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23:3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全球氣候變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按照他們編制的計算機模型,如果全球氣候變暖,大氣層中直接接觸地球表面的部分,即對流層的溫度,也應該隨著地表溫度持續逐漸升高。但實際上,無論探測氣球還是衛星觀測自1970年以來,對流層溫度并沒有出現任何變化――甚至赤道區域對流層溫度還有過降低的情況。數據之間的這種矛盾,使很多人開始懷疑究竟是否真的出現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以及這個問題究竟有多嚴重。
最近一期的《科學》雜志刊出了三篇論文,試圖解決這一困擾氣候學家多年的問題。
首份論文稱,過去40年中,全球各地的氣候觀測站固定每兩日一次,在格林威治時間正午和午夜12點分別釋放探測氣球,收集大氣壓力、溫度和濕度數據。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探測氣球使用的無線測溫設備存在種種技術誤差,造成觀測數據的系統性偏差。因此,氣候學家往往會對氣球收集的原始數據進行修正。但問題是,過去使用的這套修正值本身也存在誤差,存在矯正過度的問題;也就是說,經過數據矯正之后的大氣溫度數據有可能被顯著低估了。
第二份論文則稱,過去20年來,衛星觀測數據主要是對安裝在衛星上的微波探測器收集對流層發出的微波信號進行分析計算得出的。但問題是,衛星探測方式是從外向內穿過整個大氣層探測對流層微波信號的。探測器接收到信號后,首先需要對平流層信號的干擾做出修正,但檢測結果顯示,修正后的溫度數據值還是會比對流層表面的實際溫度低。
第三份論文也支持前兩組研究的結論,即之所以出現計算機模型預測結果與實際大氣觀測結果之間的矛盾,主要是由于收集和計算數據體系本身出現系統偏差所致。因此,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確實不可掉以輕心。
克隆狗第一次成功《時代》周刊2005年8月15日8月初,韓國首爾大學獸醫學院黃禹錫教授及其課題組培育出的世界上第一條克隆狗Snuppy公開露面。這個名字取自“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國立首爾大學)和“puppy”(小狗)。
狗是目前科學家公認最難克隆的動物。自1996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埃安維爾穆特博士課題組克隆出第一只綿羊“多利”后,各國科學家接連克隆出了老鼠、奶牛、山羊、豬、兔、貓、騾子、馬及人類干細胞胚胎,但沒有人成功完成過克隆狗。包括美國加州基因存儲與克隆公司(Genetic Savings & Clone)七年來斥資1900萬美元一直努力的克隆狗試驗,也未取得成功。
一、低碳經濟的產生
全球變暖使人類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在意識到威脅的同時我們也開始反思目前的發展模式,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發展盡管能換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環顧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已經證明這樣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人類終將有一天受到自然的報復。尋找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減少經濟發展對生存環境的影響,成為人類共同的目標,于是低碳經濟孕育而生。所謂低碳經濟,是相對于人類實現工業化以來的發展模式而言的,它要求在發展經濟時減少能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從而減輕發展經濟對環境造成的壓力。發展低碳經濟,核心是要盡可能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構筑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在維護地球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同時,用盡可能低的生態環境代價和社會經濟成本,換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資源、環境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據相關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大,水資源匱乏現象加劇,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環境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糧食安全都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這些現象的發生,無不與氣候變暖相關,而氣候變暖在很大程度上,是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預計到2015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由此可見,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緩解這些壓力的必然選擇。
同時,發展低碳經濟也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人類在經歷了工業化、信息化之后,開始邁向低碳化。自2003年英國發表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以來,英、日、美、加、法、意等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各國相繼出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如碳排放貿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氣候變化稅、可再生能源配額等,反映了各國政府對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視與決心。與此同時巴西、墨西哥、韓國、印度等國家也主動減排、限排,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主流的戰略選擇。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制約因素
(一)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分布呈現出“富煤貧油少氣”的特點,使得我國能源生產結構中,煤炭的生產量一直十分巨大,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在煤、石油、天然氣三種化石燃料中,產生單位熱量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最高,分別比石油、天然氣高出約36%和61%。也就是說,在一個國家的能源結構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越大,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就越高,致使其經濟發展為高碳模式。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比重仍將維持在60%以上,這種由資源稟賦條件所決定的能源結構,使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需要付出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更大的代價,制約著我國低碳之路的實現。
(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長期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為特征的,盡管近年來提出要發展集約型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也相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的來看,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然表現出粗放型的特征。數據顯示,我國2006年GDP總量占世界的5.5%左右,但與此相對應的能源消耗卻占了世界的15%左右;2008年我國人均能源擁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天然氣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但是單位耗能卻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目前我國單位產值耗能是美國的4.3倍,是德國、法國的8倍,是日本、瑞士的11倍。不重視改變經濟增長模式,依舊把經濟增長建立在高能耗、高排放的基礎之上,是制約我國低碳之路的又一因素。
(三)不合理的產業結構
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對發展低碳經濟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我國仍以第二產業尤其是重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二是我國在國際貿易中一直處于價值鏈低端。
我國目前仍處在以高排放、高污染為特征的工業社會階段,第二產業尤其是重工業依然是經濟的主體,但是產業結構調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符合一國發展的國情,現階段我國以第二產業為支柱的局面在短期內無法改變。首先,我國工業化進程中,各類基礎設施建設離不開重工業的支持,沒有重工業,工業化進程將變得寸步難行;其次,發展低碳經濟必然要求大量的資金投入,沒有在工業社會中積累足夠的資金,我國就沒有走低碳經濟道路的實力;再次,現階段我國第三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巨大,缺乏競爭力,尚不適宜過分重視第三產業,而放棄工業已有的競爭優勢。由此可見,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的發展仍需依賴第二產業,從而對發展低碳經濟形成了不可回避的制約。
我國貿易結構對低碳經濟的影響也不容小視。由于我國勞動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相對低廉,出口商品具有較大的市場競爭力。雖然我國出口貿易一直高速增長,但出口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在全球產業分工中處于價值鏈的低端,這樣的貿易結構特征,使得出口的產品在國內的生產都是以高能耗高排放為特征。
參考文獻
[1] 全球變暖相關知識[J].中國水能及電氣化,2010(1).
