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幼兒科學教育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27 16:49: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幼兒科學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幼兒科學教育論文

篇1

二、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學體驗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說過“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索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這一觀點清晰地闡述了科學活動中探索的重要性。同時從另一個層面上,也強調了科學啟蒙教育應生活化的教育要求。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幼兒生活在這斑斕的世界里,隨處都有讓他們好奇的事物和現象。教師應關注幼兒的日常生活,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抓住身邊豐富的科學契機。比如,到了冬天,孩子總會有這樣的問題:“冬天為什么我們的嘴里會冒白氣呢?”對于這樣的問題,老師可以生成讓幼兒做《水的三態變化》實驗的科學活動。這樣的活動既可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增強其觀察的興趣,又可以使幼兒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學習科學知識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更高,探究的欲望會更濃。同時,教師的目光不僅僅局限于一次科學活動,應放眼于日常生活,利用各種機會,隨機地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引導幼兒自主地從生活中發現,從探索中思考。

篇2

(1)培養幼兒關心愛護環境的積極情感和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樂于分享、交流;

(2)引導幼兒學習科學探索的方法;

(3)幫助幼兒獲得有關周圍物質環境的豐富知識經驗。重視情感態度培養,強調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比知識多少重要,應該使幼兒的身心得到愉悅,興趣得到尊重。

1.積極情感態度的核心是

有好奇和探究熱情,并有初步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好奇心在幼兒身上體現更明顯,他們對不熟悉的事物樂于嘗試和擺弄,在探索中,通過手與物體的接觸,認識了解世界,積累經驗,并建構他們的認知框架。實例1:幼兒通過觀察金魚,產生了“魚在水中睡覺嗎?它是睜著眼睛睡覺還是閉著眼睛睡覺?”的想法。科學精神包括創造精神、尊重事實、尊重他人不同意見。通過科學教育活動,使幼兒從小能從多角度看問題,能與同伴合作、分享交流自己的發現,提出合理建議,培養幼兒不受干擾,敢于對自己的操作做結論,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2.科學方法的核心是

獲得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感性認識。通過實踐,教師將注意力放在幼兒學習“過程”而不只是重視“結果”。在活動中,嘗試通過觀察、比較找出答案,這些方法都能有效培養幼兒學習興趣和能力。實例2:在“小滾筒進山洞”科學活動中,幼兒感到很好奇,經過反復嘗試、探究,發現滾筒兩端口徑一樣大,從坡上滾下就會直行進入山洞;滾筒兩端口徑一大一小,就會向口徑小的一端拐彎,不能進入山洞,那么,如何使滾筒兩端口徑變成一樣大小,直行進入山洞?教師提供了布條、毛線、膠帶、廢紙杯等工具讓幼兒探究、操作。有的幼兒將紙杯、小滾筒口對口,底部對底部粘住,有的將小口徑纏繞上布條、毛線比以前變大,有的將口徑大的一端用剪刀剪開變小,使滾筒兩端口徑變成一樣大小。幼兒通過反復的動手、動腦實驗,小滾筒直行進入了山洞,使幼兒體驗到了發現的愉悅和成功的感受。

3.知識經驗的核心是

獲得有關周圍事物的認識及其相關經驗,并有使用它的傾向。實例3:大班實驗活動“有趣的轉動”,幼兒將在“調皮的風”中已獲得的風力的大小、風力的方向的經驗,運用到這個問題的探究上,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種知識經驗的習得與應用對幼兒是有價值的。幼兒園科學教育過程的重要特點,就是將積極的情感態度和良好的行為傾向,科學方法,知識經驗形成統一。其中情感態度的發展是關鍵,科學方法是保證,知識經驗的獲得是基礎。在科學活動過程中幼兒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對幼兒現在與將來都具有重要影響的基本素質,是幼兒終生學習與發展所必須的寶貴品質。

二、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選擇能引發幼兒興趣的教育內容

對幼兒來說,科學思維的第一步是感官觀察,充分運用感官感知事物,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周圍環境中的一些有生命的事物更能激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關注身邊動、植物開始引導,好奇心促使幼兒對感興趣的事物投入極大的精力和熱情,會感到驚訝、疑惑,就產生了探索奧秘、刨根問底的要求,表現出的特征有:1.情緒異常興奮、專注;2.自言自語;3.積極與同伴交流、討論;4.求助于教師。例如:戶外活動時,有位幼兒發現花壇邊上有一只七星瓢蟲,興奮的看著它,自言自語道:一二三四五六七,他的行為,引來了很多小朋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它吃什么?它怎樣睡覺?……而當他們遇到不明白問題,就問老師,幼兒獲得了所想知道問題答案,學會了有目地的觀察事物,描述所感興趣的發現。從引發幼兒討論的觀察興趣入手,引導幼兒養成穩定的注意力,把探索觀察中發現的現象、變化、疑問和自己的感受講述出來,教師及時捕捉、隨機引導,使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充滿自信心。幼兒期是情感體驗迅速發展的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性要求開始增強,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老師對孩子的親近,尊重與理解,接納與欣賞,都是幼兒所渴望的,會使幼兒產生安全感,有助于幼兒樹立自信心。興趣是幼兒學習和探索新事物最重要、最持久的動力,是幼兒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先決條件。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幼兒的學習興趣也是引發幼兒主動探索科學的依據,它不僅能使幼兒提高認識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認識活動成為快樂的事,通過科學教育活動而獲取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小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使之具有主動觀察、探索、發現的學習精神。幼兒突出的特點是無意性、情緒性的作用很大。有趣、新奇的東西才能更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起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因此在設計或進行科學教育活動時,在注意其教育性、可操作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趣味性,使之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科學活動開展的過程,就是牢牢把握住激發幼兒興趣這一主旋律,對活動內容和方法進行準確而靈活的選擇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科學教育活動能使孩子在活動中形成耐心、堅強和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

篇3

在教學中,為提升教學內容的科學性,使之回歸兒童的本色,離不開兒童的本真生活。故模擬生活情境的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幼兒教育。比如教師組織學生模擬購物的生活情境,有的學生扮演收銀員,有的學生扮演顧客,有的學生扮演導購員,在課堂上還原超市購物情境。在教師的指導下,兒童遵循先前積累的生活經驗,用稚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購物體驗,并運用模仿能力再現生活。

2.提升幼兒本色的亮度,使之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增加學生自身的亮色。

仍以上面的教學活動為例,模仿導購員的學生,運用在生活中觀察到的導購員的舉止動作,加上自己對某一物品的使用感受吸引其他同學完成“購買”;而模仿顧客的兒童則往往折射出其父母在購物時的影子;另一部分模仿收銀員的兒童則不僅需要具備模仿生活的能力,還需要足夠的計算能力,可有效激發這類幼兒的求知欲。

二、滲透互動,追求靈動

幼兒教育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激發學生的個性,觀照幼兒的感性思維特點,以教育游戲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突出教學的互動效果,促進學生的“主體感”體驗,煥發幼兒的生命活力,為教育活動增添一點靈動。

