很好的統一。生態建筑實際上就是將建筑看作一個生態系統:它既利用天然條件與人工手段創造良好的富于生機的環境,而同時又要控制和減少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使用,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研究生態建筑的目的就在于處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它既要為人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小環境,同時又要保護好周圍的大環境。
2 綠色生態建筑設計原則
2.1節約能源
綠色生態建筑,最重要的是要遵循節能原則,也就是節約能源、資源,無害化、無污染、可循環。建筑材料使用應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資源,同時還要嚴格做到建材的無害化。綠色生態建筑的設計,要求利用各種手段來創造—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的平衡,構建—個和諧高效利用能源的生存環境。
2.2生態和諧
建設綠色生態建筑,其次要做到生態和諧。也就是要注重研究建筑物旁邊的植被、微生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強調各種物體之間的共生共榮,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些都可以通過植被的多樣性、自然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化學污染的降低來體現,從而達到營造建筑周邊的環境質量的要求。
2.3設計科學,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應當是設計的根本原則。這是因為,人是社會的主體,追求高效節約決不能以降低生活質量,犧牲人的健康和舒適性為代價。在以往設計的—些太陽能建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服務于經濟落后地區的,其室內熱舒適度較低,沒有認真做到合理設計和以人為本。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這種低標準的“綠色生態”建筑很難再有所發展,也必將被社會所淘汰。從另外—個層面來講,這與國家宏觀要求也是相符的。
2.3從實際出發,不照搬盲從
綠色生態建筑應該著重強調的是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不能照搬盲從。我國的綠色生態住宅設計存在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很多設計者喜歡照搬西方的現成設計,認為西方的就是好的。殊不知,西方發達國家與我國的建筑模式很不相同。其次,綠色生態建筑設計也應該講究地域性特點。建筑設計應充分結合當地的氣候及其他地域條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被動式集熱和制冷,從而減少因采光、通風、供暖、空調所導致的能耗和污染。
2.4強調整體性設計
建筑設計應強調“整體設計”思想,必須結合氣候、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切勿盲目照搬所渭的先進生態技術,也不能僅僅著眼于—個局部而不顧整體。
3 綠色建筑設計方法
3.1整體環境的設計
所謂整體環境設計,不是針對某一個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從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出發,從場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條件、動植物生長狀況等方面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整體環境設計的方法有:
(1)引人綠色建筑理論。城市開發建設應與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等背景相結合,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創造性地保護和利用已有條件。一方面,改變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區域劃分、空間結構和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讓城市的歷史文脈、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襲。
(2)加強環境綠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綠化不單是可以創造空間,還可以美化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活氛圍。
用綠化覆蓋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發,往往可以造成比較涼爽、舒適的環境;高大的喬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較大樹蔭,減少路面吸熱,同時可以凈化空氣,提高空間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環境住宅區的設計中,一定要注意綠化環境設計,創造出良好的微氣候,應該將綠化量化標準引人設計規范。當前,環境綠化主要包括小區周圍環境綠化和建筑立體綠化。一、小區周圍環境的綠化。盡量減少硬質鋪地,擴大草坪面積,并盡可能多種植高大喬木。因為喬木的綠化效果要比同面積的草坪高幾倍。目前,多數住宅小區常采用水泥磚鋪地,這對小區環境很不利,應盡量采用具有滲透性的生態鋪地,如格狀鋪地磚,方格中可以種草等。二、立體綠化。引人“土地空間化”的概念,包括墻面綠化、屋頂綠化和陽臺綠化。墻面綠化主要是在強烈陽光直射面爬滿綠色藤狀植物,避免陽光直射墻面,降低外墻表面溫度,保證室內溫度的穩定性。
(3)從整體出發,通過借景、組景、分景、添景多種手法,使住區內外環境協調。例如:濱臨城市河道的住區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資源,設置親水景點;臨近公園或其他類型景點資源的住區,應考慮設計景點視線通廊,促成內外景點的交融;毗鄰歷史古跡保護區的住區應尊重歷史,讓珍貴的歷史文脈溶于當今的景點設計元素中,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并為保護區的開發建設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
3.2建筑單體的設計方法
(l)建筑的體型系數即建筑物表面積與建筑的體積比,它與建筑的熱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熱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體積時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熱耗大,具體設計時減少建筑外墻面積、控制層高,減少體形凹凸變化,盡量采用規則平面形式。
