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33: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西方文化差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姓名是個人區(qū)別他人獨一無二性的體現(xiàn)同時又展現(xiàn)了人與人社會背景文化間的聯(lián)系。姓名與文化關系緊密,不同的文化特征及觀念決定了姓名觀念及特點的不同,這種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姓名的基本構(gòu)成及其組成形式
中西方(指英語國家)在姓名的組成部分和結(jié)構(gòu)上存在明顯差異。當代中國的姓名構(gòu)成方式主要是:姓+(輩份名)+名。其中輩份名在中國有些家庭中已不存在,只有姓+名。當代西方的姓名構(gòu)成方式為:名+(中名)+姓。中名可以由一個名構(gòu)成,同時也可以多個名組成中名。
二、中西方姓名存在的主要差異
1.姓名構(gòu)成順序的差異
中國的姓/名排列順序是先姓后名,而西方國家的順序則為先名后姓。比如李小龍,姓是“李”,名是“小龍”;HarryPotter中Potter是姓,放在名Harry之后。
2.姓名構(gòu)成成分的差異
在構(gòu)成成分上,中國與西方存在的唯一區(qū)別就在于中名的命名要求上。在古代中國,中名一般都是輩份名,族兄弟采用同一字或同一漢字偏旁,同族不同輩分用不同的字表示。比如清代皇帝雍正這一輩皇子的名字,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如胤祖、胤祺、胤提等。但是隨著中國社會發(fā)展,現(xiàn)在中名的這一要求已被漸漸淡化了。在西方姓名中,中名多為母親的姓,后來也漸漸發(fā)展到借用其他親屬或欽佩的人的名。比如英國王妃凱特的女兒取名為CharlotteElizabethDiana中Elizabeth就是為了紀念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3.姓名的命取方式不同
中文名字以字為單位,一般為兩到三個字為主,長輩取名時一般會考慮生辰八字與五行,如五行缺木,則會在名字中加入帶木的偏旁部首的字,如“林”,“森”等。家人還對孩子的希望凝結(jié)在一個字里。除此之外名字中可能還會包涵“伯、仲、叔、季”等字來表示兄弟間的順序。西方的命名以詞為單位,因此所選用的詞是有限的范圍內(nèi)挑選的,其中名字的來源多與古希臘古羅馬神話中的人物相關,名字所代表的內(nèi)涵與寓意也是固定的并且與名字的來源有密切的關系。比如月亮女神Diana代表了貞潔、自由與健康。有一點區(qū)別十分獨特。在中國,后輩不可與長輩重名,在古代不可與皇帝與圣賢重名,需要對帝王名字進行避諱,如雍正皇帝即位后將他的兄弟名字中的“胤”全部換成“允”。而西方可以與長輩圣賢重名。比如英國GeorgeAlexanderLouis王子,George向女王父親喬治六世致敬,Alexander在英文中對應的女名是Alexandra,取自女王姓名,而Louis則取自爸爸名字中的一節(jié)。這些名字與前輩均有重名,英國人正是使用重名來表達對先輩的尊敬和表達對后代的期冀。
4.姓、名發(fā)展的歷史淵源不同
在中國,姓的起源比名要早,而在西方,現(xiàn)有名后有姓。至于美國黑人更是在南北戰(zhàn)爭后才有了自己的名字,而他們的姓是可以經(jīng)常更換的。[1]
三、姓名差異反映的文化差異
1.重集體與重個人的差異
從中西方姓與名的前后順序可以看出,中國人“重姓輕名”,而西方人“重名輕姓”。這種姓與名的不同排列順序是英漢文化差異的明顯例證之一,它是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在人名上的體現(xiàn)。[2]對于一個家族來說,姓氏維護整個家族成員的關系,他代表的是群體。[3]中國人將姓置于最前,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將自己首先定義在整體關系中,然后再整體中才通過名來展現(xiàn)個體。這說明中國文化強調(diào)整體為先。而在西方,名置于姓之前,名代表的是個體。同時姓出現(xiàn)的時間較早也說明姓及姓的代表含義比名在中國人心中更加重要。西方人注重以個人為中心,強調(diào)個人的尊嚴和價值,姓代表整體,置于名之后。并且西方名出現(xiàn)的時間比姓要早,并且姓可以更改,說明西方文化中更肯定個人的地位,重視個人的價值。
2.宗族觀念的差異
中國人重姓輕名在文化觀念上的另一種反映是中國人宗族觀念強,重宗族意識。宗族世代同宗同姓,姓是一個人宗族歸屬的一個標簽。中國人講究追根溯源,講究同一姓氏的發(fā)展。而西方則不強調(diào)宗族文化。從中名的命名方式上也可以窺探一二。中國中名含輩份名,說明中國文化強調(diào)代代之間延續(xù)性以及同代之間的聯(lián)系性。有了輩份名,便是宗族間加強認同感的最好的紐帶。西方中名多為母親的姓,沒有反映出同代人之間的關聯(lián)性,也沒有整個家族因素的體現(xiàn)。受儒家思想支配了數(shù)千年的中國社會,由于儒家提倡齊家睦族,每個人都要盡了對家庭與祖先所應盡的責任,命名的內(nèi)容大體上多包含理想與希望,那么承先啟后延族敬宗自然是理想與希望的一大主流。在命名中,看看史書上所列舉的歷代人名表,如光祖、述祖、繼祖、耀祖等,這些名字都是中國傳統(tǒng)宗族思想最明朗的說明。[4]
3.宗教觀的差異
漢人重儒家禮教觀念,如“德、義、恭、文”等,如三國的劉玄德和張翼德等。此外,封建倫理“五教”中的“義、茲、友、恭、孝”和無常之道的“仁、義、禮、智、信”等字也常見于人名之中。西方英美人多信奉基督教,如男名Chritian,Joseph等,女名Angela,Elizabeth等。《圣經(jīng)》中的人物名和基督教中德圣徒名豐富了英語的姓氏庫,這充分反映了基督教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與人們生活的緊密關系。[5]
4.中西方某些特有文化的差異
中國人起名字講究生辰八字和五行。數(shù)千年來我國的五行和八卦對人們的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人們往往根據(jù)孩子的生辰八字,確定命中缺少哪一樣,然后由名字補上,使缺少的一行發(fā)達、昌盛。[6]如五行缺木,則會在名字中加入帶木的偏旁部首的字,如“林”,“森”等。古希臘羅馬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根。[7]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臘羅馬文化,語言也受其影響頗深,表現(xiàn)之一就是西方人的姓名。在古希臘羅馬文化中有各神,他們代表了不同的寓意,而姓名也傳達出了不同的寓意。在西方尤其是英國,由于君主制的歷史淵源,有一些名字本身有皇室名字的命名傳統(tǒng),而英國皇室在給繼承人起名字的時候也會從中進行挑選。比如女性的名字有Victoria、DianaElizabeth、Alexandra,男性則有Charles、George、Henry和Richard等。這些名字都十分受歡迎。
5.婚禮與婚姻觀念的差異
中國古代女子出嫁后隨夫姓,夫姓后再加上自己的姓,如李王氏,李是夫姓。當代中國女性的姓名不再有此傳統(tǒng),女子結(jié)婚后姓名沒有改變。當代許多美國婦女婚后仍改用丈夫的姓,但是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深入發(fā)展,不少夫婦開始采用兩人的姓作為新的姓,中間以連字符隔開。如MaryBrown和JohnWilliam結(jié)婚,婚后,二人的姓名變?yōu)镸aryBrown-William和JohnBrown-William。女性姓名的命名方式的變革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的變革,這種變革是一種標簽,標志著女性追求獨立平等的精神風貌,同時也推動了婦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繁榮和進步。[8]
四、中西文化交流與姓名發(fā)展
隨著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的發(fā)展,中西交流逐漸增多,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對于那些來中國的英美國家的留學生有一個中文名字很重要的融入文化的一種方式。從他們?nèi)≈形拿乃悸房梢钥闯鏊麄兊男彰幕S邢喈斠徊糠秩酥苯尤〉米约旱拿峙c中國歷史上的名人一致,比如李白,曹操等。隨著他們對中國文化更深的理解,他們的名字也趨向多樣化。這種對于姓名上的變化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相互理解,也促進了姓名這一語言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的發(fā)掘與研究。對于起名字,我們不應只看語言文字的表面,更應該了解姓名背后所隱藏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外國人對于這個名字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的理解。明白語言與文化之間相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
五、小結(jié)
名是一種記號,亦是文字的前身,人類的文化起于制名。[9]人的名字和姓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隱藏在它背后的是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語言現(xiàn)象,決定了姓名不同特點。中西方姓名這一語言現(xiàn)象存在明顯不同,反映了背后文化的差異。各自的姓名的特點事實上是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不論中西,在社會時展中,姓名也在變化,促進了文化的進步,同時文化的發(fā)展也促進姓名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碧蓉.英漢姓名的文化底蘊及其翻譯[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2]樓光慶.從姓名看社會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5,(3).
