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3: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民宿分析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依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和理論著述,我們認為公民訴訟特指基于特定關系而委托那些非法律職業的普通公民擔任訴訟案件的人,并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權利參與案件訴訟的一種活動。它是與專業訴訟相對的一個概念,后者專指律師或其他法律工作者受托作為人進行訴訟的行為。
(二)公民訴訟性質的法律法理分析
有學者認為公民行為主要發生在這樣一種關系當中:人與被人之間所達成的協議或約定是一種委托合同,他們之間的關系因合同而構成一種委托關系,委托合同和委托關系受合同法保護和調整。在委托關系中,由于受托人在經辦委托人所委托的事務時付出了勞動,因此委托人理應對受托人支付相應的報酬。也就是說,二者的關系又是一種勞務關系,而我國合同法肯定了委托關系中受托人收費的正當性。按照上述分析,在法律法理層面上講,公民訴訟收費是合法合理的,如果強行禁止勢必會造成違憲問題。我們認為,要尋求對此問題的解決措施方法,首先要對公民訴訟收費問題形成的原因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在法律規定上對公民訴訟參與資格進行合法的規制。
二、公民訴訟問題現狀原因分析
(一)關于公民訴訟制度的法律規定分析
我國法律允許公民訴訟的存在,三大訴訟法、《律師法》等對此作了規定,但大都過于原則,沒有具體的操作性強的相關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條規定:“當事人、法定人可以委托一人至二人作為訴訟人。律師、當事人的近親屬、有關的社會團體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都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人”。
(二)訴訟案件數量的急劇攀升,專業律師數量的缺乏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的繁榮發展及社會生活的日趨復雜,大量法律問題擺到我們的面前。由于人們的法律意志不斷地提升,對于其所遇到的大量矛盾糾紛大家首先選擇的不再是非理性的個人救濟解決,更多的是選擇專業人士方面的咨詢和,如律師、法律工作者。但是現如今我國律師制度發展還不成熟,專業律師數量近些年來雖有所增加,可相對于訴訟案件增長的數量來說還是比較匱乏,滿足不了人們對專業律師的需求。因此,更多的人就憑借親戚、朋友、同事等人際關系找到一些對法律及訴訟活動熟悉甚或略微知悉的一些非專業人士來幫助其進行訴訟活動,從而支付一定得勞務報酬。在利益的驅動下,沒有具體規制的公民訴訟也發展得愈發迅速,也愈發的無秩序。
(三)當事人缺乏法律基本意志
雖然我國社會主義法制日趨完善,普法工作也不斷開展,但是仍有許多群眾對法律一知半解甚至不懂法,當遇到訴訟時,他們就不知所措,只要有人幫他們辦事,就心滿意足了。很多以公民為業的人正是利用他們這種心態,趁虛而入,這些所謂的“公民人”游戲于各地區,分片包干,與律師和法律工作者展開了不正當競爭,他們收費往往比律師低,利用當事人法律觀念淡薄,遇到當事人訴訟時,專挑好的話說,也不管法律有無規定,當事人滿意就好。
三、公民訴訟問題的解決
(一)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我國有必要在法律中對公民訴訟相關問題作如下規定。比如嚴格公民人的資格,從正反兩方面予以規定。明確公民人自身的資格條件,如應具有完全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具有一定法律知志,不得雙方,不得牟利等;確定公民人按照案件類別的不同區分可進入的范圍及審級;明確法律責任,對某些公民人的不合法行為應該給予必要的懲處。
(二)加強律師業的發展,提高公民法律意志
完善律師壟斷制度,規范律師執業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切實保護當事人的利益,同時促進整個法律服務市場的規范。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增進公民對訴訟法律知志的了解,提高其法律意志,使社會公眾對律師和公民有所區分,從而更好地在訴訟活動中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消費是推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對中國這樣—個農業大國,農村居民消費的增長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河南省作為農業人口大省,農村居民在全省的消費中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然而消費不足特別是農村消費不足一直是我國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河南亦是如此。長期以來河南農村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和過低的消費水平并存,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對于河南經濟能否持續快速發展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分析河南省目前消費結構和現狀的基礎上。總結了制約農民消費水平提高的因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河南省農村居民消費的現狀分析
(一)2008年河南省農村居民消費現狀
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454元/年,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3044元/年,與2007年河南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851.60元/年,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2676.41元/年相比,消費支出提高了367.59元。其中用于食品消費的支出為858.97元,占人均總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5.41%,比上年下降了3.16%;衣著、居住和家用設備方面,均比2007年有所增長,在人均總消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都有小幅的增長;大幅度增長的是在醫療保健和交通通訊方面的消費支出,其中醫療保健比上年增長了64.48元,在總消費中的比重也上升了2.72%,交通通訊支出比2004年增加了56.49元,比重也上升了2.11%,另外,文教娛樂方面的支出卻比上年減少了44.6元,在人均總消費支出中的比重也下降了,這與近幾年文教娛樂消費比重增加的總體情況不太相符。
(二)河南省農村居民消費變動情況
總體來說,2001年至2005年河南省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是呈上漲趨勢的,且除了2005年的文教娛樂方面以外,消費支出的各方面每年基本上都均有增長,相應地,消費結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變化,最為明顯的是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
2006年全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261.03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0.9%。2007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851.60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8.0%。2008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454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8.3%。
(三)農民消費的階段性和消費趨勢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高積累低消費來推動的,也就是生產推動經濟的增長,使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初步的工業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步入了農產品供給從長期短缺轉向總量平衡、豐年有余,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由貧困到溫飽,進而向小康平穩過渡的發展階段。從動態角度看,農民消費呈現以下階段式趨勢與特征:
1、第階段是在1978年至1989年的這段時間內,農民消費支出年均增長7.22%,這主要是農村經濟迅猛發展、農民收入大大提高的結果。同時,農民有了收益分配的自,合理地安排了消費與積累的比例關系。
2、第二階段是1990年至今,農民消費的增長與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農民的人均消費水平沒有超出國民收入增長的允許范圍。但農民消費的增長低于積累的增長,而且收入層次高的農民積累率高,邊際消費率趨于下降,邊際積累率趨于提高。在這個階段,農民的消費行為已不再僅僅滿足于衣、食,住等簡單的溫飽型消費,而是越來越多的投資干教育、旅游、資訊、文化娛樂等高層次消費。
三、河南省農村居民消費存在問題的并決
河南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整個農村居民的消費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諸如消費的增長遠遠滯后于收入的增長、物價極不穩定、貨幣政策失效等。
(一)原因分析
1、農民收入較低,消費支撐不足
河南農民收入增幅緩慢,且城鄉間,地區間差距拉大,制約了農村整體消費水平的提高。從2000—2007年河南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由1985.82元上升到3851.6元,年均增幅為9.9%,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為13.4%。而且城鄉差距不縮反而擴大,2000年城鄉人均收入是2.4:1,到2007年擴大到2.98:1。各市農民人均收入差距也比較大,2006年全省農民高收入戶人均純收入為6525.9元,是低收入戶人均純收入的4.7倍。各市中農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是鄭州5559元,最低的是周口2641元,鄭州是周口的2.1倍。
其次,河南農民收入來源比較單一,主要收入為農業收入。從2006年的農民人均總收入來看,農業收入(指家庭經營中的第一產業收入)為2764.1元,占總收入的61.98%。非農產業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中的第二、三產業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為1695.3元,占總收入的38.02%。可見農業收入仍為河南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必須拓寬農民收入渠道,鼓勵農民走出去,大力發展非農經濟,才能提高農民消費能力。
2、農民負擔重,收入預期不穩定
