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親子溝通方法模板(10篇)

時間:2023-05-15 17:11: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親子溝通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親子溝通方法

篇1

對溝通目的的認識,能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親子溝通問題產生的原因。歸納而言,親子溝通問題主要存在3個主要的矛盾:

其一是父母的權威意識和孩子的獨立意識之間的矛盾。在中國,父母是“家長”,即一家之主。父母被賦予了家庭事務的決策權。不少父母容易潛意識地把這種“決策權”也應用到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之中,不容孩子把話說完,否認孩子的想法,甚至嘲諷和威脅孩子,以此表現自己的權威。而對于孩子而言,其獨立的意識在2歲開始萌芽,逐漸有了“我”的概念,這種“自我”的概念表現了對于自己是個獨立個體的認識,孩子逐漸能提出自己的要求,有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想要自己作主。這個階段因此也被稱為是孩子的“第一反叛期”。所謂“反叛”,只不過是孩子不再簡單地完全接受父母的指令。但是,一些父母由于對孩子的這種發展變化缺乏了解,會誤認為這時孩子是在挑戰父母的權威,因此,容易采用斥責甚至打罵去壓制孩子,讓孩子服從。家長的打壓或許換來了孩子暫時的“服從”和“聽話”,但也可能造成了孩子膽小怯懦的性格,因為孩子會因此對“自我”產生不信任感;

其二是親子溝通中的“目標導向”與“情感導向”的矛盾。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通常側重于試圖為孩子解決問題,而孩子在與父母溝通時,往往側重于希望與父母溝通感情。例如,小莉早上起床時,看到自己養了很久的一只寵物烏龜死了,她傷心地哭了起來,爸爸說:“孩子,有什么好哭的呢?別哭了,我明天給你另外買一只?!毙±蚵牶罂薜酶舐暳?,她對爸爸說:“我不要另外一只。”爸爸說:“你再這樣哭就沒有道理了?!蔽覀兛梢钥吹剑诟赣H與女兒的溝通過程中,女兒側重于向父親表達“我養的寵物死了,我很傷心”的情感,而父親則側重于“我給你另外買過一只寵物”;

其三是經驗的差異而造成的。父母容易從自己的經驗去判斷孩子的行為或告誡孩子,而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經驗感受或與父母有不同的經驗感受,從而無法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告誡,進而產生沖突。例如,孩子放學回家時帶回來一盒新的橡皮擦,爸爸根據自己的判斷,認為孩子自己不可能有錢買橡皮擦,于是就問孩子:“你是不是拿了爸爸的錢去買橡皮擦?”孩子回答說:“不是!是同學給的?!卑职窒耄骸巴瑢W怎么會無緣無故給你橡皮擦?”于是就對孩子說:“不可能。你一定是偷了爸爸的錢去買的,還不承認?”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父母要怎樣如何有效地與孩子溝通呢?

首先,父母要為雙方的交流、溝通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環境和氛圍直接影響孩子是否愿意表達自己的看法。良好的環境是指父母在溝通過程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用詞、語調和語氣,同時盡量避開電視或其他吵雜聲音等干擾源,并且盡可能找雙方都可以專注的時間交流。如果父母一開始就咄咄逼人、氣勢洶洶,孩子必然會選擇退縮。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如果爸爸發現孩子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可以在孩子完成功課后,用好奇的語氣詢問孩子:“今天怎么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呢?”孩子說:“是同學給的?!卑职挚梢越又鴨枺骸笆悄膫€好同學給你的???”如果有必要,可以核實孩子回答的真實性;

其次,在溝通過程中要十分注意聆聽孩子的表達。聆聽是溝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許多的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都是側重“說”,而忽視了“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聆聽,能有效地激發孩子“說”的愿望。為此,在親子溝通過程中,父母要盡量與孩子進行目光交流,同時,通過一些簡單的回應如“嗯”或簡單重復孩子說過的內容,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

第三,父母要善于接納孩子的情緒,充分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例如,在上述例子中,小莉的爸爸在聽女兒說她的寵物龜死了之后,對女兒說:“哦,是嗎?我也感到好突然?。 毙±蜓a充說:“它是我的好朋友!”爸爸回應說:“是啊,失去一個好朋友是會很難受的!”小莉接著自豪地說:“我以前每天都喂它,還和它玩游戲呢!”爸爸說:“你真的是很細心照顧它!”在這個溝通的過程中,爸爸一直都在接納和順應孩子的情緒感受,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認同和理解,因而愿意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看法。讓孩子愿意說,是成功的親子溝通最基本的標志;

第四,親子溝通的基礎是信任與權威。沒有了彼此的信任,溝通也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義。親子溝通中,如果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就意味著父母失去了教育的權威,因而也就喪失掉了家庭教育的基礎。而父母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就必須率先垂范,言而有信,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莊子》中“曾子殺豬”的故事:表明一方面,對孩子的承諾需要認真兌現,另一方面,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也不能隨意承諾。尤其是當父母讓孩子做選擇時,最好避免開放式的選擇條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而應該提供封閉式的選擇條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游樂場還是動物園?”這樣,父母能較好地控制實現承諾的可能性,進而樹立起父母的教育權威。

總之,父母在親子溝通過程中發揮著主導的作用。父母在通過溝通引導孩子成長的同時,必須充分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需要,激發孩子表達的意愿。只有用心,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

鄭福明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系副教授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廣東省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廣東省學前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

廣東省學前教育研究會家庭與社區研究部主任

《現代育兒周刊》專欄作者

著有

《學生職業指導》,

篇2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9-0135-03親子溝通是實現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國自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興起了親子溝通的實證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該領域獲得了一定進展。但是,縱覽這些研究成果,與國外同類研究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的問題是:親子溝通內涵界定不夠明確、研究內容不太清晰、研究方法比較單調,為提高研究的精準性與有效性,本文針對這三個問題進行反思與探析。

一、親子溝通內涵需明確

“溝通”是我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常用詞,不論是在我們的日??谡Z表達中,還是在許多研究領域,如傳播學、組織行為學、社會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等都會提到“溝通”這個詞。也許正因為“溝通”是一個我們很熟悉且使用廣泛的詞,許多時候,我們往往忽視了對“親子溝通”這個詞的明確界定。由于核心概念的模糊,使得親子溝通的研究也就沒有統一的、清晰的、可靠的操作指標,研究者出于各自的理解采用不同的測量指標,造成眾多結論分歧。2003年就有學者提出,現有研究在親子溝通的內容、溝通滿意度、溝通對象和青少年性別對親子溝通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并沒有較為一致的結論,其主要原因是:對于研究的范圍、概念的界定缺乏統一的標準。迄今為止,查找相關文獻,我國該領域的研究仍未對“親子溝通”形成統一的明確界定,有的即使有定義,但也未做深入剖析,在研究設計時,不知不覺偏離核心概念,使得研究取向不清晰。

