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藥物分析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4-03 10:02:0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藥物分析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藥物分析論文

篇1

本文對我院2006年上半年168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了解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及臨床表現,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資料來源與方法

對我院2006年上半年門診及病房收集上報的藥物不良反應報告168例,按患者性別、年齡、藥物類別以及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類型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病人基本情況及ADR發生率168例發生ADR的病人中,男性患兒99例(58.93%),女性患兒69例(41.07%),男性患兒與女性患兒發生ADR的比例約為1.43∶1。各年齡組的ADR發生率不同,其年齡分布及構成比見表1。

2.2不良反應涉及藥品種類及例數168例不良反應中,單一用藥133例(79.17%),聯合用藥35例(20.83%),聯合用藥可增加ADR的發生率。引起ADR的藥物共計74個品種,其中中藥制劑3種,其余均為西藥制劑;口服藥品25種;按其藥理作用分13類(見表2)。抗菌藥物所致不良反應占首位,122例(72.62%),涉及39種藥物(見表3),其次為抗腫瘤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為9例(5.36%)。

2.3不良反應分類及臨床表現不良反應涉及的系統較多,以皮膚系統的各種皮疹最多,病例127例,占75.60%,提示皮疹是臨床最常見的ADR;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次之(見表4)。表1年齡分布及構成比表2不良反應涉及藥物種類、病例數及構成比表3抗菌藥物致不良反應品種及例數表4不良反應分類及臨床表現

2.4嚴重不良反應嚴重不良反應5例,占總數的2.98%。主要表現為過敏性休克、肝功能損害及嚴重藥疹。注射用阿奇霉素(齊宏)、頭孢呋辛(達力新)各引起過敏性休克1例,拉莫三嗪片(利必通)引起嚴重藥疹1例,布洛芬口服液(美林)引起肝損害1例,這4例嚴重不良反應經過搶救治療均恢復正常。另外1例為外院使用中藥注射劑穿琥寧引起過敏性休克來我院搶救,因多器官臟器衰竭搶救無效死亡。提示臨床醫生,兒童應用中藥注射劑應謹慎。

3討論

3.1本組不良反應報告中抗菌藥物致不良反應占首位主要是頭孢菌素類和大環內酯類藥物。抗菌藥物的廣泛大量應用,使其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增多,提示臨床醫生根據患兒具體情況,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使用藥物前要詳細詢問患兒的過敏史,用藥后認真觀察,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發生。

3.2從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來看,以皮膚過敏反應最多這可能與兩個原因有關:一是皮膚反應的臨床表現易于觀察和診斷,且不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二是藥疹是變態反應所致,目前臨床上的一些常用藥物,如抗感染藥、解熱鎮痛藥、抗癲癇藥等,它們的抗原性較強,最易引起該類反應。盡管皮膚過敏反應發生率較高,但是病情較輕,一般予以停藥或治療癥狀即消失。其中1例為嚴重藥疹,經住院治療后痊愈。

3.3聯合用藥不良反應本次調查中,聯合用藥占20.83%。多種藥物聯合使用,可能產生協同作用,也可能產生拮抗作用,甚至引發ADR,對病人造成損害。臨床聯合用藥現象比較普遍,但潛伏巨大安全隱患。ADR的發生率常隨著聯合用藥種類的增加而增高,當聯合用藥超過4種時,ADR的發生率呈直線上升[1]。提醒臨床醫師給病人開處方時,要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

3.4中藥注射劑所致不良反應唯一1例死亡病例為外院使用中藥制劑穿琥寧注射液所致,來我院急救中心搶救無效死亡。由于中藥成分比較復雜,其所含蛋白質或生物大分子作為過敏原導致過敏反應發生[2],另外,劑型的改變容易導致成分發生變化,很有可能也是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提示臨床醫生,兒童應用中藥注射劑應慎之又慎。

3.5盡管一些ADR具有不可預測性(B型ADR),但是多數的ADR是可以避免的,要求臨床醫生用藥前問清病人的ADR史,家族過敏史,注意藥物配伍禁忌等,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把安全用藥放在合理用藥的第一位。

篇2

藥物利用研究是臨床藥學工作者的主要任務之一,目的是通過對醫院用藥現狀的調查分析,了解醫院抗菌藥物的合理利用情況,增強醫師合理用藥意識,提高醫院合理用藥水平。筆者采用WHO建議的限定日劑量(DDD)和藥物利用指數(DUI)[1]對我院住院病人抗菌藥物的利用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和討論。

1臨床資料

本組觀察病例為我院2006年3月1日~2006年9月1日住院病人,其中普外科21例,婦科15例,腔鏡科11例;男29例,女18例;年齡19歲~73歲;平均住院日(13±5)d。記錄病人以下情況:①病人一般情況,包括科別、性別、年齡、出入院時間、入院診斷;②用藥情況,包括用藥種類、藥名、劑型、劑量、給藥途徑、用藥目的、抗感染療效、聯合用藥及用藥合理性評價。

2方法

根據衛生部制定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分析用藥是否合理。要求:有絕對適應癥;藥物選擇正確;細菌對所選藥物敏感;用法用量正確,用藥途徑正確;聯合用藥無拮抗、不增加毒性;圍手術期用藥時間合理;療程為病人感染癥狀、體征消失后體溫、白細胞計數正常后72h~96h。有規定療程的疾病,執行規定療程并達臨床治愈標準。在劑量方面以DDD和DUI作為判斷醫生是否合理用藥的標準,其中DDDs=藥物總量/DDD,DUI=DDDs/用藥總天數,DUI≤1為用藥合理,DUI>1為不合理用藥[2]。DDD值根據《新編藥物學》(第15版)和《中國藥典》(2000版)成人每日平均維持劑量確定。未收載的其他藥品按藥品說明書推薦劑量來確定。

3結果

3.1抗菌藥物利用概況

本次調查的抗菌藥物DDDs居前17位的均為注射劑,口服抗菌藥物使用較少,其DDDs值排序位于20位之后,所用抗菌藥物涉及23個品種。主要抗菌藥物利用情況見表1。

3.2不合理用藥情況

3.2.1劑量不合理有9例病人劑量過大,如頭孢曲松鈉半衰期為7h~8h,常規劑量每日2.0g,一次靜脈滴注即可。可醫師處方中對大部分輕癥感染病例給予每日4.0g~6.0g,每日兩次靜脈滴注,不僅對疾病治療無益,而且增加了病人的經濟負擔。

3.2.2選藥不當有12例病人抗菌藥物選擇不恰當,如病人過敏史記載對氨芐西林過敏,治療時給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靜脈滴注。術前預防用藥選擇三代頭孢菌素類居多,如頭頸部四肢手術,應考慮葡萄球菌的感染,首選一代頭孢菌素類為預防用藥。

3.2.3療程不當有10例病人療程過長,8例病人療程過短。抗菌藥物的使用療程應根據病種、感染程度輕重和臨床情況而定,一般持續至體溫恢復正常、癥狀消退后3d~5d。用藥72h后療效不明顯時,應及時更換藥物,可根據藥敏實驗結果調整用藥。本次調查抗生素使用療程過長主要表現為手術病人術后用藥時間長,如腔鏡科膽囊摘除術的病人抗菌素平均治療天數為4.2d,普外科急性闌尾炎、慢性膽囊炎切除術的病人抗菌素平均治療天數為7.5d,預防用藥時間過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規定接受清潔—污染手術的病人預防用藥時間為24h,必要時可延長至48h,而本次調查療程過短(用藥時間小于48h)者8例。

3.2.4用法不合理在調查中鹽酸克林霉素的用法多為藥物1.2g加入到100mL液體中靜脈滴注,正確用法應為0.6g加入到不少于100mL液體中緩慢靜脈滴注。用藥中應考慮經濟性原則,如呼吸科個別中、重度感染的病人在感染控制后從注射給藥轉換為口服給藥,不僅療效不降,還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3]。

3.2.5其他不合理用藥臨床上頻繁換藥7例,占6.48%。這些病例都是在病原菌不明的情況下,2d~3d更換一種抗菌素,特別是同類藥物之間的頻繁更換。調查病例中對特殊病理生理條件下的病人,未按抗菌藥物的藥動學特點選藥。

4討論

調查結果表明,頭孢菌素類藥物應用比例最高,但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的頻繁使用會造成耐藥的流行。從我院細菌室細菌耐藥監測情況來看,頭孢他定、頭孢唑肟對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的耐藥率逐年增加,臨床醫生應給予重視。喹諾酮類藥物抗菌譜廣,但已有革蘭氏陰性桿菌耐藥流行的趨勢,使用也應謹慎。

【參考文獻】

篇3

2β-受體阻滯劑

醋丁洛爾、阿替洛爾、美托洛爾、納多洛爾、吲哚洛爾、普萘洛爾、噻嗎洛爾會導致失眠、手腳發涼、乏力、抑郁、心率減慢還有哮喘樣癥狀,也有可能引起減退。如果病人有糖尿病同時服用胰島素,就應該對所出現的癥狀做密切檢測。

