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10: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生態園林設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植物景觀在生態園林中的重要作用
植物景觀在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植物配置能夠美化改善生態環境,營建賞心悅目的形態美、層次美,一方面為城市發展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時美化了城市環境。此外,生態園林可以有效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調節小氣候,在夏季降低氣溫,冬季升高氣溫,降低風速,發揮防風作用等等。此外生態園林可以抵御自然災害,具有防火、防震、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綠色植物可以吸收有害氣體,釋放氧氣,維持碳氧平衡,凈化環境。生態園林還可以為人們提供休閑游憩場所,讓人們親近自然,陶冶人們的情操,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3生態園林中植物配置的原則
生態園林中植物配置是一項系統化、綜合化的工作,要求按照一定原則進行配置,概括來說,植被配置應該遵循“藝術性原則”、“景觀性原則”、“生態性原則”、“生物多樣性原則”、“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原則”。藝術性原則要求植物景觀和諧統一、調和、均衡,不同植被之間形成相互錯落的層次,同時保證柔和、平靜的和諧美感。生態性原則要求植被配置合理,能夠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物種之間相互補充,功能健全,并且保證生物多樣性,對于外界侵擾能夠有效抵抗。適地適樹、因地制宜是生態園里設計中植被配置的核心和基礎,要考慮生態園林所處地區的氣候、土壤和環境條件等。
4通山縣城區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的配置
4.1通山縣城區基本情況
通山縣位于湖北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4°14′~114°58′,北緯29°51′。最高點是太陽山主峰老鴉尖,海拔1656.7m。全年平均日照數1845h,平均日照率42%。全年平均氣溫16.3℃,1月最冷,極端最低氣溫-20℃;7月最熱,極端最高氣溫40.5℃。全年無霜期在226~248d之間,年平均降水量1500mm,通山縣森林覆蓋率達67.8%,是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生態屏障。
4.2通山縣城區綠化植物的類群
通過對通山縣城區進行實地考察,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通山縣城區生態園林植被進行了歸納整理,將該區域態園林植物分為10類。按照“植物種類越多,生態系統越穩定”的理論,還應該做好城區古樹名木的調查、登記和保護工作,通山縣超過100歲的樹木有1300多株,古樹名木不僅作為觀賞植物存在,而且具有歷史意義,要做好就地保護工作,加強繁育研究工作和信息記錄管理工作。
4.3觀花、觀葉、觀果相結合,體現植被的季節性變化
對于觀花、觀葉、觀果植物進行合理搭配,很多花木葉色漂亮,有些植物在不同的季節展現極為特殊的形狀,不同植物之間相互配合可以獲得極好的觀賞效果,比如綠色的柳樹和草坪相互結合會呈現和諧統一美。各種植被相互結合在一起延長植物景觀觀賞期,形成春花燦爛、夏季絢麗、秋季唯美、冬季疏朗的景色,讓人們漫步其中,如同漫步在美麗的山水畫中。
4.4加大本土植被開發,加強植物培育力度,保護植被多樣性
本土植物指的是通山縣的鄉土植物,具有適應性強、資源豐富的特點,鄉土植被能夠很好的適應城市植被,并且成本低廉。本土植被的開發不會造成生物侵入。通山縣本土觀賞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同時,具有較好觀賞價值的植物種類300多種,其中,蕨類植物26多種,裸子植物30種,被子植物260多種[4]。加大本土景觀綠化植物的開發使用力度,既可以降低綠化成本、提高移植移栽成活率,同時可以彰顯地方特色,增強市民的認知認同感,增強市民人愛自然保護環境的自覺性。保護植被多樣性,改城市生態環境,豐富城市景觀,保證景觀色彩的多樣性,加強園林植物多樣性保護,做到以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合理選擇植被,在有限的園林空間內配置最多的植被種類,遵循“本土植被優先,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的原則,保證生態園林生態系統正常運行。
4.5注重植被層次變化,注重不同園林要素之間的配合
注重植被層次變化,使得植物色彩層次更為豐富,搭配不同葉色、花色的植被,從植物色度方面來講,選擇色彩對比度較大的種類搭配,增加色彩深度,從植物高度來講,園林植物可以分為喬木、灌木和藤本植物,其中植物造景中各類型比例要合理,一般情況下,喬木常綠和落葉比例為:1∶1.2,灌木常綠和落葉比例1∶1,藤本植物常綠和落葉比例為1∶1.34。草本花草和木本花木各有優點,兩者之間可以相互配合,保證兩者之間形成層次美,確保生態園林一年四季都有美麗的景色。
2生態學在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實踐應用
雖然園林意境在現代城市園林的景觀設計中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能夠有效提升當代園林景觀的設計水準,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應確保各方面之間的協調,避免影響到園林景觀設計的整體水平和城市建設的應有面貌,發揮出現代園林景觀的生態價值。尤其是在當前生活節奏日趨加快并且文化消費不斷上揚的環境下,且生活環境質量日益下降的背景中,廣大群眾對于園林的審美要求不斷提升,要求園林具有簡潔、容易識別且影響深刻、環保性高等特點。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園林設計既能夠反映出現代城市應有的現代氣息,而又能夠滿足市民們的審美需求。通過對園林意境的應用,能夠很好地將我國“天人合一”思想理念與城市建筑相融合,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好的園林景觀。在進行現代園林景觀的設計中還應當明確,園林意境、場所感、歸屬感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為此現代的園林景觀設計應當盡量滿足場所感和歸屬感方面的要求,使園林真正成為居民的心靈棲息地。最后,在對園林意境加以利用時,還要注重對園林特色和城市自身特色的凸顯,使園林景觀的設計帶有時代和城市自身的烙印,保持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生態性特點,營造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氛圍,推動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發展。
我國地大物博,每一個區域都的地形地勢地貌有不盡相同,在設計園林時,完全可以利用地形的優勢,將生態美充分的表現出來。我國有些區域的地形本身就是一道景觀,在設計園林時如果能夠將這道景觀有效的融合進去,其生態美體現得就非常明顯。設計人員在園林設計時,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利用一些認為手段,根據地形營造出一種生態與美相結合的環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對地形進行藝術化處理時,可以遵循兩個原則,一是一切以自然為前提,另一是人工打造意境原則,但是無論使用哪種原則,都不能破壞當地的生態鏈。一般城市居民都希望能夠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自然,但是又不希望有太多的認為因素,所以設計人員應該將這兩個原則有效的融合起來,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地形優勢。
2、植物的生態美設計
植物是園林設計中不能缺少的元素,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設計人員往往忽視了植物在園林設計中的最終的價值。在園林設計中,植物既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改善周圍的空氣質量,不同的植物類型組合在一起就具有一定的生態美,如果能夠充分的利用這種美,設計人員在設計時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設計效率與質量都能得到保證。每種植物都具有不同的風格,而設計人員的責任就是將這些風格不同的植物融為一體,通過季節的變換來體現其生態美,給人們常去常新的感覺,這樣人們也就不會產生厭煩心理。人們在園林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有些地區植物非常有特色,如果能夠充分的利用在園林設計中,既能發揮該地區植物的生態價值,也能夠體現出該地區園林設計的特色,對傳播鄉土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所以在設計時,設計人員在選擇植物品種時,要將選擇重點放在當地,這樣既能節省植物運輸的成本,充分的顯示出該地的風土民情。
