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1: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心理行為與文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人文主義心理學的張揚,片面強調客觀實證的實驗心理學家日益認同文化心理學、敘事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的主位研究、同位研究[1]。中國的城市和鄉村文化存在巨大差異,這種差異內化為巨大的心理差異,因為這種心理差異導致的行為沖突無處不在。筆者作為一個城鄉邊緣人或者雙文化個體,深有體會,為此在理論研究的同時,給予主位案例描述分析,以促進更深入的研究。
例1:20世紀90年代某月的一天,我的一個大學講師身份的男老鄉結婚,新娘是當地一個中學教師的姑娘,來自另一個縣的農村老家的新郎父母、弟妹、姑姑、叔叔、姨姨等提前一天來到城市高校的家屬院,來到新房安排婚禮。因為家庭經濟拮據,沒有安排賓館住宿。新房只有5間,包括客廳、臥室、書房、廚廁所,總計只有56平方米。新郎父親下午即喝醉,晚上非要睡在客廳。客人們動員他到老鄉家里睡覺,就是動員不通。后來是硬抬著到老鄉家住宿。第二天婚禮辦完,父親、弟弟、哥哥又要睡在客廳,鬧得不可開交,再次強行帶到老鄉家住宿。
分析原因,新郎父親出身農村,一家人住宿在一個院子,有上房、耳房、廚房、西房、東房等。上房自然是長輩居住,耳房自然是兒子居住。結婚后,自然還是一理。父親把農村院落的生活習慣知識和長幼有序禮數遷移到城市樓房,認為我是父親,自然應該住在客廳,哥哥也是一樣,認為我比弟弟大,是長兄,住宿客廳理所當然。而作為新郎及其同事,他們想的是房子太小小論文,住沙發睡不好,而且更主要的是新娘子不方便,比如晚上上廁所不好辦。后來我問哥哥,為什么要住客廳沙發,他說除了前述原因,主要是覺得自己是農民,到城市老鄉家里住太自卑,怕老鄉嫌棄他不衛生。
例2:有一個農村家庭,生育三個兒子都考了大學,大兒子在本縣工作,三兒子在北京工作。三兒子要結婚,公公婆婆帶著大兒子、大兒媳婦和孫子到北京參加婚禮。到北京要坐火車,公婆第一次坐臥鋪。上了火車,兒子和媳婦主動睡中鋪,婆婆公公自然睡下鋪,一路算順利。結果到北京后,婆婆一直不高興,大家都不知道為什么。后來讓公公問訊才知道,原來婆婆覺得,火車上兒媳婦睡在中鋪,公公婆婆睡在下鋪不合適,她覺得媳婦如何能睡在公公上鋪?這讓大家哭笑不得。隨后回家的路上,只好把媳婦的車票買在另外一間鋪位,方才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后來老太太發現,整個火車都是這樣睡覺的,也就不生氣了。
分析原因,農村老人至今保持者許多傳統的封建思想,雖然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觀點有一定改變,但男尊女卑的思想尤其嚴重。婆婆半輩子在農村生活,歷來不敢僭越男人的地位,任何時候都把男人放在家庭的主要地位。她認為,男人是尊貴的,女人怎么能睡在男人上鋪,何況是晚輩女人。因此非常生氣,又不好發作,才一路不高興。
例3:20世紀80年代,筆者的一個同村老鄉朋友剛剛大學畢業,分配到一個師范專科學校工作,妻子大專畢業分配中學,畢業后就結婚,隨后一年便有了孩子。因為妻子也是農村出身,兩口子每月就掙170元工資,男方每月82.5元,女方每月63.5元,買米面、買油鹽醬醋,買液化氣,買衣服,買書籍,走人情,添置廚房、臥室用品,過年回家給雙方老人買禮品,所剩無幾。婚后撫養孩子的費用也在增加。男女雙方都是兄弟姐妹5個,都在上學,父母都是農民,滿心指望他們大學畢業掙錢。可是,兩口子省吃儉用,到了過年,才可以給家里給百十塊錢。雙方家長知道孩子不容易,沒有掙下錢,又怕鄰居笑話,盡量掩飾。可惜,村里人不依不饒,認為是他們進了城忘了爹娘。有一年,他回老家,到村街道買個東西,被同村的堂叔拉下自行車,一頓臭罵。他只好耐心等著罵完小論文,然后給人家解釋,每月工資多少,如何花消?末了,叔叔一聲嘆息,原來城里人也要買煤(燒液化氣),也要買買米面、買油鹽醬醋,買衣服,買書籍,走人情,添置客廳、廚房、臥室用品。
分析原因,農民們總以為城市人和農村人一樣的生活方式。農村人菜蔬是自己種的,當然不要錢;糧食是自己生產的,自然不要錢;棉花是自己生產的,裝棉襖肯定不要錢;買油鹽醬醋都是自己制造,燒火做飯都是柴火,根本不要錢;平時穿衣服只要過得去就行了,反正農人也穿不干凈。而城市人每當走一步路就要錢攪。老家叔叔把農村生活方式投射到城市,就發生誤解了。后來,老家叔叔自己的兒子上大學,畢業在城里工作,他在兒子家呆了一陣子,才給侄兒說,當年誤解了。
例4、筆者的一個朋友家在農村,他大學畢業后在一個大學工作,后來當了一個處長,老婆也在一個部門當科長。每年一到六七月份,家里電話就不斷。老家的親房外戚鄉黨朋友,不管孩子高考分數如何,今天咨詢這個,明天詢問那個,兩口子都耐心解釋。分數一公布,高分能上好大學的就不再咨詢了。有些分數一般又想上好點大學的,便天天打電話,要求活動,甚至許愿,只要把事情辦成,花些錢請客吃飯送禮不在話下。有些分數缺幾分,又不甘心的,便干脆跑到城市里來,住在家里。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一個姨夫,電話里竟然說:你們兩口子當處長、科長,學校就是你們家開的,連這個事都辦不了,還裝什么蒜。
分析原因:農村人受了兩個影響,一是電影里處長、科長確實權力很大,但電影里那是民國時期的社會,體制和現在不一樣;一個是當代某些官吏的腐敗,確實有花錢辦成事的例子,周圍的環境必然有影響;一個是著急上火,現在孩子上不了大學,確實沒有辦法進入上層社會;一個是不了解大學錄取的規則,認為錯三分五分沒有啥。更主要的是,他們不了解,大學的處長、科長跟縣市的處長、科長完全不同,只是聽起來好聽,根本沒有那么大的權力,只是相當于科級處級而已。大學畢竟是個事業單位,不是政府機關。
例5、某年八月,大學開始招生錄取,我一個同事給我講了一個故事。說是他老家在農村,當年一個親戚娃娃報考中等師范學校,分數不夠,給他打電話,說:看來師范考不上了,上師專總行呢吧?讓人苦笑不得。我有一個遠房表妹,師范畢業小論文,在小學教書。有一年我回家,她問我:表兄現在什么職務?我說副教授。她說,你胡諞啥呢?我們師范都沒有副教授,你們師專還有副教授?有一年,我一個同事,陪一個來校訪問的老外,到一所師范學校參觀,看到師范學校大門樓房比師專蓋的好,就問,這個學校和你們師專有什么不同?他說,我們學校是COLLEGE,這個學校是SCHOOL。老外說,為什么中等學校比高等學校修建的好的多,朋友語塞….
分析原因:中國的學校名稱非常混亂,簡稱尤其怪異。培養初中教師的高等專科學校簡稱師專,培養小學教師的中等學校簡稱師范,而國家歷來有大中專院校的提法,給民眾造成誤解,似乎師專就是中專,師范反而成了大專。改革開放之初,師范學校都是市級政府主辦,規模小,投入見效,基本建設好。而師專是省屬高校,規模太大,多數經費都用來購置實驗設備,沒有經費修建校門,于是就感覺師范比師專大氣。其實這也難怪,所謂隔行如隔山,我們教育行業的人根本搞不懂建筑行業的名詞,不僅僅是城鄉差異所致。
中國至今還是一個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雖然城鄉逐步一體化,實際還沒有完全實現,現在農村仍然保持著更多的傳統文化。中國心理學也是城鄉分野,沒有象社會學那樣全面研究中國社會。這些描述分析本身沒有多少意義,只是呼喚心理學家更加關注城鄉差異造成的社會心理差異,使心理學更加完整。
參考文獻:
網絡暴力論文參考文獻:
[1]劉輝,陳紅蓮.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3).
[2]劉偉鋒,安曉靜.網絡暴力現象解讀[J].民主與法制,2010,(1).
[3]陳秀麗.網絡暴力現象內涵及原因分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5).
[4]孫召路.網絡暴力與少年暴力:從涵化理論說起[J].青少年研究,2004,(2).
[5]楊奎臣.網絡暴力亞文化對青少年侵犯行為的助長及對策[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2,(2).
