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6:17: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青年研究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教師職業是一個高壓力職業。英國的調查表明:有1/5~3/5的教師感受到巨大的職業壓力。美國的研究顯示:有78%的教師感受到職業壓力,有37%的教師有嚴重的精神緊張和焦慮狀況。我國的研究者也認為:教師的職業壓力比其他職業群體更為嚴重。與此同時,由于受價值觀念、社會思潮、社會地位、利益分配,工作環境等因素影響,一些青年教師業務不精深,不注重知識更新,安于教一本書,照本宣科,對工作缺乏熱情,甚至產生厭教、棄教的心理。當現實生活與他們構設的理想化前景不一致時,還會造成心理的不平衡,產生逆反心理,表現出抵觸情緒和感情偏激等現象。
外在的競爭壓力、高度自我期許帶來的持久壓力和社會因素影響;以及激勵機制建設的滯后導致了當前高校青年教師工作積極性的偏低。如何運用有效的方法對對高校青年教師進行激勵,是一個復雜的、多變的動態系統,高校管理者要針對高校青年教師的主要特征靈活運用激勵理論,不斷尋求激勵的新手段、新方法,促成高校青年教師良好的工作態度和激發他們的積極進取熱情,進而提高學校管理效能,最終使學校的整體事業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1樹立新理念,進行尊重激勵
古今中外的領導者,無不懂得尊重人的需要,他們總是通過尊重人的價值去爭取員工的合作,去提高組織的凝聚力。所以對高校青年教師也要給予必要的尊重。一方面要注意研究青年教師在自尊方面的需要和特點,尊重青年教師的人格,設法滿足他們的自尊需要。另一方面學校組織、領導、同事和學生要給予青年教師充分的尊重,尊重他們的進取心、好勝心和創新精神,尊重他們在缺點、弱點中埋藏著的優點、長處和閃光點。只有這樣,青年教師的優點和長處才能得以更好地發揮,從而更具有進取心和創造性。
高校要樹立“以人為本”和“以能為本”的管理新理念。“以人為本”管理思想的實質是尊重人、相信人、理解人。這是現代管理的出發點,也是激勵高校青年教師的基本出發點。對于力求學有所成、才有所用、業有所優的高校青年教師層面來說,應對他們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當青年教師在教學或科研做出成績時,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適當的物質獎勵;當他們工作發生差錯時,領導要主動承擔責任,同時尋找解決困難的出路。只有這樣,學校才能呈現出真正的寬松和諧的氛圍。這是促使高校青年教師鉆研業務,努力工作,教書育人取得最佳成績的關鍵之處。
“以能為本”是“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的具體體現,進步使“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學校管理中變得更具有操作性。尤其要在用人上克服對青年教師的不信任、不重視和不放心的傳統觀念,按照“選賢任能”原則,大膽地啟用青年教師擔任教學科研負責人,有意識地把青年教師推上教育管理和教學改革的第一線,引導學有所長、教有特色的年輕人相繼走上中層管理崗位,把少數有突出能力的青年人推上校級領導崗位。
2把握目標,進行期望激勵
美國心理學家威克特?弗隆在期望理論中提出,當人們預期他們的行動會帶來既定的成果,并且這種成果對他們具有吸引力時,才會做某些事情以達到組織設置的目標。因此,心理學認為,期望是心理需求的一種表現形式,期望本身就是一種激勵力量,推動人們的行為向著能滿足需要的目標努力。所以,應給青年教師創設既遠大又切實的奮斗目標,當高校青年教師對某項活動及其結果的效用評價很高,而且估計自己獲得這種結果的可能性很大時,那么領導者用這種活動和結果來激勵他就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對高校青年教師使用期望激勵時要盡量抓大多數青年教師認為效用評價最大的期望值,不能泛泛抓一般的激勵措施。依據心理學的劃分,人有3種期望心理即報酬期望、成就期望和機會期望。高校可以通過這3種期望的有機結合,來誘發青年教師的工作動機,激發其內心的積極因素,如建立適合青年教師創新性工作特點的績效考核制度,根據績效考核成績核算工資等以此實現有效的報酬激勵。引進競爭機制,引發青年教師強大的行為內驅力,以獲得對工作成果中個人貢獻的感受,以此實現成就激勵。建立青年教師培訓、深造、考核和任用制度,使每一位青年教師相信自己通過努力能獲得同等的個人發展的機會,形成有效的機會激勵。
期望激勵過程中要注意:一是期望激勵的漸進性。所謂“一年入門,三年懂行,五年成熟,七年顯才能”,教師的所有進步都是外在教育和內在進取兩大互動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應科學地為青年教師設計近期、中期、長期的奮斗目標,同時應強化其每一階段的使命內涵,以光榮的使命感來驅動其奮發進取;二是期望激勵的調適性。倘若期望值過高,盲目樂觀,實現不了,會產生心理挫折,如果缺乏信心,期望值過低,又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所以應及時幫助青年教師調整期望值,采取“大目標、小步子”的方法,以便適應變化了的外界環境。這樣有利于潛能發揮,克服消極因素,強化行為動機。
3調節心理。進行物質激勵
人的行為不單純受思想、觀念、立場的支配,還要受到情感、意志、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影響。激勵的過程,實質是通過外部刺激使教師把內在的心理需要和動機轉化為實現目標的外在行為過程。青年教師作為一個特殊的知識分子階層,由于心理、客觀外界的刺激因素而導致其嚴重的角色壓力和強烈的內心沖突,加上教師“奉獻”應多于“索取”的職業特點,因此,學校管理者必須高度關注青年教師的身心健康,從青年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實際出發,根據青年教師的心理偏失,按照青年教師需求的不同,建立柔性的薪酬制度,比如,設計具有差別化的激勵性工資、福利、保險及津貼等項目是提高青年教師積極性的有效方式。可適時增加青年教師的工資,進行工資晉升、晉級;及時給予醫療保險、意外保險、養老保險;準時發放獎金、崗位補貼、津貼等等;可根據青年人的不同需求偏好,采取菜單式福利的辦法,由他們自主選擇福利項目,各取所需。通過以上方式,不斷改善青年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在提薪、晉級、評獎、評優等涉及青年教師切身利益的熱點問題上務求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并且激勵要有足夠力度,對有突出貢獻的青年教師一定要予以重獎。
4創新手段,進行綜合激勵
不斷尋求多元化的激勵新手段、新方法不僅是改進學校管理體制的客觀要求,也是調動青年教師積極性的關鍵所在。在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過程中,除了重視貫徹利益驅動原則,注意發揮物質激勵的積極作用外,針對當代青年教師人心思新、人心思上、人心思進的特點,始終牢記列寧同志提出的“少玩弄行政手段、少發號施令”,對知識分子“要手段異常慎重和靈活的態度”地教導,不斷地尋求激勵機制的新手段。
4.1以“自我實現”激勵為前提。滿足高校青年教師的自我實現需要,就是創造條件讓高校青年教師在教學科研上有所建樹,在事業上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實現自己的理想或抱負,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所有潛能。青年教師往往喜歡挑戰性的工作和創造性的活動,挑戰自我的成功是他們最大的樂趣。
長期以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與社會生活相脫節的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傾向,以至于在彰顯個性、尋求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并重的今天,許多青年一談到思想政治教育,就會產生一定的疏離感甚至逆反情緒。這不僅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青年道德社會化進程。從某種意義上看,,這也是造成當代青年職業責任性和道德感下降的重要原因。改進與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吸引力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一種有效途徑和必然趨勢。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內涵
生活就是生存活著,又不僅僅是生存、活著。因為生存、活著是為了生活,而生活并不僅僅是為了生存活著。因此。從哲學意義上講,“生活是指處在主體間際的人與環境相互作用、滿足需要、創造意義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契機,以人為主體、以生活為中心、以教育為導向的教育模式”。這不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關注受教育者生活,與其生活密切聯系,而且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日常生活中,發揮日常生活情境的教育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對人的生活世界的觀照
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現實基礎和意義之源。教育面臨的現代性困境實質上是教育對生活世界的遺忘。“生活世界”是現象學大師胡塞爾晚期思想的中心范疇之一。在胡塞爾那里,生活世界意指我們生存于其中,我們的一切活動和社會產物都得以產生的現實而具體的生活境遇,它是科學世界和文化世界的現實基底與意義之源。胡塞爾將生活世界分為“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前者是以知、情、意等知覺經驗和各種趣味、情感、目的為主要內容的生活場所;后者則是主觀的先驗世界。胡塞爾所說的“回到生活世界”是指直接地回到日常生活世界,間接地、最終地回到原始生活世界。社會生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長點與作用點,是它唯一的基礎。離開了社會生活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將走向虛無。把思想政治教育視為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進程中不斷反思的結果,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反思。人們終于認識到其不能獨立、凌駕于社會生活之上,而應回歸到生活之中,與社會生活融為一體。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對生活世界的理性回歸,是生活體驗的一種結晶。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文關懷的實踐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恰恰是對人文關懷的實踐。“人文”一詞我國最早在賜鰳中出現。“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區別于自然,有人倫之意;區別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義;區別于質樸、野蠻,有文明、文雅之義。在傳統文化中,人文關懷是人類從野蠻落后到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識。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國古典哲學的過程中,明確指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并主張“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來研討人類和社會的發展問題,凸顯了對人本身的深切關懷。非常可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對的這一重要思想重視不夠,理解不深。所謂“人文關懷”,從最一般的意義去理解,就是對人的關懷。就是對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獨立人格、人的個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義、人的理想和人的命運等等給予真心、真誠的關切。從這個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更加明確地把關心人、尊重人、發展人、開發人的潛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學會生存、學會做人,享受人的尊嚴、人的幸福等權利,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精神境界。
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著將生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真實、完整的載體
社會生活基本上可以分為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領域。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交往范圍不斷擴大,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從而人們的公共生活空間不斷擴展。職業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動。婚姻家庭生活屬于私人生活,它往往以家庭內部活動和個人活動為主要領域,這是一種不涉及到他人的價值、行動與利益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隱秘性。教育生活化不是否定理論教育,而是對理論教育的一種超越。盡管理論教育對于知識傳遞和文化傳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教育的惟一方式,而且由于現代性境域下教育活動中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現象呈現加速趨勢,對生活教育的需求已顯得日益緊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大力倡導“生活教育”,提出生活教育三原則,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主張,教育場所要從學校逐漸擴展到家庭和社會;教育任務要從傳遞知識擴展到提升道德修養和培育生活技能;教育手段要從課堂教學擴展到生產勞動和社會交往之中。生活教育的興起回應了教育面臨的時代困境,倡導生活教育并非否定理論教育,而是針對現存教育方式的弊端和問題而提出的可能的解決方案。人的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和科技文化素質兩個主要方面,對人的素質教育也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識文化教育。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質提高、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塑造,它在人的整體素質的發展中都承擔著核心作用。人的“素質”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多方面品質的綜合表現,素質教育因而成為一種深層次人格發展性的教育,是德育、智育、體育、勞育、美育等各種教育的高度融合。而實現這一融合,尤其是把這一融合的效果落實到受教育者的素質發展中,只能通過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充滿生活體驗與生活關懷,感悟生活意義,富于生命活力的人本教育。而以青年為客體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體現對青年成長成才的深度關切。它的宗旨在于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生活要素,通過人際互動、主動參與、體驗感悟等方式,促進青年“成為生活世界中有道德的人,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有愛心的人、善于合作的人、意志堅強的人、一個誠實寬容、是非分明的人,既具有健全發展的自主性,又具有健全發展的社會性”。所有這些,都有賴于在生活中建構,在生活中生成。
1.滿足青年對幸福生活的不斷追求
生活與幸福具有密切的關系。正如費爾巴哈指出:“生活和幸福原來就是一個東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對于幸福的追求。”但人們對于幸福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追求。我們反對低級的、膚淺的、世俗的幸福觀。真正的幸福主要是一種靈魂的善,是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當代有些青年“靈魂空虛、精神頹廢、價值真空、道德墮落、內心孤獨、充滿漂泊感、疏離感和不安感,感覺到負擔沉重、煩惱無比和靈魂的煎熬,顯然他們是不幸福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去改變這種狀況,去引導青年追求幸福、實現幸福、享受幸福,過一種真正有意義的幸福生活。在滿足青年對幸福生活的不斷追求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如下功能:其一,培養青年學會過一種安靜的精神生活。戒除浮躁,從生活中獲得安寧,這是一切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的前提。其二,培養青年具有豐富、真摯的生涪睛感,如親情、友情和愛情。積極的生活情感能催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這是人的幸福之源。其三,鼓勵個人化的幸福追求。作為具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意識的社會個體,我們可以啟發青年去認識自我、反思自我,鼓勵他們努力追求符合自己天性和意愿的生活幸福觀,并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生命的終極價值。
2.滿足青年不斷超越自我的需求
人是一個超越性的存在,他從不滿足于自己當下的生活,總是在追求更理想的生活,不斷思考生活的意義、價值,不斷創造生活的完滿與輝煌。青年更是如此,他們充滿朝氣和希望,活力四射。根據個體生活的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發揮如下作用:其一,引導青年向世界(他人)開放,向“類和自我開放,保持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其二培養青年的反思批判精神。反思批判精神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具有超越意義和價值的寶貴精神。其三,培養青年的追問精神與能力,在追問生活、反思生活中活出生命的尊嚴,完成精神的創造。其四,培養青年的哲學之思,使他們具有哲學的超越境界,這樣他才能主動、自覺地去追問生活的合理性,追求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3.滿足青年對人生價值實現不斷渴望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變遷.社會價值正顯著地讓位于個人價值。青年按照自己的愛好選擇生活方式,強調個人價值,是世界青年價值觀發展的趨向。青年總是根據自己的價值標準選擇人生目的,在實踐中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應對青年的精神世界予以關切,應當為解脫人們的精神困境投入真誠與熱情,表達對青年生活基本價值維護的愿望和義務,更應當以理想的光芒給他們的生活以慰藉與照耀。追求自我價值最大化符合人的本性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的教育,是指向人而且為了人的教育。青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特別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命的發展。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夠滿足青年自尊的需要,教育者在教育中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主體人格;另一方面,自覺地創設溫情、寬松、詩意、人道的人性環境,為青年的生活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圍。
