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5:42: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鄉村治理的建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一、當前農村的現狀
(一)農村青壯年人口減少,鄉土人才流失嚴重
一方面由于務農收入和務工收入存在著較大的比較收益差距,另一方面由于農村的發展前景、發展空間有限,在城市化和工業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進城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尤其是80、90后的新生代農民也紛紛涌進了城市,留守農村的只有老人、婦女和兒童,最終導致農村勞動力人口正在日漸減少。大量的年輕人外出打工,至多在農忙或過春節時才大規模返回家鄉,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外地定居,甚至有不少選擇舉家搬遷,他們的小孩也有很大一部分在到入學年齡后就離開家鄉。因外出打工或舉家外遷,流失的幾乎都是農村中的“精英”分子,這使得培育新型農民幾乎變得更加困難。可以說,由于當前農村常住人口結構的變化和人口規模的急劇縮減,鄉村很難開展一些集體活動,留守農村的人口也顯然很難支撐農村長遠的治理和發展,新農村建設的人口瓶頸突顯,容易導致一系列的危機。
(二)農業生產方式落后,收入甚微
雖然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已經進入加速推進階段,但是農民的生產仍然比較落后。這種現象在以傳統農業為主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尤其突出。由于受到自然、歷史和傳統的因素制約,我國農業依然處于散、小、亂的生產格局狀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太多,農村土地分割嚴重,規模經營難以推廣。農村依然采用落后的小農生產方式,在生產力方面不能追求生產工具的革新,不依賴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科技的支撐,只依靠簡單的勞動投入,其維持機制是用勞動替代農業技術和資本。同時,由于缺乏創新意識,導致特色農業缺乏,科技含量低,農產品附加值較低,使得眾多的農民無所適從或盲目跟風而損失慘重,也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造成很大的沖擊。
(三)農村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落后,不適應現代文明生活
由于幾千年以來農民都是在分散孤立和封閉狀態下生活,缺乏文明的公共生活習慣和現代文明的熏陶,不適應現代文明生活的要求,科技環保意識不強,臟亂差現象在農村依然比較嚴重地存在。現實中在農村能夠滿足廣大農民精神寄托的有形設施、文化組織和無形的精神正在日益的衰落和消失。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現存文化站 文化中心及各類文化基礎設施簡陋,大多已經超過其服役年齡,老化情況嚴重。[1]此外,農民對待文化消費依然持保守態度,對待新生事物接受較慢,創新意識不強,輕視文化知識的學習,生活格調不高,富含知識性和藝術性的文藝活動在農村也鮮為人知,與城市相比差距甚遠。因此,改變農村的生活方式,大力革除傳統的陳習陋俗,已成為促使農民生活方式走向現代化文明的當務之急。同時,農民法制觀念不強,法制意識淡薄,民主監督意識不強,最終導致農村容易成為各種糾紛、沖突的泛濫地,也常常淪為各種欺騙和陷阱中的受傷者。比如一些地方的農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對法律陌生、不具備基本的法律常識、被逼無奈才求助于法律維護合法權益、不信法、不用法、以理代法、“懼法厭訟”與缺乏權利意識等現象。
(四)農村缺乏資金支持,發展面臨困境
資金流向遵守效益優勢的原則,哪里收益高就必然流向哪里,所以當前城市資金不但難以流向農村,即使是農村自有資金也難以留住,而不斷的被城市吸走。農村發展資金的缺乏,導致關系農業發展和農民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難以得到有效改善,路、電、水、氣相關設施不盡如人意。據有關部門初步測算,到2020年,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增資金15萬億元至20萬億元。新農村建設資金需求總量巨大,僅僅依靠國家財政投入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其中大部分仍然要由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2]這當然與我國當前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業務單一、金融服務供給不足和管理粗放等原因有關,同時與農民工的收入投向也有很大關系。所以,隨著農民工工資的提高和農民工工資相關保障的完善,如果能夠動員返鄉農民工將資金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來的話,對當前新農村建設的推進無疑是一針強心劑。
