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戰略性新興產業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4-06 18:52:4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戰略性新興產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戰略性新興產業論文

篇1

1.1戰略性新興礦產的內涵國內外學者對于戰略性新興礦產概念的研究不可勝數,張福良、何賢杰等[4]對其進行了較為完整的總結,并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將“戰略性新興礦產”定義為:在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社會發展階段,由新技術革命導引,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可持續發展和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求的新能源礦產、新材料稀有礦產和新功能礦產。筆者在前人定義的基礎上認為戰略性新興礦產應該具備以下特征:①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②應用領域尚未完全開發且目前消費主要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③在新興產業中應用的可替代性差。

1.2戰略性新興礦產的分類戰略性新興礦產目錄的界定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前提性、基礎性工作,是制定戰略性新興礦產發展戰略、規劃和有關法規、技術標準的基礎,是一個戰略層面的問題[5]。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發改委公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將戰略性礦產與七大新興產業分別對應,初步制成表1。需要指出的是,表中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所涉及礦產資源的總結尚不完全,有待進一步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的礦產資源范圍廣泛,將各礦種與上述戰略性新興礦產應具備的特征一一對應,考慮到大宗礦產的應用歷史悠久且其消費并非集中在新興產業,不完全符合特征,因此本文未將其納入戰略性新興礦產的范疇。將剩余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礦產劃分為四類。①稀有金屬:稀土、鎢、鉬、鉭、鈮、鋯、銦、鍺、鎵、鈷、鋰、鈦等;②貴金屬:銀、鉑族元素;③非金屬礦產:硅、硼、石墨、高嶺石、金剛石等;④新能源:天然氣水合物、頁巖氣等。應當注意,戰略性新興礦產的概念是動態可變的,因此其礦種的選擇應根據技術革新、資源勘查開發及市場供需形勢等因素定期進行重新厘定。

2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的形勢

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的礦產資源種類豐富,相對于大宗礦產而言,稀有金屬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新興產業,且在新興領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以及長期存在的資源剛性需求,這類稀有金屬因為新興產業的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6],其發展空間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需求息息相關。本文將重點分析幾種典型稀有金屬的資源分布及供需特點,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相關資源戰略提供依據。分析表2數據,總結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存在以下特點。1)資源分布不均,供應高度集中。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普遍存在因資源分布不均勻而導致的產地單一特點,九種礦產的三大資源國儲量之和占全球總儲量的平均比例為77%,產量平均比例為76%,供應呈現高度集中的形勢,存在安全隱患。2)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呈現供需分離的格局。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的供應主要來自中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南非等國,消費則集中在中國、美國、日本及其他亞洲和歐洲國家,打破了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僅作為初級原料供應者的格局,隨著全球多領域新技術的不斷融合創新,部分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的消費版圖正在悄然改變。3)中國戰略性新興礦產的品種比較齊全。中國是礦產資源大國,據美國地調局數據,表2所列戰略性新興礦產中儲量排名第一的有稀土、鎢、鈦、鎵、銦,其中鎢、鎵和銦的儲量占比均在50%以上;鋰和鍺的儲量排名全球第二,分別為27%和41%;鋯和鈷的資源比較短缺。綜合來看,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礦產種類比較齊全,在國際競爭中有一定的優勢地位。4)中國對戰略性新興礦產的需求很大。上述戰略性新興礦產的消費大國行列中均可發現中國的身影,其中全球稀土、鎢、鋰、鋯、鈷的第一消費國都是中國,可見中國對戰略性新興礦產的需求強勁。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的鋯、鈷均屬短缺資源,二者的儲量占全球比例僅為1%,而中國卻是全球最大的鋯、鈷消費國,消費量分別占全球的53%和32%,巨大的供需缺口導致這兩種資源的對外依存度極高,對相關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十分不利。

篇2

第一,財政政策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需要高額的資金投入,現有財政政策支持的主要手段為財政補貼,包括直接補貼、貸款擔保、財政貼息、研究與開發委托費和財政基金等形式。政府部門通過財政補貼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金融部門對其技術創新項目的投入。通過財政補貼來滿足金融部門盈利的需求,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通過金融融資來滿足其技術創新項目的資金需求。除財政補貼外,稅收也是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稅收優惠來降低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技術創新研發成本,降低創新風險,促進技術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第二,財政政策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培育。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普遍存在成本較高而消費市場認同度低的問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培育也相應地成為其自身發展的瓶頸。通過財政政策中的政府采購拉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品需求,有利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市場。

第三,財政政策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源利用。資源的利用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內的現有資源能耗、設備利用等,同時還包括對于人力資源的利用。財政政策通過財政補貼和稅收等手段促進資源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流動,有利于發揮財政政策的資源配置功能。第四,財政政策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階段的成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階段是其發展過程中各組成要素在某一點上發展程度的集合,包括技術要素、創新路徑、主導設計、產業規模和市場環境五個方面。政府利用財政政策各種政策工具組合促進技術創新、產業發展投入和產業市場形成,從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階段的進一步成熟。綜上所述,財政政策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技術創新、市場培育、資源利用和發展階段四個方面均有推動作用,而這四個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效果。反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效果的四個要素需要多個指標描述,利用多指標討論財政政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市場培育、資源利用和發展階段的影響,可通過結構方程模型來實現:財政政策ξ為本模型的外源潛變量,x表示外源指標組成的向量,Λx表示外源指標與外源變量之間的關系,δ表示內源指標x的誤差項。η表示內生潛變量,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效果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市場培育、資源利用和發展階段四個內生潛變量進行度量,y表示內生指標組成的向量,Λy表示內生指標與內生潛變量之間的關系,ε表示內生指標y的誤差項。B表示內生潛變量間的關系,Γ表示外源潛變量對內生潛變量的影響,ζ表示結構方程的殘差項,反映了η在方程中未能被解釋的部分。

二、模型效果測度與實證檢驗

1.模型觀測變量的設計、收集與效果測度就本文的研究主題而言,缺乏現成的二手數據,因此,本文的數據收集采用的是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文獻閱讀及專家多次討論的方式,針對潛變量最后確定了21個觀測指標。采用Likert的7點量表法通過直面企業、相關會議論壇和網絡形式發放問卷,調查對象主要針對企業層面管理人員、部分經濟科技部門的政府官員和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根據收集的數據,利用AMOS6.0和SPSS16.0對每一組潛變量與相對應的觀測變量之間的關系分別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分析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個別指標的信度評估中,觀測變量的標準化負荷絕大多數大于0.6,建構信度C.R.大于0.6。各潛變量的Alpha值大于0.7。因此,對潛變量的測量表現出了良好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對于建構效度,如表1所示,潛變量因子負荷均大于0.5的接受門檻值,顯示本研究量表潛變量聚合效度良好。而且,通過計算潛變量的AVE值,達到0.5的門檻值,這表明測量指標的解釋力超過其誤差方差,達到足夠的效度。表2對各個潛變量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從絕對擬合指標來看,χ2/df最大為3.247,小于5,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各個指標的GFI、AGFI、NFI、CFI和IFI絕大多數大于0.9,雖然個別小于0.9,但也在0.8以上,接近于0.9;RMSEA均小于0.08,達到要求。從整體上看,各個因子模型擬合良好,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可以接受。2.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經驗分析本部分將對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初步擬合與求解,并針對結構方程模型初步擬合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正,最后對其假設檢驗結果進行分析。在初步得到因子分析的結果以后,我們將使用結構方程模型對因子進行驗證,并求出因子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問題。模型包含5個潛變量,其中21個觀測變量分別與5個潛變量之間存在關聯。財政政策是外源變量,技術創新、市場培育、資源利用和發展階段是內生變量,使用AMOS6.0軟件對結構方程進行初步擬合檢驗,結果如表3—表5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對財政政策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初步擬合后,變量的標準化因子載荷系數除發展階段中的y45略低于門檻值0.5以外,其他各項指標均大于門檻值,達到可接受程度。從表4可以看出,模型中存在統計不顯著即t值比較小的路徑,如財政政策市場培育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049(t=0.235)。因此,模型需要進行進一步的修正,剔除統計不顯著的路徑。從表5可以看出,χ2/df=2.754,該值小于5,表示財政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理論模型擬合可以接受;GFI=0.936、AGFI=0.910和IFI=0.908均大于0.9,擬合參數較好;NFI=0.814和CFI=0.827均接近0.9;RMSEA=0.074略低于門檻值0.08,因此,該模型擬合參數還不是很理想。

