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2: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寄生蟲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1直觀形象,便于理解
在人體寄生蟲教學過程中,授課內容主要為形態學知識,但涵蓋致病特征、生活史、流行病學、診斷等知識,故內容較為雜碎,僅僅采用語言描述并輔以掛圖、繪圖等方法,學生容易出現理解與記憶障礙,而多媒體教學將圖形、文本、動畫、視頻等信息載體進行了匯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聽覺與視覺感官,賦予了抽象知識變形象化特征,以便學生理解。譬如:溶組織內阿米巴作為阿米巴科內阿米巴屬的寄生蟲之一,內容豐富,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件制定,可應用色彩鮮明圖像、精煉文字進行動態演繹,展示其致病機制、生活史、形態、病理變化等,完善教師教學手段,自虛轉變為實,可補充直觀材料,提升感性認識,促使其身臨其境,從而掌握相關內容,保證教學質量。
1.2容量豐富,視野寬闊
近年來,伴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變革,人體寄生蟲學學時逐漸減少,但教學內容未出現明顯變化,導致課時與授課內容存在一定的矛盾。由于傳統教學模式與目前教學需要不吻合。而多媒體教學充分借助計算機,信息儲存量大,教師可將直觀反映授課內容,操作便捷,能有效擴充教學信息量,提升課堂時間利用率,保證教學效率。此外,可避免粉塵污染,從某種角度上來看,改善了教學環境,可集中學生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時間,拓展了學習視野,提高了知識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實現教學互長目的。
1.3修改便捷,興趣高昂
在人體寄生蟲教學中,必須要樹立立體思維,而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可經由電腦程序設計實現動靜結合,緊密聯系臨床實踐,優化教學內容組織,同時修改便捷,可有效提高層次清晰度,增強內容邏輯性與條理性,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基于此種狀況下,可與學生學習需要一致,激發其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保證教學效果。另外,考慮到諸多高等醫學院校實行擴招機制,由于學生數量與專業層次復雜,故教師可進行多媒體教學,以層次與專業授課需求為依據,在電腦上及時更新課件內容,積極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培養其創新意識。
1.人際關系的理論
人際關系是社會心理學的概念,基于心理學的視角,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交往中直接建立的心理上的聯系;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人際關系指的是人與人在生產或者生活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每一個人立足于社會中,都脫離不了人際關系,師生關系、同事關系、同學關系、朋友關系等都屬于人際關系,而人際關系的處理亦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學生在接受教育階段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作為施教的一方,老師應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學生的被認同感與被尊重感,在教育的同時要結合情感因素施教。
2.中職師生關系沖突的表現
(1)激烈。中職學生一般都是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之后來到中職學校,從中職學校的生源來看,大多數學生或學習成績較差,很多家長認為子女能夠學習到一技之長就算完成了任務,對作為中職生的子女的期望值比較低。社會、家庭多方的壓力對中職生的人生觀與世界觀造成一定的影響。除此之外,中職學生還經歷了“失敗”的中考,多數學生的文化程度、專業意識、學習品質、心理素質、人文素質等都存在缺陷,因此,在進入中職后,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低下,甚至毫無上進心,進而有一部分學生產生厭學逃學、滋事挑釁、和老師對著干等現象。通常情況下老師會對他們進行談心感化、教育批評,仍不悔改者,就會紀律處分一直到“勸退”。 這種特殊的經歷導致相當一部分中職生或多或少有些性格的扭曲和心理的不健全。
(2)頻繁。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目前中職學校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沖突更加頻繁,下表為對師生關系滿意度的調查。
通過本表不難看出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很不滿意”程度達到了45%,也就說明師生之間的矛盾是根本存在的,需要盡快找到解決的辦法。
3.中職師生沖突的預防和處理措施
(1)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指導者。師生交往過程中不但有外界環境的影響,還有內在環境的影響,教師與學生雙方之間的心理因素對師生關系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優化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環境;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再把自己局限在“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我們必須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做出正確的指導。中職生一般處于青春期,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同時也對一些是非對錯不能準確地分辨,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師生沖突的主要原因,多數是因為缺乏溝通引起的,因此,教師必須在傳授學生基本技能的同時,努力去了解學生的想法;作為教師,應該知道如何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溝通;對于一些所謂的“問題生”,學會與他們溝通。
(2)采取新型師生交往方式:尊重、理解、對話。每一位善于與學生溝通的教師都應該知道,與學生溝通最好的方式就是聆聽學生講話。聆聽學生講話不但是對學生的尊重,也是與學生溝通的技巧。當今的中職學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愈加激烈,教師很難靜下心來去真正地聆聽學生的想法;對于師生之間的矛盾,有時教師也負有很大的責任。當師生之間產生沖突的時候,教師應該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做一位聆聽者,仔細地聽完學生的話,再發表自己的意見,指引學生。作為教師,必須看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不能只看見學生的缺點,鼓勵、尊重學生,才能化解師生之間的矛盾。