二、返鄉農民工具備的潛在優勢
(一)農民工規模較大,在農村易形成能量效應
農民進城后不可避免地要與城市居民接觸,這就勢必會受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強烈沖擊,權益意識較強。由于農業的季節性和傳統節日,農民工群體表現出了流動的周期性,他們大多數幾乎每年總有一段時間會回到家鄉,在此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把他們所接觸過的、經過自己一番加工的關于城市生活方式的內容帶給了農村居民。他們的這種載體作用不僅表現在實物形態,更重要的乃是生活觀念層面。[3]目前,我國流動就業的農民工已達相當規模,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數量逐年增加,2003年為1.1億,2004年為1.2億,到“十一五”期末,我國農民工總數達2.42億人。無論是從精神的影響上,還是從物質的提供上,返鄉的農民工群體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他們的回流有效改善了鄉村建設缺乏中堅力量的狀況,如果充分發揮和利用好他們的優勢,將會有助于加速推進我國鄉村文明建設的進程。
(二)農民工見多識廣,易于接受新鮮事物
農民工絕大部分流入發達城市,見過世面,眼界開闊,他們整體素質較高。他們中多數人年富力強,在外經歷過無數風雨,接受過培訓,有一技之長,從事著不同職業,社會閱歷豐富,信息辨別能力強,能接觸到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思想觀念比較開放。在農業種養殖中,知道運用科學和技術進行生產和經營,善于創新,敢于突破傳統方法和觀念進行大膽嘗試。在農村各項改革中,能深刻理解中央關于農村的各項惠民惠農政策,并積極參與和給予大力支持,有利于中央各項農村政策的貫徹落實和農村社會的治理和發展。同時,因為在城市從業的經歷,通過耳聞目染和身體力行,也使他們表現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許多觀念,如有著比較強的時間觀念、效率觀念、組織觀念、市場意識、合作意識、法律意識等等。在農村比較崇尚“能人效應”,一旦返鄉農民工成功返鄉,必將在群眾中引起“鯰魚效應”。
(三)農民工主體中青年人居多,生活和消費方式有所改善
返鄉農民工開始改變傳統的消費觀點,他們出來打工不只是為了掙錢回家,更多的是為了尋求自我發展、實現自身價值。更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并通過各種途徑充實自己,享受精神消費。特別是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后較好的生活環境中,從小受到以城市文化為主題的報刊廣播和影視的影響,他們的行為觀念已經相當城市化、現代化。[4]他們占據了農民工總體相當大的比例,現在走上工作崗位,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的求知欲更旺盛,善于接受新事物且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可塑性強。他們的衣、食、住、行、休閑娛樂等消費方式有別于上年代農民工。比如在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下,他們逐漸變得講究個人衛生,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培養了一些健康的興趣愛好。而且,回到農村后,他們將這些良好生活方式和習慣以及健康的興趣愛好直接輻射給其他農民,對改善農村的村容、村貌、文明衛生習慣有極大幫助。農民工總體上顯示出參與政治事務、關心國家大事和相關時事政策的較高積極性和極大熱情。尤其是在今年的村級“兩委”換屆選舉工作中,很多農民工不惜高額路費和幾番周折專門回村參與村級干部的選舉工作,投入自己神圣的一票,其中還有一部分農民工主動參與村級“兩委”人員的競選。
(四)農民工收入提高,資金實力相對優越
在農民進城務工政策出臺以前,農民的收入主要是來自大農業――農業、畜牧業和林業,收入結構比較單一,收入水平也比較低下。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在2010年2月做客鳳凰網《大政經》欄目時指出,進入新世紀以后,十年的時間,農民收入結構的本身變化是非常的明顯,過去都認為農民主要的收入應該來自農業,從現在的情況看,已經說到了一個臨界點,全國農民人均收入去年是5153元,這其中來自于真正所謂農業、畜牧業、林業,大農業這一塊的收入大概就是50%,一半,還有40%是來自于工資性收入,就是打工,有的是進城,有的是在鄉鎮企業,還有10%來自兩塊,這是新的概念,一塊叫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有些房子出租,存款的利息,財產性收入大概不到4%,還有6%多一點,叫轉移性收入,就是政府給的各種補貼等等,現在的收入結構,我說今年是個臨界點,可能到明年,來自農業大概會降到49%,50%以下。[5]從中可以發現,外出務工的農民相對于在家務農的農民收入要高出很多,資金實力相對比較優越,他們的資金投入將會有效彌補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缺口。
