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5:1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六年級語文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小學階段的教學不但要重視對學生知識的教育,還要注重去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能夠實現綜合發展,語文教學是眾多學科當中的基礎學科,語文教學的重點就是豐富學生的情感[1],讓學生有更豐富的情感表達,教師可以運用科技時代的產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豐富學生的情感。例如在學習《我的母親》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教師在課前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設疑:為什么作者說他有兩個母親?他的這兩個母親都是誰?然后再進行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學習效果會有很大的提高,另外,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優秀片段,例如“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長眠于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這段話告訴學生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豐富自己的情感,感受祖國母親的偉大,能夠懂得感恩自己的母親。例如在學習《中華少年》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來播放名人的朗誦范本,這樣不但能夠讓學生知道自己不認識字詞的讀音,還能夠通過聆聽朗誦,感受這篇文章的情感,懂得要熱愛祖國的道理,自己應該怎么做。總而言之,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相比傳統的教學方式具有更好的教學效果,對于豐富學生的情感有積極的作用。
二、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境
教學情境對于學生能否愉快良好的學習語文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有助于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的想象與思考問題,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感受語文的魅力。例如在學習《山雨》這篇課文的時候,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來得突然——跟著一陣陣濕潤的山風,跟著一縷縷輕盈的云霧,雨,悄悄地來了。先是聽見它的聲音,從很遠的山林里傳來,從很高的山坡上傳來——沙啦啦,沙啦啦……”教師可以在教授這篇課文之前運用信息技術放映一些山中下雨的圖片,或者是可以播放一些山中下雨的視頻,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能夠融入到這一情境中去,在學習《山雨》這篇課文的時候也能夠更好的理解相關的語句,通過“沙啦啦,沙啦啦”這一象聲詞就能夠想象到山雨的具體特點以及它曼妙的聲音。由此可見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境能使學生更好的學習。
三、運用信息技術豐富學生課外閱讀提升寫作能力
信息技術是科技時代最偉大的產物之一,信息技術所運用的范圍非常的廣泛,在教育教學當中也有著廣泛的運用,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運用多媒體教學具有積極的意義,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豐富學生課外閱讀提升寫作能力[2]。小學生多閱讀課外讀物不但能夠豐富自己的知識面,還能夠豐富自己的情感,讓自己成為一個感性的人,但是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比較特殊,自制力較差,課下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玩耍,并沒有分配出閱讀的時間,更沒有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而小學六年級更是意味著要進行初中繁重的學習生活,學生就要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進行寫作,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就要分配出一些時間來拓展學生的閱讀知識面。例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去引導學生們去閱讀冰心的《繁星·春水》,讓學生通過閱讀這本書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通過閱讀積累書中的優秀片段,經典語句[2]。學生可以通過閱讀這本書感受母愛的偉大、童年的快樂以及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學生可以將從這本書中積累的優秀片段進行合理的改變,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表達自己對母親深深地愛,表達自己對童年流逝的惋惜,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總而言之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不但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對于學生的發展有積極的意義。
四、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相比較其他學科來說,趣味性較低,大多枯燥乏味,要想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的學習語文,教師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在課前就可以運用多媒體去放映宇宙當中各大星球的運行情況,并告訴學生這些星球當中哪個星球是地球,讓學生仔細觀察其特點,在學生觀察的同時教師可以對課文中這段話進行朗讀“據有幸飛上太空的宇航員介紹,他們在天際遨游時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朗讀與放映視頻當中的地球的位置進行對應,教師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教學能夠很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當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學習,還能更大程度的豐富學生的情感,對于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有積極的意義,信息技術值得在其他學科教學當中運用。
《作文量表互改研究與實踐》較為全面地探究了目前存在的四種作文批改法:教師精批細改法;教師符號批改法;學生量表自改法;學生量表互改法。通過長期的實證研究和試驗觀察,岑紹基博士發現了每一種批改法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和不可避免的弊端。
如果采用教師精批細改法,那么教師的權威的引導作用可以實現,學生如果重視了教師的批改、領會消化了教師的批改,學生獲得的效益將不可低估。教師的教書育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這種批改法里會得到充分的實現,一個優秀教師的智慧會在這種有生命的書面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但是,這種作文批改法也有致命的不足,譬如,在批改過程中教師常常指出的是學生的負面的問題和錯誤的地方,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可能會被抑制;同時教師的批改工作量很大,一般的教師會有沉重的工作壓力和教學負擔。