(3)教師正確認識和轉換自身的身份權威。在中職學校中,一般教師會過分強調自己的身份,但往往會忽略所教學生的特點,中職學校由于辦學理念不同于普通高中,因此,中職學生的素質也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學生,無論他們的素質如何,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明白,他們都是我們的教育對象,對于這些學生,我們必須有不同于其他學校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
寄生蟲教學部分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標本肉眼大都可見,可以充分利用,體現直觀性;二是錄像可展示其活動狀態,體現可視性;三是學生可動手操作實驗部分,也可以動手做教具,體現操作性;四是可以進行寄生蟲病流行的調查,體現實踐性;五是通過各種學習和調查,寫出具有一定價值的小論文,體現綜合性;同時可以結合本地特點選擇性學習,并在課堂上發動學生動腦思考和解決問題,體現實際性。所以,短短的課時,能給學生以長久的知識,研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知識以外的各種素質。
一、充分利用寄生蟲大體標本和標本片
要充分利用寄生蟲大體標本和標本片,增強視覺效果,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在觀察中解決問題。筆者學校購置的標本(片)大大滿足了教學要求,許多費盡口舌才能詳述的形態特點和病理特征,只要面對標本,便可一目了然。某些標本片在顯微鏡下的觀察,也可以與教學同步進行,將理論課移到實驗室進行,既節約了時間,又得到了直觀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等教學資源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等教學資源,提高教學的可視性、動態感。有些寄生蟲如鉤蟲、絲蟲等個體微小,但用教學錄像可以觀察到其放大后的各部分形態結構,尤其是其動態的生活過程形象生動,所以這些課需借助多媒體完成,邊放錄像邊總結、設問、分析、討論、答疑,在需要設問的地方將錄像暫停,給學生以動腦分析、合作討論的機會,老師給予適當的引導,排除錯誤的結論,得出正確的或接近正確的結論,這時再播放錄像觀察給出正確答案,學生會感到一種探索后成功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信心得到了加強。
三、合理安排實驗,鼓勵學生自制教具,提高動手能力
寄生蟲部分實驗課時少,但它同時又有操作性很強的特點,必須合理安排好實驗課才能事半功倍。我們安排在學完各主要蟲種之后,統一進行操作性實驗測試。觀察結果時需綜合各蟲種特點,給出正確的判斷結果,這就要求學生在實驗課前必須熟悉各蟲卵的特點,無形中促使學生對知識進行復習和強化。有些寄生蟲的生活史如肝吸蟲、姜片蟲、日本血吸蟲等可以制作成動態模型,將各個時期的形態和宿主用彩色紙片剪成一定形狀,以磁鐵吸附于磁性黑板或以大頭針固定于硬紙板上,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后,再將各模型取下,讓學生分別按正確順序、位置再現其生活史過程,寓教于樂。模型的整個設計、制作、使用均由學生合作完成,還可以多次使用,學生樂在其中,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動腦能力,又培養了合作精神。
四、鼓勵學生掌握科學的寄生蟲病調查方法,提倡研究性學習
人體蠕形螨感染在各地人群中普遍存在,學生中也很常見,為此,我們鼓勵學生在本校學生中進行蠕形螨分布檢查,采用透明膠紙法或擠壓法,觀察結果后就感染蟲種分布、性別分布、年齡組分布、面部感染部位進行統計分析。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克服了許多困難,表現出很強的服務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大家認識到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轉變為能力和素質。
五、鼓勵學生完成小論文
二、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變
在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以文字、背書的形式進行授課,相比之下,多維式教學法在教學方式上十分靈活多變,能夠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進行教學。類似引導法、病案法、PBL教學法以及互動式教學法等都屬于多維式教學法學范疇內,靈活運用這些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此同時,結合現代多媒體進行教學,課堂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案例想聯系,比如說在講授肺吸蟲的時候,可以引用笑星趙本山吃小龍蝦患血吸蟲病的案例進行教學。另外,還可以根據地域性寄生蟲病的特點,挑選在該病流行地區生活過的學生現場介紹實際情況,說一說當地人都采取什么樣的民間辦法進行防治。這樣一來,不但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在最大限度上促使學生集中課堂注意力,而且可以讓大家樹立一種現實防預意識,讓大家認識到這些寄生蟲病其實我們并不遙遠。
三、極大豐富了課程實踐教學內容
在課后時間,指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或者圖書館館藏查找有關資料信息,在鞏固課堂學習內容的同時,在廣度與深度上加深對這一學科知識的了解,使學生們對寄生蟲學產生興趣。在學科實驗課程上,鼓勵學生們進行標學習,并為自己或者同學做相應檢查,比如利用生理鹽水方法檢查腸道寄生蟲,蠕形螨檢查,以及利用免疫試劑在疾病高發區檢查弓形蟲和囊蟲病這一類的寄生蟲病。此外,組織帶領學生開展社區實地調研活動,對像兒童這樣寄生蟲病感染率較高的群體詢問,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腸道線蟲檢查,例如蛔蟲、鞭蟲以及蟯蟲等。在住戶家庭開展包括蠕形螨和粉塵螨在內的寄生蟲檢查。經過反復的課外實踐性學習,學生在學科理論知識掌握、動手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等方面都有明顯的進步。讓學生進入CT、B超、X線等與學科有關的影響科室和檢驗科室,幫助學生了解相關輔助診斷,從而形成并加深學生對寄生蟲病危害的主管印象。當完成前面一系列課外實踐性學習之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發現進行探討性學習。
四、評估手段種類多,評定結果合理
教師對學生成績進行綜合評定的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課上綜合問題回答全面性和準確性。