三、返鄉農民工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人力資源的操作性分析
由于制度、經濟、素質和城市發展壁壘導致農民工無法實現城鄉之間的順利轉移,必然產生大量農民工的返鄉問題。[6]農民工的返鄉會給一些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和生機,所以農民工輸出地政府要把返鄉農民工作為培育新型農民的人力資源,要做好宣傳和引導,積極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提供有關支持和扶持,促進農民工的優勢轉化。
(一)創造環境,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
在城市務工的過程中,農民工自身的各方面素質不斷得到提高,有些已能承擔一些技術要求較高的工程,而且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已經積聚了不少創業基金,并有著極大的干事創業激情,敢于打破常規進行創新。但是由于諸多歷史和現實條件的限制,農民工群體依然要保持著往返于城鄉之間的狀態,所以農民工輸出地需要為返鄉農民工的作用發揮創造環境,廣辟渠道。返鄉自主創業將是今后農民工轉移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許多農民工通過打工實踐,學會了本領,掌握了技術,擁有了資本,具有飽滿的創業激情,為了將返鄉農民工在城市學到的本領轉化為帶領群眾致富的手段,當地政府應統籌規劃安排,優化自主創業的環境,采取積極的政策扶持、資金支持、科技保障和信息鼓勵等措施幫助他們解決創業問題,引導他們樹立“處處可創業、行行可創業、人人可創業”的大創業觀。當然,鑒于以前的歷史教訓,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工作可以做,但千萬不能一哄而上、“逼民創業”。
(二)積極宣傳,發揮返鄉農民工作為村級組織帶頭人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農民工自身具有先進的文化理念、較高的政治意識、法律意識以及良好的道德修養。如何利用農民工這方面的優勢來影響和提高農民群眾的各方面素質,或者說要想切實有效地促進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就必須充分發揮農民工在各方面的良好示范效應。參與基層組織工作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解決辦法。農民工輸出地政府要大力宣傳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的意義,支持和鼓勵素質高、群眾反映好,有經濟和市場頭腦的返鄉農民工參加競選。如果他們能夠成功競選村級組織帶頭人的話,相信在上級的細心培養、指導和引導下,他們必然能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各項惠民惠農政策,宣傳法治理念和科技環保理念,堅持依法辦事,能運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式帶領廣大群眾走科技致富之路;必然能將城市的先進文化和文明輸入鄉村,改變鄉村的舊俗陋習,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內容,提升農民群眾精神生活的檔次。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農民工這一群體不僅有助于促進農民整體素質提高這一任務的實現,同時也為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持續前行的動力。
(三)做好服務,為返鄉農民提供相關的技術培訓
農民工長期在城市生活,返鄉后,其自身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覺已不同于出鄉前的生活習慣,他們帶來了外面世界的“新鮮”信息,豐富了其他農民的眼界。農民工在外是一個社會化過程,農民工返鄉,將外地的文化傳播給了當地的農民,促進了不同區域文化和文明的融合,擴大了農村的開放程度,改變了輸出地的社會生活,加快了輸出地的社會變革過程。[7]但是新一代農民工對農業種植和養殖缺乏經驗,所以農民工輸出地政府要根據返鄉農民工返鄉的勢態,積極做好農業生產、農業技術及經濟作物種植、畜牧業發展、林業發展,就業技能的相關培訓、宣傳引導和服務等工作,將農民工返鄉的壓力轉變為積極發展地方經濟的人力資源優勢。同時還應積極鼓勵返回農民工參與農業產業化開發,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鼓勵農民從事規模化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及流通經營,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激發農村活力。
參考文獻:
[1] 鄭金俠. 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 群文論壇, 2011(5).
