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中西文化差異英語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5-05 09:14: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西文化差異英語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中醫西傳歷經300多年,時至今日,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傳統的中醫學與現代西方醫學共存,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西醫學都是“研究人體生命過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學體系”。可見,二者至少具有三點共性,即研究對象相同—— “人體生命過程”,目標一致—— “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學體系”中的一員。但是,二者的語言文化差異折射出中醫學文化所具備的人文特征和西醫學文化,尤其是現代西醫學文化,所具備的典型的科學特征。

語言是文化的結果,一個民族所說的語言是這個民族總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說,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部分,? ?語言與文化都共同發展了幾千年 。

1 象形文字、拼音文字與思維模式

中國文字是3 000多年以來一直保留著象形書寫法(與拼音書寫法相對)的唯一文字。筆者通過比較、分析《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注:東漢·許慎撰,我國第一部收字齊全、形音義綜合考辨、編排科學而系統的字典]與《黃帝內經》所反映的思維模式、哲學觀念以及人體解剖、疾病和治療知識,得出以下結論:《說文》中蘊涵的中醫學知識與《內經》一脈相承;《說文》所體現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維模式與貫穿《內經》的“天一地一人”生態醫學思維模式同出一轍;作為《內經》理論基礎的“氣、陰陽、五行”學說可通過《說文》追本溯源;《說文》主要通過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追溯漢字源流及本義,是研讀《內經》以及探索研究中醫學起源的重要書籍。以象形字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保守性。這對于促進中醫學家的類比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以及用《內經》奠定的這種思維特點去影響其后的歷代醫家,發揮了無形的巨大作用。從陰陽、五行、精、氣的象形字到《內經》廣泛的取類比象,再到明清醫籍對字的形音義的???、考辨,都顯現出中醫學思維之鏈中象形漢字的深遠影響。

英語是拼音文字。英語單詞的“形”與發音直接聯系,對其語義的理解是以聽覺為基礎,從而跳出了以事物具體形象為材料的視覺思維框架,為發展以抽象概念為基礎的邏輯思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從而形成抽象推測、概念思維和范疇區分以及對這個世界力求得出客觀判斷的傳統。實際上,醫學英語詞匯中所含的純英語詞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醫學英語詞匯都是由醫學詞綴通過構詞法拼綴而成的,而醫學詞綴多來自拉丁文和希臘文詞素。由于深刻的結構性差異(包括世界觀、思維模式乃至語言),產生了中西文化之間理解和翻譯的極大困難。從一種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觀和思維體系都“走私”進來,而這套世界觀和思維體系能否被對方文化傳統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氣”為例。《說文·氣部》:“氣,云氣也。象形?!薄皻狻痹诩坠俏闹凶鳌皻狻保罂罩辛鲃拥臍饬?,蒸發升騰,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為無形。因此,“氣”是無形的,無處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時的“氣”可英譯為air。隨后,包圍、充斥在人類空間的“氣”,被抽象化為一種哲學意義上具有物質含義的“氣”。春秋戰國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醫學家抓住時機,適時地將“氣”引入醫學。這樣,“氣”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學與醫學的中介、橋梁。到了《內經》時代,“氣”不僅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亦是人體的基本物質,且可化而為血、為精、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體正常生命功能活動為“神”?!秲冉洝返娜坷碚撆c技術,幾乎無一不與“氣”相關,且各種各樣的“氣”名目繁多,有陰氣、陽氣;清氣、濁氣;天氣、地氣;正氣、邪氣;營氣、衛氣;四時之氣、藏府之氣、經脈之氣;等等。此時?!皻狻痹缫巡皇莂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 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現在,對大部分西方人來說,qi已不再陌生。

2 中醫學術語、西醫學術語與中醫英譯

現代術語學所觀察到“專業術語的產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語言衍生而來”的情形,在中、西醫學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證明。熟悉中醫用語的人應該能夠察覺,中醫書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語言用字,且比較廣泛地出現在同一成書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邐杰博士和文樹德教授都主張將中醫學的基本術語分為兩大類: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語,如頭、腳、胸、腹、心、肝、血等;一是從日常用語所引申出來的中醫學專有名詞,如竅、穴、衛、邪、命門、三焦、督脈等。由于前一類用語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說,大部分文化種群都有這類概念,而且各種群所使用的不同語言也都存在著表達這些概念的詞匯,因此翻譯時,采用譯人語的對應詞應該是最準確的方法;后一類代表中醫專門知識的詞匯則大多源自于隱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語言、以類比的方式形成,翻譯時,可以通過字對字直譯的方式加以譯解,也就是將字面上的意思譯出來 。如竅譯成orifice,穴譯成point或hole、衛譯成defense、邪譯成evil、命門譯成life gate、三焦譯成triple burner、督脈譯成governor vessel。關于西醫學術語,魏邐杰博士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由借用自普通語言的用詞構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類則是由西醫用以描述特定專業概念的詞語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類由醫學來源詞語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類詞語,盡管通常由醫師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夠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夠分辨這些名詞所指的情形為何。第二類詞語中雖然有些詞(如anemia、