3、水景的生態美設計
水體在園林中是最為活躍的構景要素。在現代江南園林理水中,秉承傳統的理水觀,對水體進行藝術上和自然形態上的塑造與加工,力圖符合天然水景的形成機理和盡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地貌形態,使水體與環境相協調,做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塑造出一個概括、精煉、典雅而又不失其自然形態的山水環境;還需結合現代景觀元素,塑造出具有時代特征,梵音現代人的審美要求,滿足功能需要,符合環境生態安全并且節約資源、經濟適用的作品。在水體景觀設計中最終追求的是風景質量、使用功能和生態功能的完美結合,除了追求景觀意境美、形式美和自然美以外,還需以追求生態美為目標。
4、園路的生態美設計
園路,是指園林綠地中的道路以及廣場等各種鋪裝地坪,是園林重要的構成元素。它像人體的脈絡一樣,貫穿著整個園林的交通網絡,是聯系各個景區和景點的紐帶和風景線,是組成園林風景的造景要素。它蜿蜒起伏的曲線,豐富的寓意,精美的圖案,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它不僅引導人流、疏導交通,并且將園林綠地空間劃成了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間。園路的規劃設計,對園林綠地的整體規劃的合理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把道路的功能作用和生態美藝術性結合起來精心設計,減少道路對環境的影響,使道路運輸系統真正融入自然環境之中,從而建設“生態園路”。
5、園林建筑的生態美設計
建筑是一種實用藝術,它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實用與審美的統一體。作為藝術的建筑,綜合了雕塑、繪畫等造型藝術的某些特性和功能,取得了特有的形式表現力。園林建筑是創造一個能夠欣賞大自然、遠離喧囂的避難所,通過流水、樹蔭和其他一些材料把房屋的空間組織起來,并賦予其安全感,這樣就把自然與建筑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室外空間部分作為室內空間向外延伸的內容,如果建造得成功,它所表現出來的意義不僅僅是建筑的一部分,它可以時刻提醒人們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間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同自然界之間的聯系能夠喚醒人們最原始的記憶,因此帶給人們的就是健康向上的情緒。它們可以把所有生物最真實的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作為人類,我們只是生物界中的一部分。
2園林景觀設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從定義的角度來講,園林學科指的就是一門具有協調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自然環境等關系的科學與藝術。而對于現代風景園林學科來講,其主要是由傳統園林學、相關的城市園林綠化以及大地景觀規劃三個主要方面所組成的。在我國,園林作為一個學科的形式已經具有相當長時間的發展歷程。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至少有100多所高校都相繼開設了園林專業,但在園林更加欣欣向榮發展的背后,隨之而來的便是隱藏著的種種矛盾與危機。其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園林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的專業素質不夠高。在現在教學制度不斷改革的形勢下,部分高校往往將大量師資以及學生的教學、學習時間,都集中地安排在了對重點學科的學習及其他研究上,而將很多園林以外的基礎學科只是簡單的作為設置、調配。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會形成一種不好的教學結果,其主要不足就是雖然學生在園林基礎方面的知識、園林方面的技能進行了深入研究學習,但是,作為園林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并沒有對和園林密切相關的城市規劃、環境藝術學科進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或者是學習等問題,這也是很多大學生出現專業素質普遍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園林景觀設計教學中生態設計理念的應用策略
Abstract: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 landscape design requirement stylist to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factors to consider. This requires landscape design must be fully thought to people and landscape harmonious unification, it shows the landscape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的訴求愈加強烈。設計師在設計園林景觀時,已經走出了單純設計圖紙的桎梏,而是在設計時,體現出對生態發展、物質能源、環境維護等多方面的考慮。甚至有的時候,設計師把追求生態的和諧統一放在了園林設計的首位。
1生態設計理論發展變革
生態設計理論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涉及環境生態學、城市生態學、水文生態學等、植物生態學等多個學科知識。現代生態學理論的不斷發展,使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獲得了長足進步,并且對大范圍景觀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設計師在設計園林景觀時,應該注意將景觀美學同生態科學技術緊密結合起來,使園林景觀具備良好的生態效應。
上世紀70年代前,生態學主要研究物質流和能量流,景觀設計著眼點在空間結構,二者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這種狀況直到80年代,才隨著對景觀生態要素和功能結構等方面的研究,才使得二者之間的結合方面的研究快速發展起來[1]。
生態學和園林景觀設計間的結合,使得對于景觀和土地、生態系統和空間等要素達到了良好的美學效果,形成了景觀生態學。此外,景觀生態學在對系統進行構建時,無需對外部細節進行全面了解,只需在基本的格局內進行操作即可。這種對于跨領域和整體的研究有效避免了傳統都市景觀的局限性,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2生態設計理論和園林景觀設計的融合
2.1生態設計理論的基本要求
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對藝術、科學和社會等方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必須對這些要求全部要考慮到,缺少了任何要素,園林設計方案就缺少了應用的生命力。因此,生態設計理論必須貫穿于園林景觀設計的全過程,才能保證良好的設計效果。
從某種意義上講,設計師的工作已經轉變成為幫助人類尋求良好的戶外活動空間、合理利用土地或其它自然資源。生態園林設計要求必須體現出對于自然的尊重和維護,這是現代生態設計理論中的基本要求。特別是景觀設計和人必須體現出和諧統一、相互協調、相互發展的規律和趨勢,人必須成為生態環境的一部分,而不能作為自然的對立者而存在。
2.2生態設計理論和園林景觀設計的融合
生態景觀設計不能簡單的歸結在“設計”或“自然”上面,而應該注意兩者之間的相互融合。完美的設計師,應該摒棄硬性的設計,追求充分挖掘自然的潛力,并且根據環境的條件來改變設計方案,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比如,在設計時,設計師應該充分利用環境的現有材料和條件,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尊重環境原本的意境。
一般情況下,在園林景觀設計時,設計師只要采用了一種或幾種生態設計方案,所設計的作品都可被稱為生態景觀園林。設計師應該因地制宜,在園林設計時體現出自身的生態理念,如,有的設計師希望在園林內實現雨水的循環再利用,有的設計師喜歡實現園林內的“零污染”排放等,這些都能體現出設計師對于生態理念的追求[2]。
2.3人與生態園林景觀間的關系
目前,在生態園林設計領域,存在一種錯誤的看法,就是認為在園林內種植大量的綠色植物就是園林生態的體現。殊不知,這些植物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進行維持,這同生態設計理念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設計師在設計時,應該盡量尊重園林所在環境的當地物種的地位,盡量減少引進外地物種。從生態學角度上看,當地物種經歷了萬萬年的演變歷程,其對自然的功效是外地物種所無法比擬的。并且,本地物種對自然的需求是比較小的,且能夠與周圍環境達到完美的協調統一。因此,設計師應在園林內營造一個可以循環再生的生態系統,大至一片森林、一片水域、一片濕地,小至一個池塘、一條小溪,都可以被塑造成一個生態系統。其最終目的就是要達到整個系統內的能量流、物質等實現動態的平衡,同時還應和周圍的生態系統保持良好的互動聯系[3]。