(2)外墻設計要滿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要求,減少對電器設備的依賴,設計時采用明廳、明臥、明衛、明廚的設計,外墻設計要努力提高室內環境的熱穩定。①采用良好的外墻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熱磚代替粘土磚,節省土地資源,如上海現代房地產實業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以秸桿稻草為原料的綠色建材—稻草板,并在上海青浦縣推廣使用,它與傳統的粘土磚相比,不僅具有色彩豐富、重量輕、體積小、保溫、隔熱、隔音等多項優良性能,而且在環保上解決了秸桿焚燒的問題;其次它自然降解,不會給環境帶來任何污染。②采用選擇性鍍膜窗戶,其導熱系數較小,能夠改善室內環境的熱穩定性。③加強門窗的氣密性,減少熱交換。④使用各種輕便可調節的遮陽設備抵卸夏季太陽的直接輻射,同時冬季能夠調節便于采光。
(3)采用彈性設計方案,提高房屋的適用性、可變性,具體表現在建筑結構、建筑設備等靈活性要求上。①樓梯的可生長性,包括基礎的預留量、樓段板承重的預先考慮,周邊環境的生長預留地等。②預留管道空間,包括水電、通訊的發展空間。③家具系統的可變化性。
(4)建筑節能設計。要節約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氣等,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無污染能源。建筑材料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嚴格做到建材無污染、無輻射。
(5)建筑智能設計。目前,大量電子通訊和自動化技術在建筑中得以運用,出現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據溫度、濕度、風力的情況自動調節“智能殼體”的開閉和空調量,保證了智能化大樓中智能化生產和腦力勞動的高生產率,智能化的發展可以促進綠色建筑在“高標準、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狀態下持續發展。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自從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在環保大會上提出“可持續發展”口號后,“可持續發展”戰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社會發展中得到了廣泛的宣傳和應用,在建筑領域也掀起了一股“綠色建筑”熱潮。由于傳統城市發展模式、傳統建筑體系是不可持續的體系,是污染環境、造成生活質量下降的體系,因此,在綠色文化的影響下,思想敏銳的建筑師開始思考,開始探索建筑發展的“綠色”道路。所謂“綠色建筑”就是一種象征著節能、環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環境,以生態學的科學原理指導建筑實踐,創造出人工與自然相互協調、良性循環、有機統一的建筑空間環境,它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理想建筑。論文百事通目前,“綠色建筑”已成為21世紀建筑發展的主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1綠色生態建筑設計標準
綠色建筑是資源和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保護環境、親和自然、舒適、健康、安全的建筑。在綠色生態建筑設計中我們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綠色建筑應尊重自然、保護生態、與自然協調發展,盡可能減少人工環境對自然生態平衡的負面影響。
(2)綠色建筑要節約自然資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3)綠色建筑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復使用的環保型綠色建材,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清潔能源。加強綠化,改善環境。
(4)綠色建筑空間和使用功能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要求建筑空間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綜合性,使用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和可擴展性。
(5)綠色建筑應具有獨特的建筑技術和藝術形式表達現代生態文化的內涵和審美意識,創造自然、健康、親切舒適、生機勃勃、豐富多彩,具有傳統地方文化意韻和現代氣息的建筑環境藝術。
2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
綠色建筑在設計過程中,必須針對其各個構成要素,確定相應的設計原則和設計目標。同時,這些構成要素又是設計人要具體操作的對象。在綠色建筑設計體系中,對設計原則的分析和把握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這里以生態要素為主要對象,扼要闡述其設計原則。
2.1整體及環境優化原則
建筑應作為一個開放體系與其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系統,設計要追求最佳環境效益。建筑要體現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的關心和尊重,主要表現在保持當地文脈,保護歷史人文景觀,重視建筑場地對地形、地勢的利用,加強建筑對當地技術、材料的利用,加強綠化,減少環境污染,用獨特的美學藝術讓建筑體現時代精神。
2.2簡單高效發展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體現對能源的節省,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加大智能化設計,廣泛利用電子通訊和信息技術,要有預見性地研究建筑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做到近期規劃與長遠規劃結合,為擴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2.3健康舒適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保證建筑的適用性,體現對用戶即人的關,增強用戶與自然環境溝通,讓人們在健康、舒適、充滿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體現在創造良好的通風對流環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數,保證室內一定的溫、濕度,創造良好的視覺環境及聲環境,建立立體綠化系統凈化環境等。
3綠色建筑設計方法
3.1整體環境的設計
所謂整體環境設計,不是針對某一個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從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出發,從場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條件、動植物生長狀況等方面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整體環境設計的方法有:
(1)引人綠色建筑理論。城市開發建設應與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等背景相結合,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創造性地保護和利用已有條件。一方面,改變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區域劃分、空間結構和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讓城市的歷史文脈、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襲。