自2005年取消“農業稅”以后,農民的稅費支出急劇下降,負擔減輕。但近幾年受石油等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運輸等成本費用增加的共同影響,以化肥為主的農資價格持續大幅度上漲,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央一系列惠農政策給予農民的補貼,減少了農民的收入。而且在農村很多地方,亂集資、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的現象依然存在。不斷增加的農民負擔加劇了農民預期收入的不穩定,從而降低了農民消費傾向。
3、消費環境差,制約農民消費需求的有效增長
河南全省農村的基礎設施仍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也嚴重制約了農村消費的增長。雖然政府加大了對農村電網、通訊、水利等設施的改造力度,但由于成本原因,一些鄉鎮仍存在未執行和城市電價等同、有線電視信號仍未全面覆蓋、農村居民用水不安全等問題,從而使一些商品在農村處于買得起用不起或買得起不能用的窘境。其次,農村市場網絡仍未建立,商業網點少,售后服務差,農民購買商品不方便。第三,市場管理落后。由于農村市場分散,監管力度弱,農村市場普遍充斥著假貨和劣質品,坑農害農的現象時有發生。
4、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影響農民消費心理預期
由于河南農村鄉鎮多,分布廣,農村人口多,目前來看社保體系難以覆蓋全部農村,而且社保體系本身也不健全,這就制約了農民的即期消費。農民即使有點錢,也要留著防老、防病不敢消費。雖然醫療有新農合作保障,大病能報銷一部分,但前期住院費和沒有報銷的部分仍是個大窟窿,導致部分地區仍存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這些都制約了農民現實消費能力的提升,使許多潛在需求不能轉化為即期消費。
除此之外,農民消費習慣保守落后,消費不科學,金融意識不強,廠家銷售方式單一,產品結構不符合農民的實際需求,農民素質不高等因素也制約了農民的消費。
(二)、提升河南農民消費能力的對策和方法
1、確保農民持續增收,提高農民購買力
提高農民消費能力的關鍵還在于農民收入的提高。首先,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特色農業產業鏈,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關鍵是如何打造具有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鏈,圍繞特色農產品形成種、養、售于一體的產業化鏈條,提高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大幅增加農民收入。
其次,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充分發揮河南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推進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就業,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解決消費瓶頸問題
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通過完善農村居民生活設施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一是政府應把有限的財政資金更多地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和鄉鎮企業的生產條件,并且可以通過使用農民工增加農民收簢,可將農民更多的潛在購買力轉化為現實購買入。其次,采取有效措施,規范對現有基礎設施的使用和管理。要依法定價、合理收費,解決農民消費難的瓶頸問題。
3、健全農村保障體系,改善農民消費預期
農民負擔重,有后顧之憂,自然會減少即期消費,增加儲蓄。要降低農民的儲蓄傾向,鼓勵消費,就必須完善農村保障體系。當前還是要積極探索適合河南農村居民的保障方式和實現途徑,從基本的生活保障開始,逐步擴大社保覆蓋面,以此來穩定農民的消費預期,提高現實消費。
由于本研究考察失地農民就業,即失地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可能性程度,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勞動力向外轉移的概率。因此,筆者認為,Logistic回歸模型是最合適的模型之一。Logistic模型探討影響因變量的因素,研究在一定條件下個體呈現某種狀態的概率,比較在不同自變量組合下個體呈現某種狀態的相對可能性。
2變量選取
本研究主要探討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問題,因此,我們將因變量設定為是否實現就業,用失地后是否外出打工來反映,它是一個二元選擇變量。外出打工賦以數值1,沒有外出打工賦以數值0來表示。自變量根據有關就業的相關因素與資料的可得性,我們從社會資本、人力資本、體制資本、自然資本四個方面選取指標。其中,社會資本主要通過社會資本總量測度來反映;人力資本主要通過農民受教育程度來反映;體制資本通過政治面貌、是否擔任過行政職務來反映;自然資本主要通過性別、年齡來反映。
二、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模型構建與分析
為了解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我們運用“位置生成法”對青島市失地農民進行了調查訪談,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0份。剔除掉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252份,問卷回收率為93.3%,有效率為90%。根據所獲得的數據,建立了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模型。
從以上回歸分析得出,對失地農民就業起正向影響的是網絡水平、網齡、受教育程度、是否擔任過行政職務、性別;起負向影響的是網絡規模、網絡密度、網差、年齡。其中,影響最顯著的是“農民是否擔任過行政職務”。
一般而言,認為網絡規模大,更容易就業。但研究發現,網絡規模、網絡密度、網差卻對農民就業起負向作用,網絡水平和網頂卻起正向作用,這正證明了在失地農民就業過程中,“關鍵人”的影響度其職業及聲望,是能否實現農民就業的關鍵因素。因為,在我國農民的社會網絡中,網絡密度強。大多數都是由親朋所構成的小圈子,所謂“家天下”的格局還沒有打破,構成了“弱關系”圈子,網絡同質性強,不利于農民就業。
而在本研究中,人力資本對個人職業地位獲得的重大作用再一次得到了反映,農民的人力資本在就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說明,隨著我國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的逐步完善,人力資本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并且研究發現,在就業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體制資本的擁有,因為這些農民可以通過其職位和權勢,有機會認識更多的人,職業聲望更高的人,參與更多的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資本存量,因而更加有利于就業。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發現,與大多數人群相同,農民女性比男性難以就業,年齡越大越難以就業。
三、重視政府的主導作用。促進失地農民就業的政策建議
從以上研究,我們發現:在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過程中,除了經濟動因與制度因素外,社會資本的支持、人力資本的提高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鑒于政府在失地農民就業中的主導地位,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并結合上述分析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首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提升就業渠道。我們認為,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政府責無旁貸,起主導作用,應制定各項政策,有效地實現失地農民就業。一要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提高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二要把失地農民就業與實現社會保障體系相結合。政府在推進失地農民就業的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三要不斷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擴大信息的輻射面,繼續推進電話的普及,網絡進農村的同時降低通信費用,加快有線電視的推廣,提升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四要積極培育市場中介組織,努力改善公共職業介紹機構服務,實現職業介紹機構的網絡化、現代化,提高服務機構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不斷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的同時抓好市場服務機構建設,大力發展各級各類職業介紹和人才交流中心;六要加強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導,不斷提高農民素質。
其次,提升失地農民社會資本網絡,積極推進失地農民就業。我們認為,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政府責無旁貸,但政府又不能也不應該大包大攬。全社會各個利益集團包括農民自身也應該積極參與到此問題的解決之中。社會資本作為一種非正式的資源配置方式,在就業過程中發揮著整合和集成作用,是重要的資源和關系網絡。社會資本的工具性和可積累性為就業提供了有效手段和必要條件。為此,一要培育農民的社會信任資本,積極開展現代誠信觀念的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全民族的公民道德水平,使信用道德成為農村社會的內生要素和力量的同時建立規范的誠信激勵機制,通過輸入現代誠信觀念,改造原先狹隘的,以血緣、地緣關系為依托的人格信任,形成一個誠信的大環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在全社會營造“誠信為榮,失信可恥,彼此雙贏為榮、損人利己可恥”的氛圍,維護公平競爭的原則,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二要不斷提高農民參與公共活動的積極性,建立健全農村基層民主,完善參與渠道,構建規范的參與制度;三要不斷加強失地農民的自組織建設,從政策上進行引導,從經費上給予支持,從行政上予以合作,從法律上加以規范。
創業意識差。創業活動不僅需要創業意愿的推動,也需要敢為人先、勇于創業、不懼挫折的創業精神。在我國適齡勞動人口中,希望創業、愿意創業、敢于創業的人數比例偏低,城鎮居民創業意愿不到5%,大學生畢業創業比例不到1%;而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比例達到20%左右。
創業勇氣欠佳。一些人害怕在創業中摔跟頭,對投身創業心中沒底,害怕跳進去出不來,賠了夫人又折兵,寧可在家成為啃老族或者是坐吃山空,也不愿去市場闖一闖,也反映了這些人精神狀態欠佳,得過且過,缺乏創業的激情,安于現狀,不求進取,還有一些群眾創業只滿足于混日子、謀生計,創大業、干大事的觀念比較淡薄;一些創業者沉于安逸,小進則滿,小富則安,習慣于守攤子,不愿放開手腳大膽干。