生態系統的和諧統一的目的是滿足人對于生態環境的需求。特別是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這種需求尤其顯得更為強烈。由于人的影響和活動始終貫穿于園林設計的全過程,使得人的活動時間、物質要求和精神需求等,都不同程度的對園林景觀設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在對城市風景區進行土地整體規劃布局時,應該首先保護規劃區內的生態林地、歷史遺跡等。同時,對土地資源結構進行調整,使之符合規劃區內的土地模式和類型體系,彰顯風景區的自身特色,逐步開發具有旅游價值的土地資源。對規劃區內與設計風格不相適應的建筑必須予以拆除或搬遷,并對林地和園地進行改造。此外,還應充分開辟山谷等地形,提供給游客野營的場地。對于社會用地應該盡量集中發展,確保風景游賞用地的需求。
人天性是貼近大自然的,這種對大自然的喜愛又集中體現在了對于各種植物的喜愛。因此,在生態景觀園林設計時,必須重視對植物的設計和布局,并且,還要保證景觀內所有植物能夠獲得良好的生長環境。設計師可以憑借植物的生態原理和相生相克的特點,設計景觀內的植物群落,保證景觀和植物群落能夠協調統一,實現植物群落的穩定和有序生長,發揮生物多樣性的最大效益。比如,很多設計效果良好的風景區,就是通過將植物群落按照其特點,劃分為生態保護區、古建園林區、風景林景區和彩色葉林景區等部分,從而保持了植物群落的節奏變化和色彩層次,實現了景觀群落的引人入勝。這對保持景觀區的生態效益,實現良好的旅游效果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3結語
現代生態學設計理論和園林景觀設計的融合是園林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保護的日漸重視和回歸大自然愿望的不斷迫切,生態設計理念在園林景觀設計領域必將得到高度重視。本文介紹了生態設計理論的發展變革,從生態設計理論的基本要求、生態設計理論和園林景觀設計的融合、人與生態園林景觀間的關系等三個方面,對如何促進生態設計理論和園林景觀設計的融合進行了探討,希望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植物作為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給生態風景園林造就一種生機感。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風景園林已經成為未來園林的發展方向。通過喬木、灌木、花草等各種素材,利用藝術手法,可以實現園林風景建設,體現植物本身的美,改善周圍生態環境,展現自然美感,提升欣賞價值。
1植物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功能
1.1調節空氣
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來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改善空氣質量,通過釋放的水蒸氣來調節溫度,增加濕度,使得空氣變得清新。作為生態園林建設當中的主要植物,在綠地率較高的地區,人們會感覺空氣清新,精神抖擻,這與綠化植物釋放出的氧氣和水蒸氣有關,相關調查顯示,綠化地區相比于未綠化地區,空氣濕度要高出15%~20%。
1.2改造城市生態氣候
植物不僅可以調節周邊的空氣,對于當地的氣候也有一定的影響。調查顯示,在綠地率較高的地區,人們中暑的幾率要遠遠低于未綠化的地區,雖然在夏季這種差別不明顯,但是到了冬季兩者的溫度差異可以達到10℃左右。另外,城市熱島效應對于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人們更加關注城市的生態園林建設,因此對生態園林植物進行合理配置,發揮冬暖夏涼的作用,對于調節改善城市氣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減少城市噪音
目前城市的噪音污染十分嚴重,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研究表明,當人們長期處于噪音環境時,就會感到身心疲憊,精神萎靡,表現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各種癥狀,但是一些高大、濃密的植物會將這些噪音有效隔離開來。研究表明,具有較好樹木覆蓋的地區,噪音強度會減少5倍以上翻。因此,城市生態風景園林的植物對于減少城市噪音具有很好的作用。
1.4促進小型生態系統構建
植物間合理地搭配,能促進彼此的生長,形成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在城市生態風景園林設計中,植物種類的搭配顯得十分關鍵,通過錯落有致的植物搭配,以及他們之間彼此的小氣候、土壤、水分和養分的作用,在相互競爭中彼此作用,相互適應,從而有選擇地形成小群體。研究表明,多種復雜的植物群落構成比單一的種類生長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生存能力,能促進小型園林生態系統的建設。此外,城市生態風景園林可以調節氣候,凈化空氣,通過種植植物來完善食物鏈等,能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
2園林設計時植物的配置方式
2.1植物的色彩搭配
園林設計時,植物的色彩搭配包括單色應用、雙色配合、多色配合和類似色配合等4個方面。單色應用主要用于大面積的園林設計,能形成大色塊的景觀,但是往往會顯得較為單調。雙色配合主要是補色配合,比如紅和綠這種鮮明的對比色,此外鄰補色配合也能得到較為活躍的色彩效果,比如黃色和大紅色。多色配合往往會帶給人們一種歡快、活潑的感覺,例如節日期間各種顏色花卉的搭配能創造出祥和、歡快的節日氛圍。類似色配合主要應用與園林設計時空間的過度,給人帶來柔和、安靜的感覺,沒有明顯的對比變化。比如有的花壇色彩由內向外依次展開,具有層次感和節奏感。
2.2植物季相搭配
植物在四季的變化中葉、花、果的色彩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而顏色的轉變,使得園林有較好的觀賞價值。園林植物利用季相來充分的配置,體現植物色彩變化,提升園林藝術作用。例如北方和南方相比,春季較晚而秋季相對較早,因此氣候的變化也會影響植物色彩的變化,而且即使同一地區色彩的變化也會出現不同,比如低溫或者少雨會影響花木的生長和開花。在園林植物中增強季節感會有特殊的藝術效果,例如春季的山花爛漫、秋季的碩果累累等。在目前的局部景區往往突出一個或者兩個季節,常常采用單一或者少量的植物種類,為了避免某個時期的枯萎,可以增加綠色草木來延長觀賞期。
2.3觀花和觀葉植物相結合
在花木配置時可以增加一些顏色鮮艷,對比較為明顯的植物,比如紅色的楓葉,黃色的銀杏等,這些植物作為景觀植物能增加觀賞的色彩,十分適合植物造景。此外,樹木與開花植物相結合,不僅能延長觀賞的期限,還能增加景色的層次感。四季常綠的植物也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顏色翠綠的植物可以和較大的植物相互配合,來增加觀賞效果。
2.4配置層次相和諧
植物之間的配合一定要遵循不同的層次感和顏色搭配,比如將不同形態、顏色大小的花木組合在一起,能使植物景觀的色彩更加清晰,搭配更加和諧。組合的高低可以依據不同的形式而定,最主要是體現層次感,避免雜亂無章,展現和諧的美感。比如高度為1m的紅橙木球、2.5m的朱瑾、4.5m的黃槐和8m的秋楓進行組合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3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的藝術手法
3.1對比和襯托
由于植物形態不一,在實踐當中要應用植物不同的特點來襯托出園林的美感,在樹木之間相互搭配時,一定要注意協調,最大限度地避免顏色和高低差異所造成的破壞感,從而避免影響整體園林設計美感。一方面要利用色彩大小差異表現出強烈的對比感,另一方面通過增加綠色植物的數量來完善和襯托出景觀的主體效果。
3.2動勢和均衡
由于植物具有各自的形態,有的植物形態比較規則,而有的卻較為隨意,因此在植物配置時,一定要注意植物之間相互的協調,包括形態、大小、顏色等。此外,在合理配置的基礎上,也要同時重視植物的長勢和發展趨勢,有可能因為植物的生長周期不同造成配置的不平衡,產生不和諧現象。
3.3層次和背景
生態園林風景設計中植物的搭配盡量避免單調,利用喬木、灌木、花卉等多種植物來進行多層次的配置,可以使得整個景觀更加的豐滿。一般背景樹要高于前景樹,在配置時前景和背景產生較大的差異,體現和襯托出強烈的對比效果。
4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應注意的問題
4.1植物選擇要因地制宜
在生態景觀園林實際中,植物的選擇一定要注意當地的土壤、氣候、水源和季節變化等基礎條件,在植物選擇時,要按照不同的生長習性和季節來選擇植物配置,遵循植物生長的基本規律,嚴格人工控制,盡量減少由于運輸、栽植而導致的植物死亡現象,還要避免引進造成人體過敏的植物。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4.2設計要注重季節因素
中圖分類號:K92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生態園林的內涵
