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09:35: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精神科優質護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精神科患者多存在情感、思維、行為等方面的障礙[1]。在入院后對治療存在抗拒心理,影響治療效果,且容易出現危險行為,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在患者進行對癥治療時,輔以相應的護理干預也必不可少。2016年1~12月,對我院39例精神科患者實施優化護理工作模式,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我院精神科收治的7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排除患有遺傳性精神疾病、合并嚴重器官疾病以及不能配合完成研究的患者。78例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男25例、女14例,年齡(43.74±8.42)歲;疾病類型:精神分裂癥17例,老年癡呆10例,焦慮癥或抑郁癥7例,其他精神疾病5例。觀察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43.82±8.44)歲;疾病類型:精神分裂癥18例,老年癡呆9例,焦慮癥或抑郁癥8例,其他精神疾病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將用藥、飲食以及康復訓練等方面的知識詳細告知患者,做好心理護理和安全護理。觀察組采用優化護理工作模式下的優質護理,具體操作如下: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患者入院當天熱情接待患者及家屬,將醫院環境和主治醫生介紹給患者,減輕患者的陌生感和緊張感,保持親切和藹的態度與其進行溝通,記錄患者的病史、基本情況、性格特點、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等信息,整理成檔案。②加強健康教育。依據患者的實際精神狀況進行個體化的健康教育,使其掌握疾病相關知識,由專業醫生和護士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講座,安排恢復良好的患者分享經驗,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心,提高患者對用藥、飲食及運動的依從性。③心理護理。與家屬溝通,對患者的發病原因、誘因進行掌握,充分鼓勵和支持患者,采取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況,控制刺激源,防止患者出現嚴重焦慮、抑郁、悲觀等不良情緒,減少傷人、自殺等情況的出現。④康復護理。精神疾病患者的病程長,對生活的興趣不大且情感淡漠、自制力較差,護理人員應采取積極的措施改善此種情況。在患者清晨服藥后,組織其聚會,指導其進行游戲、觀看新聞、聊天等活動,實現自我價值。采用以患管患模式,增強患者自我認同感以及恢復自信心。由專業的護士依據患者的病情設計相應的運動計劃,促進患者的恢復。采取一對一心理護理和集體護理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恢復其身心健康,防止發生自殘、外逃以及自殺等不良事件。⑤出院護理。將住院期間的護理服務延伸至社區及家庭中,在患者出院后,通過門診預約、電郵、電話、視頻等溝通渠道的建立,進行護理指導和幫助支持。若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狀況,則指導家屬為患者改善飲食。
1.3評價標準
應用自擬的調查問卷調查兩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采取百分制,90~100分為優,70~89分為良,60~69分為一般,<60分為差。②統計兩組意外事件和投訴的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采用
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見表1.
2.2兩組意外事件和投訴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意外事件1例、占2.56%,無投訴事件發生;對照組發生意外事件7例、占17.95%,投訴事件發生6件、占15.38%。兩組意外事件和投訴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加,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持續增多,不僅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干擾,還增加了家庭以及社會的負擔[2-3]。精神疾病患者單一使用藥物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應結合積極的康復護理,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和生活質量[4-6]。常規護理不具靈活性,不能將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消除,出現意外事件的概率較高,且患者對疾病知識和治療情況不甚了解,配合度不高,會影響治療效果[7]。在優化模式下進行的優質護理可促進精神疾病患者治療效果的提高,其可能與以下幾點因素有關[8]:①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有助于患者治療和護理工作配合度的提高[8];②健康教育可增強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防止病情出現惡化[9];③心理護理可使患者保持愉悅的心情,降低意外事件發生率;④通過康復護理能夠促使患者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提高,積極參與治療和康復鍛煉[10];⑤出院護理可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予以針對性的指導,改善患者的預后。優質護理還能促進精神科患者身體舒適度的提高,減少護患糾紛。
參考文獻
[1]宋文英.優化護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2):38-41.
[2]管琴.優化護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16):147-148.
[3]陳麗香,葉郁蔥,吳輝霞.精神科病房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22):74-75.
[4]孫蕾.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中優質護理服務模式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4,20(19):126.
[5]張改蘭.舒適護理在精神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4,14(8):276.
[6]幸乾玉.精神科應用優質護理服務的臨床效果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19):173-174.
[7]蘇紅梅.精神科病房開展優質護理的難點與效果評價[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4):104-105.
[8]葉曉娟.精神科封閉病房開展優質護理的實踐與成效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8):182-183.
隨著人們對醫療服務質量需求的不斷增長,對護理過程中護理質量要求的日益增加,護理質量成為醫院管理者共同關注的焦點。護理質量對醫療安全、診療技術的發揮及整個醫療行業的聲譽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優質護理服務的構建一直是護理管理者的核心工作。近兩年來,我科在院領導和護理部的支持下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活動,一切以患者為中心,夯實基礎護理,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護理效果。現將有關內容介紹如下。
1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做法
1.1轉變觀念,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 積極組織全科護理人員學習人文理論、整體護理的相關知識,使護士在服務理念上,建立起"心中有患者"的優質護理服務理念,培養護理人員以同情心、愛心、耐心、熱心和責任心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的優質護理服務的強烈意識,促使護理人員轉變理念,由原來的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
1.2提高護士綜合素質,加強人員培訓教育考核 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護士綜合素質,努力學習有關專業的新知識、新信息、新理念。我們針對不同層次護理人員的能力及要求的不同,確定培訓內容,制訂培訓方案,著重突出能力的培養,并提出培訓要求。
1.3提供無縫隙的優質護理服務 實行崗位責任制與護理責任制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實現了人人管床,互為輔助,提供無縫隙的優質護理服務[1]。病區制定了"患者分配表",讓護士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分管的患者,也讓患者能夠知曉自己的分管護士。