在英文中“communication”譯為溝通,也包含傳播、交往、交流之意,這些詞在中文里的使用是有差異的。查找商務印書館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傳播”解釋為“廣泛散布”,“交往”解釋為“互相來往”,“交流”解釋為“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給對方”,“溝通”解釋為“使雙方能通連”。由此可見,若排除物質與文化層面的指向,“傳播”一般是指信息的單向流通,主要是點對面;“交往”含義較為寬泛,社會就是一個交往的網絡,人類社會之所以成為社會的先決條件就是其成員之間的交往。有學者認為,交往就是共在的主體之間以一定的物或符號為中介的相互作用、相互接觸、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

“交流”與“溝通”較為接近,都有信息的雙向流通之意,這也是親子溝通研究中經常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在心理學中,“溝通”一詞,意為信息、事實、信念、態度和感受等在人際之間的傳播、接收與理解過程,注重對信息傳播者與信息接收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過程與規律的研究,溝通更強調信息交換的雙向性和互動性。也有學者提出,溝通是指行為者之間通過有效語言、運用合理的協調方式達到真正理解或共識的行為。所以,“交流”雖有雙向流通的意向,但它僅僅描述的是信息流通的來往方向,不必反映流通的效果,而“溝通”強調“溝”而務求“通”,必然反映流通的效果。

明晰“溝通”的內涵后,“親子溝通”的界定就相應明確。親子溝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間交換資料、信息、觀點、意見、情感和態度,以達到共同的了解、信任與互相合作的過程。親子溝通不僅指向信息的交流,還反映親子之間獲得相互理解、形成情感相通、達成共識的交流結果。

二、研究內容需明察

明確了親子溝通的內涵,就如研究道路上找到了路標,所有的研究設計應在其指引下朝著研究目標邁進。要使研究內容不偏離軌道,在做研究設計時就需要圍繞核心概念的內涵加以明察。

我國目前親子溝通相關研究中,大量存在由于核心概念模糊導致研究內容定位不準確的現象。如親子溝通問題的研究。“溝通問題”是當前國內親子溝通研究文獻中出現較多的一個詞,在親子交往中,親子溝通與親子沖突是相對應的,長期的溝通不足或溝而未通,可能產生親子沖突,導致親子矛盾或親子交流方面的種種問題。若溝通了,親子沖突就可以避免或及時化解。溝而未通是未溝通、誤溝通、假溝通類非溝通行為。因此,親子溝通問題研究實際上研究的是親子交流中的非溝通、親子沖突、親子矛盾等問題。與此類似,又如“親子溝通的改善研究”之類提法顯然也是不恰當的,確切說應是親子溝通的達成(或實現、促進等)研究。不同的家庭可能有不同的溝通模式,如Fitzpatrick提出的關系定向和觀念定向模式,進而根據這兩個維度得分的高低組合成親子溝通的四種類型:一致型、多元型、保護型、放任型。不同的溝通類型會產生不同的溝通結果,即在相互理解、情感相通、達成共識實現的層次與程度上會有差異,但溝通的信息源方一定有努力“連通”的目的,且架起一座橋梁把信息源方與接受方連通在一起。所以,溝通不是交流。如果我們把它們混為一談,就會出現如“溝通問題”類自相矛盾的提法。

另外,如果我們不把握清楚親子溝通的內涵,就會在一些相關問卷設計中出現混亂狀態。如溝通頻次、溝通時間、溝通內容等研究,被調查學生很可能有的報告的是溝通情景,有的報告的并不是溝通情景,不能真實反映親子間的溝通狀態,而只是交流狀態。如孩子回到家,對媽媽說:“媽,我回來了”。媽媽說:“好,快去洗把手,馬上吃飯了”。又如:餐桌上,孩子說:“爸,今天學?!卑职执驍嗾f:“哪來那么多的廢話,快吃飯,吃了做作業去?!钡冗@樣一些對話能稱之為“親子溝通”嗎?顯然不能,應是“親子交往”或“親子交流”、“親子對話”。

根據親子溝通內涵的界定,按照“5W”的思考路徑,親子溝通的要素應包括:溝通者(who)、目的(why)、信息(what)、溝通方式(how)、環境(where)。因此,親子溝通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溝通雙方影響因素研究,包括父母與子女雙方的人格特征、性別特征、溝通態度、溝通興趣、溝通技能、地位結構等;二是溝通重要性研究,主要考察親子溝通與子女心理健康、壓力應對方式、問題行為、學業成就、同伴交往及社會適應等其他方面之間的關系;三是溝通話題研究,包括親子溝通話題涉及范圍、親子性別匹配差異等;四是溝通方式研究,主要探索親子間如何做決定、問題解決過程等;五是溝通環境研究。根據生態系統模型理論,所有影響父母行為及兒童發展的因素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該系統可分為四個子系統:微觀環境系統、中環境系統、外環境系統、宏觀環境系統。家庭、學校是與兒童關系最密切的微系統,微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與作用構成中間系統,而那些兒童并未直接參與但卻影響他們的環境,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職業條件等構成了外環境系統,最后,兒童所處的具有一致信仰、習慣、傳統觀念和意識形態的社會或亞文化的社會機構組織構成了宏觀系統,這些環境系統之間的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父母—兒童之間的參與程度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親子溝通環境研究涉及多個層面,如宏觀層面的文化背景、風俗傳統等,外環境層面的父母學歷、職業類型等,中觀層面的家校關系親密度、家校之間聯系方式等,微觀層面的家庭結構、家庭功能、家庭氛圍等,環境諸因素之間的動態發展機制等。

三、研究方法需豐富

目前國內親子溝通相關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定量研究方法,多以問卷法獲得數據資料,通過統計的方式獲得結論,問卷也較多使用的是單方報告法,近兩年也有少量的親子雙方報告及行動研究、質性研究。

從了解的角度來說,親子溝通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信息交流的過程,是一個具有雙方互動性的動態的發展過程,單以靜態的問卷調查難以反映溝通形成的機理及發展變化的特征。因此,一方面問卷調查應分別進行父、母、子三方報告,同時輔以縱向的追蹤研究,能較好地考察父母及親子之間對溝通的知覺差異、互動機制的演變特征等;另一方面,需要以訪談、觀察、溝通日志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不同階段學生親子溝通的特點。國外的親子溝通研究已經從宏觀的型式學角度研究深入到微觀的溝通過程研究,而我國目前深入的微觀研究還比較欠缺,需要通過研究方法的豐富加以完善。

