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藝術作品分析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16 17:35: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藝術作品分析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藝術作品分析論文

篇1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發生特大地震,驚動了整個中國。就在這非常時刻,上海音樂學院系統音樂學理論學科專業研究生培養指導委員會分會的五位教授暨博士研究生導師(韓鍾恩、楊燕迪、洛秦、蕭梅、曹本冶)正在該院圖書館電教大樓623室(上海市第二期重點學科音樂文化史特色學科辦公室)進行2008年音樂美學與音樂人類學博士研究生入學口試。

本人的2006級音樂美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孫月,在通過碩博連讀申請審核之后,參加2008年度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現已通過考試,成為2008級音樂美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繼續隨本人攻讀博士學位),并作為進入口試程序的唯一一名音樂美學方向考生。口試過程中,考官主要就其通過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選題內容,讓她談談以此為基礎向博士學位論文擴充的條件。在她回答之后,我進一步追問并請她思考兩個問題:第一,究竟通過什么方式路徑去解決真理置人藝術作品問題,是描述還是論述?是美學還是哲學或者別學?第二,分別從本體論、認識論、語言論不同角度去考慮真理能否置入藝術作品問題。

幾天之后,我在給她上課時進一步和她討論了這個問題。我坦率地對她說,盡管她的這次考試成績名列前茅,但我對她那天口試的狀態并不滿意,除了她與其他考生普遍存在的學科意識淡薄這一點之外,僅就問題本身而言,她的回答基本上是模糊的,至少,也是缺乏自信的。于是,我和她再次從一個提問開始討論相關問題。

2008年1月24日,楊燕迪教授在寫給孫月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上的書面意見中,提出的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看不到解決問題的路徑。顯然,真理置入藝術作品這個問題來自于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集中可見其專論《藝術作品的本源》。當然,這僅僅是一個命題,對她而言,關鍵在如何通過音樂研究去揭示這個命題。一般而言,可以通過描述與論述兩種方式去進行,但就音樂而言,似乎用美學的經驗描寫方式的可能性不大,那么,余下者哲學的思辨推論方式則就成為主導。

然而,憑我的學術直覺,運用哲學推論方式需要逐步構筑理論中介。就目前而言,可利用資源大致有:漢斯立克(Eduard Hansliek,1825-1904)幻想力,茵加爾登(Roman In-garden,1893-1970)非聲音因素與純意向性對象,布倫塔諾(Fmnz Brentano,1838-1917)心理現象,我在博士學位論文中提出的意向存在(intentionalit Sein)以及語言意義通過文字與語音呈現,楊燕迪關于立意問題的音樂理解途徑,等等。

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系列理論中介的逐步轉換,比如:實體一物像一概念一意義。

看樣子,真理置入藝術作品還是關聯音樂意義問題。為此,我提請孫月在注意已有相關研究之外,最近中央音樂學院宋瑾教授發表的長篇論文《音樂的意義》,通過外觀信息:音樂“相貌”提供的辨識信息;結構信息:音樂形式提供的辨識信息;內部信息:音樂的意蘊性內容;聯結信息:在和其他事物聯系中的音樂意義四個部分,表明音樂的意義是音樂理解的對象,而理解則是審美的基礎;以及范曉峰教授前不久在南京藝術學院通過的博士學位論文《音樂理解現象研究》,。以可信性起點切入,通過理解本身、理解途徑、理解結果三部分,表明音樂意義的生成及其同一性問題,也都是一些值得關注的研究成果。

返回過來,結合真理置入藝術作品問題,似乎可以這樣命題:音樂意義存在方式并及真理置入藝術作品的形而上學研究。

可見,無論是真理置入藝術作品,還是音樂意義存在方式,在我目前的學科地圖中,都具有墊后并折返前端的性質,因此,我希望她在做這個研究的過程中,盡可能有一些原創。

至于這個命題中的主項:音樂意義存在方式究竟是否成立?除了需要深入細致地研究之外,僅就其給出的陳述邏輯而言,至少,它是已有相關命題一音樂存在方式,音樂作品存在方式,音樂作為人的一種存在方式――的合理擴充。如前所述,作為與音樂意義存在方式相關的已有概念:幻想力,非聲音成分,純意向性對象,立意,音樂意義的形而上顯現,意向存在,無疑,是一些不可回避的可用資源,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真理與方法》作為哲學詮釋學的經典著作,在討論哲學問題的時候,竟然以“藝術經驗里真理問題的展現”(其著作第一部分)作為問題開端。

關于音樂意義存在方式,2008年10月14日上午,在本人與2005級音樂美學方向博士生徐昭宇進行個別課討論的過程中,他提到了通過演奏生成(becoming)意義的問題,并提到了法國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的相關理論。由此,加上我在我的博士學位論文中依據胡塞爾提出通過意向顯現形而上學意義,孫月打算依據海德格爾研究真理置入藝術作品,應該說,有關音樂意義存在方式的研究會有進一步的推進。至于說,三者之間的關系,我想,在各自研究有了一定結果之后,也會逐漸清晰起來。重要的是,各自的研究如何才能充分有效?尤其是針對與圍繞音樂問題展開,可見,有關這方面的討論應該擺上我的議事日程。

對此,我的學術直覺再次告訴我,當聲音與感性直接關聯的時候,即通過藝術敞開真理。

毫無疑問,這里的主要問題是:藝術中真理存在與否?真理如何置入藝術作品之中?藝術作品之中的真理是什么?以及由此引申的藝術作品中的真理的意義又是什么?

返回上述推論方式。2001年末,我曾經應《人民音樂》編輯金兆鈞先生約請,撰寫《“問題意識”與“前瞻性”預設――由音樂美學學科建設“長時段”敘事所引發》,在討論有關20世紀語言論轉向問題的時候,提到:繼胡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面對實事本身(Zur Sache selbst)、海德格爾:面對思的事情(Zur Sache des Denkens)之后,自然是:面對語音還原(Zttr Reduction Phonem)的出場。從來被西方世界奉為不可道之道的邏各斯(Loges),一再被胡塞爾懸置,被海德格爾隱匿,至此,終于被還原的語音替換:邏各斯中心主義讓位于語音中心主義。

今天,如果還是將其中的事思詩作為本體(即事本體、思本體、詩本體)去面對的話,那么,是否能夠可以通過本體論、認識論、語 言論的多重路徑或者本體論、現象論、語言論的多層臺階去切中它,以至于不斷去接近“音樂意義的存在如何成為可能”這個具哲學觸底性的問題。

與此相應,再一個設想則更加冒險,即除了哲學推論方式之外,是否還可以借鑒神學論理方式驅除理性遮蔽的可能性?于是,我給孫月布置作業:通過美學描寫與哲學推論,以及之后的神學沉思。顯然,這不僅是一個膽大妄為的設想,而且,如何突破學科意義上的意識形態警戒,合理跨越認知與信仰、理性與靈性黃線,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

二、由真理置入藝術作品進一步關聯音樂內容問題

近十年前,大約在臨近20世紀末的時候,有一個問題,又重新進入到了音樂學研究的視界與論域之中,即:相當長一段時間被20世紀音樂形式極度凸顯所大面積遮蔽的音樂內容問題,盡管形式與內容的二元關系邏輯,在我看來依然需要重新審視并加以調整。

2004年10月25日至28日,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行的“2004音樂學學科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俄羅斯音樂學家瓦?尼?赫洛波娃作為特邀代表與會,并發表專題演講。當時,在她的正式發言中,有關音樂內容問題研究的思路與程序,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我的濃厚興趣。后來,通過錢亦平教授的翻譯和整理,正式編入其《音樂分析,學海津梁――錢亦平音樂文集》當中,以《音樂內容研究是21世紀的科學》(第349-359頁)命題。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她通過數字0、1、2、3、5、9表示所形成的一個音樂內容集群:

0:表示音樂的總體情況,音樂概念的內容。而音樂概念的內容在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以及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

1:表示音樂內容作為單一的范疇。而不是兩種(形式/內容)或者三種(題材/形式/內容)的哲學組合。

2:表示專業的和非專業的音樂內容。被稱作是專業的音樂內容的作用,在本質上僅僅是音樂藝術,可以從美學的角度來定義(如音樂創作所有元素的“美學和聲”),比如:聲學系統,旋律的調式、和聲音響和體系,節奏和節拍組織,旋律、織體、復調,主題結構,音樂形式;被稱作是非專業的音樂內容的作用,既存在于音樂之內,又存在于音樂之外,比如:思想觀念,外部世界的事物,人類的感情。

3:表示音樂內容的三個方面。情感,描寫,符號。

5:表示音調的五種類型。情感型,描繪型,體裁型,風格型,結構型。

9:表示音樂內容的九個水平。整體的音樂內容,歷史時代的音樂內容,民族藝術學派的音樂內容,音樂體裁的內容,音樂形式的內容,作曲家個人風格的內容,作品的獨特構思,演奏者演繹的內容,聽眾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

至于。這里所說是否就是音樂內容?以及相關研究能否成為21世紀的科學?內容又是否等同于真理?完全可以再討論。但僅就這里列出的諸多事項而言,不僅有助于對真理置入藝術作品問題的研究,而且,對切中音樂感性直覺經驗問題,同樣具有實質性的意義。

三、由理論效應以及感性與理性關系引發的問題

在2008年度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之后一個月,我的碩士生于亮和博士生吳佳先后順利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如同在先預料的那樣,答辯過程中提問最突出的問題,主要是如是研究給出的結論是否有效?是否普適?以及感性與理性的關系。

關于有效性問題,于亮的答辯非常直截了當,明確表示有效。至于普適性問題,顯然并非一件樂器(琵琶)能夠涵蓋,她的答辯是聲況部分主要限于琵琶,而情況與意況部分則可部分涵蓋其他樂器。由此引申的概念來源,顯然,是通過對古典文獻的發掘并結合其自身演奏實踐經驗綜合所得。

關于感性體驗與理性認知的關系問題,提問主要針對人在面對音樂的感性體驗過程中理性認知的介入與否,吳佳的答辯一是肯定的,二是有條件的,即人在進行音樂感性經驗的過程中自覺地把理性認知轉換成為感性能力,從而使感性聲音結構的可能性得以實現。

說實在的,我對她們倆的這些答辯表示滿意,之所以有這樣的自信與機智,并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稟性在先,應該說,還是合理運用多種理論資源,并通過較為充分有效的推論而成就的。尤其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據理力爭甚至于強詞奪理的理念,在這里得到了合式的彰顯(她們在學期間我一再灌輸,平時也許并非完全理解,至少不是自覺接受)。

除此之外,吳佳論文中的核心概念感性聲音結構和于亮論文中圍繞聲情意三況提煉出的數十個敘辭,不僅具一定的原創性,更重要的是依據音樂本身特性逐一給出的,因此,其實際效能無疑是確鑿的。

對此,之所以如此肯定的依據在我的學術統覺,一種應該經得起理性認知論證、感性經驗實證乃至超感性理性覺悟洞察的多重范型。

進一步,通過2008屆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寫作與答辯,讓我再生成就感的還有,就像我二十年前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新源里斗室中不停寫作時經常想到的一個問題,理論學術研究不僅僅是一種事實探尋,而且,還應該是一種意義考掘,尤其,通過據理力爭與強詞奪理,往往會在一個必然出現的意外瞬間得到一個別有洞天的發現。這種別有洞天的瞬間發現,科學以靈感頓悟解釋,佛學以開啟天眼導讀,神學以圣靈充滿修辭。