在最近幾年,全球的氣候,一下子變暖了許多。秋天要等到10月份才到,夏天4月份就開始了。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原來,是人類自己闖的禍。
21世紀,人類的科技發展越來越快。使我們的地球逐漸變成一個熱球。也就是全球氣候變暖。氣候變暖主要的原因有三個。一是二氧化碳,汽車尾氣和工廠廢氣造成的。二氧化碳?,F在全球汽車越來越多,地球也就越來越糟。我們周圍的環境越來越惡劣。
二是家庭電器,夏天天氣炎熱,在家吹空調成了人們的一大愛好之一??墒强照{會向外排放大量的甲烷氣體,還會浪費電。所以要盡量少用空調或不用空調。
最后一點是:保護水資源。在我們的地球有百分之七十是水,可是能喝的卻只有百分之二是淡水。動物和植物都需要淡水。動物的生物鏈嚴重破壞。水成了問題,人們就大量開發礦物質,燃燒出了C02氣體嚴重破壞臭氧層。南極和北極上空出現了臭氧層洞。這樣下來的話,人類的生活會受到嚴重的破壞。
這樣下去,太陽就會直直射入南北極,冰川就會融化。然后,陸地變少,人類也就少了。如果我們不保護,總有一天我們人類會從這個星球上消失的。我們可以從低碳開始:一、少買衣服,二、不吃牛排,三、要住小房子,四、綠色出行,這幾個方面做起。然我們共創美好的家園吧!
摘 要:黨的十提出了“五位一體”的建設方向和總體布局,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并列起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整合生態環境各主要部分,謀求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在這其中,氣候問題一直是全球熱議的中心問題,“氣候”正在脫離原有的狹隘的生態和社會建設層面,逐漸與政治相結合,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方向和角度,即氣候政治。本文通過對湖北大學生態政治研究所負責人劉然教授的采訪,總結概括了若干問答內容,以解釋氣候政治的獨特內涵及影響意義。
關鍵詞:氣候政治;生態政治;氣候外交;生態政府
曹:劉教授您好,很榮幸能跟您探討有關氣候變化方面的問題。
劉:你好。
曹:當今世界越來越關注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各種問題,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工業革命這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但另一方面,它衍生出的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的文化特質,特別是在對待環境問題上的行為和態度,給全世界帶來了無法愈合的破壞。氣候的破壞直接導致生態的失衡,并且會對世界的政治格局產生深遠而重大的影響。我們知道您是生態政治方面的專家,在去年的五月初,您作為中方代表之一參加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和德國波恩應用政治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氣候變化與全球治理――首屆中德學術高層論壇”,并提交了《用中國傳統政治學的概念分析生態環境自主治理的可行性》的學術論文,這篇文章已經由《國際社會科學雜志》刊出。那么您如何看待此次論壇?另外,您能否給我們解釋一下,該如何去理解氣候變化呢?
劉:此次能夠就全球氣候治理問題參加中德高峰論壇,我感到非常榮幸。不僅能夠與全世界最頂尖的學者進行面對面的對話,開闊了自己的視野,而且對于自己能夠作為一名學者參與到全球氣候分析與治理的體系中來,我感到沉甸甸的社會責任。這次會議讓我們中外學者齊聚一堂,暢談氣候變化的感想和體會,不僅對于學術的交流和融合有很大的助力,更對氣候問題全球治理的未來充滿信心。我所提交的論文的主要觀點是從中國傳統道家的生態思想在環境治理中發揮的作用為例,結合西方公共產品理論,闡釋論證了文化構建在生態環境自主治理中可發揮的效用,著重強調民間組織在生態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有機會我們可以詳細交流一下這次會議的成果。
如果要從純粹自然地理科學的角度去解釋氣候變化,就你所知我還稱不上是專家。但是我們研究政治的,有必要從政治科學的視角去認識氣候變化。我們知道,《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將“氣候變化”定義為:“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我想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主題更多的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知道氣候變化的三個表現:全球氣候變暖、酸雨以及臭氧層破壞,而全球氣候變暖更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問題。
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活動致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劇增加,這也是全球變暖主要的元兇。它所帶來的后果也是非常嚴重的,冰川消融、極端氣候、糧食減產、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等等問題,都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
曹:“生態政治”這個概念目前已經在世界各國得到普遍認可,它所強調的政治視角下的生態化建設,符合當前世界的生態現實。氣候問題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核心,世界都在尋求可行的解決路徑,各國政府在氣候問題中的主張和做法也可以反映其觀念上的差異。您認為氣候變化在世界發展的進程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劉:確實,生態政治這個概念已經在我國產生了很大影響,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研究。但是有些學者將生態政治等同于綠色政治或政治生態,在我看來這是有待商榷的。綠色政治是西方綠黨、綠色社會政治運動以及綠色政治思想有機統一的總稱,國內相關的綠色政治一說,只是在其意義上的引申和拓展。而政治生態,從“感性”方面來說,它是指某單位、某區域、某國家政治活動及社會政治生活出現的一種有序或無序的現象。從“理性”方面來說,則是指影響政治體系運轉的內外因素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現象。因此,我認為,政治生態是政治的一種運行的氛圍,比如政治民主、行政自覺、政治參與都是政治生態的具體表現。一句話來說,政治生態是一種政治運行環境。但是生態政治跟政治生態有很大的差異,它是站在政治的角度和立場去分析具體的生態行為以及影響,這是隨著世界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情況下,對世界范圍內的生態和環境問題衍生出來的具體學術分支,并快速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成為很多西方國家逐漸引以重視的一種政治思想。氣候政治正是生態政治的更為微觀的表現和反映。
摘要:為研究氣候變暖對天水極端溫度的影響,利用天水觀測站1951—2013 年逐年極端溫度資料,運用氣候傾向率、趨勢系數、百分位法、滑動T 檢驗等統計方法,分析極端溫度對氣候變暖的響應特征。結果表明:天水年極端最高(低)溫度均呈顯著性升高趨勢,極端最高氣溫上升0.2℃/10 a,極端最低氣溫上升0.3℃/10 a,都通過了α=0.01 的顯著性檢驗;通過百分位法定義了極端溫度的閾值,分析發現,極端最高氣溫與閾值的差值隨時間序列的增加逐步增大,極端最低氣溫與閾值的差值隨時間序列的增加逐步減少,對極端最高溫度和極端最低溫度利用滑動T 檢驗法進行突變檢驗,在α=0.01 顯著性水平下,極端最低溫度沒有發生突變,而極端最高溫度在1983年和1993年發生了2次十分明顯的突變。
關鍵詞 :極端溫度;閾值;百分位法;滑動T 檢驗
中圖分類號:P468.0+2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407
Extrem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in Tianshui over the Past 63 YearsYao Yanfeng, Zhu Enchao, An Jing, Li Yue, Wang Hongbin
(Tianshui Meteorological Bureau, Tianshui 741000, Gansu, China)
Abstract: Evaluation of extreme temperature changes in Tianshui under global warming is studied based onannual extreme temperature data from 1951 to 2013.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variability and long-term trendof extreme temperature, variou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s, including the climate tendency rate, climatetendency coefficient, percentile threshold value method and slidingT -test method, have been used. Resultsindicate that annual extreme temperature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trend over the past 63 years. Theextreme high-temperature rate of increase is estimated as 0.2℃/10 a, while the extreme low-temperatureincreased by 0.3℃/10 a, which a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99% confidence level. The threshold values oftemperature extremes have been determined using the percentile threshold value method, we find that the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treme high-temperature (extreme low-temperatu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thresholdvalue increased (decreased) with the length of time series. 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hightemperatureand extreme low-temperature trends are analyzed by using sliding T-test method. There is nosignificant abrupt change in extreme low-temperature at 99% confidence level. In contrast, the extreme hightemperaturechanges abruptly in 1983 and 1993.