[2] 邱兆祥. 農村金融:關鍵是要完善服務功能[EB/OL]. finance.省略/roll/20061020/0905988263.shtml
[3] 劉程, 鄧蕾, 黃春橋. 農民進城務工經歷對其家庭生活消費方式的影響―――來自湖北、四川、江西三省的調查[J].青年研究, 2004(7).
[4] 潘寄青, 譚海燕, 李娜. 新生代農民工城鄉轉移及就業路徑探析[J]. 當代青年研究, 2009(2).
建設美麗鄉村,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提升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差距的基本方向。當城鎮化達到相當水平之后,會有相當大的人口比例留在農村。而就地城鎮化就是使海量農村人口有序轉移,宜城則城,宜鄉則鄉,盡可能做到“離土不離鄉”。可以說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而實現這個目標是一項綜合系統工作。作為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的丹東,有著建設美麗鄉村的天然優勢,我們要根據丹東自身特點,以“美麗鄉村”的建設引領“就地城鎮化”。
近年來,丹東市的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全市64個鄉村實施了村鎮道路、供水、排污、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改造,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已有18個鎮、村喜獲省級“宜居示范鄉鎮”和“宜居示范村”稱號。但由于丹東市農村基礎建設薄弱,地域發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就地城鎮化意愿,制約了丹東市城鎮化發展水平和質量。為促進丹東市城鎮化發展,幫助農民“離土不離鄉”就地城鎮化,我們嘗試給出可以踐行的建議。
一、強化政府投入,保證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資金支持,滿足農民就地城鎮化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城鎮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城鎮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農民“離土不離鄉”的先決條件。丹東市農村鄉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最大的難題是資金問題。要實現農村城鎮化、村民市民化,就要建設等同于城市的道路交通、供水、供電、供熱、垃圾污水處理、學校、醫院等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因此,應強化政府投入,市場運作,安排固定的資金用于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建立扶持和激勵機制,通過貼息貸款、轉移支付等方式,支持村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各級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定數量的城市建設專項資金支持重點鄉鎮、村莊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在資金的使用上應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發揮引領作用。按照就近(距離城市近)就優(村鎮地理位置和財政實力好),先郊區、縣鎮,后鄉村的原則,統一規劃和逐次延伸財政資金的使用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逐步縮小城市與郊區、縣鎮、鄉村之間的發展差距。要根據縣(市)區財政實力和現實條件,合理分配輻射和承載城鎮化建設份額(如東港市份額比例可以大些),形成以強帶弱,梯次推進,協調發展的農村城鎮化建設局面。切忌只唯上、不唯實,貪大求全,運動式造城的政績觀和工作態勢。
二、強化產城一體,增強城鎮發展的產業支撐能力,為農民“離土不離鄉”廣開就業渠道。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發展農村旅游業,鼓勵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尤其應注重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整合生態資源與農業資源,充分發揮耕地、園地的生產、生態、景觀和間隔功能。大力發展都市農業,觀光農業,使農業與旅游休閑業融合發展。要不斷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扎實推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推進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東港的前陽鎮等均實現了以產業興城鎮,以城鎮促產業,產業集聚區與城鎮布局相融合,人口板塊與經濟板塊相協調的良好態勢。