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中西文化對比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16 17:35: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西文化對比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西文化對比論文

篇1

1教師直接對比法

比如在講到古希臘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時,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一一介紹柏拉圖的生平、思想體系和對后世的影響就會顯得枯燥乏味。筆者在談論到這部分內容前會布置學生查詢和閱讀中國古代圣賢孔子的資料,在課堂上教師主要介紹柏拉圖,當遇到其經歷或者觀點上與孔子有契合處時會邀請學生講解有關孔子的相關內容。譬如筆者提到柏拉圖在早年時期曾旅行至埃及、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最后苦于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開辦學校向青年們傳授他關于道德和政府的理論,他所創辦的“學園”成為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這時學生已通過前期準備了解到孔子的經歷,他們能夠指出孔子在一生中花極大的一部分時間來周游列國,在從政失敗,沒能找到賞識他建議的君主后從事教育興辦私學,開創中國私學之首。學生們此時會驚異于東西方兩位先哲在經歷上驚人的相似,因此對了解柏拉圖思想表現出強烈的愿望,教師這時由淺入深,在學生建立了對柏拉圖初步了解后引入較為難理解的這位哲學家的思想體系,筆者從兩位先哲對人之本性的觀點開始,學生通過提前閱讀了解到孔子認為所有人本質上是善的,或者說經過教化后可以成為善的。筆者在此解釋柏拉圖與孔子思想的迥異,柏拉圖認為大多數人容易被暴君或貪欲欺騙,因此他們需要被控制,而掌握控制權的人,即“護衛者”能懂得普遍的真理[3]。孔子強調的是廣泛的人類行為,他的中心思想是“仁”,即各種美德,以及由此引出的一套修身達人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觀念[4]。而柏拉圖則強調受過精心教育的統治階層的行為。通過解釋在人性看法上的差異,教師進一步擴展到他們各自對理想政府和社會規范等方面觀點的不同,并和學生一起探討他們對中西方文化產生的廣泛深遠的影響。讓學生在課堂講解中扮演一定角色能夠加強他們對目標文化的興趣和理解力。課程中師生的積極互動改變了傳統文化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孤立學習的方式,將死板的教師“一言堂”變為輕松活潑的“中西文化歷史小型研討會”。

2按教學反饋對比

除了邀請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進程中和教師一起通過中西方對比探討西方文化發展的特點外,教師還應該時刻密切關注學生對所講授內容的反饋。當學生表露出對某些歷史現象的發生表示不解時,教師應該認識到這樣的原因往往是由于中西歷史發展上造成的文化差異構成了學生理解的障礙。筆者在開始講授古羅馬帝國時期時首先介紹古羅馬在進入帝國時期后從公元一世紀后期到西羅馬滅亡的三個多世紀內絕大多數皇是非正常死亡,這些貴為皇帝者的結局均十分悲慘,他們或被敵軍殺死,或被自己人殺死,抑或因絕望于別無選擇而自殺。學生對此表示非常驚訝和不解。這時教師應適時指出學生們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為這一階段的羅馬皇帝與我國歷史上大多數皇帝的命運千差萬別,因此文化教學中初步的自身文化和目標文化的對比激發了學習者學習的興趣。教師需要進一步對比說明古羅馬帝王和中國皇帝主要的差別。首先,皇帝的出身和人選不同。羅馬帝國的元老院、禁衛軍和軍團互相傾軋、不擇手段的把代表自己利益的人推上皇位,內戰由此頻仍爆發,國無寧日。政局混亂導致皇位的風雨飄搖,帝王如同走馬燈似得更換。因此,對每一位羅馬帝王來說時刻都是危機四伏、性命攸關[5]。而中國從夏朝的禹開始實行王位世襲制到秦朝時確立了延續整個封建時代的帝王世襲制,這種世襲制通常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方式。雖然無法保障候選人有做明君的資質,但這一制度很大程度上確保了皇位的平穩過渡和朝代的穩定[6]。因此與古羅馬歷史相比,因為爭權奪位導致皇帝的非正常死亡在中國歷史上是較少的。在解釋完皇帝來源不同后,教師可擴展到皇帝權力方面,可以選取有代表性的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比如把開創羅馬帝國時代的屋大維和確立封建帝制的秦始皇進行對比說明。通過教師及時的講解和闡釋引發學生對目標文化的反思,能夠提升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客觀分析能力。

篇2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絢爛,城市化腳步的加快,使得這些幾乎消失殆盡,城市文化文脈的興起成為首要的任務,但是如何來興起城市的文化確是值得深入探討的。中國城市理論的發展可以歸結到公元前21世紀,但如今的發展已經將其思想摒棄一旁,城市文化漸漸丟失。西方的城市規劃雖然起步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其發展脫離不了文化革新進步,并且在歷史進程中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伴隨著國際間相互交流的擴大,使中國城市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即能保持本土傳統文化,又能面向世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文化是我國現階段首要目標

1人文傳統在中國規劃理論的體現

1.1“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滲透

中國古代對“自然”是沒有認識的,今天我們所說的“自然”指的其實是古代的“天”對應的是“人”。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天的關系。即“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它追尋事物的本質都是互相聯系的,讓自己與天道歸一。

《老子》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逼渲行乃枷刖褪钦f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相互融合、相互協調的?!霸谶@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城市規劃非常注重對自然界的尊重與維護,例如明清北京城,強調中心軸線,對稱嚴謹,北放地壇,南置天壇,日月兩壇東西分列,與天地呼應。規劃透射出了當時統治者及哲學家對“天人合一”的向往與追求。又如唐長安城,里坊制布局,108坊沿中軸線對稱布置、呈棋盤式布局。

1.2 儒家禮教思想的影響

《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梢钥闯鋈寮宜枷胂碌某鞘衅鋵嵤蔷龣嘀频捏w現,這一思想在我國歷代都城中運用的也十分明顯。

運用這一思想建造的城市有:明清北京城及隋唐長安城。在這些城市的布局上,都由一條中心道路做為城市的中軸線,體現了封建儒家理論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觀點。認為君權皇權是至高無上的,用建筑語境加以渲染。

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廣泛應用的中軸線、對稱的形式,是兩種思想的寄托與體現。

1.3 墨家防御思想對城市理論的主導

墨子說過:“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所謂法儀就是法度,準則為各行業所制定的法度。法儀在中國古代社會是備受重視的治國之根本,人的行為準則依附于日常法度的確立,封建禮數的約束很小。在一定的社會經濟背景制度下,城市制度就是規范人與空間的基本關系的規定與原則的體現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城市的布局、選址多以防御型為主,這種思想在戰國時期應運而生,實際上是人們追求安全的滿足。

1.4 道家風水思想的滲透

《管子?乘馬》中記載:“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這種理論便是道家思想的起源。

管子的這一理論打破的封建禮教的束縛,引導城市向可持續發展邁進。同時強調了城市的主體人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動性。

漢代長安的建設成為這一思想的代表,漢長安不規則的布局形式,也沒有中心軸線。同時,其封建等級制度也十分模糊,規劃中宮殿與居民區互相滲透穿插。為其以后的繁榮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1.5 宗教思想對城市規劃的影響

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的佛教和春秋時期創建的道教在南北朝得到了繁榮發展,并影響著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大量的宗廟和道觀在城市涌現,城市的出現了石窟。城市的空間布局強調整體環境觀念,強調城市自然和人工的整體和諧,強調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

