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環境環境保護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17 18:13: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環境環境保護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環境環境保護論文

篇1

面對“滴水貴如油”的水資源,而人類對它的浪費和污染卻是令人痛心的:據統計,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達到4000億立方米,使5.5萬億立方米水體受到污染,占全世界徑流總量的14%以上。我國的主要江、河、湖等水域,如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沱江等已檢測出數百種有機物或被報道已經受到嚴重的有機物污染,在被檢測出的有機物中一些有毒污染物含量超過了地面水質標準,有些是致癌、致畸和致突變有機污染物。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在水源保護方面作了許多工作,但是,由于各種條件的制約,全國水源污染仍呈發展趨勢,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近50%的重點城鎮水源水質不符合飲用水源的水質標準。在我國水的浪費現象還極其嚴重,我國農業灌溉大多采用漫灌的形式,農業用水僅有效利用30-40%。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不加處理任意排放,使許多水體受到污染,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局面。因此,合理開發水資源,節約用水量和防治水污染,應當成為我國水環境保護工作長期的工作方針。

2造成我國水資源破壞和水污染的原因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如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的排放,固體垃圾的肆意排放等,但最終歸結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因地質的溶解作用,降水對大氣的淋洗、對地面的沖刷,挾帶各種污染物流入水體而形成;另一類是人為污染是比較嚴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按污染源分,可分為工業廢水污染、城市污水污染、農業回流水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及其它污染等方面。

2.1工業廢水污染水在工業上主要是用于洗滌產品、冷卻設備、產生蒸氣、輸送廢物和作為生產原料以有稀釋等方面,幾乎沒有一種工業能夠離開水。而且工業的用水量非常大,要占人類整個用水量的80%左右,據統計,生產一噸鋼需水量30多噸:一噸石油化工產品、一噸紙或一千度電需水200至500多噸、而制造一噸人造纖維則需水1000噸以上。這么大量的工業用水,相應也有大量的廢水產生,工業廢水排放量約占總廢水量的三分之二左右。2.2城市污水污染隨著工業的發展又帶來了城市化,大量人口和工業高度集中于一些很小的地區,人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生活污水,據統計每人每天約有數百升左右,污濁負荷量為幾十克BOD。這些污水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氨基酸、動植物脂肪、尿素和氨、肥皂及合成洗滌劑等物質外,還含有細菌、病毒等使人致病的微生物。這種污水會消耗接受水體的溶解氧,也會產生泡沫妨礙空氣中的氧氣溶于水中,使水發臭變質。

2.3農業回流水污染農業上最大用水是灌溉,其中60-90%蒸發損失,其余10-40%滲入地下或從地表流走。由于耕種、噴灑農藥、施肥等工作,使這種灌溉回流水中含有較高嘗試的礦物質、富養肥料的有毒農藥,也會使水體污染。這些物質化學穩定性極高,在自然界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全分解為無害物質,成為環境是長期存在的污染物質,又易溶解于脂肪,能在動物和人體脂肪組織中積累起來千萬危害,同時它難溶于水,借助水的流動而遷移到其它地方,使得許多沒有使用過農藥的地區,也受到了農藥的危害。

2.4固體廢物污染及其它污染農業廢物、工業廢物和城市垃圾的數量和種類都非常多,如果轉入水中,也會污染水質,這類污染情況相當復雜。有機物質經水中微生物分解會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各種有毒物質使水體具有毒性,從工廠排出的廢氣,如二氧化硫,一旦隨雨水轉入水中,就變成亞硫酸,它又同水中的氧作用,從而產生具有更大危險性的物質。垃圾場的垃圾雨淋和雪化后可能溶于水,或發生化學作用產生有毒物質,最后漏出場外,流入地勢低的城市,或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3針對原因采取的對策

針對上述原因造成的水污染嚴峻形勢,我國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水環境保護、保障飲水安全。

3.1減少耗水量:當前我國的水資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資源緊張,另一方面浪費又很嚴重。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許多單位產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僅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而且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通過企業的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降低單位產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等,都是在實踐中被證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3.2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為了控制水污染的發展,工業企業還必須積極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拜謝必須單獨處理或預處理。隨著工業布局、城市布局的調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網的建設與完善,可逐步實現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使城市污水處理與工業永治理結合起來。

3.3產業結構調整: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業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自然能力,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起到發展經濟,控制污染的作用。關、停、并、轉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價高的企業。也要對耗水大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特別是干旱、半干旱地區要走節水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4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包括農村生活源、農業面源、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的污染。要解決面源污染比工業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難度更大,需要通過綜合防治和開展生態農業示范工程等措施進行控制。

3.5開發新水源:我國的工農業和生活用水的節約潛力不小,需要抓好節水工作,減少浪費,達到降低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對于緩解山東華北地區嚴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凈化海水等可緩解日益緊張的用水壓力,但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時要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3.6加強水資源的規劃管理:水資源規劃是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工農業發展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應與其他規劃同時進行。

合理開發還必須根據水的供需狀況,將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資源統一開發利用,切實做到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積極保護、科學管理。

4結論

世界上的淡水供給是有限的,農業、工業和城市供水需求量的不斷提高導致了有限的淡水資源的分配競爭。為了避免水危機,許多國家必須保護水資源,對供水和需水進行管理,減少污染和降低不斷增長的人口對環境的影響。治理水污染環境的課題已經被列入世界環保組織的工作日程。在我國水源污染已經是普遍存在,有機物正在悄悄地污染著我們的周圍環境以至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構成了嚴重威脅,這方面現已成為一項急需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國環境保護法.

[2]水污染控制教程.