生態園林主要有以下 3 個方面的內涵:
1.科學配置園林植物。做到喬、灌、草、藤園林植物的科學配置,建立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維持總體平衡,保持群落穩定,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既在時間上能夠維持它的群落結構和自我更新,也能夠維持對不良環境條件脅迫的恢復力,并同時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2.發揮植物的生態作用。因地制宜,適地適栽不同生態類型的園林植物,充分利用綠色植物,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化率;調節小氣候,如調節溫度、增加濕度,涵養水分,降低風速等;調節生態平衡,如吸收環境中的有毒、有害氣體,吸滯塵埃,減少燥聲。
3.體現園林植物的美化價值。美化景觀、豐富建筑群體輪廓線,增加城市建筑藝術效果,豐富城市景觀,使建筑“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緊密聯系,從而為人們提供更高層次的文化、游憩、娛樂享受和人們生存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
二、加強生態園林設計的幾點建議
1. 要形成現代城市生態園林設計理念
生態學的不斷發展,以生態學原理與實踐為依據,建設生態園林,將是園林生態發展的趨勢。生態園林的基本理念是“多樣性的自然生態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共生的樂趣,提高人們的自然志向,使人們在觀察自然、學習自然的過程中,認識到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而形成新的園林設計理念。
2.盡可能地保持綠量較大化
綠量是城市綠地生態功能的基礎。它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平面上要有一定的面積。二是立面上要有復層的結構,以提高綠量。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過喬、灌、草、藤和地被復合群落結構,提高葉面積指數。在符合植物生態特性的前題下,盡量選用葉面積大、葉片寬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綠化光合效率,創造適宜的小氣候環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溫和冬季保溫的能耗,提高市民與自然環境的聯結感;同樣,根據功能區和污染性,選擇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發揮綠地對污染物的覆蓋、吸收和同化等作用,以增加氧氣,降低二氧化碳濃度,降低污染程度,促進城市生態平衡。此外,還應重視植物景觀的其它生態功能的發揮,如對人直接的強身祛病功能、植物抑菌、創造清新空氣和釋放保健物質等功能,有利身心健康。
人們對綠色有一種特殊的喜愛之情,綠色帶給人們舒適安全的感覺。園林綠地的設計有 3 種,規則、混合和自然。規則式的具有歐洲特點,一般的歐洲園林都是規則的,講究馴服自然,多是直線,圓圈,成對稱分布,各種人為的跡象。這是與中國園林的設計的不同之處。按照園林的設計意義,植物的生活習性以及在自然界中植物群落的分布規律,仿照植物的群落結構,經過藝術性的改造,做成美麗的帶有自然氣息的生態綠地。在設計中,需要多多考慮植物的生理特征,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進行樹種的挑選,避免種間競爭,以形成穩定合理健全的群落結構。樹、花、草是城市生態園林綠化中的 3 要素,均是城市生態園林綠化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要因地制宜。
3.生態園林要充實生物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園林構建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物種多樣性是群落多樣性的基礎,它能提高群落的觀賞價值,增強群落的抗逆性和韌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穩定,能形成豐富多彩的群落景觀,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要求;依靠多樣性的物種種類,構建不同生態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地發揮植物群落的景觀效果和生態效果。因此,選擇合理的植物是生態園林景觀營構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形成城市風格,創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筆者認為,選擇光合效率高,適應性強,枝繁葉茂,葉面積指數高的植物可以最大化地提高生態效益。同時向立體化擴展,形成地面、墻面、屋頂多層次、多景觀的綠化景觀體系。要特別重視推行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最終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為城市景觀增色添輝。
4.注意生態園林設計中藝術性原則
生態園林是各生態群落在審美基礎上的藝術配置,是園林藝術進一步的發展,應遵循統一、調和、均衡、韻律四大基本原則,使人過目或置身其中時具有柔和、平靜、舒適和愉悅的美感。同時,要注重色彩在視覺感受上的不同差別,借以表達人的思想、品格、意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人置身于自然美的環境中。總之,生態美學是研究自然生態藝術美的一門新興學科,而生態園林設計是生態美學的一個分支,是生態美學在園林領域的具體化。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涉及到生態學專業問題時,可以考慮和生態學專家密切合作,把這兩門學科很好地結合起來,創造出真正的生態景觀。
5.園林設計與當地環境
城市園林的設計是不能忽略當地的客觀環境,否則會破壞整個的生態大環境。大自然恩賜與我們天然的環境,在其中生活,享受著大自然的美好,不能把它破壞。因此需要充分地考慮到設計理念是否與當地的情況相適應。大自然自有它自己的規律,人為地破壞會帶來無法挽救的傷害,比如植物的配置,西湖水葫蘆肆意生長,除不盡,帶給我們很大的損失。再比如,杭州的孤山,是我國著名的臺地園,它沒有讓人感到很生硬,它利用自然的地勢,依山而建,讓人感覺特別的舒適,親切。
6.園林設計與人文關懷
城市園林的設計就是為了能夠美化環境,給人們提供一個在緊張生活中可以放松心情的好去處,所以人文的關懷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們國家大多數城市都有漂亮的廣場,然而如果這么大的一個廣場只用草坪鋪裝,其它的只有少量的灌木與喬木放在路的兩旁,許多的游樂設施以及休憩設施都暴露在陽光之下,在炎熱的夏季和連綿的雨季,沒有大樹的遮蔽,沒有一些躲雨的建筑,即使是再美麗的風景,也不會有人到此一游。
7. 園林的設計要與城市的發展水平相吻合在一些比較落后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但是為了盲目的攀比,追求視覺上的效果,要氣派,要富麗堂皇,要宏偉,不顧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顧后果的投資園林的建設以及后期昂貴的管理成本,造成物力、財力與人力的浪費,這是個深刻的教訓。城市園林建設是一件利民利國的好事情,它的目的就是改善人們居住的環境,讓廣大市民在更舒適,更整潔健康的環境中生活,適應人們日益增加的對物質和文化的需求,所以園林的設計是特別重要的,園林設計者必須考慮周全。
三、結語
城市園林是以傳統與現代的園林作為基礎,緊密結合城市發展,配合人們越來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把整個城市作為載體,來實現新型園林的建設。它的總體目標是“環境優美,生態良好”。它的特點是城鄉結合,郊區有鎮,總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滲透,共同提高。城市園林建設在我國城鄉發展中占很大一部分,是城鄉發展的關鍵。
隨著城市景觀規劃生態意識的覺醒,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也被賦予了應有的生態內涵,即“生態園林綠地系統”是繼承和發揚中國園林中的精髓,吸收了世界其它城市園林綠化有益的經驗,遵循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修復生態系統,使其良性循環,保護生物多樣性,謀求持續發展,以體現出功能、環境的文化性,結構和布局、形式和內容的科學性。
城市園林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宜居環境的基礎。只有完善發達的城市綠地系統才有可能營造出宜居的城市環境。人們在欣賞、享受美的城市綠化景觀的同時,能夠更加自然、親近地融入到城市綠地環境中。
本文通過對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研究進行系統的歸納,旨在分析國內外研究的現狀以及在不同區域實踐的好壞,以提出今后綠地系統規劃的具體方向。