[3]芝.論英漢人名映射出的中西文化差異[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4]蕭遙天.中國人名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5]葛傳.新英漢詞典[Z].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
[6]黃碧蓉.英漢姓名的文化底蘊及其翻譯[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7]王升.古希臘羅馬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影響.華章[J],2014.
學習語言,不僅要掌握詞匯和語法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語言背后的文化。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歷史發(fā)展的不同,導致了文化上的巨大差異,而學習者要想真正的學習一門語言,就要了解文化的內(nèi)涵。只有掌握了文化的不同,才能身臨其境,感受到當?shù)氐娘L土人情,才能建立起不同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建立信任。本文從中西方社交禮儀文化差異、中西方思維方式文化差異、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和中西方象征文化差異四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力圖使讀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間的差異。
1 中西方社交禮儀文化差異
1.1 打招呼差異
中西方人在見面打招呼時有很大的差異。對于中國人來說,見到朋友會問到“吃飯了嗎”,“準備去哪兒呀”;見到第一次見面的人也總是會從姓名,職業(yè),收入問起;相反,在西方國家,如果朋友間見面就問“吃飯了嗎”,他們會認為是邀請之意,而要是第一次見面就問職業(yè),收入等,他們就非常的反感,因為在他們的腦海中,這些都是私人問題,不應該被隨便提及。外國人見面最常見的打招呼方式是談論天氣,身體情況,或者興趣愛好等無關痛癢的問題。
1.2 贊美差異
中西方人對待贊美的表現(xiàn)完全相反。中國人面對他人的贊美時,往往會委婉的拒絕,并說一些貶低自己的話來表示謙虛;在西方人看來,這樣是很不正常的,他們在面對贊美的話語時,會表現(xiàn)的特別高興,并且會很熱情的道謝。
1.3 送禮差異
送禮是一門學問。中國人送禮會精挑細選,既要貴,又要看著上檔次。在送禮是還要說道“也沒買什么,不貴重,就收下吧”或是“家里還有,這些用不到,就給你拿來了”。而西方人在送禮時,首先要避免的就是貴重的禮品,他們會把這當作是行賄,并且,西方人在送禮時有很多的禁忌,比如說不能送過時和淘汰的東西。
1.4 感謝差異
感謝分為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收到禮物時的感謝。中國人收禮時會說“怎么這么客氣,不用帶東西來的”,“來就很好了,怎么還拿東西呢,多不好意思啊”,然后把禮物放在一邊,等客人走后再打開。西方人則相反,他們在收到禮物時會表現(xiàn)的很興奮,然后立即打開,看到禮物后還會表示最熱烈的感謝。還有一種就是中國人在親人之間很少會說“謝謝”,這么說會讓人覺得關系生疏,不親近;而外國人成天把“謝謝”掛在嘴邊,他們把說“謝謝”當作是最基本的禮儀。
1.5 稱呼差異
稱呼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尊敬,親密程度。中國人在稱呼人時,往往會說職業(yè)加在姓的后面,如“李老師”,“張局長”等,;西方人簡單的稱呼“先生”,“女士”,“小姐”等。此外,中國人口數(shù)量龐大,親戚很多,因此有爺爺,奶奶,姥姥,老爺,叔叔,舅舅,嬸嬸,阿姨等,中國人習慣說成“七大姑,姨”來形容親戚多;西方人沒有這么多稱呼,同輩的人共用一種稱呼。
2 中西方思維方式文化差異
2.1 人生觀
中西方的人生觀大不相同。在中國三千多年的歷史上,君臣之分,等級之分明顯,“繼承”是一個很能體現(xiàn)中國特色的詞語;而西方人認為人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權(quán)利和地位,跟家庭是無關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奮斗目標,不會依照安排好的路線前進,而是自己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
2.2 社會觀
中國人的社會關系就像是一張蜘蛛網(wǎng),復雜至極,辦事需要靠關系,出身需要看家庭,人人間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而西方人認為出身并不是障礙,平民也可以當總統(tǒng),富翁的孩子不努力也會一事無成。
2.3 價值觀
“利他主義”的觀念已經(jīng)根深蒂固在中國人的腦海中,社會是大家,自己是小家,要舍小家而顧大家,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代表了一種謙虛的品質(zhì);而西方人自我主義強烈,他們的很多詞匯都是以自我為主的。
3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3.1 餐桌上差異
在中國,人們經(jīng)常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圍坐在一張大桌子旁,席間舉杯勸酒,有時還會劃拳,認為酒喝得越多,代表著越開心,越親密;西方人則不會勸酒,只是開香檳慶祝。此外,中國人餐桌上有老少尊卑之分,敬酒也要把酒杯稍低一些,代表著尊重;西方人沒有輩分之分,敬酒時杯子也是越高越好。更重要的一點是,西方人不會圍坐在一張桌子邊,西方流行“自助餐”的飲食方式,喜歡什么就拿什么。
3.2 飲食態(tài)度差異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待美食有著深刻的體會與創(chuàng)新。古代的滿漢全席是飲食文化的高峰。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將食物做的更為精致,中國人講究“色,香,味俱全”,講究細致,追求美味;西方人則不同,他們的飲食講究營養(yǎng)豐富,就算每天固定吃一樣東西,也要包含多種營養(yǎng)。
4 中西方象征文化差異
事物的象征意義不同,往往會鬧出不應有的笑話。如中國人把數(shù)字六看作是吉祥的數(shù)字,寓意著“六六大順”,西方人則把六視為不詳?shù)恼髡祝绕涫橇齻€連在一起的時候,代表著《圣經(jīng)》中所說的魔鬼的符號;中國人送禮時把百合看作是“百年好合”的象征,西方人則把這看作是死亡的象征;中國人把烏鴉看作是不吉利的東西,西方人則把它看作是吉祥的象征;中國人不喜送鐘,因為“鐘”與“終”同音。了解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著重要的意義,文化是歷史的產(chǎn)物,是人類發(fā)展的果實,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內(nèi)涵,是一個國家的底蘊。學習一個國家的語言,一定要學習這個國家的文化,因為語言的交際離不開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支撐,文化背景不同,很容易造成交流的誤會,因此,對文化差異的區(qū)分就至關重要,學習中西文化差異也就必不可少。本文所研究的內(nèi)容有限,要想全面地掌握中西方文化差異,就要從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積累,避免出現(xiàn)不應該出現(xiàn)的失誤。
參考文獻:
[1]杜學增.英漢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李慶明.英漢語言文化比較[M].西安:西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7.
