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09:36:0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超聲在臨床上的應用,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三維超聲成像技術始于上世紀70 年代末期,,隨著80 年代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三維超聲成像技術隨之得到迅速發展并趨向成熟。Merz 等[1]研究指出三維超聲圖像逼真、形象直觀,是二維超聲檢查的輔助技術。近幾年,國外有較多關于三維臨床應用的研究報告、病例和綜述,國內對三維超聲成像進行研究的報道也越來越多[2]。
1 三維超聲技術
三維超聲技術是基于二維超聲技術,先進行二維超聲成像,然后用電腦技術對采集的二維圖像進行重建,成為三維圖像。一般說來, 每一個三維超聲過程包含數據采集、三維重建、三維渲染和三維影像操作等步驟。三維超聲成像技術種類包括:靜態三維超聲成像、實時三維超聲成像。三維超聲成像主要顯示方式:表面成像、透明成像、結構成像。
2 三維超聲的臨床應用
三維超聲不僅能顯示出立體效果較強的三維圖像,通過重建調節灰階、距離等處理技術逼真地模擬病變的自然結構, 并能顯示二維超聲不能顯示的小病灶及內部細微結構, 彌補了二維超聲的不足, 提高診斷準確性。江麗等[3] 應用陰道三維超聲成像診斷縱隔子宮畸形。結果: 經陰道二維超聲成像診斷完全縱隔子宮3例,不完全縱隔子宮23例,誤診4例。經陰道三維超聲成像診斷完全縱隔子宮3例,不完全縱隔子宮23例,弓狀子宮2例,特殊類型X形內膜縱隔子宮1例,正常子宮1例。經陰道三維超聲診斷與宮腔鏡及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結果符合率100% ,經陰道二維超聲診斷符合率86. 7%。結論: 經陰道三維超聲多平面成像,可以清晰顯示宮底形態及宮腔內部結構,對縱隔子宮診斷的準確性明顯優于二維超聲。Xu HX[4]等曾對63 例膽囊病變進行檢查研究,結果顯示對于膽囊結石三維超聲較二維超聲更為直觀;對于膽囊息肉與膽囊癌的鑒別,三維超聲對惡性病變檢出率(90. 9 %) 明顯高于二維超聲(54. 5 %) 。應用三維超聲觀察增粗的肝內與肝外膽管,更易于識別擴張膽管的歸屬和判斷膽道梗阻的部位。
三維超聲成像技術不但可以進行組織結構的立體成像,還可以進行精確的容積測量。姜羅等[5]應用三維超聲容積成像對卵巢容積、間質容積、卵泡容積、卵巢面積、間質面積的測量診斷多囊卵巢綜合癥。結果:多囊卵巢綜合癥組的卵巢容積、間質容積、卵泡容積、卵巢面積、間質面積及間質面積與卵巢面積之比顯著大于對照組;卵巢間質內動脈阻力指數顯著低于對照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分析表明卵巢容積診斷多囊卵巢綜合癥的準確率最高。結論三維超聲容積成像測量卵巢容積有重要的輔助診斷多囊卵巢綜合癥的價值,可以作為超聲診斷多囊卵巢綜合癥的指標之一。
三維能量多普勒超聲是近年出現的能顯示三維血流灌注的新型多普勒技術,不僅能顯示病灶的形態,且可動態、立體、全面地展示腫瘤周邊及內部血管結構,更直觀、完整地顯示出腫瘤內血管樹,為目前惟一能無創、重復顯示腫瘤血管的技術,有助于對腫物性質進行判斷。趙蔚等[6]應用三維能量多普勒超聲診斷子宮內膜息肉。結果:三維能量多普勒超聲ROC 曲線下面積為0.91 ,宮腔鏡ROC 曲線下面積為0.92 ,兩種方法的ROC 曲線下面積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三維能量多普勒超聲對子宮內膜息肉診斷的準確性與宮腔鏡相當。
三維超聲在產科領域的應用最早,技術已趨成熟。最初主要用于胎兒重量的測量,隨后應用表面成像可以觀察胎兒面部形態,發現有無唇、腭裂等畸形。應用透明三維觀察胎兒四肢、胸廓、脊柱骨骼系統,可以早期發現其有無發育畸形。林莎等[7]應用實時三維超聲對26 例孕齡16~41周的正常適齡胎兒進行實時三維超聲檢查。觀察胎兒的心臟、顏面部、頭顱、胸腹部各重要解剖結構。結果:26 例胎兒均獲得滿意的實時三維圖像,包括心臟、顏面部、頭顱、胸腹部結構。其中26 例觀察了心臟, 14 例觀察了顏面部, 12 例觀察了頭顱, 6 例觀察了胸腹部。結論:實時三維超聲能夠實時直觀地顯示胎兒各部位解剖結構的三維立體圖像,比傳統的二維超聲提供更直觀的圖像信息,其在胎兒先天性畸形顯像及篩查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胎兒心臟的檢查一直是產前檢查的難點,正在研究探索中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3展望
隨著成像技術的發展和臨床應用研究的深入, 三維超聲成像的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力得到提高,而且與二維超聲相比,三維超聲技術有其獨特的優勢,能提供更加豐富的聲學信息,普遍應用于臨床是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Merz.Current 3D/4Dultrasound technology in prenatal diagnosis.Eur Clinics Obstet Gynaecol ,2005 ,1 :184 - 193.
[2] 高少佳,潘佚.三維醫學超聲技術及展望.醫療裝備,2007 ,4 :7-9.
[3] 江麗,姚俊華,朱建平,等.經陰道三維超聲成像診斷縱隔子宮畸形的價值.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8,16(1):30-32.
[4] Xu HX, Yin XY, Lu MD ,et al . Comparison of three-and two-dimensional sonography in diagnosis of gallbladder diseases preliminary experience. J Ultrasound Med ,2003 ,22 :181 - 191.
[5] 姜羅,史鐵梅,侯銳,等.三維超聲容積成像對多囊卵巢綜合征的診斷價值.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8,24(3):409-411.
