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英語聽力課程模板(10篇)

時間:2022-07-05 14:33: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英語聽力課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英語聽力課程

篇1

“聽”是語言輸入的主要渠道,據美國保爾?蘭金教授統計“聽”占人們日常語言活動的45%,“說”占30%,“讀”占16%,“寫”僅占9%。英語綜合能力的五個方面聽、說、讀、寫、譯,聽力首當其沖。聽力技巧和對口頭語言材料的理解能力,是掌握英語口語,進行英語交際的必要條件,所以聽力課是大學英語學習中一個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課程。

一、大學英語聽力課程存在的問題

1.聽力課程重視程度不夠,聽力課時有限

90年代興起的英語學習熱潮使得社會、學校、家庭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愈發重視,多數學校均在小學階段就開設英語課程,但由于重知識,輕能力,忽視英語實用性、工具性等思想,使得英語教學中“聽力”受到冷遇,學生學習的僅僅是詞匯、語法等知識點,聽力水平很難得到提高。而大學階段的學生,以英語專業為例,多數僅是在大一,大二開設聽力課程,且每周只有一節課,而上課時,由于時間限制,課堂上不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嚴重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學習質量。班級人數基本在25人左右的英語專業學生尚且如此,可想而知,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課堂上練習的時間和機會少之又少。

2.教學手段老化,教學模式單調

傳統的聽力課上,教師是占主導地位的“按鍵的操作者”,聽力課堂上都是教師在唱獨角戲,普遍采用“放音一對答案一講解一再放音”的模式,而且,課堂話語通常都以中文為主,一些學生利用這種狀況在聽力習得過程中濫竽充數,沒有參與其中。①這種單一的聽力教學模式,把聽力課變成單向的信息輸入過程,學生被動的接收知識,缺少自我反思和同伴交流,使學生的“聽”和其他環節割裂,不利于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所以說,這種單調乏味的“放音―聽音”教學模式,忽視教學的生動性,忽視學生的主動性,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致使學生對聽力課程失去熱情,甚至厭煩。

3.聽力材料缺乏真實性,材料難度不易把握

大學英語聽力課堂基本采用兩種聽力材料類型,一種是英文電影和廣播片段;另一種是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聽力對話或短文。這兩種材料都有各自的特點,電影和廣播片段能使課堂生動有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但學生經常會重電影情節忽視語言內容;第二種聽力材料對提高英語聽力水平有較大幫助,但多數材料過于正式,深奧。這兩類聽力材料最大的共同問題是缺乏真實性,很多學生即使課堂上對聽力材料的答題正確率較高,但卻聽不懂現實生活中的英語對話。這是由于生活交際中的英語較口語化,語速因人而異,存在雜音干擾等因素,所以教師在聽力材料的選取上應充分考慮生活英語的各個特點,選擇具有真實生活性的聽力材料。

二、影響大學英語聽力課程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

1.學生聽力基礎

許多大學生的聽力基礎極為薄弱,甚至可以說從零點起步,這給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順利進行帶來了一定障礙,使得大學教師在聽力課程開始之初,要花費大量時間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很難進入專題聽力、新聞聽力等較高階段的學習;另一方面,薄弱的聽力基礎使得很多學生懼怕聽力課,對聽力課失去興趣,甚至厭惡。這兩方面都會影響聽力教學的效果。

2.教師教學方式

當前的英語聽力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放錄音,檢查學生答題正誤,最后進行講解,這樣的教學方式中學生只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沒有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師生之間也缺乏雙邊交流。教學雙方不能有效溝通,久而久之,教學雙方的熱情和積極性都會降低,使得聽力教學的效果受到影響。

三、 提高大學英語聽力課程有效性的途徑

1.豐富聽力教學材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要使學生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在生活中熟練運用該語言,進行溝通與交流,而英語聽力的練習,則是這種交流最直接有效的準備,明確聽力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生認識了聽力學習的重要性之后,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情趣至關重要。選擇豐富的、真實的、難度適中的教學材料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大幫助。“語言習得機制發揮作用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提供充足的高質量的目的語輸入, 然而交際情景單一是我國通用英語教學的普遍問題。因此豐富英語交際情景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②這要求教師在課前充分了解教材內容,選取與課程主題相符的大量真實情景材料,要讓學生了解不同性別、不同國家、不同環境下的各種情景中語用特點。

2.完善課堂教學方法,精聽、泛聽相結合

我國大學英語聽力課普遍采用“放音一對答案一講解一再放音”的模式進行教學。這種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不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一堂有效的聽力課應該既讓學生感興趣,又有所收獲,這就要求課堂組織有序合理,一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真實性材料練習,注重培養學生速記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多媒體進行泛聽英文電影臺詞、英文歌曲歌詞等訓練,將聽寫、精聽、泛聽等環節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3.加強課后練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聽力課時少、課堂時間不夠等現狀要求必須加強學生課后的聽力練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英語聽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僅憑課堂上的訓練,遠遠不夠,必須注重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除了教師布置的作業等學習任務,教師還應該傳授具體的自主學習方法、做題技巧并推薦相關的英語聽力學習網站,例如:滬江英語、普特英語聽力、VOA、BBC等網站,督促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程度和學習興趣的聽力材料進行學習,定期舉行“自主聽寫報告”,為學生創造一起交流探討的機會,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探討自主練習中存在的問題。

總之,大學英語聽力課程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優化課堂學習效果,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提高對英語聽力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注釋]

①林增毅,王宏昌,王勝,張云琴,楊穎.大學英語聽力課堂學習效果調查與對策研究[J].考試周刊,2012(77):89―90.

②王亞蕾,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初探[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3:269―270.

[參考文獻]

[1]林增毅,王宏昌,王勝,張云琴,楊穎.大學英語聽力課堂學習效果調查與對策研究[J].考試周刊,2012,(77):89―90.

[2]王亞蕾.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初探[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3:269―270.

篇2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聽到學生抱怨聽力太難,根本聽不懂,或聽懂了一部分,還有同學反應感覺自己聽的很明白,可是做題的過程發現自己的理解和材料本身所要表達的意思有很大的出入。

經過調查研究與分析筆者認為影響學生聽力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二、影響聽力水平的幾個因素分析。

1.語音和語調。首先,很多學生在中學階段的發音沒有得到系統的訓練,甚至有些基礎階段的老師由于水平參差不齊,他們的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很大。致使一部分同學進入到大學之后還不能夠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英語聽力考試首先是語音的識別測試。學習者的語音因素主要表現在語音知識欠缺,單詞的發音不標準和讀音不準確,對英語聽力中經常出現的連讀,四組固定變音、弱讀和與其不同的輔音發生的失爆現象等難點不適應,導致辨音能力差,影響聽力的理解能力。還有的學生由于方言的影響,分辨不出某些近似音,給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其次,說話人的語調對理解也很重要。同一個句子, 往往由于說話人的態度和感情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語調。學生不懂語調變化, 就辨別不清說話人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2.詞匯。詞匯是聽力內容的基本組成單位。學習者的詞匯因素除了基本詞匯積累不足外,主要表現在口語詞匯欠缺,閱讀用的書面詞匯往往偏多,其次,同形或同音異義詞和一詞多義的現象由于很容易引起歧義,成為聽力理解中的障礙。在詞匯方面,詞匯量嚴重缺乏,對常用的詞組、習慣用語、成語等不理解,在語法結構方面,遇到生疏而復雜的句子結構便不知所云等等。詞匯、語法對聽力理解有很大的影響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當積極積累,不斷擴大自己的詞匯量, 熟悉各種常用的語法表達