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對一般非專業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還被他們所使用,但是非專業者并無法以醫學的準確性診斷出這些病情;這些名詞所反應出的專業知識與一般的認知有很大的距離。第三類詞語則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或設備便能加以了解或確定。魏遁杰博士認為,應該絕對避免使用純然“嚴謹專業性的”第二類西醫學名詞術語翻譯中醫學概念,認為這樣“必然會破壞了他(指‘譯者’)意欲傳達的這個知識體系(指‘中醫學’)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類與第三類西醫學名詞術語才能用于翻譯中醫學概念H 。筆者頗為贊同。筆者認為,中醫學術語基本上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由借用自普通語言的詞匯組成,如心、肝、脾、肺、腎、發熱、頭痛、咳嗽、心悸等;第二類由中醫用以描述特定專業概念的詞語組成,如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第三類由中醫學來源詞語組成,如《說文解字·廣部》中的某些形聲字—— 疝、疸、癰、瘍、痔等。而當初西醫中譯時所“借用”的中醫學詞匯也是相應的第一類和第三類,也就是說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別譯為“心、肝、脾、肺、腎”和“麻疹、麻風、瘧疾、癲癇”是基于全人類對人體和病的共同認識。而同時,我們也應從西醫中譯實踐中吸取教訓:采用第二類中醫學名詞術語翻譯西醫學術語所引起的中西醫學概念混淆不清的狀況不應在中醫英譯中重演。如將typhoid,typhoidfever譯為“傷寒”,typhoid或typhoid fever指的是“infection ofthe intestine caused by Salmonella typhi in food andw ater”,臨床表現為發燒、腹瀉,甚至有血便,是腸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 of the intestine)。而中醫學中的“傷寒”,廣義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指外受寒邪,感而即發的病變 。

3 醫古文、醫學英語與中醫英譯

讓我們先觀察比較一下下面兩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日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素問·寶命全形論》)。(2)“Man is 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 out—lines of each of his principal system of organs may be traced back,like those of other mamm als,to the fish—es.’’(L.A.B.一orradaile) 。 (譯文是:人屬于后生動物,系五趾,三胚層高級動物,屬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象其他哺乳動物一樣,他的每一個器官系統的輪廓可以追溯到魚類)。以上都是從“發生學(genetics)”角度來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僅從語言學角度考察,第一段四、六字成句,文辭簡練、優美,具有詩一般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專業術語,語句平實、嚴謹,屬于科技英語,談不上文辭、韻律的優美。中醫學的核心知識都來源于古典文獻,即“文言文”。實際上,自《內經》問世以來,中醫語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醫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種,是文學語體。由于中醫學術語具有高度多義性、同義性和模糊性,醫古文又異常簡練、具有豐富的修辭格,因此極易造成中醫語言語義模糊,并引發學術之爭。因此,中醫學中的“咬文嚼字”現象— — ???、訓詁或注釋中醫古典著作,更是淵遠流長,并延續至今,從而體現出中醫學所具有的人文、社會科學特征。而醫學英語語義明確清晰,所表達的理論具有可證偽性,屬于科技英語,是科學語體。因此,在譯介中醫時,尤其是中醫古典著作時,絕不能像西醫中譯一樣僅注重傳達原文所體現的醫學知識,同時也應對原文所體現的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特征給予必要的關注,因為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醫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谏鲜鲇^點,筆者認為應堅持嚴謹應用保持中醫概念系統性、完整性和獨立性的名詞術語英譯原則,并在現有的基礎上推出一個體現中醫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譯體系,使建立在中醫典籍文化基礎上的中醫學順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參 考 文 獻

1 夏征農.辭海[縮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2006.

2 何裕民.差異·困惑與選擇— — 中西醫學比較研究.沈陽:沈陽出版社,1990:149,170.

3 魏遁杰.中醫西傳與翻譯問題.醫學與哲學2001;22(7):51— 54.

篇2

對于英語的學習,傳統看法是只要學會語音、語法和詞匯,就算掌握了這門語言。但是,隨著國家的經濟的發展和WTO的加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必須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交際。有的英語學習者雖然能夠講出一口語音標準、語法結構正確的英語,但在與外國人交流時不能正確理解對方的語用意義,聽不懂對方話語中所表達的思想或看不懂文字層面背后的東西,以致在語言交流中產生誤解。究其原因,就是在英語教學中忽略了文化素養的作用或對文化素養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21世紀是一個以知識創新和社會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意味著對人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對他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操乃至創新能力都有巨大的影響。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化素質,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實際教學中,必須向學生傳授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比較中英文化差異,使學生對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與習俗有一定的了解,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英語的理解能力及運用能力。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英漢詞語反映的文化差異。

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和我國很不相同,作為語言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詞語,它的產生、發展、豐富和詞義的演變與其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所以對詞匯的理解就涉及有關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果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理解時就會出現文化錯誤。

比如說,“dog”和“狗”這兩個詞,在語言意義上兩者是相同的,表示一種動物。由于文化差異,它們在實際應用中含有不同的意義。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有厭惡、鄙視狗這種動物的心理,所以常常用狗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如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眼看人低等。在漢語中用狗指人就是罵人,如狗腿子、走狗、狗頭軍師、落水狗等。但是在英美國家,他們非常喜歡狗,并且認為狗是人類忠誠可靠的朋友,常常把人比作dog,卻沒有絲毫的貶義。英語中dog一詞很受歡迎,并且往往含有褒義。例如:lucky dog表示“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表示“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人人皆有得意日”。

2.英漢結構反映的文化差異。

英漢表達的結構差異體現在排列信息內容的順序、表達中各環節間的關系、話語發展的趨勢等方面。比如,英語中的時間、方位、地點表達的排列順序往往是由小到大的,而漢語則相反。例:

英:at two o’clock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28th of May in 1998

漢:1998年5月28日下午2點鐘

另外,英語的修飾要求把主要意思放在句子的開頭,即“中心詞”往往放在首位,然后圍繞“中心詞”逐步發展,形成先正后偏的現象。而漢語的表達習慣則是由表及里,先交代旁枝末節,最后點明主題。英語的定語和狀語往往放在所修飾的詞語后面,漢語則反之。

英:This is the book that she gave me.