3ACEI類藥物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賴諾普利可以引起皮疹、味覺缺失、干咳等。少數情況下可以引起腎衰。

4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

這種藥物偶爾可以引起頭暈等癥狀。

5鈣通道阻滯劑

地爾硫卓、尼卡地平、硝苯地平、維拉帕米可以導致心悸、踝關節腫脹、便秘、頭痛、頭暈,總之這些藥物的不良反應有很大差異。

6α-受體阻滯劑

這些藥物能夠引起心率增快、頭暈以及站立低血壓。

7α、β聯合受體阻滯劑

用此療法的病人經常出現站立低血壓。

8中樞激動劑

α-甲基多巴能使病人在起身站立時血壓大幅度下降,如果血壓降得太低則會使人有暈厥的感覺。同時也會出現困倦、滯緩、口干、發熱、貧血等現象。男患者有時會出現減退。可樂定、胍那芐、胍法辛可以導致嚴重的口干、便秘或者困倦[2]。這些藥物嚴禁快速停藥,因為那樣會導致血壓快速上升并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9外周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

利舍平可以引起鼻不通氣、腹瀉、胃灼熱,這些問題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通過改變用藥劑量就可以解決。如果病人有失眠或抑郁傾向,這些藥物就應該停用。胍那決爾、胍乙啶會導致一些人長期腹瀉,如果患者接受長期治療,這些癥狀會有所減輕。一般來說這些藥物在病人站立時降壓都過于強烈,以致于有些人會在早晨起床或突然站立時感到頭重腳輕。如果病人出現上述反應,并且持續時間超過1~2min,坐下或躺下都不緩解的話,就應該減量或者停用一頓。同時有些藥物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能使用,比如胍乙啶。服用這種藥時要避開陽光和人群,因為在這些情況下會導致低血壓。有些男患者還會出現減退[3]。

10血管擴張劑

肼屈嗪能夠引起頭痛、眼部周圍水腫、心悸還有關節疼痛。一般來說這些癥狀都不太嚴重而且這種藥很少單獨使用。米諾地爾只用于那些頑固性高血壓病人,它能導致水鈉潴留和毛發增生。

【參考文獻】

[1]陳文彬.臨床藥物治療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8~109.

[2]高清芳.臨床藥師工作指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0~35.

篇4

據2002年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心肌梗死(MI)患者超過70萬例,且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其發病率仍然值得關注。在急性ST段抬高性MI后恢復期住院期間,患者應減少危險因子、降脂治療、戒煙,并給予其他干預。某些治療如β受體阻斷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AT1型)拮抗劑已被循證醫學證實可減少心血管事件而被廣泛接納。左室功能是M1后死亡率的重要預測因子。

現在對于β受體阻斷劑治療心肌梗死后的用藥做以介紹:

1.美托洛爾(Metoprolol,倍他樂克)屬于無部分激動活性的島受體阻斷藥(心臟選擇性β受體阻斷藥),對β2受體作用較弱。它對β1受體有選擇性阻滯作用,無部分激動活性PAA),無膜穩定作用。對于高血壓患者.本品能顯著降低血壓,但并不引起直立性低血壓和電解質紊亂;對心絞痛患者,本品可減少發作次數并提高運動耐量,長期服用可減少心肌梗死的發生率,用作心肌梗死后治療可減少再梗死的發生率,降低心肌梗死后的死亡率。

2.阿替洛爾(Atenolol,氨酰心安)為選擇性β1腎上腺素受體阻斷劑,不具有膜穩定作用和內源性擬交感活性,但不抑制異丙腎上腺素的支氣管擴張作用。其降血壓與減少心肌耗氧量的機制與普萘洛爾相同。大規模臨床試驗證實,阿替洛爾可減少急性心肌梗死0~7天的死亡率。治療劑量對心肌收縮力無明顯抑制。

3.比索洛爾(Bisoprolol,康忻,博蘇,洛雅)本品是選擇性β1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斷劑。無內在擬交感活性和膜穩定作用。不同模型動物實驗表明它與β1受體的親和力比β2受體大11~34倍.對β1受體的選擇性是同類藥物阿替洛爾的4倍。本品作用時間長(24h以上)。

連續服用控制癥狀好且無耐受現象,對呼吸系統副作用極小,未見對脂肪分解代謝的影響。

4.卡維地洛(Carvedilol)卡維地洛是一種有多種作用的神經體液拮抗劑,包括非選擇性的β阻滯,α阻滯和抗氧化特性。血管擴張作用主要是有選擇性的α1腎上腺能受體阻斷劑作用產生。卡維地洛通過血管擴張作用減少外周阻力和通過β阻滯抑制腎素一血管緊張素一醛固酮系統。血漿腎素活性降低并很少發生液體潴留。卡維地洛沒有普萘洛爾的內在擬交感活性,它具有膜穩定特性。卡維地洛是一種兩個立體異構體的外消旋混合物。在動物模型中,兩種異構體均有a腎上腺能受體阻斷特性。β腎上腺能受體阻斷作用是非選擇性的β1和β2腎上腺能受體阻斷作用。其作用和卡維地洛的左旋體相關。卡維地洛是一種強的抗氧化物和強的反應性的氧自由基清除劑。卡維地洛和它的代謝物的抗氧化特性已被體內和體外動物試驗及體外多種人體紐胞試驗所證實。5.阿羅洛爾(Arotinold,阿爾馬爾)有α及β受體阻斷作用,其作用比值約為1;8,通過適宜的α受體阻斷作用,在不使末梢血管阻力升高的情況下,通過β受體阻斷作用產生降壓效果。通過β受體阻斷作用抑制亢進的心功能,減少心肌耗氧量,糾正心肌的氧氣供需不均狀態。另外,在應用心絞痛模型動物(狗)的試驗中,證實α受體阻斷作用有減少冠狀動脈阻力的趨勢。此外本品還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超級秘書網

6.艾司洛爾(Esmolol,愛絡,欣洛平)艾司洛爾注射液是一快速起效的、作用時間短的選擇性的β1腎上腺素受體阻斷劑。其主要作用于心肌的β1腎上腺素受體,大劑量時對氣管和血管平滑肌的β2腎上腺素受體也有阻滯作用。在治療劑量無內在擬交感作用或膜穩定作用。它可降低正常人運動及靜息時的心率,對抗異丙腎上腺素引起的心率增快。其降血壓作用與β腎上腺素受體阻斷程度呈相關性。靜脈注射停止后10~20minβ腎上腺素受體阻斷作用即基本消失。電生理研究提示鹽酸艾司洛爾注射液具有典型的β腎上腺素受體阻斷劑作用:降低心率,降低竇房結自律性,延長竇房結恢復時間,延長竇性心律及房性心律時的AH間期,延長前向的文式傳導周期。

參考文獻

[1]陳灝珠主編.實用內科學,第1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246~1249.

篇5

2結果

2.1抗菌藥物使用種類

我院抗菌藥物品種共計48個,全年總消耗按使用數量統計排在前幾位的分別為頭孢西丁、依替米星、奧硝唑、頭孢替唑和哌拉西林舒巴坦。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近年來消耗量一直居我院前列,被廣泛的應用于預防性及經驗性治療中。抗厭氧菌藥物奧硝唑也常與其他類抗菌藥物聯合使用。依替米星屬于半合成廣譜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耳、腎毒性與慶大霉素相仿。表1顯示,在我院門診患者中全年消耗數量依替米星注射液居于首位。此外,門診和住院部按消耗數量排名前五位的抗菌藥物均為注射劑型。

2.2門診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我院2013年1—12月門診抗菌藥物處方比例為15.47%,低于衛生部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活動關于三級醫院門診抗菌藥物處方比例不得超過20%的規定。抗菌藥物處方比例前十位的科室中,外科明顯高于內科。其次為小兒科和呼吸內科。門診全年抗菌藥物費用占門診總藥費的14.37%。

2.3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2013年我院出院總人數37515人,其中使用了抗菌藥物的人數為19118人,使用率為50.96%。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強度(DDD)為每百人天41.6596DDD,略超出衛生部規定的每百人天40DDDs,但如圖1顯示,呈逐月下降趨勢。手術科室抗菌藥物使用率明顯高于非手術科室,其中整形美容科最高,達100%,其次為泌尿外科和婦產科。非手術科室中抗菌藥物使用率較高的為新生兒科、呼吸內科以及ICU。抗菌藥物全年累計使用強度(DDDs)的品種排名。

2.4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情況

抽查的360份使用了抗菌藥物的住院病歷中,存在不合理用藥的有10%,其中,治療性使用不合理19份,占52.78%(包括無適應癥用藥3份、未根據藥敏結果選用3份、無指征聯合用藥3份、用法用量不當8份、無指征更換藥物2份);預防使用不合理17份,占47.22%。

