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47: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計算機研究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同時計算機將具備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將具有多種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與判斷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語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輸入手段(如語音輸入、手寫輸入)外,讓人能產生身臨其境感覺的各種交互設備已經出現,虛擬現實技術是這一領域發展的集中體現。
傳統的磁存儲、光盤存儲容量繼續攀升,新的海量存儲技術趨于成熟,新型的存儲器每立方厘米存儲容量可達10TB(以一本書30萬字計,它可存儲約1500萬本書)。信息的永久存儲也將成為現實,千年存儲器正在研制中,這樣的存儲器可以抗干擾、抗高溫、防震、防水、防腐蝕。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獻可以原汁原味保存、并流芳百世。
新型計算機系統不斷涌現
硅芯片技術的高速發展同時也意味著硅技術越來越近其物理極限,為此,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正在加緊研究開發新型計算機,計算機從體系結構的變革到器件與技術革命都要產生一次量的乃至質的飛躍。新型的量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納米計算機等將會在21世紀走進我們的生活,遍布各個領域。
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是基于量子效應基礎上開發的,它利用一種鏈狀分子聚合物的特性來表示開與關的狀態,利用激光脈沖來改變分子的狀態,使信息沿著聚合物移動,從而進行運算。
量子計算機中數據用量子位存儲。由于量子疊加效應,一個量子位可以是0或1,也可以既存儲0又存儲1。因此一個量子位可以存儲2個數據,同樣數量的存儲位,量子計算機的存儲量比通常計算機大許多。同時量子計算機能夠實行量子并行計算,其運算速度可能比目前個人計算機的PentiumⅢ晶片快10億倍。目前正在開發中的量子計算機有3種類型:核磁共振(NMR)量子計算機、硅基半導體量子計算機、離子阱量子計算機。預計2030年將普及量子計算機。
光子計算機
光子計算機即全光數字計算機,以光子代替電子,光互連代替導線互連,光硬件代替計算機中的電子硬件,光運算代替電運算。
與電子計算機相比,光計算機的“無導線計算機”信息傳遞平行通道密度極大。一枚直徑5分硬幣大小的棱鏡,它的通過能力超過全世界現有電話電纜的許多倍。光的并行、高速,天然地決定了光計算機的并行處理能力很強,具有超高速運算速度。超高速電子計算機只能在低溫下工作,而光計算機在室溫下即可開展工作。光計算機還具有與人腦相似的容錯性。系統中某一元件損壞或出錯時,并不影響最終的計算結果。
目前,世界上第一臺光計算機已由歐共體的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意大利的70多名科學家研制成功,其運算速度比電子計算機快1000倍。科學家們預計,光計算機的進一步研制將成為21世紀高科技課題之一。
生物計算機(分子計算機)
生物計算機的運算過程就是蛋白質分子與周圍物理化學介質的相互作用過程。計算機的轉換開關由酶來充當,而程序則在酶合成系統本身和蛋白質的結構中極其明顯地表示出來。
20世紀70年代,人們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處于不同狀態時可以代表信息的有或無。DNA分子中的遺傳密碼相當于存儲的數據,DNA分子間通過生化反應,從一種基因代瑪轉變為另一種基因代碼。反應前的基因代碼相當于輸入數據,反應后的基因代碼相當于輸出數據。如果能控制這一反應過程,那么就可以制作成功DNA計算機。
蛋白質分子比硅晶片上電子元件要小得多,彼此相距甚近,生物計算機完成一項運算,所需的時間僅為10微微秒,比人的思維速度快100萬倍。DNA分子計算機具有驚人的存貯容量,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儲1萬億億的二進制數據。DNA計算機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電子計算機的十億分之一。由于生物芯片的原材料是蛋白質分子,所以生物計算機既有自我修復的功能,又可直接與生物活體相聯。預計10~20年后,DNA計算機將進入實用階段。
納米計算機
“納米”是一個計量單位,一個納米等于10[-9]米,大約是氫原子直徑的10倍。納米技術是從80年代初迅速發展起來的新的前沿科研領域,最終目標是人類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縱單個原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產品。
現在納米技術正從MEMS(微電子機械系統)起步,把傳感器、電動機和各種處理器都放在一個硅芯片上而構成一個系統。應用納米技術研制的計算機內存芯片,其體積不過數百個原子大小,相當于人的頭發絲直徑的千分之一。納米計算機不僅幾乎不需要耗費任何能源,而且其性能要比今天的計算機強大許多倍。
目前,納米計算機的成功研制已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惠普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已開始應用納米技術研制芯片,一旦他們的研究獲得成功,將為其他縮微計算機元件的研制和生產鋪平道路。互聯網絡繼續蔓延與提升
今天人們談到計算機必然地和網絡聯系起來,一方面孤立的未加入網絡的計算機越來越難以見到,另一方面計算機的概念也被網絡所擴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起的Internet在過去如火如荼地發展,其影響之廣、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從沒有一種技術能像Internet一樣,劇烈地改變著我們的學習、生活和習慣方式。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有計算機網絡直接或間接地與Internet相連,使之成為一個全球范圍的計算機互聯網絡。人們可以通過Internet與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戶自由地進行通信,可從Internet中獲得各種信息。
回顧一下我國互聯網絡的發展,就可以感受到互聯網普及之快。近三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對我國互聯網絡狀況的調查表明我國的Internet發展呈現爆炸式增長,2000年1月我國上網計算機數為350萬臺,2001年的統計數為892萬臺,翻一番多;2000年1月我國上網用戶人數890萬;2001年1月的統計數為2250萬人,接近于3倍;2000年1月CN下注冊的域名數為48575,2001年1月的統計數為122099個,接近于3倍;國際線路的總容量目前達2799M,8倍于2000年1月的351M。
人們已充分領略到網絡的魅力,Internet大大縮小了時空界限,通過網絡人們可以共享計算機硬件資源、軟件資源和信息資源。“網絡就是計算機”的概念被事實一再證明,被世人逐步接受。
在未來10年內,建立透明的全光網絡勢在必行,互聯網的傳輸速率將提高100倍。在Internet上進行醫療診斷、遠程教學、電子商務、視頻會議、視頻圖書館等將得以普及。同時,無線網絡的構建將成為眾多公司競爭的主戰場,未來我們可以通過無線接入隨時隨地連接到Internet上,進行交流、獲取信息、觀看電視節目。
移動計算技術與系統
隨著因特網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的成熟以及計算機處理能力的不斷提高,新的業務和應用不斷涌現。移動計算正是為提高工作效率和隨時能夠交換和處理信息所提出,業已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移動計算包括三個要素:通信、計算和移動。這三個方面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移動計算概念提出之前,人們對它們的研究已經很長時間了,移動計算是第一次把它們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它們可以相互轉化,例如,通信系統的容量可以通過計算處理(信源壓縮,信道編碼,緩存,預取)得到提高。
2.計算機學科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探討
3.研究生計算機圖形學課程教學研究
4.機械類研究生計算機應用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5.計算機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改革初探
6.非計算機專業工科研究生的計算機專業知識結構分析
7.面向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的人工智能教育
8.對跨專業報考計算機研究生現象的分析
9.高等農業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研究生管理模式的研究
10.計算機技術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方法
11.研究生“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與教材體系建設的實踐