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業向非農產業的轉化,“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實現了農產品加工企業、專業市場、園區和城鎮建設的有機結合。不但讓農民成了莊稼地里的工人,其不斷放大的觀光旅游功能也為農民“離土不離鄉”開辟了新渠道。一些旅游度假資源豐富的鄉鎮則通過開發利用特色資源,建設成為旅游服務型小城鎮,以特色經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經濟發展,形成了以旅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模式。鳳城的大梨樹村、東湯鎮、寬甸的河口村、青山溝鎮等都走出了一條設施農業、觀光農業、旅游度假經濟和城鎮建設相結合的成功之路。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根本動力,只有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地緣、資源、環境、文化優勢,促進資源加工、特色農業、旅游服務等產業發展,才能幫助農民實現“離土不離鄉”就地城鎮化。
三、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發展和壯大村鎮企業及合作組織,促進農民向產業工人過渡。需要合理調配土地資源。根據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在依據相關法規的前提下,對自然村落進行整理,使村落布局更加集中、合理,節約土地,方便基礎設施配套。可在一些試點村探索經驗,逐步推廣。
而農業龍頭企業和涉農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解除了留鄉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推動了農業勞動力的轉移,促進了農村土地進一步流轉。經過土地流轉,分散的土地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既提高了土地經營效益,又幫助農民獲得了紅利,促進了農民的身份轉換,為農民“離土不離鄉”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也為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到城鎮化建設創造了條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丹東市土地流轉面積僅達28萬畝,發展空間巨大。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retreatment with donor spleen cells (SPC) and cyclophosphamide (CP) on the survival time of cardiac allograft. Methods Th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on SD rat models of heterotopic cervical heart transplantation. The animals were pided into 3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consisted of SD models without treatment. In the cyclosporine A (CsA) drug control group, the recipients were treated after transplantation with CsA 10 mg/kg ip q2d. In the SPC + CP pretreatment group, the SD rats were pretreated with SPC iv on D0 and with CP 80 mg/kg ip on D2, and the transplant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D10. The living condition and the survival time of the allograft, and its pathology were noticed. Results The survival time in the control group, CsA group and SPC +CP group was (7.2 ± 2.4), (15.8 ± 4.3) and (30.4 ± 10.7) respectively. Histopathology showed the HVG rejection reactions were evidently attenuated in the pretreatment test group. Conclusion Pretreatment with SPC plus CP enables the host to produce immune tolerance to the cardiac allograft, extending the survival time of the graft, even long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CsA treatment.
