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9: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寫作手法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這是一種介紹具體經濟學方法和經驗的論文。在經濟學實踐中,我們通常會摸索出一種新穎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應該說,任何一個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會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經驗。當這種方法和經驗相對成熟時,我們就可以通過總結和提煉把它寫成經濟學論文。這種論文的標題,通常是用《……的嘗試》(做法、應用、實踐、探索),或者是一個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勵學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嘗試》《“自學——質疑——釋疑”的閱讀經濟學的應用》《用經典范讀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經濟學論文的寫作程式一般為——
1.闡述運用方法的依據
現在經濟是一個熱門話題。2018年9月中美展開了多次經濟貿易論點,經濟學家都大放異彩。而經濟學論文開頭是與題目一樣重要的,好的開頭即成功了一半,特別對于論文答辯而言,評委最關心的內容無非是題目 、摘要和開頭,如果論文開頭可以準確體現出論文主要研究內容,是非常出彩的。對經濟學論文而言更需要將有效的信息體現在開頭中。更多論文技巧《高質量博士論文的實用小技巧》
2.介紹方法的實施過程
其一是記敘文??v觀初中語文課本中所有的記敘文篇目,概括一下,無非是兩大類:一類是寫人的記敘文;一類是記事的記敘文。再深入一步考察:寫人的記敘文,都要記敘人物的二、三事,通過事件反映人物的思想面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揭示文章的主題。記敘的每一件事,都要能反映出人物一二個側面的思想品質、道德情操,二三件事就能綜合地、立體地展示人物的整體形象。此即記敘文的“格”。掌握了這個最基本的寫作特點,記人記敘文就可以算是入“格”了。
記事的記敘文,則略有不同。“事在人為”,事件發生的過程中,人的活動是構成事件的主體。在事件過程中總有一些典型的人在起決定性作用。要反映事件的本質意義,就應該突出人的活動,所以,記事的記敘文,應該選擇一二個典型的人,記述他們在事件發生、發展、經過、結果各階段的所作所為,以個體反映群體的精神面貌,從而揭示事件的本質含義。這就是敘事性記敘文的“格”——選擇二三個典型人物,作為文章的主體。
當然,這種“格”,只能是最簡單的記敘文的格局。適用于初學的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寫作規律。至于比較復雜的記敘文,則在此基礎上,從敘事時空變化,表現手法的多層次,多角度化,結構上復雜化等等方面有所發展而已。學會了基本寫作方法,就有可能“化”出形式多變的記敘文。
再以議論文為例來作一番探討。議論文的表現特征是以理服人。議論文的神髓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對議論中心從“為什么”、“怎么樣”的角度予以闡明,表明作者“贊成什么”、“提倡什么”、“主張什么”,或反之。掌握了這個基本規律,就能組織出議論文的框架——提出論點,從“為什么”、“怎么樣”的角度,選取論據,實施論證。此即議論文的“格”。
由是觀之,寫簡單的記敘文、議論文是有“格”可循的。讀,為寫作做準備,要讓學生在讀課文、讀課外閱讀材料、讀報刊雜志的過程中,汲取范作在命題、立意、取材、結構方面的知識;在寫作指導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入格,把握文體寫作的基本規律,然后在此基礎上“化”出來,以多變的主題、多式的結構,多樣的手法,跳出“格”,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這就是“出格”。如果停留在“格”里出不來,文章就成了套文,缺乏生命力。
所謂出格,是要在審題立意、運用素材、謀篇布局、表現手法等方面再下功夫,靈活運用“格“,使文章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都有所創新,展現多姿多彩的寫作風貌。出格,是在入格基礎上的升華。如何出格,在此做一點探討。
其一,是主題的多元化。同一命題的作文可以表達不同的觀點,即使是同一觀點,也會有不同的深度;就取材而言,選材的角度不同,也能使文章的表現力有所不同。要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就要提高它們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要提高這兩種能力,就要引導它們學會觀察事物、分析事理。這就是在日常的教學、閱讀過程中、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培養積累起來的。要注重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的能力,就事要會論理,論理要有據。主題的多元化、深刻化,是從內容方面的出格。
其二,是結構的多維化。文章謀篇布局是由材料來決定的?!皟热輿Q定形式”。“格”就是要根據行文的需要來確定文章的結構。在學習范文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分析文章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揭示作者謀篇布局的意圖,以及對表達中心的作用。啟發學生認識不同結構對表達文章主題會產生不同效果,并讓學生在習作中注意運用,從而領悟各種結構的表達功能,形成多維化的結構式,從“格”中化出來,增強文章的表現力。結構的多維化是在形式上的出格。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7-0042-02
