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冶金技術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4-08 11:47: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冶金技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冶金技術論文

篇1

一、冶金工業遺產所承載的技術史價值:以鐵橋峽為例

以焦炭煉鐵開始的近代冶金業的技術創新在工業革命時期對人類文明影響巨大,因此在工業遺產保護領域受到普遍重視。如英國于20世紀80年代末啟動了歷史遺跡保護項目,鋼鐵工業歷史遺跡作為其重要部分,形成了398個影像資料和70個文件的檔案記錄。[4]在英國所有與冶金工業有關的遺址中,最重要的當然是位于伯明翰西北50公里的泰爾福德(Telford)地區的鐵橋峽。近代冶金工業遺產對工業文明帶來的巨大影響,其根本上是鋼鐵冶煉新技術及其大規模普及所帶來的,從這一意義上,我們認為冶金工業遺產的技術史價值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概括:一是核心技術的發明或引進;二是新舊技術體系的交替;三是冶金產品如鋼鐵及其重要景觀的形成;四是新技術及其生產系統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而鐵橋峽遺址具備了上述四種技術史價值的全部要素,圍繞這些要素,相應的工業遺產保護和開發實踐得以展開:第一,焦炭煉鐵技術的發明和使用,是鐵橋峽成為工業革命主要發源地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作為工業遺產的核心價值所在。鐵橋峽之所以成為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源地,是因為1709年亞伯拉罕.達比(AbrahamDarby,1676-1717)在此成功地用焦炭煉出生鐵,這一技術創新使煉鐵業擺脫了對木材的依賴而獲得充分的發展空間,也拉動了煤礦業的進一步繁榮。以鋼鐵為原料的動力機械、工程建筑和鐵路交通因此得以大規模發展,人類開始進入“鋼鐵時代”。[5]基于焦炭煉鐵在技術史上的意義,鐵橋峽成為了英國工業遺產保護的首要對象之一,1959年,達比的焦炭煉鐵高爐也因此成為首個被挖掘和保護的對象,其最初的目的是紀念Coalbrookdale公司成立250周年。直到1968年鐵橋峽博物館基金(theIronbridgeGorgeMuseumTrust)創立,負責對方圓6平方英里的鐵橋峽地區的工業遺產進行保護和研究,鐵橋峽工業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由此全面展開。第二,焦炭煉鐵試驗成功后,鐵橋峽地區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新舊技術系統交替的時期,這直接體現在高爐動力系統的變革上,這是焦炭煉鐵系統得以最終確立并使這一地區成為工業革命搖籃的又一因素,也成為鐵橋峽工業遺產保護和展示的主要內容之一。達比的高爐最初是靠上下水池的落差形成動力來鼓風的,為解決干旱的夏天上水池枯水的問題,最初是通過修建馬車軌道來輸送水,1742年,紐可門蒸汽機代替了馬車,用于水的提升,高爐鼓風的動力仍然來自水輪機。直到1776年,直接將博爾登-瓦特蒸汽機用于鼓風的方法得以成功研制,蒸汽機才在高爐煉鐵中取代了水力鼓風[5]。在鐵橋峽,達比二世修建的上下水池間的運水軌道被保存下來,成為體現新舊動力系統交替過程的主要景觀??茽柌剪斂舜鸂栬F博物館(CoalbrookdaleMuseumofIron)用文字、圖片和模型,完整地展示了該地區新舊高爐技術系統的變遷過程,達到了更清晰地再現工業革命是如何發生的效果。第三,1779年修建的鐵橋,作為世界上第一座用生鐵建造的橋,是工業革命時期新煉鐵技術所帶來的鋼鐵新產品和新景觀,構成了鐵橋峽技術史價值的另一重要內容,這是煉鐵新技術實現產業化的直接產物。而人們如何首次用生鐵來建造這樣一座大橋,本身就是另一項很重要的技術創新。針對高爐和鐵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鐵橋峽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作出了以下兩點評價:1)科爾布魯克代爾高爐使亞伯拉罕•達比一世在1709年發明焦炭煉鐵的歷史得以永存。鐵橋作為第一座生鐵構建的大橋,同樣是體現人類創造天才的杰作。2)科爾布魯克代爾高爐和鐵橋在技術和建筑發展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梢姡且蚱湓诩夹g發展史上的意義,鐵橋和達比的高爐成為鐵橋峽工業遺產的核心價值所在。此外,鐵橋本身的建造技術的復原也成為了工業遺產的重要研究內容。1997年,瑞典畫家伊萊亞斯•馬丁1779年的一幅水粉畫在斯德哥爾摩曝光,這幅畫描繪了鐵橋建造的方法。隨后,大衛(DavidDeHaan)等人進行了詳細的考古學、歷史學和圖片的研究,為了驗證畫中描繪的方法的可行性,2001年在鐵橋峽地區的比利斯特山露天博物館的運河上,一座按1:2的比例的鐵橋使用18世紀的材料和技術建造起來,這一成果成為了展示鐵橋建造技術的景觀之一。第四,新技術引發的工業化導致運輸、生活方式和城鎮景觀的改變,是鐵橋峽地區在整體上作為工業遺產的價值體現,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鐵橋峽價值評價的第3條稱:“鐵橋峽提供了近代工業地區發展的一個極具魅力的縮影。采礦區、運輸業、生產企業、工人住所以及交通網絡被很好地保留下來,形成了一個非常協調的整體,具有顯著的潛在教育價值。”如果說煉鐵爐和鐵橋承載著技術本身的歷史,那么因冶金業的興盛而形成的工業社會,則屬于“外史”范疇。對這一層面的歷史價值進行挖掘,可以為工業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提供更廣闊空間。鐵橋峽現有的10個博物館中,BlistsHill維多利亞城鎮(BlistsHillVictorianTown)是游客參觀人次最多的景觀,19世紀后半葉的維多利亞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峰端,通過BlistsHill維多利亞城鎮的重建,鐵橋峽地區還原了19世紀經過工業革命后的英國人的生活狀況,這個露天景觀包括維多利亞時期普通工人的住房、銀行、公立學校、藥店、食品店、糖果店、鑄鐵廠、蠟燭廠、印刷廠,以及火車站和鐵路等。這些展示也使鐵橋峽地區作為工業遺產景區,更具觀賞性和吸引力。

二、中國近代冶金工業遺產的技術史價值特征

中國是世界上發明和使用生鐵最早的國家,然而土法煉鐵技術是與傳統的農業社會相適應的,并未導致工業社會的誕生。近代西式鋼鐵技術在中國的興起始于19世紀80年代。相對于西方工業化國家而言,中國近代冶金技術與工業化歷史有其自身的特點,使中國近代冶金工業遺產的技術史價值具有一些不可忽視的特殊性:第一,中國近代冶金技術史是一段單向的技術轉移過程,且這一時期的技術引進并未帶來中國鋼鐵工業的發達,這是中國近代冶金工業遺產技術史價值首要的特殊性。1885年至1936年,先后有貴州青溪鐵廠、漢冶萍公司等鋼鐵企業在中國創辦(見表1),主要設備和技術全部來自英、德、美、比利時等國,其中漢冶萍公司是唯一的煤鐵一體化企業,其煉鐵和煉鋼設備的產能超過中國鋼鐵企業總產能的2/3,1926年隨著漢冶萍公司冶煉設備全部停產,中國近代冶金工業化走向了谷底,中國所需的鋼材回到了完全依賴進口的狀況。[6]雖然中國近代冶金工業最終走向衰敗,但這一時期的冶金工業遺產有著不容忽視的技術史價值。首先,漢冶萍公司等企業的遺存作為中國冶金工業近代化的起點,見證了中國最初的技術近代化的努力,無論其成敗以否,意義均非常巨大。其次,客觀還原這段艱難而曲折的技術引進史應成為中國早期冶金工業遺產挖掘和保護的主旨所在,對中國來說,這段充滿挫折的記憶或許更值得珍視,這是中國近代冶金工業遺產與英美等國的不同所在。第二,在大規模引進西方技術的同時,近代中國廣大的鄉村仍然長期存在一個土法冶煉系統,為人們日常耕作和生活提供材料。中國早在春秋以前就發明了生鐵冶煉,幾千年來,鐵是支撐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系統的主要技術要素之一。明清時期,山西因坩堝煉鐵的發展和豐富的鐵礦資源,逐漸成為鐵的最大產地,(圖3)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對于歐洲,中國近代新舊冶煉技術的交替顯得更為艱難和特殊。在對中國近代冶金工業遺存進行挖掘和保護時,我們不能將目光僅僅鎖定在新式冶金工業遺存,還應該重視逐漸消亡的近代土法冶煉遺存的價值。正如下塔吉爾所說:“許多舊的或廢棄的生產工藝中人類的技藝,是極為重要的資源,一旦失傳無可替代。應當被詳細記錄并傳給后代?!倍壳爸袊鴮υ诠I化進程中逐漸消失的傳統冶煉遺存的關注遠遠不夠。第三,近代新冶煉技術和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變遷,是這段并不成功的工業化進程給中國社會和文化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中國近代冶金工業遺產技術史價值另一重要內涵,值得工業遺產價值保護中深入的挖掘和展示。近代隨著漢陽鐵廠等現代工業的興起,以農民和鄉紳兩大社會階層為基礎的傳統社會關系逐漸改變。首先,部分農民從鄉村手工業者轉變成了新式產業的工人。其次,鄉紳階層也發生明顯轉變。以漢冶萍公司為例,地方鄉紳參與到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的開發中。此外,為培養技術人員,士紳的后代被公司選派出國攻讀采礦冶金等專業,成為中國第一批本土鋼鐵工程師。[6]從工業遺產的角度來說,中國目前保留下來的近代冶金設備、廠礦建筑等實物留存已經非常罕見,但我們在現存的企業檔案文獻中可以挖掘出一批反映技術與社會變遷極具價值的遺產。例如我們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找到的漢冶萍公司送培英國的留學生的檔案。借助對相關文獻的挖掘和整理,可以使中國冶金工業遺產的內涵更豐富,也更具講述歷史和教育后人的功能。

