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15:46: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安全教育評價,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幫助幼兒獲得生活中常用的安全知識和技能,讓幼兒學會識別和判斷危險,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二)幫助教師真實地了解并指導每一位幼兒在安全領域的發展,安全教育要面向全體幼兒,保證每一個幼兒都能夠在集體的安全教育中收獲成長。
(三)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在安全方面的表現和進步,并能夠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工作,共同關注幼兒的安全成長,并能夠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則,給幼兒在安全教育方面樹立榜樣。
二、評價原則
(一)發展性原則:每一個幼兒都是不斷發展的個體,在安全教育活動中,應當看到每一個幼兒發展的可能性,幫助幼兒成長。
(二)整合性原則:將安全教育活動與對幼兒的評價有機的結合,在活動中完成對幼兒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完成教育活動。
(三)差異性原則:每個幼兒的經驗、身心發展水平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安全教育中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發展,不能用同一標準去衡量每一個幼兒的發展,應當認識并尊重個體的差異性。
(四)家園合作原則:安全教育需要幼兒園和家庭共同配合,才能幫助幼兒真正獲得安全知識和技能。
(五)數字化原則:在安全教育活動中,可以使用電腦、手機、攝像機等幫助教師記錄下每一個精彩的時刻。
(六)全面性原則:將安全教育與其他領域的教育結合起來,幫助幼兒全面發展。
三、評價標準(或教學目標)
總體目標:幼兒應具備基本的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5~6歲階段目標:
1.能自覺遵守基本的安全規則和交通規則。2.運動時能注意安全,不給他人造成危險。3.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災知識。
大班幼兒下學期目標:
1.幼兒能夠認識常見的安全標志。2.幼兒能夠對安全標志進行分類。3.幼兒能夠將安全標志與具體的情景相結合,并做出正確的行為。4.幼兒能認識交通標志、指示燈、交通規則等。5.幼兒能夠在出行時,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安全。
四、評價任務設計
任務一: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標志集
(一)學習目標
1.幼兒能夠在大人的提醒下,認識安全標志的含義,說出常見安全標志的名稱和意義。2.幼兒能夠根據不同地點、不同的安全標志,做出規范的安全行為。3.幼兒能夠畫出常見的安全標志圖。4.幼兒能夠給安全標志圖分類(如:禁止標志、警告標志、指令標志、提示標志)5.幼兒能夠將安全標志與其對應的情境結合起來,能指出某一地方應設置什么樣的安全標志。
(二)任務說明與要求
1.在9月開學后的第一周就布置創作“安全標志集”的任務。9月、10月的“安全教育活動”中,要求幼兒把收集到的安全標志帶到學校,進行分享、交流。因此,在生活中,需要家長在帶孩子外出時,隨時看到安全標志,隨時給孩子講解。在認識安全標志,分享和交流的過程中,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2.在收集完常見的安全標志后,在家長或教師的幫助下,通過安全標志貼圖,幫助幼兒理解每一個安全標志的含義。3.幼兒清晰地認識了安全標志后,能夠對收集到的標志圖來進行分類。4.家長(有時教師)觀察幼兒在設置有安全標志地點時的行為是否能夠遵守安全標志的規范,同時家長(教師)要為幼兒樹立榜樣,以身作則。5.幼兒能夠在安全標志的提醒下,而非大人的提醒下,經常做出正確的、符合規范的行為。
(三)學生作品
生活中常見的安全標志集
任務二:交通安全伴我行
(一)學習目標
1、幼兒能夠說出基本的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靠右行等)。2、幼兒認識常見的交通標記(如紅綠燈、人行橫道線、禁止行人通行等),并且知道這些交通標記的意義和作用。3、幼兒收集交通標志圖,在活動中能夠與同伴分享、交流。4、幼兒在日常生活出行中,在大人的陪同下,遵守交通規則,正確過馬路。5、幼兒在“安全教育活動”時,能夠分享自己身邊的由于不遵守安全規則而發生了危險的故事。
(二)任務說明與要求
1工程概況
武烈河是灤河一條較大的支流,屬典型山區多泥沙河流,自北向南貫穿整個承德市城區。1989—2007年,歷經3次大規模河道防洪及水環境治理,武烈河建成12道梯級橡膠壩工程,在防洪排澇、改善水生態環境、城區供水和避暑山莊湖區補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旅游橋橡膠壩是承德地區建設的首座橡膠壩工程,由橡膠壩袋、壩底板、上下游消能防沖結構及充排水系統等組成。橡膠壩設計壩高2.5m,共分2跨,每跨長83m,內外壓比值1.40,壩袋為枕式直墻壩,錨固系統采用楔塊擠壓雙錨固結構,井泵充壩,自流塌壩。旅游橋橡膠壩自1989年建設完成投入運行,自2004年更換橡膠壩袋后,壩袋使用年限已超過15a,橡膠壩工程建設年限超過30a,多年來連續高水位運行,部分壩體基礎結構存在質量缺陷,壩袋表面多處受損,壩袋老化嚴重,機電設備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蝕、銹蝕,均未達到橡膠壩安全運行標準,橡膠壩帶病運行,存在安全隱患。為確保武烈河橡膠壩工程的運行安全、橡膠壩群聯合調度安全、全面掌握武烈河梯級橡膠壩工程運行性態,根據現狀調查分析工程存在安全問題、隱患和疑點,查找共性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橡膠壩安全評價提供技術數據支撐,以旅游橋橡膠壩為例,對其水工結構進行了系統的安全檢測和評價[2]。
2橡膠壩安全檢測
旅游橋橡膠壩安全檢測在對工程資料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進行,考慮到武烈河上游來水流量較小,且未到河水冰凍期,環境條件有利于檢測工作,也不會對橡膠壩的運行造成較大干擾,安全檢測工作安排在2020年10月10—25日與現場檢查銜接進行。現場檢查主要采取觀察、量測工程實體結構,檢查設施運行狀況,結合資料綜合分析結果,對壩基結構、橡膠壩、設備及安全監測設施等進行檢查。安全檢測根據橡膠壩基礎結構的重要性、病害程度與現場實際條件,優先采取對橡膠壩建筑物破壞較小的無損檢測方法進行。
2.1壩基結構安全檢測
壩基結構外觀檢查對象主要為混凝土壩底板、中邊墩,上游防滲鋪蓋及防滲墻,下游護坦及消力池消能防沖結構。檢查發現壩底板局部表層鋼筋混凝土受損;中邊墩墻體與壩袋堵頭接觸區域表層混凝土風化、受侵蝕嚴重。上游鋪蓋大部分被淤積物覆蓋,下游消力池漿砌石墻體受損,池內有砂石、淤積物堆積現象,下游漿砌石籠海漫受沖擊嚴重變形,遭到大面積破壞;上游河床淤積較為嚴重,下游有沖刷現象。經過總結和綜合分析,提出對橡膠壩基礎結構進行變形檢測和混凝土性能檢測。采用全站儀和人工量測方式,對橡膠壩基礎結構進行了垂直和水平位移觀測,其精度基本符合要求。采用水準儀,在橡膠壩右邊墩頂和左、右底板采集高程測量點,高程采用相對高程對照原施工設計高程,實測數據偏差分別為-0.002、-0.01、-0.008m,壩基礎結構基本未產生沉降。采用混凝土自動回彈儀、混凝土保護層測定儀等儀器,對橡膠壩壩底板及中墩混凝土進行了強度檢測,回彈法實測強度為27.7~37.6MPa,大于原設計混凝土標號200(相當于C18)的設計強度。但相關規范[3]規定,混凝土結構除應滿足強度和限裂要求外,還應根據其所在部位的工作條件、地區氣候條件和環境情況,分別滿足抗滲、抗凍、抗侵蝕、抗沖刷等耐久性要求,需要進一步進行耐久性性能的相關檢測。工程實測中邊墩混凝土碳化深度最大23mm,最小5mm,平均14mm;實測鋼筋保護層厚度最大71mm,最小37mm,平均66.5mm,經綜合分析認為混凝土結構不會出現碳化引起的老化病害[4]。
2.2橡膠壩體安全檢測
主要對壩袋和錨固構件進行橡膠壩袋外觀檢測。檢查發現壩袋端頭與直墻接觸部位出現表層膠膜撕裂,外露膠布有明顯磨損痕跡;由于長期受潮濕、氧化作用,在上、下游錨固線上約0.5m范圍內出現大面積起泡現象,撕開后內部外層膠完好,有水流出;壩袋表面老化嚴重,大面積出現粉化、龜裂等現象;壩袋充水后袋片出現變形、起包現象。壩體錨固系統密封較好,無松動,局部楔塊存在輕微上拔現象。按正常工作時間和有限工作時間2種工況進行壩袋充、塌狀況檢測。經過運行測試,在正常工況下,充排動力系統能夠在常規時間內達到壩袋充脹要求;在梯級橡膠壩聯合調度和擬遇到突發事件的情況下,充排動力系統能夠采取強排等緊急措施,在有限工作時間內達到塌壩的要求。橡膠壩體擋水運行狀況檢查,主要為上游單側擋水,在非溢流情況下,壩袋不能完全達到設計高度,壩兩側與墩墻接觸部位出現塌肩現象,從塌肩處褶皺溢水,充水后壩袋出現徑向變形;在溢流情況下,壩袋存在振動現象。
2.3設備及監測設施安全檢測
