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2: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醫生物化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整體考慮課堂電化教學的總目標
教學設計就是應用系統的方法研究教學問題和要求,確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過程與操作程序。課堂電化教學設計從屬于教學設計,但與教學設計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課堂教學中介入了電教媒體,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著眼于從整體上考慮課堂電化教學最優化這個總目標。
課堂電化教學即借助于現代教學媒體并結合傳統教學媒體、應用系統的方法研究課堂教學最優化的一種教學形式。最優化教學其實是教師所期望的一個理想目標,生物教學實踐表明,教師進行課堂電化教學并不一定都能獲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這也是相對而言的。要實現課堂電化教學最優化的目標,是有一定條件的。首先,教師要具有較好的教學基本素質、教學能力等。因為課堂電化教學效果的優劣,主要取決于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否則就難以實現教學最優化的目標。
其次,課堂電化教學也不是每堂課都能進行的,因為中學生物學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個章節的內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進行電化教學,這就要進行具體的分析與研究,根據教學實際需要而定。教師在進行課堂電化教學的設計時,無論選擇哪些教學媒體、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都應從整體上考慮教學最優化這個總目標。如果不從整體上去考慮,而是從局部去考慮,那么就較難取得最優教學的效果。
二、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確定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對學生達到的學習成果或最終行為的明確闡述。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和展開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備支配教學實踐活動的內在規定性,起著支配和指導教學過程的作用,也是教師進行課堂電化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確定是教學設計的起點,它首先確定教學對學生學習內容所達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學有明確的方向;其次它給教學任務是否完成提供測量和評價的標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B.S.Bloom)等人把人類學習分為三個主要的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我國中學生物教學的教學目標的分類,主要是根據布魯姆等人的分類方法來分類的。生物學科也同樣包括這三個領域,由于《生物學科課程標準》里只規定了認知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意認知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比較忽視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那么在課堂電化教學設計時,教師如何來分析與確定教學目標呢?應從哪些方面去考慮呢?首先,教師應處理好《生物學科課程標準》里規定的學科教學目標與章節教學目標的關系。學科教學目標是宏觀的教學目標,它“統帥”章節教學目標;而章節教學目標是微觀的教學目標,它受宏觀教學目標的制約。生物教師在分析與確定教學目標(章節教學目標)時,既要考慮《生物學科課程標準》里規定的教學目標,又要考慮教學內容的深淺及學生原來的學習基矗其次,教師應處理好全體與個別的關系。教師確定教學目標的等級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渡飳W科課程標準》里規定的章節教學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所以教師在確定實際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認真加以分析,不能機械地照搬。教師在分析與確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如果能根據《生物學科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日標、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無疑為實現生物教學最優化的目標創造了可能的條件。
三、教學策略的制定與媒體的選擇
治療性血管新生被形象地稱之為“藥物促進的心臟自身搭橋”,目前已成為治療冠心病的新選擇之一。血管新生及其治療性應用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國外已開始早期的臨床研究。雞胚絨毛尿囊膜模型(CAM)簡單、方便、觀察指標明確,是目前較常用的促血管生成藥物的體內模型。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馮玲教授等人在《速效救心丸對雞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響》中采用了雞胚絨毛尿囊膜模型(CAM),研究了速效救心丸對CAM血管新生作用的影響。結果顯示,速效救心丸大、小劑量組對CAM一級、二級與總血管數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與生理鹽水和正常大鼠血清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馮玲教授等人在《速效救心丸對大鼠心梗模型血管新生作用的影響》中指出:“速效救心丸能顯著減少心肌梗死面積,顯著增加梗死邊緣區CD34細胞的數量,能顯著增加梗死邊緣區的血管面密度(MVD),與模型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
抗動脈粥樣硬化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郭傳勇等所撰寫的《速效救心丸抗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和心肌損傷保護作用的系列研究》中運用生物化學、組織化學、電鏡、放免、細胞生物和分子生物學技術,較為系統地觀察并證實了速效救心丸對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和心肌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及其機理,結果顯示:①速效救心丸(JXW)對中毒性心肌細胞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具有增加PGI2水平,改善PGI2/ TXA2比值,以及氧自由基清除作用,是其具有心肌細胞保護作用的主要機制。②JXW具有明顯的抑制大鼠主動脈AS斑塊的形成作用,與其降低血清TC、TG,升高HDL及其亞型HDL2C,從而顯著降低ASI,升高抗ASI有關。③JXW具有抑制VSMC的增殖作用,并且主要作用于細胞周期中S期和分裂活性期,從而阻斷了AS時的血管壁重建現象,為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和AS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2008年在由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曲竹秋教授指導的《速效救心丸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及機制的研究》一文中指出,不同劑量速效救心丸預防性給藥后,對大鼠主動脈形態學、血清中各項指標的影響,結果如下:①速效救心丸可以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并呈劑量依賴性,當給藥劑量為1 800 mg/(kg?日)時作用強度最大。可以明顯減輕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程度,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②速效救心丸可以降低動脈粥樣硬化大鼠血清TC、TG和LDL水平,升高HDL,具有良好的調脂作用。③速效救心丸可以上調主動脈壁ABCA1的表達。④速效救心丸有明顯的抗脂質過氧化作用,能升高血清SOD水平,降低血清中MDAox-LDL水平。上調主動脈壁HO-1的表達。實驗結果見圖2。
應用化學專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C&T China雜志專家技術委員會委員,現任上海蔻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兼技術總監
。其學術論文多次發表在IFSCC報告、PCIA會議、北京日化協會學術論文研討會、中國化妝品雜志等行業出版物和展會活動上。
部分論文 :
GuoSheng Hu “ Research on the natural sunscreen from Chinese herb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 175-181 (1998),reported b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FSCC and The 4th Hungarian Congress on Cosmetics and Household Chemicals, Budapest, 14-16 April, 1997,
在1999年和2002年的PCIA 上分別作了“天然植物成分對頭發防曬的保護作用”,“艾葉精油的空氣消毒作用”的報告。
資生堂在北京子公司的研究開發中心,采用了中醫學原理,利用多種中草藥配方開發新型化妝品,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高絲公司也在上海設立研發基地,研究中草藥化妝品的應用;韓國LG在上海的研發中心早就開始了中草藥化妝品的研究;世界最大的化妝品企業法國的歐萊雅公司也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宣布,中草藥化妝品的開發已被其定為重點。另一日化界巨頭聯合利華,也已經宣布“中草藥系列產品是上海研發中心的重點目標”。國際大公司在這方面的大量投入說明大家都非??春眠@個領域,其前景廣闊不容置疑,但是競爭的激烈程度也會加劇。
中國化妝品企業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與國際跨國公司抗衡,成為關注的焦點。就目前的狀態來看,中國的企業雖然具有熟悉國內本土法規和消費者的主場之利和勞動力成本低的成本優勢,但是在品牌影響力、產品研發創新能力、市場運作經驗、生產工藝技術、企業經營管理和資金實力等方面均不占優勢。
在化妝品領域中,目前本土企業還具有一定優勢的可能就是中草藥化妝品了。但是,隨著跨國公司在這方面的投入不斷加大,中國企業的領先優勢也正在不斷消失,被反超的危險性日益顯見。