收稿日期:[HTSS]2007-03-05
基金項目:本文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2005]198號)“師范英語專業實踐型教師素質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羅明禮(1966-),男,四川犍為人,講師,碩士,從事英語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一、影響英語議論文寫作的因素
1.無構思性自由寫作
寫作過程可分為感知、構思和表述三個階段,構思是介于感知和表述之間的重要環節。構思性寫作不僅包括寫作前作者對寫作材料或給定題目的感知和體驗、寫作主旨的醞釀和確定以及寫作材料的選取和提煉,而且還包括作者對文章結構形式的思索以及表達方式、表現技巧和表現手法的預想。對于構思環節的重要性,徐龍年教授認為,構思是作者對材料進行思維加工的過程,是文章表述的先決條件,構思是形成寫作的通道,是感知與表述之間的橋梁,是決定文章質量的關鍵。
構思雖然是寫作過程不可缺少的環節,然而在英語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常常被很多學生忽視。筆者從事普通高師英語專業寫作課程教學4年來,發現學生在課堂限時議論文寫作時往往沒有經過構思就進行寫作。筆者曾經對所教“大二”學生進行了一項議論文寫作構思情況的追蹤調查:
表一 第一次議論文限時練習之后的調查表
從上表可知,連續四屆英語專業“大二”學生在初次進行英語議論文寫作時只有7%左右的學生在寫作前有構思的習慣,有8%左右的學生知道要進行構思但不知道如何進行構思,有85%左右的學生沒有構思的意識。本人利用參加教研活動的機會,與同類師范院校英語寫作課程教師交流時得到了一致性的看法。這足以解釋為什么學生TEM4和TEM8考試的成績與自己估計的分數相差甚遠了。筆者把這種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即進行構思、想到那里就寫到那里的議論文寫作稱為“隨意性寫作”或“無構思性自由寫作”。這就是許多學生在TEM4和TEM8寫作項目中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2.英漢語思維差異對英語議論文寫作的影響
英語專業學生參加TEM4和TEM8水平測試在寫作項目方面成績普遍存在偏低的現象。從語言表層錯誤看,這些錯誤屬于“詞不達意”、“語言干癟”、“連貫性差”、“中式英語”(Chinglish)等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習慣于將母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思維定式移植到了英語議論文寫作中。眾所周知,思維和語言緊密相關,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思維則依靠語言來表達。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因素,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特征和思維風格。中國傳統思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而西方傳統是尚思。漢民族重形象思維,而英民族重抽象思維。這兩種思維模式明顯地反映在英語議論文寫作的篇章結構上,英語篇章的組織和發展主要呈直線型,而母語為漢語的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則呈螺線型。
不同的構思直接影響作者寫作的表現手法。中國學生在表達思想時慣于繞圈子,常避開主題,從寬泛的空間和時間入手,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由遠及近,往往把主要內容和關鍵問題保留到文章最后才拿出來或采取含而不露的所謂“不言而喻”的模式。這種寫作方法常常叫西方人摸不著頭腦。英語思維模式采用直接切題的方法,以邏輯、分析和線性為特點:在遣詞造句謀篇上普遍從一般到具體、從概括到舉例;在寫作結構上習慣于把“果”置于“因”之前,以達到開門見山,引起讀者注意的效果;在表現手法上,通常是以一個主題句(topic sentence)開頭,然后再按照一條直線展開,在以后的支撐句(supposing sentences)中發展這一中心思想。相比之下,這種直線型語篇結構顯得更為直觀。由此可見,漢語式的思維模式不僅是學生在TEM4和TEM8的寫作中得分偏低的原因之一,也是他們在寫作中沒有掌握英語構思性寫作技巧的關鍵所在。
3.缺乏足夠的英語議論文教學資源的輸入
影響英語專業學生構思性寫作的另一原因還與他們的英語議論文輸入量不足有關。Paul Davies認為,寫作首先要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和觀點,然后按一定的邏輯順序組織信息和觀點,接著把它們構建成段落并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最后編輯文字并寫出篇章。寫作的每一個步驟都與信息的接受、解碼、重組和儲存相連。有效的寫作需要作者調動大腦中的已有圖式。
圖式理論認為,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只有激活已有的知識結構才能寫出文章。有學者把寫作過程劃分為積累、構思、表達的過程論和強調寫作過程的構思論。該理論強調積累在寫作過程中的重要性,這也符合語言學家Krashen“大量的輸入”和“可理解性的輸入”以及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關于“刺激-反應-強化”對語言表達的促進作用等理論論述。Krashen的輸入假設“i+1”也解讀了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的積累與創新的關系。因此,寫作者平時閱讀并分析大量的議論文對日后無論是限時作文練習還是TEM4和TEM8考試以及今后的畢業論文寫作均大有益處。然而,筆者對學生平時閱讀英語議論文的情況調查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