2人文傳統在西方規劃的體現

2.1 民主文化影響下的城市規劃理論

在古代西方,公元前500年古希臘城邦時期提出的希波丹姆模式是最有代表意義的。城市布局形式為方格網的道路肌理,區別于中國的是,以廣場做為城市的中心。反映了古希臘時期關注人居活動的人文情懷。西方后來的規劃中都有這種思想的滲透,可以說,廣場之于西方城市規劃,有著很重的地位。

2.2 防御思想主導下的城市規劃建設

時間慢慢變化,西方各國統治者欲望膨脹,各國版圖逐漸擴張。羅馬幾乎征服了整個地中海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營寨城大量建在了被征服地區,其平面為長方形或方形,中間街道為十字,中心廣場多為露天劇場或斗獸場。古羅馬的營寨規劃思想體現了軍事控制的影響,體現統治者宣揚君權的思想。

2.3 文藝復興影響下的城市規劃建設

公元 14 至 16 世紀的文藝復興影響了整個西方的文化。期間資本主義開始發出萌芽。藝術創作空前高漲,意大利的圣馬可廣場為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其將不同體量和風格的建筑與場地很好的融合,形成高度的建筑藝術水平。

2.4 霍華德的“田園城市”

文藝復興運動下的城市建設還停留在建筑學的角度,城市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并非單體建筑的改造擴建與美學的追求就能解決的問題。與城市的實際規劃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19 世紀末,深受空想社會主義影響的霍華德寫出了《明天的田園城市》。

在書中,霍華德提出了建設田園城市并給予了理論論證,就是著名的三中磁力圖解,簡練的闡述了城市規劃總體目標,城市和鄉村的有利不利因素是互相穿插交織的。他提出“城鄉磁體”學說(圖一),認為設計者應當結合城鄉的優點,是城市像磁鐵那樣互相吸引。這就是“田園城市”。

圖一田園城市全貌

中心城市相對略大,建議為 58000 人,其他田園城市圍繞中心而建為 32000 人,他用一幅簡圖表達了城鄉結合的規劃思想。

圖二城鄉結合的城市

在這副圖中主要體現了他對于城市功能分區的重視。同時,十分關注城市綠化。

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是把城市作為主體研究的開端,他對諸如城市經濟、綠化、人口密度等問題都提出了見解,對各種城市問題也相應提出解決辦法。

中國從古到今的城市規劃中滲透著傳統文化,其所推崇的自然思想理論具有生態思想的理念。但是那種一味的追求順應天是迷信的,限制了人們的世界觀。加上封建君主制度中央集權的影響,人們忽略了城市規劃的分析和總結,只按部就班的遵循傳統,使得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更像是經驗主義的產物。缺乏創新,這是落后于西方近代城市規劃理論的重要原因。

西方的文化發展過程與城市規劃理論同步發展,從最初的城市問題發展到宣揚人文精神的重塑。從城市的關懷提升到對人的關懷。此外,西方規劃理論也與其方法論的實踐同步。所以,西方的城市規劃理論是比較完整的系統的。其指導的城市建設越來越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中國近代城市規劃文化研究.學位論文.武漢理工大學.2008.作者:郭建

(2)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影響.學術期刊《規劃師》.2002年5期.作者:李軼華.

篇3

關鍵詞:賴特;有機建筑;中國傳統建筑文化

Abstract:

Wright organic architecture theor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some aspects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has a similar enlightenment. Such as Wright advocate natural building view and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Wright-phillips live organic theory and China's kanyu theory; Wright-phillips proposed building form following function and China region climate arou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the residence.

Keywords: Wright; Organic architec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中圖分類號:E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在四位現在建筑大師中,格羅皮烏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都在建筑從古典走向現代的道路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尤其是格羅皮烏斯,可以說是時代造就的建筑英雄。而賴特的建筑和思想,長久以來都自顧自的美在那。他的草原式住宅、有機建筑理論,與當時轟轟烈烈的機械化大生產沒有緊密的聯系。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建筑發展到今天,現代建筑已經從萌發走到成熟,再到人們開始反思批判。中國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支沒有中斷的古老文化,但是中國的的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之間卻有著一道鴻溝。自之后,中國人將西方先進的東西拿來照抄學習,不僅在建筑形式功能上采用國際風格,我們甚至用西方人的觀點去評價中國的傳統建筑、傳統文化。

建筑功能與形式之間的關系,這個永恒的話題在CCTV大樓、國家大劇院在北京拔地而起之后,又一次引起我們新深深的思考。建筑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在精神層面我們到底該有怎樣的追求?什么才是符合這個時代的中國的建筑?賴特崇尚自然的建筑觀、他活的有機建筑理論和中國的傳統建筑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又一次給我們以啟示。

1.賴特的建筑理論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聯系

在人類發展史上,不同的地域出現相似的文化史屢見不鮮的,賴特的有機理論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在一些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1.1崇尚自然的建筑觀(有機理論)與農耕文化(堪輿學說)

賴特出生于1867年。從小他的叔叔們教育他如何在農場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賴特學會了預測天氣,學會了跟自然打交道。賴特后來總是對他的學生說:“你們應當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他永遠都不會虧待你的?!边@種理念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作品。在賴特的書本、文章、講話中有多種多樣的表述:有機就是自然(Nature),他還說:“一切事物的外部形式和發展都是由‘內部自然’所決定,自然這個詞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原理,它賦予生命以形式和特征,并使之活著”。賴特的有機理論強調的是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是建筑與其使用者人的和諧統一。

中國是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這種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即以人與自然為核心的天人合一,早在先秦,中國傳統文化即強調天、人是自然界的法則。如中國的農學思想“三才”理論,即是“天人合一”的總結,大千世界皆由天、地、人三大要素組成,天人相參,天人相輔,是其中的靈魂和精髓。 具體到建筑,就要說到中國古代的堪輿理論,以今天的視角來看,一部分風水學就是分析建筑、環境、人三者如何和諧相處的學說。把這些哲學思想運用到建筑中去,可使建筑理論上升到更高的層次,構造的居住環境在本質上與自然相順應。

1.2建筑功能追隨形式

賴特的有機理論中講到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以及建筑的統一性(entity)、整體性(integral)。這是現代建筑與古典建筑根本的不同。賴特曾表示過建筑應該是由內而外建造的整體,從功能需求發展出建筑形式。賴特一直強調有機建筑觀念是“活”的觀念,這種“活”觀念能使建筑師擺脫固有的形式的束縛,注意按使用者、地形特征、氣候條件、文化背景、技術條件材料特性的不同情況而采取相應的對策,最終取得跟自然的結合,而并非是任意武斷的強加固定僵死的形式。

在中國這片幅員遼闊的土地上,在各種地形氣候、風土人情之下,人們“有機”的結合了當地的地理風貌、民族文化,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建筑形式。例如客家的土樓,客家民居形式是在客家人遷徙流離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并經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長期選擇而最終形成的。云南一顆印是四合院在在南方天氣以及山地空間不充裕的情況下的變體。陜西窯洞、北京四合院等等都在不同文化氣候等條件下根據生活的需要誕生的形式。

2當代建筑的反思

在現代主義這種統一的建筑語言席卷了世界之后,我們都期待建筑能有所突破,尤其是具有中華民族的特色。放眼中國近幾年的建筑,很多都背離了建筑的初衷,建筑不再是環境與時代的產物。有為了現代而現代的,也有為了仿古而仿古的。那么怎樣才是中國的,當代的,適宜的呢?賴特的活動有機,在今天中國的建筑中有多少體現?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如何在新時代中延續,如何在世界面前展現出民族的風采?