作者:方一兵 姚大志 單位:中國科學院

篇2

二、金融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金融在寧波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雖然發揮了不少作用,但是離高新技術快速發展對金融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相差甚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科技與金融相互脫節。科技人員只在自己的專業馳騁,不懂市場,也不懂金融;金融領域也不知道科技領域的事,不懂的科技規律,不清楚科技人員在干什么,沒有正確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造成各搭各的臺,各唱各的調的局面。2.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同金融安全性的矛盾始終存在。我們知道,科技創新活動不是一帆風順的,是存在許多變數的,即風險與機遇并存,挑戰與成功并存。因此,金融資本如何為科技創新活動保駕護航,在承受科技創新活動風險的同時分享科技創新成果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大問題。而就目前來說,金融資本游離于高科技產業之外,不能有效地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由于缺乏金融資本的支持,不少企業科技創新活動往往胎死于企業創新活動啟動之初。3.高新技術企業資產估值難。一般來說,高新技術企業在起步階段規模都比較小,有形資產不多,但就成長性而言,其技術含量高,發展勢頭迅猛,擁有不可低估的無形資產。因此說,高新技術產業資產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即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但是目前金融部門在發放貸款時,只認可高新技術企業的有形資產,并不認可無形資產。由于得不到金融資本的支持,許多成長性極好而有形資產偏低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緩慢,甚至夭折。[3]寧波高新技術產業在政府主導、民間資本推動下,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是金融方面還遠遠跟不上形勢發展的要求。造成金融資本不能有效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有:1.寧波現有區域金融結構不甚合理。這種不合理表現在:一是金融組織機構分布不均。就金融組織機構來說,在區域內銀行是老大,占據壟斷地位,其他非銀行金融往往是配角,發展相對滯后。而就金融機構性質來說,國有及國有控股金融占據主導地位,非公金融機構少之又少,嚴重不足。二是金融市場結構呆板、單一。高新技術企業籌措資金主要通過兩種渠道,即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是指通過股票、債券市場等籌措企業所需資金;間接融資是指通過向銀行貸款方式籌措企業所需資金。直接融資減少了企業籌資成本,有利于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間接融資不僅加大了企業融資成本,而且也增加了銀行金融風險。因此,高新技術企業應當以直接融資為主,以間接融資為輔。但是,由于寧波現有區域金融市場失衡,導致寧波高新技術企業融資以間接融資為主,很少采用直接融資,影響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壯大。2.銀行信貸資本向高新技術企業投放不均衡。銀行向來有“嫌貧愛富”的傳統,在向高新技術企業投放貸款問題上同樣如此。企業規模越大獲得的貸款越多越容易,企業規模越小獲得的貸款越少越難。高新技術企業得到金融部門支持就不易,而小微高新技術企業就更加難上加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銀行也是企業,企業的趨利性迫使它把資金投放在風險小、盈利能力強的產業和項目中去。二是由于高新技術企業本身的原因,如管理不規范、運作不到位、經營能力差等,使得金融機構不敢向其投放資金。三是國有銀行尤其是國有四大銀行即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門檻相對較高,標準不統一,加大了高新技術企業融資難度。3.金融創新不足。一是面對眾多新的金融需求,基層金融機構能夠提供的服務有限,幾乎都是幾項傳統的信貸業務,主要包括發放貸款、匯票承兌、信用證等。二是在新的形勢下,面對新情況、新市場,金融機構普遍缺乏創新精神,仍沿用老傳統、老做法,不敢越雷池一步,服務呆板,品種單一,從而制約了金融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有效支持,阻礙了企業的快速發展。4.風險投資供給匱乏。目前風險投資在支持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的建設上雖已有一些進步,但仍存在資本結構單一、資金規模較小、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激勵和約束機制、風險資本退出機制不暢、專業人才匱乏等瓶頸。5.金融環境有待優化。一是從國家整體的金融法律環境上看,需要進一步改善。二是寧波區域產業帶內的市縣協調需要一步改善。目前缺乏必要的、統一的協調制度和組織形式,難以進行長期穩定的合作。三是金融監管及金融保障需進一步改善。

篇3

(一)測算模型與變量設定鑒于土地要素是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將上述模型的函數形式設定為。結合廣東省農業發展實際,對相關變量的確定如下:(1)農業總產出,直接選取《廣東省統計年鑒》中農業總產值的原始數據。(2)農業的資本耗費,采用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作為衡量指標。(3)勞動力耗費,經濟學中常用勞動者工資、勞動時間或勞動人數等統計指標衡量(李子彪,2006),若考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在,計算時采用農業生產實際投入的勞動力數量較為合適,但因缺乏相關統計資料,借鑒周端明(2009)的做法,選擇第一產業從業人數作為計量指標。(4)土地耗費,考慮到廣東省農村土地撂荒的普遍性,采用農作物播種面積代替常用的耕地面積變量。采取同樣做法的有全炯振(2009)[12]、趙芝俊等(2006)[13]。

(二)參數估計本文選取廣東省1982-2011三十年的統計數據擬合生產函數,測算出各投入要素的參數。為避免多種共線性對參數估計的影響,假設規模報酬不變,則有α+β+γ=1,生產函數式(4)可變為。由表2可知,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達到了0.941499,同時方程本身和各參數變量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另外異方差和自相關檢驗均能通過,模型的解釋能力強,可用來計算科技進步貢獻率。由上述結論可知,1982年至2012年間,廣東省農業資本投入的彈性系數α=0.3517,土地投入的彈性系數γ=0.25,勞動力投入的彈性系數β=1-α-γ=0.3983。即資本投入、土地投入及勞動力投入每增加1%,農業總產值分別增加約0.35%、0.25%和0.40%。可以看到彈性系數最大的是勞動力投入,意味著目前廣東省農業產出相對更依賴于人力資本的增加,屬于典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某些省份相比②,資本投入與勞動力投入的彈性系數相差不大,可粗略認為目前廣東省農業發展處于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金密集型的過渡期。

(三)廣東省農業技術水平測算結果及分析根據上文所得參數估計結果,結合(5)式,對廣東省1982-2012年農業技術進步水平進行測算??梢钥吹?,30年間廣東省農業技術進步增長率表現出較大的波動性,甚至有些年份出現負值(圖1)。這一方面與廣東省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產總值波動較大不無關聯;另一方面,所測算的農業技術進步為廣義全要素生產率(TFP),不僅包括科技進步本身,還受資源配置效率和其他隨機因素的影響。如1992年,資本投入增長率達到153.51%,而農業總產值增長率僅為12.57%,出現了投入多而有效產出少的情況。在剔除生產要素投入之后,農業技術進步水平不可避免地出現負值,但這并不能說明農業科技進步對廣東省農業經濟增長沒有發揮積極作用。1998年以后,農業技術進步水平的波動幅度開始趨緩,自2007年基本保持著向上趨勢,說明資金配置效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觀,但這需要更多數據支持。

二、實證檢驗

(一)變量的選取與數據說明金融發展水平提高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金融資產規模相對于國民經濟財富的擴展。對于金融發展水平的衡量,考慮到目前廣東省農村金融結構相對簡單及數據的可得性,擬從農村金融發展的規模和效率兩個維度進行考量。金融發展規模指標方面,鑒于廣東省農村金融以存貸業務為主,結合一般做法,選擇農村存貸款余額之和與農業GDP之比為金融發展規模的衡量指標。但因1990年前后鄉鎮企業貸款余額的統計口徑明顯不同,而1995年后統計年鑒重新對金融機構貸款余額進行了劃分,導致城鄉居民儲蓄存貸款余額與研究所需數據口徑相差太大,故而采用農業存款余額和農業貸款余額替代農村存貸款以反映農村金融狀況。金融發展效率指標方面,參考王志強、孫剛(2003)的做法,選用農業貸款與農業存款之比作為衡量農村金融發展的效率指標[14]。采用這一指標還基于以下考慮:首先,農村金融發展的目的是服務農村實體經濟,這一比值越大,越能反映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其次,該指標可以衡量農村金融機構將存款轉化為貸款的能力,顯示農村金融機構對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前農村資金外流狀況。農業科技進步方面,直接選取上面測算出的廣東省農業技術進步增長率為實證變量。以上三個變量分別用RGM、RXL和TFP表示。由于銀行資金來源項目自2011年起使用新的分類,廣東省統計年鑒不再提供農業存貸款余額等相關數據指標,故截取1983-2010年度樣本數據,樣本數據均來源于《廣東省統計年鑒》及《廣東省農村統計年鑒》。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及變化趨勢如表3和圖2所示。在這里主要對農村金融發展規模指標和效率指標進行分析,由表3和圖2可看到:(1)農業存貸款余額占GDP的比重盡管在個別年份有所下降,但整體上呈增長趨勢,尤其在1992年之后上升速度明顯加快。截止2010年末,該比值達到0.67,相比1982年增長近1.5倍,說明廣東農村金融資產比例不斷提升,農村金融規模不斷擴大。(2)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指標的變動趨勢:1998年以前,農業貸款占農業存款的比值呈現較大波動,在1983年達最大值后,1994年降至最低點。這是因為1983年農村經濟體制率先改革,眾多資金流向農村;但隨著1984年經濟體制改革重點轉向城市,農業貸款占比急劇下降,且在1998-2000年間出現大幅度回落。大量資金流向城市,農戶與農村中小企業融資難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3)2006年廣東省開始逐步推進農村新型金融機構改革,但從圖2可以看出,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持續下降趨勢并未因此明顯改善,相反,農村金融發展規模指標出現了近10年來少有的大幅度波動,這意味著目前新型金融機構改革并未達到預期效果。