總之,從財政政策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結構方程模型初步擬合情況來看,該模型初步擬合不是很理想,需要對模型進行進一步修正。初始模型不能非常精確地反映財政政策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機理,因此,本文對其進行逐步的改進,從M1到M3共進行了兩次修正,最終得到了一個較為理想的作用機制模型,具體改進如表6所示。在模型擬合過程中,根據修正系數MI(ModificationIndex),發現最大修正因子存在誤差相關,因而轉向最大的修正因子,發現觀測指標y45對于潛變量市場培育和資源利用的修正因子分別為12.090和10.900,為了保持各描述指標的單因子屬性并保持模型的精簡,決定刪除這一指標以替代增加該標識路徑,模型被修正為M2。在M2中,NFI=0.903,CFI=0.914,RMSEA=0.063,不顯著,因此,支持刪除財政政策市場培育路徑,模型被修正為M3。在M3中各自有估計參數均顯著,雖然還存在幾個誤差相關對應的MI較大,但是因為缺乏依據可以讓這些誤差相關自有估計,因此,M3為財政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效果的最終模型,各擬合優度指標也比較理想,如表7所示。從表7可以看出,財政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結構方程初始模型修正后,各變量的標準化因子載荷系數均達大于門檻值0.5,達到可接受程度。

三、結果與建議

篇3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人才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就要下好人才“先手棋”。

創新人才政策體系,提升人才服務效能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創新人才政策體系,培育造就一支門類齊全、素質優良的產業人才隊伍,為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建立起與現代產業體系相適應的人才支撐體系,面向我省大數據與物聯網、信息技術制造業、人工智能與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先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統籌推進人才政策體制改革,不斷優化人才結構,壯大人才規模,提升人才素質。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人才的選拔培養,大力開展省高端人才、省管專家、“百人計劃”、省政府特貼專家選拔工作,確保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培育高素質工匠人才隊伍,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大力開展“技工教育國際交流合作”,鼓勵示范院校與制造業先進國家職業院校開展合作,培育國際性工匠人才;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多設立一些國家級、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立起覆蓋城鄉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網絡和絕招絕技代際傳承機制;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培養造就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工匠人才隊伍。

改革人才評價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篇4

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逐漸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典型的經濟發展區域,其區域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培育和支持是重要環節。對于江蘇省而言,正確選擇那些不僅能適應長三角地區總體經濟發展方向而且能帶動省內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將會促進長三角地區的經濟長遠發展和江蘇省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區域動態比較優勢的升級和轉換。

一、長三角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

長三角地區相對于我國其他經濟區,較早布局、發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其目前的現狀是起步快、增勢猛、目標高。

首先,起步快。2010年以來在浙江,杭州、寧波等地正緊鑼密鼓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集聚區。其次,增勢猛。上海近年來一直將新興產業作為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之一。2010年上海高技術產業全年產值達到6300億元,略超歷史最高的2008年的產值(6041.98億元),同比上年增長12%左右。第三,目標高。在發展目標上,各省市都“鉚足了勁”。江蘇省提出,到2013年六大新興產業實現銷售收入超3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30%,占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比重達30%,增加值占GDP比重確保超過15%。

但是,現階段,長三角地區的戰略性主導產業也開始出現趨同的現象,必須對那些潛在的戰略性主導新興產業進行評價和篩選,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順利升級轉化和中部六省資源的優化配置。

由于長三角地區省市眾多,為了簡便起見,本文以江蘇省為樣本,來研究長三角地區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評價及篩選問題。

二、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含義及其評價指標體系

(一)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界定

在對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進行分析以前,首先對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含義進行界定。本文中所指的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是指那些已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且在未來將有可能成為主導產業或者支柱產業的關系全局長遠利益的新興產業。這些產業會影響一國或一地區經濟的長遠發展,對產業結構的升級轉換和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起根本性、全局性作用。

(二)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的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上文給出的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定義,要求篩選出來的新興產業,首先要滿足產業形成和成長的條件,要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選擇,又必須依據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形成的內在機理,找出形成動因,分析具備的條件,對動因進行趨勢判斷來確立。

按照以上要求,在征詢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篩選,增刪,修改和調整,最終可以構建下述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評價指標體系

準則層 指標層

1.區域比較優勢 科技優勢

自然資源優勢

人力資源優勢

2.產業增長潛力 需求收入彈性

產業增長率

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比率

3.產業關聯性 相關產業支撐

感應度

帶動度

4.技術發展度 技術先進行

技術成熟度

技術密集度

5.可持續發展 產業的就業功能

對節約資源的貢獻

對環境保護的貢獻

三、江蘇省潛在戰略性新興主導產業發展辨析

(一)江蘇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條件——SWOT分析

據了解,2010年,江蘇省新興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0647億元,增加值約5000億元,占全國新興產業比重達25%左右。預計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達10%和18%;到2020年,比重將分別達18%和25%。那么,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如此之快的條件有哪些呢?表2從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四個方面顯示了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條件,從而構成了一個SWOT分析矩陣。

表2 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矩陣

內部因素 優勢(S)

1.資源優勢

2.技術優勢

3.產業基礎優勢

4.創新優勢 劣勢(W)

1.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尚未創立

2.產業組織結構有待升級

3.創新型人才的不足

外部因素 機會(O)

1.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

2.江蘇《“十二五”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

3.中部的崛起 挑戰(T)

1.國際及其他區域的競爭

2.資源環境的壓力

3.技術的不可預測性

由表2可以知道,江蘇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條件比較優越,優勢多于劣勢,機會多于挑戰。因此,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充分利用江蘇省的優勢和機會,從眾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選擇出江蘇省潛在的戰略性新興主導產業。

(二)江蘇省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

根據表1中所列舉的評價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五大指標體系,結合江蘇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優勢和機會,采用逐步篩選法可以得出江蘇省未來應當重點發展的十大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它們分別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軟件、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互聯網和云計算、高端裝備制造、智能電網、生物技術和新醫藥以及海洋工程裝備。

上述十大戰略性主導產業,每個產業都體現了江蘇省“戰略性、需求性、高端性、標志性”的特征,代表了江蘇省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三)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

