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1: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電氣自動化結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 中職電工電子專業面臨嶄新的形式
1.1 政策和形勢分析 電子信息是新興的高科技產業,是符合政府倡導的低碳產業,有“朝陽產業”之稱,具有天然的發展優勢,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發展前景,必然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各行業大都需要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有薪金高、工作環境優雅的特點。2009.4.16國務院公布了備受關注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未來三年,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保持穩定增長,產業發展對GDP增長的貢獻不低于0.7個百分點,三年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50萬個。《規劃》具體來說,要圍繞九個重點領域展開:要確保計算機、電子元器件、視聽產品等骨干產業穩定增長,增強計算機產業競爭力,加快電子元器件產品升級,推進視聽產業數字化轉型;要突破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軟件等核心產業的關鍵技術,完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突破新型顯示產業發展瓶頸,提高軟件產業自主發展能力;要在通信設備、信息服務、信息技術應用等領域培育新的增長點,加速通信設備制造業大發展,加快培育信息服務新模式新業態,加強信息技術融合應用。2012年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壓力有所緩解,我國經濟,乃至世界經已走出低谷,在各級政府及企業積極努力、采取各種有效應對措施的情況下,全行業發展將存在較大的空間和機遇。從政府層面看,我國政府為抵御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了更加有力的擴大內需措施,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機遇。從戰略層面看,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為產業優化升級提供了有利環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加快推進電子信息產業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后,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積極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快轉變工業經濟發展方式。因此,各領域的科技發展及信息化應用水平仍將進一步提升,為電子產品的應用和開拓工業軟件市場,創造了新的巨大空間。
1.2 人才需求分析 《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攻堅時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實現由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的跨越,是我省面臨的主要任務。平板顯示項目推進半導體照明向通用照明、背光源、汽車照明等新的應用領域發展,重點開發白光、高亮度及功率發光二極管光源、城市照明及景觀光源、鐵路和公路信號顯示系統以及高檔、智能、大型美化裝飾顯示系統;推進應用電子,支持網絡、醫療、安防、汽車、電力等領域應用電子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發展電子專用設備,培育光伏產業、半導體照明產業智能測控設備儀表的開發和產業化。
根據對調研資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應用電子行業人氣旺盛,職位有電子工程師、產品設計工程師、電子維修工程師、項目工程師等。電子工程師的主要職責是進行產品的電路設計等,必須熟悉模擬、數字電子技術,熟悉各種電子元器件,精通常用單片機的應用。企業招聘時通常要求有應用電子技術、電氣自動化等專業背景。現代化的企業和新型的電子行業,如電子產品生產廠家和技術服務型公司需要大量的電子產品設計、生產、組裝、調試、操作、維護、銷售等方面的應用性人才。
2 中職電工電子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
2.1 課程體系 德國“雙元制”課程體系編排強調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針對企業職業崗位的工作順序來編排相關的課程,構成了一個與實際職業活動過程相符合的“學習領域”課程序列。德國馬格德堡技術應用大學的《機電一體化專業》共14個“學習領域”課程,包括機電系統組成、綜合技能和技能拓展三個方面。①機電系統設置“機電系統、電子系統、電氣液組件系統、數據處理系統、自動化控制系統、通訊系統”6個學習領域課程;②綜合技能設置“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與制作、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系統維護與故障診斷3個學習領域課程;③技能拓展設置“工作計劃組織與結果評估、質量管理、企業內部信息交流、客戶信息交流、機電系統交付使用”5個學習領域課程。
借鑒德國的雙元制結合我國我省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中職電工電子專業建立如下的課程體系較為合理:
2.1.1 知識目標 ①掌握鉗工、電工基本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術。②能獨立完成室內線路的安裝與維修。③掌握電動機的安裝方法。④掌握三相異步電動機檢修和其他常用電動機的維修和檢修方法。⑤掌握電力變壓器的維護方法。⑥能正確使用常用電工儀表和常用電子儀表。⑦能正確安裝、調試和維修基本電子電路。⑧掌握常用低壓電器的功能、結構、基本原理、選用原則及其拆裝維修方法。⑨掌握電動機基本控制線路的構成、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及其安裝、調試與維修。⑩掌握常用生產機械電氣控制線路的方法及其安裝、調試與維修。■了解PLC的基本構成和工作特點。■熟悉PLC的基本指令和編程方法。■了解以PLC為核心的控制系統的組成和編程技巧。
2.1.2 能力結構及要求 ①掌握電工、電子線路的基礎知識;②掌握電子設備、電子產品常用元器件及材料的基本知識;③具有操作和使用常用電工、電子儀器、儀表的能力;④具有閱讀電子整機線路和工藝文件的初步能力;⑤具有電工、電子產品生產工藝管理的初步能力;⑥具有電工、電子設備、電子產品裝配、調試、檢測、銷售與維修的技能;⑦具有操作、使用與維護較復雜的電子設備的能力,具有操作、使用與維護較復雜的電子設備的能力。⑧具有操作、使用與維護一般電工設備的能力。⑨具有初級使用計算機的能力。
2.2 教學模式 項目課程教學模式為主,以典型產品或服務為載體讓學生學會完成完整工作過程的課程模式。項目可理解為一件產品的設計與制作,一個故障的排除,一項服務的提供,強調應用技能獲得產品。項目課程的開發以典型工作任務為邏輯主線,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6個步驟進行開發。教學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在轉變,教學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為教學組織、知識傳授、問題咨詢與技術指導者,學生則從知識的接納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與主人,體現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和全程參與過程,讓學生在富有吸引力、好奇與感性的氛圍中獲取今后職業生活的“鑰匙”,真正實現教學主體由教師向學生的轉變,由教學行為向學習行為的轉變。
2.3 采取多種實訓途徑 采取多種實訓途徑,強化學生職業能力與綜合職業素質培養。①校內實驗實訓室。②校辦經濟實體(實習公司)。③送往地區性行業協會教育實習中心。④社會各類企業。
3 中職電工電子專業教學評價體系改革
3.1 評價與考核目的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激發興趣、體驗成功,培養其熱愛專業、勇于創新、樂于實踐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
3.2 評價與考核的原則:開放式與多元化相結合的原則 ①階段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②小組評價與個體評價的結合;③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評價;④建立各門課程所特有的評價框架。
3.3 評價與考核方式 在德國,不舉行結業考試,只有期中考試和畢業考試兩次。期中考試一般在第二學年結束時進行,包括理論和實訓考試。畢業考試則在學習結束后進行,由德國行業協會負責實施,全國統一考試,包括理論和技能考試。我認為我們國家也該努力建立健全各專業各工種考核機制和考試體系,如果就目前只由各個學校自己考核,標準很難統一,考核過程很難做出合理、客觀評價。基于此點我國重新出臺行業規范和技能標準并實質性落實就尤為重要。
3.4 以虛擬、模擬及仿真的實訓條件建設 采用虛擬、模擬及仿真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創造職業氛圍,將大型機械設備設施虛擬、模擬及仿真到校內實訓環境,解決一些項目實訓的難題。
綜上所述:中職電工電子專業必須緊緊把握時代脈搏,及時調整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建立健全合理的考核體系。這樣才能讓這個專業能長久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