2.對本專業領域研究情況的了解。
3.實踐學習過程中動手能力、專業知識運用能力以及整體綜合素質方面實際表現情況。
4.小組討論和病例分析過程中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
5.考試成績。
6.專業論文撰寫能力。
寄生蟲學作為一門研究與人類健康有關的寄生蟲的形態結構、發生及發展規律、致病或傳病機制、診斷及防治對策的科學,屬于病原生物學范疇,是臨床醫學教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其實驗教學是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為了使學生將醫學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更好地結合,圍繞這一宗旨,我校教研室在寄生蟲學實驗教學中進行了相應的嘗試和改革,探究寄生蟲形態摹繪練習對實驗考試中標本辨別能力的提高作用。
實驗教學是大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主要手段。通過實驗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還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綜合技能,為后期進入臨床實習和工作打下實驗基礎。厲旭云等人研究發現,近年來,高校實驗教學研究論文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這表明實驗改革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激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和完善學生的個性有積極作用。能夠將理論知識和綜合實驗技能有效結合起來,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一、對象及方法
1.調查對象
長沙衛生職業學院寄生蟲學上課全部學生。
2.調查方法
讓實驗組進行15種寄生蟲形態摹繪練習學習,對照組不進行寄生蟲形態摹繪練習學習,再對他們進行實驗考核,隨機抽取10個標本檢測他們對相關標本的辨別能力。答對8個及以上為辨別能力好,小于8個為辨別能力差。再根據測試結果,做出統計分析。
二、結果
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為在校大二醫學生,共1156人,其中年齡15~20歲,男生24人(占2.1%),女生1132人(占97.9%)。實驗組600人(占51.9%),對照組556人(占48.1%)。
2.寄生蟲形態摹繪練習對實驗考試中標本辨別能力的效果
實驗組600名調查對象中,標本辨別能力好的有570人(95.0%)。對照組556名調查對象,標本辨別能力好的有500人(90.0%)。實驗組和對照組標本辨別能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5.63,P=0.00)。
三、討論
如何提高實驗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使學生將醫學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更好地結合,我校教研室在寄生蟲學實驗教學中進行了相應的嘗試和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傳統寄生蟲學的實驗教學中,帶教老師多以安排學生觀察寄生蟲玻片標本和瓶裝標本為主,雖比較直觀,但是由于標本細節模糊,很難清楚辨別不同類別標本的形態特征,印象并不深刻。并且學生在光學顯微鏡下長時間觀察玻片標本后,自我感覺枯燥無味,這就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實驗課僅僅成了一個“自由學習”過程,學習效果不佳。教研室對寄生蟲實驗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增加了許多實驗互動內容,通過活蟲觀察,對寄生蟲形態了解更為深刻,而且使學生掌握了一些實驗操作方法,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2)將多媒體技術與實驗教學有機結合。不僅使用動態圖片結合文字對寄生蟲特征進行描述,還有動畫解讀等形式。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主要是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在整個改革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對標本進行辨別學習,在基礎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描摹練習,以增強對繁多標本細節的認知能力。
上述一系列實驗教學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學生在有限的實驗學時內掌握了人體寄生蟲學實驗內容,并提高了基本操作技能。對于寄生蟲實驗課教學的探究,相關文獻顯示:不管是提問式教學還是互動式或其他的教學模式,都受到了學生的認可,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能夠按時完成實驗課標本的學習,而且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很好。本實驗的研究結果也與此一致。通過對寄生蟲形態摹繪練習,學生對于寄生蟲的某些特殊結構和形態有更直觀的感受,加上老師的講解,他們對于寄生蟲的相關知識掌握得更加透徹。基于國家對于實驗教學的重視與支持,通過對人體寄生蟲實驗課教學改革中的一些做法進行總結并且不斷改進,對未來的教學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第一課堂”是指依據教材及教學大綱,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第二課堂”是指在第一課堂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各種教學活動,主要包括大學生的課外實驗、社會實踐、科技創新等活動。目前,高校第一課堂教學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但第二課堂教學尚未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開發。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日參與第二課堂,是培養本科生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是第一課堂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補充[1]。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已是當前高等教育教學的重要課題,如何在完成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教學任務外,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學實踐,已成為現階段醫學院校各教研室所面臨的一個新的問題[2]。特別是在人體寄生蟲學教學中開展第二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各院校尚待探索與完善[3,4,5,6]。幾年來我們大力開展了第二課堂實踐活動,取得了一些經驗[7,8,9]。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自2004年開始至今,選擇2004級、2005級、2006級、2007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每屆學生分別采用自愿報名、隨機分組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參加第二課堂活動總人數達517人。
