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學術英語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23 15:20: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學術英語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學術英語論文

篇1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5)02-0138-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37

1 . 引言

傳統觀念認為學術論文是對外部客觀現實的報道,傳達的是“客觀硬事實(cold hard facts)”(Bernhardt, 1985: 163)。然而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學術論文具有豐富的人際性,學術論文并不總是以客觀的、不涉及個人態度及情感的方式傳遞信息的,而是作者參與其中,與讀者互動協商并取得感情認同的過程(Swales, 1990; Hyland, 2005)。學術論文的人際性是由立場、評價、參與標簽下的模糊語、增強語、代詞、引用等語言資源實現的(Hyland, 2000);其中立場(stance)作為最常見的實現手段,是學術論文人際性和交互性的重要保證,越來越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Thompson, 2001)。立場是指作者對于命題內容的態度、情感、價值判斷、責任的詞匯或句法的表達(Biber & Finegan, 1989: 93),一般通過立場標記語實現。立場標記語是標識作者態度立場的詞匯,包括一個或者多個英文單詞,如important、in fact、according to等(徐宏亮,2011)。立場標記語的使用能更有效地表達作者的態度和立場(Biber et al., 1999)。立場標記語的典型語言表達手段主要包括狀語(如certainly、evidently、significantly等),形容詞(如happy、important、strange等),動詞(如prefer、fail、confirm等)和名詞(如success、failure、fact等)等。根據Biber等(1999: 862)的研究,立場副詞是立場狀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語言表達手段。到目前為止,立場副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語、新聞報刊、政治話語、醫學論文等方面,對應用語言學類的學術論文關注不夠。所以,本研究著重探討應用語言學學術論文中立場副詞的使用情況。

2 . 學術論文中立場研究的回顧

2 . 1 立場的界定

立場是指作者或說話者對于命題內容的態度、情感、價值判斷和責任的詞匯或句法的表達(Biber & Finegan, 1989: 93)。Hyland(2005: 178)認為學術論文中的立場是指作者對命題的正確性或可靠性的評價,反映作者對命題正確性或可靠性的承諾或對實體、命題或讀者的態度。標識立場的語言表達手段主要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多詞表達式等形式,如important、in fact、according to等;這些標識立場的語言表達式又被稱作立場標記語(徐宏亮,2011)。其中,立場副詞(stance adverbs)是表示作者對命題內容及命題陳述方式的態度和評價的副詞性語言表述(Biber et al., 1999),是立場標記語中最主要、最常見的語言實現形式。因此,本文著重研究學術論文中立場副詞的使用情況。

2 . 2 立場的分類

學者對立場的分類看法不一,B i b e r等(1999: 972-975)從語義范疇上將其分為認知立場(epistemic stance)、態度立場(attitudinal stance)、方式立場(style of speaking stance)三類。Hyland(2005: 178)將立場標記語劃分為模糊語(hedges)、確定表達語(boosters)、態度標記語(attitude markers)和自我提及(self-mentions)。Quirk等(1985)將評論附加語(comment adjuncts)分為內容外加語和文體外加語。趙曉臨和衛乃興(2010)指出Biber等(1999)將態度立場單獨分為一類,比Quirk等(1985)將態度立場和方式立場歸于內容外加語一類更加精細。近年來,大多數學者的研究(趙曉臨、衛乃興,2010;徐宏亮,2011)都基于Biber等(1999)的分類。因此,本文將延續現有研究的范式,將立場副詞分為認知立場、態度立場、方式立場。

2 . 3 立場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研究者對學術論文中的立場特點和使用進行了多維度的分析,如對比分析專家和學生所寫的英語論文中的立場標記語特征(Wu, 2006);對比分析跨學科論文中立場標記語的特點(Hyland & Tse, 2004);對比分析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在學術語篇中使用立場標記語的不同特點(趙曉臨、衛乃興,2010);對比中國學生在漢語和英語同題語篇中立場標記使用的不同特征(龍滿英、許家金,2010);對比口語和筆語中立場使用的異同(Biber et al., 1999)。還有研究涉及對單個立場詞匯的集中研究,包括名詞(Charles, 2007)、動詞(劉世鑄,2009)、狀語(Quirk et al., 1985)等。也有學者探討話語立標詞塊的使用情況(何安平,2011),考察漢語學術論文中的立場標記語(吳格奇、潘春雷,2010)。但是針對立場副詞的相關研究卻不是很多。

3 . 立場副詞

立場副詞是指作者對命題內容和陳述方式的態度和評價的副詞性語言表述(Biber et al., 1999)。本研究主要采納Biber等(1999)對立場的分類,同時借鑒Hyland(2005)的分類方式,將立場副詞分為三類:認知立場副詞(epistemic stance adverbs)、態度立場副詞(attitude stance adverbs)、方式立場副詞(style stance adverbs)。

3 . 1 認知立場副詞

認知立場副詞涉及作者對命題中信息真值的認知,包括對命題的確定性、事實性、局限性、言據性的判斷和態度。盡管Biber等(1999)對認知立場副詞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和分類,但是后來的研究發現,該分類過于精細,個別范疇之間存在較大重合。所以,后來的研究都對Biber等(1999)的分類進行了調整。鑒于此,本文將綜合Biber(1999)、Hyland(2005)、徐宏亮(2011)等的分類,將認知立場副詞分為三類:確定性副詞(certainty)、模糊性副詞(hedging)、言據性副詞(evidentiality)。

3.1.1 確定性副詞

確定性副詞是指作者用以表達對陳述命題確信程度的副詞,主要通過definitely、certainly、undoubtedly等詞實現,如例(1)。

(1) In addition to its informative nature abstracts are actually highly evaluative…

例(1)中actually和highly表明作者對陳述的命題內容持充足肯定的態度,即作者將摘要除了具備信息本質,還具有評價性這一命題作為一個既定事實,而不是一個觀點傳遞給讀者,引起讀者對論點的關注以及共鳴。如果本句中沒有使用actually和highly,則此命題就不能反映作者肯定的立場和態度;同時表明此命題還存在不確定性,但這一點不符合摘要具有評價性這一既定事實,不符合學術論文的修辭規范。

3.1.2 模糊性副詞

模糊性副詞是指作者對命題有所保留的承諾,信息作為一個觀點而不是一個已經確認的事實傳遞給讀者,主要包括表示可靠性的模糊副詞和表示精確度的模糊副詞(吳格奇、潘春雷,2010)。模糊性副詞主要通過probably、possibly、perhaps等詞實現,如例(2)。

(2) This existing gap between North Korean English education and South Korean one can possibly cause frustration and even give-up when North Korean refugee students learn English in South Korea.