設備檢測主要對管路系統、機泵設備、電氣設備和應急設備進行檢查。檢查發現充排水及溢流管道完好暢通,但銹蝕嚴重;機泵及電氣設備運行正常,個別閥門體存在浸水現象;控制設備(含自動化監控設備)和輔助設備的運行整體穩定。監測設施主要對壩基、壩袋監測工作進行檢查,發現水位尺、安全防護設施及信號標識基本完好,壩袋上的排氣閥、測壓管路等基本暢通。
3橡膠壩安全檢測質量評價
橡膠壩安全檢測質量評價參照相關標準[5,6],對橡膠壩地基基礎、防滲和消能防沖設施、橡膠壩壩袋、混凝土結構、壩體運行設備設施和安全監測的性能質量進行評價。質量評價按其對運行安全影響力進行,檢測結果均滿足標準要求,運行中未發現質量缺陷,且現狀滿足運行要求的,評定為A級;檢測結果基本滿足標準要求,運行中發現質量缺陷尚不影響工程安全的,評定為B級;檢測結果大部分不滿足標準要求或工程運行中已發現質量問題、影響工程安全的,評定為C級。
3.1地基基礎狀態質量評價
通過查閱地質資料,對壩體基礎結構及上下游水流性態進行量測、觀察,未發現橡膠壩墩墻和底板、鋪蓋和消力池存在整體沉降、傾斜、位移、變形的現象,壩體地基基礎狀態穩定,不會對工程運行安全產生影響。經綜合檢測結果分析,認為地基基礎質量應評定為A級。
3.2防滲和消能防沖設施質量評價
經過開挖檢查,發現上游防滲鋪蓋和防滲墻連接完整,由于常年被淤泥覆蓋,上游防滲整體結構未受到擾動,防滲效果較好。下游消力池整體結構不完整,池內淤積降低了消能效果,造成橡膠壩壩體出現共振現象,進一步加據了橡膠壩袋的磨蝕。下游海漫遭到破壞,不能發揮防沖作用,導致壩體下游淘刷嚴重,直接威脅壩體基礎穩定性。建議加強泥沙淤積監測,科學進行橡膠壩上游淤積清理;對下游消能防沖設施進行維修改造,充分發揮其防沖效能,確保橡膠壩安全運行。經綜合檢測結果分析,認為橡膠壩消能防沖設施結構完整性和有效性存在質量缺陷,質量應評定為C級。
3.3橡膠壩袋質量評價
通過對橡膠壩袋外觀和壩體運行狀況測試,發現受山區河流陡漲陡落和攜帶大量泥沙的影響,壩體充、塌頻次增加,加速磨損縮短了壩袋使用壽命。檢測發現壩袋表面大面積老化,普遍存在細小龜裂和粉化現象,在泥沙作用下老化區域出現帆布磨損和拔絲現象。受長期潮濕、氧化作用,壩袋表面呈現出帶狀氣泡,局部頻繁受力致使膠布撕裂。壩袋運行時出現塌肩、共振現象,壩體已形成徑向變形,壩袋運行狀況已接近安全臨界點,存在運行安全隱患。為進一步檢驗橡膠壩壩袋完整性和安全性,從壩袋外觀存在缺陷和運行狀況分析,對壩袋強度進行了安全復核。根據有關規范[6]規定,充水橡膠壩壩袋袋壁最大拉力計算公式為:T=12γ(α-12)H21(1)式中:α為壩袋內外壓比;H1為設計壩高(m);γ為水容重(kN/m3)。經計算,壩袋袋壁拉力為28.13kN/m。根據相關規定[6,7]計算壩袋強度安全系數時,若采用壩袋膠布名義強度計算,應根據帆布層數進行折減,對一布兩膠、兩布三膠、三布四膠可按15%、20%、25%的比例扣除強度損失。同時,考慮壩袋材料老化,強度需折減20%~25%。旅游橋橡膠壩為兩布三膠,壩袋膠布厚度8mm,膠布強度280kN/m,在考慮膠布強度損失和壩袋材料變形老化折減后,經計算壩袋強度安全系數為5.47,不滿足國家標準《橡膠壩工程技術規范》(GB/T50979-2014)中規定的“充水式壩袋的強度設計安全系數不應小于6.0”的要求。經綜合檢測結果分析,認為壩袋外觀質量存在缺陷,壩體運行狀況存在安全隱患,理論計算壩袋安全系數不滿足現行規范要求,壩袋完整性和安全性對工程運行安全造成一定影響,質量應評定為C級。
3.4壩基混凝土結構質量評價
橡膠壩壩底板和中邊墩的外觀有一定質量缺陷,但不影響工程安全,采取無損檢測方法對混凝土強度、保護層厚度、碳化深度等指標進行了檢測,發現壩基礎主要部位混凝土強度等級滿足規范[3]中關于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對混凝土最低強度等級的要求。工程實測碳化值未超出鋼筋保護層厚度,混凝土結構不會出現碳化引起的老化病害。經綜合檢測結果分析,混凝土耐久性和安全性存在一定質量缺陷,但未對運行安全造成影響,質量應評定為B級。
3.5設備檢測質量評價
橡膠壩壩體采用雙吸離心泵抽取大口井地下水對壩袋進行充水,通過外觀檢測,發現充排水及溢流管等管道銹蝕嚴重;個別機泵、閥門體存在浸水現象,設備維養不到位;取水用大口井淤積嚴重,需進行清理。壩袋現狀運行測試,發現充排水動力設備運行情況良好,控制設備(含自動化監控設備)和輔助設備的運行整體穩定。供電線路可靠性較好,儀表、指示燈完好。經綜合檢測結果分析,認為橡膠壩設備維修養護不及時,設備外觀質量存在缺陷,壩體供水水源存在隱患,但未對運行安全造成影響,質量應評定為B級。3.6安全監測設備質量評價橡膠壩測壓、自動化補水、自動化破冰、水尺等監測、觀測設備設施完好,運行穩定,可以滿足《水閘技術管理規程》[8](SL75-2014)、《橡膠壩工程技術規范》[6](GB/T50979-2014)等有關規定要求。目前,橡膠壩安全監測設備運行穩定性、有效性能夠滿足運行安全的要求,未對工程運行安全造成影響。經綜合檢測結果分析認為,質量應評定為A級。
4結語
承德市武烈河旅游橋橡膠壩安全檢測與質量評價工作形成了結論性意見,為橡膠壩安全鑒定提供了詳實的數據支撐。筆者提出了針對山區多泥沙河流橡膠壩安全檢測的主要做法,認定參照《水閘安全評價導則》(SL214-2015)進行安全檢測質量評價總體上是可行的。在此基礎上,建議深入開展橡膠壩安全評價技術研究工作,為橡膠壩的安全評價提交更多優質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1]楊春偉.武烈河橡膠壩工程特性及科學管理[J].資源環境與工程,2015(10):731-732.
[2]馮靖,馮颯.萬福橋橡膠壩水工結構安全檢測與評價分析[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20(6):146-149.
[3]SL191-2008,水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
[4]楊佳棟.承德市武烈河第二道橡膠壩維修改造分析[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21(1):14-16.
[5]SL214-2015,水閘安全評價導則[S].
[6]GB/T50979-2014,橡膠壩工程技術規范[S].
[中圖分類號] R2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8(b)-0090-03
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security experiment of Qinyu Burns Gel
YANG Qiaoli LIU Yan SHI Yuzhu WANG Xue YAO Hua WANG Linlin KANG Yutong HU Haijiao HUANG Hua
Institute of Meteria Medica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eparate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Qinyu Burns Gel (QBG) an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Methods The raw material such as Astragali Radix, Phellodendri Amurensis Cortex, Radix Sanguisorbae were turned into solid by a serial of modern treatment technology-soak, percolate extraction, concentrated, and dried by vacuum. Meanwhile, Bletilla striata water extracts were concentrated. Borneol were dissolved into rthanol solution. Then, all of them were mixed with Glc, glycerin H-HPC and Natrium benzoicum, which were made QBG. The Security of QBG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it was neither of urgent toxicity, stimulary function, nor of allergy-inducing response. Guinea pig skin local irritation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nsitization rate of preparation of high dose group [1.5 g (crude drug)/g] was 10.0%, there were weak allergenic, the situation reversed after 24 h, erythema and edema disappeared. The sensitization rate of Qinyu Burns Gel [0.5 g(crude drug)/g] was 0.0%. Conclusion QBG is a newly externally-applied burns gel which can be used safely.