篇2

1 積極地去看

素描伴隨著藝術產生和發展。從文藝復興的盛世百態到現代藝術革新突變,畢業論文 素描亦如藝術史的一條復線,靜靜地演繹著人類藝術的美。素描作品,以及素描形式之外的其他藝術形式都泛化出人的創造力和感知力。

任何藝術作品都蘊含著看世界的方式即藝術家感知和了解的方式。素描中的。看”也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以科學的、藝術的眼光來觀看我們周圍的世界,才是我們感知事物的正確方式。依照科學性和藝術性去“看”,實質上也是藝術家思維判斷方式的反映和體現。

科學性、藝術性是藝術觀察的兩個準則,也是素描認識的思路和導向。科學地藝術地去“看”才是全面正確的藝術觀察方式。明確“觀察”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特點對于學生藝術素質培養和藝術教育改革具有積極意義。

素描是一切藝術的源頭,包含了造型藝術的諸多法則和要義。它既是一種基礎藝術語言,也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它是對于世間物象的表現和傳達,不是簡單的再現和臨摩;它是畫者主觀能動性的產物。客觀對象是素描的描繪和表現的起點而不是終止。客觀物象的美和本質常常是被表面所隱匿和包裹的。為什么藝術家筆下的東西總是比我們平常看到的要好看,但它又確確實實來自我們熟悉的四周生活,是有血有肉富有生氣的?這種盎然的生氣便是素描作品的生命力的基礎。藝術大師羅丹曾說“對于我們來說,自然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因此觀察發現是創作素描的前提。素描教學中應將觀察視為藝術類學生一項基本素質來培養。

素描是一切藝術的基礎,因此素描的觀察方式即是全部藝術形式的觀察方式。

1985年,現代繪畫大師趙元極來中國講學。講學的內容出人意料的不是西方流行的現代抽象藝術,碩士論文而是圍繞觀察、光影、中國傳統藝術內在規律等進行傳授。學員們開始盡是疑惑。這些基礎的東西有什么好講?西方現代藝術的手法、風格才是最前沿的最想去了解的。但到了講學即將結束時,大家逐漸認識到基礎的東西同樣不該丟,西方現代藝術中同樣也有這些要素的支撐。趙無極先生談到“反復講,繪畫不是畫的問題,是觀察方法的問題。”素描,在相當一部分人認識中它被界定為學生的基礎課程,甚至僅僅是學過就作罷的這樣的東西。如此之說是狹礙的。素描,既使當它被定為基礎課來談時,其中的基礎原理都是放之各種藝術形式而皆準的。觀古今中外藝術大師,都是在素描上獨具風格、造詣深厚的。重視和掌握素描的觀察方式實質上是一個關于整體藝術觀察的問題。

素描是一種主觀能動性活動的產物。這一活動的基礎是“看”。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產生注意力。它是觀察的第一步。看,怎樣看,這是一種態度方式。“積極地去看”,對將要描繪的物象的了解要有主動性。俗話說“站在大師肩上,會看得更遠”。看中外藝術家的素描作品,可以了解到洞察的眼光永遠是藝術家的特質。以一種想去了解的心態去發現,積極地去看成為藝術生命延續的關鍵。在素描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解讀中外藝術家優秀作品,使學生從作品中去了解藝術家的獨特的視角及觀察的敏銳力,從而啟示和引導自己的觀察。

著名畫家吳冠中即使名聲大噪,仍不忘背著畫夾去看山看水、畫寫生,一看一畫就是一整天。“積極地去看”是一種主動觀察的意識和態度,是素描教學中學生應具備的首要素質。

2 科學地去看

前幾年在北京開了個關于藝術與科學的論壇,引起了強烈的關注。

藝術是精神的產物和外化形式,是個性的體現和文化情感的呈現,藝術能與嚴謹不二的科學并談嗎?的確,醫學論文 藝術與科學是有極大差異的,但我們在藝術中也能發現許多規律性的理性的法則。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中永恒神秘微笑的畫面氛圍渲染便來源于他發明的渲染法;古希臘建筑雅典帕特農神廟具有奇跡般的美,它高度的和諧與統一也是以黃金分割律為基礎的。素描里的三大面五大調、人體解剖等知識也是具有科學性的。科學性的素描原理使素描學習具有了理論化、學科化,素描法則也具有了可傳授性。

藝術的許多規律具有科學性。如此,我們可以將素描學習中科學的觀察能力從以下幾方面去培養。

2.1 整體的看

整體觀察,取其大的形態走勢,確定主要形體結構和塊面。素描中,一旦大形確立,就有了整體畫面結構,作品也有雛形。細小的變化和精彩是歸屬于大形的。一旦失去了主要形或是正確的大形位置關系,細節將成為一種繁瑣和無秩序。觀察時,視線不能停頓于一處,暫時省略掉細節,要觀前觀后,統籌地去看。先主后次,這是一種行事法則,無論是藝術觀察,還是其他。按照此種引導,便可一步一步深入進行下去。即使作品歷經數年完成,也能發現始終支撐作品的基點——作品開始時的這種氣勢和大結構。

2.2 局部的看

關于近距離觀察,我們的中國畫論中有“遠取其勢,近取其質”之說。徐悲鴻先生也講“致廣大,盡精微”。職稱論文 僅有整體是不夠的,還要盡其精微,研究事物細節和微觀的精彩。整體和細節一體才是事物完整的全部。隨著現代藝術的發展,視覺藝術除了觀念的深刻彰顯外,視覺上也追求強烈表現力。拉近距離,給視覺和心理以逼近的力量感。尤如一只放大鏡后的物體,拉近后的局部具有了夸張和逼視。在素描學習中,表現性素描可以借鑒這種強化視覺效果以達到情感表達的目的。

2.3 多角度的看.

藝術往往探索在二維平面上擬化立體感和空間感,以此效仿事物內在的某種客觀真實性。如人物畫以四分之三側面為最佳角度似乎已被視為為金科玉律。但單是一個角度的觀察和認識,在觀者的頭腦中構建成的概念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有誤差的。雕塑專業的素描課程里,面對一個對象實體,要求學生從各個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和描繪,從而建立起全方位的觀察方法,這與素描對事物的客觀存在狀態(事物都是存在一定空間之中的)的體現是相一致的。

基礎素描教學中多視角觀察訓練可針對性設置內容。如在石膏頭像寫生中除了慣有的正面半側面角度外,應從后側,上頂、下底等非常規視角出發來訓練。

2.4 對比統一的看

矛盾對立統一是事物存在的關系。其實素描解決的是事物不同特征間的關系,即哪里是對比反抗,哪里是融和統一。只要這些關系恰當,素描中的視覺形態就會體現出超越真實客觀對象的形式感和表現力。虛與實、直與曲、強與弱、軟與硬等都是素描觀察時常面對的。

2.5 快速的看

快速捕捉事物特征是培養觀察敏銳力的一種重要途徑。西方現代素描教學中,對于學生觀察力的訓練在時間上有一定限制。英語論文 面對一組正做大幅度動作或即將做動作的人體模特兒,如跳躍、拱翻等,學生必須在幾十秒的時間內抓住其動態特點畫出準確動態線。隨著訓練的深

入,時間也逐漸縮短。教學顯示,如此的極限化訓練對于瞬間捕捉事物特征是有實質性作用和巨大提升的。在素描教學中,加大課后快速速寫訓練,在時間和數量上都給以嚴格限定,會讓學生具備藝術工作者的專業敏銳度,對以后的藝術專業方向及個性語言的建構具導向作用。

2.6 選擇的看

普利尼說:“心靈是視覺與知覺的真正工具,眼睛則是一根導管,接收和傳遞視覺部分”(貢布里希《藝術與幻覺》)。實際上人的觀察是有選擇的,這與興趣和興奮點有關。如何“看”也體現一個人的修養、胸懷和氣度。“知覺”的無意識推理與有意識地在原型中尋找秩序、概括、提煉、整理、篩選、分析、綜合相結合,主動地把握對象,這個觀察過程中有意識與無意識同時并存互補,對形體的感覺認知起支配作用。只有這樣才能貼近藝術的本質。畫家最重要的工作是“選擇”。素描觀察時應選取對象特征最突顯之處,去其貧乏和次要部分,以達到內在特征的表現的人目進心。

3 藝術地去看

3.1 “看”在交流與共鳴中

藝術是人類文化精神的產物,是藝術家情感體驗的外化形式。科學的法則和定律僅僅是藝術表現的外在輔助手段和形式,內核才是藝術作品要傳達的思想。僅僅嚴格按照科學原理是做不出藝術作品的。馬蒂斯說“我希望有一種均衡純粹的藝術。這種藝術不煩擾人,也不使人不安。我希望一個疲倦的傷心、困憊的人,在我的畫面前享受到安寧和休息。”準確并不是真實。藝術意味著個性、創造,藝術不具公式式的標準。最先,最有表現力、批判力,這就是藝術性的觀察視角。此時,單純的視覺已不能“看”穿事物的一切,除了外在的造型比例、大小關系等,應體驗和感知對象。創作者與物象在內心的交流和共鳴才是藝術性的。

藝術性的觀察是感官與心理的融合統一。藝術作品說明了它所塑造的現實,傳達和轉述藝術家在生活中獲得的經驗。因此“看”是與情感體驗和精神投射一體的。由外至內,由客觀到主觀感知、聯想、體驗和分析,“看”具有了藝術的內涵和層次。藝術地去看即帶著情感體驗和理性精神去觀察某個事物或某種現象。只有藝術性地去觀察,事物本質的深刻的美才能被發現,藝術才會被慢慢推進。

3.2 感知、聯想、體驗、分析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藝術作品是自己內心的言語,是自身感知體驗的外化形式。感官的統一調動去觀察,有助于聯想、體驗和分析的進行。留學生論文 面對一個客觀物體,眼看、手摸、鼻嗅之后到主觀聯想、體驗,事物成為一種與感觀和意識貫通的東西,變得熟悉深刻了。凡高筆下彎轉的曲線是他對人生歷程的體悟和感嘆;蒙克青春期的少女驚悚迷茫是他對生命的思考;達利在奇幻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中宣揚著他的聯想和夢境體驗。因此在我們的素描訓練中,應加強學生不僅動眼,也要動手動腦的能力。感知、聯想、體驗和分析著去看是學生藝術構思和創作的前提。

3.3 在特定文化和時代中去看

素描是一定文化和時代的符號印跡。米開朗基羅、達芬奇筆下的素描是文藝復興時期崇尚人性的人文主義思潮的體現;畢加索斗牛的速寫,畫家與模特的素描則是現代藝術形式服從精神表現的例子。因而素描的歷史從某種程度而言即藝術的歷史。素描不僅是繪畫的基礎,也是獨立的文化形式。素描教筆不該是簡單的畫準、畫像,以免使我們的思維形式流于趨同性、單一性。教學中要告知,“看”,站于歷史文化之上來看,是更高層次的觀察。要求對于社會文化背景及時代性都應有全面了解,并應具備分析判斷的能力。觀察社會文化切忌固步自封,應以發展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以素描為載體傳達歷史文化的情感,體現一種觀念應是教學及創作的重點。