一直以來,因為胃腸道中諸多因素如氣體等的干擾,胃腸道疾病的超聲檢查在臨床應用中受到很大局限[1],因此很長時間以來胃腸疾病的臨床診斷主要依靠于胃鏡檢查與X線檢查。在近年來超聲造影技術不斷改進下,超聲檢查在胃腸道疾病臨床診斷中逐漸得到重視[2]。上消化道潰瘍是指發生在胃與十二指腸中的慢性潰瘍,近年來其發病率呈不斷升高趨勢[3]。為探討上消化道潰瘍診斷中應用超聲充盈檢查法的應用價值,筆者選取于我院接受超聲充盈檢查法診斷的上消化道潰瘍患者94例,對其臨床資料和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0月診治上消化道潰瘍患者94例,其中男53例,41例,年齡22~53歲,平均(27.5±2.6)歲;十二指腸潰瘍59例,胃潰瘍35例;患者臨床表現為:75例患者有程度不同的上腹部不適或疼痛,8例有黑便癥狀,4例在空腹狀態下腹部有痛感,7例飯后出現典型脹痛。所有患者均展開超聲造影首診檢查,之后展開胃鏡檢查。
1.2方法 利用百勝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94例患者展開超聲充盈檢查,將探頭頻率為3.5~5.0MHz。患者經8~12h空腹后展開檢查,先將1包速溶胃腸助顯劑加到消毒杯內,將500~600ml 溫度為90℃~100℃的開水加入其中,快速攪拌直至成為均勻的稀糊狀,等冷卻到30℃~50℃時由患者飲服并及時展開檢查。患者取右側臥位或平臥位,以坐位與左側臥位為輔助接受檢查,具體操作方法為:自胃部體表展開投影,按照賁門部、胃底部、胃體大小彎、胃前后壁、胃角切跡、胃竇和十二指腸球部這一次序展開完整、連續的切面掃描并觀察,對檢查結果進行記錄。94例患者在完成超聲充盈檢查后展開胃鏡檢查。
1.3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 16.0對相關數據展開統計學分析,對計數數據進行χ2檢驗。當結果滿足P
2 結果
2.1診斷結果分析 超聲充盈檢查法和胃鏡檢查結果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以胃鏡檢查結果為標準,超聲充盈檢查法檢查結果符合率為93.62%(88/94)。
2.2上消化道潰瘍患者超聲表現分析 經超聲造影診斷的88例患者臨床表現為:①十二指腸球部潰瘍:59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經超聲充盈檢查,其中55例確診,所有患者腸壁黏膜表面均可見凹陷,其中2例患者凹陷直徑大于1.0mm,29例直徑為1.0mm~5.0mm,24例直徑在5.0mm以上。有4例患者漏診,經胃鏡檢查發現球大彎側壁潰瘍1例,球小彎側壁潰瘍3例;②胃潰瘍:33例胃潰瘍患者的潰瘍部位分別為:胃竇部12例,胃角部15例,胃體部6例,患者病變處胃壁蠕動均明顯減弱,經超聲檢查,胃潰瘍處凹陷直徑為6~28mm,潰瘍病灶壁厚度為8~19mm。經超聲充盈檢查,2例患者漏診,經胃鏡進一步檢查發現漏診患者為胃體潰瘍1例,胃竇部淺表潰瘍1例。
3 討論
消化性潰瘍是在諸多致病因子侵襲下,黏膜出現壞死性病變或炎癥,病變深度直至黏膜基層之中的癥狀,常在與胃酸分泌有關的消化道黏膜中發病。目前消化性潰瘍主要致病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多數學者認為該病主要和胃、十二指腸黏膜損害因素-自身分泌防御-修復因素間失衡密切相關,其中NSAID的普遍應用、H.pylori感染及胃酸分泌異常等均是導致消化性潰瘍發病的常見原因。
上消化道潰瘍是成年人常見胃腸道病癥,可在任何年齡人群中發病,其發病率為5%~10%,男性發病率略高于女性,主要包括十二指腸潰瘍與胃潰瘍兩種類型,其中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比胃潰瘍更為多見[4]。在本次研究中,94例患者十二指腸腸潰瘍為59例,占比為62.77%,胃潰瘍患者35例,占比為37.23%,十二指腸腸潰瘍發病率高于胃潰瘍,這與上述觀點一致。雖然目前人們生活水平及醫療保健水平不斷提高,但在現代社會競爭壓力逐漸增大及生活節奏逐漸加快下,上消化道潰瘍疾病發病率不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呈現出不斷上升趨勢。最近10年來,上消化道潰瘍臨床癥狀逐漸發展為不典型性表現,初期多為胃部不規律痛,常難以引起人們的重視,很多患者都是在發生黑便或嘔血時才去醫院就診,導致最佳治療時機延誤,因此,上消化道潰瘍仍是臨床治療的重點,在臨床中對其進行盡早診斷,及時展開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上消化道潰瘍主要發患者群為青壯年,農村中發病率比城市高。在本次研究中所選病例為22~53歲,其中25~45歲患者共75例,占比為79.79%。目前胃鏡檢查是上消化道潰瘍臨床診斷的"金標準",該方法臨床診斷準確率較高,可達100%,可確保上消化道潰瘍的及時確診,在對潰瘍愈合過程進行監測時具有有效、直觀的特點。然而同時,胃鏡檢查和X線檢查均屬于有創操作,通常會給患者造成一定痛苦與創傷,因此在上消化道潰瘍患者中接受度相對較低,特別是在基層醫院中應用十分有限。因此,在上消化道潰瘍診斷中選取一種無痛苦、安全、無創、簡單的檢查方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近年來超聲診斷儀器分辨率不斷提高和胃腸造影劑不斷改進,上消化道潰瘍中超聲診斷的符合率逐漸提高,已有臨床實踐證實其符合率大89.2%。我院在為該類患者展開檢查時,患者服用速溶腸胃助顯劑后,對十二指腸和胃部展開超聲充盈檢查,可促使胃中構成回聲均勻、相等的透聲窗,而胃腔前后無明顯聲衰減或增強表現,可將黏液及其他的回聲排除在外,對胃壁層和腔內結構予以清楚顯示,并實現對胃、十二指腸運動狀況的動態觀察。利用超聲對上消化道潰瘍癥狀展開檢查,不僅可實現對潰瘍部位、形態及深度的準確測量,確保臨床醫師可對潰瘍大小、胃壁范圍及厚度等內容有準確把握,同時超聲充盈檢查在胃底部潰瘍、高位胃體后壁潰瘍及賁門下潰瘍診斷中,具有比胃鏡與X線鋇餐造影這兩種檢查方法更高的敏感性,可對比胃鏡與X線鋇餐造影在上消化道潰瘍檢查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彌補,故而可作為臨床常用篩選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94例上消化道性潰瘍患者展開超聲充盈檢查與胃鏡檢查,發現超聲充盈檢查法檢查結果符合率為93.62%。上消化道潰瘍的超聲表現如下:①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多發生在胃小彎側壁和十二指腸球部前壁中,臨床表現主要為:病灶處腸壁有低回聲局限性隆起與增厚,中央黏膜中有破潰、中斷,表現出大小不均的凹陷,且表面附著有強回聲斑;十二指腸球部面積明顯縮小且有明顯變形,造影劑未充分、均勻充盈,存在激惹表現;②胃潰瘍:發生部位主要為胃竇部、胃角和胃小彎處,超聲表現主要是病變位置胃壁有低回聲局限性隆起與增厚,中央胃黏膜存在破潰、中斷現象,有大小不均勻的凹陷,黏膜表面附著有強回聲斑點,四周胃壁具有清楚的層次,病變位置胃壁蠕動基本消失或有明顯減弱。
在超聲充盈檢查中,有4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漏診,經胃鏡檢查確認為球大彎側壁潰瘍1例,球小彎側壁潰瘍3例,這一漏診現象和檢查者手法有關;同時有2例胃潰瘍患者漏診,經胃鏡進一步檢查發現漏診患者為胃體潰瘍1例,胃竇部淺表潰瘍1例,其凹陷直徑為3mm左右,由此可見超聲診斷在凹陷深度不足5mm糜爛性胃炎、淺表性胃潰瘍中鑒別難度較大,相較于胃鏡檢查而言,超聲造影檢查有一定局限性。通過對漏診患者進行分析,可知在為上消化道潰瘍患者行超聲充盈檢查時,超聲造影檢查對技術有較高要求,在對是否存在出血及活動性出血的檢查上存在困難。然而,超聲造影檢查較強的重復性與無創性可為上消化道潰瘍患者的隨訪及診斷提供更多信息,易于被患者接受。同時,超聲檢查可對各層結構、胃蠕動、胃壁厚度進行觀察,還可對病灶大小、位置及其和周圍臟器間的關系予以觀察,尤其是在外壓性疾病鑒別中應用價值更高。因此,在上消化道潰瘍診斷中可先選用超聲造影檢查,當遇到巨大潰瘍或關于檢查結果有疑問時,再展開胃鏡檢查。本次研究在為上消化道潰瘍患者行超聲充盈檢查時,除部分患者由于過于肥胖導致超聲檢查結果不理想外,其他受檢者在超聲掃查時均沒有發生不良反應,這證實超聲充盈檢查法在上消化道潰瘍診斷中應用時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在上消化道潰瘍診斷中,超聲充盈檢查法是在胃鏡檢查與鋇餐試驗之后客觀、有效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可彌補胃鏡與X線檢查中的一部分不足,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曉林,陳永霞,趙長艷,等.超聲在消化性潰瘍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實用醫技雜志,2012,19(8):826-827.