Key words: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immune tolerance; pretreatment; donor spleen cell; cyclophosphamide; cyclosporin A; rats
器官移植在臨床醫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然而移植后排斥反應卻嚴重阻礙著移植醫學的發展。本研究應用大鼠異位心臟移植模型,采用門靜脈輸注供體脾細胞(donor-specific spleenocyts,SPC)及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注射誘導免疫耐受,對移植心臟的存活情況進行了觀察,現報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動物和材料 健康近交系Wistar大鼠為供體,SD大鼠為受體,由山東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和徐州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雌雄不限, 8~16周齡,體質量200~250 g,隨意進食和飲水。
質量濃度1%的戊巴比妥鈉,體積分數為75%的乙醇,25×103 U/L肝素,質量濃度2%的罌粟堿,顯微外科手術器械(上海醫療儀器廠),醫用無損傷縫線,套管,絲線。
1.2 方法
1.2.1 脾細胞懸液的制備 取Wistar 大鼠,1%戊巴比妥鈉按4 ml/kg (40 mg/kg) 腹腔內注射麻醉后,無菌開腹取脾。將脾臟制備成單細胞混懸液[1],顯微鏡下計數淋巴細胞數量。
1.2.2 實驗分組及處理 分為對照組、CsA組和SPC+CP組,每組受體和供體各12只,受體為SD大鼠,供體為Wistar大鼠。①對照組(未干預組):受體不做任何預處理。②CsA組:受體不做任何預處理,心臟移植手術當日開始用環孢霉素A(CsA) 10 mg/kg,腹腔內注射,每2天1次,共8~10次。③ SPC+CP組:取受體SD大鼠,將制備好的供體脾細胞(SPC)5×108個,自SD大鼠的門靜脈內注入(d0),第2天(d2)SD大鼠的腹腔注射環磷酰胺(CP)80 mg/kg ;分別于第10天進行心臟移植手術。
1.2.3 心臟移植方法 采用套管法行大鼠頸部心臟移植,具體方法見文獻[2]。
1.3 觀察指標
1.3.1 術后每日2次頸部視診或觸診,觀察移植心的博動情況。
1.3.2 病理觀察:分別于術后第 7、11天及終末期等時間點各取4只供心,送病理學檢查,采用蘇木精-伊紅染色方法制作病理切片。觀察移植心臟大體情況,切片觀察炎性細胞、心肌壞死、肉芽組織增生情況,判斷病理改變程度。
1.4 統計學處理 大鼠移植心臟存活時間用±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 果
2.1 術后移植心臟觀察 對照組(未干預組) 術后移植心臟收縮有力、搏動幅度較大、心率快慢不等,心率均慢于受體心率(300~500次/min);隨時間延長,移植心臟逐漸增大,收縮力明顯減弱,搏動幅度降低,常在術后7~11天停跳。移植部位打開時見移植心臟周圍明顯水腫和滲出,但沒有膿液及明顯的感染征象。
CsA組移植心臟的改變基本上也經歷心臟搏動由強到弱再好轉、心臟增大再縮小的過程,總趨勢與SPC+CP組相似,但在移植心臟功能最差時仍可觸及搏動。
SPC+CP組移植心臟早期變化與對照組基本一致,出現收縮力逐漸減弱,搏動幅度逐漸減小,移植心臟明顯增大,在7~11天時最為嚴重;本組約有1/4~1/3移植心臟常觸不到搏動,僅可見頸部毛動,個別需要麻醉后觀察,而此時切開頸部手術區皮膚后,可見移植心臟有較弱的收縮。此種狀況常在術后15天左右好轉,隨著頸部手術瘢痕的軟化,移植心臟開始縮小,心率逐漸增快,搏動幅度和收縮力逐漸增加。有趣的是,在移植心臟功能最差時只要出現收縮力和搏動幅度增加等好轉征象,便能夠長期存活。在術后15天到1個月內移植心臟明顯縮小,心率快慢不等,約有半數以上移植心臟出現心律不齊,持續時間長短不一,但均能自行好轉,有的可出現多次心律不齊,個別移植心臟心率比受體心率快。
2.2 移植心臟存活時間 應用CsA治療后,移植心臟的存活時間明顯延長,CsA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
2.3 各組終末期移植心臟大體變化 對照組:移植心臟體積增大,明顯充血、水腫。CsA組:移植心臟體積輕度增大,呈實性變,質韌,充血、水腫不明顯。SPC+CP組:移植心臟增大不明顯,質軟、紅潤。
2.4 各組移植心臟組織病理學檢查 術后7天、11天組織病理檢查見圖1。
對照組:移植心臟的心肌壞死和細胞浸潤明顯增多;浸潤的炎性細胞主要為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少量的中性粒細胞。