庫哈斯設計的CCTV大樓,附樓在被燒毀的情況下,為了維持主樓的結構,仍然不能拆除,這看起來多少有些荒唐。,站在北京人戲稱為“水煮蛋”,的國家大劇院面前,我不得不承認這個建筑是美的,可是從它與周圍的環境、歷史文脈的關系來看,它甚至會讓人感覺到,它與故宮相對而建是不真實的,它跟這里毫不相干。為什么當年貝聿銘先生面對這樣一塊基地的時候決定另選一處,并最后設計了香山飯店,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貝老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他深知這塊基地的意義是非同一般的。

這些年,為了體現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在文化遺址上建起的名目繁多的“一條街”。無論是仿照明清、唐宋還是秦漢,都用斗拱、彩畫、欞格窗、描紅貼金。傳統是針對歷史而言,在這個過程中建筑師只對地域歷史文化進行了一成不變的永恒延續,卻忽略了昨天是今天的傳統,今天的創新將是明天的傳統,是不斷發展的一個過程。如果傳統固定不變,停滯不前,則歐洲的哥特式、文藝復興、巴洛克式就不可能發展成今天西方現代國際式和后現代主義建筑。

當然,與此相對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值得借鑒。

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于2007年為家鄉良身定做的蘇州博物館。在設計中闡述了他的設計理念:“中而新,蘇而新”。這個作品展現給大家的既是蘇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建筑奇葩。這是貝聿銘在設計中對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定位。在設計中貝聿銘尊重了蘇州建筑園林的歷史文脈,更重要的是在設計中它勇于在傳統中創新,雖然他強調博物館只屬于蘇州,強調的是它和蘇州的關系,和藏品的關系。但是站在世界的角度,它是時代的,在材料和形式的運用上都留下了不可掩飾的時代濃墨。

齊康先生的武夷山莊,是一個注重本國傳統和地域特點的并令人振奮的作品。齊康先生一方面借鑒了中國傳統古典建筑遺留下來的形式語言,通過重新的創造反映了武夷山悠久的文化。張毓峰先生主持設計的杭州歷史博物館主樓也是一個很好的將歷史、現代、地域、自然有機結合的的作品。

結語

建筑從古典走到現代,又從現代走向后現代。人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反思以求進步。在當今科技發達的時代,人們受到物質上的約束越來越少,文化上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同地域的建筑只有找到自己的有機根源才可能成為有生命力的建筑,那么賴特的有機理論和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對于當代建筑無疑是有著指導意義的,并且,對于現代建筑來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本身就是建筑最需要有機結合的元素之一。

注釋:

1. 項秉仁《賴特》1992年03月第一版 第31、32頁

篇4

一、對文化的界定

文化或文明是人們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所擁有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其他能力和習慣的統一整體。(Tylor, 1871:123,轉引自陳申,1999)

根據不同的標準,文化可有不同的分類。Allen和Vallette (1977:325)把文化分為“大文化”和“小文化”?!按笪幕敝敢粋€ 民族對文明的所有貢獻如藝術、音樂、文學、建筑、技術、科學發現和哲學等?!靶∥幕笔且粋€民族總的生活方式,比如他們的語言、風俗、習慣、政治系統等。具體地說就是人們的生活方式舉止行為,包括:人們吃什么,怎樣謀生,組織社會的方法,對朋友及家庭成員的態度,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表達同意和不同意的語句,必須遵守的制度等。

二、文化教學的孟要性

長期以來,文化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教師認為只要學生學好語法詞匯等知識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較高分數。因此高中英語教學基本是以應試為主導而文化滲透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視??偨Y其原因如下:(一)英語教師認為他們沒有充足的時間在完成語言知識傳授的同時再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二)教師缺少合適的文化教學資料,他們認為自己對西方文化了解得不透徹而且缺少有效的文化教學方法。(三)學生認為文化知識的學習是浪費時間,他們更愿意把時間用于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

然而,高考中亦不乏對學生文化知識及跨文化能力的檢測,日常生活中也屢見因相關文化的不熟悉導致交際失敗的例子。這就提醒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僅局限于語音、詞匯、句法、語法等的教授,還要輔以文化教學,因為“語言教學中的文化不是與聽、說、讀、寫并列的第五種技能。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Kramsch ,1993:217)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高中生應熟悉我國社會生活,能用英語介紹祖國文化(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3)教師應把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通過顯性教學活動、隱性影響和中西文化對比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Chen, Wang &Cheng, 2004:46)

三、中西文化對比的孟要性

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環境、政治制度、習俗及價值觀而導致不同的文化特征。保菲,2007:48)而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障礙大多來自于對目標文化和母語文化間差異的不了解。(劉長江,2003:18)

鄧炎昌、劉潤清(1989:2)指出“由于文化差異,嚴肅的問題可能會引起哄堂大笑;無惡意的話可能會造成不愉快;外國人說的笑話可能會使我們不知所云?!睆垥匝?2003:33)認為外國人可以原諒中國人語音、句法等方面出錯卻不能容忍其文化交際錯誤。比如,中國人習慣上問的“你吃飯了嗎?”,“干什么去呀?,”“你多大了?,”“結婚了嗎?”等問題。會使西方人感覺個人隱私受到侵犯。 因此“增強高中學生對目標文化和母語文化的理解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青少年時期是對于不同文化群體進行理解認同的最有效的時期。"(Robinson,1985:48)

四、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

近年來,中外許多語言學家和教師就文化教學的策略作了研究,提出諸如“文化膠囊”、“文化申”、“文化同化”、“文化插曲”、“文化島”等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對某中學高一兩個班(控制班和實驗班)進行了研究??刂瓢嘌赜萌蝿招徒虒W法,實驗班采用中西文化對比方法和任務型教學法。并運用測試、問卷調查、課內外觀察等方式收集數據。

兩種文化對比的方法如下:

(一)對教材中出現的相關文化內容進行中西對比。

比如第五單元涉及電影,筆者為學生放映了《一個都不能少》、《英雄》、《夜宴》、《天下無賊》、《侏羅紀公園》、《大白鱉》等中外電影。同時組織學生對張藝謀、馮小剛、Steven Spielberg}成龍、章子怡、劉德華、Meryl Streep .Keanu Reeves等中外導演和演員進行了比較和討論。

第十二單元涉及文學藝術,筆者引導學生就達芬奇、樊高、畢加索、齊白石、徐悲鴻等中外著名畫家的人生經歷、著名作品及繪畫風格等進行了比較與對比。

總體來說,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主要用于新單元的導人并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結合。其宗旨是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其藝術鑒賞力,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跨文化意識。

(二)每兩周進行一次中西文化對比講座。

內容主要包括中西詞匯、習語、習俗的比較。其宗旨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與說英語國家的人們交流。

(三)為學生放映中外名著名片。

篇5

一、“王韜研究”分期概述

在傳統向現代演進的時代,王韜成為“口岸知識分子”①的典型代表,經歷從“文人”到“譯者”的蛻變。七十年的人生幾經跌宕:譯書、辦報、游歷、教學,柯文筆下的“新人”在中西文化與信仰的沖突中探索著。毋庸置疑,他是學者、政論家、文學家。但放眼流淌近代中國的滾滾“西潮”,一個頭銜或許更配得上他的貢獻——中西文化傳播中的先行者。