1.從區域上來說,對蘇南、蘇中和蘇北不同區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應確定不同的方向路徑:蘇南地區應突出高端化發展,注重原始創新,使之成為全球知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發展區;蘇中地區應突出國際化發展,注重開放式創新,使之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增長點;蘇北地區突出引進合作發展,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使之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2.從具體的十大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方面,各個產業的發展策略也不盡相同。在太陽能光伏領域,應形成以無錫為重點,徐州、常州、南京、蘇州、揚州等相互支撐的發展格局;在高性能材料和碳纖維領域,形成以鎮江、連云港、淮安、宿遷等為重點的發展格局;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形成以鹽城、揚州等為重點的發展格局;在節能環保領域,形成以鹽城、宜興等為重點的發展格局;在平板顯示領域,形成以蘇州、南京、昆山等為重點的發展格局;在生物技術和新醫藥領域,應形成以泰州為重點,南京、無錫、蘇州和連云港等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同時,省內應重點培育南京的軟件和智能電網、蘇州的納米技術及材料應用、無錫的物聯網和云計算、常州的智能制造裝備和南通的海洋裝備工程。

四、結論

總之,對于長三角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各地也要大力加快潛在戰略性主導新興產業市場的培育,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避免新興產業項目趨同,產能過剩。各省市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完善新興產業發展的金融和財政政策支撐體系,加強技術創新,堅持走產業化路線,這樣才能保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洪濤.新興產業發展中政府作用機制研究[C].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篇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舉世矚目,但長期以來依賴低成本、低利潤的經濟增長方式,雖然能夠快速提升GDP,卻很難創造高利潤;雖然能夠大量生產商品,卻很難創造品牌;雖然能夠吸納大量就業人口,卻很難大幅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確實到了刻不容緩的關鍵時刻。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有力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性新興產業資源能耗低、發展潛力大、綜合效益好、輻射能力強,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對我國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和發展工作已經啟動,我們到地方調研,地方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熱情很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

1.在新一輪發展機遇面前,各地都存在“搶先發展、先行先試”的思想,投資沖動強烈。去年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還沒出臺,就已經有18個省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個城市把太陽能、風能作為支柱產業,有的市立即提出在“十二五”期間每年實施10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等,從全局來看存在出現新的布局雷同、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的隱患,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出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框架。

2.長遠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廣闊,但目前國內這方面市場需求還存在不明顯、不確定、不主動的情況,市場發育程度較差,有效需求不足,不少新興產業產品主要銷往國外市場。比如光伏產業,90%以上的市場在國外,一半以上的原料需要進口,“兩頭在外”,生產中產生的污染卻留在了國內,產業發展的持續性、穩定性很難保障。

3.科技支撐體制機制不完善。現在我國科技資源歸屬不同,難以整合,綜合利用效率低,科技成果產權、科技經紀人等科技市場體制不完善。有些企業和產品技術起點不低,但遲遲不能產業化,本來站在技術領跑線上,最終卻喪失了領先優勢。有的地方科技資源豐富,研發成果相當可觀,在當地轉化成產品的卻不多,科技、經濟“兩張皮”現象突出。

4.產業投資體制不健全,資金投入不足。國家現在還沒有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完整、具體的投融資政策。目前我國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占GDP比重不足1%,與發達國家平均2.2%的水平相差很遠,甚至達不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特別是對有技術、有活力、有創業激情的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小、渠道少,資金問題仍是這些企業發展初期的最大瓶頸,創業創新投資環境亟需改善。

5.企業缺乏有效的產業組織形式。很多企業規模偏小,研發能力不足,力量分散。企業經常單打獨斗,惡性競爭的局面時有發生。

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必須處理好政府、市場和企業三者的關系,我們建議:

篇6

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人才開發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47

深入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及開發,不僅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創新產業人才發展理論工作的需要。目前,國內學者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相關研究逐步深入,在某些研究領域已經形成一定的共識,但多數研究沒有系統結合產業發展現狀、產業人才現狀、人才發展環境及政府政策等要素分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及開發,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多從區域角度定性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定量研究較少;二是定量研究對微觀層面針對人才個體的研究相對薄弱,對于人才的重點需求領域,該領域具有哪些高端人才無從知曉;三是多是基于灰色理論的預測研究,但從知識管理的角度,借助網絡化工具,針對高端人才知識物化特征的相關研究鮮有涉及。當前大數據環境下,針對以上不足,本研究對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及開發展開研究,為遼寧產業層面人才發展和建設提供直接、有效的支持。

1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現狀分析的研究思路

1.1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本現狀分析

由于發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遼寧省的分類不同,分析國外與遼寧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對照關系,為國內外比較研究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對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根據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從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總量現狀、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領域人才狀況、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結構等方面對當前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總體現狀進行分析。

1.2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及開發現狀分析

從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需求領域的人才基本現狀和人才需求結構兩方面對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總體情況進行分析,進而討論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開發在領域、數量、結構等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2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及開發理論框架和方法體系

2.1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及開發多維分析框架構建

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可以轉化為區域知識網絡中薄弱或缺失知識節點的計算和判別。基于此,通過分析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內涵,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知識物化的特征,構建人才需求及開發分析的研究框架。該框架分別從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現狀、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開發三個維度進行分析。

2.2研究流程及工具開發

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及開發流程主要包括: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重點領域分析、重點領域高端人才搜索、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遴選、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開發體系四個相互銜接的部分組成。可視化工具開發上,主要針對基于提高連接準確性的相關系數計算和可視化技術匹配兩個方面提出改進的算法。

3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研究

3.1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重點領域分析

根據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通過與國際上該產業的對比分析,從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的角度,繪制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結構圖譜、科技優勢圖譜、科技合作圖譜等可視化圖譜,找出遼寧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差距。

依據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差距和不足,繪制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重點領域圖譜,分析產業技術領域的發展態勢,通過集群定位技術,對各關鍵子領域進行優先指數排序,確定人才需求的重點領域,識別出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需求崗位。

3.2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備選對象研究

以申請發明專利或發表高水平論文的個人,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人才搜索對象。在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重點領域的基礎上,從技術個人分布、技術優勢領域,技術合作等維度,對主要技術個人的研究領域進行分析,清晰的把握主流高端人才的總體科技水平,作為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的遴選對象。

3.3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遴選機制研究

從人才的科技能力、引進可行性和其它因素三個方面,構建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遴選指標體系。其中,科技能力指標主要包括科技優勢、科技合作、科技依賴、科技獲獎等體現科技實力和能力的指標。可行性指標主要包括人才籍貫、人才經歷、近年工作穩定度等體現人才引進可行性的指標。其它因素指標主要包括配偶子女、身體素質、社會榮譽等指標。通過綜合篩選,最終確定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遴選對象。

4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開發體系建設

4.1遼寧與典型國家及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開發比較分析

比較分析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人才開發戰略,選擇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兩個典型地區開展人才開發戰略分析,在進一步總結、提煉遼寧已有人才開發戰略基礎上,對各地區人才開發戰略進行比較,分析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開發可資借鑒的經驗。

4.2“引領型”人才開發路徑及保障體系設計

“引領型”人才主要是引領產業發展的創新性人才,“引領型”人才戰略實現了人才開發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在提出構建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開發體系總體思想的基礎上,基于創新型人才需求的角度,從競爭性人才政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健全人才服務機制和人文關懷等方面,提出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開發路徑,為相關決策提供一種現實可行的思路和手段。

4.3“維護型”人才開發路徑及保障體系設計

“維護型”人才的開發重在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持,以產業發展需求為根本,其人才開發立足操作層面,側重于保障型措施,擬從觀念與政策、人才發展路徑、教育培訓、人才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人才開發路徑及保障措施,實現人才有效開發。

參考文獻

[1]林忠,王曉莉.大連軟件產業人才戰略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11).