4 結束語

科學性、藝術性是素描觀察的兩個特點。工作總結 在素描觀察時,我們應辯證統一地去看待和運用。科學地藝術地去“看”是全面正確的藝術觀察方式。因此強化觀察意識,樹立主客觀統一的觀察理念,掌握時代文化特征是素描教學中觀察力培養的重要途徑。素描作為一種基礎語言和藝術形式,其觀察方式的切入對于藝術專業學生專業藝術眼光和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遠,羅堅,王鋼,周曙華.素描新思維[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篇3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9-0132-02

On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Public Art Classe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Liu-Jingk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fine art school,HuBei XiangYang 441053)

Abstract: The public art classes are generally opened in universities. They make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mproving students' art quality and shaping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public art classes in universities to be thoroughly studied and explored.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schem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ordinary universities; the public art classes;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公共藝術選修課主要是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初步了解與我們日常生活具有緊密聯系的幾種主要藝術表現形態,例如音樂、美術、書法等,對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作品進行學習和欣賞,把握不同藝術類型的特點和審美要求,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目的。所以,目前全國高校普遍都開設了公共藝術選修課,把開展藝術教育作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會認可和接受。

但是,我們同時看到,目前高校中開設的選修課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例如,相關教材缺乏,教學難易程度很難把握;教學手段單一,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監控體系不完善,教學效果難以保證等。尤其是對于地方高校來說,除了面臨上述問題之外,還存在著教材缺乏針對性、藝術教學中的地域性內容不突出等問題。而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教育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主要陣地。要想解決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可以從課堂教學改革這一角度入手,積極探索提高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有效途徑。

一、引導學生在輕松自由愉悅的狀態下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審美修養

選修課與專業課的教學目的不同,選修課主要是針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開設的,是通識教育,不注重專業技能的提高和訓練,主要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滿足部分非專業學生的興趣愛好,或者發展他們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現階段,很多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學,普遍使用的是藝術史論方面的教材,這就造成了過于專業化而忽視了非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影響到選修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認為,公共藝術選修課應當以欣賞具體的中外經典藝術作品為主要內容,在老師的引導下,調動學生學習和了解藝術作品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狀態下深入領會藝術作品內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獲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審美修養。

二、廣泛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學活動,必須要兼顧不同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要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僅憑老師枯燥的講解顯然無法實現上述目的,這就需要借助聲像資料等多媒體手段,對藝術作品或藝術現象進行全面而精準的展示和解讀,加深學生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發展規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國繪畫作品鑒賞中,采用幻燈片的形式進行講解,可以極大拉近學生與美術作品的距離,提高學生對于繪畫作品的興趣。

三、加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和教育活動

目前,國內多數高校開設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程沿襲著專業藝術學科的教學模式,教學重點完全放在藝術史論上,具有本土化和地域特征的地方藝術資源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把公共藝術教育與地方特色藝術、民間藝術的發掘、整理和傳承結合起來,既是高校為地方經濟文化服務的必然要求,又是豐富公共藝術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可以采取與本地政府文化部門、博物館、展覽館、文化藝術院(團)、風景名勝區等機構共建審美(藝術)教育基地,實行多樣化的開放式的實地教學,采取實地參觀、考察、研究、賞析等方式,加強本地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和教育活動,豐富和擴大學生的視野。

四、通過撰寫論文、課堂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為保證教學效果,應重視對藝術作品欣賞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活力,要嘗試借助布置平時作業或者安排課堂討論等形式,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在論文寫作和集體討論過程中,不追求標準答案,通過學生自己在課后收集相關資料,經過討論、辯論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

五、注重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加強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和專業技能等之間的聯系

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藝術作品,尤其是從自身所學專業的角度來理解藝術和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思維。作為跨專業選修課,上課的學生都分別來自不同的專業,在課堂上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把選修課知識與日常生活經驗,尤其是專業技能結合起來,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藝術和藝術作品,鍛煉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例如,經濟學專業的同學可以從經濟的角度對于清代中期“揚州畫派”進行解讀,進而進一步明確政治環境和經濟條件與藝術市場之間的緊密聯系。

公共藝術選修課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從課堂教學改革這一角度入手,積極探索提高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有效途徑,努力提升廣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及鑒賞水平,完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郭 原.高校美術教育現狀與改革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9(4):46-47.

篇4

一、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內涵分析

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第6條規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我們發現作品的定義是要求“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這些要求顯然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界定有很大的難度。

我們知道大部分知識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但其不斷地發展和創新出新的知識。以民間文學藝術的歷史題材創造出來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和原先的素材是分開的,具有確定的創作主體和特定的表達形式,但是這兩者之間有時重疊性比較大,界限模糊,難以區分。這是我們探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我們進一步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規制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

劉春田認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指由某社會群體(而非個人)創作的流傳于民間的歌謠、音樂、戲劇、故事、舞蹈、建筑、立體藝術、裝飾藝術的文學藝術形式[1]。筆者認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指特定民族或區域的社會群體集體創作,通過口傳心授、模仿等方式,在本區域內世代流傳的、反映本地域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群體特征、自然環境等特有成分,又不斷的為群體發展的文學藝術作品。列舉式規定可吸收和借鑒《示范法條》的典型表現形式,具體表述為:1)故事、詩歌、謎語、謠諺、傳說、寓言、神話以及其他口頭或書面民間文學作品;2)民歌、戲曲、器樂以及其他以音樂形式表達的民間藝術作品;3)舞蹈、游戲、民俗活動以及其他以活動形式表達的民間藝術作品;4)皮影、剪紙、繪畫、書法、服飾、器具、代表性建筑以及其他以有形形式表達的民間藝術作品。

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一)不確定的權利主張主體

民間文學藝術體現的智力創造成果是一個群體的,而不是任何特定的個體,它“最原始的創作者可能是某個人或某幾個人,但是隨著歷史的推移,它逐步變成了某一地區、某一民族整體的作品,其作品所有權和著作權應該屬于產生這些作品的群體,而不是任何特定的個體”[2],這會導致誰是真正的權利主張者的問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整個民族或地區的文化財富,“有些民族或群體認為屬于本民族的作品或宗教儀式是神圣的,不愿為外人所知,若隨意發表,不論其贏利與否都會嚴重損害該群體的精神利益”[3]。

(二)保護時間不易確定

現在各國是對于一定的知識產權予以一定年限的限制,但是民間文學藝術由于其自身價值形成的特殊性,簡單地規定一個期限非但不能給予保護,這樣會使相關的權利合法地被免費使用,原因就在于其在時間上的續展性和主體的不確定性。我們知道民間文學藝術是世代相傳的,民間文學藝術所形成的價值是一個集體在漫長的時間跨度內形成的,每一歷史單元都是文化的傳播時期,也是再創作時期,因此很難認定它的保護期的起始點和終結點。

(三)保護存在很大局限性

首先,民間文學藝術就是一個民族的人創造出來并在發展中不斷完善的,它存在和發展的根基就是它的廣泛性、開放性,民間文學藝術更多所體現的是其群體的文化特征,注重這種文化能否得到持續存在并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不被歪曲和隨便利用。另外,運用知識產權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核心就在于經濟權利的確立、合理的商業利用及市場價值。民間文學藝術作為特定群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又無法行使專有權是令人遺憾的,特別是與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所提出的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乃至于傳統知識和遺傳基因等傳統資源的初始意圖不同。 轉貼于

(四)新作品與原作品的差別性

第一,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有集體性質,創作主體具有不特定性,但是運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再創作的作品其權利主體是明確特定的,他們根據其對民間文學藝術的理解,經過改編整理,創作出的作品在表現形式上區別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體現出創作者的個性特征。第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形成于民間,具有長期性,而再創作作品是“作者在運用已有的民間文學藝術的基礎上產生的,它的產生必須依賴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4],它們是源與流的關系。第三,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經歷幾代人的發展完善過程中,不斷地注入新的內容,雖有創新,但還保留著原有風格特色,而再創作作品想要受《著作權法》保護,必須具備一定的獨創性。因此,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與根據其進行再創作的作品的區分把握也是需要解決處理的一個問題。

三、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建議

(一)明確著作權的主體

針對主體不確定的問題,我們可以在民族聚居地或地方設置例如××民族理事會、研究會、××地區會所等形式,來研究整理本民族本地區的民族文學藝術作品,從而使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得以保護并發揚光大。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內容廣泛、博大精深,根據其內容、表達形式、體現的特色等可以明確屬于某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如某個民族特有的民間習俗、故事傳說,像屬于全體赫哲族群眾的《想情郎》等,可以由該民族的理事會、研究會來代為行使整個民族對此項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等權利,國家可以規定文化行政部門主管該項工作,各民族理事會可以將本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等經過整理,報經文化行政部門登記備案。

(二)明確改編者的權益

我們可以由國家文化行政部門負責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不受任何人的歪曲、篡改和丑化,鼓勵改編整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但是改編者和整理者對其改編整理后形成的新作品必須注明來源出處,并且要向一定的部門支付一定的許可使用費。任何人都不得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據為己有,也不得反對他人對其重新進行改編和整理。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基礎上進行再創作的個人或組織,應尊重產生該作品的民族或群體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不得歪曲原作品,不得給產生該作品的群體造成精神傷害。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或經改編創作而形成的作品不得向外國人賣斷著作權。同時私人、集體所有的非常重要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料和實物,堅決禁止出售或轉讓贈于給外國人。

(三)無期限保護

《著作權法》第2章第3節“權利的保護期”中規定了權利保護期為作者生前及死后50年,合作作品到最后死亡的作者的死后第50年的12月31日,這都有明確的期限。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它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的經人們改進,再創作流傳數年,認定它的起始與終結不易,以至無法從事實上來確定它的最后一個創作者,來確定它的保護期限了。而且,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一個民族、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不能拋棄丟失它,更不能確定一個期限來保護它而其他時間任由他人任意踐踏它。因此,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從事實上和民族感情上來說,它的保護期限都應該是無期限,無期限保護我們豐富多彩、寶貴的文化遺產。

(四)使用上采取許可使用和收費制度

讓文化行政部門實行行政許可制度,它也可以將其部分權利下放由各民族理事會、研究會來許可,但是要向有關部門備案登記。另外,還應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收費。明確屬于某民族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使用費用由該民族理事會收取,提取其中少量部分上交國家文化行政部門,該許可使用費除支持理事會的基本運作外,主要用于宣傳和弘揚民族民間文化,組織專業人士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整理和研究,采取各種方式進行傳播,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它,還可以與地方政府等聯手搞項目,像建旅游基地、度假村,讓游人身臨其境感受某個民族的民族風情等。

面對保護傳統的民間文化這一公眾性課題,一方面,要利用現行知識產權制度,在傳統知識和知識產權相結合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另一方面,應積極地在知識產權制度以外,運用多種法律諸如文物保護、旅游管理等國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以及公共政策的扶持如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民間傳統文化資料的收集、整理、保存等項措施,更重要的,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不僅是商業上的開發和利用的,而是以保持、尊重與弘揚為直接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春田.知識產權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2]李建國.條文釋義[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篇5

中圖分類號:J5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9-0197-01

文化審美情趣是在一定時期,一定的社會群體以及環境中逐步形成的對美的最基本感知和看法,它直接引導著人們的具體審美意識以及審美情趣,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審美需求以及審美觀念。考慮到美術藝術設計是人審美觀念的集中展示,因此,文化審美情趣對美術藝術設計的風格和表現形式起著關鍵性作用。受信息全球化的影響,現代人們的文化審美情趣發生了一定改變,這也就在無形中影響了現代的美術藝術設計。