[中圖分類號] R 782.2 [文獻標志碼] A [doi] 10.7518/hxkq.2014.04.008
上頜骨橫向發育不足的成年患者的骨骼骨化程度高,彈性差,經單純的正畸擴弓往往不能滿足治療要求,應用外科輔助上頜骨快速擴弓(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SARME)技術可以達到治療的目的[1]。SARME的手術方式多采用腭中縫截骨術+側方骨皮質切開術+雙側翼頜連接截骨術[2]。傳統治療中,常采用電動或氣動動力系統完成手術,因其創傷大,出血多,震動感強烈,故手術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近年來,骨外科手術設備中引進了新的動力系統――超聲骨刀,因其不損傷軟組織,同時具有創傷小,切割精確等特點,已在口腔上頜竇提升手術、根尖囊腫刮治術等手術中獲得廣泛應用[3-5]。本研究嘗試在局部麻醉下應用超聲骨刀行SARME手術,并行超聲骨刀術中感覺評價問卷調查,對患者術中的感受進行調查,以對該技術的可行性進行評價和驗證。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資料
選擇2011年3月―2012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顱頜面科治療的14例上頜骨橫向發育不足患者為研究對象。14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年齡18~20歲,其中唇腭裂患者1例。所有患者均表現為前牙擁擠,上頜骨橫向發育不足,上頜牙弓寬度不足,上下牙弓比例不協調,牙弓寬度相差5.5~7.5 mm,平均6.5 mm。經與正畸醫生討論,14例患者的臨床表現均符合SARME適應證,確定需要采用SARME法配合正畸治療以糾正上頜骨橫向發育不足。正畸醫生于術前1周在患者口內安置牙支持式擴弓器(Hyrax tooth-born appliance或Haas tooth-born appliance)。
1.2 手術設備
SARME手術應用法國賽特力超聲骨刀Piezoto-meTM進行,超聲骨刀的選定頻率為28~36 kHz,冷卻系統的功率為40 W。
1.3 SARME手術及麻醉方法
患者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牽張上唇使之緊繃,以利于穿刺時減少疼痛。在雙側上頜前庭溝處注射1%利多卡因約5 mL(含1∶100 000腎上腺素),先注射少量于黏膜內形成一小皮丘,再由淺至深分層注射至手術區域組織中,最終到達骨面,以利于骨膜剝離(圖1a);然后用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法國碧蘭公司)在切牙孔、雙側腭大孔、雙側上頜結節處分別行鼻腭神經、腭前神經、上牙槽后神經阻滯麻醉,注射劑量分別為0.1、0.2、0.2 mL。待麻醉顯效后,在上頜14―24位置前庭溝上方處做飛鳥形切口,切開黏膜、黏膜下層、肌層、骨膜,用剝離子剝離骨膜,翻瓣顯露骨面,暴露梨狀孔、鼻前棘、上頜竇前外側壁、顴牙槽嵴,并沿上頜結節的弧形骨面,向后潛行剝離直達翼上頜連接處。翻瓣后,直視下在雙側眶下孔處注射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0.1 mL進行眶下神經阻滯麻醉。用剝離子在梨狀溝分離鼻中隔前份黏骨膜,顯露骨性鼻底前份,保護黏膜,用超聲骨刀做上頜骨側方骨皮質切開,自梨狀孔水平向兩側至翼上頜連接處截骨(圖1b、c)。咬骨剪剪斷鼻前棘,超聲骨刀截開鼻中隔軟骨。在梨狀孔下緣正中至11和21之間的牙槽嵴處用超聲骨刀垂直截骨。此時采用超聲骨刀截骨的工作完成,改用骨鑿,在一些關鍵部位加強截骨,以確保截骨處完全截開。先用4 mm骨鑿沿11和21之間截骨線向鼻底方向垂直鑿入,方向偏向硬腭,鑿入1.5 cm;再往牙槽嵴頂方向鑿一下,鑿的同時用食指抵在腭皺襞處保護,以免腭部黏膜穿通;再換用8 mm骨鑿向后鑿入,聽到錘子敲擊骨鑿的聲音從實聲變為虛聲表明腭中縫被劈開,撬動骨鑿,可見到11、21之間牙縫增寬。用彎骨鑿順著上頜結節后方伸入翼上頜裂處,骨鑿向前向下鑿入,當離斷翼上頜連接時也會聽到錘擊聲音的改變。因為使用骨鑿鑿骨時會產生一定的震動感,所以使用骨鑿的步驟均放在最后迅速完成,以減少患者的痛苦。截骨完畢,側方骨皮質、腭中縫和翼上頜連接3條截骨線均被截開(圖1d)。術中患者清醒,配合手術,出現疼痛時,隨時追加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
1.4 問卷調查
術后1周內對患者進行超聲骨刀術中的感覺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項目包括術區震動感,聲音畏懼感,術區疼痛感,牙齒酸痛感和牙齒麻木感。回答以患者的自我感覺為主,分值設為0、1、2、3,分別代表無感覺,輕度、中度和重度感覺。
1.5 模型測量
手術前及手術后6個月采用游標卡尺在患者模型上測量上頜尖牙、第一前磨牙和磨牙間寬度;上頜尖牙寬度為兩側上頜尖牙(13―23)牙尖之間的距離,上頜第一前磨牙寬度為兩側第一前磨牙(14―24)頰尖之間的距離,上頜磨牙寬度為兩側磨牙(16―26)近中頰尖之間的距離。
2 結果
所有患者的SARME手術均在門診手術室采用局部麻醉完成。術中患者均耐受并配合手術。每例患者術中出血量約30 mL,均未形成血腫;患者術后反應較小,術區有輕度腫脹,未發生感染,切口愈合良好。術后1周,采用問卷調查方式了解患者在局部麻醉下接受超聲骨刀截骨術的感受,其結果見表1:8例患者(占57.14%)在術中沒有感覺或僅感覺到輕度的超聲骨刀震動感;12例患者(占85.71%)在術中沒有或僅感覺到輕度的疼痛和牙齒酸痛;11例患者(占78.57%)對超聲骨刀的聲音無畏懼感或僅有輕度畏懼感;這些結果表明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此手術。患者術前和術后6個月牙弓的寬度見表2,可以看出手術擴弓的效果非常明顯。術后隨訪CT可見上頜骨腭中縫被擴開的縫隙及成骨情況(圖2)。比較術前術后口內照片可見,擴弓后雙側中切牙間隙增大,牙弓變寬(圖3、4)。
3 討論
對于上頜骨橫向發育不足,牙弓縮窄,牙列擁擠的患者,正畸治療時通過擴大牙弓的方法可以獲得牙弓間隙,解除擁擠。上頜快速擴弓(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技術是正畸治療上頜牙弓狹窄所采用的一種擴大牙弓的經典方法,應用黏固在牙齒上的快速擴弓矯治器來擴展上頜腭中縫,刺激骨縫內新骨沉積。對多數患者來說,18歲以前擴展腭中縫是有效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腭中縫骨融合逐漸致密,擴展腭中縫變得非常困難,此時需要借助外科手術的手段。SARME技術是應用外科截骨術松解顱面部存在阻力的骨骼結構并將上頜骨不完全離斷,然后依賴擴弓器快速而穩定地打開上頜骨的技術。SARME的適應證包括:1)單側上頜骨狹窄[6];2)只有上頜骨橫向發育不足,無其他骨畸形,需增加牙弓長度,糾正后牙反;3)當擴弓量大于5 mm時,需先行SARME擴開上頜牙弓,為正頜外科手術做準備;4)腭裂繼發上頜骨發育不全的擴弓治療;5)存在上頜牙弓狹窄,但無拔牙指征;6)使用快速擴弓技術擴開腭中縫失敗后[7];7)上頜骨橫向發育不足并伴有鼻中隔偏曲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8];8)在成年人正畸治療中為減少牙齒疼痛及減輕牙周并發癥[9]。本研究中14例患者均為上頜骨橫向發育不足的成年人,若單純采用正畸方法,其矯治力量已經不能滿足治療的需求,需要采用SARME手術。SARME手術時,顱面部的主要阻力存在于前方的梨狀孔支柱、側方的顴突支柱、后方的翼頜連接和中央的骨化腭中縫[7]。本研究采用腭中縫截骨術+側方骨皮質切開術+雙側翼頜連接截骨方式,將上頜骨內部連接離斷又不使上頜骨移位。很多學者的研究證明,采用這種手術方式離斷翼上頜連接后,顱面多數部位的應力下降,可以很好地保護顱底的重要解剖結構,以避免出現顱底骨折并發癥[10-12]。對于SARME是否可在局部麻醉下離斷翼上頜連接,國外醫生存在爭議:部分醫生不主張離斷,認為離斷翼上頜連接時視野不清,容易出現術中出血[13-14];但是還有人認為如果離斷翼上頜連接,就可以達到很好的上頜腭中縫擴弓效果[15-16]。本研究中手術前對患者的牙弓不調進行了分析,明確牙弓不調在前部還是后部。如果集中在前部,手術時不離斷翼上頜連接;如果經過分析,牙弓后部也需要擴弓,則需要離斷翼上頜連接。本研究中,未出現離斷時出血的情況,尚需更多病例的觀察和經驗累積。