一、 中草藥化妝品的概念
中草藥是我國古代醫家留給后人的一個重要寶庫,中國是傳統中醫中藥的發源地,對中草藥在保健美容方面的應用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歷代醫學經典著作,如戰國時期的《山海經》、秦漢三國時期的《神農本草經》、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宋代陳昭遇、王懷隱等編著的《太平圣惠方》、明代著名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清朝張璐的《千金方衍義》、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等都設有美容專篇,從理論到實踐都有深刻的闡述,并集錄了大量中藥美容養顏的實例和配方。古代醫書中中藥美容內容浩瀚廣博,是祖先遺留給現代人的寶貴財富。
作為中草藥化妝品需要具有以下特性:
來源于天然成分,以植物為主;
既可復方,也可單方;
借鑒中醫理論:如整體觀念(內服外調)、平衡理論(皮膚水分平衡、皮脂分泌量的平衡、角質層代謝速率的平衡)、人體與自然界的協調(不同地域、不同季節選用不同的產品);
聯系中草藥的文化背景:中藥的治療作用與西方天然植物概念具有文化理解方面的差異;
具有作為化妝品成分的必要質量標準:安全性、外觀和氣味、穩定性與化妝品相符合的功效(美白、抗衰老、祛痘、保濕等)。
中草藥化妝品與國外流行的天然植物化妝品的區別
天然植物――安全(天然不含化學品) 、綠色環保(無化學污染)、回歸自然、動物保護、不傳染動物疾病、作用溫和;
中草藥――除了上述特點外,還具有明確的功效性(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補血養顏、排毒養顏)
中草藥化妝品與藥品的區別
藥品:病人,治療疾病,醫生指導下使用(使用受到控制),可以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不考慮口味、氣味、外觀;
化妝品:正常人(消費者),改善人的外表為主,渠道銷售(使用不受控制),沒有不良反應,必須要考慮口味、氣味,外觀等因素。
古美容方中涉及的美容功能包括以下內容:
護膚:祛痘、美白、祛斑、嫩膚、去皺、潤膚、抗裂、凍瘡治療;
護發:烏發、潤發、祛屑、止癢、生發;
身體:除臭、香體、去毛、減肥(輕身);
其它:除口臭、堅固牙齒、潔白牙齒、美甲、除腳臭、治療酒糟鼻等。
常用中草藥美容養顏方的劑型如下:
口服:湯劑、丸藥、沖劑、粉劑、酊劑(藥酒)、糖漿;
外用:水劑、散劑、霜劑、糊劑、凝膠、帖敷劑、油劑、洗劑;
熏蒸劑:霧化吸入、熏蒸透皮。
古代美容方劑中存在的問題
加工簡單,水煎煮為主:有效成分少,雜質多,非水溶性成分(萜類、黃酮類、揮發油)含量較低。
配方合理性差:多種成分配伍過雜。
缺乏科學的驗證:多以臨床經驗為主。
外觀色澤和氣味難以接受:提取工藝落后。
有的處方含有目前已被禁用的成分:重金屬等以及屬于瀕危植物種類的。
二、目前我國中草藥化妝品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優勢:
天然植物概念:在目前國際流行的天然植物大背景下,對中草藥化妝品的認同感明顯增強;
長期的臨床經驗積累:我國古代眾多的古方和新的經驗方為產品研發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認同感:消費者長期以來對中草藥特有功效的認同所形成的思維定式為中草藥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潛力;
資源、人才和產業優勢:我國大量的中草藥產地、高校和研究機關以及中草藥生產企業為中草藥化妝品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問題:
生產工藝落后:大多數還是采用水煎煮的方法;
研究方法粗糙:很少借鑒先進的現代科學方法;
宣傳夸大:古代文獻中一些帶有文學性的描述未經科學證實被直接引用;
法規滯后:缺乏及時、有效的監管措施;
檢測手段不配套:由于中草藥成分復雜,缺乏相應的檢測方法;
產業鏈不完善:缺乏專業性生產和研發中草藥化妝品原料的企業
知識產權保護缺位。
三、中草藥化妝品研發思路
挖掘傳統古方:我國古代醫家留下了大量有價值的美容養顏古方,是我們開發產品的線索和捷徑,很多化妝品企業通過從傳統中藥和古方中“尋寶” 而獲得了豐厚的收益;
采用現代科學的手段合理篩選中草藥:
用先進的科學手段提取、分離有效成分
(1)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去除影響產品安全性、穩定性、色澤、氣味、使用性能的雜質;
(2)確定有效成分:對有效成分進行分離和功效性檢測;
(3)多種有效成分的合理配伍:達到最大的效果(1+1>2);
(4)確定最適合的產品中用量:通過濃度/效果曲線選擇最合理的用量;
(5)最合理的有效成分純度:從經濟性和質量兩個方面考慮產品的純度。
用現代生物科學的方法進行功能檢測
常用功能性產品試驗方法有以下幾種:
(1)體外實驗:
①生物化學反應(酪氨酸酶抑制試驗、透明質酸酶抑制試驗、乳酸脫氫酶釋放試驗、自由基清除試驗、5α-還原酶抑制試驗、炎癥因子);
②細胞培養(黑色素細胞、表皮細胞、成纖維細胞、抗微生物試驗),抑菌試驗(痤瘡丙酸桿菌、糠蚍孢子菌、金葡菌);
③人工皮膚模型。
(2)動物實驗:炎癥、創傷、膠原蛋白含量、黑色素生成、過氧化脂質、痤瘡、角質層代謝。
(3)人體實驗:臨床試驗、自我評價、儀器檢測。
選擇適當的劑型
劑型適用性研究要求達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目的
(1)有利于中草藥成分功效的發揮;
(2)有利于產品的穩定;
(3)有利于產品的安全性;
(4)方便消費者使用;
(5)較好的外觀。
配方成分相容性
中草藥化妝品配方相容性和穩定性考察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1)中草藥成分對配方穩定性的影響因素:色素、金屬離子、微生物營養劑、酸堿度(有機酸、生物堿)、揮發性成分對泡沫和乳化體系的影響、對防腐體系的影響;
(2)基質成分對中草藥成分穩定性的影響:光、空氣(氧化)、溫度、酸堿度、防腐劑、生產過程(均質、金屬器具);
(3)容器對產品的影響:密封性能、遮光性能、與內容物的相容性、使用方便性。
制定科學的產品質量標準
中草藥化妝品添加劑需要具備以下標準:
(1)天然中草藥中有效成分的標準:可采用光譜法(紫外-可見光)、色譜法(HPLC、GC、TLC)、定性標準、定量標準、半定量標準;
(2)與化妝品產品配方有關的標準:物理、化學標準(外觀、色澤、粘度、折光率、PH值等);
(3)衛生標準:微生物、重金屬。
切實可行的生產工藝
中草藥添加劑的生產工藝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1)藥材的選擇和鑒定:產地、質量、有效成分含量;
(2)提取方法:提高提取得率;
(3)純化技術:適當的純度;
(4)干擾性成分的控制:嚴格控制影響效果和影響配方穩定性的干擾性成分;
(5)添加劑的配制:要求添加成分適合于化妝品中應用(溶解性、透明度、分散性);
(6)儲存和運輸條件:光、空氣、溫度、金屬器具。
市場與研發的密切合作
作為商品化的中草藥化妝品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1)切實的功效性(一定程度的效果);
(2)體現中草藥的特色;
(3)理論依據和功效的證明(采用現代的科學方法,數據化,具有直觀性),能夠讓消費者理解和接受;
(4)消費者心理分析和消費者教育(發掘被掩蓋的消費者需求);
(5)避免中草藥的負面影響(外觀、品質、法規);
(6)與中草藥相關的配套服務(與中醫、中藥相關的使用指導);
(7)合理的生產成本和定價(商品化的重要因素)。
四、影響我國中草藥化妝品發展的基本因素
1. 中草藥加工生產技術的完善和產業鏈的形成:由于技術的進步導致產品質量提高和成本下降,使中草藥化妝品市場擴大;市場的發展促進企業在這方面的研究和開發作更多的投入,使技術進一步提高和產業鏈完善,兩者之間形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矢志不移潛心科研
徐建興教授數十年如一日,在他熱愛的學科領域,進行了長期不懈的辛勤探索,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用堅韌和執著堅守著屬于他自己的科研陣地,用超常的付出締造著中國科學界的奇跡。
徐教授1958年考入中國科大生物物理系,1963年畢業后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開始從事酶分子生物學研究。1964-1965年在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進修,在鄒承魯院士指導下研究細胞色素C氧化酶CO抑制光解動力學。1979年作為改革開放首批出國學者先后兩次赴美留學,回國后相繼開展了琥珀酸細胞色素C還原酶中細胞色素b的三項還原動力學、泛醌反應抑制劑的合成與篩選、呼吸鏈酶系的啦曼光譜研究、細胞色素C抗氧毒研究,呼吸鏈酶的純化與晶體培養等課題?
1987年徐建興再度赴美國留學期間,他針對當時爭論了多年的關于Mllche化學滲透學說(1978獲得諾貝爾獎)與實驗檢驗之間存在偏差的問題分析了呼吸鏈研究的歷史資料,他發現學術界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從生物物理學的角度判斷線粒體作為分子熱機也應該做“無用功”。Mitche理論只闡述了線粒體如何制造ATP(相當于熱機做“有用功”)的問題,而忽略了線粒體會不會和怎樣喪失制造ATP能力(相當于熱機做“無用功”)的問題。反復思考之后徐建興腦海里產生了論證這一尚無人過問的理論問題的思路,于是他決定拒絕綠卡的誘惑回國自行開展這一課題研究。
徐建興教授回國后,將自己的想法向鄒承魯院士做了匯報。鄒院士給予了很大的支持,鼓勵他自己設計實驗自己做研究,自己申請資金,自己開展工作,并為他使用實驗儀器大開綠燈,成為徐建興教授能堅持下來并完成此項研究的堅強后盾。
徐建興教授的研究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申請科研資金難,因為選擇了超前思維的課題很難被評審專家理解。所以很長時問他是通過與臨床醫生合作使用別人的基金為別人帶學生的方式進行的。在科研基金赤字的情況下,他依然堅持不懈。他經過了十幾年的堅持和努力,設計了多種實驗論證手段,最終以極具說服力的實驗數據完成了其獨創理論的論證,撰寫并發表了多篇具有原創性思維的科學論文。
苦心孤詣碩果累累
功夫不負有心人。徐建興教授用心血和智慧培育出三項重大成果。
第一項是呼吸鏈酶的結構研究成果:他與清華大學饒子和教授合作完成了豬心呼吸鏈復合物lI晶體結構2.4埃的解析,在2005年CeIl上該成果是繼日本科學家完成牛心呼吸鏈復合物1V結構解析和美國科學家完成牛心呼吸鏈復合物…結構解析之后呼吸鏈酶系晶體結構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標致了我國在國際生物能力學和膜蛋白晶體學領域占有席之地。
第二項是呼吸鏈功能的研究成果:在國際生物能學力家普遍關注呼吸鏈如何傳遞電子制造能量分子ATP的功能時,徐建興思考了呼吸鏈如何受損傷失去制造ATP能力的問題并提出了呼吸鏈電子漏旁路假說。在論證假說的研究中證明了細胞色素c具有清除線粒體中O2和H2O2的抗氧毒性新功能,發現了細胞色素C通過兩條呼吸鏈電子漏旁路對線粒體中O2,一和H2O2,的水平進行調控的原理,提出了線粒體自由基代謝的概念和自由基代謝失調導致病理狀態的理論。該理論不僅把Mitc helI理論與實驗檢驗之間存在偏差的來源解釋清除了,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呼吸鏈電子漏生成的氧毒性分子O2和H2O2,是損傷呼吸鏈和線粒體的元兇,這為探討衰老、神經退行性疾病、運動疲勞、缺血再灌流損傷等與氧毒性有關的重大醫學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最近他以呼吸鏈傳遞電子制造造ATP為“陽”,以呼吸鏈漏電產生氧自由基為“陰”,對中醫陰陽五行理論的分子生物學基礎提出了科學的解釋,為中西醫的互相理解和認同提出了依據。從維護保養呼吸鏈功能的角度他申報了克服輔酶Q副作用這一瓶頸問題的發明專利。
