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內科學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1-27 20:24: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內科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內科學論文

篇1

1.2療效標準根據衛生部頒布的有關病毒性肝炎臨床診斷標準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患者食欲好轉、肝區痛感明顯減輕、肝臟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肝脾癥狀穩定無惡化,肝區無明顯壓痛;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肝臟功能無任何好轉。

1.3統計學處理所有患者數據資料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所有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x100%。

2結果

經中醫辨證治療后,56例患者中顯效患者26例,有效11例,無效患者19例,總有效率為66.07%,治療過程中患者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3討論

篇2

(二)統計學分析。將所有數據錄入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和秩和檢驗,檢驗標準α=0.05。

二、結果

將兩班的期末成績相比較(見表1),對照班(1班)的平均分為75.367±7.753,試驗班(2班)的平均分為82.533±6.822,兩班有顯著差異(P=0.000),說明試驗班學生掌握知識的平均水平好于對照班。將兩個班的期末成績分布進行比較(見表2),可見兩個班之間有明顯的差異(P=0.000)。試驗班成績優、良的人數明顯多于對照班,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數明顯少于對照班。

三、討論

(一)教育現狀。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高等醫學教育為“精英教育”。學生在預修醫科、獲得文理學院學士學位并且通過醫學院入學考試(MCAT)之后,才有資格進入醫學院學習,這體現了對學生的高素質要求[5-6]。但是國內的高等醫學教育現狀是學生通過高考直接升上醫學院進行學習,而且醫學院校的門檻分數參差不齊,導致國內醫學生本身素質不能普遍的達到高水平。另外國內高等醫學教育學制可分為五(六)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碩連讀和八年制本碩博連讀,與國外終身醫學教育相比時間被大幅度的壓縮了,也就是說國內醫學生要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醫學知識[5]。中醫針灸內科學是一門后期臨床教學的主干課程,學生需要在熟練掌握基礎理論課程的前提下學習與臨床相關的知識,這無形中加大了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課業負擔。學生普遍反應本門課程的知識點過多,學習之后掌握度不好等問題。

(二)艾賓浩斯遺忘規律曲線理論的應用。記憶和遺忘是相反的過程,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遺忘是人體大腦對信息處理的一個綜合的、復雜的過程[7]。艾賓浩斯的記憶理論來源于他的無意義音節記憶試驗,在此試驗中他將所有混雜因素排除,發現了在沒有背景信息的條件下的記憶和遺忘規律。其試驗得出的結論是遺忘在記憶之后立刻開始,但是遺忘的速度并不均勻[8],并且越熟悉的材料被人們遺忘的速度越慢(見圖2)。上圖形象地說明隨著復習次數的增加,遺忘的內容越來越少。我們本著此理論,要求針灸內科授課教師對學生進行隨堂測驗及課后小結,目的是督促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多次記憶。本次試驗的期末考試結果顯示試驗班的平均成績以及優秀率明顯高于對照班,說明該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較好。本次較好的試驗結果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中醫針灸內科學的課程排課緊湊,周一到周五每隔一天都有理論課授課安排,為學生提供了短期內的課內復習時間。其次,授課教師在試驗班教學中利用課前及課后時間的考試和小結,反復強化學生已學的知識點,促使學生對知識點產生長期記憶,有效地降低了學生對知識點的遺忘率。

篇3

2認知理論與課程整合為內科學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當內科學知識的傳授超過記憶的承受閾值時,有效知識傳授降低,且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有可能耗費更多的時間。這也是自20世紀下半葉世界各國醫學院校課程體系大規模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因。

2.1認知記憶與內科學教學的相關性

記憶是學習各門課程的基礎,對于醫學生及內科醫生而言,醫學知識的記憶會伴隨整個學習工作的全過程。內科學教師思考的是,如何通過醫學知識的傳授方法提高學生記憶效率,如何通過提高記憶效率改善學生思維活動。記憶通常被分為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短時記憶存儲量小、時間短;長時記憶存儲量大、時間長。長時記憶是知識的載體,作為一種長期靜態的存在,對學習和工作思維起的作用不大,因此,對其起作用的是動態的記憶,也被稱為工作記憶,直接參與醫生行為過程。工作記憶是通過短時記憶發揮作用的,所以在內科學紛繁復雜醫學知識的記憶中,增強短時記憶存儲效能,對于改善記憶效果有很大幫助。傳統內科學課堂教學側重于大量知識的傳授,但是學生的工作記憶閾值有限,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處理和儲存大量信息,這就對教學效果產生了負面影響,于是,整合內科學知識成為教師探索的一個方向。