網絡暴力論文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侯曉紅(2005),從網絡社會的去個性化現象看網絡道德建設,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
[3]王椿陽(2007),網絡情境中去個性化現象淺析,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
[4]沈燕清(2007),論網絡中去個性化的負面影響及防范,新西部第20期.
[5]鄭艷(2009),心理學理論視角的網絡去個性化現象分析,哈爾濱學院學報第30卷第2期.
[6]蘭玉娟(2009),去個性化效應的社會認同模型,心理科學進展第17卷第2期.
[7]譚斌(2009),高校網絡社團中的去個性化現象的研究與分析,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
[8]王兆芬(2011),去個性化在社交困難學生成長中的作用探索,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179期.
[9]姜方炳(2011),網絡暴力的概念根源及其應對,浙江學刊2011年第6期.
[10]江根源(2012),青少年網絡:一種網絡社區與個體生活環境的互動建構行為,新媒體第111期.
[11]劉艷(2013),網絡暴力問題的危害、成因及預防,浙江師范大學.
[12]陳代波(2013),關于網絡暴力概念的辨析,湖北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網絡暴力論文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http://cnnic.net.cn/html/Dir/2010/07/15/5921.htm.
[2]張慧中.網絡暴力第一案的思考[N].人民日報,2008-12-01.
[3]彭蘭.如何認識網絡輿論中的暴力現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08-25.
[4]周國平.“網絡暴力”何時休[N].人民日報,2006-7-12.
[5]李亞詩.從“網絡暴力”看我國隱私權的民法保護[J].中國商界,2009,(11).
[6]鄭永曉,湯俏.“網絡暴力”喧囂背后的政治與文化——兼論近年來網絡文化的監管與疏導[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7]思哲.“人肉搜索”并非全是“網絡暴力”[N].中國文化報,2008-9-26.
[8]劉亞奇.“網絡暴力”事件中傳統媒體的角色[J].新聞窗,2010,(4).
[9]羅昕.網絡輿論暴力的形成機制探究[J].當代傳播.2008,(4).
[10]程少華,傅丁根,孝金波,游海濱網絡監督:蓬勃中呼喚規范[N].人民日報,2009-2-3.
[11]何新華.網絡暴力事件中的受眾心理機制[J].新聞愛好者,2008,(10).
[12]王剛.從“銅須事件”看網絡暴力的成因[J].傳媒觀察,2007,(1).
[13]易文.“網絡暴力”的心理解析[N].南京日報,2008-6-23(Al0).
[14]戴玉磊.淺析網絡語言暴力的心理機制[J]開封大學學報,2009,(3).
[15]霍曉丹網絡暴力現象中的青年心理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8).
中圖分類號:G2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5-0149-02
一、研究背景
品牌作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資產,在“全球扁平化”的商業競爭中日益凸顯重要作用。工業時代的傳統營銷理論正轉向后工業時代的體驗營銷。新媒體的出現,愈發加速了品牌的多元化發展。隨著體驗經濟的到來,視覺傳達已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而聽覺識別卻為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建立了更為有效的渠道,并高度影響消費者對產品及品牌的態度形成,更重要的是,它賦予了品牌更深刻的內涵,對品牌傳播及品牌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意義
本文試通過吸納國內外在聽覺識別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及成果,闡述其在企業識別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并結合心理學、聽覺學、消費者行為學等學科深入剖析聽覺識別之品牌形象及品牌文化的重要性,梳理品牌聲音將要面臨的問題與機遇,進而嘗試性地對品牌聽覺識別的構建提以可行性建議。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法
閱讀大量文獻,包括消費者行為學、聽覺學、傳播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著作,聽覺識別相關的前沿動態介紹及最新理論研究文章等等。
(二)內容分析法
選取經典品牌的聲音案例,通過對它們的內容進行分析,歸納出聽覺識別對品牌傳播的影響機理。
(三)比較分析法
根據國內外實踐經驗,對視覺識別與聽覺識別進行比較分析,從而進一步論證聽覺識別系統建立的可能性與前瞻性。
四、研究綜述概況
本文針對品牌聽覺識別研究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以反映該理論的研究狀況。其基本理論前提是,采用心理學和品牌學方法論,將聽覺識別作為一種基于品牌形象的存在介質進行研究,從而探討品牌聽覺識別的新視野。本文主要以Pro Ques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ARL)和EBSCO host兩個國際英文數據庫為數據來源,使用了關鍵詞“Sound Identity”進行文獻搜尋。在Pro Ques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ARL)數據庫中搜到27篇,從中選取近年相關領域學術論文4篇;在EBSCO host數據庫中搜到196篇,從中選取近年相關領域學術論文58篇。這62篇文章均以聽覺識別為主題,本人將其作為分析研究對象。按照主題域狀況,對這些論文進行理論分析,概括出近年來品牌聽覺識別的研究動向和熱點。
五、主題域分析
從論文所涉及的主題來看,本人將這些論文分為:聽覺識別構建與企業文化的初步研究、廣告音樂對于消費者的影響探究以及專業學科分類研究三個方面。
(一)聽覺識別構建與企業文化研究
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企業競爭是數量上的競爭,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企業競爭是質量上的競爭,那么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的企業競爭則是文化上的競爭,而企業文化的建立離不開企業形象的建立,聽覺識別亟待構建。(此領域論文有19篇)
聽覺識別在與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行為識別(Behavior Identity)、理念識別(Mind Identity)的企業CI系統構建中,相對處于弱勢地位。但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國內外學者以及業界都已對其顯示了足夠的重視。Fordon Ann E的Sound Identities《聽覺識別》與Gluck Robert J的Sounds of a commun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Interactive Art《社區聲音:識別與互動藝術》均有詳細描述。
(二)廣告音樂對于消費者的影響探究
此領域在聽覺形象的研究中占有43%的比重,可見國內外學者基本對廣告音樂對于品牌建設的強勢作用取得肯定。(此領域論文有26篇)
1.廣告音樂的品牌價值對于消費者的影響。聲學專家John Brown在其著作Music Acoustics中,將聲音定義為“可以聽到的某種東西”。它通過響度、音色、音高三要素的巧妙組合,承載了極其豐富的信息。[1]在樹立形象的過程中,廣告音樂的品牌價值對于消費者而言具有特殊影響。Robot Ary在Brand Value for music《廣告音樂的品牌價值》中闡述,廣告音樂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相結合的特性決定了其代表商品品牌價值的特殊必要性。無論它采用的是簡單的“表音符號”[2], 還是特殊的“歌曲”方式,它是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文化載體而存在的,并非根據音樂藝術的本質規律反映其自身的客觀意義。
2.廣告音樂的音色設置對于消費者的影響。Capps Brooke在More than just jingles:One shop uses sound to give brands voices《不僅僅是鈴聲:一個商店選用聲音來賦予品牌生命》中闡述:鈴聲帶給消費者清脆、親近之情感,人們在一天疲倦的工作之后可以盡享它所攜有的美好感受。例如全球耳熟能詳的《Jingle Bells》,單純的音色就賦以人愉悅之美。丹麥一著名公司的總裁Mr. Rupp提到:“We all have ears, but most brands don't have voices。”當Intel的四個單音在電視廣告上頻頻亮相時,消費者從此再也無法對其忘懷。
3.廣告音樂的傳播與受眾心理分析。Joyce Kurpiers在Reality by design: Advertising Image, Music and Sound Design in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設計的靈感:廣告形象、音樂與聲音設計在文化中的角色》中講到,受眾在接觸廣告信息時會產生信息加工的心理動機(Psychological Motivation)[3]。這一點通常由受眾介入的程度來衡量,介入越深則心理動機越強烈。例如,一個古典音樂愛好者(Classical Bird)在接觸音響廣告時,由于對音響器材有興趣,自然會積極地以自己的經驗衡量廣告中的各種信息, 但對于一些受眾對其作用尚不十分清晰的產品,則需要通過廣告中,音樂等形式因素拉近受眾與產品的距離,以廣告的外在形式因素來加深受眾的感性訴求,即受眾因為對音樂、畫面等形式因素的熟悉與喜愛,而對廣告產品產生興趣動機。在這里,音樂等形式因素有效充當了受眾認知與學習的橋梁, 進而增強受眾對產品的購買動機。
(三)專業學科分類研究
聽覺識別涉及的學科十分廣泛。在各種類型研究中,符號學、心理學與消費者行為學這三方面的學科占據所有學科的79%之多。
1.符號學層面。從符號學角度探討的論文有7篇,其中又以近六年的文章居多。Philip H. Pollock在A measure of the Multiple self states Model of Identity disturbance in Cognitive Analytic Therapy《聽覺識別模型在認知分析治療中的自我表述性》中描述――(1)不同的能指可以表達同樣的所指。比如可口可樂(Coca Cola)公司的形象標識,可用英文表達,漢字表達或者可口的經典瓶身都指向同一個所指――飲料產品可口可樂。這些作用于我們感覺器官不同的刺激感受的物質媒介都有一個唯一的和固定的所指。[4](2)同一個能指系統在不同的語境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所指含義。比如早期的可口可樂是作為一種藥品來推向市場的,用來治療頭痛(Relieve Pain)。在那個年代,當聽到“可口可樂”這個品牌時,人們會聯系起它的藥用功效,也就是該符號的所指意義。而當下這種飲料賦予的含義是年輕活力(Young Forever)。這種對同一個符號能指――飲料可口可樂經廣告作用后在不同年代形成了不同的所指含義。