1.本著互動原則開展教學活動。

這種模式體現出師生之間的平等地位、營造出和諧的教學氛圍,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群體影響力,培養兒童的交流意識。仍以上面的教學活動為例,模擬生活情境的教學方法本身帶有一定的互動性,兒童在交流中互相促進思考。比如一件商品標價為7元,扮演顧客的兒童拿出10元,有的則拿出12元,“找零”的工作,迫使扮演收銀員的兒童主動思考。而扮演顧客的兒童對找回的零錢也下意識地進行檢查核對,又迫使其主動思考。整個互動教學活動,使幼兒在模擬生活情境的體驗中,不知不覺學會了思考方法,這就是教育游戲的魅力所在。

2.教育游戲突出了幼兒的“主體感”,符合教育動態生成的特點。

在上面的互動游戲中,不同的找零方式會導致不同的游戲結果。比如用10元錢找零,則需找回3元,可能是3張1元錢的紙幣;而用12元錢找零,則需找回5元,可能是5張1元錢紙幣,也可能是1張5元錢紙幣。在游戲最后的紙幣分類環節中,用12元錢購物的兒童在進行分類時,極有可能會增加5元錢這一類別。教師以“不同的可能性”作為教育游戲的最終目的,引導學生學會動腦思考解決問題。這種開放式的構思提升了教育游戲的靈動性和吸引力。

三、增加廣度,營造梯度

要回歸兒童的本真生活,既要培養其生活技能,又要滲透學習方法,因此教育活動的廣度是必不可少的,如最佳線路、家庭生活記賬、英語口語對話、個性演講等內容,以調動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在教學中需要平衡兒童的群體性需求和個性差異,也就是建立教育梯度,對具有特殊才能的兒童給予特殊的教育,促進兒童的個性成長。

1.增加知識廣度。

比如手工制作小花籃,增加幼兒生活技能;進園時師生之間用英語問好,培養幼兒的英語語感;再如組織幼兒進行“我當家”活動,主要是購物記賬,培養幼兒的節約意識。

篇4

二、挖掘豐富的材料資源

在幼兒科學探索活動中,如果想讓孩子們真正的動起來,我們還得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材料資源,讓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有可用的素材,才能增加他們探索的積極性和趣味性。當然,豐富、充足的材料也是保證孩子們科學探索活動正常進行的前提條件之一。因此,挖掘豐富的材料資源是我們必須要做的。案例:在研究“摩擦起電”現象時,我給孩子們準備了布、絲綢、紙屑、皮毛、筷子等等,讓孩子們自主選擇材料,去探索摩擦起電,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獲取科學知識,他們的興致會特別的高。當然,在探索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要在關鍵的時刻給予提醒,讓孩子們的探索更加順暢。

三、維持孩子的科學興趣

小孩子天玩,好動,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好奇心促使他們去提出問題,當教師解答時,他們會特別專注的去聽。但是如果解答的方式枯燥乏味,他們就會很快失去興趣,注意力也會隨之而轉移。那么,我們要怎樣做才能維持住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一直孜孜不倦的去探索呢?筆者認為,應運用多種方式去解答,去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的興趣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中得以維持。案例:在帶領孩子們做小實驗時,為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我用故事導入:王奶奶家的貓總是偷懶,不愿意去捉老鼠,害得王奶奶失去了好多珍貴的食品。王奶奶很想不依靠懶貓把老鼠找出來,我們該如何幫助王奶奶呢?此時,我拿出了一張堿水畫的老鼠,我示意一個孩子拿著我事先給他的噴壺,讓他對著白紙噴。奇跡出現了,孩子們看到紙上出現了老鼠,他們開心的跳了起來。在孩子們大概了解了酚酞特性以后,我又設計了“變色龍”的趣味實驗,孩子們在有趣的實驗中探索科學知識,他們樂此不疲。

四、培養孩子的探索意識

探索意識的培養是科學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們要通過各種方式去培養孩子們的探索意識,讓他們從小就學會科學的探索方法,為他們未來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學會觀察身邊的事物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理解科學的開始。同時,也是孩子獲取經驗的最佳途徑。因此,我們要帶孩子們走進大自然,讓他們了解身邊的植物、動物,以及一些簡單的自然現象。如:讓孩子們觀察小蝌蚪,看它們是如何從蝌蚪慢慢長成小青蛙的;讓孩子們走到田野里,認識油菜、韭菜、蔥、蒜。仔細的觀察,看看它們都有什么不同,可以讓他們畫出相應的圖片,這樣便于他們長久的記住這些植物的特征。

2、讓孩子會推理、假設

篇5

(一)內容選擇不夠均衡

教師選擇幼兒科學活動內容無外乎幾種途徑:一是從現成的教學參考書或者優秀教案集選取,如福建省在2012年推出一套《領域活動指導》的教育用書,包括小中大班五大領域共六冊,有些園直接從中選擇認為是適合該班幼兒的內容。二是在近期開展的主題活動安排相關的科學內容,如有個教師針對該班初入園小班的實際,開展“幼兒園里真快樂”的主題,安排了認識玩具的科學活動。三是教師出外學習或在幼教刊物上看到一些“優秀活動設計”,就把它們“拿來”或者修改成本班的科學活動內容。如模仿某名師的科學活動內容。四是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生活中突發的、有教育意義的事件生成的科學活動主題,如教師發現最近幼兒關注“海洋生物”而設計了相關的活動。與中小學全國或全省材(課標)不同,幼兒園科學活動內容來源多樣,可提供借鑒的參考書也很多,教師的選擇面寬、可靈活處理,帶來的負效應是隨意選擇、內容不均衡。如有個教師自己害怕動物,在她班上幾乎不開展認識動物的科學活動;某園為追求“科學教育生活化”,教師經常組織幼兒開展蒸饅頭、做糕點、煮小吃等開展所謂的“生活化”科學活動;有些園為體現“做中學”的教育特色,所選擇的多是物理科學領域的內容[1]。按照《綱要》《指南》精神,科學教育要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的興趣,讓幼兒通過探索獲得廣泛的科學經驗,這符合幼兒的心理需求,也為幼兒今后進一步的科學學習奠定基礎。全憑教師的個人理解、偏好和專長選擇、組織內容,容易出現內容不均衡、不適宜等問題。