他的第三項研究成果與呼吸鏈無關。徐建興教授針對國際創傷醫學領域使用生長因子治療頑固難愈合潰瘍臨床研究所面右的種種困境,提出了“天然愈傷分子組合”的概念,并在這一概念指導下挖掘中藥發明了治療糖尿病爛腳、褥瘡、口腔潰瘍等頑癥的特效治療手段,從中醫特色醫療的角度促進了了國際愈傷醫學界面臨難題的解決。
徐教授的線粒體自由基代謝和自由基代謝失調導致病理狀態的理論得到了國際科學家同行很高的評價。
意大利著名線粒體學者GiorgloLanaz說:徐教授和他同事的工作是在國際高水平上對線粒體中氧自由基的產生和清除問題以及對細胞凋亡和相應的病理因果關系做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我國中藥研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是存在著很大差距的:首先是資金投入的差距。根據國際水準測算,目前一個新藥的研發投入需要8億美元左右。在美國,醫藥企業的研發投入遠遠高于其他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其平均比例收入要超過企業銷售收入的15%,而我國僅為5%,有的還不足1%;第二是成果轉化方面的差距。我國新藥研發投資成本一般由國家投資的科研院所承擔,企業擁有或投資的研發機構既少且小,以致新藥研發環節與生產工藝環節嚴重脫節,研究工作一味的立足于實驗室,不考慮企業的生產工藝與實驗室之間的差異,脫離實際的結果是一些純粹局限于試管和燒瓶的研究成果最終只能束之高閣,國際上重要的新藥研發機構一般是由跨國藥企設立或由其贊助的,研究始終緊扣生產與臨床,成果轉化率高;第三是制藥設備的差距。比如說日本,雖然只有60多家漢方制劑生產企業,但其機械化、自動化以及工藝技術和管理的水平都非常高,特別是在中藥有效成分提純方面的科研創新和技術水平很高,藥品療效穩定,質量可控。而我國的中藥制藥設備目前僅相當于發達國家上世紀70年代的水平。許多丹、丸、散、片都存在標準不一,質量不穩等問題;第四是中藥研發后勁不足。中藥新藥研發品種沒有真正的創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數企業研發投入不足。企業實施GMP認證后,生產能力提高了,甚至可以說是過剩。在這種情況下它們迫切需要新品種,但因 GMP改造耗資巨大。中藥生產企業普遍實力偏弱,資金缺乏。銷售力量薄弱,面對現實,企業只好選擇了資金投入少的品種,以解決生存問題。
中藥研發存在的三大誤區
目前,人們對中藥研發的認知上還存在著不少誤區:一是對接軌的曲解。有些人片面地理解為只有按照西藥研制的方法達到國際標準才叫與世界接軌,卻忽視了不管什么樣的標準都是由人來制定的。國際上至今還沒有中藥標準,作為中醫藥發源地的中國,理應承擔起制定中藥標準的重任。那時人們才會真正體會到,原來與世界接軌并不是一邊倒,而是雙向對接;第二個誤區是只看到西藥研制方法――模式生物研究美好的一面,卻忽視了研制經費昂貴、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另一面。以癌癥為例,模式生物研究是把人類癌細胞放進培養皿中培養,然后移植到實驗小鼠身上使腫瘤生長,進而試用各種藥物,從而找出能夠治療人類癌癥的藥物。但能治小鼠身上異種移植癌的藥物,大多治不了實際癌癥患者的腫瘤;三是過分地看重國際貿易額,常把份額太低看成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化”得不夠的衡量標準。但現實是國際貿易中的中藥并未擠入世界醫藥的主流隊伍,盡管一味地去迎合人家的口味,人家還是把它打入了治病的“另類”行列中,也就是說,不管中藥國際貿易額有多高,它在西方人的眼里,還只是一個次等“公民”。相信大家都不會承認這就是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所要追求的真正目標。
呼喚真正的創新中藥
專家指出:在整個醫藥行業景氣指數逐漸下降的情況下,企業與科研機構必須以風險投資的眼光來從事真正的中藥創新,腳踏實地地研究開發藥效成分和作用機理明確、質量可控、臨床療效穩定和毒副作用小的現代創新中藥產品,培育大企業,進而開拓大市場。
具體來說,中藥新藥的研發應力求做到藥味簡單、配伍合理;主要藥效成分明確、作用機理明確;質控最好以若干個主要藥效成分為指標,工藝要相對簡單、具有可控性和可重復性,特別是批與批之間的穩定性;劑型要有治療學優勢或特色,療效要確切有優勢,使用要安全科學合理。針對中藥復方的處方大、適應證寬、針對性不強的情況,可通過拆方研究,找到藥效物質,進而優選、拆分并研制出機理和適應證明確、質量可控的小復方、有效部位或單體成分新藥。
中藥的創新可從以下兩個途徑著手。一方面,從傳統中藥寶庫入手。中國古今文獻記載的藥方汗牛充棟,有很多久經考驗的安全有效良方,是新藥開發的寶庫,研究者完全可以從經典著作中尋找療效明顯的簡單方,從醫院制劑中尋找針對性強的復方進行再優化,從民間秘方、驗方和民族藥物中尋找療效確切的單味藥或復方藥等。另一方面,從現代科技成果入手?,F代技術已經可以完成高通量篩選技術,新靶標不斷被發現,因此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在繼承和發揚中醫藥實踐經驗優勢和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完善中醫臨床信息挖掘系統,開展單味藥、藥對的有效部位研發、中藥單體成分研發、中藥藥效成分衍生物開發等研發。
專家對中藥研發的幾點建議
降低院內中藥制劑準入門檻
放寬審批限制,簡化審批手續,對不具備制藥條件的中小型醫院或衛生院、診所,允許其通過制藥廠承包生產院內制劑,從而讓每一張療效好、真正有價值的中藥處方都有變成成藥的機會。這將給臨床醫生帶來新的希望,激勵大家去創新,在創新中提高認識:想讓自己的藥方變成成藥,變成知識產權,不在臨床上狠下苦工夫是絕對不行的。如此,無疑還將為準字藥的誕生擴大了后備軍。
按傳統方法研制中藥
取消部分“三致”試驗
取消分離、提取活性成分等藥理試驗,不搞生物利用度和動力學測定……總之,在藥理上摒棄所有西藥研制方法的試驗,只講中藥的五味四氣、君臣佐使,只按中藥藥理和組方原則對其進行嚴格評審,但不完全排斥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那就是保留現代的毒理試驗以嚴把終末關。
再者,對“三致”試驗需要重新考慮。只有長期服用的藥才作慢性毒理試驗。慢性病婦女原則上不宜生育,也就是說,懷孕的慢性病人自然不多,只要注明“孕婦忌服”就可省去“致畸”試驗。西藥研制方法是通過打亂物體的整體結構而提取其單體成分,這種方法容易導致基因突變,但這是可以理解的。而中藥作為一種生物體,由于構成生命本身必有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機制,因此很難導致基因突變。何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盡管“說不清道理”,卻能有效地趨利避害,“致突變”試驗也可省去,只保留“致癌”一項試驗就可以。毒理試驗是西藥的研制方法之一,用它把最后一關,只能提高新藥安全性,不會改變中藥傳統方法的研制程序。
如此,不僅可以大大地縮短研發周期,幾倍甚至幾十倍地降低研發經費,還可把人力、財力集中在療效上,從而大大地提高新藥申請成功的幾率,企業都有自己知識產權的新品種,進而為改型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選擇。只要專利保護把改型的權益也包括在內,知識產權就不會落到他人手里。
劑型改造與產品升級
基礎研究要跟進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就像國外專家搞西藥研發一樣。它需要尋找藥物篩選的靶點,但尋找藥物靶點不是容易的事,像研究基因圖譜、基因組學,就是希望找到致病過程的關鍵基因是什么,最后表達到哪個“點”上。同樣中藥研發也應該找一些有中藥特異性表現的東西,也應該從中藥中挖掘一些特效的靶點,這需要基礎研究等各方面來共同完成。
葉祖光教授強調應加強符合中藥特點的基礎研究。在理論上、在基礎研究上如果沒有突破,那中藥研發只能停留在現在的水準上。如果問近年來中藥現代化最大的進展是什么?中藥現代化在基礎研究中取得的最大成績是藥學方面的進步。目前,國家對中醫現代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只有了解病因、病機有什么特點,并做到基礎研究到位。在新藥研發方面才會有突破。如果基礎研究不突破。新藥研發就不會超前。醫學研究不到位,藥學研究就跟不上。
葉教授表示他們準備圍繞這方面來做,現正在研究血管內皮損傷與糖尿病、高血壓的關系。因為很多疾病都有血管損傷的表現。他們想看看中藥在這方面到底起多大的作用,并試圖探索中藥治療學特點。只有加強基礎研究,盡快尋棧出具有中醫中藥特點的特性東西。這樣才能促進中藥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根據自身設備、資金潛力與市場前景,像牛黃清心丸那樣進行劑型改造與產品升級,并嚴格按照它所需要的各種技術與試驗條件進行研發。此類研發立項如在第二條建議中所獲得的上市品種中挑選,不僅成功的把握更大,還可大大降低原來因申請成功率太低而帶來的投資風險,并有權以新劑型或新技術申請專利,其前身傳統成藥的剩余專利保獲期限也未喪失。
提取有效單體
像青蒿素那樣完全按照西藥的研制方法純化出單體有效成分,應一律按照西藥研發的條件與標準進行。這只能說是大量中藥材、中藥方劑以及前人經驗為我國的西藥研發者拓寬了藥源,提供了方便,卻不能說以西藥的研制方法研發出新型中藥。
建議設立“特需特辦”制
即對申請治療特殊病種而療效特殊的新藥以特殊的程序辦理。特殊病種是指癌癥、艾滋病、精神病或像SARS等突發的新型傳染病。特殊療效是指:①治愈現代醫學還無法治愈的疾病。②療效與某些西藥相當甚至超過西藥,如癌癥晚期替代止痛。③能治療西醫暫時還沒有藥物治療的疾病。特辦是指:①減少某些試驗環節,如癌癥晚期替代麻醉止痛藥免作毒理試驗。②降低臨床試驗例數,簡化評審程序,如治療突發惡性傳染病的藥。③降低試驗動物的等級。特辦必備前提是全方無一味劇毒、大毒之品,并且基本無配伍禁忌,符合中藥組方、制作原則。
建立中藥新標準
如果把某項標準比作射擊的靶子,與之接軌就是沖著靶子射擊,打錯靶子的射擊只能得“0”環。世界至今還沒有中藥標準,在它制出之前,為中藥與世界接軌的一切努力都是沖著“0”目標進行的。中國是中醫藥的發源地,中國人有責任、有資格、有能力承擔起制定中藥標準的重任,這個重任對中國人來說,不僅是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還是刻不容緩的。
新藥研發應突出中醫特色
前不久,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表示,現代中藥新藥研發一定要在突出中醫特色上下工夫,現代中藥新藥研發中心應該規格高、規模小、特色濃。他指出,盡管現代中藥研發進行了十幾年,國家科技部也一直在大力扶持,但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能夠進入國際市場的中藥產品。王永炎認為,我國目前現代中藥研發的技術含量不高,針對性不強,未能突出中醫特色。
王永炎指出,在以往中藥研發中,特別是日本學者,都著力于研究漢代《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經典方劑,而對宋代《和劑局方》研究較少。因此,應該加強對《和劑局方》中的經典方劑的研究。此外,組分配伍研究是近年來現代中藥研究的重點,其特點就是組分明確、質量可控,既能體現中醫藥特色,又易為國際社會所接受。因此,中藥新藥研究過程中,加強組分配伍的研究必不可少。王永炎還建議,在構建中藥新藥研發平臺并嚴格遵循GAP、GLP、GCP、GMP、GSP等規范的同時,也應重點考慮環境生態監測(EPA),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效保護中藥資源,提升現代中藥技術品質的效果。