傳統SARME術的截骨動力系統是電動或氣動骨鋸,創傷大,出血多,手術通常在全身麻醉下進行。近年來,隨著超聲骨刀技術的發展,超聲骨刀已成為傳統骨切割技術之外的一個新選擇。超聲骨刀目前已經在一些口腔門診手術,如上頜竇提升手術、根尖囊腫刮治術、牙周手術、牙槽外科手術中廣泛應用。超聲骨刀創傷小,切割精確,切割創面清晰整齊,有利于創口愈合;工作尖具有多種角度的設計,符合解剖形態;60~200 μm振幅的微震動確保了只有硬組織被切割。工作時選用頻率為28~36 kHz,這個頻率可使截骨時軟組織和神經組織免于受損[17];只有當頻率大于50 kHz時,才有可能對軟組織產生創傷[18-19]。在SARME術中,上頜骨骨壁較薄,用超聲骨刀在上頜竇區切割時,降低了上頜竇黏膜損傷的危險,減少了手術創傷和出血,使SARME在門診局部麻醉下實施成為可能。但是,超聲骨刀和其他骨刀一樣,工作時會發出聲音和震動感。本研究中對術中患者的感受進行調查,結果表明:50.00%的患者感到術中超聲骨刀截骨時有輕度震動感,42.86%感到有中度震動感,7.14%無明顯震動感;術中對超聲骨刀發出的聲音有輕度畏懼感的患者占42.86%,中度占14.29%,無聲音畏懼感的占35.71%。這些結果說明,大部分患者可接受超聲骨刀的震動和發出的聲音,也提示外科醫生術前需告知患者術中能夠聽到骨刀的聲音并有震動感,以便讓患者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因為超聲骨刀的特性,筆者嘗試采用局部麻醉進行手術。1%利多卡因溶液和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中均含有低體積分數的血管收縮劑――腎上腺素,有延緩物吸收,降低毒性反應,延長麻醉時間和減少組織出血的作用。本研究術中采用分次、少量、多點注射的方式給予兩種局部物,結合局部浸潤和神經阻滯麻醉兩種方式,獲得了很好的麻醉效果。經調查,50.00%的患者在術中不感覺疼痛,35.71%感輕微疼痛,僅14.29%有中度疼痛。患者術中清醒,可以配合手術,與全身麻醉相比較,局部麻醉手術風險小,更安全。
本研究中,通過對14例上頜骨橫向發育不足的患者在局部麻醉下用超聲骨刀行SARME手術,達到了與全身麻醉手術相同的擴弓效果。手術均在門診手術室完成,手術帶來的創傷、疼痛及術中超聲骨刀的聲音都能被患者耐受。采用這種方式進行麻醉及手術,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和恐懼,減少了手術風險;此外,患者不需住院治療,節省了費用和時間,也節省了醫院的成本和時間。由此可見,這種方式下行SARME手術是可行的,但仍需要更多病例的實踐和更長時間的隨訪來驗證其效果。
[參考文獻]
[1] Silverstein K, Quinn PD. Surgically-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for management of transverse maxillary deficiency
[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1997, 55(7):725-727.
[2] Holberg C, Steinh?user S, Rudzki I.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midfacial and cranial stress distribution
[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7, 132(6):776-782.
[3] Delilbasi C, Gurler G. Comparison of piezosurgery and conventional rotative instruments in direct sinus lifting[J]. Implant Dent, 2013, 22(6):662-665.
[4] Canullo L, Pe?arrocha D, Pe?arrocha M, et al. Piezoelectric vs. conventional drilling in implant site preparation: pilot controlle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with crossover design [J]. Clin Oral Implants Res, 2013. doi: 10.1111/clr.12278.
[5] Marconcini S, Barone A, Perrini N, et al.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unicystic odontogenic keratocyst by piezosurgery approach. A case report [J]. Minerva Stomatol, 2014. [Epub ahead of print].
[6] Bailey LJ, White RP Jr, Proffit WR, et al. Segmental Le Fort Ⅰ osteotomy for management of transverse maxillary de-ficiency[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1997, 55(7):728-731.
[7] Suri L, Taneja P.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a literature review[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8, 133(2):290-302.
[8] 姜文輝, 王旭東. 外科手術輔助上頜骨快速擴弓的治療進展[J]. 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09, 19(6):431-435.
[9] Deeb W, Hansen L, Hotan T, et al. Changes in nasal volume after surgically assisted bone-borne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10, 137(6):782-789.
[10] Holberg C, Steinh?user S, Rudzki I.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midfacial and cranial stress distribution
[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7, 132(6):776-782.
[11] Lanigan DT, Mintz SM. Complications of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a case[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2, 60(1):104-110.
[12] 姜文輝, 王旭東, 王冬梅. 3種截骨方式輔助上頜骨快速擴弓的應力分布[J]. 上海口腔醫學, 2009, 18(6):609-614.
[13] Koudstaal MJ, Poort LJ, van der Wal KG, et al.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SARM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5, 34(7):
709-714.
[14] Lanigan DT, Mintz SM. Complications of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a case[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2, 60(1):104-110.
[15] Robiony M, Polini F, Costa F, et al. Ultrasonic bone cutting for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SARME) under local anaesthesia[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7, 36(3):267-269.