3. 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偏差。語言是社會信息的載體, 一個民族, 一個國家的語言在使用中, 總是載負著這個民族或國家的政治、社會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情況, 總是體現著這個國家和民族使用語言的習慣。現在的聽力材料內容從天文地理、人物歷史、社會新聞到民間習俗, 涉及面相當廣泛, 題材也多種多樣,而學生由于知識面狹窄, 對異域文化、歷史知識的缺乏,就會造成聽力方面的困難。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些聽力材料相對簡單,生詞難詞不多,而學生卻聽不懂的原因。由于聽力材料題材廣泛,從天文、地理到人物、歷史,從新聞報道到閑情軼事等應有盡有。學生們往往由于知識面有限,或缺乏跨文化的歷史背景知識,常會感到聽得懂單詞卻聽不懂內容。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后,學生對所聽到的對話和短文會有一種熟悉感,一種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彌補語言上的一些不足。另外,由于英語和漢語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學生們如果對西方的社會文化因素不了解,又缺少足夠的相關學科知識,只憑借自己所熟悉的思維、邏輯去判斷對話或短文,就很可能出錯。

三、提高聽力水平的幾個要點。

a)突破語音障礙。掌握聽力基本技能掌握聽力基本技能,首先應突破語音知識關。英語語音知識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不完全爆破、意群、連續、音的同化與失音、句子重音及語調。其次還應掌握英音與美音的差別。首先,要注意區分和模仿正確的語音、語調:在英語里有不少詞讀音相近,但意思卻截然不同,象cure 和kill, menu 和manure等。還要創造一定的聽說環境。聽說是一種語言交流,沒有一個外語環境或一定的聽說條件,只靠單槍匹馬很難收效。現代科學為我們提供了錄音機這一工具,我們可以把課文、對話錄制下來反復聽和模仿。還可把口頭作文錄下來,仔細審聽,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但是在自然條件下,聽與說是不能分的。一個人聽的過程實際是另一個人說的過程。要有不怕聽錯說錯、不斷苦練的精神, 語言是一種習慣,沒有反復的操練和實踐難以產生熟練的技巧。會話重在達意,只要達到交流思想的目的,這種聽說實踐就應該說是基本成功的。其次,要適應英國音,美國音及一些主要方言:聽力訓練可以從一種音入手,再逐步過渡到另一種音。學習者可主動歸納或對比兩種英語在發音、語調上的差別。還可多聽新聞廣播,聽那些看不見說話人口形的錄音報告, 逐漸適應人們說話加上“well”," “eh” 之類填充語(hesitationfillers)的習慣,以及說了一半忽然轉念另起一句話的現象,還要努力做到能把錄音不清楚的一詞半語,或者講演者降低聲音,很快一帶而過的詞句正確地補充出來。

b)擴大詞匯量,為聽力理解打下堅持的基礎。許多學生不能學好英語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畏懼詞匯,面對著浩瀚的詞匯,他們望洋興嘆,在心理上豎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但筆者認為一旦掌握了方法,就能駕輕就熟,要想擴大詞匯,就應該做到與詞匯時常保持零距離、多渠道的親密接觸!第一,要會聽,我們應該做到在出色地朗讀之前就能毫無困難地聽懂對方所說的一切,為此,一開始就要聽正常語速的語音材料或節目,多收聽VOA,BBC等英語廣播節目。既可泛聽也可精聽,泛聽主要是熟悉英語的語音、語調和節奏,了解故事大概,精聽以不放過每一個詞為目的,一旦聽到不熟悉的詞,要試著根據發音拼寫出該詞,必要時可查詞典以確認詞形并知曉詞義。第二,要常讀、常背。因為單詞只有存在于具體的短語、句子或段落中,甚至在具體的語境中才具有一定的語義,故單獨記憶單詞效果不佳。我們提倡在語境中學習詞匯。第三,要多看,多看英文小說、詩詞等,特別是英文報刊,這樣,我們不僅能熟悉常用詞匯,而且能學到活的新鮮的地道的詞語。如: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轉基因的transgenic,霸王龍tyrannosaurus,注意可不是boby bomb,而是suicidebomb。第四,要敢說,敢寫,尤其對于剛剛學過的詞和短語,要大膽地運用。

C)注意文化積累,讓聽力理解有一個質的飛躍。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應講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 向學生介紹英美國家的生活、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知識, 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和對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其次,教師應鼓勵學生博覽群書,向他們推薦一些說英語的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書籍,供他們課后閱讀,以擴大其知識面。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英語電影、電視及錄像等媒體直觀地獲取相關的信息。

四、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各個行業各個方面對英語聽、說、讀、寫和譯水平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戰。影響英語聽力水平的因素遠遠超過以上提到的幾點,另外涉及教師的主客觀原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程的設置,教材的選取,教學模式等多種因素。上文主要是通過幾年的聽力教學實踐,針對學生存在的聽力學習問題,從學習者的角度分析了影響英語聽力能力提高的因素,期望能引起廣大英語學習者以及英語教育者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張斌科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聽力障礙分析 新疆職業大學學報 第16卷第2 期 2008 年4月

[2]卜巧玲新大學英語四級聽力理解題型和答題技巧 科技信息

[3]李君君 陳建龍 林文娟 也談大學生英語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科技信息 2009 年第23期

[4]劉寶惠大學生英語聽力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教育戰線

篇3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初學者要想真正掌握它,必須盡快提高自己的聽力水平,培養自己的英語語感和接受能力,這是人們言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英語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聽力訓練,把它作為初中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

1.英語聽力訓練的教學方法

1.1重視語音教學。教師不僅要認真指導學生學習英語字母和48個音素的發音,而且要向學生介紹英語字母的讀音規則、英語的基本語調,以及單詞的重音、句子重音、意群、連續、失去爆破等語音知識,并進行朗讀練習,學生在自己的朗讀中能夠培養英語語感,并與正確發音進行對比,以提高聽力水平。

1.2牢固掌握所學詞匯,靈活運用所學語法知識。語音、詞匯和語法是構成語言系統的三大要素,也是提高學生聽力的基礎。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根據語音規則記憶單詞,要多層次、多角度地補充一些文化背景知識及習慣表達法等,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此外,聽力訓練必須結合所學語法知識,多做一些句型練習或聽寫練習來鞏固語法知識。

1.3盡量多了解英美國家的背景知識。要提高聽力,不僅要具備一定的英語語言知識,而且應該盡可能多地了解國家的社會制度、風土人情、生活習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這些背景常識能夠幫助學生從更深的層次角度進一步地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

1.4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聽與說的訓練是密不可分的,朗讀又是說的最基礎的訓練方法。所以,要培養學生朗讀英語的良好習慣,以規范的發音朗讀材料,最好指導其有聲有色地背誦或表演;要培養學生聽后敘說的習慣,應把聽說結合起來,在說的同時增強聽的能力、培養聽寫的習慣,并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把反映和概括事物特征和本質的關鍵詞,如人名、地名、時間、數字、價格、距離等記錄下來,記錄的內容可以慢慢地從個別單詞、句子逐步向段落大意過渡。