無論是中醫藥科研單位還是中藥生產企業,目前在新藥研發過程中都遇到了瓶頸問題。中醫藥科研單位欠缺市場運作能力、缺乏建設資金、運營機制亟待創新;而中藥生產企業的現代中藥研發能力有待加強,且缺乏國際認證的產品。王永炎建議,依托中醫藥科研院所的“一庫四平臺”(藥物信息數據庫、化學提取分離與分析平臺、制劑技術平臺、藥效篩選與評價平臺、安全性評價平臺),與企業形成相互聯系、相互配套、優化集成的整體性布局,以提升新藥自主創新和研究開發能力。
中藥新藥研發資源尚需整合
合理利用現代技術
自20世紀中葉以來,自然科學中誕生了許多新概念、新方法,如波譜技術、立體化學、量子論及電子計算機等,它們不斷向中藥研究領域滲透,加上生理學、生物化學,特別是分子生物學取得的進展,為中藥基礎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概念、技術和方法。中藥基礎性研究學科不斷分化,正衍生出中藥資源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中藥毒理學、中藥制劑學等多個新興學科。許多專家指出,目前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滯后,理論與實踐脫節。目前中醫藥學高等院校重理論輕臨床傾向較普遍,中醫藥院校學生畢業后取得學位就留校任教,就連學位論文也往往是在動物身上完成而沒有臨床經驗總結和數據,師承傳授的中醫傳統教學方法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
現代生物學研究表明:人類的自然壽命應達120-130歲左右。論文百事通人們估計到2050年,65歲以上人口至少達25億。人口老齡化,提高生存質量,延年益壽,逆轉衰老是21世紀醫學界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之一[1]。
刺五加在我國古代《神龍本草經》里被列為上品,具有“添精補髓、強壯筋骨、進飲食、健氣力、不忘事、久服可輕身耐”之記載。文摘記載春秋時魯定公服五加酒以致死不死;張子聲,楊建始等服此酒不絕,得壽三百年。“寧得一把五加,不用五金滿車”之說便是刺五加的高度評價和認可。從歷史經驗來,刺五加延緩衰老的作用不可否認;從現代研究的角度和層面上對刺五加進行深入的研究。將對21世紀人類抗衰老,逆轉衰老產生不可估量的價值[2]。
五加主要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as(Rupr.etMaxin)Harms的干燥根皮及莖皮?!睹t別錄》記載“五加……久服輕身耐勞”。性味:辛、溫。歸經:入肝、腎經。功效:五加一般指南五加,南五加皮有兩種,一種叫無梗五加,功效偏差于除風勝濕,抗炎鎮痛、補益作用較差。另一種叫刺五加,具有補中氣、益腎精、壯筋骨、強意志、進飲食、健氣力、不忘事、安神益智。調補五臟和延緩衰老的功效。
刺五加在傳統醫學中的臨床應用頗有研究,最實用于中氣不足、五臟虛贏、食少乏力、自汗喘促、腰痛腳弱,老人小便余湯,陽痿者。然而對老人疲乏困倦、驚悸健忘、頭暈失眠、哮喘多痰、發脫齒落、視物不清者,其療效更勝一籌。
經典選方一:五加酒(晉《太清靜》取五加削之,令長一寸(2.5cm)一升(晉代一升約200g)銼,取一斗(200ml)美酒漬之,十日成,渴服,勿令多也,久服令人耳目聰明,齒落更生,發白更黑,自身體輕強,顏色悅澤,并治陽痿,婦人生產余疾。
經典選方二:五加參精,刺五加和人參各300g,研末口服,每次3.6g,每日3次。對老年患者失眠多夢,精神疲乏,食欲不振者有明顯療效。
現代醫學對刺五加的研究較為深入,從刺五加根莖中分離出多種刺五加苷,目前已分析出刺五加苷A(β-谷甾醇葡萄苷)、B(柴丁香苷)、C(異秦皮苷)、D(已基豐乳糖苷)及E(構型不同的二種丁香脂素二元葡萄糖苷),其含量比例為8:30:10:12:4:20。刺五加苷具有與人參根中苷類相似的生理活性,根中還發現有芝麻素和多糖,刺五加葉中分離出刺五加皂苷I、K、L、M和刺五加苷A、B、C、D、E、F,它們的苷元皆為齊墩果酸,葉中還有槲皮素。根中含有木栓酮及芳香性不飽和有機酸;微量元素Na、Ca、Mg、P、Pb、S、Fe、B、Sr、Mn、Cu、Ni、Mo、V、Cr、Sn、Bi、Ag、Ti等[3][4]。
現代藥理和臨床醫學對刺五加的研究成果令世人矚目。
1刺五加可較大幅度提高老年人的適應能力
研究資料表明:刺五加能增加機體的非特異性抵抗力,減輕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各種有害刺激因素(例寒冷、灼熱、失重、過度運動創傷、強迫不動、離心等)對機體的傷害。動物實驗表明:刺五加提取物有較強的抗凍死作用,使大鼠因低溫冷凍引起的死亡率明顯降低,較大幅度提高大鼠對低壓缺氧的應激能力,并明顯抑制大鼠血清蛋白性關節炎的形成,從而調節由于物理、化學、或生物有害刺激因素所引起的紅細胞、白細胞增加或減少,刺五加可使其恢復正常。臨床資料證明,刺五加提取物能降低人體由冷凍和血液中血紅蛋白的含量下降而引起的發病率;能增加毛細胞血管在低氧、低氣壓下的防御能力;能增強機體的抗放射能力(如長期照總劑量1600-1700γ時)可使血象改善,若與抗生素合用,被照射60d,總量3000r的大白鼠的壽命可較對照組延長三倍,可使被放射物質侵害的紅細胞膜受到保護,刺五加作為放射損害的預防藥和治療藥是公認的[3][4]。
2刺五加較強的抗疲勞作用十分突出
研究發現:刺五加根的提取物或苷類均有較強的抗勞作用。小鼠爬繩實驗表明,刺五加苷的抗疲勞作用強于根的提取物,刺五加總苷的興奮作用較人參皂苷為強,大鼠腹腔注射刺五加總苷15mg/kg后,游泳作用延長1/4.游泳后休息1h即可消除低氧狀態,死亡時間可較對照組延遲52min。臨床上運動員服刺五加提取物,可大幅度提高機體的耐久力,如手球運動員比賽前45min服刺五加流浸膏4ml,運動中活動能力增強,共濟失調改善,運動速度提高16%,止后,心率焦對照組慢20%[6]。
3刺五加雙向調節免疫技能給腫瘤治療和化療、放療后機體的修復帶來希望
研究資料表明:刺五加對免疫器官和組織起促進和保護作用并雙向調節免疫機能。刺五加提取物可促進小鼠脾和胸腺增生,從而為T細胞和B細胞的成熟和分化及其功能的發揮提供了合適的場;它可顯著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抗體的形成和補體的產生,并能提高骨髓的造血機能。臨床資料表明:肺心病患者注射刺五加提取物后,E玫瑰花形成率顯著增高,IgM抗體和補體也明顯增多。
我院640例由X線,化療或苯中毒所指的白細胞減低患者,應用刺五加后白細胞總數在2-3個月后恢復正常,較對照組提前20-30d恢復正常。
近年來研究發現刺五加提取物多糖類有誘生和促誘生干擾素(INF-α、NF-β、INF-ν)的能力,而干擾素能激活巨噬細胞,促進Iα抗原的表達和活化巨噬細胞,介導局部炎癥反應,使多種炎癥細胞因子(IL-1、IL-2、IL-6、IL-8產生)釋放,以利巨噬細胞產生免疫應答,刺五加是干擾素發生藥理效應的重要介質,促進干擾素維護細胞的自身穩定性,發揮免疫監視功能,發到抗病、防病及防止突變細胞的增生和轉移。動物實驗表明:刺五加多糖及刺五加苷B、D、E,對S801和S7811白血病細胞系能明顯提高細胞誘生干擾素的產量,可防止病毒,抗腫瘤和雙向調節免疫機能,促進T細胞,NK細胞及巨噬細胞發揮殺滅腫瘤細胞效應,提高機能抗腫瘤細胞能力,因此臨床上用于配合腫瘤手術、化療、放療期間的輔助治療,可取得良好效應,是臨床醫生明、高智舉措值得推廣[5]。
4刺五加雙向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從而使興奮和抑制過程達到平衡,維持生命指征正常
刺五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雙重作用,即可增加大腦皮層興奮過程,提高思維能力,又可加強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過程,使抑制趨于集中,使分化更加完善,從而使興奮和抑制過程達到平衡,以提高人的智力和體力勞動的效率。動物實驗表明:①刺五加提取物可消弱水合氯醛、巴比妥及氯丙嗪對兔腦的作用。②可顯著地延長戍巴比妥鈉對小鼠的睡眠時間,且入睡所需時間也短于對照組。③能明顯減少注射苯甲酸鈉咖啡因的小鼠的活動能力。臨床資料顯示刺五加對神經官能癥的有效率達90%,刺五加提取物對驚厥的治療中,于抗驚厥藥合用單用抗驚厥藥(硫酸鎂、地西泮、??巴比妥)的控制癥狀,痙攣的持續時間都有顯著差異。
5刺五加對循環系統的作用廣泛,雙向調節血壓,改善心肌血狀態獨樹一幟
刺五加對心臟血管運動中樞有雙向作用,使患者高血壓、低血壓均恢復正常。在麻醉貓的試驗中,它可使降低的血壓上升至正常。刺五加苷對腸鼠離體的外周血管、冠狀血管有擴張作用,從而降外周阻力降壓并增加冠狀動脈流量;保護由于腦垂體后頁所致的腸鼠急性心肌缺血;增加小鼠心肌血液灌注量;擴張麻醉貓腦血血,改善大腦供血量。臨床研究資料表明:刺五加對Ⅰ級、Ⅱ級高血壓患者具有顯著地降壓效果,使血壓平穩。我院20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臨床用藥觀察:1~3月治療總有效率達80%,EKG改善53.4%,對心絞痛、心悸、胸悶、氣短等癥狀有較好的緩解效果。可以認為:刺五加益氣、安神、活血三方面的功能并存,并互相協同作用調節循環系統機能。
6刺五加調節內分泌及代謝系統功能,在保護下丘腦一垂體-腎上腺軸,增加,調節血糖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①刺五加可阻止大鼠因非特異性刺激(如低壓缺氧、長時游泳等引起的腎上腺皮質細胞內維生素C含量降低和外周血的嗜酸性細胞降低現象)而引起的糖皮質激素分泌減少。連續給藥,使大鼠尿中17酮類固醇排出量明顯增加;②刺五加E可阻止應激反應“警戒期”所持有的解剖及生物化學改變,如腎上腺增生、膽固醇含量減少,胸腺縮小和胃出血。同時阻止應激反應“衰竭期”中所出現的腎上腺、胸腺、脾、肝、腎的重量減輕。③刺五加可減輕長期使用氫化可的松引起的腎上腺皮質萎縮。④刺五加可促進雄性小鼠精囊、前列腺重量及RNA含量增加,促進早熟和體重增加,對雌性小鼠有明顯的促進卵巢的發育并促進雌激素的合成與釋放。臨床上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報道:輸精管結扎術后,性機能障礙1~8年不等的患者,應用復方刺五加制劑口服5~8w,有較好療效,增加、頻度增加,持續時間延長,陽痿不舉改善。⑤刺五加可促進DNA、RNA及蛋白質合成,對正常及肝損害小鼠肝臟DNA,肝及血清中蛋白質合成油促進作用。
刺五加對老年性慢支炎有較好的扶正固本作用:其根的醇提取液有止咳祛痰作用,病人服用后食欲增進,睡眠改善,復發次數減少,對各種原因引起的體質虛弱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刺五加流漬膏治療青光眼有一定療效,可使患者視敏度提高,視野擴大,精神和視覺疲勞減輕。
刺五加臨床用藥參考劑量:
1、抗衰老健身:3-6g/日
2、治療老年?。?.5-9g/日
3、調節機體免疫機能:6-12g/日
4、調節內分泌功能:8-12g/日
刺五加臨床應用禁忌:
刺五加性偏燥,對于陰虛火旺者慎服。《本草經疏》云:下部有風寒邪而有火者不宜用,肝腎虛而有火者亦忌之?!兜门浔静荨吩疲悍螝馓摚蛔阏呓谩P鲁?/p>
綜上所述:刺五加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有延緩衰老,強壯筋骨之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資料表明:刺五加有增強適應能力、抗疲勞、調節中樞神經系統、雙向調節免疫功能、心血管系統功能及內分泌系統功能、促進骨髓造血機能,抗輻射,防腫瘤等增進健康諸多功能。臨床上對老年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低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性機能減退等均有較好療效。刺五加對全身各重要器官功能的雙向調節、促進陰陽平衡,氣血的調節,十分有利于延緩衰老的進程。刺五加安全范圍大,幾乎無毒性,各種劑型的應用使治療簡單化、合理化、科學化,刺五加為人類健康事業將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何正顯.對21世紀抗衰老、逆轉衰老方法的探究.中華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11,1-3.