黨月異②《王韜研究世紀回顧》把始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王韜研究大致分為始發期、持續期、發展期、深入期四個階段。最近的一個階段是從1990年至今,這個階段的研究在王立群看來“突破了前期研究王韜生平和籠統整理介紹王韜著作的局限”③,全面而細致地考察了王韜的各種思想和活動。九十年代以后,相繼問世的研究專著主要有兩部《王韜評傳》(忻平④1990、張海林⑤1993)、《王韜年譜》(張志春⑥1994)、《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王韜與晚清革命》。2012年,王立群《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采用原典實證的研究方法,全面考察了王韜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活動以及西方文化的沖擊給他觀念上帶來的變化。目前,這種對主人公跨文化傳播中表現的關注已逐漸開辟出研究王韜新的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黨月異在《王韜研究世紀回顧》中把王韜的事業劃分為“報刊事業”、“中西文化交流”和“翻譯事業”三個方面??傮w看似沒有問題,但細究起來卻值得商榷。站在跨文化傳播的角度,三者之間有重疊部分,翻譯書籍作品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形式之一,而《循環日報》的創立尤其是政論文體的大量采用,其實同樣是在給民眾灌輸西方制度思想,增進民眾對西學世界的了解。

二、王韜與中西書籍互譯

王韜不僅協助麥都思將《圣經》等宗教作品翻譯成中文,也在英華書院同理雅各合作將儒家經典譯成英文。此外,王韜還與傳教士合譯過不少科技類書籍,如《格致新學提綱》、《華英通商事略》等。盡管著述頗豐,王韜的工作場所卻主要集中在上海和香港兩地。

1、上海墨海書館

選擇步父親后塵前往墨海書館的王韜,最有可能是出于經濟利益。王宏志⑦ 《“賣身事夷”的王韜:當傳統文士當上了譯者》力主此類觀點并結合證據詳盡剖析。關于他在上海13年的翻譯工作,有學者將其大致分為兩期:前期以《圣經》、中文贊美詩等宗教作品為主,后期以科技、貿易類書籍為主??挛牡膶V秱鹘y與現代之間——王韜與晚清革命》提供了王韜參與《圣經》翻譯的相關細節,包括成員構成、工作流程和時間安排等。就王韜對兩期工作的態度而論,不少學者從王韜的自述中得出大體一致的結論:前期“消極應付、厭惡不已”,后期則“積極參與、引以為傲”。童元方和王立群等都察覺到了主人公前后微妙的心態變化以及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在王立群的專著《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里,將前期厭惡抵觸的原因歸結為傳教士中文功底差勁和文化差異帶來的“內在抗拒”。童元方⑧《論王韜在上海的翻譯工作》認為,后期翻譯寄托了王韜“經世致用”的抱負?!耙云魍ā馈⒔濉鳌姟馈?, 因中西之道相通而實現大同世界的理想”構成了傭書墨海的王韜獨樹一幟的思想內涵。不論王韜自身是否滿意,他的翻譯工作卻在“第60屆傳教大會報告”中得到高度肯定,羅香林⑨《香港與中西文化交流》也對王韜參與的“代表本”《圣經》報以“文辭雅達、音節鏗鏘”的肯定。

2、香港英華書院

1862年,因政治避難而客居香港的王韜給理雅各當起了助手,工作性質與在上海類似——翻譯。不同的是,這次是把儒家經典譯成英文,使“東學得以西漸”。王立群《王韜與近代東學西漸》肯定了王韜在中西文化傳播中的突出貢獻,并在專著《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中勾勒了王韜參與的不少細節,比如面對浩如煙海的各家注釋,王韜不因個人喜好偏重一門一派等等。在英華書院的幾年時間里,王韜直接參與翻譯的經書共5部,分別是《書經》(第3卷)、《詩經》(第4卷)、《春秋》、《左傳》(第5卷)、《禮記》(第7卷)。在與傳教士的合作中,“華夷之辯”的心態普遍存在于傳統文士的內心。如果說在上海翻譯《圣經》的王韜多少存有“獲罪名教”的痛苦與不安,那在香港翻譯《中國經典》則充分填補了他“宣孔孟之道于西土”的虛榮心。王志宏《當傳統文士當上了譯者》深刻洞察了王韜的上述心態,并把這次的跨文化傳播與中西文化的第一次接觸進行對比,得出了“盡管傳播方向各異,卻都秉承‘以儒學為重心’”⑩的結論。由于在上海有著十幾年與西人合作譯書的經驗,外加自身深厚的經學功底以及對“東學西傳”的積極態度,王韜在英華的表現稱得上可圈可點。理雅各將其譽為“最博通中國典籍”的學者。王立群《王韜與近代東學西漸》也認為正是王韜扎實細致的工作使譯作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三、王韜與西學論著編撰

王韜一生著述頗豐。據學者統計截止目前約有40余種。這些書目中,涉及西學與中學的含量大體相當,而站在歷史角度看,顯然對西學的介紹更具分量。

1、科技類書籍編撰

王韜在上海除協助麥都思翻譯《圣經》外,還花費大量時間與其他傳教士們合譯科技類書籍,主要有《格致新學提綱》(與艾約瑟合譯)、《重學淺說》(與偉烈亞力合譯)、《光學圖說》(與艾約瑟合譯)、《西國天學源流》(與偉烈亞力合譯)等四本?!稄|園著述總目》中對此做了記載,一部分學者如宋建昃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王韜》、童元方《論王韜在上海的翻譯工作》等都對上述內容進行了考證和詳盡分析。作為“譯者”的王韜工作同時也留心西學知識,竭力讓自己成為“學者”。并在工作之余以上述四部譯本為原始材料,另外編撰了《西學原始考》、《西學圖說》、《泰西著述考》等三部著作。王立群在專著《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逐本考證了其內容和材料來源。可以說,王韜在介紹和傳播西方的科技知識方面走在了時代的前面,在中西科技交流史上具有特殊意義。

2、文史類書籍編撰

在國外文學作品翻譯方面,王韜可謂是最早的“試水者”。李景元⑿《王韜和他的翻譯事業》指出翻譯外國文學的第一人不是林杼而是王韜,并將法國《馬賽曲》的早期翻譯歸功于他。此外,這篇論文還引述和評價了王韜“選材必嚴,取材必富,擦言必雅,立體必純”的翻譯主張。

在王韜的眾多著作中,世界史方面的研究占有相當比例,其中尤以《法國志略》和《普法戰紀》兩部影響最為深遠,在當時的中、日兩國均引起較大反響。鄒振環⒀《最早由中國人編譯的歐洲戰爭史》介紹了王韜編撰的歷程,并給予《普法戰紀》高度評價,認為這是“近代世界史著作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歐洲當代專史”。忻平⒁《王韜與近代中國的法國史研究》則從體例、內容、評析等方面深入解讀了這兩部史著,認為“王韜治法國史絕非單純為學術”,還寄托了個人“振興中國”的夙愿。王韜對以法國史為典型代表的世界史的編撰對近代國人觀察世界提供了全新窗口,引導人們通過閱讀西方各國歷史來深入了解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

3、貿易類書籍編撰

1857年,王韜與偉烈亞力合譯的《華英通商事略》問世,并于同年在《六合叢談》連載。對一個重農抑商的國家來說這部著作的意義可謂非凡,而“中國欲制西人以自強,亦莫如由商務始”的見識更是卓然超群。張廣杰⒂《王韜商本思想論略》認為王韜的“商本思想”成形于歐洲游歷歸來以后。但不可否認,“羈旅香?!庇绕涫蔷幾g了《華英通商事略》之后的王韜在某種程度上已開啟思想的轉型。