Key words: Extreme Temperature; Threshold; Percentile Threshold Value Method; Sliding T-test Method
0 引言
氣候變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大量研究表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下,極端氣候事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以及給社會帶來的影響非常巨大,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4 次評估報告指出,1906—2005 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0.74±0.18)℃,且各區域對全球變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區域響應[1-10]。許多研究[11-14]指出,中國熱日和暖夜的頻數顯著增加,冷日和冷夜的日數明顯減少,由此引起的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在增加[15-19],造成的災害損失也在日益加劇,因此研究極端溫度的變化[18-20]十分必要。近年來,一些學者對天水降水、氣溫等變化特征已經有了一些分析[21],但是圍繞極端溫度對氣候變暖的響應研究甚少,筆者以極端溫度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逐日最高、最低溫度資料,探討氣候變暖對極端溫度的影響及變化趨勢[22],為進一步認識氣候變暖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天水地處西北地區東南部,處于中國地形和氣候過渡帶,氣候復雜,該地區四季分明,冬冷干燥,雨雪稀少;夏熱無酷暑,雨熱同季,降水集中;春季升溫快,冷暖多變;秋季降溫迅速,常出現連陰雨天氣。極端最高溫度出現在1997 年7 月21 日,達38.2℃,極端最低氣溫為-19.2℃,出現在1955年1月10日。
1.2 資料來源及說明
本研究使用的極端最高溫度和極端最低溫度資料來源于天水市國家氣象觀測站1951—2013 年的觀測數據。查閱歷史資料發現,天水觀測站曾于1952、1954、2004 年出現過3 次遷站,對比搬遷的位置,溫度資料不影響代表性和對比性。
1.3 研究方法
1.3.1 線性傾向估計一般來講,降水的氣候趨勢用一次直線方程或二次曲線方程就能滿足,本研究采用一次直線方程來評價降水的變化趨勢:
y(t)為第t 年的觀測值,t 為時間序列,b=dy(t)/dt,把b×10 作為降水每10 年的氣候傾向率,單位為mm/10 a和d/10 a,回歸系數b 和常數a 可用最小二乘法或經驗正交多項式來確定,其中b 表征了降水的變化趨勢,b>0,表示隨時間t 的增加呈上升趨勢,b<0,表示隨時間t的增加呈下降趨勢。1.3.2 趨勢系數趨勢系數r 表征t 與y 之間線性相關的密切程度:
σ y和σ t為降水序列和自然序列的均方差,r 與b的符號相同,|r |越趨近于1,表示t與y之間線性相關越大,|r |越趨近于0,表示t與y之間線性相關越小。1.3.3 百分位法極端溫度閾值采用普遍使用的百分位定義法,將n 個變量值從小到大排列,X(j)表示此數列中第j 個數。設(n+1)P%=j+g,j 為整數部分,g 為小數部分,當g=0時:P百分位數=X(j);
當g≠0 時:P 百分位數=g×X(j+1)+(1-g)×X(j)=X(j)+g×[X(j+1)-X(j)]。
1.3.4 滑動T檢驗法利用10 年滑動T檢驗法對極端最高溫度和極端最低溫度進行突變分析,設置顯著性水平為0.01。
2 結果與分析
2.1 年極端氣溫的變化趨勢
研究表明,極端最高溫度的升高將帶來熱浪、高溫等災害性天氣,同時對城市運行、電力運行、野外作業等造成重大的影響,極端最低氣溫的升高將出現暖冬,對越冬作物、病蟲害等有不利影響。分析1951—2013年逐年的極端最高(最低)氣溫變化趨勢發現(圖1 和圖2,虛線為平均值),極端最高氣溫和極端最低氣溫都呈上升趨勢,極端最高氣溫上升0.2℃/10 a,趨勢系數r 為0.306,極端最低氣溫上升0.3℃/10 a,趨勢系數r為0.332,都通過了α=0.01 的顯著性檢驗,極端最低氣溫的上升趨勢較極端最高氣溫的上升趨勢明顯,進一步說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下,天水地區出現高溫的頻率在日益增加,出現冷事件的概率日益減小。
以10 年為單位分析平均極端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發現,極端最高氣溫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回歸系數b為0.25,趨勢系數r為0.61,通過了α=0.01的顯著性檢驗,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00年代,呈現“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上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上升趨勢非常明顯,90 年代比80 年代平均極端最高氣溫上升了近2℃;極端最低氣溫呈現上升趨勢,回歸系數b為0.42,趨勢系數r為0.92,通過了α=0.01的顯著性檢驗,幾乎是呈直線上升態勢,21世紀00年代比20世紀50年代平均極端最低氣溫上升了近2℃,進一步證明了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極端最高、極端最低氣溫呈顯著性上升。
2.2 極端最高(低)氣溫閾值的分析
為進一步研究氣候變暖對溫度的影響,采用普遍使用的百分位定義法來研究極端溫度閾值,首先將1951—2013 年逐年的極端最高(低)溫度資料按照降序排列,將第5(95)個百分位值定義為該站的極端最高(低)氣溫的閾值。然后分析逐年的極端最高(低)氣溫與閾值的差值(圖略),分析其差值與實踐序列的關系,計算得知極端最高溫度的閾值為32.53℃,極端最低氣溫的閾值為-9.91℃,分析極端最高溫度與閾值的差值發現,只有1989 年(-0.83)、1992 年(-0.13)、1993 年(-0.23)為負值,其他年份全部為正值,正值最大在1997年(5.67),差值隨時間序列為上升趨勢,分析極端最低溫度與閾值的差值發現,只有1985 年(0.31)、1999 年(0.51)、2000 年(0.91)為正值,其他年份全部為負值,負值最大在1955 年(-9.29),差值隨時間序列為上升趨勢,上升趨勢(b=0.03)較極端最高溫度的差值上升趨勢(b=0.02)明顯。說明,極端最高氣溫與閾值的差值隨時間序列的增加逐步增大,極端最低氣溫與閾值的差值隨時間序列的增加逐步減少。
2.3 極端溫度突變檢驗
對天水市1951—2013 年的極端最高溫度和極端最低溫度利用滑動T檢驗法進行突變檢驗(圖3和圖4)發現,在α=0.01 顯著性水平下,極端最低溫度沒有發生突變,而極端最高溫度在1983 年和1993 年發生了2 次十分明顯的突變。分別計算1983 年之前、1983—1993年、1993 年之后共3 個時段的極端最高溫度平均值、線性傾向系數后發現,3 個時段的平均值分別為:34.4、33.3和35.6℃,第2時段比第1時段減少1.1℃,第3時段比第2時段增加2.3℃,3個時段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6、-0.08、0.17,趨勢系數分別為0.49、-0.25、0.35,都通過了99%的顯著性檢驗,3個時段內的變化趨勢分別為:增加、減少和增加,1993年以來的增加趨勢較為明顯。
3 結論
通過對天水極端最高溫度的分析得知,天水極端最高溫度、極端最低溫度呈顯著性升高趨勢,上升幅度分別為0.2 和0.3℃/10 a,極端最低溫度的上升趨勢較極端最高溫度上升明顯。
采用百分位定義得到天水地區極端溫度的閾值分別為32.53℃和-9.91℃,分析極端溫度與閾值的差值發現,極端最高氣溫與閾值的差值隨時間序列的增加逐步增大,極端最低氣溫與閾值的差值隨時間序列的增加逐步減少。
極端最高溫度在1983年和1993年發生了2次十分明顯的突變,1983年之前、1983—1993年、1993年之后3個時段變化趨勢分別為增加、減少和增加,1993年以來的增加趨勢較為明顯;極端最低溫度沒有發生突變。
參考文獻
[1] IPCC. Summary of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07: The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7:996.