1 國內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研究進展
20世紀70年代初,生態學作為設計理論引入綠地規劃,城市綠地開始了以改善城市環境及滿足景觀要求的生態園林綠地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城市綠地進入了生態園林的理論和實踐探索階段,出現了“世界花園城市”和“世界最適宜人居城市”。此時,老一代園林工作者系統地總結建國30多年來城市園林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主張用生態理論作指導,建設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于一體的園林綠地系統[1]。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已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國內的城市綠地建設就此達到了新的[2]。1986年,中國林學會在溫洲召開的“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植物造景與園林生態”研討會上,周義錄、展瑰琦、余森文等人首次提出了“生態園林”新概念。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了建設“森林城市”的觀點,強調綠色生態環境對建設人類生存空間的調節作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最好辦法就是運用生態學的理論來進行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充分發揮綠色植物的功能。由植物構建的城市景觀,在功能效果上與植物群落結構設計有密切關系。21世紀初,城市綠地進入區域生態綠地及城市大園林綠地階段。生態園林觀點成為制訂城市綠化的方針和政策,也是進行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的重要依據 [3]。
國內眾多大城市如北京,南京、深圳、太原、哈爾濱等紛紛進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對策研究和綠地系統規劃實踐工作[4]。
1.1 人工植物群落的研究
人工自然植物群落是城市綠地景觀豐富的前提,也代表了城市的綠化發展水平,更是綠地系統生態功能的基礎。科學、合理的植物群落結構是綠地生態系統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礎。王曉俊(2000)認為“自然式種植注重植物本身的特性和特點,植物間或植物與環境間生態和視覺上關系的和諧,體現了生態設計的基本思想。生態設計的目的就是要創造更自然的景觀,提倡利用種群多樣、結構復雜和競爭自由的植被類型[5]。”聶磊(2002)提出城市生態綠化概念,并從創建生態城市的一體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態設計水平,構建合理復合人工植物群落,提高植物配置水平等方面探討了城市生態綠化的思路和措施[6]。嚴玲璋(2003)曾提出“城市綠地以有生命的植物為主,構成的植物群落以 10~20 年后再現自然界的頂級群落為模式建成的生態綠地”[7]。宋興琴、鄒壽青(2003)提出在生態綠地建設中,創造多樣的生境,構建多種不同類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吸引益鳥、蟲等有益動物回到城市中,不僅能形成病蟲害的生態調控機制,還能大大豐富城市景觀,為市民創造一個鳥語花香的環境,讓人們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8]。李妮等(2006)通過分析研究成都市園林綠化的現狀與不足,歸納現有的植物群落特征,提出“近自然人工植物群落”的營建理念,即遵循植物配置方法,營建不同類型的人工植物群落,應用于城市綠化建設[9]。郭麗(2009)提出應用人工頂級群落和動態平衡演替理論,形成具備多個優勢物種的不同類型群落交錯分布、穩定而優美的城市綠化景觀[10]。李燕等(2010)提出了生態園林的主題是自然植物群落或模擬自然植物群落。要使園林綠要使園林綠地景觀穩定、協調發展,就必須實行園林綠地類型的多樣化和園林景觀的生物多樣性[11]。
1.2 綠化不能背離生態規律
目前我國在綠地建設中有不少違背城市生態規律的現象,如:“廣場熱”、“草坪熱”、“景觀大道熱”等,為綠化而綠化,造成自然地貌植被被破壞。鑒于這種現象,不少學者提出了綠化一定要與生態相結合,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必須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綠化建設離不開生態學理論的支撐。馬少妝(2010)提出了:無論從維護城市生態平衡,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或是城市現代化水平,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來看,都要求城市綠化以改善生態環境為主,同時發揮美化景觀、發展經濟等多種效益[12]。楊培峰 (2007) 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為例,指出綠地系統是城市內最重要保障安全的功能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城市綠地系統功能的優劣,對城市這一人工生態系統的是否健康穩定顯得尤為重要[13]。韓忻德 (2002)指出:建設生態城市,要在積極搞好城市綠化的同時,在郊區建設大規模的環城林帶,抓好道路、河流綠化及近郊綠化,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蓋率,建立以城市為中心的綠色生態圈,形成良好的大環境,使我們的城市成為“森林城”、“園林城”、“生態城”[14]。胡建軍(2007)在對無錫市生態城市建設中提出了“綠線”規劃的具體措施,把無錫市中心城區的綠地系統規劃結構定為“環、楔、廊、園”的結構模式,可見生態城市建設中綠化是重要的一部分[15]。蒙光遠 (2005) 分析了目前城市環境綠化建設中潛在的隱患,指出人類對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建設、協調與恢復主要是通過城市綠化來實現的[16]。黃雪萍(2009)闡述了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生態建構的途徑,主要觀點有: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系統內執行自然的“納污吐新”的子系統,傳統的綠地建設,重在挖掘單體的景觀功能。生態觀念引入城市建設,為認識和解決日益尖銳化的復雜城市環境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17]。忻一平 (2009)指出城市需要綠地,城市更需要景觀生態綠地。所謂生態綠地就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建植的綠地系統[18]。李昌浩(2007)指出從20世紀70年代,生態設計理論被引入綠地系統規劃,城市綠地開始了以滿足城市景觀環境的生態綠地階段[19]。李興平(2004)指出城市綠化的本質就是生態建設。其次,加強城市綠化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城市綠化在保護和凈化環境的生態效果是顯著的,城市綠化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生態平衡的調控者[20]。王海 (2009)提出了生態園林城市的內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即利用環境生態學原理, 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進一步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充分融合社會、文化、生態、經濟等因素,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有效防治和處理城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和各種廢棄物,實施清潔生產、綠色交通、綠色建筑,實現城市生態的良性循環和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21]。