12.研究生入學考試專業課統考與自主命題“雙軌制”政策的實效分析——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
13.計算機學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特色課程體系建設
14.計算機專業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教學研究
15.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設置研究
16.國內外計算機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比較與分析
17.計算機技術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與實踐
18.淺談普通高校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19.計算機應用專業軟件工程方向碩士研究生的知識結構與培養
20.計算機專業畢業研究生在京就業情況及啟示——以遼寧科技大學畢業研究生為例
21.MIT計算機科學領域研究生培養問題研究
22.研究生《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教學與實踐
23.計算機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探索
24.非計算機專業研究生計算機教學的研究
25.美國大學計算機研究生教育的特點
26.計算機研究生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27.我國研究生教育計算機管理的探討
28.面向創新型研究生教育的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研究
29.計算機技術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研究
30.我校非計算機專業研究生計算機課程設置探討
31.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法探索
32.以科技競賽為載體的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33.淺談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34.計算機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35.研究生階段計算機網絡理論課程教改初探
36.計算機技術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37.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國內外高校培養模式對比分析
38.計算機應用型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探討
39.學術型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養研究
40.計算機專業研究生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
41.美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和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特點分析——基于22所美國著名大學統計數據的分析
42.教師領導力在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應用
43.美國知名大學計算機專業研究生教育探索
44.韓國KAIST大學計算機學科研究生課程結構分析
45.對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現狀的探討
46.研究生體育與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及其計算機支持系統的研究
47.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48.非計算機專業研究生計算機應用基礎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49.加強教學過程管理 提高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
50.關于我國研究生教育信息計算機管理的探討
51.研究生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教材分析
52.醫學研究生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現狀及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
53.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發展與網絡課程改革——對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系統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
54.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研究生課程設置研究
55.地方高校計算機學科交叉領域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56.探索研究型大學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優化
57.臨床醫學研究生計算機信息應用能力培訓效果評價
58.研究生計算機課程改革
59.研究生能力培養——《計算機輔助設計》多媒體教學的啟示
60.醫學院校研究生計算機教學改革的探討
61.關于全日制計算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
62.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
63.依托學科建設咨詢專家組 科學制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研究生培養方案
64.天津地方高校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初探——以計算機專業為例
65.從碩士研究生入學統考看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基礎課教學
66.工程化實訓驅動的計算機專業學位研究生“e-Boyer-CIPP”創新應用體系研究
67.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分析
68.淺談提高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措施及實踐
69.中醫藥院校非計算機專業研究生醫藥信息學相關課程教學探索
70.高校二級學院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開展與實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計算機學院為例
7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研究
72.計算機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73.全國研究生教育和學位工作計算機管理研究協作組舉行成立會
74.計算機學科工程研究型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
75.高等醫學院校研究生計算機教學改革的探討
76.計算機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77.研究生計算機文獻檢索課程體系構建與教學模式創新——以石家莊鐵道大學圖書館為例
78.面向研究生的計算機動畫教學
79.研究生計算機教學問題探討——面向研究型大學非計算機專業
80.計算機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81.非計算機專業研究生計算機基礎課程設計
82.計算機類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以項目驅動為核心
83.研究生課表的計算機自動編排
84.基于勝任力模型的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
85.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社會保障、計算機、審計
86.國內外計算機學科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比較與分析
87.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研究與實踐
88.提高地方高校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探索
89.對研究生開設計算機信息檢索課的構想與實踐
90.計算機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協同保障體系構建
91.計算機網絡技術支持下研究生專業英語寫作教學的多樣化模式探索
92.創新型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
93.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計算機信息管理研究