表二 學生平時閱讀英語議論文情況
從上表可以看出,筆者所教學生在“大一”時很少閱讀英語議論文,更不用說分析優美的議論文了。由于他們沒有平時的大量積累和有效的輸入,自然在寫作時就不知道需要構思和如何進行構思了,當然也就會受母語思維的影響,寫不出符合西方思維模式的英語議論文了。
二、培養學生構思性寫作的途徑
1.培養構思性寫作意識
構思是作者對寫作材料進行思維加工的過程。提煉主題是構思的切入點,它自始至終制約著構思的全過程。
英語議論文寫作構思有兩種基本方法:擴散型構思和收斂型構思。前者是作者有目的地圍繞主題展開思路,借助于想象和聯想將大腦中原先存在的各種信息溝通和聯結起來,從而產生形象性和觀念性新信息的構思過程。以Friendship(友誼)為題進行三段論構思,三段的主題句為1)Friendship,in abroad sense,exists between allhuman beings.2)Friend ship betweenfamiliarpeople iS also important.3) FriendshipbetweencloseJHendsshouldbeconsistentandlasting.這樣的構思有利于作者從三個側面,由大到小,從廣義到狹義,層層深入、層層遞進鋪展成文。在每一段落中,作者均可以概括性地舉二至三個事例進行說明或論述。這樣的構思能以主題為中心、以平行結構為主線一脈貫穿全文,巧妙地呈現作者的觀點。收斂型構思是指作者對文章的材料進行整理,將那些與主題有關的材料進行集中或回攏,舍棄與主題無關的信息,對與文章有關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進行分析與綜合、論述與推理的構思過程。寫作時,作者通常以別人的觀點作為引子,最后亮出自己的觀點。以“Divorce:A Good Thing or a Bad Thing?”(離婚:好還是不好?)為題進行三段論構思。其第一段通常為Dif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issue of divorce(主題句總攬全段和全文).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divorce means social instability or immorality…(從一個方面).On the contrary,other people think that marriage should not be an inescapablechain to bind a men and a woman……(從另一個方面).If the couple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and can no longer be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the author thinks the best way out is to get adivorce(提出自己的觀點,即文章的論點)。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將對上述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在最后一段,作者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分析與綜合、歸納與總結并提煉自己的觀點。
2.強化英語寫作思維能力的培養
英民族善直線思維,重抽象思維,重視形式邏輯和辯證思維。在英語議論文寫作時,學生應以邏輯、分析、線性為基準點,力求把要點放在句首、段首,以達到直截了當的效果,突出客觀事物對人的作用和影響;運用有形的聯結手法以達到句法形式的完整,使其表現形式嚴密,受邏輯形式的支配。因此,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學生不僅要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還應該遵照英民族在遣詞造句等方面的表達習慣進行表達。
在用詞方面,應當盡量使用豐富多彩的短語;在句法結構方面,應遵循重心在前的原則;在使用主從復合句時,通常將主句置于從句之前;在語態使用方面,學生應多使用被動語態,以符合英語重物稱的表達習慣。為了能更有效地用英語思維,學生平時可盡量使用英語詞典,學會以英語思維的方式直接去理解生詞或短語,逐漸達到對英語詞義抽象化理解的境界。
3.增加英語議論文的輸入量
在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其中,“讀”與“寫”的關系最為密切?!白x”是輸入性技能,是“寫”的基礎;“寫”是輸出性技能,“寫”的終點就是“讀”的起點。盡管有不少的學生見到所給題目后便覺得有很多話要寫,內容也充實,但由于詞匯貧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最終也寫不出內容切題、意義連貫、語言得體而令人滿意的議論文。實踐證明,多讀多寫是提高英語議論文寫作水平的唯一途徑。
大量的英語議論文輸入還能有助于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先在腦海里用漢語構思,然后將構思好的漢語腹稿譯成英語的習慣問題。當學生以后遇到給材料作文時,他們便會下意識地從自己已有的相關文章的結構信息中提取與之相關聯的內容圖式和結構圖式,來幫助自己構建新的文章的框架。
參考文獻:
[1]畢建模.略論寫作構思與問題規范[J].岱宗學刊,2002(3).