4、綜合類書籍編撰

1853年,王韜逐步參與《中西通書》這部綜合性科學刊物的翻譯與編訂,并為之作序。序中,王韜以“用心不?!?、“墨守成法”概括中國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王立群在專著《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中認為“這在當時無疑是非常先進的觀念”,并進一步揭示出王韜在編撰西學書籍過程中思想轉變的信號。

四、游歷海外、宣道異域

跨文化傳播的形式除了以文字為載體的書籍,還有以聲音為載體的演講以及衣食為主體的習俗。按當時的條件,除了第一種方式的傳播能做到跨越時空外,對于后兩種來說則必須親歷親為,零距離溝通。作為早期踏上西土的傳統知識分子,王韜在幸運之余也多了份責任。

1、歐洲之行

1867年,王韜隨理雅各前往英國,游歷歐洲近三年時間。這期間,零距離接觸西方文明的王韜逐步意識到中、西文化具有各自特點,無分貴賤。但彼此缺乏了解的事實讓他自覺的承擔起傳播儒家哲學與文化的使命。通過《漫游隨錄》不難發現,王韜跨文化傳播的一條主要途徑就是演講,地點包括在理雅各故鄉亨得利的教堂、在金亞爾鄉書院、在愛丁堡的教堂、在牛津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對此,王立群在專著《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中進行了細致的梳理。據她闡述,在王韜的演講中,“吟誦詩詞”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手段。

就演講的反饋效果來看,王韜自己是比較滿意的。不是“諸女皆相顧微笑”⒃就是“一堂聽著,無不鼓掌蹈足,同聲稱贊,墻壁為震”⒄等等。當然,這樣用詞難免有夸張成分,但不可否認這樣的傳播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一部分西方人士對中國文化的偏見。另外,演講的順利進行離不開精通漢學的理雅各的穿針引線,是他勁道的翻譯讓王韜的講述精彩紛呈。

逗留英倫期間,王韜曾將所帶的中國典籍贈送給牛津大學和大英博物館,被譽為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盛舉”。對于這起“置書英國事件”的幾個細節如“書籍存放何處?”“共多少書籍?”“是贈還是買?”等,多位學者間存在爭議。田正平、葉哲銘⒅《重新認識王韜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的置書英國事件》梳理了各家的意見,推測出王韜置書地應為大英博物館,有203本共712卷中國書,被購買的可能性大。

2、日本之旅

1879年,王韜開啟歷時百日的日本之行,并據此寫下《扶桑游記》。但實際上,他對日本的關注早在墨海書館時便已出發。通過英美傳教士,王韜逐步意識到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的變化。而憑借幾部歐洲史著蜚聲海外的王韜受邀前往日本進行文化交流。舒習龍⒆《晚清江蘇人與日本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將王韜在日的文化活動做了大體描述,主要是與日本文士“相互拜謁、切磋學問、探討詩詞”。此外,舒習龍還進一步把這些文士分為兩類:一類是中華文明的欽慕者;另一類則是西方文明的同路人。

關于王韜對日本態度的嬗變和矛盾,王立群《從王韜看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文人的日本觀》認為,在王韜筆下的日本西化運動是徹底的,單從日本角度看值得肯定,但崛起后的日本不斷以威脅中國為代價則令王韜無法釋懷。此外,王立群還提出,“對中國文化在日本遭遇的冷落,王韜也深感惋惜和遺憾。”⒇

五、王韜的辦報經歷

在近代口岸知識分子中,王韜的影響力可謂巨大。究其緣由,除游歷海外的特殊經歷外,離不開辦報活動的推動。學者王立群在專著《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中按時間順序,將其辦報經歷大致梳理如下:參與《遐邇貫珍》文字校對和發行、兼任《孖刺西報》中文附錄《近事編錄》編輯、香港《華字日報》主筆。1874年,《循環日報》創辦,王韜的新聞事業步入頂峰。

《循環日報》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里程碑式意義。內容方面提出“君主立憲”等政治改良方案。形式上,政論文體則開啟一代文風。王韜晚年,一部分政論文章被匯集成《弢園文錄外編》出版,成為后人研究其新聞思想、改良思想等的重要參考依據。

六、王韜與格致書院

在李鴻章的默許下,王韜回到上海,為獻言獻策。當初正因科舉而受拒仕途之外的王韜,在人生最后的十幾年里把大部分精力留給了“教書育人”,在格致書院踐行自己“傳播西學、教育新人”的教育理念。通過王韜《格致書院課藝》和傅蘭雅《格致書院會講西學章程》,不少學者(如王立群)認為,王韜接管下的格致書院與傳統教育相比,從招生到教學內容和方式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為近代中國教育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另外,王爾敏專著《上海格致書院志略》對王韜在書院“考課”等一系列舉措進行詳細考證和記錄。

結語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關于王韜的研究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幾百篇論文的發表和五部專著的出版就是最好說明。盡管如此,對王韜跨文化傳播的研究仍有較大上升空間。一方面新的史料不斷被挖掘和整理,如浙江師范大學的陳玉蘭《王韜著作整理》項目獲得高校古委會規劃立項等;另一方面,新的理論視角不斷涌現,新聞傳播學、社會學、文化學、史學等領域的共同推進和交叉分析或將成為未來研究的主流。

參考文獻

①柯文[美]:《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6

②黨月異,《王韜研究世紀回顧》[J].《德州學院學報》,2003(10)

③王立群:《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韜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4

④忻平:《王韜評傳》[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⑤張海林:《王韜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⑥張志春:《王韜年譜》[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⑦⑩王宏志,《“賣身事夷”的王韜:當傳統文士當上了譯者》[J].《復旦學報》,2011(2)

⑧童元方:《論王韜在上海的翻譯工作》[J].《上海科技翻譯》,2000(1)

⑨羅香林:《香港與中西文化交流》[M].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61:78

⑾宋建昃,《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王韜》[J].《夏之卷》,2001

⑿李景元,《王韜和他的翻譯事業》[J].《中國翻譯》,1991(3)

⒀鄒振環,《最早由中國人編譯的歐洲戰爭史》[J].《編輯學刊》,1994(4)

⒁忻平,《王韜與近代中國的法國史研究》[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書季刊》,1994(1)

⒂張廣杰,《王韜商本思想論略》[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1)

⒃⒄王韜:《漫游隨錄卷三》[M]:P135、97

⒅田正平、葉哲銘,《重新認識王韜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的置書英國事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6(3)

⒆舒習龍,《晚清江蘇人與日本文化的交流和融合》[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8(4)

篇6

引言

近年來涉及到霍譯本的譯評著作文章較重要的有肖家燕、洪濤、李晶和趙朝永等人,對兩種譯本中具體譯例的優劣得失都有所論析,如回目、人名、顏色、宗教等內容的翻譯特色及誤譯、漏譯的情況等。錢亞旭與紀墨芳于2011年發表《霍譯本中物質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的定量研究》(紅樓夢學刊),從定量的角度來分析其翻譯策略;肖家燕于2009年發表《概念隱喻的英譯翻譯》,注重研究文化負載詞的隱喻。但仍不足以一一反映其細部特征,對其細節部分分析以及成因的研究稍顯不足。本文擬就從歸化與異化的角度出發對楊憲益和霍克斯所譯(以下簡稱楊譯、霍譯)《紅樓夢》中的飲食文化負載詞進行深入探討,以期探索飲食文化負載詞的有效翻譯途徑。