[2] 《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寫委員會.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8-40.
[3] 魏鳳英,曹鴻興,王麗萍.20 世紀80—90 年代我國氣候增暖進程的統計事實[J].應用氣象學報,2003,14(1):79-86.
[4] 陳隆勛,朱文琴,土文,等.中國近45 年來氣候變化的研究[J].氣象學報,1998,56(3):257-271.
[5] 宋連春,鄧振鏞,董安祥,等.干旱[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29(5):4-55.
[6] 秦大河,陳振林,羅勇,等.氣候變化科學的最新認識[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3(2):63-73.
[7] 陳隆勛,周秀驥,李維亮.中國近80 年來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形成機制[J].氣象學報,2004,62(5):634-646.
[8] 秦大河.氣候變化額事實與影響及對策[J].中國科學基金,2003,17(1):1-3.
[9] 林學椿.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氣候越變及其影響[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8:240-249.
[10] 符淙斌,董文杰,溫剛,等.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J].氣象學報,2003,61(2):245-249.
[11] 楊萍,劉偉東,王啟光,等.近40 年我國極端溫度變化趨勢和季節特征[J].應用氣象學報,2010(2):29-35.
[12] 唐紅玉,翟盤茂.1951—2002 年中國平均最高、最低氣溫及日較差變化[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3,10(4):731-735.
[13] 秦大河.進入21 世紀的氣候變化科學—氣候變化的事實、影響與對策[J].科技導報,2004(7):4-7.
[14] 翟盤茂,任福民.中國近四十年最高最低溫度變化[J].氣象學報,1997,55(4):418-429.
[15] 丁一匯,戴曉蘇.中國近百年來的溫度變化[J].氣象,1994,2(12):19-26.
[16] 張晶晶,陳爽.近50 年中國氣溫變化的區域差異及其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聯系[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20(4):31-54.
[17] 陸曉波,徐海明,孫丞虎,等.中國近50 年地溫變化特征[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6,29(5):706-712.
[18] 王勁松,費曉玲,魏鋒.中國西北近50 年氣溫變化特征的進一步研究[J].中國沙漠,2008,28(4):726-735.
[19] 于淑秋,林學椿,徐祥德.我國西北地區近50 年降水和溫度的變化[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3,8(1):9-18.
摘要:為了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10℃界限溫度的變化規律,用現代氣候變化理論與數理統計方法,分析陜西關中西部近50 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初終日期、間隔日數及其積溫變化特征。結果表明:關中西部日平均氣溫≥10℃的初日呈顯著提早趨勢,終日呈波動推遲趨勢。初終日之間間隔日數顯著增加?!?0℃期間的積溫以56.568℃· d/10 a 的幅度顯著增加。積溫年代際波動增加,冷暖交替頻繁。
關鍵詞 :≥10℃初(終)日;間隔日數;積溫;分析
中圖分類號:S162.3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xb0828
基金項目:陜西省氣象局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寶雞主要農作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2010M-28)。
第一作者簡介:王春娟,女,1964 年出生,陜西寶雞人,副研級高級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農業氣象與氣候變化決策服務及研究工作。通信地址:721400 陜西省鳳翔縣氣象局,Tel:0917-7281190,E-mail:wcj6063@163.com。
收稿日期:2014-08-21,修回日期:2014-10-11。
0 引言
熱量資源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的自然資源[1],制約著一個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形式。全球氣候變暖引起植物生長季長度和適宜溫度范圍的變化,對農作物種植制度、品種布局、栽培技術及農資配套措施等都產生了明顯的影響[2-8]。不同界限溫度持續日數及其積溫是分析、評價一個地區農業氣候資源的主要熱量指標。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日期,表示進入春耕期,喜溫作物開始播種與生長,喜涼作物進入活躍生長季,多年生植物開始較大速度積累干物質及牲畜開始抓膘,可表征某一地區作物氣候生長期主要氣候特征。
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中國積溫變化趨勢和規律進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9-12]。徐銘志等[13]研究指出近40 年氣候生長期全國范圍平均增加了6.6 天,北方地區平均增加了10.2 天,南方地區平均增加了4.2 天,青藏高原增加最大為18.2 天。20 世紀90 年代是氣候生長期增加最大、增長最明顯的時期。于淑秋[14]指出,除西南東部少數地方外,中國大部分地區近50 年來≥10℃生長季節延長,有效積溫增加。王媛榮[15]指出,陜西及各區域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5℃初日呈提前趨勢,終日變化趨勢不一致,積溫增加。本研究在對寶雞市近50 年氣候變化趨勢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10℃界限溫度的氣候特征,揭示區域內氣候資源分布的新格局,旨在充分認識氣候變化對本地農業生產的影響,以期為寶雞市農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氣候資源、調整種植區劃和農業生產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域與方法
1.1 區域概況
陜西關中平原西部的寶雞市(33°34′—35°06′N,106°18′—108°03′E)位于中國西北內陸,地處中國南北銜接和東西過渡地段,是中國主要的糧、油、果、畜生產基地之一。區域面積18196 km2,耕地面積4.1 ×105 hm2。年平均氣溫7.9~13.3℃,年降水量572.3~734.3 mm,屬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寶雞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在自然科學中有著獨特的意義。
1.2 氣候資料
選取區域內11 個氣象站1961—2010 年(隴縣站是1971—2010 年,陳倉區站是1974—2010 年)近50 年逐日平均氣溫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1.3 分析方法