[2]吳效剛.寫作過程:構思與非構思的共存互補[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
[3]徐龍年.試論寫作過程中的運思[J].蘭州學刊,2005(1).
寫議論文時,道理之所以會顯得生澀難懂,很多時候,是因為學生在板著面孔說話。如果學生在寫作中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就會使議論文生澀的道理顯得形象生動。
1.運用比喻化虛為實。寫議論文的目的,就是要表明自己的觀點,講清想要說的道理,表達對社會、人生的看法和見解。而有些觀點與道理很抽象,很深奧。如果把這些抽象深奧的道理不加修飾地運用到文中,會使議論文空洞乏味。生活中的許多具體現象本身就很形象生動,假如學生在說理的同時能夠借助文學手法,或描寫,或敘述,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象,就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比喻的作用就在于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好的比喻往往能以簡約的文辭、生動的形象引起讀者的興趣,喚起讀者的聯想,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譬如論“交朋結友”,我們如果把它寫成“朋友有好壞之分,應該慎重交友”,就顯得生澀板滯,而莊子的一句“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從淡若水的清純和甘若醴的渾濁兩個角度,把交友之道說得深入淺出,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如此看來,寫作時,可以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闡釋議論文中抽象的道理。如果比喻運用得合理貼切,就會拉近文章與讀者的距離,清晰地把道理揭示出來,增強文章的語言美。在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時,學生要注意喻體必須表示抽象概念的某一方面的本質特征,切忌空洞無物。
2.運用對比進行論證,使說理明晰。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是議論文寫作中經常運用的手法。行文時,學生可以把完全相反或對立的素材放在一起加以比較,以便揭示出對比雙方的本質,從而分清是非優劣,決定褒貶棄取,達到肯定與否定之目的。
議論文寫作中,可以根據議論的需要,靈活采用不同的對比手法。常見的對比手法有:(1)事實對比:將兩種不同的事實進行對比,從而區別正誤,分清是非。(2)道理對比:也就是將對立雙方的道理擺出來,使讀者明白孰是孰非。(3)形象對比:以不同的形象進行對比,從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4)感情對比:對不同的議論對象賦予鮮明的喜怒愛憎,以闡明作者的態度和觀點;或通過對不同感情的抒寫,闡述某種道理。感情對比往往和分析議論相輔相成,使得議論文有聲有色,情理交融。
在論述自己觀點的過程中,如果覺得所闡述的道理深奧,難以使讀者明白,學生就可以考慮用正反對比的方法來使其清晰起來。
二、巧借他山之石,使語言明白曉暢
在議論文寫作中,巧妙地引用名言、警句、格言、俗語、成語等進行說理,往往會使所要闡述的內容高度凝練,言簡意賅。這種充滿哲理的語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寫作時,學生既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也可以引用富含哲理的名詩、名歌,用來論證或者總結文章的觀點。這些語言往往有警策人心的作用,用在文章中往往使文章思路更加清晰,哲理更加明白,能加強說理的形象性和哲理性。為了使抽象的道理便于讀者接受,學生還可以引用適當的名言警句來闡釋文章的觀點。
1.引用古詩文名句及名言警句,闡釋文章的內涵。古詩文名句及名言警句是前人精心錘煉出來的,濃縮了前人的經驗和智慧,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學生若能恰如其分地引用這些內容,不但能使文章增色,使語言富有文采,還能使文章的內容更清晰,表達更曉暢,更容易讓讀者接受。
2.引用生活中鮮活的俗語,闡述文章的寓意。生活中有許多形象生動、富有活力的語言,有些諺語、民謠、廣告詞更是形象生動,內涵豐富。學生如能準確地將其引用入文,就會使文章語言妙趣橫生,容易讓讀者接受。如:“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勞”“屋漏更遭連陰雨,船破又遇頂頭風”“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些都是生活中鮮活語言的代表。在適當的時候,學生若能將這些語言恰當地引用和巧妙地安排,也能很好地闡釋文章的寓意。
3.恰當地引用成語,能夠強化文章的內容。成語高度凝練,含蓄雋永,引用入文,能夠使文章富有文采。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遇)、“見賢思齊”(修身)、“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人生價值)、“尺璧寸陰”(惜時)、“焚林而獵”“涸澤而漁”(環保)、“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義勇為)、“墨守成規”“抱殘守缺”(保守)等,都可以闡釋清楚相應的文章觀點。
三、運用精彩的語言,增加說理的通俗性
學生寫的議論文有時不能為人接受,是由語言生澀、道理抽象造成的。因此,學生應當想方設法地讓文章的語言生動一些,以便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1.精彩的議論一定是深刻精辟的。它能夠抓住問題的要害,并且作出入木三分的分析。這種分析不是就事論事型的,也不是隔靴搔癢式的,而是用敏銳的眼光向著事物的本質挖掘,使潛藏在事物背后或內部的一切呈現于讀者的面前,讓讀者去領悟事物的深層內涵。
一、 觀點準確鮮明