[2]康宇航.基于可視化的三階段技術跟蹤模型及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9,(2).

篇7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64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13)08-0111-01

傳統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理念已經不再適應當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理念,加強人才的培訓,并不斷深化實踐教學改革,才能更好地培養出更多創新型的人才,從而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以下筆者就結合自身工作實踐,提出以下幾點關于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淺見。

1 轉變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理念

傳統的高校人才培養注重理論的學習,而忽視了理論的實踐,雖然很多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理論的實踐,但往往由于各種機制的束縛和資金的原因,使得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始終跟不上時展的需要,尤其是傳統的管理理念使得學生的創新潛能和才能受到極大的束縛,這不僅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難以促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因而作為高校教育管理人員必須轉變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理念,加大人才培養投資力度的基礎上,變傳統的計劃培養模式轉化為現代化的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傳統的人才管理理念帶來的束縛進行解放,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眼光,培養現代化的創新型人才,促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 加強人才培訓和改革

中國是“世界工廠”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要想促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就必須摘掉“世界工廠”的帽子,實現人力資源大國向人才強國的升級和轉型,而高校是我國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因而作為高校教師應在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基礎上,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訓和改革,認真分析國內外的人才緊缺狀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實行創新教育,著力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并針對學科和專業的不同制訂針對性的目標,妥善處理學科與專業這二者建設過程中的關聯,切合實際地開設具備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現代教育理念,著力培養創新型的現代化的高素質的人才,以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但在培訓過程中應注意方式方法,應結合時代和市場發展的需要,對現有的培訓模式和開始的培訓科目、內容等進行不斷的改革和創新,并在這一過程中始終堅持生本原則,以市場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嫻熟的實踐技能的同時,引導其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進而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從而更好地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3 深化實踐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在加強了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的前提下,應將所學的理論應用于實踐之中,深化實踐教學改革,著力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水平,以下筆者提出幾點關于深化實踐教學改革的幾點措施,以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3.1 著力打造實踐性強的教學團隊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而實踐教學的本質就在于如何打造實踐性強的教學團隊。對于具備條件的高校,應加大力度引進現代化的高素質高水平的高校教學教師,確實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對于條件缺乏的高校應通過改革和創新,制定有關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廣大高校教師參與到實踐鍛煉之中,通過組織和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教學培訓活動著力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與水平,著力打造實踐性強的教學團隊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從而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師資力量。

3.2 建立課內外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以不斷優化學習與社會實踐環節

建立優化課內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充分發揮各類實習和社會實踐活動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理順教學環節,完善和規范各實習環節的教學大綱,重點抓好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綜合性實習環節的教學內容設計工作;適應學生就業升學的新要求,調整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進程安排,開展畢業論文質量評估工作;拓寬大學生社會實踐渠道,豐富學生社會實踐的形式和內容,努力增強實踐活動的成效,實現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3 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改革和創新

篇8

中圖分類號:F224.5;F276.4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4)11-0128-05

Research on an Assessment Model and Metho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ttributes

SONG Yan1, ZHANG Shihui2, JIANG Chongyu1

(1.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2. Sichuan Academy of Chinese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to distinguish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projects based on related research and one of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assessment of a group of real technology projects, the model and the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has been verified.

Key words: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emerg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y projects; evaluation of projects

眾所周知,新興技術主導的新興產業正在迅猛發展,并對傳統產業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壞甚至毀滅[1,2]。2010年,我國正式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定義為: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為特定的科技項目投資成為了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因此,從眾多的科技項目中遴選出可能發展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項目成為評審工作的關鍵所在。如何評價和遴選成為實踐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近兩年,學術界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內涵、評價、選擇及效益展開了積極的探討[3~5],雖然觀點不盡相同,但普遍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首先是戰略層面應具有長遠性和整體性,不僅要符合國家的戰略規劃和科技、產業發展方向,更要符合當地實際情況,擔當起長期經濟增長的支撐重任。同時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必然以新興技術為支撐,且政府有較強的參與引導作用 [6,7] 。但如何將科技項目評審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結合,更有利于政府部門實際操作還缺乏研究。因此,本文試圖從一項科技項目的核心技術是否具有新興技術特質出發,探討政府如何從動態的角度,站在戰略高度圍繞技術和創新企業特點及區域內的資源與條件等因素對某項科技項目進行綜合考察,評價該項目是否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屬性,并提出評價模型、指標體系及方法。

新興技術管理研究已基本達成這樣的共識:新興技術所帶來的變革是一個動態演化過程,存在著特定規律及形成機理[8]。企業需要對自身的資源和實力有一個正確評估,以便能夠辨識出對自身最有價值的技術與機會,并選擇恰當的新興技術發展路徑以獲得創新收益[9]。新興產業是由一個或多個新興技術沿著特定的技術軌道演化而形成,過程中參與者的數量及創新的影響范圍隨著演化逐漸增多和擴大[10]。當一項科技項目中的核心技術還沒有明顯的產業特征顯現時,要對這項技術進行準確判斷,看其是否具有形成新興技術產業的潛力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這類項目的評判標準及方法與一般意義上的項目評審存在極大差異。

對于新興技術的識別與評價, George S Day 和Paul J H Schoemaker將“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創新,可能創造一個新行業或改變某個已經存在的行業的技術”定義為新興技術,提出了用動態評估方法對新興技術進行識別[2];F T S Chan提出通過建立主觀和客觀準則來進行新興技術的選擇[11];Young Sohn則從技術自身、技術接受者、技術提供者三個方面研究了技術商業化的成功要素(TCSI) [12]。國內學者陳勁應用市場軌道圖對突破性創新進行了識別[13];魏國平利用專家打分法對新興技術的類別及識別進行了探討[14];電子科技大學新興技術研究團隊在此方面也做了積極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鑒的觀點[15~17],研究成果集中體現于《新興技術導論》[18]。黃魯成等采用屬性綜合評價系統法,從技術和市場兩個維度構建了新興技術識別指標模型[19],此方法的應用對本研究具有較大的啟發。

另外,同行評議評審方法是一種較為經典的方法,Chubin和Haekett對其定義與實踐進行了系統論述[20]。鮑玉昆和孫福全基于SMART評審準則的探討,設計了適合一般科技項目評價的結構模型[21];談毅等通過研發成果能產生技術、廠商及社會經濟三個層面外部效益的探討,提出政府可以通過科技計劃干預研發活動[22];胡景榮綜合各種科技項目評審方法,從全過程網絡化控制管理的角度構建了科技計劃項目評審系統,一定程度提高了評審效率[23]。

以上研究表明,針對一般意義上的科技項目評審,主要聚焦在某一項特定的技術和企業,從項目的技術先進性、可行性、風險及預期經濟效益等方面,由專家打分或綜合評議進行評判,具有靜態、線性的特征。而針對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的評審,應該站在技術系統的視角,用動態發展的眼光,對其進行綜合判斷[24]。

1模型構建與指標選擇

1.1三維評價模型

一項科技項目是否具有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屬性,首先要看項目的核心技術是否具有新興技術的特質。而新興技術本身就不是單純的技術概念,而是一個企業、技術、環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動態發展的過程[2]。因此可從技術特性、企業能力和技術環境這三個維度來思考對項目屬性判斷的影響因素。