(2)加強環境綠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綠化不單是可以創造空間,還可以美化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活氛圍。
用綠化覆蓋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發,往往可以造成比較涼爽、舒適的環境;高大的喬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較大樹蔭,減少路面吸熱,同時可以凈化空氣,提高空間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環境住宅區的設計中,一定要注意綠化環境設計,創造出良好的微氣候,應該將綠化量化標準引人設計規范。當前,環境綠化主要包括小區周圍環境綠化和建筑立體綠化。
一、小區周圍環境的綠化。盡量減少硬質鋪地,擴大草坪面積,并盡可能多種植高大喬木。因為喬木的綠化效果要比同面積的草坪高幾倍。目前,多數住宅小區常采用水泥磚鋪地,這對小區環境很不利,應盡量采用具有滲透性的生態鋪地,如格狀鋪地磚,方格中可以種草等。
二、立體綠化。引人“土地空間化”的概念,包括墻面綠化、屋頂綠化和陽臺綠化。墻面綠化主要是在強烈陽光直射面爬滿綠色藤狀植物,避免陽光直射墻面,降低外墻表面溫度,保證室內溫度的穩定性。如重慶的“天奇花園”的墻面綠化,在西墻面上設計由柱子和圈梁組成的構架,并設置種植槽和集中噴灌系統。夏季爬山虎覆蓋墻面形成一道綠墻,綠墻與墻面之間形成大約300mm寬的間層,這間層形成了良好的通風豎井,增強了墻面的散熱性能,而且綠墻還能避免陽光對墻面的直射。屋頂綠化是在建筑屋頂上采用蓄水覆土種植,屋面上種植花草和一些低矮灌木,形成一個“空中花園”。陽臺綠化是在居民家的陽臺上種植一些花草植物。
(3)從整體出發,通過借景、組景、分景、添景多種手法,使住區內外環境協調。例如:濱臨城市河道的住區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資源,設置親水景點;臨近公園或其他類型景點資源的住區,應考慮設計景點視線通廊,促成內外景點的交融;毗鄰歷史古跡保護區的住區應尊重歷史,讓珍貴的歷史文脈溶于當今的景點設計元素中,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并為保護區的開發建設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筆者在雅安市濱河公園方案設計中較好的應用這樣的設計思想,充分體現了《穿越時空,聆聽茶香》的設計構思。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3.2建筑單體的設計方法
(l)建筑的體型系數即建筑物表面積與建筑的體積比,它與建筑的熱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熱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體積時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熱耗大,具體設計時減少建筑外墻面積、控制層高,減少體形凹凸變化,盡量采用規則平面形式。
(2)外墻設計要滿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要求,減少對電器設備的依賴,設計時采用明廳、明臥、明衛、明廚的設計,外墻設計要努力提高室內環境的熱穩定。①采用良好的外墻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熱磚代替粘土磚,節省土地資源,如上海現代房地產實業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以秸桿稻草為原料的綠色建材—稻草板,并在上海青浦縣推廣使用,它與傳統的粘土磚相比,不僅具有色彩豐富、重量輕、體積小、保溫、隔熱、隔音等多項優良性能,而且在環保上解決了秸桿焚燒的問題;其次它自然降解,不會給環境帶來任何污染。②采用選擇性鍍膜窗戶,其導熱系數較小,能夠改善室內環境的熱穩定性。③加強門窗的氣密性,減少熱交換。④使用各種輕便可調節的遮陽設備抵卸夏季太陽的直接輻射,同時冬季能夠調節便于采光。
(3)采用彈性設計方案,提高房屋的適用性、可變性,具體表現在建筑結構、建筑設備等靈活性要求上。①樓梯的可生長性,包括基礎的預留量、樓段板承重的預先考慮,周邊環境的生長預留地等。②預留管道空間,包括水電、通訊的發展空間。③家具系統的可變化性。
(4)建筑節能設計。要節約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氣等,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無污染能源。建筑材料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嚴格做到建材無污染、無輻射。
(5)建筑智能設計。目前,大量電子通訊和自動化技術在建筑中得以運用,出現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據溫度、濕度、風力的情況自動調節“智能殼體”的開閉和空調量,保證了智能化大樓中智能化生產和腦力勞動的高生產率,智能化的發展可以促進綠色建筑在“高標準、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狀態下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上個世紀第一屆國際可持續建筑會議上,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有效利用資源和遵守生態原則的基礎上,創造一個健康的建成環境并對其保持負責的維護。所謂生態建筑,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和環境之問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居住生活的環境舒適,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
1、綠色生態建筑設計標準
綠色建筑應尊重自然、保護生態、與自然協調發展,盡可能減少人工環境對自然生態平衡的負面影響。綠色建筑要節約自然資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綠色建筑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復使用的環保型綠色建材,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清潔能源。加強綠化,改善環境。綠色建筑空間和使用功能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要求建筑空間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綜合性,使用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和可擴展性。綠色建筑應具有獨特的建筑技術和藝術形式表達現代生態文化的內涵和審美意識,創造自然、健康、親切舒適、生機勃勃、豐富多彩,具有傳統地方文化意韻和現代氣息的建筑環境藝術。
2、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
2.1整體及環境優化原則
建筑應作為一個開放體系與其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系統,設計要追求最佳環境效益。建筑要體現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的關心和尊重,主要表現在保持當地文脈,保護歷史人文景觀,重視建筑場地對地形、地勢的利用,加強建筑對當地技術、材料的利用,加強綠化,減少環境污染,用獨特的美學藝術讓建筑體現時代精神。