從干預的角度來說,行動研究是現有階段一種較為容易操作的方法。關鍵是,怎樣在行動中提煉出溝通得以實現的要素,并將之轉變成比較高效的可復制的訓練模式。目前我國相關研究還是空白,盡管社會上很多親子培訓機構在如火如荼開展著相關培訓,但作為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上還未查到。當然,若要提高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實驗法應是最佳的選擇,但在核心概念的操作性定義、變量的選擇及無關變量的控制等方面需要周密思考,找到切實可行的操作途徑,這在本領域研究中將會非常有價值。

參考文獻:

[1]房超,方曉義.父母-青少年親子溝通的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

[2]衣俊卿.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現代化的文化透視[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

[3]張淑華.企業管理者溝通能力結構與測量研究[J].心理科學,2004,(2).

[4]張東嬌.教育溝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篇3

一、問題的提出

親子溝通,是指家長與孩子之間進行的信息交流。良好的親子溝通能促進孩子身心發展和社會適應,不良的溝通會引發親子沖突。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學齡期到青春期過渡的階段,是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發展的關鍵時期。

社會工作是幫助人和社會解決問題的專業,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是社會工作三大直接服務方法。本文試圖了解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親子溝通特點,發現親子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作為切入點,嘗試用社會工作的方法介入,由此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使小學生順利度過成長關鍵期,避免心理社會危機。

二、城市小學生親子溝通狀況

通過自編家長版和學生版親子溝通問卷,對某城市小學4~6年級小學生及其家長進行調查。家長版親子溝通問卷主要了解家長在溝通動力(溝通的動機和意愿)、溝通能力(溝通的技巧和策略)和溝通評價(對溝通的滿意水平)三個方面的情況。本次調查發放200份問卷,回收188份,有效問卷162份,四、五、六年級家長問卷分別為53份(30.2%)、61份(37.7%)、48份(29.6%)。同時對四、五、六年級學生進行了訪談和開放式調查,結果發現:

(一)部分家庭親子溝通狀況不良,60%的家長認為需要親子溝通指導

本研究發現,大多數城市高年級小學生家庭的親子溝通狀況良好,但也有一些家庭在溝通動力、溝通能力和溝通評價方面不甚樂觀,分別為9.9%、2.1%、5.6%。在是否需要親子溝通指導問題上,60.0%的家長認為需要(非常需要的占26.8%,比較需要的占33.2%)指導,僅5.7%的家長認為根本不需要親子溝通的指導。

(二)家長與孩子在溝通方面存在代際差異

本次調查發現,孩子與父母對親子溝通的評價相距甚遠,顯示出代際差異。在家長版親子溝通問卷中,家長對親子溝通的評價較高,然而對溝通評價較低,而且在溝通內容上,孩子希望父母關心自己的情緒和感受(67.7%),而家長卻認為自己能很好地理解孩子(73.2%)。

(三)四年級的親子溝通評價較六年級親子溝通狀況差

對三個年級的親子溝通狀況進行比較,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三個年級的家長在溝通評價方面存在顯著差異(F=3.29,P=0.04),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發現,這種差異主要表現為四年級的父母對親子溝通的評價要低于六年級的父母(P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對親子溝通有影響

家長版親子溝通問卷結果顯示,父親、母親受教育程度對親子溝通的影響分別表現在溝通動力(F=3.20,P=0.04)和溝通評價上(F=2.93,P=0.04)。主要表現為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父親在溝通動力方面更積極(P

三、社會工作介入親子溝通的程序與方法

(一)反饋調查結果,進行需求評估

在問卷調查結束后,我們在學校的協助下邀請曾經填寫問卷和在親子溝通方面感興趣的家長參加座談。在座談中,社會工作者就調查的結果和發現的問題向家長做反饋,同時就親子溝通的常見問題及解決策略跟家長進行分享。由家長提出來在這方面的具體問題和需要獲取的資源。座談結束后,對座談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匯總,總結家長目前在親子溝通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1)家長、孩子在學習與娛樂、親子溝通方面的認知差異;(2)孩子的人際交往問題;(3)學齡期向青春期過渡孩子的身心與社會發展特點;(4)親子溝通的技巧培訓(各年級有差異);(5)親子溝通中的具體問題。同時從對學生的開放式問卷中我們也發現孩子的需求:(1)獨立與做主;(2)尊重與理解;(3)自我計劃與安排;(4)親子溝通中的具體問題。將需求評估與調查結果相聯系,結合社會工作的特點,我們以增進親子溝通動力、提升親子溝通效果為目標,采取以下工作方法開展介入工作。

(二)具體介入

1. 家長學校。家長學校以講座的形式進行,主要參加對象為需要親子溝通技巧培訓及對親子溝通感興趣的家長。社工提前一周將講座內容、時間、地點進行,由家長自愿參加。根據評估的結果來確定講座和分享的內容,如“如何做父母”、“傾聽與尊重”、“吾家有子初長成”等,主要是針對親子溝通中一些不正確的看法和做法進行分享和評析,了解高年級孩子在生理、心理、社會方面的特點,增加親子溝通的技巧,做與時俱進的家長。

2. 個案工作。個案工作是社會工作中的一種基本方法,它以個別方式對感受困難的個人和家庭提供支持和幫助,以解決他們的問題,增強其社會適應功能。

在對親子溝通教育的介入中,我們將學校的“心語工作室”與社區的“社會工作服務社”結合起來,面向家長與學生開展個案服務,主要對象為在親子溝通方面遇到困難并希望得到解決的家長和學生,由社會工作者對家長和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會談,在這個過程中,嚴格遵守個案工作的倫理守則、工作原則,遵循接案、預估、計劃、介入、評估和結案的程序,并做好相應的個案記錄。

對在個案工作中經預估發現的家庭溝通方面的問題,經家庭成員的同意,邀請家庭成員進行家庭治療,面向家庭成員開展工作,對家庭結構、家庭成員的溝通模式等進行評估,在治療過程中引導家庭成員發現問題,轉變溝通的理念和方法,從而解決溝通中的問題。

