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6:01: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全科醫師培訓個人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社區衛生服務的不斷深入發展,對全科醫生所掌握的知識、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全科醫師的培訓教育成了我國健全和完善社區衛生人才培訓體系的重要環節。現對本院的社區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實踐工作進行回顧性分析,反饋實施效果和意見,以便提出更好的改進措施,服務于社區。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對本院8個社區(萬寶、府明、東安、鹽湖城、登峰、湖濱、安民、府園)的所有醫師進行全科培訓,其中醫師26名,主治醫師32名,副主任醫師22名,年齡(35.4±6.7)歲,依據社區醫師對崗位培訓的需求,制定社區醫師全科培訓計劃并提供依據。
1.2 全科醫師社區角色與特點
1.2.1 為個體病人提供綜合性、連續性醫療保健
辨別病人提出的所有問題,包括不確定的問題、疾病的早期癥狀、慢性疾病、心理社會問題及康復需要等。
1.2.2 提供病人為導向的保健
了解病人為什么在特定的時間,帶著特定的問題來看病;掌握病人每次診療時對結果的期盼,并對之作出反應;了解特定問題如何影響特定病人。
1.2.3 提供家庭為導向的保健
認清誰是真正的病人,是與醫生接觸的人,還是其他的家庭成員;認識家庭因素對病人健康的影響及病人的健康問題對家庭的沖擊。
1.2.4 促進醫患關系
了解醫生對病人的感情是如何影響病人的情況,以及醫生應如何處理這種感情方式,把醫生和病人及家庭的關系視為醫療保健的重要方面。
1.2.5 確定社區的健康問題和需要,制定社區衛生計劃
應用所掌握的知識,發現社區中尋求醫療保健的人之外的健康問題,通過病例發現并進行健康教育,照顧那些缺乏照顧的人群;確認社區的健康需要和社區資源,制定社區的整體衛生計劃。
1.2.6 管理社區資源
努力爭取在衛生保健系統中的優勢地位,對社區的任何健康問題發揮最大影響力,在分配協助使用有限衛生資源時起到主要的管理作用。
1.3 培訓方法
1.3.1 臨床實踐
崗位培訓分為1年制、2年制、3年制三種學制形式。第一年:用兩個月時間集中理論學習,以后以講座形式分散學習。集中理論學習內容為:全科醫學的概論和社區常用診斷學基本方法等;第二年:用一個月時間集中理論學習,以后以講座形式分散學習。集中理論學習內容為:社區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以及合理用藥,常規實驗室檢查指標等;第三年:用兩周時間集中理論學習,以后集中臨床各科知識和實踐操作為主的學習。
1.3.2 培訓方式
全科醫師崗位培訓采用理論學習和社區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其中理論教學和技術操作300學時,社區實踐200學時,選擇教學方式多為實踐觀摩和理論課面授相結合方式。不同學歷與年齡段的學員對教學方式的選擇有所差異,高齡段學員對面授等傳統教學方式認同度較高,而低年齡段和學歷層次高的學員對計算機網絡培訓教學方式的接受度較高。
1.3.3 培訓考核
主要以社區實踐基地實施量化管理和考核,不同學歷層次的學員對考試方式的選擇有差異,學歷層次較低的學員對理論考試方式認同度較高,學歷層次較高的學員則較注重教學實踐訓練和考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全科醫師培訓基本模式的形成
2.1.1 培訓時間
依據不同的學歷、不同的工作年限、不同的科系,確定擬培訓的時間。
2.1.2 理論培訓
由于社區全科醫師每人一崗,時間受限,因此,培訓采取自學、短期集中學習培訓相結合的方式。
2.1.3 考試考核
階段性考核與綜合考試相結合。
2.2 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1)政府各級主管部門應提高對全科醫師培訓的重視程度,應該在政策上、經濟上加大扶持力度,從而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從事全科醫學工作,促進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2)學員培訓期間不應影響到其個人的福利待遇,培訓經費應適當給予補助。(3)盡快健全城鎮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重視全科醫師及全科醫學的宣傳,增強社會各界人士對全科醫師的理解及支持,明確全科醫師在其中的地位及作用。
2.3 培訓效果
通過對本院社區全科醫師的規范化培訓,增強了本院社區全科醫師的理論基礎,提高了社區醫療實踐技能,保障了本院社區全科醫療服務水平及服務質量,提高了本院社區衛生醫療的滿意度、信譽度及美譽度,同時使大多數全科醫師得到了自我知識與技能、能力的進步及提升。
3 討論
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新的診療技術不斷出現,現代醫學分科越來越細,專科化程度越來越高。如何給病人持續的關愛,全過程的醫治,終身的照顧,社區居民的首診,實行24h全天候診治,貼近老百姓,做病人的知心朋友,并且要與病人建立一種新型的醫患關系,于是產生并建立全科醫學,需要出現全科醫生。全科醫生要以人為本,為個人、家庭、社區提供優質、便捷、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他們的服務集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于一體。社會對全科醫生的需求遠遠超過專科醫生。
全科醫療是一種社區定向的醫療服務,它強調的是以一定的社區、一定的人群作為服務范圍,以社區人群健康作為工作目標。全科醫師立足于社區,為居民提供第一線的、完整照顧的全科醫療工作,與醫院的專科醫療模式有所不同。本院自開展社區衛生服務至今,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課程設置,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進行階段性、長期性、有針對性、指導性的教學。采取多學科知名專家常年下社區中心坐診會診,強化崗位全科轉型培訓,從而提高社區全科醫師的診療水平。
2006年《國務院關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把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隊伍建設納入推進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1],進一步強調要“開展規范化培訓”,“積極為社區培訓全科醫師”,這說明規范化培訓是培養高素質全科醫師的根本途徑,建立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規范化培訓全科醫師的教育制度則是保障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健康、持續發展人才基礎。
通過對本院全科醫生進行為期三年的系統的現代全科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提高了全科醫師的管理、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溝通技巧,塑造和諧、向上的全科團隊精神和工作氛圍。全科醫師不單要有高超的醫術,還要懂得與患者溝通,進入患者的世界,不能像臨床專科醫師一樣以被動和以疾病為導向的診療模式開展工作,而是要主動對社區居民開展衛生服務、進行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樹立以預防為導向的診療理念,堅定全科醫學發展的信念。
目前市民對“社區醫生”普遍存在著疑慮,寧愿“擠”醫院,也不去社區就醫。本市幾所大醫院的門診醫師的每日診療工作十分繁重,每人每天可能需要看40~50位病人,大醫院的門診醫師無法花大量時間與病人交流,傾聽病人的心聲。如何保證醫療資源惠及每一個社區群眾,只有通過政府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為社區群眾提供方便的就醫場所,才可能解決社區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這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而全科醫師則不同,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將有利于改變這一狀況,全科醫師管理的病人數及范圍相對專科醫師少且固定,可以有較多的時間與病人進行交流,同時方便對病人的預后進行跟蹤隨訪,甚至可以讓病人主動參與自己診療方案的制定或調整,充分體現了“以病人為主”的服務理念,這些都可以大大促進醫生與病人的溝通,此舉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大慶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目前培訓現狀較符合實際工作需求,但應更加注重規范化培訓,就本院社區全科醫師基本技能操作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有必要對所有全科醫師進行定期的強化培訓,不要過于偏重理論知識的培訓,要在接受理論知識的培訓后,更需要的是基本技能訓練,他們需要在社區衛生服務全科醫師訓練基地完成基本技能訓練。
2009年衛生部《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加強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盡快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2]。建立有良好醫德醫風,技術質量可靠的社區全科醫生隊伍,為社區居民提供連續、優質的綜合衛生服務。
建設大慶市社區全科醫師隊伍,以規范化培訓為基礎,轉型培訓為主體,遵循全科醫學培訓與學歷教育并舉,醫學理論學習與臨床技能實踐并重的原則。因此,社區衛生服務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和市民的歡迎,使人才資源的培訓與開發,已成為社區衛生工作的關鍵,亦是探討我國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得到進一步開發。
社區衛生服務人力隊伍建設是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關鍵因素,結合實際,講求實效,做好全科醫師的培訓工作,保證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健康持續發展,只有堅持不懈的探討和實踐,在培養全科醫師的道路上進行多種形式的學習,才會全面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的質量與水平。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我國政府為了提高廣大人民群眾醫療、衛生、健康教育、婦女兒童保健及疾病康復服務而設立的以社區人群為對象,以家庭為單位,提供融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為一體的經濟、綜合、方便、連續、有效的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也是全科醫師開展全科醫療的場所。
1 全科醫療概述
全科醫療是將全科醫學理論應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區,是一種照顧式的基層醫療保健專業服務,是以解決社區人群健康問題為主的一種基層醫療。它是由全科醫師提供的初級衛生保健服務[1]。推行全科醫療摸式是實現WHO提出的“二十世紀人人享有衛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會資源的適宜技術,是以個人的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需求為導向,以婦女、兒童、老年、慢性病人、殘疾人及低保人群為重點,解決社區主要衛生問題,滿足基本衛生服務為目的。推行全科醫療模式是為廣大社區人群提供高質量的衛生保健服務的最佳途徑。要提供優質的全科醫療服務,必須先培養全科醫師,而培養好的全科醫師,必須要發展全科醫學。
2 全科醫師
全科醫師是全科醫療衛生服務的提供者,是在家庭、診所、服務中心向個人、家庭和社區人群提供優質、方便、經濟有效的人性化,綜合的連續不斷的醫療服務的醫生[2]。全科醫師需經過全科醫學專業培訓才能成為臨床技能全面、醫德醫風高尚的高素質基層醫療衛生保健人才,要富有成效,有獨立工作能力,為個人家庭及社區人群提供便捷、廉價的防、治、保、康全方位的優質服務[3]。在社區開展全科醫療服務,如果沒有高素質的全科醫生做堅實的基礎,工作將缺乏生氣和動力,那種以單純的專科醫療為主的服務體系在社區是行不通的。全科醫生由于長期在基層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了解人們的心態,人際交往及疾病的來龍去脈,是初級醫療衛生保健的專家。全科醫生面對的不僅僅是有疾患的人,還包括廣大的健康人群,我們可利用社區的一切資源,解決居民的具體困難,根據疾病的需要就地治療或將其妥善的轉入專科或大醫院診治,全面協調醫患之間的關系,為人們負起全程的責任。
3 全科醫生應具備以下特點