94.醫學院校研究生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95.財經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研究
96.用于研究生教育的計算機管理系統概況
97.一個基于計算機輔助實施的研究生中期篩選系統方案
98.碩士研究生招生計算機管理系統的研究
99.研究生教育計算機管理的現狀分析及改革嘗試
100.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與教學質量保障的探索與實踐
101.醫學院校研究生計算機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
102.基于計算思維的高校研究生計算機公共課程設置
103.我校碩士研究生計算機口語測試及其反撥作用
104.數學專業報考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之個案調查
105.計算機輔助仿真模擬器對心血管專業研究生在冠狀動脈造影技能培訓中的作用
106.計算機管理是保證研究生招生質量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107.學科建設是提高研究生質量的根本途徑——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生培養側記
108.實踐創新驅動的計算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
109.以應用為導向的高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110.按一級學科培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研究生的探索
111.醫學研究生計算機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112.基于項目驅動的計算機類研究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113.對研究生就業過程中應用計算機處理就業信息的探討
114.全國研究生教育和學位工作計算機管理發展迅速
115.碩士研究生招生過程中的計算機管理
116.非計算機專業研究生計算機教學改革初探
117.協同創新模式下計算機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118.采用計算機參與管理 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水平
119.面向新時期的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120.計算機互聯網與中醫研究生計算機課教學內容的更新
121.醫學研究生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學改革的探索
12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之我見
123.面向計算機專業研究生開設計算神經科學課程的思考
124.醫學專業研究生計算機基礎課程設置
125.面向財經類高校研究生計算機教育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探討
一、課題研究背景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絡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可以說,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絡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絡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絡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絡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絡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2000年,教育部批準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絡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絡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在線教育質量:遠程互聯網教育成功應用的標準"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絡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數據、評價數據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絡教學的支撐平臺中的學習評價模塊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絡教學的發展,提高網絡教學的質量
由于網絡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絡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絡教學的質量。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絡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絡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絡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絡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絡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5、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余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件,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網絡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件
開發《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和《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制作《網絡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于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采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于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范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于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采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開發軟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于網絡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可視化表示與分析;
3、網絡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信息的自動采集與處理。
四、課題研究價值
(一)創新點
1、建立網絡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于網絡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二)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于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系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三)應用價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并形成基于網絡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并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絡教學課例。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五、研究基礎
(一)已有相關成果