3. 小組工作。小組工作是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的方法之一,它是在社會工作者的協助下,通過小組成員之間有目的的互動,使參加小組的個人獲得行為的改變、社會功能的恢復和發展的工作方法。根據前期工作中發現的需求和普遍性的問題,開展小組工作,主要參加對象為有共同需求的家長和學生。小組主題有“媽媽訓練營”、“孩子屬于他自己”、“人際交往訓練小組”、“我不是膽小鬼”、“不要只是學習”等,由社會工作者信息,招募小組成員,并對報名者進行初步的評估,遴選小組成員,組成同質性小組?;顒拥攸c為學校舞蹈室或社會工作服務站。每個小組開展2~5次活動,充分利用小組動力解決大家共同的問題,工作者做好引導、回饋、分享、總結、跟進等活動,并對小組效果進行評估。

(三)社會工作介入親子溝通的評估

在評估時,采用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方式。工作者在每次活動后都對服務對象進行評估,同時邀請學校教師、社會工作督導對介入活動進行評估。到目前為止,社會工作介入親子溝通教育的評估結果顯示,介入活動前后,服務對象有較明顯的認知和行為轉變。在家長層面上,對介入滿意的有92.3%,在溝通能力和溝通評價方面,家長和學生表示在介入前后親子溝通效果和對溝通評價有了顯著的變化。從督導的層面上看,我們認為社會工作是一種有效的改善親子溝通狀況、介入親子溝通教育的方法。

參考文獻:

篇4

小學中年級的親子活動及親子教育

二、課程目標

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做伴隨孩子幸福成長的智慧型家長;掌握親子溝通的方法,了解親子活動的意義;通過家庭教育課程實施,引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道德品質,促進個性發展;對家長提出親子教育合理建議。

三、課程內容

(一)家庭教育的責任與理念

家庭教育與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的教育責任,現代家

庭教育的理念。

(二)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

不同階段孩子的生理特點,心理變化,個性表現,網絡

社會對孩子的發展產生的影響。

(三)親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傾聽與表達的方法,贊美與懲罰的技巧,親子溝通的

誤區解析及應對,親子溝通中父母情緒調試,親子體驗活動等。

(四)孩子的身心健康指導

正確認識自我的方法,孩子自控力、抗逆力的培養,

情緒管理,孩子網絡能力的指導,珍愛生命與自我保護等。

(五)了解親子活動的意義

它有利于增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有利于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

(六)孩子的學業指導

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的指

導,創新與實踐能力,學習困難的應對。

(七)家校溝通與融合

家校溝通發重要意義,認同學校的文化與理念,與老

師溝通的方法,學校活動的參與。

(八)新型家長素養

父母素養對孩子的影響,家庭氛圍與孩子成長,父母

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及分工。

四、課程實施

通過家長學校組織講座,家長自主學習,親子閱讀,參加各類親子活動,參觀體驗,校園開放日活動,家訪指導,個別咨詢等方式,充分發揮信息化手段,豐富網絡資源。

建議:

每學期組織一次家長開放日活動;

每學期班主任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家訪或線上個別咨詢;

每學期學校組織校外實踐活動一-二次;

家長學校講座,每月一次;

每月推薦一本家庭教育書籍,家長自主學習,可以做讀書筆記,班主任組織家長交流學習感悟;

每月家長和孩子參加親子活動3-4次;

每周家長安排4-8小時的親子閱讀時間。

篇5

一、初中階段親子關系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初中階段,學生的身體發育接近成熟,心理發展水平也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期, 自主意識不斷增強,思維發展進入獨立性、批判性和邏輯性為主要特征的形式運算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容易產生心理發展上的矛盾,引發各種問題行為。初中生表現為開始經常以審視和質疑的目光看待、甚至公開反抗父母的嗤。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也發現,部分家長不重視家庭教育,除了過問學生的學習成績,很少關心孩子的思想狀況和心理成長;有些家長雖然試圖與孩子溝通,但收效甚微;還有少數家長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對待孩子的過失,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我們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利用青少年親子溝通心理問卷,選取我校七、八、九年級21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02名,女生114名;七年級76名,八年級72名,九年級68名。通過問卷考察了初中生對自己和父母溝通質量的評價,得出如下結果。

(一)親子溝通的頻率亟待增強

如表1,經常與父親溝通的學生僅占41.2%,經常與母親交流的學生也只有58.8%,可見,親子溝通的頻率亟待增強;從學生親子溝通中的傾向程度來看,初中生與母親的溝通優于與父親的溝通。

(二)父母文化水平對親子溝通水平影響顯著

高中(中專)、大學學歷的家長分別占23.2%、8.2%,親子溝通水平較高,小學、初中學歷的家長分占6.5%、62.1%,親子溝通質量隨父母文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越能接受新鮮事物,與孩子之間的共同話題便會增多,親子溝通會更加順暢。

(三)親子溝通的質量隨年級增長呈下降趨勢

七年級學生的溝通質量最好,認為與家長容易交流的學生占總數的79.8%,在小升初期間,父母的關心與支持增加,家長更注意與子女進行交流;八年級時溝通質量開始下降,認為與家長容易交流的學生有56.8%,這一時期學生獨立的欲望更強烈,很容易對父母的管教不滿,引發親子之間的沖突;九年級學生的溝通質量最差,認為與家長容易交流的學生僅占46.5%,由于中考的壓力,親子間的沖突可能就會進一步加劇。

(四)親子溝通的最大障礙是父母的不理解和過多干涉

從表2中可以看出,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過多干涉自己的占大多數,認為父母忽視自己的只有很少部分。

學生進入青春期,獨立意識增強,喜歡與同齡朋友在一起,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對父母的看法,就更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過多干涉自己。有些孩子覺得學習成績比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還重要,所以很有可能會讓彼此的關系日漸疏遠。

(五)家庭教育方式對親子溝通影響顯著

權威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孩子愿意與父母主動交流的有19.6%,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愿意與父母主動交流的高達92.5%,溺愛型的家庭為22.4%,放縱型的家庭為12.5%??梢钥闯觯绞敲裰餍图彝?,親子間的隔閡就相對較少,孩子樂于與父母交流溝通;反之,他們就越想掙脫父母的束縛,親子溝通的頻率下降,從而導致親子溝通無法順利進行,影響溝通質量;放縱與溺愛的家庭也并未因家長的驕縱,提高親子溝通質量。

另外,父母的期望也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壓力。12.7%的學生認為壓力很大,期望難以實現;48.2%的學生認為壓力比較大,期望比較難實現;29.4%的學生認為壓力可以接受,期望能夠實現;9.7%的學生認為對自己沒有壓力。

可見,初中生階段,父母的不理解、過多干涉、過高期待和親子溝通的方式不當是造成親子關系緊張的主要因素。初中生在校時間長,學校對親子關系的調節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認為學校應該開展良好親子關系指導的占79.1%。基于以上原因,我們致力于“助力家庭教育,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研究,著重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紐帶作用,即如何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促使親子之間有效溝通,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二、學校助力和諧親子關系的具體策略