2.2認知負荷理論為內科學知識整合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內科學教學改革中,通過降低認知負荷設計的課程有很多,但仍然存在著一定的限制,其主要限制來源于所傳授的知識結構本身。例如,實驗室檢查內容以復雜的陳述性數據知識為主,其難度來自于巨大的信息量。對于這類課程,即便通過課程改革減少認知負荷,也不能減少傳遞的信息量,對課程的認知難度影響較小。但是可以通過課程整合的方式增加課程之間的關聯性,以降低認知負荷。例如可以把心肌酶的檢查內容整合到冠心病這一章,因為學生學習完實驗檢查后,并不能記憶繁多的檢查內容,在內科學授課中,教師還要講解一遍心肌酶學的特點。所以在傳遞信息量相同的情況下,進行課程整合,降低認知負荷,增加課程的關聯性,為知識整合提供了新的模式[3]。

2.3傳統教學法、SBL、CBL、PBL與課程整合

SBL、CBL、PBL并不是新事物,早在17世紀就已經出現了SBL的雛形,然而SBL真正發展始于20世紀60年代,它的出現與課程整合的研究幾乎是同步的。CBL、PBL之間容易發生混淆,區別在于CBL采取指導式提問方式,PBL采用開放式提問方式。關于PBL的爭議一直存在,認識也不統一。在PBL教學過程中,學生常需花更多時間對疾病進行探索,在短時間內不能抓住重點。這一現象不僅在內科學教學中存在,在其他學科中同樣存在。CBL與PBL不同,內科學教學中,單獨使用PBL的認知負荷依然很高,類似于給學生一個內科病例,讓學生自行找出病因、病理、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并自己制定治療方案,最后給學生一份疾病概要。而CBL更像是一個范例教學,其中包含真實病例,并帶有分析病例的過程[4]。對于同樣的教學目標,PBL的效率沒有CBL高。但由于內科學教學中存在大量規范化、相對固定的診治流程,PBL、CBL在內科學教學的現實價值是對傳統教學法的補充,而非取代。在內科學教學改革中,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課程整合無疑是具有科學性的。當前內科學教學中,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已經越來越被研究者所推崇,并且成為內科學教學改革的一個新方向,認知負荷理論也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5]。

3以臨床需求為導向是內科學教學改革的目標

3.1循證醫學與概念圖結合使學生早接觸臨床

傳統的內科學教學將診斷學及各系統的生理、病理、疾病診治分開講解,各門課程之間缺乏銜接,全部課程學完后,學生難以對臨床實際需求產生清晰的思路。以命題為中心,結合最新循證醫學、指南或專家共識的概念圖教學則能把有關的內科學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條理清晰的可視化圖表,有利于鞏固、理順所學知識。如在學生制作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診療概念圖過程中,可以將“心電圖”中室上性心動過速內容整合到“內科學”心律失常中,理順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整個診療思路,使學生全面考慮問題,不遺漏重要內容;同時密切結合現有的循證醫學證據及最新指南,規范對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整體思維。這樣不僅降低了學生的認知負荷,而且制作概念圖的過程是積極思考的過程,可以將零散的、不關聯的思維整理起來,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3.2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內科學教學內容

內科學教學改革應將批判性思維貫穿始終[2],以認知負荷為理論依據、課程整合和概念圖為方法、臨床需求為導向,訓練學生掌握解決健康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崗位勝任力。在四模塊(基本素質與能力、專業基礎與技能、核心職業能力、綜合素質與能力)、兩結合(基礎與臨床教學相結合、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四基礎(厚基礎、寬理論、強技能、重人文)的前提下,完善內科學教學模式及知識框架(見圖1),建立一套完整的內科學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寬泛地理解疾病和健康,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3.3學生自評量表、學生互評量表、教師評價量表的設計

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內科學教學需要使用多種計量學知識和評審方法,需要對能力獲取的進展和失誤不斷進行評價。設計學生自評量表、學生互評量表、教師評價量表,并評價信度、折半信度、效度,使教學內容更加適應臨床崗位需求。