例(2)中的possibly體現了作者對命題內容的確定性沒有十足的把握,朝鮮和南韓英語教育之間的差距會使在南韓學英語的朝鮮難民學生感到沮喪甚至會放棄,這只是作者自己的判斷,并不是一個確定的事實,所以作者使用possibly來減少對命題的承諾,同時使命題變得更加客觀。如果本句沒有使用possibly,則此命題就會變為事實;一旦與事實不符,作者會因此而承擔一定的責任;為了規避此責任,作者使用possibly來標識自己對命題內容的不確定性。

3.1.3 言據性副詞

本研究中言據性副詞主要是指命題中信息的來源,主要通過apparently、evidently、accordingly等詞實現,如例(3)。

(3) Accordingly, team/group work has become a common instructional practice in many Englishmedium business schools to help students learn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as well as to become accustomed to working in a group environment that emulates the work place.

例(3)中的accordingly體現了此句中命題信息的來源。即在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環境的商業學校,團隊工作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指導,來幫助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并適應團隊工作環境。此命題是有理有據的,體現了學術論文的客觀性。如果本句沒有accordingly這個詞,則此命題就不能體現出命題的來源,因而缺乏了說服力和客觀性。

3 . 2 態度立場副詞

態度立場副詞指的是作者對于命題內容或相關研究者或其研究成果的評價、價值判斷以及情感表達。本研究將態度立場副詞大體分為兩類:情感型和評價型態度立場副詞。前者主要體現作者的情感態度,后者體現作者對于陳述內容的評價和價值判斷(Hunston & Thompson, 2001)。

3.2.1 情感型態度副詞

情感型態度副詞主要涉及評價命題是否符合心理預期,主要通過surprisingly、unbelievably、preferably等詞實現,如例(4)。

(4) Surprisingly, it is found that certainty epistemic meanings are expressed more commonly than likelihood meanings.

例(4)中的surprisingly體現了所述的命題內容不符合作者的心理預期,即在書面語中,作者更頻繁地使用確定的意義而不是可能的意義,這一發現不符合作者心理的預期,所以作者使用surprisingly來表示自己驚訝的態度,同時引起讀者的關注和共鳴。如果本句中沒有使用surprisingly,則此命題只是陳述了一個發現,不能體現出作者驚訝的情感態度,達不到與讀者互動的效果。

3.2.2 評價型態度副詞

評價型態度副詞主要涉及對命題陳述內容是否幸運、是否符合規范或是否重要等方面的評估,主要通過fortunately、appropriately、inappropriately等詞實現,如例(5)。

(5) Generally, the tendency to present an inappropriately subjective persona is a characteristic of both L2 and L1 student writers.

例(5)中inappropriately是指作者對此命題中信息的態度和評價;作者對命題中呈現主觀形象這一信息進行了評價,即這一主觀形象是不得體的,以此引起讀者的關注。如果本句中沒有使用inappropriately,此命題只是陳述了一個發現,而不包含作者任何的態度和立場,不能體現作者與讀者的互動。

3 . 3 方式立場副詞

方式立場副詞是指作者對命題陳述方式的評價,主要通過frankly, confidentially, strictly, generally等詞實現,如例(6)。

(6) Generally, explicit engagement is a feature of the soft disciplines, where writers are less able to rely on the explanatory value of accepted procedures.

例(6)中的generally體現了作者對命題陳述方式的評價。一般來說,明確的介入是軟學科的特征,在軟學科中作者不太能依賴公認程序的解釋價值;此命題中的generally表明作者是在一般情況下或者總體情況下來陳述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對整個命題的限制作用,同時增強了此命題內容的真值,并且留給讀者判斷的空間。如果本句沒有使用generally,則此命題就不能體現作者說話的方式以及作者的立場態度;同時命題就會作為一個既定的事實傳遞給作者,而缺乏客觀性。

4 . 結語

學術論文既需要向讀者傳達客觀的學術信息,報告最新研究成果,又需要表明自己的態度,與讀者互動協商共同完成對知識的定義。立場作為學術論文人際性的重要語言資源實現手段,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研究議題。本研究主要基于現有文獻,將立場副詞分為認知立場副詞、態度立場副詞和方式立場副詞。其中認知立場副詞分為確定性副詞、模糊性副詞和言據性副詞;態度立場副詞分為情感型副詞和評價型副詞。本研究通過舉例,深入分析了立場副詞的使用特點及作用,并對中國語境下英語學術論文的寫作和教學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Bernhardt, S. A. The writer, the reader, and the scientific text[J]. 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 1985(15): 163-174.

Biber, D. et al. Th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99.

Charles, M. Argument or evidence? Disciplinary variation in the use of the Noun that pattern in stance construction[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7(26): 203-218.

Hunston, S. & G. Thompson.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Hyland, K.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 London: Longman, 2000.

Hyland, K. 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J]. Discourse Studies, 2005(2): 173-192.

Hyland, K. & P. Tse. 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 A Reappraisal[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2): 156-77.

Quirk, R.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Thompson, G.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Writing: Learning to Argue with the Reader[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1): 58C78.

Wu, R. Stance in Talk: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of Mandarin Final Particle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4.

何安平.語料庫視角的英語口語“立標語塊”探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1):25-31.

劉世鑄.基于語料庫的情感評價意義構型研究[J].外語教學,2009(2):22-25.

龍滿英、許家金.大學生英漢同題議論文中立場標記的對比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3):21-24.