漢:這就是她送給我的書。

二、形成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當然,詞序與漢語大體一致的句子在英語中也有相當大的比例,這好理解,無需比較。這些差異存在的原因如下。

1.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及觀念上的和心理上的差異會帶來語言使用上的差異。

如英美人交談忌談年齡、收入、信仰等有關的話題,他們認為那是個人隱私,不容侵犯。而中國人見面則問對方:“你多大了?”“你收入多少?”等。

2.不同文化的人對事物的表達方式也存在差異。

如英語國家對家庭及親屬關系的概念較籠統,但漢語中非常明確具體。如英語中的uncle在漢語中分別表示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而cousin則涵蓋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姑表兄、姑表弟、姑表姐(妹)、姨表兄(弟)、姨表姐(妹)等12種親屬關系。

三、中西文化的教授方法

為了培養學生對中西文化的敏感性,我們在平時應多向學生講述中西文化差異,如習俗文化、思維文化、心態文化、歷史文化和體態文化,這樣才能對中西文化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加自如地運用英語。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把中西文化差異的掌握及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始終貫穿于英語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篇3

參考文獻:

[1]吳友富,張梅芳.西方節日與文化背景知識[J].外語電化教學,1997(3).

[2]倪大聽.美國的節日文化[J].世界文化,1998(3).

[3]傅德岷.中國傳統節日[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4]AnthonyFA.Thebookoftheyear:abriefhistoryofourseasonalholidays[M].USA: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

[5]郭貴麗,張立玉.中西方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8):55—58

附1:中西節日文化比較

參考文獻:

[1]吳克禮.文化學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05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04

[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05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11

[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4

[6]《圣經·創世紀》1:29-30

[7]樂黛云.獨角獸與龍——在尋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誤讀[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4

[8]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8222691.html

附2:節日文化:中西比較及其啟示

[1]趙鳳玲.比較文化視域下的節日文化論略[J].文化學刊.2007年第3期,總第5期,P178.

[2]郭貴麗,張麗玉.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年8月,第32卷第8期,P156.

[3]李蜜.中西方重大節日對比研究[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6月,第21卷第3期,P77.

[4]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1,P63.

[5]房澤慶.中西傳統節日文化的比較[D].2008年10月,P47.

[6]房澤慶.中西傳統節日文化的比較[D].2008年10月,P34-36.

[7]趙東玉.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P196.

[8]趙鳳玲.比較文化視域下的節日文化論略[J].文化學刊.2007年第3期,總第5期,P177.

[9]斷裂、整合中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DB/OL].

http://gmw.cn/content/2005-03/09/content_192467.htm

[10]張承平,萬偉珊.文化的普適與包容——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1月,第17卷第4期,P69.

附3:中西傳統節日對比分析

參考文獻:

[1]宋科.淺議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J].海外英語.2011(02)

[2]羅紅.中西文化差異對英漢習語的影響[J].瓊州學院學報.2010(04)

[3]趙愛華.從中英文動物比喻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異[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3)

篇4

以漢語和英語為各自母語的社會群體,在其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于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點與民族色彩。這些特點和色彩在語言之中的滲透,必然帶來英漢互譯過程中的障礙。奧澤洛夫曾說:“翻譯藝術中存在一個奇妙的辯證法,并為無數時間所證實:接近原著有時反而脫離原著,脫離原著有時卻是接近原著?!痹缭?1971 年,前蘇聯的兩位教授就在一本名為《對外國人進行俄語教學中的國情學的語言方面的問題 》 的小冊子中,第一次提出了“語言國情學”這一術語,探討了單詞、成語、句子、體態語言等手段所傳載的民族文化信息。錢鐘書先生也曾就翻譯問題作過“好譯本消滅自己,壞譯本消滅原作”的精辟的論述。

下面就從幾個方面略舉數例,談一談英漢語言中所伴隨的文化差異,供大家參考。

一、動物的喻義

不同的動物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中,賦予著不同的象征意義。例如,鵝在漢民族的觀念中是純潔美麗的象征。早在唐代就有駱賓王對鵝的詠頌:“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倍⒄Z中的 goose(鵝)卻是指代“傻瓜”、“笨蛋”,這取決于鵝的呆頭呆腦和行動不靈便。而英語中用 as drunk as a mouse形容“酩酊大醉”,用as happy as cow形容快樂,在中國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再如對狗的印象,在中西方國家更是有著天壤之別。狗在漢民族的文化史上,自古以來就是卑鄙的代名詞,于是在漢語中衍生出了無數有關狗的貶義詞: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狐群狗黨、狗血噴頭等等。郭沫若同志曾說:“我是中國人,很不喜歡狗。這情緒似乎是一種國民的情緒”。

二、植物的象征

把各種花卉草木人格化,是文學作品中的常用手法,這在中國秦時代的文學作品中就有突出的體現,其中屈原的不朽詩作 《離騷)最具代表性。在《離騷》中,屈原歌頌江離(香草名)、春蘭、秋菊,以謳歌公正高潔,斥責“茅”、“蕭艾”(蓄草之類),以表現其卑視流俗的性格。例如“蘭芷變而不香兮,荃蔥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但不同的植物在英漢語言中的喻義卻有所不同。例如,在漢語中,花還常喻或與有關的事物,象:拈花惹草、花街柳巷、花魁、煙花女等等。而英語中的flower(花)卻沒有這層含義,這類概念的語句常用street(街)這個詞,如walk the street(),woman of streets (、野雞),live on the streets 等等。又如,中國人傳統上認為,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最為高潔,而英美人卻一向認為百合花最為純潔,故有 as pure as lily (象百合花一樣純潔)之說。再如,漢語中以黃蓮喻苦,象“苦若黃蓮”。而英語則說 as bitter as wormwood(苦若艾蒿)。這些都是歷史文化和倫理觀念發展的產物。