觀點準確鮮明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者作者對某人某事的見解是怎樣的,都要表達得清楚明白,不能含糊其辭,不能似隱似現。比如一次議論文訓練中,學生的觀點是“不完滿才是人生”,按照如此說法,“完滿”就不是人生了,這樣的說法就會輕易被別人駁倒,導致整篇文章都缺乏說服力,如果說成“不完滿也是人生”就精確多了。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表達觀點的能力。首先,每周利用一節語文課給學生看一些新聞評論性的電視節目,如《新聞聯播》《社會觀察》等,或者辯論性比較強的節目,如大學生辯論賽等,引導學生注意新聞或者辯論的標題,學習提煉觀點時思維的角度以及語言表達的特色;其次,教師可以搜索一些時事熱點事件,讓學生在課上談談自己的觀點,并且形成文字,這樣的活動可以兩天甚至每天進行一次;再次,我們可以經常組織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進行簡單的辯論賽,教師給出論題,學生進行辯論。如果我們這樣長久地做下去,學生議論文的觀點或見解一定會準確深刻得多。
議論文的構思要有特色,即構思要精巧、嚴密,因為寫議論文的目的是說服別人。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追問法”了,即追問原因――問一個“為什么”,追問辦法――問一個“怎么辦”,追問結果――問一個“會怎樣”,追問對象――問一個“關涉到哪些人事物”,追問意義――問一個“有什么現實意義”,這樣的文章既結構嚴謹,又解決現實問題。
二、 事例新穎獨特,議例深刻
朱熹有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而中學生現在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即使讀書也只是局限于作文書,知識面極其狹窄,舉例總是離不開司馬遷、屈原、史鐵生等老生常談的人物,沒有“源頭活水”何來“清如許”?再說,就是偶爾能積累到一兩個新穎的素材,也不能準確深入地做出分析,說什么都是浮于表面,不能有效地論證自己的觀點。
比如“崔永元請152名農民工吃飯”的素材也只能分析到“感恩”這個層面,理解比較膚淺。究其原因還是學生平時接觸社會比較少,思想比較幼稚。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多積累一些新鮮素材,鼓勵學生假期走進社會,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接觸形形的人、多種多樣的事;在學校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特色社團,多與不同學科的教師、不同班級的學生交流;最主要的是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素材做深入挖掘,如“崔永元請農名工吃飯”的素材,我們可以提出“崔永元為什么要請農民工”,“事件曝光后農民工生活過得如何”等問題供學生思考,讓他們就這個事件挖掘社會意義,這樣才能使事實論據發揮出最大作用,讓議論文更具說服力。
三、 論證合情合理
中學生在寫議論文時說的道理大都是泛泛而談,使用自己的語言直白來論述,翻來覆去說的就是同一個意思,導致議論文空洞乏味。有力的道理論證離不開引用名人名言,因為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時代,一句句閃爍著智慧光芒的名人名言,就像一座座人生的燈塔,照耀著人們前進的道路,能夠引人深思。
學生姓名:學號:
院(系):中文系
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
題目:解析張愛玲小說的恐怖電影式鏡頭
指導教師:
20xx年xx月xx日
開題報告填寫要求
1.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論文(設計)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1。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前期內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及院、系審查后生效;
2.開題報告內容必須用黑墨水筆工整書寫或按教務處統1設計的電子文檔標準格式(可從教務處網址上下載)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紙上后剪貼,完成后應及時交給指導教師簽署意見;
3.有關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寫,1律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如“2005年4月26日”或“2005-04-26”。
4、畢業論文參考文獻的引注標準要參照《韓山師范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撰寫標準》(韓教字[2005]53號)執行
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報告
1.本課題的目的及研究意義
研究目的:
張愛玲與電影有過長期親密的接觸,在小說寫作中創造性地化用了電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組合帶有豐富的視像性和表現力。文本以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為切入口,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出現的恐怖電影式鏡頭進行解析。試圖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研究意義:
本文通過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出現的恐怖電影式鏡頭進行解析,試圖在體會張愛玲語言的“現代性”的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1種獨特的審美方式,從不同的視角解讀張愛玲小說的表現手法。