1.4制定績效考核和獎懲制度,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 運用績效考核達到科學決策、科學管理的目的,并遵循多勞多得的原則。科室還制定了明細的獎懲條例,充分調動了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1.5遵醫囑采用藥物治療 對于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藥物是減輕或緩解癥狀的關鍵。藥物治療過程中,為了嚴防患者藏藥、保證藥物的有效治療劑量和效果、防止一次服用過量導致中毒,護士在操作中除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外,還要求"發藥到手,送藥到口,咽不下去不能走"的原則。嚴密觀察患者服藥后的舉止表現,如是否到隱蔽處嘔出、藏在口中不下咽、或者偷放入口袋中等。
1.6落實健康教育 對于入院初期的患者,醫護工作人員要做到熱情接待患者,讓患者盡快熟悉環境,消除陌生感。告知患者精神病治療的意義、目的和注意事項等。對于處于重病期的患者,醫護人員不僅要根據規范的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護理和指導,而且要重點做好對患者的說服和勸慰工作。
2成效
2.1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患者滿意度可以客觀地反映醫療服務質量的好壞,是衡量現代醫院質量管理工作的金標準。優質護理工作模式的構建,提高了患者和家屬對疾病及用藥知識的認識,改善了患者對現實生活的適應狀況,使其堅持服藥、維持治療,有效減少疾病的復發和促進疾病的康復。
2.2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和護士的職業價值感 責任護士掌握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全部情況,從日常常規護理工作到所管患者的病情變化、心理、生理及社會支持系統的全面了解; 明確管床職責,使責任護士更細心、慎獨對待工作,有效防止患者跌倒、自傷、走失等意外事故的發生,保證了工作質量,使護患關系更加融洽。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后,責任護士能更多地與患者溝通、交流,在患者問題得到解決的同時,也激發了護士學習的積極性,強化了病患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認同和尊重,加深了護士的職業認同感,形成良性循環。
2.3提升了護理質量 在護理過程中,護士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全員參與質量控制,尤其是護理環節質量控制得到了有效的落實,質量控制從注重終末質量轉變為注重環節質量,由于護理工作得到了患者的認可,各項護理核心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實,有效地提升了護理質量。
2.4強化了精神專科護理 對于精神專科而言,患者及家屬更需要疾病相關健康知識,做好健康教育,讓患者及家屬掌握并且遵從是護士必不可少的護理工作。精神科患者還存在精神殘疾的問題,精神殘疾導致社會及家庭負擔加重,因此,改善患者的社交、生活自理、情緒等問題尤為重要。將健康教育、健康指導、加強康復治療的專科內涵與臨床護理工作融為一體,貫穿整個護理過程,為患者提供周到、體貼的人文護理服務,保障了護理工作的連貫性和整體性。
3體會
3.1杜絕了意外事件的發生 護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是引發醫療護理糾紛的隱患,精神患者在幻覺、妄想的支配下,易出現沖動傷人現象,這些臨床特點決定了精神科護理工作為高風險專業,極易引起醫療護理糾紛。通過對患者的無縫隙管理及健康教育的落實,杜絕了意外事件的發生,使患者及家屬了解到了更多的精神科知識。從患者入院的接待,物品的管理,到出院時護士協助辦理出院手續,做出院指導,自始至終體現了優質護理服務。
3.2加強了競爭意識 由于制定了各種管理制度和考核標準,并納入激勵機制,每位護士都感到自己在整體護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了護士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了護士的責任心,體現了護士的職業價值。
3.3對今后發展的建議 目前,患者出院后由于受到多種負性因素的影響,單純的生物學治療對于患者在恢復社會功能、降低復發率、提高再就業等方面的效果相對較差,精神衛生資源相對不足[2]。建議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加強深化護理改革,多從患者角度出發,豐富人性化服務內涵,增加服務意識,提高服務品質,加強精神衛生人力及財力的投入。
護理學是一門人性的科學,是一種情感的體現,是一種專業性的關懷。良好的關懷照護會直接影響病人對護士的感知。在護理過程中落實人文關懷中新時期,新形勢下的要求,也是維護服務對象切身利益的需要,并通過服務理念更新,服務水平提升,服務環境改善,服務責任落實等途徑將人文關懷落實到實處。善于應用科學護理理念與患者溝通,給予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把護理真正落實在患者身上,使患者受益,是提高基礎護理工作滿意度的重要措施。優質護理服務不僅是要為患者提供基礎護理,滿足患者的生活需求,更是要加強專科護理,心理人文關懷,促進患康復,提升優質護理服務滿意度。
1.做好病人入院時的安全檢查工作 精神科護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保證病人有人身安全。由于精神病人受精神癥狀的控制和支配,往往產生自傷,傷人行為,因此,安全檢查工作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為了防止病人將危險物品(如刀,剪,玻璃器,等金屬器械,繩帶,火種等帶入病房,病人入院時都要更衣,同時做好“安全檢查”工作。但有些病人和家屬不能理解,此時,護士就要耐心向病人及家屬解釋帶入這些物品則由護士專人保管,病人需要時為其提供。
2.做好入院介紹讓病人盡快適應環境 對精神病人進行入院介紹,告知病房主任,主管醫生,護士,責任護士,作息時間和病房的管理制度等。這些工作看似容易,但做起來比較困難,但是我們的護士都會想盡辦法進行多次講解,加深病人的印象,對那些自知力缺乏,否認有病,不安心住院及首次住院的患者,護士則需要耐心的告知,消除患者對陌生環境的緊張焦慮,讓病人盡快適應住院環境。
3.營造溫馨的住院環境 提升醫院設施人性化水準,營造溫馨,便捷,舒適,安全的住院環境。精神病人住院時間較長,有的幾個月甚至幾年,為病人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家庭環境,對病人病情康復及出院回歸社會非常重要。病房的采光通風好,病人的睡房有單間,和小房間。衛生間和浴室是單人使用,這樣更貼近人性,更貼近生活,也是保護了病人的隱私。病人睡房分輕重病房,將新入院或較躁動的病人與病情穩定安靜的病人分開安置,這樣既可減少互相干擾,又方便管理。輕癥病室內每張病床都配置有一個床頭柜,供病人放置衣物,24h熱水供應,使患者及時進行衛生處置。每個病區配置工娛活動室,供病人打撲克,下象棋,看電視機等娛樂活動,豐富病人的住院生活。方便,實用,舒適的住院環境,讓病人有像家一樣的感覺,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室內布置合理化,地面埔設光亮的瓷磚,清潔工每天隨臟隨清潔,全天地面保持潔凈明亮,讓病人感到心情舒暢。病床每天清潔擦拭,更換床單,為患者提供整潔的病床環境。所有這些細節服務,為患者的疾病康復提供了基礎。
4.提供特色護理服務 為了給病人提供滿意的服務,開展特色服務,提倡親情服務, 服務。如微波爐幫助熱病人家屬帶來的飯菜,有的病人很久沒有家屬來探試,工作人員主動打電話聯系家屬。護理人員接觸患者時尤其要始終保持態度親和,主動介紹,消除其緊張情緒,操作時動作輕柔,運用無痛技術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同時護理人員要不斷學習提高操作水平。
5.把工休座談會當作拉近護患距離的橋梁 工休座談會是醫、護、患三者相互溝通的紐帶。每周三早上,由科主任,護士長親自主持,邀請住院病人及其陪護一起參與。“座談”內容主要包括:住院期間的安全知識,康復期病人的心理干預,病人的意見及建議的收集和回復,與病人交談溝通等。醫護人員與病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醫護人員真誠對待患者,不斷提高醫護人員的信譽,護士要言行一致,盡量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但不可隨便答應辦不到的事或任意哄騙患者。給病人許諾應兌現,做不到的事應給予解釋,給患者一個明確的答復,以取得患者的諒解、依賴、和支持。
6.提高健康教育質量 通過口頭教育,書面指導,建立健康宣傳櫥窗,召開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多層次地普及人文知識,豐富護理知識內涵,這樣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自我調理措施。在出院之前,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有關精神科的護理知識和出院的注意事項,禁忌癥。做好出院指導,向他們介紹藥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堅持服藥是預防復發的重要手段。并強調藥物要專人保管,按醫囑服藥,督促患者定期復診,勞逸結合,按時休息,并建立電話回訪,更體現出“以病人為中心”的理會,方便患者復診,提高出院后的自我護理能力,隨時電話咨詢,及時診治,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在其出院后關注其健康,延續了住院服務,使其感受到醫院的優質服務,增強了患者院外自護能力和保健意識,達到了健康教育的目的,增進了患者的康復轉歸。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442-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良好的醫護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樣的形勢下,護理工作也就勢必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精神科不同于醫院里的其他科室,護理工作在其運作過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所以他對護理工作的要求更加的嚴格,優質護理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但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優質護理工作的作用究竟有哪些?筆者將主要從患者、家屬和護理人員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1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能更好地滿足患者需要