因此,本文提出可從3個維度、6個層面構建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評價模型,如圖1。

1.2評價指標選擇

本文重點在文獻[9]與[19]的研究基礎上,選取了21個測度指標即三級指標,分別代表了3個維度6個層面上的關鍵性因素。通過專家的判斷打分,利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21個指標權重值,見表1。

依據21個三級指標的權重值大小分析,企業的研發能力、技術先進性以及補充性資源3個指標權重值位列前三,分別處于三個不同的維度,表明對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的評審首先需要從企業、技術及環境三個方面做系統評價的構想得到支持,并確定了具體評價指標;接下來權重值較大的三個指標是:技術應用可拓展性、技術可預見性、技術獨特性,均屬于技術自身特性維度,這些指標也是新興技術特質的具體體現,說明判斷一項科技項目是否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看它是否以某一項新興技術為基礎是十分重要的;再接下來按權重值大小排序依次是:科研人員占比、技術受特定用戶的偏好性、宏觀經濟、宏觀政策環境、技術相容性、高層團隊及企業家能力等,也分別位于3個維度6個層面中,進一步說明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的評審模型是合理的,評價指標的重要程度具有差異性。

2屬性綜合評價系統

文獻[25]詳細介紹了該系統的方法,關鍵步驟為:

①利用單指標分析系統確定指標xi的屬性測量值uijk,屬性測度值需滿足以下條件:

kk=1uijk=1,1≤i≤n,1≤j≤m (1)

②利用多指標綜合分析系統,可通過加權求和的方法來計算出xi的綜合屬性測度值uik = u(xi∈Ck),計算公式如式(2)所示:

uik=u(xi∈Ck)=mj=1wju(xij∈Ck),1≤k≤K (2)

其中ωj表示第j個單指標的權重。

③用屬性識別系統,通過置信度準則來識別研究對象屬于哪一個評價類,設(C1,C2,…,Ck)為有序分割,C1 >C2 >…> Ck。當樣品xi滿足置信度準則:

k0=mink:ki=1uil≥λ,1≤k≤K (3)

則認為研究對象xi屬于Ck0類。

④最后通過評分比較系統來比較屬性的強弱。假如屬性集Ci的分數為ni,當C1nK[25]。計算公式如式(4):

qxi=ki=1niux(Ci) (4)

qxi為xi的得分,反映xi的重要性。

表1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評價指標體系

二級指標三級指標(Ii)指標設計說明指標權重(Wj)

企業組織能力

科研人員占比(I1)反映企業的自主創新實力和潛能0.0389資金實力(I2)體現企業的資金條件0.0736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I3)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和技術創新能力0.0465企業規模生產能力(I4)企業是否具有大批量生產條件0.0219企業研發能力(I5)企業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體現0.1297高層團隊及企業家能力(I6)企業對創新機會的把控和運作能力0.0325

技術自身特性

技術先進性(I7)與國內外類似技術先進性比較,反映其潛力0.1017技術復雜性(I8)技術壁壘高低的體現0.0311技術獨特性(I9)反映對細分市場的控制力0.0406技術形成行業標準的可能性(I10)反映對行業或產業的影響力0.0502技術可預見性(I11)指技術發展路徑、前景的可預測性0.0544技術相容性(I12)與其他的技術融合、互補的可能性0.0329技術可實現性(I13)在開發、實施、持續改進等方面的難易程度0.0227技術應用可拓展性(I14)技術應用領域的前景如何0.0650技術受特定用戶的偏好性(I15)反映技術產品被目標市場采用的程度0.0388

項目環境條件

宏觀政策(I16)政府對項目領域、行業的支持程度0.0349相關企業的參與(I17)競爭對手或上下游企業對技術的關注及發展程度0.0222宏觀經濟環境(I18)技術發展的經濟大背景0.0352社會倫理道德水平(I19)被主流文化和道德標準接受程度0.0104補充性資源(I20)技術研發、中試、產業化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種配套技術或資源的支持性0.0876市場規模(I21)技術現有及未來可能形成的市場容量0.0296

3實際項目評價

3.1項目背景及打分

選取了5個屬于新一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產業(以上產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范圍)的科技項目作為評價對象,分別以T1,T2,T3,T4,T5代表。這5個項目的背景及申報企業的具體情況,因篇幅所限,詳見文獻[24]。

邀請了7名從事生物醫藥領域、電子信息領域以及新興技術管理研究的專家對5個項目進行評價。首先請專家詳細了解5個項目的報送資料,再邀請項目申報單位負責人對項目進行講解,專家現場提問并作交流。申報單位人員離場后,專家分別針對21個三級指標給5個科技項目進行評價并打分,如表2。其中每項得分均為所有專家打分的平均值。

3.2計算單屬性測度值

本文選取梯形分布的分段線性組合函數計算單指標屬性測度值。

將科技項目評審各指標屬性分為3類:C1∈{一般性科技項目},C2∈{新技術科技項目},C3∈{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對這3類項目屬性界定如下:

一般類科技項目是指技術有一定創新性,但創新程度不高,多屬于應用開發層面,企業完成產品研發及批量生產難度不大,客戶群及市場推廣路徑比較清晰。往往這類項目在傳統的評審方式上比較容易得到支持,因為各種不確定性較低,投資見效較快,風險較小。這類項目往往會給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但不會對行業造成太大影響,更不大可能由此帶動新興產業形成。

新技術類科技項目相對于一般類科技項目而言,技術創新程度較高,一般會伴有專利成果,有潛在的市場需求,產品研發及市場開發需要投入和時間,有一定風險,但一旦成功會對企業及行業帶來沖擊和影響。

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要以新興技術為核心,雖然不確定性因素較多,但伴隨其發展,可能會對現有行業造成破壞,還極有可能創造出一個新行業并帶動一個地區經濟發展。但這種項目的識別難度最大,本文的研究就是試圖提出一個評價的概念模型,并找出一些客觀的、可評價的指標來降低其識別難度。

考慮到一般情況下,第一類項目數會大于第二類,第二類會大于第三類,則令C1>C2>C3。各專家對5個項目指標的打分范圍為[0,10],設(6,8,10)為三個臨界點,分別對應三類單指標的得分為及格、中等、滿分。其屬性測度函數曲線如圖2。

C1、C2和C3的屬性測度函數分別如下:

y(x)=1x≤6

8-x26

0x≥8

y(x)=0x≤6

x-626

10-x28≤x

0x=10 (5)

y(x)=0x≤8

x-828

1x=10

以科技項目T1為例,通過專家打分,T1的21個指標的平均得分見表2第二列,根據屬性測度函數(5),可計算出科技項目T1的21個指標的單屬性測度值。

3.3計算多指標綜合屬性測度值

求出科技項目T1的21個指標的單指標屬性測度值后,可根據多指標綜合屬性測度計算公式(2),計算出項目T1綜合屬性測度值u11=02644,u12=06872,u13=00484 。其他4個科技項目的多指標綜合屬性測度值可依照同樣的方法和步驟計算而得,計算值見表3。

34判定5個項目的類別

通過置信度準則來識別評價項目的屬性類別。取置信度λ=07(置信度一般取在06~07之間),利用公式(3),根據5個科技項目的綜合屬性測度值對其項目屬性進行判定。判定結果為:項目1、項目2、項目3和項目5屬于新技術科技項目;項目4呈現出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項目屬性特征,5個項目均不屬于一般性科技項目(見表3)。