[2]陳可翼.抗衰老中醫學.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7.
[3]Dr.RonaldKlatz,etal.“GrOwYengwithHGH”,NewYork,Harper.Pererlnial.1998.
[4]Brody,J.“RestoringEbbingHormonesMaySlowAging”TheNewYorkTimes,July18,1999.
1977年9月Gruntzig在瑞士成功進行了世界上第1例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1],開創了介入性心臟病學的新紀元,至今,全世界接受這種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已有600 000余人[2]。然而,PTCA術后的再狹窄(RS)發生率卻達到了30%~50%[3],其再狹窄的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另一方面,對于冠心病患者,冠脈介入干預與單純優化藥物治療相比是否具有更好的療效,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熱點。
一項由美國Buffalo總醫院Willam.E.Boden醫生領銜的名為COURAGE(血管重建和強化藥物治療的臨床轉歸)的臨床實驗研究[4-9] ,歷時7年,納入了美國及加拿大50家醫院2 287例患者,其中95%的患者有心肌缺血的客觀證據,2/3經冠脈造影證實存在冠脈狹窄。納入患者分為單獨優化藥物治療組和優化藥物治療加冠脈介入干預(PCI)組,平均追蹤4.6年。試驗發現,其終點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發生率分別為18.5%和19%(P=0.62);2組5年內無心絞痛生存率分別為72%和74%(P=0.35),僅事件發生早期時,優化藥物加PCI組心絞痛緩解率較高,而對于合并有心肌梗死病史和糖尿病病史等基礎疾病患者的亞組分析顯示,兩組的終點事件發生率無明顯差異。該臨床研究結果在美國心臟學會2007年年會上報道,并全文發表在2007年4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
COURAGE臨床研究在現代醫學心血管領域,尤其是在心臟介入領域產生了極大的震動,對于當前似乎有濫用趨勢的冠脈介入技術提出了一些質疑。在經過許多討論以后,心血管專家、學者們達成了一些共識:對于發生冠心病急性事件的患者,PCI治療是有益的,而對于錯過了急性期或穩定性心絞痛的患者,并不推薦首選PCI治療。那么,COURAGE臨床研究對于中醫藥領域是否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呢?答案是肯定的。COURAGE臨床研究對于中醫藥的冠心病研究工作,也有許多有益的啟示,現簡要敘述如下。
1 PCI并沒有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
COURAGE臨床研究表明,優化藥物治療加PCI并沒有表現出相對于單純優化藥物治療的優越性。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雖然PCI能迅速改善血運,但它并沒有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因此,PCI治療后仍存在發生再狹窄及血栓形成的可能。也就是說,冠脈粥樣硬化的病理改變仍在繼續,所以其終點事件發生率與單純優化藥物治療的終點事件發生率無差異。這也使得許多心血管專家、學者對于單純優化藥物治療冠心病的效果有了信心。然而,中醫藥治療是否也可以由此為突破口呢?完全有理由相信的是:將經過設計合理、操作嚴謹的臨床研究檢驗的中藥制劑(無論是單味藥物,還是中藥復方),應用于冠心病的藥物優化治療當中,可以顯示出中醫藥的優勢所在。以冠心病治療藥物通冠膠囊為例,大量的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通冠膠囊具有改善冠心病介入術后左心室收縮功能[10] 、心功能指標[11] 、血脂含量和凝血功能[12]、血漿纖維素(FIB)[13]、凝血纖溶系統[14]等作用,能預防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的再狹窄[15],臨床應用多年,顯示出對胸痹心痛的病人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有關急性毒理實驗也從實驗角度證明了通冠膠囊的安全性[16] 。另有研究顯示,通冠膠囊對于冠心病介入術后氣虛證和血瘀證有更為良好的效果[17] ,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之中[18]。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PCI的治療中,對藥物洗脫支架的推崇日益明顯,盡管其存在術后再狹窄和血栓形成的可能,但許多研究仍顯示了藥物洗脫支架(尤其是雷帕霉素藥物洗脫支架)的良好前景[19-26] ,中藥對于PCI術后再狹窄有著較好的作用,但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2 并非大規模的臨床研究才是循證醫學
COURAGE臨床研究是一項設計合理、循證醫學強度高的臨床研究,得到醫學領域普遍的公認。然而,它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納入病例有限,病例全部來源于美國及加拿大,其人群代表性尚有待進一步證實等。盡管如此,其臨床意義仍受到世界范圍內學者的推崇。這也間接告訴我們,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固然更具說服力,但并非大規模的臨床研究才是循證醫學,只要設計合理、嚴謹、真實,規模不大的臨床研究仍具有重要意義。這也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面對這樣一個事實,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以目前中國醫學界的經濟現狀,暫時還不可能動輒組織起像國外那樣的大規模、資金投入巨大的臨床試驗研究。而這一點,在我國的中醫藥領域更顯得突出,中國目前的西醫從業人數為100萬左右,而中醫只有20萬左右的現狀就可以反映出這種狀況。那么,在科研經費并不充裕的前提下,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研究工作應該如何開展起來呢?那就是完善科研思路,使試驗設計嚴謹、合理、真實,這樣的臨床研究即使規模不大,也是能夠具有較高循證醫學強度的。
3 沒有癥狀并不一定沒有危險
在COURAGE臨床研究中發現,冠心病患者中有一半左右的冠心病發病事件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死亡,這反映出一種狀況,即部分冠心病患者可以是沒有或者只有輕微癥狀的,一旦疾病事件發作,便有可能是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者死亡,其事件結果較為嚴重,這可能與患者存在不穩定粥樣硬化斑塊有關。因此,根據COURAGE臨床研究的結果,許多專家提出了注重預防冠心病的觀點,強調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和早期預防來降低冠心病事件。我國心血管領域專家胡大一教授對于冠心病的預防,提出要從少年到老年,終生進行。少年時開始預防,中年時加強調控,老年時相應調整。還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相同或相近的觀點,不一而足。而在這里,我們發現,當中醫和西醫兩種醫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達到一些問題上的共識:對于冠心病患者來說,沒有癥狀,并不一定沒有危險,而早期的預防,生活方式的改變便顯得尤為重要,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與其有異曲同工之意。中醫是哲學與醫學的統一,其中有許多養生的觀點,在許多治療方法中可以體現。因此,我們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冠心病的中西醫治療需要注意優勢互補,中醫藥治療中許多治則、治法的先進性甚至超過了西醫,所以,在冠心病的中西醫研究中,既應明確兩種醫學體系的不同,又要注意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如中醫的“治未病”、“心脾相關”等理論在中醫藥治療冠心病中是有用武之地的,我國中西醫結合領域專家陳可冀院士關于“活血化瘀中藥干預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再狹窄”[27]的研究成果便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
4 中藥治療冠心病的多層面、多靶點性,PCI可視作一種活血化瘀的手段
PCI治療的作用點在于心臟局部,而中藥治療冠心病的作用點在“證”的整體上,因此,PCI可以視作一種活血化瘀的手段,應用于冠心病的治療中。COURAGE臨床研究提示,冠心病PCI治療與優化藥物治療相比,并無顯著的終點事件發生率差異。而優化藥物治療與PCI的作用靶點都是較為準確而局限的,這也顯示了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的優勢所在:中藥治療冠心病的多層面、多靶點性。研究發現,中藥可以通過改善內皮功能[28-29],易損斑塊[30]、血小板活化、缺血再灌注[31]、缺血預適應[32-35]、左室重構[36]、血管重構[37]、血管新生[38]以及微循環[39]等多層面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過程,達到治療冠心病的效果。在中藥治療冠心病領域,關于根據“血瘀”理論對冠心病治療的文章已有200余篇(其中有50余篇被SCI收錄),根據絡病理論研制的代表方劑通心絡的相關研究論文已有300余篇。中藥治療冠心病的多層面、多靶點的優勢已逐漸得到公認,但其作用的靶點所在,以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仍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
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的研究已取得了世人公認的成績。COURAGE臨床研究同時給現代醫學心血管研究領域和中醫藥心血管研究領域帶來了巨大的震動。今后對冠心病的中醫藥治療我們應該有這樣一種認識:由于中醫學對繼承的強調,使得中醫藥領域對于冠心病的治則、治法在這些年來并沒有大的改變,但是,對中醫藥的治則、治法所賦予的內容與以前將有所不同。以新的觀點和藥效來評價冠心病的中醫藥治療,審視近年來冠心病的中醫藥研究之路,這本身就將是一種進步。
【參考文獻】
[1] Gruentzig A R,Myler R K,Hanna E H,et a1.Coronary transluminalangioplasty[J].Circulation,1977,84(suppl II):II.
[2] Woll M G, Moliterno D J,Lincof A M,et a1.Restenosis,an open file[J].Clin Cardiol,1996,19:347.
[3] Castervla P J,Teimtein P S.Prevention of Coronal restenosis[J].Cardiol Rev,1999,7:219.
[4] 陳可冀.Courage臨床研究對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的啟示[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7(8):677.
