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4: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電話通信技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們現在所說的以太網通常是指在IEEE802.3標準下構建的局域網。1975年,美國施樂公司(Xe-rox)成功將其公司的電腦、打印機等組建成一個局域網絡,后來施樂公司(Xerox)、數字裝備公司(Dig-ital)、英特爾公司(Intel)三家公司為了推廣這項技術而合作,并起草了DIXEthernetV2標準,這就是IEEE802.3標準的前身。以太網通信具有系統組網方便、信息共享性好、易于互操作等優點,所以在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廣與應用。與前述總線類通信技術相比而言,以太網最突出的優點就是它的通信傳輸速率高。
1.2以太網構建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的網絡拓撲
用以太網組網構建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由于將全站一次設備保測裝置的信號均接在了交換機上,當地監控后臺、遠動機、工作站如需知道某一斷路器、刀閘、變壓器的遙信或者遙測信息,直接訪問交換機即可,這樣,數據的共享性顯然優于現場總線。
1.3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采用以太網組網的系統原理
區別于現場總線,在采用以太網組網的綜合自動化系統中,介質采用的是網線而非485線。在圖二中,保測裝置1~n負責采集變電站一次設備的遙信、遙測信息,然后通過網線接至交換機。變電站主控室的當地監控后臺通過交換機了解全站設備運行情況,并根據需要在監控機上,或者在現場對一次設備進行操作。另外,交換機采集到的信息通過遠動機上送給調度中心,調度中心根據全網的負荷情況,如果有需要將對這個站實現負荷切換的話,將會發送命令給遠動機,遠動機再經由交換機發送至保測裝置,這叫“遙控選擇”;保測裝置接收到遙控命令后,會回復調度中心一個報文,這就是“遙控返?!?;當調度中心接收到保測裝置返回的信息后,再對該變電站的一次設備進行操作,這就是“遙控執行”。
2綜合自動化系統中兩種通信技術應用的比較
每一項基礎性技術的誕生,都會推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也不例外。就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而言,衡量其系統好壞的幾個性能指標很重要,那就是快速性、實時性、共享性和信息量??焖傩允呛饬客ㄐ磐ǖ纻鬏斝畔⑺俾实囊粋€指標。變電站的斷路器有變位信息時,該變位信息要能在現有技術水平的前提下,在最短時間內上傳至當地監控后臺或者調度中心。實時性與快速性相關,它是指在監控畫面上,監控機上的圖(或者報文)要能及時反映斷路器或刀閘的變位信息?,F在中國南方電網的規范要求實時性要控制在ms級別內。由于以太網模式將所有保測裝置的信息都掛在了交換機上,當地監控后臺、遠動、工作站如需訪問數據,直接在交換機上讀取即可,比起現場總線要方便許多,這就是它的共享性。當雷雨天氣時,上送的報文量非常大,由于現場總線傳輸速率有限,所以能上傳的信息量有限,有的信息不能上送,導致值班人員不能判斷變電站所有設備的運行工況。具體優劣比較如表一所示。表一現場總線與以太網通信質量比較
2電力無線通信網絡系統
我國的通信網絡主要是在有線非智能的通信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現今我國的無線通信技術已經獲得了較快的發展?,F今使用的無線通信網絡主要由管制端、無線基站以及無線終端構成。使用最為廣泛的無線通信技術是遠程監控技術。在過去使用有線非智能通信網絡的情況下,供電局要想對通信兩端進行連接,需要搭建很長的電纜,給供電局帶來了較大的資金消耗。使用無線網絡通信可節約電纜費用,降低成本。但是,就目前無線通信網絡運行的狀況而言,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無線通信網絡附近產生電磁場,就會對無線通信網絡造成一定的影響,還會為無線信道的承受力帶來隱患。另外,無線通信網路主要依賴于電波傳送信號,信號在傳送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值得重視。針對這種情況,有2種無線通信方案:專用無線網絡構架;公共無線網絡。無線網絡對遠程進行監控和數據傳輸主要采用變電模式。
3電力自動化通信網絡的主要問題
從株洲電力自動化通信網絡的現狀來看,其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
(1)電網建設環境惡劣,并且電網建設的地位和電網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不對稱。株洲地區電力供需狀況較為緊張,在電力供求不能滿足用戶需求時極容易產生矛盾。主要原因在于電網建設的環境不好,體現在:電力選址、選線批復程序不順暢、隨意性大,前期工作進展困難;項目實施難度大,阻工現象時有發生,大多數地方超政策補償。
(2)部分電網工程項目由于實施難度較大,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這些問題主要存在10kV及以下的中低壓配電網。雖然電網工程項目具有較為嚴格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工程建設的過程中,由于步驟瑣碎、中間環節多、工程施工時間較緊、施工人員較為混雜,仍具有較大的安全隱患。
(3)配電通信網建設較為落后。
(4)缺乏完善的配電通信技術標準和相關網絡建設、運行管理規范,配電通信系統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依據。
(5)智能配電網系統的另一個標志是用電營銷系統與用戶的交互式應用,以及用戶集中儲能、分布式儲能和分散儲能的大規模應用,目前有關這方面的技術規范還沒有統一。
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航天技術和電話通信技術的結合,移動手機通信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手機短信遙控電路技術是移動手機通信技術在電力自動化中的典型應用。以往,移動手機通過短信控制太空中的衛星和讀取衛星上的傳輸數據,而裝上藍牙系統后,可采用無線方式接收和發射信號,且可有效控制衛星對電力自動化進行監控。其原理為:手機短信遙控電路技術集合了過濾器、短信內容提取和來電顯示等模塊,在移動電話控制模塊內輸入具有相應權限的手機號碼,并編制遙控指令的短信內容后,僅具有相應資格的手機號碼和正確的短信內容,才能接收短信,從而實現對電力自動化的遙控,否則,無法驅動遙控對象,將拒絕執行短信遙控命令。
1.2DTMF撥號遙控技術的應用分析
DTMF信號是一種穩定性、可靠性相對較高的實用通信技術,最早應用在程控電話交換系統中。DTMF信號包括以下2種:
①高音組。包括1633Hz、1477Hz、1336Hz和1209Hz。
②低音組。包括941Hz、852Hz、770Hz和697Hz。共8種頻率信號,DTMF撥號遙控技術選用8選2的方式,分別在高音組和低音組中選擇1個信號組成復合信號,進而形成16組特定編碼的遙控信號系統。DTMF撥號遙控技術在電力自動化中的應用原理為:在遠端電話控制模塊中設置具有遙控權限的電話,并保證電話號碼具有相應的身份遙控功能;當撥號驗證通過時,通信系統能提供相應的提示,并進行相應的DTMF編碼撥號,驅動相應的遙控對象動作;對于沒有相應權限的電話,則不予以接聽和撥號。DTMF撥號遙控指令編碼方案主要包括9種:
①第一路開關。遙控開啟撥號編碼為1*,遙控關閉撥號編碼為1#。
②第二路開關。遙控開啟撥號編碼為2*,遙控關閉撥號編碼為2#。
③第三路開關。遙控開啟撥號編碼為3*,遙控關閉撥號編碼為3#。
④第四路開關。遙控開啟撥號編碼為4*,遙控關閉撥號編碼為4#。
⑤第五路開關。遙控開啟撥號編碼為5*,遙控關閉撥號編碼為5#。
⑥第六路開關。遙控開啟撥號編碼為6*,遙控關閉撥號編碼為6#。
⑦第七路開關。遙控開啟撥號編碼為7*,遙控關閉撥號編碼為7#。
⑧第八路開關。遙控開啟撥號編碼為8*,遙控關閉撥號編碼為8#。
⑨第1~8路開關。遙控開啟撥號編碼為9*,遙控關閉撥號編碼為9#。
1.3電話振鈴遙控技術的應用分析
電話振鈴遙控技術的振鈴遙控由提取來電顯示號碼、號碼過濾器和振鈴電壓等模塊組成,將具有相應權限的固定電話或移動電話設置在遠端電話控制模塊中,以保證電話號碼具有相應的“身份證”。電話振鈴遙控技術的遠端控制模塊僅接收具有相應權限電話的振鈴信號,并驅動相應的遙控電路,進而根據相應的狀態信息回傳給遠端電話,振鈴遙控信號的回傳。此外,還需要采用不同的傳感器連接,比如采用單片機電路,電路接口用下沿觸發,觸發電平自高而下,從5V至0V。對于沒有權限的電話,則不予以接收振鈴信號,進而也無法驅動遙控電路。