(二)內容選擇難度適宜性差

一是教師不能確定哪些內容適合不同年齡班的幼兒,無法確定活動內容是否與幼兒的經驗和認知水平是否匹配。有時是內容難度過大,如有位教師組織“有趣的海綿寶寶”的小班活動,內容是“感知海綿有彈性”,而且要求幼兒“初步學習猜想與驗證”的方法,內容超出小班幼兒的認知水平。有時是內容難度幼兒年齡班不匹配,如把探索“凹凸透鏡”的內容安排在前(中班),而探索“平面鏡”內容安排在后(大班);把認識“空氣的秘密”內容安排在前,而把認識“好玩的風”內容置后……由于對活動內容難度把握不當會出現有時幼兒“探而難究”,有時幼兒因為內容缺乏挑戰性而“吃不飽”的現象。二是同一內容在不同年齡班都開展,前后重復,在探究點和探究難度上沒有差別,處于同義重復階段。如在小班下學期和大班上學期都有“(給)水搬家”的主題,其內容都是“運用工具運水”;在中班和大班均安排幼兒探索“沉與浮”;認識“磁鐵吸引鐵制品”這項內容在幼兒園小中大班的活動都可以找到;關于“季節”的內容,其深度在小、中、大三個階段之間沒有遞進關系……教師不考慮幼兒年齡差異而將相同內容重復安排在不同年齡班,內容前后重復,難度要求卻沒有提高,缺乏層次性。不同年齡階段幼兒可能在探究興趣、需要、經驗、學習能力以及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在實踐中無法準確區分科學知識的難度,使科學活動內容對特定年齡段的幼兒來說難度適宜性較差。

(三)喜“新”厭“舊”,內容的科學性差

當前,幼兒教師熱衷于生成“新”內容,忽視經典的“舊”內容。在幼兒教育期刊或網站上、骨干教師的展示活動或教學競賽等場合,總會出現一些在幾年前沒有的“新穎”活動。對于科學教育傳統的經典內容,教師一般不會選為科學展示課的內容。如沉浮游戲、磁鐵實驗,按照一位老師的話說是“這些活動都太濫了,大家都太熟悉了!”下面列舉幾項近年來較受推崇的科學活動內容:

(1)“拱形的秘密”(發現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

(2)“瓶中吹氣球”(了解在瓶中吹氣球與瓶中空氣壓力的關系),

(3)“皮搋子家族的超能力”(發現皮搋子家族的吸附能力,了解空氣與吸附之間的秘密)。仔細推敲,諸如這些所謂“新”科學活動存在表述不嚴謹、內容把握出現偏差甚至錯誤等問題。如“拱形的秘密”這一內容,拱形(殼體結構)是物體材料的結構之一,幼兒生活中和自然界隨處可見拱形狀的建筑及物品,如拱橋、拱門、安全帽、龜殼等。如果選擇該項內容,根據《指南》科學探究5-6歲的目標要求,幼兒探究“拱形的秘密”內容可定位在“發現常見物體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上,而不是探尋“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這種看不見“力”的原理。(2)(3)的內容涉及空氣壓力問題超出幼兒的水平,幼兒很難體驗。在瓶子中能否把氣球吹大除了與空氣壓力因素有關,還受到幼兒吹氣的技巧、瓶子大小等因素影響,有些幼兒恰好是具備吹氣技巧把氣球吹得較大占滿瓶子的空間,但他們所能發現的是該瓶子底部有洞,很難把吹氣球與空氣壓力聯系在一起。皮搋子和吸盤掛鉤是利用空氣壓力制成的工具(利用真空原理)。幼兒操作后所能體驗的是“我很用力壓,吸盤才能掛在墻上”,很難揭示其背后的原理:把吸盤里的空氣排出來(排出的空氣是看不見的),吸盤掛鉤就能牢牢吸在墻上。幼兒能探索的是這些工具在什么地方吸能吸得牢,影響因素有哪些。這樣的內容才切合《指南》科學探究5-6歲的目標要求“探索并發現常見物理現象的影響因素”。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確實也要與時俱進。適當增加一些反映時展、幼兒喜歡又能探究的內容是必要而且必需的,前提是教師必須深入把握內容的實質而且能準確定位!有些科學的經典內容經過幾代人若干年的研究,有比較成熟的方案和經驗可以參考(當然也有一些內容會被時代和幼教發展所淘汰)。與之不同的是,教師們熱衷“生成”的新內容,名為“創新”卻往往事與愿違,反而會擠占留給傳統、經典科學內容的時間。科學教育的內容首先必須遵循科學性的要求,實踐中教師對于自己都沒有正確理解的內容,就組織幼兒去探索其中的秘密,已經違背了科學性的要求。

(四)內容不能準確反映科學領域的“核心概念”

這也是目前教師選擇內容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存在兩種典型的情形:一是內容空洞,沒有指向科學領域的核心經驗。目前許多科學活動我們更多的是看到幼兒在動手操作,活動“熱鬧”、幼兒“興奮”,其內容盲目追求趣味性而缺少一個明確的核心概念。如某教師組織的“秋天的水果”科學活動:了解秋天水果的種類,知道正確吃水果的方法,愛吃水果。她的依據是“領域書上就是這么寫的呀,而且吃水果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我就按照書上的內容來上了”。分析其內容,第一點勉強與科學領域沾邊,但對中班幼兒只是了解秋天水果的種類,顯然是低估幼兒的前期經驗,無法激發幼兒的深層探究欲望。水果可以直接吃、去皮或連皮吃、榨汁、做成沙拉或罐頭、烹調成各種花樣繁多的美食……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多樣和各種生活小家電出現,水果吃法簡直五花八門,何來“正確”之說?從“吃水果方法、愛吃水果”這一內容看,第二、三點比較偏向“健康”領域,并不是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如果缺少一個值得探究的科學核心概念,探究活動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和價值。二是內容過于追求全面,一次活動同時包含多個科學核心概念。教師在選定科學活動內容時,往往在一次活動中包含多個科學核心概念。有位教師組織有關磁鐵的科學活動,內容是“磁鐵的特性”,而“磁鐵”包含“磁鐵能夠吸引鐵制品,磁力能夠穿透一些材料,不同的磁鐵有不同的磁力,磁鐵兩端磁力最強,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等特性。又如這次“落下來”科學活動,至少包括三個核心概念:“各種物體在空中會自由著落”、“不同物體著落速度不同”、“改變物體著落的速度”。這樣的內容包含多個核心科學概念,由于核心概念過量,致使探究活動內容龐雜,真正需要探究的題目很難得到有效解決。當代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強調兒童的探究必須圍繞著核心概念展開[2]。科學教育強調基于少量的核心概念展開深入的學習,“少即多”[3]。如果一個活動內容的核心概念缺少或者太多都被認為是不適宜的,因為這會導致幼兒在探究“走過場”,每個環節都淺嘗輒止,無法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也就無法體驗到探索發現的興奮和滿足感。

二、教師選擇幼兒科學活動內容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國家對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內容標準規定

比較寬泛,給教師選擇內容帶來諸多困難我國幼兒園階段還沒有統一科學教育內容標準,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2012年頒發的《指南》這兩個重要幼教法規均沒有詳細規定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范圍。《綱要》在“內容與要求”中宏觀概括出科學教育內容: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生活中的科學技術,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指南》舉例性提出六方面的科學內容:常見的動植物、常見物體與材料、常見物理現象、天氣與季節變化、科技產品和環境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由于缺乏全面系統的科學教育內容框架的支持,沒有統一的“考試”,“教什么”“學什么”的內容寬泛,給教師選擇科學教育內容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這也是教師選擇內容存在諸多問題的客觀原因。