[5] William E Boden,Robert A O’Rourke,Koon K Teo,et al.Optimal medical therapy wit or without PCI for stable coronary disease[J].N Engl J Med,2007,356:1503-1516.
[6] William E Boden, Robert A O Rourke, Koon K Teo, et al.The evolving pattern of symptoma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drug evaluation (COURAGE) trial[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7,99(2): 208.
[7] Leslee J Shaw, Gary V Heller, Paul Casperson, et al. Gated myocardial perfusion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drug evaluation (COURAGE) trial,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cooperative study No. 424[J].Journal of Nuclear Cardiology, 2006,13(5): 685.
[8] William E Boden, Robert A O’Rourke, Koon K Teo, et al. Design and rationale of the 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drug evaluation (COURAGE) trial: Veterans affairs cooperative studies program No. 424[J].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6, 151(6): 1173.
[9] William S Weintraub, Paul Barnett, Shuo Chen, et al.Economics methods in the 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guideline-driven drug evaluation (COURAGE) trial[J].American Heart Journal,2006, 151(6): 1180.
[10] 王磊,張敏州,程康林,等.通冠膠囊對冠心病PCI術后左心室收縮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藥材,2007,30(2):247.
[11] 喬志強,張敏州,劉慧,等.通冠膠囊改善冠心病介入術后患者心功能指標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J].2006,24(9):1667.
[12] 張敏州,李松,鄒旭,等. 通冠膠囊對冠心病介入術后血脂含量和凝血功能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1(2):93.
[13] 李松,張敏州,鄒旭,等. 辨證分型治療對冠心病介入術后患者血漿FIB及血脂的影響[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1(2):89.
[14] 張翔煒,張敏州. 通冠膠囊對冠心病經皮冠脈介人術后患者凝血纖溶系統的影響[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12):1065.
[15] 祁建勇,張敏州,李健,等. 通冠膠囊對冠脈再狹窄療效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 中醫藥學刊,2003,21(6):882.
[16] 張敏州,楊廣,韓凌. 通冠膠囊的急性毒理實驗[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6,4(9):787.
[17] 李健,張翔煒,張敏州,等. 通冠膠囊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氣虛證血瘀證26例療效觀察[J]. 新中醫,2005,37(10):33.
[18] 張軍,張敏州. 通冠膠囊治療冠心病的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5(2):147.
[19] Ochsner F, Lobrinus J, Jeanrenaud X,et al.Right ventricular arrhythmic cardiomyopathy with an autosomal dominant R355P DES gene mutation[J].Neuromuscular Disorders, 2007, 17(9):879.
[20] Masamichi Takano, Daisuke Murakami, Kyoichi Mizuno, et al. Overlapping hybrid stenting with a sirolimus-eluting stent and a bare metal st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7,118(1):8.
[21] Maarten J Suttorp , Gerrit J Laarman .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sirolimus-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with zotarolimus-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otal coronary occlusions: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primary stenting of occluded native coronary arteries III (PRISON III) study[J].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7,154(3):432.
[22] Edward L Hannan, Michael Racz, David R Holmes, et al. A comparison of mortality,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repeated revascularization for sirolimus-eluting and paclitaxel-eluting coronary stents[J]. 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7,154(3):545.
[23] Pierfrancesco Agostoni, Paul Vermeersch, Oscar Semeraro, et al.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comparison of sirolimus-eluting stent versus bare metal stent implantation in diseased saphenous vein graft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7, 100(1):52.
[24] John Cosgrave, Gloria Melzi, Simon Corbett, et al. Comparable clinical outcomes with paclitaxel-and sirolimus-eluting stents in unrestricted contemporary practic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7, 49(24):2320.
[25] Ryota Sakurai, Junya Ako, Ali H M Hassan,et al. Neointimal progression and luminal narrowing in sirolimus-eluting stent treatment for bare metal in-stent restenosis: A quantitative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alysis[J]. American Heart Journal,2007,154(2):361.
[26] Imad Sheiban, Emanuele Meliga, Claudio Moretti, et al. Long-term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s of treatment of 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with sirolimus-eluting stent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7, 100(3):431.
[27] 陳可冀,史大卓,徐浩,等.2005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項目摘要:活血化瘀中藥干預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再狹窄的多中心臨床及機理研究[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26(1):93.
[28] 雷燕,陳可冀,柯元南,等.愈心痛膠囊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16(10):580.
[29] 劉紅旭,鄧新榮,金玫,等.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血漿內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及中藥治療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16(10):585.
[30] 張文高,鄭廣娟,朱慶均,等.中西醫結合防治易損斑塊、易損血液的研究與思路[C].第七次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5:93-107.
[31] 李格,史載祥,賈海忠,等.大蒜素防治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生物化學機制的實驗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2,18(2):11.
[32] 張衛軍,史載祥,王蓓蓓,等.大蒜素模擬心肌缺血預處理作用的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00,15(3):140.
[33] 梁日欣,廖福龍,韓東.川芎嗪預處理對麻醉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0,16(2):11.
[34] 李春杰,曹洪欣,陳治水,等.中藥預處理對家兔缺血再灌注損傷心肌細胞凋亡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12(1): 38.