一、現代社會中美術藝術設計更趨于人性化和個性化

在以往的美術藝術作品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往往更在乎設計的合理性與功能性,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通常是以作品本身為核心,而忽視作品使用者的需求。隨著人們文化審美情趣的轉變以及“以人為本”理念的廣泛推行,人們對美術藝術設計的需求也開始重視“以人為本”,因為任何的藝術設計都是服務于人的,人作為美術藝術作品的使用者,應該有一定的主體權利。任何忽略以人為需求的作品創作都是與現代文化審美情趣相背離的。若要實現美術藝術作品的人性化,就要在作品設計階段傾注更多的情感與文化內涵等相對感性的內容,來綜合作品理性機械的一面,使作品更具人性化色彩,最終實現物和人的有機結合。

二、現代社會中美術藝術設計更注重“形式美”和“內涵美”

在過去的美術藝術設計中,出于功能性以及商業性的考量,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往往會比較注重作品的外在美,而忽視了對作品內涵的建設,這就使得作品雖然具有光彩奪目的外在設計,卻缺乏對人們內心的沖擊,單純的外在很難長時間吸引人的目光。如今,在新的文化審美情趣作用下,人們越發的重視美術藝術設計的內在美與外在美的兼具性,在欣賞美的同時還能感受到美。這就需要相關的美術藝術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投入更多心血,將創作面盡量的延伸,運用更多具有隱喻色彩以及審美情調的設計手法,將作品設計觸及到人的內心深處,以便更好的從多個角度詮釋作品設計內涵。

三、現代社會中美術藝術設計更趨于簡約性且更具沖擊力

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氛圍下,人們越來越追求精神上的放松和享受。在繁重的精神壓力和生活壓力作用下,人們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需求越發的簡潔化,因為簡潔明快的美術藝術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們緊繃的神經,因此簡約化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對美術藝術設計的又一要求。要做到簡約化,就要求美術藝術設計者在進行藝術設計時盡量的將設計理念以最簡潔明了的方式表達出來,與此同時還要不失美感。藝術要想持續的流傳下去,脫離不了一定的商業性。作為美術藝術設計本身,要想具有一定的商業性就要具有吸引消費者的實力,而視覺沖擊力恰恰是一件作品吸引人的直觀感受。適當的視覺沖擊,可以舒緩和釋放內心的壓力和疲倦,有助于作品的商業化。

四、現代社會中美術藝術設計更趨于民族化和全球化的統一

所謂美術藝術設計的民族化,是指本民族的審美與藝術風格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積淀形成的自身藝術特點。在如今,民族化與全球化已經成為影響人們文化審美情趣的重要原因。兩者在本質上并不矛盾,對于美術藝術設計的長遠發展而言,兩者應該得到有效的結合,博采眾長,對民族文化有足夠的自信心,然后走向全球化。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如今的審美情趣下,美術藝術設計不管是在具體的表現形式,還是在表達內涵上都呈現出一定的變革。較之于以往的美術藝術設計,現代社會中的美術藝術設計在審美情趣的影響下更注重作品的“人性化”、藝術性以及文化內涵。并且越發的強調作品的藝術性、功能性、商業性以及審美性的全方面統一。因此,在現代美術藝術作品的發展過程中,只有以緊跟時代腳步以文化審美情趣為導向,不斷進行設計理念的創新,不斷完善設計方法,逐步實現文化審美情趣同美術藝術設計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才能處理好美術藝術設計與人以及日常生活的關系,才能使之更好的服務于人,更好的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陳峰.簡析現代審美觀念對藝術設計的影響[J].現代裝飾(理論),2013(12).

[2]闞力.淺談雍正皇帝的審美情趣對青花紋飾的影響[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2(04).

篇6

藝術個性不僅僅是融合個人主觀能動性和客觀外部環境的綜合表現,更是一種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審視、創造、表達的過程。藝術個性凝聚著創作者的藝術思維、創新意識以及對藝術的個人追求與夢想,它是美術作品的核心, 也是美術欣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的藝術個性可以通過他們所接觸到的、形象思維能力與藝術靈感高超的美術欣賞課程中得到,絕不可能從業已僵化的課堂教學開始,如何指導學生從美術欣賞課堂教學中練好藝術基本功、打好“個性”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一、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的現狀

美術欣賞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教師幫助學生認知美術作品、實現審美的過程,是在學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對已經構思物化的意向進行深入感知、主動體驗、創新創作。教師在這個過程之中能夠充分為學生提供藝術作品選擇與思考的空間,進而培養與發展學生的藝術個性,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觀察能力的水平,幫助學生在欣賞作品過程中表現出主動性和積極性。

當前,美術欣賞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藝術個性的培養主要包括欣賞體驗方式的個性化和創作情感表達的個性化,在這個過程中普遍存在兩種極端。一種表現為教師在教學中片面強調美術作品的表現張力,追求作品的形式感,特別是欣賞美術作品的形與色,在藝術技巧上停留大量教學實踐,程序化地引導學生摹仿范本作品,缺乏體驗式教學活動,使得課堂形式出現重形式(摹仿)輕內容(藝術個性)的穩定性趨勢,使得學生的作品風格接近、機械刻板,缺乏藝術品位和創造性,表現出藝術個性的淺薄性和不穩定性。另一種表現為,在傳統的美術欣賞教學模式和當代美術作品時代精神的雙重影響下,教師過分強調欣賞作品的物象,以理性化、客觀化的思維語言表達美術作品的人文價值,學生潛在的藝術思維和想象空間受到壓縮制約,同時這種課堂內容的相對確定性也違背了藝術創作需要審美直覺和藝術個性的一般法則。不可否認的是,美術欣賞教學中還存在著教師地位、教學設備、學校生源等方面相對欠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都不利于學生藝術個性的培養。

二、美術欣賞教學中培養藝術個性的必要性

(一)美術欣賞教學的價值

“藝術創作就像科學發現一樣,需不斷地發掘新的創造性潛力。這種潛力包括創造性思想、創造性文獻、創造性技法、創造性媒介,同時要研究傳統藝術中的創造經驗、技法與材料等。”①美術發展史的背后推動力量是弘揚藝術個性的藝術家,正是由于他們的自我個性張揚和執著創作追求,才使得藝術作品偉大存在于史冊,才使得美術欣賞這門課程足夠充實完整。藝術家成就高低與是否具有藝術個性密切相關;培養學生具有藝術個性,也已成為衡量美術欣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美術作品所凝練的藝術思想、審美藝術、創造性思維構成藝術家作品中散發的獨特藝術個性。透過美術作品可以表達出藝術家的個人經歷、個性特征、生活情趣、學識天賦以及繪畫造型、色彩把控、表現技巧等方面的內涵,這些均是藝術個性的表現。

(二)美術欣賞教學中培養藝術個性的意義

藝術個性體現在多樣化的美術作品中,美術作品的多樣性為培養藝術個性提供了沃土,在美術欣賞教學角度能夠挖掘藝術個性、培養優秀藝術人才。“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結合自身所處時代環境對與自身生活體驗從藝術構思、藝術表達、審美認識等方面進行的創造,都是藝術家個體體驗與藝術表現相結合的產物。”②一方面,欣賞美術作品的多樣性是由藝術的本質特性所決定,藝術是從大量的表象中以藝術化的思維方式提取素材,最終塑造出具體可見的美術作品。教師通過感性的認知深化,由美術語言想課堂語言進行轉化,在美術欣賞教學這一過程中,藝術化思維方式的本質無疑是藝術的本質特性,作品表達的藝術個性越突出,學生感受到的藝術沖擊力也越強,能夠學習到的藝術個性也越多樣化。另一方面,時展的總趨勢帶來美術作品的多樣性,藝術個性也在時展中沉淀。現代科學為我們的美術欣賞課堂教學帶來諸多硬件方面的便利因素,而組織化、標準化的現代教學管理方式削弱了學生個性化的精神世界,我們需要意識到藝術個性培養對藝術作品生產力開發具有重要作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需要滲透具有培養藝術個性的教學理念。這樣,美術欣賞教學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創作多樣化藝術作品的基石,讓美術作品融合獨一無二的民族意識和個人風格,透過藝術作品展現的文化心理和時代精神,為美術作品創作注入恒久的生命力。

三、美術欣賞教學中藝術個性培養的路徑

美術欣賞的內涵已經逐步外延到如何以欣賞視覺藝術的形式表達廣泛形象的能力,美術欣賞教學實際上已經成為具有創作性質的學科,其學科的創作性質是溝通與合作的過程。在它的創作中要求一切以人為本,以人的情感、智慧、技巧為基巖,我們的教學內容、方式和質量評價系統都應適應這個變化,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藝術個性和創造能力。

(一)豐富美術欣賞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拓展,完善美術欣賞教學內容

美術欣賞課程中普遍存在解讀美術理論和拓展美術實踐這兩個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之中,不僅需要利用自身深厚的理論功底對作品進行解讀,以美術理論背景進行擴展引申,在很大程度上,教師還應該重點在對如何拓展思維、豐富創作時間、完善教學內容、突破藝術表現類型等方面著手。美術欣賞教學在引入美術理論時,最重要的是,不能將主流的、傳統的美術觀念控制學生的藝術思維,而要在課堂欣賞教學中將美術理論修養水平和藝術創新能力區別開來,在欣賞中完善補充各派別的美術理論,鼓勵學生學習借鑒現代藝術,尊重學生的想象和探索,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美術欣賞理論教學內容。同時,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欣賞課程的美術實踐時,需要脫離美術理論的局限性,突破美術理論的特定要求,以美術作品本身的藝術性打動學生,使得學生在創作實踐因自我興趣產生情感真實共鳴,提高美術實踐的探索性和創造性水平。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主要從材料、創作技法、表現形式等多方面改善美術欣賞課程的體驗方式,引導學生結合課堂內容思考藝術傳統的延續性和可行性,綜合探索運用“寫實、象征、形式技巧、主觀表現、主體構成等五種類型的表現傾向”③。在教學內容中,教師需要重點列出美術欣賞所給學生帶來的、以及其他事物無法提供的審美價值,保持學生課堂狀態精神愉悅,通過美術作品“藝術地”把握課堂世界――學生在審美享受的基礎上已經逐步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種培養藝術個性的角度與方式就是在美術欣賞課堂中潛移默化得到的。

(二)融合傳統文化底蘊與現代審美意識,轉變美術欣賞教學方式

教師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時首先要遵循藝術欣賞的基本流程,應多以對話式進行情景模擬教學,營造寬松自然的課堂教學氛圍。不僅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模式中感受、體驗、欣賞到美術作品中的“美”,更重要的是融合傳統文化底蘊與現代審美意識,轉變美術欣賞教學方式。其一,從藝術思維角度培養學生的藝術個性,美術的藝術思維表現為對藝術形象有較為優秀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在解讀、臨摹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欣賞作品,幫助學生拓展藝術思維空間,挖掘學生的藝術悟性,將直覺思維能力和完全自我的主觀意識充分表達出來,這也是學生藝術個性培養的過程。其二,從心理特征角度培養學生的藝術個性,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心理探索創新,在寬松民主、和諧融洽的課堂環境中鼓勵學生自信的個性表現,因材施教,大膽創新,合理引導學生天然的激情和張力,挖掘學生自我發展藝術個性的潛力。其三,從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藝術個性,教師應該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結合多媒體教學形式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性和選擇性,“充分利用美術院校下鄉寫生、文化考察、社會采風、舉辦畫展、書畫展賣等富有美術院校特色的活動作為社會實踐體驗性課程” ④,使美術欣賞課教學從被動灌輸過程變成自我理解過程,甚至可以使其為其他藝術門類提供藝術個性培養的手段。