(二)對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研究不足,難以對幼兒教師選擇內容起到指引的作用

有一項研究表明,近十年來我國幼兒科學教育研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對幼兒科學教育目標、內容方面研究成果較少,力量薄弱[4]。而各種參考書、教案集雖然繁多但編寫質量不高,提供的科學活動內容本身不科學,甚至出現一些明顯的概念性錯誤,如小班科學活動“海綿”內容定位為“認識彈性”,把有關“水的張力”概念誤為“水的粘附力”等。對實踐中幼兒教師選擇、組織內容不僅幫助不大甚至誤導。哪些內容適合幼兒,各年齡班內容如何科學合理安排和銜接,該活動內容包含的科學核心概念是什么、如果包含多個核心概念又該如何合理分解……這些問題均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因此難以對當前幼兒教師選擇內容起到指引的作用:“研究者能不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導?比如明確告訴我們哪些科學概念值得教師組織幼兒去探究?小中大班幼兒可以分別去探究哪些科學內容?”[5]

(三)職前培養職后培訓的不足,使幼兒教師的科學課程知識比較貧乏

我國幼兒教師總體學歷偏低,科學素養較弱。他們大多為文科背景出身,缺乏相應的科學背景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技能以及科學教育的先進理念,自身缺乏對科學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在職前培養階段,學前教育專業“五大領域”教育課程中,比起其他領域有先修課程作為基礎,如健康領域教育先修課程有學前衛生學、學前心理學等關系較密切的學科,語言領域教育有大學語文和兒童文學作為知識基礎課程。而科學教育領域只有單獨一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幼兒教師由于先前在理科學習的不愉快經歷而學習興趣不高,很多幼兒教師表示“科學領域太難,很多科學知識自己都不會,別說教幼兒了!”他們科學知識貯備不足,如將物體的“滾動”、“轉動”混淆,他們自身都不清楚所開展活動中包含的科學核心概念。在職后培訓中比較傾向于幼兒科學教育實施方面,對幼兒科學教育內容本身的解讀和選擇的關注不多。林筱彬在對與在職教師的訪談中了解到,教師現在獲得科學基礎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通過自己的學習或者參加幼兒園課程審議獲得,其科學內容知識大都是在準備組織活動時臨時得以補充的[6]。總體上看,幼兒教師的科學課程知識比較貧乏,對同一主題在不同年齡班的學習重點及其區別與聯系認識不清[7]。他們認為,探究活動就是幼兒想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愿意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只要是跟某個事物有關的概念都可以探究,并不對某一個主題下所包含的概念做分析,也不明確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因此,在確定活動內容上就非常籠統、含糊,對各年齡班的科學主題與內容定位也不夠清晰,無法為不同年齡班幼兒選擇適合的內容。

三、提升教師對科學活動內容選擇能力的建議

(一)在《綱要》《指南》指引下,加強對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的協同研究

不僅加大科學教育內容的研究力度,還要加強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雙向溝通。幼兒科學教育研究是一個兼及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領域,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對于幼兒科學教育研究具有協同增效的作用[4]。這對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研究同樣適用。一是可以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幼教教研員與一線教師構建研究共同體,在《綱要》《指南》指引下,對如何劃分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的范圍、如何把握科學領域各項目內容的核心經驗、具體內容如何在橫向和縱向上組織和結構、如何為不同年齡班幼兒選編適宜的活動內容等開展合作研究,其成果嘗試轉化來指導實踐。二是重新編寫或者審定已有的幼兒園科學領域的教學參考用書。中小學采取“一綱多本”多種教材發行的經驗可資借鑒,各地區可以由相關部門牽頭編制適合本地區的高質量教參。要改變幼兒園教材以第一線教師為主要編寫隊伍的局面,不僅需要高校教師、教研員和幼兒教師參與編制教參來保證內容的適宜性,還要吸收自然科學領域的專業教師參與來保證內容的科學性。在編寫體例上要有創新,以前教參只有目標、準備、活動指導建議等內容,新編的教參要增加內容分析、背景知識或資料提供,可提供少量較詳細的、基于核心概念的主題活動教案以供幼兒教師尤其是新手教師參考。為教師選擇和準備一批經典而優秀的教學材料作為共同研討的內容,這樣教師自然就會將備課的重點轉向“吃透幼兒”。教參內容選編要遵循科學性與啟蒙性、廣泛性和代表性、地方性與季節性、時代性與民族性等原則[8],盡量做到適宜、均衡和連續。

(二)以提升教師“PCK”為核心,加強幼兒教師在科學領域的培養與培訓

篇6

二、分析現有教材中“快樂與創造”鋼琴教學理念的運用

利用“快樂和創造”這種培育理念對兒童鋼琴課本進行選擇和整編,可以凸出學習材料的趣味性以及獨特的創意。在按照教材進行授課之后,教師可以選擇與教材曲目有關的課外曲目為兒童進行彈奏練習拓展。比如,老師可以譜寫簡單的動畫片歌曲或兒歌的鋼琴樂譜,并將這些課外的曲譜和教材中的練習曲結合起來,讓學生使用教師編寫的樂譜進行彈奏練習。

三、基于“快樂與創造”鋼琴教學理念實施方案與教學實例分析

為闡述怎樣在真實的鋼琴授課活動中,貫徹快樂和創造的兒童培育思路,筆者再次借助例子進行分析:在教導兒童對《火車》這首樂曲進行學習時,需要先對授課目標進行設定,并幫助兒童學生點出彈奏技巧方面的重點,最后采取富有趣味性授課策略。(1)設定鋼琴授課的目標。為引起兒童學習這首樂曲的興趣,老師可以通過激發兒童的思維以及活躍的創造力,引導兒童判斷四分與二分兩種音符的區別,并針對音符的識別來設計游戲。(2)對樂曲彈奏的重點進行講解。鋼琴授課學習的重點部分在于對樂曲旋律的節奏進行判斷,為了讓兒童可以掌握樂曲的節奏,教師必須進行彈奏示范,并對速率進行控制,先以標準速率彈奏,再把節奏放慢,讓兒童通過通過聆聽的方式對樂曲的節奏進行感知。(3)設計有趣的彈奏教學方法。為幫助兒童嘗試對旋律的強弱進行判斷以及控制,教師可以針對兒童的興趣設計練習游戲。比如,老師可以對《火車》這首樂曲進行拆分,并與兒童進行合作練習。比如,老師先彈一段然后讓學生接著彈走一段。如果同時教導多名學生,也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互動配合,增添訓練過程的樂趣。