創業資金匱乏。創業資金的短缺是制約全民創業的重要因素。對于想創業、剛起步創業或二次創業者來說,他們都需要資金支持,而大多數創業者自有資金有限,民間融資、銀行貸款又很難,使得創業舉步維艱。
我國現在正經歷著歷史上最深刻的經濟關系、社會關系的變革,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等方面的深刻變革。回溯歷史,中國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走過了相當于西方約300多年的路程,特別是改革開放近30年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有一億多農民進入城市,兩億多農民進入城鎮,總數達三億多人。這樣的社會變化亙古未有。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四個“化”和四個“深刻”。所謂四個“化”,就是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所謂四個“深刻”,就是我們面對的是經濟體制深刻改革,社會關系深刻變動,利益結構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
這四個化和四個深刻,對社會道德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西方文化的強勢進入。西方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深刻地影響著人們。比方說西方思想強調個性,自我,這并沒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錯誤地認為發展個性就應該削弱共性乃至人性,強調自我就應當貶低集體,于是道德上就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個性與共性,自我與個體,相互依存,應當是共同進步,不能只強調一方而貶低另一方。
二是市場機制,利益結構的深刻調整。這一方面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發展了經濟,也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又容易誘使某些人物欲膨脹,出現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
三是城鎮化,工業化深刻改變了城鄉的二元化結構,使大量的農民進入城市。這樣,原來的血緣,親緣,地緣的聯系都開始淡化,人們的道德觀念,特別是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變化。一個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土地的農民會感到很茫然,在城市,甚至路該怎么走,垃圾往哪里扔都不知道;在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嘩,但在農村高聲說話根本不算是問題;低聲說話,反倒會引起別人猜疑。從農村到城市,人與人的關系更是明顯不同。
在以上的社會背景下,新世紀新階段農民工道德面臨三個非常深刻的轉變;一是從小生產者的觀念向近代大工業觀念的轉變;二是從“質而少文”向“文質彬彬”的轉變;三是從自私利己的思想向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思想的轉變。
第一,中國過去幾千年一直以小農經濟為主體,如今絕大多數中國人身上也必然或多或少沿襲著農民的道德意識和習慣。正如馬克思所說,小農進行生產的地盤是小塊土地,每一個農戶都是自給自足的,都是直接生產自己的大部分消費品,因而他們所取得的生活資料多半是靠自然交換,而不是跟社會交往。他有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小農就好像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過去中國實際上也是這樣的,但是現在形勢變了,這種狀況已經或正在改變,小農的生活習慣,思想意識,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各種各樣的關系,包括他們的思想觀念都在改變。從道德層面上講,無論是農民或是農民工,原來他們都很淳樸善良,但是,現在需要把這種道德觀放到一個更寬廣的范圍之內,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層次上。比如有的人可能對鄉親們很講誠信,可是跟陌生人打交道就不一定能做到了。有的人橫穿馬路,闖紅燈,不守交通秩序,無非是想少走幾步路。有的人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這只是個習慣問題,自以為并沒有危害他人。但是這些思想和行為,卻違背了社會公德,影響著社會風氣。所以今天小農意識要改變,向進步的、工業化的意識方向轉變。
中圖分類號:F842.684;R197.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3-0-01
引言
2016年1月,國務院《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下稱《意見》),就整合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醫療合作保險兩項保險提出了相關意見。
佛山市政府本來按照國家要求,進行醫保整合,并提出實施方案,那是國家規定的必須完成的任務,沒什么可以分析的。但是這份《改革方案》偏偏與《意見》中要求整合的內容不一樣,但是最終目的卻是一樣的。《意見》中提及的是要求整合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醫療合作保險,但是佛山市政府的《改革方案》中的是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一次性進行整合,以后不再分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這樣的醫保整合,無論是廣東省還是全國各省市,都是處于改革的先列。
一、事件分析
《改革方案》中要求直接將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進行整合。那到底為什么佛山市可以如此迅速執行并實施改革方案呢?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政策方面
最大的契機其實就是2016年初國務院了《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意見》中要求推進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制度整合,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推動保障更加公平、管理服務更加規范、醫療資源利用更加有效,促進全民醫保體系持續健康發展。《意見》中同時明確要求各省(區、市)要于2016年6月底前對整合城鄉居民醫保工作作出規劃和部署,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健全工作推進和考核評價機制,嚴格落實責任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各統籌地區要于2016年12月底前出臺具體實施方案。因此,佛山市將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整合,就是完成了《意見》中“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的目標。
同時,與全國大多數地區實行的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三種制度并行的“三元制”不同,廣東省早在2012年起已經開始著手全面整合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歸于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統一管理,實行城鎮居民醫保和城鎮職工醫保兩項制度并行的“二元制”。而佛山市政府這一次的整合,不過是沿著之前改革的步驟,提前完成了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的統一罷了。
2.經濟方面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因此各地的醫保繳費標準千差萬別,這就是為啥難以推行全國范圍的異地醫保結算。《意見》中也提及到這次的城鄉居民醫保整合,“可利用2-3年時間逐步過渡”“逐步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各方承受能力相適應的穩定籌資機制。逐步建立個人繳費標準與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銜接的機制。”由此可見繳費標準的制定,是極其困難的。而《改革方案》中明確規定,“用人單位、職工和居民分別以我市上上年度在崗職工平月均工資和上上年度居民可支配收入為基數:一檔職工身份的費率為4.5%、居民身份的費率為4%;二檔的費率為5.5%。居民身份只參加一檔。二檔總費率為5.5%。其中職工個人為1.5%,用人單位為4%” [1] 。為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確定籌資機制呢?這跟佛山市本地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聯系。佛山本地經濟發展勢頭迅速,經濟實力比較雄厚,處于全國前列。正是有著深厚的經濟實力,才能在繳費標準上一錘定音,不會受到過多經濟水平方面的掣肘。
3.群眾方面
據不正式統計,截止2016年底,佛山市常住人口已達800萬,較多人會選擇參與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而由于耕地減少,農民人數比例也在逐漸下降,參與新農合醫保的人數比例不算太高,因此將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整合才是佛山市醫保整合的難題。《意見》的,也正好給予了佛山市政府解決醫保整合難題的決心。
二、醫保整合的未解決問題
1.基金監管
《改革方案》中詳細羅列了整合的方案,繳費標準等等一系列詳細的事項,但是唯獨基金監管問題卻是寥寥幾句帶過。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的整合,肯定會牽涉到大量的基金整合問題。如何保障在整合過程中和整合后的醫保基金的合理利用,《改革方案》并沒有提供詳細的解決方案。而這方面的問題,才是繳費人群最關心的問題。不是出了問題之后的官方道歉,而是對待可能出現問題的未雨綢繆的態度。在基金監管方面,政府部門不應該既做運動員又充當裁判員,應該合理引入第三方的監管,專業人士和社會人士的監管,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2.全面參保問題
m然佛山常住人口已超800萬,但是流動人口數目多,實際上參保人數比例并不高。根據《2015年佛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提到“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277.74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207.00萬人”[2]。參保人數比例不足七成,這跟實現全民醫保的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改革方案》中只是簡單提到“引導居民積極參保”,沒有提到如何提高居民參保比例的具體措施。雖然參加醫療保險是個人自愿行為,國家并沒有強制要求。但是關乎國民的基本權利,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宣傳全民參保的重要性,甚至在某些時候可以加入“強制性”措施。
三、結語