[Key words] Qinyu Burns Gel; Preparation technology; Security experiment
芩榆燒傷液為69220部隊醫院開發的用于治療燒燙傷的制劑,此方具有止痛生肌、化瘀解毒、清熱涼血等作用,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燒傷、燙傷。考慮到燒傷液中的60%可能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刺激性,長時間存放易揮發等問題,課題組對該制劑進行了改進,制備了芩榆燒傷凝膠。課題組前期藥效學研究表明,芩榆燒傷凝膠對燙傷皮膚有促愈合作用,同時具有較好的抗炎鎮痛和抗菌作用,與原制劑芩榆燒傷液作用相當[1]。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為評價其用藥安全性,本課題進行了皮膚急性毒性試驗、皮膚刺激性試驗及皮膚過敏性試驗,評價其皮膚用藥的安全性,為臨床用藥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動物與試藥
1.1 供試品
芩榆燒傷凝膠組:0.5 g(生藥)/g,批號:20121013。芩榆燒傷凝膠高劑量組:1.5 g(生藥)/g,由浸膏粉和蒸餾水臨用前配制成稠膏。芩榆燒傷凝膠、芩榆燒傷高劑量和空白基質組用樣品均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藥物研究所維吾爾藥分析實驗室提供。
1.2 試劑
羧甲基纖維素鈉(CMC-Na,黏度:300~600,安徽山河藥用輔料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10904;黏度:800~1200,上海山浦化工有限公司,批號:20110401),低取代羥丙基纖維素(L-HPC,湖州展望化學藥業有限公司,批號:20110426),高取代羥丙基纖維素(H-HPC,黏度:75~150,批號:424851;黏度150~300,批號:55024,購自北京鳳禮精求商貿有限責任公司),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湖州展望化學藥業有限公司,批號:20110509),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K30,購自北京鳳禮精求商貿有限責任公司,批號:G01757PTO),甘油(浙江遂昌惠康藥業有限公司,批號:20120415)、苯甲酸鈉(武漢有機實業有限公司,批號:Y-100330003);黃芩、關黃柏、地榆和白及等均購自新疆奇康哈博維藥有限公司,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藥物研究所何江副研究員鑒定符合《中國藥典》2010年版規定。2,4-二硝基氯苯,天津市光復精細化工研究所,批號:2005 0323;無水乙醇,天津市致遠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090628。
1.3 動物
SD大鼠,體重180~220 g;健康豚鼠,體重280~320 g,雌雄各半,均由新疆實驗動物研究中心提供,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號分別為:SCXK(新)2011-0001和SCXK(新)2011-0002。
2 方法與結果
2.1 藥物組成及制備工藝
2.1.1 藥物組成
黃芩100 g,關黃柏66.7 g,地榆66.7 g,白及16.7 g,冰片2 g。
2.1.2 制備工藝
以上五味,地榆粉碎成粗粉,用適量5%乙醇做溶劑,浸漬72 h后,加30倍量5%乙醇進行滲漉,流速為300 mL/(min?kg),收集滲漉液,減壓濃縮(0.08 mPa,60℃)至相對密度為1.20~1.25(60℃)的清膏,真空干燥(0.08 mPa,60℃),粉碎,過160目,備用;黃芩和關黃柏粉碎成粗粉,用適量70%乙醇做溶劑,浸漬12 h后,加40倍量70%乙醇進行滲漉,流速為200 mL/(min?kg),收集滲漉液,減壓濃縮(0.08 mPa,60℃)至相對密度為1.20~1.25(60℃)的清膏,真空干燥(0.08 mPa,60℃),粉碎,過160目,備用;白及粉碎成粗粉,加14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5 h,濾過,合并濾液,濃縮至藥材∶藥液=1∶15(g/g),備用。將120 g H-HPC和1.8 g苯甲酸鈉加入白及水提液中分散均勻,溶脹過夜;再將100 g甘油加入H-HPC凝膠基質中,攪拌均勻;再將上述地榆浸膏、黃芩、關黃柏浸膏,加入凝膠基質中,攪拌均勻;取冰片加適量乙醇使溶解,加入上述基質中,攪拌均勻,加注射用水至500 g,即得[2]。
2.1.3 用法
外用,涂抹于潔凈創面,每日3~4次。
2.2 皮膚急性毒性試驗
2.2.1 試驗分組
選用健康SD大鼠40只,體重180~220 g,雌雄各半,于給藥前24 h剔去大鼠頸背部毛,每側備皮面積6 cm×6 cm,依性別、體重隨機分為5組,分別為空白基質組、芩榆燒傷凝膠完整皮膚組、芩榆燒傷凝膠破損皮膚組、芩榆燒傷凝膠高劑量完整皮膚組、芩榆燒傷凝膠高劑量破損皮膚組,每組8只。破損皮膚的制備采用無菌9號針在大鼠備皮區劃“#”字,以滲血為度。
2.2.2 給藥方法
制作破損皮膚模型當天各給藥組均采用最大給藥量開始涂抹給藥,給藥體積以均勻涂布備皮區為宜,約40 mg/cm2。每天給藥4次,前3次給藥后敷貼3 h后用溫水除去受試物,末次給藥后24 h用溫水除去受試藥[3]。
2.2.3 觀察指標
去除受試物后肉眼觀察并記錄體重變化、飲食、外觀、分泌物、排泄物、死亡情況及中毒反應(中毒反應的癥狀、嚴重程度、起始時間、持續時間、是否可逆)等。對瀕死及死亡動物及時進行解剖,連續觀察14 d。
2.2.4 結果
實驗結果表明,在試驗觀察期內芩榆燒傷凝膠、芩榆燒傷凝膠高劑量組以及空白基質組外用時對完整皮膚和破損皮膚的SD大鼠的動物活動行為無改變,飲食正常,毛發有光澤,眼及耳鼻無分泌物,排泄物正常,無死亡及中毒情況,與空白基質組比較,各給藥組間動物體重增長率均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提示芩榆燒傷凝膠在大鼠皮膚外用無明顯急性毒性。結果見表1、2。
表1 芩榆燒傷凝膠急性毒性實驗期內各組動物一般情況
注:“-”表示正常
2.3 急性皮膚刺激性試驗
2.3.1 試驗分組
取健康白色豚鼠20只,體重280~320 g,于實驗前24 h,用動物電推剪剔去豚鼠頸背部毛(每側3 cm×3 cm,無紅斑、水腫及破損);脫毛后依性別、體重隨機分兩組,分別為芩榆燒傷凝膠完整皮膚組和芩榆燒傷凝膠破損皮膚組,每組10只,其中破損皮膚組動物在脫毛基礎上,用消毒過的9號針在受試動物脫毛區左側劃“#”字,以滲血為度,制作破損皮膚模型。
2.3.2 給藥方法
每組豚鼠左側脫毛區為受試物區涂抹芩榆燒傷凝膠劑,右側為對照區給予空白基質。受試動物左右脫毛區均給藥40 mg/cm2,4次/d,每次給藥后玻璃紙覆蓋無刺激膠布固定4 h,后除去受試物并用溫水洗凈給藥部位[4-5]。
2.3.3 觀察指標及評價方法
去除藥物后1、24、48、72 h觀察并記錄用藥部位有無紅斑、水腫等情況。對每只豚鼠根據皮膚刺激性反應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并計算平均分,根據皮膚刺激強度評分標準進行評價。
2.3.4 結果
參照表3、4的皮膚刺激性反應和強度評分標準,通過肉眼觀察豚鼠的完整皮膚及破損皮膚均無紅斑、水腫以及充血的出現。去除藥物后72 h觀察未發現豚鼠有不正常行為,呼吸正常,飲食正常,且各組72 h內各個時間點刺激反應評分為0。提示芩榆燒傷凝膠對豚鼠完整及破損皮膚均無刺激性。見表5。
表3 皮膚刺激性反應評分標準
表4 皮膚刺激性強度評分標準
2.4 主動皮膚過敏性實驗[6-7]
2.4.1 試驗分組
取健康白色豚鼠40只,體重280~320 g,于實驗前24 h,用動物電推剪剔去豚鼠頸背部毛(每側3 cm×3 cm,無紅斑、水腫及破損);脫毛后依性別、體重隨機分4組,每組10只,分別為芩榆燒傷凝膠組、芩榆燒傷凝膠高劑量組、空白基質組、2,4-二硝基氯苯陽性對照組。
2.4.2 給藥方法
2.4.2.1 致敏接觸 將受試物均勻涂布于左側受試區,約40 mg/cm2,給藥后玻璃紙覆蓋無刺激膠布固定6 h,第7天和第14天以同樣方法各重復1次,陽性致敏組致敏濃度為1%的2,4-二硝基氯苯。
2.4.2.2 激發接觸 于末次給受試物后14 d,將受試物均勻涂布與右側受試區,約40 mg/cm2,給藥后玻璃紙覆蓋無刺激膠布固定6 h,陽性致敏組激發濃度為0.1%的2,4-二硝基氯苯。6 h去除受試物后,即刻觀察。
2.4.3 觀察指標及評分方法
去除藥物后1、24、48、72 h再次觀察皮膚過敏情況,按皮膚過敏反應評分標準給予評分,并記錄各組各時間的平均分值,同時密切觀察動物是否有哮喘、站立不穩或休克等嚴重的全身過敏反應出現。通過皮膚致敏性評價標準計算致敏反應發生率。將出現皮膚紅斑、水腫或全身過敏反應的動物例數(不論程度輕重)除以受試物總數計為致敏發生率。
2.4.4 試驗結果
參照表6、7的皮膚過敏反應程度和評價標準,各組動物均未出現休克或死亡等嚴重全身過敏反應;芩榆燒傷凝膠組受試動物均未出現紅斑、水腫等過敏反應;芩榆凝膠高劑量組激發后1 h出現弱致敏反應,致敏度為10.0%,24 h時紅斑及水腫過敏情況逆轉;陽性對照組給藥區域出現不同程度的紅斑及水腫,致敏率為100.0%。結果見表8。
表6 皮膚過敏反應程度的評分標準
表7 皮膚致敏性評價標準
表8 主動皮膚過敏反應實驗結果
3 討論
芩榆燒傷液是多年臨床應用的經驗方,處方由黃芩、關黃柏、地榆、白及等中藥組成,為69220部隊醫院開發的用于治療燒燙傷的制劑,課題組將該方中藥材采用30倍量60%乙醇,以7 mL/min流速經滲漉法提取后得到該制劑。此方具有止痛生肌、化瘀解毒、清熱涼血等作用,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燒傷、燙傷。課題組前期安全性研究表明,芩榆燒傷液在大鼠完整或破損皮膚用藥,在實驗觀察期內均未出現死亡,動物給藥部位皮膚及全身也未出現其他與給藥相關的急性毒性反應。芩榆燒傷液對豚鼠完整皮膚及破損皮膚均無刺激性。芩榆燒傷液在實驗觀察期內對豚鼠皮膚外用給藥未引起主動皮膚過敏反應。藥效學研究表明,芩榆燒傷液對大鼠深Ⅱ度燙傷創面愈合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和大腸埃希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8-10]。
考慮到芩榆燒傷液中60%的醇可能會刺激燒燙傷患者創面皮膚、作用于病灶部位的藥物濃度降低較快、長期存放不穩定等問題,芩榆燒傷凝膠在保持芩榆燒傷液處方不變前提下,運用現代制藥技術,結合凝膠劑藥物,與能形成大分子網絡體系的輔料混合制成半流體制劑,該極性可較長時間與作用部位緊密黏附,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無油膩感,通過改進后可能更有利于藥物釋放、吸收,穩定性可能也會有所改善等。
為更好地探討用藥的安全性,采用最大給藥量法進行大鼠急性毒性試驗,觀察給藥后14 d內大鼠的行為活動、飲食、用藥部位皮膚以及體重增長率,與空白基質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皮膚局部過敏性試驗高劑量組(臨床劑量3倍)激發后1 h出現弱致敏性,24 h后情況逆轉,紅斑及水腫現象消失。此外,本藥物的皮膚刺激性試驗研究均無異常,提示該制劑臨床擬用劑量用于皮膚是安全的。
[參考文獻]
[1] 胡海蛟,張莉,黃華,等.芩榆燒傷凝膠對燙傷的藥效學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3,29(2):160-163.