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技術,是傳統電話通信技術的革新和延續,即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實現信號的傳輸和接收,較傳統電話通信來說,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技術的信息傳播速度更快,數據量傳輸量更大。網絡資源利用率也大大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使用價值和推廣空間,目前,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歡迎。
1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系統的設計思路
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技術,是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實現的一種新型信號信號傳播模式。通過USB接口,將電話電話終端與網絡設備相連接,并在電話終端連接上用戶電話,實現網絡語音及數據的接收和傳播,最終實現網絡電話通信功能。一般來說,電話終端設備由脈沖脈沖編碼調制(PCM)技術實現,所謂脈沖編碼調制(PCM)技術,就是一種能夠模擬通信信號的數字化變化方式,相較于其他信號通信技術而言,脈沖編碼調制(PCM)技術的信道利用率更高、數據損失更小、通信效果也更好,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調制技術。
為實現電話終端的PCM碼流,往往需要借助USB數據接口,能夠有效將計算機設備同電話終端進行連接,實現通話信號的告訴傳輸,從而快速傳遞到計算機節點當中。USB接口的有效利用,實現了計算機外設同計算機設備的有效連接,實現了將計算機外的數據信息有效的導入計算機網絡當中,從而解決了傳輸問題,確保了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技術的有效實現,USB技術同PCM技術的有效結合,促進了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技術的有效實現。
1.1電話終端的硬件實現
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技術,需要電話終端硬件來實現最后的數據解碼和通話活動,電話終端硬件是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1.2單片機控制電路
單片機控制電路是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系統中電話終端硬件的一部分,是電話終端設備的電路核心,主要由存儲電路、CPU、輸入接口以及輸出接口電路四部分組成,單片機控制電路實現了對電話信號控制音的發生,實現電話信號的輸送,并能夠對DTMF的雙音多頻進行有效的控制,從而完成對電路的接受,并能夠有效控制USB接口,讀取用戶在電路中的通話狀態,以及對系統參數的讀取。
1.3用戶電路
用戶電路,是一種厚膜集成電路,由MITEL工作研制,能夠為用戶提供穩定的26mA恒流饋電,用以驗證網絡電話用戶的電話使用狀態、電話的撥號脈沖等等數據,從而確保網絡電話的正常使用效果。用戶電路是確保網絡電話終端通過效果的重要組成單元,目前能夠有效支持2-4線的交換,屬于計算機網絡電話系統的基礎模擬接口。
1.4編解碼電路
編解碼電路也是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PCM編解碼電路是該電路系統中的重要功能單元,該系統主要組成單元有數據接收濾波器、數據發送濾波器、基準電壓源、輸入電路、輸出電路、邏輯控制單元以及PCM編解碼電路等等,用以對數據信號的編解碼,確保網絡通信信號的有效性。
1.5電話終端的軟件實現
電話終端數據通信的實現,不光需要硬件的支持,同樣需要軟件的支持,終端軟件功能的實現,才能夠使終端硬件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而達到信息的傳輸、信號的編解碼,最終實現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系統的正常運作。
2終端主程序
網絡電話終端的出程序,主要工作目標是實現計算機電話通信系統的初始化,包括了單片機定時器、時鐘。USB等設備的復位即初始化,對于網絡電話終端的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說,網絡電話主程序軟件應用過程中,遵循“先進先出”的原則,即在程序中設置隊列性任務表,按照先后順序履行相關工作任務要求。電話終端主程序其實一種無限循環的數據查詢系統,不斷更新和制定查詢任務表內容,并獲知需要處理的相關任務,并以此進行相關任務的實現。在主程序運行過程中檢測到了需要執行的相關任務,就會根據程序中已經安排好的子程序序列,進行任務工作的處理和解決,逐一進行任務標準的處理。主程序主要采用“先進先出”的工作原理,如果任務的子程序到最后的工作單元,并實行重復循環。
2.1中斷服務程序
中斷服務程序,就是實現信號傳輸的開啟和關閉,一般采用的是計數的形式,其定時器由0開始,最大值為65535,并且以16.384Mhz的脈沖進行計數,持續時間約為4ms,如果電話終端設備采用AMBE芯片,則每個接收即發送數據包的周期更變為20ms;當終端服務程序的計數達到5120次之后,就能夠實現20ms的數據終端,完成數據包的接收機發送工作。
2.2任務子程序
任務子程序,主要負責對電話終端設備的摘機及斷機實現判斷,根據用戶的主叫和被叫等不同信號接收形式,完成相應的操作及工作的執行。當電話終端設備處于主叫摘機狀態時,電話終端設備將會向AMBE程序發送撥號音控制數據;當電話終端設備處于摘機狀態時,子程序將會向USB接口發送被叫的應答信號,從而判斷電話終端的相關狀態。
2.3電話終端設備的工作過程
當通話數據傳輸到電話終端設備時,用戶做出摘機動作,然后USB接口就會向計算機網絡傳輸摘機信號,同時,計算機電話通信網絡就會向主叫發送撥號音,并做出信息傳輸反應,使用戶電話重點設備接收數據信號并進行語音通話。當網絡電話系統呼叫本電話終端的相關用戶時,計算機網絡技術就會直接做出內部處理,接通被叫用戶;如果呼叫的是其他其他電話終端的用戶,則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系統就會直接栓送被叫用戶號碼,并等待對方的應答。當USB接口發回信息表明用戶電話終端被叫忙信號時,計算機網絡電話系統機會發送語音提示信息告知用戶被叫用戶繁忙并發送忙音。
如果是外部用戶對本網絡電話終端用戶進行呼叫時,USB接口接收到被叫信號后就會進行數據解碼,并進行合理的分析如果用戶繁忙,USB接口就會向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系統反饋相關信息,并向呼叫用戶反饋機主繁忙的信息,并發出電話忙音。如果機主處于離開狀態,即用戶閑時,USB接口就會向向用戶發出相關提示信息,以及用戶振鈴提示,以提示用戶進行電話信息的接收。當被叫用戶聽到振鈴并做出摘機反應后,USB接口就會向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系統反饋相關信息,并隨機開展數據信息的傳送,網絡電話終端就會開啟語音傳送功能。
3總結
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技術應用,是傳統電話通信技術的一種革新和延續,能夠有效提高電話數據的傳輸效率和傳輸速度,使電話通訊信號更加清晰,是未來電話通信技術的發展發展方向。在計算機哦電話通信系統當中,電話終端無需購買其他電話網絡設備,經過USB接口同計算機設備向連接,很有效避免了繁瑣的電話線路,使電話通信技術設備的成本大大降低,優化了計算機網絡的使用效率,對于社會發展以及社會效益的增長都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因此,我們要重視對計算機網絡電話通信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以先進的網絡電話通信技術來逐漸替代傳統電話通信技術,確保電話傳輸系統的穩定性,從而促進網絡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董磊.論網絡電話類證據.中國政法大學, 2011
郭峰江.網絡電話服務質量保證機制的研究.華中科技大學,2011
李正賢.韓國網絡電話進入中國的營銷戰略研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9
一、引言
隨著VoIP技術的成熟,目前電信運營商正在逐步淘汰程控交換設備,電話交換技術已經從程控交換轉變為軟交換技術。公共電信網交換技術的轉變,同樣影響到企業網,企業級電話通信網逐步從PBX架構向IPPBX架構轉變,并與辦公系統集成,形成融合通信系統。企業級電話網絡采用軟交換技術以后,在技術上帶來以下改變:交換技術從電路交換變為軟交換;呼叫控制協議從7號信令轉變為SIP協議;傳輸線路從雙絞線轉變為網線,支持無線接入;交換設備從程控設備轉變為通用計算機平臺。