篇2

“師生互動”這一課堂教學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無論是中國古代孔子與弟子的座談還是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內容上成為“師生互動”的先導。要使“師生互動”這一理念真正內化到課堂教學方式中,我們必須明白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單純的給與者,而應該是獲取方法的引導者。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這就決定了學習數學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開發學生大腦智力因數、引導學生數學思維更要求師生間有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因而,師生互動也表現得更加突出。據我所知,多數數學老師在實踐中的互動形式主要有:1.多提問,一堂課不間斷的提問,力求照顧到全體學生;2..多討論,老師講完一個問題后,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再指派或讓學生推舉代表發言。這兩種形式確實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等優點。但我認為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動”。真正的“互動”應具備下列幾個要件:

一、師生互動,首先要強調師生的平等。

師生平等,老師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者”,而是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我們知道,教育作為人類重要的社會活動,其本質是人與人的交往。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既體現了一般的人際之間的關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產”著教育,推動教育的發展。根據交往理論,交往是主體間的對話,主體間對話是在自主的基礎上進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參與。因為只有平等參與,交往雙方才可能向對方敞開精神,彼此接納,無拘無束地交流互動。因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首先應是師生完全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應該說,通過各種學習,尤其是課改理論的學習,我們的許多教師都逐步地樹立起了這種平等的意識。但是在實際問題當中,師生之間不平等的情況仍然存在。教師聞道在先,術業專攻,是先知先覺,很容易在學生面前就有一種優越感。年齡比學生大,見識比學生多,認識比學生深刻,有時就很難傾聽學生那些還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錯誤的意見。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馴服聽話的孩子,師道的尊嚴就很難不表現出來。因此,師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其實是比較難于做到的。

怎樣才有師生間真正的平等,這當然需要教師們繼續學習,深切領悟,努力實踐。但師生間的平等并不是說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們的教師仍然是傳統的角色,采用傳統的方式教學,學生們仍然是知識的容器,那么,把師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實現不了的。很難設想,一個高高在上的、充滿師道尊嚴意識的教師,會同學生一道,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要知道,歷史上師道尊嚴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其實是維持傳統教學的客觀需要。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產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當教師的角色轉變了,才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師生平等地參與。轉變教育觀念,改變學習方式,師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這次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務,這也正是綱要中提出師生積極互動的深切含義。為什么我們要強調綱要提出的師生互動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師生互動,還應該徹底改變師生的課堂角色,變“教”為“導”,變“接受”為“自學”。

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間共同協作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也是師生互動的直接體現,要求教師從已經習慣了的傳統角色中走出來,從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現代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同時,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論及自己的思想,與同學進行充分的交流,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作出適當的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反省。從而,數學素質教育中教師的作用就不應被看成“知識的授予者”,而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啟發者、質疑者和示范者,充分發揮“導向”作用,真正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思想。所以課堂教學過程的師生合作主要體現在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學”和學生的“自學”上。

舉個例子,在初中幾何中,講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時,教師的“導學”可以從實驗入手,實際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結論:圓錐側面展開圖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長是圓錐的底面圓周長,扇形的半徑是圓錐的母線長。這種演示“導學”既直觀又能引起學生注意,學生非常容易接受這個知識點。在上述老師提示后,學生自己閱讀,找出本節的重點,新知點和難點,先自己利用已學知識嘗試解決,攻克疑難問題。這是學生“自學”的過程,在老師做了演示之后,再讓學生閱讀,自行解決課本中的例題和練習。有了“導學”的認識,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就相當明確,“自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運用舊知識進行求證的過程,也是學生數學思維得以進一步鍛煉的過程。所以,改變課堂教學的“傳遞式”課型,還課堂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陣地是師生雙邊活動得以體現,師生互動能否充分實現的關鍵。

總之,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平等地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必然導致新的、平等的師生關系的確立。我們教師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認識,從而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去實現這種轉變。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次課改,從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寫,教學要求等許多方面,都為我們教師這種角色轉變,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條件(其實不轉變角色已不能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了)。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在課改實驗中,盡快完成這種轉變,以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

三、創設問題情景,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師生的合作與交流是“師生互動”的直接表現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應是“隨機”發生,而不一定要人為地設計出某個時間段老師講,某個時間段學生討論,也不一定是老師問學生答。即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創設寬松平等的教學環境,在教學語言上盡量用“激勵式”、“誘導式”語言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盡量創設問題,引導學生回答,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及培養學生創設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完全平方公式”時,可以這樣來進行:

1.提出問題:(a+b)2=a2+b2成立嗎?

(顯然學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導學生計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導學生發現①算式的左邊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結果形式是a2±2ab+b2

4.進一步提出:能直接寫出結果嗎(a+1)2=?

這樣學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這個規律可以作為公式…

通過教師的誘導,學生的參與,使學生既認識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對該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探索精神也勢必激勵學生去習,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再如講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不等式4(1+x)<x+13

解:去括號,得

4+4x<x+13

移項,得

4x-x<13-4

合并同類項,得

3x<9

不等式兩邊都除3,得x<3

“無問題”教學可以是照本宣科,學生很快便會“依葫蘆畫瓢”,不知“所以然”,當然就難以有應變思維了。“創設問題”教學,教師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結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樣的?

②結果(解集)的形式與原題的形式有哪些差異?

③如何消除這些差異?

學生有了問題,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

在學習新內容時,如果都能誘導分析,讓學生開動腦筋,那么學生不但對知識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們創造思維的培養。如上例,學生弄清了去括號,移項等……是朝著解集的形式轉化的目的后,對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這也就是我們所希望的創造思維能力所起的作用。

古人常說,功夫在詩外。教學也是如此,為了提高學術功底,我們必須在課外大量地讀書,認真地思考;為了改善教學技巧,我們必須在備課的時候仔細推敲、精益求精;為了在課堂上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我們在課外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學生真正成為朋友。學術功底是根基,必須扎實牢靠,并不斷更新;教學技巧是手段,必須生動活潑,直觀形象;師生互動是平臺,必須師生雙方融洽和諧,平等對話。如果我們把學術功底、教學技巧和師生互動三者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逐步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那么我們的四、師生互動,還應該建立在師生間相互理解的基礎上。

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看到的是一種雙邊(或多邊)交往活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指點,學生思考;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共同探討問題,互相交流,互相傾聽、感悟、期待。這些活動的實質,是師生間相互的溝通,實現這種溝通,理解是基礎。

有人把理解稱為交往溝通的“生態條件”,這是不無道理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實現的。研究表明,學習活動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時發生、交互作用的。它們共同組成學生學習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對學習活動施以重大影響。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生也難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在許多情況下超過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課程實施中,情感因素和過程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發展學生豐富的情感,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可以這么說,增進相互理解的過程,其實也是豐富、發展交往雙方情感因素的過程。

教學實踐顯示,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間的關糸。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友好關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幫助的基礎之上的。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應有意識地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課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師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來增進師生、同學之間的情誼,培養積極的情感。我們看到,許多優秀的教師,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與學生建立起了一種非常融洽的關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生生、個體與群體的互動,合作學習,真誠溝通。老師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眼神,一絲微笑,學生都心領神會。而學生的一舉一動,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許變化,老師也能心明如鏡,知之甚深,真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這里的靈犀就是我們的老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建立起來的相互理解。