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影響人行為的主要因素。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價值觀是深層次影響因素。中方價值觀重視道德倫理層面,崇尚和諧與中庸,鼓勵個人服從集體。而西方價值觀重視法律和契約,崇尚個人英雄主義,重視個人自由與個人意愿。
(二)思維方式不同
思維方式在商務溝通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不同地區(qū)的人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重點表現(xiàn)在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這兩個層面上。西方思維方式偏向邏輯思維,而中方思維方式偏向辯證思維。邏輯思維明確區(qū)分了主觀思想和客觀思想對人和環(huán)境的影響,利用科學的角度觀察和分析世界,探索和發(fā)現(xiàn)符合邏輯推理的自然規(guī)律,重視推理和思維過程,追求客觀有效性。而中方思維方式屬于整體思維、感性思維和螺旋型思維。
(三)語境文化不同
語境文化是語言環(huán)境,其中包含地區(qū)的人文特征和當?shù)靥厣奈幕顒樱伴L期形成的文化沉淀和文化心態(tài)。語言環(huán)境與語體風格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了不同民族獨立的語境文化,是文化的基礎。東方文化是典型的強語境文化,人們在交談中更注重意會,對語言環(huán)境和前后表達非常敏感。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是典型的弱語境文化,不重視環(huán)境,重視“言傳”。
(四)不同
中國的比較復雜,民間流傳著多種宗教,主流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道教和佛教為主體宗教的宗教體系。而西方國家多數(shù)是以基督教為核心的宗教體系。中方宗教文化體系主張“仁”“和”“義”,人們的行為方式更注重道德倫理、和諧、中庸。而西方宗教文化體系追求平等、自由、博愛,人們的行為方式更注重實踐和個體存在,強調(diào)個人的自由與權(quán)力。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禮儀的影響
(一)稱謂語與問候語差異
首先,在稱謂語上。中國人習慣在姓后面加上對方的職銜,以表示尊重。但是,在英語中卻很少有這種用法,例如,在中國“劉老師”是一種尊稱,但是,在英語國家,TeacherLiu絕對不是一個尊稱。其次,在問候語上。中方習慣問“吃了嗎”“去哪了”,但是,在國際商務活動中這樣的問候會顯得不合時宜,不僅違反對方的文化習慣,甚至可能會侵犯對方的個人隱私。
(二)禮貌文明語差異
恭維語和謙虛語及其他禮貌用語的使用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比較普遍和重要。但是,在恭維和謙虛上中西方也有著明顯差異。中國人崇尚謙虛,在周易中對“謙”的解釋是“亨,君子有終”。但是,在西方國家,謙虛不僅不會成為一種美德,還會引起別人對你能力的誤會。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家人和朋友一般很少說謝謝,造成麻煩也很少主動道歉,因為這樣會顯得生分。但是,西方國家則不同。西方人有強烈的個體主義導向,即使接受家人的幫助也會道謝。因此,在商務活動中要注意禮貌詞匯的應用,尤其是道歉時,要直截了當,以免造成誤解。
(三)見面禮節(jié)差異
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無論是正式或非正式場合,商務談判的雙方在見面時都要進行問候,問候也屬于一種語言行為。除問候語外,還伴隨一些肢體語言。東方國家的人喜歡握手、鞠躬,而西方國家則更習慣擁抱和吻面。因此,面對不同客戶,要使用不同的肢體語言。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一)價值觀念不同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由于價值觀念不同,中方在商務活動中注重人際關系建設。在商務活動中,中方與談判對象合同確定更多的是代表雙方以后要開展長期合作。但是,在西方核心價值觀里,主張談判雙方的平等和自由,注重個人主義,重視談判的直接結(jié)果和利益再分配。因此,他們更加追求公平合理的談判結(jié)果和談判雙方均衡的利潤分配。對談判中的具體條款,西方人習慣利用數(shù)據(jù)進行報價或提出明確交易條件。而東方人在談判過程中,并不重視談判雙方利潤的均衡劃分,且缺乏平等意識。
(二)思維方式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思維方式也是影響國際商務談判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不同地區(qū)的人在地區(qū)文化差異影響下,形成不同的文化差異和價值觀差異,最終形成思維方式差異。中方偏好綜合思維,而西方偏好分析思維。在商務談判過程中,中方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先建立談判框架,然后再談細節(jié),是一個由大到小的過程。一旦原則框架確定,就不會再讓步,但是,細節(jié)部分有很大靈活性。而分析性邏輯思維讓西方人把整個談判過程分割為不同模塊進行談判,一旦確立模塊就算完成。但是,中方談判人員習慣系統(tǒng)地看問題,不愿把整個談判過程分割。也許談判進行到一半,整個談判就結(jié)束了;也許談判進行到最后,談判的核心部分尚未結(jié)束。但是,西方人談判進行到一半,就是談判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一半。西方人在原則問題上比較寬松,不受原則框架限制。喜歡從具體事物入手,通常認為細節(jié)是問題的本質(zhì),與整體相比更重視個體。
(三)溝通風格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溝通風格差異對談判過程有重大影響。前文提到,中方是典型的強語境文化,人們在交談中更注重意會,對語言環(huán)境和前后表達非常敏感;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是典型的弱語境文化,不重視環(huán)境,重視“言傳”。在強語境環(huán)境下進行商務溝通和談判,不但需要理解對方語言包含的意義,還必須結(jié)合當時的語言環(huán)境和對方的神態(tài)、表情、肢體語言等進行判斷。例如,與中國人談判時,因為儒家文化倡導和諧中庸,所以中國人在表示相反意見時,不會直接提出反對意見,而是用沉默來表達,但在西方,沉默表示認可,這就容易造成對談判結(jié)果的誤解。與此相對,西方人則不同,他們很少利用語言環(huán)境、表情、態(tài)度、肢體語言等語境因素,而是直截了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不會因為顧慮雙方的面子或友誼,而做出違反利益的行為。
(四)時間觀念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不同文化背景產(chǎn)生不同的時間觀念。中國人認為,時間不是一個線性概念,而屬于一個系統(tǒng)和循環(huán)概念。在國際商務活動中,中方代表通常會用系統(tǒng)性和統(tǒng)籌性的眼光來看待談判中遇到的問題,可能在談判活動中從談判基礎的確立直接到談判結(jié)束,也可能從談判細節(jié)直接回到談判原點。但是西方代表,特別是美國人,在商務談判中更加注重談判的速度和效率,有強烈的競爭意識。中國人注重大局,在談判中需要用較長時間考慮談判系統(tǒng)的完整性,而美國人在談判中則是雷厲風行。
四、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合同的影響
文化差異同樣會對商業(yè)合同的書寫產(chǎn)生影響,尤其是國際商務合同。因為雙方有截然迥異的文化背景,而且其價值觀、思維方式、溝通風格也不相同。所以,在國際商務合同簽訂過程中,要利用并綜合考慮談判雙方不同的文化差異,確保雙方理解并明確表達出各自的意見。在中國,受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在合同起草過程中,通常會使用如“bythetwosidesthroughfriendlyconsultations(經(jīng)雙方友好協(xié)商)”的表達,但是,西方人認為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文本,會在合同書寫過程中直奔主題,明確雙方權(quán)利和義務。同時,還要充分考慮語境因素,真正理解合同要表達的意思,以選擇合適的詞匯。
【分類號】:J523
語言是社會的產(chǎn)物, 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jié)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 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shù)奈幕町悺UZ言是文化的載體, 直接反映著文化的差異。 拿日常生活來講, 如果認真地分析一下日常英語和漢語, 并試圖找出其中的差異, 我們就會對英語和漢語及其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社會交往的差異
1. 打電話
打電話的對話,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規(guī)則。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用以下常用語:“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說:“Is that ××× speaking?”而不說:“Are you ××× speaking?”。談話結(jié)束時,英美人大多會說“Thank you for calling.”因為在他們看來,給人打電話一是要花錢,二是要花時間。中國人沒有說“謝謝你打電話來”的習慣,所以有時候會給英美人留下“無禮”的印象哦。
2. 社交禮節(jié)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在社交禮節(jié)方面,英語國家和中國也有著許多的差異。如中國人見面經(jīng)常說“你吃了沒有?”或者“到哪去啊?”等之類的問候語和客套話,而英語國家的人打招呼常用“Hello”, “Hi。”如果不清楚英漢文化的差異,在見到外國朋友時用 “Have you eaten?”(你吃了么?),“Where are you going? (你要去哪里?)。“ 打招呼就會帶來很多不便和尷尬。
3. 習俗
英國有句俚語,do as the Romans do.(入鄉(xiāng)隨俗)。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在習俗方面差異也很大。如,當外國人向你贈送禮物時,你不當面打開,他會認為你不喜歡他的禮物;到外國人家做客,如太注重中國的餐桌禮儀,別人會認為你不喜歡他的食物。飲食習俗方面,到英美人家做客,菜要太多,吃不完留在碟子里是不禮貌的,所以寧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飽,可大大方方地跟主人說“Oh,it’s delicious!”并再要些剛才吃過的菜。另外,當主人給你添菜或問你要喝什么時,你若過于客氣,就可能吃不飽,因為在英美兩國,一再問人家要不要食物,或是強塞食物給客人也是不禮貌的,在英美國家里,主人請客人吃喝什么,客人從來都很干脆,想要就說要,不想要,就說:“No, thank you.”在這方面,中國人往往是“言不由衷”的,明明肚子餓,嘴上卻說不餓;直到主人一請再請,客人才慢條斯理地“恭敬不如從命”。這也是很大的差異。