篇2

1.1SJ/T11363《電子信息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我國開始對于光纖光纜的環境保護標準是《電子信息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SJ/T11363)。對于目前許多電子信息產品,由于功能和生產技術的需要仍含有大量如鉛、汞、鎘、六價鉻、多溴二苯醚、多溴聯苯等有毒有害元素或物質。這些含有毒有害元素或物質的電子信息產品在使用或廢棄之后,不僅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也會造成資源浪費。為了配合我國《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而制定的此標準。在考慮了我們光纖光纜的生產者和進口者從源頭控制有毒有害物質或元素需要的同時,也考慮了實施和測試的可行性,與國際相關標準銜接的要求,結合行業現狀、經濟與技術上的可行性等,制定出限制使用的有害物質合理的限值指標。該標準定義材料為一種物質或幾種物質的混合物,如金屬(鍍層、焊料合金、黃銅)、塑料(尼龍、PVC、PE)、陶瓷(介電材料)等。均勻材料為一種或多種物質組成的各部分均勻一致的材料。抽檢單元為可以直接提交進行定量檢測的不需要進一步機械拆分的樣品。該標準要求光纖光纜產品一般由零部件以及材料構成,其基本的構成單元則是材料。為了達到控制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目的,首先將光纖光纜產品的這些組成單元按照表1進行分類,當分類有重合或矛盾時,依照EIP-A/EIP-C順序進行歸類,如果能按照EIP-A歸類的則不宜歸為EIP-B或EIP-C類。構成電子信息產品的各類材料或部件均必須符合相應的技術要求,具體要求如表2所示。在所有組成單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含量經檢測后均滿足表2的要求則為合格;如果任意一組成單元不滿足表2的要求,則為不合格。

1.2GB/T26572-2011《電子電氣產品中限用物質的限量要求》為適應快速發展的電子電氣產品,并在此方面更好與國際接軌,此標準自2011年8月12日起開始實施,替代原來SJ/T11363-2006。該標準適用于光纖光纜產品中鉛、汞、鎘、六價鉻、多溴聯苯和多溴二苯醚等限用物質的控制,并規定了最大允許含量及其符合性判定規則,在SJ/T11363標準基礎上更加完善。構成光纖光纜產品的各均質材料中,鉛、汞、六價鉻、多溴聯苯和多溴二苯醚的含量不得超過0.1%(質量分數),鎘的含量不得超過0.01%(質量分數),其單元分類也參照表1所述。

1.3《電子信息產品污染防治管理辦法》中國RoHS法規《電子信息產品污染防治管理辦法》自2006年2月28日實施以來,不斷發展完善,已形成與國際相對應的具有國家法律效應的電子電氣產品環境保護措施。管理辦法與同時的上述等標準相互促進,使產品能夠從源頭控制限用物質的使用以達到符合環保的要求。

2國外主要光纖光纜的環境保護標準

2.1歐盟RoHS標準2003年1月27日,歐盟議會和歐盟理事會通過了2002/95/EC指令,即在電子電氣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TheRestrictionoftheUseofCertainHazardousSubstancesinElectricalandElectronicEquipment,RoHS)。該標準制定了在電子電氣設備禁止使用有害物質的規定,以保護人體健康和環境、綠色環保回收和處理廢棄電子電氣產品。從2006年7月1日起,在新投放市場的電子電氣設備產品中,限制使用鉛、汞、鎘、六價鉻、多溴聯苯和多溴二苯醚等6種有害物質。RoHS指令以后,從2003年2月13日起成為歐盟范圍內的正式法律;2004年8月13日以前,歐盟成員國轉換成本國法律/法規;2005年2月13日,歐盟委員會重新審核指令涵蓋范圍,并考慮新科技發展的因素,擬定禁用物質清單增加項目;2006年7月1日以后,歐盟市場上將正式禁止6類物質含量超標的產品進行銷售。該標準定義了電子電氣設備(其中包括光纖光纜產品)、大型固定工業、制造商、進口商、投放市場,VE標志包括召回、撤回等。對于在光纖光纜標準禁止的物質及其在均質材料中能夠容忍的最高含量(重量百分比):鉛(0.1%)、汞(0.1%)、鎘(0.01%)、六價鉻(0.1%)、多溴聯苯(0.1%)、多溴二苯醚(0.1%)。另外對于一些特殊的產品具有一定的豁免規定。組成單元類別組成單元定義EIP-A構成電子信息產品的各均勻材料EIP-B電子信息產品中各部件的金屬鍍層EIP-C電子信息產品中現有條件不能進一步拆分的小型零件或材料,一般指規格小于或等于4mm2的產品表1電子信息產品的組成單元分類單元類別限量要求EIP-A在該類組成單元中,鉛、汞、六價鉻、多溴聯苯、多修二苯醚(十溴二苯醚除外)的含量不應超過0.1%,鎘的含量不應超過0.01%EIP-B在該類組成單元中,鉛、汞、鎘、六價鉻等有害物質不得有意添加EIP-C在該類組成單元中,鉛、汞、六價鉻、多溴聯苯、多溴二苯醚(十溴二苯醚除外)的含量不應超過0.1%,鎘的含量不應超過0.01%表2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

2.2美國RoHS標準美國的RoHS《電子電氣產品環境和化學要求》,是2009年5月14日用以修訂1976年制定的《有毒物質控制法》(TSCA),對美國本土以及對外貿易中實施統一的管控。該標準規定2010年7月1日以后生產的光纖光纜產品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要求:鉛、汞、六價鉻、多溴聯苯、多溴二苯醚小于0.1%,鎘小于0.01%。以其單一均質材料為單位。該標準同樣對于一些特定的產品,以及對于某些部件中含有的有毒有害元素的豁免,如鉛的豁免部件,不銹鋼中小于0.35%,鋁合金中小于0.4%,銅合金中小于4%等。

篇3

(一)經濟發展中的短期行為破壞旅游環境

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經濟指標為第一目的,環境保護被相對忽視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犧牲環境來求得經濟發展。上海的黃浦江,廣州的珠江,蘇州的河港,南京的秦淮河這些“游船云集,鼓瑟相聞”的著名游覽區今天都已經變成了令人厭惡的“黑河”、“臭河”,全然沒有了昔日的風采;在中國的第一大瀑布——黃果樹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帶,近年來興辦了十幾家采礦冶煉企業,它們排放的廢水使奔騰在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潔白晶瑩,而是泛著黃色泡沫的濁流!再如“奇秀甲東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獨特的九曲溪及兩岸蒼翠、挺拔的植被,而成為著名的風景旅游區。但在前幾年人們卻對武夷山上的森林,進行掠奪式的砍伐,使其精華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劇下降,而嚴重威脅武夷山的旅游景觀價值。