篇4

(二)考核評價。以綜合評價學生的綜合技能和職業素養為目標制定考核方案,考核內容與基層醫療單位臨床實際工作接軌,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法:理論考試、技能考試、臨床綜合病例分析相結合。理論考試和病例分析由教研室統一命題,學生分組抽簽進行技能考試。理論考試、技能考試、病例分析滿分均為100分。(四)數據處理。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兩兩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研究結果

兩組學生考核評價結果見表1,為有統計學意義。結果如表1所示,與對照組學生相比,實驗組學生的理論考試、技能考試、病例分析成績均有顯著提高,兩組學生的成績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基于工作過程的內科學改革,將知識、技能、綜合職業素質、服務理念貫穿于日常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明顯提高教學效果。

三、討論

篇5

2多媒體技術在醫學內科學教學中的利弊分析

2.1多媒體計算機的使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計算機使人類接受信息由單純的數字、文字擴大到文本、圖像、圖形、音頻、動畫、視頻等,把圖、文、聲效果與計算機的巨大信息存儲、控制及處理能力相結合,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交互式控制[6]。針對計算機可將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來演繹臨床內科學中各種疾病發病機理、臨床表現及轉歸等這一特點,變繁為簡,從而充分活躍學生的臨床思維,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興趣的效果。

2.2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簡化醫學教學中教師授課難度在相對較為抽象的內分泌課程中,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如激素對周圍組織及器官作用,傳統教學由于該部分較為抽象,較難理解,往往這個時候最考驗教師的外語水平,如果反復講解加上舉例等不能讓學生聽懂,留學生這時候隨機提問會打斷教師的思維,最終留學生對課堂的難點仍不清楚。而多媒體課件具備將聲、光、色、電等物理或化學信號轉變數字信號,經過計算機綜合分析和復雜的處理后進行還原,進而拓展信息處理范圍和空間,用圖形、動畫等多種生動、形象、直觀地表達方式在課堂時間、空間內傳送大量的教學信息,來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尤其是教學中最難以用英語詞匯來準確描述的和難以表達的臨床疾病發病機制及免疫學改變等的教學內容演示出來,從而弱化教師英語水平帶來的教學質量差異,同時可激發學生的臨床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減少知識的遺忘性,有效地提高學生們對臨床知識的理解能力。

2.3增加師生間的互動通過多媒體教學時計算機動態圖像多層次的不斷變化和清晰文字的配合,將整個內科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演繹得生動活潑,通過簡明扼要的圖文概括了知識要點,可以變繁為簡,變枯燥乏味為生動有趣;除了僅傳統教學時有課本和教師語言的感知外,多媒體課件能產生額外視覺感官刺激,就像收音機與電視機的差別一樣,多方位來調動了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7],學生通過反復地對難點或抽象知識點的學習上,由于多媒體良好的交互性,可以讓學生對這些部分反復觀察,深刻理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解。例如在肺部啰音的聽診方面,學生通過在多媒體上反復聽診,學習原來傳統教學上不同的病理性呼吸音的區別,學習上變得更加輕松和教學的過程更具趣味性。

篇6

2加強各個科室間的溝通和學習

臨床指南除了包含內科學內容,還含有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診斷學等學科知識。臨床實踐指南引入到中西醫結合內科學臨床實踐教學中,能促進各學科間溝通和學習,促進學科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可加強學生對臨床各學科的聯合理解和聯合運用。部分指南中提及的先進的實驗室檢查,很多醫院沒有此檢查項目,更加需要檢驗科和臨床科室進行溝通、交流。檢驗科能了解到某項實驗項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發展檢驗科的業務。臨床科室也能了解某實驗項目的可行性。通過各科室的相互協作,提高醫院實驗檢測水平,又能提高診療技術。如:①甲亢的治療,可選用抗甲亢藥物治療、碘131治療、手術治療。就一個病例而言,就需要外科、放射科、內科相互溝通,才能選擇最好的治療方案。②嗜鉻細胞瘤,以高血壓為首發癥狀,在診斷和治療,需要內分泌科、心血管科、外科相互參與,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合理的治療。