佛山市政府的《改革方案》,能夠快速落實并執行,得益于當地的有利條件。而這份《改革方案》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城鎮居民醫保和城鎮職工醫保整合的背后,還是存在較多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難題,需要更多時間考察和研究。因此《改革方案》的意義,只是醫療改革的一個轉折點,還遠遠不是醫療改革的終點。
背景:隨著科學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重。旅游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旅游業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行業。旅游活動要順利進行,交通是影響旅游活動的眾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個,沒有交通的發展,旅游就無從談起。便捷迅速的交通署旅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充要條件。旅游過程一般以景點為節點,以交通路線為連接而形成閉合系統,其中包含了食、宿、行、游、夠、娛等各種活動。從旅游業的發展里程來看,交通始終起著支配作用,是旅游業發展和產生的先決條件,同時,世界旅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交通的發展。不管旅游活動是以什么為目的,達到什么樣的等級水平,若要完成這樣的閉合系統運轉,驕傲同是充分必要條件;換言之,就是既要有交通路線通達、交通工具運輸,又要有交通路線,交通活動將素有旅游內容串聯起來,設計出一個較優化的旅游計劃。可以說,沒有交通就沒有旅游。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發明、應用、和普及,可以看成是交通發展的標志,所以研究交通、交通工具與旅游業的關系的非常必要的。各種不同交通方式的出現,也帶來了旅游方式的轉變。
研究意義:旅游行業雖然興起的時間不長,但是在這一課題的研究,國內國外都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旅游經濟學理論、旅游社會學、旅游中心地理論、旅游心理學等等眾多理論成果和學科。雖然這一課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眾多成果,但是我認為,對這一課題的繼續研究還是非常必要的。旅游行業畢竟是一個興起不久的行業,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業也必定會快速的發展變化。各種各樣新的問題,新的情況都需要我們去繼續研究,繼續應對,所以社會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一課題仍舊沒有過時,仍舊有其研究意義。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朝陽產業,它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影響關系。從理論上講,旅游業并不直接增加和創造社會財富,它只是通過旅游者的旅游消費使社會財富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進行再分配。如何讓財富進行高效,合理的分配,交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理高效的交通是合理高效分配的基礎。旅游業是人民經濟發展狀況的標志。旅游消費不屬于人們的基本生活消費,它是社會經濟實力、人們收入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可以說,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狀況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的標志。同樣一個地區的交通發展狀況,也代表著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使旅游日益成為現代人類社會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帶薪假期的增加,旅游業將持續高速度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據預測,未來10年間,我國旅游業將保持年均10.4%的增長速度,其中個人旅游消費將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長,企業、政府旅游消費增長速度將達到10.9%;到2010年我國旅游總收入占GDP的比例達到8%;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作為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的旅游行業,在我國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很多省區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業作為支柱行業和重點行業來發展。如何處理發展機遇與其帶來的交通壓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旅游交通的理論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的概念(保繼剛、楚義芳,1999;關宏志等,2001;卞顯紅、王蘇潔,2003;吳剛等,2003),普遍認為旅游交通是指游客所使用的交通基礎設施、設備以及運輸服務。孫有望、李云清(1999),指出交通是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深刻地揭示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地位。另外,在旅游交通規劃、旅游交通需求研究、旅游交通管理和政策效力分析研究等方面國內學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國外旅游交通的研究狀況主要集中在交通與旅游目的地發展關系研究、旅游佳通安全性研究、旅游交通的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等方面。
參考文獻
Byung-WookWie,DexterJ.L.Choy,Trafficimpactanalysisoftourismdevelop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
I.B.F.Kormoss.FuturedevelopmentinNorth-WestEuropeantourism:Impactoftransporttrends.TourismManagement,1989.
PaulPeetere,EckhardSzimba,MarcoDuijnisveld,MajorenvironmentalimpactsofEuropeantouristtransport.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07.
崔利。旅游交通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杜學。旅游交通概論。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來逢波。區域交通與旅游的關聯性探析[J].交通企業管理,2007(11)。
李偉。旅游學通論。科學出版社,2006.
孫有望,李云清,論旅游交通與交通旅游。上海鐵道大學學報,1999,(20)。
譚穎青。從羅定市旅游交通規劃看區域旅游交通網絡的規劃原則。社會科學家,2007.
汪正元。論我國旅游交通的幾個特性及其發展方向。旅游學刊,1989(03)。
2.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擬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本論文深入探討交通與旅游業的關系,分析交通工具的發展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以及旅游業的發展對交通的反作用。通過對比、類比、以及數據分析,交通與旅游業的發展展開研究。根據以上思路,我的研究方法如下:
1)仔細研讀相關著作、作品,使自己對課題有一個透徹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隨時將個人心得記錄下來。
2)大量查閱國內外關于交通與旅游業發展的專業文獻,總結他人的觀點,并與自己的觀點相比較,從而得到新的看法,并改進自己的觀點。
3)借助互聯網了解中外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對于對于交通與旅游業的觀點和看法,充實完善自己的觀點。
4)和論文指導老師保持密切聯系,尋求指導,為文章潤色,力爭出色。
3.預期成果形式。
4.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及難點,前期已開展工作。
重點:交通的發展對旅游業帶來的積極意義,和應對消極影響應采取的策略難點:具體分析交通對旅游業都產生了那些影響,如何產生的。以開展工作:查閱相關資料,草列提綱。
5.完成本課題的工作方案及進度計劃(按周次填寫)。
第七學期第7周:確定選題,與指導老師見面。
第七學期第8-9周:完成開題報告。
第七學期第10周-第八學期第9周:撰寫畢業論文。
第七學期第14周:完成中期報告,參加中期檢查;
(f0002)體外反搏治療冠脈支架術后不穩定性心絞痛1例 陳志君 丘軍 王清紅 蘆少蓉
基礎研究
(705)催產素誘導去分化脂肪細胞向心肌細胞方向分化(英文) 楊華 陳連鳳 沈珠軍
(711)激活notch信號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心肌移植促血管新生的研究 謝雄偉 馬樹人
(715)誘導型環氧合酶高表達增加兔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易損性 李嵐 樊民 倪燦榮 梁春 任雨笙 吳宗貴
(719)紅景天苷對內毒素誘導的raw264.7細胞損傷拮抗作用的研究 李鶯 張靜 趙澎濤
(723)一種慢性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動物模型建立的實驗研究 宗剛軍 吳剛勇 夏陽 陳景開 陳滿清 王璐璐 石屹城
(727)gik對缺血/再灌注犬心肌超微結構的影響 何蓉 姚德厚 董玲 高峰 王春梅 李源
臨床研究
(731)β_2-微球蛋白與冠心病患者冠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張斌 柴仁杰 魏薇 陳小琳 李晨曦 王峰
(734)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患者的預后與超敏crp水平的關系 彭毅 蔣桔泉 陳志楠 李志剛 龔志剛 盧青 丁世芳
(737)河南地區冠心病患者apob/apoa-i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 王憲沛 李煒 高傳玉 李牧蔚 顧愛麗 肖文濤 晏娟娟
(741)左心室大小和術后收縮壓變化與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療效的關系 惠玲玲 張衛澤 陳永清 馬凌 韓娟萍 張玉秀
(744)n末端腦鈉尿肽原預測老年人腹部手術后心臟事件的價值 龔衛琴 高德偉 王蓉 李文兵 盧文寧 劉朝陽 蔡毅
(748)心力衰竭患者6949例在院30d病死率危險因素分析 尹巧香 趙玉生 侯曉平
(752)不同類型心肌病伴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患者冠脈灌注壓的臨床分析 陳超峰 王珂
(755)充血性心力衰竭與肺源性心臟病患者血漿bnp水平的比較 韋彩雯 李宏松 章敬玉 姚能才 竇存芳 石來新 盧英民
(758)腦鈉尿肽作為起搏器植入心力衰竭患者篩選指標的臨床意義 周纓 陳宗建
(761)急性心肌梗死后二尖瓣返流與心房纖顫的關系 張治平 劉入源 劉成偉 陳國洪 蘇??