3分析與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院抗菌藥物全年累計使用強度最高的是β內酰胺類,其中頭孢菌素類占抗菌藥物累計DDD值的26.94%,青霉素類和喹諾酮類均占6.97%。頭孢菌素類屬繁殖期殺菌劑,具有廣譜、高效、耐酶、過敏反應少、用藥安全等優點。氟喹諾酮類具有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無需皮膚過敏試驗等特點,在抗感染治療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氨基糖苷類藥物在我院門診用量偏高,這類藥物抗菌譜較窄,并有嚴重的耳、腎毒性,應控制使用。從抗菌藥物使用的科室分布看,門診抗菌藥物處方比例以及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均以外科最高,其次為兒科和呼吸內科。目前細菌耐藥問題日趨嚴峻,WHO已向醫療界倡導,在抗感染治療中能用窄譜抗菌藥物則不要輕易應用廣譜抗菌藥物。然而廣譜、高效抗菌藥物在我院應用比較普遍。因此,應嚴格強化臨床醫師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方面的培訓,強調以病原學診斷、藥敏試驗結果為依據,優先選用有效的窄譜抗菌藥物。

3.1治療用藥不合理

①無適應癥用藥:門診處方統計顯示兒科使用抗菌藥物的頻次比較高,且使用的抗菌藥物多為廣譜、耐酶的青霉素類復方制劑(如美洛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氟氯西林等)以及大環內酯類(阿奇霉素、羅紅霉素)。嬰幼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由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無確切細菌感染證據時無需應用抗菌藥物。兒科處方經常將抗菌藥物與抗病毒藥(病毒唑、炎琥寧、穿琥寧等)聯合用于病毒感染,且所有的門診患兒未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②重復用藥:如青霉素與美洛西林、青霉素與氯唑西林的聯用等。作用機制相同的同一類藥物的聯合使用,競爭細菌同一靶位,療效并不增強,反而可能出現拮抗作用,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③用法用量不合理:老年患者,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2:1)每日4.5g,一日三次,靜脈滴注。頭孢哌酮對腎功能影響不大,但舒巴坦經腎臟排泄,成人每日最大劑量為4g。該患者血肌酐清除率顯示腎功能減退,舒巴坦一日4.5g超出最大劑量,應根據患者腎功能減退的程度作適當調整。④給藥間隔不合理:由于門診患者就診時間的特殊性,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及克林霉素等事件依賴性抗菌藥物無法一日劑量分多次注射。這幾類抗菌藥物屬于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其殺菌效果主要取決于細菌暴露在有效濃度中的時間,而與血漿峰濃度無關,除半衰期較長的頭孢曲松外,均應一日劑量分次給藥。另外青霉素類及某些頭孢菌素類半衰期非常短,卻加入250~500ml的溶媒中1個多小時才滴完,無法維持有效血藥濃度,不僅不能有效殺滅病原菌,更易導致耐藥性及熱源的發生。⑤品種選擇不合理:患者診斷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無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僅表現咽紅、扁桃體輕度腫大,周圍血象顯示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比例正常,考慮病原體多為病毒,其病程具有自限性,如無其他明顯的全身癥狀及明顯細菌感染癥狀,僅作對癥處理即可。而醫囑卻使用了第三代頭孢菌素進行全身治療。此外,輕癥感染患者盡量選擇口服抗菌藥物。例如單純尿路感染的門診患者,左氧氟沙星同等劑量口服與靜滴所達到的血藥濃度是相近的,醫囑卻使用了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靜滴。在我院應用抗菌藥物的患者中,口服給藥比例遠低于注射給藥比例,尤其一些口服生物利用度較高的品種,建議醫師采用序貫療法,以降低患者的治療費用,提高患者對治療的順從性,節約醫藥資源。⑥無指征頻繁更換抗菌藥物:抗菌藥物若出現不良反應,如嚴重皮疹、瘙癢、靜脈炎及胃腸道反應等引起患者不適,經醫師權衡利弊可予以更換,或者體溫持續不降或血象一直偏高,傷口惡化未能控制,藥敏試驗報道出現用藥耐藥的跡象,醫師可在病歷上注明更換原因。無指征的頻繁更換抗菌藥物可能導致耐藥菌產生概率增加,感染控制進程延長。

3.2圍手術期預防用藥不合理

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明確指出,抗菌藥物在預防清潔手術時,一般在術前0.5~2h給藥或麻醉開始時給藥,使手術切口暴露時局部組織中已達到足以殺滅手術過程人侵切口細菌的藥物濃度。抗菌藥物的有效覆蓋時間應包括整個手術過程和手術結束后4h,總的預防用藥時間不超過24h,個別情況可延長至48h,污染手術可依據患者情況酌量延長,抗菌藥物選擇的視預防目的而定,但必須是療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價格相對較低的品種[8]。而部分臨床醫生預防用藥時間達到3~8d,術后連續用藥數次或數日不僅不能進一步提高預防效果,反而會破壞體內原有正常菌群的平衡狀態,大量殺滅敏感菌使耐藥菌過度繁殖,這種被選擇出的病原菌一旦造成感染常常更加難以控制。此外選用的品種起點偏高,如選用頭孢孟多酯鈉、鹽酸左氧氟沙星等二、三代頭孢類以及氟哇諾酮類。如此預防用藥并不能降低術后傷口感染率,不僅浪費藥品資源,而且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易使細菌產生耐藥性而造成不良后果。我院部分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還存在較嚴重的用藥時機不當問題,主要表現在手術結束后才開始用藥。

總結我院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新的抗菌藥物不斷上市,醫生未能很好的了解藥物的劑量、用法以及聯合用藥時可能產生的藥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等,無法按照藥物理化性質、藥代動力學性質給藥。②患者因藥物知識匱乏,認為好藥就是新藥貴藥,吃好藥就能治好病,要求醫生開好藥。個別醫生也盲目選用昂貴和新的廣譜抗菌藥。③患者的依從性差,不能接受1日內數次給藥,要求醫生加大劑量一次給藥,導致抗菌藥物使用不規范。④病原學標本留置不當或者細菌培養過程不規范導致病原菌培養結果不準確,藥敏試驗無法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給臨床選擇抗菌藥物增加了難度。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院要求各臨床科室切實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進行整改,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監管。成立以院長為第一責任人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督導小組。各臨床科主任就衛生部抗菌藥物專項整治的各項考核指標簽訂責任狀,將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納入醫院醫療質量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對全院抗菌藥物合理應用進行監測、實施抗菌藥物分級管理以及處方點評制度,同時嚴格控制院內各臨床科室及I類切口手術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的適應癥。醫院建立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情況通報和誡勉談話制度,每月落實評估、公示及獎罰制度。由藥學部負責對臨床各科抗菌藥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強度進行排序、公示,對于未達到相關目標要求并存在嚴重問題的,召集相關人員進行誡勉談話并將有關結果予以通報。此外,為了加強醫護人員的業務水平,多次組織全院范圍的抗菌藥物應用知識培訓講座,使工作在臨床一線的醫護人員熟悉和掌握《指導原則》,并進行嚴格考核,不合格的醫生和藥師暫停其抗菌藥物處方資格和調劑資格。

篇6

《藥物分析》作為藥學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具備強烈的藥品全面質量控制的觀念及相應的知識技能,能夠勝任藥品研究、生產、供應和監督管理過程中的分析檢驗工作,并具有解決藥品質量問題的基本思路和能力[1],是一門研究藥品及其制劑的組成、理化性質、真偽鑒別、純度檢查及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測定等內容的學科。其主要運用化學、物理化學或生物化學的方法和技術研究化學結構已經明確的合成藥物或天然藥物及其制劑的質量控制方法以及有代表性的中藥制劑和生化藥物及其制劑的質量控制方法。學習過程中學生大多難以把握藥物分析的特點和規律,無法提高學習水平,有的甚至難以入門。如何幫助他們消除這些障礙,全面提高藥物分析的學習水平和教學質量,是值得教師認真研討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藥物分析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進,現將體會報道如下。

1理論教學內容。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面向基層的高級技術人才[2]。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在此目的指導下筆者根據學生專業的特點、接受能力,選擇難易適中、先進實用的教學內容來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授課時以分析化學的各類方法為主線,在介紹各種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測定條件等知識的基礎上,選擇一些簡單的、學生較為熟悉的藥物供學生討論。

并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全面提高藥品質量的主題,抓住藥品質量控制的鑒別、檢查、含量測定三方面的基本規律,緊扣各類藥物結構的特點與分析方法之間關系,突出剖析具有特性的方法,尤其重視同一分析方法在不同類型藥物分析中的異同點比較。此外筆者還結合國家執業藥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把藥典知識、藥品全面質量控制、藥品管理、藥品質量標準以及藥品檢驗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內容也作為講授的重要內容,使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藥物及藥物質量管理有關的知識,在課堂和實訓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在具體地講授過程中,藥物分析教材中各類藥物基本上是以化學結構進行分類的,所以筆者在教學時緊緊抓住“結構-性質-檢驗(即鑒別、檢查、含量測定)”這條主線,并結合藥物化學、分析化學等相關課程的知識,引導學生從剖析藥物結構入手,分析其相應的理化性質,介紹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教會學生怎樣學習這門課程。