三、顏色的隱喻

中國人習慣顏色表達不同的情感與好惡。這在京劇臉譜中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常見的“紅白喜事”說法,即用“紅”象征喜慶,“白”暗指喪事。自古以來,喜事總與紅色有關,如結婚張貼紅喜字,逢年過節掛紅燈籠,新娘要穿紅衣裙,蒙紅蓋頭等等。而喪事的人家則要穿白衣、戴白帽、貼白紙。對此,西方人是不太理解的。因此,對此類文字,在漢譯英時,我們除了要表達出字面意義之外,還要對其引申義做扼要的說明。例如“紅帖”:red card ― card announcing a happy event ( betrothal,birthday , etc . ) ; “紅包”:red package ―① a gift of money to children, servants on holidays; ② now generally a bribe with money。“紅”還含有政治意義,如“紅小鬼”、“又紅又專”。后者如果直譯為“be red and expert”,會讓英美人士莫名其妙。而在西方國家,“白事”卻是用黑色來表達的。參加喪禮的成員要穿黑衣、帶黑紗,在死者遺像四周釘上黑框等等。黑色在英美國家則喻示著不幸和災難,例如: Black Friday (黑色星期五)、Black Hand (黑手黨)、black tidings(壞消息)、black box (黑匣子,用機失事后分析原因)。另外,中國人常用“戴綠帽子”比喻“妻子有外遇”,而英語中的 green (綠色)沒有這層含義,卻含有幼稚、忌妒的意思,如 green hand(生手); as green as grass(無經驗)、green with envy (十分忌妒)。

四、人名、地名的文化積淀

在漫長的民族文化發展歷程中,許多人名、地名也被賦予了濃厚的民族特征。如人名方面,中文用“林黛玉”作為“弱不禁風”的代名詞,用“諸葛亮”作為“智慧”的化身;英文用 Uncle Sam 指代美國,用 John Bull 代表英國人。地名方面,中文里的“泰山”常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有價值的事物,如“有眼不識泰山”、“輕于鴻毛,重于泰山”、“泰山北斗”等。而“五陵”原指漢朝最著名的陵墓,皇帝曾把四方豪門及外戚遷往附近居住,故后世用“五陵”指代富豪貴族聚居之地。杜甫在《秋興》之三中,就曾有“同學少年多不賤,五睦衣馬自輕肥”的詩句。

結語:從以上的例證分析不難看出,無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都要求譯者要尊重漢英語言社會成員不同的風俗習慣、心理狀態與接受能力等,采用各國人民喜聞樂見、易于理解的表達方式,努力做到“信、達、雅”。否則,就會鬧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因此,翻譯工作者加強對漢英國俗語義的學習和研究,對于認識復雜而有趣的雙語現象,切實提高英漢互譯水平,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篇5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產生及內涵

由于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存環境、等不同, 導致了中西方語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從而出現了文化學習與交流的多種困擾因素。要了解和掌握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必須先從文化談起,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

(二)表現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中西方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 以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 中國文化卻提倡謙虛謹慎。然而, 中國式的自我謙虛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這種謙虛, 在西方人看來, 不僅否定了自己, 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

(2)在西方文化中,與“自我”(self) 相關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如“self-absorption (自我專注 )、self-admiration(自我贊賞) 、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養 ) ”等等 。西方社會盛行的是個體主義 (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自由 、不受約束。而中方文化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話語隨處可見。

2、社會關系的差別

(1)稱謂及稱呼:英語中的稱謂比漢語中要少得多。例如,cousin 一詞,對應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漢語把表親關系區分得非常嚴格,要說出性別,還要分出大小。而英語中的稱謂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幾個常用稱謂,其它的幾乎不用。在英美國家,小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這在中國人看來有違情理且不禮貌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在美國,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子女一旦結婚, 就獨立生活,父母不再資助子女。這種做法能培養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 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員互相依賴幫助, 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 這種生活方式不利于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3、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來打招呼,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蓪ξ鞣饺藖碚f,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認為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A nice day, isn’t it?”

在中國,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只講究其營養的搭配和保護。中國人殷勤好客,敬酒讓菜,西方人常覺得太過熱情。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 please! ”中國人送客人時常說: “再見, 走好??! ”“慢走”等。而西方人只說:“Bye! ”“See you later!”

4、社會習俗的差異

中西方人接受贊揚、祝賀時的反應也有明顯區別。中國人聽后會說一些謙虛之詞,而西方人則會毫不猶豫地說:“ Thank you”。根據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贊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以道謝或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懷疑自己的判斷力。而東方則比較謙虛、謹慎,即使心里非常高興,也不會坦然接受對方的贊揚。 又如發表學術文獻或論文,漢語文章的標題往往有表示謙虛的字眼。如“淺談…”、“試論…”等,而英語文章的標題常常直截了當,不加修飾,如“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學與技術》) 。

5、生存環境方面

英語中與水產、航船有關的詞語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緣木求魚 )、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錯過機會)”等。漢語中這類詞語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國四周環水,航海業發達,所以多此類詞語。而在中國只有沿海地區才有漁民結網捕魚,所以該類詞語相對較少。要表達“用體力負運東西”有:“扛、挑、擔、抬、馱”等。在英語中卻只有carry來泛指這個動作。漢語中我們會遇到“像老黃牛一樣干活”、“氣壯如?!钡仍~ ,英語中要表達同樣的意思,會說“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6、方面