1.5選擇適當的聽力材料,“精聽”與“泛聽”相結合。“精聽”重在質,“泛聽”重在量,兩者有機結合,才能提高學習質量,也可以巧用網絡的聽力材料來提高聽力水平。想當初有多少英語教師為能找到一些合適的聽力材料而絞盡腦汁,而今卻輕如反掌,信手“點”來。

2.培養學生的聽力解題技巧

2.1做好聽前預測。通過閱讀題干和選項,預測將要聽的內容及其重點所在,做到有的放矢,以提高捕捉信息的準確度。

2.2邊聽邊記,學會抓住關鍵詞和材料大意。試著在草稿紙上邊聽邊記主要信息或與題干相關的內容,這樣有利于聽后判斷并選擇正確的答案。

2.3聽后推理判斷。在抓住文章主旨大意和關鍵詞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和常識,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判斷,以便為探尋正確答案作鋪墊。

2.4糾正邊聽邊譯的不良習慣,注重語篇理解。聽力技巧指導應讓學生懂得,聽力是聽懂對方所表達的內容,并非要一定聽懂每一個單詞,所以要穩定情緒,爭取多把握一些后面的信息,以便于解題。

2.5認真審查核實。聽力答題結束后,不要急于做筆試題,要利用頭腦中對記錄內容的短暫記憶和對那些無把握的答案進行推敲,看所選答案是否符合聽力材料的原意。

3.中考英語的聽力解答策略

3.1聽選答語是聽力試題中較容易的部分,這類題型的設計一般是:根據你聽到的句子選出正確的答語,每個句子讀兩遍。考生在做題時關鍵要把握住問句的句首詞,只有這樣才能確切地把握所問的內容。

例如:How often do you play basketball?

A:Three days.

B:Once a week.

C:Four.

考生只要把握問句中的句首詞“How often”就可以把A、C選項直接排除掉。

3.2對話問答主要考查學生對所聽對話的整體理解和把握能力。主要題型是:根據所聽到的對話內容及問題選出正確的答案,每組對話讀兩遍。解答此類題型時,首先,聽前要了解信息,把握話題,即在聽錄音前快速瀏覽所給的書面選項,通過對比分析獲得要聽的有效信息。其次,聽錄音時及時捕捉雙方對話中的關鍵信息詞,把握說話者的意圖、觀點和態度,合理推測和取舍,選出正確的答語。學生在聽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重音、停頓等諸多方面,因為這些往往也是考查的重要知識點。

例如,有這樣一段對話錄音:

W:Excuse me,can you tell me the date today?

M:Certainly.It’s April 20th.Oh,no.It’s April 23 rd.

Q:What’s the date today?

A:April 20th.

B:April 23th.

C:April 12th.

無疑,在這段對話錄音中,“Oh,no”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些關鍵詞往往也是命題者的重要關注之處。學生在聽清了上述的回答之后,一定能夠從中尋出正確的答案。

篇4

《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應能根據語調和重音理解說話者的意圖;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對話,并能從中提取信息和觀點;能借助語境克服生詞障礙,理解大意;能聽懂接近正常語速的故事和記敘文,理解故事的因果關系;能針對所聽語段內容記錄簡單信息。

1. 現狀分析

初中英語新課改在我市已推行7年,這套教材內容新穎,知識量大,貼近生活,學生普遍反映良好。但在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中,首當其沖的聽卻成為很多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最難攻克的堡壘。由于中考也是近幾年才重設聽力并且分值較小,教師及學生對聽力都不夠重視,一部分學校直到英語口語聽力考試之前一、兩個月才進行系統的聽力訓練,很多學生聽的能力大大低于其讀寫能力。

2. 解決策略

2.1創造良好的課堂語言環境,培養學生聽的習慣

英語首先是一門語言,口語是第一性的,只有在有聲的語言環境中才能學好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國學生幾乎只能在課堂上練習口語,因此創造良好的課堂英語語言環境就尤為重要。新課標指出,英語學科教學要始終堅持盡量使用英語與學生交流,闡述課文內容,講解練習。學生也許剛開始不適應,教師可以在這個時候適當地穿插中文解釋,逐步向全英文教學過度。只要堅持下來,學生也會養成用英語思考的習慣,漸漸地聽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在教學中,教師可合理利用直觀生動的實物、圖片及多媒體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聽力材料。在新授課文、單詞時,可讓學生合上書本聽教師介紹課文背景及大致情節,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和好奇心;然后再讓學生聽課文錄音,并根據所聽內容回答幾個較為簡單的問題;最后打開書本閱讀全文,這樣能增加學生在課堂上聽的機會并鍛煉根據聽力文章回答問題的能力。

2.2 擴大學生的語言輸入

所謂擴大語言輸入就是擴大接觸語言的機會,接受和吸收一定數量的語言材料。對于缺乏自然英語環境的中國學生來說,除了勤朗讀,多背誦,在課內外多聽英語就成了擴大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水平,合理選擇聽力材料,做到從易到難、逐步深入,也可選擇與所學課文的話題同步的聽力材料。教師應在課前精心備課,哪個環節用什么材料,哪種材料宜重復播放,哪個要點要準備作詳細講解,課前一定要心中有數。此外,英語歌曲也是很好的訓練題材。英語歌曲旋律優美,學生樂于積極參與,不會因多次的重復感到乏味;學習英語歌曲,能幫助學生掌握一些有關重音重讀、連讀、停頓和語調等方面的知識,對于聽力的提高有極大的幫助。

2.3重視學生聽力解題技巧的培養和點撥

在聽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啟發者和引導者,應重視對學生聽力解題技巧的培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聽力習慣。

2.3.1首先教師應善于分析學生聽不懂的原因,幫助學生尋找聽力障礙。

2.3.1.1部分學生由于未能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或者自身詞匯量太少,難以正確理解聽力內容。

2.3.1.2有的學生跟不上聽力材料的速度。

2.3.1.3有的學生因自身知識儲備缺乏,對聽力材料中有關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識不了解,不能正確理解聽力內容。

2.3.1.4部分學生心理素質較差,在聽英語時膽怯、緊張,極大影響了自身水平的發揮。

2.3.2其次教師應根據本班具體情況,制定對癥下藥的教學訓練。

2.3.2.1強化語音語調的基本功訓練。教師應重視音標教學,音標是語音的基礎,正確掌握音標才能辨別單詞中的長短元音,辨認語流中的重讀、弱讀、失去爆破和語調。

2.3.2.2讀、聽、寫結合訓練,并側重于聽。教師應為每個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讀、聽、寫及說英語的機會,指導學生自己進行聽力訓練,主要是鍛煉聽記的能力。告訴學生要帶著問題去聽,無需字字句句都聽懂,只要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就可以了。指導學生如何抓重點,尤其是速記短文中的地址、年月日、年齡、價格、數字等信息。

2.3.2.3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鼓舞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幫助學生消除因害怕、擔憂、反感而產生的心理障礙。