2實訓教學內容。

實驗教學是高等醫藥院校最基本的教學形式之一,對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創新的意識與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3]。高職高專教育中,實訓課所占比例較大,這就要求在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提高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

為拓寬學生知識面,筆者對藥物分析實驗內容進行改革。

首先,筆者設計一些基本技能實驗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基本儀器設備的訓練與應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例如通過對鹽酸普魯卡因、葡萄糖及其注射液等一些不同類型的藥物原料或制劑的性狀觀測、真偽鑒別及純度檢查實驗,使學生能夠熟悉并掌握藥物分析中常用的性狀觀測設備及性狀描述術語,了解并掌握藥品真偽鑒別的物理和化學方法,熟悉藥物純度檢查的常規項目及限量的計算,并能熟練規范地進行檢查操作。

其二,筆者還增加了綜合性實驗,主要使學生應用所學知識進行藥品質量控制,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實驗內容主要綜合藥物分析及其相關學科知識,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要求學生進行總結、分析。

如通過對牛黃解毒片及阿司匹林腸溶片等制劑的質量全檢驗實驗,學生能熟悉并掌握藥物分析檢驗工作的程序、項目和過程,為其獨立進行藥品質量的檢驗、藥品質量標準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積累技能。

另外,筆者根據藥物分析方法學的要求以及藥物分析在實際工作總的發展趨勢,安排的七次學生實驗涵蓋了旋光法、薄層色譜法、容量分析法、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等常用藥物質量控制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筆者的最大教學資源來使學生真正掌握實際工作中將會用到的操作,提高動手能力。

3教學方式。

藥物分析課程是一門理論緊密結合實踐,操作性、應用性強的學科,學生普遍反映比較難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在教學中注意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把傳統教學中難以表達、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變化過程、嚴格的技術動作、細微的結構等,通過動畫模擬、局部放大、過程反復演示等手段予以解決,不但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

另外,在學生掌握了有關基本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上,筆者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運用具體生動的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進行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表達等活動,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環境中,進一步提高其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例如:結合目前假藥劣藥給人民群眾健康造成重大損害并受到法律追究的實例,近年來接二連三出現的嚴重藥品事故:廣西半宙制藥集團第三制藥廠生產的“梅花K黃柏膠囊”非法攙入過期的四環素,致湖南株洲中毒58人;安徽華源生物藥業有限公司未按批準的生產工藝進行生產,生產記錄不完整,從而導致欣弗(克林霉素膦酸酯葡萄糖注射液)集中出現患者過敏性休克、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80多例,死亡9例;齊齊哈爾第二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因使用了強毒的工業溶劑二甘醇原料,導致多名患者腎衰竭等。假藥劣藥給國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也給患者與家人帶來無盡的痛苦,最終生產廠家受到了法律的嚴厲制裁。實踐證明,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案例教學法能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考核方式。

為避免“高分低能”現象,筆者對考核方式和成績評定進行改革。期末總評成績包括2部分:一是平時成績,占30%,根據學生實驗課表現及實驗報告、討論分析的情況作出綜合評定。二是期末考試成績,占70%。在理論課試卷設計上,著重主觀題的分量,著重考查基礎知識、基本理論掌握情況和學生知識面。這樣,試卷不再是成績的最終結果,學生學習積極性得以保持,既保證了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又真正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避免了平時不學習、考前突擊現象的發生。

總之,藥物分析課的教學探討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涉及教育思想及觀念的轉變,又涉及教學管理體制的變革;既涉及更新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又涉及平衡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筆者希望通過與同仁們的不斷探討,達到共同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7

五味是藥物基本屬性之一,它是用來闡述藥物功用的一種理論框架,如《內經》云:“甘緩”“酸收”“苦燥”“苦泄”“辛潤”等。辛能散、能行,甘能補、能緩、能和,苦能泄、能燥,酸與澀都能收能澀,咸能軟能下,淡能滲能利。雖然藥物的味與功效特點不是絕對和完全地符合,在古代功效尚未較好地總結出來之前,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地反映藥物的功效特點,因此對當時指導臨床用藥有著積極的意義。由于人們首先了解藥物的主治,然后才逐步總結出功效,早期的本草均基于這種實踐,主要記載各藥的主治病癥。在認識藥物的功效以前,如果掌握了該藥的五味特點,可以增強臨床用藥的準確性。《神農本草經》記載主治“咳逆上氣”藥物有二十余種,卻未指明這些藥物以什么樣的作用治療咳逆上氣。不弄清這些藥物的五味,就是不了解其作用特點,臨床選用藥物只能是襲其用而用,無異于按圖索驥。而古人認識這些藥的五味之后,就可能用辛散者去治療外邪郁閉引起的咳逆上氣,用甘補者去治療肺虛引起的咳逆上氣,用酸收者去治療肺氣不斂引起的咳逆上氣。因此在功效尚未較好地總結出來之前的特定歷史時期,結合五味治療疾病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用藥的盲目性。

1.2五味配伍法在方劑中的應用

隨著中醫藥理論和臨床的發展,藥物的五味由最初只是孤立理解和運用單個藥物的味發展為五味之間的配伍運用和五味配伍理論。將藥物五味的基本屬性融匯貫通于臨床組方配伍中,創立了很多五味配伍法[1],對臨床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1.2.1辛開苦降甘調法

如《傷寒論》五瀉心湯,方用辛、苦、甘配伍,辛可發散、行氣,苦可降下、通泄,二味配伍通中有降,泄中有開,使氣機調暢,升降如常,伍以甘味和中焦,運樞機,攻而不傷正,補而不壅滯,實為調理氣機之大法。采用辛開苦降甘調法往往用于治療病機復雜、寒熱虛實兼見的病證。這種配伍法現代研究較多,臨床應用也較廣泛。

1.2.2辛甘化陽與酸甘化陰法

如桂枝湯用辛味之桂枝配酸味之芍藥,一辛散一酸收,看似相反,實則相輔相成。更合甘草之甘以收辛甘化陽,酸甘化陰之功,于解表發散中寓益陰養營,于和營斂陰時兼扶正散邪,共奏調和陰陽之效。

1.2.3酸甘辛苦合用法

如烏梅丸采用酸辛苦合用法用來治蛔是完全用其五味配伍而獲效,它利用蛔蟲“得酸則靜,得苦則下,得辛則伏”的特性選用烏梅、苦酒之酸,黃連、黃柏之苦,蜀椒、干姜等辛味配伍協同而治蛔。后世根據此方酸與甘合則滋陰。酸與苦合則泄熱,辛與甘合能溫陽,辛與苦合能通降,所以通過加減化裁,靈活應用,治療多種內傷雜病,常獲良效。

1.2.4其它藥味運用和配伍法

如酸味藥隨其所配伍的藥物性味不同而有不同的功效,有“酸寒斂陰”“酸溫澀精”“酸苦涌泄”等多種說法。譬如養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中白芍與生地黃、麥冬與玄參的配伍,可謂“酸寒斂陰”之應用;五子衍宗丸中五味子與菟絲子、覆盆子的配伍,可謂“酸溫澀精”之應用;瓜蒂散中赤小豆與瓜蒂的配伍,可謂“酸苦涌泄”之應用;黃連阿膠湯中白芍與黃連、黃芩的配伍,可謂“酸苦泄熱”之應用。五味間的配伍運用還不僅限于上,在此恕不一一列舉。

【摘要】五味理論在中醫藥學理論和發展中有著積極的意義,也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但是五味學說在理論上和實際運用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文章就五味理論對中醫藥的貢獻和存在之不足分而論之,并就如何揚棄傳統的中藥五味理論提出個人見解。

【關鍵詞】五味中藥

五味是藥性理論的核心之一,藥物的味最初是依據藥物的真實滋味確定的,后來逐漸將藥物的滋味與作用相聯系,并以味解釋和歸納藥物的作用。隨著用藥實踐的發展,一些藥物的作用很難用其滋味解釋,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亦即人們對藥味的獲得有兩種認識,一是以神農嘗百草為代表的口嘗之說;另一種認識就是藥味來源于中醫藥物的功能和藥效。五味理論歷史悠久,在中醫藥學理論和發展中有著積極的意義,也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但是五味學說在理論上和實際運用中出現不少分歧和混亂,存在不少問題。