為了保證資料的均一性,剔除了缺測及明顯的觀測異值。日平均氣溫≥10℃的初(終)日是指5 日滑動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初(終)日。利用各年穩定通過10℃日數資料,按不同階段求取各要素的氣候平均值時間序列,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方法[16]分析要素變化趨勢,以線性回歸系數表示線性變化傾向率即氣候傾向率,并利用F 值進行顯著性檢驗。氣候要素的標準值取1981—2010年30 年平均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10℃的初(終)日、間隔日數及積溫的時間變化
2.1.1 ≥10℃的初(終)日、間隔日數及積溫的年際變化
對氣溫資料統計分析表明,近50 年,寶雞市日平均氣溫≥10℃的初日平均為04-14(單位:月-日,下同),終日為10-19,間隔日數194.4 d,積溫3654.7 ℃.d(見表1)。初日最早為3-30(1986 年),最晚為04-26(1963年);終日最早為10-02(1992 年),最晚為11-05(2006年)。最早初日和最晚終日間隔220 天,積溫3315.4~4031.7 ℃.d。由圖1 可知,近50 年,≥10℃初日呈顯著提前趨勢,線性傾向率為1.355 d/10 a;終日呈波動延后趨勢,線性傾向率為1.200 d/10 a。初、終日期變化,引起間隔日數以1.826 d/10 a 傾向率緩慢延長,積溫以56.568 ℃.d /10 a 顯著增加。即是說,在初日提前、終日延后的趨勢影響下,近50 年,寶雞市≥10℃間隔日數延長了9.1 天,積溫增加了282.8 ℃.d,這為本地農農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熱量資源。
2.1.2 ≥10℃的初(終)日、間隔日數及積溫的年代際變化 日平均氣溫≥10℃各要素隨年代變化趨勢并不一致(見表1),初日在20 世紀60 年代和80 年代波動延后,20世紀70年代小幅提前,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分別以4.303d/10a 和9.697d/10a 線性傾向率顯著提前。終日除在20 世紀70 年代和21 世紀初呈延后趨勢外,其他年代不同程度的小幅提前,但總趨勢是延后的,線性傾向率為11.152d/10a。從≥10℃初日、終日距平變化曲線(圖1)分析,在20 世紀80 年代以前,≥10℃初日變化以負距平為主,終日變化以正距平為主;20世紀80 年代,≥10℃初、終日變化幅度基本一致;從20世紀80 年代后期開始,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影響,≥10℃初日變化以正距平為主,而終日變化以負距平為主,初、終日間隔日數愈來愈多,線性傾向率為2.415 d/10 a,這與西北地區氣候變化趨勢基本一致[5]。
受初日和終日變化趨勢的影響,≥10℃間隔日數除20 世紀60 年代和20 世紀80 年代小幅減少外,其他年份均呈波動增加趨勢,這與初日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其中20世紀90 年代增加幅度最大,線性傾向率為24.318d/10a,21 世紀初以14.015d/10a 的幅度增加?!?0℃期間積溫在各個年代均呈增加趨勢。從20 世紀80 年代后期到21 世紀初,積溫高位增加,平均線性傾向率為35.169℃ · d/10 a,2001—2010 年平均積溫3800℃·d,比20 世紀60 年代初增加了176℃·d,表明本地作物生長期內可能提供的熱量資源更豐富,農業氣候資源的生物學潛力進一步提高。
2.1.3 ≥10℃的初(終)日、間隔日數及積溫的空間變化
從空間分布上看,寶雞市日平均氣溫≥10℃的日期,渭河川道(渭濱、陳倉、眉縣)始于4 月上旬,終于10月下旬,間隔日數為206~209 d,積溫達4100~4300℃.天,是本區熱量資源最豐富的區域(見圖2)。塬區及千河河谷(隴縣、千陽、鳳翔、岐山、扶風)由東到西從4月上中旬逐漸開始,到10 月中旬末到下旬初又由西到東逐漸終止,間隔日數176~201 天,積溫為3500~4100℃·d。北部山區(麟游)始于4 月下旬,終于10 月上旬,間隔1710 天左右,積溫達3000℃·d。南部山區(鳳縣、太白)由于氣溫垂直變化明顯,呈顯隨高度升高初日推遲、終日提前的規律變化,且最早和最晚初日及最早和最晚終日的跨度均較大,都超過20 天之久,影響間隔日數和積溫的變化幅度也較大。其中嘉陵江河谷初日出現最早,始于4 月上旬末,終于10 月下旬初,間隔194 天,積溫達3500℃·d。而海拔1500 m處的太白,受地形影響,春季暖空氣活動開始遲,秋季結束早,初日推遲到5 月上旬初,終日提前到于9 月底中旬,間隔日數152 天,積溫僅為3100 ℃·d 左右,是本地熱量最差的區域。總體來看,渭河川道初日早,終日晚,間隔日數較多,然后向南、向北,初日愈來愈晚,終日愈來愈早,間隔日數和積溫隨之減少。南部山區比北部山區平均間隔日數少18 天。
3 結論與討論
(1)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影響,1961—2010 年,地處關中西部的寶雞市日平均氣溫≥10℃的初日提前,終日延遲,初、終日間隔日數增加,積溫也顯著增加,為區域農業生產提供優越的熱量資源。
(2)日平均氣溫≥10℃的日期,渭河川道開始最早,終期最晚,間隔日數最長,積溫最多,是本區熱量資源最豐富的區域。塬區及千河河谷由西到東初期愈來愈早,終期愈來愈晚,間隔日數和積溫隨之增加。南部山區由于氣溫垂直變化明顯,呈顯隨高度升高初日推遲、終日提前的規律變化,南部山區比北部山區平均間隔日數少18 天。
參考文獻
[1] 歐陽海,鄭步中,王雪娥,等.農業氣候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0:65-123.
[2] 王馥棠,趙宗慈,王石立.等.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的影響[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15-37.
[3] 林學椿,于淑秋.近40年中國氣候趨勢[J].氣象,1990,16(10):36-39.
[4] 張強,鄧振鏞,趙映東,等.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西北地區農業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8,28(3):1210-1216.
[5] 于淑秋,林學椿,徐祥德.中國西北地區50 年降水和溫度的變化[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3,8(1):9-18.
[6] 劉德祥,董安祥,陸登榮.中國西北地區近43 年氣候變化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5,23(2):195-201.
[7] 劉穎杰,林而達.氣候變暖對中國不同地區農業的影響[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3(4):229-233.
[8] 趙果令,朱琳,李星敏,等.陜西氣候[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49-193.
[9] 張立波,魏麗華,沈國強.1961-2010 年氣候變暖對中國氣候生長期的影響分析[J].科技通報,2013,29(3):23-28.
[10] 張雷,劉江.近50 年東北地區氣候生長期的變化[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1(9):17-19.
[11] 孫楊,張雪芹,鄭度.氣候變暖對西北干旱區農業氣候資源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7):1153-1162.
[12] 王春娟,楊婷婷.陜西寶雞市近50 年農業氣候資源特征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11):53-58.