1.3 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內容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空間范圍有3個界限:一是市域;二是市區;三是城市建成區及分區。張菲莉 (2005)的《昆山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研究》,在全面調查分析昆山市生態綠地系統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昆山市生態綠地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布局與原則[22]。趙艷華(2008)的《三河市城市生態建設和綠地系統規劃研究》,通過科學合理的系統布局,形成多方面、多層次穩定的綠地系統結構,建立具有三河市特色的城市綠地系統,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觀體系[23]。董慧玲(2007)通過分析城市生態綠地系統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探討了如何建立具有自然生態效應的城市綠地系統[24]。陳粉麗(2009)通過探討蘭州市綠地具體建設方面應該采取的措施,對綠化植物的選擇和優化配置提出了建議[25]。陳竟(2008)探討了在生態園林城市定位下的新疆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決策方法,在各類綠地規劃和綠地綜合效益兩個方面,運用生態學原理,比較分析法,多目標決策,AHP 法等多種方法進行合理的規劃決策[26]。胡英(2008)對包頭市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做了詳細的研究,進行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綠地建設規劃、樹種規劃、古樹名木保護規劃等[27]。
1.4 新技術的應用
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也需要較強的技術支撐,無論是綠地現狀的調查分析,還是各類綠地的定位、定量以及功能的確立等,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才能完成。隨著計算機學科的不斷發展,不少新技術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得到運用,如: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廣泛,它有助于更合理地規劃綠地系統,同時也更容易協調城市綠地與城市其他用地之間的關系。目前,GIS技術與景觀生態學相結合的原理現運用如下:
辛江等(2005)對應用遙感和GIS技術對烏魯木齊市的生態綠地格局進行了分析研究,試用TM多波段組合對烏魯木齊市綠地所進行的解譯,較好地提取了城市生態綠地的信息,對烏魯木齊市綠地分布格局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烏魯木齊市生態綠地建設今后應施行的策略與措施[28]。胡勇和趙媛(2004)采用衛星遙感數據,選取景觀生態學指標對南京市主城區范圍內的城市綠地進行景觀格局分析[29]。肖榮波等(2004)介紹了城市綠地生態研究中的遙感特點,并論述了3S技術在城市綠地覆蓋清查、綠地三維量估測、適宜度評價、綠地景觀格局及其動態分析、綠地生態質量監測和城市綠地景觀生態規劃上的應用現狀,提出了現存的問題,并對其未來發展的方向作了展望[30]。
1.5 小結
國內在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方面的研究很多,涵蓋了很多方面,有比較多的經驗可以為我們借鑒。但從整體而言,我國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更注重人均綠地指標,因而我們要加大對綠地結構和空間配置的生態學研究力度,城市生態園林綠地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還需進一步加強。
2 結語
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的研究已經引起人們的重視,這對于綠地系統的研究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今后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方面。我國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的研究理論比較詳細,但城市園林綠化的總體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國內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理論在實際規劃設計時,還需要加大對綠地結構和空間配置的生態學研究力度。因此,我們要做好綠地系統的生態學宣傳,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并把生態園林理念加入綠地系統的研究,使城市綠化能夠展示出順應自然的嶄新面貌,這將對城市生態環境改善起到極大的作用。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發展城市園林綠化事業,是城市建設的必然需求,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也是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和必由之路。(收稿:2012-01-05)
參考文獻:
[1] 王紹增.論中西傳統園林的不同設計方法[J]. 風景園林,2006,6:9.
[2] 李昌浩,朱曉東,國外綠色通道建設進展及其對我國城市建設的啟示[J]. 世界林業研究,2007,20(3):34-39.
[3] 馮彩云.我國城市綠化的現狀與發展方向[J]. 科技建議,2002(2):15-18.
[4] 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M]. 北京,中國建筑丁業出版社,2005.
[5] 王曉俊.風景園林設計[M].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6] 聶磊.城市生態綠化的發展策略研究[J]. 城市問題,2002(3):28-30.
[7] 嚴玲璋.可持續發展與城市綠化[J]. 中國園林,2003(5):44-47.
[8] 宋興琴,鄒壽青. 城市生態綠地建設新探[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3(5):62-64.
[9] 李妮,陳其兵,楊玉培. 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觀理念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探討[J]. 西南園藝,2006(3):24-26.
[10] 郭麗. 赤峰市城市生態綠化建設的合理途徑[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5(11):85-86.
[11]李燕,王新,李紅旗. 節約型生態綠地探索與實踐[J]. 新疆林業,2010(4):51-52.
[12] 馬少妝,梁玉玲,姚婷. 廣州城市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 能源與環境,2010(10),128.
[13] 楊培峰,胡上春. 山地城市生態建設控制性規劃初探――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為例[J]. 城市規劃與環境建設,2007,27(2):9-13.
[14] 韓忻德. 試論城市綠化在建設生態城市中的作用[J]. 咨詢與建議,2002,12(4):69-70.
[15] 胡建軍. 無錫市生態城市建設研究[D]. 同濟大學碩士論文,2007.
[16] 蒙光遠. 生態城市綠化建設中存在的生態隱患與對策[J]. 柳州師專學報,2005,20(1):113-116.
[17] 黃志萍. 淺議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建構[J]. 資源與環境,2009(6):96-98.
[18] 忻一平,范向陽. 讓城市重返綠林――城市化進程中的景觀生態綠地建設探討[J]. 國土綠化,2009(1):10-12.
[19] 李昌浩,朱曉東,潘濤. 面向生態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2007,14(2):39-43.
[20] 李興平. 淺談城市綠化與城市生態建設[J]. 北京林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3):49-51.
[21] 王海. 淺談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途徑――以包頭市為例[J]. 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9,32(6):64-66.
[22] 張菲莉. 昆山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研究[D]. 南京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
[23] 趙艷華. 三河市城市生態建設和綠地系統規劃研究[D].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
[24] 董慧玲. 淺議濟寧市城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J]. 山東林業科技,2007(2):105-106.
[25] 陳粉麗,張松林,白芳銘. 蘭州市城市生態綠地建設淺議[J]. 湖北農業科學,2009,48(1):250-253.
[26] 陳竟. 新疆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決策方法研究[D]. 新疆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8.