二、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yǎng)、有禮貌的表現(xiàn)。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tǒng)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后,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y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y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jīng)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后,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fā)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三、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兒啊)?”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氣很好,不是么)?”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里”、“寒舍”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 “Good night(晚安)!”
四、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過了對營養(yǎng)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yǎng)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yǎng)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yǎng)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并沒有什么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huán)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jié),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fā)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的語言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chǎn)生了很多笑話。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要求我們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為人類的文化發(fā)展歷程,這些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yōu)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xù)發(fā)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nèi)部的叛離,都不利于國家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只要平常交往中, 注意觀察、對比、分析, 相信差異的存在并不會妨礙我們之間的正常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婚姻是人類社會共有的制度之一。從古至今,婚姻對于任何人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幾乎在每一種社會文化中,都有舉辦婚禮的習俗。但是,婚禮的形式卻隨著人類社會的進展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不過萬變不離其宗,本文將試從四個方面來比較中西婚俗差異,同時進行婚俗差異原因的深層探究,使我們也對中西文化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人們可以透過紛繁絢麗的婚俗,更清楚地認識人類社會歷史,探索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一.中西傳統(tǒng)婚俗禮儀的差異
(一) 傳統(tǒng)婚禮儀式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y)
古代中國,婚禮的準備過程是極其復雜的,有特定的步驟,稱之為“三書六禮”。 所謂“三書”,就是指聘書、禮書、迎親書。(聘書:訂親之書,男女雙方正式締結(jié)婚約。納吉(過文定)時用。禮書:過禮之書,即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shù)量。納征(過大禮)時用。迎親書:迎娶新娘之書。結(jié)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而“六禮”是指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古時婚禮之首,屬意女方時,延請媒人作謀,謂之納彩,今稱「提親。問名:男方探問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時辰,以卜吉兆,謂之問名,今稱「合八字。納吉:問名若屬吉兆,遣媒人致贈薄禮,謂之納吉,今稱「過文定或「小定。納征: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禮,謂納征,今稱「過大禮。請期:由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謂之請期,又稱「乞日、今稱 「擇日。親迎: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謂之親迎。)通過“三書六禮”我們可以略窺一斑,中國古代婚禮的準備過程非常復雜、繁瑣,十分注重禮節(jié),每一步都有具體的要求。在整個過程中,從“納彩”到“親迎”,都由雙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決定是否能夠結(jié)婚。同時,在婚禮進行時也有一定的順序,按一般的情況,在整個婚禮過程中有:祭祖、出發(fā)、燃炮、等待新郎、討喜、拜別、出門、禮車、擲扇、燃炮、摸橘子、牽新娘、喜宴、送客、鬧洞房、三朝回門。
在古代的西方社會,結(jié)婚儀式的步驟是固定的、不能更改。如,新郎新娘及其父母、親朋好友、男女儐相要按時到達教堂。新郎和男儐相站在教堂的前部、神父左側(cè)的位置等。整個婚禮過程嚴肅、莊重。送交新娘是宗教婚禮本文由收集整理儀式上的一個重要項目。新娘的父親護送女兒走向教堂圣壇的臺階,在送交儀式上,新娘父親將女兒的右手遞給牧師,牧師再將新娘的手遞給新郎。如果新娘的父親已去世,就由一位男性親屬來代替,在牧師的見證下許下愛的誓言。相比而言,傳統(tǒng)的西方婚禮的準備就簡單的多,也更為浪漫,通常由四個步驟來完成。雙方面見家長然后到政府登記,通知親友,以及準備婚禮的有關事宜。當然,這四步驟并不像傳統(tǒng)的中國婚禮要求的那樣嚴格,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
(二)婚禮地點(wedding location)
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婚禮要辦的隆重熱鬧,邀請眾多的親戚朋友,所以婚禮舉行的地點一般都選在交通方便、空間寬敞的院落或酒店。
西方婚禮突出莊重和圣潔,婚禮一般都是在教堂(church)或其他較為安靜的地方舉行,婚禮井井有條,但是相對來說就不如中國婚禮那么熱鬧。
(三)婚禮服飾(wedding dress)
在中國,紅色象征著喜慶、幸福,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的婚禮儀式上,新娘一般都穿紅色的禮服。家里到處都貼有紅色的喜字,新人身上佩戴紅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紅色。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婚禮服飾為鳳冠霞帔(a chaplet and official robes )、狀元服 。現(xiàn)在由于受到西方婚禮習俗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接受了白色婚紗(wedding veil )。但是新娘一般都是在迎娶的時候和婚宴開始的時候穿白色的婚紗,之后就會換上紅色或是其他比較喜慶的顏色的禮服。
西方的婚禮的主色調(diào)是白色。在西方婚禮中,新娘一般都會一直穿著白色的婚紗,代表圣潔和忠貞。新娘的捧花、周圍環(huán)境的裝飾都是以白色為基調(diào)的。在西方傳統(tǒng)的婚禮服飾中,白色是最常用的顏色。從羅馬時代起,白色就象征著快樂、喜慶。如:美國人的婚禮可概括為“舊、新、借、藍”(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舊”指新娘頭上的白紗必須是母親用過的舊紗,表示不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婚禮服必須是新的,它是純潔童貞的象征,也標志新娘將開始新的生活。“借”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須是從女朋友那兒借來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誼之情。“藍”指新娘身上披的緞帶必須是藍色的,表示新娘對愛情的忠貞之情。
(四)婚宴(wedding banquet)
中西方的婚宴也有很大不同。在中國,一般都在婚宴所在地舉辦結(jié)婚典禮。傳統(tǒng)的婚宴的酒席是一場非常盛大、隆重的宴席,通常在中午舉行,持續(xù)三天。另外還設有一些余興節(jié)目。對于新郎的父母而言,更是要宴請其所有的親朋。宴席上,人們只是吃、喝、聊天,飯后各自回家。
在西方國家,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結(jié)婚典禮結(jié)束之后舉行。婚宴中通常伴隨著舞會,婚宴舞會可能會有一些特別的模式。宴會會在互相敬酒與慶祝中進行,一直到新人們坐上車子離去為止。新人會在家人朋友的歡送下開始蜜月旅程。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的婚俗更為開放、浪漫、自由,而中國的婚俗更為嚴謹、莊重、繁瑣。但是,中西方的婚俗也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國古代有拋繡球(throw an embroidered ball)迎親的習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舉行婚禮后,會把手中的鮮花拋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話就預示著他將很快結(jié)婚。中西方婚禮上都有一位主持,西方國家的通常是神父或牧師,而中國則是專門的婚慶司儀,其主要任務就是使婚禮更加熱鬧,親戚朋友更加開心。
轉(zhuǎn)貼于
二.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種種的差異,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維上的差異有直接的聯(lián)系,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風俗方面的折射和反映。主要不同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存環(huán)境不同
從地理環(huán)境上看,古代中國地處半封建狀態(tài)的大陸地域,與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多民族有很大不同。
(二)經(jīng)濟制度不同
中國文化植根于農(nóng)業(yè)社會的基礎之上,封建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這與中亞、西亞的游牧民族、工商業(yè)比較發(fā)達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傳統(tǒng)經(jīng)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nèi)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fā)源于大河流域,屬于農(nóng)業(yè)文明,“農(nóng)業(yè)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wěn),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fā)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nóng)耕遠不像中國的農(nóng)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jīng)過工業(yè)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yè)經(jīng)濟時代,“工業(yè)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三)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不同