[13] 徐銘志,任國玉.近40 年中國氣候生長期的變化[J].應用氣象學報,2004,15(3):306-312.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310118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地理新課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包括地理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地理審美情趣,愛國愛鄉的情感,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學習習慣,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全球意識及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等。在實際教學中需要考慮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融合細化。作為一種體驗性目標的培養,地理課程標準把它按體驗的層次由低到高劃分為三個層次:經歷(感受)、反映(認同)、領悟(內化)?;诖?,筆者以全球氣候變化為例,從三個方面談地理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
一、創設情境,增強情感體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獲得需要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去實現。地理典型情境通常具有“美、趣、智”的特色,不僅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獲取知識,更可使其達到愉悅身心的效果。教師應選擇恰當的素材,努力創設新穎性、時代性、實用性的情境;及時把握情境設計的時機和切入點,真正發揮地理情境的感染作用??梢越柚适?、問題、多媒體課件等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從而有效吸引學生參與學習,使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如播放電影《后天》中冰蓋斷裂、龍卷風等壯觀的場面及展示美麗島國圖瓦盧的圖片,通過多感官的刺激,觸動學生的心靈,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多媒體把靜態的文字、圖片制作成生動形象的動態畫面,實現圖文聲像并茂,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審美情趣。
二、開展探究,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都是依附于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并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得以形成和發展。課堂上利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探究,能提高學生對地理事物的鑒別和評價能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引發學生地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露。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和自由表達的機會,通過師生心靈溝通,分享彼此的見解、情感和理念,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達成共鳴。在探究過程中師生互動討論,了解學生探究地理問題上的態度和努力,拓展地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途徑,使學生在習得知識與技能,體驗過程與方法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如根據不同時間、空間氣候變化的資料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解釋氣候變化的特點,說明氣候變化的原因。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有利于養成求真求實的態度。在學習全球氣候變化可能產生的影響時,可將學生分為4個組(生態環境組、自然災害組、農業生產組、人類健康組)分別探究,每個小組再分正方(談利)和反方(談弊)進行答辯,以培養學生探索地理奧秘,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然后可以從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角度讓學生展開聯想:“全球真的變暖了嗎?氣候變暖是福還是禍?減緩氣候變暖有哪些措施?”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增強全球氣候變暖的憂患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成為具有人文關懷和國際視野的人。
三、重視實踐,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事實。氣候變暖增加了天氣的不確定性,使氣象災害增加。ipcc的報告認為,氣候變暖將導致更激烈或更頻繁的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包括洪水、風暴、雷雨、冰雹、暴風雪、森林火災、干旱、熱浪、雷電襲擊、海岸侵蝕等。由于森林和灌木是主要的陸地碳匯,森林火災還會大大增加大氣中的碳含量。就全球而言,代價最高的與天氣有關的保險損失是由熱帶氣旋(也被稱為颶風,在世界其他地區的臺風)或冬季風暴造成的(慕尼黑再保險,2000年)。從氣象的角度來看,極端氣候事件熱帶風暴的嚴重程度可能不會遠遠超過每年定期發生的暴雨。不過,它們可以通過實現突破關鍵閾值使損失大幅增加。也就是說,事件的嚴重程度即使是小規模的增加,也可能導致損失大幅增加。一旦陣風達到一定水平,整個屋頂會被吹走,或造成樹木被刮倒,但低于這個水平可能會損害微乎其微。同樣,低于一定規模的冰雹不損害汽車面板,但超過一定尺寸,損害會突然增加。澳大利亞保險集團(iag)的經驗表明,陣風強度增加25%,可以造成的建筑索賠會增加6.5倍。
一、氣候變化對保險業的負面影響
保險業是直接經營風險的行業,對于氣候變化比任何其他經濟部門都面臨著更多的風險。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災害的增加會影響保險公司的許多業務領域。
全球變暖和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引發的氣象災害使保險公司的承保業務面臨巨大的潛在損失。包括財險、健康險、壽險、責任險等大多數承保業務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是敏感的。在商業財產險方面,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不僅包括直接財產損失,而且包括保單所有人在修復和重新遷址過程的收入損失及額外費用等。農業是對氣候和天氣非常敏感的部門。農業保險面臨的與氣候有關的風險包括干旱、暴雨、洪水、冰雹、熱浪、風暴、野火、蟲害和植物病害等,干旱是最普遍的災害之一。汽車保險對天氣也比較敏感,風暴、冰雹和洪水等各種形式的惡劣天氣引起車輛事故增加,損失索賠數量往往驚人。對于人身保險來說,氣候變化也是影響死亡率和發病率的重要因素。熱浪襲擊造成的死亡人數會增加。氣溫上升,濕度增大,更多的野火以及更多的灰塵和微粒可能大大加劇上呼吸道疾病(過敏性鼻炎,結膜炎,鼻竇炎)和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對老人和戶外作業人員的威脅更大。隨著氣候變暖,熱帶疾病可能進入緯度高的地區。企業在脆弱的地區執行任務可能因極端天氣關閉,若因氣候災害而遭受損失,可能要付出昂貴的重置成本。如果企業投保了商務中斷保險,業務中斷損失索賠包括閃電、洪水、野火。
傳統上,保險公司依靠歷史索賠數據確定未來保險產品價格和承保要求。鑒于極端天氣事件有可能變得更加激烈與頻繁,帶來的巨災損失頻率和損失程度增加,過去的保險定價模型已經不再能夠可靠地指導未來定價,并可能會產生誤導的結果。這種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可系統地被低估,保險索賠較預期高,從而顯著影響該部門的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率。一個單一年份的大額索賠可能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和財務穩定性構成嚴重威脅,甚至可能使其破產。氣候變化也影響保險業的可承受能力和可提供能力,同時減緩其發展速度。把氣候學納入傳統的保險定價模型是一個復雜而費時的任務,尤其是目前氣候學還不能對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方式和時間作出準確預測。對于中國保險業來說,隨著保險密度和保險滲透率的提高,中國保險業受氣候變化影響會放大。