1五味學說的積極意義

1.1藥物五味可以部分地反映藥物的功效特點

五味是藥物基本屬性之一,它是用來闡述藥物功用的一種理論框架,如《內經》云:“甘緩”“酸收”“苦燥”“苦泄”“辛潤”等。辛能散、能行,甘能補、能緩、能和,苦能泄、能燥,酸與澀都能收能澀,咸能軟能下,淡能滲能利。雖然藥物的味與功效特點不是絕對和完全地符合,在古代功效尚未較好地總結出來之前,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地反映藥物的功效特點,因此對當時指導臨床用藥有著積極的意義。由于人們首先了解藥物的主治,然后才逐步總結出功效,早期的本草均基于這種實踐,主要記載各藥的主治病癥。在認識藥物的功效以前,如果掌握了該藥的五味特點,可以增強臨床用藥的準確性。《神農本草經》記載主治“咳逆上氣”藥物有二十余種,卻未指明這些藥物以什么樣的作用治療咳逆上氣。不弄清這些藥物的五味,就是不了解其作用特點,臨床選用藥物只能是襲其用而用,無異于按圖索驥。而古人認識這些藥的五味之后,就可能用辛散者去治療外邪郁閉引起的咳逆上氣,用甘補者去治療肺虛引起的咳逆上氣,用酸收者去治療肺氣不斂引起的咳逆上氣。因此在功效尚未較好地總結出來之前的特定歷史時期,結合五味治療疾病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用藥的盲目性。

1.2五味配伍法在方劑中的應用

隨著中醫藥理論和臨床的發展,藥物的五味由最初只是孤立理解和運用單個藥物的味發展為五味之間的配伍運用和五味配伍理論。將藥物五味的基本屬性融匯貫通于臨床組方配伍中,創立了很多五味配伍法[1],對臨床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1.2.1辛開苦降甘調法

如《傷寒論》五瀉心湯,方用辛、苦、甘配伍,辛可發散、行氣,苦可降下、通泄,二味配伍通中有降,泄中有開,使氣機調暢,升降如常,伍以甘味和中焦,運樞機,攻而不傷正,補而不壅滯,實為調理氣機之大法。采用辛開苦降甘調法往往用于治療病機復雜、寒熱虛實兼見的病證。這種配伍法現代研究較多,臨床應用也較廣泛。

1.2.2辛甘化陽與酸甘化陰法

如桂枝湯用辛味之桂枝配酸味之芍藥,一辛散一酸收,看似相反,實則相輔相成。更合甘草之甘以收辛甘化陽,酸甘化陰之功,于解表發散中寓益陰養營,于和營斂陰時兼扶正散邪,共奏調和陰陽之效。

1.2.3酸甘辛苦合用法

如烏梅丸采用酸辛苦合用法用來治蛔是完全用其五味配伍而獲效,它利用蛔蟲“得酸則靜,得苦則下,得辛則伏”的特性選用烏梅、苦酒之酸,黃連、黃柏之苦,蜀椒、干姜等辛味配伍協同而治蛔。后世根據此方酸與甘合則滋陰。酸與苦合則泄熱,辛與甘合能溫陽,辛與苦合能通降,所以通過加減化裁,靈活應用,治療多種內傷雜病,常獲良效。

1.2.4其它藥味運用和配伍法

如酸味藥隨其所配伍的藥物性味不同而有不同的功效,有“酸寒斂陰”“酸溫澀精”“酸苦涌泄”等多種說法。譬如養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中白芍與生地黃、麥冬與玄參的配伍,可謂“酸寒斂陰”之應用;五子衍宗丸中五味子與菟絲子、覆盆子的配伍,可謂“酸溫澀精”之應用;瓜蒂散中赤小豆與瓜蒂的配伍,可謂“酸苦涌泄”之應用;黃連阿膠湯中白芍與黃連、黃芩的配伍,可謂“酸苦泄熱”之應用。五味間的配伍運用還不僅限于上,在此恕不一一列舉。

1.3五味間接作用對治法的發展和應用

五味學說中對五味間接作用之認識對中醫治法和臨證組方思維也有重要啟示。如“辛潤”之說,《素問·藏氣法時論》指出:“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對此,后世醫家除注經釋義外,又逐漸演變成一種藥性功效—辛潤。王冰所謂“辛性津潤”“辛亦能潤能散”始把辛潤引到藥性理論上,由此得出辛味藥不僅能散,且能潤。五味功效應是五味中各類藥物的直接功效作用的總結與概括,如辛能散、能行,而辛潤則是通過辛味藥的行散作用間接產生的潤養效果。辛借其行散作用能宣肺祛邪,助肺通調水道,布津潤燥;宣散風邪,邪祛燥解;宣暢氣血津液,助陽氣化,疏通腠理,布津行液而間接產生潤養效果。由于潤并非辛味藥的直接功效,而實際為潤燥的一種方法,因此,辛潤應納入治則治法理論體系中研究和應用。“辛以潤之”是《內經》對腎燥提出的一種治法。然燥不應局限于腎,如擴大辛味藥的治燥范圍,“辛以潤之”是指以辛味方藥,使某些燥證得陰液滋潤、濡養的方法,可稱之辛以潤燥法,簡稱辛潤法。如治療外感涼燥證之杏蘇散未用潤燥養陰之品,只是以辛散之品輕宣涼燥,理肺化痰,使外邪去,津液敷布正常而燥證自解。又如“苦能堅陰”,實為利用苦味之清瀉作用,使火熱去而保真陰,故堅陰也是苦味之間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苦能堅陰”之說提示醫者在治療陰虛火旺證時,不能一味滋陰,還須考慮使用清熱瀉火法或配合清熱瀉火之品如黃柏、知母等,使火熱去而不能繼續傷陰,如知柏地黃丸。

2五味學說在理論上和實際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2.1傳統記載與實際味感不符

造成本草所載藥物的味與實際味感不符的主要原因有3種[2]:一是所選藥物的品種來源、產地、采收季節或藥用部分不同;二是因為“五味”無客觀統一的標準,由于嘗辨方法及個人味覺器官差異等所造成;三是本草所載藥物之味,不單是通過味覺器官嘗辨出來的,而有的是后世醫藥學家根據藥物的作用而推測確定的。后者,是造成與口嘗不符的最主要原因,因為五味自歸納藥物作用之后,便漸漸成為說理工具,所以人們往往根據藥物的作用而確定其味。如凡有發表作用的藥物,便認為有辛味;有補益作用的藥物便認為有甘味等等。這樣便出現了本草所載藥物的味與實際味道不符合的情況。例如《天寶單方圖》謂:“味辛”,實則苦淡等。由于歷代醫學家對于確定藥物味的依據不統一,所以還出現了同一藥物而各家記述不一的情況。如天南星一藥,《本經》謂其“味苦”;《吳普本草》謂其“辛”;《藥性論》又謂其“味甘”。這些情況不僅使初學者感到茫然不解,而且也是中藥學中的一大缺點。

2.2藥物的味感程度不明確

藥物的味感程度多用“極”“大”“甚”或“微”等以示區別。但這些程度區別只是相對的,并無客觀統一標準。所以各家在記述每一藥物時也就不統一了。如大薊,《藥性論》謂其“味苦”,《本草匯言》謂其“微苦”。又如黃連,《本經》稱其“味苦”,《本草正義》稱其“大苦”,《唐本草》則稱其“極濃苦”。這些似是而非的標準是不夠合理的,有待于制定統一客觀的標準。

2.3中藥味感與五臟的聯系無明顯規律性

祖國醫學認為,中藥五味與五臟有著密切的關系。《內經》中明確指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后世醫藥學家也均以此為準,并將其作為中藥歸經、臨床用藥的理論依據。然而中藥學理論表現內容并不全是如此,而且從臨床實踐來看,這種某味藥專入某臟的理論與客觀實際相差甚遠。曾有學者[3]將現行《中藥學》(第5版)教材中所記載的味道單一的270種藥物進行了歸經方面的統計,結果酸味專入肝系者占11%;苦味專入心系者占1.14%;甘味專入脾系者占5.81%;辛味專入肺系者占10.29%;單一的咸味藥卻無一種專入腎系。也有學者[4]用電子計算機建立《中藥大辭典》數據庫,從中篩選五味和歸經2項俱全者。進行統計,結果發現辛味應入肝、脾、肺經,苦主入肝經,甘味應主入肝、脾經,酸味主入肝、脾、肺經,部分入腎經,咸味應主入肝、腎經,部分還入肺經。可見,五味入五臟的理論雖有其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但由于受當時歷史條件的局限,難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我們不可不加分析地沿用,而應采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和提高。