CsA組:心肌壞死和細胞浸潤明顯減輕,浸潤的炎性細胞主要為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與對照組比較,浸潤細胞中巨噬細胞明顯增加,而淋巴細胞明顯減少。
3 討 論
有報道稱通過門靜脈注射脾細胞,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情況下可以誘導完全異基因小鼠間的皮膚移植耐受[3]。通過門靜脈途徑給予同種異體抗原,可誘導供體特異性耐受,并且經門靜脈輸注最為有效;其次為外周靜脈、腹腔;皮下最差。
我們采用供體的脾細胞處理受體(d0),在第2天給予門靜脈注射CP 50~80 mg/kg 。在這種模型中,供體抗原和干細胞聯合治療對產生耐受是必需的,在注射供體抗原后,對供體抗原發生反應的T細胞被激活并進行增殖,而增殖的細胞可被隨后給予腹腔注射的CP選擇性破壞[4],抗原激活的 T細胞首先從外周消失,隨后在外周和胸腺內便出現了暫時的嵌合體狀態[5-6],使得在外周[7]和胸腺內[8]對供體反應的免疫細胞發生克隆丟失。由此可見,來源于供體的骨髓成分在胸腺髓質中生存導致了與移植物起反應的胸腺細胞不斷缺失。在這種模型中,移植耐受的維持是胸腺水平與移植物發生反應T細胞持續缺失的結果。克隆丟失與移植耐受的作用是克隆無反應性伴有某種程度的細胞程序性死亡的結果。
轉貼于
本實驗對SPC+CP誘導的免疫耐受進行了研究,即用SPC通過門靜脈注射,2天后給予80 mg/kg的CP。因為在輸注異體抗原后,受體內的T細胞在1~3天內增殖活躍,此時用藥容易殺死增殖的T細胞,造成克隆排除[9],因此,我們選擇SPC注射后2天作為CP用藥的最佳時間。10天后進行心臟移植,結果移植物的存活時間明顯延長。病理檢查結果中,經SPC+CP處理后,移植心臟炎癥反應、心肌壞死及肉芽組織增生情況較CsA組、對照組輕,說明該法誘導免疫耐受效果良好。
采用SPC+CP預處理后,我們觀察到大部分移植心臟在手術后均逐漸增大,搏動幅度逐漸降低,頻率也有減慢,而在7~11天之后,增大的移植心臟開始縮小,隨著傷口周圍瘢痕的軟化,移植心臟搏動幅度漸增大,頻率也加快,自此以后移植心臟可以長期存活。本組術后存活至1~2個月的移植心臟通常縮小至手術時大小。而在對照組中,移植心臟早期的變化與SPC+CP組基本相同,但增大更明顯,搏動幅度降低,頻率漸減慢,常在7~11天完全停跳(沒有好轉征象),移植心臟周圍常有明顯水腫滲出,心肌也有腫脹、充血,顯微鏡下可見到心肌細胞壞死,少數水腫明顯者切口愈合欠佳,縫線處的皮膚裂開。
在急、慢性排斥反應模型中,移植心臟的早期變化有許多相似之處,僅根據頸部心臟觀察情況很難對二者進行區分。但急性排斥反應時移植心臟增大、炎癥水腫常更明顯,且至停跳時無好轉征象,而SPC+CP組雖然搏動幅度和頻率逐漸減低,但后來漸好轉,可以長期存活。
本組實驗結果表明,SPC+CP預處理誘導免疫耐受效果良好,能夠明顯延長大鼠同種異體心臟移植的存活時間,效果優于CsA。
參考文獻
[1] 郭宏偉,吳清玉,謝蜀生,等. 多次輸注供體脾細胞誘導心臟移植免疫耐受的實驗研究[J]. 中華外科雜志,2004, 42(11):664-667. [2] 張 偉,張中明,錢偉民,等. 大鼠頸部心臟異位移植模型的建立[J]. 徐州醫學院學報,2008,28(6):360-363.
[3] Morita H, Sugiura K, Inaba M, et al. A strategy for organ allografts without using immunosuppressants or irradiation [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8,95(12):6947-6952.
[4] Maeda T, Eto M, Nishimura Y, et al. Direct evidence for clonal destruction of allo-reactive T cells in the mice treated with cyclophosphamide after allo-priming [J]. Immunology, 1993, 78(1):113-121.
[5] Mayumi H, Himeno K, Shin T, et al. Drug-induced tolerance to allografts in mice. Ⅵ. Tolerance induction in H-2-haplotype-identical strain combinations in mice [J]. Transplantation, 1985,40(2):188-194.
[6] Mayumi H, Good RA. Induction of tolerance across major barriers using a two-step method with genetic analysis of tolerance induction [J]. Immunobiology, 1989,179(1):86-108.
[7] Maeda T, Eto M, Nishimura Y, et al. Role of peripheral hemopoietic chimerism in achieving donor-specific tolerance in adult mice [J]. J Immunol, 1993, 150(3):753-762.