2.心理學層面。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的論文有5篇,其中以近5年的文章居多。一項信息傳達的總效果二言詞7%+聲音38%+面部表情55%。其中38%的聲音即指音色、音高、力度、節奏等聲音特性,55%的面部表情我們可以理解為形體語言。Alain C, McDonald KL, Kovacevic N, McIntosh AR, Cerebral Cortex的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auditory “what” and “where” working memory《對于聽覺識別中介質及渠道的記憶時空分析》與Argo JJ的 The sound of brands《聲音品牌化》中均有相關表達,聲音形象可以引發“通感”(Synaesthesia)的效果,這種聲音形象可以不依賴視覺形象而獨立發揮作用。
3.消費者行為學層面。從消費者行為學角度分析的論文有3篇,其中以近5年的文章居多。Elizabeth Burlingame, Harvey M. Sussman, Ronald B. Gillam, Jessica F. Hay在An Investigation of Speech Perception in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on a Continuum of Formant Transition Duration《對一個連續的共振峰過渡期的長短調查與特定言語兒童的語言感知》中提到:許多孩子選擇麥當勞食物慶生,用“Auntie Mc Donald”扮演女主人,欣賞I’mlovin’ it的歌曲,它已成為消費的偏好模式。另外,英國的一項實地研究探索了音樂節拍(Music Beat)對實際和感知的就餐時間、支出餐費的影響。結果顯示:當播放慢速音樂時,英國消費者就餐的時間要比播放快速音樂長得多,并且慢的節拍增加了消費者在餐館里的飲食消費。
根據上述統計分析,本人試得出以下結論:
1.聽覺識別在企業文化的建設中一直處于弱勢的地位,現在情況有所好轉。聽覺識別的研究出現在近10年內,尤其是近5年來,作為企業文化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越來越受到各界學者的重視。
2.主題域方面,廣告音樂對品牌塑造的研究是熱點。
3.在對國外文獻的研究過程中,本人發現國外學者大多會從訪談與實驗的可操作層面來剖析聲音的內涵,用第一手資料來把握其動向。
4.在對品牌聽覺識別的現狀及愿景研究中,多以IT行業及餐飲行業的知名品牌案例研究居多。
5.當今,美澳學者對聽覺識別的研究獨占鰲頭。然而,縱觀國內外,聽覺識別尚未形成鮮明體系,其前景不可估量。
從實際意義上來講,聽覺識別的建立有利于重建企業文化,增強產品競爭力,并且有利于企業的多元化、國際化經營,對于企業來說則可以更加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最后借用哲學家叔本華的話:聲音是對整個世界的‘摹仿’,是世界的‘副本’――這一事實的真實性極其深刻、無可置疑,而且著實令人驚訝:每個人都能在瞬息之間領會到它。
參考文獻:
[1] 約翰•布朗.音樂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一、批評性言語的概念
學術研究者的最基本要求是求證核實,追求創新。研究者在進行文獻回顧的過程中,必然要采用一些修辭策略對前人的結論觀點進行評價,指出其研究中的不足或空白,這就是批評性言語行為。Martin-Martin& Burgess和Salager-Meyer等的研究發現學術批評性言語一方面是顯性的,針對某位學者或某種觀點,指出其研究中的不足之處;另一方面是隱性的,不出現直接批評的詞句,而是指出研究的空白,說明整個學術社團并沒有進行該方面的研究,把學術社團作為批評的對象。批評性言語隨著時間、學科、國別不同而變化。
二、批評性言語的類別
根據Martin-Martin and Burgess的研究,學術批評性言語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類。
1.作者調節(±writer mediation)
分為有作者調節、無作者調節與轉述的批評性言語。有作者調節的批評指的是作者通過使用I,we,me等人稱代詞顯性出現在批評性言語中,對他人的批評完全負責,見例a。相反的是無作者調節的批評,即作者不直接出現在文本中而是采用the findings, the study,等詞語來表明結果的客觀性,如例b。此外,作者會在文中轉述他人的批評,這些批評行為與作者本人無關,是由另外的作者在另外的文獻中提出的,參見例c。
(a)Unlike Krashen, however, I have claimed thatmany learners develop extensive explicit knowledge and can make use of this in both formulating message in the L2 and monitoring their output. (有作者調節)
(b)The presentstudy addresses the issue of different language learning growth accruing from the us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direct comparison with more conventional summative assessment procedures in a longitudinal design.(無作者調節)
(c)Suchman and Jordanargue that“interactional troubles” cannot be so easily eliminated or set aside as the public opinion researchers would have it.(轉述的批評行為)
2.批評對象(±personal)
分為有人稱所指的與無人稱所指的批評性言語。前者指的是被批評的對象在文中被直接明示,見例d;后者指的是被批評的對象為整個的學術團體,而非某個具體的研究者,見例e。
(d)However,McNellis and Blumstein’s workis also characterised by very small lexicons in their case only four words and although they consider that their work is "a reasonable first approximation to the system we envision with respect to much larger size vocabularies,"proof of this claim is explicitly left to further work. (有人稱所指的批評)
(e)There is, however, very little empirical work on young children’s language play in L2. Much of the recent work has concernedstudents or it has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無人稱所指的批評)
3.實現方式(±hedging)
分為采用模糊限制語的間接批評與不采用模糊限制語的直接批評。模糊限制語是用來表達不肯定或沒有十分把握的修飾成分。
(f)It seems to me, however, that the work reported in the previous paragraph does not really tak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network idea seriously.(有模糊限制語)
(g)Work in the discourse tradition has shown that when metaphor in real language use is closely examined and when metaphor theory is applied to empirical discourse data, difficulties and questions arise. (無模糊限制語)
三、批評性言語的應用
1.不同文化間的對比研究
學術論文中的跨文化對比研究側重對摘要的分析。Martin-Martin對英語、西班牙兩種語言社會科學領域160篇論文摘要進行研究發現西班牙語論文摘要中批評性言語的數量要低于英語論文摘要,從實施批評性言語的修辭策略來看,西班牙語學術論文摘要中更多地采用有人稱所指的、直接的批評方式,而英語學術論文摘要中則較多地采用無人稱所指的、有模糊限制語的間接批評,這主要是因為兩種文化背景下的學術論著發表的壓力以及作者與言語社團的關系不同。
2.不同學科間的對比研究
不同的學科進行學術批評時所選擇的語用手段不同。Fagan & Martin-Martin對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領域學術論文中批評性言語進行了對比研究。該研究以心理學與化學兩個學科為例,分別選取了論文25篇,從批評的直接、間接程度,有無作者調節以及批評的目標三個層面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化學論文中批評性言語出現頻率遠遠低于心理學論文;化學論文更多地采用非人稱的、間接的批評,而心理學論文更傾向于采用無作者調節的,直接的,針對個人、有人稱所指的批評。
3.不同時間內的對比研究
Salager-Meyer等通過對1930年至1995年間發表的醫學領域內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三種語言的學術論文的批評性言語進行歷時的、跨文化的研究發現:首先,從歷時的角度看,自1990年以后,西班牙語學術論文中的批評性言語開始采用更為掩飾的或者說英語學術論文慣常采用的“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的基調來表達對同行或前人研究的批評;與之相對,法語學術論文中的批評性言語歷時變化不及西班牙同行明顯,但也在慢慢地、持續地向間接批評的方向變化。其次,從跨文化的角度看,西班牙、法國的學者對于批評性言語的使用要比英語學術論文學者頻率高,而且更多地采用直接的批評方式。與其他語言相比,英語學術論文更多地采用間接地、多用模糊限制語的方式進行非針對個人的批評。
四、小結
如今信息的便捷增進了國際間的學術交流,通過對國際學術論文批評性言語的研究,發現他們在信息呈現方面的慣常做法,可以幫助國內學術論文作者了解國際刊物的寫作規范。同時有助于提高國際交流人員及英語學習者的英語論文寫作水平。國內對于學術論文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語類分析層面,較多地關注立場語、模糊限制語和評價資源的使用,對于學術論文中批評性言語的研究卻很少,僅有的研究也局限于學術論文摘要這一語類。因此關注學術論文的批評性言語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Martin-Martin, P.The Rhetoric of theAbstract in Englishand SpanishScientific Discourse[M].Bern:Peter Lang, 2005.369.