2.2簡單高效發展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體現對能源的節省,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加大智能化設計,廣泛利用電子通訊和信息技術,要有預見性地研究建筑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做到近期規劃與長遠規劃結合,為擴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2.3健康舒適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保證建筑的適用性,體現對用戶即人的關,增強用戶與自然環境溝通,讓人們在健康、舒適、充滿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體現在創造良好的通風對流環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數,保證室內一定的溫、濕度,創造良好的視覺環境及聲環境,建立立體綠化系統凈化環境等。
3、生態建筑的設計目標
生態建筑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基本目標包括:①盡可能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②把環境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③保護自然生態環境;④創造健康舒適的室內外環境;⑤使建筑功能質量目標統一;⑥使建筑生態、經濟取得平衡。
4、綠色建筑設計方法
所謂整體環境設計,不是針對某一個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從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出發,從場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條件、動植物生長狀況等方面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整體環境設計的方法有:
(1)引人綠色建筑理論。城市開發建設應與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等背景相結合,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創造性地保護和利用已有條件。一方面,改變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區域劃分、空間結構和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讓城市的歷史文脈、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襲。
(2)加強環境綠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綠化不單是可以創造空間,還可以美化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活氛圍。
用綠化覆蓋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發,往往可以造成比較涼爽、舒適的環境;高大的喬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較大樹蔭,減少路面吸熱,同時可以凈化空氣,提高空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環境住宅區的設計中,一定要注意綠化環境設計,創造出良好的微氣候,應該將綠化量化標準引人設計規范。當前,環境綠化主要包括小區周圍環境綠化和建筑立體綠化。一、小區周圍環境的綠化。盡量減少硬質鋪地,擴大草坪面積,并盡可能多種植高大喬木。因為喬木的綠化效果要比同面積的草坪高幾倍。目前,多數住宅小區常采用水泥磚鋪地,這對小區環境很不利,應盡量采用具有滲透性的生態鋪地,如格狀鋪地磚,方格中可以種草等。二、立體綠化。引人“土地空間化”的概念,包括墻面綠化、屋頂綠化和陽臺綠化。墻面綠化主要是在強烈陽光直射面爬滿綠色藤狀植物,避免陽光直射墻面,降低外墻表面溫度,保證室內溫度的穩定性。如重慶的“天奇花園”的墻面綠化,在西墻面上設計由柱子和圈梁組成的構架,并設置種植槽和集中噴灌系統。夏季爬山虎覆蓋墻面形成一道綠墻,綠墻與墻面之間形成大約300 mm寬的間層,這間層形成了良好的通風豎井,增強了墻面的散熱性能,而且綠墻還能避免陽光對墻面的直射。屋頂綠化是在建筑屋頂上采用蓄水覆土種植,屋面上種植花草和一些低矮灌木,形成一個“空中花園”。陽臺綠化是在居民家的陽臺上種植一些花草植物。(3)從整體出發,通過借景、組景、分景、添景多種手法,使住區內外環境協調。例如:濱臨城市河道的住區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資源,設置親水景點;臨近公園或其他類型景點資源的住區,應考慮設計景點視線通廊,促成內外景點的交融;毗鄰歷史古跡保護區的住區應尊重歷史,讓珍貴的歷史文脈溶于當今的景點設計元素中,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并為保護區的開發建設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筆者在雅安市濱河公園方案設計中較好的應用這樣的設計思想,充分體現了《穿越時空,聆聽茶香》的設計構思。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總之,建筑業的發展在某些方面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裝點了城市環境。然而任何建筑都會消耗到大量能源和材料,而且在使用過程中仍會不斷消耗下去。面對如此狀況,有責任心的建筑師們不斷探索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生態建筑是現代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就是使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尋求最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建筑環境,將建筑環境作為一個有機的、具有結構和功能的整體系統來看待。
參考文獻:
上個世紀第一屆國際可持續建筑會議上,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有效利用資源和遵守生態原則的基礎上,創造一個健康的建成環境并對其保持負責的維護。所謂生態建筑,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和環境之問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居住生活的環境舒適,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
1、綠色生態建筑設計標準