(二)單位根檢驗由于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數據往往都是非平穩的,若直接將其引入模型進行經典線性估計,很可能出現偽回歸現象,因此,有必要先對各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通過Eviews5.1進行ADF檢驗,各變量的檢驗結果見表4。從表4的檢驗結果可看出,原有時間序列數據的ADF檢驗值均大于5%的臨界值,即三組變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非平穩的,而對其取一階差分后,序列D(TFP)、D(RGM)以及D(RXL)的ADF值都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表現為平穩序列。換言之,原有時間序列都是一階單整的I(1)序列,故可進一步檢驗三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

(三)協整檢驗由于上述變量都是一階單整的I(1)序列,因此可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來判斷它們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Johansen協整檢驗法是一種基于VAR模型的檢驗方法,在檢驗之前需要確定VAR模型結構,而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滯后階數的確定,運用赤池信息準則(AIC)和施瓦茨準則(SC)進行選擇,同時基于數據生成過程特征,選擇帶有截距項并帶有趨勢項的VAR模型,具體統計結果如表5所示。結果顯示,無論是AIC還是SC甚至其他如LR統計量等,均認為滯后階數為1的VAR模型即VAR(1)模型較為合理。另外通過單位根檢驗對VAR(1)模型的穩定性檢驗結果顯示,全部根的倒數都位于單位圓曲線內(圖3),即VAR(1)模型是穩定的。協整檢驗模型的滯后期等于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減1,故確定為0。表6為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對協整均衡向量進行標準化后,可寫出三個變量的協整方程如下:TFP=0.421947RGM-0.188170RXL(9)方程(9)表明1982-2010年上述三個變量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可以發現1982-2010年農村金融融發展規模與農業技術進步正相關,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與農業技術進步存在反向作用關系。亦可看出,農村金融發展規模的取值每增加1%,農業技術進步會同向變動0.42個百分點;農村金融發展效率的取值增加1個單位,農業技術進步會下降0.19個百分點。另外進一步對TFP與RGM、TFP與RXL兩兩分別進行協整檢驗,同樣發現它們之間也存在協整關系,說明廣東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技術進步間確實保持穩定的均衡關系。

(四)VEC向量誤差修正模型上面的分析給出了VAR(1)模型中的三個變量間存在長期均衡協整關系的結論,但這種均衡關系在短期內如何調整,需通過建立VEC模型進一步探討。根據AIC、SC準則,確定VEC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為1,所得VEC模型結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以看到,VEC模型中TFP與RXL的誤差修正項分別為-0.555930和0.962618,且在統計上是顯著的,說明系統內變量間如果在短期內出現正向非均衡狀態,RXL會同向修正而TFP會出現反向修正,相比而言,RXL的修正幅度較大,即長期穩定關系對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調節效應分別為55.59%和96.26%。

(五)格蘭杰因果檢驗檢驗了廣東省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村金融發展規模、農村金融發展效率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尚不明朗,因此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來驗證變量間的因果聯系。格蘭杰因果關系實質上是檢驗一個變量的滯后項對另一變量是否有預測作用,也即如果一個變量受到其他變量的滯后項影響,就稱這兩個變量間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對各變量進行一階差分以滿足格蘭杰因果檢驗所要求的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8所示。由表8的檢驗結果可看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農業技術進步是農村金融發展效率的Granger原因,而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均不是農業技術進步的Granger原因。

篇4

 

棉籽殼40~42.5千克、麩皮7.5~10千克、石膏0.5千克、石灰0.5千克、水65~67.5千克。

二、生產技術

1、裁袋:將用于栽培用的塑料筒袋裁成30~35厘米長的小段,一端用繩子綁好,使之成袋。每噸料需袋12~13千克。

2、拌料:將原料拌勻后堆成70~75厘米高的料堆,堆悶24小時后裝袋。

3、裝袋:裝料時要邊裝邊用手沿袋四周將料壓實。待料裝至17~18厘米高時,將空袋部分沿料頂層平面往中間折成束狀,并用力往下壓,擠出袋內空氣,最后用塑料繩將袋口扎成活結。這樣的料袋可裝干料0.4千克左右、濕料1千克左右。裝好的料袋放于100℃溫度條件下滅菌14小時。

4、接種:選擇又白又密的金針菇菌種備用。菌種瓶與料袋比以1:25為宜。將滅過菌的料袋放入接菌箱內,菌種瓶在放入接菌箱前要先用濃度為3%的來蘇爾液,或濃度為0.2%的高錳酸鉀液擦拭瓶外壁;接種前要用濃度為70%的酒精棉球擦菌種瓶口。然后按比例將菌種接入料袋。接種時菌種要盡量撒滿料袋表面。最后放入氣霧盒密閉熏蒸20分鐘滅菌。每接完1瓶菌種,取種用的工具必須消毒1次,避免交叉感染。

5、溫濕度調控:菇棚使用前應通風。排菌袋前每立方米面積用甲醛10毫升、高錳酸鉀8克熏棚24小時,然后打開通風口換氣。菌袋排好后一定要保持菇棚通風干燥。發菌階段棚溫控制在20~25℃,并經常通風;當棚溫低于16℃時,可晝開夜閉。濕度一般控制在65%左右。催蕾階段棚溫控制在13~20℃,濕度增加到85%左右,微通風,給予散射光。出菇階段棚溫控制在6~8℃,濕度保持在80~85%,不通風,造成黑暗的環境。

三、病蟲害防治

純白金針菇主要有綠霉、白毛和菇螨、菇蠅等病蟲害,其防治方法分別如下:

1、綠霉:該病菌發生后,菇體呈淺綠或綠色。它可污染培養料,與子實體爭奪營養和空間農業論文,通過分泌霉素殺傷、殺死金針菇雜志鋪。當綠霉菌絲接觸到金針菇菌絲時將金針菇菌絲纏繞切斷,抑制菌絲生長,嚴重時,綠霉可長滿整個料面,使金針菇無法生長。防治方法:培養室、栽培場所應保持低溫,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5%左右,并保持清潔衛生,通風良好。一旦發生綠霉為害,立即挖除帶菌的培養基,在處理部位上撒施石灰粉或石硫合劑或波爾多液等,也可用多菌靈、施保功、甲基托布津等殺菌劑防治。發生嚴重的要將整個菇袋帶出棚外銷毀,同時立即通風降濕,注意不要把水噴到菇體上。菌筒感染初期,可采用2%甲醛溶液或3~5%的石碳酸注射,抑制綠霉的擴張。

2、白毛:該病病原菌菌絲棉絮狀、白色,菌絲發達,病原菌主要來自培養料,其次是空氣中懸浮的孢子落在料面或灑水時帶入。在溫、濕度較高的條件下,孢子萌發侵染料面,菌絲迅速蔓延形成白色菌絲,在金針菇基部侵染,菌柄變褐并腐爛,進而向上發展覆蓋整個子實體,并長滿整個出菇的袋口。被害處呈水浸狀,并逐漸變成褐色軟腐。防治方法:菇房在進料栽培之前要用65%代森鋅粉劑噴灑。當局部發病時,立即停止噴水,加強通風降低濕度,摘除局部病菇,在患處撒生石灰。嚴重的將整個菇袋帶出棚外銷毀?;疾^繼續擴大時,立即噴灑65%代森鋅600倍液、40%多菌靈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苯菌靈1000倍液防治。

3、黃湯:侵染初期在培養基表面,菇叢中浸出白色混濁的液滴,使菇柄很快腐爛,褐變成麥芽糖色,最后成黃褐色,發粘變臭。發病原因主要是把帶菌的水直接噴到菇體上,由于菇叢密,表面面積大,呼吸作用很強,水分不能及時散失,產生熱量,病原菌在適宜條件下,大量繁殖生長,形成腐爛。防治方法:禁止水噴到菇體上,一旦發病,立即采收農業論文,加強通風,降濕控溫,并用0.1%多菌靈或農用鏈霉素處理。

4、黑筋:子實體染病后,先從單個菌株開始,輕者產生斑點,使商品價值降低,重者整叢變黑腐爛,失去食用價值。該病發展很快,菇房內一般從上向下傳染,水是其傳播的主要媒介,病株上的水滴滴到健康的菌株上,健康的菌株會很快發病。防治方法:選用抗病的金針菇品種,合理調控菇房溫濕度,出菇期間菇房溫度應控制在15℃以下,發病后立即將病菇袋帶出棚外銷毀并用農用鏈霉素噴施防治。

篇5

[中圖分類號]F12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763(2012)03—0048—05

DiscussingthethresholdinEnterprise'sTechnicalProgress

XUYoumin

(HunanUniversitySchoolofEconomyandTrade,Changsha410079)

Abstract:Thethresholdinenterprise’stechnicalprogressistheminimumvaluethatenterprise’sR﹠Defficiencyandthemarketdemandscaleneededtoachieve.Thereisathresholdofmarketdemandscaleintheenterprise’stechnicalprogress,duetotheenterprise’sR﹠Dinvestmenthasthecharacteristicofscaleeconomy.Thereisathresholdofenterprise’sR﹠Defficiencywhenthemarketdemandscaleofenterpriseisestablished,anditisinverselyproportionaltothemarketdemandscale.Oligopolyorcompletemonopolycanreducethethresholdofenterprise’sR﹠Defficiency.Itishelpfultoenhancetheenterprise’sR﹠Defficiencyandexpandtheincomescaleoftechnicalprogressbecauseoftheimprovementoftechnologyandmanagementlevelandtheappropriateenterpriseexternalenvironmentsuchas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systemandtaxsystem,whichisusefulforenterprisetoovercomethethresholdobstaclesoftechnicalprogress.