1. 引言
習語,作為人類發展的產物,大多來自于民間故事、文學作品及日常口語等各種形式,并由于受到地理環境,生活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習語具有較強的文化特征。長期以來,人們對習語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習語詞條的收集、編纂以及習語的文學以及文化特征的研究等。本研究將在概念隱喻理論的基礎之上,運用Lakoff的框架理論來分析習語理解、詮釋以及運用。
2. 習語和隱喻的定義
2.1習語的定義
在漢語中,習語又被稱作熟語,《現代漢語詞典》(1998)將熟語定義為固定的詞組,只能整個應用,不能隨意變動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構詞法來分析。《美國習語字典》(2005)將習語定義為固定短語(”set phrases” or “fixed phrases”)。《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1997)則將習語定義為不能依據其字面拆解的意思獲得其含義、須要作為整體來理解的短語或者句子(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meaning of its indiv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 unit)。
2.2 概念隱喻理論
Lakoff和Johnson(1987)所建立的概念隱喻理論強調人們的經驗和認知能力在語義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文學藝術論文,提出了經驗主義的語義觀。他們認為,隱喻可以通過人類的認知和推理將一個概念域系統地、對應地映射到另一個概念域論文開題報告。他們指出,“我們的許多概念系統是由隱喻構建的”(1980)。這種隱喻式推理一是基于人的經驗,二是基于具體到抽象域的映射,即從源域(sourcedomain)到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3. 概念隱喻與習語
3.1概念隱喻理論對習語的闡釋
Lakoff和Turner(1989)曾通過一般層次隱喻的假說解決兩大問題——擬人和諺語。根據這一假說,我們也可以將其解釋后者的方法運用于習語的認知研究和闡釋。例如:
(1) 屋漏偏逢連夜雨。
看到這句話人們的腦海中首先出現一個屋頂漏雨的房屋的圖式,一直以來在人們的觀念中,房屋是一個讓人躲風避雨的棲身之所,但是假如房子漏雨了,偏偏還恰逢連夜雨,那么這樣的房子便稱不上棲身之所了。
由此特殊場景圖式我們映射到一個一般場景圖式。
一件事情已經發展到了困難重重的地步,但是假如這個時候再遭遇到連連的障礙,便會使整件事情幾乎陷入舉步維艱、難以進行的絕境。
由于萬事萬物間的聯系性、依存性,由這個一般場景我們又可以映射到一個與之相關的人類行為的圖式:
一個人身處困境,在這個時候又遇到更多新增的麻煩,由此陷入無所適從的絕境。
這樣一個與人類行為有關的一般圖式可以適用于各種具體的情景,因此,可以實現該習語在具體情境中的應用。例如,
Lakoff和Turner將這種具體領域與一般領域之間的關系稱作普遍即特殊隱喻(GENERIC IS SPECIFIC metaphor),即通過一個特殊領域到一般領域的映射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3.2 概念隱喻理論對習語闡釋的不足
概念隱喻理論通過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方式為我們理解習語并運用習語提供了方便的途徑。但同時,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由于該理論的解釋大多局限于字面意思的解釋,在解釋一些具有跨文化差異甚至矛盾的習語時便顯得捉襟見肘,無法深入地對該習語的文化背景以及深層含義進行闡述和理解。例如:
在漢語中,出門在外我們常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在家靠父母文學藝術論文,出門靠朋友”,但是在英美文化中,卻更多地流傳著這樣的習語, 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Self-preservation is thefirst law of nature(自我保護是自然的第一法則)。這些關于同一問題的習語卻體現出了較大的差異性甚至矛盾,是我們無法單獨地借助概念隱喻理論解釋的。
4.Lakoff的框架理論與習語
4.1Lakoff的框架理論
“框架”(Frame)這一術語最早是由人類學家Bateson(1956)提出的心理學概念,美國人工智能專家Minsky(1975)首先提出了框架理論(frame theory),并將其運用于計算機心理學,Fillmore(1975)首先將框架理論引入了語言學。在這一背景下,Lakoff(2004)在《了解你的價值觀并構建辯論》一書中將認知科學以及社會學中的“框架”(frame)運用到了政治學等領域中論文開題報告。
他認為,心理結構即框架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認識。我們的心理框架可分為表層框架和深層框架。在我們平時的活動中,所見、所聞會激活我們的表層框架,并喚起代表了最根本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深層框架,只有當我們所見、所聞的事物所代表的價值觀、道德觀與我們自身的價值觀、道德觀相契合時(即所見、所聞的事物所構建的框架與我們的心理框架相契合時),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反之則無法產生認同。也就是說,框架構建了我們的觀念,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方式,繼而影響了我們的行為方式。如:
又如:
(2)tax relief
Lakoff認為,tax relief是布什使用最成功的詞語。他認為,tax relief是一個隱喻,relief這個單詞喚起了人們內心這樣一個框架——一個無辜的人,由于受到一些外力的因素影響而深受苦難,而relief所傳達的意思則是解除痛苦和煩惱(taking away of the pain or harm)。眾所周知,在美國文化中,稅收是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大到買房產、買地皮文學藝術論文,小到買一支牙膏都需要付稅。因此,當布什的tax relief通過演說、報紙傳達到全家萬戶時,勢必在絕大多數人的心中喚起了上述心理框架,為他贏得大選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我們的心理框架決定了我們對所見、所聞的反應和看法,從而左右我們的決定。反之,心理框架也主導了措辭的選擇和使用,即不同的措辭反映了不同的心理框架。而習語,作為長期流傳于民間,為人類所用的語言,必然集聚了深厚的社會文化氣息,因此也就必然反映了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因此,若要真正地了解一個習語的內涵且為自己所用,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對該習語的字面解讀,而要深入地解讀和理解,因為只有當該習語所反映的價值觀與使用者所處的文化背景相一致時,才可能產生預期的影響力。因此,我們可以使用Lakoff的框架理論分析一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甚至自相矛盾的習語。
4.2 框架理論與相互矛盾的習語闡釋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著不同的價值觀、道德觀,自然對相同的事物存在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理解,換言之,不同的習語也對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比如:
(3)a 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 (我們的罪和債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
b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習語都是關于人性的,前者闡述了人性原罪說文學藝術論文,而后者則強調人性本善的觀點。而究其根本,還是由于兩個習語來源于不同的文化,基督文化信奉原罪說,而中國儒家思想則認為人性本善,因此對人性也就構架了不同于基督文化的框架,見諸于文字;反之我們也可以說,不同的習語反映了架不同的心理框架。又如下例:
(4)a 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 (難聽的話不會傷筋動骨論文開題報告。)
b 棍棒傷皮肉,惡語傷人心。
前者認為別人的流言蜚語不會對自己造成影響,而后者則恰恰相反。這是因為,在西方社會,人們極其注重品德品行。西方文化認為,只要行得正,沒有做有損他人利益的事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并不重要。而在東方文化中,由于長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人與社會環境是密切相關甚至一體的,人在社會中得到的評價是判斷名譽面子的標尺。
因此對心理結構即框架的了解為我們跳出字面意義的局限性,了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習語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和方法。
4.3 框架理論與習語的使用
Lakoff的框架理論幫助我們理解了字面表述不同甚至矛盾的習語的深層含義,反之,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構建不同的目標框架,選用相應的習語,以達到傳達的目的。比如,作為老師,我們常常要勸導學生好好學習文學藝術論文,積累知識,使用“知識多,不壓人”;在和一個沉迷于電腦游戲,不思進取,不愛學習的學生交流時,我們可以說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而對于那種將時間過度用在學習上,而忽略生活的學生,我們則需提醒他們勞逸結合,則可以說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5. 結語
習語作為文化、思想知識的傳承,既是值得珍惜的人文財富,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本文在概念隱喻理論的基礎之上,運用Lakoff的框架理論,突破了以往研究局限于字面的局限性,闡釋了部分習語的深層含義、文化背景以及蘊含的價值觀、道德觀,并為這一部分習語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根據個人的目的和想法,使用習語以達到傳遞信息的目的。
[參考文獻]
[1]Hornby A S, Li Beida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Z]. The Commercial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Bateson G. “The message ‘Thisis play’”. In B. Schaffber (ed.). Group preocesses: transactions of theSecond Conference. New York: Josiah Jr. Founation. 1956