漢英語言中涉及宗教的詞語數目龐大,如“天公”、“陰陽”、“菩薩”等。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詞匯是兩個民族宗教觀念迥異的寫照。隋唐之前,儒道兩教在中國居統治地位,漢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多與此相關,如“太極” 、“道”等;隋唐時期,佛教傳入,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這樣儒、佛、道三教在中國占有絕對主導地位。隋唐時期,大量佛教傳入,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其輪回報應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這樣儒、 佛、道三教在中國占有絕對主導地位。在英國,則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該教于597 年傳入英國。在隨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大量與此相關的詞語陸續匯入英語行列。這里既有古英語時期由拉丁語滲入英語的詞 、如angel (天使 )、monk (僧侶 ) 等,又有中古時期從法語借用的詞 ,如 religion (宗教) 、dean(教長) 等,還有現代英語時期從其他外來語中借來的大量的詞,結果英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遠比其他語種來得多。

7、歷史典故方面

典故是每個民族日常交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常在不自覺間運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遺產的典故,比如中國人會說,"真是馬后炮"、 "原來是個空城計啊 ! " 西方人則會講 That all Greek to me.(我對此一竅不通。) 、He’s a Shylock (他是個守財奴) 。一談用典,對對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國人大多感到相當費解,顯然這是因為各民族以化遺產不同的緣故。中國人的典故多源于《紅樓夢》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以及中國傳統的體育娛樂項目,如象棋、戲劇等。前兩個例子一個來自中國象棋,一個來自《三國演義》。而西方人的典故則多出于莎士比亞戲劇和以后英美文學中的許多其他人物或名稱、希臘、羅馬神話、《圣經》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傳統的體育項目,如美國的棒球、橄攬球等。后兩個英文例子便來自莎士比亞戲劇。

二、英語教學目的

英語教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學習、研究語言本身,還是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進行嚴格的聽、說、讀、寫訓練的基礎上,培養為交際初步運用外語的能力。而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須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外語教師從第一天起,就要隨時注意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東西方的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應把這種識別和介紹與語言教學同步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我們學生真正具備交際能力。

三、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

在學習、使用外語時,教師要培養學生具有文化意識,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蘊含。教師應適當拓展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以解釋這種差異的現象的由來。

(一)從英語詞匯中探究文化涵義

英語詞匯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涵義,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防止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評價??蛇m當擴展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

(二)教師鼓勵學生自發尋找和積累英語國家的文化素材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途徑和渠道,如創造一個文化語言環境,開展一些語言實踐活動;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文化知識和風土人情;利用電影電視引導學生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情況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強化學習西方文化的意識,其用英語思維的能力也會相應提升。

綜上所述,語言是社會的產物, 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 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大的文化差異。教師應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 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 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質量,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語言。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鄧炎昌, 劉潤清. 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9.

篇6

中醫西傳歷經300多年,時至今日,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傳統的中醫學與現代西方醫學共存,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西醫學都是“研究人體生命過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學體系”??梢?,二者至少具有三點共性,即研究對象相同—— “人體生命過程”,目標一致—— “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學體系”中的一員。但是,二者的語言文化差異折射出中醫學文化所具備的人文特征和西醫學文化,尤其是現代西醫學文化,所具備的典型的科學特征。

語言是文化的結果,一個民族所說的語言是這個民族總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說,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部分,⋯ ⋯語言與文化都共同發展了幾千年 。

1 象形文字、拼音文字與思維模式

中國文字是3 000多年以來一直保留著象形書寫法(與拼音書寫法相對)的唯一文字。筆者通過比較、分析《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注:東漢·許慎撰,我國第一部收字齊全、形音義綜合考辨、編排科學而系統的字典]與《黃帝內經》所反映的思維模式、哲學觀念以及人體解剖、疾病和治療知識,得出以下結論:《說文》中蘊涵的中醫學知識與《內經》一脈相承;《說文》所體現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維模式與貫穿《內經》的“天一地一人”生態醫學思維模式同出一轍;作為《內經》理論基礎的“氣、陰陽、五行”學說可通過《說文》追本溯源;《說文》主要通過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追溯漢字源流及本義,是研讀《內經》以及探索研究中醫學起源的重要書籍。以象形字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保守性。這對于促進中醫學家的類比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以及用《內經》奠定的這種思維特點去影響其后的歷代醫家,發揮了無形的巨大作用。從陰陽、五行、精、氣的象形字到《內經》廣泛的取類比象,再到明清醫籍對字的形音義的??薄⒖急?,都顯現出中醫學思維之鏈中象形漢字的深遠影響。

篇7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反映文化并對文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又深受文化的影響。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須了解語言,二者密不可分。在英漢翻譯中,要準確地進行英漢互譯,并準確地進行文化信息傳遞,翻譯者應具有良好的中英語言功底和翻譯技巧,尤為重要的是,還必須對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及其文化差異有深刻的了解。

一、英漢文化伯息傳遞與英漢語言差異

為了提高英漢翻譯水平,有必要開展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研究。這種研究的作用,從微觀上來說,有利于在進行雙語轉換時,判斷哪些是對應信息和非對應信息,并選擇適當的轉換模式;從宏觀上說.可以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英漢語言之間的相同是相對的,而相異則是絕對的,以免造成翻譯中文化信息傳遞的誤差。

漢語和英語屬于兩個不同的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可以想象,英語和漢語的區別是非常大的。不了解兩種語言的特點和區別,準確的翻譯則無從談起,自然也就無法進行英漢文化信息傳遞。下面就從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和語法兩個方面的特點和區別來說說英漢翻譯要注意哪些方面。