(二)旅游者自身的不當旅游行為導致自然環境質量下降

旅游者自身的不當旅游行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所產生的垃圾對景區環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動本身對景區生態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響。由于旅游區本身設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養不高,在旅游的過程當中,大量垃圾隨意扔灑堆積,破壞了自然景觀,污染了景點水體。周莊景區就是因為伴隨著大量游客的到來而產生了很多的垃圾,而本身設施存在著局限性,使得周莊環境衛生得不到保證,水體污染逐漸嚴重。雖然周莊在南北水系建閥,但是其更新速度遠比不上其污染的速度。

(三)旅游區客容量超負荷破壞了旅游區自然生態系統平衡

旅游人數、旅游區客容量與環境質量之間有著一種直接的密切關系,旅游人數大于或等于景區飽和承載量時,旅游對環境的破壞則大些,反之,則小些。以莫高窟為例,在7至9月的旅游最旺季節,在同一時段密集的游人對洞窟壁畫本身產生相當嚴重的影響。敦煌研究院能提供的數字表明,40個人進入洞窟參觀半小時,洞窟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就會升高5倍,空氣相對濕度上升10%,空氣溫度升高4攝氏度。二氧化碳是一種酸性氣體,在高濕度條件下會與石青、石綠、氯銅礦、鉛丹等顏料發生作用,使這些顏料變色,而人呼出的大量水汽可使存在于壁畫中的可溶鹽溶解向壁畫面移動、累積。當洞窟內干燥時,可溶鹽又在壁畫顏料層上結晶,這樣使顏料受到嚴重污染和破壞。同時在一定濕度條件下,壁畫易產生霉菌,而霉菌生長代謝中的產物及死菌體會嚴重污染壁畫并使顏料變色。所以洞窟不斷經受著各種破壞,加之壁畫制作材料質地脆弱,許多壁畫已經產生了空臌、酥堿、起甲、變色、霉菌等多種病害。我國的許多旅游景區,這種超容量運轉現象極為嚴重,致使景點內植被受到嚴重破壞,環境也受到嚴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點的吸引力,縮短了壽命(四)旅游資源開發和建設破壞旅游區環境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有些景區的設施建設與旅游區整體不協調,造成旅游區生態環境、和旅游氣氛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為古跡復原處理不當,新設項目與旅游區景觀不協調,改變或破壞了旅游區所有的且應當保留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格和氣氛。還有一些新旅游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

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游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二、旅游環境保護的對策

(一)健全旅游環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鑒于旅游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破壞,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嚴格執法和遵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游密切相(下轉第40頁)(上接第36頁)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并針對旅游業對環境影響有潛在性、持續性和累計性的特點,增加補充規定。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依法守法來保護和治理旅游環境,建立強有力的旅游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和完整的管理體系來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并監督和管理旅游開發和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做到有法必依。

(二)加強旅游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游客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為會降低風景區的旅游價值。因此為了創造舒適優美的旅游環境,一方面要加強宣傳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覺地愛護景區旅游資源、保護景區旅游環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景區旅游環境的保護措施。為了保護景區的重點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設鋼網護罩加以妥善保護,既使游客能夠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確保重點文物和景物不受損壞。

(三)研究環境容量,保證旅游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為了順利地發展我國的旅游業,必須加強對旅游環境容量的研究,根據每個景區的具體情況,提出可容納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標,采取提高熱點旅游區的門票價格、劃定特殊旅游景點并控制其旅游人數等手段;調整旅游區的旅游規模,在保證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使旅游區的環境得到保護。并做好旅游指導工作,使游客的不規律的活動,變為比較易于控制的行動,以緩和旅游人群對旅游熱點的沖擊。

(四)加強對旅游環境保護的宏觀管理,進行旅游開發的環境影響評價

做好旅游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

(五)抓住時機、大力發展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是針對旅游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和倡導的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隨著生態意識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將成為旅游環境保護的重要角色。我國有許多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豐富,適時適地地開展各具特色的生態旅游,有利于旅游環境保護意識的整體提高。

篇4

1.新時期我國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現狀及缺陷

1.1新時期我國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現狀

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環節,相關人員要正確把握環境和法律政策變化的新動向,認真落實各項要求,有效推動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全面進步。詳細一點來講,面對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時,應該將循環經濟作為我們發展的重點內容,將節能減排工作落實到實處,為村鎮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一般情況下,村鎮煤電行業的技術含量高,并且技術要求很大,在村鎮中,無論是煤、電還是油產業都屬于高耗能和高排放產業。就目前而言,我國村鎮循環經濟發展和煤炭資源的回收率都處于較低水平,需要進一步全面提升。與此同時,在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大背景下,必須不斷強化節能減排管理,讓節能和環保責任制度得到不斷地強化、節能,環境保護的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工作可以以穩定的狀態全面推進,村鎮企業的各種能耗量將會有所降低,節能和村鎮環境保護水平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村鎮建設的綜合效益需要不斷增強。

1.2新時期我國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在新時期,我國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中面臨許多問題。最為常見的是污染嚴重問題。最近這些年來,我國的鄉鎮企業取得了比較快的發展。然而,不能忽視的問題是我們在發展當地經濟的過程中還是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許多不良的影響。除此之外,農藥、化肥等的不當使用同樣可以給村鎮生態環境帶來比較大的破壞。

2.新時期我國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

2.1將村鎮建設中的生態和節能工作落實到實處

生態節能是一項既系統又復雜的工作,同時也是我們在村鎮建設中必須樹立的理念,在實際工作中,若僅僅從設計環節樹立生態節能理念,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相關人員在建設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將村鎮中的房屋建設、采光、供水等工作認真落實到實處,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保證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另一方面還能夠達到生態節能的目的。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方法非常多,這方法是可以直接影響村鎮建設的最終效果的,在村鎮建設中,一定要將生態和節能工作落實到實處,全面促進工作水平的提升。