[2] 康雨彤,賀金華,毛艷,等.芩榆燒傷凝膠制備工藝優選[J].醫藥導報,2013,32(8):1085-1088.
[3] 《中藥、天然藥物急性毒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課題研究組.中藥、天然藥物急性毒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S].北京,2005.
[4] 陳奇.中藥藥理研究實驗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59-162.
[5] 《中藥、天然藥物刺激性和溶血性研究的技術指導原則》課題研究組.中藥、天然藥物刺激性和溶血性研究的技術指導原則[S].北京,2005:12-15.
[6]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藥、天然藥物免疫毒性(過敏性、光過敏反應)研究的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10-13.
[7] 周一平,陳奇有,陳四艷,等.咪喹莫特乳膏的非臨床安全性評價[J].中國新藥雜志,2005,14(4):432-435.
[8] 李維強,王云飛,蘇慶,等.正交試驗法優選芩榆燒傷液提取工藝研究[J].藥學學報,2011,27(4):293-295.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 A
近年來,軌道交通發展迅速,作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它憑借著運送量大、快速、準點、低能耗、少污染、乘坐方便、舒適等優點,在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但隨著軌道交通的發展,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安全事故也時有發生。在保障軌道交通大力發展的同時,安全運行始終是永恒主題。
1.安全評價及相關理論
1.1安全評價理論
1.1.1安全概念界定
對安全的認識,目前有兩種觀點。絕對安全觀認為安全就是無事故,無危險。相對安全觀認為安全是指客體或系統對人類造成的可能的危害低于人類所能允許的承受限度的存在狀態?,F代安全科學理論的研究認為安全是系統運行過程的狀態描述量,是和危險互為對偶的兩個系統過程的狀態量。安全是指人類所面臨的系統存在或運行的狀態對人類的生命、財產、環境可能造成的危害低于目前人類所能接受的最低限度。由此可見,安全是相對的。由于安全含有人類的認識能力與過程,因此安全是相對發展的系統狀態描述量。
1.2安全評價的概念
安全評價就是對被評價系統的整體運行過程安全程度的評估,以此來確定人類對該系統運行狀態的認可與否,并為系統的進一步改進提供信息基礎。其特點是評價不僅考慮系統內的危險物質、危險結構,且考慮到系統的安全保障體系及其與危險物質、危險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評價結果是對系統運行過程安全狀態的總體反映。評價中含有人類的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正確地探明系統的安全狀態水平,了解系統安全的薄弱環節,改進系統安全水平。
安全性評價最早主要用于工業領域,對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評價上。對機器設備的評價其理論與測試方法已較為成熟。但對于生產系統中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研究,無論在理論與方法上都似乎由于人的復雜性而未得到應有的進展。
1.3安全評價方法
安全評價方法是進行定性、定量安全評價的工具。安全評價的內容十分豐富,安全評價的目的和對象不同,安全評價的內容和指標也不同。
目前安全評價方法有很多種,每種評價方法都有其使用范圍和應用條件,在進行安全評價時,應根據安全評價的對象和要達到的評價目的,選擇適用的安全評價方法。用于安全評價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各種方法的出發點不同,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同,適應對象不同,又各有優缺點,使得人們遇到安全評價不知道選用那種方法也不知道評價結果是否可靠,基于這種現狀,對不同的安全評價方法的思路、特征、優缺點及適用范圍進行匯總對比,并給出選擇。常用的安全評價方法按照安全評價結果的量化程度,可分為定性安全評價方法和定量安全評價方法。隨著安全評價的不斷發展,在國內外出現了許多評價方法,常用的評價方法有:安全檢查表法、預先危險性分析、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故障樹分析、事件樹分析、日本勞動省六階段法、道化學火災爆炸指數法、蒙德法等。
2.職業適應性
目前在地鐵行業有關于職業適應性分析方法上的研究,主要基于尋找到一些評價心理能力的指標和因素,共同的指標有準確性、注意力、快速反應能力、熟練性和判斷性五項最重要心理素質能力以及穩定性、記憶力和協調性三項較重要的心理素質能力。這些研究基本上反映了心理素質能力適應性和人機環境適應性,符合安全職業適應性的研究方向和要求。揭示了人的安全素質取決于心理能力,而心理能力取決于心理資源,可以通過心理資源的狀態來反映安全職業適應性。為安全職業適應性的評價奠定了基礎。這樣就可以建_立一套以心理資源、心理能力和心理負荷為核心的安全職業適應性的理論體系??梢詰眯睦頊y量的方法和手段對人的安全素質進行測量和評價,明確人在工作中的心理適應性和人機、環境適應性,就是人的安全職業適應性。
機車司機職業特點:擔負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運輸的重大責任;不規律的作息制度;信息量大、突發事件多。機車乘務員是一種特殊職業人群,其職業的特殊性表現在工作空間狹窄、作業時持續伴隨噪聲、振動、作業時間不分晝夜、注意力高度集中、視聽覺始終處于警覺狀態并要承受列車行駛時的運動慣性和離心力。極端的工作環境和職業特點,使機車乘務員比一般職業人群更容易出現心理障礙,而機車乘務員的職業使命,又要求其具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機車乘務員安全行車的重要保障。
3.軌道交通司機的安全評價
對于軌道交通司機安全性評價還沒有確切的定義,本文從安全行為、組織行為等理論的基礎上給出軌道交通司機的安全性評價定義:軌道交通司機的安全性評價:以行為科學、認知科學、信息處理和系統分析、概率統計等理論為基礎,運用安全工效學、安全系統工程學等多種方法,對影響軌道交通司機的安全狀況的行為、生理和心理素質的狀態進行科學準確地測量和評估,使其能準確、恰當、充分、可接受地完成其所承擔的績效標準范圍內的工作任務,提高軌道交通司機成功地完成任務或作業的概率。
3.1軌道交通司機的安全行車標準
軌道交通運輸的過程是一個動態過程,在整個動態過程中必須有一個十分權威的規定來制約和維持它的運作,即行車規則。運行規則主要種類有:《行車組織規則》、《列車運行圖》、《技術管理規程》、《站場管理細則》、《行車高度工作規則》、《客運組織規則》以及各車站的((站規細則》等,另外軌道交通運行的文件還包括了各行車組織、管理部門制訂的其他相關文件?!都夹g管理規程》是綜合性規程,包含了行車組織運作在內的各專業、各工種的規定;《行車組織規則》是指導行車、運行工作進行的重要文件;《列車運行圖》是行車、運行的綜合性計劃和執行工具,其他文件都是為了加強對行車管理、確保運行正常進行而制訂的支撐性文件,用以規范各具體執行部門的行車組織工作。行車安全規章是一個規范準則,它規定了在運行過程中的安全法則,具有強制性;是所有參加運行的人員都必須遵守和執行的。
3.2軌道交通司機的任職要求
根據城市軌道交通駕駛的特殊工作要求,對軌道交通司機的基本素質做了規定,除了對裸眼視力、胖瘦體型、身材高矮有專業要求外,軌道交通司機還需要掌握城市軌道交通電動列車安全行車及應急處置基本技能,具有識讀一般的機械圖紙、電動列車設備、控制原理圖的能力,掌握電動列車的檢查與準備、駕駛操作、故障判斷及應急處理、列車調試等的能力。基本要求如下:
1)必須有高度的安全意識和服務意識,并且要有能夠不斷學習與遵守規則的素質,富有紀律性、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是保證安全行車的基本因素之一。
2)司機必須掌握列車的基本構造、性能,具有一般的故障處理能力,熟悉運行線路和停車場等基本設施情況,熟練掌握擔任駕駛區段、停車場線路縱斷面情況。
3)司機必須掌握其他相關的業務能力和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如懂得救援的過程和方法、懂得消防滅火的要求、學會撲滅初起火災的方法、知道常用滅火機的使用方法等。
4)司機必須經過考試合格,并取得/電動列車駕駛證0后才能獨立駕駛電動列車。如脫離駕駛崗位》個月以上,駕駛列車時必須對業務知識和安全運行知識等進行再培訓與考核,合格后才一能上車。另外還要滿足相關的身體狀況要求和心理狀況要求。
4.結語
本文通過深入調研,根據軌道交通司機的實際情況,運用人的安全行為分析的觀點和方法,確立軌道交通司機的安全性評價指標,建一立安全性評價體系,主要成果有:
以人的安全行為分析理論為基礎,通過大量的調查、事故案例分析、訪談及向安全專家的咨詢后,確立了影響軌道交通車司機行車安全的評價指標項目集,然后使用因子分析方法使項目的因子得到簡化,明確,確立4個一級指標,4個一級指標下設20個二級指標,建立了軌道交通司機的安全性評價體系,并明確每個項目指標在整個安全評價體系中的作用及檢測方法。
參考文獻:
【1】何理,鐘茂華,史聰靈,石杰等.城市軌道交通安全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
學技術2009,5(6)
《石油化工安全評價》課程(以下簡稱《安全評價》)是我校面向油氣儲運工程和化學工程與工藝兩個本科專業開設的一門應用型專業課,旨在使學生更多地學習和了解安全評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重點掌握石油化工領域安全評價方法的應用和評價報告的編寫。該課程綜合性較強,特別強調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緊密結合,對修讀學生及授課教師均提出了較高要求。
1 《安全評價》課程教學問題分析
1.1 課程內容繁雜
《安全評價》課程內容涉及面廣,涵蓋傳統的系統安全工程理論、安全評價標準(依據)以及石化生產中生產工藝、設備、物質危險性分析技術等,學生難以在較短的學時內全面掌握課程內容。
1.2 適用教材缺乏
多數現有教材中理論與實踐知識聯系不夠緊密,且行業涉及面廣,內容略顯枯燥,難以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對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充分,降低了學習興趣。
1.3 教學方法單一
課程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偏重理論教學,實踐環節不足,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1.4 教師實踐經驗欠缺
授課教師在博士(碩士)畢業后直接到學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缺少從事工程項目評價的實踐經歷,在授課過程中難以把理論知識與實踐融會貫通,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 課程教學改革模式
2.1 案例教學法的綜合應用
在《安全評價》課程教學中,案例分析是最能吸引學生興趣的一種方式,其綜合應用形式包括:
(1)學習安全評價報告實例,了解各類評價方法的應用過程和評價報告的編制方法。(2)通過圖片、視頻、文字及口述等方式,將真實案例引入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總結和思考,并掌握安全評價基本方法和原理。(3)設計課外練習,指導學生對所處生活環境(如宿舍、食堂、教室或實驗室)進行安全評價和分析,在應用過程中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系統工程思維方法。
