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美學分析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21 17:15: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美學分析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美學分析論文

篇1

盡管彌散到美容美發、短信聊天、閃客漫畫這些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時尚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依然擁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倘若我們采取現象學的態度直接面對那些充斥街頭巷尾、沙龍會所、報刊專版乃至電視新聞的時尚事件,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可能就是它們極力炫耀的那些生猛鮮活的感性內涵:五光十色的絢麗形象、狂放不羈的本能意欲、心猿意馬的震撼體驗……這種強烈的感性內涵,正是嚴格意義上的“時尚”區別于其他那些同樣能在一段時間內受到人們推崇而流行的行為方式的本質所在。無論如何,人們很容易就能品味出為了追趕時髦與出于虔誠信仰而佩戴十字架的微妙差異;同樣道理,不管“學習外語”以怎樣的勢頭風靡天南海北,它也不可能像“跳踢踏舞”那樣被看成是本真意義上的“時尚”。因此,如果要下一個定義的話,“時尚”可以說就是人們出于感性炫耀的目的所追求的新穎流行的感方式。

由于這一機緣,時尚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美”的濃郁意蘊。眾所周知,鮑姆嘉通正是選擇了“感性學”(Aisthetikos)這一術語為“美學”學科命名的。盡管受到西方哲學傳統認知理性精神的影響,他偏重的主要還是所謂“審美”的認知感性內涵。但在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爾這些非理性主義哲學家那里,本能感性、肉身感性等對于美和藝術的統御作用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強調。而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無論是“羊大為美”、還是“羊人為美”,這兩種語義詮釋所突顯的,恰恰都是“美”在本能感性、肉身感性向度上引發人的感性愉悅、構成人的感性存在的鮮明特征。就此而言,我們當然沒有任何理由否認旨在炫耀人的感性生存的時尚文化的美的屬性。

其實,在上述三類時尚現象中,藝術類時尚原本就是一些嚴格意義上的審美活動,其一般本質與那些古典高雅的音樂藝術、舞蹈藝術、繪畫藝術并無二致。至于裝飾類時尚亦即美容美發、服裝飾物、家居裝潢等,它們的感性形象也總是呈現出無可否認的美的特征,在許多時候甚至以“炫美”作為首要的價值取向。即便那些相對缺失感性外觀的休閑類時尚,同樣也能憑借它們的感性本能內涵、自由游戲規則和強烈愉悅刺激,與美的王國建立密切的關聯。舉例來說,作為當前流行時尚的探險、蹦極、攀巖、滑翔以及各類“極限運動”,與其說是旨在爭金奪銀的競技體育項目,不如說是充滿游戲情趣、追尋高峰體驗的感性“炫美”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時尚的語境其實可以在總體上完全納入“美”的語境之中,以致我們能夠順理成章地把它看成是一種具有美的價值規范的特定文化現象;甚至是人在感性向度上展開的一種獨特的美的存在樣態。

如是強調時尚文化的“美”的內涵,當然能夠解釋從美學視角研究時尚文化的可行性,但似乎還不足以證明確立時尚美學這門學科的必要性。畢竟,假如時尚美與自然美、人體美和藝術美沒有什么有意義的差異,甚至還可以設法還原到這些美的現象那里,那么,我們在現有美學理論的框架中探究時尚美也許就足夠了,不必勞心費神再去建立一門相對獨立的時尚美學。

然而,時尚美的確具有一些與其他美的現象不同之處??傮w上,時尚美的獨特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時尚美的人本性。近來在幾乎所有的話語系統中,“以人為本”都成為一句點擊率極高的響亮口號。但我們讓時尚美也來追趕這一“時尚”,卻有其自身的特定理由。問題在于,與傳統的自然美和藝術美有所不同,時尚美并不是某種位于人的存在之外的異質客觀對象,而人們也不只是在主客二分的模式中作為所謂的“審美”主體去面對、欣賞和評判作為客體的時尚美。相反,如上所述,時尚文化已經成為當代人自身的一種美的存在樣態,一種旨在炫耀人的感性存在、確證人的感性價值的生活方式;即便那些設計出來的時尚產品,也只有融入到人的這種存在樣態之中、構成人的這種生活方式的內在要素,才能成為本真意義上的“時尚”。因此,人的存在構成了時尚的本根,時尚則只有服務于人的人性生活、滿足人的人性需要、實現人的人性愿望,才有可能維系自身的存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時尚美在本質上是人本性的而非異化性的。誠然,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種種原因,往往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以時尚事件外在地束縛扭曲人的本真存在的異化現象,但時尚美的內在發展卻必然要求消解異化性、復歸人本性,使其真正成為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現象。

其次是時尚美的大眾性。這一點直接受到了時尚文化自身本質——“受到人們推崇而流行的行為方式”——的內在規定,并與經典藝術美的精英性形成了鮮明反差。誠然,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即便精英藝術家創作出來的經典作品,也必須經過普通受眾的欣賞和評價才算真正完成,但嚴格說來,經典藝術美的價值首先還是在于藝術家個人靈感、想象、才能和創意的體現,普通民眾的接受和參與只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才能顯示其意義,并且難以徹底擺脫“被動接受”的烙印。相比之下,流行時尚美的價值卻明顯不同,它往往直接取決于普通民眾的主動選擇和積極參與,以致在時尚語境中,“火”這個字幾乎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能夠成為衡量各種時尚事件價值實現程度的一條準繩。其實,今天的旅游觀光和人體美飾之所以能成為“時尚”現象,也是因為它們不再像以往對自然美和人體美的鑒賞那樣,只是屬于文人雅士的個體性特權,而是變成了普通百姓的大眾性活動。

再次是時尚美的肉身性。像其他美一樣,流行時尚美也具有在功利基礎上超越功利的特征。但與眾不同的是,它的這種超功利性主要是通過炫耀人的肉身感性內容(生命活力、性感惑力、氣質魅力等)實現的。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因為這些因素大都具有生理本能的內涵,與人們的實用功利需要也密切相關。所以,雖然經典藝術美也會在不同程度上涉及肉身感性,但它往往會憑借隱飾、變形、轉移、升華的方式遮蔽或消解這些內容,以致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把“無關于利害”列為美的首要特征。相比之下,流行時尚美卻反其道而行之,盡可能通過直接、明白、堅執、彰顯的方式,敞開或澄明各種肉身本能的因素。舉例來說,西方人體繪畫和古典舞蹈雖然無可否認地包含本能的內容,卻總是試圖在其表現形式中消除這些內容的蛛絲馬跡,著重展示人的存在中那些更富有精神意蘊的因素,相比之下,當今時尚領域的人體裝飾和流行舞蹈,卻仿佛不屑于掩飾它們蘊涵的本能因素,反倒通過精心設計的外觀炫象,有意敞開和高揚這種肉身感性的內容,甚至某些與本能沒有多少關系的時尚事件(如家具裝潢、汽車造型等),也極力標榜自身在這方面的誘惑意味,以致“性感”成為時尚語境中濫用程度最高的一個詞匯。當然,我們不能僅僅因為時尚文化的這種肉身性就把它拒斥在“美”的大門之外,因為它歸根結底還是在以超功利的炫美形象顯現人的本質力量(肉身感性層面上的本質力量),而不是通過功利性的占有活動滿足人們的物質實用需要。進一步看,這種“以高揚肉身的方式超越功利”的特征,同時也構成了時尚文化的一個內在悖論:一方面,如果時尚文化不能充分超越實用功利,它就無法成為美的現象——某些低俗的時尚事件正是因為在炫耀肉身本能的時候沒能超越功利,才難以充分呈現“美”的價值,另一方面,如果時尚文化沒有充分高揚肉身本能,它又很難成為時尚現象——某些高雅的藝術作品正是因為在超越功利之后沒能高揚肉身本能,才難以充分地“時尚”起來。

最后是時尚美的設計性。從美的形成與人類行為相關的角度看,如果說現實美(包括自然美以及梯田大壩之類的人工美)的特征是“伴生性”,亦即通過某些并不是以“美”為直接目的,而是以實用功利為基本取向的生產活動所產生,藝術美的特征是“創作性”,亦即通過藝術家以“美”為直接目的的創作活動所產生,那么時尚美的特征則可以說是設計性,亦即通過某些既以“美”為重要目的,又包含其他價值取向(像獲得大眾認同、成為流行時尚、實現使用價值、贏取經濟效益等)的設計活動所產生。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時尚美的創造活動,同時也向它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事實上,在藝術美的創造中,除了受到媒介、對象和方式等因素的限定外,藝術家的自由想象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地大展身手,相比之下,在時尚美的創造中,諸如時代的特點、大眾的喜好、流行的趣味,乃至產品的用途、市場的需求等因素,都會在不同程度上發揮限定作用,使其相對缺失自由創作的內涵,更多具有藝術設計的意蘊。英文里的“fashion”在作為動詞時具有的“借助工具塑造成型”的語義,已經從詞源學角度折射出時尚美的這種設計性特征;當前時尚語境中頻繁出現的“包裝”一詞(不僅指各種時尚產品的“包裝”,有時候甚至指某些流行偶像的“包裝”),更充分地體現了時尚美這種針對大眾口味量身定做、八面玲瓏的獨特之處。所以,如何在種種非審美因素的限定中確保審美價值的充分實現,也構成了時尚文化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

除上述特征外,時尚美還具有自炫性、體貼性等重要特征;具體到各種時尚現象,其獨特之處就更為豐富了。正是這些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使得作為一門分支學科的時尚美學不僅可行而且必要。