Keywords:technicalprogress;threshold;R﹠Defficiency;marketstructure

閾值是令研究對象發生某種變化時其原因或其變化的條件所必需達到的最小值,亦可稱為臨界值。如果引發變化的原因或其變化的條件未達到閾值,則變化不會產生。閾值現象在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中常常出現,經濟活動中亦存在閾值現象。本文擬研究經濟活動中的技術進步所表現出來的閾值問題,研究決定閾值大小的因素,利用閾值現象來解釋某些經濟狀態持續存在的原因,探討降低閾值的措施。一技術進步中的閾值現象及其經濟學意義

閾值現象在經濟活動中的表現早已為人們所熟識,最小規模經濟就是投資或生產活動的規模閾值即臨界值,如果不能達到這一閾值則其效率低下而在理論上不應該產生。機會成本這一概念也具有閾值的內涵,因為一項經濟活動不能夠獲得超過機會成本的收益,則該項經濟活動不應當發生。

技術進步的閾值(Thethresholdoftechnologicalprogress)亦被人們所注意或有所研究,技術進步的研發投入需要達到一定的規模才可能形成新的、有經濟價值的技術,這表明研發投資存在閾值現象。研發投資所帶來的技術進步也必須達到一定的進步程度才能夠使得研發投資所獲得的收益足以彌補研發投資的成本,這對研發效率提出了閾值要求。

筆者在指導研究生研究熊彼特猜想[1](有利于技術進步的產業組織結構既非完全競爭也非完全壟斷)過程中研究了閾值現象。在降低成本的技術進步和改進產品質量的技術進步的過程中,存在導致研發投入是否具有效率的臨界值即閾值[2]。降低成本的技術進步所表現出來的研發效率閾值是一定規模的研發投入成本所能夠降低平均成本的最小程度,提高產品質量的技術進步所表現出來的研發效率閾值是一定規模的研發投入的成本所能夠通過提高質量提高單位商品收益的最小程度。只有當研發效率高于閾值時,研發投資才可能獲得凈利潤,否則研發投資行為將不能獲利。

通過對技術進步中的閾值現象的研究,有助于解決熊彼特猜想,這一猜想是眾多學者Arrow[3]、Scherer[4]、Kamien,M.I.andSchwartz[5]、Loury[6]、Dasgupta,P.andStiglitz[7]、LeeChangYang[8]研究后未得到一致結果的難題。

技術進步的過程存在閾值現象,表明經濟過程的技術進步現象具有非連續性的特征。從發生條件來看,如果技術進步的條件滿足閾值要求,則技術進步能夠發生,否則技術進步不能發生。閾值現象表明技術進步的條件有不連續的特點。從技術進步的程度來看,技術進步一旦發生,其技術有不連續的變化,這也表明技術進步的程度具有不連續的特點。技術進步的不連續特征與新古典經濟學研究既定技術條件下資源有效配置時所具有的連續變化的特征有很大的區別,技術進步的閾值特征及其不連續特點必然對技術進步產生顯著的影響,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經濟問題。

二企業技術進步的閾值與

企業需求規模的關系企業為技術進步進行研究而產生的投資具有一次性投資的特點,即研發投資產生新技術之后,并不需要新的投資就能夠保有新的技術即新技術一旦產生就可以永續使用,保有新技術本身并不需要新的成本支出。研發投資產生的新技術在使用規模上可以不受限制,使用范圍的擴大并不會帶來研發成本的提高,因此研發投資具有規模經濟的特點即隨著使用規模的擴大,單位產品所分攤的研發成本變小。

經濟活動中的研發投資主要達到兩個目的:降低生產成本或者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的投資可以使企業獲得成本優勢提高企業產品的盈利能力,我們可以以單位產品的盈利能力的提高量p來反映企業單位產品的盈利能力的提高。研發投資所帶來的產品質量的提高也可以以單位產品的盈利能力的提高量p來反映企業產品質量的改善。如果一企業有一次性投入RD,則單位商品盈利能力的提高量p是RD值的函數:即有p=f(RD)。以下稱p為技術進步的單位收益,f(RD)為技術進步函數。

顯然,技術進步函數具有以下特性:當RD=0時,p=0;且f’>O即是RD的單調遞增函數。

一個生產者研發投資所帶來的總收益取決于技術進步之后銷售量與單位收益的乘積,而技術進步之后銷售量又取決于技術進步之前的銷售量Q和因技術的變化所帶來的銷售變化量Q,因此總收益應該為p×Q+p×Q,研發投資形成的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純收益或利潤有:

Л=p×Q+p×Q-RD

=p×(Q+Q)-RD

令p/RD為研發效率,研發效率即為新技術的單位產品收益與總研發成本之比。

顯然,研發效率的閾值是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純收益為0時的研發效率。

令Л=0,有p/RD=1/(Q+Q),這是研發效率的閾值。顯然,當(Q+Q)足夠大時,即便研發效率很低,也存在某一銷售量(Q+Q)使得p/RD=1/(Q+Q),即理論上存在研發效率的閾值。值得注意是如果(Q+Q)不是足夠大,則p=f(RD)可能無法滿足p/RD=1/(Q+Q)條件,即任一規模的研發投入均無法達到研發效率的閾值,在這種情況下技術進步的研發無法產生。因此存在一個導致技術進步產生的最小銷售規模,這是需求規模閾值。

當然,如果當(Q+Q)=1時即有p≥RD,即技術進步中只需要一單位商品的收益即可彌補研究成本,但這種情況是特殊情況,也許只存在于公共產品的研發過程中,或者研發效率特別高的技術進步過程中。對于一般商品的技術進步我們一般要求Q+Q>1,即存在導致研發得以產生的最小需求規模。

依據p=f(RD)和p/RD=1/(Q+Q)條件我們可以確定使得研發效率達到閾值的RD的最小值。即需求規模既定且大于需求規模閾值情況下,存在一個研發投資規模RD的閾值。只有當研發投資規模不小于這一閾值時,其研發效率才能夠不少于研發效率的閾值。

根據以上研究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結論:

第一,企業的技術進步存在由其需求規模所決定的研發效率的閾值,閾值與需求規模成反比。企業的需求規模由技術進步前的原需求規模Q與技術進步所改變的需求規模Q之和決定。

第二,研發效率既定的情況下,存在一個需求規模閾值。需求規模閾值是導致研發效率能夠達到研發效率的閾值所需要的最小需求規模。

第三,當研發效率既定、需求規模不小于閾值的情況下,存在一個研發投入規模的閾值,這一閾值是使研發效率等于研發效率閾值所需求的最小研發投入規模。三、市場競爭條件和市場需求狀況

對需求規模的影響及對企業技術

進步效率閾值的影響由于需求規模作為技術進步企業的外在因素對企業的研發效率閾值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從市場競爭條件和市場需求狀況角度研究對企業需求規模的影響,進而研究這兩類條件對企業技術進步閾值的影響。

(一)技術進步前市場需求狀況和市場競爭條件對企業需求規模的影響

單個企業的需求規模取決于整個市場的需求規模和市場競爭條件,因此市場需求狀況、市場競爭條件將通過影響單個生產者的需求規模來影響單個企業的技術進步效率的閾值大小。

設產品市場的需求函數為TQ=F(P),對于這一需求函數有dF(P)/dP<0,即均衡價格水平的上升將導致市場需求TQ的減少。

某一企業通過市場競爭所獲得的市場份額為r(0<r≤1),即這一企業的需求規模Q=r×TQ=r×F(P),顯然r值的大小與這一企業技術水平所決定的產品質量、生產成本及市場競爭狀況有密切關系,其中的市場價格P與市場的競爭狀況相關,一般有dp/dr>O,即企業的市場份額的增加會導致市場均衡價格的上升。

dQ/dr=TQ+r×dTQ/dr=TQ+r×dp/dr×dF(P)/dP

由于dp/dr>O且dF(P)/dP<0,因此r×dQ/dr的大小取決于TQ與r×dp/dr×dF(P)/dP的比較,當r×dp/dr×dF(P)/dP的絕對值足夠大即大于TQ時,dQ/dr<0,這要求r、dp/dr與dF(P)/dP絕對值均比較大,即dTQ/dr的絕對值大于TQ,一企業市場份額的改變將導致市場需求規模的變化量大于原有市場規模,這種可能性是很小的。并且由于當r0時,dTQ/dr0,因此,如果存在r值使得dQ/dr>0,這時r應為接近于1的有限值。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企業市場份額的增加一般將導致其需求規模的擴大。因此,導致一企業需求規模最大的市場競爭狀況應當是完全壟斷或需求彈性(即因市場價格的相對改變所能夠相對改變的市場需求規模)很大的情況下由少數幾家企業壟斷的寡頭壟斷狀況。