2.2 SAFETI軟件在案例教學中的應用
SAFETI軟件是挪威船級社(DNV)在開發的一套適用于石化行業的定量風險分析工具,應用廣泛。利用SAFETI軟件強大的分析計算功能和可視化圖表來輔助《石油化工安全評價》課程案例教學,可彌補目前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SAFETI軟件包括PHAST、LEAK和PHAST RISK三個模塊,可分別進行后果計算、失效頻率分析和風險計算,這也是《安全評價》課程教學的重、難點。通過軟件的演示和應用,學生更容易理解事故頻率(概率)、后果和風險等概念及其分析計算過程,進而加強對定量評價方法的掌握,增加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3 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拓展
利用SAFETI軟件較好的可視化圖表功能,我們對安全評價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延伸和拓展,在課程教學中增加“石化企業選址”、“安全容量與區域規劃”、“土地使用決策”、“危化品運輸路徑選擇和優化”等議題,引導學生自行分析和討論,并應用SAFETI軟件開展課題研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
3 案例教學應用實例
為使學生增加學習興趣,我們選取實際可能發生的情景案例進行教學。其中一個案例以?;返缆愤\輸為背景,假設一輛裝載20 t液態乙烯槽車在行經某路段時發生側翻(或追尾)事故,造成儲罐內乙烯緩慢泄漏,具有發生火災、爆炸事故的風險。此案例要求學生分析道路運輸?;返奈kU性,討論可移動危險源與固定危險源的不同,并通過SAFETI軟件模擬和計算該槽車對沿線產生的事故風險。在實例研究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所學理論知識分析事故模型及相關參數,包括事故地點及周邊環境、乙烯的理化參數、液化氣體泄漏擴散模式、事故發生頻率(與道路狀況等因素相關)等信息,確定影響風險計算的基本要素。
在SAFETI軟件中輸入已設置的模型參數,可以得到有關乙烯擴散濃度變化、燃燒熱輻射分布、爆炸沖擊波超壓影響范圍以及個人風險、社會風險等圖表。通過對得到的報告和圖表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風險計算要素,理解安全評價分析過程及其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也可以鍛煉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結束語
《安全評價》課程兼具理論性與實用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將SAFETI軟件引入課堂教學,增加案例分析和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有效提高了課程教學效果和效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應用案例教學法等手段,有助于完善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特別是能夠提高“定量風險評價”內容的教學效果;(2)在案例教學中應用模擬分析軟件,可以使學生充分熟悉安全評價的整個過程和方法的具體應用,既提高了學習興趣,也增強了對本課程及安全評價本身重要性的認識;(3)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SAFETI軟件的基本操作和建模過程,有助于拓展學生專業素養和實踐技能,更好地適應將來的職業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劉輝,鄒繼穎.《安全評價》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吉林化學學院學報,2013(08):100-102.
[2]郭亞芳.《安全評價》課程教學效果提高途徑的探討[J].科技信息,2013(10):200.
[3]曾向農,石昌智.《安全評價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6):249-250.
[4]葛秀坤,邵輝,趙慶賢等.安全評價理論與實踐教學改革的探討[G].2010(沈陽)國際安全科學與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557-559.
中圖分類號:U4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國內外交通安全現狀
1.1國外交通安全狀況
近年來,道路交通事故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一個非常嚴峻的社會問題。根據統計顯示,從汽車問世后的100多年內,全球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逐年增多,截止2009年都有累計死亡人數3500萬人。 下表1-1是08年5個發達國家的道路交通安全狀況。
表1-1
分項
國家
人口/千
機動車數量/千輛
交通事故10萬人口死亡率
美國
301922
255680
13.6
葡萄牙
20300
8900
8.3
德國
82450
63306
6.0
法國
60880
45396
7.4
加拿大
32976
22102
8.7
1.2國內交通安全狀況
據調查,近年來,我國每年因道路交通安全死亡的人數與日俱增,1986年超過了5萬人,2000年增加到了9萬人,2001年就超過了10萬人。這種增長速度,是國內任何一個人都不愿意看到的,那是生命的消逝,對此,我們更是要做好高速公路的安全系統措施。
1.3建立安全評價體系的必要性
交通安全問題如此嚴峻的原因是多個方面的。交通系統的“人、車、路、環境”的動態系統中的這四個因素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分,是呈動態發展變化的。因此,要將各方面都調動起來就必須建立一個能對交通安全狀況實行長期而有效的評價體系。同時用科學的方法,對交通事故的增長原因進行合理診斷,發現對交通事故影響最大的原因,對相關工作進行加強,實現交通安全的整體目標。
2山區高速公路事故特點及危害性
沒有了行人和非機動車輛的干擾,山區高速公路路面變得更加寬闊,標志也顯得更加醒目,標線也是更加分明,并且是全線封閉,形成了車速快、車流量大兩大特點。在我國,山區高速公路車流量跟國外沒有太大差別,甚至比許多國家更低,但據我國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統計調查,僅僅在1998年發生的交通事故就達到了10574起,受傷人數達到4034人,死亡人數達1487人,也就是說,每一百例事故發生的概率是普通公路的4倍還要多。
2.1事故發生的時間特點
從報紙、電視、廣播里我們隨時都能聽到、看到甚至遇到交通事故的發生,對此,我們從事故發生的時間上來看,多數的事故發生的時間在下午以及晚上,這多由于夜間酒醉駕車引起。而另一個引起事故頻發的原因則是天氣問題,雨雪天氣車子打滑,容易引起交通問題。
2.2事故發生的路段特點
第一,道路路面性能
路面破損程度、抗滑性能等都對交通安全有影響。最重要的因素要屬路面抗滑性能。公路的路面摩擦系數是影響車輛制動性能和行駛的最直接因素。濕潤路面發生事故數量是干燥路面的兩倍,結冰時比干燥路面大7倍,降雪時比干燥路面大5倍。下圖2-1是某國家路面在各個條件下的摩擦系數。
(圖2-1)
注:測定條件:輪胎:冬季路面調查用的標準輪胎:輪胎尺寸:165/80R23;輪胎氣壓:186.3kPa;接地荷載:3.9kN
第二,道路環境因素
道路環境因素一共包括了4點,分別有路側固定物、路側安全設施設置、自然條件中的道路狀況以及沿線景觀。根據對我國某一山區的高速公路事故種類統計,路側事故的比例達到23%,其中包含護欄、邊溝事故以及撞路側固定物。
第三,車輛事故方面
從下面這個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來車輛事故發生的原因及比例,那么我們就該針對這些原因,進行改進,從而降低事故發生的比例。
第四,事故形態特點
①山區高速公路事故發生幾率大于普通公路。
②在所有事故類型中,比例最大的為追尾碰撞事故。
③導致重大及特大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違章超速行駛行為。
④疲勞駕駛導致了惡性事故的經常發生。
⑤新駕駛員在交通事故中占比例較大。
⑥惡劣的天氣成為交通事故又一大誘因。
⑦高速公路隧道內外以及出入口處是交通事故頻發地段。
⑧采取措施以及對意外事件的處置不當引起的交通事故占比較大。
⑨因機動車的機械故障而造成的交通事故顯著增加。
2.3對高速公路安全進行評價
從上面我們已經看出引發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多,但總結一點,除開客觀因素導致的事故,人為因素是也占了一大部分的比例,所以,安全體系再完善,如果沒有大家一起遵守法規,事故的發生同樣難以阻止。我們要從以上的分析中得來切實的安全措施進行實施,“紙上談兵終覺淺”,要想做好安全措施,除了在事故發生后汲取經驗,吸取教訓,大家更應該制定好完善的制度,做好安全宣傳工作。其次,對于高速公路安全評價的前提是設計符合性評價,因為任何一條公路只有符合設計規范原則才能夠進行施工,才會是合格的工程。另外,還要注意路基路面的設計,路基路面的設計符合性評價內容則是包括路基填料和壓實度評價、路面排水評價等,這些設計符合了規范性,才能夠保障安全。最后,設計速度和運行速度協調性評價,它是對同一路段的設計速度和運行速度的差值進行的評價。許多的實踐數據和相關經驗證明,當設計速度與運行速度差值大于20km/h時,該路段的交通事故將會增加兩到三倍。
3對于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進行安全評價的重大意義
經過國內外的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實踐證明,建立一個科學完善的道路交通安全綜合評價體系,定期進行綜合及客觀地評價分析全國亦或是特定地區的交通安全水平,科學并準確地探索影響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探究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是加大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以及預防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手段。一個科學的高速公路安全評價體系必須既要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以后的發展方向做引導,同時還應該體現出交通安全和管理監督的情況以及趨勢,還要能評析出同時期中不同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水平的區別所在。與此同時,可根據評價體系,充分運用系統工程學原理以及數學原理還有統計學等相關工具,重點分析交通安全出現諸多問題的癥結所在,并根據問題找出相對應的解決辦法。
4結語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生理需求是在金字塔的底部,生理需求是人為之生存的基礎,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安全對于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在千萬種事故中,交通事故卻是尤其嚴重,讓人不得不重視,因此,這就更加突出了安全評價的重要性,只有保證了人身的安全,我們才能要求的更多。所以,公路交通安全評價是提高交通安全降低事故率的有效辦法,我們要竭力做到提高交通的安全性,以此避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
參考文獻:
[1] 張國生,王培林.山區高速公路設計與交通安全問題研究[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0,10(10):206-207.