宗法制度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成為維系社會秩序的重要紐帶,專制制度在中國延續(xù)了兩千年,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而西方很早就進行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實現(xiàn)了民主、自由和依法治國。
(四)價值觀不同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jù)著根深蒂固的統(tǒng)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xiàn)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xiàn)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
“謙虛”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是忽略不計的,西方文化體現(xiàn)出個體文化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
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nèi)容準確而完整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面對兩種不同的語言,而這兩種語言各自歸屬于兩種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因此,譯者所面對的還有兩種文化,而“文化是復雜體,包括實物、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和習慣”。[1]只有重視文化內(nèi)涵,才能克服翻譯過程中的語言障礙,真正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地域環(huán)境與歷史背景的差異
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不同的地區(qū)就會有相應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又會引起文化上的個性和差異。由于我國西依高山、東臨大海的地理環(huán)境,故“東風”能夠使萬物復蘇,經(jīng)常和春天相聯(lián)系。英國西臨大西洋,春天西風帶來萬物復蘇。在雪萊的《西風頌》中,“西風”是“精神”的象征,是春天復蘇的精神。
自古以來,中國以農(nóng)業(yè)為主,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漢語中有很多詞和牛有關,比如“牛脾氣”、“孺子牛”等。英國古時主要以馬為耕作工具。牛和馬在兩國生產(chǎn)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的語言表達上很清楚地表現(xiàn)出來。例如漢語中說“吹牛”,翻譯成英語就成了“talk horse”;漢語中的“牛飲”到了英語中就變成了“drink like a horse”。
(二)社會風俗習慣的差異
語言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xiàn),受民族心理狀態(tài)的支配,是語言賴以生存并獲得頑強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英漢習俗差異是英漢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過于對龍的態(tài)度。
龍是古代漢族人崇拜的圖騰形象,象征著吉祥、尊貴、權(quán)勢和奮發(fā)向上。在漢語中,有關龍的詞語大都是褒義的,如“藏龍臥虎”、“生龍活虎”、“龍鳳呈祥”等。但是在英語中,dragon被看作是邪惡的象征,在現(xiàn)代英語中,dragon用以指“兇暴的人”或“嚴厲透頂?shù)娜恕薄@纾篢he woman in charge of the accounts department is an absolute dragon!(會計科那個女科長是個十足的母夜叉!)。
(三)的差異
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和宗教文化,它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的形成以及語言表達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佛教文化和儒家倫理文化是漢文化的主流。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經(jīng)》文化以希臘、羅馬神話對英美文化和社會的影響比較深刻久遠。如中國人說“菩薩保佑”,西方人則說“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國人說“天知道”,西方人則說“God knows.(上帝才知道)”;中國人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西方人則說“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在翻譯這類詞語時,要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處,充分理解其深層文化內(nèi)涵,再用恰當文字精確翻譯出來。
二、文化差異下的翻譯方法
翻譯不單純是兩種語言在形式上的轉(zhuǎn)換,還包含兩種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兼容。為此,我在翻譯時要運用各種方法,既要復合原文的意思,又要兼顧到文化之間的差異,最大限度地、準確地傳遞信息。
(一)直譯法
“直譯是指按原來的意義和結(jié)構(gòu)直接把源語的詞句轉(zhuǎn)譯成譯語的詞句,即如何在保持源語形式的同時不讓其意義失真”。[2]它適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圍廣、次數(shù)多, 其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已經(jīng)廣泛為譯文讀者所接受的詞語: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Walls have ears.(隔墻有耳); 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初生牛犢不怕虎);“竭澤而漁”(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
直譯重在忠實原文,從內(nèi)容到形式追求最大限度的“信”,但決不等于提倡在翻譯中搞形式至上的機械轉(zhuǎn)換。直譯可以保持原文形象生動的比喻、巧妙的手法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尤其適用于那些只為某民族所特有、具有獨特文化內(nèi)涵的詞。
(二)意譯法
意譯法指翻譯時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方法。當由于文化差異而無法直譯, 又無同義習語可以借用,加上解釋性文字后又會失去習語精粹的特點,最好避開其文化背景,譯出其意義即可。意譯法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重在意思的表達。
比如: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譯成“晴天要防陰天”,不如譯成“有備無患”。Murder will out.如譯成“謀殺終必敗露”,不如譯成“紙包不住火”。 漢語的“糟糠之妻”譯成“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等等,都是采用的意譯手法。和直譯相比 ,意譯更注重意義,忽略細節(jié),要求譯文自然流暢。換而言之,直譯和意譯的關系實際上就是“形合”和“意合”的關系。
(三)直譯法與意譯法相結(jié)合
直譯與意譯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有時尤其是在翻譯一些英語諺語時,單純的直譯使讀者不能理解其含義,而意譯也不能確切地表達原來諺語的含義。這時可采用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的方法進行翻譯,即部分直譯,部分意譯,以彌補直譯難達意,意譯難傳神的不足。“譯文可直譯其字面意義,再點出隱含意義,使譯文形象生動,以期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3]
英語中的成語“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在這句成語后面,譯者會加上一句“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正好對應了漢語成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漢語中的“班門弄斧”可以譯為“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加上“the master carpenter”這部分,就能夠比較清楚、準確地傳遞原文的意思。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漢英兩種語言產(chǎn)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載不同的文化,這就必然導致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存在諸多相異之處。這些差異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不但要具備英漢雙語的能力,而且要有豐富的雙文化知識。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絕不可只單純考慮語言及詞匯的轉(zhuǎn)換,還應增強文化意識,要從跨文化交際的立場出發(fā),采用適當?shù)姆g方式,盡力消除跨文化交際中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交際障礙,達到準確傳遞信息的目的。
參考文獻:
一、“眼睛還是嘴”
1、網(wǎng)絡表情符號的不同
科學家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網(wǎng)絡表情符號上,西方人總是偏向于使用" :-) "來表示微笑之意,而亞洲人卻是喜歡用" ^_^ "。西方人偏愛于用" :-) "這種“倒”著的表情符號,是因為這種“倒”著的符號主要表現(xiàn)的是“嘴巴”的變化。他們可以用半括號、方括號、字母、數(shù)字、豎線等等來表現(xiàn)嘴巴的不同形狀,從而表現(xiàn)他們不同的表情:微笑、大笑、吃驚、悲傷等等。而眼睛的變化卻很少,幾乎沒有。而相對西方人來說,亞洲人喜歡用" ^_^ "這種“正”著的表情符號,則是因為這樣“正”著的表情符號可以最大程度的表現(xiàn)眼睛的變化,讓眼睛的表情多姿多彩。比如,可以有大眼、小眼、戴眼鏡、流淚、流汗等等的變化。
這個現(xiàn)象讓我們察覺到,西方人在面部表情上,更注重的是嘴巴,而東方人更注重的是眼睛傳達的信息。
2、演技的著重點不同
在東方的電視劇或者電影中,導演通常最看重的是眼神的表演力。每當?shù)饺宋锴楦斜憩F(xiàn)的時候,導演通常都會講鏡頭拉近,本文由收集整理著重展現(xiàn)演員眼神的變化:一個回眸、一個眼波的流轉(zhuǎn)、眼角些許的濕潤、一滴欲滴未滴的眼淚,都能將劇中人物最細微的情感淋漓盡致的傳達出來,感染觀眾。所謂的好的演員,都是能很好的把握與控制眼神感情的流露與表達。