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如果不考慮技術進步對市場需求的改變,僅從市場競爭條件來看,一企業市場份額越大,其產出規模越大,由此所決定的技術進步效率閾值越小。當市場競爭狀況處于完全壟斷或寡頭壟斷狀況時,壟斷企業的市場需求規模達到最大,技術進步所要求的閾值最小。這一結果與熊彼特猜想:壟斷的市場競爭狀況更有利于技術進步是一致的。

(二)技術進步后市場需求狀況和市場競爭條件對企業需求規模的影響

技術進步改變了市場需求狀況,如果考慮到技術進步所能夠改變的市場需求的大小,那么技術進步的效率閾值的變化就不僅僅只受到原有市場競爭狀況的影響。

設一企業的技術進步將改變整個市場的需求,設技術進步之后的市場需求函數為TQt=F(Pt),一企業在技術進步之后所能夠獲得的市場份額為rt,相應的需求規模為Qt=rt×TQt,這里我們用t來反映技術進步的程度,一般應當有:dTQt/dt>0,drt/dt>0,即一個企業的技術進步的強度越高其擴大的市場需求規模和提高市場份額的能力越高。

這時dQt/dt=TQt×drt/dt+rt×dTQt/dt>O

如果r=l,則drt/dt=0,即完全壟斷條件下dQt/dt=dTQt/dt即完全壟斷時技術進步后所能夠擴大的市場需求規模就是其需求規模,記為TQ1。

在非完全壟斷競爭條件下,技術進步后的企業需求規模為Qt=rt×TQt,只要技術進步能夠保證rt×TQt>TQ1,則技術進步企業的需求規模大于完全壟斷企業的需求規模,從而使得技術進步的效率閾值得以下降。由于rt<1,這要求TQt>TQ1,即競爭條件下技術進步所能夠擴大的市場需求規模大于完全壟斷條件下技術進步所能夠擴大的市場規模,這是競爭有利于降低技術進步的效率閾值的必要條件。

如果TQt>TQ1,還需要rt>TQ1/TQt,才能使得rt×TQt>TQ1,即技術進步的企業在技術進步之后的市場份額必須足夠大,才能使其技術進步之后的需求規模大于壟斷條件下的市場需求規模。因為如果企業技術進步之后的市場份額rt=1則又回到了完全壟斷狀況,這時其市場需求規模可能反而變小。因此,如果TQt>>TQ1,則存在一個適度的市場份額,在這一份額下,技術進步企業的需求規??梢赃_到最大,其技術進步的效率閾值最小。

如果雖有TQt>TQ1,但TQ1/TQt接近于1,則rt接近于1,由此可以推斷出企業技術進步之后形成的寡頭壟斷可以導致其研發效率閾值最小的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既便技術進步能夠擴大市場需求規模使得研發效率閾值最小的市場競爭結構并非完全壟斷,但考慮到技術進步所能夠擴大的市場規模的有限性,即這一比值TQ1/TQt并不能夠接近于0,因此,使需求規模rt×TQt最大的rt值是0與1之間的有限值,即最有利于技術進步的、可以導致技術進步的閾值最小的市場競爭結構應該由有限個企業參與的寡頭競爭。顯然,隨著技術進步所能夠擴大的市場需求規模越大,最有利于技術進步的市場競爭的企業個數會增加。

需要強調的是,影響企業技術進步效率閾值大小是技術進步之后的市場份額的大小和市場需求規模,技術進步之前的市場份額的大小和市場需求規模并不會直接決定技術進步的效率閾值。

依據以上的研究和討論,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在市場需求隨著競爭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緩慢時,壟斷程度和市場份額的提高可以提高企業產出規模,進而降低企業技術進步的效率閾值。如果市場需求隨著競爭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很快時,適度的競爭可以使企業產出規模達到最大,進而使企業技術進步效率閾值達到最小。

2.如果技術進步能夠使市場需求規模擴張迅速,且競爭條件下技術進步所能夠增加的市場需求規模大于壟斷條件下技術進步所能夠增加的市場需求規模,則存在一個可以使技術進步企業的產出規模達到最大化市均份額的寡頭競爭格局,在這一寡頭競爭市場下其技術進步效率閾值達到最小。

3.如果技術進步所能夠增加的市場需求規模十分有限,并且競爭條件下技術進步所能夠增加的市場需求規模雖然大于壟斷條件下技術進步所能夠增加的市場需求規模,但增加的比率小,則技術進步企業所形成的市場壟斷格局將使其研發效率閾值達到最小。

四影響研發效率的因素,決定了研發

投入規模閾值和需求規模閾值影響研發效率的因素可以區分為由企業自身決定的內部因素和不能由企業決定的外部因素。

顯然,影響企業研發效率的內部因素主要取決于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企業技術水平越高,則技術進步所需要的新增投資相對較少,所能夠獲得的單位產品的收益較大。企業擁有從事技術開發的一流人才和豐富的經驗是企業一流技術水平的保證。企業的管理水平在技術創新過程中表現為能夠有效地發揮技術人員的積極性、降低技術創新過程所耗費的成本。由于技術創新依賴于原有技術和管理經驗的積累,因此,企業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

影響企業研發效率的外部因素是制度和經濟政策,并且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對此我們應當作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分析。

第一,有效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可以降低技術創新產品的市場競爭程度,提高技術創新產品的單位收益,進而提高研發效率。

專利制度有效實施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有效實施可以排斥侵權企業對技術進步企業的成果的侵犯,這不僅僅可以提高技術創新企業的單位產品收益,還可以擴大技術創新企業的市場規模,使這技術創新的總收益得以提高。

第二,在所得稅前可抵扣一定比例的企業研發成本,降低企業實際承擔的所得稅的比例,使得企業實際承擔的研發成本降低,因此可以提高研發效率。對研發投入比重較高的技術型企業,制定較低的所得稅稅率,也具有同樣的效果。

第三,對企業的研發項目直接提供財政支持,可以減低企業的研發成本。

對研發成果進行財政補貼和獎勵等方式為企業研發提供資本方面的支持,顯然可以降低企業的實際承擔的研發成本,進而提高該企業自有投資效率。

第四,高水平的教育體制可以使企業獲得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人才,提高企業研發效率。

高水平的教育體制可以使企業的研發人員達到進行研發所需要的盡可能高的知識水平,否則企業將需要為提高研發人員的知識水平支付更多的成本,這會降低企業研發效率。

第五,高水平的國家科學研究體制所產生的科學技術可以改善企業技術進步研發的基礎條件,進而提高研發效率。

如果由財政承擔研發成本的國家科研體制能夠產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這些科研成果只需要通過適當的轉移和改進,就可以成為企業繼續研發的基礎或直接為企業所采用,這顯然可以降低企業研發投資的規模、持續的時間和研發的風險,可以大大提高企業的研發效率。

第六,開放的競爭政策有利于使得具有更高研發效率的企業和生產要素進入具有技術創新潛力的領域,從而可以提高研發效率。

參與競爭的企業數量和生產要素的增加,可以使得具有較高技術進步能力的生產要素更容易進入具有技術進步潛力的市場中,使有技術進步的研發效率得以提高,這可以大幅度降低技術進步的投入規模閾值。因此,適度的競爭有利于技術進步。相反,在行政壟斷的情況下,由于限制了高水平的生產要素的進入和參與競爭,同時行政壟斷時改變市場份額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行政壟斷所形成的競爭格局將因有對參與競爭的生產要素的約束和市場需求份額的約束而提高技術進步的閾值,降低市場中技術進步的可能性。五結論

經過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由于企業研發投資具有規模經濟的特點,因此,當企業的研發效率一定時,存在市場需求規模閾值,只有當市場需求規模大于這一閾值時,企業技術進步的研發才是有利可圖的。而當企業市場需求規模既定時,也存在企業研發效率的閥值,企業市場需求規模的擴大則有利于降低企業研發效率的閾值。

第二,有利于擴大企業市場需求規模、降低企業研發效率閾值的市場結構是寡頭壟斷市場或完全壟斷市場,這與熊彼特猜想一致。

第三,企業研發效率不僅僅取決于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與企業的外部環境如知識產權制度、稅收制度、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也有密切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柳卸林.技術創新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

[2]徐幼民,支娜.決定中國產品質量改進的三大因素[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3):86-90.

[3]Arrow,k.j.,1962,conomicWelfareandtheAllocationofResourcesforInvention[M].inNelson,R.R.(ED.),TheRateandDirectionofInventiveActivity,609-25,NBER,Princeton.

[4]Scherer,F.M.MarketStructureandtheEmploymentofScientistsandEngineer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7,57(3),524-531.

[5]Kamien,M.I.andSchwartz,N.L.MarketStructureandInnovation:ASurvey[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75,13(1),1-37.