引 言:隨著軌道交通項目的快速發展,在其建設和運營過程中的風險和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由于軌道交通項目具有投資大、建設周期長、技術復雜、影響范圍廣的特點,所以簡單的風險分析和規避已不能滿足其發展需求,必須要樹立風險管理的理念。
1 風險管理概述
關于風險管理的內在含義,有著很多不一樣的觀點。但是風險管理和所有控制系統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涵蓋了三個必備的要素:其一為管理目標;其二是資訊搜集及解釋;其三是相對應的解決措施。有學者研究表明:風險管理目標對風險而言,風險是存在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從客觀上的分析,管理的目標是盡可能地將風險降至最低,并且風險能夠以數理統計為基礎,進而加以測度[2]。此種思維模式極易被采納。從主觀上分析,管理的目標講究與風險同生共存,并將風險當作是人們在某種特定的文化社會背景下進而加以構成的。在不同的人及不同的背景下,風險也是有所不同的。雖然此種觀點看起來較為抽象,但是從目前關于風險管理的框架體系來看,對于風險管理當中的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估及風險應對而言,無論是客觀上的因素,還是主觀上的因素,都是必然存在的。并且,想要使風險管理能夠日益完善,就并且充分融合這兩方面的觀點,以此使風險管理的應用更加規范、更加科學。
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的風險分析與評價雖然逐漸被重視,但是還為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論,目前的評價分析方法大多是借鑒鐵路工程經濟評價或者建設項目經濟評價的方法,這兩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均與城市軌道交通實際不符,另外針對項目安全的評價研究也較少。本文是針對影響項目安全的風險進行分析評價,并對典型風險給予相應的評價方法。
2 預先危險性分析
預先危險性分析是在進行某項工程活動(包括設計、施工、生產、維修等)之前,對系統存在的各種危險因素(類別、分布)、出現條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宏觀、概略分析的系統安全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早期發現系統的潛在危險因素,確定系統的危險等級,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防止這些危險因素發展成為事故,避免考慮不周所造成的損失,屬定性評價。即:討論、分析、確定系統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及其觸發條件、現象、形成事故的原因事件、事故類型、事故后果和危險等級,有針對性地提出應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2.1預先危險性分析法的功能主要有:
(1)大體識別與系統有關的主要危險;
(2)鑒別產生危險的原因;
(3)估計事故出現對系統產生的影響;
(4)對已經識別的危險進行分級,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險性的措施。
2.2預先危險性分析步驟
(1)對分析系統的生產目的、工藝過程以及操作條件和周圍環境進行充分的調查了解;
(2)收集以往的經驗和同類生產中發生過的事故情況,判斷所要分析對象中是否也會出現類似情況,查找能夠造成系統故障、物質損失和人員傷害的危險性;
(3)根據經驗、技術診斷等方法確定危險源;
(4)識別危險轉化條件,研究危險因素轉變成事故的觸發條件;
(5)進行危險性分級,確定危險程度,找出應重點控制的危險源;
(6)制定危險防范措施。
3 城市軌道交通風險的分析評價與對策
3.1大客流輸運模擬評價
本評價主要針對典型地鐵突發大客流情況下的進出站控制、售檢票、疏散通道、行車組織等措施進行模擬研究分析和驗證。
評價采用模擬仿真的方法,利用基于個體的人員動力學模型,建立地鐵車站疏運模型,設定客流量時間曲線、進出站通道、閘機、售檢票模式、限流方案等,對最大極端客流和實際客流進行數值模擬分析。
現階段國內外針對大客流輸運公認的模擬軟件為人員動力學模型Legion進行模擬仿真研究。Legion模型為人員疏散的矢量模型,最大的特點就是基于個體行為(agent-based)和矢量連續空間(Vector)解析,能夠兼顧人員個體行為描述、人員規模和空間區域三個方面,可適用于大規模大區域的人群模擬仿真。模型以每個行人個體為單位,行人的每一步在行走平面路線和方向上都通過計算機算法計算,即每個行人個體有決定自身行動的決策權,在決策時考慮周圍環境(建筑及障礙物等)和與其他行人相互作用和影響,進行信息交流,做出相應的決策。該模型主要用于研究人群疏散行為、疏散時間、疏散策略與技術等。
3.2人員疏散模擬分析評價
城市軌道交通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一般采用人員疏散速度來衡量,可以通過人員疏散模擬來進行評價。評價方法為BuildingExodus模型,即模擬人員疏散的精細網格模型。該模型針對大型空間及大量人群逃生設計,適用于模擬大型超級市場、醫院、電影院、車站、機場航站樓、危險建筑物、學校等場所??奢斎敫鞣N人員行為特征(如逃生人員生理、心理、行為屬性),及火災危險特性(如濃煙、溫度、毒氣危害屬性)等逃生影響參數進行模擬,以展現更符合實際情況的較佳化人員逃生模擬結果。Exodus輸入緊急情況下有關人類行為的各種信息,資料來源包括火災的影像記錄、已公布的調查報告和與受傷害者的交談資料等。在建筑空間充分利用前提下,以擁擠人群、內部存在座椅等障礙物與設有警報設備等狀況下進行疏散模擬。
3.3火災風險分析方法
對火災風險采用FDS(Fire Dynamics Simulator 火災動力學模擬)評價方法。FDS一種火災驅動流體流動的計算流體動力學軟件,其原理是火災的場模擬計算,場模擬是利用計算機求解火災過程中狀態參數的空間及其隨時間變化的模擬方式,場是指狀態參數如速度、溫度、各組分的濃度等的空間分布。場模擬的理論依據是自然界普遍成立的質量守恒、動量守恒、能量守恒以及化學反應的定律等。火災過程中狀態參數的變化也遵循著這些規律,因而可以用場模擬方法求解火災過程。FDS通過大渦模型對連續方程、動量、能量方程以及壓力收斂方程進行求解,可得到溫度、壓力、氣體成分、可見度等參數的空間分布。
火災風險分析采用大渦場模擬模擬軟件FDS version 3進行數值模擬,對車站隧道火災情況進行模擬,其分析評價內容為:
(1)針對典型站臺和通道結構,研究火災的發生和發展,獲得站臺的通道內不同局部位置的溫度和煙濃度分布等;
(2)研究不同傳熱狀況(輻射、對流、導熱等)下典型站臺和通道內的熱效應和作用區域;
(3)火災條件下煙氣的動態擴散和傳遞特征,獲得煙氣在站臺和通道內的分布規律和對人員的影響;
(4)火災、煙氣條件下典型站臺和通道內的人員疏散模擬;
(5)基于對典型站臺和通道內火災和煙氣的發生、發展、擴散和傳遞的規律的研究,獲得防范安全事故、人員疏散和救援的操作預案。
4 結語
總之,由于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與運營系統的復雜性,必然帶來生產建設和運營風險的多變性。因此,我們應不斷深入研究風險管理方法和標準,總結安全風險管理與評價經驗,持續提高安全風險管理水平,為建設和運營提供良好的安全環境。
參考文獻:
1.安全工作領導重視,分層管理行之有效
安全工作的開展取決于學校黨政領導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一學期來,學校黨政領導始終把校園的安全保衛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視、真抓實管。定期召開行政會議,根據上級安全保衛工作的要求,及時布置和改進學校安全保衛工作。為進一步做好學校安全工作,學校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并進行了安全管理分工,責任到人。安全管理具體分工:
校長:全面負責學校安全工作
分管安全副校長:主抓學校安全工作的具體推進,負責教職工和學生安全教育工作,負責教職工和學生安全教育、安全檢查、安全演練、安全活動
教學副校長:負責教學安全工作
2.安全制度全面規范,安全崗位責任到人
學校建立安全工作領導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并嚴格執行,對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嚴肅追究有關領導及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學校教職工明確自己的安全崗位和職責,并與學校簽訂安全責任書,學校將安全教育、安全監護作為對教職員工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制度。貫徹“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做到職責明確,責任到人。
學校行政主抓全校安全工作;班主任教師包班級,全面開展學生安全教育工作;任課教師管課堂,負責上課學生的安全管理;課間設立安全崗,全校教師責任到崗,共同監護學生課間休息、活動安全。安全工作分工明確,責任到崗,使學校安全工作既成線又成網,形成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格局,把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3.安全常規嚴密防范,安全措施落實有效
在推進學校安全工作進程中,我們突出抓了“嚴密防范,嚴格管理”的原則。一是充分發揮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作用,本學期學校繼續加強安全保衛力量和安全保衛裝備,建立了校園微型消防站,全面更換了監控系統老化線路,并更換部分攝像頭,提高了學校安防能力。二是在安全防范中把安全檢查作為行之有效的措施。認真執行學校季檢查、部門月檢查、班級日檢查、保衛人員經常查的制度。做到檢查有記錄、安全隱患有記載有報告有落實,確保安全檢查不走過場、不流于形式。對查出的問題和隱患及時向學校提出整改意見和要求,并妥善處理。三是針對季節的特點,加強對校園重點部位,易發隱患地點,學生活動區域的巡視檢查,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四是定期對安全保衛人員進行在崗業務培訓,逐步提高和改善安全保衛隊伍的整體素質,實現“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目的。
二、安全平臺認真學習,安全教育扎實開展
1.巧用安全平臺,安全教育全覆蓋
學生安全,牽動萬家。而當今生活環境的千變萬化,社會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家庭的過多保護,使許多學生面對具體安全問題時顯得束手無策。無論是教師、父母或者警察等,都不可能給任何孩子安全一生的承諾和保護,只有學生自身具備了安全意識和能力,方可一生平安。安全教育平臺針對學生可能遇到各種安全隱患、危險,通過視頻、互動作業等方式向學生宣傳安全知識、自護技能,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形成自救自護能力。
在本學期,全校學生通過安全平臺進行了安全教育日、防溺水、禁毒、無煙日等專題課的學習,安全作業完成率100%。
2.開展安全教育,豐富活動促安全
(1)落實安全教育課