(763)運動平板試驗duke評分預測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價值 王愛萍 馬明 侯瑞 張煥軼 吳云 李惠娟 宋瑋
(767)延長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療高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臨床觀察 吳久健 姜大春 尹剛 虞慎也 吳鵬 石國芹
(770)右心室流出道
間隔部起搏對心房顫動患者血流動力學和心功能的影響 鮮玉瓊 鄭昌柱 金環 陳靜 王玉華 徐迎輝 居海寧
(775)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無創正壓通氣對血漿高敏肌鈣蛋白t水平的影響 劉東 李定武 張智喜
(779)胺碘酮與胺碘酮聯合用藥治療心房纖顫療效的比較 陳士良 辛衛鵬 高誼
(782)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早期增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劑量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響 史文冰 付道存 鄭效坤 王穎
(786)不同支架植入方式對小血管支架內再狹窄的影響 郭素峽 羊鎮宇 王如興 肖踐明
(790)64層cta結合血清mmp-9、scd40l評價冠脈臨界病變斑塊成分及穩定性 任麗 王階 馮玲 趙晶 康德強 劉貴建 馮雪
(794)糖尿病對應用視網膜血管直徑評價冠心病嚴重程度的影響 董昕 蘭琳 謝芳元 田剛
(798)肺開放通氣對體外循環術后急性肺損傷嬰幼兒呼吸力學和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趙? 趙榮 馬超 李繼科 賀清 張鑫浩 鄭云
(801)成人功能性單心室的一期fontan手術治療 周慶 潘俊 李慶國 武忠 王東進
綜述
(804)他汀類藥物的多效性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 畢學苑 賀熙 臧偉進
(807)平滑肌細胞鈣離子相關通道與血管重構性疾病 李慧穎 張毅 楊紹松 董玲
(811)壓力測量的歷史、血流儲備分數概念的誕生及導絲的發展 李強 張鉦
(813)u50488h對缺血/再灌注心臟的保護作用 王倩梅 樊榮 郭海濤 裴建明
(817)心臟再同步治療心力衰竭的研究進展 亓維東(綜述) 宿燕崗(審校)
短篇
(820)tnf-α刺激下rna結合蛋白hur在大鼠心臟成纖維細胞中的表達變化 柏丹娜 高群 高延 張雋 衛國 劉媛媛 王海昌
(822)小劑量螺內酯治療頑固性高血壓病的療效和安全性 楊省利 潘軍強 張殿新 郭文怡 李妍 陳英 艾美梅
(824)不同穿刺方法經腋靜脈安置永久心臟起搏電極的比較 黃顯華 李金源
(825)芪丹通脈片治療高脂血癥效果的臨床觀察 劉雅 肖茜 馬靜 李軍昌
(827)主動脈左冠狀動脈竇內單導管射頻消融治療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動過速 馬可忠 嚴曉娟 劉娟 湯永謙 劉文衛
(829)圣腦康丸預防快速進入高原急性高原反應效果觀察 宋紅儒 李紅梅 葉季鮮 張小瑞 費晉秀
(830)基于web of science的心臟性猝死研究論文文獻計量分析 張松濤 李毅 劉迎雪 王棟
短篇
(f0002)體外反搏治療冠脈支架術后不穩定性心絞痛1例 陳志君 丘軍 王清紅 蘆少蓉
基礎研究
(705)催產素誘導去分化脂肪細胞向心肌細胞方向分化(英文) 楊華 陳連鳳 沈珠軍
(711)激活notch信號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心肌移植促血管新生的研究 謝雄偉 馬樹人
(715)誘導型環氧合酶高表達增加兔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易損性 李嵐 樊民 倪燦榮 梁春 任雨笙 吳宗貴
(719)紅景天苷對內毒素誘導的raw264.7細胞損傷拮抗作用的研究 李鶯 張靜 趙澎濤
(723)一種慢性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動物模型建立的實驗研究 宗剛軍 吳剛勇 夏陽 陳景開 陳滿清 王璐璐 石屹城
(727)gik對缺血/再灌注犬心肌超微結構的影響 何蓉 姚德厚 董玲 高峰 王春梅 李源
臨床研究
(731)β_2-微球蛋白與冠心病患者冠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張斌 柴仁杰 魏薇 陳小琳 李晨曦 王峰
(734)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患者的預后與超敏crp水平的關系 彭毅 蔣桔泉 陳志楠 李志剛 龔志剛 盧青 丁世芳
(737)河南地區冠心病患者apob/apoa-i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 王憲沛 李煒 高傳玉 李牧蔚 顧愛麗 肖文濤 晏娟娟
(741)左心室大小和術后收縮壓變化與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療效的關系 惠玲玲 張衛澤 陳永清 馬凌 韓娟萍 張玉秀
(744)n末端腦鈉尿肽原預測老年人腹部手術后心臟事件的價值 龔衛琴 高德偉 王蓉 李文兵 盧文寧 劉朝陽 蔡毅
(748)心力衰竭患者6949例在院30d病死率危險因素分析 尹巧香 趙玉生 侯曉平
(752)不同類型心肌病伴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患者冠脈灌注壓的臨床分析 陳超峰 王珂
(755)充血性心力衰竭與肺源性心臟病患者血漿bnp水平的比較 韋彩雯 李宏松 章敬玉 姚能才 竇存芳 石來新 盧英民
(758)腦鈉尿肽作為起搏器植入心力衰竭患者篩選指標的臨床意義 周纓 陳宗建
(761)急性心肌梗死后二尖瓣返流與心房纖顫的關系 張治平 劉入源 劉成偉 陳國洪 蘇晞
(763)運動平板試驗duke評分預測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價值 王愛萍 馬明 侯瑞 張煥軼 吳云 李惠娟 宋瑋
(767)延長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療高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臨床觀察 吳久健 姜大春 尹剛 虞慎也 吳鵬 石國芹
(770)右心室流出道
間隔部起搏對心房顫動患者血流動力學和心功能的影響 鮮玉瓊 鄭昌柱 金環 陳靜 王玉華 徐迎輝 居海寧
(775)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無創正壓通氣對血漿高敏肌鈣蛋白t水平的影響 劉東 李定武 張智喜
(779)胺碘酮與胺碘酮聯合用藥治療心房纖顫療效的比較 陳士良 辛衛鵬 高誼
(782)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早期增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劑量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響 史文冰 付道存 鄭效坤 王穎
(786)不同支架植入方式對小血管支架內再狹窄的影響 郭素峽 羊鎮宇 王如興 肖踐明
(790)64層cta結合血清mmp-9、scd40l評價冠脈臨界病變斑塊成分及穩定性 任麗 王階 馮玲 趙晶 康德強 劉貴建 馮雪
(794)糖尿病對應用視網膜血管直徑評價冠心病嚴重程度的影響 董昕 蘭琳 謝芳元 田剛
(798)肺開放通氣對體外循環術后急性肺損傷嬰幼兒呼吸力學和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趙堃 趙榮 馬超 李繼科 賀清 張鑫浩 鄭云
(801)成人功能性單心室的一期fontan手術治療 周慶 潘俊 李慶國 武忠 王東進
綜述
(804)他汀類藥物的多效性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 畢學苑 賀熙 臧偉進
(807)平滑肌細胞鈣離子相關通道與血管重構性疾病 李慧穎 張毅 楊紹松 董玲
(811)壓力測量的歷史、血流儲備分數概念的誕生及導絲的發展 李強 張鉦
(813)u50488h對缺血/再灌注心臟的保護作用 王倩梅 樊榮 郭海濤 裴建明
(817)心臟再同步治療心力衰竭的研究進展 亓維東(綜述) 宿燕崗(審校)
短篇
(820)tnf-α刺激下rna結合蛋白hur在大鼠心臟成纖維細胞中的表達變化 柏丹娜 高群 高延 張雋 衛國 劉媛媛 王海昌
(822)小劑量螺內酯治療頑固性高血壓病的療效和安全性 楊省利 潘軍強 張殿新 郭文怡 李妍 陳英 艾美梅
(824)不同穿刺方法經腋靜脈安置永久心臟起搏電極的比較 黃顯華 李金源
(825)芪丹通脈片治療高脂血癥效果的臨床觀察 劉雅 肖茜 馬靜 李軍昌
(827)主動脈左冠狀動脈竇內單導管射頻消融治療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動過速 馬可忠 嚴曉娟 劉娟 湯永謙 劉文衛
(829)圣腦康丸預防快速進入高原急性高原反應效果觀察 宋紅儒 李紅梅 葉季鮮 張小瑞 費晉秀
(830)基于web of science的心臟性猝死研究論文文獻計量分析 張松濤 李毅 劉迎雪 王棟
二、“漬墨法”和“破墨法”
已有研究者指出,由于黃賓虹兼具美術史家與畫家于一身,其“道咸畫學中興”說的形成與藝術實踐密切相關,④所以,從其藝術實踐入手無疑是探究這一問題的一個捷徑。筆者通過研究認為,“道咸畫學”的“中興”主要是指道咸年間與金石學相關畫家的山水畫,而這些畫家中有部分“更多的重視‘墨法’”,⑤這一結論與鄭工的認識不謀而合。對于“墨法”,黃賓虹的論述很多,其中之一是1935年在《仿蕭尺木江湖萬里圖卷》中自題
余畫初由文、沈學步,搜討李晞古亦有年,近喜方方壺、梅道人墨法,前后頗有不同,此卷猶存南宋也。⑥
這則材料的重要性在于,時年黃賓虹70歲,正是“道咸畫學中興”說形成的關鍵時期。方從義、吳鎮“墨法”與“道咸畫學中興”說外在表現之一的“墨法”雖然在概念上完全相同,但“墨法”的傳統非常豐富,薛永年認為主要有“潑墨”、“破墨”和“積墨”之分,⑦黃賓虹更有“七墨”之說,關于方從義的“墨法”,畫史并不多載,吳鎮的“墨法”卻是非常典型,李福順指出:
吳鎮的畫風,與黃公望、倪瓚、王蒙三家比較,有明顯的不同:三家重用筆,且以干筆皴擦較多(黃公望參用濕筆);而吳鎮則重用墨,且濕筆積染較多,尤其是他的趁濕點苔法,更賦予作品以渾厚華滋的藝術效果。⑧
主要特點是“濕筆積染”,大體介于“潑墨”和“破墨”之間。那么,這種“墨法”與“道咸畫學中興”說的“墨法”之間是什么關系?