篇7

二、材料豐富,目的性強

“幼兒教育之父”福祿培爾認為科學材料的應用可以幫助達到教學目的,豐富的操作材料,可以不斷地吸引幼兒主動地探索。但在準備材料的過程中,如果一味的體現材料的豐富而缺乏一定的目的性的話,孩子們往往會無從選擇或者操作一會兒這個又玩一會兒那個,深入探究的欲望不強。因此,教師在投放材料時既要豐富又要思考投放這種材料的目的。如在中班《紙花開了》的科學活動中,我為孩子們準備了有報紙、牛皮紙、銅版紙、白紙、蠟光紙、宣紙、糖紙、玻璃紙等不同質地的紙花。活動分三次操作進行,首先請孩子們將報紙花放入水面,觀察“花開”的現象,從而激起孩子濃厚的興趣。隨后出示報紙、銅版紙、白紙、蠟光紙、宣紙、牛皮紙等,讓孩子們有目的地選擇兩種不同的質地的紙同時放在水面,耐心觀察它們的“開花”現象。通過孩子們一次次的探索、觀察,總結出不同質地的紙花,它們的“開花”速度是不一樣的。在最后一次的操作中,我又為孩子們提供了糖紙和玻璃紙。在實驗中,他們發現紙花不“開花”了,有的孩子甚至立刻就說出了這個現象的原因,“糖紙和玻璃紙它們沒有吸水性”。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準備的材料很豐富,但每一次材料的投放教師都做了深入的思考,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孩子們在操作時深深的被實驗材料吸引,探索的興致很高。

篇8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Training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 Education to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Young Children

YU Min

(College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 strategy and the "Science education should start with children" under the slogan of the past twenty years time, science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new darling of nursery education. The scientific quality of foster children became the slogan of many of the media, has become the choice of many parents.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in which its unique charm is attracting young children, science and arts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scientific quality of foster childre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Key words scientific literature education; scientific literacy; training

1 科學文藝教育概述

在《寫作藝術大辭典》中這樣定義科學文藝:“運用藝術手法去反映科學、表達科學、寓科學內容于文藝形式之中的文學藝術作品。”一般情況下包括科學童話、科學故事、科學詩等等科學類文學作品,在幼兒園中幼兒常常接觸一些童話故事,兒童詩這些中都包含著科學文藝在其中。通過科學文藝來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應從小做起。

2 科學文藝教育在幼兒科學素質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2.1 科學文藝教育在教育內容上存在的問題

2.1.1 刻板關注教材內容,忽視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

在幼兒園中存在幼兒教師給予將教材上提到的科學知識強硬地灌輸給幼兒,忽視幼兒的實際情況,有很多高于幼兒實際生活的科學知識是晦澀難懂的,受固有教育理念(傳授科學知識)的影響幼兒教師傾向于將難懂的科學知識授予幼兒 。讓幼兒相信童話的美好未必是有害的,要是凡事死扣科學性,那么幼兒的童年生活將遺失諸多的美好。

2.1.2 過分強調內容的精確性,忽視幼兒的理解力

在現在的科學文藝教育中,教師普遍存在著過分注重內容表述的精確性。如在春天的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幼兒通過繪畫來表達他們對春天的認識。老師請小朋友們在大家面前介紹自己畫的內容。有一位小朋友拿著畫展示給大家看,“這是春姑娘,她來人間,吹了一口氣,草變綠了,樹也是綠的。”“哪里來的春姑娘”,老師在一旁糾正說,“是春天到了,天氣變得暖和了,所以草綠了,花也開了。”在傳統意義的界定中,科學是以求實為特征的,但是幼兒心理發展尚不成熟是很難做到求實的,作為教師要從幼兒的實際出發,關注幼兒的理解力。

2.1.3 內容陳舊,不符合時展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各種新的科技成果不斷呈現于幼兒的面前。如果僅僅只是傳授原有的科學知識勢必跟不上時代步伐,因此,科學文藝教育中要有相當部分反映現代科技在社會中的作用的內容。如“聰明的電腦” 等,讓幼兒通過觀察電腦,操作卡片,講述故事等知道電腦是一種幫助人們提高工作效率的機器,人們可以用它做很多事情。

2.2 科學文藝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

2.2.1 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幼兒學習科學文藝知識的主體性

以某幼兒園的 “沉浮實驗”課為例:教師為每位幼兒提供了如下材料:小塊石頭、鐵釘、塑料片、玻璃彈球、木制紐扣、一小盆水和記錄表格等。活動開始教師向幼兒介紹每種材料,然后請幼兒進行預測和實際的操作,教師負責指導。突然教師在一名幼兒身邊停下腳步來,指著幼兒在紐扣一欄畫的上升符號(表示浮起來)說:這里畫錯了,紐扣應該沉到水里的,要畫向下的箭頭。幼兒迷惑地看著老師,然后順從地拿起橡皮涂掉原來的符號,畫上一個大大的向下的箭頭,老師滿意地轉身離去。從案例中可以看到幼兒園中依舊是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幼兒科學探究的主體地位。

2.2.2 急于給出科學的結論,忽視幼兒的發現

在科學文藝教育中,幼兒教師給予給幼兒呈現科學的結論,否定有稚嫩的發現。例如:在一個吹泡泡的科學活動中,當一個幼兒發現從他指縫及用雙手搭出的各種形狀中,可以吹出泡泡時,欣喜地告訴教師和同伴大家前來觀賞他的表演。之后幼兒都躍躍欲試,此時沒有一位幼兒是旁觀者。他們展示的也不僅僅是操作結果,更主要的是他們思考和探索的過程。

2.3 科學文藝教育在教學目標上存在的問題

2.3.1 過分關注知識性目標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普遍著存在著過于重視幼兒認知能力的現象,作為幼兒教育一部分的科學文藝教育在這方面更為突出一些。過于強調知識性目標,在組織科學文藝教育時過分強調幼兒能夠獲得科學知識的多少,忽視幼兒的技能操作能力和情緒情感的發展。這個問題不僅存在于幼兒園教育,這是我國教育體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2.3.2 知識傳授的小學化傾向

從實效上看,幼兒園科學教育小學化的結果通常是弊大于利,失大于得,得不償失。拔苗助長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欲速則不達。這種小學化傾向,嚴重違背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違背了科學教育活動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幼兒的健康發展。

3 科學素質培養的策略

3.1 對科學文藝作品進行再創造,增強幼兒的科學創造力

針對現在偏重教材內容的教育,在科學文藝教學中鼓勵幼兒在不改變原文大意的情況下,可以增刪詞句或段落,允許幼兒大膽替換詞句,向幼兒提出這樣一些要求:“誰能說出與故事中意思一樣的詞(句),這個詞(句)還可以怎樣說?”如幼兒將“狐貍痛地逃走了”說成“狐貍夾著尾巴逃走了”、 “狐貍狼狽地逃走了”等,原意沒有改變,但表達更加生動了。使幼兒對文學作品的學習沒有停留在原有的基礎上,而是在理解的前提下進行了藝術再創造。

3.2 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文藝教育教學活動,激發幼兒科學思維

幼兒園可以通過三個方面來開展科學文藝教育: 日常教學中滲透的主題式教學;科學活動室里的分組式主題式教學;區角中的個別式主題式教學。陳鶴琴先生的“五指活動”就形象地描述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整體性,所以要考慮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在的聯系,使一些相關的內容體現“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特點,采用主題式教學的方法。科學活動室是幼兒喜愛的活動內容之一,為體現人人參與操作的原則,我們可以組織分組的教學活動,保證幼兒有充分的探究時間。

3.3 創設科學文藝教育的環境,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針對教學知識目標的過于強大和小學化傾向,我們應多注重兒童興趣的培養。蒙臺梭利曾指出:“教育對幼兒施加的影響應包括環境的影響,因為幼兒生活在環境中,從環境中取得活動材料,并把環境形象化。”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環境具有無形的力量。給幼兒提供豐富的環境,培養幼兒濃厚的興趣。

總之,科學文藝作為一種很好的教育形式,對幼兒的科學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相信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將會給幼兒工作者提供理論與實踐上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宋文翠.兒童科學文藝教育與兒童創造力的發展[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8.