篇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建筑業也得到空前發展,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鋼結構住宅作為綠色環保的新型建筑體系,隨著鋼產量的大幅度提高,以及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推出,鋼結構住宅產業正健康快速發展。

1、鋼結構住宅國內外的發展狀況

在許多工業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鋼結構建筑的發展和應用已有幾十年的歷史。美國鋼結構住宅所占建筑總面積的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的5%已經發展到現在的25%以上,日本及澳大利亞鋼結構建筑占全部建筑的50%以上。

長期以來,我國因缺少鋼材而對建筑鋼結構的應用加以限制。1996年我國鋼產量突破1億噸,2002年達到1.9億噸,2005年達到3.7億噸,已經超過了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四個國家鋼產量的總和。國家用鋼政策從20世紀50~60年代的限制用鋼,到70~80年代的節約用鋼,到二十一世紀已調整為鼓勵用鋼,為我國建筑鋼結構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條件。目前北京、天津、上海、山東萊蕪、安徽馬鞍山、廣州、深圳等地開展中低層和高層鋼結構試點工程,已經建成300~500萬平方米住宅。

2、鋼結構住宅的優點

鋼結構住宅是目前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環保節能型住宅,突破了中國“秦磚漢瓦”式的傳統建造模式,替代了傳統的紅磚及混凝土,完全使用工業化生產的建筑材料,集眾多優點于一身,是二十一世紀人類居住環境的理想建筑。

2.1鋼結構的重量輕、強度高,抗震性能好。鋼結構材料的強度高,塑性和韌性好,結構延性好。用鋼結構建造的住宅重量約為鋼筋混凝土住宅的1/3~1/2。自重的減輕使得地震作用效果降低,一般自重減輕一半,相當于降低抗震設防烈度一度,地震作用可降低30%~40%。

2.2工業化程度高,易于實現住宅產業化。鋼結構住宅的設計借助專業設計軟件,大大縮短設計周期,并實現設計的標準化。所有構件工廠化加工制造,精度高,易保證質量。容易實現機械化裝配,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短,與傳統住宅相比工期縮短40%以上。

2.3空間利用率高,能合理布置功能區間。由于鋼材輕質高強的特點,便于形成大柱距、大開間的開放式住宅,而傳統結構(如磚混結構、砼結構)由于材料性質限制了空間自由布置,如果跨度、開間過大,就會造成板厚、梁高、柱大,出現“肥梁胖柱”現象,不但影響美觀,而且自重增大,增加造價。在空間使用率上,鋼結構住宅使用的鋼梁、鋼柱的截面積比傳統結構減小,所占凈空面積也隨之減小,使得房間使用面積增大,與傳統結構相比可增加有效面積10%左右。

2.4綠色環保,節能省地。目前我國住宅體系多為磚混結構,大量使用硅酸鹽水泥,在建筑物解體后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砌體結構使用的實心粘土磚,浪費大量的土地資源。而鋼結構住宅所用材料主要是環保型可回收材料,在建筑物拆除時,鋼材可以100%回收利用。

2.5鋼結構住宅保溫隔熱隔音效果突出,造型美觀結構豐富。大多采用新型輕質墻體圍護材料,不易霉變,不易蟲蛀,在保溫隔熱隔音性能方面比傳統住宅有明顯優勢。鋼結構材料輕質高強,結構設計時可以創造出藝術性較強的建筑外形,以滿足住戶對不同建筑風格的要求。

3、鋼結構住宅的結構體系

鋼結構住宅結構體系主要由承重結構體系、支撐體系、圍護結構體系和樓板結構體系組成。

3.1鋼結構承重及支撐體系的組合型式有多種,應用于住宅的主要有鋼框架結構體系、鋼支撐框架體系、鋼框架-抗剪桁架結構體系、交錯桁架結構體系。鋼框架體系結構簡單、受力明確、平面布置靈活、結構剛度均勻、抗震性能好,屬典型的柔性結構體系,其側向剛度差;鋼支撐框架結構體系通常用槽鋼或角鋼在墻體平面內布置垂直支撐體系,能夠有效抵抗水平荷載,提高側向剛度,減小層間位移。鋼結構住宅承重體系構件一般采用熱軋或高頻焊接H型鋼,熱軋或焊接工字鋼、方鋼管、圓鋼管或冷彎薄壁型鋼。

3.2圍護結構體系約占鋼結構住宅總造價的30%,為減輕結構自重,滿足建筑節能要求,圍護墻體大多采用輕質材料。外墻可采用蒸壓輕質加氣混凝土板材(ALC板)、SRC復合保溫墻板、鋼絲網復合保溫板、水泥刨花板等,內墻可采用輕鋼龍骨石膏板,ALC輕質板、夾層復合板、稻草板等。

3.3樓板結構由鋼梁和樓面板組合而成。樓蓋體系要保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同時要盡量減輕樓板自重。樓板主要型式有壓型鋼板與現澆混凝土組合樓板,預制輕混凝土板。

4、鋼結構住宅存在的技術問題

4.1防火問題

鋼結構有很多優點,但也有其致命缺陷,即耐火性能很差,鋼材的承載力和平衡穩定性會隨溫度的升高而大幅降低。當溫度達到400℃時,鋼材的屈服強度降至室溫下強度的一半,當溫度達到600℃時,鋼材基本喪失全部強度和剛度。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使用耐火耐候鋼,該種鋼材是采用技術在鋼材中添加合金元素(如Cu、Ni、Cr、Si、P等元素),使鋼材的金相組織發生變化,從而改善鋼材內在的耐火性和耐候性,這種鋼材在600℃高溫下,屈服強度下降不大于1/3;二是使用防火涂料、發泡防火漆和外包防火層等方法。對于外露的鋼構件多采用10~40㎜厚的涂料,耐火極限可達1.5~3h;對于隱藏的鋼構件,珍珠巖防火噴涂或防火板是經濟有效的方法。

4.2防腐問題

鋼結構的腐蝕與所處環境、溫度、濕度直接有關。根據國內外試驗資料,表面無防護的鋼材在大氣中第一年銹蝕速度約為第五年的兩倍,室外鋼材的銹蝕速度約為室內銹蝕速度的四倍,處于干燥環境的鋼材,幾乎不會銹蝕。因此,暴露鋼構件一般外涂耐腐蝕涂料或油漆,或采取鍍鋅處理。

4.3標準規范問題

由于我國發展鋼結構住宅僅僅只有十幾年的歷程,鋼結構住宅技術體系還不夠成熟,鋼結構住宅標準規范零散而不系統,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工業化程度不高,還需進一步研究創新并規范化。

5、我國鋼結構住宅的前景展望

目前,國內的建筑業生產效率較低,尚屬勞動密集型產業,而鋼結構住宅屬于高技術高效率的產業,加快對鋼結構住宅的研究,將促進建筑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化,并將帶動建材、冶金、機械尤其是鋼鐵企業的發展。

中國鋼結構協會編制的《2009-2012年鋼結構行業態勢運行發展趨勢預測報告》指出,“節能減排”繼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因而具有節能、環保、綠色優勢的鋼結構被市場看好。按照早先中國鋼結構協會制定的《鋼結構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建議書》顯示,2010年鋼結構產量將達到2600萬噸。而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計算,2010年我國鋼結構行業擬達3000萬-4000萬噸制造能力,說明我國鋼結構行業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6、結語

現在我國鋼結構住宅的發展已進入加速階段,有關產業政策、標準和規范相繼出臺,國內鋼產量充足,為鋼結構住宅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開發環境、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我們應不斷提高研究開發能力,掌握國外先進技術,促進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相信我國鋼結構住宅的發展前景是廣闊的。

參考文獻:

篇7

2地基處理

根據參考地質報告,本場地屬于非自重濕陷性場地,地基濕陷等級為Ⅱ類,采用強夯法,消除濕陷提高承載力。計算分析選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編制的《基礎工程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JCCAD2010版。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筏板基礎或條形基礎及獨立柱基。

3上部結構設計

1)A,B,C區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D,E,F區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2)結構設計。地震作用按8度0.2g進行計算,抗震措施按8度0.2g進行設計,A,B,C建筑框架的抗震等級為三級,剪力墻抗震等級為二級;D,E,F區框架等級為二級。抗震計算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結構整體分析選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編制的《多層及高層建筑結構空間有限元分析軟件》SATWE2010版。采用總剛分析方法,計算結果如下:A區:周期,地震力與振型分析見表1~表3。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033;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213。B區: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030;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212。C區:周期,地震力與振型分析見表7~表9。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044;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045。D區:振動周期見表10。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710;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605。E區:振動周期見表11。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551;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601。F區:振動周期見表12。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628;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623。各項指標均滿足規范相應要求。3)最外層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mm):a.基礎梁及地下室底板:下部鋼筋:有墊層40;無墊層70,上部鋼筋40;b.地下室外墻:外側50,內側20;c.柱:地下與土壤接觸面:防水混凝土50,其余部位25;且不小于縱筋直徑;d.梁:室外露天環境35,室內潮濕環境25,其余部位20;且不小于縱筋直徑;e.在一類環境下各層樓板、樓梯板為15,梁為20;在二a類環境下各層樓板、樓梯板為20,梁為25;在二b類環境下各層樓板、樓梯板為25,梁為35;f.梁板中預埋管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大于30。4)本工程各部分之間設置抗震縫,主體長度超過規范要求時相應部位設置后澆帶,減少混凝土收縮影響。5)材料?;炷?A,B,C區柱、墻:1層~2層頂為C40;3層~4層頂為C35;5層~6層頂為C30;D,E,F區柱:C30。梁、板:C30?;A:C30。樓梯、女兒墻、雨篷、挑檐、構架等露天構件:C30。圈梁、構造柱:C25。填充墻:±0.000以下采用MU10頁巖燒結磚,M10水泥砂漿砌筑,±0.000及以上采用A3.5加氣混凝土砌塊(容重不大于6kN/m3),M5混合砂漿砌筑。鋼筋:采用HPB300級,HRB335級和HRB400級鋼筋。

篇8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8-0146-1

0 前言

農業技術推廣是指農業科技工作者將科技成果推廣到農民群眾中去。農業科技工作者通過可利用的傳播渠道以及推廣方式來推廣農業技術,使之能廣泛應用到農業生產上。在這個經濟發展與科學進步的今天,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增加農民群眾的收入是農業發展的首要問題,也是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面臨的新要求和挑戰。