4.滿足青年對新生活不斷體驗的需要
“追求合乎自己興趣的生活”是當代青年生活方式變化的突出特點。“體驗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生命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內在感受、主觀經驗和深刻情感,生命通過體驗感知自我,認知他人,解讀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強調教育對象的親身體驗,因為體驗是一切優秀品德形成和發展的源泉,是促進社會道德需求轉化為自身品德的基礎,是促成外在德育與內在德性成長需要整合的條件。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鼓勵青年講述自己獨特的生活故事,因為這是最真實、最有生活意蘊的體驗,它可以幫助青年找回往日生活的感覺,再現生活的輝煌,堅定自己生活的信心,鼓勵自己生活的勇氣。這是一個充滿變革的世界,在變革中體驗到自我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價值,是每個熱愛生活的青年的當然訴求。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構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從科學化、形式化、理想化的迷霧中重返現實生活,找回其本來面目,并以生活為基點來考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問題。也就是說,要幫助青年熱愛生活、了解生活、親自去生活中培養德性,學會過一種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現實生活之外創設一種新的情景。就是說,在宏觀上,引導青年做一個健全的人;在微觀上,幫助青年完善一個健全的人應具備的素質,使青年適應生活、超越生活、享受生活。
1.在教育關系上強調“雙主體觀”,把青年本身也作為主體對待
“權威意識的衰落”是當代青年價值觀演進的一個顯著特點。從生活化的角度審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是在教育關系上,“由原來的主客二分的主體、客體關系模式走向主體與主體間的關系,否定任何一種單極的主體性,要把教育對象看成是人而不是工具,要將人們置于具體的社會生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求它像原始社會那樣完全與社會生活融為一體而失去獨立性,而是使其作為價值主體積極滲入到現實生活中。這就要求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樹立正確的主體意識,并將其貫徹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努力激發和培養教育對象的主體性。
走向現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堅持“雙主體觀”,即“以教育者正確的主體意識和較強的主體能力為基礎,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在平等的主體性之間發展培育人們的主體性人格,而這一過程必然是在現實的生活世界里實現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同樣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雙主體觀”要求以雙向對話取代一個主體對另外一個主體的單向傳播甚至居高臨下的訓導。對話是主體和主體之間的相互敞開、理解、交流和進入的過程,從而每一個主體在與他人分享共同的經驗和互相牽扯的過程中確認自我和他人。這種對話應該是全方位的,包括對規范的理解、理性的碰撞,同時更有情感的交融、心靈的相遇。
2.在教育目標上注重“實踐道德生活”。實現教育目標的現實化
非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在現實生活之外另外設定一個目標或主觀構想另外一個世界。這樣就難免造成對人和人的生活的異化,使生活的豐富性和現實陛遭到消解,使人物化或者變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粹精神存在。以實踐道德生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就是指向實實在在的人的生活,使人過上道德的、美好的生活。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應當貼近青年本身,貼近實際,貼近生活,避免理想化,使青年感受到目標的可實現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對青年身邊的小事視而不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現實化并不是平庸化,它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意理想與現實的結合。
教育目標的現實化,一方面要避免傳統模式的理想化、可望而不可及的狀態,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使它陷入平庸化。教育目標現實化就是要使教育目標既能體現理想性、先進性,又具有現實性、普遍性;既關注人的精神追求、國家利益,又能考慮到人的現實生活利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長遠目標與現實目標相結合。
3.教育內容上“取材于現實生活”,實現教育內容的具體化
從生活中取材,首先意味著對各種“宏偉敘事”的拒斥,應盡量避免直接向青年傳授各種抽象而生硬的大道理,也不應該不顧及人生價值觀、人生理想的層次性、多樣性來教育青年。否則,這一切將是無效的甚至是產生疏離感、逆反情緒的淵源。從生活中取材,就應該用青年身處其中的親身經歷或耳濡目染的富有道德意義的生活事件,來激發他們的生活體驗和感悟,引發積極的道德思考,進而催生出相應的道德行為,達到實踐道德生活、增進個人幸福的目的。
從生活中取材,就意味著盡可能讓非日常生活的理論內容回歸到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包括基本理論、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等方面的教育。
而這些豐富的教育內容并沒有融入青年的具體生活中,真.正做到讓青年“口服心服”。我們應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做深入的研究,應盡可能讓非日常生活的理論內容回歸到日常生活中,融合到人們的現實生活之中,形成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而使其為人們所理解、所接受。
從生活中取材,還應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具體化,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要剔除落后于時代的舊知識,增添反映時代要求的新內容;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實施場所的不同,其內容也要相應變動;根據不同社會成員的個性特質,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具體化還要求多層次內容的內在統一,既要重點宣講黨的理論、方針與政策,又要強調生活常識、做人道理與行事規則。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才能可感可知可踐。
4.在教育方法上“通過實際的生活”,實現教育方法的多樣化
[關鍵詞]青年乳腺癌;護理;干預
我院2003年3月~2006年6月共收治的35歲以下青年乳腺癌手術30例,通過對術后患者進行行為干預和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將體會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3年3月~2006年6月收治的35歲以下青年乳腺癌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年齡25~35歲,平均30.0歲,左乳腺癌12例,右乳腺癌18例,Ⅰ~Ⅱ期患者20例,Ⅲ期患者10例,接受改良根治術20例,根治術10例;其中浸潤性導管癌16例,小葉癌11例,髓樣癌3例,全部病例均于術后第三周開始進行CAF方案聯合化療。
1.2方法隨機抽樣30例青年乳腺癌患者,在患者出院前發放調查問卷,觀察其心理護理前、后的表現及術后患肢功能鍛煉的效果等。
2護理措施和結果
2.1患者的心理支持療法首先和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對其心理動態進行了周密的觀察和了解,堅持出院后的家庭隨訪,掌握患者在患病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對于不同時期的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護理[1,2]。
2.1.1實施保護性護理在患者患病初期,不要急于糾正其否定心理,只對他們講腫物性質還不能最后確定,需要手術后做病理檢查確診,這樣緩解了患者的壓力,情緒、飲食、睡眠就較為正常。以便手術順利進行。
2.1.2采取誘導和暗示方法做好術前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交談,用婉轉和暗示的語言向患者介紹乳腺癌根治術及術后可能出現的情況,同時,向她們介紹手術醫生的精湛技術和成功病例,使之對手術充滿信心。
2.1.3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在本組患者中有9例感到失去使她們很難堪,經及時開導幫助她們,向她們講解救命第一,保形第二的道理,有意識地為患者做類似的填充物,放在胸罩內,彌補了外形的缺憾,使患者求美的愿望得到滿足[3,4]。
2.1.4取得配偶或戀人的支持使患者感受到來自親人的溫暖和關愛。幫助其建立價值觀,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家庭并沒有把他們遺棄。將使患者的心態更加平和、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2.2術后護理措施(1)術后患者回病房后應去枕平臥,每15~30min監測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指征,平穩后每1~2h監測1次,鼓勵患者在術后24h后下床活動。術后保持負壓引流的通暢,及時有效地吸出創腔內的積血、積液,按時檢查引流管是否通暢,每30min一次由內向外,輕擠壓創區,保持有效負壓,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的變化并加以記錄。(2)患側上肢功能鍛煉的護理、功能鍛煉分三個階段進行[5],術后至拔出負壓引流管為第一階段;此期間,患側上肢采取屈臂內收姿勢制動,可指導進行上肢肌肉的等長收縮,利用肌肉泵的作用促進血液、淋巴液的回流,減輕肢體的腫脹,指導患者進行屈伸手指、屈腕、旋轉等腕關節運動。在術后7天左右進行肘關節運動為第二階段;進行肘關節的屈伸旋轉,可行患側手洗臉、刷牙、擰毛巾、端碗等生活自理行為,此階段應注意活動力度和時間,不要急于求成,要注意消除患者因鍛煉可能出現影響切口愈合的思想顧慮。手術后15天左右,進行肘關節運動為第三階段;進行前后左右擺臂、前臂上舉、外展、摸對側耳運動,兩肘在前方開合運動等,爬墻運動可充分地鍛煉患肢的伸展運動,部分患者因懼怕疼痛,而放棄此運動,應及時發現注意督促和鼓勵,并堅持出院后繼續進行此運動,以恢復到術前水平為遠期目標[6]。
2.3結果
2.3.1青年乳腺癌患者心理支持治療的效果比較工作中我們了解到,乳腺癌患者特別渴望得到心理安慰和關懷。因此,我們對患者應多給予理解和心理上的支持,并通過康復期的行為干預和護理,教給患者有關行為和認知的自我管理策略,并鼓勵其加以運用,使患者樹立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取得理想的康復效果,創造生命的奇跡。另外,在整個護理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們對患者的態度。
2.3.2三階段肢體功能鍛煉的效果30例青年乳腺癌患者術后,出院時25例上肢能抬高,肩關節功能無障礙,能獨立完成吃飯、洗臉、涮牙等日常活動。4例上肢肩關節活動受限,日常生活活動部分需人協助。1例有程度不同的上肢水腫,生活大部需人協助。術后3個月復查全部達到術前水平無患肢水腫的發生,強化訓練達到了明顯的效果。
2.4康復期的健康指導[7]患者出院前,指導其對術后鎖骨上及對側的自我檢查,應每日進行1次,堅持終生幫助患者繼續堅持進行患肢功能鍛煉計劃并指導其出院后應注意的事項,避免在患肢進行醫療行為,預防患側肢體水腫,繼續做好心理安慰工作,強調化療的重要性,使之減輕對化療的恐懼及不安心理,從而完成化療計劃,建立長期的護患關系,隨時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相應的指導。
3討論
3.1青年乳腺癌患者心理支持的重要性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臨床疾病治療過程中,單純臨床癥狀的緩解或消失,只能作為療效評價的一個方面,患者心理狀況的改善和恢復也成為評價療效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了解和重視青年乳腺癌患者不良心理狀況,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對其軀體疾病的治療和術后生存質量的提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2患肢功能損害對青年乳腺癌患者康復的影響青年乳腺癌患者因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活動較多,在心理上常將上述功能損害視為致殘,因此患肢功能的恢復情況將直接影響到青年乳腺癌患者康復效果及以后的生活質量。
3.3青年乳腺癌患者康復過程中的健康指導在宣教中,應指導其對自查目標、隨診時間及內容等有所認識,加強對疾病的警惕性,形體重塑的問題常常是患者比較關心的問題,在指導中應幫助其選擇合適的配體,有條件的可進行再造術。
【參考文獻】
1左文述,徐忠法,劉奇.現代乳腺腫瘤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所選132例患者均為本院內分泌科2005年3月~2006年8月住院的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2個月~4年6個月,住院次數2~4次。其中男96例,女36例,年齡35~48歲,平均42.6歲。空腹血糖11.73±2.72mmol/L,餐后2h血糖16.52±5.81mmol/L,HbA1c10.4±2.0%。
1.2方法以問卷形式對132例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文化程度,職業,經濟情況,病程,糖尿病的認識程度(是否糖尿病飲食;是否遵醫囑規則服藥、注射胰島素;是否適量運動治療;是否按要求進行自我監測;是否按要求進行生活護理、預防并發癥)。生活是否有規律(煙酒、睡眠),是否受環境改變影響,工作壓力如何等。
二、結果
132例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三、分析
3.1糖尿病的認識誤區49例患者認為糖尿病無癥狀或血糖下降后病已治好,就自行停藥。36例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無知或一知半解,聽信廣告電視、廣播、無證小報、祖傳秘方,采取不科學的治療,其中26例患者竭力尋求靈丹妙藥,聽信偏方而中斷治療。
3.2缺乏自我保健意識116例患者未接受過正規的糖尿病教育,對糖尿病的危害認識不足。40例患者對治療采取無所為的態度,治療不規律,一味追求尋醫吃藥的形式,而不觀察療效。56例患者不了解監測血糖和HbA1c的目的及意義。40例患者即使發現血糖升高,無嚴重的并發癥發生,也不及時復診,只有感覺到嚴重不適或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后,被迫復診,住院治療。28例患者失去信心,不積極治療,造成血糖和HbA1c居高不下。13例患者未意識到吸煙、酗酒的危害,未能節制。
3.3不良的心理因素中青年往往是人生事業發展最輝煌的時候,是家庭經濟的主要創造者,肩負著家庭的重擔,疾病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易產生情緒波動,另外,患者忙于工作、應酬,飲食失控,生活或工作沒有規律,社會壓力過大,無暇顧及體育活動,造成胰島素抵抗,血糖控制不理想;另外,26例的患者害怕別人知道其患病后影響事業的發展,而不得不停止各種治療;需胰島素注射治療者中有1/3患者怕被誤認為吸毒而停止治療;3例患者害怕注射疼痛及脂肪萎縮影響美觀則隨便吃幾顆不適合自己的降糖藥安慰自己,滿足于形式上的治療。
3.4病人對醫囑不清楚由于病人文化程度低,醫務人員對醫囑交待不清楚,病人沒有記清治療方案,造成患者不正確執行醫囑而停止治療。
3.5經濟困難主要是農村病人,生活較困難,不得不終止治療。
四、護理對策
4.1加強糖尿病知識宣教要把為病人服務理念延伸和升華,從“微笑服務”轉變到“知識服務”,有計劃地、系統地傳授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防治知識,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使患者對糖尿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但僅有糖尿病知識而無行為改變,不能改善病人的各項生理功能,也不能降低病人的痛苦。因糖尿病的治療本身是一種行為:包括飲食控制、適當運動、血糖監測、藥物治療。
4.1.1讓病人了解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最基本的措施了解糖尿病飲食治療的目的是保護胰島β細胞,控制血糖和血脂,以減緩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使其自覺執行飲食治療。
4.1.2讓病人了解運動療法對糖尿病的作用運動可以消耗葡萄糖,使血糖降低,運動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為患者制定切實可行運動方法、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如步行上下班、早晚散步、游泳、做健身操等。
4.1.3讓病人了解按時監測血糖、HbA1c、血壓、體重、血脂的作用。
4.1.4讓病人了解降糖藥物是治療糖尿病最主要的措施糖尿病治療目標:控制好血糖、血壓、體重,糾正血脂紊亂。根據病人檢查結果,找出病人需要達到的指標,血糖達標是近期指標,設定為達標要改變的主要行為。
4.1.5讓病人認知行為改變被認為是衡量糖尿病教育項目成功與否的標志讓病人清楚地了解要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壓、體重、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必須采取的健康行為,如控制飲食、遵醫用藥、規律運動、定時自我監測,控制煙酒等,自己需要控制的代謝指標和并發癥,激勵病人產生自主改變行為的愿望。
4.2找出錯誤的行為講解正確行為后讓患者對照自己的行為找出錯誤的行為,讓患者認識到自己需要做的是矯正不良行為,糾正錯誤的飲食觀念,教會合理搭配膳食,維持已形成的良好行為,訓練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對有不良行為的患者及時給予護理干預指導。
4.3自我心理調節讓病人問自己“為達到這一目標應該做什么?”患者形成良好行為后的每項達標內容都與患者分享,并給予鼓勵,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對他關心、支持,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取得信任,使之對治療充滿信心和希望,自覺改變不良的錯誤行為。伙伴關系有利于患者對醫囑的依從性。