在詞匯方面,英漢翻譯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一)在一種語言里的有些詞在另一種語言里并沒有對應詞。如:漢語中的“餃子”、“功夫”、“氣功”、“三伏”等,在英語中就沒有這些概念;而英語中的‘`coffee" ,"radar","bingo”等,以前在中國也沒有這些對應的詞匯。怎樣在翻譯中處理這些詞呢?我們可以采取音譯和意譯的辦法。如把漢語中的“餃子”、“功夫”、“氣功”等分別音譯成“jiaozi" } "kungfu" , "chigong",把“coffee" ,"radar”音譯成漢語“咖啡”、“雷達”;而漢語中的“三伏”則可意譯為“the hottest days in summer",英語中的"bingo”可意譯為漢語“一種類似玩彩票的游戲’,。

(二)在兩種語言里,某些詞語表面L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實指的是另一回事。如英語中rest room休息室,busboy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漢語中“農民”尹farmer ,“愛人”并lover等。在翻譯中,我們不能隨意“對號人座”,而要根據其詞匯的實際意思進行翻譯。如:英語中的rest mom指的是大建筑中的一間房子,里面設有廁所,洗漱設備等,我們可根據語言環境翻譯成“廁所”或“洗浴間”等;busboy在英語中指是餐館中收拾碗蝶、擦桌子的雜工,我們可根據語言環境翻譯成“店小二”、“餐館服務員”等;漢語中的“農民”最好譯成“peas-ant",因為英語中的‘`farmer”指的是“農場主”,與漢語中的“農民”大有區別;漢語中的“愛人”最好譯成“wife”或"husband",因為“lover”在英語中是“情人”的意思,與漢語中“愛人”的意思大相徑庭。

在語法方面.英漢翻譯中要注意兩種語言在語法上有以下不同:

(一)漢語里很少用被動語態,而英語則常用被動語態。如漢語中的“家庭作業已經完成”,翻譯成英語則是"The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而不能譯成:"Thehomework has finished

(二)漢語中常省略句子中的動詞,而英語中動詞則一般不省略(口語除外),如漢語中的“這公園很漂亮”沒有謂語動詞,翻譯成英語則是:"The park is very beau-tiful" ,謂語動詞“is”一般不能省略。

(三)漢語中只有時間狀語的區別,沒有謂語動詞時態的變化,而英語中時間狀語不同,句中謂語動詞時態也必定不同。如漢語中的“學生昨天植樹”和“學生明天植樹”,雖然時間狀語“昨天”和“明天”不同,但謂語都是“植樹”。但翻譯成英語謂語就不同了,“學生昨天植樹”譯成“The students planted trees yesterday.",“學生明天植樹,,則譯為“The students will plant trees tomorrow.",謂語分別是“planted”和“will plant" 。

(四)漢語的句式結構是“疊加式”,句子結構像“糖葫蘆串”,一個單詞一個單詞或一個句子一個句子地疊加。而英語的句式結構是“樹權式”,主、謂、賓和主句是主干,定、狀、補和分句等是樹權,并有一定的順序。如漢語中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是兩個單句,翻譯成英語則譯為“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一人得道”變成了從句,而“雞犬升天”則是主句。

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還有其它很多方面的區別,這里不再一一列舉。我們在進行英漢翻譯時,要符合兩種語言的不同特點,英譯漢則要把英語譯成地道的漢語,而不是“英式漢語”;漢譯英則要把漢語譯成地道的英語,而不是“中式英語”(Chingliah) 。

二、英漢文化信息傳遞與英漢文化差異

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文化的語言。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語言的差異實際上來源于其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差異,因而加深對英漢文化差異的了解,是在英漢翻譯中準確地傳遞文化信息的關鍵。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是多方面的,包括語言交際、生活方式、衣著打扮、舉止行為、飲食習慣等。但在英漢翻譯中,主要涉及的是英漢語言交際上的差異,因此本篇只圍繞英漢語言交際方面進行探討。英漢文化差異在語言交際中的表現主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差異

英漢日常談話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打招呼、告別、稱呼、祝賀和贊揚等方面。如果你是一名口譯者,就要特別注意這些差異。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國人都喜歡用“你吃了嗎?”和“你到哪兒去?”這類的問句。如果把這兩句說成“Have you eaten yet?”和“Whereare you going?”,很容易引起以英語為本族語的人的誤解。因為他們會認為這是一個問句,而且是詢問他們隱私的問句,這樣會使他們感到不愉快,而且即使回答的話,也會與中國人所期待的大相徑庭。也許回答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關你的事!),那就會使談話雙方都處于尷尬的境地。所以,如果你了解這點文化差異的話,你最好按英語文化打招呼的習慣說成"Hello”或“Glad to see you!”就行了。再如在稱呼方面,英語國家的人一般都直呼其名,再客氣一點也除非在名字或姓名前加上Mr或Mis、等,如Mr Smith , Misssmith等。但中國人都喜歡在姓名或姓前加上職務、輩份等以示尊敬,如“黃局長”、“林老師”、“李大伯”等。我們翻譯的時候,就要注意這方面的差異,把“黃局長”、“林老師”、“李大伯”通通按英語習慣翻譯成‘`Mr/MissHuang" , "Mr/Miss lin" , "Mr 1i"。再如:中國人和說英語國家的人在對祝賀和贊揚方面的反應也大不相同,前者則一般用“哪里哪里!”、“過獎了!”之類的話表示受之有愧,而后者一般用“Thank you”之類表示感謝的話表示接受贊揚、祝賀。我們在翻譯的時候,這類句子不能直譯,而應根據雙方的文化習慣稍加調整。