2.4有效激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教師在課堂上應運用多種有效激勵手段,激發學生聽英語的熱情。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稟賦是被賞識的渴望。由于語言環境的關系,學英語要難于學漢語,因此,學生更渴望得到老師的贊賞,教師應想方設法幫助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主動參與聽力練習。為了帶領學生達到這種境地,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有效激勵手段,尤其是表揚這種簡潔、有效的激勵手段。有效激勵的途徑有三種:

2.4.1采用多樣的激勵形式。可以是物質的,如給學生一個類似筆記本的小禮物;也可以是非物質的,如給予學生某個榮譽稱號,如“本周英語之星”、“本月進步最大之星”、“英語聽力專家”等等。

2.4.2創造表揚機會并及時表揚。如更多關注基礎較差的學生,多提問他們一些較簡單的問題,對他們的回答不能求全責備,能回答出一二即給予肯定、表揚。對那些不敢或不愿開口說英語的學生,平時多與他們交流,給以鼓勵。總之,教師應盡量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學習英語的成功體驗。

2.4.3擴大表揚面。教師應關注每一位學生,使他們享受公平的待遇,從而更好地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總之,初中英語的聽力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非一朝一夕,無捷徑可走。教師在教學中要把聽與讀寫有機結合,反復練習,才能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英語聽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初中英語課程標準 [M].

篇5

隨著信息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化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教育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信息時代(計算機和網絡環境支撐的數字化時代)的一種新穎的教育方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信息化教育研究的熱點課題,是我國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視點,“整合”教學也是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實行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是落實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 其主體是課程, 而非信息技術, 切勿為技術而使用技術, 甚至不惜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為代價, 應以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點,以改善學習者的學習為目的, 選用合適的技術。

中學英語教學工作都面臨著這樣一個嚴峻的事實:從初中二年級甚至從初中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學生的英語成績呈懸殊態勢,兩極分化現象逐漸嚴重。不少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喪失信心,放棄任何的積極努力,甚至破罐子破摔。筆者通過調查后認為:中學生英語過早兩極分化的現象與英語聽力教學有很大的關系。一是有些中學上課還是老一套的方法:聽磁帶,做練習,然后對答案。二是班級人數多,有的高中班上學生人數高達80~90人。這種情況不利于有效的聽力教學。三是有些學校及教師對英語聽力未能予以足夠重視。有的學校將對話和課文錄音磁帶發給學生,求其利用課外時間自練聽力,但由于缺乏教師的指導,學生并沒有很好地利用磁帶;部分教師平時不注意對學生進行聽力教學,臨近考試時只得對學生進行聽力強化訓練,不僅收效不大,而且扼殺了學生聽的積極性;有的教師雖然堅持讓學生聽課文錄音,但聽前無策略,聽后無反饋,久而久之使學生失去了的興趣。四是教學內容乏味,不能夠聯系生活。純粹的檢查與測試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沒有興趣。

所以,傳統聽力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種更加科學的聽力教學方法顯得十分重要。采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有利于學生主動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在信息技術(如多媒體、網絡等)輔助語言教學的環境下,任務型的教學模式正可以適用于新的英語聽力教學模式。本文將以任務型英語聽力教學為例,闡釋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下的英語聽力的教學設計,教師通過設計開放式的任務和過程來激勵學習者的主動參與和交流,以達到轉變學習觀念,改善學習方法,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一、理論依據

1.主導―主體教學理論

何克抗教授(2002) 提出了“雙主模式”。“雙主”即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雙主模式”既承認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動構建者,又提倡教師是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建構主義理論為自主學習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恰如其分的哲學闡釋。

主導與主體教學理論的內涵就是在教學進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教師發揮其組織、協作、指導、幫助等主導性作用。主導就是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決定作用,這種決定作用不是代替學生思考,而是幫助學生選擇學習內容、創設學習環境、設計學習活動、解決學習問題、激發學習動機、組織學習過程等。主體指學習者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需求、認知風格、認知特點、個性特征,所有活動都要圍繞學習者來展開。主導―主體教學理論是在合理吸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對信息化教學結構―“主導一主體”教學結構(也稱“學教并重”教學結構)―提出了獨到見解。

2.任務型語言教學

任務型語言教學雖然廣受語言教學界討論運用, 卻始終沒有固定的定義。Crookes (1986) 認為任務是一項有特定目標的工作或活動;Willis (1996) 把任務定義為目標定向的活動, 在活動中學習者運用語言來獲取真實的成果:學習者使用他們所擁有的任何目的語資源來解決問題、解謎、玩游戲或分享和比較各自的學習體驗。Nunan(1989)認為教學的任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任務目標(goals)、構成任務的輸入材料(input)、基于材料的各項活動(activities)、任務所隱含的教師的角色(teacher’s role)、任務所隱含的學生的角色(learner’s role)和任務所執行的環境(settings)。

二、英語聽力教學設計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為了促進中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中學課堂應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此外,為加強英語聽力學習,在當今科技發達的互聯網時代,需借助網絡、多媒體等信息技術。這為聽力學習提供了有利平臺和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也是教師課外實施任務教學的平臺。任務型教學模式加上網絡環境,必將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掌握并運用有效的聽力技能完成相關的聽力測試。中學英語聽力教學可以分三個階段進行,具體包括:課前任務階段、課堂任務階段和課后任務階段。

1.課前任務階段

這個階段為準備階段。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首先設計出各種各樣的適合學生完成的任務。任務的設計要符合以下標準:一是符合課程教學目的的要求;二是能夠很好地應用網絡,所選擇的主題要能從網絡獲取資源;三是選擇在傳統教學中遇到過的難題,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去解決它;四是所選定的主題能培養學生的高級思維技能,這個主題應該是開放性的,讓學生能夠去探索,能夠去創造。(1)引入任務,描述任務,確定目標,使學生對將要進行的學習有個完整的了解,以便對自己的聽力學習做到合理安排和規劃。(2)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或學生對話題的熟悉程度,選擇性地給出相關的背景資料,并向學生提供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詞匯、短語和句型等。要求學生上網查閱相關文章和新聞報道,或者相關的影視信息。對于熟悉和喜愛的話題,則可安排學生進行熱身討論,幫助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效預測和深刻理解。這些任務應該能夠體現出現有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對將要進行的教學內容有大體的了解,并且產生濃厚的興趣。(3)教師的主導作用還體現在對學習策略運用的解說和引導上,指出應該選擇什么認知策略,在課前階段學生要求了解聽力學習的元認知策略,即自我計劃、自我監控、選擇性注意、自我評價等,這樣能夠幫助學生逐步認識學習策略并最終運用它,以達到自主學習目的。

課前對學習任務的布置完全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來實現。通過網絡課程的建設,把預先設計好的預習任務到網絡平臺上,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每次課前預習任務。

2.課堂任務階段

這是任務型教學的核心階段,這部分是要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也是每周聽力課要完成的內容。在這個階段,可以借助多媒體和網絡化語言學習系統來實現。