3強化基礎知識

臨床指南除了包含臨床學科內容,還含有藥理學、診斷學、病理學等基礎學科知識。臨床實踐指南引入到中西醫結合內科學臨床實踐教學中,能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能融會貫通基礎知識和臨床實踐技能,并能靈活運用診斷等基礎知識,有助于指導治療。臨床工作中,也能促進相關科室業務開展。如:ATA甲亢指南中,診斷部分提及多種實驗室檢查,而臨床醫師對實驗室的檢查方法、原理、結果都難以掌握和理解。通過檢驗科人員的指導,才能更好地使用實驗檢查。深入理解各項檢查,能提高臨床診斷和指導治療。學生才能理解檢查項目的重要性。

4及時更新知識內容

目前,有部分醫院、科室、相關學術會議組織相關醫護人員、研究生開展指南的學習,有助于業務水品的提高和知識的及時更新。如:①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的治療。目前的部分中西醫結合內科學、內科學教材在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藥物替代治療中,仍將甲狀腺干粉列入治療藥物。但由于甲狀腺干粉制劑生物效應不穩定,已不推薦使用。通過這樣指南的學習,能讓學生了解最新知識。②糖尿病的診斷和治療。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將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類型。現在還可以看到地區醫院的診斷中寫到Ⅰ型糖尿病。診斷命名更改超十年了,還有地區沒有更新。治療方面每年更新,就更需要及時學習、早日運用,給患者帶來福音。

篇7

1.1臨床教學模式局限性

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衛生人力開發教育處Bo-elen博士提出了“五星級醫生”[2]的概念,1999年制定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3],均確定醫生不只是診療疾病,更應承擔健康教育的任務,主動、有效地增強群體的健康保護意識,能參與社區保健決策,平衡與協調個人、社區和社會對衛生保健的需求。21世紀醫學教育專家委員會于2010年12月在《柳葉刀》雜志提出未來的醫學教育要求[4],所有醫學衛生人才都應掌握運用知識、批判性思維和注重倫理行為的能力。對于醫學生而言,既要培養其專業的醫學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以及一定的實踐能力,還需培養為患者和人群服務、與人溝通、關懷他人和管理疾病的能力。一直以來,醫學教育的著眼點放在疾病診治方面,因此,傳統的完全依賴教學醫院的臨床實踐教學方式,注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床邊診療技術的訓練,為醫學生提供了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場所,其作用是不用置疑的。但是,這種模式容易忽略對醫學生臨床職業勝任力的培養,尤其是社區保健能力、意識及慢性病管理能力的培養,社區實踐教學幾乎為零,使醫學生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社區保健方面了解甚少,醫學生多數缺乏公共衛生觀念,缺乏預防為主和群體觀念。隨著醫學模式轉變和現代社會對臨床醫生要求的轉變,暴露出傳統的臨床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1.2臨床教學資源局限性

師資力量不足。教學醫院臨床教師在醫院中不僅是一名教師,更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并且需要完成科研任務,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屢屢發生、醫鬧現象不斷涌現,致使醫務人員面臨的壓力和風險越來越大,如何在完成繁忙醫療及科研工作的同時,高質量地完成臨床教學任務并不是每一位臨床教師都可以做到的。目前,我國大多數教學醫院臨床教師接受的均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關于社區保健及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教學意識不強,使得內科學現行臨床教學關注的重點仍為實踐技能學習,例如:病歷規范化書寫、體格檢查、病歷匯報、腰穿、腹穿、骨穿、胸穿等每個醫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功訓練。醫患溝通能力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學習通常停留在理論授課及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觀摩感悟,關于社區保健、慢性病管理能力及群體健康保護意識的培養幾乎為零。教學病種不足。教學醫院每天面臨大量從各基層轉診的危急重癥患者,醫學生從急性病診治中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并不完全適用于慢性病的評估和管理,這個矛盾隨著醫學生進入社區醫療機構工作而凸顯出來。處理急、慢性病的策略完全不同,比如對于急性疾病強調的是病人的疾病及其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相比較而言,對于慢性病則更加強調患病的人和對病人的評估與管理,評估是一個比診斷含義更寬廣的概念,包含了對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以及構成健康危害狀態的其他因素的綜合評價。

2社區實踐教學融合內科學臨床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社區醫學是確認和解決有關社區群眾健康問題的一門科學,是以人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基礎、預防為導向服務的學科,是以社區為立足點,關注常見病、多發病,應用人類學、流行病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方法和技術,以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目的。