1、曾于93年、97年兩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小學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含教材與光碟)(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與制作》(含教材與光碟)(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97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范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研制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小學語文科學小品文》、《小學語文古詩欣賞》、《小學語文擴展閱讀》、《初中語文新詩賞析》四個子課題的研制與開發,4個項目6張光盤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鑒定,被評為優秀軟件,并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信息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件一等獎,并出版專著《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條件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單位,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之一。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擁有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人員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近15名。他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各種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教學應用軟件、學科教學工具、資源庫管理應用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并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軟件開發實驗室兩個、國家級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制作基地一個,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三)參考文獻
1、《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主編,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01年
4、《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學設計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杰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8、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第一屆至第五屆論文集,1997年(廣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門)、2000年(新加坡)、2001年(臺北)
9、《改善學習--200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認知過程的評估》,J.P.戴斯、J.A.納格利爾里、J.R.柯爾比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多媒體包括
(1)文本:由語言文字和符號字符組成的數據文件。
(2)圖像:通過描述畫面中各個像素的亮度和顏色等組成的數據文件。也叫點位圖或位圖圖像。
(3)圖形:矢量圖形的簡稱。即生成一幅圖形由數學方法組成的數據文件。一般可將圖形看作是圖像的抽象。
(4)動畫:將靜態的圖像、圖形及連環圖畫等按一定時間順序顯示而形成連續的動態畫面。
(5)音頻:聲音信號,即相應于人類聽覺可感知范圍內的頻率。
(6)視頻:可視信號,即計算機屏幕上顯示出來的動態信息,如動態圖形、動態圖像、動畫等。而多媒體技術,是指采用計算機技術,將各種媒體以數字化的方式集成在一起,從而使計算機具有了能同時獲取、處理、編輯、存儲和展示多體信息的能力。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主要特性:
計算機化至少對終端用戶來說媒體信息的播放是由計算機控制的。
集成化涉及的設備的類型與數量盡可能地單一。包括存儲集成化、捕捉集成化、播放集成化、網絡集成化(ISTN與ISPN)。
三、數字化主要是指媒體信息表示的數字化、模擬信號數字信號
采樣、量化、編碼、AD/DA,有利于計算機與集成化,方便存儲、傳輸與處理、但是也存在失真等的問題,數字化的精確性(采樣速率與編碼位數)與(存儲器與網絡)寬帶的權衡也是很抉擇的。交互性主要體系在四種用戶定制化程度上媒體播放開始時間、媒體播放次序、媒體播放速度、播放形式。
四、與多媒體有關的概念與國際標準
(一)與計算機多媒體相關的概念
1.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就是能夠同時捕捉、處理、編輯、儲存和播放兩種以上不同類型信息媒體的技術。常見信息媒體類型包括:文本、圖像、圖形、動畫、音頻、視頻等。
2.靜態媒體與連續媒體。靜態媒體(如文本)是沒有時間維的媒體,即其播放速度不會影響所含信息的再現。
連續媒體(如音頻和視頻)是由媒體“量子(如音頻采樣和視頻幀)組成的,具有隱含的時間維,播放速度影響其所含信息的再現,因此,需要在一段特定的時間里按特定的速度播放;如果播放速度得不到滿足,媒體信息的完整性就會收到影響。
3.捕捉媒體與合成媒體。捕捉媒體是指從現實世界中捕捉到的真實媒體信息。合成媒體是指通過計算機合成的媒體。
五、常見國際標準
(一)ISO指定的國際標準
JPEG標準:JPEG(JointphotographicExpertCroup)小組1991年3月提出了ISOCD10918用于連續色調灰度級或彩色圖像的壓縮標準,采用離散余弦變換、量化、行程與哈夫曼編碼等技術,支持幾種操作模式,包括無損(壓縮比2:1)與各種類型的有損模式(壓縮比可達30:1且沒有明顯的品質退化)。
MPEG系列標準:ISO于1992年制定了運動圖像數據壓縮編碼的標準ISOCD11172,簡稱MPEG(MotionPictureExpertGroup)標準,它是視頻圖像壓縮的一個重要標準。MEPG編碼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從MPEG_1、MPEG_2到MPEG_4,甚至現在流行的MPEG_7不僅圖像質量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在編碼的可伸縮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靈活性。
(二)ITU指定的國際標準
H.320:H.320(其原名為NarrowBandTSDNvisualtelephonesystemsandterminalequipment),但是H.320標準僅僅只適合在ISDN、EL、T1等高速率的數字網上運行,而不適合在電話線這種窄寬帶網上使用。
H.324:H.324是通過一般電話線傳送音頻和視頻信息,并對音頻及視頻信息進行編碼及解碼的國際標準。一般電話系統獲得廣泛采用的原因是使用方便,而且有數量龐大的用戶。H.324標準可以將電視會議帶給數以百萬計的,沒有加入ISDN的用戶。
六、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地方,例如:數字化圖書館融入了多媒體技術后,使得數字化圖書館更加生動真實。遠程教育等領域也是應用了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東北大學就在我國開始建設遠程教育網是投了巨資,從沈陽一直鋪光纜到秦皇島,成為了在中國規模最大的網絡教育網絡之一,他們就用了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結合進行教學,使更多的學生受到了名師學校的教育。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方便了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由于計算機相關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無論是在硬件上還是在軟件上都應經是很成熟的技術了,但是對于圖像和音頻的壓縮編碼規范還很混亂有些壓縮編碼規范已經公開,有些對外界還是秘密,這對整合音視頻壓縮編碼很不利。在資源共享,開源的思想占主流的當今的技術界,多媒體技術這部分也需要把各種音視頻的壓縮技術整合起來,是對多媒體技術更加規范和成熟,這樣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才能夠發展的更好。
參考文獻:
[1]曾塵,多媒體技術在教學環節中的應用探討[J].寧波廣播電視學報.2006.4(4):100-102.
[2]黃春雷,淺談多媒體技術的實際應用[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6.21(9):25-26.
[3]林福宗,多媒體技術基礎及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8:10-25.
藝術的發展,依賴于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將帶來藝術的變革,藝術家的臆想獲得科學技術的推助,就會發出絢麗的光彩。數字藝術便是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和普及而誕生和發展的。數字藝術又稱數碼藝術,是使用數字、信息技術制作、傳播的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包括數字影像、數字音樂、多媒體動畫和網絡游戲等。