2.本課題的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表現手法的研究主要從小說的電影畫面感、電影造型、電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張愛玲作品對電影藝術手法的借鑒技巧:
(1)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畫面感:《猶在鏡中——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造型:《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3)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何文茜);《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傾向》(申載春);《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手法》(張江元);《張愛玲小說對電影手法的借鑒》(屈雅紅)等;
(4)研究張愛玲小說的死亡意識:李祥偉《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等
國外研究現狀:
海外研究對張愛玲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1階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標等人對她作品的介紹與評述”“第2階段1985年至今,輻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華文文學的影響研究分析和評價”。1995年9月后,她在美國辭世后,海外學者多運用西方現代文藝理論來剖析。
3.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和方法
研究內容:
張愛玲的小說映照了1個陰陽不分、鬼氣森森的世界,恐怖鏡頭繁復繽紛,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擬鬼,她筆下的人物均飄蕩在凄冷荒涼的宿命軌道上。本文嘗試根據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從場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對張愛玲小說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研究、闡釋。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根據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在學術界既有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從張愛玲小說、相關的研究書籍及其評論等出發,分析整理資料,從場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對張愛玲小說當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研究、闡釋。
4.本課題的實行方案、進度及預期效果
方案、進度: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資料。重讀作品,確定論文題目,查閱相關資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師的指導下,擬定寫作提綱和開題報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論文修改。聽取老師意見,撰寫論文初稿,并交指導老師評審。
2007年4月——:定稿。
預期效果:
本文結合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對張愛玲小說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闡釋,嘗試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5.已查閱參考文獻:
書籍:
1、張愛玲,《張愛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達,《華麗影沉》【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張新穎,《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M】。北京:3聯書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進荒涼——張愛玲的精神家園》【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類時空》【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吳戰壘,《電影欣賞》【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陳衛平,《影視藝術鑒賞與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聶欣如,《類型電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學術論文:
1、何文茜《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5卷第4期第51頁。
2、李祥偉《“丑”趣———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象》,學術論壇,2005年第6期第140頁。
3、李祥偉《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報,2004年第4期第38頁。