企業構建電話通信網可以采用專用IPPBX交換機,也可以采用計算機平臺和開源軟件構建。前者服務質量穩定,但是設備、用戶授權和服務價格較高;后者可靠性相對較低,但如果方案得當,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論文圍繞第二種方案,研究電話網絡的架構,軟件平臺的選擇,電話網絡的測試方法,為自行建設企業級電話通信網提供參考。企業級軟電話網絡使企業用戶可以進行零費用通話,私密性較好,無需支付傳統程控交換網或者電信軟交換網中的市話和長途費用,有效降低辦公成本。
二、企業級軟電話網絡架構
軟電話網絡的核心是IPPBX交換機,該交換機以SIP協h為呼叫控制協議,支持智能終端實現VoIP通話、視頻通話及其它增值業務;負責存儲用戶、中繼、呼叫路由、呼叫記錄、計費等數據;提供網絡管理功能。傳輸網采用IP網絡,以交換機、路由器為節點設備,以網線為傳輸介質。智能終端可以是SIP電話、電腦或者手機上安裝的客戶端軟件,采用有線或者無線WiFi的方式接入網絡。
三、軟件平臺的選擇
目前IPPBX開源軟件平臺主要分為三大系列,分別是Asterisk、FreeSwitch、Yate,以下將對三款軟件的特點和應用進行分析。
(一)Asterisk平臺
Asterisk是第一套以開源軟件實現的用戶交換機(IPPBX) 系統,也是應用最廣的開源平臺。Asterisk采用雙軌授權模式,免費模式使用GPL授權,而商用授權使用proprietary 模式。系統運行平臺包括Linux、NetBSD、OpenBSD、FreeBSD、Mac OS X 與 Solaris。Asterisk 是輕量級的系統,可以在如OpenWrt之類的嵌入式系統上運行。Asterisk不僅提供IPPBX電話功能,還提供VoIP網關、會議服務器等功能。該平臺被全球超過170個國家的100萬個小型企業、大型企業、呼叫中心、運營商和政府機構使用。Asterisk支持SIP、MGCP、H.323協議,可以通過E1數字中繼、FXO模擬中繼與PSTN相連。
(二)FreeSwitch平臺
FreeSwitch是采用MPL授權的開源IPPBX平臺,支持音頻、視頻、文本等信息的路由互聯。FreeSWITCH可在多個操作系統,包括Windows,Max OS X,Linux,BSD和Solaris上獨立運行。FreeSWITCH支持T.38傳真,支持Skype,SIP,H.323和WebRTC等各種通信技術,可方便的與其他開源的PBX系統,如sipXec、Call Weaver、Bayonne、YATE或Asterisk進行對接。
(三)Yate平臺
Yate(Yet Another Telephony Engine)是一款免費的開源通信軟件,支持視頻、語音和即時消息。Yate基于互聯網語音協議(VoIP)和PSTN開發,可擴展性強,支持SIP、H.323、IAX、MGCP、Jingle、Jabber、E1、T1、ISDN PRI、BRI和SS7信令。Yate以C ++編寫,采用模塊化設計,允許使用腳本語言(如Perl、Python或PHP)來擴展其功能。
四、電話網絡測試
網絡測試采用SIPp工具實現。SIPp是一個測試SIP協議性能的工具軟件,它包含了一些基本的SipStone用戶工作流程(UAC和UAS),并可使用INVITE和BYE建立和釋放多個呼叫。它也可以讀XML文件,即描述性能測試的配置文件,可以使用XML文件來模擬現場的SIP信令,以重現出現的故障,或者可以自定義SIP 協議以測試終端對某些方面的容錯或錯誤處理能力。SIPp能動態顯示測試運行的統計數據,如呼叫速率、信號來回的延遲,以及消息統計;周期性地把CSV統計數據轉儲,在多個套接字上的TCP 和UDP,利用重新傳輸管理的多路復用;在場景定義文件中可以使用正則表達式,動態調整呼叫速率。SIPp可以用來測試許多真實的SIP設備,如SIP,B2BUAs,SIP媒體服務器,SIP/x網關,SIP PBX,也可以模仿上千個SIP呼叫你的SIP系統。
中圖分類號: TN96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5)08?0074?03
Voice and data management application based on LAN
ZHAO Jun
(Wuhan Suppl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mpany, Wuhan 43001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workload of network cabling, artificial maintenance workload and mechanical failure rate produced by line adjustment, a scheme to use IP telephony in LAN is put forward. By analyzing the general problems existing in LAN,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using the three?layer switch to manage VLAN division, QoS of priority mapping and traffic supervision are emphasized. The normal work of IP phone and computer in LAN, convenient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were implemented. The validity of the method and network topology architecture was proved through the experiment.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extensively?used analog telephone works properly in the existing super five?line medium by means of the three?layer switch to control voice and data, which is based on LAN architecture. The new operation mode reduced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costs greatly, so it has a broad market prospect.
Keywords: IP phone; three?layer switch; recombination VLAN; QoS
電話和計算機網絡已經成為人們辦公通信的重要方式,傳統的電話線是每部電話采用一對雙絞線,這樣使得施工和維護非常麻煩,需要清楚每根線的作用,費時費力。為了充分利用超五類線網絡,可使用IP電話設備通信及三層交換機[1]進行管理控制,極大降低維護成本,減少線路故障率。由專門的硬件設備或軟件將呼叫的話音信號采樣并數字化,進行壓縮打包,經過IP網絡傳輸到對方,由對方的設備或軟件接收并進行解壓縮,再還原成模擬信號。語音壓縮編碼技術則是IP電話技術的基礎[2]。
1 網絡拓撲圖
辦公區域設備的網絡拓撲圖如圖1所示。為減低成本,每層樓樓有兩臺24口二層交換機,分別接相應樓層各辦公室內的IP電話和電腦,即一臺交換機接一組IP電話,另一臺交換機接一組電腦。機房內放置一臺三層交換機,一臺路由器,一臺IP電話通信服務設備,一臺服務器。IP電話通信服務設備即網關,是SIP系統中的互聯設備,完成網間協議轉換,它是實現SIP系統與其他網絡互聯互通的關鍵設備[3]。按照如圖1所示,三層交換機端口接對應設備。通過以上網絡拓撲結構,使得二層交換機接收和轉發的數據為語音或者為數據文件。三層交換機則可以清楚的劃分端口,將二層交換機轉發數據其定義到相同類型應用端口中,方便管理。
2 無控制管理分析
2.1 IP電話語音數據
VoIP小時間量程的語音數據包數字化為IP數據包,并將它們通過網絡數據流從一個IP電話發送到另一個。使用SIP,可以隨意選擇標準組件,快速駕馭新技術,幫助建立、修改和拆除兩個通話端點之間的會話。
但是SIP也有缺陷,它既不是會話描述協議,也不提供會議控制功能。為了描述消息內容負載情況和特點,SIP使用Internet的會話描述協議(SDP)來描述終端設備的特點,SIP自身也不提供服務質量(QoS)。當IP電話運行網絡用戶數和傳輸的數據量很大的突發時,結果導致網絡的可以帶寬變化較大,會導致IP語音包嚴重丟失。語音包的丟失是影響IP電話語音質量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因此,減少語音包的丟失是提高IP電話語音質量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2.2 數據文件