2.4效味關系與實際不符

五味的作用實際上是藥物的功效總結出來的,體現了味與功效的聯系,因而應具有規律性。然而,與實際不符者亦不少,如辛味能散能行,而具有辛味的灶心土、磁石、韭子等卻既不能散(散風解表)亦不能行(行氣、行血)。另一方面,能散能行卻非辛味獨具,如蟬蛻味甘,卻能疏散風熱;川楝子味苦,卻能行氣止痛;赤芍味苦,卻能行血祛淤。再如車前子,《神農本草經》言其味甘“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本草綱目》言其“主暑濕瀉痢”,很難看出其功效與甘味之間有何聯系。效味關系除了有不一致性之外,部分藥物作用甚至正好相反,例如辛味的益智仁、肉豆蔻等不僅不具備散和行的作用,反而具有收斂固澀止瀉的作用,而甘味的桑白皮、玉米須等不僅不補反而利水。有學者[5]對現行《中藥學》6版教材中所記載的味道單一的219種藥物進行了功效與藥味作用一致性的統計,結果具備行、散功能與辛味藥物的數量關系為75.81%(45/62);具備補、緩功能與甘味藥物的數量關系為48.57%(34/70);具備泄、燥功能與苦味藥物的數量關系為75.81%(47/62);具備軟、下功能與咸味藥物的數量關系為27.27%(6/22);酸味藥物數量過于少,故不作分析。由于味與功效之間存在聯系不夠緊密甚或沒有聯系的現象,因而許多藥物的功效不能用其味來解釋,人們在用五味來說明藥物功效時常有所取舍,有不具規律性或牽強之嫌。五味在說明藥物功效方面卻沒有明顯的特征,這不能不說是五味理論的不足。應用五味論藥時出現的隨意、不規范現象,與此不無關系。

3解決中藥五味理論存在問題和不足的設想

從上可知,在功效尚未較好地總結出來之前的特定歷史時期,結合五味治療疾病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用藥的盲目性。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功效已經較好地總結出來的當今時代,可以用藥物的功效來指導臨床用藥,因此五味對臨床的指導意義已有下降的趨勢。但是五味配伍法如辛開苦降、辛甘化陽法至今在臨床中的應用仍有重要指導意義,五味學說中一些對五味間接作用之認識對中醫治法和臨證組方思維也有重要啟示。但五味理論也存在著不少以上所述之問題和不足,對此我們不但要予以正確認識,而且應該結合實際需要加以完善五味理論。五味理論存在的各種問題和混亂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五味的的確定依據包括了滋味和作用兩方面,由于藥物滋味和作用并無本質聯系,兩者之間并無嚴密的對應關系,因而五味學說在理論上和實際運用中出現不少分歧和混亂。如何解決這種現狀,筆者結合目前臨床實際需要提出設想:五味應該明確區分藥物的真實滋味和代表功效的味(簡稱效味),將滋味和效味分列,或者只保留滋味作為藥物特性之一,而將效味去之,其理由有四:其一,回復五味的本意,因為味的確定最初是依據藥物的真實滋味。其二,效味對臨床用藥的指導價值降低。由于大部分功效已經較好地總結出來,可以用藥物的功效來指導臨床用藥,再列一些代表功效而真實滋味并無的味意義不大,尚有畫蛇添足之嫌。其三,分列滋味和效味,或只保留滋味,可以減少五味學說在理論和運用中的混亂。其四,可以有助于臨床用藥,醫生在臨證組方選藥時可根據藥物的滋味,考慮不同人群的口味特點選用適宜的藥物。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治療手段的多樣化,生活質量的提高,部分人對中藥的口感要求也相應提高,不愿意服用一些過苦過辛的藥,因此醫生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還要考慮不同人群的口味特點選用藥味適宜的藥物。如小兒用藥宜盡量選用味甘淡和味感較弱的藥物,以利于服用。

綜上所述,盡管五味理論存在不足和指導價值的降低,但五味理論在中醫藥學中應用的時間長,涉及的范圍廣,至今在反映藥物特征、概括治法及配伍組方等實踐中,仍有一定的意義。因此,如何揚棄傳統的中藥五味理論,值得我們思考。

【參考文獻】

[1]梅明.從張仲景組方法度談四氣五味配伍法[J].河南中醫藥學刊,1996,11(2):17.

[2]王紀常,張先芬.中藥味感論析[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4,13(3):3.

[3]王玉川.五臟,五行,五味及其他(三)[J].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8,11(3):527.

[4]李盛青,黃兆勝,劉明平,等.五味與五臟歸經關系探討[J].中醫研究,2000,13(5):5.

篇8

【關鍵詞】 藥物分析 掩蔽

藥物分析中常常存在共存的其它組分,這些共存組分往往會干擾被測藥物的分析,為此經常采用掩蔽方法來消除共存組分的干擾。談到掩蔽,一般教科書[1]都認為,掩蔽方法按反應類型有配位掩蔽法、氧化還原掩蔽法和沉淀掩蔽法,而事實上在藥物分析中掩蔽不僅僅只有上述 3 種類型,還包括其它的掩蔽類型。筆者認為藥物分析中的掩蔽類型可以分為干擾組分掩蔽法和被測組分掩蔽法。下面分別加以討論,以供參考。

1 干擾組分掩蔽法

傳統的使用掩蔽劑掩蔽共存干擾離子的方法是在實際測定中最常用的一類方法,通常應用掩蔽劑與共存干擾離子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沉淀反應和配位反應[1]。而在藥物分析中使用掩蔽劑掩蔽共存干擾組分,此干擾組分可能是離子或化合物,掩蔽反應也不一定是上述3種類型的掩蔽反應,實際藥物分析工作中某些有機反應(如加成反應、Schiff反應和酰化反應等)也可以用作掩蔽反應。

1.1 干擾組分的加成反應掩蔽法使用掩蔽劑與共存干擾組分發生加成反應來掩蔽共存干擾組分而消除干擾的方法叫加成反應掩蔽法。如在光度滴定法[2]測定藥物制劑中的抗壞血酸時,NaHSO3有干擾,可以用丙烯腈與其發生加成反應,掩蔽反應為:NaHSO3 + H2C=CHCN = NCCH2CH2SO3Na,通過加成反應生成了不干擾抗壞血酸測定的化合物。又如在維生素C注射液中添加有亞硫酸氫鈉作抗氧劑,在用碘量法測定維生素C時可以有丙酮掩蔽亞硫酸氫鈉[3],其掩蔽反應為:

NaHSO3+CH3COCH3=CH3C(OH)(SO3Na)CH3。再如在安乃近注射液中添加有焦亞硫酸鈉,在用碘量法測定安乃近時可以有甲醛掩蔽焦亞硫酸鈉[3],其掩蔽反應如下:

Na2S2O5 + H2O = 2 NaHSO3NaHSO3 + HCHO = H2C(OH)(SO3Na)

1.2 干擾組分的Schiff反應掩蔽法 使用掩蔽劑與共存干擾組分發生Schiff反應來掩蔽共存干擾組分而消除干擾的方法叫Schiff反應掩蔽法。例如二甲胺都是醫藥工業上的合成原料,其中二甲胺常常有甲胺存在,在使用標準鹽酸作為滴定劑的酸堿滴定測定二甲胺含量,可利用水楊醛與甲胺的Schiff反應生成了水楊醛縮甲胺Schiff堿,從而消除了甲胺對測定二甲胺的影響[4]。

1.3 干擾組分的酰化反應掩蔽法使用掩蔽劑與共存干擾組分發生酰化反應來掩蔽共存干擾組分而消除干擾的方法叫酰化反應掩蔽法。例如二甲胺是醫藥工業上的合成原料,其中二甲胺常常有三甲胺和甲胺存在,為了測定三甲胺的含量,可以乙酸酐為掩蔽劑,與二甲胺和甲胺發生酰化反應,用鹽酸標準液滴定三甲胺從而準確測定三甲胺的含量[5]。又如N,N-二甲基芐胺也是醫藥工業上的合成原料,其中常常混有N-甲基芐胺和芐胺存在。為了測定N,N-二甲基芐胺的含量,可以乙酸酐為掩蔽劑,與N-甲基芐胺和芐胺發生酰化反應,在冰醋酸介質中結晶紫作指示劑,用高氯酸標準液滴定N,N-二甲基芐胺從而準確測定N,N-二甲基芐胺的含量[6]。

2 被測組分掩蔽法

以使用掩蔽劑掩蔽被測組分從而消除干擾組分對測定被測組分影響的方法叫被測組分掩蔽法。這類方法有氧化還原掩蔽法、堿處理掩蔽法和Schiff反應掩蔽法等。

2.1 被測組分的氧化還原掩蔽法

利用被測組分的氧化還原特性,掩蔽劑與其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不與干擾組分其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從而消除干擾的方法叫被測組分的氧化還原掩蔽法。例如:維C銀翹片中維生素C的測定如果采用直接紫外光度法,則其共存組分撲熱息痛有強烈的干擾,可用本底校正法消除撲熱息痛的干擾并準確測定維生素C含量[7],其原理是利用過量的Fe3+氧化維生素C使維生素C的紫外吸收消失,剩余的Fe3+用F-掩蔽,用紫外光度法在264 nm處測定維生素C。這里掩蔽的是被測組分維生素C,而共存干擾組分撲熱息痛未被掩蔽,撲熱息痛紫外吸收未變,因此本例也屬于氧化還原掩蔽法,只不過是掩蔽了被測組分維生素C,也利用了配位掩蔽法掩蔽剩余的Fe3+。也有利用Cu2+作為被測組分維生素C的氧化還原掩蔽劑,而建立維生素C的測定方法[8]。