一、異化與歸化的內涵

韋努蒂(Venuti)在1995年提出了兩類翻譯策略:歸化(domestication)與異化(foreignization),他把這兩類策略的源頭追溯到施萊爾馬赫及其1813年發表的《論不同的翻譯方法》一文。歸化是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異化是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吸納外語表達方式,要求譯者向作者攏。

二、《紅樓夢》楊霍譯本中飲食文化負載詞的英譯對比

1.楊霍譯本的翻譯策略?!都t樓夢》楊霍譯本的翻譯策略,也是紅譯研究的熱點之一??偟恼f來,楊譯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基本上忠實于原文,強調把中國的文化原汁原味地傳達給譯語讀者。而霍譯本則向西方讀者靠近,采取了歸化于目的語讀者的態度,其目的是期望譯文更好的為西方讀者接受。

2.楊霍譯本的翻譯策略在飲食文化負載詞翻譯中的體現。

①千紅一窟

楊譯: 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

霍譯: Maiden’s Tears

楊譯似乎是中性,而霍譯文中明顯帶悲。其實,這個茶名最后一個字與“哭”諧音,所以霍將它意譯出來?!凹t”在中文里也表“女性、少女”之意,楊在這里用異化把“紅”直譯成“red”,不加注釋易使西方讀者誤解為“鮮血”與“危險”。本文作者認為,楊憲益最好在第一次將“紅”翻譯成“red”時加注釋說明中英對“紅”的不同理解,這樣才能讓中國的這種文化慢慢融入西方世界。

②黃酒

楊譯:Shaosing wine

霍譯:Rice wine

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源于中國,且唯中國有之,與啤酒、葡萄酒并稱世界三大古酒。追溯歷史,紹興黃酒聞名古今。楊憲益將其譯為“Shaosing wine”,是用“紹興”這個地名來指代酒名,向外國讀者展示此酒有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霍克斯則將其譯為通俗易懂的“rice wine”,讀者一看即明其為何物,卻感受不到任何文化底蘊。

③掛面

楊譯:Noodles

霍譯:Vermicelli

掛面是一種細若發絲、潔白光韌,并且耐存、耐煮的手工面食,有圓而細的,也有寬而扁的。中國人喜歡吃面食,尤其在北方。遠在唐代,中國人就已經在食用這種“快餐”。楊憲益采用異化,將其譯為“Noddles”,是為了傳播中國掛面的獨一無二;霍克斯采用歸化,將其譯為“Vermicelli”,在西方飲食文化中通常表示“意面、意粉”,于外國讀者而言可減少閱讀障礙,卻無法呈現出中國文化特點。

三、楊霍譯本不同翻譯策略的影響因素

1.翻譯目的不同。影響翻譯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翻譯目的。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的目的決定翻譯的原則和過程。在翻譯《紅樓夢》飲食文化負載詞時,楊氏夫婦是為了向英語讀者介紹中國飲食文化。因此,他們在翻譯過程中注重保存原著的中國飲食文化特色,而霍克斯的翻譯目的是為了滿足普通英語讀者的閱讀需要,因此注重譯本的可讀性。

2.主流翻譯理論與譯者文化不同。楊氏夫婦受到嚴復所倡導的“信、達、雅”的翻譯思想影響,同時習得漢語且受中國文化熏陶,將“信”,也就是對原文的忠實在第一位。在霍克斯所處的西方,受奈達的“動態對等”理論(Dynamic Equivalence)影響,且英語為母語,故翻譯的目的是使目的語讀者在理解和欣賞譯文時所做出的反應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所做出的反應達到最切近的自然對等。因此,我們在《紅樓夢》霍譯本中見到最多的是歸化和意譯的身影。

篇7

【論文摘要】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常把英漢文化等同,忽略了文化的差異,在理解方面造成了許多誤區,阻礙了外語水平的提高,影響了教學效果。語言、文化和社會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而語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工具,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豐富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英語語言的學習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化是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稱,是在一個社會漫長的形成演變中產生和發展的產物;而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學會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體現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此語言的精髓。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逐步滲透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與把握。英語教學大綱指出,外國語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對方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

下面先來看一個對白:一個外國人稱贊一個中國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 中國人用where ? where ? ( 哪里? 哪里?) 來回答,于是外國人說:from head to toe (從頭到腳都美) ,中國人又謙虛地說:not to be seen ,not to be seen (不見得,不見得) 。這樣的對話顯然是由于說話方對中西方社會習俗差異的不了解而引起的。在美國,稱贊對方或對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種社交習慣,被人們稱贊時,要表示樂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謝,不要急于否認或自貶,也不應表現得扭捏不安。而在中國,聽到別人的贊美總要謙虛一下,因為這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因此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就會產生誤解和歧義,不能得體地運用語言,以致鬧出了笑話。

就文化差異的內容來說,涉及面非常廣,從中西方的文學、音樂、美術、雕塑、建筑風格和人們的衣、食、住、交友、娛樂、節日等風土人情到日常見面問候、稱贊、致謝、道歉等生活習慣,還有中西方各自獨特的委婉語、禁忌語乃至體態語言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有時對待同一個詞匯、同一個手勢、同一句話,英美人與中國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樣。所以,我們的英語教學幾乎是從第一天起就開始接觸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通常有詞匯的文化內涵差異:如ambition(野心)一詞,本身具有褒貶兩種含義。我們常用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國人卻常取褒義表示“有雄心壯志”;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中國人在待人接物,舉止言行總考慮溫文爾雅,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對隱私的界定差異: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稱謂上的差異;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同樣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張醫生”、“王護士”稱為doctor zhang,nurse wang。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如 :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在美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于別人所送的禮物,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欣然道謝。 ( thank you ,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講英語的國家,談天氣是很保險的搭話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 又如:中國人也喜歡用“去哪???”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國朋友說“where are you going?”大部分人會不太高興,有甚者會說“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還有禁忌話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顯的禁忌話題要數“how old are you?”。對于中國人來講可能覺得很正常,可是對于說英語的國家人來講他們更注重“個人隱私”,因此多半情況下,他們會告訴你“it’s a secret.”

由此可見,文化差異的確是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更進一步說,在我們進行英語教學時,學生好比是整個建筑,文化是建筑風格,語言是建筑實體,而老師就是建筑設計師。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了解程度,直接決定著學生能否自如得體地運用英語的能力。而且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因素,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賦予語言以情感色彩,使學生帶著趣味情感學習,這樣學生對所學語言材料的印象就會深刻而牢固,理解也會透徹而容易,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筆者認為:可以在課堂上結合課本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總結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和習慣用語。例如red 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顒踊蛳矐c日子有關,紅色象征著激情。但在英語中的紅色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 (引人生氣的事) 。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 、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在課堂上,同學們可以交流與角色表演,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國外文化方面的資料,如畫報、雜志、圖片等,研究不同國家人民的服飾、裝飾、發型等,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課外活動的形式更是多樣化,可以讓學生欣賞或學唱英文歌曲。誦讀英文詩歌,排練英文短劇。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梢允占恍┯⒄Z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戌林海. 翻譯與文化背景知識. 外語教學與研究.