1.2 研究方法 包括社會實踐,自查自檢,案例分析等。利用自習和周末時間開展第二課堂教學實踐。查閱文獻資料擬定實驗方案準備實驗材料現場采樣實驗室檢查資料處理研究報告或論文。
2 第二課堂主要教學內容
2.1 透明膠紙法查蟯蟲卵
檢測對象為80名長江大學附屬幼兒園(學前班)小朋友。主要方法:將透明膠紙剪成長6厘米,寬1.7厘米之長條;把膠紙貼在載玻片上備用;檢查時揭起膠紙黏擦幼兒園小朋友周圍皮膚;取下膠紙,將有膠面平貼玻片上,帶回實驗室行顯微鏡觀察并記錄結果。
2.2 魚肉壓片檢查華支睪吸蟲囊蚴 準備實驗材料:到集貿市場采集魚樣本,帶回實驗室,從魚上剪取米粒大小的魚肉34塊,常規制成壓片后,顯微鏡下觀察與記錄結果。
2.3 自然沉淀法檢查蔬菜污染線蟲卵 取集貿市場采集各種季節性蔬菜樣本(每份約500 g)帶回實驗室用水刷洗,將刷洗用水倒入錐形量杯中反復水洗沉淀,取每份留下100 ml的沉渣和沉淀液涂片鏡檢。
2.4 透明膠紙法自我檢查蠕形螨 準備實驗材料:發給學生貼有5 cm×1.7 cm 兩條透明膠紙載玻片,請參與課題組的學生臨睡前洗干凈臉,然后將膠紙揭下來貼在面部鼻唇溝處或頰處或額處,次晨將膠紙揭下貼于載玻片上,帶回實驗室鏡檢。
2.5 案例分析 收集人體寄生蟲病典型病例,印成材料發給課題組學生,查閱資料,剖析誤診的原因,完成案例分析報告。
3 討論
3.1 第二課堂增強了學生動手能力 在學習完相關內容后,安排同學們按照在第一課堂所學關于人體寄生蟲學檢驗方法進行自查自檢。經過自己動手,2004~2007臨床醫療專業少數同學查出了蠕形螨,根據實驗結果,要求每人課后整理資料,寫出有分析、體會內容的總結報告,我們還誘導檢測陽性的學生學習性選擇防制方法。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綜合蟯蟲的生活史特點,設計實驗方案,到本校附屬幼兒園進行社會實踐,包括向幼師宣傳防治蟯蟲病知識,根據結果撰寫檢驗報告,受到學生與家長好評。學生在進行調查的過程中,要走出實驗室,走進社會,走進調查現場,進行實驗操作,這就要求他們熟練掌握基本實驗操作技術,提高了實踐操作能力,為進入臨床實習打下良好基礎。
3.2 第二課堂培養了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
國內許多地方都對當地的集貿市場寄生蟲的污染進行過調查分析,而荊州市尚無此方面資料。通過組織學生到農貿市場檢查魚、蔬菜的寄生蟲污染情況,形成調查論文,為制定荊州市食源性疾病發生的預防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填補了荊州市此項研究空白。從文獻的查閱、資料的收集、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數據的處理到文章的撰寫,這種早期的科學研究訓練,培養了同學們研究設計能力、綜合判斷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3 第二課堂增進了學科知識交叉滲透 “學以致用”是醫學教育的目標,如何將同學們所學的書本知識、掌握的臨床技能更好地應用于實踐一直是臨床醫學教育者不斷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我們把收集到的寄生蟲病典型病例,印成材料發給同學們,在2004級、2007級期末考試中引入案例分析題,根據病史、癥狀、體征、輔助檢查結果等做出診斷,以考查同學們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將所學的知識融匯貫通,靈活運用,從而加深對寄生蟲及寄生蟲病的理解和掌握。
3.4 第二課堂促進了學生適應社會需求 “第一課堂”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而“第二課堂”的主體則是一個以學生為主的廣泛的社會群體。通過第二課堂活動,促進了在校醫學生直接參與社會調查,縮短課堂與社會的距離,為醫學生畢業后踏入社會盡快適應工作、獨立上崗打下了良好基礎。
總之,我們根據《人體寄生蟲學》課程體系與臨床寄生蟲病的特點,通過探索有效發揮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的延續、促進和補充作用,使“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融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參 考 文 獻
[1]周鈺,黃金珠.“第二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探討.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14(3):4243.
[2] 莊青竹.談高校第二課堂活動設計與創新型人才培養.商業時代,2008,20:6566.
[3] 何昌浩.在寄生蟲學科教學中開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嘗試.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88,1:4041.
[4] 楊靜.人體寄生蟲學教學中第二課堂的開展.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3,(6):632633.
[5] 黃昌盛.解剖學第二課堂的開展與能力培養.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8,4:685686.
[6] 劉彥華,李晉川.參與式教學在臨床寄生蟲學與寄生蟲檢驗課程中的應用.實用預防醫學,2009,16(1):283284.
主管單位:軍事醫學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昆蟲學會;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5-0507
國內刊號:11-3158/R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4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無水乙醚(AR),宜興市輝煌化學試劑廠,批號20040201;瑞氏染粉、伊紅染粉、美藍染粉;人工捕獲的野生褐家鼠,體質量16.63~155.25 g(雄性略多). NOVEL(DN401型)多媒體數碼顯微鏡系統(含NOVEL數碼顯微鏡以及配套的數碼攝像頭)、IBM R40e型筆記本、NOVEL(NTB3A型)體視顯微鏡、北京泰克TECH(XTS20型)立體顯微鏡. 解剖工具.