數字化時代計算機介入越來越多的領域,使人類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數字技術在藝術領域的應用,是藝術和科技之間的革命,幾乎波及所有藝術領域。計算機將人從許多復雜的、重復性的、繁瑣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把精力集中于創意和設計本身,同時,藝術的概念也發生了改變。
一、計算機數字技術在藝術設計領域的發展歷程
自1949年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出旋風計算機,人們就一直試圖使用計算機來進行繪畫、設計、作曲等藝術創作,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貝爾實驗室以字母、標志的集散、疊印創作了“計算機”。東京大學藝術研究室創作了計算機藝術圖和計算機動畫的單體。1967年,GTG計算機藝術家小組創作了“返回正方形”等許多作品。但這些都是基于實驗室的藝術探索,直至1980年蘋果電腦公司推出Macintosh電腦桌面排版系統(DTP),計算機才面向個人,在藝術設計領域迅速發展,并衍生出計算機數字藝術與設計。蘋果電腦也因高科技創新而獲得尊重。1990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開設計算機藝術設計系(CRD),主要學習和研究互動設計(interactiondesign),努力使藝術與技術協同發展。現在,數字藝術已涉及藝術的各個領域,藝術的形式和內涵都發生著變化。
二、計算機數字藝術的特點
1.解放了手工時代對思想的束縛
計算機不但可以高仿真模仿傳統的藝術效果,也比傳統方式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如藝術設計,計算機隨意縮放觀察等優勢,使設計更加精細,無需尺規等工具,比手工精確、規范。手工繪圖需要紙筆、尺規等工具,勾形、渲染等過程,更改設計,修改起來比較困難。計算機則有多樣修改方式,如photoshop中的“歷史記錄”和“快照”面板,可隨意雙向一步步撤消或重做,退或進到任一點,3DsMax的“堆棧”則可從已完成的設計中的任意一點介入,增加新命令或刪除、更改舊命令,影響最終效果。傳統繪圖需要較強的繪畫功底,而計算機輔助設計則更注重設計思想和修養,對繪畫功夫要求不是很高。計算機解放了手工時代對思想的束縛,為創作提供了寬裕的自由發揮空間,使作品最大程度地完美。
2.豐富了藝術的傳達形式
計算機的應用創造了全新的交流方式,及時交互是數字藝術獨有的技術,廣泛應用在各種形式數字藝術中,如Flash角色動畫、網頁、互動游戲等。交互功能改變了傳統藝術中受眾的被動角色,受眾也可以參與到藝術的“創作過程”,讓受眾判斷選擇,不同的選擇將出現不同的過程和結局,加強受眾參與感,提高興趣。
3.表現傳統藝術無法企及的效果
數字藝術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多媒體技術將圖像、聲音、文本、動畫、音頻甚至是氣味等多種傳達形式集合在一起,豐富了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虛擬現實是高級人機界面,模擬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功能,使人沉浸在計算機生成的能看、能聽、可觸、可嗅等感受的虛擬世界里,能通過語言、手勢、肢體動作、視線移動等方式與計算機實時交互,一切都與現實的感覺一樣。它不僅可以模擬現實,也可重建古跡,甚至是虛幻的世界,讓人感受真實世界中無法親身經歷的體驗。虛擬現實可充分滿足藝術創作對感受的表現,給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創造提供更多的創作自由。目前常見的虛擬現實軟件有QuickDraw3D、VRML、Metastream、3DDreams、QTVR、Cult3D等。如蘋果的QuickDraw3D能在視窗中對三維幾何體實施拖拽而進行任意角度的觀察,還能變換燈光、材質等,展示三維物體極為方便。
三、數字藝術主要涉及領域及內容
計算機數字藝術在很多方面是交叉的應用關系,比如動畫,在影視、環境藝術設計、工業模型等方面應用都很廣泛,所以不能孤立對待。數字藝術的發展促進學科融合。
1.計算機輔助設計應用較早,比較成熟。如視覺傳達設計,計算機已牢牢占據了高檔彩色輸出、印刷等領域。環境藝術設計,AutoCAD、3DsMax已成了建筑等行業計算機輔助設計的代名詞,基于CAD開發的軟件多如繁星。工業設計,Pro/ENGINEER具有模擬實體造型功能,能縮短產品開發的時間并簡化開發的流程。它的三維創作過程是確定有關物體屬性的具體數據,計算機由屏幕實時、準確地展現物體的三維效果,最終可將數據傳送至數控機床,制作實體模型、成品模具。計算機的介入,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模式。
2.計算機繪畫,是較新、較熱門的藝術門類。可感壓力的數字筆使用起來接近于傳統的畫筆,在電子畫布上,可以選取任意種類、形狀、大小的“畫筆”,沾上“水墨”或“顏料”,在不同質地的“紙”上繪畫,筆跡表現出顏色和不同質地紙面的肌理效果,“筆觸”會隨手的壓力大小和移動快慢而做粗細、深淺、虛實、飛白等變化,模擬現實產生的效果,將傳統的繪畫藝術從紙和筆中解放出來,達到所需的藝術效果。油畫、雕塑、版畫等也有使用計算機進行創作的。及時交互等優勢使計算機超越了傳統工具被動的地位,2D插畫和概念藝術廣泛應用于商業廣告插畫、出版物插圖、游戲美術中。
3.計算機多媒體動畫是目前應用非常廣泛的一門藝術形式,門類很廣。按制作方法,可分為二維動畫和三維動畫;按長短,可分為動畫短片、動畫電影(電視劇);按劇種,可分為故事片、兒童劇、科教片等。
①二維動畫(2D)。目前二維動畫制作軟件可分為日本派和歐美派,有矢量和點陣兩種圖形模式。Flash是一款不錯的面向個人的二維動畫軟件,已成為網頁上的標準,許多個人愛好者加入到“閃客”行列,制作出了非常經典的作品,一些電視臺也播放網上經典的Flas。但它對于生產型的動畫力不從心。RetasPro最早開發于蘋果平臺,現已占領了日本動畫界95%以上的市場,制作出了許多我們熟悉的電影,如《魯賓三世(LupinThe3rd)》《蜘蛛人(Spider-Man)》等。我國也有不少單位使用,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用其制作了《我為歌狂》等卡通片。二維動畫的制作主要分為前期創作和后期加工兩大部分。以前前期創作主要靠手工完成,包括規劃、劇本、造型設計、構圖設計、背景、原畫、動畫等。計算機主要介入后期加工,包括攝影表錄入、動畫掃描、背景掃描、色指定、描線上色、背景修圖、特效制作、動畫渲染、輸出錄制等。隨著計算機軟硬件的發展,傳統的前期創作也引入了計算機,二維動畫的生產過程已經完全進入了全數字、無紙化時代。RetasPro的制作過程與傳統的動畫制作過程十分相近,它由模塊替代了傳統動畫制作中描線、上色、特效處理、拍攝合成等全部過程。②三維動畫(3D)。三維動畫用途非常廣泛,是數字娛樂時代的新興產業,具有不可估量的前景。許多電影、電視和游戲特技,多媒體演示、產品設計使用計算機三維動畫來表現。三維軟件比較復雜,目前還沒有統一標準,也沒有占絕對優勢的軟件,各家軟件的理念也不相同。往往幾秒鐘的精彩鏡頭,要花數月時間制作。三維圖像主要還是顯示在平面上的二維圖像,還不是真正空間上顯示的三維圖像,只是用三維方式建立模型。三維動畫制作可分為動畫規劃、建模、貼圖、燈光和場景設置、動畫設置、渲染、后期合成7個階段。常見軟件有PC的3DMax-Studio、Maya、Softimage等,蘋果的Infini-D、StrataStudioPro、Poser、AnimationMaster、Form-Z、ElectricImage、Lightwave、Cinema4D等。
4.數字視頻。數字視頻就是先用攝像機之類的視頻捕捉設備,將影像信息轉變為視頻信號,記錄到儲存介質。播放時,將視頻信號轉變為幀信息并顯示出來。數字信息還可以解碼成模擬信號在普通電視機上觀看。QuickTime是國際標準化組織選定的MPEG-4視頻標準,可以在電腦上編輯和播放數字視頻,將視頻、音頻、三維動畫和虛擬現實在基于蘋果和PC的電腦之間自由擴展。目前有FinalCut(非線性編輯)、Shake(高級特效合成)、CinemaTools(電影剪輯)、DVDStudioPro(DVD制作)等專業軟件。
5.電子書
①電腦上閱讀的電子書,充分利用電腦的優勢,功能最強大。其動態的多媒體信息,有更好的交互性,集多種感官刺激于一體,避免了靜態的文字和圖片的單一,調動讀者的興趣。世界上許多著名報紙、雜志紛紛推出電子版,如《NewWebPick》《摩托車雜志電子版》《動客電子雜志》以及中國的《Z-com》等。
②手機電子書。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用手機閱讀的電子書越來越多。現代人上班節奏緊張,利用上下班的一點空余時間讀一些輕松的帶音樂、動畫的手機電子書是實在的消遣,攜帶方便。許多網站提供基于WindowsMobile、Linux、Symbian等智能手機的電子書下載,用戶自己也可以非常方便地創建電子書。
③實物電子書,是拿在手上閱讀的外型像傳統書籍的電子書,這是傳統書籍的延伸。這種新形式的電子書外觀和普通書籍接近,可以拿在手上,但是帶有多媒體視聽等新功能,它甚至能聽到讀者的說話、心跳等聲音。
6.游戲美術。游戲美術近年發展迅猛,包括游戲片頭、場景、人物、服裝、道具等。現在游戲美術發展成了圍繞游戲開發的產業,它以實物的形式再現游戲中的人物、服裝、道具等,深受游戲“粉絲”喜愛,每當一個新游戲,就會有大量的與游戲相關的玩偶在網上交易、市場上出售。
四、計算機數字藝術的發展趨勢
計算機對藝術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它能更有效率地創作,也給藝術與設計帶來了新的風格和形式,藝術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多種傳達方式的綜合應用,為視覺藝術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條件和機遇,新的熱點不斷涌現。應用視頻、動畫、交互等綜合手段創造的藝術作品,豐富了藝術門類,逐漸演變成為一個新的領域。互聯網促進了信息的傳遞,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傳達媒體,同時也創造了一種新的交流方式。藝術家可以在互聯網上跨地域協同創作,藝術的創作和欣賞不再受地域的制約。藝術是創新過程,融合了人工智能技術的計算機甚至有可能根據設定條件自行進行藝術創作。