2.1社區實踐教學補充內科臨床教學資源不足

社區醫院與教學醫院的服務目標、對象、診斷依據、治療措施及預后評估均不相同。社區醫院更多接觸常見病、多發病,更多依賴臨床癥狀、體征、體格檢查作出診斷、鑒別診斷,對常見急癥的處理原則和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識要求較高;對慢性疾病的管理、預防有更多經驗,可使學生樹立預防為主的思想和大衛生觀念,為將來在專科醫療實踐過程中開展全科醫療協調打好知識、能力、素質基礎;社區醫院的危重癥患者相對較少,醫患關系比較融洽,患者往往樂于配合教學工作,學生可以獲得很多親自動手實踐的機會,其實習效果遠非模擬人和標準化病人所能達到。

2.2促使醫學生綜合能力提高

臨床教學需全方位接觸臨床,早起臨床教學階段以社區醫院為主,教學醫院補充,進行問診、體格檢查、醫患溝通和交流技巧等訓練。結合社區病例、病種特點,將內科學中部分常見病、老年病、慢性病以及惡性腫瘤等病例的學習及管理放到社區進行;而對內科學中的危重、急癥病的診療常規以及醫院醫療常規、日常工作常規等技能的掌握、熟悉和了解安排在教學醫院進行。目前,我國多所醫學院校嘗試社區醫學教育與教學醫院相結合[5-6],我國醫科大學醫學本科生實行2周社區實習,90%以上的學生認為實習有助于了解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和全科醫學發展的現狀,有助于增強對慢性病和三級預防觀念的理解,有助于培養醫患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健康宣教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社區醫院與教學醫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強化訓練相結合的臨床實踐教學模式可使臨床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既有利于訓練臨床思維及技能,也有利于提高溝通技能、信息獲取與管理能力、職業態度與法規知識、危急重癥病人的確認和救治等方面的能力,成為合格的醫學人才。

3社區醫院與教學醫院相融合的臨床教學模式的實踐

從2009年9月起,武漢大學醫學院與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合作進行的醫學教學改革,對新入校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實行臨床病理生理及治療(Clinicalpathophysiologyandtherapeutics,CPPT)教學模式,理論學習階段結束后,總結發現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高。目前這些學生已進入臨床學習階段,作者借助教學改革的契機,結合本院具體情況,探索了構建社區醫院與教學醫院相結合的臨床教學模式。

3.1建立社區實踐教學基地,培養基地骨干教師

采用衛生主管部門與教研室推薦相結合的方式確定了7個社區實踐教學基地,并組織教學基地的主管領導、教學秘書、骨干師資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教學基地管理制度、本科生實習管理制度、全科醫學教育現狀、社區師資培養、社區基地建設、全科社區師資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等內容。學校根據社區實踐教學基地的規模和師資情況,在每個教學基地安排5-15名學生。

3.2制定教學計劃及考核方式

將社區實習作為畢業實習的部分內容,每名學生到社區醫院實習2周,根據臨床基礎技能(問診、體格檢查)、臨床資料分析能力、臨床溝通能力、實際解決問題能力、臨床科研能力五方面制定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制定考核方式,開放式考核方式為主,采用現場考察、調查報告、臨床資料分析、實習體會等方式。帶教教師應熟悉每次實踐的目的、內容,本校教師定期與社區教師聯系,現場共同做好實習的業務指導,檢查并考核學生學習情況,以提高社區實踐的帶教質量。

3.3教學形式多樣性,提高學生積極性

以講座形式開展社區健康教育與衛生宣傳工作,促使學生團隊合作、收集醫學資料及提高表達能力;參與流行病學調查與預防接種工作,學習如何與社區人群進行交往、如何收集調查資料及統計分析調查資料;參與社區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門診及預防保健工作,查閱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居民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門診及預防接種卡片等資料;運用社區醫學理論發現社區居民常見衛生問題,了解社區居民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應用循證醫學的觀點和方法為社區居民解決衛生問題,提高醫學生作為“醫生”的職業榮譽感。

篇8

2.中醫內科學開放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3.“內科學”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探討 

4.小動物內科學綜合設計性實驗教學的探討 

5.強化內科學研究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探討 

6.內科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利與弊 

7.結合內科學教學實際,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 

8.內科學實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革 

9.PBL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10.提高中醫內科學理論教學質量的探討 

11.《中醫內科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研究 

12.淺談內科學教學方法的應用與體會 

13.如何加強實習生中醫內科學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14.內科學教學中病案教學法和傳統講授法的比較 