鑒于以上理由,目前我們很有必要開展時尚美學的理論探討。概括地說,作為美學的一門分支,時尚美學的目的和任務就在于:從美學視角考察時尚文化的本質特征,把握時尚文化的內在規律,探討時尚文化的發展趨勢。

篇2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一種適應性變化就是能夠抵御外界氧化損傷而保持自身穩定。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和一些非酶類物質維生素E、維生素C在抵御外界氧化損傷中都起了重要作用,還有鮮為人知的血紅素加氧酶(HO)在應激條件下保持細胞的穩定性也至關重要。HO基因缺失的個體不能正常生長并且對氧化損傷的敏感性增加,直至最后死亡[1]。HO是血紅素氧化的限速酶,在體內有3種同工酶,HO1、HO2和HO3,分別由不同的基因編碼,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HO1與HO2之間是40%,HO2與HO3是90%。他們在分子結構、表達調節和組織分布中有很大差異。HO1為誘導型而HO2為構成型。HO的第3種亞型HO3最近才被發現,與HO2結構相似,但對血紅素的分解功能較弱。HO1在組織氧化損傷的病理條件下起著保護細胞作用,而HO2則起著生理性調節作用[2]。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對HO1的基因表達、調控以及與疾病的關系等方面。

1HO1的一般生物學特性與功能

HO1也稱之為熱休克蛋白32(HSP32),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種同工酶。相對分子質量為32000,染色體定位22q12,在細胞中定位于微粒體,誘導性表達于肝、脾、心、肺、血管平滑肌、腦等組織,誘導因素為應激、缺氧、內毒素、過氧化氫、重金屬、紫外線、細胞因子、生長因子等。作為血紅素降解的限速酶,HO1降解由衰老或破損的紅細胞釋放出血紅素,首先生成膽綠素、一氧化碳(CO)和Fe2+,然后膽綠素在膽綠素還原酶作用下轉換成膽紅素,Fe2+誘導并參與了體內鐵蛋白的合成。在血紅素降解過程中需要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供氫并消耗O2。以往認為血紅素代謝產物不僅對機體無益,過量時還可對機體造成損害。如游離膽紅素如果不能和葡萄糖醛酸充分結合并排出體外,就容易透過血腦屏障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傷;Fe2+可產生活性羥基引起嚴重的氧化應激,導致細胞膜損壞和組織的損傷[3];而CO和血紅蛋白結合后可造成組織缺氧。隨著研究深入,人們對HO1及其催化產物在機體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首先HO1分解血紅素,避免了血紅素對細胞的損傷,催化過程中消耗了O2,減少了氧自由基生成。其次HO1的催化產物鐵蛋白、CO、膽紅素在氧化應激中起著保護組織細胞的作用,其中鐵蛋白可降低細胞內Fe2+的濃度[4],同時HO1還可以上調內質網上的Fe2+通道,促進細胞內Fe2+泵出[5],防止由Fe2+介導的氧化應激損傷;膽紅素作為HO1的代謝產物,能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防止細胞脂質層過氧化,而且游離膽紅素比結合膽紅素更能有效地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分解[6];CO可以促使血管舒張,其機制為CO和NO一樣可以活化鳥甘酸環化酶,使三磷酸鳥嘌呤核苷(GTP)轉化成環磷酸鳥甙(cGMP),使血管舒張;CO還可以通過刺激平滑肌細胞膜上的K+通道促使血管舒張,以及抑制縮血管內皮素(ET1)的釋放所引起的血管收縮[7]。另外,CO還通過鳥甘酸環化酶活化P38有始分裂原活化MAPK信號轉導途徑,既可抑制炎癥因子的基因表達,又可促進抗炎因子的產生來抑制炎癥反應[8]。除此以外,CO還有防止血管平滑肌細胞過度增生、抗血小板聚集、抗凋亡等作用。

2HO1的誘導與表達

調控HO1可以被許多不同種類的因素所誘導,這些因素的共同特點是都能引起氧化應激,并通過有絲分裂原活化MAPK、蛋白激酶C、cAMP依賴性蛋白激酶A、cGMP依賴性蛋白激酶G等不同的信號途徑來誘導HO1基因表達。研究表明,HO1基因表達調控主要在轉錄水平上,HO1啟動子區域包含不同的順式反應元件,包括激活蛋白1(AP1)結合位點、金屬反應元件、抗氧化反應元件、熱休克和血紅素反應元件等,轉錄因子如氧化應激反應轉錄因子NFκB和AP1等與這些特殊元件結合可導致HO1基因激活。但HO1基因調控在不同細胞種類和物種之間有很大差異,如在大鼠HO1的啟動子上有熱休克反應元件,熱休克可促使熱休克核因子聚集到相應的基因片段使HO1基因穩定。但在人類,兩者結合則會引起HO1基因的表達[9]。目前研究最多的轉錄因子是激活蛋白因子1(AP1)家族,其中NFE2相關因子2(Nrf2)最為重要。Nrf2可以和HO1基因抗氧化反應片段結合,調節相關基因,在氧化應激細胞反應中起重要作用。動物試驗證實在小鼠HO1基因的增強區有一10bp序列,被稱為應激反應元件(StRE),對于缺氧以外各種因子引起的應激反應非常重要,StRE中包含了AP1家族結合位點,兩者結合可誘導HO1基因表達,而StRE突變會使HO1基因在應激狀況下不能被活化,顯示了AP1蛋白在HO1基因表達調控中的作用。其他轉錄因子如低氧誘導因子1(HIF1),在與HO1基因相應片段結合后可誘導缺氧狀況下的HO1基因表達[10]。HIF1在含氧量正常情況下也可被一些受體介導因子如生長因子、細胞因子所誘導,但效應遠低于低氧因素,低氧可以通過MAPK或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號通道介導HIF1蛋白合成[11]。

3HO1與心血管系統

3.1HO1與冠狀動脈疾?。–AD)早在1994年Schwertner等[12]第一次發現了血漿中膽紅素的濃度與CAD的發病率成顯著負相關,這個重要發現提示血漿中的膽紅素濃度低于正常可能會導致缺血性心臟疾病的發生。隨后,Hopkins等也注意到有家族性CAD的病人血漿中的膽紅素濃度明顯低于無家族史的病人。Hunt等進一步證實遺傳性膽紅素濃度降低病人早期易患CAD。另外人們發現膽紅素血漿濃度與許多CAD的危險因素如吸煙、低密度脂蛋白、糖尿病、肥胖呈負相關,與CAD保護性因素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關。但即使消除了CAD的危險因素,膽紅素血漿濃度降低仍易導致CAD,表明了血漿中的膽紅素濃度直接與CAD相關。CAD與氧自由基生成、脂質過氧化、動脈粥樣硬化以及炎癥有關[1314]。血管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是因為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并被內皮巨噬細胞吞噬后形成了富含脂質的泡沫狀細胞。而膽紅素能防止脂蛋白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從而阻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同時膽紅素能清除氧自由基和與炎癥有關的過氧化氫,保護心肌細胞膜免受氧化損傷。HO1還可通過其他途徑來影響CAD的發生。如HO1分解血紅蛋白(Heme),減少了Heme對心肌細胞的氧化損傷;產生的CO可通過活化鳥甘酸環化酶增加平滑肌細胞內的cGMP,使冠脈平滑肌舒張,還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增生;HO1促使鐵蛋白合成增加也消除了由細胞內鐵引起的細胞損傷和慢性炎癥??傊琀O1及其代謝產物可通過不同的途徑降低CAD發病的危險性。