結語
計算機數字藝術與設計如此蓬勃的發展,是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體現。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多媒體的開發為藝術創作提供新的機遇、新的表達方式、新的藝術語言和風格,藝術的概念有了顯著變化。同時,藝術的創新也對計算機有了更高的要求,反過來促進了計算機軟硬件的開發。藝術家創造精神財富,應關注新技術的發展,以開放的姿態迎接新事物,自由地進行創作。海納百川才能適應新時期的需要。計算機畢竟是工具,藝術的價值應是設計師富有的藝術才華和設計思想。只有重視創造性思維的拓展與能力的提高,才能設計出富有藝術魅力的有意義的作品。
參考文獻:
王受之著《世界現代設計史》.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5年版。
聯鎖圖表是鐵路信號工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車站信號控制系統的結構,是確保行車平安,提高運營效率的基礎。聯鎖圖表工程設計煩瑣,邏輯運算復雜,手工設計極易產生錯誤。為此,許多探究設計單位都曾做過不同程度的努力,但在站場外形自適應方面仍存在著許多尚待解決的新問題。本文就自適應于站場外形的聯鎖圖表軟件的數據信息、站場外形模擬、進路聯鎖和繪制指令的實現技術和結構,作簡要論述,供同行參考。
1條件數據信息
條件數據信息是聯鎖圖表軟件運行的基礎,是軟件結構、運算處理和程序控制的關鍵。根據軟件設計的總體要求,條件數據信息應滿足系統設計要求,其編制在格式、輸人輸出和數據含義方面,應做嚴格的規定和標準,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和處理速度。基本數據信息如圖1所示。
對于站場上軌道絕緣(無論是否超限)的表示方式,是在對應其類型的位置處,根據不同的站場道形布置、侵限絕緣節的設置情況標注代碼。以假定來自4個方向的侵限為前提,規定若絕緣節設置在道岔直股上,為水平方向侵限;設置在道岔彎股時,為垂直方向侵限。設侵限絕緣在原點,道岔直股平行于X軸,表1、圖2列出4個象限內的各種侵限形式。圖2中,箭頭表示行車方向,方框表示被侵人方向的區段。
在上述的各種侵限中,雖然有些侵限形式,如32,41,42,43的侵限形式,實際上并不存在,但為了軟件設計的可靠性和嚴密性,應使其形式或規定具備充分必要的條件,以方便應用。如,當選擇32或42的形式后,就不必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同時存在侵限情況下,具體區分是何種侵限形式,即可做出正確處理。對于描述設備類型和屬性的數據,其結構應最大限度地滿足站場網絡圖形數據轉換的需要。通過刪除冗余的或不相關的信息,使圖形信息達到較高的壓縮比,減少存儲空間的占用。就車站信號平面布置圖而言,單動和雙動道岔、各類調車、列車信號機雖都相對獨立,但其圖形信息卻含有可觀的冗余量,如,一個雙動道岔可用2個單動道岔圖形合成,調車或列車信號機可通過旋轉改變方向,等等,圖3所示。
2固有數據信息
固有數據信息是由編程人員根據站場模擬、邏輯運算和圖形繪制的需要,預先設t的地址碼、圖形碼、圖素碼和測試碼等,這些代碼在聯鎖圖表軟件運行中提供轉換、壓縮、校核、編輯和繪圖指令生成的支撐。該數據信息的組織,目的在于增強軟件的靈活性、適應性和擴充能力,促使軟件的處理起點向設計邊緣靠近,最大程度地減少手工干預。另外,為了讓數據信息能夠盡快地從聯鎖圖表中分離出來,以供其它系統軟件調用,在數據組織時,還應考慮固有數據信息的劃分,避免共享數據信息的重復。
3站場外形模擬
所謂站場外形模擬,是指通過對車站數據信息的處理,生成具有可操作能力的車站信號平面圖形的過程。在能夠充分反映站場外形網絡信息的矩陣內,實施信息壓縮處理、線性計算調整,形成站場外形網絡雛形,并逐層建立圖形曲線的擬合信息,使圖形能夠以最緊湊的連接方式在局部范圍內得到合理化處理。
分支A和分支B布置于網絡同一層上,若逐行掃描的順序從左至右的話,則需依道岔、信號機屬性及編號對A.B分支的排列順序進行判定,并加以調整。若相關道岔分支布置于不同層,則需設圖形擬合信息ZA,以使道岔分支正確連接。
對站場網絡圖形信息中各分支比較集中或過于稀疏的地方,需進行局部、線、點的合理化處理。
總之,在站場外形模擬處理的過程中,圖形網絡的正確連接是第1位的,其次考慮有效的空間內合理的移動方向和移動量。
4進路聯鎖
進路聯鎖一般為列車進路聯鎖和調車進路聯鎖,但無論哪一種聯鎖,都必須先確定進路,再依據站場的實際情況進行聯鎖。然而,進路聯鎖設計是根據列車或調車的行駛進行的,因此,進路聯鎖的處理,需設想一個代表列車或調車的點,從每條進路的始端標識處,沿站場外形網絡的分支向所有可能構成列車或調車進路的終端標識處移動,并記錄所經線路的全部信息,這樣就可以實現聯鎖圖表的進路選擇和進路內的所有設備狀態的檢查。對于侵限、帶動和條件敵對等因素的檢查處理,必須在進路選擇的同時一并進行。如圖6所示,實箭頭為行車方向,虛箭頭為根據侵限標識或道岔位置而規定的搜尋方向,方框為檢查區段或帶動道岔。超級秘書網
在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中,原先審計所必須審查的大量書面資料都存儲在磁性介質中,數據處理的全過程在計算機內運行,所需的審計線索除少數部分打印出來以外,絕大部分是審計人員不能直接看見的。雖然,管理部門從管理的角度出發,仍然保留一部分肉眼可見的審計線索,但這些有限的審計線索,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和手工系統情況下有很大不同。另外,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中的審計線索極易被銷毀或修改,但又無明顯痕跡,使審計發現錯誤的機會減少,難度增大。
2、審計內容、范圍的廣泛性
在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審計中,除了手工審計的內容外,還必須兼顧系統的開發和運行兩個方面,包括系統開發各階段的審查、系統應用程序的審查,如審查系統應用程序的處理功能是否符合會計制度和財經法紀的規定、能否正確完成各項業務的處理、程序控制是否恰當有效等。另外,除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
進行事后審計、監督其合法性和正確性外,還提倡在系統的設計開發階段,審計人員要對系統的開發進行事前和事中審計。審計內容、范圍的廣泛性要求審計人員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而現有很多審計人員并不具備,計算機審計風險也不可避免。
3、內部控制的巨大局限性
現代審計的一大特征就是以測試被審單位的內容控制為基礎的抽樣審計,內部控制制度的恰當和否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在手工會計系統中,內部控制主要從兩個方面實施摘要:一是從組織形式上按財務部門經濟業務的性質分為幾個不同的職能組,并且各職能組的人員只負責某一特定的業務領域,也就是對工作人員進行適當的職責分離,各職能組之間互相牽制,不易出現錯誤和舞弊;二是在會計帳務處理組織程序上,除了要保證憑證、帳簿、報表按一定程序分由不同人員記錄、編制外,還要做到帳帳核對,帳證核對、帳實核對、帳表核對,并保證其一致性。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經濟業務處理的合理性、合法性。但在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中,由于處理工具、信息載體、會計組織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手工會計系統中原有的很多控制辦法都已失去意義。電算化會計和手工會計相比,內部控制環境更復雜,甚至有些環境因素超過制度的有效控制能力;建立嚴格的內部控制的成本要高得多;對內部控制的評價更為困難。內部控制的更大局限性使計算機舞弊有機可乘,增加了計算機審計風險。4、會計軟件的大理想性
我國會計軟件從無到有、從單一業務處理到集成業務處理、從會計核算走向會計管理,確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不足,非凡是針對審計,表現在下面二個方面摘要:一是很多會計軟件不具備雙向查詢功能。在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審計中,會計軟件應答應審計人員按照憑證一明細帳(日記帳)一總帳一報表的順序進行雙向查詢,同時還應答應分別對日記帳、明細帳、總帳的期初余額、本期發生額和期末余額進行雙向查詢。但是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會計軟件的查詢設計都是單向的,可以實現如由總帳查詢明細帳,由明細帳查詢憑證等過程,但當需要反問查詢時往往很困難。二是會計軟件不預留審計測試通道。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為證實業務處理的實際過程。方法,往往需要進行測試,既虛擬一筆業務輸入會計軟件,檢查其結果和預期結果是否相符。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驗證核算過程是否和設計一致。但是假如審計人員不能及時消除這些測試的影響,就可能導致會計軟件系統數據的混亂。恰當的解決方法是在軟件設計時為以后的審計測試留下通道,既方便審計人員的隨時測試,也不會造成對整個系統數據的影響。但遺憾的是,幾乎所有的會計軟件都沒為審計測試預留通道。會計軟件的欠理想性加大了計算機審計風險。
5、審計取證的動態性