學校樹立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安全責任人的意識,全校教師都擔任有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責任。學校工作計劃、德育計劃、班主任工作計劃,都將安全教育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始終堅持以課堂教育為主渠道,除了安全教育課設有專職教師,保證課時,專時專用;還要求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公共安全教育內容,通過課堂教育普遍性、連續性、經常性的特點,使安全意識深入人心。
(2)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利用班隊會、安全晨會、學科滲透等途徑,通過講解、演示和訓練,對學生開展安全預防教育,使學生接受比較系統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觸電、防食物中毒、防疾病、防體育運動傷害、防火、防震、防騙、防煤氣中毒等安全知識和技能教育。
堅持每日“放學前五分鐘安全教育”。學校還利用微信、網站、廣播、黑板報等宣傳工具開展豐富多彩的安全宣傳教育,強調安全事項,傳授安全自護技能,提高了全體學生的安全意識、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
開展“法制進校園”活動,堅持進行法制教育,開展教師學法,學生憲法晨讀、法制板報、廉潔繪畫比賽等活動,切實提高全校師生的法律素質,增強法制觀念,推進學校教育普法和依法治校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把學生培養成為學法、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的公民。
建立班級安全員制度,讓學生參與學校安全管理,協助教師做好班級安全教育,宣傳工作。大型活動及節假日放假前,學校對全體師生進行安全教育,并發放《安全告家長書》,向家長宣傳安全知識,請家長協助學校做好學生的假期安全教育。
(3)安全演練保平安
引言
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強調,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并明確指出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其中資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源安全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保質保量、及時持續、穩定可靠、經濟合理地獲取所需的自然資源及資源性產品的狀態或能力。(姚予龍,2002;汪云甲,2003;沈鐳,2004;胡小平,2005;谷樹忠,2006;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2014)提出了“資源安全”的概念內涵、分類標準、基本特征、資源觀念、影響因素、保障措施等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對“資源安全”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陳毓川,2002;吳文盛,2002;張大超2003;孫永波,2005;鄧光君,2006;馬偉東,2008;代濤2009;樂毅,2009;馮進程,2010;田慧敏,2010;李銘,2010;賀慶平,2011;劉道信,2011;王宇,2013;張佳東,2013;姚建2014)的單一領域,只有(王禮茂,2002)對“資源安全”進行評估,將指標體系分為資源、政治、經濟、運輸、軍事五個方面??v觀所有研究發現,“資源安全”和“礦產資源安全”評價的實證研究都是在國家層面上進行的,而立足國內、立足現有自身發展也是我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這正是本文研究的切入點。
本文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思考資源安全問題,以國內區域發展為資源承載依托,梳理我國區域資源安全的影響因素,構建評價體系,對提高國內區域資源安全決策的科學性,合理高效使用國內資源,保障國家資源安全狀況的持續改善具有現實意義。
一、“資源安全”的內涵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一)本文界定的“資源安全”概念
本文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14)對“資源安全”的解讀為研究的指導思想,結合國內區域資源安全的研究范圍,提出本文資源安全的定義,指的是國家區域內保質保量、及時持續、穩定可靠、經濟合理地獲取所需的礦產資源的狀態或能力。研究對象是區域資源安全大系統下的礦產資源安全子系統、經濟資源安全子系統、社會資源安全子系統、生態環境資源安全子系統、技術資源安全子系統,其中礦產資源安全是研究的出發點。
(二)資源安全狀態的基本要素
資源安全狀態包括數量、質量、結構、均衡、經濟五個方面的基本要素:(1)數量。包括總量的充裕和人均量的充裕,后者較之前者更具意義。(2)質量。資源質量越高,開發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則資源的安全程度越高。(3)結構。包括資源結構多樣性和資源供給渠道的多樣性。資源結構多樣性指一國或一個地區自身具有多樣性結構的資源賦存;資源供給渠道的多樣性是提高資源供給穩定性的重要手段。(4)均衡。包括地區均衡與人群均衡。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增加了資源供給的時間和成本,是導致資源安全問題的原因之一;人群階層的存在,導致獲取資源的經濟能力(支付能力)上的差異,也是影響資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5)經濟。即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從市場上以較小經濟代價獲取所需資源的能力或狀態。
(三)本文“資源安全”的研究視角和研究目的
本文“資源安全”的研究視角是資源系統觀。資源系統觀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建立資源系統自身的動態平衡;二是使資源內各子系統之間功能耦合,建立良性互饋機制。因此,本文強調各子系統間協調發展、互相促進是區域內資源安全的必要條件和根本保障,建立系統和系統內的協調發展來增強抗衡風險的能力。
“資源安全”的研究目的是人與資源的和諧統一。指出,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人為本的宗旨要考慮兩個層次,既要突出人均資源數量、質量的安全,又要關注資源在各群體、各代人之間的公平分配,特別強調保障最低收入階層、社會弱勢人群和后代人的資源權益。因此,本文在指標體系構建中強調人均資源的使用和分配,以及引入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
(四)資源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及影響因素分析
資源安全的礦產資源安全、經濟資源安全、社會資源安全、生態環境資源安全、技術資源安全子系統,也可以稱為資源安全的影響因素。各子系統的共同聯動和相互作用構成了處于動態變化中的資源安全系統,每一個子系統應該達到各自的安全狀態,同時通過各系統間的功能耦合,實現資源安全大系統的安全狀態。
1.礦產資源安全子系統的影響因素分析。礦產資源安全是資源安全評價的出發點,其他子系統的安全性是圍繞礦產資源安全的影響因素而建立的,是礦產資源安全的支撐和保障體系。本文根據資源安全狀態的基本要素,將礦產資源安全子系統分為資源稟賦、資源開發、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三個主題層。礦產資源稟賦決定了礦產資源的供給量,礦產資源開發體現資源供給量的未來潛在價值,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減少資源開采和資源使用中的浪費。資源稟賦條件決定了資源開發和資源節約利用的戰略;資源開發水平、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程度可以提高礦產資源的供給量;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又促進了資源開發水平。
2.經濟資源安全子系統的影響因素分析。經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以生態破壞和資源過度使用為代價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結構和地區的不均衡,會阻礙經濟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根據資源豐裕地區與經濟發展關系的“資源詛咒”傳導機制,本文認為避免對資源的過度依賴造成的負面影響,經濟發展要考慮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明晰礦業產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帶來產業間關聯程度、協調程度的提高,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造條件;明晰礦業產權有利于礦業經濟的穩定發展,避免短期效應。經濟資源安全子系統包括規模與效益、經濟結構、礦業市場、生產與消費四個主題層,主題層指標兩兩協調發展促進經濟資源安全子系統。
3.社會資源安全子系統的影響因素分析。社會資源安全子系統分為社會進步和政策支持兩個主題層,政策支持帶來社會進步,社會進步又促進了體制、機制的完善。其中,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執行是社會資源安全系統的決定因素,也是貫穿整個資源安全系統始終的關鍵因素,滲透到資源安全系統的方方面面,包括資源地區的規劃、鼓勵循環經濟、資源節約與利用、開發非傳統礦產資源、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人力資本和技術研發的投入、環保理念的推廣等,政策的積極引導和有效實施是資源安全發揮整體協調性的有力保障。
4.生態環境資源安全子系統的影響因素分析。生態環境資源安全子系統分為環境容量、“三廢”排放和利用、政策支持三個主題層。環境容量是礦產資源安全的必要條件,“三廢”的排放和利用改變環境容量,環境容量水平也影響“三廢”的排放和利用,而相關政策支持是兩者聯系的紐帶,三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生態環境資源安全。其中,環境容量考慮了人口、水資源、空氣質量、土地資源等關鍵因素;政策支持包括了環境治理和循環經濟的政府資金投入情況和環保理念的推廣。
5.技術資源安全子系統的影響因素分析。技術資源安全子系統分為教育程度、技術水平、創新能力三個主題層,兩兩互相作用組成了技術資源安全。教育程度既強調人均受教育水平,又強調高層次學歷的大學生數量,兼顧了總體和個體水平;技術水平突出了科技人員的數量和質量;創新能力體現了成果的申報和轉化。并且將相關的政策支持能力融入了指標體系,包括教育經費、R&D經費投入比重和技術研發、應用的鼓勵政策。
二、區域資源安全性評價指標體系
(二)指標體系構建的步驟