3.2心臟缺血再灌注損傷隨著心臟移植、體外循環、冠脈搭橋、冠脈介入治療應用于臨床,缺血再灌注損傷已引起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動物實驗顯示,氧自由基、鈣超載、心肌纖維能量代謝障礙、血管內皮細胞、一氧化氮、中性粒細胞、細胞黏附分子和細胞凋亡等均可能參與再灌注損傷的發病過程。而HO1作為抗氧化應激的蛋白酶,它在心肌缺血及隨后的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Clark等[6]發現在心肌缺血前24h用氯高鐵血紅素(HO1誘導劑)預處理,再灌注后心肌功能較對照組有顯著改善,而且在HO1高表達的區域,線粒體完整性保存較好,心肌梗死面積明顯縮小。氯高鐵血紅素預處理是否影響其他熱休克蛋白(HSP)的水平或觸發其他的心肌保護機制還缺乏試驗證實,但用HO1抑制劑后即使再用氯高鐵血紅素預處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依然沒有加重[15],表明HO1與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程度有直接聯系。同樣,Vulapalli等研究HO1在缺血再灌注心肌保護中的作用時發現,在心肌細胞中選擇性表達HO1的轉基因小鼠能有效防止缺血再灌注誘導的心肌細胞凋亡,而且HO1高表達并沒有影響到其他細胞保護性基因如HO2、HSP90的表達,這進一步證實了HO1在缺血再灌注中直接的心肌細胞保護作用。除了HO1在催化中消耗O2,減少了氧自由基形成以及HO1的催化產物膽紅素的抗細胞氧化作用外,對于HO1催化產物CO在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保護作用,Yet等[16]發現CO可以阻止炎性細胞浸潤,減少炎性滲出。作用機制可能是CO抑制細胞間黏附因子1(VCAM1)、血管細胞黏附因子1(ICAM1)基因的表達,阻礙了中性粒細胞在血管壁上的黏附、滲出和浸潤,減少了炎性反應對心肌細胞的損害。CO舒張血管作用提高了再灌注心肌的血流,也可以減輕再灌注心肌的損傷。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和炎癥反應必然會導致心肌細胞的壞死和凋亡而造成心肌功能損害。Soares等[17]證實HO1過度表達可以抑制由腫瘤壞死因子(TNFα)引起的內皮細胞凋亡。Vulapalli等[18]的試驗結果也證實了HO1的抗調亡作用,但抗調亡機制尚不清楚,推測除了HO1的催化產物膽紅素和CO的抗氧化、抗炎作用抑制了引起細胞凋亡的因素外,HO1還促進抗凋亡基因Bcl2、抑制促凋亡基因caspase3的表達,提示HO1與凋亡相關基因之間的傳導途徑可為減輕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心肌損傷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3.3心肌重構以往人們認為心肌重構是由血壓或容量負荷增加引起心室壁應力的適應性變化,包括心肌細胞體積增大,心肌膠原蛋白合成增加。盡管開始是一種心臟功能代償機制,但病理性心臟肥大逐漸發展最終會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心臟重構過程中,心肌不斷對細胞外刺激如機械應激、缺血、氧自由基、生長因子、血管活性肽、激素等作出反應,心肌細胞體積不斷增大,膠原蛋白合成增加最終導致心力衰竭。有研究人員發現,HO1過表達能減輕Wister大鼠由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引起的心肌肥厚,但不能緩解由AngⅡ引起的高血壓[19]。這個發現提示AngⅡ引起的心肌重構可能并非直接繼發于AngⅡ引起的高血壓,HO1可能直接作用于心肌組織而非通過血壓調控機制來減輕心肌重構。Hu等認為由AngⅡ誘導產生的活性氧簇作為刺激心肌生長的信號分子而非由AngⅡ引起的血壓增高,在心肌重構中起了主要作用。而HO1的催化產物膽紅素清除活性氧和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活性氧簇引起的心肌重構。這種假設和早期研究抗氧化可以抑制心肌重構的試驗結果相吻合。總之,活性氧被認為是一種生長刺激因素的信使,明確活性氧在心肌重構時的傳導途徑,用HO1作為基因治療手段,可以為臨床治療心臟損傷后的心肌重構提供一種新的方法。

4小結與展望

HO1性質、功能與調控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大量研究表明HO1對氧化損傷所引起多種疾病具有保護作用。HO1催化血紅素降解的3個產物CO、膽紅素和鐵蛋白是發揮細胞保護作用的關鍵分子。雖然每個產物獨自作用時都有保護作用,但是細胞保護作用主要是三者協同作用的結果。當應激發生時,適量HO1的誘導產生,能維護細胞自身穩定,實現對細胞的保護。目前加拿大研究人員利用經改造過的病毒為載體,把額外的HO1基因副本釋放到實驗鼠的心臟組織,使其在缺血、缺氧情況下能迅速地制造出大量的HO1蛋白,以減輕心臟病發作對心肌的損傷。目前對HO1的研究已有很大進展,但HO1的分子結構、催化反應機制、調控系統尚未得到很好了解,有待進一步探索;3種降解產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還知之甚少。進一步探索HO1以及血紅素催化產物的細胞保護機制、HO1生成量調控已成為下一步研究的重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HO1將會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藥物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YachieA,NiidaY,WadaT,etal.Oxidativestresscausesenhancedendothelialcellinjuryinhumanhemeoxygenase1deficiency[J].JClinInvest,1999,103(1):129135.

[2]WagenerFA,daSilvaJL,FarleyT,etal.Differentialeffectsofhemeoxygenaseisoformsonhememediationofendothelialintra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expression[J].JPharmacolExpTher,1999,291(1):416423.

[3]AlayashAI,PatelRP,CashonRE.Redoxreactionsofhemoglobinandmyoglobin:biologicalandtoxicologicalimplications[J].AntioxidRedoxSignal,2001,3(2):313327.

[4]TortiFM,TortiSV.Regulationofferritingenesandprotein[J].Blood,2002,99(10):35053516.

[5]BarananoDE,WoloskerH,BaeBI,etal.AmammalianironATPaseinducedbyiron[J].JBiolChem,2000,275(20):1516615173.

[6]ClarkJE,ForestiR,SarathchandraP,etal.Hemeoxygenase1derivedbilirubinamelioratespostischemicmyocardialdysfunction[J].AmJPhysiolHeartCircPhysiol,2000,278(2):H643H651.

[7]ChenYH,YetSF,PerrellaMA.Roleofhemeoxygenase1intheregulationofbloodpressureandcardiacfunction[J].ExpBiolMed,2003,228(5):447451.

[8]SongR,NingW,LiuF,etal.RegulationofIL1betainducedGMCSFproductioninhumanairwaysmoothmusclecellsbycarbonmonoxide[J].AmJPhysiolLungCellMolPhysiol,2003,284(1):L50L56.

[9]OkinagaS,TakahashiK,TakedaM,etal.Regulationofhumanhemeoxygenase1geneexpressionunderthermalstress[J].Blood,1996,87(12):50745084.

[10]LeePJ,JiangBH,ChinBY,etal.Hypoxiainduciblefactor1mediatestranscriptionalactivationofthehemeoxygenase1geneinresponsetohypoxia[J].JBiolChem,1997,272(9):53755381.

[11]BiltonRL,BookerGW.Thesubtlesidetohypoxiainduciblefactor(HIFα)regulation[J].EurJBiochem,2003,270(5):791798.

[12]SchwertnerHA.Associationofsmokingandlowserumbilirubinantioxidantconcentrations[J].Atherosclerosis,1998,136(2):383387.

[13]MylonasC,KouretasD.Lipidperoxidationandtissuedamage[J].InVivo,1999,13(3):295309.

[14]RossR.Atherosclerosisaninflammatorydisease[J].NEnglJMed,1999,340(2):115126.

[15]WagenerFA,VolkHD,WillisD,etal.Differentfacesofthehemehemeoxygenasesystemininflammation[J].PharmacolRev,2003,55(3):551571.

[16]YetSF,TianR,LayneMD,etal.Cardiacspecificexpressionofhemeoxygenase1protectsagainstischemiaandreperfusioninjuryintransgenicmice[J].JCircResAm,2001,89(2):168173.

篇3

人類對地理的認識和理解,從來都離不開媒介的幫助;任何媒介形態的生成、發展和嬗變,也必然在一定的地理空間中展開。媒介與地理之間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決定了媒介地理現象的廣泛存在,以及媒介地理學研究視野的學術必要性。作為交叉性的學術空間,媒介地理學是“一個曾被長期忽視的學術領域和審視窗口”①,需要綜合傳播學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展開深入的探討。

在通論的意義上,地理學一般有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兩大基本分支,前者研究地球的自然特征,后者研究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相互關系。媒介地理學視野中的地理概念,主要在人文地理環境的意義上展開。人類的文明史,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人類適應、改造和保護自然環境,同時又不斷發展和創造人文環境的歷史。這決定了媒介地理學的兩種基本的研究路向,其一是歷史性的回溯研究,其二是當代性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動態的前瞻研究。回溯是為了清理和總結既有的知識以及方法積累,前瞻是為了進一步開拓新的理論空間與思維。面對日新月異的現代傳媒與不斷更新的人文環境,當代性的前瞻研究無疑更具有理論的實踐意義。

媒介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同媒介、地理的相互關系及其互動規律”②。規律的總結需要以關系的辨析為前提和基礎。關系有兩種基本形態,一是影響關系,二是差別關系。從根本上說,媒介地理學展開的就是一種關系研究與比較研究,即以人為焦點,一方面透視特定人文地理環境對于特定媒介形態的影響關系,一方面比較相同、相似、相關媒介中地理形象景觀的差別特征。本文試圖立足本土中國的當代視角,對此展開初步的思考。

一、地理中的媒介:整合與分層

人文地理環境的特定性主要表現為傳統與現代兩個方面。文化的現展以趨同為大勢,在當代中國,由于政治意識較統一、市場經濟的整體開放以及人口的跨區大規模流動,文化區域的傳統差異已經變得非常微弱。但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客觀地理狀況的不同等一系列原因,也在形成著新的人文地理環境的分化。長三角和珠三角作為當下中國的經濟龍頭區域和信息高地,當地在媒介發展戰略上顯示出整合利用區位優勢的明確意識。廣東衛視和浙江衛視都以財富為基本定位,以地方經濟強勢為基礎發展特色媒介傳播。上海東方衛視則成為唯一一個“以新聞見長”、敢于用資訊打新聞牌的省級衛視,在國內外的重大新聞直播報道中,初步形成與央視、鳳凰衛視三分天下的態勢。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媒介品牌的樹立固然以區域地理優勢為基礎,但其傳播輻射的根本指向卻是追求跨區域的全面覆蓋,無論財富還是資訊,都無法用單純的地方性來解釋。廣東、浙江、上海的省級衛視都是以本土優勢為基點來實現超地方化的發展策略,它們走的是最大化的受眾路線,即通過捕捉觀眾群的最大化,來爭取市場份額的最大化。