數據文件在網絡中傳輸,是基于TCP/IP協議。IP數據包主要由“目的IP地址”、“源IP地址”和“凈載數據”三部分構成。在對IP數據包不加控制的傳播,必然導致對網絡資源的需求超過了固有的容量。因為在事先沒有任何協商和請求許可機制的資源共享網絡中,幾個IP分組同時到達路由器,并期望經同一個輸出端口轉發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顯然,不是所有分組可以同時接受處理,必須有一個服務順序,中間節點上的緩存為等候服務的分組提供一定保護。然而,如果此狀況具有一定的持續性,當緩存空間被耗盡時,路由器只有丟棄分組。在這種持續過載的狀態下,網絡性能會急劇下降。交換機采用CSMA/CD協議對數據進行轉發,對數據的廣播,部分數據包不可避免被無關設備檢測到。不僅系統信息不安全,而且容易產生廣播風暴。
3 三層交換機管理
3.1 VLAN的劃分
VLAN的劃分,采用的是基于端口的劃分。這種劃法的優點是定義VLAN成員時非常簡單,只要將所有的端口都定義為相應的VLAN組即可[4?7]。按照圖1所示,將網絡劃分為3個VLAN, IP電話和IP電話通信服務設備為VLAN2,計算機和服務器為VLAN3,調試計算機為VLAN4,這樣保證數據和語音不會混合在同一線路傳輸,便于三層交換機控制。按照網絡傳輸數據包的用途劃分VLAN,保證了同一類型數據在同一VLAN的傳播,減少了網絡廣播風暴的可能。使用復合VLAN技術,為實現調試計算機能訪問控制樓層間各VLAN的IP電話和計算機,便于維護操作。
3.2 服務質量管理
服務可用性是QoS的重要基礎要素。成功實現QoS的前提是網絡基礎構造必須高度可靠。進一步理解QoS,它是指網絡為某特定數據流提供優良服務(滿足或超過業務要求的服務質量)的能力[8]。IP 電話和上網訪問同時在局域網運行時,若不通過三層交換機對相關應用的數據包進行管理,就是出現通話斷斷續續,的文件無法打開,提示下載文件損壞等問題。根據局域網中應用的特點,分析出語音對時延抖動要求較高,而數據文件對丟包率要求較高,因此采用配置端口信任報文的DSCP優先級,基于接口的流量監管技術,來實現QoS管理。
3.2.1 優先級映射
配置信任DSCP優先級時,設備根據報文的DSCP優先級對報文進行分類并進行后續的優先級映射,得到報文映射后的DSCP優先級。因為在局域網中語音的優先級為5,數據文件的優先級為1。
3.2.2 流量監管
當網絡發生擁塞后,超出的流量將采取其他方式處理。如果處理方式為監管,那么數據包就會被丟棄。通常情況下,網絡設備缺省丟棄后到的數據包而傳輸先到的數據包,這樣的丟棄方式稱為尾丟棄。也可以讓網絡設備在發生擁塞時,先丟棄低優先級的數據包而傳輸高優先級的數據包[9]。
4 管理控制后的測試結果
由于在局域網使用IP電話進行通話,對網絡質量非常敏感,因此僅對接IP電話的e0/0/2端口進行測試,以驗證效果。
4.1 吞吐量
對e0/0/2和e0/0/23端口使用NetIQ Chariot軟件進行測試,設置“Add pair”,“TCP”,“Throughout腳本”,10個獨立線程,吞吐量結果見圖2,測試平均值為9.4 Mb/s,完全滿足語音對帶寬的要求。
4.2 響應時間
與吞吐量測試的端口和軟件相同,使用“Response_Time腳本”,響應時間的測試結果見圖3。響應時間的平均值為0.4 ms,滿足國家A類標準[10]。
4.3 優先級映射和流量監管
5 結 語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基于局域網構架的三層交換機的語音和數據的控制,使廣泛使用的模擬電話在現有超五類線介質基礎上運行成為了可能。這種新的運行模式,極大的減少施工和維護成本,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參考文獻
[1] 朱嘉幸. 三層交換機的快速配置恢復方法研究及實現[J].硅谷,2013(1):94?95.
[2] 王素珍.通信原理[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0.
[3] 崔健雙.現代通信技術概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4] 王建平.計算機網絡基礎[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
交換設備是人類信息交互中的重要實施,在相互通信中起著立交橋的作用。交換技術的發展總是依賴于人類的信息需求、傳送信息的格式和技術,以及控制技術的發展而螺旋型發展。從電話交換一直到當今數據交換、綜合業務數字交換,交換技術經歷了人工交換到自動交換的過程。人們對可視電話、可視圖文、圖象通信和多媒體等寬帶業務的需求,也將大大地推動異步傳輸技術(ATM)和同步數字系列技術(SDH)及寬帶用戶接入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廣泛應用。
從交換技術的發展歷史看,數據交換經歷了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和綜合業務數字交換的發展過程。
一、電路交換
自1876年美國貝爾發明電話以來,隨著社會需求的增長和通信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電路交換技術從最初的人工接續方式,經歷了機電與電子式自動交換、存儲程序控制的模擬和數字交換、第三方可編程交換等技術的變革,當前正在發展中的融合多媒體格式相互通信的軟交換技術。
隨著電子技術,尤其是半導體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在交換機內引入電子技術,這類交換機稱作電子交換機。最初是在交換機的控制部分引入電子技術,話路部分仍采用機械接點,出現了“半電子交換機”、“準電子交換機”。只有在微電子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后,才開始了全電子交換機的迅速發展。
1 9 4 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對交換技術的發展起了巨大的影響。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脈沖編碼調制(PCM)技術成功地應用在通信傳輸系統中,對通話質量和節約線路設備成本都產生了很大好處。隨著數字通信與P C M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于是產生了將P C M信息直接交換的思想,各國開始研制程控數字交換機。1970年法國首先在拉尼翁(Lanion)成功地開通了世界上第一臺程控數字交換系統,標志著交換技術從傳統的模擬交換進入到了數字交換時代。程控數字交換技術采用PCM數字傳輸和數字交換,非常適合信息數字化應用,除應用于普通電話通信以外,并且為開通用戶電報、數據傳送等非話業務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在電信網中使用的電路交換機全部為程控數字交換機,可向用戶提供電路方式的固定電話業務、移動電話業務和窄帶ISDN業務。
二、報文交換
報文交換方式的數據傳輸單位是報文,報文就是站點一次性要發送的數據塊,其長度不限且可變。當一個站要發送報文時,它將一個目的地址附加到報文上,網絡節點根據報文上的目的地址信息,把報文發送到下一個節點,一直逐個節點地轉送到目的節點。
每個節點在收到整個報文并檢查無誤后,就暫存這個報文,然后利用路由信息找出下一個節點的地址,再把整個報文傳送給下一個節點。因此,端與端之間無需先通過呼叫建立連接。報文在每個節點的延遲時間,等于接收報文所需的時間加上向下一個節點轉發所需的排隊延遲時間之和。
三、分組交換
分組交換是交換技術發展的重要成果,代表著網絡未來演進的方向。分組交換方式兼有報文交換和線路交換的優點。分組交換技術使用統計復用,與電路交換相比大大提高了帶寬利用率。這要求在交換節點使用存儲轉發,從而導致掉隊現象的發生。因此,分組交換全引入不固定的延遲的概念。分組交換網絡主要有面向連接和無連接兩種方式.分組網絡包含3個功能面,分別是數據面、控制面和管理面。數據面負責分組轉發,因此需要高性能的實現。目前主要的分組交換網包括面向連接的X.25、幀中繼、ATM、MPLS以及無連接的以太網、CP/IP網絡。
分組交換網有兩種主要的形式:面向連接和無連接。對于分組交換技術來說,面向連接的網絡與電路交換類似,也需要通過連接建立過程在交換機中分配資源;但由于它采用統計復用,所分配的資源是用邏輯標號來表示的。自分組交換技術出現以來,已經有多種分組交換網投人運行。電信領域最早提出的是X.2 5網絡,但由于它協議復雜,速度有限,逐漸被性能更好的網絡如幀中繼代替。幀中繼網絡可以認為是X.2 5的改進版本,它簡化了協議以提高處理效率。
計算機領域的一個側重點是局域網,即小范圍、小規模的網絡,用于互連辦公室內的計算機。目前以太網已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局域網技術。
在2 0世紀9 0年代中后期,因特網獲得較大發展,規模持續擴大,對核心路由器吞吐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由于路由器對I P分組進行轉發時路由表的查找比較復雜,轉發速度受到很大限制。前面指出,面向連接網絡使用邏輯子信道標號進行轉發表查找,速度是很快的。人們結合ATM技術在這方面的優點,提出將核心網絡改為使用類似于A T M的交換機,而只在邊緣網絡使用路由器的I P交換技術,最終發展為多協議標記交換(MPlS)。然而,在隨后的幾年中,提出了多種實用的高速路由查找方法,使其不再成為瓶頸。此時,MPLS最大的優點就是流量工程(Tramc En小needng)能力,即人為控制分組流向。但是由于目前高速路由器還能夠很好地工作,MPLS技術并沒有被廣泛使用。