1.2 方法
取實驗用捕鼠籠3只在野鼠經常出沒的實驗樓附近野外布籠;采用人類日常食物作為引誘劑(如蘋果、油條及花生米等). 每天白天觀察布籠點1~2次,直至捕獲野鼠. 常規解剖:對麻醉的野鼠進行解剖,首先要加強防護措施,戴兩層較厚的橡皮手套. 在解剖前仔細檢查有無蜱類等寄生蟲的感染;解剖時首先剖開胸腹腔,檢查各重要器官組織有無寄生蟲感染特別是有無寄生包囊在肝、小腸等處,注意小腸內、肝膽附近有無成蟲,肝表面有無白斑等情況,并取心血涂片(用加肝素的生理鹽水稀釋,必要時進行瑞氏染色)并檢驗. 光鏡下檢驗:首先用體視顯微鏡觀察、檢驗寄生成蟲;然后在數碼顯微鏡下對成蟲和孕節中的蟲卵進行由低倍到高倍的觀察、數碼拍攝,以及長度、寬度、小鉤和吸盤等進行檢測、鑒定.
2 結果
2.1 根據鏈體、頭節及特化器官進行鑒定我們從褐家鼠肝包囊中解剖取出的絳蟲,其頭節鈍圓形,吻端隆起,吻周均勻排列著兩排小鉤,共計22枚. 小鉤長度達83.923 μm(平均),鉤成鳥喙狀(圖1A). 頭節有吸盤四個,吸盤內徑平均約50.64 μm;沒有明顯的頸節,鏈體(圖1B)的各節片大小均勻. 節片平均72.733 μm.
2.2 根據蟲卵進行鑒定孕節內充滿了橢圓形或圓形的儲卵囊,囊內可見蟲卵(圖1C),生殖器官已經消失,估計已經被自體消化殆盡(該寄生蟲在肝表面的包囊內,養分的獲得并不容易). 孕節中的卵在鏡下大多數呈長卵圓形(長徑131.881~160.079 μm、平均長徑145.98 μm;短徑107.776~126.111 μm、平均短徑116.944 μm)或圓形及腎形,圓形偏少. 卵的發育比較均勻,基本上處于同一發育期,可見少量含六鉤蚴的蟲卵(圖1D). 成蟲寬度2 mm,成蟲全長大于15.1 cm(由于我們從包囊中取出絳蟲時鏈體斷裂,包囊中肯定存在尾節等;當時測量每厘米鏈體約含節片5~9節),鑒于法國寄生蟲學家在網站上公布的報道,西里伯瑞列絳蟲長度為15~25 cm,被認定相符. 鑒于這條絳蟲一直被褐家鼠肝臟包囊包裹、生長發育受限,因而形態與文獻報道略有差異(如頸節不明顯、特化器官均較大);包囊與寄生蟲形態的關系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寄生蟲與宿主免疫的關系. 鑒于以上2.1及2.2的鑒定,比較文獻報道,可以認定此絳蟲為西里伯瑞列絳蟲Raillietina(R.)celebensis(Janicki,1902).
3 討論
西里伯瑞列絳蟲自從1867年于人體發現并于1870年經Davaine定名為馬達加斯加絳蟲以來,在亞洲、非洲、澳洲、南美等地區均有發現;在我國僅見于1964年唐仲璋、唐崇惕所寫的寄生蟲系統研究論文報道,尤其是最近二十余年國內均罕見西里伯瑞列絳蟲在褐家鼠的報道[1]. 西里伯瑞列絳蟲Raillietina celebensis是目前我國惟一發現有人體感染的瑞列屬(Davaineidae科)絳蟲,日本人Akashi首先在我國臺灣人體中檢出該蟲[2]. 福建省的福州、晉江兩地從1950年以來先后發現兒童感染5例. 最近二十余年,網上能搜索到9余例[3],均為零星感染人體的報道;但在野生褐家鼠感染的報道鮮見. 因此本例報道具有重要意義.