3.1 綜合性的醫學知識
全科醫生應掌握全面的醫學基礎和臨床的基本知識,除此以外,還應學習社會學、心理學、政治、法律、經濟學及宗教知識,以便解決各種個體的身心疾患和群體的衛生健康問題。
3.2 高尚的品質
全科醫生肩負著對生命周期健康照顧的重任,對服務對象應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同情心,對每個問題需始終站在公正的立場上,遇到問題必須具備冷靜的頭腦、良好的思想境界,調節人們的情緒,使人們相對的思想平靜,生活安逸,工作舒暢,精神愉快。因此,他們除了具有良好的醫學才能外,還必須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養。全科醫生一生需要不斷進取。
3.3 豐富的工作及生活經驗
全科醫生面臨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織多種問題,是醫學知識與社會常識及人文科學邊緣的結合。我們生活在社區,工作在社區,距居住人群最近,我們不是在高墻內的專科醫院,而是不時的介入個人和家庭之中,最能了解人們的生活情境,了解個人心愿和家庭狀況,從實踐中獲得和總結生活經驗。正是由于這些豐富了我們的頭腦,使其對這些問題有深刻的認識,并具有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3.4 卓越的管理才能
全科醫師應該以人為中心,維護公民的利益,站在高層次觀察和管理社區內個人和家庭問題,并對整個社區衛生狀態進行監測,隨時提出干預措施,與有關部門進行協商共管。對自己的工作崗位更要進行細致的業務、人事、經濟管理,才能在工作中施展卓越的管理才能,也只有具備這些才能,才能當好一名全科醫生。
3.5 執著的科學精神
隨著日新月異的知識更新,我國衛生保健需求的不斷提高,全科醫師為滿足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需要,必須對各門學科不斷的學習和研究,只有具備謙虛的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對不斷進展和變化的科學和社會知識孜孜不倦的學習,才能管理好社區居民的健康問題,也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全科醫師。
4 全科醫師的業務范疇
門診形式處理常見病和多發病以及一般急癥,對危重急癥進行院前處理后及時轉院。
對平穩后轉回的慢性病病人和急重病人,進行康復治療及定期隨訪。
社區衛生管理包括傳染病,多發病的危險因素調查及監測,居民飲食衛生,生活環境衛生,公害的管理。
對個人及家庭問題開展心理咨詢。對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上門診治。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方便服務。
為婦女兒童提供衛生保健服務,進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兒童計劃免疫接種,對社區居民進行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協調疑難病人轉診,會診,專家咨詢以及對低保人群進行醫療救助和支持,建立社區居民健康檔案。
5 全科醫師的培養
全科醫師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我們主要采取理論學習和技術培訓相結合來實現全科醫師的培養。
參加省市舉辦的全科醫師骨干培訓班,內容為《全科醫學概論》、《全科醫學基礎》及相關醫學專業知識,包括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
內部培訓,在院內,由已取得國家認可的全科醫學專業的主治醫師及以上技術職稱的醫務人員作為學科帶頭人,對現有的醫師隊伍進行全科醫學知識培訓。
通過國際互聯網參與世界全科醫學專業知識和全科醫學相關知識的學習。我們生活在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通過國際互聯網可以真正實現全世界信息共享。
全科醫療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等西方國家,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1996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后,特別是1997年國務院在《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里正式提出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開展全科醫療。我國社區衛生服務開始起步。因此,全科醫療在我國是一門新興學科,在社區衛生服務中開展全科醫療,無疑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同時也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因此我們要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不斷完善社區衛生保健工作,推動全科醫療在我國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秉輝.全科醫學概論[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12.
[中圖分類號]R126.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9(c)-117-02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我國政府為了提高廣大人民群眾醫療、衛生、健康教育、婦女兒童保健及疾病康復服務而設立的以社區人群為對象,以家庭為單位,提供融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為一體的經濟、綜合、方便、連續、有效的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也是全科醫師開展全科醫療的場所。
1 全科醫療概述
全科醫療是將全科醫學理論應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區,是一種照顧式的基層醫療保健專業服務,是以解決社區人群健康問題為主的一種基層醫療。它是由全科醫師提供的初級衛生保健服務[1]。推行全科醫療摸式是實現WHO提出的“二十世紀人人享有衛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會資源的適宜技術,是以個人的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需求為導向,以婦女、兒童、老年、慢性病人、殘疾人及低保人群為重點,解決社區主要衛生問題,滿足基本衛生服務為目的。推行全科醫療模式是為廣大社區人群提供高質量的衛生保健服務的最佳途徑。要提供優質的全科醫療服務,必須先培養全科醫師,而培養好的全科醫師,必須要發展全科醫學。
2 全科醫師
全科醫師是全科醫療衛生服務的提供者,是在家庭、診所、服務中心向個人、家庭和社區人群提供優質、方便、經濟有效的人性化,綜合的連續不斷的醫療服務的醫生[2]。全科醫師需經過全科醫學專業培訓才能成為臨床技能全面、醫德醫風高尚的高素質基層醫療衛生保健人才,要富有成效,有獨立工作能力,為個人家庭及社區人群提供便捷、廉價的防、治、保、康全方位的優質服務[3]。在社區開展全科醫療服務,如果沒有高素質的全科醫生做堅實的基礎,工作將缺乏生氣和動力,那種以單純的專科醫療為主的服務體系在社區是行不通的。全科醫生由于長期在基層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了解人們的心態,人際交往及疾病的來龍去脈,是初級醫療衛生保健的專家。全科醫生面對的不僅僅是有疾患的人,還包括廣大的健康人群,我們可利用社區的一切資源,解決居民的具體困難,根據疾病的需要就地治療或將其妥善的轉入專科或大醫院診治,全面協調醫患之間的關系,為人們負起全程的責任。
3 全科醫生應具備以下特點
3.1 綜合性的醫學知識
全科醫生應掌握全面的醫學基礎和臨床的基本知識,除此以外,還應學習社會學、心理學、政治、法律、經濟學及宗教知識,以便解決各種個體的身心疾患和群體的衛生健康問題。
3.2 高尚的品質
全科醫生肩負著對生命周期健康照顧的重任,對服務對象應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同情心,對每個問題需始終站在公正的立場上,遇到問題必須具備冷靜的頭腦、良好的思想境界,調節人們的情緒,使人們相對的思想平靜,生活安逸,工作舒暢,精神愉快。因此,他們除了具有良好的醫學才能外,還必須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養。全科醫生一生需要不斷進取。
3.3 豐富的工作及生活經驗
全科醫生面臨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織多種問題,是醫學知識與社會常識及人文科學邊緣的結合。我們生活在社區,工作在社區,距居住人群最近,我們不是在高墻內的專科醫院,而是不時的介入個人和家庭之中,最能了解人們的生活情境,了解個人心愿和家庭狀況,從實踐中獲得和總結生活經驗。正是由于這些豐富了我們的頭腦,使其對這些問題有深刻的認識,并具有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3.4 卓越的管理才能
全科醫師應該以人為中心,維護公民的利益,站在高層次觀察和管理社區內個人和家庭問題,并對整個社區衛生狀態進行監測,隨時提出干預措施,與有關部門進行協商共管。對自己的工作崗位更要進行細致的業務、人事、經濟管理,才能在工作中施展卓越的管理才能,也只有具備這些才能,才能當好一名全科醫生。
3.5 執著的科學精神
隨著日新月異的知識更新,我國衛生保健需求的不斷提高,全科醫師為滿足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需要,必須對各門學科不斷的學習和研究,只有具備謙虛的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對不斷進展和變化的科學和社會知識孜孜不倦的學習,才能管理好社區居民的健康問題,也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全科醫師。
4 全科醫師的業務范疇
門診形式處理常見病和多發病以及一般急癥,對危重急癥進行院前處理后及時轉院。
對平穩后轉回的慢性病病人和急重病人,進行康復治療及定期隨訪。
社區衛生管理包括傳染病,多發病的危險因素調查及監測,居民飲食衛生,生活環境衛生,公害的管理。
對個人及家庭問題開展心理咨詢。對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上門診治。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方便服務。
為婦女兒童提供衛生保健服務,進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兒童計劃免疫接種,對社區居民進行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協調疑難病人轉診,會診,專家咨詢以及對低保人群進行醫療救助和支持,建立社區居民健康檔案。
5 全科醫師的培養
全科醫師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我們主要采取理論學習和技術培訓相結合來實現全科醫師的培養。
參加省市舉辦的全科醫師骨干培訓班,內容為《全科醫學概論》、《全科醫學基礎》及相關醫學專業知識,包括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
內部培訓,在院內,由已取得國家認可的全科醫學專業的主治醫師及以上技術職稱的醫務人員作為學科帶頭人,對現有的醫師隊伍進行全科醫學知識培訓。
通過國際互聯網參與世界全科醫學專業知識和全科醫學相關知識的學習。我們生活在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通過國際互聯網可以真正實現全世界信息共享。
全科醫療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等西方國家,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1996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后,特別是1997年國務院在《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里正式提出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開展全科醫療。我國社區衛生服務開始起步。因此,全科醫療在我國是一門新興學科,在社區衛生服務中開展全科醫療,無疑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同時也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因此我們要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不斷完善社區衛生保健工作,推動全科醫療在我國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秉輝.全科醫學概論[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12.