1939年春,黃賓虹在與黃居素書中寫道:“近悟墨法,覺明清畫者知之絕少”,⑨對此,王中秀指出:“透露出他對筆法墨法有新的體悟”,究竟是哪些新體悟呢?王中秀進一步解釋:
這些體悟主要表露在《講學集錄》和《畫談》中,在《講學集錄》中,他對漬墨法重加闡發:“以重墨飽筆浸水而出之,中有筆痕而外有墨韻。”在《畫談》中,他對焦墨法和宿墨法也重作了闡發,“焦墨法,于濃墨淡墨之間,運以渴筆,古人稱之‘干裂秋風,潤含春雨’視之枯燥,意極華滋。”“畫用宿墨,其胸次必先有寂靜高潔之觀,而后以幽淡天真出之。睹其畫者,自覺燥釋矜平,墨中雖有渣滓之留存,視之恍如青綠設色,但知其古厚,而忘為石質之粗糲。”⑩
認為新的體悟主要是“漬墨法”、“焦墨法”和“宿墨法”,無疑很有見地,但如果進一步聯系黃賓虹對“七墨”的修改,問題就更加清楚了。
“七墨”是黃賓虹對“墨法”的集中認識,事實上,他的一生都未停止對筆墨問題的思考,論述散見于其書信、畫跋和文章,隨著認識的發展,表述也不斷變化。但根據王中秀的研究,相對集中的梳理主要有五次,(11)本論文的討論也將集中圍繞著這五次梳理來進行:
從現存材料來看,“七墨”之說最早見于1928年,但內容不詳。約作于30年代前后的《金石書畫編》認為“七墨”為“濃、淡、破、積、潑、焦、宿”,1934年的《畫法要旨》延續了這一提法。轉變發生在1937年至1938年,其時黃賓虹困居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國學研究院的講稿《講學集錄》認為“七墨”分別為:“濃、淡、破、漬、潑、焦、宿”,把“積墨法”換成了,“漬墨法”,1940年的《畫談》確認了這一修改。可見,在“漬墨法”、“焦墨法”和“宿墨法”中,他此時的新體悟應該更多偏重于“漬墨法”。
需要指出的是,黃賓虹并不是直到1937年才開始重視“漬墨法”,根據王中秀的研究,他“早在1934年的《墨法圖》就將漬墨法列為七墨法之一”,(18)但作于同年的《畫法要旨》卻未體現出這一認識,聯系到與黃居素書中的“近悟墨法”,可知,30年代后期正是認識形成的關鍵。
既然“漬墨法”在“七墨”中如此重要,那么,哪些畫家擅長“漬墨法”?對于這一問題,《畫學篇》中說得清楚:
元季四家稱杰出,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皆正趨。梅花庵主漬墨濡,黃鶴山樵隸體臞。墨中見筆筆含墨,大癡不癡倪不迂。(19)
圖1
黃賓虹認為吳鎮是“漬墨法”的代表畫家,這不禁立刻會讓人產生一個聯想——難道“道咸畫學中興”說的“墨法”主要就是指“漬墨法”嗎?迄今為止,尚未在黃賓虹的論述中發現直接材料,但作為“道咸畫學中興”代表畫家之一趙之謙的山水卻是從吳鎮起步,《摹梅道人山水》(圖1)作于咸豐五年(1855),年僅27歲。另一則材料更具說服力,黃賓虹在與鄭秩甫書中對包世臣畫法有過如此的描述:
王維水墨,以濃墨蘸水,有漬 墨法、破墨法。畫家口訣,元人之后已失其傳,學者求之書法之中,王孟津得之,包安吳暢厥其旨,故工書者必善畫。(20)
包世臣也是所謂“道咸畫學中興”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他得到的是“漬墨法”和“破墨法”。當然,畫家落墨之時絕不會如此機械,應該是“數墨并用”,只不過在黃賓虹看來,“漬墨法”和“破墨法”是他“墨法”的主要方面。所以,如果認為“道咸畫學中興”說的“墨法”是在泛指“七墨”的同時,重點指向“漬墨法”和“破墨法”,這一結論大致應該可以成立。
如前所述,吳鎮精于“漬墨法”,那么,擅長“破墨法”的畫家又是哪些?黃賓虹在對筆墨的梳理中也都有所涉及:
黃賓虹把“破墨法”上溯到“董巨”,元代商璹最得“破墨法”,“二米”和石濤也精于此道,(26) “董巨”年代過于久遠,商璹的影響不大,故以“二米”和石濤較為典型。在所謂“道咸畫學中興”畫家中,就有不少師法“二米”和石濤,譬如,翁同龢作有《云山圖》(圖2),自題:“偶見丁南羽云山,戲仿其意,云龍耶?抑墨豬也?”丁南羽就是丁云鵬,畫家通過他上溯“二米”。
更有不少畫家即法吳鎮,也師“二米”和石濤,譬如,謝蘭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寫仿清湘意竹木溪澗圖》中自題:
予于近代人畫所最服膺者,清湘、老蓮、壽門三人而已。老蓮人物繪畫精絕,而山水時或冗滯,不能入大家之室。壽門人物亦精絕,而山水上,樹石時或失之荒率,俱不無遺憾。惟清湘之妙不可思議,又非二公所能逮,不識者或目以為怪,可嘆也!
也許正是由于師法了石濤,謝蘭生在仿吳鎮時也多了幾分瀟灑暢快,《仿梅道人山水》(圖3)取《漁父圖》畫意,用筆大膽潑辣,用墨雄秀腴潤。
吳榮光既師吳鎮,李玉棻記載:“吳榮光……畫宗仲圭……古肆見有墨筆仿梅道人大幀,筆意雄獷”(27),又法“二米”,道光七年(1827)四月在《山水》(圖4)中自題:“意想不到處,重開山勢奇。南宮與北苑,都在會心時”。所以,至少可以認為,筆墨是否與“漬墨法”和“破墨法”有關應該是黃賓虹收羅“道咸畫學中興”畫家的標準之一。
但“二米”、吳鎮、石濤都是繪畫史中的“大名家”,師法者代不乏人,就道咸年間而言,就有不少畫家的畫法與他們有關,譬如,蔣寶齡記載:“邵廷寶字華圃,……二十余游金陵,市上得米南宮山水長卷,坐臥其下,凡三日,得其用筆之法”,(28)但卻未被黃賓虹關注,難道其中另有玄機?