四、綜合業務數字交換
綜合業務數字網是集語音、數據、圖文傳真、可視電話等各種業務為一體的網絡,適用于不同的帶寬要求和多樣的業務要求。異步傳輸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就是用于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的一種交換技術。A T M是在分組交換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使用固定長度分組,并使用空閑信元來填充信道,從而使信道被等長的時間小段。由于光纖通信提供了低誤碼率的傳輸通道,因而流量控制和差錯控制便可移到用戶終端,網絡只負責信息的交換和傳送,從而使傳輸時延減小。所以A T M適用于高速數據交換業務。
隨著通信技術和通信業務需求的發展,迫使電信網絡必須向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方向發展。這要求通信網絡和交換設備既要容納非實時的數據業務,又要容納實時性的電話和電視信號業務,還要考慮到滿足突發性強、瞬時業務量大的要求,提高通信效率和經濟性。在這樣的通信業務條件下,傳統的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都不能夠勝任。電路交換的主要缺點是信道帶寬(速率)分配缺乏靈活性,以及在處理突發業務情況下效率低。而分組交換則由于處理操作帶來的時延而不適宜于實時通信。因此,在研究新的傳送模式時需要找出兩全的辦法,既能達到網絡資源的充分利用,又能使各種通信業務獲得高質量的傳送水平。這種新的傳送模式就是后來出現的“異步轉移模式”(ATM)。
A T M是在光纖大容量傳輸媒體的環境中分組交換技術的新發展。在大量使用光纜之前,數字通信網中的中繼線路是最緊張也是質量最差的資源,提高線路利用率和減少誤碼是最著重考慮的事情。光纜的大量使用不僅大大增加了通信能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傳輸質量。這使得人們逐漸傾向于寧可犧牲部分線路利用率來減少節點的處理負擔。
與此同時,人類對于通信帶寬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別是傳送圖像信息和海量數據,已經使人們對于數據通信的速率由過去的幾千比特/秒增加到幾兆比特/秒。這樣,節點的處理能力成了數據通信網中的“瓶頸”。A T M對于節點處理能力的要求遠低于分組轉送方式,更能適應現代的這種環境。
A T M方式中,采用了分組交換中的虛電路形式,同時在呼叫建立過程中向網絡提出傳輸所希望使用的資源,網絡根據當前的狀態決定是否接受這個呼叫。可以說,A T M方式既兼顧了網絡運營效率,又能夠滿足接入網絡的連接進行快速數據傳送的需要。
五、計算機網絡數據交換技術發展的展望
近年來。以Internet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傳統的電信觀念和體系架構,并且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已經離不開網絡,這導致了人類社會對網絡業務需求急劇增長,并且對網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提供話音、數據、視頻業務,也要同時支持實時多媒體流的傳送,并且要求網絡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性能。下一代網絡應是—個能夠屏蔽底層通信基礎設施多樣性,并能提供一個統一開放的、可伸縮的、安全穩定和高性能的融合服務平臺,能夠支持快速靈活地開發、集成、定制和部署新的網絡業務。
下一代網絡將是—一個以軟交換為核心、光網絡為基礎、分組型傳送技術的開放式的融合網。軟交換的出現,可通過一個融合的網絡為用戶同時提供話音、數據和多媒體業務,實現國際電聯提出的“通過互聯互通的電信網、計算機網和電視網等網路資源的無縫融合,構成一個具有統一接入和應用界面的高效率網路,使人類能在任何時間和地點,以一種可以接受的費用和質量,安全的享受多種方式的信息應用”的目標。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P368.1文獻標識碼:B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1.03.003
Overview of Modern Network Technology
GU Lin-zhu, WANG Kai, MI L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network technology has also been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in modern society has been a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 variety of new network technology is chang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ll walks of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from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ternet, mobile IP technology, Content networking discusses the three aspects about the new modern network technology.
【Key words】 Network technology; IP over WDM; mobile IP; I Content networking
0引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從“信息高速公路”概念的提出,網絡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各種新的網絡技術層出不窮,如IPv6、寬帶移動因特網、寬帶接入新技術、10吉比特以太網、寬帶智能網、網格計算、網絡存儲、無線自組織網絡、主動網絡、下一代網絡和軟交換等。這些技術的發展應用極大的推進了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社會效應。
1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
計算機在19世紀40年代研制成功,但是直到80年代初期,計算機網絡仍然被認為是一個昂貴而奢侈的技術。近20年來,計算機網絡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今天,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和計算機技術本身一樣精彩紛呈,普及到人們的生活和商業活動中,對社會各個領域產生了如此廣泛而深遠的影響[7]。
1.1早期的計算機通訊
在PC計算機出現之前,計算機的體系架構是:一臺具有計算能力的計算機主機掛接多臺終端設備。終端設備沒有數據處理能力,只提供鍵盤和顯示器,用于將程序和數據輸入給計算機主機和從主機獲得計算結果。計算機主機分時、輪流地為各個終端執行計算任務。
這種計算機主機與終端之間的數據傳輸,就是最早的計算機通訊[6]。
1.2分組交換網絡
分組交換的概念是將整塊的待發送數據劃分為一個個更小的數據段,在每個數據段前面安裝上報頭,構成一個個的數據分組(Packets)。每個Packet的報頭中存放有目標計算機的地址和報文包的序號,網絡中的交換機根據數據這樣的地址決定數據向哪個方向轉發。在這樣概念下由傳輸線路、交換設備和通訊計算機建設起來的網絡,被稱為分組交換網絡。
分組交換網絡的概念是計算機通訊脫離電話通訊線路交換模式的里程碑。美國的分組交換網ARPANET于1969年12月投入運行,被公認是最早的分組交換網。法國的分組交換網CYCLADES開通于1973年,同年,英國的NPL也開通了英國第一個分組交換網。到今天,現代計算機網絡:以太網、幀中繼、Internet都是分組交換網絡[8]。
1.3以太網
以太網目前在全球的局域網技術中占有支配地位。以太網的研究起始與1970年早期的夏威夷大學,目的是要解決多臺計算機同時使用同一傳輸介質而相互之間不產生干擾的問題。夏威夷大學的研究結果奠定了以太網共享傳輸介質的技術基礎,形成了享有盛名的CSMA/CD方法。
以太網的CSMA/CD方法是在一臺計算機需要使用共享傳輸介質通訊時,先偵聽該共享傳輸介質是否已經被占用。當共享傳輸介質空閑的時候,計算機就可以搶用該介質進行通訊。所以又稱CSMA/CD方法為總線爭用方法。
1.4INTERNET