為緩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與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較弱的長期矛盾,為緩解"看病貴、看病難"的醫療怪圈,國家衛生部及發改委等相關部門不斷探索,逐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醫療衛生政策,其中全科醫師轉崗培訓就是解決這一突出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1]。經過轉崗培訓合格的全科醫師能為鄉鎮居民提供經濟方便、優質有效的全方位負責式醫療健康管理[2]。目前貴州省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嚴重滯后,主要問題表現在執業醫師嚴重不足,全科醫師數量更是少之又少,鄉鎮醫療衛生機構具有全科醫學的執業(助理)醫師十分匱乏,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總體素質及學歷偏低,難以取得廣大鄉鎮居民的認可,造成了全省幾家大醫院人滿為患,像"急、慢性胃腸炎和急、慢性支氣管炎"等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也往大醫院擠,進一步加劇了看病難。所以為廣大基層培養"數量適宜、質量較高、結構合理"的全科醫學人才刻不容緩。
現就我院消化內科近2年全科醫師轉崗培訓臨床帶教實際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和歸納,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和建議,可以為其他培訓機構參考借鑒。
1培訓現狀及存在問題
1.1培訓內容多,實踐課時少在內科疾病中,消化系統疾病最為常見,實踐性較強,基本技能培訓包括:問診、腹部體格檢查和腹腔穿刺術。消化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危急重癥多,學員學習內容多,負擔重,但全科醫師轉崗培訓教學大綱要求消化內科培訓時間僅僅2w,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培訓任務有一定難度。
1.2全科醫師學員方面全科醫師學員絕大部分來自偏遠的鄉鎮衛生院、私人醫院及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總體素質和學歷偏低,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年齡跨度大,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均比較薄弱,對全科醫學的概念和相關理論知識認識不夠,少部分學員學習目標不明確,動機不純,認為消化內科疾病診療簡單,更有甚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3]。另一方面,基層醫療機構對培訓不夠重視,對培訓合格的學員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對醫院的長期發展缺乏市場意識,容易造成學員的學習積極性降低。所以基層醫療機構對學員的遴選要嚴格把關,對培訓合格的優秀學員要制定合理的激勵政策。
1.3培訓師資方面目前,全科醫師轉崗培訓主要由大型綜合教學醫院承擔,帶教老師一般都有豐富的臨床和教學經驗,但部分老師對全科醫學的理念和全科醫師培訓的目的不清楚,對培訓質量不重視,部分老師沒有經過正規的全科醫學師資培訓,帶教方法一成不變,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去培訓這一特殊群體,其培訓質量可想而知[4]。造成帶教老師對培訓不夠重視的原因可能有:①大型教學醫院醫療任務和教學任務重,帶教老師時間和精力有限,在全科醫師培訓上的投入不足;②部分帶教老師沒有接受過全科醫學的師資培訓,所以教學方法和培訓手段不合理,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實用性[5];③培訓機構對帶教老師沒有采取相應的激勵和懲罰措施,容易造成部分老師在培訓上產生惰性,甚至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錯誤思想。這樣一來,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導致培訓質量不盡人意,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的目的就很難達成。
2培訓方法及對策
2.1培訓對象的遴選從近2年我院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的情況看,學員專業背景參差不齊,大部分學員學歷層次低,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較差,臨床思維較窄。由于我院醫療工作繁重,帶教老師在培訓工作上的投入明顯不足,對學員的培訓缺乏針對性,存在專科化帶教模式,造成部分基礎較差的學員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最后培訓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保質保量地完成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的任務,有必要提高培訓學員的遴選條件。我們可以借鑒省外培訓機構的一些有益經驗,譬如:①基層醫療衛生工作3年以上;②具有良好的醫德,年度工作考核優良;③有醫學中專以上學歷,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④有一定臨床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⑤曾接受過市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組織的全科醫生在崗、骨干培訓,或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崗位培訓。另外筆者個人認為,培訓學員盡量為年輕醫師,因為年齡偏大的學員可能由于家庭方面等的因素,導致培訓時間難以得到保證。
2.2提高帶教老師的綜合素質俗話說"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所以提高帶教老師的綜合素質是培訓取得成功的關鍵,當前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當務之急是盡快培訓出一批合格的師資隊伍[6]。為了更好地承擔培訓工作,帶教老師要有良好的醫德醫風,接受過正規的全科醫師師資培訓,要熟悉全科醫學的理念,要清楚全科醫師培訓的要求和目的;其次,帶教老師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教學經驗,最好由主治醫師以上人員組成;另外,帶教老師要有責任心,要關心、愛護學員,多與學員溝通,了解學員的醫學基礎及醫學經歷,拉近與學員的距離,因為學員大多來自偏遠的基層醫療機構,各方面的條件與大型綜合醫院的醫生差距較大,心里上處于弱勢,學習可能會比較被動。最后,醫院各個科室的帶教老師要組織起來進行討論,互相借鑒教學方式,總結教學經驗,以提高教學能力。
2.3因人而異,培訓形式多樣化由于學員參差不齊,醫學基礎和醫學經驗不同,帶教老師不能采取固定的教學模式,應與學員充分溝通,了解學員的醫學背景和學習訴求,重點是查缺補漏,做到有的放矢。教學方式可以采取如下方法:①集中理論培訓;②臨床觀摩;③參與教學查房;④病案討論;⑤基本技能手把手帶教操作等。比如基本理論比較薄弱的學員,就應該加強理論培訓、教學查房和病案討論。在培訓過程中,應盡量采用多媒體教學、啟發式教學和案例教學等多種方法加強教學效果,促進理論聯系實際[7]。講解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熱情。比如講解黃疸一節中,就可以制作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在講解黃疸代謝這一復雜過程時,老師應盡量采用打比方、類比的教學方式,就比較直觀、形象生動,學員就容易理解,然后找一個合適的患者,帶著學員一起進行問診、查體和分析病歷資料,分析時啟發學員進行思維并適當提問,最后共同導出診斷和治療方案[8]。通過這樣的病例分析,將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員的綜合分析和歸納能力[9]。又比如基本技能差的學員,在做腹腔穿刺的時候,先讓學員認真觀摩,待熟悉后老師選擇合適的患者,進行手把手帶教操作。所以全科醫師轉崗培訓只有個體化、教學形式多樣化、靈活化,才能提高培訓質量。全科醫師的基本理論和技能提高了,就可以為患者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儀器檢查和化驗,從而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10]。
2.4制定合理有效的評價考核制度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結束后,培訓質量怎么樣,需要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評價考核制度。學員入科時應進行入科考試,主要是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出科時除了考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外,還要進行實踐技能考試,考試結束后,老師現場給予解釋、講評,糾正學員不規范的技能操作。出科考核還應包括作風品行考核,比如工作態度、醫德醫風、遵章守紀等。為了督促帶教老師更好地完成培訓工作,也應對老師進行考核,包括責任心、教學方法和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的評價還可以采用問卷調查、座談會等方式進行[11]。對考核優秀的學員和老師進行適當的獎勵。
總之,全科醫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的成敗關乎基層醫療的健康發展,老師要根據學員的自身特點,制定相應的學習內容,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加強基本技能教學,建立合理有效的雙向評價考核制度。同時,應探索更多更長效的教學形式,比如學員可以通過QQ、E-mail、微博、微信等現代通信方式與老師保持長期聯系,促進師生共同進步,為基層醫療提供實用、有效的醫學資源,以便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12]。
參考文獻:
[1]劉小平,路孝琴,黃亞芳,等.我國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中的問題與建議[J].繼續醫學教育,2010,24(6):4-6.