1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的現狀分析

1.1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靈活

根據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分析,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主要是采取自上而下的運行模式。傳統縱橫交錯的管理層次大大增加了技術推廣的管理難度,農業主管部門肩負著較重的負擔與壓力。這種體制上的弊端直接造成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人員多辦事少的現象。這樣的體制下工作效率低下不說還造成了資金的浪費,嚴重影響著推廣體系的生存與發展。

1.2 缺乏推廣意識以及推廣人才

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的人員意識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效率。例如:一些基層領導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根本地位與重要作用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認識不夠深入;推廣人員在基層進行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時間不足,推廣不及時,導致農民群眾不能及時的、準確的把握相關信息;現有的農業技術的專業培訓機構太少,推廣人員缺乏正規的培訓與指導;普遍存在農業技術人員的工作條件比較艱苦,待遇相對較低,基本生活也沒有保障等問題。

1.3 經費投入少,推廣渠道不順暢

我國真正投入到農業生產上的支農資金數量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投入到農業技術推廣上的資金就會相應的更少,資金不足導致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嚴重滯后,引起的配套設施不健全,甚至必要的辦公條件、工作手段方面都是十分缺乏的。在經費上的問題使得公益性推廣服務職能的發揮也嚴重的受到了制約,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擴散推廣方面都受到了不同層次的阻礙。

1.4 農業技術推廣中的客觀原因限制

在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還存在著推廣項目單一、不能滿足市場的變化等問題。由于客觀上農民群眾文化素質有限,接受新技術的能力也有限,這些都是推廣渠道不暢通的體現。

2 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建議

2.1 農業技術推廣機制的創新改革

目前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制不盡人意,體制的建立不科學嚴重的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效率。由于推廣農業機制的創新改革涉及的是多部門整改,農業部門也不能夠獨立決定,所以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的體制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需要在長期的農業技術推廣實踐工作中的不停調整,不斷適應農村現狀,了解農民需要進行完善。

對于農業技術推廣的改革就是對機制進行創新,建立科學的科技工作導向機制,引入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的觀念,積極有效地開展科研、教學和推廣活動,培養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促進新技術的推廣。

2.2 引入高校大學生參與,組建實干推廣隊伍

在農業科技的推廣工作中,必須擁有一支分布廣泛并且具有實干精神的農業技術推廣隊。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挖掘出具有吃苦耐勞精神的實干家,同時從高校引進擁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充實到這支實干農業技術推廣的隊伍中來。這樣,農業科技推廣的隊伍就強大起來了,在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中就比較全面了,其推廣效果肯定是能明顯提高的。

2.3 增加資金投入,加強網絡推廣建設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要點是對農業技術推廣經費合理規劃。制定農業技術推廣資金運作方法,加大透明度、監督力度、執法力度明確財政。制定相關措施,引導社會各界主動增加農業技術的資金投入,保證資金能維持農業技術推廣活動正常運作。

在信息化的社會中,我們要合理利用信息化的媒介來推廣農業信息和農業技術,建立農業技術的推廣網絡渠道無疑是與現代化接軌的有效途徑,在充分的利用通信公司、電視臺媒體、網絡媒體來共同建立與農業市場化相適應的新型推廣網絡,能夠全面開發農業科技技術推廣作品在農村中普及。

3 總結

綜上所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以及如何讓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穩定發展等問題,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積極分析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發展的歷程,總結其中好的經驗,吸取那些走彎路走錯路的教訓,同時將眼光放開闊多借鑒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科學、穩妥地推進改革與發展。并且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需要的是不斷創新,在建立高效運轉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之后,還應長期完善整個推廣體系,做到不斷創新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 金會翠.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任重而道遠[J].吉林農業,2010.

篇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terprise of metal of the era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needs, the hardware environment for office and software environment combination, and spiritual image design requirements view excerpt, understanding, combining work to the office building and are indispensable to building the func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key points of the design in this paper. As metal enterprise design, the main points of key can be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n the.

Keywords: metal; Design; Space aesthetic feeling; cohesio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緒論:金屬集團企業,是中國專項企業中的領軍者。在金屬制品產業上發揮著基礎、先導性作用。企業長久深遠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共現的文化精神亦是彌旬不歇。新大樓的竣工,標志著外觀形象由單一過度到現代氣度。整體工作環境的改觀,是企業成長為國際先進化集團的體現,是企業在經濟物質與文化精神上的雙贏,是文化精神的立現,最直觀的表達在空間設計上。金屬集團文化背景的豐厚,是企業綜合實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新世紀實業企業家的處事方式,引領集團核心凝聚力,“開拓、求實、團結、進取”的企業精神。知人性達、以人為本,以恢宏大氣的室內設計聯接建筑物本身的空間美感,是本設計的主要設計精神。

一、行政樓一樓設計要求及要點

行政樓一樓,需要用設計在第一時間傳達出集團的宏渾氣魄,所以設計主要秉承了建筑概念上的中軸理念,以方正、嚴謹、宏大的氣質展現。

原始建筑對于大廳通道的設計考慮了整體結構的統一性,在考慮不改變原本建筑氣質的前提下,將通道略作調整,分割出貴賓通道和員工通道。大廳格局上的變動,將空間的功能性規劃清晰。大廳主要采用米洞石色,采用自然天光作為建筑物本身的光源補充,以黑金花色作為色彩上的點綴,來襯托空間高貴質感。大廳的銅雕,采用金屬集團自產鋼材,大篇幅的裝飾設計,寓意頂天立地并具現精神。

貴賓通道緊連著貴賓廳,貴賓廳兼具貴賓接待、新聞公關室等功能。貴賓廳采用米色、紅色、金色為主要色彩,大型水晶吊燈、LED燈,屋頂噴金等設計元素,讓貴賓廳俱得其禮。

展示廳是企業對外形象的一個窗口,設計上呈現了金屬集團產品的多元性、金屬企業凝聚性、輝煌的文化性。在空間上,采用順時針的導式,吊頂不規則橢圓型燈組象征企業的成長的腳步,采用多媒體演示方式,背景墻以及六大實物展示柜,都用LED燈做燈光補充。紅色為主色調,體現企業的蓬勃發展。

洗手間除去最常規的洗漱功能外,也是整體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秉承設計統一性,洗手間也以米洞石色、黑金花色作為主要基調。明亮、干凈、整潔是洗漱空間必備條件。

電梯間留有足夠大的空間范圍,沿襲了主要的米色、咖啡色、黑調,直線條的設計,讓空間頗具現代感。電梯空間墻面以留有企業文化展示區域,隨時傳達文化元素。

二、行政樓會議中心設計要求及要點

多功能報告廳、會議中心、中型會議室等功能區域也是一個企業的重要文化體現方式。設計上多出運用高科技智能材料,通過會議文化與時尚文化的結合,附載的是高品位的會議功能環境,創造一種新概念的會議空間。

多功能報告廳,其一在隔局上改變原來的方正規矩,內部頂面設計采用弧形設計,座位采用弧形階梯式設計,在空間上增加人員容納的同時,使空間顯得大氣開闊。墻面、地面的吸音處理,讓與會氛圍莊重、安靜。頂面柔性拉展天花的運用,則開闊了視覺高度。LED燈的運用,讓會場的照明有足夠光亮的同時具有節能作用。多功能報告廳內部的放映室,單獨設置在主舞臺二樓閣樓,獨立空間成為所有多媒體手段的集中控制地,不需再另設控制室。米色、咖啡色婉轉的抑制了多功能廳的沉悶。其二,根據企業報告廳,不能單一的定性為報告廳,應作為員工精神文化表現的場所來體現,在功能設計上要考慮的特殊因素如下

因為報告廳兩底的高度的局限性不能按照標準的劇院要求實現報告廳所需的燈光定位高度。,故采用定點定位的電動傳動方式進行布置,結合室內裝修進行配合,具體詳見設計建議圖;

根據現有設計舞臺的面積,遠遠不能適應于表決類型會議要求和各類中小型演藝要求,建此在原舞臺的基礎上,增設一套升縮升降型機械傳動舞臺,使舞臺面積擴大三分之一,這樣使用于各類會議和演藝的基本需求;

報告廳舞臺臺口上方吊頂應設立電動會標桿便于各類演藝與會議所用光的需求。舞臺區域上方應具備演藝區域燈光的鋪設區和會議燈光鋪設區域的需要。注:(上方應設立4-5道燈桿,1-2道景桿,在舞臺的底側LED屏設有一道金絲絨底幕,這樣起到保護LED屏,其次也能適用各類莊嚴莊重的會議要求使用。

在報告廳兩側出入門邊上)對應兩側因加筑一道電動吊桿作為耳光吊架長度為3米,同時包括現有舞臺的現設計定位的音控室、智能化控制室上方應設有固定的側光架(對應架設),其次在靠墻的上側(對應)設置電動吊桿傳動電機設備固定支架(主要安放傳動吊桿電機用)。

假如根據以上第2條設計,原設計的主舞臺設立高度應設為90-110公分(離地面),這樣便于升降舞臺安裝與使用,同時根據現有的跨度要求一定要符合這樣的高度。

根據現場設計圖紙直觀分析建議報告廳后側兩端的放映室設為音控室和燈光控制室,這樣能使音控與燈控直觀演藝與會議所需進程。

在舞臺的臺沿處應再設立一道基本會議的會標吊桿(電動傳動形式),這樣能適用各類會議的需求;

音響系統應分成二個系統

會議音響系統“以語音傳輸為基礎,表達出人最清晰的語音要求”,用專業的形式講就是人聲,會議音響的音響能保障整個報告廳的均勻度;

演藝的擴聲系統“以演藝活動傳輸為基礎,使演藝的演繹人員,能充分的展現出演繹的激情,達到演繹的最高效果”;