[3]Fillmore C. “An alternative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 Proceedings of the 1st Annual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75
[4]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Lakoff G.& Turner, M. More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6]Lakoff G. Don’t Think of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 [M]. Chesea GreenPublishing, 2004
[7]Minsky M. “A Framework forPresenting Knowledge”. In P. H. Winston (ed.) The Psychology of ComputerVision. New York: McGraw-Hill
[8]Ortony, Andrew. Metaphorand Thought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9]Spears R.A. Dictionaryof American Idioms [Z] Mc Graw-Hill Company, 2005
[10]鄭勛烈鄭晴.中國習語[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1. 引言
習語,作為人類發展的產物,大多來自于民間故事、文學作品及日常口語等各種形式,并由于受到地理環境,生活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習語具有較強的文化特征。長期以來,人們對習語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習語詞條的收集、編纂以及習語的文學以及文化特征的研究等。本研究將在概念隱喻理論的基礎之上,運用Lakoff的框架理論來分析習語理解、詮釋以及運用。
2. 習語和隱喻的定義
2.1習語的定義
在漢語中,習語又被稱作熟語,《現代漢語詞典》(1998)將熟語定義為固定的詞組,只能整個應用,不能隨意變動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構詞法來分析。《美國習語字典》(2005)將習語定義為固定短語(”set phrases” or “fixed phrases”)。《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1997)則將習語定義為不能依據其字面拆解的意思獲得其含義、須要作為整體來理解的短語或者句子(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meaning of its indiv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 unit)。
2.2 概念隱喻理論
Lakoff和Johnson(1987)所建立的概念隱喻理論強調人們的經驗和認知能力在語義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文學藝術論文,提出了經驗主義的語義觀。他們認為,隱喻可以通過人類的認知和推理將一個概念域系統地、對應地映射到另一個概念域論文開題報告。他們指出,“我們的許多概念系統是由隱喻構建的”(1980)。這種隱喻式推理一是基于人的經驗,二是基于具體到抽象域的映射,即從源域(sourcedomain)到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3. 概念隱喻與習語
3.1概念隱喻理論對習語的闡釋
Lakoff和Turner(1989)曾通過一般層次隱喻的假說解決兩大問題——擬人和諺語。根據這一假說,我們也可以將其解釋后者的方法運用于習語的認知研究和闡釋。例如:
(1) 屋漏偏逢連夜雨。
看到這句話人們的腦海中首先出現一個屋頂漏雨的房屋的圖式,一直以來在人們的觀念中,房屋是一個讓人躲風避雨的棲身之所,但是假如房子漏雨了,偏偏還恰逢連夜雨,那么這樣的房子便稱不上棲身之所了。
由此特殊場景圖式我們映射到一個一般場景圖式。
一件事情已經發展到了困難重重的地步,但是假如這個時候再遭遇到連連的障礙,便會使整件事情幾乎陷入舉步維艱、難以進行的絕境。
由于萬事萬物間的聯系性、依存性,由這個一般場景我們又可以映射到一個與之相關的人類行為的圖式:
一個人身處困境,在這個時候又遇到更多新增的麻煩,由此陷入無所適從的絕境。
這樣一個與人類行為有關的一般圖式可以適用于各種具體的情景,因此,可以實現該習語在具體情境中的應用。例如,
Lakoff和Turner將這種具體領域與一般領域之間的關系稱作普遍即特殊隱喻(GENERIC IS SPECIFIC metaphor),即通過一個特殊領域到一般領域的映射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3.2 概念隱喻理論對習語闡釋的不足
概念隱喻理論通過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方式為我們理解習語并運用習語提供了方便的途徑。但同時,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由于該理論的解釋大多局限于字面意思的解釋,在解釋一些具有跨文化差異甚至矛盾的習語時便顯得捉襟見肘,無法深入地對該習語的文化背景以及深層含義進行闡述和理解。例如:
在漢語中,出門在外我們常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在家靠父母文學藝術論文,出門靠朋友”,但是在英美文化中,卻更多地流傳著這樣的習語, 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Self-preservation is thefirst law of nature(自我保護是自然的第一法則)。這些關于同一問題的習語卻體現出了較大的差異性甚至矛盾,是我們無法單獨地借助概念隱喻理論解釋的。
4.Lakoff的框架理論與習語
4.1Lakoff的框架理論
“框架”(Frame)這一術語最早是由人類學家Bateson(1956)提出的心理學概念,美國人工智能專家Minsky(1975)首先提出了框架理論(frame theory),并將其運用于計算機心理學,Fillmore(1975)首先將框架理論引入了語言學。在這一背景下,Lakoff(2004)在《了解你的價值觀并構建辯論》一書中將認知科學以及社會學中的“框架”(frame)運用到了政治學等領域中論文開題報告。
他認為,心理結構即框架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認識。我們的心理框架可分為表層框架和深層框架。在我們平時的活動中,所見、所聞會激活我們的表層框架,并喚起代表了最根本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深層框架,只有當我們所見、所聞的事物所代表的價值觀、道德觀與我們自身的價值觀、道德觀相契合時(即所見、所聞的事物所構建的框架與我們的心理框架相契合時),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反之則無法產生認同。也就是說,框架構建了我們的觀念,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方式,繼而影響了我們的行為方式。如:
又如:
(2)tax relief
Lakoff認為,tax relief是布什使用最成功的詞語。他認為,tax relief是一個隱喻,relief這個單詞喚起了人們內心這樣一個框架——一個無辜的人,由于受到一些外力的因素影響而深受苦難,而relief所傳達的意思則是解除痛苦和煩惱(taking away of the pain or harm)。眾所周知,在美國文化中,稅收是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大到買房產、買地皮文學藝術論文,小到買一支牙膏都需要付稅。因此,當布什的tax relief通過演說、報紙傳達到全家萬戶時,勢必在絕大多數人的心中喚起了上述心理框架,為他贏得大選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我們的心理框架決定了我們對所見、所聞的反應和看法,從而左右我們的決定。反之,心理框架也主導了措辭的選擇和使用,即不同的措辭反映了不同的心理框架。而習語,作為長期流傳于民間,為人類所用的語言,必然集聚了深厚的社會文化氣息,因此也就必然反映了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因此,若要真正地了解一個習語的內涵且為自己所用,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對該習語的字面解讀,而要深入地解讀和理解,因為只有當該習語所反映的價值觀與使用者所處的文化背景相一致時,才可能產生預期的影響力。因此,我們可以使用Lakoff的框架理論分析一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甚至自相矛盾的習語。
4.2 框架理論與相互矛盾的習語闡釋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著不同的價值觀、道德觀,自然對相同的事物存在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理解,換言之,不同的習語也對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比如:
(3)a 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 (我們的罪和債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
b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習語都是關于人性的,前者闡述了人性原罪說文學藝術論文,而后者則強調人性本善的觀點。而究其根本,還是由于兩個習語來源于不同的文化,基督文化信奉原罪說,而中國儒家思想則認為人性本善,因此對人性也就構架了不同于基督文化的框架,見諸于文字;反之我們也可以說,不同的習語反映了架不同的心理框架。又如下例:
(4)a 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 (難聽的話不會傷筋動骨論文開題報告。)
b 棍棒傷皮肉,惡語傷人心。
前者認為別人的流言蜚語不會對自己造成影響,而后者則恰恰相反。這是因為,在西方社會,人們極其注重品德品行。西方文化認為,只要行得正,沒有做有損他人利益的事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并不重要。而在東方文化中,由于長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人與社會環境是密切相關甚至一體的,人在社會中得到的評價是判斷名譽面子的標尺。
因此對心理結構即框架的了解為我們跳出字面意義的局限性,了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習語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和方法。
4.3 框架理論與習語的使用
Lakoff的框架理論幫助我們理解了字面表述不同甚至矛盾的習語的深層含義,反之,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構建不同的目標框架,選用相應的習語,以達到傳達的目的。比如,作為老師,我們常常要勸導學生好好學習文學藝術論文,積累知識,使用“知識多,不壓人”;在和一個沉迷于電腦游戲,不思進取,不愛學習的學生交流時,我們可以說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而對于那種將時間過度用在學習上,而忽略生活的學生,我們則需提醒他們勞逸結合,則可以說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5. 結語