[2]翟萌,韓蘇閩.全科醫師更應重視知識獲取能力[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8):393.
[3]楊艷紅,裴漢軍,張杰梅.全科醫師臨床帶教體會[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3,29(1):106.
[4]李春芳,李雪蘭.全科醫師轉崗培訓婦產科帶教的實踐及體會[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3,27(1):109.
[5]景匯泉,李君,孟群.全科醫師崗位培訓教學方法的現狀分析和思考[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4):1036-1038.
[6]饒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全科醫師培養現狀及探索[J].華西醫學,2012,27(11):1718.
[7]李全忠,覃泱.全科醫師心臟聽診的帶教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146-148.
[8]李紅平,王紅.消化內科診斷學教學淺談[J].醫學信息,2011,24(1):15.
[9]吳潔,李君君,徐剛.內科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2,26(3):358-360.
按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結合我省實際,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路徑,遵循全科醫生培養規律,在政府主導下,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國情省情的全科醫生制度,全面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二、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總體目標。到2020年,在我省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二)基本原則。突出整體設計,堅持分步實施,逐步建立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制度。著眼長遠目標,兼顧當前需要,多渠道培養全科醫生。突出培養質量,注重服務能力,統一全科醫生的培養和管理。健全激勵機制,轉變服務模式,引導全科醫生到基層執業。
三、主要任務
(一)建立全科醫生培養制度。
1培養模式。實行“5+3”培養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臨床醫學(含中醫學)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在過渡期內,3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可以采取“畢業后規范化培訓”和“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兩種方式,具體依照國家規定。
2培養方法和內容。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以提高臨床和公共衛生實踐能力為主,在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基地進行。具體按照國家《指導意見》和相關規定執行。
3執業準入條件。注冊全科醫師必須經過3年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取得合格證書,并通過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取得醫師資格。具體按照國家《指導意見》和相關規定執行。
4參加規范化培養人員的管理。參加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人員培訓期間享受培養基地住院醫師待遇,財政根據不同情況給予補助。規范化培養期間原則上不得向個人收取培訓(學)費。具體管理辦法按照國家《指導意見》和相關規定執行。
5大學基礎教育。臨床醫學本科教育要在現有基礎上加強全科醫學理論和實踐教學,增加醫患溝通、基本藥物使用、醫藥費用管理、公共衛生工作等內容。
6研究生教育。從年起,逐步擴大全科方向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并按照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要求進行培養。
7全科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標準。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8繼續醫學教育。做好全科醫生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并將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情況與崗位聘用、技術職務晉升和執業資格再注冊掛鉤。
(二)近期多渠道培養合格的全科醫生。
1轉崗培訓。選拔符合條件的基層在崗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在全科醫生培養基地進行1—2年全科醫學轉崗培訓。轉崗培訓合格者,可注冊為全科醫師或助理全科醫師。
2訂單定向免費培養。對年入學的農村訂單定向本科醫學生,畢業后在全科醫生培養基地進行1—2年全科醫學轉崗培訓,培訓合格并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后可注冊為全科醫師。
3偏遠農村定向培訓。對到偏遠農村地區工作的3年制醫學專科畢業生,可在全科醫生培養基地經2年培訓合格并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后,注冊為助理全科醫師,但要嚴格控制比例。
4提升學歷層次。基層在崗醫生通過成人高等教育和在職研究生教育,符合注冊條件的可按程序注冊為全科醫師或助理全科醫師。
5城鄉幫帶。建立健全縣級以上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對口支援制度和雙向交流機制。支持醫院醫生(包括退休醫生)采取多種方式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服務。
(三)改革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建立分級診療模式。
1鼓勵多種方式執業。取得執業資格的全科醫生一般注冊1個執業地點,也可以多點注冊執業。鼓勵組建全科醫生團隊,劃片為居民提供服務。具體管理辦法由相關部門制定。
2推行簽約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或全科醫生要與居民建立相對穩定的契約服務關系,服務責任落實到全科醫生個人。具體辦法由相關部門制定。
3建立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機制。積極探索并逐步建立基層首診和分級醫療管理制度,明確各級醫院出入院標準和雙向轉診機制。
4加強全科醫生服務質量監管。建立以服務數量、服務質量、居民滿意度等為主要指標的全科醫生服務考核體系,嚴格考核,定期公布,并與勞動報酬掛鉤。
(四)建立全科醫生的激勵機制。
1按簽約服務人數收取服務費。全科醫生為簽約居民提供約定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按年收取服務費。服務費由醫保基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簽約居民個人分擔。具體由物價部門會同相關部門確定。
2規范全科醫生其他診療收費。全科醫生可根據簽約居民申請提供非約定的醫療衛生服務,并按規定收取費用;也可向非簽約居民提供門診服務,按規定收取一般診療費等服務費用。
3合理確定全科醫生的勞動報酬。全科醫生及其團隊成員屬于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正式工作人員的,執行國家規定的工資待遇;其他在基層工作的全科醫生按照簽約服務及向非簽約居民提供門診服務等獲得報酬。具體激勵和考核辦法由相關部門制定,同時要完善鼓勵全科醫生到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津補貼政策。
4拓寬全科醫生的職業發展路徑。政府舉辦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必須有合理數量的全科醫生崗位。各地可按照有關規定設置全科醫生特設崗位,招聘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到基層工作。鼓勵各地依托現有資源組建區域性醫學檢查、檢驗中心,規范社會零售藥店發展,為全科醫生執業提供條件。基層單位全科醫生職稱晉升和縣級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雙向流動機制由相關部門專門制定。
四、實施步驟
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年10月—年12月。
1完善政策,制定辦法。年底前,衛生、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物價、財政等部門組織修訂完善現行法規政策,制定出臺相關工作辦法或實施細則,并報省政府審定。
2開展試點,逐步推廣。選擇寶雞市作為建立全科醫生制度試點單位,于年初正式啟動。寶雞市政府和省衛生廳盡快研究制定試點方案,并報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審定。
3建設全科醫生培養基地。選擇我省現有五所高等醫學院校作為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基地和全科醫學師資培訓基地,建設以三級綜合醫院和有條件的二級醫院作為臨床培養基地,以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為實踐基地的全科醫生培養實訓網絡。具體建設標準和管理辦法按照國家規定執行。
4繼續實施“萬名醫師培訓計劃”,轉崗培訓全科醫生。
5啟動“千名待業醫學生規范化培訓計劃”。從年起,通過制定特殊用人政策,每年從臨床醫學(含中醫學)本科或大專畢業生中公開招聘200—400人,在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基地進行2—3年畢業后規范化培訓,到2020年前力爭為偏遠艱苦地區定向培養約1000—2000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具體辦法由省衛生廳牽頭制定。
6完成階段目標任務。到年,每個政府舉辦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
第二階段:2013年1月—2015年12月。
1延續第一階段啟動的工作。
2總結試點經驗,逐步在全省推廣。2013年對寶雞市開展全科醫生首診和雙向轉診制度試點工作進行評估和總結,并逐步在全省推廣。
3推進和完善全科醫生制度建設,力爭到2015年底前在全省形成一定數量規模的全科醫生隊伍和基本的全科醫生制度體系,初步建立起首診在基層和雙向轉診服務模式。
第三階段:2016年—2020年。
繼續建立和完善全科醫生制度體系,全面實現總體目標。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工作由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省衛生廳牽頭負責,各設區市和縣(市、區)政府組織實施。各相關部門要根據本實施方案中承擔的職責和工作任務,落實責任,設定專人負責。
試點單位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充分調研論證、積極穩妥推進,務求實效。
省醫改辦公室對各部門、各地實施情況要加強督導檢查,及時研究新情況、新問題。