為了更好地發揮學校引領與疏導的作用,助力家庭教育,我們全面探究了促進親子交往,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具體策略。通過家長學校、學生主題班會等多種途徑,讓家長懂得科學教子、正確施愛,讓學生學會理解、感恩與責任。

(一)指導家長科學教子,助力構建和諧親子關系

1.舉辦講座,普及親子知識

我們通過舉辦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掌握基本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和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學校每學期為每個年級舉辦兩次親子知識講座。內容主要有“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家長要關注孩子青春期的引導”“預防孩子逆反心理”等。引導家長認識到孩子是一個逐漸成長和完善的個體,避免依照自己的預設模式塑造孩子,無論是在家務勞動、消費隱私方面,還是在交友、學業等方面,都應當轉變傳統的家長制觀念,尊重孩子的獨立性,以平等的態度和身份與子女相處。

2.進行家訪,搭建親子橋梁

被父母拒絕的孩子大都情緒不穩、冷漠、倔強而逆反。在親子交往中不少父母沒有耐心傾聽子女說話,發生沖突時,更加不會傾聽子女的看法和意愿。父母要善于傾聽子女的傾訴,與孩子共同面對困難。家訪能搭建一座心橋,及時溝通家長、孩子的思想感情,幫助家長掌握孩子發展情況,排除教育中消極的因素,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我們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訪引導幫助父母全面觀察了解孩子的苦惱、困難和想法,縮短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引導父母理解并幫助孩子擺脫煩惱,解決他們的問題。班主任幫助家長接受孩子的不成熟或缺點,對孩子不是批評指責,而是一起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形成原因,并耐心真誠地與家長商討家庭教育的失誤,努力為每個家庭找到成長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家長積極尋找合適的教育方法,增強家長與教師的教育一致性,提高了教育合力。

3.開通微信,拓寬親子渠道

網絡為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學校分班級開通了微信群“親子和諧工作坊”,開辟了家?;拥男虑溃瑸榻處煛W生和家長之間進行溝通交流提供平臺,促進了親子關系的有效溝通和家校教育的有效合作。七八年級班主任老師將學生的作業、優秀作文、美術和手工作品、競賽答卷以及學生編排的文藝節目、獎狀、課外活動、榮譽證書等信息,以文字、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及時發送展示給家長觀看,讓家長和學生都有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正是這種成就感,使他們常常考慮如何把事情干得更好、更有效果。九年級班主任老師,通過微信平臺及時與家長溝通,引導家長正確面對升學壓力?!坝H子和諧工作坊”拉近了親子距離,極大地增強了家?;咏涣鞯念l率,為家長拓寬家庭教育途徑打開眼界。

(二)加強學生感恩教育,引導構建和諧親子關系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式與方法,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學生實施的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僅有46.5%的學生認識到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了,工作非常辛苦,生活壓力大,應該理解并回報父母。英國著名哲學家洛克認為,感恩教育的目的便是培養紳士必須具備的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等四種品質,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回饋和責任的心。20世紀以來,更多的學者從心理學角度對感恩心理進行研究,基本認同感恩對個人的積極作用,認為感恩是對受到恩惠的積極認知的結果。

學校推出感恩系列主題活動。首先,引導學生學會設身處地體察父母的愛心,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恩。我們要求學生當看到媽媽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向父母說一句感謝的話;知道爸爸在工作上取得成績時,把對父母的贊美表達出來;在節日給爸爸、媽媽寫幾句話,表達對他們的問候與祝福,這些做法讓爸爸媽媽們激動不已。然后,引導學生把對父母的愛通過實際行動表現出來。我們要求學生學會料理個人生活,并努力承擔一些家務活,為父母分憂。每天起床、外出、回家時,主動與父母打招呼;替忙碌中的父母泡一杯茶,替勞累了一天的父母捶捶背;用餐時,為父母盛飯,飯后主動收拾碗筷等。通過長期堅持,學生學會感恩,從小養成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習慣。感恩教育促進了親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促進了和諧親子關系的建立。

(三)舉辦親子對話活動,促進構建和諧親子關系

情感交流是兩代人溝通并加深互愛的動力。弗洛伊德認為,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隨著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敏感、易于沖動,容易與父母產生矛盾。我們應該正確對待和化解這種親子矛盾。國外一些研究表明,親子訓練對完善孩子各方面的品質,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有明顯的效果。學校倡導以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作為橋梁,組織親子對話活動,促成親子感情交流。

開展“共讀一本書”活動。倡導家長以身作則,和孩子一同享受閱讀快樂。學校推薦書目,在讀書后,要求家長與學生共同寫下感想。他們說,“一同學習,一道成長。相互交流,既溝通了感情,又從書中受益”。

開展“書信傳親情”活動。利用家長會召開的時機,學校發動學生給家長寫一封信,針對自己學業、習慣養成、心理困惑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家長說說自己的心里話,同時倡導家長給學生回信,使他們能相互表達出生活中不會輕易表達出的情感。

舉行“讓生命充滿愛”演講。學校邀請知名親子教育專家、國家級心理咨詢師為全體師生和家長做“讓生命充滿愛”感恩專題演講。生動的案例、深入淺出的道理觸動了在雒懇晃還壑詰哪諦摹!跋蚋改感芯攀度鞠躬禮謝父母恩”“擁抱父母”等環節,點燃了家長和師生的內心情感,家長感慨:“愛的教育將使他們受用一生!”在親子專家的引導下,孩子們眼里充盈著感動的淚水,拉起父母的手,滿懷感激之情投進父母愛的懷抱。

篇6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笨梢?,幼兒園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家教指導的職責。如今的父母工作繁忙,雖然擁有豐富的育兒理念,但是缺少時間與空間和孩子在一起,無法共同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孩子的教育問題十分關鍵,尤其是處于啟蒙階段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親子關系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劑”。為人父母,要了解子女的內心世界,經常與子女進行溝通,幫助子女解決成長道路上的問題。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家庭親子溝通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幼兒園作為專門的幼教機構,探索以親子溝通為載體的幼教家庭指導模式迫在眉睫。