習語作為文化、思想知識的傳承,既是值得珍惜的人文財富,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本文在概念隱喻理論的基礎之上,運用Lakoff的框架理論,突破了以往研究局限于字面的局限性,闡釋了部分習語的深層含義、文化背景以及蘊含的價值觀、道德觀,并為這一部分習語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根據個人的目的和想法,使用習語以達到傳遞信息的目的。
[參考文獻]
[1]Hornby A S, Li Beida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Z]. The Commercial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Bateson G. “The message ‘Thisis play’”. In B. Schaffber (ed.). Group preocesses: transactions of theSecond Conference. New York: Josiah Jr. Founation. 1956
[3]Fillmore C. “An alternative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 Proceedings of the 1st Annual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75
[4]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Lakoff G.& Turner, M. More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6]Lakoff G. Don’t Think of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 [M]. Chesea GreenPublishing, 2004
[7]Minsky M. “A Framework forPresenting Knowledge”. In P. H. Winston (ed.) The Psychology of ComputerVision. New York: McGraw-Hill
[8]Ortony, Andrew. Metaphorand Thought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9]Spears R.A. Dictionaryof American Idioms [Z] Mc Graw-Hill Company, 2005
[10]鄭勛烈鄭晴.中國習語[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11]中國社科院詞語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刷館,1998
研究設計
興趣是首要的動機,與自我效能、自我調控等因素關系密切(Hidi&Boscolo2007;Drnyei&Ushioda2011)。因此,本研究以興趣為中心,具體探討以下問題:學生在論文寫作前是否有興趣?論文寫作過程中寫作興趣是否有變化?若有變化,導致變化的因素是什么?論文完成之后評價如何,有何成效?動機變量之間以及動機變量與結果評價之間有何關系?畢業論文答辯結束后,我校124名2007級英語專業學生書面匿名描述了論文寫作經歷,簡述了寫作動機、過程和意義。為了進一步了解整個論文寫作過程中學生興趣的具體發展變化情況,之后又在學生離校前,通過QQ聊天和發送Email的形式征集了56名學生的論文寫作意見。在對124名學生的回答整理歸類時,否定畢業論文寫作或者認為畢業論文只是畢業要求的回答記作1,認為畢業論文寫作帶來知識和能力收獲或者是有意義的回答記作2。由于本文以興趣為首要研究動機,因此證書型動機被歸入否定畢業論文寫作意義一類。在分析56名學生的回答內容時,以興趣和態度動機為中心設定寫作前、寫作中、寫作后三種變量。興趣狀況沒有發生變化記作0,無興趣或者有反向興趣變化記作1,有興趣或者有正向興趣變化記作2;整體否定畢業論文寫作記作1,整體肯定畢業論文寫作記作2。同時,利用內容分析法整理出影響論文寫作的動機因素,計算相應頻次,然后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和討論
1.論文寫作前后的動機對比根據56名學生反饋的信息,畢業論文寫作前有較大興趣的學生共29名,沒興趣的共27名,有興趣學生的比例略高于沒興趣學生。寫作過程中,有14名學生的興趣沒有發生改變,占25.0%,其中包括9名開始就沒興趣的學生和5名開始就很有興趣的學生;有22名學生受到了明顯負面動機影響,占39.3%;有20名學生受到了明顯正面動機影響,占35.7%。寫作過程中有略微更多的學生受到了負面影響,但這些負面影響的決定性作用比較有限。僅有6名學生最初的寫作興趣消失;其余16名學生只是寫作興趣削弱,但對論文寫作結果仍然持肯定態度。寫作完成后,有18名最初對畢業論文寫作持否定態度的學生改變了整體看法,這樣在整體上對畢業論文寫作持肯定態度的學生增加到了41名,占73.2%。具體結果見表1。在畢業論文寫作前,雖然有興趣的學生比沒興趣的學生僅多3.6%,不存在分布差異(p=0.789>0.05),但Mann-Whitney檢驗顯示兩組的興趣表現強度之間仍然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05),說明學生最初在整體上對畢業論文寫作沒有興趣的假設值得懷疑。在寫作過程中,興趣變化的分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395>0.05),但興趣變化結果對寫作評估具有決定性意義。寫作結束后,持肯定態度的學生比持否定態度的學生多出46.4%,在最初的基礎上提升了21.4%;卡方檢驗顯示,兩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0.05),學生的興趣和肯定態度明顯超過排斥態度,這說明畢業論文寫作在整體上對學生沒有意義的假設值得推敲。上述研究結果在考察124名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的價值判斷時得到了進一步印證。124名學生中,僅有10名學生認為畢業論文寫作只不過是為了畢業證和學位證,沒有實質性意義;其余114名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表達了對畢業論文寫作的興趣和肯定,總體上認為畢業論文寫作對自己的知識結構或者能力水平有著積極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卡方檢驗顯示,兩組數據分布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05)。雖然較多研究認為英語畢業論文寫作存在很多嚴重問題(如韋森2009;羅明江,柳輝2010;盛國強,周永模2011),但我們的兩次調查結果均表明,大多數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持積極態度,肯定了畢業論文寫作的意義。2.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動機因素對學生寫作前興趣和寫作后評價的Spearman相關性檢驗顯示,二者不存在統計學的相關意義(r=0.143,雙側p=0.294)。這說明寫作過程對56名學生的論文寫作態度和興趣有著明顯的影響作用,論文寫作過程在意義建構中起著關鍵作用。而我們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論文寫作過程中都存在哪些動機因素?什么因素影響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興趣和意義建構?就畢業論文寫作的個人看法而言,56名學生通過Email反饋的文字內容反映了以下多方面問題:(1)找到并理解所需資料或者獲取有效信息,(2)論文寫作的計劃,(3)對所選擇論文話題的興趣,(4)指導老師的責任感以及對學生的評價,(5)畢業論文和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的關系,(6)學校或者院系論文管理的合理性和效率,(7)找工作的情況,(8)各種考試,(9)同學和朋友們對畢業論文寫作的態度,(10)網絡資源的合理使用,(11)頂崗實習,(12)對英語寫作的態度,(13)課程設置和畢業論文寫作的關系。這些問題分別簡寫為13項變量:資料信息、目標和計劃、話題興趣、指導老師、畢業要求、論文管理、找工作、考試、同學態度、網絡資源、頂崗實習、寫作態度和課程設置。從當前相關研究來看,這些變量具有較高的可信性。經對比,它們與胡衛星、蔡金亭(2010)所探討的影響英語學習動機減退的18個可測項目的語義之間有高度一致性。同時,變量的豐富性和情境性強于文莉、謝荷峰(2010)所探討的文科類畢業論文質量影響因素。需要說明的是,依據Drnyei和Ottó的動機過程模式,資料信息、話題興趣、目標和計劃、寫作態度等應該屬于論文寫作前動機因素,但因為它們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持續發生作用,具有復雜性和動態性特征,所以在此作為寫作過程中的動機因素來討論。研究根據這13項變量在學生反饋中被提到的頻次,使用SPSS17.0計算秩均值,并對變量進行排序,結果見表2。經Friedman檢驗,這13項變量在總體分布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05),對論文寫作有不同影響。根據計算所得的秩均值,排在前十位的變量依次為資料信息、目標和計劃、話題興趣、指導老師、畢業要求、論文管理、找工作、考試、同學態度、網絡資源。但是,這些自我報告的變量次序不一定反映了它們的實際影響,很可能只是反映了相關變量在被調查對象論文寫作過程中的議題設置傾向。總體而言,各變量之間雖然有顯著性差異,但Spearman檢驗顯示部分變量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顯著相關性,相互之間有交互影響。具體結果見表3。經Spearman檢驗,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資料信息與話題興趣之間呈正相關(r=0.269),指導老師和同學之間呈正相關(r=0.285),頂崗實習和找工作之間呈正相關(r=0.328),網絡資源和目標計劃之間呈正相關(r=0.265)。這些相關數據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資料的難度和豐富與話題興趣之間相互促進,同指導老師的交流和生生交流之間也相互促進,頂崗實習與找工作之間相互傳遞精神壓力,目標計劃與網絡資源的利用率之間相互促進。因此,切實解決本科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比如如何引導學生找到難度合適的學術資源或者幫助學生理解中英文信息,如何在管理上促進師生之間的對話,如何建立和促進資源共享,如何疏導已經找到工作和尚未找到工作學生的精神壓力,如何發展學生的多任務處理能力,如何引導學生制訂計劃,如何幫助學生獲取和利用網絡資源等,將有效增強學生的信心和自主決策能力,促進正面動機效應,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興趣、寫作投入程度和寫作水平。同樣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話題興趣與畢業要求、找工作兩項變量之間都呈負相關(r=-0.298,r=-0.326),畢業要求和目標計劃之間也呈負相關(r=-0.276)。