[2] 李見友.淺談幼兒科學教育[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版,1998.

篇9

2012年, 由鐘志農老師主編的《班主任心育活動設計叢書》出版, 在叢書中鐘老師帶領我們解構了小學、初中、高中、職高不同階段孩子適合的活動主題, 也讓我們的心理活動課有了整體框架與方案。但多數孩子的上學時代是從幼兒園開始, 那么幼兒園的孩子適合上心理活動課嗎?

當我們去翻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后心中就會有答案:幼兒園的孩子也適合上心理課。《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健康領域中的兩個維度目標 (情緒安定愉快、具有一定適應能力) 以及社會領域中的六個維度目標 (愿意與人交往、能與同伴友好相處、具有自尊自信自主表現、關心尊重他人、喜歡并適應群體生活、具有初步的歸屬感) 和我們的心理活動課的內容框架是相符合的。所以, 如果能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和孩子們來聊這些話題, 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幫助的。

最近的一次幼兒心理活動課評比中發現, 若要在幼兒園更好地落實心理活動課, 我們還要做好以下若干方面的準備。

一、輔導理念的把握

理念就是對于一個問題我們是怎么想的, 怎么認識的, 怎么思考的。理念統領著設計, 統領著方法。心理輔導活動課的理念, 簡單地說, 就是在設計心理輔導課之前我們要思考三個問題:我要上什么?我要上的內容學生需要嗎?我要上的內容和我接觸的這個學生群體相適宜嗎?

面對第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不知道答案, 就到學生那里去尋找。去觀察學生都會遇到什么問題或者事情, 如果學生們遇到的這些事情給他們帶來了困擾或者以他們自身能力不能很好應對, 那么這些問題就可以成為我們設計心理課的出發點。

在此次評比中, 一節以“第一次”為主題的活動課, 通過講述小女孩第一次獨自上街買東西而讓學生有所思考。但這節課聽下來, 我不清楚老師是想把上課重心放在情緒體驗上還是獨立做事的成功體驗、增強自我效能上。老師在上課過程中頻繁提及各類情緒, 但上課內容更多是放在成功體驗上, 這很明顯的就是上課之前主題范圍的把握不清, 不知道到底要上什么。

“看得見的情緒”課上, 教師的整體主題思路是清晰的, 但是在具體的概念操作上還有待商榷。在上課過程中, 老師告訴學生什么是嫉妒:“嫉妒是指別人擁有的東西而你沒有, 這時候你就會非常的生氣、難過、郁悶。”而如果我們認真思考的話, 其實會發現, 當看到別人擁有的東西自己沒有時, 還有可能產生另外一種情緒體驗, 即“羨慕”, 而非一定是“嫉妒”。羨慕和嫉妒之間的心理成分是不一樣的, 而且處理方式也會不同。心理課我們強調體驗, 但也有一部分重要功能是認知, 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 認識要恰當, 不要誤導。

“第一次”和“看得見的情緒”這兩節課還可以幫助我們思考第三個問題。在“第一次”這節課上, 老師在上課一開始便詢問學生第一次做一件事時是否害怕和緊張, 之后又玩了一個活動“挑戰十厘米寬獨木橋”, 詢問學生感受, 而大班孩子們的回答都是“不害怕很開心”, 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個很尷尬的事情:老師的預設和孩子們的現場生成答案是不一致的。在“看得見的情緒”課上, 老師請學生把各類情緒的表情畫出來, 包括嫉妒。但當老師剛說出口時孩子們馬上的反應就是“老師, 嫉妒我畫不來”, 而且在畫的過程中孩子們又再次提到不會畫, 而老師都沒有給予指導。所以, 當我們去呈現上課內容時, 我們一定要思考這個階段孩子的理解能力是在哪個層次上。同樣的心理主題在不同階段都可以上, 但不同階段的內容層次、內容難易、內容范圍是不同的。

在此次上課中, 很多老師都把主題放在了情緒上, 有害怕、有開心、有生氣、有嫉妒。在情緒的發展過程中, 我們把情緒分成初級情緒 (存在于人和其他動物身上共有的) 和次級情緒 (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發展而后期形成的) 。初級情緒包括喜、怒、哀、懼、驚 (快樂、憤怒、悲哀、恐懼、驚奇) , 我們可以在面部表情或者肢體語言上明顯傳達出來, 而次級情緒更多體現在內心層面上, 所以學生很難直接表達出來。另外, 雖然我們的很多老師把上課主題放在情緒上, 但在生活中我們對孩子們內心情緒感受的關注很少, 更多在乎的是成效, 孩子們即使有情緒也不知道如何恰當地進行情緒表達。所以, 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何在上課的過程中孩子們會說“我不知道怎么畫嫉妒”。

二、輔導目標的澄清

上課之前, 明確該階段孩子的上課需要, 確保上課的內容和這個階段孩子相符, 那么上課的主題也就確定下來了。之后我們要思考的就是輔導目標。輔導目標簡單說就是希望這節課結束后達到什么效果。在這次評比過程中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我們要求老師上課之前上交一份教案, 但是教案中沒有一個人描述輔導目標, 上來就是輔導設計, 我們需要通過他們的輔導設計來推測他們上課的輔導目標。

一個好的輔導目標有三個原則:輔導目標明確且清晰, 輔導目標集中, 輔導目標可操作。在此次評比中, 讓人對輔導目標有深刻印象的是這兩節課:一節是“想變勇敢嗎?”, 一節是“我不怕”。兩節課題目不一樣, 但上課主題與內容完全一致, 講述的是學生生活中害怕的內容。“想變勇敢嗎?”一課上, 教師詢問學生生活中害怕的事情, 并想出變勇敢的方法;而“我不怕”一課則把害怕的情景直接聚焦在孩子們害怕晚上獨自一個人睡覺上, 而且通過情景設置加上音效配合, 學生有很直接的感受, 之后教師和學生交流有哪些辦法可以讓自己能一個人睡覺, 更加勇敢。

比較發現, “想變勇敢嗎?”對輔導目標的操作是廣而寬、泛而淺, 而“我不怕”對輔導目標的操作是小而深、精而煉, 后者的輔導目標才是我們要追求的。同樣是以“害怕”為主題, 不同階段害怕的情景會不一樣, 幼兒階段怕黑、怕鬼, 到了高中階段怕考試、怕演講, 而且不同階段我們教授學生的應對方法不一, 在高中階段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懂得害怕背后隱藏的積極意義。