一、幼兒家庭親子溝通存在的問題

幼兒的家庭溝通氛圍還不夠,家長的教育理念與行為影響了教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有些家長望子成龍,但在與孩子溝通中,缺少方式方法,往往適得其反;有些家長文化程度高,教育子女的辦法多,但由于自身工作忙,孩子都是由老人照看,幾乎沒有時間與孩子溝通、學習和游戲。這是現代家庭親子溝通存在的普遍現象。幼兒園作為幼兒教育的專門機構,在家園合力中具有重要的指導。從現有的各種資料來看,目前人們已經開始注重家庭溝通、家庭學習,但還未形成一種良好的親子溝通的家庭教育指導模式。為此,我們一直在探索構建以親子溝通為載體的幼教家庭指導模式,以此提高幼兒園指導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長的家教水平,使以親子溝通為載體的家庭教育指導更科學化,更有實效。

二、構建“家庭親子溝通”指導模式的重要意義

所謂親子溝通的家庭教育指導模式,是挑戰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挑戰傳統的親子關系的新觀念。在家教指導中突出家長的主體地位,創設開放的、多元化及個性化相結合的指導內容和組織形式,使家長積極參與其中,以達到多方互動、共同提高的效果。這對幼兒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成長乃至性格和諧的培養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對幼兒的認知構成、高尚情趣和思想道德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三、探索構建家庭親子溝通指導模式的途徑和方法

基于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環境,家庭的溝通是健康的家庭形態和理想的教育模式的認識,我園著手開展了一系列構建以親子溝通為載體的家庭教育指導的活動。

1.開設家長講座,提高家長對親子溝通的認識。因為家長的受教育水平不同,教育觀念不同,導致也形成家庭溝通的不同模式和類型。如在開學初,我們舉辦了“新生入園準備什么”、“親子溝通中的藝術”、“賞識教育”等講座,這些講座的內容緊緊聯系了現實,富有實用性和指導性,符合家長望子女成才的心理需求,因此受到家長的普遍歡迎。

2.把家長請進園參與各類活動,為家庭溝通提供現實依據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在家長半日開放活動中,家長們和孩子開始忙忙碌碌地精心制作《小鳥的家》。他們將各種環保材料進行著有機的組合,在熱鬧、溫馨的氛圍中,一個個極富創意、造型獨特的鳥窩呈現在大家的面前:有毛線織的、有牛奶箱做的公寓式、有鞋盒做的半開放式……一個個美麗的名字、一個個智慧的碰撞、一個個親情的演繹……使整個活動意義深遠。家長和孩子們沉浸在活動之中,留戀著活動中的喜悅和感動。與此同時,我們也會組織家長參與教育活動,暢通家園溝通的渠道邀請家長來園當“老師”。在家長這個群體中,他們從事著不同的職業、工種,有著不同文化背景。我班依依的爸爸是個醫生,我們請他來園當了一回“爸爸老師”,現場給小朋友講述如何預防感冒、咳嗽等,孩子們在活動中感到非常新鮮,學習興趣也隨之增強了。這種活動大大豐富了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內容。

在活動中,家長不僅耳聞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兒園里各方面表現,而且學到適時的教育引導方法,了解教育的內容和層次性特點,從各方面認識孩子的長處和不足,為家庭溝通提供現實依據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實踐證明,這些活動獲得了促進家庭溝通的明顯效果。

3.建立幼兒園網站,讓家教指導的溝通主陣地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與發展。幼兒園網站是一個家教知識、教育資訊、教子經驗交流的平臺,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幫助家長提高家教水平。我們制作了各班的班級主頁,鼓勵家長關注班級主頁,關注孩子的學習與生活,經常與家長進行網上溝通與交流。網絡的指導形式使他們方便又及時地獲得家教的信息和指導,以便更好地取得家園一致教育,形成家園合力。由此,我園的親子溝通家教指導模式已形成多元化格局。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有效溝通能恰當地傳遞父母對孩子的那份真摯的愛,讓白紙上呈現五彩繽紛的圖畫;而無效溝通不但是親子關系發展的障礙,對孩子來說更是一種傷害,白紙上呈現的一切都會讓父母后悔莫及。以親子溝通為載體的家庭教育指導模式的探究已經成為家教工作的一個部分。為了孩子的明天,讓我們共同學習探索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模式。

參考文獻:

[1]雷靂,王爭艷,劉紅云,張雷.初中生的親子溝通及其與家庭環境系統和社會適應關系的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2.01.

篇7

1.2統計學方法調查的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家庭干預前后利川市農村留守兒童MHT各因子得分比較

2.2家庭干預前后108名利川市農村留守男孩CBCL各因子得分比較見表2。

2.3家庭干預前后99名利川市農村留守女孩CBCL各因子得分比較見表3。

3討論

3.1農村留守兒童成為社會最關注的群體隨著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流動人口大量涌進城市及發達地區,農村留守兒童不斷增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教育及行為問題成為重要的研究熱點和研究重點。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和行為問題會影響兒童心身的健康成長,為改善留守兒童健康的心理狀態、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減少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有必要采取科學、合理的干預措施,以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篇8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逐步普及以及現代科技不斷向家庭教育進行滲透,傳統的家庭教育受到猛烈的沖擊,一旦改變它的形式,也將改變人們在家庭教育上的觀念、態度和行為。目前,家庭教育面臨著教育內容片面失衡、教育觀念守舊、教育方法方式單一等問題,使得家庭教育功能缺陷。而計算機輔助的家庭教育方法對策培訓系統是用于家長教育的,涉及到教育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交叉領域學科,它針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關鍵問題,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研究現狀

全國婦聯調查組織的調查表明:90%以上的家長反映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不成功;95%以上的家長表示對如何教育孩子苦無良策;近80%的家長在喂養和教育孩子方面沒有經過系統的、科學的培訓,只是用經驗法教育。面對兒女教育知識和技能的缺失,需要迫切地解決面向家長的家庭教育新模式。

伴隨著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全國家教工作“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的不斷完善,家庭教育支出的不斷增加,家庭教育越發引起廣大家長的重視。盡管如此,面向家長的教育培訓仍寥寥可數。

另外,調查顯示,在中國,教育軟件已經占領了整個軟件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而現今的教育軟件也主要分為家用教育軟件、校用教育軟件和遠程教育軟件。但是,大部分軟件都是以孩子學習為目標,意在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升學率,幾乎很少出現面向家長的教育培訓軟件。盡管存在少數的家長培訓機構,但因為大班教學的模式,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且價格高昂,費時長,難以保證效果,也不為多數人所接受,因此覆蓋面低,推廣性不強。

再而,家長獲取教育方法的渠道一般為雜志、教育網站、論壇等,家庭教育知識零碎繁雜,家長難以拋下工作或者無法在如此浩瀚的網絡和大量的雜志中獲取相關有用的知識。因此,家長的教育方法缺乏針對性和專門性,無法保證其科學性。