Internet是全球規模最大、應用最廣的計算機網絡。它是由院校、企業、政府的局域網自發地加入而發展壯大起來的超級網絡,連接有數千萬的計算機、服務器。通過在Internet上商業、學術、政府、企業的信息,以及新聞和娛樂的內容和節目,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Internet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和增長速度最快的計算機網絡,沒有人能夠準確說出Internet具體有多大。到現在,我們的Internet的概念,已經不僅僅指所提供的計算機通訊鏈路,而且還指參與其中的服務器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務資源。計算機通訊鏈路、信息和服務資源整體,這些概念一起組成了現代Internet的體系結構。
2現代網絡新技術
2.1新一代因特網(IP over WDM)
2.1.1IP over WDM概述
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時代,以IP為主的數據業務是當今世界信息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據有關專家預測,每6~8個月,主要ISP的因特網骨干鏈路的帶寬需求就增長一倍,2005年以后 純語音和數據流量之比1:99[15]。因而在未來傳輸平臺趨于WDM化的過程中,IP over WDM必將成為新一代因特網的支柱[14]。
2.1.2IP over WDM工作原理
IP over WDM也稱光因特網。其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是:在發送端 將不同波長的光信號組合(復用)送入一根光纖中傳輸 在接收端 將組合光信號分開(解復用)并送入不同終端構成光因特網。
2.1.3IP over WDM的組成
光因特網的網元包括光纖、激光器、摻餌光纖放大器、光耦合器、電再生中繼器、轉發器、光分插復用器、交叉連接器與交換機。非零色散偏移光纖因其色度色散的非線性效應小而最適合波分復用系統。摻餌光纖放大器大都是寬帶的,能同時放大波分復用的所有波長;因系統對平坦增益的要求很高,在經過6個左右光放大器之后就需要進行一次電放大。光耦合器用來把光信號各個波長組合在一起和分解開來,起到復用和去復用的作用。
2.2移動IP技術
2.2.1移動IP技術的概念
所謂移動IP技術,就是移動用戶在跨網絡隨意移動和漫游中,使用基于TCP/IP協議的網絡時,不用修改計算機原來的IP地址,同時繼續享有原網絡中一切權限。移動IP技術是移動互聯時代最基礎、最關鍵的技術之一,也是實現任何時間、任何地方、與任何人通過任何方式進行任何業務通信的全球個人通信的關鍵技術之一。未來的移動網絡將實現全包交換!包括話音和數據都由IP包來承載,話音和數據的隔閡將消失,移動IP技術是實現全球個人通信的關鍵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基石。
由于移動IP技術的應用有著廣闊前景,它的開發已成為業界研究的熱點,此前,一些相關規定也相繼出臺,許多商家已經出臺了應用技術方案和設備,移動IP的應用已經悄然開始。
2.2.2移動IP的基本原理
使用傳統IP技術的主機使用固定的IP地址和TCP端口號進行相互通信[1],在通信期間它們的IP地址和TCP端口號必須保持不變,否則IP主機之間的通信將無法繼續。而移動IP的基本問題是IP主機在通信期間可能需要在網路上移動,它的IP地址也許經常會發生變化。而IP地址的變化最終會導致通信的中斷[18]。
如何解決因節點移動(即IP地址的變化)而導致通信中斷的問題?蜂窩移動電話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解決問題的先例。因此,解決移動IP問題的基本思路與處理蜂窩移動電話呼叫相似,它將使用漫游、位置登記。隧道技術、鑒權等技術。從而使移動節點使用固定不變的IP地址,一次登錄即可實現在任意位置(包括移動節點從一個IP(子)網漫游到另一個IP(子)網時)上保持與IP主機的單一鏈路層連接,使通信持續進行。
2.2.3移動IP技術發展三部曲
第一步:IP業務與移動通信結,在電路交換的移動通信網絡中引入IP電話業務。IP電話是一種新的電話業務,是在IP網絡承載話音技術創新的產物。它把話音進行壓縮編碼,打包分組,路由分配,存儲交換,解包解壓縮等變換處理,在IP網絡上實現話音通信。第二步:在GSM網絡中引入IP分組數據業務。GPRS是一個從空中接口到地面接入網再到核心網絡部分都分組化的數據通信網絡。第三步:三代移動通信網絡的發展方向將是一個全IP的分組網絡。
2.3物聯網
2.3.1物聯網的概述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的英文名稱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3]。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體與物體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因此,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體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2.3.2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物聯網的關鍵技術有短距離無線通訊(zigbee、wifi、藍牙等)、低功耗無線網絡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無線定位、射頻識別(RFID)(高頻、超高頻)、遠程網絡、多網絡融合等。物聯網關鍵領域有:1. RFID;2.傳感網;3. M2M 4. 兩化融合[5]。
物聯網的發展,也是移動技術為代表的普適計算和泛在網絡發展的結果,帶動的不僅僅是技術進步,而是通過應用創新進一步帶動經濟社會形態、創新形態的變革,塑造了知識社會的流體特性,推動面向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形態的形成。移動及無線技術、物聯網的發展,使得創新更加關注用戶體驗,用戶體驗成為下一代創新的核心。技術更加全面,體驗更加豐富成為新一代物聯網的發展目標。
3結束語
當今社會,已離不開網絡,網絡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給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新的網絡技術不斷發展,解決各種難題,極大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但在網絡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許多挑戰,比如網絡安全問題,網絡傳輸問題等,只要不斷創新,迎接新的挑戰,才能不斷解決各種新問題,使社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溫維敏,張永波,李艷萍. 當前移動通信中的關鍵技術[J]. 中國新通信, 2010, (01) .
[2] 趙斌鋒,羅青松,王航. 自動交換光網絡(ASON)設備的設計與實現[J]. 光通信技術, 2010(06)
[3] 蘇志毅. 移動SNS系統設計[J].軟件,2010,31(10):40-43.
[4] 張輝,陳古典. 基于物聯網的城市消防遠程監控系統[J]信息化研究,2010, (10) .
[5] 儲忠圻.現代通信新技術[M].機械工業出版社.
[6] 張曉明.計算機網絡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7] 黃要武.計算機網絡教程[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8] 張麗,張明國.網絡技術與網絡文化的互動關系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9(3):146-148.
[9] 王力,王艷雙.網絡管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10,7:32.
[10] 張宏科.IPv6網絡技術的現狀和未來[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09.
[11] 沈蘇彬,范曲立,宗平,毛燕琴,黃維. 物聯網的體系結構與相關技術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06) .
[12] 陳鵬. 三網融合背景下電視內容產業升級戰略[J]. 電視研究, 2011,(01)
[13] 楊忠寧. 論三網融合下電視媒介的生存之道[J]. 新聞知識, 2010,(12)
[14] 張寧. 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4G[J]. 電力職業技術學刊, 2009,(01) .
[15] 張函清. 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研究[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0, (15) .