在很多大中型企業中,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天天都要結算成本和利潤,進行生產動態分析,以供管理人員進行決策參考。系統假如停止運行,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審計,往往是在系統運行過程中動態取證。審計人員一方面要及時完成審計任務,另一方面又要不防礙和干擾被審系統的正常運行,這給審計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也增加了計算機審計風險。
計算機病毒是一種可直接或間接執行的文件,它是一個程序,一段可執行碼。就像生物病毒一樣,是依附于系統特點的文件,是沒有文件名的秘密程序,但它的存在卻不能以獨立文件的形式存在,它必須是以附著在現有的硬軟件資源上的形式而存在,當文件被復制或從一個用戶傳送到另一個用戶時,它就隨同文件一起蔓延開來,常常難以根除。除復制能力外,某些計算機病毒還有其它一些共同特性:一個被污染的程序能夠傳送病毒載體。當你看到病毒載體似乎僅僅表現在文字和圖像上時,它可能也已毀壞了你的文件、再格式化了你的硬盤驅動或引發了其它類型的危害。若是病毒并不寄生于一個污染程序,它仍然能通過占據存貯空間給你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并降低你的計算機性能。那么,當你在使用計算機工作時,一旦發現計算機疑似感染病毒的癥狀時,你應如何處置呢?結合工作實踐,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認真實踐和探究。
一、病毒的診斷
如果發現計算機有疑似感染病毒的癥狀時,我們可以采取如下診斷措施:
1、檢查是否有異常的進程。首先關閉所有應用程序,然后右擊任務欄空白區域,在彈出的菜單中選擇“任務管理器”,打開“進程”標簽,查看系統正在運行的進程,正常情況下系統進程應為22~28個左右,如果進程數目太多,就要認真查看有無非法進程,或不熟悉的進程(當然這需要對系統正常的進程有所了解)。有些病毒的進程模擬系統進程名,如:磁碟機病毒產生兩個進程lsass.exe和smss.exe與系統進程同名;熊貓燒香病毒會產生spoclsv.exe或spo0lsv.exe進程與系統進程spoolsv.exe非常相似,有些變種會產生svch0st.exe進程與系統進程svchost.exe非常相似。在“任務管理器”的“性能”標簽中查看CPU和內存的使用狀態,如果CPU或內存的利用率持續居高不下,計算機中毒的概率為95%以上。
2、查看系統當前啟動的服務是否正常。打開“控制面板”找到“管理工具”中的“服務”,打開后查看狀態為“已啟動”的行;一般情況下,正常的windows服務都有描述內容,檢查是否有可疑的服務處于啟動狀態。在打開“控制面板”時,有時會出現打不開或者其中的所有圖標都在左邊,右邊空白,再打開“添加/刪除程序”或“管理工具”,窗口內一片空白,這是由病毒文件winhlpp32.exe發作而造成的。
3、在注冊表中查找異常啟動項。運行注冊表編輯器,命令為regedit,查看windows啟動時自動運行的程序都有哪些?主要看Hkey_Local_Machine及Hkey_Current_User下的\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和RunOnce等項,查看窗口右側的鍵值,看是否有非法的啟動項。在WindowsXP中運行msconfig也可以查看啟動項。依據經驗就可以判斷出有無病毒的啟動項。
4、用瀏覽器進行網上判斷。有些病毒禁止用戶訪問殺毒軟件廠商的官方網站,訪問時會自動關閉或轉向其它網站。有些病毒發作時還會自動彈出大量窗口,多為非法網站。有的病毒還會修改瀏覽器的首頁地址,指向含有病毒的網站,并禁止用戶自行修改。
5、顯示出所有系統文件和隱藏文件,查看是否有隱藏的病毒文件存在。打開“我的電腦”“工具”“文件夾選項”“查看”標簽,關閉“隱藏受保護的操作系統文件”選項,并選中“顯示所有文件和文件夾”,然后“確定”。如果在磁盤根目錄下發現隱藏文件autorun.inf或pagefile.pif文件,則表明你中了落雪病毒,此時在盤符上點右擊,還可能有多出的“播放”或“自動播放”等項,并成為默認項,雙擊盤符病毒就會自動運行。有些病毒在感染后雙擊打開盤符時提示錯誤而不能打開,而病毒此時已經被你激活運行了。這時我們應采用在地址欄直接輸入盤符的方式來打開,這樣病毒產生的autorun.inf文件就不會運行啦。
6、根據殺毒軟件能否正常運行來判斷計算機是否中毒。有些病毒會自動關閉殺毒軟件的監控中心,如果發現殺毒軟件不能安裝,或者已經安裝的殺毒軟件在屏幕右下角系統托盤中的指示圖標不見了、圖標顏色發生了變化、不能自動升級等現象,那么此時就足以說明你的計算機已經感染了病毒,應及時采取措施,加以清除。
二、計算機病毒的清除
說到計算機病毒的清除,大家自然會想到殺毒軟件。我們常用的國產殺毒軟件主要有瑞星、江民、金山毒霸等;常見的國外殺毒軟件有Kaspersky、PC-Cillion、Norton、McAfee等。至于哪種殺毒軟件最好,或者說更好,眾說紛紜。不過網上已有排名可供參考。但是,不管你選擇哪種殺毒軟件,我們還是建議你一定要使用正版的殺毒軟件,切記不要使用盜版殺毒軟件。
如果你的計算機有疑似感染病毒的癥狀時,你可以采取如下應急措施:
1、將殺毒軟件升級至最新版,進行全盤殺毒。最好使用自動升級功能在線升級,如果不能自動升級,也可以下載最新的升級包,進行離線升級。
2、如果殺毒軟件不能清除病毒,或者重啟計算機后病毒再次出現。則應該進入安全模式進行查殺。進入安全模式的方法是:在計算機啟動自檢時開始按F8鍵,會出現各種啟動模式的選擇菜單,選擇“安全模式”即可。
3、有些病毒造成殺毒軟件無法啟動,則需要根據現象,判斷病毒的種類,使用相應的專殺工具進行查殺。因為這類病毒雖然能自動關閉殺毒軟件,但一般不會關閉專殺工具。使用專殺工具查殺后,升級或重裝殺毒軟件,再按上面2.1、2.2所述的方法進行殺毒。
4、如果病毒非常頑固,使用多種方法都不能徹底查殺,則最好格式化并重裝系統。但是在重裝系統后,切記不能直接打開除C盤外的其它盤,否則病毒又會被激活。必須先做好防護措施,安裝殺毒軟件,并升級至最新版,對所有硬盤進行殺毒。在確保沒有病毒的情況下再打開其它盤。
5、有個別病毒在重裝操作系統后仍無法徹底清除,則只好對硬盤進行重新分區或進行格式化處理。
三、結語
上述方法,是我們在操作使用計算機過程中所總結探索出的清除計算機病毒的一種行之有效措施,經過我們在教學和工作實踐中的多次運用收到了良好效果,請您不妨一試,與我們一起共同分享這一成功的快樂。
參考文獻:
2家用計算機的使用要求
現在,通常的家用計算機主要是青少年用于配合學校學習而購置的,硬件以單CPU臺式機為主,配以微軟系統軟件、OFFICE軟件和防病毒軟件為主。實際上,青少年把計算機用于學習的時間不多,多是用于上網瀏覽和打游戲。所以,他們使用的硬件往往是比較近代的產品,配置也比較高新;對應用技術軟件則要求不多,至多在添加設備掃描儀的同時加上圖形(例如PHOTOSHOP)軟件。
3家用計算機的維護要求和目的
3.1硬件的維護要求和目的
越高檔的計算機,它的硬件就越要求好的運行環境,好的環境就需要好的維護措施,才能防止運行環境變壞,才能保證計算機運行良好。所以,提出下列要求:
(1)定期檢查電源散熱風扇是否運轉正常,灰塵多時要拆開清潔。目的是防止電源風扇停止轉動而影響電源部件的散熱需要。
(2)定期清潔軟盤和光盤驅動器的磁頭與光頭(如半年一次)。目的是防止磁頭或光頭因為灰塵或臟物造成讀盤出錯。
(3)定期檢查CPU、顯示卡等部件上的散熱風扇是否運轉正常。目的是防止風扇停止轉動而影響CPU和顯示卡等主要部件的散熱需要。
(4)計算機要定期進行使用,避免長期放置不用。目的是防止計算機元件因為接觸不良或電容失效而影響需要使用時無法工作。
(5)開機時應先給外部設備加電,后給主機加電;關機時應先關主機,后關各外部設備,開機后不能立即關機,關機后也不能立即開機,中間應間隔15秒以上。目的是防止電源電壓對計算機元件的意外沖擊而損害。
3.2軟件的維護要求和目的
(1)開機后,系統軟件沒有完成進入正常使用時,不能立即關機。目的是防止不但容易損壞軟件,也會容易導致硬件損壞。
(2)基本應用軟件安裝使用正常后,馬上進行系統區域備份工作(可利用GHOST軟件備份到另一硬盤區域或另一個硬盤,還可以刻錄到光盤上或U盤上)。目的是為快速修復系統軟件作好預備工作。
(3)必須安裝有防病毒軟件后才能復制非本機的文件進入本機和上網瀏覽,防病毒軟件發出提示時,不能確認的不要允許通過,防病毒軟件必須要定期升級更新。目的是防止病毒軟件損害計算機內的軟件甚至是硬件,病毒軟件幾乎每天都在更新,所以防病毒軟件也要求能自動更新。
(4)隨時或定期做好自編文檔、自拍圖片和錄象等備份工作(方法參照第2條)。目的是防止因為計算機系統軟件或硬件的損壞而導致自己的勞動果實丟失。
(5)不要隨便刪除系統盤上的軟件。目的防止系統軟件鏈被意外損害而系統無法正常工作。
(6)同類型的軟件不要全部安裝使用,只挑選一種。目的是避免軟件沖突,例如把2個以上防病毒軟件安裝在同一主機,就可能因為雙重工作甚至相互爭先而導致軟件運行速度下降,嚴重的會引起停機不工作。
(7)執行軟件工作,沒有必要的話,盡可能不要同時執行同類型的多任務工作。目的是防止CPU工作量大,耗能也大,速度也會降低,軟件容易出錯。例如同時進行多任務復制或下載工作,一個任務只需要30分鐘,兩個30分鐘的任務,不等于在30分鐘同時完成,而可能會變成需要60分鐘才能完成,三個以上的任務就更加難以確定了,除非主機性能等各方面因素都良好會有例外。
(8)關機時按系統軟件的要求進行操作,不要直接使用硬件按鈕簡單地進行關機。目的是避免系統軟件出錯或損壞,導致下次開機不能使用,或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啟動軟件自動進行掃描檢查。
4家用計算機的維修要求
今天,計算機硬件和軟件變得更加密不可分,許多原先由硬件實現的功能改由軟件實現。對計算機來說,軟件成份占了相當部分。很多軟件故障,客觀上也表現為硬件的故障。有些故障是可以明顯而容易地區分到底是硬件還是軟件上的問題。有些則需要作一定的工作才可以判定到底是軟件故障還是硬件故障。這就要求維修人員既要具備硬件知識,又要具備相當的軟件知識。因此,提出下列要求:
(1)熟悉計算機硬件各部分功能,熟悉硬件自帶軟件的使用,熟悉組裝過程。
(2)熟悉計算機通用系統軟件的快速安裝與使用,熟悉常用軟件的安裝和使用(例如office等軟件)。
(3)會使用測試卡、萬用表等工具檢查硬件基本數據狀態。
(4)會對比分析硬件的正常與否,用替代法判斷硬件的好壞。
(5)會使用工具軟件檢測硬件的性能。
(6)會使用工具軟件調整或修復可以進行修復的硬件,如BIOS數據,硬盤物理部分損壞等。
(7)會分析檢測主機關聯設備的正常與否,會檢測常見設備的正常與否,如打印機。