4.4家庭、社會支持在糖尿病教育工作中,爭取得到家屬特別是配偶的配合,讓家屬協同制定計劃,使家屬成為患者行為改變的有效動力。對于經濟困難的患者爭取社會支持,建立“惠民”病房,“糖尿病會員優惠卡”,給予優惠政策。
總之,教育者要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有計劃、針對性地實施糖尿病教育,并注重病人行為的改變情況,而不是任務式教育,真正做到教育與行為科學相結合。
【參考文獻】
[1]StefanoDelPrato.糖尿病血糖正常的探索:控制餐后血糖[J].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3,23(3):155-156.
中圖分類號:D432.6;G71 文獻標識碼:A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加強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素質建設,做好素養開發是當前提升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青年職業教育者是高職學校師資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職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意義重大,將直接影響后續畢業生的質量。本文將對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素養開發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
1 素養開發內涵介紹
素養就是指一個人的修養。素養與素質內涵大致相同,從廣義上來說,素養就是指個體的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能力或者道德素質等等。所謂素養開發就是指通過各種合理的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個體進行培養,從而提升其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更好地進行自己的本職工作。從總體上來說,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都具有整體性的特征,它由職業素養和綜合素養兩部分構成。第一,職業素養可以分為三部分: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學能力由教學理論、教學技能和學科知識構成,實踐能力則主要是指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動手操作能力,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較高的實踐技能和動手操作技巧,才能夠適應當前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需求。第二,綜合素養主要是指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對工作的認真程度或者服務意識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素養開發就是加強對其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從而使其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教育教學工作。
2 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素養開發的基本原則
2.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所謂以人為本就是指,在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素養開發的過程中,要堅持以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發展成長為根本,要遵循青年主體的意愿及需求。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是素養開發的對象,同時他們也是素養開發的主體,在整個素養開發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了提升素養開發的效果,提升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是十分重要的。素養開發的過程中應發揮青年主體的能動性,要尊重各個青年主體的需求,發揮他們的價值,從而推動青年教育工作者的全面發展。素養開發的過程中應該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要將其與各種培訓開發途徑有效地結合起來,充分尊重、了解和信任各個青年職業教育者,為其需求做好服務。
2.2堅持公平原則
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素養開發的過程中要堅持公平性的原則,讓所有的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都擁有平等的機會參與到職業素養的培養和培訓過程中來,而不是僅僅讓那些青年骨干參與素養開發工作。過去,我國職業院校往往是從所有的教師中挑選部分骨干教師參與素養開發與培訓,這確實從某種程度上提升了部分骨干員工的專業水平及業務素質。但是,這種素養開發的效果具有局限性,很難帶動整體素質的提升。同時,這種篩選式的培訓方法也會對部分未入選參與培訓的教育者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打擊其工作的信心及積極性。很多青年教師無法獲得平等的教育科研機會,影響素質教育開發工作的良性運轉。
2.3堅持雙重激勵的原則
素質開發工作中要致力于調動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提升其工作效率。激勵在青年職業教育工作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激勵又可以分為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部分,物質激勵能夠從較大程度上滿足青年職業教育者的物質需求,并能迅速地發揮激勵作用,與提升工作效率和積極性具有直接聯系。但是,人的生活并不僅僅是追求物質性的東西,教育工作者往往更重視思想層面和精神方面的激勵。因此,單純的物質激勵往往難以取得最好的效果,激勵過程中應采取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措施。精神激勵又可以包括榮譽激勵和情感激勵等措施,從而從較高層面上激發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3 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素養開發的途徑
素養開發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基本規律,從青年職業教師職業發展的實際特點出發,對青年職業教育者進行素養開發培養工作,要遵循層次性的培養開發原則,確保素養開發的效果更好。下文將結合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實際情況,對素養開發的途徑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
3.1強化素養開發的教育理念
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素養開發工作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該貫穿于青年職業教育工作的整個工作過程和成長過程。加強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入職培訓是十分重要的,入職培訓時間不應過短,如有條件應在一年以上。入職培訓能夠為青年職業教育者走入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素養開發,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能夠對學校文化有更為清晰的認識,能夠更好地了解學校的規章制度,增加自身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好地實現教師角色的定位和心理轉型。另外,在素養開發的過程中,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能夠更好地學習教育學知識以及相關的基礎知識與技能等等,能夠對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論等教育教學規律性的知識有更為深入的認識,深入了解職業教育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也能夠形成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更好地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建設,從而積極投入到學生培養和教學工作中來。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能夠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合理規劃,從而促進自身發展與成長。
3.2發揮“以老帶新”“傳幫帶”的積極作用
大部分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剛剛進入工作崗位,經驗不足,他們需要繼續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學技能和溝通技能,提升自己的課堂應變能力和學生管理能力,從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政治素養和工作技能等等。這就需要發揮老教師的積極作用,積極開展“以老帶新”“傳幫帶”的活動,幫扶結對指導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形成合理的動力培養機制,加強老教師與新教師之間的交流,形成并發揮疊加互動效應。通過老教師的言傳身教,青年教師能夠更好地提升自我修養,能夠學習老教師的敬業精神。老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帶頭和經驗作用,積極指導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進行課堂教學,幫助他們完善課堂教學計劃,積極開展教研工作,提升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更快地融入到學科教學隊伍中來。
3.3重視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建設
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深厚的教學基本功,才能夠更好地對待自己的本職工作。職業院校要積極組織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進行課堂觀摩聽課,并組織進行集體備課、試講和互評,從而學習、探討更為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意識等。不同的學科教研室要組織新老教師進行經驗交流,學習,形成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也讓更多的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認識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職業院校還應該組織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參與說課比賽,包括多媒體課件比賽、微課比賽等等,并從多方面包括教學內容、方法、效果等對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表現進行總體評價,從而讓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在比賽中端正自我認識,形成合理的教學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學基本功,形成更高的授課能力和業務能力。
3.4完善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行業進修制度
通過入職培訓和“以老帶新”活動的開展,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素質和技能能夠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就職業院校來說,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加強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實踐技能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要組織青年組職業教育工作者進行行業掛職鍛煉和定崗時間活動等,努力開發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素養。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要積極進行行業調研,積極參與實踐鍛煉,形成良好的行業實踐發展氛圍。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能夠從中學習新的操作技能和管理經驗,了解前沿科技信息,并明確教育教學工作與實際行業發展之間的差距所在,從而用理論指導實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5提升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意識
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科學研究,這也是提升其職業素養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提升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參與教研工作的積極性,形成教研結合,以研帶教的意識。合理的科研學術交流應該從兩個層面開展,包括學校層面和院系專業層面,要指導青年教師積極選題、課堂申報、可行性分析等,進而引導他們積極進行教研工作。高職院校還要積極完善科研制度及保障機制,從而為科研工作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經費保障,并合理獎勵那些表現優秀的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職業院校應重點培養各種科研骨干,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和規模,從而帶動整個教育隊伍的共同發展和成長。
4 結束語
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素養開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素養開發的途徑是多方面的,應貫穿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工作學習生活的全過程,推動青年教師的全面發展,提升職業院校師資團隊的素養,提升院校的競爭力。通過素養開發,青年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能夠進一步提升,能夠更好地應對職業教育教學工作,也能夠為我國優秀職業人才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師資基礎,更好地推動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胡倩,劉英.職業教育新形勢下高職青年教師專業能力標準及發展需求研究[J].青年發展論壇,2016(2):37- 39.
[2] 王欣.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青年教師核心素養發展研究[J].職業技術,2017(9):1- 6.
Comparativeanalysisofthreeradiographicwayinpredictionofcorrectionof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CHENQinghe,ZHOUYue,GAOJichang,etal.TheOrthopaedicDepartmentofXinqiaoHospitalofthe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37,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roleofthreeradiographicwaysinpatientsundergoingspinalthreedimensionalcorrectionandfusionfor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Method]Sixtythreecasesof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AIS)with79structuralcurveswerestudied.PreoperativeXrayofstanding,gravitysuspendigtraction,supinebendingandfulcrumbendingwerecomparedwithpostoperativestandingXrayoneweekaftersurgery,CobbsangleofallXrayweremeasuredandstatisticalsignificancewasevaluated.[Result]InstructuralthoracicgroupandlumbargroupthemeanCobbsanglewere40°and21°ingravitysuspendigtractionXray,41°and23°insupinebendingXray,35°and19°infulcrumbendingXray,36°and18°inpostoperativestandingXrayrespectively.InseveregroupandmoderategroupthemeanCobbsanglewere52°and23°ingravitysuspendigtractionXray,53°and24°insupinebendingXray,47°and20°infulcrumbendingXray,44°and19°inpostoperativestandingXrayrespectively.InrigidgroupandflexiblegroupthemeanCobbsanglewere51°and22°ingravitysuspendigtractionXray,52°and22°insupinebendingXray,48°and18°infulcrumbendingXray,45°and17°inpostoperativestandingXrayrespectively.InanteriorapproachgroupandposteriorapproachgroupthemeanCobbsanglewere47°and15°ingravitysuspendigtractionXray,49°and16°insupinebendingXray,43°and11°infulcrumbendingXray,42°and10°inpostoperativestandingXrayrespectively.AllaboveCobbsangleweremeannumericalvalue,themeanfollowupperiodwas1.5years(range:1~3years).[Conclusion]ThefulcrumbendingXrayaremorepredictingofcorrectabilityofAISpatientsthanthegravitysuspendigtractionandsupinebendingXray.Itcanprovidereferenceforchosinganteriororposteriorapproachandchosingfusionlevels.