五、創設有利于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及組織形式。

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師生積極互動,要求師生間有盡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動。目前,中學教學班的班額還普遍偏大(一般50多60人,有的甚至達70多人),要實現充分交往活動是有很大難度的。因此,必須積極探索在現實條件下,有利于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積極互動的教學方式及組織形式。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同,一般存在以下三種主要課型:

1、以講授法為主的課型;

2、以討論法為主的課型;

3、以探究——研討為主的課型。

第2、3兩種課型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比較好,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有許多課都采用了這兩種課型。這兩種課型極有利于形成師生、生生、個體與群體的互動。

與這兩種課型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多種,但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研究活動有更多的優越性。根據實踐經驗,這種小組以4——6人為宜,全班不超過10個小組。小組內成員輪流擔任組長,負責召集工作及充當小組發言人。這種組織形式首先使小組內生、生交流互動比較充分。其次,因為人人都要當組長,所以對組內同學的意見、其他組同學的發言也都能注意地傾聽。由于代表組內同學發言,主人公的意識也更強一些。每個組與老師的交流、對話也比較充分,較好地彌補了大班額條件下,師生、生生交往的不便,為互動創設較好的條件,是目前條件下有利于師生積極互動的一種比較好的教學組織形式。

文獻參考:

吳興長,《數學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北京教育行政學院,《教育心理學講座》

鄧友詳,《中學數學教學參考》

篇3

(一)注重直觀詞匯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圖片、玩具、模型等一系列的實物作為輔助教具,或者通過一些動作、手勢和表情等方式來展開教學。當今,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網絡、信息、視頻、聲像等技術,展開直觀英語教學。如此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從感覺直觀上對單詞進行初步的感知與認識,增強學生的表象記憶,使得學生一開始就能夠將事物、動作和感覺等與英語詞匯聯系在一起。此種教學方法適合應用于具體的事物名詞、感情詞匯、動作詞匯、感覺詞匯等等。

(二)注重詞匯語境教學法

語境在語言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言只有處在一定語境之中才有意義,脫離了一定的語境,隨之其語義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為此,在詞匯教學中必須對詞匯的適用語境給予高度的關注與重視。

一方面,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要使得學生懂得語境的重要性。每個詞匯都有其適用的語境,在一定的語境之中具有某種語義。然而,脫離了該語境,便會產生其他的語義。為此,學生詞匯學習要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在不同的語境之中對詞匯進行揣測、理解和感悟,從而對相關的單詞得出正確合理的解釋。

另一方面,教師在詞匯教學之中,也要重視語境教學法。在課堂詞匯講解中,盡力將所教的詞匯帶入相關的語境之中。使得學生能夠較為全面地認識該詞匯的語義和內涵,以及其相關的使用方法。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詞匯的語境,對某些詞匯的意義進行區分,從而消除詞匯的歧義。例如,對于still不同語義的解釋。

例1.ThegirlkeptstillinthechairwatchingbasketballgamesonTV.

例2.It’swarmtoday,butitwillbestillcoldertomorrow.

例3.Mygrandmothersarestillliving,andtheyareveryhealthy.

在例1中,still是“不動的、靜止的”的意思;在例2中,still是“要還要”的意思;然而在例3中則是“仍舊、還”的意思。通過這三個語境的實例能夠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對于still語義的區分和掌握。

篇4

2.轉變傳統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優質、高效的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意味著“高密度”和“快節奏”。“高密度”指“學生外語實踐量大、面寬”,而“快節奏”指“設計信息技術課件時,英語教學節奏明快,練習轉換、環節交替緊湊。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貯存大量信息,我們更能多創設情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營造輕松、愉快、適度緊張的課堂氣氛,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增強英語教學效果。英語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做好英語課堂教學的復習(revision)、呈現(presentation)、操練(drill)、自由交際(freecommunication)等工作,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地基于歸納或演繹的講解轉變為基于“合作學習”、隨境創設”、“主動學習”、“協作探索”和“意義構建”等多樣新型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

篇5

服飾藝術專業英語在專業課程教學設置中得不到重視。長久以來,服飾藝術類院校以培養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為主導方向,因此忽略了理論的強化與學習。在整個專業課的教學設置中,教師在主觀上對服飾專業英語的重視程度不夠。

1.2教材的專業性強,難度大

通用的教材內容對于藝術類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根據服飾藝術類學生的能力和特點,專業性和理論性太強的教材無法使學生透徹地學習和理解。

1.3專業術語較多,理解難

服裝專業英語的專業詞匯較多,理解難,閱讀起來難度較大,與基礎英語課程相比較顯得枯燥無味,學生對專業英語課的興趣不大。

1.4教學方法單一,缺乏互動和情趣

基于服飾藝術類學生英語學習的背景和特點,單一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方法,使學生缺乏興趣和動力,學習效果不佳。

1.5缺乏雙師型教師

既懂英語語言又有服裝專業知識的雙師型教師資源有限。專業英語課應該以英語語言能力較好的專業老師擔任,但這樣一來,課堂上,由于教師的語言能力有限,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大大降低。在大多數服飾藝術類院校,專業英語課是由英語專業的教師擔任,專業知識極其缺乏,導致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十分松散。

1.6教學與考核方法單一

目前,多數教師對于專業英語的教學方法實行的是講解課文和翻譯術語這樣直接的方法,使得課堂死氣沉沉,教學效果也不明顯。考核時,也是以翻譯術語和做選擇題這樣古板老套的方式,而沒有把英語作為一門交際語言貫穿到整個的服裝專業教學中去,學生尤其是在閱讀和寫作方面非常遜色。

2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探討

2.1提高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

首先,作為一名專業英語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用新知識充實自己。在信息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只有不斷地學習,給自己充電,才不會落后于時代。另外,在專業英語課程當中,對聽、說、讀、寫和譯的要求更高,這就要求老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把自己理解的知識信息以簡單易理解地方式準確無誤地傳達給學生。其次,認真備好每一堂課,做到精益求精。最后,努力創造機會與專業課教師進行交流學習,做到專業英語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教師不僅僅局限于一些專業的詞匯的講授和專業課文的翻譯,而且要與專業課同步學習。比如:在講解服裝各部件英文名稱的時候,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出一款自己喜歡的服飾,用英語標出各部分的英文表達,并且用英語對創意靈感進行描述。在課程教學中還應采取與專業相結合的英語教學方法,英語教學首先要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對于服飾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言,把興趣愛好和學習相結合是最佳的途徑。英語課堂應該是學生自我展示的一個舞臺。他們可以利用每節課開始的幾分鐘時間用英語介紹自己的作品或自己喜歡的作品或感興趣的話題。這樣一來,學生對英語語言的運用印象加深,同時還能結合到已學的專業課知識。