按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結合我省實際,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路徑,遵循全科醫生培養規律,在政府主導下,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國情省情的全科醫生制度,全面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二、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總體目標。到2020年,在我省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二)基本原則。突出整體設計,堅持分步實施,逐步建立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制度。著眼長遠目標,兼顧當前需要,多渠道培養全科醫生。突出培養質量,注重服務能力,統一全科醫生的培養和管理。健全激勵機制,轉變服務模式,引導全科醫生到基層執業。
三、主要任務
(一)建立全科醫生培養制度。
1培養模式。實行“5+3”培養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臨床醫學(含中醫學)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在過渡期內,3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可以采取“畢業后規范化培訓”和“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兩種方式,具體依照國家規定。(省衛生廳、省教育廳分別負責)
2培養方法和內容。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以提高臨床和公共衛生實踐能力為主,在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基地進行。具體按照國家《指導意見》和相關規定執行。(省衛生廳、省教育廳負責)
3執業準入條件。注冊全科醫師必須經過3年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取得合格證書,并通過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取得醫師資格。具體按照國家《指導意見》和相關規定執行。(省衛生廳負責)
4參加規范化培養人員的管理。參加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人員培訓期間享受培養基地住院醫師待遇,財政根據不同情況給予補助。規范化培養期間原則上不得向個人收取培訓(學)費。具體管理辦法按照國家《指導意見》和相關規定執行。(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廳、省教育廳、省財政廳負責)
5大學基礎教育。臨床醫學本科教育要在現有基礎上加強全科醫學理論和實踐教學,增加醫患溝通、基本藥物使用、醫藥費用管理、公共衛生工作等內容。(省教育廳負責)
6研究生教育。從2012年起,逐步擴大全科方向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并按照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要求進行培養。(省教育廳負責)
7全科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標準。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省教育廳負責)
8繼續醫學教育。做好全科醫生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并將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情況與崗位聘用、技術職務晉升和執業資格再注冊掛鉤。(省衛生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二)近期多渠道培養合格的全科醫生。
1轉崗培訓。選拔符合條件的基層在崗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在全科醫生培養基地進行1—2年全科醫學轉崗培訓。轉崗培訓合格者,可注冊為全科醫師或助理全科醫師。(省衛生廳負責)
2訂單定向免費培養。對2010—2014年入學的農村訂單定向本科醫學生,畢業后在全科醫生培養基地進行1—2年全科醫學轉崗培訓,培訓合格并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后可注冊為全科醫師。(省衛生廳、省教育廳負責)
3偏遠農村定向培訓。對到偏遠農村地區工作的3年制醫學專科畢業生,可在全科醫生培養基地經2年培訓合格并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后,注冊為助理全科醫師,但要嚴格控制比例。(省衛生廳、省教育廳負責)
4提升學歷層次。基層在崗醫生通過成人高等教育和在職研究生教育,符合注冊條件的可按程序注冊為全科醫師或助理全科醫師。(省衛生廳、省教育廳負責)
5城鄉幫帶。建立健全縣級以上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對口支援制度和雙向交流機制。支持醫院醫生(包括退休醫生)采取多種方式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服務。(省衛生廳負責)
(三)改革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建立分級診療模式。
1鼓勵多種方式執業。取得執業資格的全科醫生一般注冊1個執業地點,也可以多點注冊執業。鼓勵組建全科醫生團隊,劃片為居民提供服務。具體管理辦法由相關部門制定。(省衛生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2推行簽約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或全科醫生要與居民建立相對穩定的契約服務關系,服務責任落實到全科醫生個人。具體辦法由相關部門制定。(省衛生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3建立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機制。積極探索并逐步建立基層首診和分級醫療管理制度,明確各級醫院出入院標準和雙向轉診機制。(省衛生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4加強全科醫生服務質量監管。建立以服務數量、服務質量、居民滿意度等為主要指標的全科醫生服務考核體系,嚴格考核,定期公布,并與勞動報酬掛鉤。(省衛生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四)建立全科醫生的激勵機制。
1按簽約服務人數收取服務費。全科醫生為簽約居民提供約定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按年收取服務費。服務費由醫保基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簽約居民個人分擔。具體由物價部門會同相關部門確定。(省物價局、省衛生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2規范全科醫生其他診療收費。全科醫生可根據簽約居民申請提供非約定的醫療衛生服務,并按規定收取費用;也可向非簽約居民提供門診服務,按規定收取一般診療費等服務費用。(省物價局、省衛生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3合理確定全科醫生的勞動報酬。全科醫生及其團隊成員屬于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正式工作人員的,執行國家規定的工資待遇;其他在基層工作的全科醫生按照簽約服務及向非簽約居民提供門診服務等獲得報酬。具體激勵和考核辦法由相關部門制定,同時要完善鼓勵全科醫生到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津補貼政策。(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廳、省財政廳負責)
4拓寬全科醫生的職業發展路徑。政府舉辦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必須有合理數量的全科醫生崗位。各地可按照有關規定設置全科醫生特設崗位,招聘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到基層工作。鼓勵各地依托現有資源組建區域性醫學檢查、檢驗中心,規范社會零售藥店發展,為全科醫生執業提供條件。基層單位全科醫生職稱晉升和縣級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雙向流動機制由相關部門專門制定。(省衛生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
四、實施步驟
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2011年10月—2012年12月。
1完善政策,制定辦法。2011年底前,衛生、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物價、財政等部門組織修訂完善現行法規政策,制定出臺相關工作辦法或實施細則,并報省政府審定。(省衛生廳、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物價局、省財政廳負責)
2開展試點,逐步推廣。選擇寶雞市作為建立全科醫生制度試點單位,于2012年初正式啟動。寶雞市政府和省衛生廳盡快研究制定試點方案,并報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審定。(寶雞市政府、省衛生廳負責)
3建設全科醫生培養基地。選擇我省現有五所高等醫學院校作為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基地和全科醫學師資培訓基地,建設以三級綜合醫院和有條件的二級醫院作為臨床培養基地,以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為實踐基地的全科醫生培養實訓網絡。具體建設標準和管理辦法按照國家規定執行。(省發展改革委、省衛生廳、省教育廳、省財政廳負責)
4繼續實施“萬名醫師培訓計劃”,轉崗培訓全科醫生。(省衛生廳、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5啟動“千名待業醫學生規范化培訓計劃”。從2012年起,通過制定特殊用人政策,每年從臨床醫學(含中醫學)本科或大專畢業生中公開招聘200—400人,在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基地進行2—3年畢業后規范化培訓,到2020年前力爭為偏遠艱苦地區定向培養約1000—2000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具體辦法由省衛生廳牽頭制定。(省衛生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負責)
6完成階段目標任務。到2012年,每個政府舉辦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省衛生廳、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負責)
第二階段:2013年1月—2015年12月。
1延續第一階段啟動的工作。
2總結試點經驗,逐步在全省推廣。2013年對寶雞市開展全科醫生首診和雙向轉診制度試點工作進行評估和總結,并逐步在全省推廣。(省衛生廳、寶雞市政府負責)
3推進和完善全科醫生制度建設,力爭到2015年底前在全省形成一定數量規模的全科醫生隊伍和基本的全科醫生制度體系,初步建立起首診在基層和雙向轉診服務模式。(省衛生廳、省編辦、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負責)
第三階段:2016年—2020年。
繼續建立和完善全科醫生制度體系,全面實現總體目標。(省衛生廳、省編辦、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負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工作由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省衛生廳牽頭負責,各設區市和縣(市、區)政府組織實施。各相關部門要根據本實施方案中承擔的職責和工作任務,落實責任,設定專人負責。