而在西方的影視作品中,這樣的眼神戲卻不出眾。他們在表現(xiàn)人物情感的鏡頭上,通常著重表現(xiàn)嘴部的動作,而不是眼睛。比如在《阿甘正傳》中,主人公在家中初次見到他的孩子的時候,鏡頭停留在人物臉上有幾秒鐘,但似乎主要表現(xiàn)的是主人公嘴部的動作,而不是眼睛。
3、分辨表情的準確度不同
2009年8月13日發(fā)表在細胞出版社的《當代生物學》網(wǎng)站上的一份新的報告表明:來自東亞的人們通常比來自歐洲國家的人們更難分辨表現(xiàn)出恐懼與吃驚、厭惡與憤怒的臉。
產(chǎn)生此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東亞的人們總是著重觀察人們的眼睛,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樣平均的掃視整個面部。
格拉斯哥大學的rachael e. jack[1]說,他們的研究證實了東方人在面部表情上更加注重眼睛而往往忽略掉嘴。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指通過眼部肌肉、顏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變化來表現(xiàn)各種情緒狀態(tài)。[2]它是人們表現(xiàn)情感、傳達交流信息的一種重要的非文字表現(xiàn)方法。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貝恩曾經(jīng)提過:在信息的傳達效果中,文字占7%,音調(diào)占38%,而面部表情獨占55%。由此可見面部表情在我們的日常交流中的地位。
國外最早研究面部表情的查爾斯·達爾文曾經(jīng)說過:“面部與身體的富于表現(xiàn)力的動作,極有助于發(fā)揮語言的力量。”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也曾說過:“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yǎng)成功的語言,是比嘴里講的更復雜到千百倍的語言。”[3]這些都說明了面部表情對于我們表達與傳遞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性。然而我們似乎并沒有意識到,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對于面部表情的依賴程度有多深。
paul ekman和wallace friesen 研究了一套稱為fast(面部表情編碼技術(shù))的系統(tǒng),將人的面部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提出了悲傷、生氣、厭惡、懼怕、吃驚和開心六種人類的基本情緒。[4]這一研究展現(xiàn)了人類面部表情的普遍性。然而,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與背景下,同樣的面部表情會產(chǎn)生不同的含義,表達不同的情感。例如東方人通常都可能會用微笑來表示消極的情緒,而西方人則會直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下對于面部表情的著重點也不同。這也就是本文開始提出的問題。
三、面部表情著重點的不同與文化差異的關系
為什么在面部表情上西方人更注重嘴部而東方人更注重眼睛呢?
東方人故來以含蓄內(nèi)斂著稱,比較注重內(nèi)在的表達。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眼睛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nèi)心。而西方人素來開朗開放外向,他們對于情感的表達很直接,所以總是會通過嘴巴將自己的感情夸張直接的表現(xiàn)出來。對于情感表達方式的不同,直接導致了中西方在解析表情的時候關注點不同。這也就說明,雖然人類的表情存在普遍性,但是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與背景中,這樣具有普遍性的面部表情還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性。
表情語是指通過眼、嘴、面部肌肉等變化表現(xiàn)出的臉部的情感體驗。通常指的是面部表情和眼部動作。面部表情是形體動作語言中最能表現(xiàn)人情緒的非言語行為。當今時下比較流行的一詞“微表情”說的就是通過面部表情來看出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因此我們說面部表情是最能體現(xiàn)人情緒的一種依據(jù)。人的喜、怒、哀、樂都可以通過各種信號和行為在臉上表露出來。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這種表情的表達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說笑這個肢體語言,在中國和美國當你對一個陌生人投以微笑意味著表示對于對方的歡迎,對方也會向我們投以微笑以示友好。但是如果對方的回應是板著臉,我們也會立刻停止微笑。但是印第安人則是用哭來表示對對方的歡迎。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肢體語言動作就是吐舌頭。在中國如果一個人感到自己的行為不和適宜或者非常尷尬的時候,經(jīng)常會吐舌頭,同時縮一下脖子。這個動作在多數(shù)中國女孩中較為常見,并有時候被其他人視為可愛。但是在美國人看來,吐舌頭這個動作是非常粗魯?shù)模⑶宜麄儚膩聿蝗プ觥K援斉c美國人接觸時最好不要做這個動作,以免造成負面影響。表情語的另一個重要表現(xiàn)手段是目光接觸。目光語在肢體語言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俗語說:眼睛是心理的窗戶。透過一個人的眼睛的表情我們可以觀看到他的內(nèi)心世界。例如,來自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中會使用更多的目光交流,美國人講話就會非常注意目光接觸的時間和方式。在普通對話中,他們會對看一分鐘然后再挪開。如果兩個美國人互相凝視,那就表明他們之間的關系很親密。在北美,孩子們必須學會直視對方的眼睛,否則就會被認為缺乏激情和自信。
二、身勢語的文化差異
身勢語是指人們借助手、腳、身體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人與人的溝通中,人們除了用語言來表達信息以外,還可以通過身體的動作來表達意思。可以說身勢語的信息傳遞同言語信息傳遞一樣,也是信息發(fā)出者編碼到信息接收者解碼的過程。因此想要用外語進行有效溝通就必須對不同文化的身勢語有所了解。身勢語的第一表現(xiàn)形式即是最普遍的表現(xiàn)形式為手勢語,就是我們經(jīng)常接觸到的“打手勢”。不同的手部動作有著不同的行為代碼和文化含義。以握手為例,在沙特熟人之間在談話的過程中也會通過握手來表示彼此的尊重的意思。但是如果你在澳大利亞或者是英格蘭面對熟人千萬不要以這種方式來問候,因為在這些國家里握手的動作通常發(fā)生在兩人之初以及分手道別之時。同一種身勢語的交際功能也會隨著文化的改變而變化。如有些文化中如中國,認為點頭就是表示支持肯定的意思,搖頭來表示否定的意思但在印度等地人們卻用擺頭來表示對對方的肯定,而相反點頭則是表示對于對方的否定。英美人常常做出吧拇指指尖和食指指尖對接構(gòu)成圓形,其余三指自然伸出的手勢,這個手勢在這些國家表示的是“OK”或者非常好,但是在法國南部地區(qū)表示的意思則是零或者一文不值,在很多拉丁美洲國家則被視為是一種不敬的行為。
1前言
全球化促進了“跨文化交際”的發(fā)展,“跨文化交際”一詞最早在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霍爾的《無聲的語言》中出現(xiàn),指文化背景各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活動。不同的民族因獨特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和地域環(huán)境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體現(xiàn)在思維方式、交流方式、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給“跨文化交際”帶來的天然的屏障與阻礙。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文化特征是國際間“跨文化交際”的主要內(nèi)容,結(jié)合當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的誤解和沖突,接下來筆者將從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兩個方面出發(fā)多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做一詳細分析,并探尋有效解決文化交際沖突的方法途徑。
2中西方思想觀念上的差異
2.1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在對待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內(nèi)在的表現(xiàn)在中西方思想觀念的差異。我們中國的思維方式在注重直接感受的基礎上實現(xiàn)從一般到具體的認識過程,而西方的思維方式恰恰相反,西方的認識過程是從具體到一般的過程。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還體現(xiàn)在認識的模式上,中國素來重視“天人合一”,即人的發(fā)展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整體性思維中國認識世界的基礎;西方在自然科學的指導下,建立了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的關系,保護個人的利益和自由、獨立發(fā)展等西方觀念體現(xiàn)出了西方的個體性思維。
2.2價值觀念的差異
有學者提出“跨文化交際”的核心是價值觀念,要想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真正發(fā)展,必須正確認識中西方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在家庭觀念上,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有濃厚的家族觀念和血脈觀念,家庭內(nèi)部長幼有序、輩分有別。但是在西方的家庭中,兒女18歲后就離開父母,對父母也不承擔贍養(yǎng)的職責。在對待個人隱私上也存在很大差異,中國人注重團結(jié)和坦誠,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而西方人比較注重個人隱私的問題,貿(mào)然問一名西方女子的年齡,會引起西方女子的極大反感。
2.3法律觀念的差異
法律是在文化土壤中盛開的鮮花,不同的文化催生了不同的法律精神,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體現(xiàn)在法律觀念的差異上。中國注重“以和為貴”和“家和萬事興”,打官司在中國人的意識里是有傷和氣和不光彩的事情,制定法律的理論基礎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綱常倫理,由于缺乏明確的公共意識,法律的執(zhí)行也要依靠道德的規(guī)范。西方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比較濃厚,法制精神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西方法制化國家里有一個著名的例子,一所大型商場因建筑不恰當形成旋風致使老人摔倒,商場被告上法庭,老人獲取了高額賠償金。
3中西方日常生活中的差異
3.1風俗習慣的差異
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十分重視中西方文化在風俗習慣上的差異,避免出現(xiàn)不必要的尷尬和誤會。“狗”在中國的語言環(huán)境下多用于貶義,影射壞人、笨蛋或背叛的人,如“狗東西”、“狗屁不通”和“走狗”。但是西方的語言環(huán)境下,從“a luck dog”中即可看出與中國的“狗”意象就有不同的象征意義。再如中西方在數(shù)字使用習俗的也存在很大差異,中國人喜歡偶數(shù),例如“好事成雙”“十全十美”等都寄予了中國人的美好愿望,而在西方國家了人們偏愛奇數(shù),認為單數(shù)是吉利的數(shù)字。