2.2啟發式教學,合理設計教學內容

采用啟發式教學,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在專業英語的學習過程當中,專業詞匯和專業術語的記憶是一個難點,在這一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掌握詞匯的記憶方法,比如拆詞法、詞綴構詞記憶法來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另一方面,在教授專業內容上也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問題引入法,網絡資源學習法,情景教學法和自主學習等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思考問題,自己動手操作和借助于多媒體教學工具來分層完成學習內容。基于服裝專業的特點和英語水平現狀,在專業英語的教學改革中采取從簡入手、步步為營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在課程設計上,把專業英語課放在第五學期,在學生掌握了豐富的服裝專業知識的背景下開始教授,這時,學生對服裝專業英語課程中的許多內容已經非常熟悉。例如:講解Bohemian,波西米亞原為Bohemian譯音:一般譯為波西米亞,原意指豪放的吉卜賽人和頹廢派的文化人。追求自由的波希米亞人,在浪跡天涯的旅途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學。波希米亞不僅象征著流蘇、褶皺、大擺裙的流行服飾,更成為自由灑脫、熱情奔放的代名詞。學生已經對這一風格的歷史由來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對應相應的英文閱讀就似乎簡單多。還比如,在給服裝專業的學生講解時裝設計內容時,可以給學生提供面料(紙張)、人臺、剪刀等材料,讓學生用簡單的語言來描述講解的內容和自己對時裝設計的理解,從而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

2.3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

考慮到服裝專業實際的英語水平和服裝專業的特點及心理特征,在教案的選擇和整理中,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教學目的采取靈活多變、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在課件中插入與課程相關的畫面,學生熟悉并且感興趣的,如知名設計師、畫家和各種服飾配飾的圖片等。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將最新的時尚信息以精彩、絢麗的畫面和聲音來傳達,強化教學的聽覺和視覺效果。在多媒體教學中,既可以借助于網絡上的服飾圖片幫助學生進行對話、交流,也可以讓學生拍下自己設計的服飾作品展示給其他同學看,直接詢問學生對自己設計的服飾品的價格,相信學生會更喜歡這種形式的對話。

2.4強調專業英語的翻譯學習

在國際間的服裝交流和服裝貿易中服裝術語的翻譯及其重要,因此有必要強調專業英語的翻譯學習。如:中山裝是我們的傳統服飾,翻譯版本也能見到幾種:sunyatsen'suniform,zhongshansuit,Chinesetuniesuit;又如:旗袍,譯版很多。還比如:各種各樣的帽子在漢語中很難找到對應詞:beret,bowler,topper,panama,stetson等等,漢語里原本沒有表達這些帽子的詞匯,只好采用解釋性翻譯法把他們分別譯為:貝雷帽、常禮帽、高頂禮帽、巴拿馬帽、寬檐帽等。還有一些服裝顏色詞匯,如:khaki譯作卡其色,peru譯作秘魯色,salmon譯作鮮肉色,beige譯作米色,navy譯作藏青色等等。

2.5應用能力的培養

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培養大學畢業生的基本目標就是“學以致用”,在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要把案例教學和實務操作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努力構建實用為主的專業實訓與實踐教學體系。例如,在引導學生去瀏覽國外的電子商務網站之后,首先去點擊購買自己喜歡的服飾藝術商品,既可以熟悉國內外購物網站的區別,又能在相關的英文網站上學習相關的服裝貿易以及服飾藝術品的顏色、尺寸和規格型號等等知識,然后讓學生用E-mail形式告之教師在期間遇到的問題與難題,讓學生試著以英文模式設計自己的店鋪網站,達到理論與實踐同步學習的效果。

篇6

新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教師與多媒體網絡設備為輔、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下,教師從傳播文化轉變為學習的監督與組織以及引導的角色,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學習階段不同,教師的角色定位也有所不同,而教師的角色定位也在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2以口語學習為中心組織小組學習

在新教育的理念下,學習主要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師起到一個帶頭引領的作用,讓學生自由地發揮。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構建一些場景學習、組織小組學習、課堂辯論或者演講等,來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彭愛芬、周志剛,2009)。課堂上的小活動可以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從而來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媒體來促進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使他們發揮創新精神。在學生們可以達到口語交流的沒有障礙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辯論賽,以此來鍛煉他們的口語在實際應用中的能力。

3以學生為教學中心

有關材料中指出,英語的聽說能力是學生目前最薄弱的環節,而英語教學的首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口語和對英語的應用能力,要使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英語交流,則要按照這樣的教學規模英語開展教學,而這樣的教學模式,要教師圍繞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來設計教學的課堂活動,做到以學治學。因此,新的教學理念為大學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臺,讓學生對學習的認識更為清晰。教師不僅是教學的傳授者,還是指導與向導,甚至是促進者等等。由于學生才是建構的對象,因此,教材上的內容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了。在大學英語的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場地,讓學生進行口語的交流與實踐,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其中。

4網絡學習與新教育的學習理念

多媒體網絡教學具有豐富的學習資源而英語的網絡教學能夠充分地體現新的教育理念,能夠提供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網絡多媒體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也應該從傳播者、引導者以及促進者轉變為學生的學習伙伴。多媒體教學更能夠渲染活躍的課堂氣氛。多媒體網絡教學具備以下幾點優勢,首先是信息的傳播量大;其次,網絡的查找速度快;最后,網絡知識的更新速度快。因此,網絡可以作為體現建構主義情境觀的最好教學方式之一。網絡學習,既有效地彌補了我國外語教學的場景不足,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學習英語這門外語。網絡充分地體現了建構主義的四要素:情境、協作、交流以及意義建構。