區域資源安全性指標體系的構建分三個步驟,首先對資源安全的內涵、資源安全狀態的要素、資源安全研究視角和研究目的進行理論分析,梳理資源安全性結構中各子系統對安全的因果關系,找出影響資源安全的關鍵因素;再對相關期刊論文進行頻度統計,選取使用頻度較高的指標,并遵循科學性、全面性、協調性、層次性、統一性、通用性的原則,初步構建資源安全性評價指標體系;最后在此基礎上,向有關專家咨詢意見,對指標體系進行相應調整,構建了區域資源安全性評價指標體系。
(二)指標體系構成
區域資源安全性評價指標體系由4個層次構成,分別為目標層、準則層、主題層、指標層。其中,目標層是區域資源安全;準則層分為5個,分別為礦產資源安全、經濟資源安全、社會資源安全、生態環境資源安全、技術資源安全;主題層共17個;指標層則由57個指標構成(見下頁表)。
三、區域資源安全體系協調發展度測定
基于資源系統觀的研究視角,為了對資源安全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性進行評價,完善資源安全性評價體系,本文根據赫爾曼?哈肯的協同理論和協調度模型的研究框架,將協調發展度的測定引入資源安全的各子系統協調性評價,豐富了資源安全評價體系。
(一)區域協調發展度的內涵
協調發展度是指系統之間或系統要素之間在發展過程中和諧一致的程度,協調發展度是不斷變化的,本文研究的是區域某一時刻的協調發展度。
區域協調發展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的內容,即區域的協調和在區域協調基礎上的發展。顧培亮(1998)提出,區域協調是指系統協調,目的是為了減少系統運行的負效應,同時提高系統的整體輸出功能和協同效應。張敦福等(2001)提出,區域發展是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社會的共同進步。因此,本文區域協調發展是對區域協調和區域發展的綜合分析,采用區域協調發展度來定量測算。
(二)子系統間協調發展度的測算
子系統間協調發展度的測算分三個步驟,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計算各子系統發展度,用德爾菲法確定各子系統的權重,從而用線性加權法計算區域綜合發展度;然后根據距離協調度模型,確定理想協調狀態,計算區域協調度;最后用非線性加權法計算區域協調發展度。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1.發展度測算。子系統發展度:Ai=wijxij (1)
其中:wij=,λij是根據因子分析法計算的特征值,同時根據因子方差累積貢獻率確定主因子數j,xij為第i個子系統的第j個主因子的得分值。
區域發展度: V=αiAi (2)
其中:αi為各子系統的權重,且滿足αi=1
2.協調度測算。區域協調度:W=()k (3)
其中:k為調節系數,S=
si為各評價變量的實際值與理想值的最大可能距離。
3.協調發展度測算。區域協調發展度:D= (4)
協調發展度 D 的取值范圍是介于0到1之間的,越接近于1,子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作用越好,反之越接近于0,子系統之間越不協調發展。
結論
本文以資源系統觀和協同發展理論為依據,基于資源系統觀的視角,以我國區域為研究范圍,根據因素分析法構建了資源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可以結合不同區域的具體特點進行調增(減),以更好地滿足所在地的資源安全構成。資源安全評價體系引入了區域子系統間的發展協調度測定,豐富了資源安全評價體系的評估框架,為提高資源安全系統和各子系統協調發展提供了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APERC).A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Institute of energy economics,
Japan[EB/OL].http://ieej.or.jp/aperc,2007-08-27.
[2] Auty R M.Natural resources,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resource curs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4):627-634.
[3] 陳毓川.建立我國礦產資源可持續安全供應體系[J].國土資源,2002,(5):5-7.
[4] 谷樹忠,姚予龍.國家資源安全及其系統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6):142-148.
[5] 胡小平.礦產資源供應安全評價[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5,(7):6-8.
[6] 沙景華,崔彬,佘延雙,等.產業經濟與區域經濟分析方法及應用[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
[7] 沈鐳,何賢杰,張新安.我國礦產資源安全戰略研究[J].礦業研究與開發,2004,(5):6-12.
[8] 孫永波,汪云甲.礦產資源安全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研究[J].中國礦業,2005,(4):36-37.
[9] 汪云甲.論我國礦產資源安全問題[J].科技導報,2003,(2):58-61.
[10] 王禮茂.資源安全的影響因素與評估指標[J].自然資源學報,2002,(4):401-407.
[11] 姚予龍,谷樹忠.資源安全機理及其經濟學解釋[J].資源科學,2002,(5):46-50.
[12] 王晶,沙景華,周進生,等.霍邱礦業經濟區產業生態系統適應性評價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4,(9):1-5.
[13] 俞D,沙景華,周進生.安徽省礦業經濟區可持續發展力實證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4,(4):1-6.
[14] 周進生,潘習平,吳青,等.礦業經濟區發展建設情況評價指標體系設計[J].中國礦業,2014,(8):67-70.
[15] 吳青,周進生,潘習平,等.礦業經濟區發展階段劃分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礦業,2014,(9):50-52.
[16] 孫鵬,雷涯鄰.基于因子分析的國際石油合作潛力評價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3):197-201.
[17] 朱晶,付愛華.國內外生態安全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5,(1):278-279.
[18] 趙長城,王洲洋.基于主成分與BP神經網絡的中國能源安全預警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11):241-242.
[19] 陳孝俊.美國石油安全戰略分析及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研究導刊,2012,(3):211-213.
[20] 陳江波,湯杰.我國資源型城市生態安全的防范與調控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8):62-63.
[21] 喬麗,白中科.礦區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金屬礦山,2009,(11):113-118.
Study on regional resource security index system of resource system view perspective
WU Qing1,2,SHA Jing-hua2
(1.Research Center of Geosciences Development,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一、充填采礦法應用現狀
筆者是一名安全評價工作者,主要從事非煤礦山的安全評價工作,因此,從評價角度分析一下充填采礦法在非煤礦山中的應用現狀與前景。
我國礦山充填采礦有著悠久的歷史,僅以1949年以來半個世紀的充填采礦技術的發展情況就可以說明這一點,但我國2000年前應用充填采礦方法的礦山主要為大型礦山,受資源條件限制,大型的、便于開采的礦物資源開采的程度較大,因此,余下不少開采技術條件較差、開采成本高的礦產資源未開采,為多大水礦山。我國金屬礦山大水礦床的地下開采現狀見表1。
從上表中可知,我國部分大水礦床多采用充填采礦法進行開采礦床,以保證地下開采安全,而使用崩落及空場法的安全性較差,必須采取充填法回采礦石,才能確保安全。
近些年,由于礦產品價格節節高升,加之國家政策調整,許多小型礦山進行資源整合,并由有實力的企業進行開采,因此,開采成本相對較高的充填采礦法也逐漸多了起來。目前,筆者接觸的應用充填法開采的礦床主要為地表有湖泊、江河、常年性河流(無法改道)、村莊、公路、風景區等需要保護對象以及深井礦山(礦山地壓突出)。目前,采用充填采礦法進行回采的礦種由原來的金礦、鉬礦擴展到目前的銅礦、鐵礦、銅鋅礦等。
雖然充填采礦法在常規條件下存在工藝復雜、效率較低和成本偏高等缺點,但是,如果因地制宜,方案選擇合理,實際應用得當,科學管理水平較高,人員素質較好,尤其是目前我國實行“安全生產,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的條件下,充填采礦法也將得到廣泛應用。
充填材料分為干式、水砂及膠結充填材料三種。目前,應用最多的充填方法為全尾砂膠結充填,該方法不僅成本低,充填料來源可靠,且充填工藝成熟,為近些年來非煤礦山首選的充填采礦法。筆者接觸的近年來采用充填法的礦山有遼寧金鳳黃金礦業公司、丹東萬寶源鉬礦、山西峨口鐵礦、營口五礦(鐵礦)、西鞍山鐵礦、思山嶺鐵礦等,大多數為全尾砂膠結充填,在地表設充填站,充填料來源為選礦廠產出的尾砂,經與水泥配比后,輸入井下進行充填。
影響充填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充填體強度,目前,在我國實際生產礦山中,用灰量較高,灰砂比多為 1:8~1:10。在國外可見水泥含量低的尾砂膠結充填,灰砂比達1:20~1:30。充填體強度與水泥、砂和水的配比以及養護時間密切相關。膠結充填的濃度對充填體積強度影響較大,濃度較低時,產生嚴重水泥離析,使充分填體強度大為下降。充填濃度超過68~70%時,水泥離析基本消失。而筆者接觸的礦山采用充填法明的充填料濃度在65%以上,多數采用是70%,充填工藝的成熟技術使高濃度的充填料成本大大降低,同時也保證了充填效果。
采場澆底、接頂,其充填砂漿灰砂比為1:4,充填體強度可達到3~4MPa;若回采的礦房,其充填砂漿灰砂比為1:10,充填體強度可達到2MPa;若回采的礦柱,其充填砂漿灰砂比為1:40,充填體強度可達到1MPa左右。
此外,充填體接頂問題也是充填效果的主要因素,目前,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采用二次或多次接頂,以保證充填效果。
充填倍線是明確充填系統是否經濟合理的主要因素,充填倍線N<5~8,尾礦及細砂膠結充填自流輸送,能夠保證高濃度充填料自流要求,目前,大多數礦山的充填倍線能夠保證在5~8之間,但一些大型礦山,由于其開采系統復雜,造成其最大充填倍線大于10以上,必須設置加壓泵進行增壓,增加了充填的成本。因此,對于大型的復雜礦山,應合理的設計充填工藝,確定最合理的充填倍線。
在礦山生產中,充填管道的選擇依賴于礦山采用的充填材料、管路的壓力、料漿對管道的磨損情況、充填能力、系統服務年限等因素,同時管道的額定強度必須在系統提供的最大靜壓頭之內。目前礦山充填管選礦用樹脂管聚氯乙稀管和普通無縫鋼管兩類,以達到節省礦山的基建費用、延長系統使用壽命的目的。
二、充填采礦法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