第一,精神科的病人一般都是病情不穩,對自己的病情沒有正確的認知,無法正常認識和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樣一個病患群體,在日常的護理過程中,需要我們二十四小時的看護;第二,在優質服務的病房里,病人日常的身體清潔、日常飲食等方面都由護理人員來完成,他們一般都是在各方面的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對病人進行護理,能夠保證病人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飲食上都是以最健康的方式生活;第三,優質護理服務還要求護理人員在日常的護理過程中加強對病人的健康教育,讓病人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的病情并且積極主動的接受和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手段和措施;第四,對于精神科的病人來說,長期的處于醫院這樣的陌生環境里,遠離家人的陪伴和關心,易產生不安全感。在優質護理工作中,除了要提供更加安全和專業的基礎護理服務外,還要求他們積極的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和患者建立和諧、信任的關系,使醫護工作能夠順利的進行外,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對于安全的顧慮,這都將有助于病人病情的恢復[1]。
2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能夠為精神科患者家屬帶來很大的利益
從對優質護理滿意度的調查結果來看,患者家屬對優質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較高。以往,家屬一般通過自聘護工的方式選擇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照看,遇有問題隨時更換護理人員。這樣,不僅不能使患者得到更加專業、安全的護理服務,同時,頻繁的更換護理不能使患者得到整體連續的護理,也不利于病人病情的恢復,相反,優質的護理服務中,護理人員都是經過專門訓練,有著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以最專業、最安全的方式進行護理工作。此外,護理過程中,遇到問題能夠主動的與家屬進行溝通,使家屬能夠隨時隨地的了解病人的病情;提供連續的護理,能夠全面的掌握病人的病情發展,隨時對醫護方案進行調整,使患者得到優質的護理,使家屬能夠放心的將病人交給護理人員,節約家屬的時間和精力。
3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提高了護士的滿意度
實行優質護理服務,使護士工作的對象固定化,對患者的情況了如指掌,服務到位了,溝通交流暢通了,患者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當然性的提高了,這就激發了護士的積極性,促使他們更加細致認真的進行護理工作,促使護理工作整體質量的提高[2]。
4開展優質的護理服務,可以提高整體護理質量
優質護理服務是護理工作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從工作模式上看,舊的護理模式中,護士的工作大都是分工負責,流水化作業,這種模式下護理人員不能從整體上掌握病人的病情,不能發現病人小的病情的變化,不能充分了解病人的意愿和情感,不能對其進行全面的護理,不利于病人病情的恢復和治療;而優質護理模式能夠使患者獲得整體、連續、安全的護理,使護理人員能夠全面的掌握病人的病情,從而提高護理工作的整體質量[3]。從工作內容上看,優質護理服務,不僅要求護理人員經過專業的訓練,有過硬扎實的護理能力和技能,還要求他們將專業的知識和人文素養結合起來,在護理工作中能夠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與患者建立和諧、信任的關系,使患者從心理及生理上接受和配合治療,從整體上提高醫護質量。從工作形態上看,傳統模式下,護理人員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差,通常遵循的是一種更被動的工作形態,而優質的護理服務能夠有效地激發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從被動到主動,從主動到感動,打造現代化的人。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優質的護理服務,無論是從患者及家屬的角度,還是從護理工作的發展角度,無疑都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它可以顯著的降低醫療風險,提高護理質量,改善醫患關系。它通過專業、安全的護理知識和技能幫助患者恢復健康;還通過注重人文素質的提高,積極的關心、照顧病人,加強與病人的溝通和交流,與病人建立和諧、信任的關系,使病人放下心里的顧慮主動的配合治療,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病人恢復健康。一系列的優質護理服務使家屬能放心的將病人交給護理人員,節約他們的時間和精力,讓家屬從整體上認可優質護理服務的優越性。相應的,護理人員也通過患者的滿意、家屬的支持及護理質量的提高感受自身的價值,從而更加努力的完善自己,自主推動護理事業整體質量的總體提高。
參考文獻
通訊作者:李彩君,女,本科,副主任護師
谷凌云 李彩君 徐彬
摘要目的:探討精神科封閉病房開展優質護理的實踐方法與效果。方法:在精神科各個病區開展有專科特色的優質護理,加大人力資源配置,改變原有的護理工作模式,公示并落實分級護理、基礎護理服務項目及標準,加強對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的健康宣教,開展特色服務,突出精神科護理安全措施的落實。結果:提高了精神科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減少了護理文書的書寫時間,增加了直接護理時間;降低了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開展優質護理對全面提升精神科護理質量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 精神科;優質護理;過程管理;護理質量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41
Practice and effect of carry out high-quality nursing in the closed psychiatric ward
GU Ling-yun, LI Cai-jun,XU Bin(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Huai′an city Jiangsu province,Huai′an223001)
AbstractObjetive:To explore carry out high-quality nursing practice and effect in the closed psychiatric ward.Methods:Carried out specialized subject characteristic of high-quality nursing in every psychiatric ward, increase the configur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changing the mode of nursing work, publicize and implement grading nursing, basic nursing services and standards, strengthen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mental patients in rehabilitation period, to carry out the characteristic service, highligh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sychiatric nursing safety measures. Results:Improved the quality of psychiatric nursing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reduced the writing time of nursing documents, increased the direct nursing time,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psychiatric nursing adverse event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To carry out high-quality nursing for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sychiatric nursing has a positive role.