Keywords: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AIS);radiography;flexibility;spinalfusion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獲得一個穩定平衡的脊柱。術前常常攝片評估其術后的矯形效果,所用方法有站立側屈、仰臥側屈、側方按壓、俯臥推壓和牽引下攝X線片。以往這些方法對預測哈氏法和盧氏法手術的矯正效果確實有效,但均不能更好地預測目前應用的三維椎弓根釘棒矯形系統的矯正效果。為此作者采用支點彎曲位、重力懸吊牽引位和仰臥側屈位X線片對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進行術前評估,并和術后矯正效果比較,以探討這3種方法預測矯正效果的準確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3例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患者中男18例,女45例;平均年齡為15.8歲(10~21歲)。按King分型,KingⅠ型9例,KingⅡ型28例,KingⅢ型16例,KingⅣ型6例,KingⅤ型4例。按Lenke分型,LenkeⅠ型19例,LenkeⅡ型4例,LenkeⅢ型9例,LenkeⅣ型15例,LenkeⅤ型11例。LenkeⅥ型5例。共有79個結構性側凸,其中胸凸48個,腰凸31個;中度(小于60°)側凸51個,重度(大于或等于60°)側凸28個。用支點彎曲位時的矯正率表示脊柱側凸的柔韌性,本組有柔軟性側凸48個(矯正率≥50%),僵硬性側凸31個(矯正率<50%)。行脊柱前路手術(Isola)7例,脊柱后路手術(USS)56例。
1.2攝片方法和統計學分析
全部患者術前X線片包括站立位全脊柱正側位片、支點彎曲位片、重力懸吊牽引位片和仰臥側屈位片,術后一周時攝站立位全脊柱正側位片。攝支點彎曲位片是將不透X線的塑料圓桶橫放于放射臺上,胸凸時將圓桶置于頂椎對應的肋骨下方,肩部離開放射臺面,腰凸時圓桶放于腰凸頂椎下方,骨盆離開放射臺面(圖1~4)。攝重力懸吊牽引位片時囑患者站立于懸吊牽引架下,雙足尖著地,醫生安置枕頜吊帶,證實固定牢靠后,囑患者背伸踝關節,使足尖離地,靠重力作用將脊柱被動拉直〔1〕。攝仰臥側屈位片時囑患者仰臥于放射臺上,向左右兩側主動盡大力屈曲其脊柱,力爭使同側的第12肋與同側髂骨翼接觸。所測角度用Cobbs角表示,由同一名副主任醫師用標準方法測量和記載,全部數據均經統計學分析,并進行t檢驗。
2結果
統計結果顯示,術前支點彎曲位Cobbs角與術后Cobbs角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而術前重力懸吊牽引位和仰臥側屈位Cobbs角與術后Cobbs角均有顯著差異性(P<0.05),說明術前支點彎曲位片能夠較準確地預測術后矯正效果,而術前重力懸吊牽引位和仰臥側屈位片預測術后矯正效果的準確性則不如支點彎曲位片。重力懸吊牽引位與仰臥側屈位Cobbs角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兩者的預測結果相類似(表1)。表1術前不同Cobbs角與術后Cobbs角的比較(°)
術前站立位重力懸吊位仰臥側屈位支點彎曲位術后站立位結構性胸凸(n=48)5840413536結構性腰凸(n=31)5121231918Cobbs角≥60°(n=28)7652534744Cobbs角<60°(n=51)4823242019僵硬性側凸(n=31)6751524845柔軟性側凸(n=48)5022221817后路手術(n=7)7347494342前路手術(n=56)4915161110平均Cobbs角(n=79)5934353029
3討論
3.13種攝片方法臨床應用特點的比較
支點彎曲位片所用的硬塑料空心圓桶,其直徑分別為12、15、18cm,桶長為40cm,外面包一層1.0cm厚的海綿,按照患者的身高和體重選擇適宜的圓桶,使其發揮最大的被動彎曲力。患者側臥于支點圓桶上,兩肩和骨盆應垂直于X線管球,此時是依賴患者身體的體重來發揮矯正力。該方法操作簡單,不需要患者主動彎曲軀干,重復性好,對不配合患者或神經肌肉源性脊柱側凸患者也較易完成。在攝胸腰段和腰段支點彎曲位片時,支點圓桶要用大些的,準確放于頂椎下方,并使骨盆離開放射臺面,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支點作用獲得較為準確的支點彎曲位片〔1〕。
重力懸吊牽引位攝片時要求醫生在場,向患者講清攝片過程,以免發生危險,足跟剛好離開地面約2cm為宜,此時脊柱被身體的重力牽引所伸直,對不配合患者和年齡小的患兒不易使用,在沒有應用支點彎曲位攝片前,作者應用本法預測術后矯正效果。仰臥側屈位X線片是較常用的方法〔2〕,該方法要求患者主動的配合和盡力,其主動側屈脊柱的力量很難標準化和一致,重復性較差,年齡小、不合作及某些神經肌肉源性脊柱側凸患者不易完成,所以其預測結果不能確切和肯定。該法是基于哈氏棒系統而建立的預測方法,對于只有上下2個固定點的哈氏棒撐開系統,它能夠較正確地預測哈氏棒所矯正側凸的結果,但對于多節段的三維固定系統,其預測能力有其局限性。
3.23種攝片方法預測術后矯正效果準確性的比較
本組共有胸凸48個和腰凸31個,無論采用后路技術或前路技術,術前支點彎曲位Cobbs角與術后Cobbs角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說明本法能夠較準確地預測術后矯正效果。早期作者僅是用支點彎曲位來評估胸段的脊柱側凸矯正效果。通過本次研究,胸腰段和腰段的脊柱側凸也可獲得滿意的預測結果。作者的研究結果表明,支點彎曲位片對于Cobbs角小于60°的脊柱側凸和/或柔軟性側凸比重力懸吊牽引位片和仰臥側屈位片在顯示被動矯正效果時更具有效性。
通過本組術前3種X線Cobbs角測量與術后實際矯正結果的比較,支點彎曲位X線片能夠較準確地反映術后的矯正效果,在手術前就可使患者和其家屬預知手術矯正結果,使他們對手術的期望值更真實和更接近,有利于醫生對手術效果的解釋和說明。目前矯正特發性脊柱側凸是采用節段性的“三維矯形,三維固定”理論,只有支點彎曲X線片才能更準確地預測三維理論的術后實際矯正效果〔3〕,因此建議推廣應用。
重力懸吊牽引位片和仰臥側屈位片所測的Cobbs角與其術后的Cobbs角有較為顯著的差異性(P<0.05),不能較準確地預測術后矯正效果,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與患者用力不均、人為因素和可重復性差有關,因此在操作過程中就很難正確反映脊柱的柔韌性和矯正后的結果。
3.3支點彎曲位片為選擇手術入路和融合節段提供依據
支點彎曲位片為現代三維節段性矯正器械提供了安全保障,這些器械能夠充分利用脊柱側凸的柔韌性進行矯正側凸,但不能超過側凸柔韌性所允許的范圍〔4〕。支點彎曲位片所確定的脊柱柔韌性,較其他方法確定的柔韌性更加準確。對于柔韌性小的僵硬性側凸,尤其是較僵硬的KingⅠ型側凸,提示作者選擇前路椎間松解切除椎間盤,以獲得更大矯正效果,而不盲目借助后路矯形器械進行后路手術,從而避免手術風險,如神經系統損傷、椎弓根骨折和螺釘拔出等。本組7例行前路手術,均是柔韌性小于50%,且Cobbs角大于60°者。而對于柔韌性好的KingⅠ型和KingⅣ型側凸,在支點彎曲位片上其柔韌性大于50%,采用后路手術就可達到矯正目標〔5〕,因此支點彎曲位片能夠為選擇前方入路或后方入路提供參考指征。以前作者選擇融合節段是按側凸的重力懸吊牽引位片或仰臥側屈位片上方與下方的中立椎為依據,而支點彎曲位片時的下方中立椎較重力懸吊牽引位片或仰臥側屈位片的中立椎平均高1.2個節段,所以用支點彎曲位片確定融合范圍便節省了融合節段〔6〕,為選擇融合范圍提供指導,進一步的遠期隨訪結果還有待于繼續觀察。致謝:本文總結過程中得到了香港大學瑪麗醫院骨科主任陸瓞驥教授的指導,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LukKD.RE:prospectivecomparisonofflexibilityradiographsin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J].Spine,2001,26:7479.
〔2〕李明,侯鐵勝.脊柱側凸三維矯形理論與技術[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1,23.
〔3〕KleppsSJ,LenkeLG,BridwellKH,etal.Prospectivecomparisonofflexibilityradiographsin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J].Spine,2001,26:7479.
【正文】
晴天夜晚,仰望天空,常常可見流星在天中劃過。遇到流星雨的時候,四方流星交織夜空,大小縱橫,異常壯觀。流星和流星雨以其引人注目而喚起了古代人們的極大興趣,引發古人記錄這些現象并做出種種猜測。中國古代觀測了大量的流星和流星雨,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流星記錄和流星占體系。[1][2]到了明末,隨著耶穌會傳教士的東來和《崇禎歷書》的編定,歐洲古典天文學知識陸續被介紹到中國。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曾認為,流星、隕石、彗星和孛星(新星和超新星)均屬大氣現象。這個認識一直流行到十七世紀。來華傳教士介紹了流星是大氣現象的說法,這個說法在關心西學的士人中又流傳開來。然而,以流星占為特點的中國傳統流星觀仍然有很大的影響,以至于清朝欽天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繼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觀測和記錄流星的發生,重要的還按傳統星占方法給出占語,通過禮部迅速地報告給皇帝。考察中西流星觀念交織下的清代流星觀念和觀測,對于了解清朝天文觀念的傳播和清欽天監活動的特點,討論清代流星記錄的產生過程和分布狀況,判斷清代天象記錄的可靠程度都有重要意義,本文討論以上問題。
一、清代的流星觀念
1.兩種流星觀
中國傳統天文學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觀念在天文觀念上也有體現。就流星而言,從《漢書·天文志》起,歷代正史的天文志都有流星的觀測和占驗的記載。唐朝的《乙已占》以“流星犯日月占”、“流星與五星相犯占”、“流星犯列宿占”和“流星入列宿占”為題匯集了唐以前的流星史料。宋代成書的《靈臺秘苑》卷十五說:“星辰麗于天,猶民之附于王也”,而流星出沒無常,被視為“五行之散精”,對應于“天皇之使”或將叛、百姓流離之狀。明代著述頗多的陸深(1477-1544)在《玉堂漫筆》說:[3]
“文曜麗乎天,其動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其不動,二十八宿是也。日為陽精,月為,五行之精為五星,布于四方二十八舍為宿,咸列布于天。運形躔次,用示吉兇焉。”
“五行之散精”即為流星,可以用來顯示吉兇之兆。清初黃鼎的《管窺輯要》(1652年)搜集了當時能見到的多種天文和地理方面的古籍,其中卷60是關于流星占的內容。總之,在中國傳統天文學中,流星一直是天文的內容。
西方古典流星觀念則不是這樣。它認為,流星是大氣現象,而不屬天文范疇,即“流星非星”。古希臘自然觀認為,自然界有水、土、火、氣四元素,每種元素有干和濕、冷和熱兩種屬性。太陽照射到地球,促使地球產生蒸發作用。蒸發分為兩種,一種是水蒸發后產生濕氣,這就是霧、雪、苞、雨的成因。另一種是太陽照射到陸地后,焦干的陸地產生干的、象火一樣的物質,它們升騰到九層天的第一層——月亮天的下端,就象一種易燃物分布在地球的外部空間。一旦這種物質聚集得足夠多,僅需一點點運動,比如天球旋轉,就被點燃,爆發成火焰,形成流星現象。如果有足夠的物質補充,就形成彗星。這些物質燃燒不完全,又聚集在一起,就成了隕石。把變化無常的流星、彗星和隕石的出現歸究于地(大氣層),而不是天,可以很好地符合天球形式和運動的完美性要求,因而與地心說的“水晶球宇宙體系”一起,一直流行到第谷時代。[4]
2.西方古典流星觀念在清代的傳播
明末,隨著耶穌會傳教士的東來,歐洲古典天文學知識陸續被介紹到中國。利瑪竇(1552-1610)的《乾坤體義》,上卷言天象,下卷言算術,均為西學傳入中國之始。卷上討論流星時說:“夜間數見空中火,似星隕,橫直飛流。其誠非星,乃煙氣從地沖騰,而至火處著點耳。”[5]為了論證“流星非星”,利瑪竇又用到了反證法:如果夜夜果落幾星,“何以計其數乎?何像之成乎天?星不幾于盡亡乎?”他所要陳述的是西方古典天文學知識,即:
“氣無逢阻者,則氣域臻火疆,便點著。若微者,速走而消落似星;若厚者,久懸于是而為孛星焉。人在下而遠望之,如在天而為真星,不亦謬乎?”