表中得分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是:T4T3。其中,項目T4是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T1、T2、T3和T5均屬于新技術科技項目C2,不過從屬性強弱可判定:項目5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最為接近,T1、T2次之,而項目3相對不具備這類屬性。

4結論與展望

本文基于新興技術的形成特點,構建了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評價的三維評價模型,在3個維度6個層次上選取了具體的評價指標,提出應用屬性綜合評價系統的方法對新興產業科技項目的屬性進行評價。并對一組屬于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領域的科技項目進行了模擬評審,演示了如何運用這一套思路和方法從申報的科技項目中識別出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項目。

本模型在評價指標選擇上主要參考了前期部分研究成果和小范圍的訪談和調研,是否真正體現新興技術的產業特質,還有待于不斷深入研究加以修正。評價指標較多涉及未來和企業隱性層的因素,對專家的知識面和信息量要求較高,也給評價增加了難度,并對評價結果的準確性有一定影響。希望這種思路和方法給新形勢下科技管理部門在動態、不確定環境下遴選出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提供參考借鑒,對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起到一定理論和方法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Clayton M Christensen. The Innovator's Dilemma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2]Geroge S Day, Paul J H, Schoe maker, Robert E. Gunther. Wharton on Manag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0.

[3]張峰,楊建君,黃麗寧.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現狀評述: 一個新的研究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12(5): 18-29.

[4]賀正楚,吳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評價與選擇[J].科學學研究,2011,29(5):679-683.

[5]黃魯成,黃曉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效益評價指標及標準[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2(24):1-4.

[6]高峻峰.政府政策對新興技術演化的影響――以我國TD-SCDMA移動通訊技術的演化為例[J].中國軟科學,2010(2):25-32.

[7]方榮貴,銀路,王敏.新興技術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演化中政府政策分析[J].技術經濟, 2010,29(12):1-6.

[8]C Freeman, C Perez. Structural Crisis of Adjustment, Business Cycles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M]. G. Dosi, C. Freeman, R. Nelson., et al.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 London: Pinter, 1988.

[9]宋艷.新興技術的形成路徑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中國企業實際運作調查[D].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1.

[10]王敏,銀路.新興技術演化模式及其管理啟示[J].技術經濟,2009,28(11):13-16.

[11]Chan F T S, Chan M H, Tang N K H. Evaluation methodologies for technology selection[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0, 107:330-337.

[12]So Young Sohn, Tae Hee Mo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Predicting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Success Index(TCSI)[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3, 70 (9) : 885-899.

[13]陳勁,戴凌燕,李良德.突破性創新及其識別[J].科技管理研究, 2002(5):22-28.

[14]魏國平.新興技術管理策略研究――基于新興技術特征的分類分析[D].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6.

[15]宋艷,銀路.新興技術風險識別與三維分析――基于動態評估過程的視角[J].中國軟科學,2007,10:136-142.

[16]銀路,李天柱.情景規劃在新興技術動態評估中的應用[J].科研管理,2008, 29 (4):12-18.

[17]宋艷.新興技術的動態評估與小靈通的成功之道[J].管理學報,2005,2(3): 337-339.

[18]銀路,王敏,等.新興技術管理導論[M].科學出版社,2012.07.

[19]黃魯成,盧文光.基于屬性綜合評價系統的新興技術識別研究[J].科研管理, 2009, 30(4): 190-194.

[20]Chubin D E, Haekett E J Hackett. Peerless Science: Peer review and U.S. Science Policy [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1990.

[21]鮑玉昆,孫福全.基于SMART準則的科技項目評價指標體系結構模型設計[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2:46-48.

[22]談毅.韓國國家科技計劃評估模式分析與借鑒[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26(4):46-49.

篇9

一、引言

在當今全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揮科技引領作用的新形勢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導地位日趨明顯。自治區政府對于廣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新興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也是寄予了極大的重視和厚望,繼2011年明確提出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十二五”規劃后,又于日前印發“十三五”期間貫徹的《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這對于提高廣西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沿海經濟新增長,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富民強桂”新跨越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建設離不開資金投入的支持,目前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由于缺乏長期有效的經濟利益驅動機制,社會各方面參與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政府和企業的投資又極為有限,成為制約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大因素。本文在深入研究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融資支持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對國外經驗的學習借鑒,從促進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構建包括融資供給體系、融資服務體系和融資保障體系在內的“3S”融資支持體系,對進一步建立健全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支持體系,推動廣西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融資現狀

當前,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仍處于發展的初期,社會對該產業的發展仍然缺乏經驗與信心,導致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招商引資較為困難,融資規模不大、融資渠道不多、資金來源較為單一、難以形成多方位的融資渠道。資金供給缺口仍然成為制約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瓶頸因素。主要存在如下幾點問題:相關的規范性文件不健全,缺乏系統全面的規范性指導文件;政府扶持力度仍顯不足,財政性資金投入缺乏穩定持續增長的機制;融資市場不發達,融資方式發展滯后,過于依賴內源融資和銀行信貸;高層次金融與高科技產業領域專業人才缺乏,特別是擔當大梁的領軍人物有限;產業缺乏完備的風險管理體系,缺乏全面的產業風險評價與防范體系;產業國際化程度低,缺乏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品牌企業……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支持的國外經驗啟示

從全球范圍來看,大部分發達國家通過相關政策措施的頒布實施,鼓勵和引導各市場投資主體參與到戰略性新興產業中來,充分發揮市場的杠桿作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有許多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

①財政投資行為規范。發達國家財政投資不僅范圍明確,而且運作機制比較成熟,通過實施必要的政策,并加以監督和管理,財政投資基本能夠解決不能通過市場融資解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的資金問題;②市場融資渠道多元化。發達國家政府通常利用政策引導金融創新,優化信貸結構,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③融資服務體系專業系統。發達國家不僅政府的服務功能定位合理,服務能力強,廣大的社會服務機構也十分成熟,服務效率高,辦事手續簡便,流程科學;④融資制度具體化,政策施透明化。一些國家通過法律制度設置了行業準入門檻,并通過相關政策規范了行業市場秩序,為新興中小企業厘清了發展障礙,有效降低了中小企業發展的風險,為企業融資間接創造了條件。

四、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支持體系的構建對策

要想更好地促進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必須順應資本市場的發展,創新融資方式,創設融資新渠道,積極構建包括融資供給體系(Supply system)、融資服務體系(Service system)和融資保障體系(Security system)在內的“3S”融資支持體系,通過三個體系的協調配合,從根本上解決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資金不足的問題,發揮新興產業集群對廣西經濟的強效帶動作用,并最終實現廣西的宏觀經濟目標。

(一)廣開財源,構建多元化融資供給體系

融資供給體系是融資支持體系的核心。要從根本上解決戰略性新興中小企業資金缺口的問題,就必須加速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開拓多元化的融資供給渠道。廣西應著重從財政性融資、政策性融資和市場性融資三個方面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1.財政性融資供給模式。財政性融資供給是充分利用財政杠桿發揮政府職能,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方法,在促進地方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積極作用。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公共品”很難社會化,廣西政府有必要進行財政直接投資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此外,還應通過財政直接補貼的融資供給模式來保障市場運營主體的利益,緩解因價格和利益關系變動帶來的矛盾,從而穩定市場秩序,保護新興產業及地區經濟。