[35] 高秀梅,張伯禮,商洪才,等.復方丹參滴丸對缺血預適應大鼠心肌蛋白激酶C表達的影響[J].中草藥,2003,34(10):933.
[36] 王碩仁.心室重構及其中西醫結合治療[C].第七次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2005:15-39.
1.1基礎醫學教師定義及來源
相對于臨床醫學而言,基礎醫學主要包括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生理學、藥理學、病理學、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等內容,是研究人體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其生理病理規律的科學體系,是醫學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整個醫學發展的基礎?;A醫學教師是指在醫學院校從事這些基礎醫學分支學科課程教學的教師。基礎醫學教師來源主要有3種:
(1)醫學院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工作,占90%;
(2)臨床醫生向教師轉崗,如外科醫生轉為人體解剖學教師,占4%;
(3)從科研院所進入高職院校任職,占6%。1.2基礎醫學教師教學現狀與兩難局面由于基礎醫學教師多是醫學院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類院校進行教學工作的,沒有接受過正規施教教育,缺乏完整、系統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技能的訓練;另一方面又缺乏臨床工作經驗,因此,在教學中無法引入鮮活的臨床案例,導致基礎醫學教育偏向于過多的理論化,“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普遍存在,而高職院校學生基礎多較差,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因此,導致了基礎醫學教育與臨床醫學知識的脫節。
2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意義及必要性
2.1基礎醫學教師與“雙師型”教師標準的差距
目前,我國還沒有“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條例,各院?;旧鲜歉鶕铝袠藴试u定“雙師型”人才素質的,即在具有講師及講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前提下,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具有本專業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
(2)近5年中有2年以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本專業實際工作經歷,能全面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實訓活動;
(3)近5年曾經主持或主要參與2項(或以上)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已被企業使用,效益良好;
(4)近5年曾經主持或主要參與2項(或以上)校內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或提升技術水平的設計安裝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市內同類院校中居先進水平;
(5)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準的高職高專教育師資培訓中心經過培訓并取得結業證書。大多數高職院校基礎醫學教師即使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但由于僅只是考證,沒有充分的臨床實踐經驗,因此,與真正意義上的雙師素質教師還存在很大差距,想縮小這一差距就需切實走向臨床參與實踐。
2.2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必然性與意義
教師專業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形成的世界性潮流,其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各國教師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成為促進教師教育發展和提高教師社會地位的成功策略。基礎醫學教師專業化發展是今后教師發展的趨勢,與專業化貼近的首要關鍵就是要與臨床進一步接軌。根據這一發展需要為基礎醫學教師制訂適合自身特點的走向臨床鍛煉的計劃,并給予適時的協助和教育,最終將最大化實現教師潛能。
3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實踐方式及手段
影響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因素:
(1)制度層面把控是否到位;
(2)走向臨床的方式是否合理;
(3)走向臨床的考核標準是否量化。
3.1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制度化建設
為促進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可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調動教師的內在驅動力,使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自修和反思。教師的自我發展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不可低估的潛在動力,關鍵在于引導。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首先需在學校層面形成一定制度,使該項工作成為一項常態化工作。根據作者對周邊10所醫藥類高職院校的調研結果顯示,只有2所學校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制度,一般以鼓勵和自愿原則開展走向臨床工作。對其中121名基礎醫學教師、102名專業教師及90名行政人員進行的進一步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教師對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制度化建設工作給予了肯定。
3.2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實踐方式
依托行業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積極鼓勵并組織教師到醫院參加工作實踐。本校走向臨床頂崗的方式多樣化,
(1)以時間段劃分為:①長期頂崗,利用半年、1年甚至更長時間完全在頂崗單位進行實踐(如西南醫院);②短期頂崗,利用寒暑假到醫院頂崗(如附屬醫院);③間隔頂崗,利用平時排課間隔到醫院頂崗(如每周只排3d課,2d到頂崗單位實踐)。
(2)以學科對口劃分為:①完全對口型,如生物化學(生化)教研室教師到醫院生化檢驗科室進行頂崗實踐,病理教研室教師到病理科頂崗實踐;②不完全對口型,如病原生物學教研室教師到皮膚科進行頂崗實踐,對皮膚科感染病知識進行學習,為部分對口型。
(3)以教師授課面向專業劃分,如該教師的藥理學課程面向的是護理專業則可選擇在醫院護理崗位進行頂崗實踐;正常人體功能面向的是康復專業則可選擇在醫院康復科進行頂崗實踐。以本?;A醫學部為例,從2012年7月開始已有38人次到醫院進行了頂崗實踐,另已有醫院專家、學者及高級技術人員6人次到本校進行講座培訓與教學活動。通過頂崗實踐教師本人反饋自身教學有很大提升,特別是邊實踐、邊頂崗的教師對教學效果的促進度較高,該種方式的優點在于從臨床中剛接觸到的知識可及時、有效地應用到課堂中去,學生反映效果好,教學手段靈活,與臨床結合緊密,學生受用度高。
3.3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考核模式
走向臨床的考核模式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規范:
(1)臨床實踐的考勤管理通過醫院與學校共同承擔,并進行雙向管理;
(2)實踐能力和效果主要由醫院方給出相應的評判標準,在實踐完畢后作出相應的考核結論;
(3)學校結合醫院給出的考核結論、綜合表現及反哺理論教學的效果進行評分,評定出優秀、合格和不合格3個等次,根據學校相應制度給予一定獎懲。
3.4基礎醫學教師專業化與走向臨床的聯系
教師專業化理論認為,教師教育的本質不是簡單地“重復”,而在于需要一定的“專業精神”、“專業理論”和“專業技巧”,并不斷地進行改進、完善和創造。對基礎醫學教師而言,應著眼于進一步培養適應醫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相關潛能。醫學教師的服務對象是人,在教學中既要求醫學教師傳授廣博的醫學基礎專業知識,更要求他們遵循教育規律,講求教學方法,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走向臨床這一舉措可極大豐富基礎醫學教師的臨床醫學知識素材,彌補了原先基礎醫學教師過于理論化的教學方式,教師專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強化,真正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A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另一個積極作用是能激發教師的科研思維火花,能推動更多、更好的科研項目的申報。只有基礎與臨床結合后才能使課題更具有經濟與社會價值,進一步提升學校軟實力,促進學校長遠發展。
4走向臨床后反哺理論教學的研究與探索
4.1反哺理論教學的手段與方式多樣化
走向臨床后基礎醫學教師接觸的臨床案例較多,可充分應用到教學中,如項目導向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類似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和雙語教學法等。以本校病理學教師為例,有2名教師參加了西南醫院學年頂崗實踐及6名教師參與了附屬醫院的邊教學、邊頂崗的實踐活動。走向臨床后教師收集了大量病例資料,初步具備了臨床病理檢查能力,能分析和診斷常見病理切片并報告結果。鑒于本校現階段班級編制及學時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病理學教師在教學中引入了類似PBL教學法,即應用教學思維,在課堂中引入了以問題討論為中心的教學法,通過“分組思考、推薦匯報、總結歸納”等方式在學生中全面實施。根據實施后的效果反饋,學生普遍反映與傳統教學法比較,新的教學法學習代入感更深,知識掌握得也更牢固。不同教學法實施要求比較。
4.2反哺理論教學采用“私人訂制”形式
反哺理論教學體現了獨特的“私人訂制”形式,如本校中醫康復專業《正常人體功能》的任課教師被安排在附屬醫院康復科進行了頂崗實踐,實踐后教師與中醫康復理療醫生進行了親密接觸,了解了工作性質及常見病例和操作手法,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更能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崗位需求為導向,項目為引領,編寫課程標準,進行教學設計與教學組織等。這樣形成了一整套為學生量身定制的教學資源系統,學生受益無窮,為《正常人體功能》的教學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優秀資源。今后,教師的教學將會事半功倍,學生在職業生涯中也能熟練掌握機體各部位結構與功能,能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增強了學生診治疾病的信心。
4.3促進反哺理論教學的激勵機制
為保障教師進入臨床實踐后反哺理論教學的積極性,應有相應的激勵措施及完善的政策支撐。可將實踐后的效果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如轉化為教學改革論文的數量及質量,應用于教學改革的方式方法及教學效果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己私Y論為優秀者可在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外出進修、學年考核、評優評先等方面優先考慮。