利瑪竇的說法源于亞里士多德《氣象學》(Meteorologica)卷一第4章。稍后于利瑪竇的另一位耶穌會傳教士高一志(1568-1640),在其《空際格致》更詳細地論述了流星現象。此書二卷,[6]卷下“火屬物象”條說“……為流象,為隕星,……為彗孛,此皆從干氣而遇火燃,結成其象”,也是亞里士多德說法的翻版。卷上“氣之厚域形動”說:
“太陽攝土、水、清氣,無所阻而徑沖,直至火輪而止,乃以甚干、甚清、易燃而變火。其微者,一燃即散,是為流星;厚者,燃不易滅,久懸空中,是彗孛,必系氣之最高域矣。”
我們知道,第谷(1546-1601)在1588年論述1577年大彗星的拉丁文著作中有一個對托勒玫地心說和哥白尼日心說折中的宇宙體系,即認為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諸行星繞太陽運行,而太陽則率領諸行星繞地球運轉。這已經是對亞里士多德關于天球完美和不變的觀念的一個沖擊,并且把彗星不再歸于大氣現象。不過,即使是開普勒(1630)和牛頓(1642-1727)還是認為流星純粹是大氣現象。[7]從這段話看,高一志雖然把太陽從九重天球中解放出來,卻似乎沒有認同第谷對彗星的研究。
第谷宇宙體系,經過傳教士介紹到了中國,具體反映在《崇禎歷書》。《崇禎歷書》沒有討論新星爆發、流星、彗星現象,江曉原認為這是因為“水晶球體系必須將新星爆發、彗星、流星等現象解釋成大氣現象,也與中國的傳統天文學觀念判然不容,因此很少有人接受。”[8]雖然清代的天文學家都接受了第谷宇宙體系,從《格致草》、《天經或問》和《物理小識》卻可以看出,許多關心西學的中國人仍受了流星的大氣現象觀。
3.清初士人對西方流星觀念的接受
熊明遇(1579-1649)《格致草》,清初順治五年(1648年)刊行。該書與熊明遇之子熊人霖《地緯》合刻,以《格致草》言天,《地緯》言地,合名曰《函宇通》。[9]事實上,熊明遇明萬歷年間在京作官時,就與徐光啟友善,又與傳教士龐迪我、陽瑪略、畢方濟時有來往,并在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11月為熊三拔《表度說》作序。他本人則著成了《格致草》的前身《則草》。王重民先生對此有公允評價。(注:王重民說,“自萬歷間西士以天算之說入中國,國人真能融會貫通者,徐、李、王征數輩,尤數先驅;熊氏父子,以教外人而邀其教中,以科學頭腦而習其科學,所得之深,有非余子所能及者。”見《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8頁。)
熊明遇是官至南明弘光政權兵部尚書的晚明義士,《格致草》因此流傳不廣。反倒是主要抄錄《格致草》的游藝《天經或問》影響很大。前集被收進《四庫全書》,后集傳入到日本,[10]同時代的學者(如方以智、梅文鼎、揭喧)也頗加贊譽。[11]
游藝,字子六,福建建寧府人,生平不詳。《福建通志》“文苑傳”說:[12]
“(順治)初,江西熊尚書明遇隱閩中,作《格致草》、《原象原理》。藝受業焉,遂精天官之學,取中西之義指言數,不遺理器不遺道。”
《天經或問》的現存最早本是1675年刊刻的。不過,至遲在1660年,該書當已定形并有所傳播,因為方中通1660年在北京向湯若望學習西洋天算知識時,湯若望給他看過《天經或問》,并介紹方中通和游藝通信相識,互相辯證有關問題。(注:依據方中通《陪詩》卷二,“遠游草”,“與湯道末先生論歷法”,見《清代人物傳記》“方中通”條(任道斌撰),上編,中華書局,1994年。)
《天經或問》(前集)卷四對流星的設問與作答,完全承襲了《格致草》的“彗孛流星隕星日月暈”條的內容,游藝說:[13]
“問流星劃一火光,瞬息之間見而無定形;隕星或落而無定形,或落有如石者;彗則有尾如帚,孛則有芒如刺,能同天轉,此種何物也?
曰:流隕彗孛,皆火也。火氣從下挾土上升,不遇陰云,不成雷電凌空直突。至于火際,火自歸火,挾上之土,輕微熱燥,亦如炱煤,乘勢直沖,遇火便燃,狀如藥引,今夏月奔星是也。其土勢大盛者,有聲有跡,下及于地,或成落星之石。初落之際,熱不可摩,如埏氣初出。若更精厚結聚不散,附于晶宇即成彗孛。”
這里所依據的是亞里士多德的大氣論。而最后一句話中的“晶宇”一詞,顯然是指水晶球宇宙模型,表明秉承熊氏之學的游藝仍然只接受了水晶球體系。
方以智(1611-1671年)在學術上與熊明遇和游藝都有聯系,他對流星的討論,也來自《格致草》或《天經或問》。方以智《物理小識》卷二,“彗”條說:[14]
“滿空皆火,近天極熱,如窯中無光,投物則發光耳。此皆地氣迸上,帶物入此熱際而火光迸射。其久者,氣結厚大。隨輪天轉,去地尚近,非列宿之天也。”
同卷“雷說”條,也有意義一致的說法:“質測家曰:火挾土氣而上,火焚而上附天,土成澤而下,星隕為石,亦非星也”。
張永堂[15]和馮錦榮[16]分別對《格致草》和《天經或問》進行了研究,認為兩書是以間接的方式傳播了耶穌會傳教士的天地觀。就流星而言,也大致如此:以傳教士的說法為基礎,融入清初士人的理解和改造,文字更為淺顯通俗,影響范圍更大。另一個事實是,方中通(1635-1698)在《數度衍》提到:“同學象數而辯難討論者,則揭子子宣,梅子定九,薛子儀甫,湯子圣弘,(注:湯子圣弘,名湯澍,字圣弘,號昭夔,江蘇六合人,著有《言樹堂諸集》,《讀易考略》、《測天歷補》。見雍正《六合縣志》卷十“文藝志”,第116頁,南京圖書館藏。)游子子六,丘子幫士六君子居多,今皆各有著述,為方內所珍重,通謹書其姓氏以志不忘。”由此可以推知,西方流星觀也是藉“為方內所珍重”的著述而得以傳播。后來在民間的普通讀書人中也有所體現,如徐朝俊、毛祥麟和王仁俊等。
4.西方流星觀念在民間的傳播
華亭(今屬上海)徐朝俊《高厚蒙求》五卷,收有他所著的五種著作,[17]據其“天學入門”自序所說“余先世愛研數理,手造泰西儀器,五代于茲矣”,推知他是徐光啟的五世孫,但生卒年不詳。在“日晷測時圖法”自序又說:
“昔先君子在時尚撫徽人所制之晷,愛其藻繢之極工,轍惜其師承之無本,爰口授余作種種晷法。”
可見,其父也是有心儀器之人。《清稗類鈔》“物品類”記載他曾試制的龍尾車,“進水退水,無立踏坐踏之勞。”[18]此外,他完成的“自鳴鐘表圖法”,主要講述鐘表原理及其維修,是中國第一部鐘表專門著作。[19]
關于流星的記錄,見于《天學入門》“天地雜說”條:
“在天為星,在地為石。精之流于天者為隕星,質之隕于地者為隕石。是一是二,原的攸分。大凡隕石隕星,皆在月輪天下。隕星者,日月五星之精氣,積而成形,為天帝之使命,非卻有其星。星形巨則所應之事巨,星形微則所應之事微。”
徐朝俊所認為的流星,既是“皆在月輪天下”(水晶球體系),又是“日月五星之精氣”(傳統說法),能“積而成形”,還有流星占的“天帝之使命”的含義,這實際上是對西學和傳統流星觀的一種折中處理,但邏輯上不太清楚。因此,他同時代的人對他評價不高。著《續疇人傳》的羅士琳(1789~1853年)曾說:[20]“諸說亦悉本利氏《乾坤體義》,荒遠無憑,不足取也。”從上述關于流星的討論看,這個評論是恰當的。不過,徐朝俊對《乾坤體義》的接受,表明這個時候西方古典流星觀念在民間有傳播。
喜于著作、不樂仕進的毛祥麟,對流星也有所論述。他祖藉江蘇蘇州,長在上海,生卒年不詳。他的高祖、祖父和父親均為學者,各有著述。祥麟少承家訓,成年后著述涉及詩文、繪畫、醫藥、音律等。《墨余錄》十六卷,是“綴舊聞,征近事”一類的筆記,其卷四“流星俗忌”條曰:[21]
“人見流星入天獄,宜即披發坐哭,俟其出,而災始彌。說見《酉陽雜俎》。汪三農辯之曰:‘如見星流天獄而得獄,則見星入臺垣而無得相矣。’每訝世之祝文昌以祈科第,禮長庚以介眉壽,拜北斗以邀福,禱女牛而乞巧者,均未必果如所愿。從知吉既不可迪,兇亦無可禳也。今小兒夜數棺星,而以罵為葉擊;新婦露行,恐觸大狗損嗣而禁之,俗忌相傳,恐多附會。”
這條材料沒有討論流星的本質問題,但揭示了對包括流星占在內的傳統星占術的否定和懷疑。該書于同治庚午(1870年)出版,之后各省翻刻者頗多。可見,傳統的流星觀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雖然不再相信流星占,對于流星雨一類的壯觀現象仍然驚詫不已。該書卷十一,“星墜地震”條又說:
“道光丙午,新秋后數日,夜將半,忽有大風驟起,勢如山崩地裂,時伯兄也山臥病,大侄女侍疾未寢,風起時,適以開窗傾水,見紅光一團,其大如盆,赤氣四射,疾若飛星,自北向南。后有流星萬點,隨之以落,其聲如雷。地即大震,室中諸器盡皆傾覆。時聞人喊馬嘶,家家扶老攜幼,開門奔避,蓋慮屋宇之坍塌也。喧呶竟夜,天明始息,未知何詳?”