2.政策性融資供給模式。政策性融資是財政性融資的補充和拓展,是指企業根據相關的政策,以政府信用為擔保的,從相關機構獲得一定的金融支持。政策性融資有多種形式,一是由政府通過直接干預的方式,二是由政府通過政策性擔保、財政貼息、專項扶持基金等間接干預的方式。目前廣西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方式和政策體系落實不到位,財稅政策扶持不夠,因此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資力度,強化融資工作,爭取更多的信貸資金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建設中來,力求在實施“大招商、大引進、大合作、大發展”中取得新突破。

3.市場性融資供給模式。市場性融資供給模式是通過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發揮金融市場潛力,以市場機制配置金融資源、優化資金使用效率的融資供給模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更加注重市場性融資的戰略選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需求為基礎,大力推動金融產品創新,創新中長期貸款方式,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大力發展信托、基金、證券市場、產權市場等多元化融資渠道,重點解決新興企業融資過于依賴政府投資及銀行貸款的問題。

(二)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服務體系

融資服務體系是融資支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廣西戰略性新興企業規模較小,經營管理較為落后,財務制度不健全,多數企業無法按時對外提供經審計的財務報表,資信狀況較差,從而導致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考慮到貸款的成本及新興企業可能存在的道德風險時,會進一步抬高中小企業融資的門檻,加大企業融資的困難。可見,推進融資服務體系建設,對于拓展創新融資服務模式,緩解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意義重大。廣西應著重從完善政務和市場兩方面入手。

1.政務性融資服務體系構建。政務性融資服務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及各部門的統籌協調。廣西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政務體系可以通過建立政府、銀行、擔保機構間的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并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創業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并設立相關的信用評級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為投資人或金融機構提供正常獲取和檢索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和投Y信息的渠道。

2.市場性融資服務體系構建。市場是新興產業融資服務的關鍵,主要通過為新興中小企業提供全面、專業、優質的服務推動其融資的順利開展。除了要進一步規范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行業建設,還需要積極提高會計、審計、法律、資信評估、信用擔保等專業服務水平。同時相關部門要積極引導和規范會計師事務所及專業律師事務所市場,制定相關的人才吸引優惠政策,完善人才業績評價制度,形成多層次多形式的獎勵機制,切實解決廣西會計及法律人才缺乏的問題,增強會計、審計及法律專業化的服務能力。

(三)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保障體系的建設進程

完善的融資保障機制能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融資環境。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保障體系的構建應從政府性和市場性兩方面入手。

1.政府性融資保障體系。政府性融資保障體系通過建立健全相關的產業制度及政策,充分發揮政府監督監管職能,厘清政府的職責,規范相關金融機構的經營,做好產業發展規劃,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完善相關行政法規,促進相關優惠政策的具體化、制度化,完善市場保障條件,創造穩定有序健康的行業發展環境及融資環境。

2.市場性融資保障體系。市場性融資保障體系是對政府性融資保障體系的補充和擴展,可以通過建立動態評估體系,全面監測、全面研究、全面反饋,系統考察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業者的素質,企業的經營成效等關鍵因素,在弱化融資市場風險,規范金融市場進退機制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效力。

五、結論與展望

本文從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缺口入口,針對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難的問題展開研究。通過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支持體系的構建研究,為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支持活動提供了新的戰略思路,對廣西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難問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本論文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難的原因比較復雜,既和產業特點密不可分,又和產業處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既和廣西金融市場發展滯后、不夠發達有關,又有廣西融資服務和融資保障體系薄弱的原因。因此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支持體系的構建必須從融資供給、融資服務和融資保障三個方面入手。

第二,多元化的融資供給體系是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支持體系的核心部分,健全的融資服務體系是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順利運行的根本保證,完善的融資保障體系是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順利開展的基礎前提。

為了加快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高地方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從根本上解決新興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可以從融資供給、融資服務和融資保障三個角度構建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支持體系,建立和完善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運行機制。展望未來,相信在廣西政府和各市場主體的共同努力下,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濟主導地位將日益凸顯。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Z].2016.

[2]羅瑾,曾路.戰略性新興產業交互式動態金融支持研究――基于湖南省的實證分析[J].財會月刊,2015,05:102-105.

[3]張同功.我國老齡產業融資支持體系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

[4]王華.自主創新、金融支持與廣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J].時代金融,2013,27:165-179.

[5]石璋銘,謝存旭.銀行競爭、融資約束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J].宏觀經濟研究,2015,08:117-126.

篇10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40

1我國產業經濟學人才培養現狀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具有高知識密集、高技術密集和高創新性的新興產業,對新興技術類和產業經濟類人才具有強烈的需求。當前正是我國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關鍵時期,因此與之相適應的產業經濟人才培養問題顯得日益突出,同時適應新興產業發展的產業經濟學學科相關教學資源也亟待升級改造。

在當前戰略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的趨勢下,產業經濟學的培養目標是著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應用能力,適應新興產業發展的復合型高端人才。然而在目前的教學體制和資源約束下,我國在產業經濟類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教育觀念、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模式的方法呆板;過于強調理論,脫離實際,缺乏社會實踐,難以適應新興產業發展對于人才培養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雖然近幾年培養產業經濟類人才在數量上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產業經濟類創新性人才目前仍然是非常緊缺。另一方面,雖然產業經濟學課程也已經圍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開展教學研究工作,然而緊密結合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及新興產業教學資源研究仍顯不足,基本停留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理論改革上,并未真正提出適應現代新興產業發展的產業經濟學教學理念,關于新興產業經濟類人才培養方式和有效途徑研究尚不多見,面向新興產業發展和需求的產業經濟學教學資源也亟待整合、更新和升級改造。

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培養存在三個主要問題。

1.1人才培養觀念的保守

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學科,學科教學的重點在于理論知識的教授。老師致力于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知識,忽視對學生思維邏輯的訓練;課堂之外,師生進行學習交流的機會不多,課程考核仍然以考試分數為主,學生為應對考試就會對理論知識死記硬背。這種情況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必然不深刻,邏輯思維體系就不易建立。而產業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經濟學,強調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在填鴨式的人才培養觀念下,學生的基本理論知識雖然有所掌握,但應用知識于實踐的能力不強。

1.2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的單一

和國外人才培養目標相比,我國產業人才培養目標就顯得比較單一。我國人才培養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而國外注重學生思維邏輯的訓練。當今社會發展需求的是既有深厚知識基礎,又有創新思辨的人才。因此,學校就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這就要求學校轉變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人才培養側重于校內單方面培養,而與產業企業合作的比較少。學生參加講座、例會的機會雖然多,但是參與校企合作開發的項目的機會不多。這種單一校內培養方式不利于產業經濟類學生將理論與實際很好的結合,使得學生學術研究的價值大打折扣。中國的學術論文數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真正被認可的成果卻是少數,這也與我們單一人才培養模式有關。

1.3教學內容的滯后

教學所用的教材內容滯后。編寫一本教材往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精力,然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速度比較快、情況又比較復雜,所以產業經濟學的教材一般要滯后于當前戰略性產業發展的實際。一些產業政策條例和產業案例得不到及時更新,學生掌握的信息過時,這會影響學生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態勢的把握和對其發展前景的思索。