[27] 胡英. 包頭市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研究[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
[28] 辛江,馬勇剛,張健峰. 烏魯木齊市生態綠地格局遙感研究[J]. 西部林業科學,2005,34(2):53-57.
一、園林設計語言的本土化含義
設計語言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指設計學科內,如建筑設計、園林設計、工業設計等領域中的語言系統,它與建筑語言和園林語言中的“語言”是等同的范疇。有的主張“把設計學看作一門形式語言學,設計就具有了可解讀性、可傳遞性、可歸納性和可演繹性”。在探討建筑是否是語言的命題中,有的研究認為建筑語言是一種類語言,因為它作為一種視覺形象語言,缺乏語言結構中的聲音外殼―語音要素。而美國景觀學者安妮•W•斯帕恩卻認為景觀是語言,有語言的所有特征。
園林的本土化有兩種含義:第一種含義指功能、材料和技術等方面的本土化;第二種含義指園林形象和樣式方面的本土化,即論文研究的園林設計語言的本土化。園林設計語言的本土化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延續本國的園林設計語言的傳統,即以某些方式延續傳統園林設計語言,使之適應新的時代需求;二是使西方現代園林設計語言與中國的地域性特征相結合,實現其在中國的本土化,從而使西方現代園林設計語言在中國的運用形式趨于理性化。
二、 園林設計語言的特征
2.1整合特征
園林與繪畫、雕塑雖然都可歸于與視覺信息符號系統相關聯的造型藝術,但“園林”與“架上藝術”的繪畫和雕塑不同,園林是一種空間藝術,是空間中各要素整合的結果。園林設計語言的整合是在不同層面、不同系統中逐步完成的,一般來說,首先要從空間結構的層面上,在結構語言系統中進行運作;進而在景物的層面上考慮形態語言系統與結構語言系統的疊合;最后,利用意境語言系統強化實景,暗示虛景,在整體的高度上進一步提高作品的層次。
2.2動態特征
園林設計語言與建筑語言相比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其隨時間的推移而出現動態的變化。絕大部分建筑一旦建成便基本呈現出這個作品的終結形態,在使用期限內可能會出現材質的老化、褪色等現象,但形態不會發生變化。而園林中的植被、水體等造景要素會隨著季節的更替出現出動態變化。水體會隨著枯水期、豐水期的更替出現水位的升降。植物的花、葉產生的季相變化,對園林的空間界面的色彩、形態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植物的生長,盡管經歷時間較長,也會逐步改變空間的比例、圍合程度。因此,園林設計語言具有動態的特征,這一特征使園林具有獨特的魅力,卻也增加了設計難度。為此,有的設計師使用一些樹形比較規矩、并在生長的過程中能保持相對穩定的形態的樹種,以達到某種預期的效果。
2.3模糊特征
在現實世界中,有許多對事物描繪的界限是不清晰的、不確定的,甚至是很模糊的,用園林設計語言來表達創意也是如此。園林設計語言畢竟不是人類的交際語言,不同的觀看者會有不同的理解。這一點與建筑語言類似,“建筑作為一個視覺語言符號系統,它不是直接、明白無誤地向人們訴說(陳述)什么。這點很像無標題音樂,如A大調或e小調鋼琴奏鳴曲。因此,含蓄性(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是建筑語言符號學的一個特點。”園林設計語言的模糊特征給游人對它的理解提供了比較大的想象空間,即使是帶有某種隱喻,游人也可以不予理會而展開想象。園林設計語言的模糊特征往往也給游人帶來了難讀難懂的困惑,只有當設計者或評論家以語言或文字對作品予以引導和介紹時,游人才有可能去逐步領會。古代造園家在園林意境過于含蓄,景意用典比較深奧時,便用匾額對聯、石刻題詠飛景石題名等形式來點景,達到為游人暗示指迷解惑的目的。
三、中國當代園林設計語言的本土化策略
3.1傳統園林是中國現代園林發展的基礎
3.1.1傳統園林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體系
盡管不少觀點認為中國傳統園林思想陳舊,形式僵化,不適于今天的社會環境,只有文物保護價值而沒有發展利用價值。這實際上是一種狹義的理解,沒有認識到傳統園林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體系。
首先,中國傳統園林不是靜止,而是變化發展的。中國園林體系建立在中國儒、道、佛的思想基礎之上,推崇“中和”,不求激烈的變革,但它不是完全不變,而是處在漸變之中,漸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則有突變。比如,良岳突破秦漢以來宮苑“一池三山”的規范,把詩情畫意移入園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為創作為素材,在中國園林史上是一大轉折。清末的私家園林在在清末公共園林的影響下,出現了私園向公眾開放的現象,也說明傳統園林是變化發展的。
其次,中國傳統園林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傳統園林既有獨立性而又不是凝固不變的體系,它能夠與別的體系溝通與交流,能夠吸引別人的長處來豐富自己。比如,中國傳統園林就從山水詩詞、山水繪畫及其理論中獲得了很大的啟發,還有許多外來藝術形式也對中國園林產生過深刻的影響。錢溪梅在《履園叢話》中說:“造園如做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傳統不只教會人們模仿,也教會人們創造。
3.1.2傳統園林注重的是一種態度
中國的傳統園林就其本質而言,是文化而非技術,是實現中國人性情的教化,是培養中國人的美學素養、文學素養和自然鑒賞力的教化。其價值要比某一門單一的技術,某些純粹的謀生手段重要的多。元代畫家倪攢的《容膝齋圖》,“一張典型山水畫,上段遠山,一片寒林,中段池水倪氏總是留白的,近處幾棵老樹,樹下有亭,極簡的四根柱子,很細,幾乎沒有什么重量,頂為茅草,這也是典型的中國園林格局”。《容膝齋圖》的意思是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畫界內的場景中畫家寧可讓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蓋。這正是古代造園師的一種情趣,一種態度。文征明為拙政園做的那一組圖至今仍鐫刻在園內長廊墻上,與拙政園的壯大寬闊,屋宇錯雜精致相比文征明筆下的拙政園只是些樸野的竹籬、茅舍。
3.2地域性園林是生態園林、節約型園林的理想形態
隨著俞孔堅、王向榮、孔祥偉、朱建寧等專家教授多年來的研究,生態園林、節約型園林、地域性園林三者在文化問題及美學問題上已經獲得了統一:三者的視覺形態最終以地域性園林為外在表現。
3.2.1核心理念的統一
地域性園林在理論上的核心是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保護和延續。1986年,美國學者德伯里 (H.J.DeBlij)認為“文化景觀包括人類對自然景觀的所有可以辨認的改變,包括對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種種改變”。澳大利亞學者泰勒 (Ken Taylor)提出:我們周邊的景觀都是人們居住過、改造過并隨時間變化的,這些身邊的日常景觀都可以稱為文化景觀,它們是人類干涉自然后留下的成果,也是人類活動、人類價值和意識形態的記錄。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認為,“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文化現象的復合體,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征”。可見,“解讀‘文化景觀’是理解地域上曾經和正在生活的人們如何生存和改造世界的一種途徑”。文化景觀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完全沒有人類足跡涉足的自然景觀已經很少了,大多數自然景觀都可以納入這一概念。因此,地域性園林關注的對象與節約型園林、生態園林是一致的。