試點單位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充分調研論證、積極穩妥推進,務求實效。
省醫改辦公室對各部門、各地實施情況要加強督導檢查,及時研究新情況、新問題。
(二)完善政策法規。各相關廳局要加強制度研究,注重政策銜接,形成口徑一致、便于操作的全科醫生制度政策體系。
[中圖分類號] R197.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4-0122-03
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是指對具有專科背景的從業人員進行全科醫學的崗位訓練,即基層衛生醫療機構中現有的專科醫生,通過轉崗培訓,使其具備全科醫學知識并取得全科醫生的執業資格,從而完成身份和執業的雙重轉變。湖南省衛生廳根據國家六部委下發的《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中的明確要求[1],2010年研究制定了《湖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實施方案》,明確了湖南省全科醫生培養目標為每所鄉鎮衛生院1名全科醫生、城市每萬名居民擁有1~2名全科醫生,過渡期內分三年對基層醫務人員實施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本文通過對湖南省2010~2011年首批全科醫師轉崗培訓情況的回顧和經驗總結,為下一步全科醫師轉崗培訓、提高培訓質量提供參考。
1湖南省2010年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制度
湖南省于2010年啟動了首批全科醫師轉崗培訓,根據全科醫生工作要求、全科醫學基本原則和衛生部《全科醫學醫師培訓細則》[2,3],提出了“缺什么,補什么”。由一名指導老師負責1~2名學員的“一對一”培訓模式,制定了《湖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根據《實施方案》制定了“2010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計劃”。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可進行部分調整,提出適合本市的培訓方式[4],這些切合實際的調整,發展和完善了湖南省全科醫生的轉崗培訓工作內容。
1.1培訓基地
湖南省14個地州市各確定1所三級綜合醫院為“湖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基地”,參照《湖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基地認定管理辦法》執行。轉崗培訓基地由省衛生廳發文認定。
1.2培訓對象
培訓對象為基層醫療衛生工作人員,具有正規醫學中專以上學歷,從事社區衛生服務、鄉鎮衛生院和基層血防站的基層執業(助理)醫師。
1.3培訓師資
培訓基地要求指導老師有6年以上工作經歷,有主治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所在醫院擇優選拔“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指導老師”,報當地衛生局下文確定,并報省衛生廳備案。
1.4培訓內容
根據國家衛生部《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大綱》的要求,湖南省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內容包括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傳染科、急診科、兒科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基本知識。同時包括了社區預防、社區保健及康復課程。
1.5培訓方法
采用“缺什么,補什么”、由一名指導老師負責1~2名學員的“一對一”的培訓模式。轉崗培訓分理論學習、技能操作和臨床實踐三個階段。
為緩解工學矛盾,理論學習分為自學和集中授課兩個階段,課程統一安排由學員選修。臨床實踐形式采取集中理論培訓、個別面授、臨床觀摩、參與查房與病案討論、手術帶教等。帶教方式采取課堂授課、舉辦講座、遠程教學、基層現場指導、互聯網視頻等。學員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與指導老師形成“一對一”的教學關系,雙方共同制定個性化的培訓方案,完成培訓內容。
1.6網上問卷調查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在網上問卷。調查主要內容包括:學員基本情況、培訓途徑、培訓原因、培訓方式、培訓時間、培訓場地、對全科醫生的了解、工作中最棘手的問題、對培訓醫院各科室專家的了解、是否愿意從事全科醫學等。
1.7考核和結業
考核分為科室考試和結業考核。
科室考試增加了學員在科室內的學習壓力,出科考試合格后,才可以進入下一個科室學習。入科考試主要為理論考試,出科考試包括理論考試和實踐技能考核,入科考試和出科考試均由培訓基地相關科室組織。
結業考試內容分為實踐技能考核和理論考試兩個部分,實行百分制,按6∶4的比例記入總成績。實踐技能考核由市州衛生局組織,對學員要求掌握的技能操作進行考核記分,操作成績在60分以上者才可以申請結業參加理論考試。理論考試由國家衛生部建立試題庫,統一命題,采用“人機對話”的形式,對學員進行考試。操作和理論考試的總成績在60分以上為合格,取得湖南省衛生廳頒發的《湖南省全科醫師轉崗培訓合格證》。結業總成績低于60分者,可在3個月后,申請理論考試補考一次[5]。
2湖南省2010年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情況
2.1培訓基地
在全省14個地州市各選擇了一家三級醫院作為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基地。
2.2學員情況
湖南省衛生廳計劃2010年在14個地州市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招收轉崗培訓學員1 000名,實際招收985名,其中男671人、女314人,其中16人中途放棄。
2.3師資培訓基地
湖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師資培訓基地確定為湖南省人民醫院[6]。
2.4問卷調查結果
網上調查采用一人一卷的問卷方式,發出969份,收到有效答卷664份。從問卷調查表的結果統計看出,學員近兩年培訓次數統計中培訓1次的最多,為277人,占42%;培訓時間3個月以內的最多,為420人,占63%;學員希望通過培訓實現自我提高的有370人,占56%;表明基層醫務人員的培訓機會少,培訓時間短,希望參加培訓的愿望強烈。工作困惑統計中認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困惑的最多,為489人,占74%;愿意參加由政府出資的培訓有959人,占99%,說明學員對學習培訓有現實的需求。這次教學內容基本滿足衛生技術人員系統學習全科醫學知識的迫切需要,課程安排符合當前培訓需要,培訓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符合培訓對象的需求。培訓后學員對全科醫生的了解比率為97%,愿意從事全科醫生的532人,占83%;有固定病友群的518人,占78%。在理論與實踐的過程中與帶教老師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對建立雙向轉診網絡有幫助。愿意與指導老師保持聯系的921人,占95%;經常把患有嚴重疾病的病人轉向上級醫院的有486人,占75%;偶爾接受上級醫院轉回的康復患者291人,占45%;說明雙向轉診的渠道還不順暢。學員每天工作10 h以上的最多,為260人,占39%;周工作日統計中工作6 d的最多,為354人,占53%;出診次數統計中以隨喊隨到的最多,為490人,占74%,表明學員在基層起到了“健康守護神”的作用,把服務對象的健康放在了首位。目前的培訓費用由政府負擔,學員不用為學費發愁,問卷調查中認為參加學習影響個人收入的有355人,占53%,這可能是制約基層衛生人員參加轉崗培訓的主要因素,下一步制定政策時應發培訓津貼,適當彌補損失以提高參訓積極性。
2.5 臨床技能操作考試成績
在湖南省14個地州市進行了操作技能考核,抽考了體格檢查、外科無菌技術、急救技能、兒科體格檢查等,實際參加考試人數969人,0人缺考。考試結果顯示90分以上(含90分)112人;80~89分(含80分)415人;70~79分(含70分)297人;60~69分,(含60分)136人;60分以下9人,操作合格率為99.3%。株洲市、湘潭市、岳陽市、衡陽市、婁底市、永州市、懷化市、常德市、益陽市、張家界市、邵陽市、湘西自治州合格率均為100%,郴州市合格率均為96%,長沙市合格率為94.7%。
2.6 理論考試成績
實踐操作考試中9名學員不及格,因此有資格參加理論考試的人數為960人,其中4人缺考,實際參加考試人數956人。考試結果顯示90分以上(含90分)161人;80~89分(含80分)351人;70~79分(含70分)254人;60~69分(含60分)136人;60分以下54人。理論考試不合格人數占5.6%,說明要加大對基層醫務人員的理論學習與培訓,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操作考試和理論考試通過率見表1。
2.7 合格達標率
臨床技能操作考試成績與理論考試成績按6∶4的比例計入總成績。有的學員雖然理論考試不及格,由于操作考試成績的比重大,兩項匯總后仍可達標。本次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參加學員969人,考核考試合格的學員為951人,合格率為98.1%。
3 討論
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可以改善城鄉居民健康水平,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7]。截至2009年底,湖南省共有縣級醫院291個,鄉鎮衛生院2 390個,村衛生所44 39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592個。全省社區衛生人員7 773人,鄉鎮衛生院人員61 053人,村衛生室人員50667人,占湖南省衛生人員總量的34.02%。全省執業(助理)醫師105 800人,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機構的執業(助理)醫師分別為4 995人、28 400人、3 537人,分別占全省執業(助理)醫師總數的4.72%、26.84%、3.34%[8]。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匱乏,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執業醫師尤其是全科醫師數量嚴重不足、服務水平不高、從業人員不穩定。湖南省規劃到2020年,經過多種途徑培養12 000名全科醫生,近3年以轉崗培訓為主要途徑[8]。湖南省2010年首屆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工作在2011年完成,參加培訓的人數為969人,培訓后合格達標的學員為951人,合格率為98.1%。
湖南省首批參加轉崗培訓的學員文化程度以中專和大專學歷為主359人,占54%;資格統計中執業助理醫師最多,為378人,占57%,反映湖南省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人才匱乏,亟待加強全科醫生崗位培訓和學歷提升工作。這次轉崗培訓工作,有的市州未完成招收任務,學員總數差31名。主要原因在于工學矛盾,只有緩解工學矛盾帶來的壓力,才能提高學員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培訓效果。
湖南省全科醫生轉崗培訓采用“缺什么、補什么”、“一對一”的培訓模式,重在培訓基層全科醫生必備的醫學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滿足基層醫療隊伍專科醫生向全科醫生轉型,開展基本醫療和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國家發改委,衛生部,中央編委,等. 關于印發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發改社會[2010]561號) [Z]. 2010:13-14.