(1)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完成任務。學生按照任務前階段教師所提出的要求分步驟執行和完成任務,并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完成課前任務的同時,對英語語言、背景知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熟悉。(2)同時運用認知策略,進行大量的訓練。在這當中最重要的是聽力材料的輸入。材料的選擇要堅持“主題相關、難易適度、策略主導”的原則。(鄧杰, 鄧穎玲,2007:74)首先,針對各教學單元的知識結構的主題,選取能真實反映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等方面知識的材料。選材既要符合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又要體現任務的真實性特征。其次,針對學習者的整體水平來選擇語速、時長、詞匯等難易度和背景知識的復雜程度相當的語言輸入材料。再次,語言輸入材料必須適用與當前學習階段的主體學習策略訓練。認知策略包括預測、聯想發揮、做筆記、推理、建立聽覺形象、運用想象、整理歸類等。針對學習策略設計一系列英語聽力練習的題型,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聽力材料和配套練習。同時,也能實現除對學生的學習策略作總體指導外,還能對學生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輔導和答疑,監督學生的學習進程。(3)考慮到學習者學習興趣的不同和聽力水平的差異,廣泛搜集了不同主題、語音的聽力材料,材料難度大致分為難、中、易三種。練習的設計是根據聽力的認知策略而設計的,有供學生欣賞的歌曲,視頻片段等。教師可根據學生程度不同,分別給出不同的任務,如必做題和選做題。學生完成后,教師及時收集各個層次學生出現的問題,研究、整理、總結后將信息迅速反饋給學生,同時進行必要的指導。甚至在聽的過程中,也應不斷地進行信息反饋。

3.課后任務階段

這個階段也叫鞏固和提高階段。學生在課堂完成一定的練習后會在每個練習旁邊留的空白處,把自己遇到的問題及疑惑及時提交給老師,以獲得針對性的反饋。課后學生可以再次登錄老師的博客和空間,查看老師對自己的反饋意見和進一步學習的任務。這樣,在信息技術幫助下,學生可以有步驟地安排完成課外學習任務。

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英語聽力課設計原則

1.遵循“主導―主體”的教學結構

設計一堂有效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英語聽力課,首先要從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為“主導―主體”的教學結構,四要素在教學結構中的地位應該是這樣的: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否是學習的主人;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由教學的權威轉變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咨詢者;信息技術不僅是幫助教師灌輸知識的手段,還是幫助學生意義作知識建構的工具;教材不僅是知識的來源,還是學生知識意義建構的有效對象。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能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而是要處于主動的地位,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整合”效果,培養出創造性人才。(余勝泉,吳娟,2004:34-37)

2.要注重學生創新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教學目標不僅要求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還要注重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發展。有效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認真探究、自我評價,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有積極的情感投入,無論自主學習或是協作學習,都是主動建構知識意義并獲得成就感的過程。所以,新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解決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獨立、主動地尋求解答問題的學習過程。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手段。

3.要廣泛接觸網絡與多媒體的信息

網絡和多媒體有效地擴大了學生的認知范圍,讓學生能夠有效方便快捷地接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如果在現代化的教室里學生學到的仍然只是教材上有限的知識,那么就稱不上有效的信息化課堂。Internet帶來的不僅僅是計算機聯網,而是人類知識的聯網,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類智慧的聯網,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圖文并茂的文獻資料。

總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研究主要是將信息技術作為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的手段、工具和媒介來促進教學。我們把它運用到英語聽力的教學研究中,特別適用于任務型英語聽力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強調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發展學生的學習策略,促進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理念。多媒體和網絡平臺具有多樣性、共享性、擴展性和交互性的優勢,十分有利于資源的利用和學習自主發現學習、協商合作學習和實踐創造學習的展開。

參考文獻

[1] Crookes G. Task Classification: A Cross Disciplinary Review [M]. Honolulu: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Center for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1986.

[2] Nunan, D. Communicative tasks and thelanguage curriculum. TESOL Quarterly [M]. 1991:279-295.

[3] Richards J. & Rogers, T.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4] 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 - Based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1996.

篇6

一、Prelistening 聽前階段

在聽前階段,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預測所要聽的內容的主題、體裁和聽力目的,為他們根據不同的聽力目的選擇適當的聽力技巧做好準備。教師還應該在這個階段幫助學生做好語言、詞匯和背景知識的準備。由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聽力訓練時缺乏語境,對于理解聽力材料會形成一定障礙,所以教師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來設置語境是Prelistening階段一種有效的做法。在這個聽前階段,教師一般要為學生布置聽力任務,使學生帶著問題聽, 進行有目的的聽。

實例活動:人教版高二Unit 20 Humor聽說課。

教學目標:通過聽使學生了解聽力內容,能捕捉到此故事的幽默點所在,讓學生初步了解英文幽默,為后面的說、讀和寫做好鋪墊。

在讓學生聽之前,筆者設計以下的聽前活動(T——教師,Ss——學生):

1.根據書上的圖片和題目做聽前預測。

T: Please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with your partners. For example, what can you see? What are they doing?

2. 通過一個IQ題,把聽力過程中學生會碰到的障礙——“marry”一詞介紹給學生。

T: A man has married many ladies but he is still single. Why?

Ss: ...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Ss know the answer or not.)

T: He is a minister.

T: How do you understand “Will you marry me?”

①Will you be my husband/wife?(娶/嫁……)

②When I get married, will you be the minister who marries me and my husband/wife?(為……主持婚禮。)

3.布置聽力任務:圖片排序和回答課文相關的聽力題目。

二、Whilelistening 聽力階段

這一階段學生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和逐漸運用一些基本聽力技巧,達到理解所聽材料的目的。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訓練學生以下聽力技巧:

1.略聽(Listening for gist)。

目的是讓學生在聽之后能夠總結出所聽材料的主要內容。教師一般可以設計一些幫助學生獲得聽力對話或文章主旨大意的問題或任務。

2.尋聽(Listen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聽廣播或新聞時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自身感興趣的信息上,而忽略與我們關系不大的其他信息。如聽天氣預報時,我們認真聽我們所居住城市的天氣情況,這就是尋聽(Listen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在聽力訓練中,尋聽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技巧。

3.精聽(Listening for details)。

精聽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細節的能力。

4. 推斷(Inferring)。

推斷是指對所聽材料中人物的態度、關系,事件前后聯系做出正確的判斷。教師訓練學生猜測和推斷:What will happen next? 聽細節完成表格填寫或正誤判斷等相關題目。

5.記筆記(Notetaking)。

記筆記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例如我們寫下別人的電話號碼、開會地點、發車時間等。所以,它也是聽力訓練要培養的一項重要技能。

在聽力階段, 學生進行聽力活動,教師則掌握和控制錄音機或計算機設備等。學生在這個階段所進行的活動稱作聽力活動(Whilelistening activities),他們運用不同的聽力技巧,通過不同的聽力活動獲取不同的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題材和體裁采用適當的聽力技巧,教師設計的聽力活動必須符合聽力訓練的目的。筆者結合在北外“歆語工程”中學骨干教師培訓專家老師袁昌寰授課的《英語聽說技能的教學》中所學及教學實踐列出一些相關教學活動和一些操作性強的聽力任務。

1.標注、檢查與所聽相關的項目(Listen and tick/Listen and circle)。

這項活動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在圖片上或備選項目中勾出與聽力材料所說內容相同或相異的地方。