[16] Hernandez-Alfaro F, Mareque Bueno J, Diaz A,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with limited approach under sedation: a report of 283 conse-cutive cases[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0, 68(9):2154-
2158.
802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636-02
超聲腎血流檢測屬于一項臨床上用來檢測腎臟是否正常的輔助檢查方式,通過超聲檢測,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受檢者的腎內血管,并準確地測量腎血流的速度,推測腎內血管床阻力,進而對受檢者腎損害情況進行監測與評價。目前臨床上所應用的腎臟超聲檢測主要包括三維超聲檢測、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以及能量多普勒超聲檢測等,以下就對幾種臨床上最常見的超聲檢測作一一論述。
1腎臟超聲檢測技術類型
1.1三維超聲成像檢測三維超聲成像檢測是建立在二維超聲成像基礎上的一種新型技術,其與傳統的二維超聲成像檢測相比,具有圖像顯示直觀、清晰、準確等特點。三維超聲成像檢測在對受檢者腎臟的三維數據進行采集后,通過人―機交互方式,將圖像隨意放大、旋轉及剖切,從不同的角度對受檢者的腎臟器官及血流情況進行全面的觀察,從而更加準確地診斷腎臟疾病。
1.2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又稱為D型超聲診斷儀檢測,其主要是通過超聲波,來對受檢者的腎臟等部位進行檢測與診斷。根據彩色多普勒儀器中超聲源在時域的工作狀態,可將其分為脈沖波多普勒與連續多普勒兩種。目前,臨床上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技術對腎臟疾病進行診斷也非常普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受檢者腎臟和血流情況進行詳細、全面的檢測,有利于對受檢者早期腎損害的預與判斷。近年來,隨著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技術的不斷完善,臨床上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受檢者腎臟血流動力學參數指標,評估腎損害程度的價值也已得到充分的肯定。
1.3能量多普勒超聲檢測能量多普勒超聲檢測是目前臨床應用較為先進的一種血流顯像技術,其具有操作安全、簡單、無創傷、重復性強等多種優勢,可以清晰地顯示受檢者腎臟的三維血流灌注,并可準確的反映腎內血流信號豐富程度、血流信號的分布狀態等。
2超聲檢測腎血流評估腎損害的研究進展
2.1三維超聲成像檢測腎血流評估腎損害的研究進展三維超聲成像檢測腎血流的指標包括有FI、VI、V、VFI等,通過多平面三維重建技術,對受檢者腎平均血流速度(FI)、腎內血流容積(VI)、腎體積(V)、腎血流灌注(VFI)等情況進行檢測與分析,進而得到全面、詳細的腎臟器與腎血流信息。三維超聲成像檢測技術不僅可應用于對胎兒腎血流動力學的檢測當中,還可應用于移植腎等方面的檢測中,大量的臨床研究資料也表明,其在腎血的檢測及腎損害的評估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近年來,三維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三維超聲成像檢測也越來越完善,其可以全面地獲取受檢者腎血流信息,進行三維血管能量圖重建,進而可以從多個角度與方向觀察腎血流的情況,這對腎損害的評估也更加準確、可靠。
2.2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腎血流評估腎損害的研究進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受檢者腎血流進行檢測時,通過對受檢者腎主動脈、葉間動脈、段間動脈、弓形動脈的PSV、RI、PI、EDV等血流灌注參數進行測量。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時,如受檢者出現腎損害情況,則可以明顯的發現其腎內動脈RI值的改變,腎損害越嚴重,RI值則會越高。例如,將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應用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中時,通過檢測患者腎動脈的血流參數,可以積極、有效地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早期腎損害作為準確、直觀的判斷。人們的腎臟中有著極為豐富的血管,在高血壓疾病的影響下,腎臟內血管會受到明顯的損害,如此惡性循環下,最終會導致患者病情進展,腎功能衰退。因此,將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技術應用于高血壓等對腎會造成損害的疾病當中,通過對患者腎內動脈血流動力學各個參數變化的檢測,可以早期得知患者腎臟功能改變的程度,對及早防治腎臟損害、恢復腎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臨床上在診治對腎臟造成影響的疾病中,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的應用比較廣泛,其各項檢測指標可對腎損害做出較為準確的評估。但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其提取與顯示的多普勒參數只是速度和加速度,由于血流信號會受到方向、流速以及探測角度的影響,因此,在當下的應用中,還無法對受檢者腎內血流灌注的情況做出較為準確的評估。
2.3能量多普勒超聲檢測腎血流評估腎損害的研究進展能量多普勒超聲檢測技術主要是根據受檢者血液中紅細胞的能量,來顯示腎內血流信號的,此種檢測技術只重視對血流中紅細胞數量的檢測,對血流流動的方向、速度等不太重視。采用能量多普勒超聲檢測受檢者腎血流,可以更好地顯示血流信號、小葉間動脈、血管長度等,且信號也更加可靠與穩定。將能量多普勒超聲檢測用于腎移植受檢者中時,其可以更加準確、有效地評估受檢者移植腎的腎損害情況,對腎臟病變的檢測也更加敏感和及時。
從目前臨床應用的現狀來看,能量多普勒超聲檢測較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而方,還未能得到廣泛的普及與應用。但是前者較后者的敏感性高,圖像顯示效果好,對受檢者腎臟器官能夠進行更加全面、完整、直觀、準確的檢查,相信能量多普勒超聲檢測技術一定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
3結束語
綜上所述,臨床上應用超聲檢測腎血流評估腎損害依舊存在問題,各種外界因素的作用以及超聲檢測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均會對腎血流檢測以及腎損害評估造成影響。但采用超聲檢測腎血流評估腎損害還是屬于一項重要且有效的手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腎臟超聲檢測技術將會得到更進一步的完善與發展。
新生兒先天性畸形具有3%的發病率,其中還有2%的新生兒由于畸形嚴重而夭折。所以對胎兒畸形的產前診斷是促進新生兒死亡率不斷降低以及人口素質提升的關鍵環節[1]。在對具有明顯解剖形態學改變的畸形進行診斷的時候具有較高的確診率,對于那些僅有生物徑線測值改變,而沒有明顯生態學改變的異常發育卻會非常容易出現漏診的情況。所以說在對胎兒發育異常進行篩查和診斷的時候,超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本文對畸形胎兒產前超聲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超聲醫學在胎兒發育異常診斷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了12周以上的住院產婦共計有6021例,年齡在19―42歲之間,孕周在13―42周之間,共計有72例在院分娩畸形胎兒,在產婦產前采取超聲檢查的方式針對胎兒系統進行檢查,經過超聲檢查發現有58例胎兒畸形,在足月產或者引產之后得以證實,此外還有14例漏診,在分娩之后才發現畸形。