[2] 呂兆豐,郭愛民. 全科醫學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6-82.
[3] 衛生部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 全科醫學醫師培訓細則[Z].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10:10-15.
[4] 王誠麗. 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組合拳[J]. 中國醫院院長,2011,8(2):80-81.
[5] 湖南省衛生廳. 湖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考核管理辦法(試行)(湘衛科教發[2010]20號[Z]. 2010:3-8.
[6] 湖南省衛生廳. 湖南省衛生廳關于確認首批湖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學轉崗培訓基地及師資培訓基地的通知(湘衛科教發[2010]16 號)[Z]. 2010:3.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1]是1969年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首創,1993年在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中得到推薦,目前已成為國際上一種十分流行的教學方法。社區全科醫師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但源于客觀原因,目前在處理常見病時臨床經驗有所欠缺,需要不斷地學習。然而,目前大型的繼續教育項目專業性較強,授課老師也是三級教學醫院的專家,不符合全科醫師的培訓目標和崗位要求,也不適用于社區基本醫療[2]。為此,本中心自2012年起,在轄區內各級醫療資源整合的基礎上,運用PBL教學法,探索全科醫師繼續教育的新方法,現介紹如下。
1 雙向轉診為開展PBL法教學奠定了基礎
1.1 雙向轉診
早在2009年滬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與轄區內的公利醫院(二級教學醫院)建立了雙向轉診關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科和公利醫院社區辦公室作為對應的聯絡部門,具體負責雙向轉診的實施工作。凡是全科醫生遇到急診或無法處置的醫療問題,通過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可以直接轉到對應的專科醫生處,實行優先門診,預約檢查。待患者在上級醫院明確診斷或病情穩定后,接診醫生在“轉診單”上詳細介紹檢查結果、治療方案等,請患者將轉診單帶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證患者回到社區得到連續、高水平的治療服務。公利醫院開設專家咨詢電話,供全科醫生隨時咨詢。并且,還為全科醫生提供赴教學醫院參加主任查房、專家門診旁聽等的教學服務。
1.2 PBL法教學的流程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科將轉診病例進行匯總整理,將具有普遍教育意義的案例作為PBL法教學的內容,并邀請上級醫院專家擔任技術顧問,進行指導和點評。
1.2.1 提出問題
由負責該病例診治的全科團隊的全科醫生主持PBL教學,“老師”一般由副主任醫師或高年資主治醫師擔任。“老師”在教學前公布病例摘要,但不公布診療經過和結果,并提供相關參考文獻的目錄和有關醫學網站。
1.2.2 自由討論
一開始由老師引導性地提出問題,圍繞診斷、鑒別診斷、治療方案,并由參加學習的全科醫師各抒己見,從疾病的表象反推病因、病機,運用循證醫學的方法給出診斷及治療措施。整個過程鼓勵大家發表不同的觀點,可以相互質疑和爭論,允許補充和更正。
1.2.3 總結點評
通過由表及里、由內而外、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深入淺出地討論,最后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及點評。以健康為中心,分析診斷的誤區和錯誤,指出診斷的要點注意事項,理順全科思維和臨床的路徑,歸納治療和社區管理的方法。
不難看出,PBL教育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①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引導的教學方式;②PBL是基于真實情景的問題;③PBL是以“問題”為核心的高水平的學習。
2 PBL法教育案例介紹
2.1 預先公布病例
患者,女,54歲,因咳嗽一月余就診。一月前開始患者無明顯誘因咳嗽,少量白痰,夜間明顯,無發熱癥狀。近3年來每年同一季節有類似發作,均給予靜脈抗感染治療,否認其他慢性疾病史。查體:血壓120/75 mmHg,體溫36.8℃,咽部充血,心率84次/min,兩肺呼吸音粗糙,無杵狀指。實驗室檢查:血常規8.7X109/L,中性粒細胞(N) 68%,嗜酸細胞(E)2.7%,C反應蛋白(CRP)11 mg/ml。胸片:兩肺紋理增粗。門診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給予第二代頭孢類抗生素靜脈滴注,止咳化痰藥物等治療3 d,患者癥狀無緩解隧再次就診。停用靜脈抗生素,給予口服大環內酯類藥物及西替利嗪,患者病情仍無好轉。開具雙向轉診單至上級醫院。
2.2 提出問題和集中討論
主講“老師”提出的問題有①作為社區“守門人”,接診醫生還應該了解患者的哪些臨床信息?②該患者的診斷“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有何不妥?③該患者社區初步治療無效,還應如何拓展思路?④該患者轉回社區下一步該如何接管?⑤今后遇到咳嗽患者該如何處理?圍繞問題大家暢所欲言進行了討論。
2.3 歸納總結
2.3.1 注意病史采集的完整性
該病例除了要采集患者呼吸系統的病史外,還要采集心血管病、胃食管疾病的病史。要了解某些藥物的使用情況,例如ACEI藥物的服用情況。還要了解患者及其家屬個人生活的習慣,例如吸煙、食物烹飪情況、粉塵或有害的工業廢氣污染、氣象因素、心理狀態等。總之要以全科醫學的思維方式、從生理、心理、社會的角度來了解患者疾病的原因,從而為診斷提供依據。
2.3.2 防止臨床診斷的主觀性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程,老年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成為日益迫切的問題;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及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戰略的實施,人們對衛生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高科技檢測、治療手段的應用,醫療費用不斷上漲,但對改善人類總體健康狀況卻收效甚微,成本與效益嚴重失衡;隨著醫學專科的不斷分化,對疑難重癥的解決不斷有所突破,但醫患關系淡漠卻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問題。在應付這些全球性的挑戰方面,全科醫療與全科醫生顯示出明顯的優勢,世界全科醫生組織著名專家。DICON教授總結說:“任何國家的醫療保健系統若不是以受過良好訓練的全科醫生為基礎,便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二、 全科醫生概念及其現狀
經全科醫學教育培養出來的全科醫生將向個人、家庭和社區提供集預防、保健、醫療和康復于一體的連續、方便、及時、有效和經濟的、以健康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是與各種專科醫療服務相互配合的,把社會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保健醫學融為一體的新型醫生。全科醫生是一類重要的復合型醫學人才,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病及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其培養目標要求職業操守、人文素養、學科綜合、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素質能力要素有機融合全科醫生國內外醫療衛生實踐表明,能否培養大批合格的全科醫生,建立以全科醫生為核心的基層衛生服務團隊,提供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特征的基層衛生服務,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協作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將直接關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費用的合理控制,真正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公益性。
從2010年起,教育部、衛生部、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實施了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教育,連續3年為中西部鄉鎮衛生院培養從事全科醫療的本科畢業生。目前,中西部22個省份66所高校已招錄免費醫學生1萬余人,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承擔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教育的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突出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免費醫學生解決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等臨床基本診療能力。目前,在我國,合格的全科醫生十分匱乏,注冊全科醫療科的執業醫師僅有8萬余名,占執業醫師總數的4.3%。在重視基層衛生的國家和地區,全科醫生一般可占到醫師總數的1/3甚至1/2以上。
三、 當前我國全科醫學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6)22-0014-03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family doctors in Taiwan
YANG Danhong
(Industrial Zon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201605,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system, Taiwan has established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which reflects the organization form of the community medical group. The system has attained the target of the first diagnosis in the community clinic,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two-way referral so as to realize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which is worthy of study for the mainland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in Taiwan and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basic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mode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in physician training, health care support, information service, economic income and others.