2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產業經濟學人才培養的需求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人才資源有很強的依賴性,既需要掌握高精尖技術的技術人才,還需要熟悉產業戰略布局的產業經濟人才。產業經濟人才是以產業為主要研究對象,掌握專業的產業理論知識的人才。培養高層次的產業經濟人才,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我國經濟增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求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產業經濟人才參與。雖然近幾年培養的產業經濟類人才在數量上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產業經濟類創新性人才目前仍然非常緊缺。因此,要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效發展,就要求對高層次產業經濟學人才的培養提出新的要求。

2.1培養更多的產業經濟高層次人才

目前高層次人才特別是經濟學方面的人才是不足以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整理了2005年至2014年之間我國較高層次的人才數量。從趨勢上可以看出不管是碩士還是博士的人數整體上逐年增加,海歸人數也在增加。經濟學研究生人數也從2005年的1.87萬人增加到2014年的2.8萬人。但是這些受過較高層次教育的人才在總量上占比全國總的受教育人數還是較少。

2.2培養有國際視野的產業經濟人才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中國的經濟與世界經濟已經不可分割。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會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產業結構升級轉型要求主導產業的更換升級,這就要求產業經濟人才要有國際視野。通過閱讀國外最新產業經濟文獻,了解現下最先進的產業經濟理論,選擇符合我國實際的主導產業,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往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方向發展。

2.3培養有創新能力的產業經濟人才

如果說本科教學就是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那研究生教學就要求學生開始學會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學術界對其研究還不夠完備。這些都需要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來完善學術研究,對問題的解決提出比較符合實際的方案。培養有創新精神的產業經濟人才,除了要求閱讀大量的文獻和著作來開拓思維,還要求深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部門,進行實地考察。當然這些都要求教育設施的改善、教學資源的整合和正確的教學引導。培養創新型人才,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遠需要,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更強大的帶動作用。

3適應戰略新興產業人才培養需求的教學改革創新

產業經濟學人才掌握專業的產業經濟理論知識,可以運用所學很好的幫助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布局規劃,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時間雖較短,但發展環境復雜,面臨的問題較多,急需產業經濟類人才改變其發展現狀。這也使得它的發展必然會對高校產業經濟教學提出新的要求。

3.1提高師資水平與教材內容更新

一方面,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吸納知識的效果。高校產經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教學經驗,還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改變呆板的授課方式,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好的教材有清晰明了的概念,豐富的內容,邏輯合理的結構,簡便易懂。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新的問題。產業經濟學教材要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這些實際情況,添加最新產業案例,附上最新產業政策條例,從而引導學生以新的視角思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3.2注重實驗教學

產業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經濟學科和市場運作緊密聯系。這就要求學校不僅要做好產業經濟的理論教學,還要加強其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和具體動手操作能力。進行實驗教學就是將產業經濟學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建設產業系統平臺,使學生可以在平臺上對相關知識進行計量操作。雖然一些產業經濟問題的實驗結果,不能代表現實產業經濟發展的真實情況,但是實驗教學可以使學生很好的了解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積累自身分析和預測產業發展趨勢的經驗。實驗的過程也可以讓學生熟練相關計量軟件的運用,為進一步的學術研究打下基礎。這比純粹的理論教學更有成效,也算是對理論教學的一個補充和鞏固。學生也更能展現出積極性和創造性。

3.3注重實踐教學

社會實踐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對其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學校為了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可以與當地企業進行溝通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拓寬學生校外實踐渠道。并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師資力量對一些學生進行指導,輔助學生更好的完成實踐項目。另外,學校可還以請企業優秀工作人員來校講座會談,與學生互動交流。

4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需求的體制機制創新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越發強烈,這不僅要求對人才培養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創新,還要求對現有人才培養體制進行改進和創新。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因素,產業經濟人才的培養要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創新型產業經濟人才需要社會各界發揮自己的作用,形成產學研結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自由的學術氛圍,相對自由的學術環境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

4.1以市場為導向

學校培養的人才最終會走向社會,服務于企業。現在很多高校畢業生掌握的知識理論和學習技能是和社會脫節的,并不符合市場需求。學校對產業經濟學學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學好課本知識,查看產業理論文獻。但是只偏重理論教學,就會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實用性不強。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產業經濟學教學的新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就要改變高校在產業經濟學課程設計上有理論性而無實踐性的狀況。這就要求高校在培養產業經濟學人才時,把握市場動向,在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積累的同時,將學生推向企業學習,鍛煉其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

4.2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與企業雙向合作,整合高校資源。一方面,學校可以為產業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提供機會,鼓勵他們去有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實習,切身體會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的發展狀態。盡可能給學生機會,參與相關產業的合作項目,策劃相關部分的方案。在企人員可以對學生的策劃方案給予指導和點評;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請一些優秀產業經濟學校友來校指導學生有效學習產業經濟學。還可以請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層次技術人員和專家來校授課,讓師生更全面的了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

4.3加大對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力度

高層次人才培養具有高消耗性。國家對高校高級人才的培養進行投資資助時,要做好整體性培養資助規劃。要結合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基地和重點學科建設的實踐對高校高層次人才進行培養,形成一套完整的資助體系。可以通過科研啟動經費、研究生津貼等方式資助優秀青年后備人才。將中青年教師作為重點培養資助對象,納入高校高層次人才儲備隊伍進行培養。并和國外高校保持學術探討,讓優秀人才出國培訓,學習和吸收國外先進的產業經濟學的學術成果。

4.4科研環境的改善

環境可以分為軟環境和硬環境。學術氛圍是軟環境,學術討論的自由與否影響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教師在給出自己的觀點后,要允許學生自由討論,并允許他們提出質疑。學生和老師在一個比較平等的位置時,學生才會暢所欲言,從而激發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學術討論的過程,是師生相互學習的過程。而像好的師資隊伍、先進的實驗平臺這些就是硬環境,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需要進行實驗研究,而實驗的成功需要優秀的教師進行指導,因此師資力量的提升也有利于優秀學生的培養。學校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科研資源的優化配置,專業平臺的建設,對打破僵化的教學模式和提高學生自身的學術素養有重要的意義。

5結束語

戰略性新興產業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和趨勢。面向新興產業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和保證。要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要求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整合優化產業經濟學的教學資源,進行面向戰略新興產業需求的教學改革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從而推動創新型產業經濟人才培養,使產業經濟人才面向市場,適應社會需要。

參考文獻 

[1]朱瑞博,劉蕓.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總體特征、制度障礙與機制創新[J].社會科學,2011,(5):6572. 

[2]李峰,高淑東,李艷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路徑[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5):98100. 

[3]高淑東,李峰,李艷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創新[J].科學時代,2015,(2):193194. 

[4]汪芳,趙玉林.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創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7,(6):101103. 

[5]王艷榮.基于人才培養的產業經濟學教學方法設計[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4):101102. 

[6]朱建安,譚嵐,周自明.基于課程群視角的應用型高校經濟學教學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12,(12):991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城县| 吉首市| 临沭县| 尖扎县| 淄博市| 遂平县| 蓝田县| 沽源县| 弥渡县| 南雄市| 花莲县| 南康市| 鹤庆县| 怀仁县| 永城市| 精河县| 连云港市| 开远市| 榆社县| 怀化市| 萨迦县| 辽宁省| 霍林郭勒市| 商水县| 巴林右旗| 台南市| 通榆县| 柳州市| 乌什县| 铁力市| 军事| 监利县| 巫溪县| 民丰县| 丹东市| 安仁县| 迁西县| 唐山市| 白河县| 本溪市| 永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