1.2方法
采用彩色三維超聲成像儀,采用探頭的頻率5―9MHz,經過陰道三維容積探頭。在檢查者將膀胱排空之后,取膀胱截石位,在陰道后穹窿進行探頭的置放,對子宮以及雙附件進行二維常規掃查,采用三維成像的方式針對可疑子宮發育異常的患者。在表面模式成像之后,檢查人員進行分析和觀察,采用存盤的方式對所有的三維超聲數據進行處理[3]。
2 結果
分娩的72例畸形胎兒當中,有22例中樞神經系統畸形,其中包括12例腦積水、2例無腦兒、8例脊柱裂;18例消化道畸形,其中有8例內臟外翻、2例先天巨腸結以及8例直腸閉鎖;14例唇裂;2例腦積水;4例尿道下裂;10例肢體異常,2例胸前壁血管瘤和胎兒后腹膜畸胎瘤,其中還有14例畸形胎兒屬于兩種以上復合畸形。在經過超聲檢查之后,14例漏診的包括4例唇裂、4例尿道下裂以及6例直腸閉鎖,達到了83%的畸形檢出率。
3 討論
所謂的出生缺陷就是指的胎兒發育異常,其中包括功能異常以及形態結構異常,在最近幾年以來,隨著孕期規范的產前檢查以及在臨床上超聲的廣泛應用,能夠對胎兒的發育異常實現及時的發現,從而將妊娠及時終止。超聲是促進新生兒死亡率不斷降低以及人口素質提升的關鍵環節[4]。
脊柱裂、腦膜腦膨出、腦膜膨出、腦積水以及無腦畸形,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無腦兒。在超聲檢查中主要表現為顱骨光環的缺少,瘤結樣團塊會在胎兒頭顱出現,蛙眼癥是其典型的表現,一般情況下,最早可以在第十二周查出來。異常增多的腦脊液積聚在顱腔內就是所謂的腦積水,最多可以達到1000毫升的貯積量,增加的腦脊液以及受壓的腦實質,非常容易造成梗阻性難產在引產過程中的發生。側腦室在臨床20周前會出現暫時性的失調,所以不要輕易對腦積水下診斷結論。腦膜腦膨出以及腦膜膨出屬于顱骨先天性缺損,最為常見的是枕部。脊柱裂在腰骶部出現的比較多,主要是因為先天椎管閉合不全而引起。典型的超聲影像會在中樞神經系統畸形中有所體現,經常會共存著兩種或兩種以上畸形,超聲在對這種畸形進行檢查的時候基本上可以達到100%的診斷率。
消化系統畸形包括內臟外翻、內臟膨出以及消化道閉鎖。最容易漏診的就是消化道閉鎖影像,常常會在喂奶嘔吐或者產后無胎糞時發現。在妊娠12周之后臨床上與超聲影像相結合就可以較快的作出診斷。泌尿生殖系統畸形可以在超聲顯像中被發現的包括腎發育不全、尿路梗阻或閉鎖、腎積水、多囊腎等。一般情況下在妊娠20周之后進行診斷。
肢體異常主要包括手足畸形、斷肢畸形、無肢畸形以及缺肢等。以超聲像圖為根據可對之進行診斷,然而卻需要仔細尋找小的畸形。其中較為少見的就是胎兒腫瘤,其具有多樣的發病形式,在發病的時候同時還會伴有羊水過多以及多種胎兒畸形。具有較大腫瘤時會出現分娩困難。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以及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開始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優生優育的問題。作為一種方便的、無創的檢測手段,超聲可以為臨床上的治療和診斷提供非常可靠地依據,從而成為對胎兒畸形進行篩選的臨床上的非常關鍵的診斷方法。此外,早期發現胎兒畸形,并且給予早期治療以及早期診斷可以將大量的財力、物力以及人力節省下來,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沈國放,聞輝,季珍.超聲篩查胎兒畸形存在問題分析[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2, 19(1): 82-83.
[2] 嚴英榴,楊秀雄,沈理,等. 全蓮花.超聲診斷胎兒畸形的探討[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13,4(5):395.
闌尾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急腹癥,發病率一直高居急腹癥的首位,可發生在任何年齡階段,由于闌尾的位置多變和臨床癥狀多樣化,故常造成診斷上的困難[1]。急性闌尾炎有發病急的特點,一旦誤診或治療不及時,可引起闌尾穿孔和腹膜炎的并發癥,過往僅憑癥狀、體征等作出診斷。但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超聲檢查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也成為診斷急性闌尾炎的一項重要手段。我院通過超聲檢查和手術病理對比分析98例急性闌尾炎患者的相關資料,探討超聲在急性闌尾炎診斷中的臨床意義。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門診收治的98例經臨床手術病理證實確診為急性闌尾炎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3例;年齡8~72歲,平均年齡(40±32)歲;病史1h~4d。臨床表現有左下腹痛,轉移性右下腹痛和臍周痛,部分患者伴有惡心嘔吐癥狀。經實驗室檢查,患者的闌尾區均有不同程度的壓痛,肌肉緊張,白細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1.2 方 法 使用美國GELOGIQE9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先在患者腹部及盆腔區域掃查,排除右腎及膀胱區泌尿系統疾病和子宮附件病變,再適當逐漸加壓,從右側腹沿升結腸由遠及近掃查,以右下腹或壓痛點為中心,逐漸顯示回盲部,慢慢旋轉探頭,作扇形掃描,顯示出闌尾根部。觀察闌尾的位置、形態、大小、內部回聲、管壁層次及周圍結構等,測量闌尾的長度、橫徑和壁的厚度[2]。
1.3 觀察指標 根據國家相關的超聲診斷闌尾炎的標準:急性單純性闌尾炎,闌尾形態基本正常或輕度腫脹,直徑大于0.7cm,壁厚大于0.4cm,層次相對清晰,闌尾腔內呈低回聲或無回聲,腔內有小結石嵌頓;急性化膿性闌尾炎,闌尾形態明顯腫脹,管壁不規則增厚,層次相對較模糊,闌尾腔內可見較多的液性暗區,透聲性較差;壞疽性闌尾炎和穿孔闌尾炎,未穿孔前闌尾形態為明顯腫脹,與化膿性闌尾炎表現相似,但管壁結構模糊難以分辨,穿孔后闌尾黏膜下層部分回聲延續中斷或消失;闌尾周圍膿腫,闌尾正常形態消失,可見闌尾區混合回聲包塊,邊界模糊且不規則[3]。
1.4 統計學處理 對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 果
本次試驗的98例患者經病理和臨床手術驗證,急性單純性闌尾炎38例,壞疽性闌尾炎19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31例,闌尾周圍膿腫10例,與超聲的檢查結果(分別為37例、19例、29例和8例)比較,符合率分別為97.3%、100%、93.5%、80.0%,總符合率為94.9%,見表1。
表1 急性闌尾炎的臨床診斷和超聲現象結果比較
3 討 論
闌尾是位于右下腹的一細長管狀器官,呈蚯蚓狀,正常的闌尾長約6cm,直徑約0.6cm,在體內位置多變,受腸道氣體的干擾,闌尾的正常超聲顯示率很低[4]。但當闌尾管腔阻塞或細菌感染時,闌尾充血腫脹、明顯腫大或腔內積膿積液,超聲顯像圖具有特征性。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運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查診斷的符合率高達98%,超聲檢查急性闌尾炎的臨床價值已經被肯定。
在本次試驗中,98例患者經病理和臨床手術驗證,急性單純性闌尾炎38例,壞疽性闌尾炎19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31例,闌尾周圍膿腫10例,與超聲的檢查結果(分別為37例、19例、29例和8例)比較,符合率分別為97.3%、100%、93.5%、80.0%。在試驗中,對闌尾周圍膿腫的符合率較低,可能是由于闌尾病情尚處于早期,局部水腫輕,且腸道的內容物和腸氣干擾較大,闌尾自身所處位置較深導致超聲圖像形態不明顯,但整個試驗中超聲檢查的符合率仍高達94.9%。因此,超聲檢查急性闌尾炎不僅具有操作簡單的特點,而且具有安全性高、診斷準確率高等特點,為臨床上病理分型和手術治療提供較好的參考標準,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波.高頻和低頻超聲在急性闌尾炎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實踐,2012,21(2):151-153.