此外, 一個好的輔導課要實現以下三個目標中的一個或多個:“這節課我想讓學生了解和理解什么”“這節課我想讓學生體驗和感悟什么”“這節課我想讓學生學會和嘗試什么”。一節“小熊笑了”讓孩子們體驗到開心所帶來的愉悅心情, 并教會孩子們如何能夠開心地歡笑;一節“小兔別害羞”讓孩子們知道了什么樣的表現是害羞, 并引導孩子們如何從害羞變得在交往中更加主動;一節“我不怕”讓孩子們感受害怕后的身體反應, 并學會如何克服自己的害怕。所以, 這三節課都完成了一定的輔導目標。

三、輔導素材和輔導形式的選擇

在一個完整的輔導課程中, 我們經常引用很多素材來幫助我們呈現問題情境, 而素材選用過程一定要慎重。在一節“消氣商店”的課上, 老師引用了“鵝小姐嫌自己肥而生氣”, 邀請孩子們一起商量減肥的辦法。如果老師上課之前對這個素材有所思考的話, 就會發現這個素材放在大班孩子們身上是不適宜的。且在這節課中老師不間斷同時使用三個素材“鵝小姐嫌自己肥而生氣”“熊大哥拳擊比賽失敗而生氣”“小紅帽和朋友吵架而生氣”, 三個素材案例相似, 讓人感覺課堂過于累贅, 問題多而又沒有解決情境中主人公的根本問題。如果可以深度解決一個適合這個階段孩子們的問題情境, 其效果將會更好。

在上輔導課的過程中, 我們經常選用一定的活動形式讓課堂更加有效, 例如經典AB劇, 讓學生做出兩種答案中的一種選擇。在“第一次”的課上, 老師就使用了這個活動形式。AB劇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活動形式, 但它需要孩子們有足夠的自我思考能力并做出獨立判斷而非盲從, 我們需要思考這樣的形式是否適合幼兒階段。

不同階段的孩子適合的心理活動形式是不同的:小學階段以游戲為主, 初中階段是游戲討論結合, 高中階段以討論為主。按照這個的邏輯, 在幼兒階段, 應用更多的活動形式應該是游戲輔導。比如“在看得見的情緒”一課上, 老師一開始教孩子們玩類似搶位置的鱷魚島游戲, 讓孩子們直接體驗情緒, 這樣的環節設計比“想變勇敢”和“我不怕”的直接詢問效果會更好, 因為孩子們直接在互動中增強了感受。

在“小兔別害羞”中, 老師讓孩子們自己隨機挑選一個手指玩偶貼貼在手指上, 并在配樂下玩“找個朋友碰一碰”的游戲, 孩子們很開心, 因為游戲的設置和孩子們的年齡段是相符的, 既暖心又可愛。所以, 活動形式的選擇一定要符合年齡階段特點。

篇10

關鍵詞:“去結果”;科學啟蒙教育;學前教育

人常會在成長和成功中選擇后者,這是人追求結果的常有思維。其實,“不在乎旅游的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風景”才是我們真正應有的價值取向。2011年,吳江實驗小學幼兒園在梳理、細化、總結、傳承“十一五”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去結果”的概念,申報的課題“‘去結果’式科學啟蒙教育的實踐研究”成功立項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015年,課題如期結題,并被評為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精品課題培育對象。

一、“去結果”式科學啟蒙教育的價值

追尋:“三去三重”過程與結果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哲學范疇,又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當前幼兒科學啟蒙教育中普遍存在價值取向功利化的問題:“重權威”——教育過程一言堂,教師角色固化,不給幼兒自主、質疑、突破常規的機會;“重功利”——教學過程只關注概念、知識的教授,忽視、剝奪幼兒的實際體驗和需要,兒童立場缺失;“重結果”——教育教學關注預設知識的學習效果,忽視幼兒探究的過程和個體經驗建構的實際狀況等。針對這些問題,“十二五”期間,我們在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的指導下,基于幼兒求真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傳承與發展的視角,原創性地提出了“去結果”的概念。“去結果”并不是否定結果、不要結果,而是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在幼兒科學啟蒙教育中“重過程、重探究、重體驗”,強調“去功利、去程式、去權威”,順應天性,回歸本真。“三去三重”教育理念基于兒童立場,遵循兒童發展的規律。“面對種子,就必須遵循種子的成長規律”[1],“三去三重”把兒童視為“種子”,致力于順應幼兒探究的天性,使幼兒天性充分張揚,個性自然釋放,靈性快樂生長,從而真正回歸幼兒學前教育學習的本真。它注重幼兒好奇(敢于創新)、好問(勇于質疑)、好動(樂于探究)、好學(善于思考)等核心素養和學習品質的養成,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的“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等精神實質高度一致,使幼兒園科學啟蒙教育更具科學性、適切性、整體性和發展性。在厘清概念的基礎上,我們初步建立了“去結果”式科學啟蒙教育的理念體系,確立了“順應天性,回歸本真”的價值追求,進一步明晰“三去三重”教育理念,并將理念轉化為一種通俗易懂的,教師所熟悉、能領悟、可操作的實踐性操作流程,使幼兒園科學啟蒙教育真正從“說教”走向“潤澤”,從“功利”走向“快樂”,從“剛性”走向“彈性”,塑造人格于無形,全面提升科學啟蒙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幼兒可持續發展。“去結果”是一種價值取向,也是一種理念追求;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方法。“去結果”說明有無限可能性,其最終的價值就是順應幼兒的天性,回歸學習的本真。

二、“去結果”的實踐探索:順應天性,回歸本真

(一)建構“微項目”活動課程,實現課程特色創生

當前幼兒科學課程散落在各種教材之中,科學活動之間沒有相互關聯性,不成體系,具有零碎性、碎片化的特點,忽視了幼兒科學學習的深度、廣度和連續性。基于課程建設碎片化的問題,我們以“順應天性,回歸本真”為基點,基于“三去三重”核心理念,建構了“去結果”式科學啟蒙教育“微項目”活動課程(以下簡稱“微項目”),實現了園本課程的發展和園本特色的創生。“微項目”指的是在連續一段時間內,圍繞某個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或內容開展的微型系列科學探究活動。它基于幼兒立場,關注生活、關注自然、關注社會,以項目的形式將科學活動系統化、深入化、生活化,強調將科學教育滲透在一日活動中,鼓勵幼兒通過集體探究、區域探究、親子探究等多元探究方式在生活、游戲中深度學習。“微項目”涉及動物類、植物類、沙石類、生活用品類四大探究類型,每個項目包含問題搜索、主題導引、主題網絡、活動導航、主題探究、主題環境、主題評價、主題感悟板塊。其主題微小,體現問題性;目標清晰,體現層次性;內容豐富,體現真實性;方式多樣,體現過程性;環境靈動,體現互動性;評價多元,體現開放性;感悟真切,體現思辨性。“微項目”活動課程追隨幼兒探究天性自然生發、生長,潤澤了幼兒靈性,實現了幼兒探究的生動、互動和靈動。研發的“蠶寶寶來了”“種向日葵”“快樂石之旅”“車輪轱轆轆”四大經典微項目活動案例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可供同類別幼兒園借鑒學習。