近年來,醫療知識及技術正快速更新,特別是對于重癥醫學專業來說,幾乎每一兩年都有顛覆性的理論出現,這對于從事重癥醫學專業的醫師來說有著更高的要求,需要及時更新理論知識以跟進當今醫學進步步伐。然而針對于廣大基層醫院的臨床醫師普遍情況,由于各種資源的短缺,往往不能及時獲取最新的醫學理論知識,而通過前往醫學相對發達、綜合水平較高的三級甲等教學醫院進修學習,是獲取新知識、新技術最直接有效的途徑。而對于提供進修途徑的三級教學醫院來說,如何更好地對進修醫師進行教學培養,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永恒主題。本科是國家臨床重點學科科室,每年帶教、培養來自區內各地的大批進修醫師,在帶教培養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就此談一些心得體會。
1 加強醫德醫風教育
眾所周知,當今醫患關系非常緊張,大多數的醫療糾紛往往都是由于醫患之間溝通不暢造成的[1-3]。大量事實證明,具有良好醫德的醫務人員,治療效果好,漏診、誤診少,醫療糾紛少,反之,醫德不良的醫務人員往往責任心不強,服務態度差,即使技術水平較高,也常常出現責任性差錯和事故,不僅給患者增加額外的痛苦,甚至造成傷殘、死亡。特別是對于重癥監護病房的(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而言,由于入住ICU的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家屬往往處于精神極度緊張甚至崩潰的邊緣,但凡一些小的醫療失誤或者言語過失便會造成矛盾的放大,為此,要積極搞好醫德醫風建設,促使每一位從事ICU的醫護人員充分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是光榮的、重要的,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與患者安危有關,對患者承擔著道德上的責任和義務。如能把這種道德責任轉化成信念,醫務人員就會自覺執行各項規章制度,時時處處以患者利益為中心,積極主動地做好本職工作。而帶教老師作為進修醫師接觸最多的人,老師的言行對其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要求每一位帶教老師要有高尚的情操,既要關愛患者,也要關愛進修醫師,以身作則[4-5]。
2 因人施教,個體化原則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域的科學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多數進修醫師以來自基層醫院居多,他們的醫學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帶教老師要善于洞悉進修醫師的知識水平,采用因人施教,個體化原則進行教學指導:(1)對于年齡偏大的,接受能力不強的進修醫師,可以采取少排夜班,多跟班,多課時的理論授課方式,甚至在平時授課時,盡可能采用舉例的方式傳遞知識,便于理解和掌握,平素多說些鼓勵的話,可以提升他們的信心。(2)對于年紀輕,富有活力的進修醫師,可以采取鼓勵多動手,多提問,甚至發現問題當場提出當場解決,鼓勵出現激烈討論問題的情況,避免打擊這類進修醫師的積極性。(3)對于理論知識薄弱的進修醫師,鼓勵其在空余時間多閱讀,并且適當推薦通俗易懂的醫學書籍供其閱讀。(4)對于動手能力較弱的進修醫師,可以通過多帶教,增強其信心、勇氣,不厭其煩的多講解操作細節,提高其技能水平。
3 加強理論培訓,培養正確嚴謹的臨床思維
正確嚴謹的臨床思維是建立在扎實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的,要培養正確的臨床思維,必須先掌握準確的醫學理論知識。對于從基層醫院前來學習的進修醫師來說,薄弱的醫學理論基礎是其最大短板,受制于基層醫院的條件,很多進修醫師畢業后往往缺乏足夠的條件提升基礎理論知識,而當今醫學信息的更新卻是如此之快,特別是重癥醫學專業的知識,相關診療規范、指南不斷更新,如不注重對進修醫師的理論培訓,則會造成診療的不規范,降低重癥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增加發生醫療糾紛的風險。
3.1 直接理論知識培訓 可以通過舉辦小講課、教學查房的方式。由于ICU涉及的專業知識十分廣泛,對臨床醫師的要求較其他專業偏高,所以授課或查房所涉及的知識面應當廣而深,既涉及到基礎理論知識如病理生理、生物化學、解剖等等也應涉及到內外婦兒等臨床學科,必要時授課可以邀請相關專業的教授進行理論培訓[6]。
3.2 運用相關工具 借助醫學書籍以及檢索文獻資料是學習基礎理論最傳統也是最有效的途徑[7]。另外通過使用現代化軟件如ppt、Excel、word等做病例總結性分析,往往對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3 實行啟發性教學,培養整體性思維 要實行啟發式教學,關鍵在于帶教老師要對本專業的知識掌握全面、深入,在老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進修醫師敢于提問,敢于思考,敢于刨根問底,回答正確者能說清病理機制,錯誤者能找到原因,做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8]。對于散在的疾病線索,帶教老師要善于學會總結性歸納,啟發進修醫師的整體性思維,能夠做到將各種散在的線索歸于一個病因,盡可能用整體思維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用一個病因解釋所有相關的病情變化[9]。
4 重視臨床技能培養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是,在醫學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臨床技能培養長期以來較臨床知識而言,往往被臨床醫師忽略,然而臨床技能水平的高低往往是患者搶救成功率高低的關鍵因素,特別對于重癥醫學科這個專業而言,更突顯其重要性。ICU是一門很注重臨床技能的學科,在臨床工作中,往往需要緊急的插管、穿刺、先進儀器的操作等,這些情況常為突發,一線醫師往往等不及上級醫師前來指導搶救必須原地緊急實行搶救措施,此時,搶救醫師的技能水平高低就成為決定著患者的生命是否延續的關鍵因素,所以必須注重每一位臨床醫師的技能培養。
在進修醫師進入臨床時,要了解每位進修醫師的技能操作水平情況,盡可能為他們提供不同等級的操作機會,特別是針對那些在基層醫院鮮有機會的技能操作,但是如果過度放手往往因容易發生并發癥而損害患者的利益,所以應“放手而不放眼”,保證醫療安全。
設立全面的臨床技能教學平臺,包括基本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和科學研究等平臺;要配備有完善的教學資源,如電視教材、多媒體課件等;加強臨床技能教學與相關科室的合作關系,如可以與呼吸內科合作學習纖維支氣管鏡操作,與耳鼻咽喉科合作學習氣管切開術,麻醉科學習氣管插管術等[10]。
5 增強科研興趣,培養科研能力
醫學是一門知識更新速度很快的學科,只有從事醫療行業的醫務工作者具備有較高的科研能力,方能夠時刻把握最新醫學信息的進展,及時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將這些最新理論知識及早應用于臨床實踐工作中,不斷累積經驗教訓,書寫并發表相關醫學論文,這樣才能達到同行業內的先進水平。而筆者發現,前來進修的醫務工作者的科研能力普遍較欠缺,他們往往缺乏明確的目標及對如何開展臨床科研工作毫無頭緒,認為在基層醫院受制于體制、醫療資源、醫療水平等相關因素的制約,根本就不適合開展臨床科研工作,即便有好的思路,也往往因為各種原因難產。這就造成我國基層醫院的醫學理論、科研水平普遍較弱的現狀難以改變的尷尬局面。而國外,如美國的醫學信息學教育就比較成熟,其發展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與成熟的學科培養體制,能夠對各層次從事醫學工作者進行針對培訓,達到滿意的效果[11]。為了提高進修醫師們的科研水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5.1 提高英語閱讀水平 掌握現代醫學進展的主要工具就是能夠熟練使用醫學英語,方能及時準確地把握國際上最新醫療進展情況。醫學專業英語的熟練掌握和自如運用對于個人知識面的拓展以及今后專業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往往最新的醫學進展來自于國外的英文文獻,只有掌握較高水平的英語閱讀能力,才能利用空余時間“隨心所欲”的汲取醫學信息。而我國的醫學生普遍英語水平較低,往往是學而不能致用,特別是對于基層醫院的進修醫師這一群體,英語閱讀能力普遍較弱[12]。為提高其英語能力,首先要做到提高其對醫學英語的興趣,這就要求帶教老師在平素教學工作中讓其感受濃郁的英語氛圍,如在交班、教學查房、病例討論、小講課等相關場合適時的用英語表達,讓其自然地融入此氛圍中,主動接受相關的英語教學,反復聽到常用的英文單詞語句,自然會掌握本專業的相關英文單詞。其次,可以采取利用小講課的方式,對最新的外文文獻由帶教老師進行逐句翻譯,并適當講解語法,培養進修醫師的閱讀思維,后期還可以通過指導進修醫師如何檢索英文文獻,培養其查閱相關知識的能力[13]。
5.2 提高搜索文獻的能力 通過醫學文獻檢索可以提升醫術水平,既是科學研究選題的需要,也是科研成果的主論依據,更是具有較強教學能力的需要[14]。當前傳統醫學文獻檢索課程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如普遍采用大班教學、學生對知識理解不深、教學安排不合理、考核方式不合理等。要提高文獻能力,應適當改革教學方式方法:以教師為主體變為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學會通過思考、討論、查資料、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改革課程內容:可以在教學內容中加入文獻分析、課題查新和課題申報、論文撰寫等內容;優化教學效果:可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如利用微博、QQ、微信等社交平臺,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任課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工具與學生交流,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實時指導學生學習[15]。
6 采用雙向考評制度
在進修結束時除了應該對進修醫師的理論知識及臨床技能水平進行考核之外,同時亦應該進行對進修老師帶教模式的反饋意見進行調查,及時發現帶教過程中的不足之處,糾正改進,這樣可以促進今后的帶教水平進步。
通過多年的進修醫師培養,總結了上述的帶教經驗。通過在本科的進修學習,絕大多數進修醫師圓滿完成了進修任務,回到自己所在醫院后將所學知識技能運用在臨床實踐中,提高了所在醫院的重癥醫學專業的診治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又寧.醫患矛盾如此尖銳的根源到底何在[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2,35(6):401-403.
[2]劉雅莉,景濤,田金徽,等.新西蘭醫療風險防范及監管機制現狀的循證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6,6(9):673-680.
[3]劉霽堂,殷猛.淺析醫療糾紛的根源及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142-143.
[4]王晶,龐莉,張捷,等.淺析低年資臨床住院醫師醫患矛盾發生的原因及解決辦法[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1):150-152.
[5]范順陽,張德銀.臨床教學中醫患溝通技能培訓方法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1,8(33):147-148.
[6]潘彭飛,于湘友.重癥醫學教學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0,30(2):195-196.
[7]蘇曉英.住院醫師醫學文獻檢索培訓的實踐與探討[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19(5):488-489.
[8]王濤,熊建瓊,張雷.提高重癥醫學教學質量的探索[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2):234-235.
[9]陳宏.危重癥醫學教學探索[J].西北醫學教育,2007,16(5):1016-1018.
[10]盂衛東,杜娟花,陳東,等.醫學臨床技能教學改革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10):968-970.
[11]呂少妮,任淑敏,王倩飛.美國醫學信息學教育的發展及其啟示[J].中國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3,22(11):13-17.
[12]劉彤,陶英,李培,等.醫學英語教學方法的探討[J].中國病案,2012,13(4):78-79.
[13]劉震雄,聞勤生,黃裕新,等.淺談如何做好進修醫師的臨床教學工作[J].西北醫學教育,2012,18(3):63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