綠色建筑應尊重自然、保護生態、與自然協調發展,盡可能減少人工環境對自然生態平衡的負面影響。綠色建筑要節約自然資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綠色建筑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復使用的環保型綠色建材,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清潔能源。加強綠化,改善環境。綠色建筑空間和使用功能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要求建筑空間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綜合性,使用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和可擴展性。綠色建筑應具有獨特的建筑技術和藝術形式表達現代生態文化的內涵和審美意識,創造自然、健康、親切舒適、生機勃勃、豐富多彩,具有傳統地方文化意韻和現代氣息的建筑環境藝術。
2、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
2.1整體及環境優化原則
建筑應作為一個開放體系與其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系統,設計要追求最佳環境效益。建筑要體現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的關心和尊重,主要表現在保持當地文脈,保護歷史人文景觀,重視建筑場地對地形、地勢的利用,加強建筑對當地技術、材料的利用,加強綠化,減少環境污染,用獨特的美學藝術讓建筑體現時代精神。
2.2簡單高效發展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體現對能源的節省,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加大智能化設計,廣泛利用電子通訊和信息技術,要有預見性地研究建筑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做到近期規劃與長遠規劃結合,為擴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2.3健康舒適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保證建筑的適用性,體現對用戶即人的關,增強用戶與自然環境溝通,讓人們在健康、舒適、充滿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體現在創造良好的通風對流環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數,保證室內一定的溫、濕度,創造良好的視覺環境及聲環境,建立立體綠化系統凈化環境等。
3、生態建筑的設計目標
生態建筑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基本目標包括:①盡可能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②把環境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③保護自然生態環境;④創造健康舒適的室內外環境;⑤使建筑功能質量目標統一;⑥使建筑生態、經濟取得平衡。
4、綠色建筑設計方法
所謂整體環境設計,不是針對某一個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從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出發,從場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條件、動植物生長狀況等方面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整體環境設計的方法有:
(1)引人綠色建筑理論。城市開發建設應與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等背景相結合,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創造性地保護和利用已有條件。一方面,改變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區域劃分、空間結構和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讓城市的歷史文脈、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襲。
我們可以看到未來是綠色的未來,是生態文明的社會,建筑也是綠色生態的建筑,人類的家園需要的是可持續發展的信念,因此,我們在建筑設計領域要堅持綠色生態的理念,要提高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性。
1 未來建筑的必然趨勢
1.1 生態文明是文明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人類社會的文明經歷了歷史的變革,從蒙昧無知到現在的現代文明,經歷了野蠻、愚昧、茫然的多個階段,但每一次的變革人類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從發展的模式來看,工業文明只是暫時的形式,生態文明必將取而代之,成為未來文明的主要形式。相對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注重復合型的社會發展新模式,這必將影響建筑的設計理念,影響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
1.2 人們對建筑設計提出新要求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與之而來的是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新要求,包括住房、工作、公共場所的環境質量,這就要求現代的建筑設計要做到實用與美觀兼備,滿足人們的要求,要創造符合現代審美理念、具有個性的現代建筑,形象簡潔、造型樸實的同時更要兼備經濟實用的功能,而且要符合現代設計節能環保的理念,生態建筑理念理所當然的成為人們的首選,成為現代建筑發展的主要方向。
2 新形勢下建筑設計的發展方向
2.1 可持續發展是不變的主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提高,科技水平的發展,世界的發展形式走入了生態文明的新時期,人們利用現代的高科技手段正在尋求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建筑設計也在不斷地探索發展的新方向,從近年來國際上建筑設計的理念上我們可以發現,其主要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2.1.1 重視特色的文化
對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給予尊重,并且在建筑設計中給予弘揚。
2.1.2 選用最合適的技術
按照公眾的意識,建筑的設計功能需求,從眾多的建筑技術中選取最為簡單合適的技術。
2.1.3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在進行建筑材料的選擇上,要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盡可能的選取可循環性的材料,避免浪費。
2.1.4 增加建筑設計的靈活性
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增加使用空間的靈活性,降低建筑所需材料,降低浪費。
2.1.5 降低環境破壞
我們要秉持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建設過程中盡量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避免任何的資源浪費,提高材料的可利用率。
2.2 增加建筑的使用年限