(二)成語、諺語和格言方面的差異

成語、諺語和格言的英漢互譯一直是英漢翻譯中的一個難點.難的原因在于它們非常集中地體現了英漢文化差異。在英語和漢語中,完全對應的成語、諺語和格言是很少的,絕大部分不同。因而我們在翻譯這類內容時,不能直譯,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翻譯成與對方語言相似意思的成語、諺語和格言。如英語中的”Live and learn"要譯成”活到老學到老”,而不是直譯成”生活和學”。但如果找不到對方語言中對應的成語、諺語和格言時,我們最好先按原文的語言風格直譯,然后再加畫龍點睛的解釋語,如把漢語中的”掛羊頭,賣狗肉”譯成”Hang upa sheep’s head and sell dog’s meat-try to palm off sthinferior to what it purports to be",前部分直譯保持了原文風格,后部分解釋語用了地道的英語說法,效果就很好了。

(三)比喻和聯想的差異

篇8

在我國經濟快速崛起的同時,也增加了中外交流的機會,中西文化的差異也逐漸顯現出來。但我國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并未融入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學習,而是以語法和詞匯等內容學習為主,使得學生的英語知識掌握得比較生硬。為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加強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學習可使英語的實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一、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的重要性

劉潤清曾在《21世紀的英語教學》中提出這樣的看法:“當前英語教學工作,帶有濃厚的商業色彩,并非將發展‘社會’和‘文化’作為主要目的,這是當下不少專家學者所擔心的主要問題?!痹谶@樣的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自然而然將文化教學忽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兩者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而強大的交際能力,更是離不開文化學習的。在高職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認識到文化教學的分量。而中國是一個有著長達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國,其經過時間的積淀,文化內涵非常深厚,自然與西方文化的差異甚大,故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融入非常關鍵。這不僅不會導致英語語言學習被弱化,還可起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效果,能夠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有深入了解,達到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目的。

二、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1.增加課堂中西方文化差異化導入的內容

具有較強西方特色的詞匯,學生理解其有一定難度,且對如何應用感到更加困擾。針對這些具有特色的詞匯,教師應首先對其進行分類、介紹和總結,并要求學生將其單獨列出,以便課后學習。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能夠非常迅速地將其記憶下來,但卻被應用所困擾,故教師應選擇多種多樣的應用實例,并安排練習引導學生來運用詞匯,在語境教學中促使學生感受詞匯的應用效果和應用方法??梢砸孕〗M形式鼓勵學生進行口頭交流,使學生能夠在交流中擴展知識量和詞匯應用量。

2.使學生自己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每堂課教師都可為學生打造一個主題環境,讓學生提前搜集該主題相關資料,并總結和分析這一主題下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這樣,可使學生在對比中不斷加深印象,所取得的效果是灌輸式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如以打招呼為主題,中國人往往喜歡問:“Have you had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但這種問題若用來詢問西方人,那么他們可能會想到要請他吃飯或者是想干預他的私事,非常容易出現哭笑不得的誤會。西方人打招呼多為:“Hello!”“How do you do!”以問候為主,或跟人談論天氣:“Nice day,isn’t it?”不僅如此,中國人見面時多以握手或點頭作為打招呼的方式,而西方人則喜歡以擁抱和親吻等方式來表達。對這些知識,學生首先通過資料搜集進行了一次學習,再通過對比,又進行了一個知識強調,再經由課堂教師的總結,自然而然能夠快速有效地把握住相關知識。

3.優化語言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

為了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得到擴展,除充分發揮課堂基礎知識的作用外,還可充分運用其他資源,盡可能地為學生營造一個有特色的英語學習氛圍。例如:組織學生觀看英美人生活交際的短片,或搜集一些原版美劇讓學生課余時間觀看,不僅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口語和聽力,還可使學生了解英美人的生活細節。此外,還可為學生推薦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英美雜志,讓學生在鍛煉閱讀能力的同時,對西方的生活習慣和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此同時,教師還可聯合校方邀請外教,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或帶領學生走進西餐廳,在西餐廳良好的氛圍中開展教學。這樣的教學,不僅輕松有趣,還拉近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

4.定期舉辦專題性活動

教師在課堂中往往會穿插一些文化知識方面的教學,但這種方法卻極易導致學生知識零散,故教師可通過專題性活動來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總結,對零散的詞匯進行歸納。例如:開展一些競賽、辯論、“中西文化大碰撞”活動,或對電影進行配音等,以此來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英語掌握程度的要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語言知識,還要注重文化和語言的有機融合。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各種資源,在加強學生文化學習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篇9

引言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孕育出了該民族的語言,同時。一個民族的語言又是了解該民族文化的窗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得以反映的一面鏡子;文化是語言賴以扎根的土壤,學習語言就必須學習文化。

2008年一部反映中國文化的好萊塢動畫大片《功夫熊貓》在中國上映了,電影一上映就備受國人關注,并取得了驕人的票房成績。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文化差異等因素,·部英文對白的動畫片要想贏得中國觀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叻夫熊勘這部影片卻輕巧地跨過了這條鴻溝,被廣大中國觀眾所接受認同。

這是因為好萊塢夢工廠的這部片子中體現著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自然能夠得到本土觀眾的認可。如果這部片子體現的是純西方的思想內涵,那么它在中國的票房收入肯定會大打折扣。由此可見,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了解文化差異不僅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l了解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隨著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作為通向世界大門的語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在神州大地上更是掀起了一股英語熱,越來越多的人對英語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然而在英語走近我們生活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人與人之間由于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解。

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英語學習是在特定的中國文化環境中完成的。這個環境既指生存的外部文化環境,也指個體的心理環境,這兩種環境的綜合作用,決定了中國人學習英語固有的特點。

3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從本質上說,教授中國人英語,是讓兩種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在業已形成的中國語言文化環境中的英語語言文化的移入、吸收和消化。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有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

因此,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的建構是必要的,然而給他們提供課本中語言知識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更為重要而迫切。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呢?