氣候變化對保險業的另一個直接影響是其投資業務。氣候變化及其引發的自然災害可能使保險業資產遭受損失或減值,特別是保險公司直接或間接投資的不動產面臨的風險更大。保險業在一些受全球變暖效應影響較大的經濟領域的長期投資也面臨著同樣的風險。壽險業所持有的資產以長期資產為主,對流動性要求比財險業相對較低,所受的影響更大。
二、保險業的商業機會
風險是發展的,保險也是發展的,風險的發展為保險的發展提供了空間。氣候變化給保險業帶來的并不完全是挑戰。不斷變化的氣候,以及中國為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進行的經濟結構的調整,都給保險業提供了新的商業機會。
在承保業務方面,氣候災害風險加大必將提高投保人風險轉移的迫切性,而且清潔能源和低碳經濟的發展也產生大量新的風險標的,保險公司可抓住發展機會,提供一系列與氣候變化有關的保險產品。
在投資業務方面,減緩氣候變化的一系列戰略舉措也給保險業帶來投資機遇。當前全球經濟正大踏步地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模式轉變,與之相關的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產業轉型將產生巨大的資本需求和基礎設施投入,這為保險資金運用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三、應對策略
保險業是直接經營風險的行業,處于氣候變化威脅的最前沿,因此應當采取積極行動,制定全面的應對氣候變化戰略,以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不僅關系保險業自身的發展,同時也是對股東和消費者負責任的體現。通過與同行、客戶和政府合作,保險公司可以幫助社會防止氣候變化對社會的最壞影響。它們還可以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和行為變化發揮重要的激勵作用。
發揮保險的風險保障和社會管理職能。購買保險是減少氣象災害保險損失的一個有效途徑,保險公司可以對原有的保險產品進行改進,使之具有應對氣候風險功能。由于氣候變化將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影響新地理區域,保險公司可以發現這些變化,及時向新的市場推出覆蓋這些風險并價格適當的保險產品。氣候變化還將以不同方式影響大的經濟部門,保險業要理解其客戶不斷變化的風險狀況,滿足其保險需求。保險公司可以發揮保險的社會管理職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氣候變化可能對索賠和保險標的修復過程產生影響。巨大的氣候災害可能對理賠流程產生壓力,因為保險公司可能無法應付大規模的索賠。此外,災后被保險人重新建設面臨資源緊張,維修成本往往迅速上升。索賠和維修過程存在以更可持續的方式重建的機會。使用環保建筑材料和領先的建筑技術進行重建,既可以防止保險人未來損失,又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事實。氣候變暖增加了天氣的不確定性,使氣象災害增加。IPCC的報告認為,氣候變暖將導致更激烈或更頻繁的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包括洪水、風暴、雷雨、冰雹、暴風雪、森林火災、干旱、熱浪、雷電襲擊、海岸侵蝕等。由于森林和灌木是主要的陸地碳匯,森林火災還會大大增加大氣中的碳含量。就全球而言,代價最高的與天氣有關的保險損失是由熱帶氣旋(也被稱為颶風,在世界其他地區的臺風)或冬季風暴造成的(慕尼黑再保險,2000年)。從氣象的角度來看,極端氣候事件熱帶風暴的嚴重程度可能不會遠遠超過每年定期發生的暴雨。不過,它們可以通過實現突破關鍵閾值使損失大幅增加。也就是說,事件的嚴重程度即使是小規模的增加,也可能導致損失大幅增加。一旦陣風達到一定水平,整個屋頂會被吹走,或造成樹木被刮倒,但低于這個水平可能會損害微乎其微。同樣,低于一定規模的冰雹不損害汽車面板,但超過一定尺寸,損害會突然增加。澳大利亞保險集團(IAG)的經驗表明,陣風強度增加25%,可以造成的建筑索賠會增加6.5倍。
一、氣候變化對保險業的負面影響
保險業是直接經營風險的行業,對于氣候變化比任何其他經濟部門都面臨著更多的風險。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災害的增加會影響保險公司的許多業務領域。
全球變暖和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引發的氣象災害使保險公司的承保業務面臨巨大的潛在損失。包括財險、健康險、壽險、責任險等大多數承保業務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是敏感的。在商業財產險方面,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不僅包括直接財產損失,而且包括保單所有人在修復和重新遷址過程的收入損失及額外費用等。農業是對氣候和天氣非常敏感的部門。農業保險面臨的與氣候有關的風險包括干旱、暴雨、洪水、冰雹、熱浪、風暴、野火、蟲害和植物病害等,干旱是最普遍的災害之一。汽車保險對天氣也比較敏感,風暴、冰雹和洪水等各種形式的惡劣天氣引起車輛事故增加,損失索賠數量往往驚人。對于人身保險來說,氣候變化也是影響死亡率和發病率的重要因素。熱浪襲擊造成的死亡人數會增加。氣溫上升,濕度增大,更多的野火以及更多的灰塵和微??赡艽蟠蠹觿∩虾粑兰膊。ㄟ^敏性鼻炎,結膜炎,鼻竇炎)和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對老人和戶外作業人員的威脅更大。隨著氣候變暖,熱帶疾病可能進入緯度高的地區。企業在脆弱的地區執行任務可能因極端天氣關閉,若因氣候災害而遭受損失,可能要付出昂貴的重置成本。如果企業投保了商務中斷保險,業務中斷損失索賠包括閃電、洪水、野火。
傳統上,保險公司依靠歷史索賠數據確定未來保險產品價格和承保要求。鑒于極端天氣事件有可能變得更加激烈與頻繁,帶來的巨災損失頻率和損失程度增加,過去的保險定價模型已經不再能夠可靠地指導未來定價,并可能會產生誤導的結果。這種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可系統地被低估,保險索賠較預期高,從而顯著影響該部門的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率。一個單一年份的大額索賠可能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和財務穩定性構成嚴重威脅,甚至可能使其破產。氣候變化也影響保險業的可承受能力和可提供能力,同時減緩其發展速度。把氣候學納入傳統的保險定價模型是一個復雜而費時的任務,尤其是目前氣候學還不能對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方式和時間作出準確預測。對于中國保險業來說,隨著保險密度和保險滲透率的提高,中國保險業受氣候變化影響會放大。
氣候變化對保險業的另一個直接影響是其投資業務。氣候變化及其引發的自然災害可能使保險業資產遭受損失或減值,特別是保險公司直接或間接投資的不動產面臨的風險更大。保險業在一些受全球變暖效應影響較大的經濟領域的長期投資也面臨著同樣的風險。壽險業所持有的資產以長期資產為主,對流動性要求比財險業相對較低,所受的影響更大。
二、保險業的商業機會
風險是發展的,保險也是發展的,風險的發展為保險的發展提供了空間。氣候變化給保險業帶來的并不完全是挑戰。不斷變化的氣候,以及中國為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進行的經濟結構的調整,都給保險業提供了新的商業機會。
在承保業務方面,氣候災害風險加大必將提高投保人風險轉移的迫切性,而且清潔能源和低碳經濟的發展也產生大量新的風險標的,保險公司可抓住發展機會,提供一系列與氣候變化有關的保險產品。
在投資業務方面,減緩氣候變化的一系列戰略舉措也給保險業帶來投資機遇。當前全球經濟正大踏步地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模式轉變,與之相關的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產業轉型將產生巨大的資本需求和基礎設施投入,這為保險資金運用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三、應對策略