[2]張蓉. 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滲透. 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3]羅明燕. 論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策略.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篇8

中西文化各自的形成背景和發展過程不同,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因而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作為文化的基本傳媒形式之一,不可避免地映射了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商務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如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中西文化差異教育。讓學生感知了解并熟悉掌握兩者之間的差異,從而為正確使用地道的英語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一般來說,中西文化差異有以下幾個因素:

1對事物認識的文化差異

例如, dragon(龍)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吉祥、權力、威望的象征。而在西方神話傳說中,卻表示邪惡的怪物。在中世紀,dragon是罪惡的象征,圣經故事中惡魔撒旦(satan)就被認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還有“潑婦”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語國家人中所引起的聯想與中國人的“龍”完全不同,所以,翻譯時就要特別小心。東亞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四個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被西方人稱為“亞洲四小龍”,將其翻譯成英語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當。有人建議翻譯成four asian tigers,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文化信息的對等,因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種強悍的動物,至少不會讓人聯想到某種可怕的動物。再者,tiger一詞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語詞典增補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釋義: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east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個在經濟上較為成功的東亞小國或地區,尤其指香港、新加坡、臺灣和韓國。)所以說,將“亞洲四小龍”翻譯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達到了對等。

再如,我國著名的“白象”牌電池,翻譯成英語white elephant,語義信息對等雖然不錯,但從文化信息對等來看卻是糟糕的翻譯,因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國家中意思是“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這個含義源自一個傳說。相傳有個國王討厭手下的一個大臣,為了懲罰他,國王送給該大臣一頭白色的大象。該大臣發覺這頭象非常棘手,因為是國王送給他的,他既不敢轉送給他人,更不敢宰殺,只好小心地侍侯著它??墒前紫蟮奈缚跇O大,把大臣給吃窮了。由此可知,英語國家的人恐怕不會買牌子為white elephant的電池,因為消費者不愿買“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那么?!鞍紫蟆迸齐姵貞撛鯓臃g呢?我們可以考慮用一種西方人心中象征著強大、有力量的動物lion來代替,將“白象”譯成brown lion。如果買來的電池威力無比,顧客何樂而不為呢?

2顏色的文化差異

不同文化的人對顏色的認識盡管有相似之處,但他們對各種顏色的感覺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例如,藍色在英語國家有憂郁的含義,美國有“藍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語中意思是“沒有價值”,所以,把“藍天”牌臺燈翻譯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沒有用的臺燈”,這樣的臺燈怎能銷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時人視藍色為倒霉的顏色。藍色在中國人心中一般不會引起“憂郁”或“倒霉”的聯想。盡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藍鳥”汽車并不是“傷心的鳥”的汽車,否則怎么會用blue bird作為汽車商標呢? blue bird是產于北美的藍色鳴鳥,其文化含義是“幸?!?,所以,英語國家人駕駛blue bird牌的汽車,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駕駛blue bird牌汽車的中國人恐怕不知道身在“?!敝?,而只感到駕駛世界名牌汽車是一種身價的體現和財富的象征。英語國家視“紅色”為殘暴、不吉利,紅色意味著流血。在中國紅色預示著喜慶,中國人結婚習慣穿紅色衣服。經商時,商人希望“開門紅”。經營賺錢了,大家都來分“紅利”。某員工工作出色,老板發給他“紅包”。美國人一般不喜歡紫色;法國入不喜歡墨綠色卻偏愛藍色。在馬來西亞,綠色被認為與疾病有關。巴西人忌諱棕黃色。西方人視白色為純潔、美好的象征,在中國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義。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可能將綠色和“缺少經驗”聯系起來,而在中國綠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3數字的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字,其原因就是與圣經故事中耶穌被他的第十三個門徒猶大出賣有關。所以,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避免使用“十三”這個數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數字“十三”沒有這種文化含義,但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近來這種蘊涵也被國人所接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九”因為與“久”同音,所以“九”經常用來表示“長久”的意思。例如,我國歷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長治久安。因此,我國便有“999”藥品。英語中的nine沒有這種含義。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標的商品出口到英國,因為“666”在《圣經》里象征魔鬼?!捌摺痹跉W美國家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商標為“7-up”的飲料翻譯或漢語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語國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當于中國人的“八”?!捌摺睂τ⒄Z國家人是個大吉大利的數字,投擲中以“七”為勝利。商標還有mild seven、7-eleven(連鎖店)。但在我國,“七”是個普通的數字。上海生產的“三槍”牌內衣,是名牌產品,翻譯成英語three guns。如果將three guns牌內衣出口到日本、哥倫比亞及北非地區,會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因為“三”在這些國家表示“積極”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貝寧等地,則不能將“三槍”翻譯成three guns,因為在乍得像“三” ,這樣的奇數表示“消極”的意思,在貝寧“三”含有“巫術”的意思。

教師在商務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使他們了解以上列舉的中西文化差異因素,提高聽說能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師按學生需要定期組織視聽說活動。在視聽說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對聽力口語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開拓其國際視野。定期舉辦英文短劇表演、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言交際能力,而且還能提供給學生接觸英美文化信息的機會,增強學生對英美文化的興趣。開展一些有關漢語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對比講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漢語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間的差異,克服文化障礙,排除母語對理解英語信息的干擾。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利用圖片、視頻、電影電視節目等手段,在課堂上創造英美文化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英語語言知識。電影作為一種生動的教學媒體和學習資源,可以再現真實、豐富的語言學習情景,加深對英美國家文化的了解,以便更透徹地理解中西文化差異。 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促進了對英語語言的透徹理解,對語言智能的開發有輔助作用,對語言的理解有激活作用。在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竭盡全力為學生創造英語氛圍,采取寓教于樂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找出中西差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營造文化背景知識氛圍包括外部氛圍和活動內的語言氛圍兩方面。外部氛圍包括在教室內外張貼英美名人的照片、反映英美大學生校園生活的照片、外國風景畫,課間播放一些英文歌曲,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組織邀請、交流活動?;顒觾鹊恼Z言氛圍,包括請外教或留學生與本校學生進行交流,給每個學生起一個英文名,可以讓他們在英語活動中體驗到自己在“扮演”外國人,考慮到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自信、流利地使用英語進行交流, 從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總之,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傳承文化的載體,而語言的學習旨在運用,在商務英語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應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中西文化差異,采用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多角度地了解英語語言的背景和內涵,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才能有效提高學生英語商務英語的綜合能力,從而提高其在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篇9

英語作為一種外國語言,我們在教授與學習中應通過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滲透有關的政治、文化、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西方文化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異

(一)稱呼語。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不僅用在親屬之間,在非親屬之間也經常使用。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在交際的工程中我們稱對方“UncleGreen”“Auntie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非常別扭。在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Tom”。又如“教師”這一詞語。在中國的校園中,我們在稱呼教師的時候很自然地會叫“王老師”、“張老師”、“李老師”。我們不僅把“教師”這一詞語當成是一種稱呼,還把它當成一種尊敬的方式。而在西方國家中,“教師”僅僅是一個職業而不是一種稱呼,所以如果把格林老師叫成“TeacherGreen”,顯然是不正確的。對方聽完后.也會感覺非常別扭。在英語中,可以稱呼對方“Miss.,Mrs.,Mr.”等。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如果對于女士,在不知其婚否的情況下,稱對方為“Ms.”是最保險的。

(二)打招呼。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但你若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三)客套語。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四)隱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例如:中國人初次見面的時候,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總是會涉及到一些個人問題,譬如年齡、婚姻、收入等。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問題是對個人隱私的一種侵犯。年齡在西方國家一向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英語國家的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同樣,對于中國人常用的寒暄用語:“去哪啊?”在外國人眼中也是一種對于隱私的窺探.在與外國人交流的過程中,也要避免。