致謝: 捕獲的野鼠經我院動物教研室鄭榮泉副教授鑒定為褐家鼠,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6)10-0271-01
從獸醫學的角度針對豬的各種寄生蟲病進行研究,認識到豬被感染寄生蟲病主要是由于豬的身體抵抗力下降而導致的。一旦豬患有寄生蟲病,就必然并導致寄生蟲在豬的群體中廣泛傳播,各種傳染病也會隨之在豬圈中蔓延,使得豬的發病率不斷提高。要降低豬的寄生蟲病的發病率,就要充分認識到寄生蟲病的危害性,堅持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1 豬常見寄生蟲病的分析及危害
1.1 肉孢子蟲病
豬所患有的肉孢子蟲病屬于是寄生于豬的細胞內的原蟲,表現為在豬的心肌中或者橫紋肌中有包囊形成。當豬被感染上肉孢子蟲,初期沒有明顯的癥狀,隨著肉孢子蟲的數量越來越多,肌肉就會產生變形,豬肉的質量就會下降。如果人食用了患有肉孢子蟲病的豬肉,很有可能也會被感染病癥[1]。對于豬肉孢子蟲病并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療,因此,要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避免豬被感染肉孢子蟲病是非常必要的。
1.2 蛔蟲病
豬患有蛔蟲病,是由于豬的小腸內寄生有蛔蟲。如果豬已經長到成年,身體素質良好,對寄生蟲病就會有較強的抵抗力,因此并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癥狀。仔豬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如果小腸內長有蛔蟲,營養就會被蛔蟲所吸收而導致仔豬營養不良,伴隨的癥狀是宰豬的腹部疼痛,且出現貧血。如果豬感染了蛔蟲病且較為嚴重,很有可能會導致腸阻塞,甚至出現腸破裂的癥狀,由此而導致豬死亡。
1.3 弓形蟲病
豬所患有的弓形蟲病屬于是寄生于豬的細胞內的原蟲,表現為在豬的呼吸道和消化道被損傷,皮膚的黏膜出現損傷的病癥。如果將已經患有弓形蟲病的豬和健康地豬在同一個豬圈中飼養,就會導致健康的豬感染上弓形蟲病。如果豬患有急性的弓形蟲病,身體的溫度就會快速升高到超過40攝氏度,甚至會達到42攝氏度。此時,豬就會表現為厭食的狀態,即食量減少或者拒絕飲食,同時還會伴隨著呼吸明顯困難,而且還會伴隨有咳嗽、眼結膜呈充血的癥狀,一些病豬還會流鼻涕。如果觀察豬的皮膚,就會發現在豬的耳部、眼睛周圍和胸部會有淤斑,呈紫紅色,這些淤斑會逐漸向豬的全身蔓延。患有的弓形蟲病的豬會有腹瀉癥狀或者便秘的癥狀,糞便的顏色為暗紅色或者煤焦油的顏色。
1.4 疥螨病
豬所患有的疥螨病屬于是慢性病,多是在豬的體表所生長的寄生蟲。疥螨會在豬的表皮下挖鑿隧道并在隧道內生長、發育、繁殖,主要是依靠食用皮膚組織以及因此而滲出的淋巴液維持生命[2]。由于幼豬的疾病抵抗力較低,如果患有疥螨病,就會從頭部、面部以及眼窩處開始蔓延,逐漸地,豬的背部、身體的側面以及股內側都會患有病癥,主要表現為瘙癢癥狀而對豬的飲食造成影響,且因此而身體消瘦,生長速度減慢。患有疥螨病的豬會由于瘙癢而到處摩擦,甚至會導致皮膚被擦破而出血,患病之處會有毛脫落以及結痂的現象。
豬一旦患有疥螨病,疾病就會在豬群中快速傳播,采用隔離治療措施是非常必要的。豬活動的場所,包括豬圈,所使用的各種用具以及豬經常活動的場所都要使用殺螨藥進行消毒處理。
2 豬常見寄生蟲病的防控措施
2.1 要做好驅除寄生蟲的工作
春季和秋季是寄生蟲病的高發季節,所以在這兩個季節要做到驅蟲工作。仔豬由于身體抵抗力低,很容易被感染寄生蟲病,因此,在出生45天左右就進行一次驅蟲,之后就每間隔65天左右驅蟲一次。給豬驅蟲在藥物的選擇上要根據豬群的生活環境和感染的情況,最好是選擇低毒的驅蟲藥物,以確保驅蟲安全且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3]。驅蟲可以在夜晚進行,通過對豬糞便的觀察而明確藥物療效。
2.2 要對豬舍進行消毒處理
病豬所排泄的糞便要及時清理。為將糞便中的蟲卵、幼蟲及成蟲等有效殺死,可以通過堆積發酵而進行消毒殺蟲。對豬圈室內要使用濃度為15%的石灰乳或者濃度為15%的漂白粉融合進行消除處理,包括地面和墻面以及豬的飼槽都要徹底消毒,以將寄生蟲的蟲卵徹底殺死[4]。夏季是蚊蠅滋生的季節,要力求豬所食用的飼料或者飲用水潔凈,以避免出現二次感染。豬舍要每隔7天通風一次,確保豬舍中空氣良好,使豬的養殖環境清潔衛生,對豬的身體健康并提高疾病抵抗力非常有利。
2.3 對患有寄生蟲病的病豬和死豬都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如果豬已經患有寄生蟲病,就要立即對這部分豬采取隔離措施,并對病豬進行治療,而健康的豬采取預防措施,由此而可以避免豬的寄生蟲并在豬群中快速蔓延。對于感染了寄生蟲病的病豬以及因此而導致死亡的豬,要采取無害化處理措施。特別是對死豬,要明確死亡的原因,在豬的活動區域的地方進行無害化處理。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豬寄生蟲病擴散。
總結
綜上所述,中國的農業經濟發展中,養豬是提高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目前的農業養豬已經打破了傳統的養豬模式而采用新型養豬模式,其突出的特點就是對豬的常見病癥采取了多種預防措施。但是,豬寄生蟲依然會通過各種途徑侵入到豬的身體。為了避免因此而損害養豬農戶的經濟利益,就要做好寄生蟲病的預防工作,還要針對已經患有寄生蟲病的豬采取必要的治療措施。
參考文獻
[1]葉德海,黃愛民,李麟,等.5種豬寄生蟲病感染情況調查及防治措施[J].江西畜牧獸醫雜志,2011,12(01):2―3.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89-02
一、總述
英國民族學和人類學創始人泰勒(E.B.Tylor)在其著名的《原始文化》(The Primitive Culture)一書中提出了:“文化或文明是一種復合物,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習慣。”可見,不管是東、西方文化都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而這種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進行的思想、行為、語言、非語言等方面的交往稱為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實際交際中,人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語言、信仰、生活習慣、價值觀念、行為規范、道德標準及文化心理都有著極大的差別。中國學生由于對英漢民族文化習俗了解不多,導致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誤解,造成交際障礙,交際就會顯得別扭,“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往往發生。