2.2對現有的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和規章制度進行全面完善

現階段,我國的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隨著能源和環境政策方面的新變化和新動向,我們想要有效提升村鎮建設的節能和環保工作,還需要不斷努力。比如,為了更好地給創建資源、環境、經濟和諧發展的村鎮提供技術支撐。推行村鎮企業負責人環境保護制度,鄉鎮煤礦企業、電廠粉煤灰以及產業延伸環節中廢棄物,應該采取循環與綜合利用等技術,除此之外,在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不斷推動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脆弱性比之前更加明顯,之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優勢大不如以前,這也成為現在導致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通過全面調查顯示,近些年的村鎮建設發展速度比較快,所以也在不斷提升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要求,但是出現的問題是農村勞動力和農業技術并沒有比較快的增長,所以導致出現供求不對稱的問題,許多地方的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工作都受到明顯制約,需要采取相應措施,不斷提升環境保護工作。

2.3保護好村鎮的景觀特色

各個村鎮地區的鄉村景觀是有自己的鮮明特色的,工作人員在設計景觀時,一定要保護好村鎮的這些特色景觀,并且還要對其進行繼承和全面發揚。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村鎮,對于他們的民族特色景觀和風土人情,在村鎮建設過程中千萬不能忽視,應該對其進行全面應用,將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觀和村鎮景觀全面結合在一起。除此之外,開展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時,需要適當運用現代設計技術和高科技手段,并且不能忽視當地居民的心理接受和認同感,避免對當地的特色鄉土文化造成破壞,一方面要保護好村鎮景觀建設,另一方面要創造出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村鎮景觀,與此同時將更加有利于對當地的環境形成保護。

2.4不斷提升村鎮建設的藝術化設計水平

在村鎮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運用人性化的設計方法,不斷加強對生存環境的保護工作,達到既能促進經濟發展又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在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中對人性化方法的運用,能夠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一種新型的方法和模式,能夠促進村鎮景觀生態化和村鎮的可持續發展。

3.結束語

在新的歷史時期,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變得更為重要。在實際工作中,相關單位和個人要關注國家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法律政策的變化發展情況,認識到環境保護的現實意義。與此同時還要強化科研工作,推進技術創新,不斷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不斷推動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各項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要同時進行,不能顧此失彼,要盡最大努力給人們日常的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篇5

2農村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

2.1自然資源的數量和種類不斷減少

在過去,人們為了快速的提高生產力水平和生活質量,片面的追求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進行肆意開采和掠奪。由于當時的資源開采技術水平和資源利用水平有限,造成了大量資源浪費。同時,人們對自然資源的無限制的掠奪,還對地質結構和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害,大量動植物滅絕,淡水資源大量減少,土壤荒漠化日臻嚴重,空氣質量逐漸惡化。盡管,人們通過這種方式,在一段時間內,確實使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人們也享受到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但隨著這樣的經濟發展活動不斷進行,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自然資源的數量和種類的不斷減少,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阻礙是多么的大。許多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某方面自然資源的匱乏,致使其難以長足的發展。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嚴重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2.2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縱觀經濟快速發展的整個歷史階段,人們在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大量有害氣體排入空氣中,影響著動植物的生產和人們的身體健康。大量工業污染物和廢氣物在沒有得到科學有效的處理后就被排放到水和土壤當中,使可用淡水資源和土壤資源大量減少,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由于人們的環保意識差,人們肆意排放生活污水和垃圾,也給環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盡管生態系統本身具有一定的凈化能力,但這樣的凈化能力已經不足以完全將人們排放入系統內的污染物凈化,就這樣日積月累,生態系統中所沉積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越來越多,環境形勢嚴峻。特別是近些年來,溫室效應、土壤荒漠化等問題越來越嚴重,呼吸道疾病等與環境有關的疾病的發病率也快速上升,惡劣天氣出現的頻率不斷增長,人們的身心健康正蒙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脅。由于經濟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正給今后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惑。

3改善農村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關系的策略

3.1增強環保意識

在過去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當中,許多破壞環境的行為都是由于人們缺乏環保意識所造成的。許多人對環境污染物的種類和危害缺乏相應的知識,也不知道環境受到破壞后所給自身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影響。還有一些人認為自己對環境的破壞是微不足道的,不需要對自己太過嚴格。等等這些錯誤的觀念,都是環境破壞的伏筆。因此,在開展環保工作前,要著力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讓人們從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做起,推動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3.2增強環保監管

在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推動下,我國工業生產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綠色、生態的發展方式逐漸在全國普及。但仍舊存在著一些污染排放量大、資源利用率低、環境破壞嚴重的企業。為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環保監管工作,依法懲治這些企業,規范企業生產行為。另外,還要對社區環保、城鄉環保工作進行監管,讓這些工作得到全面有效的開展,改善人居環境。

3.3提升綠色科技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下,人們在綠色科技方面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許多先進的設備設施被投入到生產和環境治理上。一方面,這些新科技在運用到生產當中時,不僅提升產品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還減少生產過程中污染排放;另一方面,這些新科技投入到環境治理當中,能夠快速有效地處理環境污染物,改善環境質量。

篇6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入住我院進行白血病應用化療藥物治療的20例粒細胞缺乏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5±1.2)歲;急性髓系白血病5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4例,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3例,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4例。

1.2全環境保護的護理管理

1.2.1層流潔凈病區的護理管理

層流潔凈病區中的空氣可通過高效過濾器的過濾,能夠有效清除99.97%以上的直徑>0.3μm的微生物及細菌,從而降低空氣對患者的感染率,但是,由于高效過濾器本身無任何殺毒消菌的作用,因此,必須對無菌室進行科學的護理管理與嚴格的消毒隔離,以此達到全環境保護的目的。此外,還應參照層流病房環境規范化管理標準建立或完善現有的層流無菌室[2]。