這條記錄描述了公元1846年秋后的一場流星雨,伴有極光和地震等現象。如果記錄可靠的話,本身是一條有價值的流星雨記錄。[22]流星雨發生后,百姓表示詫異,卻沒有將之聯系到“庶人流徙之象”的流星雨占驗,也表明流星觀念在當時的改變。
清末王仁俊(1868~1913),江蘇吳縣(蘇州)人,光緒十六年進士,著作很多,其《格致古微》用當時的西學知識來注讀傳統文獻,即“思發古書之遺蘊,窮西學之根株”,有“西學中源”的傾向。[23]卷一“天學部”討論流星時說:
“僖十六年,隕石于宋五,隕星也。案;此西人流星,隕石,所論出自《天文圖說·三》。曰:昔人謂流星、隕石附近地球,由空氣凝結而成。今知不然,細考,其質散布于行星軌道中甚多,被地攝引,即下墜于地。”
流星物質散布在軌道上,“被地攝引,即下墜于地”,是十九世紀中葉的早期流星學的研究成果,[24]清末的翻譯著作,如1880年江南制造局刊刻的《格致啟蒙·天文學》,1886年總稅務司署刊刻、艾約瑟(1823~1905)翻譯的16種格致啟蒙之一——《天文啟蒙》和1887年益智學會傅蘭雅(1839~1928)作的27種格致須知之一《天文須知》等。《格致啟蒙·天文學》的第三章“論太陽所屬天穹諸星”的“六論彗星流星”討論了流星學知識,其底本是麥克米倫公司出的AstronomyinSciencePrimerSeries,[25]而《天文啟蒙》的卷三“繞日之諸星”有“第六課:論彗星隕石流星”。后者的底本,僅有“敘”中提及“泰西新出學塾適用諸書”,由流星條目的內容可以發現兩者極為相同,可能為同一底本。傅蘭雅的27種科學入門書,是基督新教在華傳教機構推薦給教會學校使用的教科書。
流星天文學知識能夠被用來討論《左傳》的內容,而《格致古微》一書又廣為流傳,反映出流星學的知識在大眾中又有了新的傳播。不過,作為歷史的延續,清代的流星觀測及記錄方式一直是以傳統的形式來進行的,光緒年間的流星題本和地方志上的流星記載就是證明。也幸虧了這種延續,才有可能保留下這些寶貴的流星記錄。
二、清朝欽天監的流星觀測
前面已述及清代的流星觀念有中西觀念交織的特點,這種特點反映在流星觀測活動中則表現為基于流星占的傳統觀測繼續進行,其神圣性則逐漸減弱。
清承明制,《清史稿》說:“世祖入關,因明遺制,內自閣部,以迄庶司,損益有物”,[26]欽天監也是這樣。因此,在討論清代的流星觀測制度前,先考察明代的有關情況。
1.明朝欽天監的天象觀測
(1)欽天監的人選
欽天監的人選,明初一開始就規定“世業代補”、“子孫承習”。《明會典》卷一百七十六“欽天監”說:[27]
“凡本監人員,洪武六年令永遠不許遷動,子孫只習學天文歷算,不許習他業。其不習學者,發海南充軍。”
天文生是欽天監的主要成員,“俱以父祖世業代補”。“有缺,舊例天下訪取,仍會禮部考驗收用。后或有投充及收用義男、女婿者,禮部議準不許,止選世業子弟。”(注:明初著《七政推步》的貝琳,即“投太仆少卿廖義仲、欽天監五官靈臺郎臧珩、司歷何洪求天象之學,得充天文生”,見(江蘇)同治《上江兩縣志》第二十八,轉引自陳久金:《回回天文學史研究》,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第122頁。)為了保證世業子弟的成才,又“立教師。教習有成,遇天文生缺,于內選用,其教師亦量升授。”
欽天監又規定,“凡本監習業者,分為四科”。(注:監候、司晨、漏刻、回回。)自五官正以下,與天文生、陰陽人,各專一科。回回官生附隸本監,子弟仍世其業,以本國土板歷相兼推算。”
此外,欽天監的人也享有一些特殊的待遇,諸如“有父母喪,例免丁憂”,“天文生除本身外,再免一丁充當民差;陰陽人止免本身”。監官本是天文生提拔上來的,如果犯了罪,應削職為民者,還可降為天文生以免其罪,“應役應發充軍者,奏請處治。”
這樣的規定,保證了欽天監的工作人員的素質和隊伍的穩定,也杜絕了欽天監人士對政治的參與。
(2)觀象臺的制度
《明史·職官志》記載:“靈臺郎辯日月星辰之躔次、分野,以占候天文之變。觀象臺四面,面四天文生,輪司測候。”[28]這表明,天文生輪班觀測天象,靈臺郎則分辨天區,對觀測結果進行占驗。《明會典》也說:
“凡天文,如日月、星辰、風云、藹霧,本監各委官生晝夜占候。或有變異,舊歷自具白本占奏。正統后始會堂上官僉書同奏。其觀象臺分定四面,每面天文生四人專視。凡本監觀星,有盤,系洪武十七年造,又渾天、璣玉衡、簡儀,俱正統四年造,十一年奏準簡儀修刻黃道等度。”
借助渾天、簡儀等天文儀器,可以將流星出沒的位置確定下來。就流星觀測而言,在觀象臺的四面分別安排觀測者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流星的出現時間和出沒點沒有一定的規律,觀測者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則流星稍縱即逝。而觀測者的視角又有一定的限制,特別是流星的目視觀測受人的生理因素的影響較大。據研究,[29]在半徑張角53°范圍內的監視天區內,觀測者有可能發現該天區出現的全部流星的98%。因此,安排多人分天區觀測,可以觀測到較多的流星。
天文觀測對計時儀器和授時制度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流星的出現時刻很是重要。在明朝,“定時刻,有漏換時,有牌報更,有鼓警晨昏,有鐘鼓其器,皆設于譙樓”。[30]開始的時候,這套機構屬于順天府,正統六年改屬欽天監。這樣統籌起來,保證了觀測工作的需要。
日常用品的供應,也有安排。“凡觀象臺、譙樓合用燈油、木炭及祭祀、齋宮調品、壺漏,亦有油炭,俱行禮部坐派,順天府送用。”[27]
這些規定,保證了觀象臺的觀測工作的正常進行,也使得觀測結果有較高可靠性。
(3)對妄報天象的防范
明中葉的時候,有一起妄報天象的事件。天順四年(1461),禮部右侍郎湯序兼掌欽天監監正,因欽天監失于推算,有一次月食沒有預報,發生月食時朝廷來不及救護,引起明英宗極大不滿。經調查,又發現湯序“凡有災異,多隱蔽不言,見天文有變,必曲為解說,或將不詳字語改削而進,若遇吉兆卻詳書進呈,其懷奸不忠如此”。[31]于是,湯序、欽天監監正谷濱、監副倪忠、春官正郭貴等下獄都察院。處理意見是,將湯序由三品的禮部侍郎降為四品的太堂寺少卿,不過任掌欽天監監事,五品的欽天監監正谷濱和六品的監副倪忠罰俸三月。三位均接受坐杖之刑。
降職罰俸的懲治當然不是辦法,為了防止工作中的疏誤,明朝除設觀象臺觀測外,還內設靈臺,以察異同勤惰。《明實靈》說:[32]
“(成化二十三年,)欽天監冠帶儒士朱祚陳本監利病,一謂天文生晝夜觀候,冬月露坐艱苦,宜二年一給毛襖,并依期給與歲例木炭;一謂國朝外設觀象臺,令天文生占候,內設靈臺,令內臣占候,用較察異同勤惰,而近時外臺生每預報,內臺官雷同附和,又本監歷書政事,內臺往往干預,皆宜禁止。”
“天文生晝夜觀候”得到了保存到現在的觀測記錄。始于此而延于清末的“內設靈臺”,制止了欽天監官員和內宮宦官不誠實的行為。
這些措施的效果應該還不錯,明代欽天監犯科作奸的明確記載后來就少見了。
2.清代的天象觀測制度
與明代相比,清代的設官任職,六部堂官以上設滿漢各一半,地方督撫則滿漢兼用。欽天監的配置,最早并無滿漢之分。康熙三年(1664),“增置天文科滿洲官員五人,滿員入監自此始。”[33]第二年,“定滿、漢監正各一人,左、右監副各二人”。這樣,形成了相當于兩套領導班子的機制。
(1)人選與培養
康熙七年,朝廷發表諭示:“天象關系重大,必得精通熟習之人乃可占驗無誤。著直隸各省督撫曉諭所屬地方,有精通天文人即行起送來京考試,于欽天監衙門用,與各部、院衙門一例升轉。欽此。”[34]乾隆二年,又詔征精通天文歷術者由國子監和欽天監共同培養天文生,再從天文生中選拔欽天監監官。
在國子監的教學中,天文算法是合在一起的。《大清會典》“國子監”規定:“凡算學之教,設肄業生。滿洲十有二人,蒙古、漢軍各六人,于各旗官學內考取。漢十有二人,于舉人、貢監生童內考取。附學生二十四人,由欽天監選送。教以天文算法諸書,五年學業有成,舉人引見以欽天監博士用,貢監生童以天文生補用。”[35]這表明,欽天監博士和天文生都接受了至少五年的天文和算學的科班教育。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即曾經五年學習,錄用為欽天監天文生,后來在欽天監作出了重要成就。
“國子監”又規定:“凡錄選鄉試,在監肄業貢監生及武英殿供書各學教習、欽天監天文生遇大比之年,均由監集試校,文錄科冊送順天府鄉試。”可見,作為天文人才培養的學子,也可以參加特別鄉試以獲取舉人身分。至于教習,“于習算有成之學生內,考補五年期滿,以欽天監博士敘用”。也就是說,通過五年的習算和五年的考補,有可能成為身為欽天監博士的算學教習。
錄用到欽天監的天文生和監官,并非萬事大吉,每三年還有一次考核。《大清會典則例》“欽天監”規定:“本監官生三年考核一次,術業精通者,保題升用。不及者,停其升轉,再加學習。如能黽勉供職,即予開復。仍不及者,降職一等,再令學習三年,能習熟者,準予開復,仍不能者,黜退。”[34]
所有這些規定,保證了欽天監從事天文工作的人員的專業素質,也使得觀測結果具有較好的可靠性。
(2)觀測制度
清代的制度與明代相同。《大清會典》規定:
“凡測候之法,設觀象臺于京城東南隅,日以滿漢官各一人率天文生十有五人,登靈臺,考儀器,以窺乾象。每時以四人分觀四方,晝夜輪直。按時記風雷云氣,流星諸象,次日報監。應奏者,按占密題。不應奏者,注冊。”
這里所說的“滿漢官各一人”實際上是欽天監天文科的官員。《清史稿》說“天文科掌觀天象,書云物jī@①祥。率天文生登觀象臺,凡晴雨、鳳雷、云霓、暈珥、流星、異星,匯錄冊簿。應奏者送監,密疏上聞。”而漏刻科“掌調壺漏,測中星,審緯度”,也與觀測工作有關。
從事天象觀測的人員來自欽天監天文科。乾隆甲申(1764年)制訂《大清會典》時,天文科共有四十八人。其中有三十四位天文生中,每次使用十五名進行觀測,晝夜輪直則需要三十人,剩下的四人大概就在輪休了。十五名天文生,平均每邊有將近四人同時進行觀測,其結果應是滿意的。
(3)觀測結果
觀測結果要有詳細記錄,于次日早晨交呈監官,監官將記錄匯錄成冊,如薄樹人先生所發現的“流星冊”。[36]重要的天象要立即給出占詞,由欽天監監正以題本方式密疏禮部,禮部轉呈皇帝,皇帝批復題本后交禮部處置。題本保存在禮部檔案里,現在還可以查看。監官完成的流星冊造送國史館,后來就成為《清史稿·天文志》中流星記錄的來源。
下面以一份禮部檔案中的流星記錄為例,討論流星觀測記錄的產生過程。
3.流星觀測記錄的一個實例:欽天監題本
第一歷史檔案館可以查閱到這樣一份材料:[37]題
欽天監監正加三級臣戈枚謹
題為觀候天象事。據天文科該直,博士瓦爾喀拜等呈報:本年二月二十九日癸卯寅時,觀見南方有流星一個,如雞子大,出房宿,往東南行,入尾宿。青色,有光,微有尾跡。臣等謹按占書,曰:流星出房宿,天子使出賑饑;入尾宿,青色,臣有歸國。有緣系觀候天象事,理謹具題。
康熙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欽天監監正臣戈枚臣徐日升臣安多
詹事府右春坊中允仍兼官左監副事臣常額左監副臣鮑英齊右監副臣艾山臣安多右監副臣司爾瑁博士臣瓦爾喀博士臣陳之珍
道了(注:此三字為朱批。)研究這份檔案,可以得到三個有趣的─結果。
(1)給出了一個有明確的出現時間和出沒位置的流星記錄
此記錄在《清史稿》記作“康熙三十二年二月癸卯,流星如桃,出房宿,入尾,色青”,沒有時刻記錄。檔案中記“寅時”,即公歷1693年4月5日3-5時,如果定為中值,則為4時,因此,可得這顆流星的太陽平黃經。出現點為房宿附近,消失點為尾宿附近。設起始高度和終結高度為流星平均值:Hb=110公里,He=90公里,可以擬合出輻射點:α=122°,δ=50°。“如雞子大”,“有光”,“微有尾跡”是這顆流星的特征。
(2)清欽天監所用的占書可能是《觀象玩占》
這份題本按傳統占書給出了占語。流星入尾宿,《乙已占》作“流星入尾,色青黑,臣有歸者及逃走者”,[38]《靈臺秘苑》作“流星出入(尾宿),風雨時,稼穡成。……青則外國降”[39],《觀象玩占》作“(流星)入尾,色青黑,臣有歸國”。[40]題本作“入尾宿,青色,臣有歸國”,與《觀象玩占》同。因此,清欽天監所用的占書可能就是《觀象玩占》。
(3)反映了傳教士在清朝欽天監里的活動
清廷禮聘耶穌會士擔任欽天監監正始于湯若望(1592~1666)。監正這一高級職務首先在修會內部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論:這是否意味著對具有吉兇日區別的皇歷的認同和同意中國傳統星占術?不過,受請示的羅馬總教廷還是接受了湯若望的就職立場。
湯若望去世后,南懷仁(1623~1688)接任欽天監西洋監正。南懷仁去世后,意大利人閔明我(1638~1712)又于1688年4月9日被缺席委任為監正。[41]當時的閔明我正在歐洲,因此他又任命葡萄牙人徐日升(sanchoPereira,1645-1708)和比利時人安多(AntoineThomas,1644-1709)為他不在北京時的欽天監監正全權,直到1694年他自歐洲返回中國為止。在1693年4月的這份檔案西洋監正位置上署名的是徐日升和安多兩個人,他們都沒有正式頭銜。安多還同時在“右監副”上署名,這是因為他在1686年11月7日曾被任命為欽天監監副,也沒有頭銜。可見,欽天監的頭銜是“內外有別”的。
耶穌會的來華傳教士,作為欽天監官員,參與了這條流星記錄的產生。他們不可能完全認同中國的流星占理論,有理由認為他們會主動地宣傳亞里士多德的大氣觀念,只是迫于當時的形勢,還得認真地按傳統方式做應做的事情。
黃一農通過對“熒惑守心”和“五星會聚”的驗證研究認為中國古代天象記錄有政治影響的可能性,進而猜測有些記錄可能不可靠[42]。以上討論表明,由于西學的參與,有清一代對流星的認識已與星占背景的傳統觀念有所區分,這使得清代欽天監的流星觀測減少了星占的實用成分,增強了的可靠性。因此,至少清代的流星記錄是可靠的。總的說來,清代的流星記錄既豐富又可靠,這就為這些天象記錄的應用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清代流星記錄的分布
為了對清代的流星記錄進行應用研究,必須了解流星記錄的分布。上面已經討論了題本中的一份流星記錄,可惜的是現在能夠見到的流星題本只有24份,[36]更多的清代流星記錄分布在《清實錄》、《清史稿》、地方志和筆記中。下面分別舉例討論各自特點。
1.《清實錄》中的流星記錄
《明實錄》中保存了近兩千條流星記錄,而《清實錄》中僅有清初順治朝保留了12條流星記錄,其中9條又被《清史稿》轉載。順治以后,不再在實錄中載流星事件。這一現象可能與前述的西方古典流星觀在中國的傳播有關。
《大清世祖實錄》卷78記:
“清世祖順治十年九月壬子,夜,有流星大如彈刃,赤色,尾跡有光,出畢宿,行入紫微垣。”
這條記錄與《明實錄》的記錄方式相同,是“清承明制”的一個體現。由于沒有出現時刻的記錄,出沒點的記錄顯得很孤立。因為“出畢宿”和“人紫微垣”只是流星軌跡的天球投影,不同時刻可以對應不同的軌跡,因此無法了解其輻射點的情況。僅能根據出現日期1653年11月9日(λ=232.6°),推斷它可能屬于獅子座流星群(λ=234.5°)。
2.《清史稿》中的流星記錄
順治以后的流星記錄主要保存在《清史稿·天文志》。由于篇幅的原因,《清史稿》的記錄比題本和實錄更為簡略,如“天文志”卷39中記有“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壬午,流星如盞,出左樞,色白,至蜀沒,尾長竟天”。而題本記作:
“(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壬午)二更,北方有流星一個,如盞大,白色暉暉然,有光,尾長竟天,自紫微垣左樞外出,往南行,至近濁。”
比較兩者的內容,發現基本相同,可以確認為同一顆流星。不過,題本多時刻(二更)記錄,出現點“左樞外”也比《清史稿》“左樞”詳細;而《清史稿》有消失點的記錄(蜀)。
綜合《清實錄》和《清史稿》兩方面的信息,得到出現時間:1686年12月16日,北京時間21時43分左右,λ=269.5°。此時正是小熊座β流星群的活動期(λ=270.6°),(231°,δ=59°)和消失點(α=235°,δ=6.5°)的連線反向延長,可以近似地發現小熊座β流星群,它可能屬于小熊座β流星群。
3.地方志中的流星記錄
清代地方志很多,保存了大量的流星記錄。總的說來,記錄方式各不一樣,形態描述較為詳細,多數未記出現時刻和出沒點。如同治間湖北《竹溪縣志》卷十六:[43]
“(同治元年八月十九日)夜,東北有星,大如月,色如爐鐵。初出,聲則凄凄然,光芒閃爍,人不能仰視。頃之,向北一瀉數丈,欲墜復止,止輒動搖,直至半空。忽如銀瓶乍破,傾出萬斛明珠,繽紛滿天,五色俱備。離地丈許始沒,猶覺余霞散彩,屋瓦皆明。”
這條記錄描寫生動,詞藻華麗,有文學色彩。就科學性而言,既沒有時刻,也沒有出沒點,是不夠理想的。
4.筆記中的流星記錄
清人筆記很多,流星記錄也有不少。與地方志相似,由于記錄者非專業人士,其科學價值有限。如錢泳(1759-1840)《履園叢話》“星異”條記:[44]
“嘉慶戊午十月二十八、九月夜,眾星交流如織,人人共觀。庚辰七月十八日夜,亦有星移之異。二十五初更,有大流星隕于南方,光如白晝。……甲申十一月初十夜,西北方星隕如雨。乙酉十月二十四、五兩夜,星移如織,俱由西北而至東南。二十六日夜,東南方星隕,颯颯有聲。最后,有大星墜于地,其聲如雷。”
錢泳一生多為幕客,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兼工詩文書畫。《履園叢話》二十四卷所記873條,多據經歷,兼采見聞。這里所記錄的流星和流星雨,應該主要來源于見聞。事實上,這些記錄也見于當時江南一帶的地方志。
四、結論
1.亞里士多德水晶球宇宙體系中“流星為大氣現象”的觀念在清代有所傳播,這使得清代呈現出中西觀念交織的流星觀,并影響到清代的流星觀測。
2.有清一代對流星的認識已與星占背景的傳統觀念有所區分,加上嚴密的觀測制度,導致清欽天監的流星觀測減少了星占成分,增強了其觀測的可靠性。因此,清代的流星記錄是可靠的。
3.分析四種來源的流星記錄,可以發現《清實錄》和《清史稿》的記錄有較高的科學價值,而地方志和筆記中的流星記錄科學價值有限。總的說來,清代的流星記錄既豐富又可靠,這就為這些天象記錄的應用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北京天文臺主編:《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總集》,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第575-1082頁。
[2]江曉原:《星占學與傳統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0-132頁。
[3][明]陸深:《玉堂漫筆》,(叢書集成初編)從2905冊,第11頁。
[4]MartinBeech,"Themakingofmeteorastronomy:partⅡ",WGN,theJournaloftheIMO21:1(1993),pp.37.
[5]利瑪竇:《乾坤體義》卷上,《四庫全書》文淵閣影印本,第787冊第766頁。
[6]高一志:《空際格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藏刻本,年代不詳。
[7]MartinBeech,"Themakingofmeteorastronomy:PartV",WGN,theJournaloftheIMO21:6(1993):p.260.
[8]江曉原:“第谷天文工作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科技史文集》,第16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127-143頁;又江曉原:“天文學的輸入”,戴董光璧主編《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1頁。