(三)協調藝術的共性發展與個體差異,構建美術欣賞教學質量評價系統

對美術作品欣賞的價值判斷,學生一般有強烈的主觀判斷,這與美術作品的質量、技巧以及創作背景等方面的程度關系往往不大。學生的價值偏向和思維方式影響了評價課堂質量標準的穩定性,這種藝術感受常常比作品更值得教師進行研究。因而,協調藝術的共性發展與個體差異,進而構建美術欣賞教學質量評價系統很有意義。第一,厘清課堂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綜合宏觀層面的教育改革方向、中觀層面的學校規章制度以及微觀層面的學生主體這三個維度建立評價標準,特別需要注重的是系統應以學生為本,具體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積極向上的思想內容;二是完美和諧的藝術形式;三是清晰明確的藝術語言;四是鮮明的藝術個性和創造性”⑤第二,對評價的工具方法進行設計,教師需要關注學生課堂欣賞的全過程,選擇多樣化的測評方式,如撰寫論文、學術論壇、行為觀察報告、小組辯論等,將過程評價與考核評價相結合,將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方法相結合。第三,收集并分析課堂教學過程中有關藝術個性培養的結果資料,這些資料不僅僅包括課堂中的優勢環節,也應涵蓋被認為是教師教學不足的領域。根據這些不同層面的信息,清晰描繪出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課堂的教學方式,明確美術欣賞教學的改進要點,采用激勵性語言“客觀”描述學生的藝術個性。

基于以上認識,美術欣賞教學中忽略藝術個性價值的相關問題,影響了學生藝術個性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唯有重視美術欣賞教學的價值,改革構建美術欣賞教學的路徑,才能啟發培養學生的藝術個性和創造性,推動人類文化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曹意強.藝術學科的三套車――在第六屆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上的發言[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1(4).

[2]吳波.淺談高校的美術欣賞課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2(9).

[3]黃平.油畫創作教學中藝術個性和創造能力的培養[D].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

[4]錢舒.高等美術院校通識教育淺見[J].新美術,2013(5).

注解

①曹意強.藝術學科的三套車――在第六屆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上的發言[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1(4).

②吳波.淺談高校的美術欣賞課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2(9).

篇7

【摘 要】幼兒教育是對人的啟蒙教育,幼兒教師是幼兒的啟蒙者,幼兒教師的實操能力、創新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會影響未來一代人的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因此,將幼兒藝術專業學生撰寫畢業論文這一形勢改為畢業教學展示是可行的。

【關鍵詞】藝術類 畢業教學展示 改革

【中圖分類號】G7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078-01

一 成人藝術類專業畢業論文改革取得的成效

長期對成人藝術類學生畢業論文的考核形式現今已顯露出弊端。成人藝術類學生應更多在畢業考核中展示其專業實際能力,以適應職業需求。在多年的教學中,藝術類教師通過不斷地探索和改進,摸索出將幼兒藝術專業學生撰寫畢業論文這一形勢改為畢業教學展示,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利用自我設計,探究性、多種藝術門類課程選擇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創新性思維和創造能力

藝術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實際演練和體驗型科學,通過多種藝術門類課程的選擇,學生與導師可以共同探究幼兒藝術各課程之間的聯系,通過了解最終決定教學展示題目、形式。一切工作都由學生主導完成,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

學生的實際授課能力是培養其實際操作能力、創新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重要因素。傳統的畢業論文形式使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往往只是簡單地說大話、喊口號,甚至抄襲,沒有積極的思維、實際的演練和創新。利用自己設計性或探究性授課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幼兒藝術教學知識和技能,還要求他們靈活地創造性地綜合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設計性和探究性的畢業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其作用是傳統的畢業論文形式無法取代的。

2.將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與知識相聯系

讓學生利用所學的幼兒藝術專業教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把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與育兒知識相聯系,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更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如利用各種不同的音樂來調節幼兒的情緒;生活中的不同季節可用不同的裝飾畫去表示,用來作教室裝飾或家居裝飾。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又與教學密不可分的知識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去學習掌握相關的知識,并動手實踐和創新。

3.在教學展示中積極開展一些實踐性活動,使學生更有興趣

在導師引導畢業教學展示中,學生們還應加入一系列與幼兒互動的實踐性活動,如幼兒參與的律動游戲、手工、講故事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們意識到,這是課堂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變得更為積極主動。怎么帶動幼兒?怎么通過自己的引導使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應通過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使學生增加知識,拓展視野,開發智力,激發學生研討教學問題的濃厚興趣。融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課堂實踐性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可以為學生提供發揮創造能力的機會。

4.畢業教學展示提高學生就業自信心

通過教學展示學生們紛紛表示有難度,但這個過程受益匪淺,真的有提高,能學到知識。據對畢業班學生的調查,60%以上的學生將這次畢業展示運用到了求職或工作中去,80%的學生認為通過這樣的畢業教學展示,授課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而所有的學生都認為這樣的畢業形式改革很實用,符合現在就業的需求。

二 成人藝術類專業畢業論文改革存在的問題

1.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創造性

幼兒藝術專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通過高中畢業考入的,對自己缺乏自信。實際上,每個人都具有創造性,而且經過某種訓練后,完全可以學會并更具創造性。創新并不與知識成正比,所以需要導師更多的耐心和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然后教會她們運用自己的創新思維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2.消極的思想

從已畢業的幼師學生來看,持有積極心態的畢業生,積極進取,最終創出一片新天地,而持消極心態的畢業生,遇事退縮,在困守中一事無成。由于幾乎獨立完成畢業論文展示是一項相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有難度的事,做起來肯定困難重重,心態若不積極,遇到困難,便容易退縮。因此,導師關注學生的心態,是幫助他們成長的有效手段之一。

3.不了解創新的方法

實際上,創新的方法有很多,但學生沒有頭緒,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時不斷滲透,逐步訓練,在提高其實際操作能力的同時教會他們合理運用創新方法,進一步實現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畢業教學展示。

雖然畢業教學展示改革還在不斷探索階段,但通過學生的反饋和改革后的實際效果,我們看到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經過不斷地改革,成人藝術類畢業考核形式將會更加完善。

【藝術市場專業應首重藝術批評實踐教學2】

【內容摘要】藝術批評是實踐性和理論性非常強的學科,它需要借鑒成熟理論,更應該是針對藝術市場進行實踐批評,這樣才能保證藝術批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高校藝術市場專業教學應加強批評教學的基礎地位,通過實踐教學推動藝術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藝術市場 批評 實踐教學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完善,對藝術市場專門人才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早在上世紀末,全國部分高校就開始探索文化(藝術)管理專業建設,各高校結合各自學科優勢,逐步建立符合藝術市場特殊規律的藝術經濟學、藝術管理學、藝術營銷學等課程齊全、結構合理的藝術市場學科體系。

無論是藝術市場本身的建設和完善,還是藝術商品價值判斷,都是以藝術現象本身藝術價值判斷為基礎的,作為藝術價值判斷的藝術批評就成為藝術市場建設的基礎。藝術批評是實踐性和理論性非常強的學科,它需要借鑒成熟理論,更應該是針對藝術市場進行實踐批評,這樣才能保證藝術批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高校藝術市場專業教學就必須加強批評教學的基礎地位,通過批評教學推動藝術教學的全面發展。

一、藝術批評教學應該理論和實踐教學并重,尤重實踐教學

一些優秀藝術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真正的藝術魅力,需要藝術批評來發現和評價,指導和幫助廣大群眾進行藝術消費。需要通過藝術批評對藝術現象進行分析與研究,做出科學判斷與評價,幫助人們更好地鑒賞藝術作品,提高鑒賞能力和鑒賞水平。

用一定的理論和批評標準對作品做出判斷并不難,只要熟悉和理解藝術理論和方法就能對藝術現象做出判斷,但理論和標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美術現象本體,這種判斷又是否符合藝術市場的規律就成為藝術批評的關鍵。我國現代藝術批評還相對比較弱,沒有形成符合中國藝術實際的理論體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現代西方藝術批評理論也被引入中國,豐富和發展中國藝術批評理論的同時也顯出強烈的水土不服。

從內容上看,現代西方藝術理論,主要是美學理論,并不關心藝術本體的規律,而是通過研究藝術現象提出新的概念、理論,構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庸俗社會學美學,它與直覺主義美學和現象學美學的觀點極端接近。

他們的觀點是把藝術歸結為意識形態的一種形式,就像在任何一種意識形態中一樣,承認藝術中只有思想內容是本質的,它使藝術內容脫離這種內容體現的手段和形式,成為一種純思想的推演和演繹。以這樣的理論作為基礎對藝術現象進行批評,只能是理論范圍無限擴大,語言越來越晦澀抽象,什么都說就是不說藝術,形成了一種學院化理論傾向。

從教學效果上看,現代西方藝術理論扎根在西方文化土壤之中,是藝術理論家面對西方現代社會的藝術問題進行的理論分析。在對西方文化和社會現實知之甚少的情況下,面對這些五光十色的理論,學生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學習的結果就成了古今中外藝術理論的大雜燴。學習和借鑒西方藝術理論是必要的,但更要從藝術現象中發現與眾不同的、也是我們時代最需要的東西。

因此,就要求批評者有一雙敏銳的“眼睛”——藝術發現力。這種敏銳的發現力就是一種藝術直覺。一般說來,直覺就是欣賞者未經理性分析與邏輯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體對象的本質及其感性特征的能力。直覺洞察力不同于推理,不借助概念,卻又包含著情感想象理解。批評家的洞察是一個復雜的活動,它是從紛繁復雜的藝術現象中敏銳地對現象本質的悟解力。

“看”也正是“眼睛的思維”。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覺》一書中明確指出:“一切知覺中都包含著思維,一切推理中都包含著直覺,一切觀測中都包含著創造。”在一個真正藝術家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發現其特有的敏感性,會感受到其獨特的音調、動作、表情、形式、畫面、題材等,有時是說不清道不明、稍縱即逝的感受,這種感受才是藝術批評所要表達的。這種敏銳的洞察力有其天賦的一面,更多的還在于個人后天的學習,是一種對各種知識的整合能力。也就是說,一個對知識具有很強整合能力的人,在文化、藝術、經濟、科技、社會等方面的知識越多,他的直覺能力也就越強。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說:“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見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他沒有礦物學的感覺。”同樣,“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不是對象”,也就是說,我們的感官是經過訓練的、具有文化感受力的感官,而不是純自然生理上的感官,“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①藝術批評所需要的敏銳觀察能力,它一方面來自對人類歷史的學習——“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

另一方面就是敏銳的觀察,這種觀察就是一種實踐——感性活動。也就是說,實事求是研究藝術現象本體,諸如藝術作品、藝術運動、藝術思潮、藝術流派、藝術風格、藝術家的創作以及藝術批評本身等,才能得出實際的而不是空想的,科學的而不是抽象的判斷來,因此,藝術批評教學加強理論教學的同時尤其應該加強實踐教學,它是保持藝術批評科學性的前提和基礎。