Key wordsPsychiatry;High-quality nursing;Process management;Quality of nursing
護理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醫院的聲譽,關系到患者的康復進程,是醫院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1]。精神病患者由于在思維、情感、意志行為方面存在異常,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尤其在醫學領域,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是當今各家醫院所倡導的文化理念[2]。按照衛生部關于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相關文件要求,我院精神科各病區自2011年1月起全面開展優質護理,取得了明顯成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隨機抽取優質護理開展前12個月(2009年12月~2010年11月)住院的280例患者為實施前組,男146例,女134例。年齡20~70歲,中位數年齡47.3歲。將優質護理開展后12個月(2010年12月~2011年11月)住院的360例患者為實施后組,男196例,女164例。年齡18~82歲,中位數年齡58.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精神科封閉病房優質護理的實施
1.2.1.1統一思想,營造氛圍根據衛生部相關文件精神,制訂了我院精神科優質護理工作計劃,各個病房成立由科主任、護士長及護理骨干組成的優質護理工作領導小組,制訂精神科優質護理實施方案,各科室認真組織學習、討論、分析,確保病房每一位工作人員明確優質護理的工作目標,保證每一項工作順利開展。
1.2.1.2完善護理人力資源配備,實施小組責任包干制精神科各個病房均增加了護士人數,結合專科醫院的特點,保證A類病房床護比大于1:0.4,B,C類病房床護比大于1:0.35。所有住院患者實行無陪護管理模式,Ⅰ級護理病房床位12張,設責任組長1名,責任護士1名,輔助崗位1名。Ⅱ級護理病房床位48張,設責任組長1名,責任護士6名,輔助崗位2名。白班設辦公室護士1名,除辦公室護士外,其余所有護士均負責一定床位數的患者,并輪轉夜班[3,4]。各個病區都能根據每天的實際工作情況,在早晨6:00~9:00、16:00~17:00及洗澡、開飯、帶檢查、節假日等重點時間段增加人手,實行彈性排班,確保重點時間段的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
1.2.1.3簡化護理文件書寫精神科各個病區全面實施表格式護理文書,包括精神科監護記錄單、保護約束患者巡視記錄單、健康教育實施記錄單、跌倒患者評估表、護理記錄單等,簡化了護理交班本的書寫內容,取消了部分不必要的護理文書,使護士有更多時間為患者提供直接護理服務。
1.2.1.4實施績效改革落實對各級護士的績效考核,將每一位護士的護理工作數量、質量、患者滿意度、護理工作難度、技術含量、“三基”考核成績等作為衡量指標,并與個人的獎金分配和晉升評優掛鉤,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夜班費,實行了責任組長津貼,有效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1.2.1.5利用短信平臺,架起患者與家屬溝通的橋梁精神科是無家屬陪護的封閉病房,為了使家屬能及時了解患者住院期間的病情、治療等各方面情況,我們更新服務理念,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所有病房要求床位護士在患者入院的一周內至少給家屬發一次短信,以后每個月發一次,病情需要隨時發。
1.2.1.6延伸護理服務,開展電話回訪精神病是一種容易復發的慢性病,患者出院后仍要服藥治療,而很多患者及家屬均不能嚴格按醫師要求按時按量服藥、定期門診復查,這是造成患者反復多次住院的重要原因。優質護理開展后,我們對所有精神科出院患者在出院后15 d、1個月、2個月、3個月分別進行1次電話隨訪,及時了解患者服藥、病情等情況,并對其家庭護理提供幫助與指導,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1.2.1.7通過健康教育路徑,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精神病患者往往不承認自己有病,拒絕或不配合治療,為治療措施的落實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精神科各病區將健康宣教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建立了精神科健康教育實施單,列出了從患者入院、住院期間到出院前具體的宣教內容。各病區還將一些重點宣教內容做成展板張貼在病員活動室的墻上,便于病員隨時閱讀,強化記憶。
1.2.1.8每天篩選重點患者,保證其住院安全優質護理要求每一位責任護士熟練掌握自己分管患者的病情,加強與其交流、溝通,隨時了解患者的思想動態及病情變化,并將有嚴重消極、沖動、逃跑、藏藥、軀體疾病的患者作為安全護理的重點對象登記在專門的記錄本上,要求班班交按,便于各班護士及時了解、嚴加防范。
1.2.1.9尋找差距,不斷改進我們通過滿意度調查的方式及時了解患者意見,不斷改進我們的工作,因為精神科是封閉病房,精神病患者在認知上存在一定問題,這就造成了很多人認為精神病患者講的話不可信,我們的部分工作人員便以此為借口,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及服務態度,造成患者對護理服務不滿意。優質護理開展以來,精神科病區護士長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對一些恢復期或出院前的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從中了解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意見及建議,以便不斷改進,同時對護理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監督和制約作用。
1.3評價指標采用隨機抽查的辦法,對4個精神科封閉病房在優質護理開展前后1年時間的患者滿意度、護理質量指標、護理工作時間、護理不良事件進行統計。
1.4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優質護理開展前后各項護理質量指標及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表1)
2.2優質護理開展前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表2)
2.3優質護理開展前后護理執行時間比較(表3)
3討論
3.1開展優質護理,提高了精神科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表1顯示,優質護理開展后,精神科各項護理質量指標及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傳統的護理工作模式普遍存在“重技術、輕基礎;重醫療、輕護理”的工作狀況,缺乏對患者身心的全面關注。優質護理開展后,實行小組責任制包干,提高了床護比,實行彈性排班,高年資與低年資護士相配合,明確了分工和職責,實現了優勢互補,使護理質量得到了持續改進,順應了護理工作的需要,讓患者感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5],每個患者有了“我的責任護士”[6],護士主動深入病房,加強與護患溝通,隨時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思想變化,及時為其解決問題,解除思想顧慮,加強疾病知識宣教,患者及家屬的需求充分得到滿足,滿意度必然不斷提升[7,8]。
3.2開展優質護理,降低了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優質護理要求護士運用護理程序,每天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熟練掌握病情,及時了解患者的身心狀況。護士深入病房,護士長每日查房,準確篩選精神科護理安全重點患者,進行嚴格的班班交接,落實各項護理風險防范措施,為患者提供科學系統的整體護理,有效地保障了護理安全。表2顯示,優質護理的開展有效地減少了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3開展優質護理,增加了直接護理時間優質護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行政后勤的大力支持。(1)優質護理開展后,臨床一線護理人員服務于患者,行政后勤工作人員服務于臨床一線,各項請領物資實行下收下送,護士不再需要跑進跑出干一些與護理無關的工作。(2)簡化護理文件書寫,取消了一些重復的觀察、記錄內容,縮短了間接護理時間。(3)配備護理車,將護士站前移,減少了護士來回奔波的時間。表3顯示,優質護理的開展有效地增加了護士的直接護理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優質護理是提高護理技術水平及服務質量的有效途徑,是加強護理管理、促進醫患和諧的切入點,各級護理管理人員要結合專科醫院特點,研究與思考各項改革的可行性、合理性、科學性,扎實穩步推進,真正做到讓患者滿意,讓醫院滿意,讓社會滿意。
參考文獻
[1]劉夢,任珍,包志英.優化護理文化,創建護理品牌[J].醫院院長論壇,2009,9(5):47-49.