市場的開放性,決定了其地域邊界特征的模糊性。通常認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更關鍵的是要看這民族性、地方性是否有人類的共通性,否則就無法走出地方、走向世界?,F代媒體,尤其是電子、虛擬信號成為主導性傳播介質以后,時效性和覆蓋面成為市場競爭的核心力量,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區域必然被打破。事實上,廣東等地省級衛視的發展策略,與江蘇衛視的情感定位、湖南衛視的娛樂旗幟、安徽衛視的電視劇集中營、重慶衛視的電視版故事會,并無本質差別。因此,我們在研究特定人文地理環境對于特定媒介形態的影響關系時,必需改變傳統的平面化地理思維,而應樹立跨域界交融的整體宏觀視野。

與整合相聯系,現代文化地理版圖的另一個重要發展維度是立體分層。區域文化的歷史積淀不可能根本消泯。在當代社會,它往往向兩個方向流動分化,一方面是區域性雅文化傳統轉化為小眾文化的精英風尚,另一方面是區域性俗文化傳統轉化為大眾文化的市民趣味。流動分化的結果不是走向截然對立,而是交融互滲,從而構成了現代文化地理的多元性。這種多元性不再體現在傳統地域的平面差別上,而是表現為空間層次上的立體并生。在多層次的現代空間人文地理版圖中,媒介的發展也必然分層化,特定的媒介形態針對特定層次的人文空間而生成,并由此形成媒介傳播功能的層級體系。以吳文化的代表蘇州地區為例,當地電視節目的兩個特色欄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個是以“姑蘇繁華圖”為名的文史掌故節目,一個是吳方言演繹的電視欄目劇“都市故事會”。前者取名來源于清代畫家徐揚的同名書畫作品,該畫長達三十米,大氣淋漓又精細入微地再現了乾隆盛世姑蘇城的百里風景和街市繁華,可稱之為蘇州版的清明上河圖。電視臺頗有創意的每天選取畫卷的一個片斷加以評介,創作了一個頗有書卷氣息的人文電視欄目。而“都市故事會”則以方言短劇的形式,講述都市生活和情感,日常性、時尚性和傳奇性兼具,并以“民星”選秀的方式吸收普通市民參與演出,頗受普通市民階層歡迎。兩檔節目一雅一俗,篇幅短小,分別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有效地利用當地的地域文化資源,取得了較好的收視效果。這種立足地方的傳播定位,由于受眾目標明確,以及短平快的低成本運作,有效而且穩定地實現了特定區域市場的占有?,F代人文地理環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現代媒介的傳播功能指向也是綜合的而非單一的,無論影視、報刊還是網絡,都無一例外。只有在人文地理與媒介形態這兩個立體空間的接合中實現準確定位與合理布局,現代媒體方能建設通達的信息傳播渠道。

二、媒介中的地理:想象與虛擬

媒介與人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地理影響改造媒介傳播形態和方式的同時,也必然成為媒介書寫和塑造的對象。媒介中的地理,固然具有客觀性一面,但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想象性和虛擬性的存在?,F代傳媒的高科技手段,使人對生存空間的認識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電腦與網絡、影視與報刊,讓人足不出戶就可以遍知天下、游歷四海。在信息地球村的當代,每一個具體的人,大都會從現代媒體的虛擬地理和想象地理中,在一定程度上如同數百年前的歐洲人那樣,獲得馬可·波羅游記式的閱讀。媒介中地理形象或曰地理景觀,寄托著特定地理空間的人對于身外世界的復雜訴求和期待,大到政治經濟文化,小到個人的情感心理,無所不包。對此的分析和研究,是一項龐大的跨學科系統工程。

就當下中國的具體社會現實和媒介發展的最新形態來說,有兩個具有廣泛覆蓋面和深度輻射力的媒介地理樣本尤其值得重視。

首先是媒介中的城市與鄉村?,F代文明的基本進程是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在這樣的文明進程中,城市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城市和鄉村成為了現代人最基本的兩種生存地理空間結構。城市是主流和強勢的文化代表和象征。以上海這個中國最大的國際化都市為例,《文匯報》側重從主流意識形態的方向描寫上海,《新民晚報》主要從平民階層的視角看上海,而《上海一周》、《申報》則著力營造年輕都市白領所陶醉的小資上海。上海是一個多元復雜的文化地理空間,需要通過媒體的分工定位來展開多維透視。但在這些紛繁的維度中,敞開與掩蓋、強調與忽略、導向與回避、放大與縮小常常彼此交織滲透,都需要從媒介地理學的視域進行深入的清理。鄉村往往成為城市人的自我撫慰的想象性建構,各類媒體發現和關注古村古鎮的持續熱情就是一個明證。這種熱情的背后,文化生態的保護意識、都市人疲憊心靈的精神想象、商業利益的消費驅動已經攪拌混合為一體。在中國當下的社會轉型時期,城市化進程全方位的展開,帶來了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城與鄉,成為當代中國媒介地形圖中重要的兩大板塊。媒介學視域中的城鄉地理研究需要深入探討一系列重要問題:第一,媒介如何成為確定當代城市主流文化地位的重要力量;第二,媒介作為塑造并跨域界傳播現代都市文化想象的重要手段,其表現形式具有哪些重要特點;第三,媒介在城鄉文化關系的建構與調試中起到了哪些正面或負面的作用;第四,媒介對于城市、鄉村的虛擬和想象是否會造成一種真實性的遮蔽,是否有悖于媒介社會責任。

其次是互聯網絡所建構的虛擬地理空間。網絡虛擬地理是現代高端科技與現代人復雜心理世界互相合謀的產物,其表現形式基本有網絡論壇、網絡通訊工具、即時聊天室、電子網絡游戲等等。虛擬不等同于虛構,其實也是一種實在,即“虛擬實在”③。對于參與者來說,這種后工業時代人們通過計算機創造出來的電子表象具有主觀心理的真實性,它既可以是對實在世界的一種模擬,也可以是一個想象的世界。在網絡虛擬地理環境中,主體是相對性的,身份是面具化的,空間是流動性的,信息是隨機性的,形式是變幻的,真實與假象、責任與戲謔、高尚與卑下……都混雜莫辨。這就好像一條決了堤卻又流淌不盡的大河,裹挾著泥沙和魚龍洶涌而來。強制性的阻塞肯定是無效的,任意性的放縱也不可取,唯一的辦法就是有規劃地疏導。媒介地理學的重要責任之一,就在于為實踐網絡虛擬地理的規劃疏導提供理論的依據,這需要展開診斷式的批評和反思。

三、思維的創新:立體的空間

現代性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線性發展的時間——歷史觀念的逐漸確定,人類社會由此進入所謂的時間社會時代:“空間在以往被當作僵死的、刻板的、非辨正的和靜止的。相反,時間卻是豐富的多產的、有生命力的,也是辨正的。”④但是,21世紀的今天,人類已經開始全面步入空間化的時代??臻g化的時代需要空間化的思維方式和研究視野,這在當代物質語境和思想語境中越來越凸現出其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現代人文地理版圖與現代媒介多元形態,都已經在對平面的超越中向立體轉型。

立足于當代語境的媒介地理學建構,必需完成的就是視野的轉換和思維的創新。人們歷來認為,媒介的傳播是線性的過程,是從信息的發送、接收到反饋的環型結構。但是在空間化的時代,多層次立體的地理空間和媒介形態,已經初步形成了信息傳播的球型系統。時間性的歷時觀察,將難以全面地應答現代傳播課題,必需以空間性的、共時性的、并置式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予以補充。當代媒介與當代地理的結合,帶來的就是對線性過程思維框架的突破。這種結合將帶來兩個方面的深層次變化。

首先是媒介書寫、傳達方式和戰略的變革?!盀榱颂峁┈F有情況的一個代表圖景,地理學切過時間量度的斷面具有一定的厚度(期間)”⑤,這種地理學的空間取樣方法,也正是現代媒介傳播的重要方式。它的優勢在于最大限度地實現快捷的時效性和信息含量的擴容,擴容后,非同質性的各種信息又進一步在互相參照比較中發生增殖,從而實現深度傳播的效能。例如,2006年7月中央電視臺對德國世界杯報道冠名為“豪門盛宴”,對比賽進行奇觀式的敘述。尤其在決賽時,中央電視臺派出記者分別在德國柏林、意大利羅馬、法國巴黎以及在北京意國和法國球迷觀賽的酒吧中進行同步報道。四地報道來回切換,勝者歡呼,敗者失意。央視的報道意圖非常鮮明,就是要展示世界杯這一全球化狂歡節所帶來的全球性感受的深廣度。實現這一意圖的方式,就是通過現代化的傳媒手段,拓展媒介覆蓋的地理空間,通過典型性的媒介地理取樣,以共時并置的方式加以呈現:光榮與失落、輝煌與黯淡、歡呼與哭泣、喧囂與沉靜……畫面的不斷切換,帶來的是跨域界、超地理的深度心靈、情感的對比,而以他者身份參與觀看的中國觀眾,則獲得一種多樣化的感同身受的體驗。這一例證,反映出共時性并置思維運用于媒介傳播所帶來的奇觀效應。再如,好萊塢大片全球同時公映也體現了空間化的傳播戰略。早期影片公映總是先在大城市開始,然后根據票房情況逐漸向小城市、縣、鄉推進。現今網絡媒體使得公映過程的傳播速度大大縮短,甚至降到零,這就使得大片公映常常實行同步化策略,以追求最佳的票房回報。