二、藝術批評實踐教學是藝術市場專業課程建設的基礎

藝術市場是以藝術商品和服務為主的市場交易行為,如果無法判斷或者判斷不出藝術商品價值,藝術市場運轉就會產生困難,甚至最后崩潰。

藝術商品的價值是由藝術本體的價值和藝術載體的價值兩部分構成的:藝術創作作為文化生產,不是純粹手藝的展現,而是一種思想和精神的顯現。克羅齊指出,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創作技術方面,不在于構思的物化,也不在于作品的構成,而在于藝術家意識中釀成的特殊精神內容,其形成的物質“外殼”只應該把這種內容凝定下來并傳達給他人。這種物質“外殼”的物化就是藝術品,藝術家完美地表達出自己思想的作品才是有價值的作品,它的外顯形式就是獨特的個人風格。

藝術本體的價值量是由以創作主體長期的累積勞動量為依據,以承認藝術創作經驗、藝術傳達和表現的技能技巧、個人稟賦才情的差異、社會影響和時尚因素以及稀缺程度為基礎的市場認同的個別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藝術載體的價值大致分為三種情況:

1.原創藝術載體。其價值量無法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確定。

2.人工復制的藝術載體。其價值量也難以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計量。

3.機械復制的藝術載體。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確定和計量。

藝術品的市場價格并非由藝術品本身的價值決定,更多的是由其使用價值來決定。任何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它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藝術作品轉化為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它既是藝術作品轉化為商品的本質屬性,也是藝術市場運行和存在的基礎,藝術品具有使用價值是藝術品具有價值或價格的物質基礎。

藝術品的使用價值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針對具體的人。人不僅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得出了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②列寧認為社會關系分為兩類: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這兩類社會關系又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物質的社會關系一般指人們在物質生活資料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關系。

思想的社會關系是指建立在物質的社會關系基礎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關系等。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們,由于時代歷史背景、文化傳承、藝術交流、審美心理、價值取向、經濟狀況、國家有關政策以及市場需求、媒介“炒作”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具體藝術品對使用主體將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表現出較大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使用價值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就會給炒作留下足夠的空間,在人為的炒作推動下就會出現市場混亂,不利于市場發展和建設。這就需要藝術批評能夠對藝術現象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進行科學分析和評價,有利于使用價值明確和穩定。

結語

綜上所述,藝術批評實踐教學也為藝術史學科和藝術理論學科的教學提供資料和理論支撐,促進藝術學科適應時代和市場需要。同時,藝術市場具有一般市場運行的規律,但更多的是藝術市場自身的特殊規律,藝術管理類學科要想真正反映藝術市場的特殊規律,就必須深入藝術市場內部,實事求是而不是生搬其他市場規律,就必須研究藝術品的經濟規律,藝術批評實踐教學就是研究藝術經濟規律的關鍵。

我們強調藝術批評的建設的重要性,并不是說藝術批評可以包辦藝術市場課程建設,也不是說藝術批評的地位有多高,只是說,藝術批評處在藝術市場學科中的基礎和紐帶的作用,我國目前藝術市場學科教學和建設還比較薄弱,通過加強藝術批評學科建設來促進和協調其他學科建設,有利于盡早形成藝術市場完整的學科體系。

篇8

網絡藝術傳播的起源和發展的最早淵源可以追溯到“文學機器”體系的概念。這是被稱為“超文本之父”的納爾遜在20世紀60年代初所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納爾遜所指的“文學機器”是一個擁有人類已有的所有藝術信息資源的海量信息資源存儲系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互聯網的概念。納爾遜提出的“超文本”和“超媒體”概念是網絡領域的重要理論支撐,納爾遜在他的著作中使用術語“超文本”是這樣描述超文本的:創建一個全球化的大文檔,文檔的各個部分分布在不同的服務器中。通過激活稱為鏈接的超文本項目,例如研究論文里的參考書目,就可以跳轉到引用的論文。可見從理論依據成立之初,納爾遜給網絡的定義就是是具備交互性特征的互動型傳播媒介。相比較之下,傳統藝術傳播更多的體現在“公共性”方面,在傳統藝術傳播中藝術是為別人或者是大多數人創作的,藝術創作完成之后要進入公共場所或公共媒介供別人欣賞,而網絡中的藝術由于更為強烈的自由性,開闊性,反而更具有“個體性”,個人的心得體會、靈感的火花、對于某件藝術作品的看法都可以上傳到網上,被人瀏覽,他人給予反饋或者再創作。在互聯網上,可以能看到許多人在“據說已經完成”的各種藝術作品上,進行各種數字化技術操作,將作品注入自己的元素,隨自己所想所創作而生化出自己的藝術作品。

二、網絡藝術傳播的特性

展示價值是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中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它的提出肯定了機械復制時代下的種種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即本文所論述的網絡傳播的藝術價值。并且在肯定網絡藝術傳播中藝術的展示價值之后,分析得出通過網絡傳播的藝術主要有以下三點特性:1易接近性;2.消遣性;3.交互性。

(一)易接近性

由于傳統藝術作品是獨一無二,所以它被藝術家創作出來后傳播就受到了地理空間的限制,人類進入機械復制時代后,這個問題就得到了解決。藝術不再像之前時代身居廟堂之中了,在欣賞者無法去博物館、教堂欣賞繪畫原作的情況下。藝術家或者藝術傳播者可以通過科技把任何藝術的機械復制品通過網絡傳入千家萬戶。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像欣賞到藝術珍品的替代物。在藝術的網絡傳播欣賞的活動中,雖然欣賞者沒有跟藝術作品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互動。但是畢竟接近可以說通過網絡直接看見了藝術作品,破除了藝術作品在地理地域方面的限制,很大程度上縮小或者是消滅了藝術作品與大眾的距離。

(二)消遣性

如果從藝術接受的角度分析,大眾由原來的聚精會神與藝術作品進行面對面藝術交流的過程發展到如今欣賞藝術作品時變成心神渙散的消遣享受。德國媒介理論家史特姆在研究收看電視的人進行的藝術欣賞活動中產生的反應時提出:收看電視的人他是被逼著從一幅圖像換到另一幅圖像。因為電視播放的每一幀速度是非常快的,受眾根本還沒來得及消化就跳到下一個畫面,所受眾不斷地需要新的、意外的適應可察覺到的刺激。結果看電視的人不再能夠保持良好的狀態,不可能做到在畫廊欣賞畫一樣專心致志。但當這種情況出現時,我們發現人是用更興奮的、被喚起的生理狀態來行動并作出反應的,但是這反過來又會導致理解力的下降。所以說,看電視的人成為一種機械復制時代藝術獨特特性的犧牲品,成為快速的試聽節目編排的受害者。當然,受眾欣賞電視時時如此,在欣賞網絡藝術的時候更是如此,面對形形的網絡信息,受眾也是很難專心致志地像品味原作似的品味網絡傳播地藝術,這樣說來,受眾對于網絡傳播的消遣性接受固然可以在心里層面尋找原因,但是正是由于電子藝術傳播本身固有的本質特性,才促使了受眾產生這種消遣的接受方式,這也是我們無可否認的事實;而在這一性質上,展示價值也付出了它必須付出的代價。

(三)交互性

篇9

民間文學藝術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論文是各民族、種族、種群等群體集體智慧的結晶。目前,民間文學藝術被任意使用、破壞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些瀕臨失傳,因此,民間文學藝術形式亟待法律保護。根據我國著作權法,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由國務院另行規定,由于“民間文學藝術”的諸多問題尚處于理論探討階段,至今仍未出臺行政法規進行規制,使相關人的利益無從保護。所以有必要對民間文學藝術的涵義、特征、主客體、權利內容等進行探討,為其法律保護奠定理論基礎。

一、民間文學藝術的涵義

群眾集體1:3頭創作、口頭流傳,并不斷地集體修改、加工的文學,是民間文學[1]。民間藝術則是勞動人民直接創造的或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藝術。包括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工藝、民間美術等[2]。創作者的集體性或群眾性、藝術形式的繼承性和漸進性是兩者的鮮明特征。所以,民間文學藝術是指由社會群體集體創作,或群體中具有傳統技藝、反映該群體傳統特征的個人創作并被群體認可,由該群體世代相傳并不斷發展的體現該群體生活歷史、風俗習慣、環境地貌、心理特征的文學和藝術形式。

二、民間文學藝術的特征

(一)主體的群體性

民間文學藝術的主體往往表現為一個或幾個民族、種群,是一個或幾個地域所共有的文化現象,它是該民族、種群、地域的某個個體或是群體集體創作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世代相傳,每一歷史單元的人們在上一單元流傳下來的民間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加工、修改,融入本代人的智慧、創作構思。就某一歷史單元而言,它對上一單元流傳下來的藝術形式的修改、加工,用現代版權法的觀點來看,即是一種演繹、整理的過程。正是經過這種不斷的整理、演繹,而形成本歷史單元對前文化現象的繼承,即整個前文化現象的沉積。由于民間文學藝術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反映了該地域、民族、群體特有的精神風貌,它是該群體對外的象征,所以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主體毫無疑問地當屬產生這一藝術的群體。

(二)時間上的延續性

民間文學藝術是經世代相傳而逐步形成的,每一歷史單元的人們在對其繼承的基礎上,融入本代人的獨立意識,使其具有本歷史單元特有的文化風格,這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而相對于后歷史單元而言,它便成為徹頭徹尾的前文化現象。所以在民間文學藝術發展的過程當中,其延續性表現的十分突出,這一藝術形式,是永遠難以終結的,除非將其拋棄。

(三)藝術成型的漸進性

民間文學藝術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須經過數代人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大量積累、總結,同時又與某一時代特有的制度、環境、氣候等密切相關,所以它的成型是漸進的、漫長的,從而藝術價值也是無與倫比的。

(四)法律保護的交叉性

由于民間文學藝術的特殊性,使其法律保護具有了多樣性,畢業論文僅僅依靠某一形式的法律保護,根本無法滿足其需要。

(五)藝術形式的多樣性

民間文學藝術具有多種藝術形式,它不同于版權法所保護的僅以一種藝術形式體現的口述、音樂、舞蹈、美術等作品,它包含了這些藝術表現形式。’

(六)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

民間文學藝術扎根于勞動人民之中,根源于勞動人民的生存空間、生活環境,當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能滲透于民間藝術之中,脫離了這種地域環境,也就無所謂民間文學藝術,特有的地域風格培育了當地人相同或相似的審美情趣、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當他們把這種文化底蘊宣泄于藝術創造之中,也就有了民間文學藝術的地域性。

(七)創作的隨意性

民間文學藝術的創作,不局限于一定的形式,創作群體往往在生產、生活中即興發揮,創作者的主旨并不是完成藝術,而是表達內心的感受,這就使得其藝術形式不拘一格。

(八)繼承之外的創新性

民間文學藝術“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經長期的傳述⋯⋯不斷創新和進步⋯⋯而且這種創新和進步并非刻意所追求”[3]。

三、民間文學藝術的主體、客體、權利內容

(一)民間文學藝術的主體:目前學術界主要有國家、民族等群體、國家民族雙層主體等幾種觀點。

1.國家: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版權主體應為特定的個體,民間文學藝術的主體具有不特定性,不便于以類同于現代版權作者的身份去認定,因而不得以向國家“求救”。