[2]傅臻,張蓉華.扁平化責任制護理在婦科優質護理實踐中的成效[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7):598-599.
[3]李琳鳳.我國護理人員分層次使用的實施現狀[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3):196-197.
[4]吳金鳳,誠惠萍,霍孝蓉,等.對江蘇省40家醫院護理工作時間分配的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1):2-4.
[5]岳麗清,李映蘭,高紅梅,等.我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的初步實踐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5):314-316.
[6]王建榮,皮紅英,馬燕蘭,等.我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的實踐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9):609-611.
[7]黃慧根,陳凌,黃紅友,等.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試點的做法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5):310-311.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6(a)-0157-02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人們對醫療護理需求的不斷提升,對護理服務的內涵建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0年,衛生部倡導開展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旨在夯實基礎護理,改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優質、滿意的護理服務[1]。近年來,本科根據精神疾病專科及其患者的特點,通過樹立優質護理服務理念,優化護理模式,強化基礎護理,加強健康宣教,建立績效考核機制等建設措施,取得了較好的實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科于2011年1月正式將優質護理服務引入精神科護理工作中,現將未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之前2010年1~12月713例住院患者設為對照組,其中,男性486例,女性227例;年齡16~72歲,平均(43.5±9.3)歲。將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之后2011年1~12月825例住院患者設為觀察組,其中,男性554例,女性271例;年齡14~71歲,平均(43.3±9.5)歲。兩組患者病種均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焦慮癥、情感障礙、強迫癥、躁狂癥、恐懼癥等為主,研究期間科室病床數、護理人員等均未出現變化。本研究經醫院批準同意,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分布、病種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組間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予以疾病相應的常規護理措施。
1.2.2 觀察組 在疾病相應的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給予系統的優質護理服務[2-3]。(1)樹立優質護理服務理念:通過深入開展學習衛生部“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內容,領會護理學科的內涵及實質,并結合身邊榜樣的宣傳,轉變理念,提高認識,倡導在護理工作中彰顯愛心、理解和包容。(2)優化護理服務模式,拓展服務內涵:由功能制護理向責任制整體護理轉變,制訂優質護理服務實施方案及質量控制標準。對現有護理人員實行分層級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實行彈性排班,落實責任護士負責制,全方位護理,人性化護理、專業化護理及全程無縫隙服務等,增強護士責任感,開展走動式查房服務,鼓勵護士與患者及家屬交流溝通,以促進其信任。(3)夯實基礎護理:進一步完善基礎護理措施,細化相關護理服務流程。在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下,依據病種的不同提供相應的無縫隙基礎護理服務,使基礎護理得到持續的保障。在護理過程中,對潛在的風險因素予以評估,及時予以干預,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4)開展健康教育,重視心理護理,提高患者的生活技能:根據不同病種患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選取健康教育內容和生活技能方案,搭建精神科患者和護理人員的健康交流平臺,促進醫生、護士以及患者之間的理解和交流,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程度,進一步增強護患關系。(5)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完善病區基本設施,創建清新、舒適、溫馨的診療環境,以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復。(6)以崗位管理為切入點,建立公平、公正的績效考核體系,落實獎懲措施:逐步建立起比較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方案,以按勞分配、優績優酬為基本原則,以量化指標作為獎懲的統一標準,充分調動護士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1.3 評價內容
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滿分均為100分,主要內容包括:(1)護理質量評分,包括基礎護理、病房管理、感染控制、護理安全等;(2)健康知識知曉率;(3)患者及家屬滿意度。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護理工作質量比較如表1所示,可見除健康知識知曉率外,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包括基礎護理、病房管理、感染控制、護理安全評分,以及患者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精神科護理的目的在于通過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治療、緩解或控制患者的精神障礙,以期提升患者的精神狀態達到最佳境界。綜合文獻[4-6]研究結果并結合臨床護理工作實踐,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客觀問題主要體現在:(1)患者意識狀態不穩定,護理風險因素多,患者可控性較差;(2)護士缺乏工作熱情和責任心;(3)護理人力資源不足,基礎護理質量不高;(4)醫院管理層面對護理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5)健康教育效果差;(6)后勤保障系統未完善;(7)績效考核主要傾向經濟效益和工作量,但在工作風險、技術性層面上傾斜不足。因此,提高精神科護理工作質量,應從上述方向著手完善。
國家衛生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不僅僅是護理行業內部的一場運動,也是優化醫院服務、加強內部管理、改善患者體驗的切入點。盡管精神科護理工作有其特殊性,迥異于綜合性醫院的其他專業科室,但“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同樣適用于其護理工作[7-8]。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在病種相應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予以優質護理服務,主要體現在通過樹立優質護理服務理念,進而優化護理服務模式,拓展服務內涵;在夯實基礎護理的同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重視心理護理,提高患者的生活技能,同時加強了科室環境優化,提高了后勤保障的力度;以崗位管理為切入點,建立起比較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方案,充分調動了護士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包括基礎護理、病房管理、感染控制、護理安全評分,以及患者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通過實施優質護理服務不僅提高了綜合護理工作質量,也進一步融洽了護患關系,滿足了患者及其家屬個體化的護理需求,這與相關文獻[9-10]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服務在精神科的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體現在提高了綜合護理工作質量,包括基礎護理、病房管理、感染控制、護理安全評分,患者及家屬滿意度也得以提高。優質護理服務對提高精神科的護理工作質量和患者滿意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是值得開拓的一種護理方式。
[參考文獻]
[1] 馬曉偉. 轉變模式求真務實,推進“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深入發展[J]. 中國護理管理,2010,10(12):5-8.
[2] 葉琳,李曉雯,王芳. 優質護理服務在產科臨床工作中的應用[J]. 中國民康醫學,2010,22(18):2379-2381.
[3] 劉燕,孫華賓. 成組護理在優質護理服務病房中的應用[J]. 全科護理,2011,9(14):1285-1286.
[4] 王建榮,皮紅英,馬燕蘭,等. 新形勢下醫院優質護理服務體系的構建及其實踐[J]. 護理雜志,2010,27(8):1201-1202.