方法:對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附睪炎患者采取彩色多普勒超聲影像進行診斷,對附睪炎的聲像特征開展分析,同時和手術病理的結果與臨床診斷的結果開展對照比較,探究超聲影像的實際應用價值。
結果:在100例附睪炎患者中,采用超聲影像的診斷符合數為97例,診斷符合數為97%,這說明超聲影像有著比較好的實際應用效果。
結論:通過超聲影像對附睪炎進行診斷具有比較高的敏感性,能夠為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比較好的依據,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超聲影像附睪炎診斷價值臨床分析急性附睪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32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024-02
附睪炎是陰囊內比較常見的一種感染性的疾病,同時也是造成患者陰囊疼痛最為重要的原因,一般在青年人中比較多見,這嚴重的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及時的準確的對附睪炎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對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伴隨著科學技術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超聲影像診斷技術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特別是高頻超聲探頭在臨床上的應用,為對附睪炎的診斷提供了比較科學的依據,是一種比較好的診斷方法。本文收集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附睪炎患者的相關資料,同時對附睪炎的聲像圖特征進行了研究,目的在于能夠更好的揭示超聲檢查在附睪炎的臨床診斷和應用的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100例,均為男性,患者年齡為20~68歲,患者平均年齡為41歲,病程為4~26天,患者均因為出現紅腫、墜脹而來我院進行就診。實驗室的檢查中發現患者白細胞總數以及中性粒細胞均有升高。
1.2檢查方法。本組患者應用彩色多普雷超聲診斷儀進行診斷。診斷中患者取仰臥位,提起陰經并貼于腹壁,使得陰囊可以充分的暴露。在檢查的過程中,對患者附睪的大小、形態以及內部的回聲情況進行觀察。
2結果
從表1中可以看出,超聲影像的診斷符合數為97例,診斷符合數為97%,這說明超聲影像診斷有著比較高的準確率。急性附睪炎的附睪炎首先發生在附睪尾,附睪明顯的出現腫大,并且附睪的形態失常,邊界不夠清晰。超聲影像表現為附睪的內部回聲較為雜亂,并且患者一般陰囊內會有少量的積液,CDFI可見病區的血流信號明顯的增加。慢性附睪炎一般是由于急性附睪炎演變而來的,附睪結核在聲像圖的表現為低回聲結節,外形也不夠規則,邊界不夠清晰,CDFI病區彩色血流明顯減少。
3討論
附睪炎是陰囊內比較常見的一種感染性的疾病,同時也是造成患者陰囊疼痛最為重要的原因,一般在青年人中比較多見,這會給患者造成比較大的心理壓力,及時準確的診斷和治療對于促進附睪炎患者的早日康復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組選取了100例附睪炎患者中,經過臨床以及病例的證實,其中慢性附睪炎患者36例,急性附睪炎患者58例,附睪炎結核患者6例,超聲診斷的符合率達到了97%,另外在應用超聲診斷的過程中超聲對于陰囊內的腫塊定位以及定性診斷都有著比較高的敏感性和準確性,這說明超聲診斷在附睪炎患者的診斷和治療中能夠發揮出比較好的作用,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應用和推廣。
在利用超聲影像進行診斷的過程中,急性附睪炎的聲像圖有著特異性,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各類生化檢查發信函診斷符合率比較好。附睪結核如寒性膿腫、侵犯聲像有著特異性,但是當聲像圖僅表現為低回聲結節的時候,和附睪炎在聲像圖中很難進行有效的區別。另外其治療的情況和臨床的癥狀都完全不同,炎性結節臨床癥狀的出現和消退要早于各類超聲檢查,并且抗炎治療有著比較好的效果。
總的來講,超聲影像對附睪炎的診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超聲影像可以很好的判斷出病區的主要來源,并對病區周圍組織的破壞程度進行觀察,這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比較科學的方法,有效的提升了對于患者的實際治療效果。但是在臨床上為了能夠對每一位患者都可以進行有診斷性的治療,在具體的治療過程中還應當對患者實施密切的隨訪,這樣才可以很好的提升附睪炎患者超聲診斷的準確率,進而對患者開展科學有效的治療。通過超聲影像對附睪炎進行診斷具有比較高的敏感性,能夠為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比較好的依據,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麗,董蓓莉,丹,劉改芹,任彥斌.跨醫院短期重復超聲檢查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1年04期
[2]劉丹,劉福軍.超聲對閉合性腹部損傷的診斷價值[J].中外醫療.2011年17期
研究發現頸部動脈狹窄同缺血性的腦血管疾病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也是該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所以早期評估患者的頸部動脈狹窄程度以及位置,對于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以及預后都有重要價值[1]。頸部動脈的彩色多普勒超聲作為無創性的檢查手段,是臨床上頸部血管狹窄診斷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分析頸部動脈狹窄患者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的結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選取 2014 年 1 月 -2015 年 11 月我院收治的 CT檢查確診的頸部動脈狹窄患者 30 例,其中男 15 例,女 15 例,年齡 42 -76 歲,平均年齡 61. 2 1. 1 歲,腦梗死發作患者 10 例,糖尿病患者 10 例,腦血管痙攣患者 10 例。病例的入選標準方面,所有患者均滿足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存在耳鳴、頭昏、嗜睡、眩暈以及偏盲等癥狀,存在高血壓史或者吸煙史,體檢過程中發現血管雜音。
1. 2、方法
所有患者均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2]。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面,患者取平臥位,頸肩部充分放松從而暴露頸部,設定頻率為 10 - 15MHz,頭部偏向對側,將探頭置于患者的鎖骨上窩,自上而下進行觀察,沿患者額度頸動脈掃查,觀察患者的血管走行以及血流充盈狀況,檢測動脈的內徑[3]。
1. 3、判斷標準
患者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將 CT 檢查結果作為標準: 患者動脈管腔的直徑狹窄 < 常規直徑 50% 屬于輕度狹窄; 患者管腔直徑狹窄是常規直徑的 50% -70% 屬于中度狹窄; 患者狹窄管腔直徑是常規直徑的 70% -99%屬于重度狹窄; 患者管腔直徑狹窄為常規直徑的 100%屬于完全閉塞[4]。
1. 4、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使用 SPSS18. 0 進行分析,P >0. 05 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檢出結果與 CT 檢查結果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 05)?