(五)感謝和答謝。

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反而會疏遠彼此之間的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問,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hTank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當別人給自己提供幫助、服務或食物的時候,中國人即使內心很想接受,回答通常也是:“謝謝.不用了。別麻煩了?!边@其中表現了中國人的含蓄與委婉。而外國人接受時會直接說“Yes,please.”拒絕時會直接說:“N0,thanks.”這其中體現了外國的人直接和坦誠。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就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人.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二、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方法

(一)注重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作主觀評價。如: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isa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對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除講清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可適當擴展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如在老鼠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應做有心人,隨時給予介紹,使學生達到真正地掌握英語的目的。

(二)創設運用英語的情景,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方式

我們的學生雖然水平有限.不可能完全達到運用英語思維,但是作為教師必須進行引導,由易到難,逐步培養這種思維能力。背誦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教師挑選一些有關外國文化的小文章,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背誦,接著教師就文章的內容提出問題,這個時候學生是不需要先把問題和答案翻譯成漢語再進行回答的。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可以進行復雜的訓練活動。如:編排話劇、講故事等。這些方法既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西方人待人處事的態度和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更能有效訓練英語思維,運用英語交流,真正達到學習英語的交際目的。

篇10

1引言

由于受傳統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中國的英語教學都是以語法教學為主,很多人學了十來年英語,最后發現自己學的是啞巴英語。雖然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的教學目標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但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教學卻沒有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與之相提并論。學生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一片空白,以致于學生在與外國人交流時經常會遇到很多困惑,比如說想與外國人交流,卻找不到正確的話題,甚至與該語言國家的人交往時屢犯文化錯誤,導致交際失敗。語言和文化是緊密相連的,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它自己特定的文化。了解文化,有利于更好地學習相關語言。因此,學習英語,也應該學習英語國家的相關文化,在英語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價值觀等,有利于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解,從而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

2中西文化差異

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有助于提高英語交際能力。中西文化差異的幾個例子:

(1)隱私:中國人彼此了解的事情越多,關系似乎就越親密,而美國人卻不愿意讓別人了解自己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父母親也不能過多地詢問自己的私事。西方人很重視“個人隱私權”,不喜歡別人問有關個人問題,象年齡、宗教、收人、婚姻等。

(2)謙虛: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之一。中國人常常是自我否定來表示謙虛,當受到別人贊揚時,自己卻貶損自己,因此美國人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在送禮物時,中國人常謙虛說:“Here’Ssomethinglittleforyou,it’snotgood.”不太了解中國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這是“謙虛”的說法,他們會很納悶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認為“notverygood”的小禮物給別人。

(3)地點:中國按照從大到小的規律,西方按照從小到大的規律。

(4)禮物:在中國當面打開禮物是不禮貌的行為,而在美國收到別人的禮物應當面打開表示對別人的禮貌、尊重。

(5)邀請:在中國,邀請別人參加宴會或某種活動,時間由邀請方確定,被邀請者視受到邀請為一種榮幸,一般都會按時赴約。而在美國,邀請別人參加宴會或某些活動被視為占用別人的時間,需要雙方協商有關的時間。

(6)告別:英語常說“Goodbye”或“Solong”,漢語則除了“再見”外,主人還會說“慢慢走”、“小心點!”或“注意安全!”之類的話。若用英語說:“Pleasewalkslowly或Becareful或Takecareofyoursel~’則外國人聽了會感到困惑:難道走快了就不禮貌嗎?在此場合主人只要說“Byebye”或“Thankyouofrcoming”或“Seeyounexttime”就很得體。

3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語言作為一種交流思想的工具,本身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由于歷史原因或傳統觀念的影響,使得某些語言的表面含義與在實際交流中表達的含義可能不同。老師在講課時,只有讓學生明白了相關的文化,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意義??梢哉f英語和漢語不僅只是兩種語言,兩種文字,它們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如果不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在日常交流中,就可能因不懂某些單詞或句子的深層含義而引起誤會。所以要通過多途徑來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例如:

3.1詞匯的理解

單詞是英語最基本的要素,因此首先應了解單詞的文化含義。比如inpidualism這個單詞,字面意義是“個人主義”,在中國人眼里,這顯然是個貶義詞,而在美國人看來,inpidual—ism是積極的,它強調個人的主動權和獨立性,甚至是隱私,應該受到尊重或保護。顯然,這個單詞在美國人眼里表達的情感與我們字典里查到的意義相差很大。

3.2日常用語的運用

在日常的交際用語中,也存在文化差異,我們合理的運用,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很多英語教師在講課時會告訴學生,中國人和講英語國家的人打招呼的方式不一樣。中國人見面常禮貌性地問“你去哪兒?”“你吃飯了嗎?”而美國人會把這種問候看成是打聽他的隱私。他們的招呼語是純問候型,而不用給出具體的答案,如“Goodmorning”“Goodatfernoon”“Goodevening…‘Howa_reyou?,,“HOW’Severythingwithyou等。又如:在致謝語中,中國人在致謝時常用“辛苦了”、“累了吧”、“麻煩了”,而英美人在對予自己幫助的人表示感謝時直截用“Thankyou”?;蛞蚋兄x程度不同,說“Thank you very much”、“Thanksalot”、“Manythanks”。在對感謝進行回答時,漢語常用“不客氣”、“不用謝”,而英語中常用“Youarewel—co m e”、“Notata11”、“It’smypleasure”,千萬不能說”N0thanks”。如果不了解這些常識,我們在日常的交流中就會出現用語錯誤。

3.3中英諺語的對比

諺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風俗習慣,許多諺語都無法在另一種文化中直接尋找對應語句,而是需要通過意義的領悟和文化的理解來進行相應的翻譯。中國的一句俗語“望子成龍”,中國人翻譯成“Chineseparentswanttomaketheirchildrendragons.”西方人他們會覺得很驚訝和奇怪,因為在西方人眼里,“dragon”(龍)是與“devil”債鬼)相提并論的,象征著災難和兇惡,這主要是西方人不懂中國的歷史,“dragon”(龍)代表中國的最高統治者。

但中西文化中也有很多共同的內容。如Nopains,nogains.(不勞而獲);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失敗是成功之母);liveandlearn.(活到老,學到老);Don’tiudgeapersonbyhisappearance.(不要以貌取人);outofsisht,outofmind.(眼不見,心不煩)等等。

3.4肢體語言的體會

肢體語言作為交流思想的另一重要工具,也包含著豐富的含義。不同國家的人同一肢體語言表達的含義也會有所不同。比如說中國人可用伸出手,手掌向下揮動的方式招呼別人走過來,而在美國,這是喚狗的手勢。豎起大姆指,在中國表示稱贊,澳大利亞人卻認為這是一種侮辱??梢姡胗谜_的肢體語言與其它國家的人進行交流,也必須體會這些國家的肢體語言文化。

4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野县| 綦江县| 合阳县| 泾川县| 沾益县| 革吉县| 南江县| 扶沟县| 九寨沟县| 隆子县| 成武县| 彰武县| 宁乡县| 启东市| 青神县| 江安县| 宁都县| 台山市| 潞城市| 靖远县| 桂林市| 阿合奇县| 当雄县| 洪雅县| 黄平县| 讷河市| 牙克石市| 达拉特旗| 台湾省| 榆社县| 肇庆市| 弥渡县| 鹤山市| 永仁县| 娱乐| 贡觉县| 鲁甸县| 广安市| 铜山县| 托克托县| 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