[9]承蒙韓琦惠示該書日本關西大學復本,又觀《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天文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中山茂:“關于《天經或問后集》”(日文),載《東亞的科學與技術-藪內清先生頌壽記念論文集》,同朋舍,1982年,第199-208頁。
[11]方以智《天經或問》序、揭暄《天經或問》序,見張永堂《明末方氏學派研究初編》:“附錄”,(臺灣)文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12][民國]《福建通志》“文苑傳”,卷七,“清一”,第5頁。
[13][清]方以智:《物理小志》,光緒宜稼堂本,中科院科學史所藏。第7頁。
[14][清]游藝:《天經或問》,《四庫全書》文淵閣影印本,第783冊第630頁。
[15]張永堂:《明末清初理學科學關系再論》,第二章,(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又見張永堂:《明末方氏學派研究初編》,“附錄”,1987年。
[16]馮錦榮:《第七屆中國科技史國際會議論文集》(深圳,1996年),待出版。
[17][清]徐朝俊:《高厚蒙求》,嘉慶丁卯(1807)云間徐氏藏版,中科院科學史所藏。
[18]陳祖維:“清代的鐘表大師徐超俊及其《自鳴鐘表圖說》”,《中國科技史科》第8卷(1987),第1期,43-45。
[19]轉引戴逸主編《簡明清史》第二冊第315頁。人民出版社,1983年。
[20]丁福保、周云青編:《四部總錄天文編》。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4頁。
[21][清]毛祥麟《墨余錄》,畢萬忱標點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3頁、第182頁。
[22]《中國天象記錄總錄》未收入,《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認為:“是否為地震現象,待考。暫錄于此。”見謝毓壽、蔡美彪主編:《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第三卷(下),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92頁。
[23][清]王仁俊:《格致古微》“略例”,中科院科學史所藏刻本,承王揚宗先生惠告,托名江標的《格致精華錄》(1896年),實為同一書;又見陳玉堂編著:《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7頁;陶緒:《明清民族主義思潮》,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頁。
[24]DavidW.Hughes."Historyofmeteorandmeteorshowers",VistasinAstronomy,Vol.26(1982).
[25]王揚宗:“江南制造局翻譯書目新考”,《中國科技史料》1995年第2期,第3-18頁。
[26][清史稿]卷114,“志八十九·職官一”,中華書局標點本。第3263頁。
[27][明會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18冊723頁。
[28][明史]卷74,“志五十·職官三”,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811頁。
[29]馮占良、徐品新:“流星目視觀測的新方法”,《天好者》,1992年第4期。第21頁。
[30]《明會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18冊第720頁;又[清]朱彝尊《日下舊聞考》卷46說,觀象臺“殿東小室日壺房,即浮漏堂”,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7冊641頁。
[31]《明英宗實錄》卷289頁1。
[32]《明孝宗實錄》卷8頁14。
[33]《清史稿》,卷115,“志八十九·職官二”,中華書局標點本。第3324頁。
[34]《大清會典則例》卷一百五十八,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5冊。
[35]《大清會典》卷八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9冊;又參見李儼《中國數學大綱》,“清初數學教育制度”,科學出版社,1958年。第406頁。
[36]薄樹人:“清欽天監檔案中的天象記錄(下)”,《科技史文集》,第14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37]原件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欽天監檔案(康熙三十二年)。
[38][唐]李淳風《己已占》卷第七,“流星入列宿占第四十三,石云里標點本,載《傳世藏書》“子庫·科技”,海南國際新聞出版社中心。第400頁。
[39][宋]《靈臺秘苑》卷十一,“尾宿”,段異兵標點本,載《傳世藏書》“子庫·科技”,海南國際新聞出版社中心。第322頁。
[40][明]劉基:《觀象玩占》卷五十,“拾遺”。科學史所藏抄本。
[41][法]榮振華著,耿shēng@②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中華書局,1995年。第760頁。
青少年逆反是一個為不同的社會文化研究領域所廣泛涉及的話題。在教育與心理學領域,逆反側重的是反抗的情緒性。因此,“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想模式和傳統觀念模式的教育背景下產生的認知信息相對立,以一般常態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逆向心理傾向。”
1逆反心理的心理構成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主要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大要素構成。首先,認知是受教育者態度的基礎,在對態度的作用中,認知主要對逆反心理起準備和導向作用。其次,情感指的是個體在心理上對認知信息的一種情緒體驗,即喜悅愉快或煩憂反感。行為意向是逆反心理轉化為逆反行為的準備,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響。
2逆反心理的成因
1、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了逆反心理的產生
青春期大腦發育成熟,思維方式和視角已不再單一化化,思維的逆反性和獨立性得到發展,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可能。另外,青少年的性別意識逐漸強化,進而形成漸趨強烈的個性意識和獨立意識。對老師的教育和家長的指教,有意無意回避、反感甚至背離,形成逆反心態。
青少年認知水平的偏差度較大,認識容易片面性,看問題容易偏激和極端,固執己見。調查表明,36.5%的中學生遭受挫折和失敗后顯得意志薄弱,自暴自棄,對老師的教育置若罔聞,繼而產生逆反心理。
2、不正當的家庭教育加速了逆反心理的形成
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如對孩子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都會無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壓力,當這些壓力不斷積蓄、沉淀,便在情感上對教育、批評和勸說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形成逆反心理。如果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關懷,也易形成孤僻、自卑的逆反心理。
3、學校教育的錯位是加劇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要素
教育方式的不當和教育者自身形象的缺失導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由于教育者不尊重青少年的心理感受與體驗,導致對教育者本身的排斥,對教育產生逆反心理;教師在教育學生中要言傳身教,使學生對一些正面教育產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社會角色”意識的失落也會影響其健康心理的形成。班級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社會,個體在班級中尋找自己滿意的地位,若這種欲望經常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社會與個性的對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4、大眾傳播及社會文化的影響
大眾傳播媒介在信息選擇、制作上因著力大眾,而忽視了對青少年受眾群體的關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因接受某種現象或因制作某種節目的連貫性,本來用來警世人們的內容,被青少年負面接受了;另外,由于大眾傳播還強調新奇性,介紹一些國內外時尚新奇現象,也影響并輻射著我國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態和反文化意識的形成。
3逆反心理的調適
積極預防和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需要恰當的教育關懷,促進青少年的真正成長和人格的真正獨立。
1、傾聽與理解:了解青少年的內心之聲
“逆反心理”一詞在近幾年廣泛流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提到逆反心理,每個人都可以舉出不少例子。比如:對于先進人物的宣傳,人們的反應不僅冷淡,而且反感,甚至貶低宣傳及宣傳者;當見到商品廣告出現“價廉物美”字眼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種商品的質量肯定是次的”;還有人說:“我一見到他就反感,一聽到他講話就不舒服”……凡此種種,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現。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質是什么,目前爭議很大,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各種關于逆反心理的說法中,《心理學大詞典》的解釋基本上把它的本質屬性揭示了出來,是比較規范的:“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換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體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具有強烈抵觸情緒的社會態度。進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從結構來看,逆反心理是認知、情緒和行為傾向三者的有機統一。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指對逆反對象的知覺、理解及評價;情緒成分是指對逆反對象的抵觸情緒,即人們對逆反對象是反感或厭惡的;行為傾向是指對逆反對象意欲表現出來的行為,即逆反行為的準備狀態。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基礎,如果不對客觀環境是否符合個體需要關系進行認識,是不可能有相應的情緒與行為傾向的。抵觸情緒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當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對象一出現,主體往往使認知、行為傾向服從它,從而維持整個態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第二,從特性來看,逆反心理是社會依存性與相對獨立性的有機統一。逆反心理與其它社會心理一樣,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賴于它所反映的對象,即社會存在;另一方面對所反映的對象又具有相對獨立性。逆反心理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它產生于客觀存在不符合主體需要之時,并不是無緣無故的,當需要得到滿足時,則不會產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簡單被動的反應,而是經過加工改造的能動反映。
第三,從作用來看,逆反心理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現在有一種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認為它是好的,就是認為它是壞的,甚至認為它是一種變態心理。把逆反心理說成是一種變態心理顯然是錯誤的,因為逆反心理是人腦對一部分客觀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個正常的社會成員都可能產生。至于評價逆反心理的好與壞,一定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抽象地談論它的積極與消極與否是不正確的,因而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其判斷標準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對客觀事物進行正確反映。
第四,從存在來看,逆反心理是相對穩定性與可變性的統一。某種逆反心理一經形成,將持續較長時間不易改變。每當對象一出現,就以相同態度待之,從而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種可變的社會態度,在導致逆反對象的條件根本變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會逐漸淡化,直至消失。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現
青少年歷來都受到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及家長的特殊關注。從十二、三歲到十七、八歲,是兒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認識和情感有了飛速的發展,理想、信念、世界觀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由于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呈現錯綜復雜、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現十分突出。
一是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有相當數量的青少年對學校、領導、教師的宣傳,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們往往以社會上某些個別的不公正的事實來以偏概全地全盤否定正面宣傳。同樣,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從全局出發,從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現實,片面地夸大社會主義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某些可取之處,有時甚至進行有意無意的反面宣傳。
二是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的無端否定。在教育過程中,許多教育者和家長都希望通過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來教育感染青少年,喚起他們的熱情,以期達到激勵后進的目的。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一些先進人物被說成是沽名釣譽的“投機家”或“傻子”,無端懷疑這些先進人物的動機,進而否定他們的先進事跡。對于身邊的榜樣,則冠以“拍馬屁”給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在一些青少年當中,打架斗毆被看作是有膽量;與老師、領導公開對抗被視為有本事;哥們義氣等不良的行為傾向卻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同。而對于樂于助人、愛護集體、愛護公物、遵守校規校紀的青少年則被肆意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氛圍里好人好事無人夸,不良傾向有市場,正不壓邪的局面。
四是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的消極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現實生活。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應付、抵制、消極對抗的態度。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觀原因
當今的青少年,往往雖未進入社會,但卻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會,然而他們的年齡、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以及社會閱歷和社會實踐都與社會發展有著一定距離,表現出一種不適應,常常處于一種困惑的矛盾膠著狀態。
第一,年齡與生理條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可能產生,但青少年時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與家長、老師對他們不合實際的角色期待發生激烈沖突所致。同時,也和青少年知識經驗不足以及思維的片面性有關。當人進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出現了第二特征,各種生理機能基本發育成熟。在心理上正處于斷乳期,隨著成人感的產生,獨立意識不斷增強,他們意識到自己長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們當大人看待,理解他們、尊重他們。而他們不久之前畢竟還是小孩,許多家長、教師的觀念還來不及或不愿轉變,仍把他們當成孩子看待,對于青少年的煩惱、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給予積極引導。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滿足自然產生了很強的逆反心理。