會議中心,在原先兩個空間的基礎上,合并為一個大空間。大空間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員,另外亦兼做開放式宴會餐飲大廳(行政樓二樓同餐飲樓相通)。云石燈為主要光源設計,空間不顯沉悶。整體環境配置拾音器,讓每個角落都能清晰的聽到主講人的發言。多媒體配置,也使得空間的科技含量提升,企業集團的科學先進性與國際接軌。

三、行政樓辦公區域設計要求及要點

員工辦、領導辦公區域、高層決策者辦公區域,是企業集團人本文化集中體現地,和諧、嚴謹的辦公空間剛柔并濟。

為給員工創造人本化的辦公環境,以普通員工兩人一間。用乳膠漆(可用有色乳膠漆)做墻面主要材料,吸音地膠板做主要地面材料,減少辦公環境的聲音污染。LED節能燈為當前國際化辦公環境最為常用的燈具,明快的色調讓空間不顯陳舊。走廊材質的變化,現空間靈動不落俗套。

高層決策者辦公區域,設置在行政樓九樓,九五至尊當顯王者風范。設計遵循總決策者的品質,環境空間仁智俱現,沉穩低調的空間品質,兼具中式與歐式的的經典元素,內斂亦霸氣。還嚴肅一個深闊氣度,和諧予決勝千里的開拓。尊貴稀有花梨木墻面,保持了自然紋理,顯君子之道。大型天然玉石,其紋理會隨著時間推移變化,智者的氣息影響玉石圖案。木色,很好的表達了沉淀的智慧。高科技系統同時運用于此空間,開辟高層決策者通過視頻與各員工及會議中心緊密有效的e道路。正是要說明在經濟的浪潮中,弄潮兒行走在各個現代化領域的尖端.

四、餐飲樓員工學習、培訓中心設計要求及要點

對員工學習、培訓的重視,是一個國際化集團的必備文化條件。此項區域的設計,是對辦公環境的補充,也是企業對員工人文精神的體現。

開放式圖書館,讓員工感受到集團的文化魅力。引入國際化學習環境,做24小時開放式。每個閱讀桌前配備閱讀燈。

篇10

天津近代工業企業由于缺乏必要的前期準備,因而在生產技術上明顯地落后于當時的外資企業,但作為西方工業產品的替代品進入市場后,不可避免的會與泊來品在價位、質量、性能等方面展開激烈競爭。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使企業進行技術進步迫在眉睫。技術進步也就成為近代工業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源泉所在。技術進步是某地區實現工業化的前提和基礎,工業化的實現過程又為技術進步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繼續前進的動力。在天津近代工業發展的過程中,近代工業的發展和壯大除了依靠大量的資本投入和充裕的廉價勞動力以外,更離不開技術的進步。

天津近代工業技術進步的特點

(一)模范企業的技術擴散

在近代工業技術進步過程中,模范企業的技術擴散起了重要作用。天津三條石是天津鑄鐵業和機器制造業集中的地區,其鑄鐵和機器手工業作坊逐步完成了向半機械化機械化生產過渡,其中真正影響三條石技術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秦記鐵鋪的出現,二是天津機器局的設立。秦記鐵鋪的秦玉清本是打行爐出身,能用干模、硬模鑄件技術制作各種農具和生活用品,尤其是秦記的鐵鍋,遠近聞名。后來,秦記鐵鋪衰落,但秦記鐵鋪培養的徒工大都在三條石自立門戶,成了鑄鐵業的技術骨干。秦玉清的另外兩個徒弟,后來在法租界馬家口與人合伙開設了著名的義順鑄鐵廠。

(二)技術進步過程中的技術依賴

在技術引進過程中,近代工業企業顯現出了過度的技術依賴。20世紀之前,天津近代工業的技術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例如大沽船塢從1880年建塢,就讓英國人掌握船體、輪機和財政大權。建成后,船塢的財政管理和生產大權都被英國人所控制。船塢生產的主要原料都是從外國買來的,而機床又是清政府用高價從英國進口的廢舊設備。總之,從用人、購料、設備上看,大沽船塢完全依賴外國。天津機器局雖然沒有被外國人控制,但機器設備甚至煤炭都要依賴進口。20世紀以后,雖然天津工業企業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仿制,但依然沒有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

(三)技術進步的多元性

天津近代工業企業的技術引進表現為生產關系多元化、資金來源多元化和工業結構多元化。第一,在生產關系方面,以后,外國資本、官僚資本、買辦資本和民族資本企業相繼在天津出現,它們?;ハ噢D化、混合。如大沽船塢由官辦資本轉為官督商辦資本,開平礦務局被英商騙走礦權后由官督商辦資本轉為外國資本。還有天津北洋時期的大量企業都有軍閥官僚資本加入,成為一個以資本市場為紐帶的混合體。還有很多中外合資企業,如開灤煤礦、耀華玻璃等。在資本形態頻繁變化的同時,為擴大生產規模也不斷進行著技術引進。第二,近代天津在技術引進的資金來源方面也表現出多元化。早期的技術引進多采用“息借商款”、“復撥官款”的官商合資或向外國銀行貸款的方式,企業為此往往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

技術進步與工業發展的同步性

一個國家的技術進步,是一個連續漸進的過程,但對一個地區特別是對于一個企業的局部而言,實現技術水平的升級,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走完別的企業在較長時間內走過的科技進步路程。對于天津近代工業來說,由于其自身所存在的資金、人才技術儲備等方面的先天性缺陷,選擇自主開發的原始性技術創新存在的難度頗大,而選擇技術引進的技術創新模式,用先進企業的技術裝備生產性能和質量更為優越的產品,無疑是一條切實有效的發展途徑。特別是對于天津企業來說,通過技術的引進,不僅可以節約資金,降低風險,而且還可以由技術破譯而積累技術學習的能力。

第一階段,發端期(1860-1895年)。1860年以后,便有外資企業在天津設廠,使用現代機械設備修理船舶和農產品加工,官辦與民辦工業開始出現,主要以期間的官辦類企業為主,設立時均從國外進口機器設備,但數量與規模都不大,如1883年天津機器進口值僅5.6萬關平兩,1893年下降到2萬關平兩。進口機器的范圍也很小,主要是原動機、鍋爐和機械加工設備等。因為在20世紀以前,天津工業剛剛起步,對機器的需求較少,自然進口值不是太大,種類也不多,此時天津現代工業產業以出口加工業為主。

第二階段,發展期(1895-1922年)。以后,特別是進入20世紀,天津內河輪船航運和鐵路運輸相繼開通,成為現代工業成長的大動脈,有力的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大批外商企業和外國洋行到天津投資,為技術引進創造了一定的便利條件。天津機器總的進口情況從海關冊的統計中可見一斑。天津進口的機械設備種類主要是電氣機械及原動機、鍋爐、紡織機器、汽車及零件等,進口的品種比前期更加廣泛。因為進入20世紀后,特別是天津工業的黃金發展時期,天津近代工業獲得長足的發展,民族工廠累計約有2304家,資本總額累計約8796.5萬元,涉及66個工業門類,以紡織業、面粉業等為主的天津輕工業產業體系逐漸形成。

第三階段,波動期(1922-1940年)。據統計,1933年天津機器進口值由1922年的418萬元下降到136.5萬元,之后開始逐年增加,到1939年達390.6萬元,基本接近1922年的水平,之后又開始下降。進口機械設備的種類主要是電氣機械及原動機、鍋爐、紡織機器、汽車船舶及零件等,進口的品種與前期基本相同。從進口比重看,1934年機器設備進口值占進口總值的21.8%,1935年為22.3%。與此同時,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天津工業出現了波動發展,1928年后天津工業規模和數量開始下降,直到1936年才開始恢復,1941年達到最高,對應的機器進口自然也出現了波動發展。但在1936-1941年間,技術引進與工業發展的趨勢并不一致。

第四階段,衰退期(1940-1949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天津進口的機器設備逐年減少,到1946年,機器進口值僅占進口總值的5.27%,比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下降了十幾個百分點。而這一時期,天津進口的消費品大量增加,1946年和1949年的進口值占進口總值的比重都在60%以上。因為這個時期,天津工業迅速衰退,很多工廠停業或倒閉,自然不會產生引進機器的動力。

結論

天津近代技術進步與工業化進程的歷史經驗表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增長特別是工業發展離不開技術進步。近代工業發展水平,特別是企業規模決定了當時技術水平的高低。近代天津工業中的絕大部分企業規模都很小,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資本注冊的1153家企業中,僅有107家的資本在萬元以上,占工廠總數的9.3%,而且主要集中在紡織工業、化學工業和食品工業。資本在萬元以下的企業占工廠總數的91.2%,而且這些工廠機械化程度低,很多還處在手工生產水平。

參考文獻:

1.孫德常,周祖常.天津近代經濟史[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

2.羅澎偉主編.近代天津城市史[M].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33

3.宋美云,張環.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4.王培.晚清企業紀事.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磴口县| 金溪县| 阜平县| 宁城县| 河北区| 自贡市| 开鲁县| 鲁山县| 商丘市| 东安县| 潍坊市| 曲水县| 民县| 尤溪县| 武穴市| 五原县| 沙坪坝区| 如东县| 师宗县| 贵州省| 凉山| 凤翔县| 靖远县| 呼伦贝尔市| 永城市| 吉木萨尔县| 孟村| 山东省| 观塘区| 筠连县| 富源县| 平和县| 天镇县| 康乐县| 邛崃市| 武川县| 会同县| 城固县| 东海县| 礼泉县| 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