這說明在畢業論文與學位證獲得等工具性目標掛鉤時,學生對于論文話題的興趣、提前計劃的可能性和對于論文的期望值反而會降低,而且找工作也會影響學生的論文期望值和寫作興趣,進一步體現了學校的管理和教育機制對學生內在動機的消極影響。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找工作與考試、網絡資源之間呈正相關(r=0.868,r=0.377),這說明學生越是忙于找工作就越是忙于考試,而且越是忙于找工作就越是依賴獲取便捷的網絡資源。畢業要求和資料信息之間呈負相關(r=-0.427),這說明越是強調論文寫作的工具性目標,學生就越是撿方便的做,付出的努力反而越少。因此,如何消除或者盡量減少畢業要求、找工作和考試所帶來的負面動機效應,最大限度地實現培養目標,這是改革畢業論文寫作、提高論文水平的重要議題。部分變量和56名學生的最終評價之間也存在顯著相關性。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學生的最終評價分別與資料信息、話題興趣呈一定正相關(r=0.291,r=0.283),說明資料信息越充分和有用,學生對話題越有興趣,他們最終對畢業論文的反應可能越肯定。在同一顯著性水平上,學生的最終評價分別與找工作、考試呈一定負相關(r=-0.284,r=-0.284),進一步說明了學生越是忙于找工作和考試,就越是否定和貶損畢業論文寫作的意義,這與王崇義(2004)、文莉和謝荷峰(2010)等對畢業論文存在問題的分析一致。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學生的最終評價與院校的論文管理呈中度負相關(r=-0.411),說明院校的論文管理越不合理,學生越是反感和抵觸畢業論文寫作。由此可見,充分發揮資料信息和話題的正面動機效應,設法降低找工作、考試、論文管理的負面動機效應,對于畢業論文寫作改革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動機研究對論文指導和寫作的啟示
1引言
跨文化語用學是近20年來發展起來并且發展很快的一門新的語用學分支。包括三個層面:跨文化語用語言學,跨文化社交語用學,語際語語用學。本文對2005―2014年間國內外的有關跨文化語用學的文獻進行梳理分析,考察其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對國內外有關跨文化Z用學的研究進行對比,以期對以后的研究有所幫助。
2研究問題與方法
本文旨在探討以下兩個問題:①近十年來國內外跨文化語用學總的研究趨勢;②國內外對跨文化語用學的研究熱點。
本文的研究工具采用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3.7 R8,從作者合作、關鍵詞共現、作者共被引、文獻共被引等方面考察最新動態(陳超美,2002)。國外有關跨文化語用學的數據來源為Web of Science(WOS)數據庫中的SSCI期刊數據,國內的數據來源為CNKI中國知網。
3結果與討論
3.1總體趨勢及其特點
統計結果顯示,近十年來國外一共發表期刊論文143篇,整體呈上升趨勢,2008―2013年間的發文量比較穩定,2009和2013年達到最高20篇。國內一共175篇期刊論文,近十年較穩定,2012年達到最高23篇。說明跨文化語用學近年來一直是國內外的研究熱點,整體呈上升趨勢,每年的發文量上下浮動不大。
另外從期刊發文分布現象可以看出跨文化語用學主要有以下特點:①跨文化語用學仍主要隸屬于語言學范疇。國內外語言學雜志收納較多的跨文化語用學研究結果,主要結合了新格萊斯會話原則,禮貌原則和面子理論分析跨文化的語用理解,通過對不同文化的話語進行分析來探討語用失誤問題,另外還把跨文化語用學與教學聯系到一起,探討語用遷移對教學的影響,②跨文化語用學近年來和心理學結合,出現了從心理學方面解析跨文化語用中的各種現象。從國外發文結果來看,心理學雜志也逐漸收錄有關跨文化語用學的文章,這一點在中國是沒有的。國外的論文在與心理學結合時,主要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大眾的普遍心理對語用理解的影響及其造成的語用失誤問題,也有從心理學角度對語用遷移的分析。
3.2研究熱點頻詞的可視化分析
本文將WOS中的數據導入Citespace3.7 R8系統,自動生成出研究熱點主題詞可視化共現知識表格。按照從高到低依次為:跨文化語用學、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語用學、言語行為、文化差異、語用能力、語際語用學、禮貌原則、文化。
可以發現,近十年國內外對跨文化語用學的研究分別反映出以下特點:
(1)對跨文化交際及不同文化的對比的研究受到關注。從所選文獻來看,國外的跨文化語用學對文化背景的介紹和對語用研究的篇幅大致相當,國內則較少介紹文化背景及差異,語言多集中在對語用方面的研究。國外對跨文化語用中的語用理解和語用失誤問題除了從語言學角度外,還主要從心理學、社會學、甚至是神經學角度進行分析,除了這十年內的文章,國外對這方面的研究也有少量在醫學雜志上。而國內對跨文化語用學的研究還停留結合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話語分析等方面,因此國內的這些研究不妨效仿國外,從多種角度對其進行分析,特別是注重研究漢語的語用,創造有中國特色的語用學研究。
(2)對兒童的跨文化語用能力的研究逐漸受到關注。縱觀國內近十年關于跨文化語用學及語用能力的研究,多集中在對大學生或是中學生的研究上,而國外近十年對兒童的跨文化語用能力、語用失誤的研究越來越多。表現出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是兒童若處在雙親操不同母語的家庭、或是雙親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他們在與同齡兒童交際時常會出現語用失誤問題。這種現象不僅受語用學的關注,而且還隸屬于二語習得研究的內容,因此國外近年來對兒童跨文化語用能力的研究興趣高漲。
(3)語際語用學研究的熱潮。語際語用學主要研究兩種語言之間的語用交際行為。近年來,語際語用學主要結合心理語言學、教育語言學、文化等方面。近十年的語際語用學主要研究如何理解語際語言中的話語。比如第二語言水平高的學生往往會依靠他們的推理能力來理解會話含意,這種理解障礙是文化差異造成的,或者是違反了關聯準則導致的。還有一些論文研究兒童對母語和第二語言的語用理解,或是從禮貌原則的視角研究二語習得者用與本族語者中交際失誤的現象。語際語用學還研究語際語言中的語用遷移現象,其研究對象也主要是亞洲特別是日本人。總之國內外對這方面的研究均主要集中在語用失誤,跨文化語用異同的研究上,研究方法多結合了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二語習得,用語料庫及民族志的方法。
4結語
研究發現,過去十年國內外跨文化語用學總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就其內容來看,國內跨文化語用學研究主要聚焦于跨文化交際、語用能力、語用失誤這幾個方面,用話語分析的方法較多。國外關于跨文化語用學的研究比國內關注的點要廣泛,結合了語言學、心理學、社會人類學等,分析兒童跨文化語用的研究比國內多。國內外研究熱點也大同小異。均對跨文化交際這一方面研究較多,另外國外近年較多結合不同領域研究跨文化語用學,而國內還停留在語言學方面,研究視角比較局限,建議國內以后的研究可以從本文的研究對比中找到新的研究切入點,多結合不同學科,比如心理學、神經科學、分析大腦活動、人的本能等各種方面。在國際跨文化語用學領域中開創有中國特色的語用學研究。
參考文獻:
[1]陳超美.CiteSpaceⅡ: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的識別與可視化[J].情報學報,2009,28(3):401-420.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4.017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4):312-313.)
文化適應已成為我國少數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1]。但是,國內學界在少數民族社會文化適應問題研究上較為薄弱。本研究探討藏族大學生社會文化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被試抽樣以班級為單位,在某高校4個年級中抽取319人,發放問卷319份,回收率為100%,有效樣本為314人,其中男生142人,女生172人。
1.2研究工具
1.2.1 社會文化適應量表[2]
由26個項目組成,為1(沒有困難)~5(極大困難)5點記分,量表分為三個維度,即物質生活維度、人際行為維度和認知價值維度,其中物質生活維度共有8個項目;人際行為維度共有10個項目;認知價值維度共有9個項目。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1.2.2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3]
共分為12個維度,即軀體化、焦慮、抑郁、偏執、強迫、依賴、沖動、攻擊、退縮、性心理障礙、自我意識偏差以及精神病傾向,每個維度均有8個項目,另外還有8道測謊題,共由104個項目組成,采用0(沒有)~4(總是)5點記分。該量表只計算分量表分數,不累加全量表分數,共12個分量表分數和1個測謊分數。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1.3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對數據進行了相關分析與方差分析處理。
2 結 果
2.1社會文化適應與藏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分析
社會文化適應的各維度得分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各維度得分均呈正相關(表1)。
2.2社會文化適應不同水平組心理健康量表評分比較
將社會文化適應分數從高到低進行排序,按照25%、75%人數比例劃分為高中低3個層次,其中高分組有78人、中間組有158人、低分組有78人。采用單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較3組的心理健康量表得分。結果顯示,社會文化適應高分組心理健康狀況的12個維度得分均高于中間組和低分組,中間組高于低分組。
3 討 論
本研究顯示,社會文化適應較好的藏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也比較好,反之相反。Oberg等學者研究中認為文化沖擊是文化適應中的一個必然過程,往往伴隨焦慮、無助、動搖等心理狀態,嚴重的則表現為抑郁[4]。當前正在經歷急劇的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對藏族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強烈沖擊和震動,即形成文化震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藏族大學生心理健康[5]。鄭雪和David[6]研究認為:強的主族與客族文化認同及整合的文化適應方式有助于提高個體的幸福感水平,促使他們對異質文化環境的心理適應。處在不同的文化適應階段,幸福感水平不同,自然心理健康總體狀況也受到影響。本研究與這些研究結果一致。因此,深入研究文化震蕩形成的心理機制和文化架構,有效提升藏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構建基于文化震蕩的心理教育干預模式是一項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參考文獻
[1]徐光興,肖三蓉.文化適應的心理學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9,(4):234-237.