1.2.2患者的無菌化管理

患者無菌化管理包括體表無菌化管理與腸道無菌化管理,患者無菌化管理要求患者在進入室內前,應做好自身體表衛生工作,如適當修剪頭發、指趾甲等,隨后以1:2000比例的洗必泰藥浴20min,對皮膚褶皺處進行采樣培養,如腋下、腹股及肝周肚臍等,并更換無菌病服;入室后,為消除患者體表上的大量細菌,須以1:2000的洗必泰皮膚擦浴,每日1~2次,以0.05%碘伏擦洗鼻腔及外耳道,每日3次,以3%碳酸氫鈉進行口腔護理,每日3次,此外,每天需以0.05%碘伏進行坐浴,以此進行肛周清潔;腸道無菌化則要求患者口服一定的抗生素,并提供適當的無菌飲食,例如:患者所食用的食品必須經高壓烹制及微波消毒5~10min,水果需以0.05%過氧乙酸浸泡消毒,此外,患者所口服的藥物必須經30min的紫外線照射后方可食用[2]。

1.2.3醫護人員的無菌化管理

醫護人員應加強個人衛生,增強個人無菌觀念,定期做咽部或鼻前庭的拭子培養,患有感冒及流感等疾病的醫護人員不許入內。目前,為了減少醫護人員身上的帶菌量,在層流無菌室工作的醫護人員入室已有固定流程,即換鞋,對眼、鼻、口腔、外耳道等部位進行清潔,更換特制的無菌服飾,以消毒液泡手消毒,最后,逐級進入無菌室開展工作。

1.2.4全環境保護的檢測

為了確保全環境保護措施能發揮其最大預防與控制感染的作用,醫護人員必須每隔1~2周便對層流潔凈病房中的物品、空氣、醫護人員體表以及患者體表進行系統的微生物檢測。空氣檢測包括空氣中落下菌及浮游菌的檢測,將瓊脂培養皿放置于層流病房內的各個區域內,放置時間為5min,檢測標準為細菌菌落數小于10cfu/m3;對于層流病房內的物品,尤其是患者及醫護人員常使用的物品,使用無菌生理鹽水浸濕醫用棉簽反復涂擦于物品表面5×5cm范圍內,并將采樣棉簽置于10ml采樣液中送檢,檢查標準為細菌均落數小于5cfu/m2;醫護人員在進出層流潔凈病區時,均要以無菌生理鹽水反復涂擦手部及暴露在外的皮膚,其中,手的采樣面積大致為30cm2,采樣標準為細菌菌落數小于5cfu/m2;患者體表檢測則是以涂擦法對其體表及肛周等皮膚進行細菌采樣檢測[3]。

2.結果

經醫院消毒殺菌效果以及環境衛生學的檢測結果顯示,嚴格執行有效的全環境保護措施,可使層流病房中的空氣凈化指標、患者及醫護人員自身體表的衛生質量等均達到無菌標準,患者在療養過程中均未發生嚴重感染。

篇7

二、生態農業旅游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歸因與對策分析

(一)生態農業旅游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歸因分析

生態農業旅游導致環境問題,直接原因在于政府對于生態農業項目的監管不到位。目前我國諸多生態農業旅游項目,都缺乏合理的旅游產業的發展規劃,通常是在政府的提議下,在市場的催生中,由當地的農民自發的發展起來的。這種規劃、建設通常缺乏科學性和前瞻性,也沒有進行環境評估,地方政府和農民本著“先搞起來再慢慢發展”的理念,先從資源下手,進行野蠻的開發,全然不顧環境承載力。環境問題愈演愈烈,關鍵還是在于生態農業旅游的從業人員本身環保意識不足,以及其對于經濟利益的盲目追求。誠然,我國近年來生態農業旅游項目的發展使得部分農民轉業從業人員賺得盆滿缽滿,然而這種經濟利益并沒有轉變其思想,向環境要效益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而沒有取得很好經濟效益的項目管理者就更缺乏環保意識,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是能夠主動犧牲環境的。歸根結底,還是從業人員自身眼界與素質的問題,從業人員準入機制、環境評價體系的缺失也縱容了這些思想的蔓延。而我國游客本身的綜合素質問題,也是導致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在特定時間出現嚴重環境問題的導火索。節假日比較集中、游客行程緊張放松對于自己的要求都是使得這一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游客綜合素質的提高也不僅僅是游客單方面的事情,同樣需要多方面來綜合考量與處置。

(二)生態農業旅游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對策分析

要解決生態農業旅游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必須針對問題的原因來對癥下藥的解決。生態農業旅游中出現的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環境問題,其牽涉到社會公德問題、政府管理問題、行業準入制度問題、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問題等,需要各個擊破。

1.我國政府需要切實的對于生態農業旅游中的環境問題負起責任來。

在前期規劃上,一方面,要加強對于生態農業旅游項目的前期規劃,保證其在建設初期能夠考慮到當地的環境承載能力,要將生態農業旅游劃在環境保護區的紅線之外,形成對于環境的有力保護。另一方面,要剪輯健全生態農業旅游項目的準入機制,出臺對于生態旅游項目的環境保護標準,隔絕一批不達到標準的企業,拒絕其進入本行業,同時要在準入機制的基礎上加強追則,對于已經建立起來的相關項目不符合準入機制標準的,要一家家查并關停。如此,從事前和事后進行規范,則能夠使得政府的調控功能發揮完全,形成有效的環保屏障。除此之外,為了給予從業人員提升環境保護硬件設施的空間,政府還應當在別的層面給予具有環保思想的項目以一定的政策、資金上的支撐。如日本制定了《市民農園整備促進法》,政府在硬件配套設施方面給予許多優惠政策,大大解決了休閑農業建園的資金成本;意大利對給予開展農業旅游的單位開辟通路,使其享受政府的有關農業低息優惠信貸和稅收減免政策。我國政府可以政策和支撐促進生態農業旅游的環保建設,幫助從業人員解決切實的困難。