3.1通過課堂教學挖掘教材文化信息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特色詞匯的導人是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的差異在詞匯層面上必然有所體現,教師應讓學生了解由于民族自然環境、社會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的不同造成英語詞匯在許多方面與漢語詞匯存在著不對應的現象,幫助學生了解這些差異。

此外,大學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內容豐富,不少課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幾分鐘,講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國家的主要知識,尤其是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3.2開展課堂活動創造聽說的文化語境

大學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并非教而會之,需要大量的、反復的語言實踐活動才能掌握。課堂活動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創造出具有英語文化特色的交際情景,讓學生去用英語交際來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如組織學生進行pair-work(結對練習)、soup-discussion(小組討論)、role-play(角色扮演)、short-play(短劇)等課堂活動,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獲,以情趣為動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具有英語文化氛圍的英語教學活動中來,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營造較為輕松愉快的“輸人”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3.3利用多媒體等各種輔助手段多方位體驗西方文化

近年來,各種多媒體英語資源的蓬勃出現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多媒體的應用,改變了以前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的單調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不僅增大了教學容量,而且加大了課堂信息量的輸人,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

篇10

引言 

攀枝花市,四川省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被稱作陽光花城,座落在四川西南角,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處。自1965年建市以來,城市建設已形成規模,旅游資源獨具特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獨具風味的飲食,濃郁的少數民族民俗風情文化,成為獨樹一幟的旅游品牌,成為攀枝花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旅游文化的翻譯工作是使對外宣傳資料發揮作用的重要環節, 也是一個城市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境建設的重要體現。如何讓攀枝花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攀枝花, 有效開展招商引資、擴大對外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針對目前攀枝花市獨特旅游資源的英譯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將極大地促進攀枝花的對外交流合作和提高城市的整體形象。但是由于中英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差異表現在其不同的審美、價值觀及風俗習慣等中英旅游文本在提供信息方面亦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在功能理論的指導下,結合中英旅游文本的不同點,,旅游文本的翻譯應以游客為中心,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導向,最終達到旅游文本的誘導目的??梢圆扇∠鄳姆g策略:直譯、增譯、省譯、類比等,以期增強旅游文本譯文的可讀性,最終有效實現譯文的預期功能和目的。 

一、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譯 

攀枝花地處攀西裂谷中南段,屬浸蝕、剝蝕中山丘陵、山原峽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錯分布,地質構造復雜,森林覆蓋面積大,喀斯特地貌分布廣,裂谷、溫泉、溶洞、瀑布和河流比比皆是,為旅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資源基礎。對于對于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譯方面,張沉香(2007)對于術語的國際化, 提出應“適當加大音譯比例”,“促進國際合作和科技發展”。 

音譯不僅能夠達到簡潔和透明的作用,還是保存源語文化的最佳途徑。尊重術語體現的文化而采用音譯的翻譯方法也是現代術語翻譯的一個趨勢。以攀枝花地理地貌“喀斯特”為例,就是采用的音譯方法現已被學界多接受,然而它卻曾被中國學界采用意譯的方法改譯為“巖溶”。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世紀初由中國學者確定的“天坑”,即西方地理學學術話語中的“特大型塌陷漏斗”所描述的地理樣貌,在攀枝花也是數量眾多,大小不一。2005 年起,“天坑”這一定名獲得了國際喀斯特學術界的一致認可,漢語拼音 “tiankeng”開始國際通用“喀斯特”在中國和 “tiankeng”在國際學界的最終被接受,這體現了兩個屬于名詞文化內涵的保留,以及音譯在學術文化界的認同。 

攀枝花非常有名的“格薩拉生態旅游區”主景區距瀘沽湖116公里,距麗江376公里,沿省道216線(稻攀路)前行可達稻城、亞丁,景區景觀由天坑地漏、巖溶景觀、高山草甸和彝家風情等組成。關于“格薩拉生態旅游區”的英譯資料“Gesala Ecotourism Area as a part of the Golden Triangular Tourism Area of Daocheng, Lijiang and Panzhihu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ure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該譯文首先介紹了格薩拉生態旅游區的地理位置位于稻城,麗江和攀枝花旅游金三角,位于川滇兩省的交接處。 “ It is not only the south gate of the Great Shangri-la of China,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unshine Ecotourism Area in west Panzhihua City.” 此句則強調了格薩拉生態旅游區的重要性,為中國大香格里拉的南大門, “the south gate”則運用了英語中隱喻的修辭手法  “metaphor” ,非常生動形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鱼台县| 梧州市| 江孜县| 吴桥县| 宁强县| 新竹市| 霍州市| 天长市| 永宁县| 鹤山市| 海宁市| 报价| 威海市| 乐亭县| 三明市| 昂仁县| 吉木萨尔县| 普陀区| 祁阳县| 精河县| 宿松县| 中方县| 湛江市| 灌阳县| 扶风县| 务川| 高邮市| 清丰县| 乐平市| 仁化县| 色达县| 罗城| 清水河县| 临颍县| 深圳市| 古丈县| 西充县| 班戈县| 贡嘎县| 田东县| 长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