保險業是直接經營風險的行業,處于氣候變化威脅的最前沿,因此應當采取積極行動,制定全面的應對氣候變化戰略,以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不僅關系保險業自身的發展,同時也是對股東和消費者負責任的體現。通過與同行、客戶和政府合作,保險公司可以幫助社會防止氣候變化對社會的最壞影響。它們還可以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和行為變化發揮重要的激勵作用。
發揮保險的風險保障和社會管理職能。購買保險是減少氣象災害保險損失的一個有效途徑,保險公司可以對原有的保險產品進行改進,使之具有應對氣候風險功能。由于氣候變化將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影響新地理區域,保險公司可以發現這些變化,及時向新的市場推出覆蓋這些風險并價格適當的保險產品。氣候變化還將以不同方式影響大的經濟部門,保險業要理解其客戶不斷變化的風險狀況,滿足其保險需求。保險公司可以發揮保險的社會管理職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氣候變化可能對索賠和保險標的修復過程產生影響。巨大的氣候災害可能對理賠流程產生壓力,因為保險公司可能無法應付大規模的索賠。此外,災后被保險人重新建設面臨資源緊張,維修成本往往迅速上升。索賠和維修過程存在以更可持續的方式重建的機會。使用環保建筑材料和領先的建筑技術進行重建,既可以防止保險人未來損失,又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中圖分類號:S8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07-0104-01
鳥類的保護與發展是我國生態保護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市在鳥類的保護中還專門成立了鳥類保護協會,鳥類保護協會的成立,有利于對我市鳥類的良好保護。根據我市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對鳥類的保護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由于我市的城市化發展較快,對自然界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我市的森林覆蓋面積也縮小了很多,在這種情況下,使我市的鳥類明顯的減少,這對于鳥類的良好保護,是一個很不利的因素。根據這種狀況,必須做出必要的解決措施,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對鳥類的棲息地進行保護,鳥類的棲息地建設首先要著眼于恢復植被,建立人工的自然保護生態系統。建立好棲息地,才有利于鳥類的生存與繁殖。促進我市鳥類的良好保護。
一、淄博市的地理位置與鳥類的生存發展關系
淄博的地理位置是在我國的山東地區,總面積在5938平方公里,這里的旅游資源十分的豐富,并且氣候適宜,屬于半濕潤、半干旱的大陸性氣候。在一年四季各季節之間有明顯的區別,年平均溫度在13.9攝氏度,這樣的氣候條件很適宜鳥類的生存與發展,并且利于鳥類的良好繁殖。
二、淄博鳥類發展中現存的問題
從我國鳥類的發展主體來看,鳥類的生態學研究發展是在1990年開始的,在研究中充分的體現了生態建設與鳥類保護的重要性,在研究中對瀕臨滅絕的鳥類也有了進一步的研究,如何有效的保護鳥類是鳥類生存發展中的重要問題。
1.鳥類繁殖中的問題
鳥類的生存發展離不開鳥類的良好繁殖,在鳥類的的繁殖中,一直是鳥類研究中重要的問題之一。根據我市的現在發展狀況來看,在鳥類的繁殖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沒有良好的繁殖場地,原因就是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造成了生態的破壞,使鳥類的棲息地受到一定的破壞。在這種狀態下,鳥類的生存都存在問題,就更不要說鳥類的繁殖了,根據這一現象也充分說明了為什么鳥類的數量和種類會減少的原因。繁殖是保護鳥類數量和種類的唯一解決辦法,在鳥類的棲息地受到了嚴重破壞,鳥類還能怎么繁殖呢?
2.生態環境的破壞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越來越快,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城市的發展需要不斷的擴大建設,在建設中,就要擴大對土地的利用,并且還要對植被進行清除,這樣才能為城市建設更多的建筑物,在建筑中,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還造成了城市的建設垃圾。生態環境不僅為人們的良好生活有促進作用,還利于人們可持續的發展,但是破壞了生態環境,不僅使人們的生活環境遭到破壞,就連鳥類的生活環境也受到了破壞,鳥類主要都生長在植被較多的地區,在生態環境好的地方,才是它們的家。但是生態遭到了破壞,也就是鳥類的家園受到破壞,在這種情況下,鳥類的數量一定會減少,一些受不了自然環境變化的還會導致死亡。
3.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在人類的不斷發展中,科技化、信息化逐步的走進人們的生活。在人們不斷的多自然的開發,造成生態的破壞,在工業的大肆發展中,不僅給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還加速了全球的氣候變暖現象,氣候變暖的現象不是偶然的,是人們在發展中,沒有注意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而造成的。在全球氣候變暖的狀態下,鳥類的生存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威脅。直接導致鳥類數目的減少和種類的減少。
三、在鳥類的生存發展中應對問題的解決辦法
在我市認識到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以及對鳥類造成的巨大不良后果后,對鳥類的保護及生存發展制定出了可行性的計劃,針對現存的問題,也制定了一定的解決方案,根據下文的簡要闡述,會讓大家了解到如何進行鳥類的良好保護。
1.加強鳥類資源的保護,對稀缺的品種進行科學的研究。對稀缺的鳥種進行科技的投入,實行科學的繁殖,在繁殖后的幼鳥管理中,安排專門的人員進行管理,對幼鳥進行科學的管理,在其長大后在放回到大自然中,這樣有利于鳥類回歸自然塑造本性,在對鳥類的繁殖中,一定要利用科學的先進技術,良好的進行繁育,促進我國稀缺鳥類數量的增加。
2.對自然環境進行良好的改善,是鳥類生存的關鍵,在鳥類生存的棲息地中,一定要良好的保護生態環境,對破壞的植被進行良好的修復,在修復的過程中,要加強對植被幼苗的管理,保證植被的建設質量,這樣才有利于鳥類棲息地的建設,使鳥類能夠安心的生存,這樣建設,不僅保護了我市的鳥類的生存發展,還促進我市生態文明的良好建設,為我市構建文明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3.在鳥類的研究上也要做一定的工作,加強專業的人員進行對鳥類的研究,在鳥類的生存發展史中,還有許多的未解之謎,需要人們去研究,這樣更有利于人們對鳥類的生存發展更好的了解。加強研究方法的探討,20年來我國開展了許多內容的鳥類生態學研究,但卻未見有專門從鳥類生態學研究方法的角度、探討方法學的研究論文,少量的有關方法學的論文也均為介紹性的文章。而國外學者非常關注鳥類生態學研究的方法學探討,在許多國際性重要學術刊物上均有不少這方面的論著。提倡長期的系統研究 縱觀國內外比較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大多是長期積累甚至于幾十年的積累,例如英國對大山雀的研究,這樣才有可能發現一些理論問題或真正解決實際問題。但國內鳥類生態學研究中最缺乏的就是對某一對象進行長期研究方面的工作。
4.提倡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研究,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研究是現代生態學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并由此生了許多頗具活力的前沿性分支學科,如分子生態學、進化生態學、行為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等。雖然國內鳥類生態學的研究均已涉及上述領域,但多數只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國內學者應積極開拓鳥類分子生態學與進化生態學的研究領域,探索鳥類生態學現象、過程和規律的內在分子與進化機制及其理論。采用先進的行為觀察與記錄手段、科學的量化分析方法和理論進行鳥類行為生態學研究,注重在基因水平上探討行為生態學機制,特別是行為、生態和進化的相互關系,并將經濟學的思想與方法引入到鳥類行為生態學研究之中。重視群落生態學理論與概念的探討性、創新性與發展性研究,加強群落形成過程、群落穩定性、群落內物種共存持續性和景觀群落生態學等鳥類群落生態學重要領域的研究工作。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