2.針對生態農業旅游的從業人員本身環保意識不足的問題。

政府需要負起責任,對于從業人員進行管理和培訓,在意識上對于其進行指導。而最為關鍵的是,從業人員需要從自身的角度來扭轉思想,接受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生態文明思想,要意識到,企業的長期發展不是靠消耗環境來進行的,而是要靠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和諧發展才能夠實現的。臺灣休閑農業充分利用占全臺面積50%以上的森林資源,融合當地自然、文史資源及特有的農村生產、景觀等,在親和自然的同時實現了很好的盈利。這一案例對于生態農業旅游從業人員的啟事是,相關從業人員還需要開拓眼界,要將具體的發展策略作更為細致、科學的判斷,要主動降低自身項目對于自然資源的依賴,要逐步實現靠農產品和旅游服務實現效益,靠獨特的旅游文化分為和旅游體驗項目來實現效益,要真正將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向服務業轉化,拜托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收”的思想理念。實現以上兩點,最為重要的還是相關從業人員要加強學習和思考,在自我完善的基礎上提升環保意識和發展意識,對于自身企業的發展也會有很有效的提升。

3.從目前造成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的最直接原因———游客旅游導致的環境污染這一問題來看,解決需要的也是多方面的支撐。

一方面,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在規劃時,就需要在硬件設施上考慮到普通消費者的需求,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合適的地點放置足夠的垃圾收納器具,使得游客能夠輕松的完成垃圾的分類、丟棄,不會因為客觀原因導致對于環境的勿擾。另一方面,大眾傳媒以及生態農業旅游項目本身,都要注重對于旅游文明、生態文明的宣傳工作,例如,在環境周期間集中宣傳旅游文明,或者在景區的導視系統、大屏幕上進行旅游文明、生態文明的宣傳,要使得游客在出行的時候能夠有一盞保護環境的明燈在于心中,在不斷的提醒中加強對于自身的自律。在精神文明建設開展數十年的當下,主動去污染環境的游客數量還是少的,只要景區服務到位,應當能夠有效的環節游客旅游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

篇8

19世紀中葉,美國聯邦政府為了鼓勵西部農業開發者,除制定了靈活多樣的土地開發政策外,還陸續頒發了《沙漠土地法》、《鼓勵西部植樹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確了只要在西部地區植樹、種草或修筑灌溉溝渠達到一定面積和一定時間,就可以免費或低價獲得一定面積的土地。這些法律和政策的實施,促進了美國西部的土地開墾和農業的發展。從1836年到1985年,美國中西部新開墾的耕地面積為2.45億英畝,相當于原有耕地面積(1.6億英畝)的1.53倍。隨著耕地的增加,糧食產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1061.3萬t,增加到1989年的1億9120萬t,增加了約17倍;小麥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389.5萬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萬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23.3萬t,增加到1989年的5244萬t,增加了224倍。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糧食出口國;美國主要畜產品的平均年產量:1961~1965年期間,肉類335.28萬t,牛奶1139.9萬t,雞蛋78.4萬t。到了1989年,肉類(不含雞肉)、牛奶、雞蛋的平均年產量,分別增加到1818.9萬t、6543.2萬t、397.4萬t,分別比1961~1965年期間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規模的墾荒活動,在中、西部開發初期,一些農場主為了獲得更加豐厚的農牧業利潤,對那里進行了掠奪式的開發,使該地區的農地、水等自然資源遭到破壞,土地荒漠化加劇,生態失去平衡。

2農業生產與資源、生態環境問題

在美國,由于農業的開發而引起的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如,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鹽害,水質污染,生態系統失衡,等等。

下面討論在美國由于農業開發引起的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鹽害、水質污染4個方面的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

2.1土壤侵蝕

美國聯邦農業部的最新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引起農業生產力低下的土壤侵蝕面積達6900萬英畝,約占耕地總面積3億4500萬英畝的20%。土壤侵蝕主要發生在:長期不斷地種植較單一的農作物的耕地,即不實行輪作、不實行休耕的農地,機械化大農場。此外,美國政府以往的農產品價格扶持政策、增加農戶收入的各項優惠政策,導致農戶以墾荒的途徑擴大種植面積,增加農產品產量,維持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對土地、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由于受風和水的侵蝕,美國全國的農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達27億-31億t;造成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面積達1億1800萬英畝。

2.2一些主要農業生產地區水資源枯竭

根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統計資料:1949年美國可灌溉耕地面積為2500萬英畝,到了1978年則增加到了5000萬英畝,稍后減少到了現在的4500萬英畝,其中包括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1200萬英畝可灌溉耕地和1340萬英畝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區、太平洋沿岸的17個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中央的溪谷地區,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另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調查,1980-1984年,有1400萬英畝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鹽害

美國西部的干旱地區,是“灌溉農業區”,引起鹽害的危險性極高。在這里不但有鈉鹽,還有鈣鹽、鎂鹽等各種鹽類。加利福尼亞州受鹽害最嚴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國峽谷等主要農業區,降水極少,在那里若不進行灌溉,進行農業生產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禮河水、科羅拉多河水。因為科羅拉多河水含鹽,加州中部、南部地區的土壤也含鹽,所以,用含鹽的水灌溉農田導致了耕地表面鹽分過度積累,農作物因受鹽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漸變成了荒漠。現在,對此采取的對策是:用自動撒水器撒大量的水來希釋鹽分,使鹽分流入地下。但是,這樣做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時間一長,地下水鹽分含量增高,當鹽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農作物的根系部位時,就會導致農作物枯死;或用鹽分較高的地下水灌溉農田使農作物枯死。為解決這些問題,也曾采用抽水機抽取地下水的方法,來降低地下水位。但是,鹽分較高的水,向何處排放?這一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例如,為降低地下水位,曾將鹽分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發生了水鳥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動、植物生長畸形,以水生動物為食的水鳥因吃了這里的畸形動物也生長畸形,水鳥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鳥。由于發生了這類事件,排水處于被禁止狀態。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隨著含鹽分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將有100萬英畝的耕作,因鹽害而充耕,變為荒漠。到目前為止,含鹽分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問題仍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