4、張江元《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手法》,涪陵師范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第54頁。
5、屈雅紅《張愛玲小說對電影手法的借鑒》,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6期,第33頁。
6、何文茜《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造型》,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第39頁。
7、何蓓《猶在鏡中—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感》,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0卷第4期第40頁。
8、申載春《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傾向》,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頁。
9、吳曉,封玉屏《電影與張愛玲的散文寫作》浙江社會科學報,2004年第1期第204頁。
網絡資料:
1、《恐怖情節心理分析》
2、《綻放在暗地里幾個唯美的驚惶意象》
3、陳文珊《女性·月亮·鬼氣——試論《聊齋志異》對張愛玲小說創作的影響》
指導教師意見
指導教師:
年月日
常見的文體模式有如下幾種:設置懸念式的記敘文,穿插回放式的記敘文,欲揚先抑式的記敘文,畫面組合式的記敘文,并列式的議論文,層進式的議論文,對照式的議論文,總分總式的議論文。
近年高考作文內容模式中大體趨向是感情真摯的作文和思想健康的作文。在日常訓練中應集中練寫文章――大量名人的光輝事跡為文章確立了一種精神的骨骼。積極、樂觀、向上的素材能給讀者以精神上的啟迪。
程度一般的高考生在寫作上缺乏文采,不僅內容空泛,形式上更缺乏文采,寫出的作文難堪成為作文,針對這種情況,在寫作訓練中滲透名人詩句,特殊的表達技巧與積累素材等。充滿文采的作文應該是:文章語言充滿詩意,大量運用比于、擬人、等修辭手法,句式長短參差,充滿了詩情畫意和抑揚頓挫之美,攝人眼球,動人心弦。
高考作文要求有文采,就必須在寫作過程當中注意修辭手法的運用,多用典故詩文,生動聯想,順其自然不強加晦澀難懂的詞句,真摯感人最能取勝。
筆者認為在作文訓練中首先要做好謀篇布局,確定寫作的基本模式。筆者多年來在寫作教學中一直推崇在形式上“鳳頭、豹尾、豬肚”的模式。
“鳳頭”就是用鳳的頭來比喻文章的開頭。就是說文章的開頭要短小精悍。“鳳頭”就是開頭第一段三五行開的精彩,直接切題,叫閱卷老師“醒目”,常言道:“好的開頭一半文。”頭開好了,整篇文章寫起來就有的放矢了;頭開得不好,往往會影響成文的效果。好的開頭,能夠吸引讀者,一見鐘情,激發讀者的興趣,使之樂于讀完全文。語言表達形式上推崇或排比、或比喻、或渲染、或設置懸念、或點明觀點的模式,但一定要切題,開門見山,力求新穎。只有這樣,才能起筆不凡,先聲奪人,并且有益于增強語勢,才能猶如漂亮迷人的鳳頭,引人入勝。
“豬肚”就是內容要豐富飽滿而不干癟單調,拿它來比喻文章的中間部分,是指文章主體內容的展開要充實,要采用多種表現手法,使文章的中心得到生動具體的表現,而不是空癟無味。力求言之有物,有血有肉。這一部分筆者個人認為在三至五段為佳,每一段開頭句要引經據典,結尾句要有一個寫作者提升的哲理句,做到有頭有尾,首尾呼應,保持寫作片段的完整性。每一段中至少有一個經典事例恰到好處的說明分觀點的確鑿性。每一個分觀點之間要有連續性,要么并列,要么順接,要么f進,并要圍繞一個中心觀點做文章,不能脫離中心觀點。
“豹尾”,是喻指文章的結尾要簡短有力。常言道:“編筐編簍,全靠收口?!蔽覀冃形牟荒芑㈩^蛇尾,而要精心設計“豹尾”。文章的結尾毋庸很多文字,往往只要一段就夠,但力度要大?!氨病本褪墙Y尾層次清楚,不需拖沓,三言五語,高度凝練升華主題,或以呼告的形式收束作文,叫讀者意猶未盡。“句首稱其目,卒章顯其志。”
文章結尾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或呼告,或深沉,或直率,或含蓄,或揭穿,或戛然而止,或發人深省。常見的結尾的技巧有畫龍點晴式、首尾呼應式,或抒懷式等。
高考作文的內容要做好審材料,提煉每一段的寓意,將幾段寓意融合出一個通用的觀點作為話題最好,所給材料可以引用,但不能完全引用,最好是經過自己的提煉為己所用。
高考作文如是話題作文,就要觀察話題是否是雙向話題,如果是不能忽略二者中任何一個,但指定是利用一個突出另一個,或者是一個離不開另一個??傊?,二者不能丟其一。
高考作文的立意很重要,在立意時注意由淺入深、以小見大由表及里地引申提煉。
高考作文題目要小于話題,就是你提煉的立意要新,題目要給人出其不意,新穎脫俗,一目了然,耐人忖度。只有這樣才能吸引讀者,才能留下好印象。
高考作文在選材方面,要求信,求新,要精,求力度。盡量回避“鬧區”,不闖“雷區”,不踏“”,不如“盲區”。另外古今縱橫選材,與時俱進選材,百里挑一選材,擷取精華選材,尋小搜微選材。
高考作文以心事多變取勝,不拘一格降人才,選好自己熟悉得意的寫作形式三兩款式足夠應對。
分析說理能力的不足,在議論文寫作中常常表現為以下三點:
1.單向思維。就是在論證時不考慮反面意見,片面選取對自己的立論有利的證據,卻屏蔽那些對立論構成威脅的不利證據。比如,學生想證明“勤奮出人才”,會列舉古今中外一大堆以勤奮著稱的名人,證明這些人的成功離不開勤奮,這就是典型的單向思維。讀者只需舉出一個勤奮卻沒有成功的反例,便可以輕而易舉反駁論點。這種不考慮反面意見,立論與論證考慮不周、對論題認識褊狹與膚淺的現象,都會極大地削弱文章的說服力。
2.單層論證。即在同一個層面上,通過堆砌相同或相似的例子,對論點進行論證,而不是多角度多層次漸次展開論證,文章往往缺乏縱深感。比如,論證“社會需要誠信”,羅列各種負面新聞說明我們正面臨誠信危機,整個行文的邏輯就是一個簡單的因果分析,即,因為A、B、C、D……都缺乏誠信,所以呼喚誠信。這樣的因果分析,顯然過于簡單化。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 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遞進式。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閱讀思路 提示
記敘類
一件事:順勢發展起波瀾,感動智慧來化解,明哩悟情顯主旨.