三、“濕、濃、黑”三墨與“碑學用筆”
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了解“漬墨法”和“破墨法”的性質是什么?“破墨法”的含義比較清楚,黃賓虹在《墨法圖》中寫道:“破墨以濃墨破淡墨,須就濕時為之,今用以畫坡”,“漬墨法”的情況稍微復雜,學術界進行過一些討論,(29)王魯湘綜合諸家之說,認為:“漬墨、破墨、潑墨是‘濕’墨”,(30)此論應該大致不差。
圖2
圖3
圖4
圖5
按照黃賓虹的說法:“道咸中《藝舟雙楫》言北碑書法,而畫之墨法始悟”,(31)是在包世臣書論中得到了相關啟發。檢索《藝舟雙楫》,包世臣這樣認識“墨法”:
然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沈,筆飄則墨浮。凡墨色奕然出于紙上,瑩然作紫碧色者,皆不足與言書;必黝然以墨,色平紙面,諦視之,紙墨相接之處,仿佛有毛,畫內之墨,中邊相等,而幽光若水紋徐漾于波發之間,乃為得之。蓋墨到處皆有筆,筆墨相稱,筆鋒著紙,水即下注,而筆力足以攝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紙內。不必真跡,即玩石本,亦可辨其墨法之得否耳。嘗見有得筆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筆者也。(32)
文中主要并沒有談及“濕墨”,根據金丹研究,上述文字體現出包世臣在書法上“對用墨的要求是:沉、黑、毛,亮”(33),從包世臣的書法實踐來看,多用濃墨且水分飽和(圖5)。
“漬墨法”和“破墨法”的特點是“濕墨”,包世臣《藝舟雙楫》中的“墨法”重點在“濃墨”,他的書法實踐則是“既濕且濃”,布顏圖在《畫學心法問答》中把墨之“六彩”分為兩大類:“吾以干、淡、白三彩為正墨;濕、濃、黑三彩為副墨”。(34)如果按照布顏圖的分類,黃賓虹從《藝舟雙楫》中所悟到的“墨法”大致應該屬于“副墨”。但“墨法”只是“道咸畫學中興”說的一個方面,黃賓虹還認為:
清道咸來,包安吳、趙撝叔、張叔憲、翁松禪書名鼎盛,論者各有異同,敝篋有其書,尤酷嗜其畫,均從書法中悟出。(與何治法書,無紀年)。(35)
他們的書法一般被放在金石學興起,也就是“出帖入碑”的背景下來討論,所以,既然“道咸畫學中興”說中心問題在于筆墨,結論就呼之欲出:這里的筆墨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有筆有墨”,而是特指“濕、濃、黑”三墨與“碑學用筆”的結合。
如前所述,在“道咸畫學中興”說的討論中,學術界較為關注的是“碑學用筆”,個別研究者注意到了“墨法”的作用,但并未對“墨法”進行更細致的分析,至于“濕、濃、黑”三墨與“碑學用筆”的結合,則尚未得到充分的關注和討論,那么,這樣結合的意義何在?
華人德注意到清代乾嘉年間的書壇出現了一個藝術現象——長鋒羊毫的盛行,并對此進行了討論,認為長鋒羊毫有長處也有短處,但通過獨特的使用方法,則能揚長避短:
書寫前將筆蘸飽墨,運行時多輕提,并不會直瀉而下,加上此時行筆稍快,就不會在生宣紙上暈染開來。筆有飽墨時,應少重按,否則毫間的墨瀋會擠壓出來,滲化 到生宣上(有意要形成漲墨則另當別論)。蘸一次墨往往可寫數字,墨未全干,即需重新蘸墨,理順筆鋒,借助墨瀋的下垂來增加筆毫的彈性,不至墨枯鋒散或毫彎不起。如果遇到字未成而墨將盡,或從通篇布局考慮須用枯筆,則行筆須慢,且借助腕力把余瀋從筆毫中逼出,方能枯中帶潤,絲絲入扣,當筆毫彈性漸弱,轉折時須順勢用指捻動筆管,使筆鋒始終居于筆畫正中,避免筆鋒扭絞在一起(關于捻管,后面還要詳談);或者翻轉手腕,以就鋒勢,不斷將鋒調正。此時就不能執著于腕平掌豎,手指只可執管,不可運轉的原則了。此法掌握得當,能達到干裂秋風潤含春雨的境地。(36)
華人德進一步指出,長鋒羊毫在乾、嘉以后的盛行是伴隨著“碑學書派的興起和風靡書壇”,(37)這就涉及到了“碑學用筆”,對此,包世臣《藝舟雙楫》中有“始艮終乾”一說,此語出自黃小仲(乙生):“唐以前書,皆始艮終乾;南宋以后書,皆始巽終坤”,原意如何?眾說紛紜,(38)根據姜壽田的研究:“始艮終乾原意是以八卦的方位標明行筆筆鋒的線路,始艮終乾是回鋒逆行的技法,始巽終坤則是露鋒直行的技法。”(39)華人德綜合各家之說認為:
從清代中葉以來,碑學派書家往往刻意追求書法中的金石氣息,“始艮終乾”的運筆法即是這方面的探索之一種。(40)
劉恒把這一藝術現象概括為“生宣紙、長鋒羊毫與碑派書法”,(41)長鋒羊毫的特點是:“筆毛柔順,濡墨快,含墨足,筆鋒出水慢”,而書寫者多是碑學派書家,他們又喜用濃墨,這就類似“濕、濃、黑”三墨與“碑學用筆”的結合,劉恒認為:“何紹基、張裕釗、趙之謙等碑派名家不僅能充分利用生宣紙的特性來表達碑派書法用筆的新奇魅力,而且在墨色的變化方面也比傳統的帖學書家更為豐富和生動。”(42)需要指出的是,所謂“道咸畫學中興”畫家大都精于此道,譬如,趙之謙(圖6)就是其中的高手。
圖6
圖7
圖8
圖9
但書法上的這一現象與繪畫有什么關系,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了解繪畫中“濕、濃、黑”三墨的發展情況。
唐宋繪畫的材料多為熟絹,技法多為工筆重彩,從元代開始,由于文人畫的發展,多作水墨,由于不施色彩,就要求墨色有更豐富的層次變化,用墨的實質是用水,水的多少可使墨色作濃淡之變化。到了明代后期,陳淳和徐渭用生宣紙作寫意花卉,極盡干、濕、濃、淡之能事,但進入清代以后,至少在山水畫領域,畫家多用干筆,撇開審美好尚不論,技術難度也是原因之一,張庚就發出過“蓋濕筆難工,干筆多好”的感嘆,華翼綸說得更為具體:
觀古人用筆之妙,無有不干濕互用者。雖北苑多濕筆,元章、思翁皆宗之,然細視亦干濕并行。干與枯異,易知也;而濕中之干,非慧心人不能悟。蓋濕非積墨、積水之謂,墨水一積,中漬如潦,四圍配邊,非俗即滯,此大弊也。(43)
“漬墨法”的代表畫家吳鎮影響很大,但王原祁卻認為:“梅道人潑墨,學者甚多,皆粗服亂頭,揮灑以自鳴其得意,于節節肯綮處,全未夢見,無怪乎有墨豬之誚也。”(44)所謂“墨豬”,主要指在濕墨滲化時無骨力而顯得肥碩臃腫,東晉衛鑠指出:“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45)精于“破墨法”的“二米”情況與之類似,盛大士觀察到:“近人寫雨景多仿米氏父子及高尚書法,往往淋漓濡染,墨有余而筆不足”。(46)應該說,書法上以“生宣紙、長鋒羊毫與碑派書法”為主要特點的所謂“道咸畫學中興”畫家恰恰能在繪畫中有效避免“墨豬”和“墨有余而筆不足”的弊病,這大約就是黃賓虹所論的:“包慎伯先生闡揚碑碣之學,所著《藝舟雙楫》,八法工深,兼精六法。可知筆力是氣,墨采是韻。水墨畫法,倡自王維,鄭虔三絕,為真內美,丹青絢耀,假日之光。畫學宗傳,詳于書訣,書決隱微,于畫得之。”(47)
那么,“濕、濃、黑”三墨與“碑學用筆”結合的藝術效果在他們的繪畫作品中能夠反映出來嗎?對于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材料當然就是黃賓虹的收藏,但遺憾的是他的書畫收藏尚未公開發表,就目前所知,只在駱堅群《黃賓虹的收藏經歷》一文中有少量披露,其中翁同龢《劍池講臺卷》(圖7)作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用“碑學用筆”勾勒出蘇州虎丘的外形,輔之以“濕墨”渲染,畫面雖然簡略,但卻不乏剛與柔、濃與淡的節奏。根據夏承燾的回憶,“1950年9月1日,(黃賓虹)又出翁松禪《劍池講臺大意》一副,云往時以銀元一千五百枚搶購得之。予不了解其好處,賓老謂好畫筆筆皆有起承轉合,筆筆分明。”(48)
雖然這幅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濕、濃、黑”三墨與“碑學用筆”的結合,但卻是孤證,尚不能提供足夠的說服力。《黃賓虹先生遺物目錄》也還記載了相關作品的名稱,但大多是《山水》之類,比較模糊,只有《趙之謙仿米山水》和《齊玉溪時云化雨圖》較為具體,能提供一些信息。無疑,《仿米山水》是趙之謙師法“破墨法”代表畫家“二米”之作,其效果可能與其為好友曹籀所作的《潑墨云霧圖》(圖8)類似,畫中分布大面積的“濕墨”卻濃淡有序,層次分明,“碑學用筆”所繪巖石起了關鍵作用,面積雖少,但畫龍點睛,使觀者在渾然天成的墨韻中產生了無限遐想。
而《時云化雨圖》與齊學裘同治九年(1870)為好友劉熙載所作的《化云慈雨圖》畫名類似,都有“云”和“雨”,關于《化云慈雨圖》,孫玉堂題跋:“玉溪翁此畫極似方方壺,能使山氣欲動,風云變化;氣韻藏于筆墨,筆墨成于氣韻,逸致蒼莽,有天馬騰空之妙”,(49)方從義(約1300—1378)師法“二米”,元末明初的蘇伯衡這樣寫道:
我家海岳之畫圖,乃是小米手所摹。……斯人一去三百載,流傳筆力到方壺。(50)
其效果可能與同治十一年(1872)所作的《米法山水圖》(圖9)類似,筆墨渾厚,拙中見巧,正如方浚頤(1815—1889)所跋:“運墨極 靈活,布景絕蒼茫。披君云山圖,動我出塵想”,近景的線條和遠景的墨韻交相輝映,濃墨與淡墨相互映襯,使得畫面意趣橫生。可見,黃賓虹所收藏《趙之謙仿米山水》和《齊玉溪時云化雨圖》的筆墨可能是“濕、濃、黑”三墨與“碑學用筆”的結合。
當然,并非所以所謂“道咸畫學中興”畫家的情況都是如此,譬如,周濟,根據蔣寶齡的描述:“周保緒濟……山水專師北宗,用筆沉厚,真力彌漫,生硬中自具書卷之氣,可與安邑宋芝山”,(51)更需要清醒意識到的是,即便是包世臣代表的這些與“漬墨法”和“破墨法”有關系的畫家,“濕、濃、黑”三墨與“碑學用筆”的結合也只是他們繪畫的一個方面,但至少可以認為,“濕、濃、黑”三墨與“碑學用筆”的結合是所謂“道咸畫學中興”畫家山水畫的主要面貌之一。
四、結論
綜上所述,“道咸畫學中興”說的筆墨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有筆有墨”,而是特指“濕、濃、黑”三墨與“碑學用筆”的結合,其意義主要在于“碑學用筆”能力校清代山水畫中運用“濕、濃、黑”三墨而出現的“墨豬”和“墨有余而筆不足”的時弊。
注釋:
①梅墨生《“道咸畫學中興”說淺探》,《美苑》,2002年第2期,第55頁。
②杭春曉《學理內核 氣氛自由——黃賓虹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藝術研究院編《黃賓虹研究文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年,第451頁。
③鄭工《析黃賓虹“道咸中興”說》,《黃賓虹研究文集》,第413-414頁。
④參見耀文星《道咸畫學中興與黃賓虹晚年藝術》,《貴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第67-72頁。
⑤參見拙作《“道咸畫學中興”說所涉畫科原意考》,《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1年第1期,第49-51頁以及《道咸年間金石畫家山水畫再探》,《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1年第6期,第132-136頁。
⑥《黃賓虹全集》第10冊,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第80頁。
⑦薛永年《運墨而五色具——中國畫用墨發展及墨法理論概述》,《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83年第1期,第33頁。
⑧王朝聞總主編、鄧福星副總主編《中國美術史》,杜哲森主編《元代卷》,濟南,齊魯出版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第61頁。
⑨王中秀《黃賓虹年譜》,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第410頁。
⑩王中秀《黃賓虹繪畫歷程的時段描述》,《二十世紀山水畫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第444頁。
(11)王中秀《黃賓虹年譜》,第421頁。
(12)同上,第199頁。
(13)上海書畫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館編《黃賓虹文集·題跋編·詩詞編·金石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第365頁。
(14)關于《金石書畫編》的成書時間,參見《黃賓虹文集·題跋編·詩詞編·金石編》,第357頁。
(15)“七墨”分別為“濃、淡、破、積、焦、宿”,實際上只有六種,編者認為“遺潑墨一法”,參見黃賓虹《黃賓虹文集·書畫編》(上),第495頁。
(16)《黃賓虹文集·書畫編》(下),第73-74頁。
(17)同上,第162-163頁。
(18)王中秀《黃賓虹年譜》,第401頁。
(19)同上,第141頁。
(20)《黃賓虹文集·書信編》,第329頁。
(21)《黃賓虹文集·題跋編·詩詞編·金石編》,第365頁。
(22)《黃賓虹文集·書畫編》(上),第496頁。
(23)《黃賓虹文集·書畫編》(下),第73-74頁。
(24)同上,第162頁。
(25)同上,第373頁。
(26)黃賓虹1954年在《論畫長札》中認為:“元人知破墨法,倪黃用之,最得其妙”,與上述表述變化較大,原因不明,暫不列入。參見《黃賓虹文集·書畫編》(下),第485頁。
(27)李玉棻《甌缽羅室過目書畫考》卷4,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第1114頁。
(28)蔣寶齡《墨林今話》卷8,《中國書畫全書》第12冊,第987頁。
(29)相關研究參見趙志鈞《關于黃賓虹筆墨法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和裘柱常王伯敏先生商榷》,《畫家黃賓虹年譜》,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第225-232頁;錢學文《黃賓虹墨法——漬與積的區別》,《墨海煙云——黃賓虹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1989年,第128頁;李達《論黃賓虹的漬墨法》,《美術》,1994年第9期,第40-59頁。
(30)王魯湘《黃賓虹》(中國名畫家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62頁。
(31)黃賓虹,《黃賓虹文集·書信編》,第13頁。
(32)包世臣《藝舟雙楫·述書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649頁。
(33)金丹《包世臣書學批評》,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7,第155頁。
(34)(清)布顏圖《畫學心法問答》,《叢書集成續編·藝術類》第10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第152頁。
(35)《黃賓虹文集·書信編》,第33頁。
(36)華人德《論長鋒羊毫》,《華人德書學文集》,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第183-184頁。
(37)同上,第182頁。
(38)相關研究參見祝嘉《書法初步》、《懸臂論》,《書學論集》,南京,金陵書畫社,1983年,第345-379頁:及其啟功《從河南碑刻談古代石刻書法藝術》,《啟功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36-147頁。
(39)姜壽田《中國書法理論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第169頁。
(40)華人德《釋“始艮終乾”》,《華人德書學文集》,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第179頁。
(41)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35-242頁。
(42)同上,第238頁。
(43)華翼綸《畫說》,《美術叢書》第2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911頁。
(44)王原祁《麓臺題畫稿》,《中國書畫全書》第8冊,第706頁。
(45)衛鑠《筆陣圖》,《歷代書法論文集》,第 22頁。
(46)盛大士《溪山臥游錄》卷3,《美術叢書》第2冊,第1336頁。
(47)《黃賓虹文集·題跋編·詩詞編·金石編》,第10頁。
(48)王中秀《黃賓虹年譜》,第519頁。
(49)(清)齊學裘《見聞隨筆》卷25,《續修四庫全書》編撰委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8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