第二是媒介研究方法的更新?!皩ⅰ臻g分析’引入媒介研究當中,對‘媒介空間’的分布與建構進行研究,這將有望建立起媒介地理學研究的‘媒介空間分析理論’”⑥。媒介空間分析有四個基本層面,一是相近或相同地理區域中不同媒介的分工布局分析,二是某一媒介內部的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的規劃定位,三是目標性的受眾階層分析,四是針對性的人文地理層次分析。四種分析的整合起來,就是“媒介——人——地理”的互動和融合。如,合肥晚報報業集團和安徽日報報業集團都地處省會,為了避免資源浪費,避免市報與省報同在一個城市而造成地位尷尬的局面,合肥晚報的定位是具有晚報色彩的黨報,這在全國范圍都是一個特例。雖同在一地,因為資源合理配置,各有不同的受眾群,形成了一個合理的媒介空間布局。在當代文化地理環境中,媒介空間分析作為一種具有實踐意義的科學方法,有助于深刻地把握媒介發展的動向與趨勢,對于構建合理健康有序的媒介生態系統,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

①邵培仁:作為最新研究視野的媒介地理學[J].媒介方法,2006年第1期。

②邵培仁:媒介地理學:行走和耕耘在媒介與地理之間[J].中國傳媒報告,2005年第3期。

③參見王治河主編:后現代主義詞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第681頁。

篇4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則,筆者認為此是古典美學的精髓,在旅游美學中亟應繼承和發揚。真即符合客觀規律,真實是美的基礎,不真則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則是在真、善的基礎上最佳的感性顯現。追求真、善、美統一應該說是旅游美學重要特征之一。

在開發旅游資源,建設旅游景觀方面,人們不滿足大自然的恩賜,依靠物質力量和聰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觀,收得較好的經濟實效本無可厚非。但各地微縮景觀,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什么世界名勝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淪為宣傳封建迷信鬼文化之類所謂景觀,隨處可見。除了暫時的經濟效益以外,更無審美教育可言。隨著人們審美層次的提高,不久必將被唾棄!此風不宜提倡!盡善也,未必盡美也!這些杜造的偽景觀,不真實,美也就無從談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審美教育豈非全落空了嗎?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的感官,喚起令人愉悅的審美感情。當徐霞客登上蓮花峰,目睹黃山萬峰起伏、云霧奔騰的迷人景色時,他不禁“狂叫欲舞”起來……這就是黃山給霞客帶來的強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臨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體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給人從游、觀、聽、嗅、觸等多方面獲得美的信息量。不難設想人們置身于舞臺布景一樣的人造景觀中會產生什么激動人心的美感啊!

“美麗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薔薇色的春天和金黃色的秋天,難道不是我們的教師嗎”?(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對祖國的美好河山,可以激發起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今日在長江三峽的崖壁上,尚可看到當年抗日將領的題刻“驅逐倭寇”。祖國錦繡山川,豈容敵蹄蹂躪!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勝利五十周年?;叵氚雮€世紀前,中華大地,烽火連天,狼煙四起,我炎黃子孫為抗擊日軍入侵,浴血奮戰,前仆后繼,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績!淞滬決戰,寶山喋血,羅店鏖戰,四行倉庫八百孤軍……今天已經很難尋找當年的遺跡了!筆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游,此處位于杭州灣澉浦附近,正是當年日軍登陸點,健忘的人們不肯在此立一塊小小的石碑,寧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虛烏有的譚仙城!想起蘇聯衛國戰爭后,所有戰場遺址都建有高大的紀念碑,無名英雄墓地燃燒的火炬終年不息,鮮花花環常年布滿四周,人們永遠追思英雄的不朽業績??墒窃谖覀兡_下這塊以抗戰聞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塊紀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說明文字!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游資源被歷史塵土湮滅了!

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歷史文物古跡的保護,都應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則,審慎對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里有一個@①別問題,各地旅游部門的決策者也有一個提高自身美學素養刻不容緩的任務。

“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五千年悠久歷史,燦爛的文化藝術,蘊藏著無限深厚的美的景觀,正待我們眼睛朝下,深入發掘,綜合利用。羅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處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不是在叫喊旅游資源貧乏嗎?其實,各地區都有許多可以開發和利用的潛在資源,浙江鎮海的經驗,值得注意,他們耗資千萬,已經開發和恢復了許多近代反侵略戰爭的海防遺跡,讓歷史告訴未來!不久將建成東南沿海頗有特色的新的旅游勝地。

在風景區發展旅游業,千萬不可忘記“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原則,具體地說按照風景美學規律辦事,它的核心是保護自然美。要審慎處理自然美與人工美的關系。一般說,風景區應以風景的自然美為主,人工美可以充實、豐富和強化自然美,力求做到兩者和諧的結合。古代畫論對此曾經作過非常精采的闡述:“山之體,石為骨,林木為衣,草為毛發,水為血液,云煙為神采,嵐靄為氣象,寺觀,村落,橋梁為裝飾也?!辈灰獮榘l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毀林斷流,破壞自然景觀!眾所周知,自然風景的形成,有其漫長的時間過程,一旦破壞,難以補償。黃山如果沒有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也就不成其為“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世界級旅游風景勝地了!

對于各地的旅游飯店建筑來說,要以建筑美學、環境美學和風景美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對飯店建筑內外環境設計以及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全方位的審視,特別要妥善處理好建筑與環境的關系。要以人(旅游賓客)為中心,協調自然——人——建筑三者關系,要從旅游者審美心理、思想觀念和文化需求出發,尊重人,尊重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進行統一的藝術構思。這里仍然要強調真、善、美相統一的基本美學原則。真,也就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實用性,功利性,引申為經濟效益。在實用與經濟相結合的前提下,爭取將旅游飯店建造得優美舒適,千姿百態,充滿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賓客,遠悅近來,賓至如歸。當然,從建筑造型、庭園綠化到室內設計,均需精心設計。既要有中國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時代精神。飯店建筑和美學問題,也是旅游美學重要的研究范疇。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所以說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實,莫過于讓旅游者去觀賞藝術品?!澳侨嗣婧~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銅器,那琳瑯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麗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的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么?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里凝固、積淀下來,留傳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情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保ɡ顫珊瘛睹赖臍v程》)輝煌的文化藝術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觀,中國在此具有巨大的優勢。各地旅游部門應充分利用和保護這一大批極其寶貴的旅游資源,讓文物古跡直接與游客對話。保持它原有的本色,切忌畫蛇添足,整舊如新,以致弄巧成拙!為了更好地向觀念介紹各種藝術特色和風格特征,旅游美學工作者有必要對中國繪畫、書法、雕塑、建筑、青銅器和陶器等藝術品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學特征和時代風格。如被世人贊嘆不已,被譽為“世界第八個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引人囑目,它的美學特征和美學價值究竟何在?最主要的是使我們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氣勢磅礴,威武雄壯的時代精神。秦俑的藝術特色是高度的寫實性和人物形象刻畫的典型性,達到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這是中國早期雕塑藝術普遍特征,到了西漢,霍去病墓前石雕,風格上轉向寫意,手法更加洗練。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古典雕塑藝術最主要的美學特征是紀念性、象征性和裝飾性。它不是單純為了觀賞需要而創作,而是為了紀念某一歷史人物和事件,紀念某種功績和勛業的產物?!巴形镅灾尽?、“寓意于物,”往往通過某種動物去表現人,象征一定的意念。不以如實模仿自然形態為滿足,采取裝飾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托作者自己的審美理想。

旅游美學與藝術美學關系密切,繪畫美學、書法美學、音樂美學和建筑美學等等學科都和旅游美學有多邊緣、多滲透的關系。一個稱職的旅游工作者,不可不對此有較深的理解。為此,旅游院校必須加強藝術欣賞教學,所有短視的做法,都是不合時宜的。

關于提高旅游工作人員自我審美修養和形象設計,也是旅游美學不可忽視和研究的課題。而且是極其重要的方面,因為它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代表國家和民族的形象。屬于社會美的范疇。我們必須加以切實的重視。

心靈美是一切美的核心。也就是善。西方美學家對美即善的說法頗多。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宣稱:“美、節奏好、和諧,都由于心靈的智慧和善良”。亞里斯多德曾說,“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正是因為它是善”??鬃右苍岢琅c善并舉。他說:“盡美矣,也盡善也”。就善而言,它是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行為的道德規范。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規范,就那善就美,否則就惡就丑。具體的說要愛國、正直、誠實、真誠而熱情,不做有辱國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這是中國人民傳統的美德。也是我們共同的道德規范。

“誠于中而形于外”、“外秀而內美”。旅游工作者是美的使者,故有必要重視自身形象設計。言談、舉止、儀表、儀容、禮節、禮儀和風度等等都要達到美的要求。

素有“禮儀之邦”和“衣冠王國”之稱的中華民族,歷史強調“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做到“量體裁衣”、“修短合度”,創造了高度的服飾文明。關于儀表美。這里涉及人的形體美、服飾美與發型美的有機結合。應是比例勻稱、發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紋身束胸的病態美?!叭珠L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飾美要求服飾得體,和諧,入時。做到端莊、整潔、大方。不必追求奇裝異服,有失儀容。發型要根據職業特點設計,基調是活潑開朗,朝氣蓬勃,干凈利落。不必追求奇特怪異,披頭散發。給人累贅拖沓之感。