所以,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上,人們都很難從家長教育的角度去透視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很少從怎樣培訓家長及其教養素質的角度去開展家庭教育工作,這是家庭教育領域研究的一種缺陷,也是本培訓系統要解決的問題。

二、計算機輔助的家庭教育方法對策培訓系統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目前人工智能水平的局限以及家庭教育方法對策研究的片面性,目前的培訓系統仍難以做到針對特殊兒童的家長教育。同樣,家庭教育方法對策培訓系統適合在6至18歲的兒童的父母,旨在引導家長們發現教育中的存在問題并給予科學的方法對策。

在設計家庭教育方法對策培訓系統前,我們根據前期的需求調研,確定了系統的目標與架構。本系統旨在提供一個平臺讓家長更為客觀科學地評價與教育孩子。對于系統的架構:1.我們通過調研提取家長關注的重點內容,即親子關系溝通與孩子性格培養。2.針對其內容設計一套完整的測試系統用來準確評估目前用戶與子女之前的溝通狀況和子女性格。3.根據測試系統結果匹配相應的教育方法。4.將教育方法規劃到日程安排上,使家長養成科學的教育習慣并跟蹤家長對教育方法的實施情況。5.最后家長根據效果調整教育行為。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設計200多條具體可行的教育方法,并以任務的形式將相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周期顯示在日歷中,旨在使家長養成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教育習慣,能持之以恒地運用。

對于家庭教育方法對策培訓所需的內容,目前隨著家庭教育理論的不斷深入研究、網絡的日益普及與資訊、論壇,特別是家庭教育網站的大量出現,使得系統所需要的資料來源十分豐富。為此,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設計具有大規模的資料庫以滿足系統的需要。

對于家庭教育方法對策培訓的技術支持,采用新的界面框架WPF(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來實現友好的交互體驗,提升培訓效果;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開發工具進行開發,實現了親子溝通關系評測、子女性格評測、教育方法篩選和教育方法任務規劃等基本功能,不存在難以沖破的技術問題。

三、計算機輔助的家庭教育方法對策培訓系統的難點分析以及對策

計算機輔助家庭教育方法對策培訓系統的基本思想是構建一個具備一定規模的量表測試—教育方法數據庫,這個庫包含有關親子關系溝通和子女性格的測試量表,并且根據不同的測試結果匹配相應的教育方法。

(一)難點剖析

利用計算機建立系統的量表測試—教育方法數據庫的難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親子關系溝通量表。目前對親子關系溝通的測試量表種類繁多,題目分布散亂且缺乏系統性,不能明確地指出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哪方面的溝通問題。而本培訓系統旨在將親子之間的溝通細分成幾個具體的方面,讓家長能夠對癥下藥,改善親子之間的關系。

2.子女性格量表。用于對性格測試的量表諸多,如艾森克個性問卷(EPQ),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等。然而,本培訓系統需要一份能夠專門針對孩子性格測試的量表,能夠權威準確地測試出孩子的性格特征。

3.針對親子關系溝通和子女性格的不同匹配相應的教育方法?,F今關于家庭教育的書籍、雜志非常多,但是不一定每種方法都適用于每個孩子。本培訓系統要求其教育方法不僅要有針對性,更要保證科學合理性,這需要通過查閱、整理一系列資料,最后給出切實可行的方法。

(二)對策研究

在建設家庭教育方法對策培訓系統中,針對上述的問題,可以采取如下的解決方案:

1.對于親子關系溝通量表的設計,我們首先引用親子溝通的5個維度:發起交往,提供情感支持,施加影響,自我袒露,沖突處理。其中,“發起交往”指父母與孩子溝通的主動性,用于考察父母是否能夠引導孩子進行交流;“提供情感支持”用于測試溝通雙方是否愿意溝通、提供幫助、互相傾聽以及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測試雙方對互相的理解與接納程度;“施加影響”考察家長能否以身作則,說服子女同意自己的觀點或做法,以及父母能否尊重孩子的隱私等;“自我袒露”旨在說明一方能否主動或被動地通過語言或行為向對方傳達任何關于自己的信息;“沖突處理”指父母與孩子之間能否用合理的方式處理沖突,包括親子間能否換位思考等。根據這5個維度,系統能夠生成量表同時給出每個方面的溝通等級,讓家長能夠明確地了解到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處于怎樣的階段,哪個方面還做得不足等信息。

2.對于子女性格量表的設計,我們采用了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CBCL),它自七十年表以來,研究證實其信度和效度較好,也是在眾多的兒童行為量表中用得較多,內容較全面的一種,是目前被公認為評估兒童行為和情緒問題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并且,家庭教育方法對策培訓系統是一款面向家長的教育軟件,而CBCL也是讓家長根據孩子的行為表現填寫的量表,符合系統的需求。CBCL量表中的測試題目分屬9個綜合征,分別是抑郁、分裂、交往不良、強迫性、體訴、社交退縮、多動、攻擊性和違紀行為。家長完成這份量表后,系統會給出孩子性格特點的分析,能夠使得家長了解子女在這九個方面的性格表現。

3.針對親子關系溝通和子女性格的特點匹配教育方法的原則。

關于親子關系溝通的培訓:由于溝通細分成5個不同的維度,每個維度劃分不同的等級反映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情況,因此系統會依據不同的情況匹配具體的教育方法,這些方法均遵從以下幾個教育原則:定時溝通;尊重子女人格;鼓勵表達;耐心傾聽;寬容異見;解釋規則。

關于孩子性格方面的培訓:系統會針對孩子的性格特點匹配具體的教育方法,這些方法也將遵循美國的《父母》雜志和“保持孩子健康”網站相結合的10個訓導原則:家長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充滿愛和信任的環境;父母要保持一致,態度要持之以恒;孩子的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家長立規矩要趁早;家長要少對孩子說“不”; 家長要表揚孩子的好行為;孩子發脾氣或者大哭大鬧時候要“忽視”他們,千萬不能讓步;家長不要打孩子,不要體罰;家長要分清獎勵和賄賂;父母要講究說話技巧。

同時,為了能夠讓家長更加行之有效地使用這些教育方法,系統會以日程安排的形式,使家長按照日程表實施。不僅令家長有“法”可依,還能為家長的實施提供了監督機制。實現了操作簡單、科學教育、方便快捷的目標。

四、結語

一個現代家庭,能否充分發揮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和創造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礎。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利用計算機進行家庭教育也已經變得切實可行。家庭教育方法對策培養系統針對每個孩子的特點,使家長學會更加科學合理有效地教育自己的子女,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并且,系統以日程表的形式安排教育方法,既可以讓家長方便快捷地獲取教育信息,又可以讓家長持之以恒地實施教育,從而養成科學的教育習慣。

參考文獻:

[1]宣兆凱.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論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統[J].教育研究,1999,(11):63-66

[2] Buhrmester,D., Furman,W., Wittenberg & Reis. (1988), Five domains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in peer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6), 991-1008

[3]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二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199~204

[4]雷靂,王爭艷,李宏利.親子關系與親子溝通[J].教育研究,2001,(06):49-53

[5]張衛民.美國家長訓導孩子培養好性格的十原則[EB/OL].