(8)會分析主機故障的原因是屬于硬件引起還是軟件產生的。
(9)需要熟悉局域網有關硬件和軟件的安裝和應用,會分析網絡故障的原因是由硬件還是軟件引起的。
(10)對每次出現的故障和維修結果,要進行記錄和總結,積累維修資料,多翻閱學習計算機軟硬件書刊,以提高維修的效率。超級秘書網
5非家用計算機的維護和維修要求
(1)必須具有家用計算機維護和維修技能。
(2)要了解和熟悉本單位或行業的計算機硬件構造,知道部件的性能。
(3)要了解和熟悉本單位或行業的軟件的安裝和使用,要設置軟件的備份工作。
(4)要熟悉常用工具軟件的安裝和使用,例如針式打印機的個別斷針應急維修,可以使用軟件暫時修復使用。
(5)對24小時運行的機器,要定期在機器閑時階段進行停機或不停機檢查和維護。
(6)對配有的UPS電源,進行定期的放電和功率測試,防止UPS電源失效而無法起到備用電源的功用。
(7)設置運行維護記錄表格,定時記錄有關狀況,以保證維護工作執行和完成。
參考文獻
1概述
任何帶電物體的周圍都存在電場,而周期變化的電場將會產生周期變化的磁場,也就存在電磁波,產生電磁輻射,如果這種輻射的量超過限定條件,那么就會對環境形成電磁污染。和無處可躲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一樣,電磁輻射同樣無處不在,這使它成為公認的“第四污染源”。
只要存在電場變化的地方就會有電磁輻射。目前,能造成大面積電磁污染的主要有高壓輸配電系統、發射設備、微波設備、家用電器、計算機等等。其中高壓輸電系統的電磁輻射強度最大,對人體的危害最明顯。為了保障從業者的健康,在輻射環境下的工作時間有著嚴格的限定。相比之下,諸如彩電、手機、微波爐、空調機、電冰箱、計算機等等家庭必需的電氣設備所影響的人群更廣泛。在上述常見的電氣設備中,與人們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計算機更值得關注。許多上班族和沉迷于網絡世界的網蟲每天面對計算機的時間往往超過8小時。而計算機本身就是一個不可小覷的電磁輻射源:微處理器、主板、顯卡、聲卡、內存、硬盤、光驅、顯示器、USB接口等主要部件在工作時都會向外界輻射電磁能量。計算機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對那些長期接觸計算機的人的身心健康有巨大的危害。
2計算機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危害
計算機已進入現代社會的各行各業和千家萬戶,它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計算機病”也與日俱增,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計算機病”的癥狀表現為神經衰弱綜合癌(頭暈、頭痛、疲勞、失眠或噩夢、記憶力減退、情緒低落等)、肩頸腕綜合癥(骨骼不適、手指麻等、感覺異常、震顫、有壓痛),以及腰背酸痛、抗病能力降低、易感冒等,發病率最高的是那些每天在計算機旁敲擊鍵盤的專業人員。這些專業人員精神壓力大,大腦處于高度集中和緊張狀態,這是產生神經衰弱綜合癥的根源。流產、面部褐斑、類似紅斑或濕疹等的出現,亦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專業人員連續注視計算機屏幕,長時間近距離盯著閃爍的熒光屏,易使眼睛充血、干燥、怕光,嚴重者還會使眼球視網膜的感光功能失調,晶體受損,暗適應能力降低,造成視力減退,甚至可導致微波自內障、夜盲癥等。如人體受輻射還可導致人體循環系統異常,男性生殖能力下降,人體激素分泌異常等。孕婦、兒童、心臟起搏器佩戴者和老人是電磁輻射的易感人群,而心臟、眼睛和生殖系統等是電磁輻射敏感器官。近年來的畸形兒出生率和兒童的自血病增多,心臟起搏器佩戴者的死亡率增加,電磁輻射難逃其咎。
3計算機輻射的主要來源
雖然微處理器、主板、顯卡、聲卡、內存、硬盤、光驅、顯示器、USB接口等主要部件在工作時都會向外界輻射電磁能量,但幸運的是,除顯示器之外,這些配件都是被裝在具有電磁屏蔽能力的機箱里面,阻擋了大部分電磁輻射。所以,我們通常受到的輻射一方面來自顯示器,而另一方面則來自主機。倘若顯示器在電磁屏蔽技術方面不夠嚴謹,那么用戶可能一周5天、每天8小時都會受到電磁輻射,對健康的危害顯而易見。而機箱同樣如此,設計不良的產品往往臺發生電磁輻射泄漏,如果機箱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太近,外泄的電磁輻射同樣會影響到用戶健康。
上述表明,計算機的電磁輻射主要來源于顯示器和主機。其中顯示器又分為CRT顯示器(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和LCD顯示器(液晶顯示器)。CRT顯示器是計算機中最嚴重的輻射源。CRT顯示器通過電子槍發射電子束實現畫面顯示,對外發射電子本身就會產生嚴重的電磁輻射,盡管厚厚的含鉛玻璃屏幕可在一定程度上阻隔輻射,但仍然有不少電子穿透阻隔層而直接照射到使用者。所以,如何削弱這部分輻射至關重要。
按照物理學的定義,來自CRT顯示器的輻射傷害主要可分為光輻射、低能x射線、無線電場、靜電場和低頻電磁場。其中光輻射為電子槍打在屏幕背后熒光層而發出的可見光和少量紫外線,只有少量的紫外線會對人體造成危害。X射線由電子束碰撞陰極射線管的內部前屏所產生,但因為能量極低,其輻射程度也可忽略不計。無線電場主要從CRT的控制電路部分發出,強度非常弱,經過短距離后基本上就衰減到零。靜電場則是從CRT電子槍內部的加速電場所產生,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會讓屏幕吸附灰塵。而被認為對人體健康損害最嚴重的應該是低頻電磁場,它主要由顯示器的電源部分(高壓包)和垂直/水平掃描電場所產生,電磁場頻率在5Hz~400kHz之間。
LCD電磁輻射相對低很多。從原理上說,LCD顯示器以液晶材料作為光線通過的開關來控制光線照射屏幕,進而獲得畫面輸出。而這個過程并沒有涉及紫外線、靜電場、高壓電源等容易產生輻射的部件,因此從這個方面考慮可以說LCD正面幾乎是零輻射。另外,LCD和CRT顯示器一樣,機內同樣需要一個高壓電源,只是電源驅動的并不是電子槍,而是LCD背光模組中的冷陰極熒光管。此種熒光燈管其實和我們常見的日光燈一樣,都需要較高的電壓才能驅動,只是點亮之后電壓會迅速回落到較低的水平。因此,LCD的電源只需要維持一定時間的高壓狀態(可達到l000V),然后轉為常壓甚至低壓狀態,而不必像CRT顯示器的高壓包一樣始終得保持高電壓狀態。因此相對而言,LCD顯示器電源部分對外輻射的低頻電磁波會比CRT要弱很多,加上LCD的擺放位置往往貼近墻面.所以不會背對著人體,這種輻射對人的影響可減弱到零。
顯示器之外,第二輻射源就是主機。眾所周知,金屬機箱對電磁輻射可起著屏蔽的作用,但不同材料,不同設計、不同工藝的機箱的防輻射能力并不相同,如果設計不良,主機外泄的電磁輻射仍可能超標。
首先,機箱的材料至關重要,目前大多數機箱都是使用鍍鋅銅板,它可起到良好的屏蔽效果。不少高檔機箱采用更輕的鋁合金材料,同樣具有良好的防輻射能力。材料僅是防輻射要求的基本方面,更關鍵的地方在于機箱制造工藝,只有模具精細,制造工藝好的機箱才會具有良好的電磁屏蔽效果。這方面主要體現在機箱面板、前置接口,后側擋板及其他所有存在任何接縫的地方,劣質機箱與優質機箱在這方面差異甚大,前者的接縫處通常很不嚴密,設計、制造過程中都沒通過輻射實驗室進行嚴格檢測、電磁輻射外泄情況嚴重。尤其是在前置接口方面,電磁輻射很容易就直接影響到用戶。而優質機箱在這些細節都比較嚴謹,基本不存在接縫不夠密合的問題,樣品制造出來后都必項在電磁實驗室中測量輻射是否達標,選標之后方可進行大批量制造。此外,不少機箱為了制造方便都采用雙面噴漆,但內部表面如果被噴漆的話,機箱板就無法直接吸收電磁坡,電磁波會出現四處散射的情況。倘若在機箱接縫處不夠嚴密就很容易因電磁波散射而造成泄漏現象。相較之下,外表面噴漆、內部鍍鋅的做法更值得提倡。鋼板內表面所鍍的鋅(防氧化需要)同樣也是金屬,電磁波射到表面后可以被有效屏蔽而不會出現散射現象,這對機箱整體的電磁輻射屏蔽是很有利的——從健康角度考慮,我們認為多花點預算購買品質優良的機箱還是值得提倡的。
因此,對于廣大計算機用戶來說,選擇LCD顯示器,購買選材合理、設計優秀、屏蔽良好的機箱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計算機用戶免于受到過度的電磁輻射危害。
除了在購買時選擇符合電磁輻射標準的計算機外,還可以根據情況采取下列措施。①平時飲食應選擇富含維生素類的食品,以降低輻射的危害②有必要選用防護產品,如防護屏、護目鏡、防磁帖防護服等③長時間使用計算機,應注意間隔與調劑,孕婦操作計算機一天不宜超過2h。④人體與計算機,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室內辦公和家用電器的設置不宜過密,不要把家用電器擺放得過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劑量輻射的危險之中。:
4結語
隨著計算機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它給現代人的工作、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成為人們生產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一件工具。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應該注意到,計算機所產生的電磁輻射也給人們的健康帶來了危害。如何有效地防止和降低計算機對人身健康的威脅,是人們生產生活中所應該關心和關注的一個問題。計算機的電磁輻射主要來源于顯示器和主機,選擇LCD顯示器和具有良好防輻射效果的機箱是防止用戶免于過度電磁輻射的關鍵。另外加強維生素的攝入,選擇防護用具,避免長時間近距離接觸計算機也是重要的防護措施。
參考文獻:
[1]胡焱弟,白志鵬等.大學生受電腦電磁輻射的研究.安全與環境學報.2005.5(3).37~41.
[2]劉英杰.電磁輻射與勞動保護.水利電力勞動保護.2002.(1).17~18.26.
[3]吳忠智.關于電源污染及電磁輻射的探討.電工技術雜志.2001.(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