此外,將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主體分為事實主體、法律主體。碩士論文“群體或民族⋯⋯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事實上的權利主體。”[4]“國家應當作為民間文學藝術原生作品法律上的所有權和著作權主體。”[5]此種觀點實質上是確定國家作為權利主體。在法制社會中,對權利進行保護時,不會去考慮誰是法律上的主體、誰是事實上的主體。法律所要保護的就是法律明文規定的權利主體。所以這種事實與法律主體之分僅是理論上的劃分,在實踐中對于所謂的“事實主體”而言,并無多大利益。

2.群體(民族、種群、種族等):持此種觀點的學者,是從藝術原創性的角度出發,認為民間文學藝術是群體成員個體或集體創作、繼承、發展的產物,它蘊含著本群體的集體智慧和獨創性,是本群體生活和生產的反映,與國家或其他群體并無密切關系,因而它的權利主體無疑應為群體。

3.國家和群體兩個層面的權利主體:“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原始主體也可相應地在獨立國家和民族地區兩個層面上進行區分。”[6]持此觀點的學者,基于四點考慮:①民間文學藝術作為一種集大成的文化現象,它的藝術價值、經濟價值非常之大,這使得它具有了易受侵害性和破壞性,這也就是近年來如此多的外國人前來觀摩、欣賞、采風的原因所在。國際文化交流的頻繁,國家站出來與群體同作為主體,可能會更有利于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②群體作為民間文學藝術的單一權利主體,可能存在兩種傾向:一是保護意識淡薄:因為民間文學藝術在當地流傳多年,人人得自由使用,在人們的觀念中根本沒有形成這是一種權利客體的概念,所以也未形成一種保護意識。二是民間文學藝術的文化利用和開發的程度不夠:國家作為另一主體。可能會促進其經濟、文化價值的發揮,以防形成壟斷。③“考慮到劃分公有領域的標準。也即民間文化在何種層面上應該受到保護,在何種層面上應當自由利用的問題。”[7]民間文學藝術作為弱勢文化與主流文化、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地位是否平等?這是作者從文化交流的地位問題上所作的分析,這里更多地涉及到什么是公有領域的問題,將在下文著重論述。④國際上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保護的國家僅為少數,而我國文化歷史悠久,有著璀璨的民間文學藝術寶庫,少數民族等群體面對來自國外的文化“掠奪”,自然顯得勢單力薄,這里似乎也凸現了國家作為主體的有益性。

4.國家作為民間文學藝術主體的弊端

(1)若國家作為權利主體,欲使用人向國家授權機關(學者多建議為文化部)申請使用,是行政許可,還是民事法律關系?如侵害人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侵害,文化部代表權利人——國家向司法部門侵害人,由于文化部(權利行使主體)屬于行政機關,那么這時的訴訟是什么性質?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

(2)如權利主體是國家,即所有權歸屬國家,就像土地、森林、河流等自然資源一樣,由國家壟斷所有。自然資源是自然界的恩賜,它具有有限性,國家出于整體利益出發,將其劃歸國有,以利于共享及合理開發使用。但民間文學藝術可以說與國家這一抽象主體并無關系,它是特定人群的智力成果。在經過若干年的流傳、加工、發展、升華而形成的代表區域特色、文化、心理、習慣、風俗、的藝術成就,所以它的所有權絕不能從群體上升到國家。如果僅以“保護”、“發揚”為旗號,將其收歸國有,這便是一種文化霸權、財富掠奪。民間文學藝術雖受生存環境、自然環境的影響,但它更多的融入人類特有的思想內容,它的創造性,絕非自然的原生力量能與其媲美。

(3)如果權利主體是國家,那么對于民間文學藝術的原生境人則是一種難以接受的突變,成為一種對原權利人(群體)權利的限制而派生的使用權。而且此時既然權利主體是國家,權利屬性是公權,那么作為權利人的相對方使用人應是一視同仁的,都須經過批準,都須付費,否則法律將有失公平,然而這對于民間文學藝術的故土簡直不可思議。基于以上原因,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主體應當僅為群體,問題是這個“群體”該如何認定?是一個民族地方、一個村、一個地區等?這里我們首先要研究民間文學藝術的生長環境,民間文學藝術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有學者認為民間文學藝術在民間跨區域流傳,也許不同民族、不同區域具有同一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如果是這樣可源引“最密切聯系原則”,將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特征的區域群體視為該民間文化的權利主體。學術界同意群體作為權利主體的學者,多認為該群體中的每一成員均可成為權利行使主體,但由于群體中的個體成員眾多,受自身觀念、意識等條件限制,難以較為妥當的行使權利。所以鑒于群體行使權利的不便性,可成立“民間文學藝術保護委員會”,推選出德高望重的民間藝人組成非官方組織,由該組織作為行使主體行使權利。

(二)民間文學藝術的客體:民間文學藝術不外乎包含以下幾種藝術形式

1.口頭藝術形式: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諺語、謎語等。由于這類藝術形式以口頭方式表達。與現代版權法保護的口述作品同屬語言形式,它的獨創性也體現在這種言語表達之中,所以完全可以以類似于口述作品的方式,對其給予版權法的保護。

2.聲音藝術形式:如民樂、民歌等民間文學藝術,這種藝術形式與版權法中的音樂作品并無多大差別,醫學論文都是聲音彼此之間的協調、劃分、結合以及對立矛盾的解決,聲音量的不同、時間的長短和節奏是該形式的內在根據[8]。所以可以借助于音樂作品的保護方式予以保護。

3.動作藝術形式:對于這種藝術形式,也有學者稱為形體表達或行為表達,如民間舞蹈、民間戲劇、民間曲藝等,均是通過連續的動作、表情、節奏等形體動作的組合來表達其藝術魅力,與現代版權法所規范的舞蹈作品、戲劇作品、以及曲藝作品極為相似,所以可以給予版權保護。

至于民間體育活動、民間游戲,如賽龍舟、朝鮮族的蕩秋千等,起初表現為勞動人民在生產之余的一種娛樂活動,但隨著不斷發展、總結,對其技術要求和精度越來越高,現代雜技中多有高難度的蕩秋千等藝術形式,所以我國著作權法給予保護的雜技作品有很多地方與民間體育活動相似,國內也有學者對雜技作品是否屬于民間文學藝術有所討論,因而從這點看出,民間體育活動可以以類似于雜技作品的方式予以保護。

4.造型藝術形式:如民間工藝、民間美術、民間雕塑、民間建筑以及民居、民間服飾、民間裝飾等,這類民間文學藝術在外表甚至措詞上均與版權法中的美術、雕塑、建筑等藝術作品極其相似。現代版權法對這類作品僅僅保護其藝術造型、藝術圖案,即結構、形式,而其具體的制作工藝、技術手段等在所不問。所以民間文學藝術的造型藝術形式可以與其類同保護。但這種藝術形式,畢竟有著不同于版權法所保護的建筑等藝術作品。它往往從內至外都透露著極高的價值。它所表現的作為實物部分的物以及制作手段、技術構思、工藝手法往往才是最具吸引、最具魅力的地方,然而僅僅保護造型圖案的版權法自然無能為力,所以必須通過其他法律給予綜合保護。如民居、壁畫(如敦煌壁畫)等,除版權法保護其造型外,實物部分交由其他法律如文物法的保護。<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已有所規定:民間工藝如竹編、蠟染、木雕、民間服飾、民間裝飾等,對于其精湛的藝術構思和高超的工藝技巧(現代版權法將此歸入屬于思想內容),可以予以專利、技術秘密的保護。

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一些民間樂器如苗族的六管蘆笙,其更類似于實用工藝品。雖然我國著作權法未將實用工藝品列入法條,但<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第二條、第七條將其納入保護范圍,世界已有國家承認實用藝術品既可享受工業設計和模型權的保護,也可享受著作權的保護,即雙重保護。所以民間樂器等民間藝術以類似兩者之間實用工藝品的方式加以保護會更為有利。

5.綜合藝術形式:如祭禮(如民間祭祀活動)、宗教儀式、節日慶典活動(如火把節、潑水節)、民間游藝活動等,這種藝術形式往往集言語、聲音、動作、藝術造型于一體,人們在這些活動中載歌載舞,這類富有民俗涵義的藝術形式,往往成為一個或幾個民族、種群的代表、標志、象征。如果僅將其理解為習慣風俗不加以保護,實為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一種輕視。鑒于目前尚無相關法律給予保護的情況,應就其各個部分分別予以類似口述作品、音樂作品、舞蹈作品、曲藝戲劇作品、美術作品等的法律保護。

通過以上幾種藝術形式的列舉,我們可以得出民間文學藝術大體包括三大類:即“傳統工藝”、“文學藝術”、“民風民俗”[9]。

此處存在一個問題即公有領域的問題,哪些藝術形式進入公有領域,可以自由使用?我認為諸如白蛇傳、花木蘭、牛郎織女等在我國廣為流傳,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民間文學藝術形式可以視為進入公有領域,自由使用,但這類藝術形式相對于境外,則尚未進入公有領域,如被侵害,由國家作為主體進行保護,須強調的是:國家在這里充當主體,并非本文所指的權利主體,因為進入公有領域的一切作品,其所有權歸屬國家,所以國家在此向境外侵權者主張權利,并無不妥。

(三)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內容

1.精神權利

署名權,此項權利對于權利主體至關重要,它有利于對創作者聲譽的提高,(民間文學表達形式保護條約)(草案):一切使用者在使用有關民間文學表達形式時,必須指出它們的來源(不僅要指出作為居民團體的來源,如部落,還須指出作為地理位置的來源,如某國、某省);文化尊嚴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由于民間文學藝術對外往往代表著該民族等群體,對這種藝術形式的肆意濫用、破壞常會傷害民族自尊心,所以有必要賦予權利主體此項權利,以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不受歪曲;修改權,作為民間文學藝術創作者的群體應當享有修改或授權他人修改的權利,以利于民間文學藝術的進步和發揚光大。

2.經濟權利:按現有多數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國家的作法,保護到授予權利主體(只能是群體,不可能是個人)以“復制權”及“翻譯權”兩項,職稱論文以及與之相應的“傳播權”與“付酬權”,是沒有多大爭論的,爭論集中在是否授予“改編權”[10]由此可見,群體至少享有四項經濟權利,至于改編權,筆者認為有必要授予權利人。針對目前民間文學藝術被任意改編,改編者利用改編作品獲得暴利,而原創人(群體)卻分文不得,實為不公平。

3.權利的行使:如前所述,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行使主體為類似于“民間文學藝術保護委員會.,的民間團體,但對于精神權利的行使,一般由群體自己行使,無須代行,唯一存在問題的是當該類權利受到侵害時,則須由行使主體向司法機關請示救濟;對于經濟權利,自始至終由行使主體行使,所得收益用于保護、開發、推廣、發揚本區域的傳統文化。

四、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體系

探討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問題,英語論文必然考慮民間文學藝術的主體群體性和客體藝術形式的多樣性。民間文學藝術到底保護什么?進而民間文學藝術應由哪些法律予以保護?