15.口腔內科學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改革思路探討 

16.Blackboard平臺應用于口腔內科學教學中的效果評價 

17.PBL教學在中醫內科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18.對醫學生內科學臨床實習綜合能力量化考核的研究和探討 

19.基于臨床案例的PBL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 

20.內科學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新模式的初步探索 

21.案例式教學法在高等中醫藥院校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22.臨床醫學內科學雙語教學調查分析 

23.中醫內科學教學中引入現代醫學知識的方式和意義探討 

24.PBL教學模式在獸醫內科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和思考

25.改良PBL教學模式在醫學留學生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26.醫學生內科學雙語教學需求調查分析 

27.新世紀教材《中醫內科學》“咳嗽”篇歷代文獻引述的相關問題 

28.培養創新理念,提高中醫內科學臨床教學質量 

29.拋錨式教學法在臨床醫學八年制內科學實踐教學應用初探 

30.內科學教學中的“逆向思維”與“橫向”教學法 

31.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應用初探 

32.PBL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課堂教學的應用 

33.談醫學生如何學好內科學 

34.能力本位教學法在中職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35.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內科學PBL教學模式介紹及借鑒 

36.口腔內科學教學改革初探 

37.臨床醫學留學生內科學全英教學探討與反思 

38.中醫內科學內分泌代謝系統病證臨床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9.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獸醫內科學教學方法探討

40.中醫內科學PBL教學法問題設置初探 

41.中醫內科學教學在本科生臨床輪轉實習中的應用 

42.淺析如何提高內科學教學藝術 

43.師生微信內科學互動平臺在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體會

44.內科學雙語教學的思考與改進 

45.三年制專科層次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內科學實踐教學的改革與研究 

46.采用多種形式教學 提高學生學習內科學的興趣 

47.案例式教學法在獸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48.《中醫內科學》中英文教材比較研究 

49.中醫內科學癥狀術語規范化研究 

50.結合八年制醫學生特點進行內科學見習教學初探 

51.心血管內科學專業發展趨勢及設想 

52.建立八年制臨床醫學生內科學考核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與探討 

53.《內科學》教學改革探討 

54.規范消化內科學臨床教學查房模式的實踐研究 

55.“做樂賽”教學模式在《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56.內科學考試試卷分析與評價 

57.中醫藥高等院校精品課程內科學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實踐 

58.基于中醫思維模式下的中醫內科學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59.論宋金元時期中醫內科學發展特點 

60.TBL教學法在心血管內科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61.淺談《內科學》雙語教學課程的建設 

62.內科學臨床見習課雙語教學方式的可行性探討  

63.如何提高內科學專業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64.思維導圖在《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65.內科學臨床見習實施案例教學應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 

66.內科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67.案例式教學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68.福建省內科學學科發展報告 

69.內科學課程改革中教與學的創新性研究 

70.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內科學雙語教學芻議 

71.案例式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72.內科學見習教學中臨床思維能力培養 

73.改革考試內容方式 提高內科學教學質量 

74.以LBL聯合CBL為基礎的八年制內科學教學實踐 

75.內科學雙語教學探究 

76.內科學PBL教學模式對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探索 

77.醫學生內科學見習課的調查分析  

78.內科學“考站式”考試的實施及評估  

79.基于系統科學理論及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內科學教學精細化設計與管理 

80.病例引導的內科學心血管疾病立體式見習教學法研究 

81.中醫內科學課程運用形成性評價教學的實踐芻議 

82.內科學見習課采用CBL聯合PBL法初探 

83.醫學留學生內科學教學模式的建立與實踐 

84.多媒體在醫學留學生內科學英文授課中的作用 

85.內科學PBL教學模式的應用探索 

86.CBL,PBL與TBL整合教學法在心血管內科學中的實踐 

87.詮釋學在中醫內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88.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內科學教學體系改革初探 

89.《內科學》實踐教學中“雙語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討 

90.內科學教學改革分析與探討 

91.心血管內科學中英雙語教學實踐回顧與探討 

92.基于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的內科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 

93.PBL教學方法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94.八年制診斷學和內科學教學改革探索 

95.內科學教學中以問題為基礎的病案教學法探討 

96.基于PBL的內科學教學模式探究 

97.內科學精品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 

篇9

1.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研究前后考核總分比較研究前兩組學生考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參與式教學模式后,研究組考核評分顯著升高,并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