教師符號批改法相對于教師精批細改法在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上有很大的進步。它啟發和培養了學生那種“文章是改出來的”寫作觀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而且教師投入的工作量只是精批細改法的一半。但是這種方法仍未能培養出學生對文章好壞的判斷能力,在教師的“符號”指揮下學生學習寫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學生量表自改法從調動學生主動性方面來說是最好的一種。它引導和鼓勵學生按一定的文章寫作模型重組、重寫自己的文章,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自信心、激活學生的創造性、孕育學生的寫作快樂感將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學生是否具備了自改作文的知識和能力則是一個不能不引起關注的地方,而且學
生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大量的人力資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學生量表互改法是指“學生完成初稿后,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評改量表互改同學的作文,然后相互提出回饋,學生根據回饋,加上個人的判斷,重寫他們的作文”(見岑紹基博士《作文量表互改研究與實踐》27頁)。根據岑紹基的研究報告:在四種作文批改法中,學生量表互改法在中小學課堂上可發揮出優良的教學效果,它可以提高學生在作文評改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它可以培養學生形成讀者意識,可以培養評判文章的能力。這種教學法要注意的是:設法組織好教學活動,設法提高學生評改他人作文的能力,設法設計好評判作文的模型和量表。這種教學法在國內國外均有理論根據,并有不同國別的教育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做過有成效的探索。它符合“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規律。
學生量表作文互改法首先可以在高等院校的寫作系列課程里推廣。高等院校的寫作系列課程現在分科較細,分別有基礎寫作、文學寫作、新聞寫作、公文寫作、財經寫作、科技寫作、軍事寫作、影視寫作等,每一個分支均有界線分明、形態成熟的不同文體。可以根據這些已呈成熟形態的文體理論構建不同的文體模型和文體量表。高校的學生在學完高中的新課標語文后,對文章的鑒別能力、欣賞能力、修改能力應該比高中生要強,這為他們進行大學量表作文互改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同時,信息化的大學校園里,各種教學網站、教學設備相對比較齊全,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基于網絡的作文互改將是一個非常有創意、非常有新穎感的教學方式。“新形態大學寫作課程系列教材”里的9本教材準備開始課程教學網站的建設,可以通過和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母語教學教師支援中心合作開發的方式,在寫作學系列課程網站上實施“大學生量表作文互改”的教改實驗。
學生量表作文互改法更可以在基礎教育領域推廣。作文批改在國內中小學現在還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實施語文新課標后大家的注意力基本上集中在教學內容和教材的更新換代上,作文批改長期被認為是語文教育中一塊難啃的雞肋。如果引進岑紹基博士的這種學生量表互改法可能會受到廣大語文教師和寫作教師的歡迎。這項改革與中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并無沖突,而且它的精神實質符合現代教育理論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教會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的新理念。計劃在三類學校實施這項教革計劃:一是通過師范大學的語文教育碩士做碩士論文的方式開展實驗研究;二是通過“青少年寫作培訓學校”來切實推廣、使用這套寫作教學法,讓他們做一個屬于創新寫作的教學研究項目,在小學四至六年級的寫作課中進行試驗,在《雙快作文教程》的基礎上構制作文互改量表,實驗結果寫出報告后提交港大教育學院母語教學教師支援中心;三是在一些民辦學校、實驗小學具體實施教改項目,可以結合這些小學的其他教改項目一并推廣,在推廣中鼓勵該校項目主持人寫出教研論文和教研著作。
二、構建文學文本分析量表和實施“作文量表互改”的具體步驟
在高等院校《寫作學》的課程教學網站上已收集了目前大家公認的、理論總結比較成熟、大學生們又用得較為頻繁的各類文體。主編們就此挑選了數量較多的文體案例進行精當的分析,但每一個人的分
析角度可能不一樣。這里可以統一運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和分析思路來展開研究和歸納。岑紹基博士20來年把“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運用于實用文體的寫作教學和研究中,產生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如:《語言功能與中文教學》、《學校實用文闡釋》、《中國內地實用文闡釋》等)。他的研究成果表明: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與方法來分析文章文本是一種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的有益嘗試。“系統功能語言學”講究不脫離語境、語域來分析語篇、語詞,而且還從系列功能的角度來分析文本與作者、與社會的關系,在這樣的基礎上又采用特定的框架、甚至運用一定的圖表來歸納表達,這比起用文藝學、文化學等較虛化的文本分析法來,顯得更有科學意味和人文色彩。
我們準備先從《文學寫作教程》的課程網站建設開始啟動項目的研究與推廣。《文學寫作教程》里撮舉了11種文學體裁(詩、散文、小說、雜文、科普小品、報告文學、傳記文學、影視文學、兒童文學、網絡文學、戲劇文學),闡釋了它們的文體特征和寫作方法。每一種體裁都精選了相當數量的案例及分析。準備在每個體裁中再遴選三個左右的文本,按照《松鼠》、《恐怖的巴黎》等的分析樣式(見《作文量表互改研究與實踐》)寫出每個案例的分析圖表,然后再說明每個案例的文體特點以及在這個基礎上歸納出的文體評改量表。
每一種體裁的“評改量表”實際上是構建了這個文學體裁的寫作模型(或曰評改模型),這是在大學寫作教學中推廣“學生作文量表互改”的前期的基礎性工作。岑紹基博士在香港中小學里實驗和推廣的“學生作文量表互改”課題已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作文量表”和實用文分析模型是他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進行研究的項目,他在自己的文科教育碩士論文(1994)里對這個課題做了系統、扎實的學理總結,同時也開展了具體的教改試驗,產生了一系列諸如《港滬學生作文交流互改研究》等有影響的成果。在目前國內教育界倡導“成功素質教育”和“生本教育論”的背景下,這種以調動學生學習寫作的主動性、積極性為主旨的“學生作文量表互改”寫作教學法顯示出了它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
“學生作文量表互改”推廣到大學寫作教學中從理論上和實踐上來說,應該比較適宜。大學生的作文評改能力相對中學生而言應該更強、更全面。而大學寫作教師處理大學生的寫作習作的時間相對中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會更少。這就有可能、也有必要在大學寫作教學中要更充分地激活學生的寫作興趣、更充分調動和使用大學評改作文的人力資源。再從寫作學課程網站的建設來說,寫作學科網站不能只像資源庫那樣僅羅列一些寫作學的知識,寫作教師在網站上面對的學生也將大大超過傳統的課室,因而寫作課程網站一定要設計這樣的功能──不但師生之間有交流平臺,而且生生之間也要有交流平臺,因此大學生通過網站的交流平臺和作文互改的功能,推廣這個“學生寫作量表互改”項目就有了基礎性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