2.2 被測組分的堿處理掩蔽法利用堿性溶液(如氫氧化鈉溶液)與被測組分發生堿解反應,但不與干擾組分反應,從而消除干擾的方法叫被測組分的堿處理掩蔽法。如利用氫氧化鈉溶液處理維生素C,利用處理前后維生素C在264 nm處的的紫外吸收消失來測定維生素C的含量[9]。又如利用氫氧化鈉溶液處理甲硝唑和苯酰甲硝唑,利用處理前后甲硝唑和苯酰甲硝唑在276 nm處的紫外吸收消失可在來測定甲硝唑和苯酰甲硝唑的含量[10]。再如利用蟾毒內脂類成分結構相似,其乙醇溶液加堿水解導致其紫外吸收光譜發生顯著變化,可在波長297 nm處測定水解前后的吸收度差值A與蟾毒內脂的濃度呈線性關系,據此對蟾酥及其制劑中蟾毒內酯進行定量測定,而堿水解時處方中的其它成分無影響[11]。

2.3 被測組分的Schiff反應掩蔽法利用被測組分分子的伯胺基能與醛基縮合反應產生Schiff堿來消除干擾的測定方法叫被測組分的Schiff反應掩蔽法。例如二甲胺都是醫藥工業上的合成原料,其中二甲胺常常有甲胺存在,在使用標準鹽酸作為滴定劑的酸堿滴定測定二甲胺樣品中甲胺的分析方法就是利用了水楊醛與甲胺的Schiff反應生成了水楊醛縮甲胺Schiff堿,從而消除了二甲胺對測定甲胺的影響[4]。

總之,藥物分析中掩蔽的涵義應該是廣泛的,它是指在被測定的供試品溶液中加入某種試劑(掩蔽劑)與干擾組分或被測組分反應,從而消除干擾組分對測定被測組分影響的方法。

【參考文獻】

[1]華東理工大學化學系,四川大學化工學院.分析化學,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2.

[2]Ashutosh Srivastava, Sunil Kumar Singh.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C in chemical, pharmaceutical and biological samples by spectrophotometric titrimetry with o-diacetoxyiodobenzoate[J].Analyst,1988,113:259.

[3]劉文英. 藥物分析,第5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7.

[4]李秋小,侯素珍.二甲胺中甲胺含量的測定[J].日用化學工業,1994,24(5):32.

[5]李秋小,侯素珍. 二甲胺中三甲胺含量的分析[J]. 日用化學工業,2000,30(5): 50.

[6]田俊艷,宮春紅. N,N-二甲基芐胺含量的測定[J].天津化工, 2000, 6:33.

[7]馬衛興.制劑中抗壞血酸的本底校正測定[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1994,25(6):269.

[8]譚廷華, 丁東寧. 直接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抗壞血酸的本底校正法[J].藥物分析雜志,1991,11(1):26.

篇9

關鍵詞:生物醫藥;上市公司;實例研究;資本融資環境;資本市場

自1993年6月29日我國第一家醫藥公司—哈醫藥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至2009年3月我國共有醫藥上市公司100家,醫藥板塊作為朝陽產業廣受投資者關注。醫藥上市公司已成為我國醫藥行業中具有一定規模和市場競爭能力的優勢群體,成為我國醫藥產業發展的主力。其中屬于生物醫藥領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醫藥行業的18%,代表了目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利用資本市場的總體狀況。筆者將對這18家生物醫藥上市公司進行資本市場利用現狀的實證分析,以期對利用資本市場促進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1生物醫藥產業上市公司總體發展概況

生物醫藥是一個投入相當大的產業,前期的研究開發與后期的產業化都需要雄厚的資金作為保障。生物醫藥業的發展需要資本市場為其注入資金、專業技術和人才等多種現代生產要素。生物醫藥公司上市是走向資本市場利用的有效途徑,上市后的生物醫藥公司可成為龍頭企業,擁有組織制度優勢、市場組織優勢以及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優勢。

至2008年底,我國已有18家生物醫藥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發行股票,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籌集到大量生物醫藥業發展資金,同樣也說明我國生物醫藥業目前對資本市場的利用主要是通過股票市場進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醫藥類公司—四環生物上市以來,深、滬A股市場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的數量不斷增加,迅速發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從最初的9億元增長至44.08億元,增長了3.9倍。可見,生物醫藥業類公司整體籌資能力在不斷增強,生物醫藥業的投入不斷加大,有力推動了我國生物醫藥業的發展。

2生物醫藥產業上市公司資本經營情況分析

生物醫藥類企業發行上市進入證券市場,打開了通往資本市場融資的道路,為生物醫藥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積極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資本運營,為生物醫藥業的產業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融資環境,企業實力不斷增強,業績穩定增長,為各公司上市后實施配股或發行債券創造良好條件。適時分析該類上市公司的資本運營情況,結合企業實際、經濟發展內在要求以及資本運營的規律,發現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適時進行資產調整與重組,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對于該類上市公司持續利用資本市場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2.1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分析

2002-2007年,我國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總體呈穩步增長趨勢(見圖1)。2002年平均每個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為3.267億元,占醫藥類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已達到4.291億元,占的醫藥類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長0.205億元,年增長率為5.89%。其中,長春高新、北海國發、交大昂立、錢江生化、星湖科技、誠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在4億元以上,收入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行業平均水平3.842億元,年平均增長7.119億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營業務收入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長僅2.102億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營業務收入方面,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較大幅度增長,而大多數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徘徊在2億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凈利潤為0.149億元,占醫藥行業整體水平的23.97%,變化范圍在0.01-0.31億元之間,年際間有較大的變化幅度。北生藥業、銀廣夏、深本實、四環生物、長春高新等5個公司的平均年凈利潤為負值,萊茵生物、達安基因、交大昂立、誠志股份、四環藥業、上海萊士、天壇生物、雙鷺藥業、華蘭生物、科華生物等10個公司的平均年凈利潤為0.519億元,是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見,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年際間存在明顯波動,體現出一定的風險性特點,但超過一半以上的該類企業仍然可以獲得較大的凈利潤。

結合圖1來看,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別是兩個逐年增長的過程。但在18家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凈利潤都明顯高于行業平均水平,這些公司應該屬于本行業的優勢企業。但其主營業務收入雖逐年增長,凈利潤卻依然存在年度間的大幅增減變化,說明其年際間存在明顯的成本增減變化。

2.2凈資產收益率分析

凈資產收益率反映企業自有資金投資收益水平和資本運營的綜合效益,是企業獲利能力的核心指標。該指標越高,企業自有資本獲取收益的能力越強,運營效益越好,對企業投資人和債權人權益的保證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間有明顯差異。但誠志股份、達安基因、天壇生物、萊茵生物、華蘭生物、雙鷺藥業、科華生物、上海萊士等8個公司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6.83%,公司之間的差異范圍在5%-35%之間,年際變化幅度為12%-22%,屬于具有穩定凈資產收益的企業。而四環藥業、北生藥業、深本實、長春高新、四環生物、星湖科技等6個公司的年際間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負值,屬于自有資本獲取收益能力和資本運營效益較差的公司。說明生物醫藥上市公司之間、年際之間其資本收益和資本運營效益存在差異,也是其經營風險的體現。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業普通股股東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業利潤和承擔的企業虧損,是衡量上市公司獲利能力時最常用和綜合性較強的財務分析指標。每股收益越高,說明公司的獲利能力越強。2002-2007年我國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為0.13元,年際間變化范圍在

-0.06-0.23元之間,公司間變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間;其中上海萊士、雙鷺藥業、華蘭生物、科華生物、萊茵生物、達安基因、天壇生物、誠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個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醫藥業平均水平,達到平均每股收益為0.45元,公司間變化范圍在0.13-1.01元之間,年際間變化范圍在0.33-0.47之間。但深本實、北生藥業、銀廣夏、四環藥業、長春高新、四環生物等6個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為負值,星湖科技、北海國發和錢江生化等3個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僅0.02-0.06元,遠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凈資產是上市公司年末凈資產(即股東權益)與年末普通股總數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凈資產為2.16元,年際間在1.75-2.57元/股之間波動,公司之間的差異范圍在-3.24-4.23元/股之間。除了深本實和ST銀廣夏的為負值外,其余公司的均為正值,其中雙鷺藥業、交大昂立、華蘭生物等12個上市公司的每股凈資產高于生物醫藥行業整體平均值,年際間變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間,公司間差異范圍為2.31-4.23元/股之間。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間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資本運營,總體呈現出穩定發展的趨勢,但是生物醫藥公司之間和年際間存在明顯差異,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均比較高,顯示出穩定的高水平發展優勢,其資本經營狀況良好。