所謂“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國人類學家奧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進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環境時,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會交流的符號與手段而產生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休克”本來是指人體重要功能的喪失,如身體失血過多,呼吸循環功能衰竭等。但是,當一個長期生活于自己母國文化的人突然來到另一種完全相異的新的文化環境中時,其在一段時間內常常會出現這種文化休克的現象。
語言學家艾奇(Edge)曾經說過:“人們通常并不介意外國人所犯的語法錯誤,但對于在社交場合所犯的錯誤(social mistakes)卻無法諒解。”可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跨文化交際,盡量避免中外跨文化沖突或是跨文化語用失誤就顯得迫在眉睫了。
二、大學英語老師引導學生了解、理解和掌握西方國家的價值理念、基本習俗是避免跨文化沖突的基石
在跨文化交際中,每個國家、民族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造就了其特有的民族性格。美國人不拘禮節、歐洲人重視稱謂、德國人喜歡直截了當,英國人性格相對保守并且講究禮儀,澳大利亞人在一定程度上兼有英國人的性格但是更趨于開放。因此,在與其交往的過程中應該采取具體交往對象具體對待的原則。但前提是必須了解他國的基本習俗,否則在跨文化交際中就會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處處出錯的尷尬局面。
(一)東西方價值理念的不同。西方社會主要受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學影響,相信世界是直線的(a line)和可控的(controllable),因此西方人非常崇尚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人們推崇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而東方主要受到孔子(Confucius)學說的影響,認為世界是個圓(a circle)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constantly changing),所以中國社會一直推崇集體主義(collectivism),追求個人的發展被視為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受到社會的譴責。因此,大學英語老師要引導學生在遇到文化差異時,首先要充分考慮到東西方國家不同的價值理念,參照他國的理念與其進行不卑不亢的交往。
(二)西方各種不同的習俗都是源于其不同的價值觀念。民族習俗是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社會心理和道德傳統的反映和體現,它具有陶冶情操、規范行為、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功能。它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問候習俗、介紹習俗、送禮習俗、拜訪習俗、宴客習俗、隱私習俗及禁忌習俗等等。
1.社交習俗:首次見面握手是一個很自然的動作,而歐美人更習慣擁抱。講話時眼睛看著對方,在英美被認為誠懇、誠實;而眼睛到處亂看,會被認為是狡猾、不誠實。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而黑人則略有不同,他們說話時眼睛盯著對方,聽話時卻東張西望。“OK”的手勢在美國是表示“成功”而在巴西是“”的替代語,向某人做這一手勢是指某人作風不檢點。
2.隱私習俗:如果你對一位英國朋友說: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is your salary?你就不要指望英國朋友有什么友好的回應,因為在他看來,對你這種毫無禮貌地打探個人隱私的人是不必理睬的。
3.宗教、飲食習俗:在接待外賓中,要根據被接待的民族特性、等來配菜。如來者是伊斯蘭教徒你千萬不要上豬肉,是印度教徒你一定不要上牛肉。很多英語國家的人們忌吃各種動物的頭、腳、內臟,忌吃狗肉、蛇肉等。不要試圖勸說對方多吃,更不能給對方夾菜,而是以賓客自主為益(Help yourself…)。
4.送禮習俗:送花忌送雙數,忌送白色,因為他們被看作是厄運的征兆或死亡的象征。日本人不喜歡荷花,意大利人討厭。
5.顏色習俗:紅色在西方的反面含義是專橫、暴躁和傲慢;在美國黃色有期待、懷念和思慕遠方親人歸來的意思;藍色的反面含義在一些國家是抑郁、悲哀、空虛陰冷的意思;綠色是穆斯林教徒最偏愛的顏色因為它象征生命、青春、活力和希望。
另外還有稱謂習俗、數字習俗、動植物習俗等等。總之,掌握各個國家的民族習俗,對避免跨文化沖突起到了直接的基石作用。
三、大學英語老師要引導學生總結詞句、短語及習語等在西方國家的不同用法以避免尷尬的境地
大學英語老師在英語教學中對詞句的介紹,一般就只講其基本用法,有時講了一詞的多種用法,可是學生沒有具體的語境練習,久而久之便拋于腦后了,然而這樣的一詞多意在跨文化交際的中卻屢屢出現。筆者在公派去澳洲留學之前對澳洲文化也不是特別了解,所以在寫給澳洲很多大學的自我介紹中用了一個詞“naughty”來描述自己有時有點“頑皮的、童心未泯的”性格。結果到了澳洲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并不只是詞典里“頑皮的、淘氣的”,而是“性感的、不聽話的、不守規矩的”。怪不得筆者給澳洲各大學發了那么多的申請信都石沉大海,估計人家還以為她生活作風不檢點、道德品德有問題,在試圖“勾引”他們呢!筆者曾在澳洲遇到了很多詞同義不同的尷尬局面。大家都知道“pink”在英語中是“粉紅色的”意思,但是卻被澳洲用在公共廁所里,表示女性月經期所用的衛生巾及部分人注射用的針管等必須丟在指定的箱子里。筆者非常困惑,于是向其男性導師討教,最后造成自己當面想鉆地洞的難堪局面。筆者有一次想對導師說“It’s my honor.”(是我的榮幸)但由于口誤說成了“I’m a honor.”(我是一個處女。)以至于導師大笑,筆者還癡癡的全然不知道導師在笑什么。