語言美的基本要求是,準確精煉,言調悅耳,熱情親切,文明禮貌,若能稍帶一點幽默風趣更佳。

談到風度美,那是更高層次的美學追求。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內在品質;既表現人的外貌、舉止、儀表、儀態,也表現人的思想、精神、學識、修養、性格和氣質。所謂風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人的外表與內在高度統一的綜合表現。我們說某人風度好,決不是僅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內外結合起來作出評價。大略的說,應該是堅定莊重,高雅大方,瀟灑脫俗,不卑不亢。在旅游接待工作中,特別要克服崇洋的心態,給人以質樸美好的印象。

古人云:“人咸知飾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說人們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飾,而忽視內心修養的自我完善。這確是人們的通病。離開了人的內在美,不論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談不上美。對于旅游接待人員來說,根本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務和優質文明服務了。

篇5

“媒介素養”概念在面對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以及意識形態的差異時,發展出各不相同的“媒介素養”教育目標、理念與模式。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認為,媒介素養“是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認為,媒介素養“是學生理解和運用大眾媒介方法,對大眾媒介本質、媒介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這些技巧和手段所產生的效應的認知力和判斷力”;與加拿大相似,澳大利亞的媒介素養教育核心思想也是以文本解讀為中心的;英國的媒介教育則強調公民對媒介整體的理解。我國由于起步較晚,研究多是基于對國外著作翻譯,對媒介素養教育的解讀有綜合之感,既包含了對大眾媒介信息的使用,也涵蓋了甄別媒介信息的能力。國內學者基本認為,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意在提高其媒介使用和甄別媒介信息的能力,使正確理解、積極有效地利用大眾媒介信息和文化資源,從而更好地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生活,了解社會,認識世界。

中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教育方法、模式對比

選擇與使用怎樣的教育方法或模式來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觀點。英國的媒介教育專家萊恩•馬斯特曼(LenMasterman)提出:媒介素養教育是一種牽涉整體的教學過程。理想的媒介教育意味著以最佳的配合整合學生與父母、媒介從業者及教師的雙邊關系。國外主要的教育模式設置媒介素養教育獨立學科或者將其滲透到其它學科中;此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二個學校,“整合學生與父母”也是必要的教育聯合模式,加拿大媒介素養教育模式正是采用獨立學科與滲透其它學科和社會家庭相輔助的教學模式;再者,我們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中,因此不論是英國還是中國香港都提出了社會教育模式,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活動,讓學生了解媒介、信息及媒介環境以及利用媒介來表達心聲。而目前在國內,既沒有規定將其納入學科課程,也沒有多少社會團體或機構與學校聯合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國內研究者探討后提出的媒介素養教育模式,其實基本上與英國的教育模式大相徑庭。

中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設置、內容體系對比

篇6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能通過情境畫面,以情激趣,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全方位地調動小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多角度地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

如我在上《觀潮》這一課時,過去總是拘泥于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來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教師的講述對于從未見過錢塘江更未見過錢塘江漲潮的鄉村孩子來說,要達到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不可能的?,F在,我們在上這一課時,可以通過電腦對有關錢塘江圖片及錢塘江漲潮、退潮的情形進行剪輯,然后在課堂上擇機為學生放送,這樣一來,多媒體形式的錢塘江潮水,能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教學內容之中。諸如此類的教學,都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使教學產生更大的效益。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形象、直觀的效果,可以創設新穎的情境,有利于突破重點、難點。

多媒體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它可擺脫時空的限制,可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具體化、實物化,變成直觀、生動活潑的視覺信息,化枯燥為生動,從而化難為易。

如學習《美麗的西雙版納》,這篇課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課文的重點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優美的語言文字,同時還要感受西雙版納的美麗。但是學生沒有親身去過西雙版納,對西雙版納沒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維跨度和理解難度,由于課堂條件有限,如此豐富的信息僅憑口頭講解是不易表達完整透徹的。為了平緩教學坡度,突破這個難點,更好地激活學生的學習氣氛,我在教學時,有意識地運用多媒體課件這一電教媒體,播放西雙版納的植物和動物的有關資料,通過圖、文、聲、像,動、靜、快、慢構造出直觀性、情感性為一體的富有感染力的境界,并輔之以解說,活生生的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進一步感受西雙版納既是植物的王國,又是動物的王國,真切地體味西雙版納的美麗與神奇。這樣,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又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的任務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使學生通過學習而趨于獨立,最終擺脫教師的依賴,成為在學習上獨立自主的人。

多媒體技術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給予學生最充分的動眼、動腦、動口、動手的時間和空間,促使學生手腦并用,思維集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力地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運用和提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圖、文、聲并茂,可以提高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在語文課教學時結合課文,恰當地采用電教媒體,啟發學生由眼前的景象,聯系生活想象可能發生的變化,從而加深對眼前事物的認識,豐富觀察的感受。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技術,給學生以視覺、聽覺上形成沖擊力,學生的感官被最大限度的調動起來,從而撥動起興趣的心弦,興趣盎然地投入語文學習,在“視”中感受形象美,在“聽”中感受音韻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既陶冶情操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及分析能力,從而促進了多方面素質的提高。

再如上《春》這篇課文,課文語句優美,用詞精確,有一種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切呢?我上課時用多媒體分別展示了五幅圖片: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春人圖,展現了風輕輕、草青青、花燦燦、雨綿綿的畫面。讓學生欣賞圖片時,配有音樂的課文朗讀同時出現,文字根據朗讀速度滾動,圖片隨著朗讀速度切換。音樂優美動聽,朗讀聲情并茂,畫面清晰逼真,它直觀形象地展現了課文的藝術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讓學生感受“春色滿園”“春意盎然”的同時,感嘆“春”的美麗,喚起美的情趣,撥動美的心弦,得到美的熏陶。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也就是對語言信息輸入(聽、讀)和輸出(讀、寫)的能力。傳統的教學手段比較單一,一塊黑板,一枝粉筆,一本教科書。情景單一,老師授課的基本方式是講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狹窄,視野必然受到影響。聽讀的機會少了,讀寫的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多媒體技術能貯存大量的信息資料,能根據需要及時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快速呈現,快速反饋。學生聽的看的多了,就必然有利于說和寫能力的提高。

篇7

從某種程度上說,情感是美術教育的核心──美術教育即是情感教育。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為載體,多點整合,多層推進,能有效加強情感教育,長足促進學生健康情感的發展。

一、教師要引導學生,激感

情感,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所以,教師要善于采取靈活有效的策略,積極創設生動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撥動學生內心的情感之弦。角色互換,拉近距離。

努力改變“傳道、授業”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不要讓學生產生“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欣賞理解作品是一項任務”這樣的錯覺。教師可以把課堂自己坐到學生中間去,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參與討論。從形式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一個愉快教學的氣氛,讓學生放松心情,帶著輕松愉快的情緒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體驗。當然這需要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提前預習。

二、在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1.美術與情感相結合

藝術是感情的表達,是靈魂的體現。教師要善于采取靈活有效的策略,積極創設生動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感染學生,撥動學生內心的情感。創設藝術情境,需要根據美術作品的風格和內容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有了良好的情境,就可以充分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幫助學生更好的地進入藝術欣賞的心理狀態,激發他們進行想象,鍛煉他們的思維,使學生在藝術審美情境中觸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獲得審美體驗,從而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提高思想境界。

2.美術與文化相結合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尹少潭教授在闡述美術課程標準時指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因為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不可避免的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所謂文化情境,世紀上指的是一件美術作品被創造出時,所依托的文化環境、條件及其特征。”

藝術源于現實生活,又高于現實生活。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有其產生的背景,體現作者內心的情感。我們在欣賞一件美術作品時,應從了解作者開始,進而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所體現的價值與意義等。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創作歷程,才能體會藝術作品深刻的內涵,才能與作者進行心靈深處的交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加以想象。

3.美術與幻想相結合

小學美術教學重點在提高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馳騁在富于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思維當中,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藝術的種子,他們就會在成長中,對生活、對藝術、對世界保持長久的興趣。有了興趣,才可能帶著一顆敏銳的心去感受,去體驗,去創造。學生的心理往往擁有最美好的畫面,這是他們通過幼小的心靈去觸碰這個世界而留下的印記,如果可以用美術作品把這些美麗的畫面展示出來,學生受到極大鼓舞,能激發他們創作的動力,對培養學生的愛好、欣賞能力,陶冶情操等都又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美術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方式

1.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

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教學中,可以設計多種不同的課堂引入形式——故事引入、游戲引入、場景引入等,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讓學生投入到故事或游戲中,萌發對美術的情感。

課堂情境的創設還可以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進行深入和發展:(1)讓學生觀察生活,自主深入課堂學習。(2)讓學生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欣賞藝術后說感受、給藝術取名,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藝術。(3)有效組織,高效參與,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可以結合繪畫創作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情感。

2.感受藝術情境

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創建一個美術情境,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幅連貫的畫面,甚至可以想象故事發生發展的過程。每個孩子的想法各異,彼此間互相描述,可要求學生據此創作一幅情境畫。

3.拓寬情境

拓寬情境是情感教育的核心和課堂教學的,它是學生創造性和主動性的進一步發揮,是課堂教學的深化和延伸。創造出一件美術作品并不是美術創作活動和情感教育的終極目標。拓寬美術教育的情境可以通過個人獨立創作、小組合作或師生合作等多種形式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質帶來的新奇與樂趣,也從中感受集體精神,投入情感,從而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不斷提高審美情趣。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編故事,充當美術作品中的角色。教師做“攝影師”,用數碼相機把作品收錄下來,最后用電腦將他們的美術作品組合成動畫故事。這種方法把傳統工藝手段和現代多媒體技術整合運用,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又提高了觀察、造型和結構能力,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和藝術視野。