近年來,由于建筑質量引發的建筑問題屢見不鮮,這就在呼喚長命百歲的建筑,呼喚耐久性的建筑。目前,建筑的使用壽命普遍停留在30-50年,房價的不斷攀升,房屋的質量卻不見改觀,這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是在浪費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的資源,因此,高耐久性住宅的出現勢在必行,人們已經著手在行動,從建筑材料的設計到住宅的設計仍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2.3 未來的建筑以人為本
建筑的設計與建造師為人類服務的,因此要根據人的意識為主。現代建筑的設計要講究整體的協調性,講究美觀,更要講究舒適,也就是說未來的建筑要達到功能性、美觀性共存,在空間的安排上更加合理有效,更多的靈活空間,最佳的建筑是將大自然建造到人們居住的環境中,提高人居住的質量,未來的建筑是以人為本的生態建筑。
3 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特征
3.1 因地制宜的建筑
綠色生態建筑必定是保留最大的原生態,避免土地的破壞,環境的威脅,降低對建筑區域內植被的影響,尊重原生態的理念,因地制宜。
3.2 整體協調性
綠色生態建筑要對整體的建筑環境進行充分的考慮,做到整體的協調與美觀。
3.3 人與環境和諧共建
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二者之間不可分割。
4 綠色生態建筑理念在設計中如何體現
4.1 規劃的前瞻性
在進行建筑的設計時,思想中就要存在著綠色生態的理念,要根據當地環境的特點,因地制宜,選擇選擇適宜的建筑容積率和建筑密度,同時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等影響因素進行合理的建筑布局,在達到建筑要求的同時盡量減少對原有的地形、地貌的影響,盡量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最大限度的保留原貌,這是建筑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現代的建筑師要有前瞻性的眼光。
4.2 水資源的利用達到最大
水是最寶貴的生命資源,在建筑的設計中經常會出現破壞植被的現象,而這是不符合綠色生態建筑理念的,在建筑設計中應該盡量的減少對植被的影響,盡量的利用現代的科技提高對水的利用率。在建筑物內部也要做到節約用水,可以通過節水器具的選擇來實現。
4.3 靈活設計的方向
上一個世紀末,綠色建筑(GreenBuildings)就在西方國家興起,進而成立了國際性組織,制定了有關綠色生態建筑指標體系,開展了不少活動。如1987年和1988年分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關“健康建筑”的國際學術會。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了一項名為《21世紀議程》的文件草案。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作為新的規范寫入《里約熱內盧宣言》可持續發展意味著充分尊重環境和利用自然資源方面實行節約。包括節約礦物、能源、水、土地、保護海洋和大氣,并且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接受了這一思想。
1、積極推進“綠色生態建筑”的必要性
綠色建筑以美國的奧杜邦協會總部為代表,它是紐約曼哈頓最節能的建筑物,被認為是建筑環保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何謂綠色生態建筑。目前,國內認為它必須是一種節約型建筑。它將作為21世紀建筑業的主旋律,應體現在健康、節水、節地、節能、制污、循環利用。
1.1健康
人們對于“健康建筑”的重視,主要是由于出現了“建筑綜合癥”產生的原因有:
(1)建筑材料。尤其是現代名目繁多的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和室內用具的存在,使新裝修的房屋室內含有大量的甲醛、氡氣、石棉、氧化物及CO2、CO等等,影響人體的健康。
(2)不恰當的節能措施。降低了室內空氣的質量,聯合國衛生組織WHO統計,近30%的新建及改建的建筑是有病的。
(3)廚房及其它污染。燃料在灶具中燃燒產生的有害物質和烹飪過程中發生的油煙,主要成分為焦油、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焦油中的3.4-苯并芘有強烈的致癌作用,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易引發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等多種疾病。另外,室內用的各種清新劑,除廁劑等散發的氣味亦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
1.2節地
近幾年來,我國因建設用地平均每年減少50萬hm2耕地,由建國50年人均耕地面積0.2hm2多減少到0.1hm2,故有關節約土地的方針十分重要。
(1)積極推進墻體材料的改革,要大力發展節能、節地、利廢、保溫、隔熱的新型墻體材料,鼓勵采用綠色建材。采用各種板材,空心磚砌塊等來減少墻體厚度,并對墻體進行合理設計,以先進的建筑結構來增加使用面積,節約用地。
(2)舊城區改造要有新模式,以便節地,嚴格控制城鄉居民建設用地是一項長期的措施。
1.3水資源
全球淡水資源短缺。我國北方城市的資源性缺水,南方一些城市的水質性缺水已經到了對經濟和社會亮紅燈的程度。城鄉居民用水是水資源平衡分配的重要環節,這既包含了水量問題,也包括水質問題,住宅小區水系統問題:
(1)在小區中要建立水的大循環概念,自來水、雨水、地下水、污水等,均要統一列入考慮范圍,進行系統優化設計。
(2)由于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同樣嚴重,應針對不同情況制定強制性措施。如實行分段,梯級提高水價,對耗水量大的設備、器具要強制淘汰并強制推行節水設施等。
(3)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管道直接飲用水已經進入小區,形成了第二水廠,它達到了提供優質直接飲用水和節約用水的雙重目的。
(4)小區應建立水的回收和再利用系統,缺水地區應設立小區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統。1.4節能我國是一個能源儲量并不豐富的國家,又存在著能源利
1.4節能
我國是一個能源儲量并不豐富的國家,又存在著能源利用低,浪費嚴重等問題。
(1)我國一些工業產品的能耗比發達國家要高4倍,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能耗為日本的6倍,美國的3倍,韓國的45倍。
(2)能源結構不合理,煤占70%,由于清潔煤技術尚未普及,空氣污染嚴重。
(3)我國建筑能耗占全國能耗的25%,住宅每平方米能耗為相同氣候能耗國家的3倍。
(4)我國石油儲量僅占世界總量的23%,可開采的只有206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1.5治污
要加強對污染物的排放及治理工作,達到利廢、節約、環保的目的。
2、綠色生態建筑小區的要求
當前,全國上下打出綠色生態建筑小區的旗號。但是,對于綠色生態建筑小區應具備什么條件,并未明確概念,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正在研究制定有關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的技術細則,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2.1能源系統
進入小區的能源在一般情況下有:電、燃氣、煤。對這些能源要進行優化分析,采用最佳方案,對住宅的圍護結構和供熱、空調系統要進行節能設計,建筑節能至少要達到50%以上。有條件的地方,鼓勵采用新能源和綠色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潮汐能等其他再生資源)。2.2水環境系統