3.2交往習慣的差異
跨文化交際加深了國際之間的交往和交流,強調(diào)了把握中西方交往習慣的差異的重要性。首先在稱呼上,中國重視“長幼有別”,所以不能直呼長輩的姓名,而在西方親屬之間直呼姓名是親切和禮貌的表示。其次在見面問候時,中國人為了表達自己的關心之意,常常說“你去哪里?”或“你吃飯了嗎?”,而面對西方人“你去哪里?”明顯冒犯了他人的隱私,“你吃飯了嗎?”西方人會誤解為你要請他吃飯。最后再告別用語上,中國人注重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感激,例如在告別時說“多謝您的指點,學生我受益匪淺!”,而西方在告別時多說“Happy talking to you !”來表達自己對他人的欣賞之意和交往過程的評價。
3.3教育方式的差異
教育方式直接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教育方式上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中國對孩子進行教育的目的著眼于未來找到一份高薪、穩(wěn)定的工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在這一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片面注重學生的成績高低,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綜合發(fā)展。此外,中國孩子缺少必要的社會教育,造成社會使用能力比較低。目前,中國教育不斷進行素質(zhì)教育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西方的教育重視孩子多元化的發(fā)展,希望通過教育培養(yǎng)出具有自由民主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才,在教育目標和教育方式上與中國的教育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3.3飲食文化的差異
“民以食為天”,中西方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中國具有悠久的飲食文化,對食物強調(diào)“色、香、味、意、形”俱全。中國人習慣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中國人的飲食工具“筷子”成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形象代表。西方人在飲食上追求簡單和營養(yǎng),十分重視進餐禮儀。西方人出于衛(wèi)生的考慮,在進餐是實行分餐制,以“刀、叉、匙”為飲食工具。
4在中西方文化差異下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途徑
4.1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深中西方之間的溝通了解
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深中西方之間溝通和了解,是在差異下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的根本途徑。文化沒有貴賤之分,跨文化交際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實現(xiàn)世界人民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共同發(fā)展,在文化交流中,我們中西方要相互尊重對方的文化,尊重對方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最終實現(xiàn)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4.2在堅持入鄉(xiāng)隨俗的原則上提升和完善自我
“入鄉(xiāng)隨俗”是跨文化交際過程避免出現(xiàn)誤會和尷尬的有效方法,實現(xiàn)“入鄉(xiāng)隨俗”的前提是了解西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即通過交流和學習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有效的語言交流要考慮特定的語境和交流環(huán)境,如見到中國朋友仍舊以“你吃飯了嗎?”的形式打招呼,見到西方人則說:“How are you !”此外,跨文化交際者要汲取世界文化營養(yǎng),不斷提升自身的社交知識和社交技能,掃除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阻隔和文化障礙。
5結(jié)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交往習慣、飲食文化等方面,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強溝通交流和完善自身文化素養(yǎng)是掃除文化差異障礙的有效途徑。在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不斷交流和碰撞,跨文化交流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共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最終也將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消失。
參考文獻:
[1]董芳.跨文化交際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研究[J].理論觀察,2012(4)
[2]邵彤.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xiàn)[J].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3]黃耘.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南方論壇,2010(3)
“跨文化交際”這個概念是從英語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包括語言交際方式、語用問題、非語言行為、交往習俗、社會心理、價值觀念等許多方面。以前,這主要是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所關心、研究的問題,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jīng)濟和社會交往與日俱增。這一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對于我們加深對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而另一方面,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陌生的文化和國家,面對的是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們,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感受到巨大的差異。
1.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的差異
任何一個種族、民族或文化群體,不管其自身的文明程度怎樣,他們都擁有一個固有的文化判定模式,即以自己的文化判定模式為標準,去判定不同文化群的行為規(guī)范是否正確或恰當。人們通常把自己所熟悉的、習慣性的方式當作是最好的、正確的、理所當然的處事方式和思維方式。這種把自己的文化模式置于其它文化模式之上的行為,必然會削弱跨文化交際能力,妨礙跨文化交際的進行。在這里我們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差異:
1.1隱私方面的差異
隱私存在于各種不同的文化中,它是人們控制及調(diào)節(jié)與他人交往的機制。在當前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隱私問題已成為人們?nèi)找骊P注的問題。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人們的隱私觀的差異是造成交流障礙的因素之一。
中國人和西方人有著各自獨特的隱私觀念。以集體主義為主要價值取向的中國人十分崇尚群體隱私,個體隱私的意識比較薄弱。中國人往往認為個人應該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要講究團結(jié)友愛,互相關心。因此,中國人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交換一些個人隱私方面的話題可作為談話雙方迅速拉進心理距離的一種方式。相反的,以個人主義為主要價值取向的西方人則崇尚私有和個體隱私。私人時間、私人空間、私人活動領域以及私人權(quán)利都是他們要極力保護的隱私。西方人講究個人隱私,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所謂“見男士不問收入,見女士不問年齡”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1.2時間觀方面的差異
時間觀作為非語言交際要素之一,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在非語言交際各要素中,關于時間的使用,其代表的意義及產(chǎn)生的交際行為是最能導致交際失誤的所在。
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哲學觀、歷史背景、社會模式等諸多方面千差萬別,其對時間的觀念和態(tài)度也存在著很大差異,從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時間取向模式。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他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做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jīng)商定后方可進行。如果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是不禮貌的行為。無事打電話閑聊也是西方人視為擾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行為。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地按照計劃進行。在中國,親朋好友和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也無需鄭重其事地征得同意。
1.3禮儀方面的差異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guī)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文化傳統(tǒng)不同,使得世界上不同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西方之間就存在著不同的禮儀文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fā)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像“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謙虛之詞就應運而生。而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西方人對恭維往往表現(xiàn)出高興與感謝。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表示接受。正是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夠誠實。在西方人看來,中國人那樣做不僅是否定了自己,也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中國式的謙虛在西方是行不通的。
1.4餐飲方面的差異