在網絡學習中,第一,在情境上,可以廣闊地收集資源,為學生提供大量且真實的語言材料。多媒體網絡教學的開展為教學提供了鮮活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發揮是目前新的教學理論所提出的宗旨,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發散思維,提高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熱愛學習,主動學習,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致,讓學生感覺其實英語也不是那么難。使得學生在語言的使用上停留更久的時間。第二,在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合作中,網絡教學更能夠體現出教學的相互性,從而讓學生知道,教學不只是教師一個人的事,是學生與教師一起完成的,這樣可以充分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上課的興趣,讓學生之間有更好的合作交流的機會。第三,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可以隨機組織團隊,建立場景,在場景中與同學進行合作和交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從一定意義上完成建構的過程。對于英語教學的改革,一直都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發展內容之一,如何對英語教學進行改革與推進,是目前的一大難題。

篇7

關鍵詞:數學美;高職數學教育;應用

我們的數學教學中,總是重視了教學,卻往往忽視了其實數學中的美是客觀存在的。比如,我們經常會感嘆對稱的函數表達式,也會被美麗的三維立體圖形而折服,歸根結底數學美主要借助于美麗的數學結構加以具體呈現,其四大特征在于其簡潔性、對稱性,還有統一性以及奇異性。實際的數學教學中,倘若教師能挖掘出并能夠恰當運用課程中的數學美,明確其特征與規律,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進而推動素質教育改革,提升自身創造力。本文主要針對數學美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一、數學美的內涵與提出背景。

職業教育相對于普通本科院校出現較晚,因此許多人對職業教育不能給出一個全面的定義,再加之經驗的不足,所以在相應的人才培養方面表現出來諸多不足之處。高職教育的數學課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只是普通本科數學課程的精簡與壓縮,教學模式也是遵循數學課程本身的傳統模式,卻沒有針對專業崗位進行具體的分析。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數學基礎差,因此在進入高職院校后,對數學課程本身就產生了一種排斥心理,大部分學生學習數學課程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也有很多學生不懂得如何學習數學,依然延續中學的學習方式“題海戰術”,消耗大量時間及精力來研究題型與解法,學生學得非常茫然,不知道究竟學數學有何用,更不要談如何將數學應用到生活,應用到專業,對于學生的數學素養與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更無從談起。

在大多數學生的眼中,數學屬于一門理論知識較強、且十分枯燥乏味的科目。在數學課程上也提出了很多改革,比如項目化教學,比如轉變教學方法與手段,比如分層教學,都是為了提高學生對數學課程的興趣,增強學生自身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課堂效果,培養數學素養。實際上,有句話說的非常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于美好的事物與人總是更喜歡多看兩眼,對于課程是一樣的,喜歡的課程自然更喜歡學,課堂效果自然相對較好。數學本就是一門處處存在著美的學科。數學美憑借其自身獨有的內涵以及多變的內容體系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數學家,如果我們能帶領學生發現數學中的美,并將美的內涵與實質貫徹落實于高職數學教學中,進而懂得如何運用這種美,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能提高學生對數學課程的興趣,這也不失為一種數學課程的改革舉措。

二、數學美在高職數學課程中的體現。

1、數學的簡潔美。

數學的簡潔美體現的是本身的簡單與易懂,簡潔而生動的數學符號更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學者曾說過:“符號常常比發明它們的數學家更能推理”。舉個簡單的例子,函數求和符號“∑”的產生,包括積分號“∫”就是從Sum中的首個字母“S”進行轉化的,這一符號看起來既簡單明了,同時又十分的形象。

除此之外,數學美的簡潔性也體現在針對命題的表述,包括相應的論證以及邏輯體系中。比如微分公式,以y為因變量,來求關于u的導數,不管u是自變量,亦或是因變量,微分公式的這一形式均不會由于這些變化而改變,這也是我們微分中的一個非常有用的性質:一階微分形式的不變性。這個公式的出現,一方面使得復合函數微分法則更加的簡單易懂,同時又對積分計算中的換元法的理解與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篇8

1創設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設一種使學生主動參與、興趣濃厚的課堂教學學習氛圍是喚起學生主體參與的前提和保證。學生在愉快而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容易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并且能激發其內在的學習要求。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往往離不開生動形象的教育素材,信息技術正因為其集圖、文、音、像、畫、照片等功能于一體,具有形聲、動畫兼備的優點,所以在營造氛圍方面比其他媒體來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在講解Australia一課時,我用電腦先向學生展示kangaroo和koala的視頻資料,然后自然過度到它們的原產地-Australia,介紹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由于直觀明顯,學生自己就總結出了inthesouth/tothesouth/onthesouth的位置關系,而且由于課程圖、文、音并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極高,很多知識是自己提煉總結出來的,所以印象深刻。

2突出以學生為本,教師為指導,具有實際性,開放性,互動性等特點

多媒體電腦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生動,直觀和快節奏。例如有位教師要培養學生閱讀篩選信息能力,他的課程設計是讓學生介紹一個國家,首先簡單向學生講解演示了怎樣使用英語軟件Amiglobe,給學生提供了網址然后給學生布置任務:選擇自己要介紹的國家,閱讀篩選信息,信息中必須包括該國家的地理位置,人口數量,政治狀況,經濟狀況。其它信息視自己狀況可以增加.要求學生制作成powerpoint或word文稿,在全班進行交流.在整個活動中,學生要自己搜集信息;然后閱讀,對信息進行分析篩選,符合老師任務的要求;最后編輯整理,形成成果。由于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主獲取知識,重組有價值的資料,不僅使知識內容歷久彌新,而且真正鍛煉了學生的能力。

課程整合的目的是為了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誘發學生的情感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全身心地、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對課堂信息的每一種反應,并積極做出相應的“對答”,使學生受到感染和啟示,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歡樂中成長。

3有利于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

辨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主體之間總是存在著差異。由于學生受社會、家庭的影響不同,學生的個性不同,學習存在差異。要想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所收獲,教師備課時必須注意合理設置教學梯度,盡可能提供學習途徑的選擇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讓不同思路的學生都能體驗學習的樂趣與成功。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選擇英語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創造條件。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的課程整合,使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實施“分層次教學”成為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

4促進交流協作、資源共享,發揮團隊優勢

(1)教師之間:科技進步和知識爆炸使每個人的知識儲備和能量都十分有限。現代英語的教學模塊涉及天文、地理、歷史、人文、政治、環境等等各個方面,一個教師要想在短期內對所有知識都非常清楚根本不可能,而信息技術為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搭建了平臺。例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到咸寧聽課,英語教研組做好備課工作:他們每個學校的教研組重點準備一個或幾個單元的內容,把每個單元的教案、ppt、網絡課件和相關資料上傳到自己的教學網上,其他教師下載后根據自己的需要做適當修改,極大限度的節省了時間、豐富了備課的思路。