對于小區的水系統要考慮水質和水量的問題。室外系統要設立將雜排水、雨水等處理后重復利用的中水系統,雨水收集利用系統,雜排水循環利用系統等。用于水景工程的景觀用水要進行專門設計并將其納入中水系統一并考慮。小區供水設施宜采用節能節水型,要強調淘汰耗水型室內水器具,推行節水型器具。在必要的地方,同步規劃設計管道直飲水系統,以便提供優質直飲水。2.2氣環境系統
小區的氣環境系統包括室內和室外兩個方面。室外空氣質量要求達到二級標準;居住室內達到自然通風,盡可能采用綠色建材,衛生間具備通風換氣設備,廚房設有煙氣集中排放系統,達到居室內的空氣質量標準,保證居民的衛生健康。
2.3聲環境系統
小區的聲環境系統包括室外、室內和對小區以外噪音的隔阻措施。室外聲環境系統設計應滿足,日間噪聲小于50分貝,夜間小于40分貝;建筑設計中要采用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內聲環境系統滿足:日間噪聲小于35分貝,夜間小于30分貝。對于小區周邊產生的噪聲,如果影響了小區的聲環境則應采用降噪措施。
2.4光環境系統
小區的光環境一般著重強調滿足日照要求,室內要盡量采用自然光。除此以外,還應注意居住區內防止光污染,如強光廣告、玻璃幕墻等。在室外公共場所地采用節能燈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綠色照明。
2.5熱環境系統
小區的熱環境系統要滿足居民的熱舒適度要求、建筑節能要求以及環保要求。對住宅的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和保溫隔熱提出要求。
2.6綠化系統
小區的綠化系統要滿足居民的綠化要求。在建筑旁邊進行植樹,草坪等綠化,可起到防風、隔熱、防塵和美化環境的效果;另外亦可達到節能、凈化空氣、維持生態平衡的目的。
2.7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
小區的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目的是滿足小區自然環境保持一種平衡狀態。采用不同的處置方式對固體廢物進行管理,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在國內采用物理化學法,固化法及高溫焚燒法等。建議采用動物處理垃圾。管理方面,政府部門需要在制定法規計劃,改革管理機制,建立監督執法,抓好宣傳教育等方面通盤考慮綜合治理,鼓勵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活方式,生活垃圾的收費制度等。
2.8綠色建筑材料系統
綠色建筑材料系統是滿足建筑節能、環保、生態的需要。綠色建筑材料是指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生產的無毒害、無污染、無放射性,有利于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綠色生態建筑要采用綠色建筑材料,要加快綠色建筑材料的生產,并引進或提高先進制造工藝和無污染環境的生產技術,產品具有多功能化,可循環或回收利用,無污染環境的廢棄物。
3、綠色生態建筑的發展前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短缺。從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出發,綠色生態建筑愈來愈受到世人的青睞,它勢必成為21世紀建筑的弄潮兒,它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隨著各種綠色建材的出現,科技、信息業的發展定會帶動綠色建筑的發展,未來的建筑將會更加理想。
參考文獻
[1]聶梅生。論新世紀的我國住宅產業化[J].中國建材科技,2001(4)。
[2]曹永康,葉啟議著。墻的節能和GRC板[A].1965-1999纖維水泥制品行業論文集[C].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0.
二、對防排煙系統檢查與維護的分析
1.系統檢查為了能使防排煙系統最大程度地起到防止煙氣中毒、規避火災的作用,消防維護單位必須按時組織人員進行對防排煙系統相關設備的檢查或巡查工作,并填寫設備檢查記錄。具體而言,要查看機械加壓送風系統,包括名牌、指示燈、開關控制、設備的運行狀況以及信號是否反饋到了消防控制室。與此同時,消防單位要根據一定需要,適時對機械加壓送風系統、機械排煙系統按照現場啟動送風機組、遠程啟動加壓送風機、自動啟動送風機、手動復位送風口、現場檢查并啟動排煙風機、消防控制室遠程啟動排煙風機、自動啟動排煙風機以及手動復位排煙口等具體環節的具體步驟,按部就班地進行一次梳理,確保整個系統的正常運作,從而降低火災發生幾率。2.系統維護維護是保障防排煙系統正常運作的又一手段,一方面,要經常對機械防煙、排煙系統的風機、送風口和排煙口等部位進行諸如掃除塵埃,添加油的日常維護,并不失時宜地對排煙閥等手動啟動裝置進行維護保養,每隔1~2周,由消防中心或風機房內啟動風機空載運行5~6分鐘。另一方面,每年既可以由現場手動開啟、消防控制室遙控開啟,也可以結合火災報警系統的試驗由該系統聯動開啟對高層建筑全樓的送風口、排煙閥進行一次機械的動作試驗,從而檢驗相關部件的運轉是否安全,螺母是否松動,指示燈是否正確,皮帶是否牢固,設備是否變形、腐蝕等等,以做到及時的維護與保養。
中圖分類號:F287.文獻標識碼:A
1綠色生態住宅的定義
綠色生態住宅在國際上亦被稱為綠色住宅、生態住宅、可持續發展住宅。它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 意在尋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 即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 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綠色生態住宅是一個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 各種資源的利用最有效, 環境清潔、優美、舒適, 可大大降低因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破壞或暫時失衡等影響而產生的各種風險, 有利于提高住宅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系統。[2]同時, 綠色生態住宅立足于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兩大課題, 所關注的不僅是節約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潔凈能源, 還涉及節約資源( 如建材、水等) 、減少廢棄物污染( 大氣污染、水污染等) 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環使用等。它的實際釋義為: 消耗最少的地球資源與能源, 產生最少廢棄物的住宅和居住小區, 其本質可
概括為“健康舒適、高效清潔、和諧優美”三大特點。
2發展綠色生態住宅的必要性
2.1時代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可持續發展是時代的主旋律, 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戰略, 而生態環境建設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生態環境質量直接影響著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住宅是城市建設的基礎, 生態城市應該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環境, 從而使居民的生活得更美好、更舒適、更和諧。