KEY WORDS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family doctor; community medical group; Taiwan
目前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行家庭醫生制服務,在合理利用衛生資源、降低醫療費用、改善全民健康狀況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1]。臺灣全科醫學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在近10年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并獲得了WHO的充分肯定。
上海的家庭醫師制建立于1993年,金山區于2008年全面試點實施家庭醫師團隊服務模式,現在積極推進的新一輪社區衛生綜合改革對全科醫學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為更好地提升社區衛生服務水平,金山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安排區域內的全科醫師骨干赴臺灣地區進行為期2周的學習考察。通過臺灣壢新醫院及幾家盟院的拜訪學習、實務考察,親身感受臺灣同行的管理及服務理念,并對臺灣全科醫師培訓和發展等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通過比較海峽兩岸的制度差別,我們也對如何發展家庭醫生制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特別是在全科醫生的資格準入和培養機制、醫療體制的健全、技術水平的提高、醫療基金的使用等方面,下面就臺灣家庭醫師制度的發展作一簡要闡述。
1 臺灣家庭醫學發展簡史[2]
臺灣于1986年3月成立家庭醫學會;1988年臺灣衛生署制定了專科醫師制度,家庭醫學位列第一專科,1988年5月,臺灣家庭醫學會正式成為世界家庭醫生組織(WONCA)會員;2003年3月,臺灣提出了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劃,建立了臺灣地區家庭醫師制度;2011年1月,公告實施二代健康保險(以下簡稱“健保”,進一步推進了家庭責任醫師制度的發展。
2 臺灣家庭醫師責任制度出臺背景
臺灣地區健保制度中,民眾個人負擔部分較輕,可自由選擇就醫。這一模式雖充分保障了民眾就醫權益,但也極易造成其在不同醫療機構重復就醫或越級就醫的問題,導致醫療服務碎片化和醫療服務品質下降,同時也增加了健保財政負擔[3]。國際衛生改革經驗顯示,實施家庭醫師制度,垂直整合醫療體系,有助于提升醫療品質并降低醫療成本[4]。基于此,2003年3月臺灣提出“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試行計劃”,建立臺灣地區家庭醫師制度、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建立適當分級及醫療模式、強化基層診所和社區醫院的互信和合作,共創民眾、政府、醫界“三贏”的健康照護模式。
臺灣家庭責任醫師制度中的“責任”,內含5大內容:負責參保會員的疾病預防,成為會員的醫療守門員,提供一線醫療服務,負責高醫療品質和醫病關系,承擔財務責任(論人計酬,論人支付)。通過實施家庭醫師責任制度,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結構和功能,最終形成以人為中心、以體系為基礎的家庭責任醫師醫療服務體系。
3 臺灣社區醫療群的形成
臺灣家庭責任醫師醫療服務體系主要以社區醫療群的組織形式體現。2002年臺灣建立了第一個社區醫療群,是由臺灣壢新醫院最早創建的桃園社區醫療群,形成了從醫院到社區醫療發展無縫照顧的模式。截至2013年,全臺灣已建立社區醫療群374個[5]。每個社區醫療群由一家社區醫院(如臺灣壢新醫院)和N家基層診所自愿組合,健保局(相當于大陸的醫保局)根據資料庫就醫頻率對民眾指定簽約單位(醫院或診所),并根據簽約(一年一次)對象的數量撥給社區醫療群一定的服務費用。
社區醫院成立執行中心(主要由護理師負責),開展24 h咨詢專線服務、醫療小管家等支持體系,不強迫家庭醫師參與衛健(社區健康營造及健康促進),只建議其自愿參與。社區醫療群診所與診所之間建立平行轉診、診所與醫院之間建立垂直轉診,轉診患者的醫療信息、病歷資料實行共享,住院患者實行雙主治醫師查房制度(診所醫師到社區醫院對轉診患者參與查房),以便更好的照護患者,這種方式使雙向轉診的服務機制真正落到了實處,彼此合作的互信精神值得推廣。
4 臺灣家庭責任醫師制度的經驗與啟示
4.1 嚴格的資格準入和培養機制
全科醫師嚴格的準入標準、完善的培養機制及實踐的獨立性保證了全科醫生的質量。在臺灣,做醫生不是件容易的事,各個醫科大學的錄取分數線都較高,而且每年全臺灣只招錄2 000名醫學生。臺灣的醫師訓練只有一種學制,7年醫科大學畢業后才開始輪訓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全科及社區醫學,第8年開始才可以進入專科訓練,然后可以獨立行醫。
例如:臺灣壢新醫院的家庭醫學/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創建于1995年,主要負責基層醫療人才的培育,它承擔著醫學生最后3年的培訓工作。其中第1年醫生每周僅有2個半天門診時間,每次只能為5位初診患者進行診療,第2年可以接診10位患者,到了第3年才可以獨立看診。
嚴格的資格準入和培養機制實現了臺灣全科醫學的高水平,借此實現了全臺灣醫療服務水平的均等化,從醫療技術上確保了民眾的日常醫療問題可在全科醫生處得到解決,避免了基層或社區醫院無人問津而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現象。目前大陸地區的基層醫療機構普遍缺乏全科醫生,全國8 000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具備本科學歷的醫生還不到25%。為穩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護人員隊伍,各地政府相關部門正在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如上海浦東、奉賢等地區推出了遠郊補貼的傾斜政策,金山地區則出臺了一次性獎勵、社區優秀人才津貼等政策。如何加快全科醫生制度建設,提升其職業吸引力,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4.2 高效的健保支持
臺灣民眾的醫療基金統一由臺灣健康保險局管理,“三段五級”(相當于大陸的三級預防)中任何與健康有關的服務都由健保基金提供。健保基金覆蓋入院前的疾病預防、健康教育、住院醫療及出院后的康復鍛煉、家庭日常護理及臨終關懷等所有與健康相關的領域。臺灣健保報銷制度為按醫院等級對一定時間段內的住院金額進行全額支付,超過的時間段則由民眾自付。三級、二級和一級醫院分別實行7 d、14 d和45 d內健保全額支付制度,社區居家照護和安寧養護機構有更長時間段的健保支持。
此外,臺灣各級醫療機構的收費標準差別很大,級別越高收費也越高。如臺中市某三級醫院全科門診掛號費為250元新臺幣,而掛靠該院的公立基層醫院掛號費僅50元新臺幣,通過基層醫院轉診至三級醫院全科門診也只需支付50元新臺幣的掛號費。此舉有效提高了居民在全科醫生/家庭醫生處的就診率。
臺灣健保基金的支付模式充分體現了基金使用效率高,覆蓋面廣、醫療導向力度大的特點。此舉有效加速了整個醫療體系的運轉,提高了醫療效率,使全科醫學模式在社區或基層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這種模式值得我們借鑒。
4.3 完善的信息化服務
為了讓醫院整體的服務流程作業更加順暢,以臺灣壢新醫院為代表的社區醫院打造出了一流的醫療咨詢系統,目前醫療管理系統(HIS)包含門診、急診、住院、護理及支援系統,都為醫院自行研發。以門診為例,每天醫院的日均門診量為2 000人次左右,但院內完全看不到擁擠的患者就診的場景,因為70%的門診患者均通過特定的預約時間進行就診。患者不僅可在診間預約,還可通過電腦或手機預約。預約時,會被告知建議就診時間。就診當天,還可通過電腦或手機上網查詢具體就診情況,不必過早去醫院等候。
臺灣壢新醫院還建立了一套智慧看診系統,在每個診間外設有系統,可以快速知悉候診病患的信息、哪些病患正在檢查中等訊息。同時,在各項檢查后,診室的醫護人員可以即刻知悉患者的就診情況。強大的信息化服務還包含診療服務行動化、醫生電子秘書、建立腦卒中個案管理制度、實施電子病歷以及上述的“桃園社區醫療群”,它可通過網絡雙向、實時查看轉診患者的診療信息這一系列措施把電腦信息化做到極致,提高醫療品質,打造智慧醫院,為患者提供嶄新的服務模式。
4.4 豐厚的經濟收入
經過嚴格培養的執業醫生進入社會后,其社會地位和待遇明顯高于公務員等其他行業,這是臺灣全科醫學模式成功的另一重要條件。臺灣地區醫生(包括全科醫生)的待遇一般是普通公務員的3~6倍,高級別醫生的待遇則更高。這使臺灣很多醫學生選擇在社區或基層做全科醫生而非單一選擇去高等級的大醫院從事專科工作,也保證了已在基層或社區工作的醫務人員不會因待遇問題而有所流失,從而為臺灣全科醫學的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總而言之,臺灣社區醫療經過20多年的發展,尋找到了適合自身特點的模式,成為了亞洲地區的最佳典范之一。大陸地區目前在實踐探索中的家庭醫生簽約式服務類似于臺灣地區的社區醫療群,如上海提倡的“1+1+1”家庭醫生簽約制服務,根據自愿原則、居民自身健康需求與就醫習慣,原則上按照居民所在轄區選擇一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一家區級醫療機構及一家市級醫療機構,通過轄區家庭醫生進行簽約,形成“1+1+1”簽約醫療機構組合。對于部分病情穩定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開展慢性病長處方用藥、需要轉診的予以綠色通道等優惠政策。
由于海峽兩岸的地理環境、人口數量、健康素養、經濟水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異,特別是醫療保障制度的不同,使得兩岸在醫療機構管理和運行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醫療制度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提高和完善的過程,例如上海最近推行的社區綜合改革,很難一蹴而就,要在不斷改革和摸索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醫療制度。從臺灣社區醫療發展實踐中,我們可以得到許多啟示,特別是能夠為我們的全科醫師培養、雙向轉診等工作提供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徐綺. 加拿大基于家庭醫學改革的社區老年慢性疾病管理亮點[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16, 15(6): 495-496.
[2] 詹其峰. 臺灣家庭責任醫師養成教育與訓練及未來挑戰[J]. 中國全科醫學, 2016, 19(1): 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