民間文學藝術需要保護的不僅是具有版權特征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也需對尚未形成作品的其他民間文學藝術形式通過專利、技術秘密等加以全面保護。這就是為什么<保護民間文學表達形式,防止不正當利用及其他侵害行為的國內法示范法條>使用“表現形式”的措詞,而不用“作品”的原因所在,以免將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僅限制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版權保護上。

所以對于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應當根據其特殊性,給予綜合考慮,形成以版權法為主體,多種法律法規如專利法、文物法等全面予以救濟的法律保護體系。

參考文獻:

[1]夏征農.辭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2033.

[2]唐志超.實用現代漢語規范詞典[Z].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770.

[3]趙蓉,劉曉霞.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J].法學,2003,(10):52.

[4][5]張革新.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權屬問題探析[J].知識產權,2003。(2):48—49.

[6][7]龍文.從原著民族權利看版權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之可能及其限制[J/0L].http://www.xslx.com.2002

篇10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宗旨,堅持以學校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形成"校校有活動、人人都參加"的局面,堅持以普及促提高、以提高帶普及,培養青少年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藝術修養,展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展示學校藝術教育的成果,推動學校藝術教育教學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活動主題

本屆展演活動的主題是"陽光下成長".

三、組織領導

為了保證本屆藝術節有關活動的順利進行,擬成立"仙桃市第十屆學生藝術節組委會",統一領導部署藝術節的各項工作。在組委會統一領導下,組織成立"仙桃市第十屆學生藝術節評審委員會",負責"四優一先進"的評審。

四、參加對象

藝術表演類、美術作品類、"陽光下成長"征文的參加對象為小學(幼兒園)、初中、普通高中的在籍學生。中小學藝術教育科研論文的參加對象為中小學藝術教師、校長、研究人員。

五、活動內容

本屆藝術節以評選"四優一先進"為主要內容,即評選優秀文藝節目、優秀美術作品、優秀"陽光下成長"征文、優秀藝術教育

論文及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個人)。

六、活動時間安排

本屆藝術節自本通知印發之日起即為開幕。在組委會統一領導下,擬舉辦以下活動:

(一)第一階段活動(3-5月)

以鎮、辦中心學校,市直各中小學校(幼兒園),各民辦學校為單位,在本地本校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藝術活動,發動全體學生參與,為了形成"校校有活動、人人都參加"的局面,運用網絡平臺發動全校師生、家長、社會各界觀看點贊,對本校文藝節目、美術作品進行宣傳、評比。

鎮辦、中心學校要組織轄區內所有學校(幼兒園)開展校級藝術活動,在校級活動基礎上以鎮辦為單位組織一次文藝匯演、美術作品展以及征文與論文評選活動;市直、民辦學校以校為單位組織文藝匯演、美術作品展以及征文與論文評選活動。(美術作品展不得少于30幅)

(二)第二階段活動(5月中下旬)

在各地各校開展活動的基礎上,推選優秀作品參加全市集中評選活動。

(三)第三階段活動(5月下旬)

組織全市優秀文藝節目匯演及美術作品展、開展"四優一先進"獲獎單位(個人)表彰活動。

七、參評要求

(一)藝術表演節目要求

各類表演形式要求

1、聲樂節目

合唱:合唱隊人數不超過40人,鋼琴伴奏1人,指揮1人(應為本校教師),每支合唱隊演唱兩首歌曲(其中一首應為中國作品),演出時間不超過8分鐘。

小合唱或表演唱:人數不超過15人(含伴奏),不設指揮,不得伴舞,演出時間不超過5分鐘。

重唱:人數不超過5人(含伴奏),不得伴舞,演出時間不超過5分鐘。

2、器樂節目

合奏:樂隊人數不超過65人,指揮1人(原則上應為本校教師),演出時間不超過9分鐘。

小合奏或重奏:人數不超過10人,不設指揮,演出時間不超過6分鐘。

3、舞蹈節目

群舞:人數不超過36人,演出時間不超過7分鐘。

雙人舞或三人舞:演出時間不超過6分鐘。

4、戲劇節目

含校園短劇、小品、課本劇、歌舞劇、音樂劇等,人數不超過8人,演出時間不超過12分鐘。

5、朗誦節目

作品文體不限,須使用普通話,人數不少于2人,不超過8人(含伴奏),不得伴舞,演出時間不超過5分鐘。

以上五類藝術表演節目總體要求

1、參評文藝節目要體現活動的主題"陽光下成長",反映新時期、新校園、新生活。內容要健康向上,反映中小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具有時代性、校園特色和學生特點,體現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表演形式多樣化、鼓勵創新性節目。

2、每個節目必須是同一學校的學生。

(二)藝術作品要求

三類作品要求

1、繪畫作品

國畫、水彩/水粉畫(丙烯畫)、版畫,或其他畫種。尺寸:國畫不超過四尺宣紙(69cm×138cm)對開,其他畫種均不超過四開(40 cm×60 cm)。

2、書法、篆刻作品

書法、篆刻作品尺寸不超過四尺宣紙(69cm×138cm)。

3、攝影作品

單張照和組照(每組不超過4幅,需標明順序號)尺寸均為14英寸(30.48cm×35.56cm);除影調處理外,不得利用電腦和暗房技術改變影像原貌。

以上三類作品總體要求

1、作品內容體現活動的主題"陽光下成長",健康向上,熱情歌頌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謳歌祖國發展的巨大變化,以描繪校園文化生活及校園發展變化為主線,注重時代性,體現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2.藝術作品需裝裱,在作品背面注明學校名稱、指導教師姓名、學生(姓名、班級、聯系電話)等信息。

(三)"陽光下成長"征文要求

征文內容為反映廣大中小學生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的經歷、體會和收獲,文體不限,報送電子文檔。文稿用word文檔,單倍行距,標題用宋體2號粗體字,作者姓名、學校、年級和正文用仿宋小3號字。

(四)論文評選要求

1、論文主題"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2、研究重點:

①現狀調研。包括中小學藝術課程開設、學生課外藝術活動開展、藝術教師隊伍建設、藝術教育保障和設施設備配置等方面。

②改革成果案例。包括中小學藝術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等方面。

③評價制度研究。包括中小學生藝術素質評價、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公示制度、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制度的實踐與研究。

3、論文要求

①圍繞本屆論文的主題和重點,關注基礎性研究,突出應用性研究,注重發揮行政、教研和教師的各自優勢,形成團隊研究的合力,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②現狀調研要針對學校藝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實性、緊迫性問題,準確把握、真實反映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實際情況,有數據、有分析,為學校藝術教育決策提供有效信息。

③ 改革成果案例要主題鮮明、內容翔實,有確鑿的數據和生動的材料,為推進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④評價制度研究要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為建立科學合理的學校藝術教育評價制度提出創造性的意見和建議。

⑤每篇論文正文不超過5000字,論文摘要不超過500字。每篇論文署名作者不超過2人,調研報告署名作者不超過5人。引文注釋一律采用篇末注的形式。論文文本的標題、摘要和正文中不要出現作者姓名及所在單位名稱。要自覺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保證數據和資料的可靠性。

⑥論文需報送電子文檔。文本格式:用word編輯,A4紙型,標題用小2號宋體字,正文用小3號仿宋體字。為便于論文的密封評選,論文文本的標題、摘要和正文中均不要出現作者姓名及所在單位名稱,需另附一頁。

⑦參評論文需為2012年12月及以后撰寫并且沒有公開發表過的。

(五)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個人)評選

1、先進單位主要評選自上屆藝術節(2011年)后,在藝術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績的各級各類中小學校。

2、先進個人主要評選自上屆藝術節(2011年)后,在藝術教育方面做出貢獻的教師、校長及教研人員等。

3、先進單位評選條件:

⑴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執行學校藝術教育有關政策、法規,并把藝術教育列入工作日程,組織機構健全,工作成績顯著。

⑵指導思想端正,按規定開齊、開足、開好音樂、美術課程,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深化藝術教育改革,學校藝術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⑶藝術節組織工作扎實,按教育局文件要求落實,有活動實施方案,學校和學生參與面廣,體現"校校有活動、人人都參加",活動形式豐富多樣,效果顯著,學校藝術團(隊)常年開展活動,并有開展活動的相關視頻、文字等材料,在本屆藝術節"四優"評比中獲得的獎項占有一定比例。

⑷重視藝術師資隊伍建設,按國家和省有關要求,規劃和建設藝術教育設施,藝術教育教學條件明顯改善。

4、先進個人評選條件:

⑴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和學校藝術教育有關法規,熱愛藝術教育事業和本職工作。

⑵事業心強,職業道德高尚,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⑶在藝術教育教學、文藝活動和比賽、科學研究等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或貢獻。

⑷從事學校藝術教育教學、管理、教(科)研等工作1年以上。

八、獎項設定

1、優秀文藝節目、優秀美術作品、優秀征文和優秀藝術教育論文分別設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若干名。

2、獲得一等獎的文藝節目、美術作品、征文的指導教師頒發指導教師獎。

3、專門為本屆藝術節創作的文藝節目(含少兒歌曲創作)頒發優秀創作獎。

4、根據各地各校藝術節開展和參與情況評選優秀組織獎若干名。

九、評選辦法

1、為了加大本次活動的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藝術教育活動氛圍,本屆藝術節中文藝節目與美術作品的評選將結合網站平臺開展網絡評選,評選活動中評委現場評分分值占80%,網絡點贊人氣排名分值占20%.各鎮辦中心學校,市直(民辦)學校要將本地本校文藝匯演、美術作品展比賽的視頻(圖片)上傳網絡評選平臺;市級集中展演視頻(圖片)屆時也將上傳網站進行網絡評選(具體操作方式另行通知)。

2、優秀"陽光下成長"征文、優秀藝術教育論文及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個人)的評選,由市藝術節評審委員會集中評審,報組委會審定。

十、報送辦法及時間

1、本屆藝術節"四優一先進"報送工作以各鎮、辦中心學校,市直各中小學(幼兒園),各民辦學校為單位進行。請各地各校在選拔的基礎上,嚴格按照"四優一先進"推薦指標(見附件二)參加市級評選活動。

2、各地各校(幼兒園)美術作品(含報表)4月20日前報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美術學校辦公室312(聯系人:許澤軍15971995587);藝術節參評文藝節目報表、論文、征文、先進單位(個人)事跡材料等電子版于4月20日前發送至郵箱:***,(聯系人:郭瓊姣13593918***)。

3、各鎮、辦中心學校和市直、民辦學校組織的文藝匯演視頻和美術作品展圖片于6月2日之前上傳到指定網絡平臺;

4、本屆藝術節不組織幼兒園開展市級集中現場評選。各地選送的幼兒園參評文藝節目視頻和美術作品圖片于6月2日前上傳到指定網絡平臺進行評選。

十一、有關要求

1、各地各校要根據本方案要求制定本地本校活動方案, 以

"五。四"、"六。一"節日為契機開展各項評選活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子县| 郴州市| 清丰县| 民丰县| 区。| 阿合奇县| 固阳县| 平安县| 美姑县| 得荣县| 巴里| 虎林市| 镇宁| 南川市| 共和县| 中超| 中山市| 新昌县| 青川县| 莲花县| 陆川县| 穆棱市| 虹口区| 汶上县| 梓潼县| 香港| 沅江市| 马关县| 平安县| 桐梓县| 和田市| 灵川县| 遂溪县| 淮滨县| 厦门市| 泰顺县| 嘉定区| 西畴县| 顺昌县| 高邑县| 会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