4.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藝術實踐活動

通過提供給學生感受、表現、創造藝術的機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藝術實踐活動中,并從中學習最基本的藝術知識,養成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積累素材的習慣,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和表現能力。鼓勵學生積極把心中的想法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學生獲得藝術審美的體驗,享受成功的歡愉。與此同時,通過藝術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個性、創新精神及合作意識,陶冶情操,發展創造力,并為其他方面的學習創造有力的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篇8

現代分析化學已成為使用和依賴于生物學、信息學、計算機學、物理學和數學等學科的一門“邊緣學科”,涉及面廣、內容多且抽象,例如在化學分析部分及電位法和永停滴定法主要包括定量分析,要求學生掌握化學平衡理論在分析化學中的具體表現和實際應用,與無機化學、物理化學中的溶液理論緊密聯系起來,牢固樹立“量”和“定量”的概念。儀器分析部分涉及定量、定性和結構分析,要求學生學會電化學分析、紫外、熒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和色譜分析中的定量分析方法,理解“量”與分析信號間的關系;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與其光譜、質譜之間的關系及結構分析的基本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滿堂灌,難以做到形象化,直觀化。而多媒體教學中所用的課件采用多媒體編輯工具包括字處理軟件、繪圖軟件、圖像處理軟件、動畫制作軟件、聲音編輯軟件以及視頻編輯軟件等把分析化學中一些抽象的理論特別是光譜分析部分,動態反映其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生動,簡易易懂的畫面,能夠啟發學生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光譜分析儀器的主要部件及工作原理時,傳統的方法讓學生感覺到知識面和涉及面廣,內容多,很難抓住側重點,而且眾多的理論方法難理解,甚至產生厭倦心理,而采用動畫,能直觀展示出儀器的圖像及其工作原理,一方面節約時間給教師跟學生互動,更重要的是抽象的理論、技術直觀化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有限的時間里給學生講授更多的知識。

1.2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節約時間、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很多內容難以在課堂上講授。多媒體教學不僅能把知識更多、更快地傳授給學生,還節約了時間,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授課老師可以在相同的教學時間內向學生講授更多的內容。采用多媒體,可以簡化教學程序,加快教學節奏,擴大教學規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分析化學中包括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兩部分內容,化學分析是利用物質的化學反應及其計量關系確定被測物值的組成及其含量的分析方法?;瘜W分析法歷史悠久,是分析化學的基礎。溶液四大平衡理論的建立使化學分析得以迅速發展,化學分析涉及到四大平衡理論多,所涉及到的內容包括高中化學以及無機化學課程,需要全面復習有關內容,而多媒體課件在這些方面顯得尤其重要。

1.3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分析化學是一門實踐性的科學,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因此,實驗教學是分析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在實驗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展示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的使用以及標準溶液的配制等基本操作,對于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有很大的幫助。在滴定分析實驗中,大多數學生對終點時指示劑顏色的變化很難把握好,容易造成終點提前或滯后,給體積的測量帶來誤差。對此,課件在實驗演示中,用動畫的形式把每一實驗步驟以及常見指示劑在終點時顏色變化形象地表現出來,使學生提前獲得感性認識,避免由于操作不當產生誤差。這種多媒體教學,既直觀、生動,又能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達到傳統實驗教學方式難以實現的效果,從而可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

2我校教師應用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多媒體課件制作質量不高

部分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不認真考慮教材情況和教學大綱內容,課件的內容安排、概念、思路不嚴謹,重點不突出,文字大小不規范,顏色不清楚,過分利用華麗的圖片、聲音、視頻多媒體輔助工具造成多媒體課件與課程內容之間有偏差,最終導致多媒體課件質量嚴重降低,也有一些教師干脆網上直接復制課件,稍作處理后把它搬到課堂上試教。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為例,在制作課件時,應將圖片、動畫等直觀性較強的內容作為課件的重點,因為此部分內容量大課時少,同時空心陰極燈的工作原理用文字表達學生很難理解,而用動畫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2教師講課速度過快,學生難以消化吸收

多媒體課件的快速功能是眾所周知的,就是因為快很容易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信息量大,很多時候學生沒有時間完全讀懂、分析、整合、儲存教師所講授的內容,跟不上教師的思路,學生難以消化吸收,這時很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分析化學是以無機化學、有機化學、數學、物理等課程為基礎,運用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要求學生正確理解分析化學的基本原理,而講解基本原理時屏幕上的文字、公式的推導過程一晃而過,學生往往感覺既沒有弄明白怎么回事,還不如自己看書,邊看邊想,更比不上老師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邊講邊推導,逐步理解。

2.3過度依賴多媒體,忽視了教師的重要地位

多媒體把聲音、文本、圖像等融為一體,形象、直觀全方位的展示了教學內容,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密度,增加了單位時間內學生獲得知識的容量,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教師的主導地位起決定性的作用,有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即使采用傳統教學,能抓住重點,用生動語言牽動學生心理,學生喜歡跟著他的思路認真聽講,從而收到很好的課堂效果,但有一些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喪失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導致教學效果下滑,甚至導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下降。應將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緊密的融合在一起,以便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把握好兩者的比例,一般各占一半為好。

2.4在多媒體教學中,板書作用逐漸消失

過分依賴多媒體,淡化板書的作用,影響教師的創造性、靈活性、積極性以及教師跟學生之間的互動,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跟著課件走,一節課下來,沒有在黑板上留下任何字跡,這樣很難給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

3對策

3.1多媒體課件制作質量不高問題

一是任課教師保持教書育人的優良傳統,認真負責,高度重視,在教材的處理和PPT的制作方面狠下功夫,合理有效的運用多媒體輔助軟件制作出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而不是采用簡單地從網上復制課件或別人的課件稍加修飾后搬到課堂上教學生。二是學校重視采購一些符合教學情況的有些課件,經常組織教師學習和討論如何制作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

3.2精心制作課件,保證課件質量

PowerPoint是一種利用計算機制作幻燈片進行交互演示電子展示軟件,是集文字、圖像、動畫以及音效、音樂、攝像于一體的多媒體制作平臺。利用PowerPoint制作分析化學課件無疑是對分析化學的課堂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制作課件要注重課件的效率,合理應用現有的多媒體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的合成出精彩生動的課件,既突出中有突出趣味性,所以嚴格把關課件質量使得多媒體課件真正起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

3.3加強對多媒體教學的監督管理

為了進一步提高多媒體教學的水平和質量,學校督導組應建立完善的多媒體教學評價系統,完善多媒體教學軟件立項制度、評獎制度。督導組還應經常采取聽課、在學生中作調查、和任課教師交流研討等方式來了解多媒體教學的效果,發現問題并及時調整和解決。每學年以學?;驅W院為單位組織教學課件比賽并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全國性多媒體課件比賽,從而不斷提高多媒體教學的質量。

篇9

1、能夠增加課堂教學密度、加大課堂教學容量

只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感知規律,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數學教學,就可以在課堂上減少教師的一些工作量,節約教學時間,在保證學生學習效果的前提下,教學內容可以比傳統教學的密度大、容量多。

2、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而活動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數學教學內容的抽象性,使得學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感性材料而產生理解困難,導致教學參與的弱化、教學活動的不平衡,形成教師課堂講授的一言堂。

運用多媒體進行數學教學,一方面,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注意學生的學生的學生反饋,引導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另一方面,多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教學材料,為學生創設出特定的問題情境,輔助學生進行探索發現式的學習和對知識的內在認知,從而使學生情緒高漲、思路開闊,豁然醒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例如:《幾何畫板》軟件是一個平面幾何工具軟件。該軟件功能強大,可以動態地呈現幾何關系。教師利用它既可以根據教學需要編制課件進行課堂教學,又可以讓學生利用這一工具在計算機上探索,制作各種幾何圖形、進行各種變換,從而可以發現和研究圖形的內在關系,為學生提供一個十分理想的“做數學”的環境,幫助學生形象化地理解幾何關系,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主人。這些都是傳統的數學教學無法做到的。

3、可以直觀形象地展現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突破難點,掌握重點

數學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內容的抽象性。因此,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做到生動形象,在具體對象與抽象之間架設一座橋梁,是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數學教學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難題。

利用多媒體的優勢,以形象思維為突破口,為學生提供具體、形象、直觀的圖象或圖示,使過去只有“特殊才能”的數學家才能觀察和想象到的數學知識,通過圖形語言形象化地展現出來,使學生易于感知、想象和聯想,能夠促使學生左、右腦的協調和不同思維形式的整合,這不僅能促使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且能為向邏輯思維過渡奠定基礎。

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描繪靜態或動態的圖形與圖像,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而又具體,可以將抽象、難以用語言描述、難為學生所接受和理解的知識為學生形象、直觀、簡潔地接受,為學生呈現其它教學手段所不能提供的經驗背景,有助于學生通過觀察、歸納發現規律,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從而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掌握重點。

4、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形象思維是人的頭腦運用形象(表象)進行的思維,而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礎上產生的。充分運用多媒體對數學事實的展現,能很好地促進學生感覺和知覺發揮作用,能夠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多媒體應用于數學教學,用具體形象的媒體向學生進行展示,能使其體驗形象與抽象的關系,在觀察中感知,在感知中加深理解和認識,使學生的認識在抽象形象抽象的過程中達到對數學內容的深刻理解。