[5] 黃葉莉. “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探索與實踐[J]. 護理雜志,2010,27(8):1208-1209.
[6] 金躍玲. 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實踐探討[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8(4):590-592.
[7] 龔美芳,陸群峰,王靜,等. 扁平化責任包干制護理工作模式在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中的應用[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5):3055-3057.
[8] 胡芬,朱小平,程曉琳,等. 醫護人員對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重要性認知情況的調查[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11):1282-1284.
【中圖分類號】R47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8-0269-01
1實施方法
從我科今年成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試點病區以來,針對如 何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全科利用上班及休息時間進行了多次討論。宣傳動員工作召開“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動員大會,組織醫護人員認真學習相關文件及活動方案,改變觀念,調動全體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增強主動參與意識,確保活動取得成效。制定培訓計劃科室結合本科室的特色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包括基礎護理操作、專科護理、溝通技巧、心理護理等各方面。培訓由專人負責,并定期進行考核。
2優質護理在精神科護理中的重要性
對優質護理服務內涵理解,長期以來,由于“特殊行業”的影響,在面對機遇 與挑戰并存的嶄新世紀,護理服務必須適應時代的需要,不斷完善工作體系,強化基礎護理及專科技能,提高優質護理的質量和水平,逐步實踐,制定切實可行的基礎護理工作時間表,提升護理質量,護理服務更加規范,讓我們的護理隊伍從點點滴滴開始發生變化。從而使護理服務從被動逐步轉變到主動。能夠基本做到主動換位、主動察覺、主動溝通、主動介入、 主動關懷。患者來有迎聲、見面有稱呼聲、問有答聲、答有笑聲、操作前有解釋聲、操作中有問候聲、操作失誤有道歉聲、操作完畢有應答聲、節日到來有祝賀聲、患者出院有送行聲。
而在開展“優質護理”工作中深深感 到白衣天使不僅僅是為患者做好治療,更要在生活上關愛病人,視病人為親人。只有做好優質護理服務,才能減輕病人家屬的后顧之憂。 科室在創建優質護理服務工作中每個護士工作牌上都明顯的標示了責任護士的名字,以便病人可以得到最及時的護理。有一對加強班,每天早上 7:30 我們微笑著來到病房做 晨間護理,為患者帶來真摯的問候,保持病房整潔,并為病人掃床、更換床單被套整理病房及危險物品檢查等。為患者剪指甲,對生活能自理的病人,我們做得更多的是健康教育,從入院直到出院,護士們始終和患者進行溫馨的交流,認真傾聽他們的訴說。對病情重且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做口腔護理、會陰護理。對生活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病人,我們協助他們定時翻身、拍背、加強肢體功能鍛煉,認真講解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取得患者配合。由過去的側重于治療性護理,轉變成加強基礎護理。雖然每天工作很辛苦,但當看著患者舒適地躺在整潔的病床上,大家一天的勞累全部煙消云散了。 我們盡力做好優質護理服務鏈:心中有病人――能夠想到,目中有病人――能夠看到,耳邊有病人――能夠聽到,手中有病人――能夠做到,身邊有病人――始終臨在,健康教育圍繞病人――能夠說到做到。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變“病人 要我做”為“我為病人做”,做到及時、到位、專業、規范、安全、 舒適的護理。體現了“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誠心和熱心”的 服務理念。我們把這“六顆心”應用到工作中,用我的“六心”服務于每一位患者,讓他們感受到在醫院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樣溫馨溫暖,我們就是他們的家人和朋友,我們會真誠的與他們交流溝通。一個美麗的微笑,一句簡單的問候都會讓他們心里暖暖的,無論是對患者還是家屬,我都微笑相待,真誠以待,構建一個和諧的科室氛圍就是我 們提供優質服務的基礎。9 月為我們實行了彈性排班。大家分工合作,明確崗位職責,全科護理人員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全面有效地提升了護理服務質量,為病人提供創新、人性化服務,得到了病人的稱贊。我們還不斷改進服務流程,實現了生活護理到位、治療護理安全。進一步深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將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活動持之以恒地開展好,讓患者真正得到實惠,取得讓社會滿意的效果。 護士的工作是普通而平凡的,這里沒有鮮花,這里也沒有掌聲, 要得到病人的認可,社會的承認,優質護理活動勢在必行,而這項活 動的有效性則依靠每一名護士來保證。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一個 群體的力量是巨大的,工作每天都在做,工作做好則靠每一名護士姐 妹的努力,工作做細也要靠大家的眾志成城,只要我們每名護士姐妹 們都在真誠的付出,都在用真心為病人解除病痛的折磨,都用好了那 把鑰匙。我們的價值實現,病人、社會對我們的認可都將會實現,病人對我們的滿意度和以前比也得到很大提高。這就是對我們工作的一 種肯定和鼓舞,我們會覺得自己努力工作是值得的、有意義的 !