2.4水質污染

由于農業開發、生產活動而引起的水質污染,是眾多損害大而且涉及范圍廣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之一。水質污染主要是由于農業生產活動而產生的地表土流失,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積在湖底或河底,惡化有關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此外,美國的農民為擴大耕作面積,將濕地轉化為農田,也使那里的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就農業生產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隨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產生富營養化問題,給動植物的生存帶來負面影響;殺蟲劑會使水生動、植物產生畸形,乃至死亡。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調查資料顯示:在美國,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質污染物約有50%來自農業生產活動,主要是由土壤侵蝕、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為氮和磷,主要來源于耕地上的化肥與圍欄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糞便。水質污染不僅使地表水質惡化,而且對地下水資源的水質也有重大影響。如果農業生產上使用的化學物質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會污染整個地下水水脈。地下水質污染,危及著農業生產地區人口總數的97%,占美國總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為,這些居民要飲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問題的嚴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美國的農業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面對農業生產、開發資源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美國聯邦政府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注重與農業生產、開發相關的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護耕地、水等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的法規和長期計劃,特別是聯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農地保護計劃”,大規模地實施退耕還草、退耕植樹、或休耕;到1990年共將1億1800萬英畝的農地納入,發揮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1農業立法與資源、生態環境保護

美國聯邦政府于1985年修訂了農業法,修訂后的農業法的主要內容是:①為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出口,政府對農民支付農產品出口補助金;②為減少農產品庫存積壓,擴大農戶對農產品市場的選擇權(交易條件、方式等);③通過實施農地保護計劃(CRP),貫徹對農地進行保護的方針。此外,該法還包含了有關資源、環境保護的條款、草地保護、沼澤地保護等條款,制定這些條款的目標是:持續地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保護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為實現該目標,政府制定了長期性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計劃,即與該法相輔相成。

1990年美國聯邦政府再次修訂了農業法。修訂后的農業法的目標是:通過實施農地、水等資源的保護及水質改善、濕地的生態環境系統保護、食品安全性保障對策,以保證農業生產力的持續提高,保證向消費者供給“綠色”的農產品。為實現上述目標,在農業法中還增添了關于“持續農業”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條款。

修訂后的《農業法》,沿襲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針,增加了對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該法的主要政策目標是:市場理論的應用;提高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農地、水資源)。該法由9項條款組成,有關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條款是第2項和第7項。

3.2農地保護計劃

就其內容來看,可以說是荒漠化防治計劃。其主要內容是:針對農業生產給土地、水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在容易發生荒漠化的地區,實行有計劃的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及休耕(如種植以改良土壤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國聯邦農業部的監督下,對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實行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同時,作為補償,由聯邦農業部每年向該計劃的參加者(農戶),支付一定數量的補助金(按每英畝一定的單價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積的方法計算,并被稱為地租,下同):聯邦農業部退耕還草或退耕還林的農民支付樹木和草的種植費用總額一半的補助金(一次性的補助)。

農地保護計劃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農地土壤侵蝕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還有以下五個較具體的目的:①通過農地保護計劃的實施,長期保持美國農業的食品及天然纖維的生產能力;②減少由農業生產而產生的環境污染物質的數量;③改善水資源質量;④保護野生動、植物;⑤通過減少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方法,抑制農產品生產過剩,通過總量控制來保證農戶增加收入(穩定和提高農產品價格)。

根據聯邦政府統計,1989年聯邦農業部對大約6300萬英畝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每年減少土壤侵蝕量達8億t;到1990年,聯邦農業部對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1億1800萬英畝耕地,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

在美國,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常常會遇到阻力。例如,是參加會減少收入的農地保護計劃(CRP)、還是維持以前那種較大耕作面積的農業生產活動之間進行選擇時,農民更偏好后者。

在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的區域內,如果農戶不參加農地保護計劃,則取消該農戶享受政府扶持及參加聯邦農業部“農產品計劃”的資格。

到了1996年,最初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的耕地(休耕、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已經過了10年的保護期,也就是說已經失去了向農業部領取地租的資格,一部分休耕的農地可以從新進行農作物種植了。但是,擁有這些耕地的主人,必須嚴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農業法中有關農地保護的條款來耕作。否則,他們將不得不同農業部的“農產品計劃”說“再見”了。那些退耕還草、退耕還林的農地,則永久地退出農作物的生產。

3.3防止水質污染對策

1987年美國頒布并實施的《水質法》、《水質凈化法》,根據該法的規定,各地方(州)政府有義務每年向聯邦政府報告關于緩解農業水源水質污染問題的對策及成果。1988年美國聯邦農業部公布了“土壤、水資源保護全國計劃”及“區域水資源水質凈化計劃”,并通過該計劃的落實,管理著全國22個區域性水資源水質凈化計劃的實施。現在看來,全國各地的農地、水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證明,上述各項法律和計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資源、環境保護對策

3.4.1可持續農業

所謂“可持續農業”,一般是指“能夠持續地利用資源進行農業再生產或能夠進行資源的再利用,把農藥、化學廢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實現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生產安全農產品(食品)的同時,保持較高水平的農業生產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農業管理體系。”

實現可持續農業的手段是:①改革現行的農業種植、養殖體系中不利于農地、水等資源保護的部分;②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方式;③促進家畜糞尿等農家有機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綠肥的利用;④實施保護農地、水資源的保護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種植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的復合經營模式。

通過上述手段來防止土壤侵蝕、荒漠化蔓延、水資源水質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護農地、水等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農業生產,提供安全的(衛生的)農產品。

3.4.2關于“保護性耕作方法”

篇9

首先就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而言,經濟考核標準的制定與相關考察因素的確定十分重要。換言之,政府在進行經濟考核時不僅僅要注重經濟發展的水平,同時更應注重對一些民生指標的考核,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實現建設和諧社會的目的,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如果某一地區官員的晉升標準僅僅以當地生產總值為衡量標準,那么當地官員在順應這一趨勢的同時難免會忽略掉環境惡化的現象及問題。目前已有很多因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進而導致環境遭受破壞的案例被媒體報道,為此,針對這種現象,政府在制定官員評價標準時一定要綜合考慮環境發展問題。