5、可以使數學走向生活,更加情緒化

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數學問題,可以創設逼真的數學問題情境,比用文本形式呈現的數學問題更具有直觀性、可視性和活動性。以錄象、影碟以及計算機軟件的方式為學生創設了豐富、虛擬、逼真的數學學習情境,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解決真實而復雜的問題來學習數學,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二、多媒體應用于數學教學的誤區及建議

1、盲目追求媒體表現形式

生動形象的直觀材料是為了掌握知識才運用的,如果這兩者之間沒有聯系,純粹為了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的話,那么這種直觀材料則對教學毫無幫助,是無益的,甚至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教學產生干擾作用。在目前的多媒體數學教學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學生的數學知識往往是通過間接經驗獲得的,但并不排除有些數學知識能夠讓學生直接動手,親自體驗。因此不必動用計算機進行圖形演示。比如:我在教學“圓柱和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時,先和同學們一起做圓柱和圓錐的模型,再充分運用模型調動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直接認識到圓柱和圓錐側面展開圖的形狀以及與圓柱和圓錐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效果很好,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所以,多媒體數學教學中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材料的合適性,取決于是否有利于促進學生掌握知識。

2、過分注重直觀形象,忽視或輕視言語直觀,忽視學生形象思維發展的層次性

有些數學教學過分注重看圖說話式的直觀教學,不注意學生意會形象思維的培養,阻礙了學生形象思維發展的高層次發展。其實,在教學中,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其符號語言鮮明的表達所建立的數學內部與外部聯系的類比,雖然沒有使用直觀教具,也都是數學直觀。

3、過分追求“短、平、快”,忽視展現思考過程

在多媒體數學教學中,有些教師利用計算機大容量存儲、快速呈現的特點,將教學內容全由計算機呈現。結果是計算機不是幫助學生思考,而是代替學生思考,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

數學學習必須通過數學思維活動、學習數學思維活動的成果來發展數學思維。因此,數學教學中必須為學生展示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恰如其分的板書是溝通師生思維的橋梁,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

在展示圖形教學時,全部圖形也不宜一次出現。因為,這樣做雖然節省了課堂畫圖的時間,但是學生看不到圖形、圖像的成圖過程。不了解思考的過程,學生就不能獨立畫出符合要求的圖形。實踐證明,凡是需要展示思考過程的內容,要在教學中體現“思考過程”的基本階段。

4、過分追求教學材料的直觀形象,忽視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數學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思維能力的具體情況,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恰當的直觀材料,幫助學生數學思維活動的順利進行是必要的。但是,教師的教學處理如果過于直觀,不恰當、過分地依賴多媒體的演示功能,則會降低學生思維水平,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

應該充分認識到,運用多媒體直觀形象地進行數學教學,使思維活動積極化,形成感性形象,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后,要從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和諧發展的高度,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行抽象和概括,把認識提高到理性階段。如果過分依賴直觀形象材料,則不利于學生的思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勢必會延緩這個過渡,阻礙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風等:《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誤區透析》

篇10

通常情況下,教師在課堂上處于主導地位,在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教學中同樣應當體現出來,教師應當讓課件為自己的教學服務。但由于課件在備課時已經準備好,授課時較難調整,導致有的教師無法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實際反應和氣氛有針對性地組織和調整教學內容,以致教學靈活性不夠。這樣,教與學失去了主動和諧的氣氛,師生間缺乏情感交流,無法進入教材的特定意境,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

另外,有的教師整堂課幾乎跟著課件走,教師的講課內容是填補課件的空白,或解說課件上的內容,教學的被動,教師失去了主導地位。

多媒體計算機的特殊功能——集文字、聲音、圖像、靜與動于一身,具有圖文并茂、聲樂具佳、人機交互的優點,在使用時應當充分發揮它的優勢,體現出它的價值。但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們只是為了突出多媒體計算機能活躍課堂氣氛的特點,為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生硬地使用多媒體計算機,把多媒體計算機從始至終當投影、幻燈來用,從而失去了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教學的意義。

采用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就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離開了這些,多媒體計算機教學也就失去了其優勢所在。有部分教師使用多媒體是為了追求形式,為了與其他教師不同,不能準確把握使用多媒體計算機呈現課件內容的時機,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二、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應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多媒體計算機課件的制作應遵循一定的規律,畫面設計要科學、直觀、生動、鮮明,才有助于教學內容的體現。但由于部分教師對課件制作軟件、課件制作要求不是非常熟悉、素材收集不夠,將多媒體課件搞成文字教材的簡單“翻版”;模擬實驗、動畫不符合科學原理,畫面不夠真實;畫面構圖、文字、色彩、配音等方面處理不夠恰當,導致部分課件制作不夠科學準確。

學科教師對本學科的教學實踐和教學規律最為熟悉,對本學科的理解最為透徹,知道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或障礙,他們制作出的課件本應是最有成效的,但他們在處理課件界面大小、美化界面等方面容易出現問題,從而影響了教學內容的展現。

常見的課件界面問題有:1.沒有充分利用屏幕空間。在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展示內容時,有的教師使屏幕窗口開的過小,使本來就小的畫面,只占界面的一部分,導致學生看不清楚畫面內容。2.字號選擇不恰當,界面不協調。屏幕空間夠用,但字號選擇過小,學生很難看清楚,還有的文字排列間距、行距一個樣,無論是看還是讀都很不方便。3.界而色彩搭配不當。界面色彩搭配得當與否,對畫面的表現力和清晰度有很大的影響。

三、技術應用水平偏低

多媒體技術以其豐富的表現形式深得廣大師生的喜愛,但是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課堂教學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例如,原有課本中的內容被堆砌和羅列在多媒體課件當中,或者是在此基礎上插入聲音、圖片和視頻等多媒體元素,僅僅實現了紙質教學內容的電子化,而其他教學手段和方法絲毫沒有變化。這樣的做法,忽略了傳統教學手段和設備的優點,盲目地將其取代,強勢地加入了不必要甚至多余的聲音、圖像和視頻等多媒體元素,這既分散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又剝奪了他們自由思考和想象的權利,不但顯得課件內容突兀冗余、制作水平低劣不堪,而且很難凸顯課程內容的重點、難點和知識點,喧賓奪主,使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傳遞和思想啟迪大大受阻。這使得多媒體教學變成了機械的教學模式,不但沒有發揮出多媒體技術同教學過程相結合的技術優勢,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和學習能力,影響了教學效果,降低了教學水平,根本無法起到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

四、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教學的建議

1.提高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理論水平

多媒體計算機作為一種現代教學媒體,必須在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的指導下才能發揮巨大的作用,與其他媒體一樣,多媒體計算機在教學中的作用是有規律、有條件的,它只是在某些方面比其它媒體功能強,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優于其他媒體。因此,不能把多媒體計算機當作一種萬能的教育技術。要想在多媒體計算機教學中取得最佳效果,發揮其獨特優勢,使之真正融于整體教學之中,教師應注重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等理論的學習研究,它們也是指導教師有效地進行多媒體計算機教學的理論基礎。所以,還要不斷地提高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在此同時還要不斷提高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實踐的能力。

2.提高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實踐能力

多媒體教學是一門新的技術,它不僅要求教師懂得計算機的使用,而且要求教師會自己設計和制作教學課件。多媒體課件是高科技的產物,是多媒體技術與教育技術、專業知識相結合的產物,它集計算機應用、多媒體創作工具、教育理論、教學方法、美學、傳播學為一身,是綜合知識的產物,這無疑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

(1)要系統學習、培訓現代教育技術,掌握現代教育媒體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這樣才能在使用中運用自如,偶爾遇到—些小故障也能及時排除,從而在使用多媒體教室時無后顧之憂。

(2)要學習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和方法。

通過學習,教師才能在教學形式和方法上不斷發展、變化,并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并積極創新。更重要的是要積極領會新的教學手段帶來的變化,不要只是在老觀念和方法中套用新手段。

(3)要學習教學課件的制作。學科教師一般沒有使用編程語言的基礎,可選擇學習簡單、易學、所見及所得的多媒體課件制作,如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等,同時要結合自己所教的學科特點和要求來研制和開發出一些實用的課件。

綜上所述,在信息社會里,教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獲取和利用知識信息、發展信息功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教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信息解決問題。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學習多媒體計算機技術,提高信息素養,以全新的理念和改革思路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深化。只有這樣,多媒體計算機課堂教學的功能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應該是教育戰線上一場真正的靈魂深處的革命。

參考文獻:

[1]張沛.談多媒體教學的管理與運用[J].科技信息,2007(31).

[2]鄭慶翔.職業教育中的多媒體教學[J].應用誤區科技信息,2007(31).

[3]鄭淑紅.數學教學中多媒體教學的思考[J].科技資訊,2007(24).

[4]史麗君.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實現及應用[J].科技資訊,2007(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汨罗市| 银川市| 建瓯市| 太仓市| 托克逊县| 龙游县| 新竹县| 高清| 个旧市| 上犹县| 南宁市| 濮阳市| 小金县| 陆丰市| 太谷县| 合水县| 无锡市| 大厂| 五华县| 南郑县| 白城市| 共和县| 英德市| 茶陵县| 满洲里市| 武清区| 富源县| 北海市| 特克斯县| 德江县| 望江县| 尼勒克县| 黑龙江省| 叶城县| 淳化县| 江阴市| 淅川县| 苏尼特左旗| 内黄县| 瓮安县| 平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