3效果
通過開展“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這樣的活動,患者得到了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在落實基礎護理過程中,護士通過與患者溝通,能夠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況,及時為患者解決問題,使患者的滿意度提高.而且護士的整體素質也得到了提高,主動服務意識得到提升,責任感增強,服務理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使得護患關系和諧,降低了護理缺陷的發生率,并發癥的發生減少,促進了護理質量的全面提高。
4體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人們對護理質量和服務都有了越來越高的期望。因此,以“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為主題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的實施,真正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醫學|教育網整理,有效的提高了護理質量,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滿意的護理服務,促進醫患和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護理團隊是一個相互協作的團體,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明確了各級護士的工作職責,細化了基礎護理流程,護理人員增強了主動服務意識,護理服務質量不斷改進,最大限度滿足了患者的需求,融洽了護患關系,贏得了患者信賴,真正做到護理工作服務于民。
參考文獻
精神病人在意識,認知,情感和意志行為活動等方面出現病態表現,導致病人的社會功能和個人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損害,有的病人在病態行為支配下出現傷人,毀物行為,因此,精神病人住院大多數都是無陪護,由于疾病的影響,有些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他們的吃、喝、拉撒等都由護理人員為病人提供,所以,對從事精神科護理專業的護士要求更嚴,服務更細,語言更真,行為更美,在工作實踐中要注重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心理素質。
1有強烈的為病人服務的意愿和責任感
基礎護理是臨床各項護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滿足患者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重要途徑,高質量的基礎護理不僅需要護士具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責任心,還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禮儀,禮貌,人文科學知識等。因此,作為一名精神科護士一定要轉變服務理念,護士不再機械地執行醫囑,而是通過觀察,交流,評估病人的身心狀況,了解病人的各種需求,為病人提供連續,全程的護理服務,從而提高精神病人住院生活質量。從職業特點來看,感知他人情緒,理解并產生同情心,成為一個善解,善待精神病人的人,無疑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基本要素。
2慎獨精神
精神科護理工作獨立性很強,對病人負有維護病人安全的責任,但護理工作同時具有連續性和具體性,因此,精神科護士要有安全護理意識。安全護理是精神疾病護理中最重要的環節,患者在思維紊亂,心理狀態失常情況下,失去理智,常常會出現各種可預測和不可預測的突發事件,隨時可能發生,精神科護士必須有效提高應急和應變能力,主動,迅速,高效有序應對可能發生的事件,提高護理服務水平。精神病人多數因精神癥狀和缺乏自知力而不能主動配合治療,因此護士要嚴格執行各項查對制度和各項工作流程。做到在各種環境氛圍中同一標準,盡心盡力地完成每個病人的護理工作,真正體會精神科護士的慎獨精神。
3尊重自身價值,運用自然影響力
品管圈為持續質量改善小組,指由工作性質相同或接近的基層成員自愿以小組形式組織起來,通過定期的活動由圈員主動提出、討論并解決與工作成效有關的各種問題[1]。為了認真貫徹落實2010年全國護理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改進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使護理工作真正落實到實處,我科在"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中應用品管圈活動,對住院精神病患者壓瘡的發生采取預防干預措施,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所有精神病患者 417例為研究組,年齡16~65(35.81±13.16)歲,其中分裂癥301例(72.18%)、心境障礙躁狂發作59例(14.15%)、心境障礙抑郁發作36例(8.63%)、其他21例(5.04%);以前1年同期收治的395例在我科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年齡16~67(35.84±13.11)歲,其中分裂癥285例(72.14%)、心境障礙躁狂發作56例(14.18%)、心境障礙抑郁發作34例(8.61%)、其他20例(5.06%)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精神病的診斷標準。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種類和住院時間等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1.2.1 更新護理理念 組織全科護士認真學習2010年衛生部的有關文件,改善護理理念,提高護理質量,為患者提供"安全、優質、滿意"的護理服務,同時對全科護理人員進行品管圈(QCC)理論培訓,掌握和了解QCC的工作方法(PDCA流程),使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間能更好的適應周圍環境,恢復自理生活能力、減少復發率和致殘率。
1.2.2成立品管圈活動組 全科人員均為品管圈小組成員,設定圈名為"倍愛圈",圈徽為兩只鴿子守護一支橄欖枝,象征患者被加倍的關愛和溫馨。組長由優質護理小組長擔任,輔導員由護士長擔任,活動1次/w,活動主題為"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壓瘡發生率"。
1.2.3住院精神病患者壓瘡發生率的原因分析 運用頭腦風暴,按照"品管圈"PDCA 程序,對壓瘡情況進行分析與討論,找出壓瘡發生的主要原因。①護理人員自身因素:對臥床患者的護理不夠重視,業務知識不夠扎實,壓瘡知識欠缺,操作不規范,工作不主動,交接班不認真,預見性差;②患者的因素:患者興奮躁動不合作,木僵患者不言不語無法交流,抑郁患者不吃不喝不動,使患者仰臥于床、大小便解于床上,衣物及床單位潮濕,有碎屑異物等;③病床床單位不平整,軟硬度不當;④管理因素:上報制度未落實,對新護士、低年資護士的業務培訓不到位。
1.2.4制定品管圈活動實施措施 ①組織學習壓瘡預防知識,由護士長講課并對各組員實行理論知識和技術操作考核;②制定各班職責及獎罰制度,強化護士責任心,新護士、低年資護士由高年資帶教,并進行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針對患者病情制定壓瘡預防措施;③護理:精神病患者因沖動傷人毀物而被約束于床,護理人員應定期為其翻身,翻身時由2名以上護士同時協作,先將患者一側上下肢同時松開,然后將患者向對側側臥再進行約束,約束時注意方式方法,不可生拉硬拽,避免皮膚損傷,;對于木僵、抑郁不言不語不動的患者,翻身前評估患者的合作程度,是否需要約束,將其側臥時雙上肢屈肘,一側放枕邊,另一側放胸前,一側下肢伸直,另一側下肢微曲,將患者肢體置于功能位;翻身后在患者胸前、背部及兩膝、兩踝之間放置枕頭;仰臥與側臥交替進行每隔2h翻身一次,床尾置翻身卡,每次翻身后記錄翻身時間、臥位并簽名同時做好床邊交接班工作;④皮膚護理:患者入院時進行全身皮膚檢查,記錄皮膚破損情況,評估可能發生壓瘡的潛在因素,根據評估結果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或治療方案,積極預防和治療壓瘡,同時建立壓瘡記錄卡,每天記錄壓瘡情況,以便于圈內成員每天觀察皮膚變化,動態皮膚評估;對于臥床患者酌情使用預防壓瘡輔料, 局部受壓處皮膚使用透明貼或減壓貼保護[2],預防壓瘡發生和治療壓瘡;⑤調整病床的軟硬度,在木板床的基礎上增加棕葉床墊,定時為患者接尿或將尿壺放于患者會陰處5~10min并及時傾倒,每班查看患者是否解大小便于身上,衣物及床單位是否潮濕,有無碎屑異物等,及時更換衣物和床單,清理大小便及異物,保持患者皮膚的清潔和床單位的平整、干燥;⑥全身營養支持,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3],根據患者的進食情況,喂以牛奶、肉湯、蛋湯、面條等或遵醫囑給予靜脈補充營養,增強患者抵抗力。⑦建立壓瘡上報管理制度,每周開圈會時,進行壓瘡效果評價,分析壓瘡發生的時間、原因及壓瘡進展情況,強化各項壓瘡護理措施,同時上報護理部,由組長每天監管品管圈活動小組成員是否嚴格執行干預措施。
1.2.5實施及質控 ①品管圈圈員嚴格執行制定壓瘡預防及治療的干預計劃,每周組織召開品管圈活動會議,報告一段時期內壓瘡管理進展及壓瘡發生情況,并及時調整干預措施,降低壓瘡發生率;②在護士長的指導下,由組長帶隊檢查圈員執行壓瘡干預情況及壓瘡的發生、轉歸情況,對嚴重壓瘡患者由護士長立即上報護理部。
1.3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住院精神病患者壓瘡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以P
2 結果
研究組壓瘡發生率為1.4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05%,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精神病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出現興奮躁動、沖動傷人、毀物、外走,有的表現為不言不語、不動、不食等抑郁或木僵,為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在患者病情未控制但出現危害他人和自己的行為時往往需要給予約束于床,而患者被約束力后因不合作,身體及四肢亂動,或抑郁、木僵患者仰臥于床后一動不動,大小便解于身上,造成衣物和床單位潮濕和雜亂,極易造成身體的受壓部位發生壓瘡,該癥愈合較慢,且可能發生繼發感染誘發敗血癥等嚴重并發癥,為此應加強住院患者壓瘡監測,并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4,5]。品管圈活動中,圈員們運用群體智慧、集體力量及團隊精神,共同參與、商討,對住院精神病患者壓瘡的發生進行研究分析、找出原因,制定壓瘡預防措施;通過對全科護理人員進行壓瘡預防知識的培訓、帶教、考核,及對患者的皮膚、護理、病床軟硬度的調整、床單位及衣物的清潔處理、全身營養支持、壓瘡上報管理制度等,實施全方位的質控管理,促進護理人員主動采用用效的預防措施,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壓瘡發生率。品管圈壓瘡干預活動結果顯示,研究組開展品管圈活動后,壓瘡發生率為1.4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05%,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在"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中,應用品管圈(QCC)活動,提高護理人員對壓瘡管理的主觀能動性,增強護士對患者壓瘡的重視,提高護理服務責任感,共同參與解決工作成效相關問題[6,7]。開展品管圈(QCC)活動,不但可以提高護理質量,而且還可以調動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提高護士工作成效,改善住院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壓瘡發生率。品管圈活動提高了團隊凝聚力,激發了工作的積極性,促進了圈員間的彼此信任、理解及相互配合,使護理人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使護理人員業務水平得到提高,增強了主動服務的意識,加強了責任心和榮譽感,并主動參與管理中。
通過"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中開展品管圈的活動,使護理人員更新了護理理念,加強了責任心,主動服務的意識得到加強,促進了護患和諧,減少了醫患糾紛;護理質量得到提高,護理差錯減少,降低了住院精神病患者壓瘡發生率,確保了醫療安全,"優質護理服務"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創優活動實現了患者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的活動目標。
參考文獻:
[1]羊永梅. 品管圈活動在降低化療藥物外滲發生率中的應用[J]. 現代腫瘤醫學, 2010, l8(7): 1646-1645.