這樣的尷尬例子在異國實在是舉不勝舉,筆者無法在這有限的空間內向大家展示太多的由于跨文化交際導致的同詞不同意的用法,只是想用這些例子提醒廣大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不要片面地只學詞的個別意思,而應該多查閱課外資料,多形式多渠道學習英語;同時,大學生也要充分利用英語原聲電影、收聽外語新聞、報刊雜志、英文歌曲、英文原著、賞析地道的英語廣告、各種地道的英文標語等,并盡量參加有外籍教師主持的英語角等切實有效的途徑來學習英語,尤其是涉及到的跨文化,以避免不同的尷尬局面,在跨文化交際中如魚得水。
四、大學英語老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處理西方國家的禁忌,并學會用委婉語來緩沖跨文化交際的沖突
禁忌語(Taboos)發源于波利尼亞湯加語,意思是“需要極端注意的事情”,也可以被寫作tabu或者是tapu。禁忌語主要使用在宗教或者是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直接說出來的場合。
很多動物在跨文化交際中都屬于禁忌的范疇,如:bat(賤婦,丑女、),chicken(見面熟的年輕女人),hen(愛管閑事或嘴碎的中年婦女),cat(惡婦、包藏禍心的女人)等。英國人也不要自以為是地恭維某位中國人是gay dog(快樂的人)、lucky dog(幸運的人)或old dog(老手),因為中國人誰也不會高興自己是一條“狗”(dog)。因此人們在說話的時候都會盡量避諱運用這些詞。
委婉語(Euphemism)一詞發源于希臘語,意思是說好聽的話,古希臘人在祭祀時,都得講吉利話,即使用委婉語。禁忌語和委婉語常常有緊密聯系、相互水融的。不能說禁忌的東西自然就有了委婉語來替代。例如:
人們忌用skinny(瘦骨嶙峋)而說slim 或slender(身材苗條)。說plain?鄄looking(長相一般)而不用ugly(丑陋、難看),忌說crippled(瘸子)、blind(瞎子)、deaf(聾子)、dumb(啞巴)等而統稱為the handicapped or disabled(殘疾人),在美國,沒有了poor people(窮人)而只有low?鄄income group(低收入階層),沒有了prostitute()而出現了woman of the street, street walker, fancy woman, girl, girlie, call girl, joy girl, working girl, lady of pleasure等等避諱的稱呼,由此可見,隨著人類社會向更文明的社會的進步,各國人們觀念的更新,具有時代性、民族性的禁忌語、委婉語也在更新,解決的唯一途徑就是:“入境問禁,入鄉問俗,入門問諱。”
五、大學英語老師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大學英語教師針對大學生特有的特性,對其可以采取漸進式、啟發式、交流式、示范式、比較法、融合法、注解法、實踐法、專門講解法、文化講座法、利用圖片展示法、布置學生查找法等進行正面引導。
(一) 教師自己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以動態的、發展的觀點來對待文化內容,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分認識到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重要性并把其放在一定置;與此同時,教師自身要博覽各種有關跨文化交際的資料,力求做到文化教學的實用性、系統性與全面性。
(二)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注意個人的儀容儀表、言談舉止、眼神表情等形象,盡量做到“入境問禁,入鄉問俗,入門問諱”,尊重隱私,,信守約定,熱情適度,謙虛適度,不卑不亢,愛護環境。
(三) 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非言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注意示范和糾正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不規范的面部表情、視線接觸、站姿坐姿、舉手投足、服飾打扮等等。拓展學生的跨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跨文化素養,從而獲得跨文化的敏感性。
廣大英語教師在面臨繁重教學任務的嚴峻考驗的同時,要擠出寶貴的時間來向學生們傳授跨文化交際的“額外知識”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然而作為現代語言教育者,我們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而現代語言學家把交際能力概括為“什么人,在什么場合,在什么條件下,對誰,說什么,怎樣說”。 這歸根到底還是一個文化問題。美國語言學家Saplr則把文化定義為“一個社會的所為所想……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
因此,大學英語老師要創造各種條件,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英語跨文化交際,盡量避免中外跨文化沖突,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中的泛文化培訓(culture?鄄generaltraining)和定文化培訓(culture?鄄specific training)。
參考文獻:
[1]淺談商務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http:///language/2011/0322/w201103221653593934.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