2.2節約能源和資源的需要
住宅建設每年消耗大量能源和資源,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合理規劃項目用地, 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采用科學的建筑體系, 以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積和耐久年限, 限期淘汰能耗大的建筑材料, 節約不可再生原料和短期資源, 多使用自然建材和當地材料。[2]
2.3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信息、科技、文化的高速發展, 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人們對所居住的生活環境在安全、健康、舒適、美觀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態住宅能夠減輕居住區環境的污染,能使廢棄物減少到零排放或零污染, 做到再生、循環使用和重復使用,生態住宅可為人們提供最大的自然度和自由度, 充分有機地利用自然的原材料, 大大減少了有害建筑材料對人體的污染, 使人們居住更加舒適。
3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的原則
3.1要把以人為本定為建筑的中心理論
在綠色生態建筑的設計中,要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但是也絕不是絕對的“以人為本的中心論”,綠色建筑所倡導的以人文本是建立在環境與人類協調發展的基礎之上,然而在今天,很多的住宅建筑都沒有做到很好的以人為本,他們的以人為本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付出,這種絕對的人為中心論,不符合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他們太強調人為的思想觀念,而造成了對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因此,綠色環境建筑理念應是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從而滿足人類的需求,只有使自然環境與人類建筑相協調發展,才能建造出最舒適,最有質量的綠色住宅建筑。
3.2建筑要減少建筑成本,充分利用資源,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在綠色生態建筑設計中,我們建筑企業要充分的運用新技術,對建筑進行施工,建造綠色建筑時首先要制定正確的設計方案,并且要運用好的施工工藝對其進行建造,改變以前那種舊的建筑模式,實現節能環保的綠色生態建筑。為了節約建筑成本,我們在進行綠色建筑建造時要充分的利用建筑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而起到節能環保的作用,另外,在建筑過程中還要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即要運用高科技對污染物進行清理或處理,從而保護建筑物周圍的自然環境。在綠色住宅建筑物的建造中,我們建筑企業要充分的利用資源,減少建筑成本,以達到用最低的成本資源獲得最大經濟與環境的效益。[3]
3.3綠色建筑的建造中,要使資源得到回收利用
提高建筑的經濟效益,減少建筑成本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而減少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又是資源的回收利用。另外,在重復利用資源的過程中,我們建筑人員,還要運用高科技的設備對其進行重復的回收處理,從而生產出可以利用的資源,在生產重復材料的過程中,我們要將有關的相關經驗進行詳細的記載下來,為以后建筑住宅設施提供有效的依據。
4綠色生態住宅的建筑建設設計方案
4.1充分利用太陽能
太陽能是綠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廣泛存在的天然能源,其優點是極為豐富、潔凈、安全、廉價。目前,在住宅區中太陽能的利用主要有3個方面: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和太陽能電池。我國的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年日照時數為2500h , 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2/3以上,有的地區高達3000h。這為我國開發利用太陽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太陽能利用的范圍將會更廣,能量轉換效率將會更高。
4.2充分利用水資源
我國是個水資源缺乏的國家,一些地方,一方面缺水嚴重,另一方面浪費嚴重。節水的關鍵措施還是“開源節流”。居民對水的消費主要是飲和用,其中飲食用水量約占總消費量的5%,其余95%用于洗滌、排污等。在住宅小區,根據兩種用途設置A、B 兩套供水系統。A系統專供飲用水(包括沖茶、洗米、洗菜、煮飯)。這個系統的水必須是符合飲用水標準的潔凈水。B系統專供使用水。這個系統的水應該循環使用。將住戶洗菜、洗衣、洗澡水以及屋面雨水,地面雨水引入蓄水池內,進行過濾、凈化、去污等物理、化學處理,再輸入住戶的“使用水管”,供洗地、洗車、綠化、水景、沖廁、排污等使用。這個系統的水循環使用,可節省大量的用水。[4]
4.3規劃用地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土地資源逐年減少。關于住宅小區的節地問題,應從3方面著手:(1)容積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非越低越好;(2)停車場架空或入地,即建造立體化的多層停車場或地下、半地下停車場;(3)從節地與節能兩個因素綜合考慮,宜建造多層和小高層萬方數據公寓,控制建設單門獨戶的別墅,尤其是依山傍水、景觀優美的“風水寶地”更不應建造高檔別墅和私家花園供極少數人享用,而應建造小區公園等公共設施,供大眾享用。
4.4建筑外墻保溫
目前, 節能墻體主要包括兩種: 內保溫節能墻體、外保溫節能墻體。在實施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初期, 普遍采用內保溫方法。但內保溫方法存在的問題較多, 一是熱工效率較低, 外墻有些部位( 如丁字墻、圈梁處) 形成“冷橋”, 使保溫性能有所降低; 二是保溫層在住戶室內墻面出現虛鼓, 對二次裝修造成不便; 三是內保溫厚度占據室內空間, 使室內建筑面積減少。因此, 目前大多采用外保溫法, 外保溫節能墻體克服了內保溫墻體的不足, 薄弱環節少, 熱工效率高, 不占室內空間, 對保護結構有利, 既適用于新建房屋, 更適合節能改造。盡管目前外保溫法的工程造價略高于內保溫法, 但若以性能價格比衡量, 外保溫優于內保溫。
5結語
現代住宅建筑設計應從空間角度去關注人們的生活, 要在現代住宅建筑的基礎上從更加宏觀的環境與資源角度關注人類生活, 它將住宅與環境資源及人婁活動更加緊密地融為一體, 它在注重空間使用效率的同時, 更強調發揮環境和資源的效益。以貫徹“健康環保,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的綠色生態建筑的大量涌現無疑是值得肯定和贊賞的, 從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未來建筑設計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王立紅. 綠色住宅概論[M].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