[16] 齊星云. 高性能計算機無緩存光互連網絡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9
[17] 戰文杰,張引發,趙麗麗. 光網絡域間自動鄰居發現方法研究[J]. 光通信技術,2010,(01)
[18] 2010中國通信產業十大新聞[J]. 移動通信, 2010,(24)
[19] 李東衛. 三網融合發展視角下創新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思考[J]. 貴州農村金融, 2010, (10)
[20] 李文耀. FTTH是實現三網融合的必備選擇[J]. 通信世界, 2011,(03)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7)07-88-03
Applic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in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Zhang Ruimin, Zhou Tao, Zhong Furu, Lu Pei, Zha Zhi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n our colle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improve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by using the blended learning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network learning and fusion with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object and learning objective, using the existing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he teaching reform is explored on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organiz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learn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earning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blended learning can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requirement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Key words: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lended learning;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effect
0 引言
F代通信技術是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開設的必修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掌握現代通信技術的基本理論,熟悉并掌握現代通信技術的基本知識,了解通信網的規劃設計以及通信網技術的發展等知識。該課程理論難度較高,如何提高教學效果是多年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提出以網絡教學平臺為依托,結合多種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現代通信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
1 課程現狀
目前,我校面臨著班級人數增加,課程評價方式單一,教學質量很難保證的問題。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有限的課堂時間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難以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較多地了解到學生對課程的一些想法和建議,教師不能很好的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管理,并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幫助。因此,我們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學生之間的協作和互動,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
現代通信技術課程的開設還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板書的形式,教師這種講“評書式”的講授方式,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方法單一,模式一成不變,老師和學生之間缺乏課程知識的交流和互動,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熱情很難被激發。隨著時代進步,計算機網絡已經在高校普及,目前在校本科學生普遍是九零后,學生熱衷于網絡新媒體,對參與度更高的新的學習方式有好奇和偏愛,更愿意在學習的各個方面表現自我,展示自我[1]。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從而導致教師教起來費勁,學生學起來困難的兩難現象的出現。
2 混合式學習理念與網絡教學平臺
混合式學習是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習理論、技術和手段,并結合傳統課堂的特點而產生的一種學習方式[2]。這種學習方式將傳統課堂學習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3],目的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突出教師講授為主的集體學習形式,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和團隊合作學習,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為適應目前高等教育中混合式學習方式的開展,我校教務信息化平臺引進了THEOL網絡教學平臺,為開展混合式教學提供了充足的軟、硬件環境。以往的課程教學平臺基本以教師為課程創建的網絡課程為主,這種教學平臺只針對特定課程,考慮面比較窄。我校的網絡教學平臺包括通用網絡教學、研究型網絡教學、精品課程建設與評審、教學資源庫等多個平臺[4]。實現一次課程建設,滿足精品課程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多種模式教學過程和環節信息化支持等多方面的要求,使教師擺脫為創建課程平臺而進行編寫代碼的繁重的重復性工作。也為我們開展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3 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應用
在現代通信技術課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課堂時空的限制,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現代通信技術的學習興趣,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之間的團結與協作,而且培B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有效地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3.1 教學對象分析與教學目標
⑴ 對象分析
現代通信技術開課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數字電路、模擬電路、計算機網絡、通信原理等課程,對于現代通信中的基本概念、現代通信網絡組成及其特點有了一定的認識,這為我們開展教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另外,大多數學生都是伴隨著互聯網長大的一代,他們對于網絡工具和移動互聯網工具非常熟悉。而且非常喜歡通過互聯網提供的各種平臺與同學、老師交流。并善于通過網絡查找資料,獲取新知識。這些特質對于教師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來組織基于網絡的混合式教學的開展。
⑵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現代通信網的基本概念、主要分類和特點;掌握現代通信網傳輸、交換和通信路由等技術的原理和規則;掌握電話通信網、數據通信網以及下一代通信網絡的性能和特點等課程的專業技術知識。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通過課程的開展,使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混合式學習給學習過程帶來的便利和快樂。學生可以通過研討式課堂表達和表現自己,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開展自主學習、團隊協作學習以及測試學習效果,通過查找資料撰寫報告學會知識點的總結。
3.2 課堂教學組織
在進行混合式教學中,課堂仍然是主要的教學陣地[5]。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要明確除了講授知識外還應調動課堂學習的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基礎上,采用多媒體教學,在講述多路復用技術、移動通信中越區切換、分組交換網工作原理等內容時,制作視頻動畫來形象的模擬整個過程,讓學生能夠形象地了解枯燥的理論。
同時,將研討式教學法引進課堂,以問題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整個課程設置多個探究式課題。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分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前進行資料查找,提出思路,通過引證、舉例得出結論,然后在每次課堂時間中會留一定的時間,小組制作幻燈片并選出代表進行研究成果的展示和闡述,各個小組可以對觀點提出疑問并給出成績。
3.3 網絡學習
網絡學習的開展主要通過自主學習和團隊學習來進行。自主學習階段,以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為主要載體,將課程講義、微課視頻和常見的疑難問題解答等資料到教學平臺上,使學生能隨時查閱。并將部分教學內容放到教學平臺,要求學生進行自學后在教學平臺上進行在線測試。更重要的是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以及QQ群、微信等實現與學生的在線答疑或討論。很多不愿在課堂提問的學生會經常通過網絡提出一些問題,以及自己對于課程的看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學生還通過知網、圖書館、論壇、學習筆記等方式進行自主學習。
以項目教學法為驅動,開展團隊學習,將學生分組,實行組長負責制,由教師在網絡平臺上提出探究式課題讓學生分組研究,小組在課下查詢資料,面對面討論和QQ、微信討論,并撰寫研究報告和制作匯報幻燈片。學生在完成探究式課題項目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知識和技能。
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為主的學習完全突破了傳統課堂時空的限制,使整個學習不僅在課堂上進行,課下學生也可以有更多的思考時間,提高了學生對現代通信技術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課程的教學效果。
3.4 學習評價
傳統的考核評價周期一般為一個學期,往往造成學生學習的懈怠。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我們采用章節測試、試題庫進行分章節考核和綜合考核,隨時抽題、隨時考試,閱卷靈活,可對幾個知識點進行考核。我們在最近的兩個學期,每學期開展4-5次考核。另外,還采用任務式考核方式,針對老師布置的探究式課題,在規定的時間內,運用綜合知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題方案,老師根據每組的表現決定考核分數。并輔以學生自評和互評考核等方式,全面測試學生水平。
根據課程教學活動我們調整了整個課程的評價體系,調整后評價體系包括:期末考試成績(60%),線上網絡學習成績(查閱資料的情況)(10%),課題論文成績(上傳論文的質量及匯報答辯的質量)(10%),分組討論表現(10%)和平時作業成績(10%)五大方面。在這種評價標準上,主要以學生是否完成預期的學習任務為考量,注重學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4 總結
通過教學改革實踐,我們對比了我校電信2102級72人(未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和電信2103級81人(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發現:學生對于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在課程內容安排、課程內容設計以及課程評價體系等方面比傳統教學模式的滿意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是當前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混合式教學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本文在分析了學習對象和學習目標以后,基于現有網絡教學平臺,從課堂教學的組織,網絡學習的開展和學習評價標準的制定等幾方面開展課程的教學改革和探索,既發揮了傳統教學手段的優勢,又將信息技術的優勢結合進來。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學習活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實現學習環境的混合、學習資源的混合、學習方式的混合,進而實現有效的教學。加強課程改革實踐對于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其他課程也具有借鑒意義。當然,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該更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細化課程教學各環節的內容。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楊鐵虹,吳紅.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藥物分析學混合式教學的
構建[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19).
[2] 馬武林,張曉鵬.大學英語混合式學習模式研究與實踐[J].外
語電化教學,2011.5.
[3] 何克抗.從Blending Leam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
電化教育研究,2004.3.