篇7

[中圖分類號]G64對[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2-0057-03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迅猛、規模快速擴大。當前經濟全球化和科技迅猛發展、激烈的國際競爭使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對應用型人才的英語應用能力有了普遍的更高要求。《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指出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 經過180-220學時的教學,使學生具有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并且能夠聽、說、讀、寫、譯,從而能借助字典、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在日常涉外交際和業務洽談活動中能夠進行簡單的口語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繼續提高英語的實際語言交際能力奠定基礎。

一、英語聽力課程

聽力的理解過程是指將有聲的語言通過媒體傳到人的大腦并加以整理和消化的過程。聽力是人際交往中的基本技能之一, 在語言交流中是十分重要的。英語綜合能力的五個方面是聽、說、讀、寫、譯,聽力居于第一位。聽力是高職高專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對于高職高專的英語專業學生來說,聽力是一項重要的專業技能。在所有高職高專院校的英語教學中,聽力、聽寫、填空及理解都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手段和目的。

聽力理解涉及諸多語言技能的綜合運用,包括語音、語調、詞匯、句型、句法和背景知識等,是一個積極主動、復雜多層的思維過程,也是主要的交際技能之一。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專門系統的聽力技能訓練,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譯等各項技能的發展,為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課程課堂教學以培養聽力技能為主線。通過系統的聽力專門技能的單項訓練及綜合訓練,培養學生的快速反應、準確辨別、分析推理、歸納總結、信息處理及記錄和記憶等能力。

二、教學現狀分析

但是,對于高職高專英語專業學生來說聽力是整個英語教學的薄弱環節,許多高職學生在學習英語時能說、能讀、能寫、能譯卻聽不懂。目前高職高專院校的英語聽力教學并不理想,是因為有學生、教師及學校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因此,很有必要開展深入的高職高專英語聽力課程教學調查分析,分析教學現狀和影響制約因素,提出積極的教學方法和措施,進而對高職高專英語聽力教學進行改進,提高教學效果。

(一)當前英語聽力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1.往常的教學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的聽力教育都是應付考試,大多數的聽力課其實都可以說是聽力測試課,學生上課就是聽錄音、做練習,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以圍繞著做題而進行的。對學生聽力的理解能力培養并不重視。

2.教學方式單一。在課堂中,學生用英語和教師或同學交流的機會很少,大多數情況學生都是光聽不說,聽說分離。學生在源源不斷地接收教師輸入的知識,卻沒有相應的對知識輸出,即沒有迅速地將所學的知識消化,就會感覺勞累吃力,學習效率明顯下降。

3.缺乏師生互動。很多情況下,聽力課都呈單向的教學模式,通常都是由教師唱獨角戲,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堂活動參與的機會很少。老師和學生之間課堂的交流互動也很少。

4.教授內容單調。目前大多聽力教材資料的教學目的都是為了幫學生打基礎的,重點在于訓練學生的聽力基本功,基本內容大多屬日常的對話;文字編排比較統一,很少安插圖片,題型重點在于對學生技能的培養,但并沒有把聽力與其他知識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材所涉及的事件、情境很多都已過時,和社會發展脫節。

(二)高職高專學生英語聽力基礎分析

1.高職學生大部分來自英語教學條件較差的農村,學生沒進過語音室,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聽力訓練。他們詞匯量太小,對語言材料反應速度較慢,難以適應英語聽力較快的語速。同時,高職學生文化基礎較差,知識面狹窄,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有關知識非常匱乏,對語法知識一知半解。語言因素制約了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聽者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方面知識同樣重要。

2.學生語音基礎差。語音是聽力的基礎,高職學生發音不準確是制約聽力理解能力的主要因素。受地方方言的影響,聽力聽音的準確率偏低;對英語的發音規律和特點不熟悉,以及對英美英語讀音的區別不清楚;聽寫時很多單詞拼寫不出來或拼寫不準確;英語的短語和用法掌握不牢固,或者因為文化差異的問題,聽不懂英語的言外之意等。

3.心理因素。很多高職高專學生由于基礎薄弱,對聽力有種畏懼情緒,在聽之前便帶著緊張焦慮的情緒。有這種消極心理暗示,遇到生詞,就會更加緊張,導致了整個聽力的失敗。高職學生的心理壓力大影響了聽力理解水平的提高。

(三)英語聽力課程教師情況分析

1.教學方法陳舊。高職院校注重對英語基礎知識及語法的傳授,不注重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不注重聽說訓練,從而制約了高職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2.新畢業教師教學經驗不足。高職院校有部分教師為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的本科畢業生,其中一些教師還是非師范專業的英語專業本科生,缺乏教學經驗和方法,制約了高職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3.教學任務繁重制約了教師對教法的深入研究。有限的師資隊伍為了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鉆研教學方法,也制約著高職英語聽力水平的提高。

三、主要教學模式和教學思想

1.任務型教學法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是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廣為運用并認可和接受的一種語言教學方法。它是以任務組織的一種教學方法,是把語言應用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課堂教學方式,是近20年以來語言教學思想一種新的發展形態。任務型教學法是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體驗、參與、交流、互動、合作的教學方式,在學習者完成多重任務的同時,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應用目的語,培養學習者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有利于發揮學習者的主體作用。

2.工學結合就是要求學生把理論學習與工作實踐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專業的認識、理解、掌握,從而使他們看到在學校學習的理論與工作之間的聯系,提高理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且為他們提供通過參加實際工作來考察自己能力的機會,也為他們提供提高自己環境適應能力的機會。每年,我市開展的“武當山國際武術節”就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實踐機會。此外,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臨各種外事外交現場接受職業指導、職業訓練,切實體驗今后職業有關的各種信息,開闊知識面,擴大眼界。

3.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千方百計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和綜合實踐水平,特別是聽和說這兩種交際能力,改變傳統固有的“講――聽――接受――鞏固”課堂教學模式,創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開展將聽、說、讀、寫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出充分的語言實踐機會和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指導學生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合作,營造出師生共同學習知識、探究問題的語言文化氛圍。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師生一起構建起“合作學習”的英語聽力課堂。

四、改進英語聽力教學手段與方法

影響高職英語聽力障礙的因素是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兩個,即語法知識、語音知識、詞匯知識等,以及文化背景知識、心理素質和聽力技能等。任課教師應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聽力水平,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幫助學生克服英語聽力障礙。

1.教師加強英語語言知識技能的講授方法:鞏固語法,培養學生的邏輯能力;正音正調,糾正學生的語音能力;引入口語,幫助學生靈活應用;詞匯教學,打好學生的英語基礎。教師加強學生非語言知識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培養良好的聽力習慣;掌握背景知識,提高英語文化理解能力;矯正認知偏差,樹立正確的學習認識;加強聽力訓練,增強聽力技能水平。教師應引導學生注重基本詞匯的學習,讓學生把學習的重點轉移到提高詞匯量和掌握常用詞語及其搭配。鼓勵學生多閱讀英文報刊書籍,多聽多看英文歌曲以及英文原聲電影以擴大知識面和增長文化背景知識;最后,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訓練,最大限度培養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2.調整教學模式和明確教學目標。聽力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英語聽力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測試和做題都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教學的目的。在課堂上,老師應盡量弱化結果,強調過程。聽力課應打破只聽不說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邊聽邊說。在高職英語聽力的教學中要格外注重聽力教學中的聽前準備步驟。聽音前,應充分利用材料中的相關提示,比如詞匯、習題、插圖等,使學生在聽到內容后可以對所聽到的內容進行預測和進一步的聯想;對有難度的生詞及句型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在聽音時能夠更加容易理解。教師應視聽說三位一體,使聽力教學立體化;積極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聽力教學多樣化和趣味化,從而提高英語聽力的教學質量。此外,我們應重視借鑒傳統的、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結合實際情況采取適當有效的教學方法措施,如課堂提問、組織閱讀活動、英語朗讀比賽等,在學生中間營造出一個重視朗讀、熱愛朗讀的英語學習氛圍。