2企業職責

就環境污染及破壞而言,企業無疑是導致環境逐步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政府針對這種現象出臺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大對環保產業的支持與鼓勵,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污染嚴重產業的發展。然而,法律法規的制定終歸還是要企業來實施執行,因此企業的自律性顯得至關重要。可以說,本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企業的自律性在環境治理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3公眾的參與

環境遭受破壞帶來的危害主要由居民來承擔,可以說,環境破壞在很大程度上給居民的生產及生活活動帶來諸多不便。此外,環境質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到當地居民對當地政府工作的評價。為此,政府應積極引導居民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工作之中,進而推動社會與經濟的和諧有序發展。

二、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的構建與完善

1逐步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管理體制中,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建立與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而在進一步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的同時,我們需進一步明確政府與市場調節在這一體系中的地位及作用。在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制過程中,我們可以嘗試采取以下幾種方式:(1)首先,可以建立相應的環境稅,也就是針對一些對環境帶來污染及破壞的活動征收的稅款,通過環境價格體制的建立及逐步完善,環境資源的成本逐步由外部成本轉化為企業的內部成本,這無疑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企業進一步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及治理工作。(2)此外,對于一些新型市場,相關政府部門及機構也應積極借鑒國外的相關經驗及法規制定特點,通過進一步結合我國新型市場自身發展的特點進而逐步建立與完善我國的碳排放等新型交易市場規則。盡管目前我國已有相關方案出臺,但對于新型交易市場的建設與完善工作仍需進一步加強與改進。(3)最后,法律法規的制定應進一步注重對環境保護懲罰措施的規范與推行,可以說,刑法懲治措施無疑是進一步確保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的重要保障。而目前盡管我國現有刑法中也存在相關的條款及規定,但其推行及可操作性卻相對較差,這也就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刑法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及成效。為此,我們應逐步改善環境保護刑法的實施狀況,這些懲治措施及手段無疑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增加環境污染及破壞的成本,進而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的執行與實施。

2保障公民的環境保護參與權

在環境保護方面,公民參與權的首要前提與基礎是公民的知情權。沒有環境知情權的保障,就談不上公民的環境保護參與權,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公民的環境權。環境資源本身作為一種公共的資源及財產,其保護與相關工作理應離不開公眾的積極參與。而目前我國相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中對公眾參與權并沒有諸多的涉及,一些法律法規即使有所涉及,其對公眾環境保護參與權的規定也相對較模糊。另外,目前我國公民參與環境保護的成本也相對較高,在選擇公眾代表參與到環境保護決策中時的客觀性依舊有待考察。而目前對于阻礙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決策及行為并沒有對應的懲罰機制及措施,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降低公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為此,在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方面,我們應進一步明確公民的參與權,并切實加強對公民相關環境權利的保障工作及機制。

篇10

水利工程項目的建立會造成大量的污染在水利工程施工的過程中,開挖、灌溉都會產生大量的施工廢水,這些廢水很多沒有經過處理就排入河流,給河流的水質造成污染。水庫的建立會使泥沙沉降,水質變好這樣在藻類的光合作用下,水體開始富營養化。水利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粉塵污染物,對周圍的空氣質量產生不良的影響。在施工過程中一般會用到炸藥等進行爆破,這就會產生噪聲污染。

1.2水利工程項目對生態環境的積極影響

水利工程項目的修建也會給環境帶來積極的有力影響。會解決一些地區的旱澇等環境的惡化問題,解決一些地區因為缺乏水資源造成的阻礙經濟發展的問題。尤其是我國的南北方水資源分布不夠平均,水利工程項目的建立能積極地減少這方面的問題。會改善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我國人口眾多,資源不斷地減少,只有通過改善環境才能促進生產生活。例如,小浪底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地的旱災問題,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水利工程的修建還能夠優化一些地區的水文環境。一些地區土地沙化問題比較嚴重,通過水利工程的建設對泥沙能夠有很好的增加河道的暢通作用。

2解決水利工程對環境不利影響的相關措施

2.1合理的規劃水利工程保護水體環境

在進行水利工程設計時,不僅僅要關注其經濟效益,還要著重的考慮環境問題,我們國家拒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的增長。將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考慮到設計規劃當中。要使水利工程的建設不僅僅增加經濟效益還能改善生態環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

2.2嚴格審查水利工程的建設,嚴禁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在水利工程項目審查的過程中,要按照其合法性嚴格的進行檢查。在修建過程中涉及文物古跡、風景名勝、歷史文化遺產等等方面,以保護為第一原則,如果一些水利工程嚴重地影響到了生態環境一定要進行停頓整治,重新的進行評估和審查,加強污染物的治理能力。

2.3加強工程監管,避免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

在水利工程竣工以后,要加強監管,并不是在建造過程中沒有對環境產生破壞就符合標準。要把原本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使周圍的環境越來越好,加強監管和治理,建立起生態補償機制,做到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

2.4注意水利工程周圍環境的檢驗

在水利工程進行設計和檢驗周圍的環境的時候,要避免水利工程的建設對周圍的地質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地殼的松動引起的地震災害等等。積極的增加科學技術的含量,以免水壩的建設影響周圍霧氣和雨水天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垫江县| 汽车| 沾化县| 高邮市| 嘉禾县| 石台县| 阳东县| 鄂州市| 化隆| 赤壁市| 孟连| 广水市| 吉木乃县| 尚志市| 子长县| 萍乡市| 永福县| 芷江| 池州市| 无棣县| 遂溪县| 边坝县| 娄烦县| 射阳县| 来安县| 蕲春县| 宜章县| 汝南县| 博白县| 丹江口市| 钟祥市| 烟台市| 永新县| 金门县| 新泰市| 卫辉市| 楚雄市| 昌都县| 商洛市| 巴中市|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