(2)學生之間:在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安排結對交流和學習討論,結對交流是通過抽簽、自由組合或其他方式使學生組合在一起,就學習內容、方法、資源等進行交流,切磋,尋求幫助。學生按要求創設規范的文件夾,他們可以互相使用搜集到的學習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篇9

一、學術標題與非學術標題

學術標題與非學術標題是截然不同的。

1.不同于小說與報刊文章的標題,學術論文的標題通常要長一些。APA(The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5th ed., 2001)建議學術論文的標題應包含10-12個單詞。但有些學術論文的標題字數也可能超過這個范圍。例如:

1) A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cit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cademic discourse

2) Shaping written knowledge: The genre and activity of the experimental article in science

2. 學術論文的標題主要體現出文章的主旨,而非刻意去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非學術性文章的標題往往更注重于吸引讀者的眼球,通過文字游戲體現作者的智慧。例如某些雜志里面的文章標題:

3)Coffee: New grounds for concern

4) The scoop on the best ice cream

3. 學術論文的標題是嚴肅、正式的,要盡可能清楚、具體地反映出文章的內容。使用率最高的一種標題就是羅列出文章中的關鍵詞。例如:

5) Genre, intertextuality and social power

6) The power of reflexive language(s): Code displacement in reported speech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學術論文的標題很少使用比喻的寫作手法,也很少使用有歧義的詞匯,應避免使標題看起來不嚴肅、不科學,或者是誤導讀者。

二、學術論文標題寫作指南

為了寫出好的學術論文標題,論文作者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1. 標題之中包含論文里面最為重要的關鍵詞,有效告知讀者文章的主旨,適應學術交流和信息傳遞的需要。例如:

7) The hedging strategy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A contrastive rhetoric perspective

8) The hedging strategy in academic writing and the principle in politeness: Chinese and English

2. 好的論文標題應用盡少的詞匯來盡量充分地體現文章的內容。前面雖然提到學術論文標題通常長于非學術論文標題,但也應該做到簡單易讀。太長的標題會使讀者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例如下面的標題,包含24個單詞,不簡潔、不易懂。

9) A study of contrastive rhetoric between East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cultures as demonstrated through student expository essays from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該標題可以修改為:

10a) Korean and American student expository essays: A contrastive rhetoric perspective

10b) Contrastive rhetoric: Differences between Korean and American student expository essays

10c) Rhetorical patterns in Korean and American student expository essays

然而,權威的學術期刊里面確有一些過長的標題。例如TESOL Quarterly里面的某些標題:

11)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on of English structures by Japanese and German children

12) Teach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 interim report on a project to use uncontrolled language data as a source material for training foreign students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在寫作標題過程中最好堅持KISS原則,亦即使標題簡短與簡單(keep it short and simple ),沒有特殊原因與需要時避免使用過長的標題。

3. 好的論文標題應該做到具體、一針見血。一方面,標題切忌過于寬泛、籠統。一個好的、具體的標題應該與論文所研究、探討的范圍相符合。另外,模糊的詞匯或者短語反而會使論文標題缺乏具體性。應該避免使用夸張的、不精確的詞或者反映出作者個人偏好的詞。例如:

13) The best way to translate Chinese ancient poems

14) Reading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in teaching writing

三、學術論文標題模式

1.通常,標題采用名詞短語的形式(NP),而不是句子結構。例如:

15) Planned and unplanned discourse

16) The place of stylistics in the study of verbal art

17)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on translation

學術論文的標題很少采用句子形式。Haggan (2004)發現,在307個科技論文標題、237個文學論文標題、207個語言學論文標題之中,使用句子作為標題的分別只有26個、10個、9個,分別占總數的8.5%,4.2%,和4.3%。而在句子標題里面,最常見的是問句。例如:

18) How writers orient their readers in expository essay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English writers

19) Initiating ESL students into the academic discourse community: How far should we go?

2.許多學術論文標題包含兩個部分,且中間加冒號,該模式為一般:具體(General: Specific)。

Swales(1990)在分析了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中的94個標題之后發現,60%的論文標題采用該模式。Haggan(2004)把該模式稱作復合式(compound titles),即:兩個名詞短語之間加冒號或者破折號。例如:

20) The pragmatics of argumentation in Arabic: The rise and fall of a text type

2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22) The Whorfian Hypothesis: A cogn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

3.有相當數量的論文標題采用動詞+ing的形式。因為完整的句子很少充當標題,故可省略主語,在動詞之后加詞素-ing,表達與句子相同的含義。例如:

23)Controlling cultural variations in the preparations of TESOL materials

24) Resisting linguistic imperialism in English teaching

25) Adapting and composing reading texts

該模式(V+ing)又可與模式2合而為一。例如:

26) Improving student writi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ultural adjustment

27) Comparing textual features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writing: A cross-cultural study

28) Spoken and written textual dimensions in English: Resolving the contradictory findings

4. 有些標題里面包含“towards”,“toward”,后面加“a science”, “a theory”, “an understanding”,這類標題暗示著論文將呈現給讀者一個系統的理論或對某一學科領域新的見解。例如:

29) Text production: Toward a science of composition

30)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Toward a functional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

31) Vowel phonology of Asian Englishes: Toward a characterization if international English

四、應避免的論文標題

1. A Study of――, An Analysis of, A Discussion of, An Investigation of, 這種使用“研究”、“分析”、“討論”、“調查”等詞語的標題應該避免。因為毫無疑問,論文就是要分析、討論、調查或者解釋某問題。作者需要呈現出的則是更具體的某一研究層面。例如:

32) A study of text types可以修改為:

33) Text types: A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

2.不要以介詞on來開始論文的標題。英語本族語作者(native writers of English)確實使用該種結構,但也只是偶爾用之。該結構的問題在于,它反映不出論文作者的研究目的,讀者通過題目看不出作者的新發現。例如,On Hamlet 與 On Shakespeare's Hamlet,二者均未能反映出作者要研究名著《哈姆雷特》的哪個方面或角度。建議修改為更具體的標題:

34) Fathers and Sons in Hamlet

3.避免過于自謙

類似“試論”、“試析”、“淺析”、“淺談”、“談談”這些詞語,出現在漢語論文標題里面是常見的,是作為標識語(MARKERS)而出現的,使標題更看似標題,并不直截了當的體現作者觀點。但是,英語寫作不同與此,英語寫作更加直接,不會使用諸如“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tentative analysis”, “superficial study” 等。這些詞會削弱學術論文的說服力。