1 引言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加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建設節約型社會,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生態意識的增強和園林建設的快速發展。由此,城市園林綠化也必須走節約型發展之路。種植設計在園林建設中的重要性愈發不盲而喻,因此,節約型種植設計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概念
本文所說的節約型種植設計是指以植物為主要載體的建筑外環境綠化,以期其中的種植設計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效益與環境效益,其次是滿足人們合理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節約自然資源與各種能源。提高資源與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人獲得最適宜的綜合效益。
3 國外節約型園林種植設計的研究進展
約18世紀中葉前,人們追求宏大氣勢而長期繁榮的極端規則式園林,之后,一種全新的園林形式,自然式風景園誕生,解放了長期以來占據西方主流地位的規則式設計思想。這一時期可以稱得上節約型園林開始發展的時期。
1841年出版道寧的《適宜于北美景觀園林的理論和實踐》,認為景觀應具有自然的簡單和壯美。美國園林之父奧姆斯特德鐘情于簡單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式和空間。強調依靠自然,強調鄉土樹種的運用Ⅲ。這時期園林種植形式上,設計思想和植物群落結構上明顯已有了更多生態的意識和相應的措施。延斯?延森等一些美國景觀設計師從19世紀末就開始嘗試在花園設計中直接從鄉間移來普通野花和灌木進行植物造景,創造了“草原式景觀設計”(The Prairie Style.inLandscape Architecture)體現了一種全新的概念:“設計不是想當然地重復流行的形式和材料,而要適合當地的景觀、氣候、土壤、勞動力狀況及其他條件”,其造價低廉并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節約型園林的某些方面開始得到發展。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園林設計師魯濱遜(william Robinsonl838-1935)主張簡化煩瑣的維多利亞花園,滿足植物的生態習性,任其自然生長。從1929年開始,美國經濟陷入了大蕭條,人們的生活開支急劇下降,園林投入也相對緊縮。針對這種狀況,丘奇開始了新園林設計模式的探索,趨向于簡單化的勰決辦法。丘奇1995年出版的《Gardens are for people:How to plan foroutdoor living》一書“一次花園之旅,捎帶進行了一些評論”,討論了花園設計應考慮的方面:精美的空間比例搭配,將綠地相對減少,增加了木板、磚塊等鋪裝的面積;保留基地原有植物,以減少種植的投人;選用當地耐干旱的植物,以減少植物的養護費用;多采用遮蔭喬木,使炎熱地區的戶外生活變得更加適宜。之后的埃克博所做的筆記――“景觀設計史”,從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廣闊背景下審視花園,并提到了當代對于低成本維護和功能性空間的需求…。這一時期,對于節約型種植設計的研究主要是出于社會經濟環境條件的制約而漸漸產生的。
1969年美國的麥克哈格(Lan.L Mcharg)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標志著生態設計理論上的奠基和成熟。此一時期的生態設計主要的英文表述是“ecology design”,包含節約。這一時期關于節約型園林的主要里程碑是20世紀60年代末德國植物社會學家蒂克遜(Tixen)提出用地帶性的、潛在的植物種,按環境“頂級群落”原理建成生態綠地的理論要點。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的概念,他的學生、國際生態學會會長、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宮脅昭教授用20余年時間在全世界600多個點實踐該理論取得成功。用這種方法建成的生態綠地具有“低成本、快速度、高效率”的優點,國際上稱它為“宮脅昭方法”(Reconstruction forenvironmentalprotectionforestbyMiyawaki):將所選擇的鄉土樹種幼苗按自然群落結構密植近似天然森林土壤的種植帶上,利用種群問的自然競爭,保留優勢種。二三年內可郁閉,10年后便可成林,這種種植方式管理粗放,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1976年,美國著名生態學家R10bcrt Ricklefs發表論著《自然經濟》(The Economyof nature),考慮自然的經濟性。在自然進化系統的優勝劣汰的競爭中,幸存下來的生態系統必然是經濟、合算、高效、節約的。1979年,法國著名風景園林師米歇爾?高哈汝(Michel Corajoud)和雅克?古龍(Jacques Coulon)設計的巴黎北郊蘇塞公園,設計師設計了第一個人工營建的沼澤景觀。其演進幾乎是完全自發進行。1985年阿蘭?普羅沃和吉爾?克萊芒設計的巴黎雪鐵龍公園,一隅營建了一片“荒地”,并非刻意地去養護管理那些野生植物,而是接受它們并給它們定向。使它們的優勢得以發揮,營造優美獨特的園林景觀。此后,荒原、荒地景觀在西方現代園林中大量涌現。節水型景觀大量推廣,美國更在1980年代就建立了“國家早生園地種植委員會”。用來指導全國的旱生園地種植計劃。美國園林設計師J?羅伯特?安德森(J.RboertAnderosnl便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安德森的設計強調使用本土植物他在德克薩斯州的一些園林種植幾乎不需要任何灌溉。他還和美國國家野生花卉研究中心一起設計了一個土生植物園。在石板鋪成的中心廣場上,按需水量的大小排列了不同的植物上,按需水量的大小排列了不同的植物;在通往綜合大樓的人口步道筑起了石頭蓄水池,為滴灌植物儲藏雨水;23個示范花園用來研究本土植物的習性等。屋頂綠化的盛行,日本1992年6月出版了《城市建筑綠化指南》,對城市建筑物的綠化作了更為具體的規定,如新建筑占地面積超過1000m2時,屋頂的1/5必須為綠色植物所覆蓋。這一時期。節約型園林中的各個方面開始得到發展。
4 國內節約型園林種植設計的研究進展
中國向來就是個講究節約的國家,明朝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造園專著《園冶》曰:“景到隨機,在澗共修蘭芷”,“高阜可培,低方宜挖”。這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從設計的最初階段就避免了盲目的人力和財力的浪費。計成的這種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的設計理念是我國最初的節約型設計理念。“小中見大、須彌介子、壺中天地”等可算的上是節地理念。到20世紀50-60年代建國初期,由于國際封鎖的特殊背景。為恢復和發展城市生產,國家強調綠化結合生
產,相關研究有韋金笙1965年發表《園林綠化結合生產的好材料――芍藥》等。20世紀80年代初針對我國城市園林建設中所存在的規模小、類型單調、結構簡單、功能單一、穩定性差、易退化及管理和養護費用高等缺點。生態和園林兩大領域的工作者結合國內外城市園林的發展趨勢,從美化城市環境、改善城市生態條件的目標提出來一系列生態園林的理念。生態園林相關研究得到發展,節約型園林亦包含在生態園林中。馬軍山的《現代園林種植設計研究》系統的對近百年來園林種植設計上發生變革的特征及其規律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