篇9

學校通過”停課不停學”相關任務的反饋,敏銳地察覺到家庭教育發生了一些變化,設計并向家長投放了調查問卷。通過對問卷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了居家學習期間,親子相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隨著復工復產,學生居家學習全靠自律、自覺完成。上班需要分心監控,下班還要輔導孩子,家長表現出了強烈的無奈與無助。家長成為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成了孩子居家學習的“老師”。孩子對家長的角色不認同,出現言語反駁、行為頂撞等問題,導致家長權威失衡。多數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是學校的事,將無法和孩子溝通歸結于學校教育不到位。親子有效溝通意識不足。在部分親子溝通中,因家長沒能控制自身情緒,或者使用不當的語言表達,極易使用"語言暴力”刺傷孩子,導致孩子和家長漸行漸遠,隔閡越來越深。動輒打罵,是家庭教育中最易出現的問題,也是家長和孩子無法有效溝通的主要問題之一。稍有不從,孩子便要直面家長帶來的肢體和精神層面的雙重壓力。孩子逐漸退縮,不敢表達真正的意愿。孩子的訴求被忽視?!笆謾C才是親人。”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出現代人的生活狀態。長此以往,孩子逐漸學會隱藏、忽視自己的情感,造成溝通障礙。

二、“六步”導航,重拾親情

在和班主任、輔導員交流的過程中,大家一致認為,亟待解決的是家長溝通方式單一的問題。家長要學會多種溝通方式,助力家庭感情升溫。

會傾聽──聽孩子內心真實的聲音。家長要蹲下身,放下架子,走進孩子的內心,靜心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聽需求、聽想法、聽愿望、聽表達,鼓勵孩子說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會尊重──尊重孩子的觀點和想法?!端拇ń逃?020年第4期.綜合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思維方式和對事物的感知能力o家長要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孩子大聲說出“我認為”,并用自己的良好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會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孩子有獨立的思維,和家長的認知有不小的差距。家長要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從孩子心理出發,尋找孩子行為產生的真正原因,再一起尋求解決方法。這樣才能化解“越打越哭,越罵越叛逆”的現象,增加家長的信服力。

會講故事──融教育于故事,浸潤童心。有時候,直接溝通或許無法達成某種效果。此時,家長可以把問題放在某個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再把故事講給孩子聽,用他人的故事引導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比起生硬的說教,這種方式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會閱讀──學習成功案例,尋找有效辦法。家長在孩子閱讀時,放下手機,與孩子共同遨游書海,不僅能靜心陪伴孩子,為孩子做好榜樣,同時,也能從書籍中找尋親子有效溝通的好辦法。

會營造──愛在一飯一菜間。一桌包含愛意的飯菜,不僅能刺激味蕾,還能營造其樂融融的就餐環境,鼓勵孩子進行溝通,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想法,縫補“漸行漸遠”的親子感情。

三、“六法”助力,控制情緒

學會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在親子有效溝通里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當前的居家防疫中,能夠有效疏導孩子心理,促進家庭和諧美好。

冷靜思考,緩沖矛盾。家長遇到事情不要慌張,先冷靜地想一想后果,再做判斷,避免因氣憤而產生語言或者肢體暴力傷害。

微笑傾聽,緩和氣氛。怒目圓睜,不但不能改善日漸緊張的親子關系,反而會嚇退孩子。家長要多微笑,用和善的態度處理

幽默語言,緩解尷尬。家長要提高自己的情商,多用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尷尬,相機教育。這樣既能保護孩子的顏面,還能巧妙地教會孩子處理問題的方法。

延遲教育,緩兵之計。延遲教育不等于不教育。對于一些問題,家長可以避其鋒芒,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改變劍拔弩張的緊張氛圍,淡化事情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再擇機進行引導,緩和親子矛盾,達成相互理解。

親子運動,柔緩關系。家長要多和孩子進行親子運動,增加肢體接觸的機會,在相互協助完成運動的過程中,傳遞愛,表達愛,感受愛。

音樂撫慰,舒緩情緒。聆聽舒緩悠揚的音樂能夠凈化心靈,淡化怒氣,是調節心理狀態的好方法。

四、提升修養,融會貫通

家長要靈活運用"六步”“六法”,提升自我修養,以理論支撐實踐。

篇10

“親子頻道”QQ群討論發現――家長“三缺乏”:教育方式缺乏,對孩子心理缺乏了解,和孩子、老師缺乏溝通。通過QQ群的實時交流,家長對教育孩子的方式進行了廣泛探討,輔之老師的專業指導及對孩子的跟蹤教育,家長教育方法得到了優化。原來不少家長慣用壓迫式的教育方法對待孩子,雖然短期有效,卻破壞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通過“親子頻道”共同討論此種教育方法的弊端,家長們有了認識上的轉變,進而放棄了傳統的做法。從學習方法到生活習慣,“親子頻道”把家長和老師聯動起來,把學校教育延伸到了校園之外。

“親子頻道”活動產生效果――“三個增強”:增強了家長和孩子的感情,增強了家長對孩子的全面了解,增強了家長和老師的溝通交流。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親子活動”讓隊員們及時把收獲的對人對事的態度、方式、方法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并使家長也認識到自主、平等對待子女的重要性,在活動中主動和孩子建立平等關系,尊重孩子的想法。在每一次主題活動中,既有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成長體驗,也有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實踐。孩子在玩中學,在活動中收獲成長的喜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安县| 化州市| 合江县| 壶关县| 包头市| 南平市| 雷山县| 基隆市| 伊通| 黄大仙区| 蒲城县| 平利县| 海林市| 白水县| 加查县| 黑河市| 东阳市| 湖南省| 康乐县| 荔浦县| 双鸭山市| 无锡市| 富宁县| 嘉禾县| 黑山县| 汶上县| 禹州市| 温宿县| 山丹县| 石台县| 禹城市| 阿拉善右旗| 汤阴县| 宿州市| 习水县| 恩施市| 洮南市| 石城县| 长岭县| 文水县| 诸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