第二,心理過程發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時期,認識、情感和意志的發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他們的情感、意志的發展先于認知的發展。在認知問題上,又容易出現非理性的認識。同時,許多青少年,由于他們的學習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動機不同,在認知過程中,受每個人內部環境的不同影響,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轉化過程中,不能正確地轉到社會所要求的行動上來。因而極易產生逆反心理。轉第三,好奇心的驅使。青少年多數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驅使,他們喜歡新事物和新知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好奇心過強能形成一種特殊的心理需要,這種心理上的認知需要可以轉化為學習活動的動機,誘發學習興趣,促使和推動學習者去探索有關的事物和認知信息。青少年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迷信、不盲從,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們好奇心的具體表
現。一般說來,人們對于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這就是所謂“禁果逆反”。我們有些老師、家長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卻又不說明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結果適得其反,使“不要吸煙”、“不要早戀”之類禁令達不到應有的預期效果;對于被禁止、批判的電影、文學作品、理論文章卻懷著極大興趣去觀看、查閱……。“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驅使青少年有時甘冒受懲罰的風險去嘗也許并不甜的“禁果”。
第四,思維品質的發展還不夠成熟。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青少年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質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還很不成熟。加之社會經驗不足,不懂得用歷史的和辯證的眼光看問題,認識上容易產生片面性,看問題易偏激,喜歡鉆牛角尖,在論證不足的情況下,固執已見,走向極端。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虛榮心很強,但卻不能正確地維護自己的尊嚴,而把教育者的勸說、批評、告誡看成是“管、卡、壓”,看成是對自己自尊心的損傷。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對立面上,出現了在口頭上加以回駁,在行動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第五,身心發展與客觀環境之間的矛盾。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層次的生理、安全需要,開始躍進式地大幅度向高層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審美需要發展。這個發展過程,常常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受到客觀環境的限制與阻礙,從而產生難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沖突是人的心理發展過程的必然,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來的強度大小也不盡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人,能夠正確對待一切事物,比較容易調節自己的情緒,有能力把自己心理沖突的頻率減弱,保持正常平靜的心理狀態。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弱,有時難于正確對待一切事物,調節不了自己的情緒,沒有能力把心理沖突平息下來。結果,挫折所帶來的消極心理影響不斷擴大,反控制情緒膨脹,“逆反心理”就會隨之而來。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觀原因
第一,傳統的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生產力狀態決定了生產關系是以家庭為本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關系。家長是財產、生產分配的絕對管理者,家庭成員必須絕對服從。國家是家族的擴大,人人處在等級森嚴的倫理綱常的羅網中,并以之為天經地義。在這種穩固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家庭、血緣、宗法、等級關系和社會制度的影響和作用下,形成和積淀了中國穩定的上下、尊卑、等級、秩序的文化心理結構。在這種心理積淀的作用下,在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中,上級或家長強調自身的權威、特權,而處于相對被動地位的年輕一代,受西方文明、民主、自由等思潮影響,其思想、行為與長輩容易發生抵觸、沖突;但東方宗法等級社會形成的消極的、依賴的、茍安的社會心理層面,大多數人不愿亦不能與其發生正面沖突,轉而代之以抵抗方面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
第二,社會因素的影響。逆反心理的形成與一定時期的社會條件、社會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當代的青少年生長在改革開放時期,在社會劇烈變動的情況下,泥沙俱下,魚目混珠,一段時期以來,由于個人主義和金錢意識的泛濫,有些人民公仆成了金錢的奴隸。他們為了追名求利,置黨紀國法于不顧,、貪污腐化、行賄受賄、執法犯法等現象屢禁不止,在社會上造成極壞的影響。而對現實生活中的丑惡現象,多數人把它化為批評和監督領導干部的動力,少數人則以偏概全,不能劃紀國法與不正之風的界限,不能區別絕大多數干部奉公守法與極少數敗類營私舞弊的本質差別,一概采取不信任態度,于是,助長了逆反心理定勢的形成,對宣傳乃至宣傳內容產生很大的抵觸情緒。這種心理氛圍對青少年勢必會產生一定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當的影響。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開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當代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發生了明顯變化。首先,生活動機和意向呈多維性。他們愿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選擇的非程式化、非單一結論的觀點,追求享受與奮斗并舉的生活,愿意享樂與奮斗交替存在。其次,重物質、重利益、重現實的價值觀。對物質生活熱烈追求和向往,在精神生活中崇尚現實的快樂原則,對個人對社會十分注重效益的兌現。再次,強調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人格。他們用懷疑的目光看待世界,不喜歡人云亦云,不喜歡現成的答案,十分珍惜自己的時間,強調自身的價值。面對這些新的特點和新的變化,原有的靜態化、程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很難適應,產生了一種較強的惰性作用,容易引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五、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對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現實態度。首先,要認識到逆反心理是一種跨文化的社會心理現象,這種現象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出現。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因此,對于青少年中出現的逆反心理,應泰然處之才是。其次,要正確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質。逆反心理雖是一種抵觸性很強的態度,但是,積極的逆反心理卻是一面明鏡,如能加以正確地利用和引導,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進我們改進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對待青少年中消極的逆反心理應注意分析原因進行克服、矯正和教育。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著眼于社會環境和社會條件的改善,杜絕逆反心理滋生的社會土壤。只要我們把改革、開放堅持進行下去,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不斷地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只要我們不斷推進社會進步和民主化的進程,通過扎實有效地搞好縣級以上干部的三講教育,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的犯罪分子和刑事犯罪活動,使黨風和社會風氣發生根本好轉,逆反心理的許多消極因素就會失去存在的條件。
第二,要著力提高領導干部和政工隊伍的素質,消除逆反心理產生的誘發因素。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學校領導和教師,應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與所履行的職責相符,只有“有理想的人講理想,守紀律的人講紀律,有獻身精神的人講獻身精神”,榜樣示范,現身教育,才最有說服力。
第三,努力增強青少年的信任感。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育者特別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大量艱苦的、創造性的工作。我們不能用老眼光看新問題,要根據21世紀青少年的特點,改革和更新教育內容和方法,要努力克服宣傳教育中的模式化、八股調、“假、大、空”。要實事求是,改進工作作風,盡力教育、引導和滿足青少年的政治期待。同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發揮非權力因素,增強青少年的信任感。在充滿信任的環境中,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和穩定的心理系統,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礎。
第四,開展科學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科學的教育。首先應認識到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他們會出現五大高峰:體力高峰、智力高峰、社會需要高峰、創造高峰、超常行為高峰。這五大高峰反映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五大特點:好勝、好奇、好變、好動、好疑。相應地會出現三大矛盾: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廣闊性、靈活性與傳統思維模式及正統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識的獨立性和社會依附關系的矛盾;強烈的需要
2目前學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形式化傾向嚴重。在我國大部分中學里,盡管也在進行健康體育的改革和實踐,但是我們通過大量的調查發現,其實很多的中學體育鍛煉教育工作的開展不過是形式的東西,走走過場罷了,從前的教學內容、教學計劃、教案、備課方法卻還在原版套用。對中學體育健康教學的檢查考核工作沒有科學規范的體系和標準是主要的問題。中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的評價也僅僅從一些中學體育管理部門的工作匯報作為評價的依據,沒有到基層和教學第一線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缺乏真正的科學教學評價體系作為工作依據。同時,中學體育健康觀念的對象過于單一化,缺乏全面性,沒有真正全方位地轉變中學體育健康教學思想。
(2)傳統的中學體育的教學觀念與認識沒有真正轉變。由于傳統的中學體育教學仍然還在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對中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的負面影響較大,教學指導思想不夠端正,學生被束縛在應試教育的怪圈內,“重智育輕體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時受“重競技成績,輕學生體質”的誤導,“重競技輕普及,重課內輕課外”,“重尖子輕全體學生體育”的現象嚴重,一條競技運動技術結構的組成貫穿于大中小學體育教材之中。導致了中學體育教學總是片面強調以傳統體育知識技能的課堂教學和教師為中心,限制了學生的獨立性活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大部分學生體質的增加、健身意識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養、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習慣的養成往往被忽略,更影響了中學生個性、人格、尊嚴、價值及社會生存和適應能力。
(3)教學方法陳舊。當前,制約中學體育健康教學質量提高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學方法改革滯后,僅僅只是從形式上進行了簡單的改革,沒有將體育健康教學落到實處。體育教學過程變化不大,單一的教學方法,使教學顯得機械、呆板、沒有活力,課堂氣氛較差;同時由于過分地強調“統一”,使得學生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體育課缺乏生機。3中學體育健康教學的對策
3.1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認識
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我們認為,只有加強健康教育,使每個學生都擁有全面的健康,他們才會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種教育;反之,如果忽視健康教育,學生的身心問題與疾病很多,那我們的教育就很難獲得預期的效果,達到既定的目的。我們的教育方針、政策以及教育家們一直倡導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但由于受升學考試的壓力,現實中許多中學的教育仍然以高考作為指揮棒,考試成功與否逐漸成了評價教師、學生、學校的主要標準,致使應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己任的基礎教育,在現實中變成了以考試內容為教學內容、以考試成功為教育目標、以犧牲學生身心健康為代價的“應試教育”。作為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系統,中學體育教學只是整個社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與任務,必然要受到社會整個教育觀念的影響與沖擊。由于智育培養一直處于優先側重發展的地位,中學體育工作被置于整個學校工作的次要位置,致使人們思想上對體育的認識存在一些偏差,更有些人把體力勞動等同于體育。在這種社會背景和文化氛圍中,體育教學中的健康教育只會成為一句空話,流于形式。
3.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
(1)對中學體育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設置,并用實踐對教學內容進行實驗和論證,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教學的一線去解決問題,使中學體育健康的教學有自己規范的理論依據和科學的體系。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實施和設置,根據學生的運動能力建立不同的內容體系,以便進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學生由于個體的差異導致的“吃不飽,不夠吃,吃不消”的現象。
(2)把體育技術的教學和健康知識觀念的講授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教學中進行健康教育,用教師的言傳身教,用自身的體育健康思想去教育人、感染人、影響人,從而讓學生樹立自己的終生健康體育的思想。結束單純的體育健康理論課教學,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健康意識知識的活動,而不是單純的為了講“理論課”而上“理論課”,從根本上推動學校素質教育課程的改革與發展。
(3)建立科學規范的體育健康教學內容體系,通過實踐建立優化的教學方法體系,優化的教學課程體系。優化的教學內容體系需要高索質的、穩定的教師隊伍來實現,因此不斷提高教師綜合素質,不斷提高中學體育教師的待遇也是一個必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