3、結論
眼科超聲檢測技術,具有檢測準確、患者無痛苦、方便快捷的特點。其原理主要是通過聲波的反射,形成一定的圖像,以反映眼部結構生理或者病例上的變化。隨著科技的進步,眼科超聲儀器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現在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的A型超聲、B型超聲、多普勒彩超以及超聲生物顯微鏡,在臨床實踐中發揮著其獨特的作用。
A型超聲
1956年,美國眼科醫生Mundt和Hughes首次將A超用于眼部疾病的診斷,它根據不同界面的回聲以波峰形式顯示,根據超聲波在不同組織中的聲速,獲得相關組織的生物參數。A超對角膜厚度的測量精度達0.001mm,在臨床上可以用于一點或多位點的測量,還可以圍繞中心點,呈同心圓狀測量[1]。目前,A型超聲多用于與眼軸長度有關疾病的測量,對近視和遠視患者的診斷有一定的幫助。
此外,A超還用于一些眼部疾病的輔助治療。張采華等[2]對120例成熟期白內障患者和4級核白內障在手術前進行A超的測量,計算晶體厚度平均值,手術均順利完成分核,并完成整個乳化過程,術后患者視力明顯提高。
A型超聲存在一些缺陷,在檢查前被測眼的表面要進行麻醉,這讓很多患者不愿意通過此項方式檢查。此外,探頭和患者的角膜直接接觸,存在疾病傳染的隱患,另外對醫生的技術水平有一定要求,操作時對角膜的壓力不同可導致不同的檢測結果。
B型超聲
B型超聲是通過扇形或線陣掃描,將組織的界面回聲轉成不同亮度的回聲光點,以反映組織結構的變化。在眼科疾病中,由于眼球及內容物對B超有較好的透聲性質,多采用B超對眼病進行診斷治療。在臨床B超檢查時,患者需閉眼,仰臥在病床上,眼瞼涂上專用的螯合劑,B超探頭即可對眼睛進行縱橫面的全面檢查,確定病灶部位并可以測量其長度,打印機隨即可以將圖像打印出來。B超可以廣泛應用于晶狀體渾濁、玻璃體渾濁、視網膜脫離、眼內異物等疾病的診斷治療[3]。B超因為用游標測量距離,重復性較差,需多次測量。
超聲生物顯微鏡
超聲生物顯微鏡是20世紀90年展起來的新型眼科檢查工具,該儀器由高頻率換能器和B超聲儀器結合而成,基本原理與普通的B超儀相同,由于具有高頻率的分辨力,可獲得與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相當的圖像,在無創傷的條件下可獲得清晰的二維圖像[4]。在進行超聲生物鏡檢查時,檢查需采取仰臥位,眼瞼上安裝一眼杯,杯子里放入蒸餾水即可。將探頭深入蒸餾水中進行檢查成像。由于探頭在水浴中進行掃描,不會對眼前段產生任何的干擾,如房角就是在自然狀態下的形態,除此之外,還可以觀察到房后部位及前房角的解剖結構,晶狀體和虹膜等結構及相互關系,可以輕松獲得任意子午線的眼前段結構的圖像,更全面地了解眼部的生理和病理狀態,也有助于疾病的進一步診斷。目前,該方法廣泛應用于眼底、青光眼、白內障、眼外傷等眼部疾病的各個領域。
多普勒彩超
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以直接觀察眼眶及眼球壁血流的動態,確定動脈、靜脈以及及動靜脈交叉的混合血流,有助于觀察眼部細胞的內環境變化,確定腫瘤的發病部位[5]。該方法較一般的超聲檢查更簡便直觀,患者痛苦較小,目標明確。現在已成為眼科的常規檢查手段之一。但是在操作時需要注意探頭的方向和角度,減少超聲波發射功率對血流動力學信號顯示的影響,每條血管需要重復測量,至少連續測量3次。
總 結
A型超聲、B型超聲、超聲生物顯微鏡和多普勒彩超,已經作為臨床眼科重要的檢測手段,應用于一線,超聲檢測具有安全、快捷、患者耐受性好的特點,使其得到了廣泛的關注。隨著這些技術應用信息的反饋以及儀器的研究與改進,超聲診斷在眼科的檢測領域內的應用會日益廣泛,也會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準確的診斷信息。
參考文獻
1 史桂桃,艾育德.超聲檢查在眼科的臨床應用[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6,38(12):1168-1171.
2 張采華,張清秀,陳映梅.眼科A超在白內障超聲乳化術中的應用[J].福建醫藥雜志,2009,31(3):117-118.
臨床上降低胎兒畸形率的關鍵是做好產前檢查,及時篩查出畸形胎兒,進行積極救治[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到本院產科門診進行產前檢查的420例孕婦的一般資料,所有孕婦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將其均分為兩組。研究組210例孕婦,均為單胎、初產婦,年齡20~41歲,平均年齡(28.7±6.2)歲。對照組210例孕婦,均為單胎、初產婦,年齡20~41歲,平均年齡(28.9±6.4)歲。兩組孕婦一般資料對比,P>0.05,可以進行對比。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1.2方法 對照組孕婦以單純的二維超生進行診斷,所用儀器為美國泰圣"Terason t3000"彩色超聲診斷儀。研究組孕婦則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四維超聲進行診斷:所用儀器為美國GE四維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E8。臨床檢查過程中,嚴格按照儀器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常規測試胎兒頭圍、腹圍,對孕婦羊水量、胎兒脊柱和四肢發育情況等進行檢查。對胎兒腦部結構進行觀察,比如丘腦、側腦、透明隔、后顱窩等;對胎兒實施胸腔檢查,主要包括胃部、腎臟、腸部、膀胱等。針對男嬰,對其下降情況進行認真檢查。孕婦完成分娩以后,將引產或正常分娩的胎兒結果與超聲診斷結果進行對比,觀察超聲診斷準確率。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孕婦孕早期(11~17 w)、孕中期(18~27 w)、孕晚期(28~40 w)胎兒畸形篩查結果,并與實際妊娠結局和引產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兩組孕婦不同孕周胎兒畸形檢出率。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用χ2與t檢驗數據資料,以P
2 結果
2.1兩組孕婦超聲篩查胎兒畸形診斷情況 研究組、對照組分別有45例、43例畸形胎兒;研究組超聲診斷準確率為97.8%(44/4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1%(31/43),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
2.2二維超聲聯合四維超聲篩查胎兒畸形與孕周的關系 研究組患者孕中期胎兒畸形篩查檢出率為57.8%(26/45),而孕早期為13.3%(6/45),孕晚期為26.7%(12/45)。結果顯示,孕中期檢出率高于孕早期、孕晚期,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胎兒畸形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出生缺陷,會嚴重影響兒童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2-4]。胎兒畸形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考慮與遺傳、環境、孕婦生活飲食習慣、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等有著密切的關系[5]。
當前,臨床上多采用超聲檢查對胎兒畸形進行診斷,常用的超聲檢查模式包括二維超聲、三維超聲、四維超聲等。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二維超聲,但二維超聲只能獲取機體某一部位的斷面,不能提供更為直觀的立體圖像,這就導致其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有一定的限制[6-7]。四維超聲能更好地對胎兒面部和肢體進行觀察,可提供良好、清晰、直觀的三維立體圖像,且能進行旋轉,實現胎兒脊柱立體空間轉換,并能經由成像技術實現胎兒遠端肢體的位置變化,便于進行動態立體檢查。而且,思維超聲還能快速捕捉異常運動,準確把握胎兒體表特征、生理結構、位置關系等,在胎兒畸形診斷中應用價值高,能提升診斷準確率。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超聲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二維超聲聯合四維超聲進行診斷時,隨著孕婦孕周的不同,檢查出的胎兒畸形情況也存在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孕中期胎兒畸形篩查檢出率高于孕早期、孕晚期,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
綜上所述,在胎兒畸形診斷過程中聯合應用二維超生和四維超聲,能提升診斷準確率,且孕中期檢查胎兒畸形效果最好,便于盡早救治,減少缺陷胎兒的出生。
參考文獻:
[1]王海玉.二維超聲聯合四維超聲對不同孕周胎兒畸形診斷的價值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5,23(1):38-40+45.
[2]梁振停.二維超聲聯合四維超聲對產前胎兒畸形的臨床應用價值[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5,2(6):92-93.
[3]馬艷,席曉萍,彤丹.二維超聲聯合四維超聲對不同孕周產前超聲篩查胎兒畸形的臨床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36):6551-6552.
[4]高菊紅,楊文辰,屈莉紅.二維超聲聯合四維超聲對產前胎兒畸形的臨床應用價值[J].重慶醫學,2011,40(24):2442-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