3.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加學生與教師互動的機會。聽力課上教師可以盡可能讓同學們參與到課堂中來,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被動變主動。在教學中組織課堂活動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學習程度的差異,關注基礎好的學生、指導基礎差的學生。具體來講:教師應激發學生“聽”的興趣,吸引注意力;排除語言障礙,降低焦慮度;抓住階段性考查、聽后練習和交際活動等時機,盡可能多地為每一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以增強學生自信心,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4. 在編寫適用于高職英語專業的視聽說教材及適當增加輔助材料時,教師應積極關注學生反饋的情況,適當調整材料的難易度,選擇或編寫適宜實際教學的教材,切實做到因材施教。選擇教材時,要充分考慮到高職高專學生現有的實際水平、興趣取向、運用需求、整體愛好以及所學專業,相關就業方向等,力求教材有趣、新穎、實用。新教材要體現出切實的實用性、科學性和時代性,利用網絡技術、多媒體等現代化科學技術編制出適合多媒體教學的、能把聲、文、圖結合起來的教材。此外,要制定好高職高專英語專業的教材評價,以便能及時得到教師和學生對教材質量的反饋,不斷提高質量,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5.高職院校各級領導應為在校生營造一個有利的學習氛圍。如豐富英語報紙雜志、英語圖書及其種類; 建設先進的多媒體教室和語言實驗教室,在課堂上常播放一些海外英語視頻、英語原聲雙語字幕電影和一些專門為英語教學錄制的教學片等;還可以通過學校的廣播每天播放英語磁帶或英語節目,增加學生接觸英語、學習英語的機會;常年聘請外籍教師,使學生能有機會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交流。

結語

英語聽力教學對于高職高專學生來說,要以實際運用為宗旨,重點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實踐運用能力,要求學生能夠進行簡單的聽、說、讀、寫、譯。聽是實際英語應用能力的主要體現,對高職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分析聽力教學中的問題并及時分析解決,才能有效改進高職英語聽力教學的教學質量。英語聽力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基礎,掌握一定的聽力技巧和技能,并為今后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針對高職高專的英語專業學生的聽力教學,應該充分考慮到高職高專的辦學宗旨、辦學方向、辦學目的、辦學特點。充分體現教師的學習主體地位,并遵循英語聽力的教學規律,按規律對聽力實施有效的教學。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聽力的重、難點,幫助學生克服學習聽力的心理障礙,使學生能正視自己,勇于探究,樹立起學生學習英語聽力的信心。并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因材施教,提高聽力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能聽懂聽力內容、理解聽力內容,培養學生切實運用英語的綜合實踐能力,使高職英語的應用性真正得以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胡凌. 高職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

[2]夏小維,陶小悅.高職高專英語任務型聽力教學探索[J].職教論壇,2005,(8).

[3]侯雪麗,寧翠葉.高職高專學生英語聽力水平問題成因及提高途徑[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

[4]范彩霞.影響英語聽力的因素及提高其理解能力的途徑[J].遼寧高職學報,2004,(5).

[5]鄒玲,王海燕.“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運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6,(8).

篇8

傳統的高中英語聽力教學往往被我們忽略不做,起碼在很多學校是這樣的,老師和學生只是進行高考題型的訓練,而忽略了教材上所提供的聽力訓練,在這一環節中,其實我們只做到了聽力的其中一個環節:while-listening(聽中),而忽略了其他兩個很重要的環節:pre-listening(聽前)和post-listening(聽后)的訓練。作為英語教師,首先必須弄清楚教材所設計的聽力的三個環節的功用。

1.聽前(pre-listening),是一個很重要但也容易被我們高中英語教師忽略的一點。高中生雖然已經有一定的認知水平,但他們也不能全部理解我們所給出的聽力材料。所以茫然地聽只會給他們帶來負擔,從而失去信心,所以在聽前我們必須對該材料進行認真的分析,這是否符合他們的水平,或者說該材料后面是不是隱藏著一些學生所不熟知的文化知識和背景。這就需要我們充分了解我們學生的水平以及對聽力材料進行處理,在聽前進行適當閱讀或者是和聽力材料相關的文化背景進行一定的學習,可以師生互動,當然也可以是生生互動,甚至有時候我們還需要對聽力材料進行簡化,比如,可以變提問為選擇題。

2.聽中(while-lisning),這個環節其實在我們傳統的聽力教學中已經訓練得很多。因為我們的高考題目中就是這樣的設置:一個問題+幾個選擇就是對該聽力材料信息的一種篩選。在平時的訓練中,我們所需要做的是對學生做出正確的指導,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針對問題做好筆記(notes-making),及時為學生提供一些重要的方法,比如,用符號來代替某些比較長的單詞(u形管代替test tube),作為老師在平時的訓練中可以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3.聽后(post-listening),這也是老師最容易忽視的一點。聽力題做完了也就結束了,其實不然,聽力題做完后我們可以開展聽后的討論,甚至可以進一步延伸,在討論過后把結果用短文寫出來。學生在這一環節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聽力材料的內容,還可以和同學甚至是作者進行一些互動,把聽力和說、讀、寫結合起來。這樣的訓練雖然說耗費時間,但質量就要遠遠高于走馬觀花的訓練,可以說培養了學生聽力訓練的能力,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二、現階段英語聽力教學及需走出的誤區

誤區一:聽力訓練方法單一,教學上存在隨意性

新課程中的聽力教學,每個單元都有Listening部分,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根據聽力教學的訓練內容、目的和特點,精心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個性差異的聽力訓練活動,做到訓練有意識、有目標、有指導,保證聽力訓練從一開始就嚴格、有序、系統、規范。具體做法上,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1.科學訓練,加強計劃性。聽力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適時加以滲透訓練,保證課堂訓練“格式化”,防止聽力教學的隨意性。除了教材資源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精心選擇聽力素材,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增強體驗感。

2.堅持常聽,不要長聽。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應該源源不斷地給學生輸入信息。常聽、多聽是增強語感,提高聽力之本。但不要長聽,每天堅持聽15~20分鐘就足夠了,昕太長時間只會讓學生感到疲倦厭煩,效果反而不好。同時,教師應密切注意學生在聽力時的情緒和態度,緩解他們過分緊張的壓力感;疏導學生的應試焦慮,幫助學生克服被動、無把握、怕聽不懂、怕漏掉重要信息、怕考不到高分等的心理障礙。