[4] 高志杰,范亞東.基于THOEL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
中圖分類號:TN913文章編號:1009-2374(2016)12-0057-02
1光纖通信系統概述
光纖通信系統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一個電氣公司通過一組光纖通信實驗成功研制出了光纖通信系統,系統中使用的光源為半導體激光器,傳輸介質應用的是多模光纖,實驗以后,光纖系統傳輸速率達到了33.647Mbit/s,傳輸距離達到了150km,這在光纖通信領域是一場變革與突破。
光纖通信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現代化信息傳輸媒介,在現代化電網發展與進步當中,光纖通信系統起到的作用非常大。系統中的光纖實際上就是指光導纖維,而通信的實現則要借助光導作用載波,光導纖維是通信傳輸介質,功能是實現對信息的收集與傳輸。過去傳統通信系統使用的是銅導線,這種金屬導線傳輸效率低、損耗率高、電磁感應強烈,在使用過程中不是非常靈活、持久,而人們真正需要的是傳輸效率高、能夠廣泛應用到圖像通信或者是數字傳輸方式中的通信傳輸系統,光纖通信能夠滿足人們這種需求,成為對話業務、數字化通信不可缺少的媒介。
光纖通信系統的基本構成:(1)光發信機。在光纖通信系統中,組成部件非常多,每一個部件都要發揮自身功能才能保持整體通信系統平穩運行,其中光發信機能夠實現電、光的相互轉換,是一種光端機。這一光端機的構成有光源、驅動器、調制器等,功能是對電端機端口發出的信號調制,這一信號能對光源產生大量光波,對信號調制實際上就是對光波調制的過程。完成光波調制以后,要將光信號耦合到光纜設備中進行傳輸,其中使用較多的就是電端機,是一個常規的電子通信設備,對信息傳輸起到了支持作用;(2)光收信機。系統中還有一個重要組成就是光收信機,其是一種能夠對光、進行轉換的光端機設備,主要作用就是將收集來的光纖或者是光纜信號傳輸到檢測器中參與轉換,最終變為電信號,然后將這些電信號逐步放大,放大的程度是滿足電平要求,再將其輸送到點端機內,完成信號的接收光纖或光纜。
2光纖通信系統常見的故障
核動力院在過去幾年一直使用光纖通信技術,但因為光纖系統內部構成元件與設備增多,在相互交織、運行當中產生各種故障也是不可避免的。
2.1光端機模塊的損壞
光端機模塊一旦出現損毀將使系統功能無法發揮,會大大減弱光傳輸效率,導致光信息傳輸失敗。
2.2通信控制板故障
通信控制板故障也較為常見,一旦發生將造成數據配置的不及時,容易出現數據配置錯誤。
2.3單盤故障
系統單盤主要由線路板、2M板、主控制器等構成,如果某一個元件出現故障或者是周圍溫度、濕度的變化,將使板子運行受到極大影響。
2.4電源系統故障
電源系統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光端機的電源傳輸端,一旦這一部件出現中斷或者損壞,將造成光端機電源中斷,出現停電現象,更會引發整個通信系統的運行中斷情況。
2.5尾部纖維、法蘭故障
尾部纖維故障主要是由尾纖斷裂、尾纖彎曲、尾纖半徑小等因素造成,而法蘭故障則主要因盤線接頭破損或者有灰塵進入導致堵塞造成的,這一故障發生將造成光路運行的不穩定。
3光纖通信系統常見故障判斷方法
光纖通信系統常見故障判斷的基本方法如下:
3.1故障段落的判斷方法
如果是系統故障,可以通過對系統的監控方式,將大段落的數字段判斷出來,也可以使用終端設備對中繼段做出判斷,使用PCD終端機是常見方法,通過對檢測儀器的分析判斷出光纜線路是否存在運行異常的情況。
3.2誤碼故障判斷法
先利用段落故障判斷法,將數字段辨別出來,再按照系統分類對故障做出判斷。使用光端機設備或者PCD、測試儀器判斷出是否有中繼碼故障,并查看是否有故障盤,可以通過更換備用盤方式解決故障,如果故障依然存在,可以對電源或者是電源運行環境進行檢查,更要檢查接頭是否牢固、尾纖是否運行正常。如果光纜損耗加大,將產生大量的誤碼,這一故障判斷方法是利用時域反射儀(OTDR)搜索故障點,并針對故障進行修復。此外,尾纖的盤繞方式不正確也將使擠壓作用增強,這時可以更換一個新的尾纖,按照正常程序重新使其恢復。
3.3復用設備
利用專門的測試儀器與警示裝置對故障的指示,能夠找到故障具體發生在哪個盤,如果換盤以后故障依然存在,則要對電壓、復用設備之間的連接進行檢查,查看電纜是否運行良好。
3.4接收光功率偏低的判斷方法
如果放光盤設置出現了“發光狀態”的警示,表示測試通過,如果測試沒有通過,則可以對尾纖、接頭、功率、電源等進行檢查。
4光纖通信系統常見故障處理方法
針對光纖通信系統運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找到故障處理方法,使系統恢復到正常運行狀態,是確保信息傳輸高效、安全、持續的關鍵。故障處理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先找到故障部位,針對故障部位的特點、功能等進行維修。例如,在光端機出現故障時,可以使用OTDR或者功率計、光源等工具進行維修。下面將列舉核動力院光纖通信系統常見故障分析故障處理方法:
4.1故障1
2014年3月我院1#點和2#點之間光纜由于野蠻施工、違規施工導致光纜挖斷,造成兩地之間的迂回通信不通,光纖系統內部線路連接不良,導致通訊癱瘓,為各項工作造成嚴重阻礙,通過及時排查搶修恢復通訊。通信維護人員在現場使用OTDR設備,使用這一設備的目的是針對故障發出警告,將警告傳遞到站點位置處,對光纜的運行情況進行測試;在測試過程中,發現某個段位出現了連接中斷,在應用OTDR設備對故障設備進行測試時,要始終確保設備之間具有一個斷點,如果不能保證有斷點,則要對OTDR對端的ODF對端光纖進行斷開處理,不能直接對已經損壞的設備,例如光板等進行測試,不按照規范標準測試,將造成對端光設備光接口板的損壞。斷點的熔接可以使用光纖熔接機操作,現場的維修人員要及時將告警發出,針對告警的站點將光功率計算出來,計算能夠接收的最大光功率,如果光功率接收順暢,則表示光路維修以后告警將會消失,表示故障完全被消除。
4.2故障2
與新基地有關通信故障處理方法為:2014年8月三號樓B座突然出現大面積配線電纜故障,現場的維修人員通過排查發現是電纜接續出現密封不良導致。特別說明:故障維修時考慮到安全性、保密性,我院新基地從院通訊機房到用戶端依舊采用電纜的通訊方式,未實施三網合一,互聯網和電話網分信息中心和保障與服務中心通訊科兩個部門獨立運行,實行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出于保密要求互聯網又分為外網和內網,故每年雨季新基地通訊故障相對較多,給維修工作帶來極大不便。通過對上述故障維修案例可以發現,在對故障進行維修前,要先對故障出現時的狀態有所了解,比如告警信息等,再結合具體信息對相關部件進行檢查,通常按照故障狀態、形態或者光端自帶指示燈對故障因素進行分析,再使用光端機設備進行信息發射,查看發射模塊是否有異常,在確保沒有異常情況以后,對數據參數配置的合理性進行檢查。
4.3故障3
核動力院家屬區通信故障及處理過程為:核動力院對院內的通信網進行全面整修、布設,在2015年院通訊內網割接成FTTN后,我院家屬區相對出現不規律的電話通訊故障,如出現停電導致故障、通信中斷故障、通信堵塞等,將這些內網進行割線以后這些故障全部消除,布設了新的系統,運行更加穩定、可靠。
5結語
本文主要對光纖通信技術發展歷程進行了介紹,并列舉了核動力院幾種常見的故障形式,針對這些故障提出了幾點解決對策,可見光纖通信系統是信息高速傳輸的重要媒介,對于社會發展與進步有著重要作用,不斷加強對故障的處理,能夠提高光纖通信系統的運行效率,推動光纖通信技術的穩定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秋迅.光纖CATV通信系統線路故障定位困難的原因及解決方案[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茖W校學報,2010,14(3).
[2]朱華托.淺談電力系統中SDH光纖通信設備的故障處理以及維護[J].中國新通信,2014,(18).
[3]梁華,高玉春,張濤,等.CINRAD/CC型雷達數據傳輸系統故障分析與改進方案[J].氣象科技,2013,41(3).
[4]郭偉.電力系統中SDH光纖通信設備的維護及故障處理[J].硅谷,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