[2]田彩燕. 一例長期昏迷臥床患者壓瘡預防的護理體會[J]. 護理研究201l, 4(9): 131
[3]吳玉聯. 全程監控在院前帶人壓瘡患者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 2011, 17(29): 95-96.
[4]馬春遠.品管圈用于產房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效果評價[J]. 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3) :88-90.
1.1 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有利于提高精神科護理工作的整體質量。優質護理服務是護理工作發展的一個里程碑。①從工作模式上看,優質護理模式能夠使患者獲得整體、連續、安全的護理,使護理人員能夠全面的掌握病人的病情,從而提高護理工作的整體質量。②從工作內容上看,優質護理服務將專業的知識和人文素養結合起來,使患者從心理及生理上接受和配合治療,從整體上提高醫護質量。③從工作形態上看,優質的護理服務能夠有效地激發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從被動到主動,從主動到感動,打造現代化的人性化服務。
1.2 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有利于精神病患者家屬的利益。優質的護理服務中,精神科護理人員都是經過專門訓練,有著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以最專業、最安全的方式進行護理工作。在護理過程中,遇到問題能夠主動的與家屬進行溝通,使家屬能夠隨時隨地的了解病人的病情,提供連續的護理,能夠全面的掌握病人的病情發展,隨時對醫護方案進行調整,使患者得到優質的護理,使家屬能夠放心的將病人交給護理人員,節約家屬的時間和精力。
1.3 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有利于滿足精神病患者的需要。在精神科優質護理工作中,除了要提供更加安全和專業的基礎護理服務外,還要求護士積極的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和患者建立和諧、信任的關系,確保醫護工作的順利進行,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對于安全的顧慮,這都將有助于病人病情的恢復。同時,優質護理服務要求護理人員在日常的護理過程中加強對病人的健康教育,讓病人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的病情并且積極主動的接受和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手段和措施。
2、醫院精神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有效途徑
2.1 加強精神科護患溝通工作。護患糾紛往往與護患溝通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通過溝通護理人員能夠充分了解患者的意愿,對其要求、愿望以及情感等各個方面均能夠全面護理,同時還能夠掌握患者出現的各種臨床癥狀,更加便于治療。因此,精神科護理人員必須重視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溝通交流,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
2.2 加大精神科健康教育宣傳力度。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宣傳力度,將書面和口頭教育模式結合起來,為患者提供個性化和集體兩種教育模式。在工作中,將健康教育版畫貼上墻,并在患者出院后為其發放疾病的宣傳手冊,確保患者及其家屬能夠對精神疾病更加了解,進而有效加強其治療依從性,降低復發率。同時,建立電話回訪,方便患者復診,讓患者感受到醫院的優質服務,實現精神科健康教育的目的。
2.3 創新精神科護理工作模式。改變護理人員傳統的工作方法,大膽創新挑戰新護理模式,落實護理責任制和崗位責任制聯合起來的工作模式,即每一位護理人員負責若干床位,主要對患者實施全面的護理。保證護理人員白天八小時在崗,而晚間則安排護理人員全權負責所有床位。確保白天和夜間每一張床位均有護理人員負責,相輔相成,保證無縫隙的優質護理服務。發揮管床護士和責任護士聯合操作的模式,每一位護理人員均需要對若干患者進行負責,使患者能夠每時每刻得到護士的精心護理。
2.4 提高精神科護士的服務理念。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以患者為優先考慮,始終堅持“愛心呵護健康,真情贏得滿意”的優質護理服務理念,提高安全風險意識,真正落實患者的安全度,不斷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同時護理人員還可在病區張貼自己的護理服務格言,通過這種方法加強個人行為,指引自己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將五心服務(精心、熱心、細心、耐心、誠心)落實到日常的精神科護理工作中。
2.5 優化精神科護理文書書寫。精神科的特殊性決定了表格式文書書寫,不能夠將精神科患者的病情特點充分地展現出來,解決精神科護理文書書寫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對護理文書書寫記錄進行改進,不僅大大節省了護士的書寫時間,同時將護士交還給了患者,使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得到有效提高。①堅持護理記錄原則。②明確護理記錄對象。③減少護理記錄的頻次。④優化護理記錄格式。
2.6 強化精神科護士的護理技能。根據衛生部所頒布的50項基本技能操作要求來加強精神科護理人員的技能培訓,并重點加強11項基礎護理操作的強化,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操作流程,將個人練習與重點演示有效結合起來。在進行操作練習時,安排護理人員充當患者,從患者的角度來充分感受他們的心理情況,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開展規范的基礎護理。同時根據每一位護理人員的所長和優點來擬定科學合理的護理工作量化表,在量化表中,明確每一位精神科護士負責的基礎護理工作,使責任能夠得到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