2.2兩組研究前后實踐操作評分比較研究組采用參與式教學后學生實踐操作評分較實施前顯著提高,并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兩次考核實踐操作評分沒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3討論

“參與式研究”理論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目前是國際上成人教育中非常受歡迎的一種方法,其將教育、研究以及行動三者結合在一起。將“參與式研究”理論應用于教育中,為學生提供了一種良好的學習平臺。參與式教育是以主體自主、積極參與教育活動為宗旨,以彰顯教育民主精神和教育成效為訴求的一種教育方法。它強調教育平等與合作,倡導師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主張教育者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有機結合。它內在地具有主體性、互動性、合作性、公平性、創新性等特征。它既符合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趨勢,亦契合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思想發展的實際需求,因而應當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種新路徑。參與式教育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根據教學的目標,以案例為素材,將學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參與其中,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平等研討,培養了學生的判斷能力、臨床邏輯思維,從而達到高層次的學習目標。參與式教育與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單項式傳遞信息的模式不同,參與教學法倡導學生“學”(參與研討),教師“導”(引導)的方式,具有研究的心智,注重擴展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能力。臨床醫學對實踐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參與性教學模式適合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推廣。參與教學法可以讓學生自己觀察、感受、分析、思考,從而掌握所學的知識。它既注重理論教學,也注重實踐教學。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使學生自主對所學內容結合臨床病例進行討論、分析、推理、判斷,明確疾病可能的診斷以及處理原則,從而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善于決策的習慣和能力[11,12]。使學生從被動聽課接受的過程轉為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過程,從而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參與式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生理學、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癥狀學、診斷學等知識融會貫通,相互滲透,在小組討論過程中使各個相關的知識相互滲透,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并且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和學生之間交流合作,能感受到樂觀向上的學習方法。而老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給予必要的引導和指導。參與式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相對個性化獲取知識的方法,在緊密結合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小組討論的內容是教師根據本節課需要教授的知識,搜集臨床案例,將案例與理論知識結合,讓學生采用已學過的以及本節課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去分析案例。這要求老師深入臨床搜集典型病例,并根據病例材料整理,制定不同的案例。同時要求老師根據理論知識及不斷更新的技術,及時對所教授的內容進行修正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師工作的難度,同時也促進了教師團隊的發展。參與式教學模式小組討論過程中會提供臨床案例,根據臨床案例,結合所學過的以及本章節的內容,進行案例分析討論,要求教師精選案例,并進行編寫。案例的選擇和編寫要目標明確,主題突出。

篇10

2重視多種教學方法在內科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內科學是一門古老學科,它涉及面廣,內容繁雜,難度大,不好學,學生普遍反映內科學比其他臨床學科難學,如何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提高教學效果,怎樣讓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把本門科的知識有效的掌握,這是我們經常研究和探討的問題,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有效地運用教學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體會,淺談一下多種教學方法在內科教學中的應用。首先是PBL教學法在內科教學中的應用。PBL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打破了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把傳統教學方法的以教師為中心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不僅傳授了學生知識,而且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運用在臨床中則是以病例為先導,提出問題,然后進行討論,這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對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例如學習內科學有關內容時,先給學生展示病例:病人張三,男,26歲,3年來周期性上腹痛,疼痛多在餐后3~4h,有時早晨也有疼痛現象,病人面色蒼白,精神疲憊,自覺心慌氣短,四肢無力,既測血壓80/60mmHg,脈搏121次/min。然后分組討論問題,學生們興趣濃厚,積極討論,課堂氣氛活躍,最后在老師的啟發下找出答案。這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不僅傳授了學生知識,而且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的判斷、分析技巧。根據筆者多年的工作體會,PBL教學法在內科教學中的應用是非常成功的。其次,還有啟發式教學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屏县| 中江县| 五大连池市| 葵青区| 上栗县| 阿拉尔市| 泾源县| 中山市| 个旧市| 北川| 宁都县| 乌恰县| 山西省| 共和县| 达拉特旗| 甘德县| 芦山县| 禹州市| 探索| 正宁县| 治县。| 威远县| 马关县| 成都市| 扶风县| 阜平县| 八宿县| 东阿县| 本溪| 牙克石市| 四平市| 巨野县| 玉山县| 安吉县| 双桥区| 综艺| 志丹县| 永川市| 灵丘县| 绍兴县| 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