多件事:主次分明巧安排,發展過程逐遞進,結果升華達.
寫景抒情:
物象描繪細致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9-0205-02
講讀課文和寫作訓練是語文教學的兩大主要內容。在大多數教學安排上,這兩塊內容是分開進行的,比如有些學校的課程安排中,“語文課”和“作文課”是兩門課,雖然是同一個教師教授,但是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認為這兩部分是沒什么聯系的。
《語文課程標準》在7~9年級的寫作部分有如下要求:“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7.根據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边@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講讀課文和作文教學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對此,我在這一方面進行了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首先,從課文中積累寫作素材,學會觀察生活。很多學生不喜歡寫作是因為感覺無話可說,其實他們不是缺少寫作素材,而是不知道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可以作為素材寫進作文里。我們的大都課文內容在這方面可以給他們很多的指導。以我們學校現用的人教版語文課本為例,里面選取的文章大多是貼近學生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精品。比如七年級上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作者通過一件童年歷險的小事談對人生的感悟;散文《春》和《濟南的冬天》寫到了我們身邊的美景;《散步》將尋常人家的小事寫得格外溫馨感人;文言文《童趣》把屬于孩子的那份獨有的想象力展現得淋漓盡致。通過講解這些課文我就可以告訴學生,他們應該用心去品味感悟自己的生活,生活當中每一件能夠觸動內心的小事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不僅如此,我講解完古詩詞后,學生們就會將這些詩句分門別類地整理好,比如描寫春天的詩句,描寫山水的詩句,寫思鄉之情的詩句,寫遠大理想抱負的詩句……學生們把這些詩句用在相應的文題中,也為文章添色不少。而《我的信念》中的居里夫人,《鄧稼先》和《音樂巨人貝多芬》也為學生寫議論文提供了很好的事實論據。
其次,在賞析課文中學習寫作方法并應用在寫作中。在閱讀賞析課內文章時,老師會給學生講解一些寫作手法,比如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比、象征等表現手法,細節描寫、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等表達手法。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學生把這些手法當成做閱讀理解時的答題指導,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將這些技巧用在自己的作文中。針對這種情況,我就將閱讀鑒賞和寫作訓練結合在一起,比如在講香港女作家小思的《蟬》時,我將授課重點放在了“欲揚先抑”這種表現手法上,讓學生了解這種手法的使用技巧――先表達對所描寫的事物或人的不滿之情,然后在一兩件小事中,突然轉變了看法。隨后聯系了像《第一次真好》、《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幾篇同樣用到欲揚先抑手法的課文,再結合2010年河北省中考現代文閱讀題《最美的善舉》的相關習題,讓學生通過大量的示例和練習熟練掌握了這種手法。最后再讓學生用這種手法寫一個作文小片段,學生們寫起來得心應手,再也看不到對作文的畏懼之情。
再次,利用課文,循序漸進地提高寫作水平。傳統的課堂模式就是老師講學生聽,這樣的課堂既枯燥又效率低下。所以我將初中三年的語文教學分成了這樣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一,以基礎知識為主,學生學習并積累相關的手法技巧;第二階段――初二,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運用所學手法學會自助鑒賞文章;第三階段――初三,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的技巧鑒賞文章和進行寫作。以環境描寫為例,初一通過講《紫藤蘿瀑布》告訴學生什么是環境描寫以及環境描寫的作用,在講《最后一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爸爸的花兒落了》時讓學生復習加深印象。到了初二講《蘆花蕩》、《蠟燭》、《再塑生命》等課時,通過檢查導學案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在“手法初探”這部分能夠準確地指出文章使用了環境描寫,這時我就要求他們可以在自己的作文用加入環境描寫來渲染氣氛烘托心情。到了初三,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自如地運用這一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