(二)提煉“三策略四環節”的實踐操作范式,創新教學行為方式

當前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缺乏可實施、可操作的方法和范式,教師往往停留于觀念、理念的層面,普遍存在“一提理念頭頭是道,實踐操作卻又回到原點”的問題。針對教師教育理念與實踐操作脫節的問題,“去結果”式科學啟蒙教育充分吸收了現代教育學、發展心理學等經典教育理論,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有關精神為指導,重點研究“幼兒學習方式”和“教師指導策略”,體現“以學定教”“以學論教”教育觀。針對過去科學教育中“重教輕學”的弊端,我們創生了“去結果”式科學啟蒙教育“三策略四環節”的實踐操作范式。“學”與“教”全面聚焦“做中學、玩中學、悟中學”三大策略,關注幼兒核心素養的養成,徹底改變教師“重知識輕能力,重課堂輕游戲,重結果輕過程,重統一輕差異,重權威輕事實”等傾向,支持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等多種方式自主探究,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煥發靈性。其操作范式為“情境創設—動手操作—體驗交流—生活拓展”,注重讓幼兒在情境中游戲、在探究中建構、在體驗中感悟、在生活中發現。通過情境創設、動手操作、體驗交流、生活拓展四大環節,引領幼兒嘗試以多種方式自主探究,支持幼兒按照自己的方式學習、探究。四大環節可根據活動的需要靈活調整、多元組合,在實踐中形成多種變式。其常規操作流程如下“三策略四環節”實踐操作范式創新了教學行為方式,是科學啟蒙教育活動的新方法、新思路、新經驗,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三)探索“三有四好”的多元個性化評價體系,拓寬教育評價渠道“去結果”式科學啟蒙教育評價結合“三有四好”幼兒培養目標,基于幼兒“有愛、有禮、有信、好奇、好問、好動、好學”核心素養的考量,遵循“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既要了解其現有水平,更要關注(其)發展的速度、特點和傾向等。承認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避免用劃一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幼兒”[2]的原則,主張正視幼兒的個性和差異,倡導多元評價,強調過程性評價,關注幼兒發展的獨特性,實現評價的形式、主體、功能的多元性、個性化,促進幼兒持續發展。課程評價工具《幼兒成長檔案》《觀察記錄冊》的運用,使“去結果”式科學啟蒙教育“三去三重”核心理念得到進一步貫徹落實。

三、“去結果”式科學啟蒙教育的研究成果

(一)專家指導全程化,研究不斷深化

我們牢牢把握開題論證、課題調研等契機,與專家充分對話,充分吸取經驗,直面問題,對課題方案、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等進行反復梳理和修正,進一步明晰研究方向,凝練“去結果”的內涵、特征,梳理操作路徑,進一步提升研究品質。在開題論證會上,專家一致認為課題選題獨到,立意新,定位高,課題設計完整,框架清晰,研究內容從宏觀到實踐,形成完整的體系,有一定的深度。課題研究成果“‘去結果’式科學啟蒙教育的實踐研究”由蘇州市推選申報2017年江蘇省教學成果獎評選并獲二等獎。申報過程中,相關專家親臨現場,給予手把手的指導,厘清了一直困擾我們的“去結果”科學啟蒙教育的教育理念,從“二重二去二淡化”到“三去三重”,使課題核心理念更清晰、更透徹。

(二)研究成果多元化,多主體獲得發展

⒈激發了幼兒科學探究的靈性。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始終以幼兒求真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出發點和歸宿,遵循“啟迪創新思維,塑造創新人格”的研究思路,強調尊重幼兒的探究天性,尊重幼兒的個性,關注幼兒發展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讓幼兒在親歷探究全過程中,實現生動、互動和靈動發展,真正成為“好奇、好問、好動、好學”的“本真”兒童。

2.實現了教師科學教育的生動。研究中,教師的教育理念不斷受到沖擊和挑戰,并不斷地得到優化,徹底改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和行為。教師們牢固樹立“順應天性,回歸本真”的觀念,基于兒童立場,走進孩子的內心,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幼兒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去嘗試、去探究,真正成為“呵護童心,守護童真,激發童趣”的“求真”教師。

⒊形成了家、園、社區共育的合力。“去結果”式科學啟蒙教育實施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家庭、社區資源,形成家、園、社區共育的合力。家長既是科學教育課程資源的提供者,也是科學教育活動的支持者和參與者。幼兒園周邊環境(公園、印刷廠、同里古鎮等)也都成為幼兒探究的好去處,為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注入不竭動力。

⒋推進了幼兒園科技特色建設。伴隨著課題的研究,幼兒園從日常管理、教科研活動、一日活動、環境創設、家園互動等,到幼兒園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角落,都流露著濃郁的科學探究的氣息,科技特色建設扎實推進,成為《未來科學家》科技特色幼兒園聯盟成員單位,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成果。

(三)成果推廣多平臺,贏得廣泛贊譽借助

“一室一基地二中心”,即肖菊紅名師工作室、“幼師國培”項目實踐基地、幼教課程研究與發展中心、探究式啟蒙教育研究中心,形成幼兒科學啟蒙教育核心團隊,定期開展主題式沙龍、跟蹤觀察、課程審議、公開教學、交流展示等活動,充分展示、推廣“去結果”式科學啟蒙教育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同行的高度認可。幼兒園先后承辦瑞吉歐教育與中國早期教育實踐國際研討會、全國幼兒園游戲化教學暨區域游戲的設計策略高級研修班、教育部“國培計劃”研修等活動30多次;先后接待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4個國外訪學團來訪,接待來自、山西等全國各地的5000余名幼兒教師來園參觀學習。肖菊紅園長擔任省教育評估專家、省“名師送培”專家、省校(園)長網絡課程授課專家、蘇州大學和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幼師國培項目培訓專家、蘇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導師,肖菊紅、周惠英應邀在省教育廳選派赴英國培訓學習結業成果展示、校長國培計劃、長三角幼教名師精品活動觀摩研討會、省科技特色幼兒園聯盟科學教育研討會、省引智培訓等活動中公開教學10余次,開設講座50余次,培訓人數達20000余人。幼兒園編著的《在探究中成長——幼兒園科學項目活動精選》《幼兒成長檔案》以及參與編寫的《幼兒園科學探究故事20例》公開出版,10多篇科學啟蒙教育論文、研究方案、研究報告發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早期教育》等期刊。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田县| 南木林县| 秦安县| 仁寿县| 云南省| 铁岭县| 横峰县| 宁乡县| 鹿泉市| 象山县| 霍州市| 泽库县| 随州市| 宁武县| 靖远县| 浏阳市| 滁州市| 荥经县| 灵武市| 仲巴县| 延安市| 白朗县| 平遥县| 逊克县| 乌兰县| 玛沁县| 东明县| 安陆市| 河东区| 绵阳市| 伊通| 伊宁县| 佛学| 莫力| 犍为县| 邵武市| 沁阳市| 临西县| 宾川县| 南丹县| 从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