所謂“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能夠反映出不同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講究“色、香、味”俱全。所以在中國烹調(diào)里,菜的樣式千變?nèi)f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西方人講求實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不會下過大的工夫,而更講究其營養(yǎng)搭配,注重菜的內(nèi)在質(zhì)量。再看看餐具的差別――刀叉和筷子。這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也影響了東西方人的生活觀念。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則需要與家庭成員共同圍坐桌邊進餐。由此便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后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中國人更喜歡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方式,讓其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會習慣性地講幾句“多多包涵”之類的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中國人在飯桌上的這種熱情好客經(jīng)常被認為是不文明的行為。西方人講求尊重個人權(quán)益和個人隱私,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其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
2.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這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沖突。文化差異對交際能力的影響很大,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和失敗的根本原因,可以影響跨文化交際中的信息獲得,或誤導信息的獲得,或阻礙交際的進行。
2.1思維方式各不相同
思維方式是主體在反映客體的思維過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維形式、思維方法和思維程序的綜合和統(tǒng)一,主要由知識、觀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語言、習慣等要素組成。這些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其各自的特征及其結(jié)構(gòu)規(guī)定著思維方法的性質(zhì)、類型和特征,從而產(chǎn)生了思維方法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本質(zhì)上是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長久生活在不同區(qū)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中西方屬于兩大不同的文化體系,其思維方式必然存在著差異。
東方民族的思維方式呈圓形,以直覺體驗為工具,強調(diào)整體性,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jīng)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jīng)驗和感覺去“以己度人”。由于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具有明顯的籠統(tǒng)性和模糊性。而西方民族的思維方式呈線形,以邏輯實證為手段,強調(diào)部分分析,具有濃厚的實證、理性和思辨的色彩。正如傅雷先生所闡述的:“……東方人與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細微曲折,挖掘惟恐不盡,描寫惟恐不周。此兩種Mentalities彼此殊難融合交流。”
2.2行為規(guī)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guī)范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地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guī)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的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guī)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chǎn)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jié)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對此會非常憤怒。
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guī)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guī)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是遵循入鄉(xiāng)隨俗的原則。
2.3價值取向各不相同
價值不是指人的行為或事物本身,而是用以判斷行為好壞或?qū)﹀e的標準。價值所涉及的行為、事物、狀態(tài)或目標可能屬于各種不同的范疇,如家庭、工作、社交、休閑、文學、藝術(shù)、宗教、經(jīng)濟、政治及法律等。一種價值偏好經(jīng)過時間長久而演變?yōu)橛绊懼卮蟮膹V泛信念,便可稱為價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人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qū)分美丑善惡,進而形成了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不過,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nèi)都有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
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jù)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fā)展被視為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xiàn),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xiàn)個人利益,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
2.4語用遷移造成影響
語用遷移具有跨學科性質(zhì),不僅是第二語言學習的難題,而且會使跨文化交際出現(xiàn)障礙,對跨文化交際的成功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及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跨地區(qū)、跨文化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在此過程中,由于人們來自不同的文化,或多或少無意識地總要帶著自己文化的烙印,以自己的文化或社會語言規(guī)則來理解和評判別人的行為,這就發(fā)生了語用遷移,結(jié)果難免造成理解失誤甚至交際失敗。
這種后果有時很嚴重,甚至招致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我國的羊絨制品在國際上評價頗好,北方某廠曾出口一種“雙羊”牌高檔羊絨被,商標被譯成英文Goats,結(jié)果銷路一直不好,原因就在于對英語單詞goat的理解。在英語中,這個詞除了本意“山羊”外,還有“色鬼”之意。對于這樣的英文商標,無論羊絨被的質(zhì)量有多好,用起來多舒服,相信西方的妙齡女子、家庭主婦們也不會愿意把它鋪在床上。
3. 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啟示
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還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學習一門語言,除了要掌握其知識和技能之外,還應了解該語言所反映的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礙,得體、有效地同所持語言的人交流信息和思想。“如何說”、“不說什么”,有時候比“說什么”更加重要。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斯基就曾說過“語言教學就是文化教學。”教師應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本國文化、外國文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跨文化知識,養(yǎng)成尊重、寬容、平等、開放的跨文化心態(tài)和客觀、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與世界意識,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較、參照、攝取、舍棄、合作、傳播的能力。這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
對于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為了達到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對授課教師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轉(zhuǎn)變教學觀念,不能把教學重點只放在語法和詞匯上,這樣學生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教師應幫助學生跨越文化阻隔,使學生在掌握聽說讀寫譯技能的同時,導入異國文化,弘揚本國文化,幫助學生了解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培養(yǎng)其從不同視角看待和理解中西文化。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yǎng),拓寬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有外教的學校,還應充分發(fā)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鼓勵學生直接與外教交流,聽外教作報告或講課,其言傳身教會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總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全面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是跨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我們的外語教學應為培養(yǎng)出具有跨文化交際素質(zhì)的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許力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07).
[2]鄧炎昌,劉潤清編.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張蓓,鄭文園.跨文化意識英語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1).
[4]顧曰國主編.跨文化交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