2.4我國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的市場潛力分析

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與其他行業類上市公司比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場增長潛力。因為投資者投資股市除了希望獲得眼前的穩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業的高成長性和具有良好的未來發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收益、高風險特征的生物醫藥類高新技術產業,必將是投資者投資追逐的熱點領域。

(1)生物醫藥業是典型的高新技術產業。生物技術是當前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一個熱點,生物醫藥作為生物技術開發應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醫藥研發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因此,高科技與資本對接,為生物醫藥類企業提供誘人的發展空間。作為典型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生物醫藥產業既有很高的投資收益和廣闊前景,技術創新活動又充滿風險性。但是風險往往與機遇并存,這也是風險投資的魅力所在。只不過在投入生物醫藥技術創新活動時,企業經營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來進行風險控制即可盡可能地避免之。

(2)獲利能力與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關。從每股收益來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醫藥上市公司具有獲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業績,年平均每股收益達到0.45元,明顯高于醫藥行業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為負值,盈利能力較差。說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資本運營好的公司可以獲得明顯高于醫藥行業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對于投資選擇來說這也是風險性的一種體現。

(3)資產負債率較低,凈資產收益率較高。除深本實和銀廣夏兩個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醫藥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為41.62%,明顯低于醫藥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60.83%。2002-2007年醫藥行業的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0.64%,而生物醫藥業為3.53%,其中近半數的上市公司更達到了16.83%。可見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在醫藥行業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綜上所述,約30%-50%的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在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等指標方面明顯高于該類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屬于本行業的優勢企業,具有良好的資本運營和獲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際間的差異也是影響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資本市場利用潛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的優勢分析

2003-2007年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9572.78萬元,是非上市生物醫藥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潤為5624.29萬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國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的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都比遠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說明生物醫藥類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的優越性。

3結語

目前我國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積極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資本運營,為生物醫藥業的產業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融資環境,企業實力不斷增強,業績穩定增長,為各公司上市后實施配股或發行債券創造良好條件。

2002-2007年,我國生物醫藥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資本運營,總體呈現出穩定發展的趨勢,其中約30%-50%的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在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等指標方面明顯高于該類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屬于本行業的優勢企業,具有良好的資本運營和獲利能力;除開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際間的差異也是影響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資本市場利用潛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醫藥業是典型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投資者投資追逐的熱點領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資本運營好的公司可以獲得明顯高于醫藥行業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數生物醫藥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較低,凈資產收益率較高。因此,我國的生物醫藥企業具有良好的市場潛力。我國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的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都比遠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說明生物醫藥類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

1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200……全8[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2國家發改委.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篇10

山藥又稱淮山、山薯、薯蕷、大薯,原產亞洲熱帶地區。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地下肉質塊莖供食,喜溫暖濕潤,忌積水,怕干旱。山藥為中藥、蔬菜兼用,營養豐富,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質、B族維生素、VC、V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膽汁堿、尿囊素等。作為中藥可以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腎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抗肝昏迷、延年益壽。一般產值9萬元/hm2左右,與其他作物進行周年間作套種產值可達15.0~22.5萬元/hm2。

1生物學特性

山藥為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莖細長,葉對生或3葉輪生,1m以上,葉片心臟形或箭頭形,葉腋間常生1個珠芽(氣生塊莖),亦稱零余子(山藥蛋),可用來繁殖和食用。地下肉質塊莖,分為棍棒狀、掌狀和塊狀3類,表皮粗糙呈淡黃褐色或黑褐色,表面密生細須根,春季自塊莖上生不定芽,肉白色或淡紫色。夏季開花,花單生,乳白色少有結實,都行塊莖繁殖。雌雄異株,穗狀花序,雌花序下垂,雄花序直立,花小,黃綠色。果實有三棱,呈翅狀,成熟后枯黃色。山藥要求高溫,干燥氣候,塊莖10℃開始萌動,生長適溫為25~28℃,在20℃以下生長緩慢,葉蔓遇霜則枯死,短日照能促進塊莖和零余子的形成。

2高產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

當前栽培的山藥品種主要有2類:一是普通種,通常又叫家山藥,二是大薯又叫田薯。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種有淮之、農大短山藥1號等。

2.2土地選擇

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松軟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塊,要求上下土質一致,如下層有較薄的黏重土層,挖溝時挖去,也可種植。土壤以微酸到中性為宜。山藥不能連作,一般應隔3年輪作1次。

2.3種子處理,培育壯苗

應采用零余子(俗稱山藥蛋、山藥豆)和山藥塊莖段作種。種前需曬種1周以上,促進種子內部物質的轉化,打破休眠,殺滅種子表面的病菌。零余子晾曬至表皮呈灰綠色,上面有很多疙瘩突起,用手剝開表皮可見紫綠色的肉。山藥塊莖段晾曬至傷口向內萎縮,并從斷面中間裂開。4月上中旬選擇較肥沃的土壤摻以腐熟農家肥進行集中催芽育苗,可采用10cm×20cm的窩行距,待苗高10cm左右便可移植大田。

2.4栽植

挖溝栽植時,首先把溝內20cm深的熟土取出放在溝兩邊,溝寬30cm,再繼續將溝下40cm深的土層挖松,將拌勻的腐熟農家肥15.0~22.5t/hm2、磷肥750kg/hm2、碳銨450kg/hm2、硫酸鉀375kg/hm2施入其上,并稍加翻挖,最后把溝兩邊的熟土提到溝上,培成寬30~35cm、高20cm的土壟,再將繁育好的山藥苗栽植在土壟上。一般栽4.5~7.5萬株/hm2,水肥條件好,密度宜小。為了便于搭架、田間管理和通風透光,宜采用寬窄行相間栽植,如100cm×70cm×25cm,栽4.65萬株/hm2;或80cm×50cm×25cm,栽6萬株/hm2。2.5常見的栽培模式

常見的栽培模式有:韭菜與山藥套種、玉米與山藥間套種、蠶豆與山藥套種等模式。蠶豆與山藥套種,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整地點蠶豆,來年3月到4月收蠶豆栽山藥,效益可達15萬元/hm2;韭菜與山藥套種,效益可達18萬元/hm2;玉米與山藥間套種高效立體栽培,周年可生產蔬菜,效益更高,可達22.5萬元/hm2以上。

2.6噴施生長調節劑,控徒長,促高產

多效唑對山藥藤蔓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表現為節間縮短、藤蔓粗壯、葉色濃綠、葉片增厚、頂端新生側枝減少、花蕾發育不良、零余子生長受抑,能使山藥增產10%以上。噴施多效唑的最佳時期在山藥藤蔓滿架,現蕾開花初期,均勻噴施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生長過旺的田塊可多噴1次,間隔1周。

2.7搭架通風透光

山藥是藤本右旋攀緣性植物,任其自然生長不利于通風透光和產量提高。搭“人”字架應在藤蔓生長到50cm以上進行,支架頂端用架材連接,并用繩子扎牢,以提高支架的撐力和抗風能力,防止倒架。搭架能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植株中下部葉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架內的濕度,減少病害,從而提高山藥產量。一般架高在2m左右。

2.8重施鉀肥,促進塊莖膨大

山藥喜有機肥,從播種到發棵都可鋪施。在生長前期以藤蔓生長為主,應適當供應速效氮肥,進入塊莖生長旺期,要重視氮、磷、鉀的配合施用,特別是重視鉀肥的施用,以促進塊莖膨大和物質積累。生長后期要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藤蔓徒長。一般使用的鉀肥有硫酸鉀、磷酸二氫鉀、生物鉀肥等。在山藥生長期內,一般需分次追施硫酸鉀600kg/hm2,

才能達到較好的高產效果。生長后期結合防病治蟲,根外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還可達到保葉防早衰的目的。

2.9病蟲害防冶

2.9.1病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白銹病、褐斑病。白銹病于春季發生,褐斑病于夏季發生。防治方法:①搭支架,使通風良好,不能在陰濕積水的地方種植;②用波爾多液(1∶1∶140)或多菌靈800倍液噴霧防治。

2.9.2蟲害防治。蟲害主要有蠐螬、地老虎,咬食根部。防治方法:①結合整地施入辛硫磷或毒死蜱顆粒劑;②發生時用毒餌誘殺或藥液灌根等。

2.10防止畸形山藥的形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峙县| 札达县| 玉山县| 铜陵市| 福建省| 商洛市| 桃园县| 江北区| 马关县| 青海省| 湖口县| 阿尔山市| 乾安县| 新绛县| 麻阳| 波密县| 沭阳县| 桃园县| 东乡县| 兴国县| SHOW| 天等县| 即墨市| 孟村| 岐山县| 松原市| 嘉禾县| 浑源县| 双流县| 安平县| 丽水市| 雷波县| 盖州市| 衡东县| 疏勒县| 嘉祥县| 师宗县| 北安市| 竹山县| 勐海县| 安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