誤區二:不重基礎訓練,只重多做練習

篇9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多注重詞匯和語法知識的獲取,而忽略了培養學生英語聽力技能的培養,造成了學生只會看不會聽的“聾子英語”。久而久之,學生對聽力考試多是望而生畏,對聽力訓練缺乏興趣甚至有非常強烈的抵觸心理。如何讓學生在快樂積極的狀態下學習和提高聽力水平是目前大多數高中英語老師所面對的一個頭痛而又非常值得探索的問題。因此,研究高中英語聽力教學有著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的現狀分析

雖然聽力已作為考試的一部分被納入高考,但是由于它的分值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沒有閱讀高,導致我們并不注重平時的聽力訓練,總是臨陣磨槍進行突擊訓練,嚴重影響聽力水平的提高。當然,除了學生對聽力學習的不重視以及缺乏課外訓練等之外,還有教師聽力教學方法的單一、枯燥,聽力配套材料樣式陳舊等,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和練習聽力的興趣。作為學生的指導者,英語教師應該從本身出發,積極探究有效的聽力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目前大多數高中英語教師的聽力教學都局限于以應試為目的而進行的聽力培訓,忽視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聽力習慣和興趣的培養。不少老師從高一開始就在聽力教學中使用高考應試的強化訓練方式教學,大題量、高難度等致使學生從開始就處于極其被動的狀態。種種因素導致學生失去了聽力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從而影響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學生英語綜合水平的培養。

二、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策略

1.重視練習準確發音

大多數情況下學生聽不懂聽力材料與他們的英語發音有關。這首先體現在自身發音不準確,從而不能熟練地辨音和聽音。比如不能識別語調,判斷不清長短音,導致他們對語音材料中說話人的態度意圖的判斷。因此提高聽力務必要從準確發音開始,因為英語的發音和聽力是相輔相成的。語言的聲音是一種復雜的聲音。要想識別和理解這種聲音,一方面要多聽這種聲音,使自己的耳朵習慣于這種聲音,另一方面就要通過自己不斷地練習親自準確地發出這種聲音,才能反過來學會識別和理解這種聲音。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重視練習準確發音。

2.加強語言基礎教學

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落實好語言基礎知識的教學。首先是增加學生的詞匯量。英語的詞匯量是一切英語學習的基礎,英語聽力也不例外。沒有詞匯量,學生就無法理解句子和對話大意;其次要鼓勵學生大量進行課外閱讀,擴大知識面,這有助于學生了解聽力中出現的相關外國的文化背景知識等。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擴展閱讀,豐富學生接觸的內容,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不斷積累詞匯、語法,加強學生的語言基礎,學生才會逐漸提高對學習英語聽力的興趣和聽力能力。

3.選擇多樣化的聽力材料進行練習

聽力材料的選擇對于上好英語聽力課是很重要的,針對學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在設計課程時,教師應盡量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聽力材料。若是一些難懂陌生的材料,則極易引起學生的排斥,從而無法集中精力。同時要遵循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規律。另外,創設多樣化的聽力活動,這樣學生不會感到枯燥,也能主動配合老師的教學,教師和學生都能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通過鼓勵學生多聽英語新聞,讓學生主動觀看各種英語原聲電影和電視節目等視聽材料,以此來加深學生對英語聽力的直觀感受,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

4.教師應堅持用英文授課

高中階段學生相對初中學生來說,聽說能力有較大提高。所以,教師應盡量堅持用英語授課,遇到生詞、難句、相關背景知識等盡量用英語跟學生解說。如果采用全英文教學,本身就是對學生提出“聽”的要求,在聽力課堂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好主導的作用,盡可能多給學生模擬創造真實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利用自己流利的口語,引導學生注意聽力中語調的起伏變化、不完全爆破、連讀等技能。或許剛開始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有些難聽懂,但是由于學生知識的不斷積累和熟悉這種教學模式,久而久之學生會在這種課堂中得到最真實的鍛煉和提高。

篇10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4-0234-02

一、背景

目前,就信息技術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情況看,大多是通過建立在線學習系統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建設精品課課程網站,或是通過購買數字化資源、數字化學習系統、考試系統、評價系統等創建網絡化學習環境,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信息技術的優勢,運用信息技術改善了“英語教與學的環境”;但基于信息技術應用的教學環境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來看,網絡資源冗余造成學生信息焦慮;網絡教學內容過于泛化,缺乏針對性;網絡資源更新不利,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網絡自主學習缺乏足夠動力和監督難以持續等現象比比皆是,進而使得雖然網絡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合適的教學資源少,并且大多數網絡資源和課程教學缺乏系統性的整合,致使網絡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活動和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就網絡資源對于英語聽力課程教學而言,其不僅可以提煉真實語境,擴充教學內容,創建互動協作空間,還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動態的意義建構和技能實踐,實現網絡環境下的課程輔助功能,從而營造教師、學生和教學資源的多向互動,有望改善教學效果。所以,探討網絡環境下網絡資源與高職英語聽力課程的整合設計對該課程互動活動的開展、教學效果的提升很有必要。

二、調查問卷

課題組立足于本校的學生特點和教學實際,設計并發放了《網絡資源及網絡環境下英語聽力課程學習現狀調查》的問卷,發放班級為2014年開設《英語聽力》的教學班,共4個班近160名學生,回收有效問卷125份,其中針對關鍵詞“網絡資源”的問卷中,就“你最喜歡的有利于英語學習的網絡資源形式?”,42%選擇了“課堂資源的深加工,既有課堂內容的講解分析,又有網絡資源輔助下的拓展”,31%選擇了“相關知識點的微課”,只有5%選擇了“網友推薦的有趣的學習資源,比如電影等”;就有關“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英語學習時,你遇到過下列哪些困難”的問卷中,“搜索網絡英語學習資源浪費時間”占38%,“網上資源多又雜,不知如何辨析適合的英語學習資料”占25%;可見學生對于網絡資源的態度是基于課程學習基礎上的網絡資源的再利用,服務于課程學習,同時缺乏足夠的搜索整理和合理利用的手段和能力。針對關鍵詞“網絡資源與英語聽力課程”的問卷中,就“你認為英語聽力網絡教學資源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問卷中,37%選擇了“輔助課程內容的加工編輯后的網絡資源”,28%為“課程錄像”,18%為隨機試題庫或習題集。可見學生對網絡資源的認可是圍繞課程學習,進行課堂內容的深化、拓展和自我檢測。關于“網絡環境下的英語課程學習現狀”中,28%認為缺乏及時有效的指導與評價,25%認為“無法隨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現狀”,24%認為“缺乏趣味性和個性化”,從中可以看出網絡環境下的課程學習亟須營造的是教師、資源與學生的三方互動、學習與評價相伴以及自主學習環境。

三、網絡環境下網絡資源在高職英語聽力課程中的應用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连| 五河县| 乐安县| 隆昌县| 呼图壁县| 沁水县| 阿合奇县| 漳州市| 泌阳县| 义乌市| 沁源县| 剑阁县| 绍兴县| 蒲城县| 海口市| 武强县| 安宁市| 乌拉特后旗| 西林县| 昆山市| 丹巴县| 浦东新区| 千阳县| 霍邱县| 腾冲县| 锡林郭勒盟| 海淀区| 庄浪县| 余姚市| 华安县| 铜陵市| 新乡县| 屏东县| 肃南| 新田县| 方山县| 铜鼓县| 雷波县| 葵青区| 江都市|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