[2] 張京玲.藏、壯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認同態度與文化適應的關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
[3]王亞鵬.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文化適應與心理疏離感[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2.
[4]Oberg K.Culture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ylviron ments[J].Praltical Anthropologist,1960,7:177-182.
筆者通過2009年底之前對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的統計分析,得出目前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內容與范圍主要有17個主題項,即“課程、現狀與對策、功能、教學、改革、藝術教育體系、師資、國外藝術教育、特征、教育價值、經驗總結、藝術團建設、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材、音樂教育史和其他”等。從歸納出的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17個主題項中可以看出,其內容與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基本覆蓋了公共藝術教育的研究領域。其中的“課程、教學、現狀與對策、功能”等四個方面所占比例較大,屬于目前研究的熱點。公共藝術教育的“藝術教育體系”、“師資”、“特征”、“教育價值”、“經驗總結”、“藝術團建設”、“音樂教育史”和“其他”等方面的論文研究也已開始起步,在此筆者將之歸類為研究的非熱點。為了解公共藝術教育的研究現狀,筆者通過公共藝術教育的研究熱點進行分析。
1.課程
自《全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實施以來,許多普通高校相繼開設了部分公共藝術課程,但“因學校而異、因學生而異,缺乏學體系、教材和評價標準,公共藝術課程開設缺乏全局性。”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中,對于課程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中的比例分別占到26.24%和26.56%,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對于課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對課程現狀與對策、課程的作用、課程設置、課程體系、課程管理、課程模式、課程改革以及等方面的探討,學位論文中對于公共音樂教育課程的探討比例較高。關于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現狀與對策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分析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來提出相應的對策或建議。在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學位論文中,關于課程的研究主要是從具體的課程和課程內容來研究。這些研究主要是探討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內容,即哪些藝術課程可以進入公共藝術教育,并對其價值及其可行性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
2.教學
公共藝術教育研究中,實際上課程與教學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對于公共藝術教育研究中的課程研究與教學研究的分類是建立在研究的具體情況之下的。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課程與教學混雜在一起的研究,為研究方便,筆者只能根據其側重面對其進行區分。對于教學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中的比例分別占到12.13%和27.34%,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一位。對于教學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對教學方法、教學改革、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探討。關于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如甄巍的《多媒體教學法在高師院校藝術鑒賞課中的運用》,主要闡述了多媒體技術在藝術鑒賞課中的運用;張靜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音樂欣賞課教學方法的探究》,提出了音樂欣賞課中“以‘興趣’為主線的教學方法”、“以學生‘參與’為主體的教學方法”、“以‘電教媒體’為手段的教學方法”、“以‘戶外課堂教學’為深化素質教育的教學方法”;張思鏡的《高校公共藝術課音樂審美教育教法探索》提出了音樂審美感知教學與音樂審美情感體驗教學兩種施教方法。關于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李琳的《探究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的意義及改革方向》認為,對高校開設的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標準進行規范很有必要,需要從觀念和方法兩主面入手。唐圣菊的《高等農林院校公共藝術教學改革探討》提出了農林院校公共藝術教學改革的思路:創新課程設置、刷新教學方法、整合教學資源、改革評價體系。彭淵的《淺談普通高校舞蹈教學改革》“以舞蹈選修課教學和舞蹈團隊培養兩方面為切入點,以多元舞蹈文化的學習和多元舞蹈活動的參與為特色,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兩方面入手進行教學改革,力圖探尋一條適合普及型大學舞蹈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張麗波、崔全順的《構建高師生態式公共藝術欣賞教學模式初探》對教學改革提出了“生態式教學模式”,即從過去各學科的無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學科之間形成一種生態關系。關于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的內容研究,黃小明的《淺談高校藝術教育教學》中提出藝術教育教學諸因素的整合。
3.現狀與對策
我國的藝術教育因受到國家重視而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講,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的領導對藝術教育的重視關系到“新世紀我國知識型創新人才”的培養。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普通高校,藝術教育正處于一個“蒸蒸日上”和“理還亂”的雙重時期。公共藝術教育研究中,對于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與對策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中的比例分別占到22.03%和16.41%。對于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的研究,研究者主要是對目前的公共藝術教育現象的描述,代表性的研究如:劉張飛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異化現象及其回歸路徑》,曹思淼的《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樊中紅的《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白朝暉的《高等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芻議》,馬建華、高曼曼《高校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策略分析》,周小海《關于普通高校實施藝術教育的思考》認為,當前普通高校在實施藝術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領導不重視,置藝術教育于附屬地位;藝術教育經費不足,教學資源匱乏;藝術教育師資“量少質差”;藝術課程建設和科研工作滯后;管理薄弱,機構不健全。解決上述問題轉變觀念是前提,提高素質是關鍵,構建課程結構、教育環境是條件,健全機構、提高管理水平是保障。
4.功能
公共藝術教育研究中,對于公共藝術教育的功能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中的比例分別占到20.05%和6.25%,分別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關于公共藝術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是從四個方面來研究的。
(1)公共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素質拓展的作用關于公共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素質拓展的功能研究中,普遍的觀點是“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有著共同的培養方向,就是使受教育者成為素質全面發展的人。藝術教育為實現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提供了生動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成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種教育形式”。③
(2)公共藝術教育對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作用黃麗娜和余育新在《試論公共藝術教育對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作用》中,根據和諧校園文化的人文性、多樣性、融合性、創新性、傳承性特點指出,“公共藝術教育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人文指導”、“公共藝術教育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藝術內容”、“公共藝術教育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審美指導”、“公共藝術教育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創新源泉”。
(3)公共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孔憲峰和周秀紅的《公共藝術教育促進德育的理論回歸》從理論層面上通過挖掘藝術與藝術教育的本體價值,指出藝術教育發揮德育效應的理論建構涵蓋著從“審美”到“立美”的轉化、“立美”到“立德”的統一、“立德”到“立人”的升華這三個重要環節。李林和許媛媛的《美育與德育兼重———略論高校公共音樂課的功能內涵》同樣指出:“高校公共音樂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音樂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美育為核心,在音樂教育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使其功能內涵得以充分顯現。”由此可以看出,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觀念由來已久,公共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觀念在人們心目中還是根深蒂固的,在公共藝術教育研究中還是占有相當的比例。
(4)公共藝術教育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薛芳的《淺析公共藝術教育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中的作用》認為:創新是時代的主題。藝術教育以其特有的屬性,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是有所作為的。藝術教育能夠培養人的直觀洞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創新教育。賈昕東的《大學生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指出:“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非智力因素是創新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動力系統,藝術素養屬于非智力因素并貫穿于大學生創新活動的全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康爾《論公共藝術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提出,“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喚醒創新意識,有助于牧養創新精神”、“公共藝術教育,又呼吁開發創新潛力,有助于訓練創新思維”、“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認知創新規律,有助于借鑒創新方法”。從以上對公共藝術教育熱點問題的研究現狀,反映出目前公共藝術教育的研究尚處于現象描述、經驗總結的淺層次階段,對于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雖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效果不是特別明顯。
二、從需要理論看公共藝術教育的研究現狀
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目的,是為教育實踐服務的,即為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教學等提供理論依據。但是目前研究大都停留在淺層次的現狀描述、經驗總結等方面,研究深度顯然不夠。以行為心理學的視角審視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發現這些研究者研究行為的發生與表現,“與人類的各種行為一樣,都具有一定的動機與目的,都由其背后的、內在的、體現在研究主體生理與心理方面的動力所啟動和驅使。”④這種啟動和驅使是公共藝術教育研究行為發生與表現的原驅動力,在研究主體心理意識中的反映即是他們的研究需要。“需要引起動機,動機支配行為,行為的方向則是尋求目標以滿足需要。”⑤人的行為模式清楚地表明,人的行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產生動機,動機引發行為,而行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需要。對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現狀的研究,不應忽視研究主體研究行為的起點———“需要”這一重要環節。所謂“需要”是指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人是生命有機體,又是社會的成員。人為了維持生命和延續種族,對飲食、穿用、居住、安全、婚育等都有需求;為了推動社會的發展,對生產勞動、人際交往、價值實現等同樣有所需求。這些客觀需求在人的意識中就成為人的需要。簡單地說,需要就是人對某種目標的渴求或欲望。需要能夠推動人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積極的活動。需要被人體會得越強烈,所引起的活動就越有力、有效。“人類有多種多樣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歷史階段的人也有不同的需要。”總結人的一切需要,就其發展過程來看,可以分為自然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也稱生理性需要,是指為了延續與發展生命所必須的客觀需要,即對衣、食、住、行、性、安全等方面的需要。社會性需要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漸產生的,如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的需要。社會性需要是人社會化的產物,是人類獨有的,與動物需要有本質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