4.避免使用過于專業的詞匯

晦澀難懂的專業詞匯與行話(jargon)會使潛在的讀者望而卻步。

5.除非是廣泛接受的縮略語(abbreviations),標題里面應避免使用生僻的縮略語。例如:

35)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可以縮寫成TESOL。

6.避免以否定形式(negation)出現的標題,即標題里面避免使用not等否定詞。

篇10

1大學英語教學的性質

教育部2004年正式頒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要求》),將大學英語課程定性為“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這一課程的培養目標涵蓋了4個方面:英語語言知識、英語綜合應用技能特別是聽說技能、英語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樣的培養目標迫使人們對外語教育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有個全新的認識,即一改過去重教輕學、重知識輕能力、重語言輕文化、重輸入輕輸出、重筆語輕口語、重教授輕交際、重結果輕過程等傾向。

英語教學作為我國外語教學的重頭戲,不能違背外語教學的基本理念。外語的習得結果應當是具備用外語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而不單是理解一個個孤立的語法知識點。外語的習得結果還應當是能夠在外國文化環境下具備得體的言行舉止能力,而不單是對于語言文字的互譯。知識點在英語教學中不是全部目的,甚至不是主要目的。學生在英語語言文化中的交際能力、實踐能力、學習能力才是英語教學的核心目的。

筆者常年在重點高校從事英語教學,發現極少數尖子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讓人驚嘆,而多數大學生英語水平總體上而言可以概括為口語結巴、閱讀較慢、聽力勉強應試、寫作死記硬背兼生拉硬套。大學生英語應試能力遠遠超過其綜合實踐能力的現狀決定了當今的大學英語教學應該突出學生交際能力、實踐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而講授型的教學難以實現這一目標。英語學科的實踐性決定了英語教學應該主要采用自主型學習和合作型學習模式。

2現代教育技術是大學英語教學的強心劑

大學英語教學以學生課外上機自主學習和課堂互動合作學習為重要特征,決定了教學對于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依賴。正如《要求》指出: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契機,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

現代教育技術使得充分考慮學習者需求成為可能。學生需求分析是成功實施教學的前提。古人云:因材施教,教無定法,有教無類。大多數學生都帶著自身英語學習的實際問題參與學習,他們都有自己學習的弱點和預期愿望,而能否實現他們的預期愿望,關鍵之一是做好認真細致的需求分析。現代教育技術使得學生和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便捷交流,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情感、認知能力等一般特征,以此確定適宜的教學活動的目標、內容、方式方法和評價途徑。學生的需求可以通過各種有效的機制如面談、反饋表、網上論壇等形式及時反饋到教師手中。重視學生反饋并及時對教學活動進行修正補充是達到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效果的因素之一。

現代教育技術使得真實具體的語言教學環境成為可能。通過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各種具體而真實的情景可以便捷地呈現在學生面前。真實性的任務可以整合多種知識和技能(如搜索引擎、網頁評價與創建),讓學生通過“真實”的方式(資源學習法、認知工具法等)應用語言文化知識,讓他們充分意識到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意義(如在線搜尋資源、查找詞語等),并在親身經歷風格各異的信息化環境過程中更好地體驗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新教學觀念,結合自身實際,消化和吸收新知識、新技能,形成新理解與重新建構新知識,從而在實際學習生活中自己運用,不斷提升語言文化認知和應用能力。

在北京郵電大學的調查表明,76.6%的教師認為現代教育技術輔助外語教學很好,24.4%的教師認為現代教育技術輔助外語教學好,沒有一名教師認為現代教育技術輔助外語教學不好。在筆者所在的重點院校,學生可以在自主學習時間登錄網絡學習平臺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和進度,實現了個性化學習,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和積極性。課堂上多媒體的運用改變了教師講授的沉悶氣氛,現代技術在語音室的運用為豐富的師生互動以及學生小組活動創造了良好條件,使得教師能夠有效操控、協調、指引一切課堂活動,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

3大學英語教學質量評估的現狀

課堂教學是我國高校目前采用的主要教學形式,因此也是學科教學質量評估的主要對象。科學的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既可以全面評價教師的思想作風、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和工作業績,客觀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為合理聘選教師和教師年度考核提供依據;又可以使教師獲取全面的教學反饋信息,幫助教師總結教學工作經驗和教訓,及時改進教學工作,明確努力方向,增強責任心和事業心,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可惜的是目前的教學質量評估通常沒有考慮學科的差異,大學英語的教學與其他學科如數學、醫學等學科的教學都使用相同的評估標準。譬如,筆者所知某知名大學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項目包括10條:1)講課有熱情,精神飽滿;2)講課有感染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3)對問題的闡述深入淺出,有啟發性;4)對問題的闡述簡練準確,重點突出,思路清晰;5)對課程內容嫻熟,運用自如;6)講述內容充實,信息量大;7)教學內容能反映或聯系學科發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8)能給予學生思考、聯想、創新的啟迪;9)能調動學生情緒,課堂氣氛活躍;10)能有效地利用各種教學媒體。

反思這10項標準,都是衡量教師講授的質量,沒有評價英語教學的自主型學習與合作型學習程度。如果某位英語教師10項都做得很好,只說明教師對于課程內容的熟練,并不能證明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英語教育專家劉潤清教授曾經說過:"Nomatter,howgoodtheteacheris,Ifthestudentsrefusetolearn,nothinghappens.”(不論教師有多好,如果學生不積極地學習,那一點用處也沒有。)目前看來,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為媒介,自主型與合作型學習為特色的英語教學還沒有配備與之相適應的質量評估標準。

4現代教育技術—大學英語教學質量評估的新視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友谊县| 大连市| 运城市| 东城区| 白水县| 商都县| 汝城县| 德令哈市| 罗田县| 蛟河市| 云安县| 东城区| 四平市| 蒙阴县| 东阳市| 西贡区| 张家港市| 体育| 德钦县| 抚州市| 绍兴县| 元氏县| 金溪县| 板桥市| 昌吉市| 沿河| 西宁市| 上饶市| 海林市| 贵南县| 乌苏市| 界首市| 泰和县| 伊宁县| 海盐县| 临汾市| 普格县| 子洲县| 成武县| 宁晋县| 北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