一、不按時編制竣工財務決算
不按時編制竣工財務決算主要表現在水利基本建設項目竣工后,項目法人不重視竣工財務的決算編制工作,不在規定時間編制竣工財務決算,個別項目甚至久拖不決,項目已經完成幾年,仍不編制竣工決算、不驗收、資產不交付使用,更嚴重的是結余資金不處理,想用就用。
1 問題的實質:不符合兩個方面的規定。一是不符合竣工財務決算編制期限方面的規定,財政部《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37條“建設項目完成并滿足竣工財務決算條件后,項目法人應該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竣工財務決算的編制工作。大中型項目的期限為3個月;小型項目規定的期限為1個月。”二是不符合有關費用開支規定財政部《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44條“已具備竣工驗收條件的項目,3個月內不辦理竣工驗收和固定資產移交手續的,視同項目已經正式投產,其費用不得從基本建設投資中支付,所實現的收入作為生產經營收入,不再作為基本建設收入管理”。
2 原因分析:不按時編制竣工財務決算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客觀原因,即編制竣工財務決算的條件不完全具備,如地方配套資金沒有全部到位;部分掃尾工程沒有完成等;二是主觀原因,就是組織領導不力,工程價款沒有完全結算,設計變更沒有報批手續,花完剩余建設資金等想法造成竣工財務決算不能按時編制。
3 建議:屬于客觀方面的原因,項目法人應抓緊工作,克服困難,創造條件;屬于主觀原因,項目法人應該端正思想,盡快組織編制竣工財務決算。
二、竣工財務決算組織領導不力
1 編制主體不符合規定、組織工作沒有加強
在編制項目竣工財務決算時,編制的主體不是項目法人,而是業主派出的現場管理機構或委托管理機構組織開展單項工程竣工財務決算編制,在單項工程竣工財務決算的基礎上,再編制整體竣工財務決算,造成部分由項目法人支付的費用無法計入成本;竣工財務決算的組織領導工作得不到加強,工作不能順利開展,工作不能按時完成,且質量不高。
(1)問題的實質:一方面不符合《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第103條“由項目法人組織編制竣工財務決算”和第104條“項目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對竣工財務決算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的規定。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費用不在現場管理機構支付,現場管理機構在編竣工財務決算時,無法納入竣工財務決算。第三不符合《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第203條“項目法人應從項目籌建起,制定專人負責財務決算的編制工作,并明確財務、計劃、工程技術等部門的相應職責,竣工財務決算的編制人員應保持相對穩定”。
(2)原因分析:項目管理單位沒有掌握和理解竣工財務決算編制責任主體的有關要求,建設管理中發生了有關責任不明確,內部建設管理制度不規范;對竣工財務決算編制工作不重視,建設期間沒有準備做好相關的基礎性工作,在編制時也沒有制度完整的工作方案。
(3)建議:一是項目法人要求其他機構以一定的方式明確做一部分工作和承擔一部分責任,但竣工財務決算編制的法定責任主體是項目法人,為了保證竣工財務決算的真實、完整和及時,竣工財務決算的送審和報批一定要以項目法人的名義進行。第二,項目法人要求代建單位編制竣工財務決算時,要通過委托建設管理合同來明確代建單位責任,竣工財務決算的送審和報批同樣要以項目法人的名義進行。第三,項目法人委托社會其他組織編制竣工財務決算時,
竣工財務決算的送審和報批同樣要以項目法人的名義進行。第四,要加強對竣工財務決算編制的組織領導,為竣工財務決算的編制按時、保質完成提供組織保障。
2 主管部門的監督協作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在實際工作中主管部門的職責履行不夠,在項目建設前期管理、投資計劃管理及建設資金撥付方面存在不規范的現象,表現在建設工程竣工時,部分建設資金沒有撥付到項目法人,造成投資完成不完整,存在缺項,使財務竣工決算編制質量存在問題。
(1)問題的實質:不符合《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第37條“建設單位及其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基本建設項目竣工財務決算的組織領導,組織專門人員,及時編制竣工財務決算。”
(2)原因分析:一是由于開展項目前期工作時,有些項目法人還沒有成立,主管部門將投資直接下達到前期工作單位,項目法人成立后,沒有及時調整投資計劃,項目法人按照實際收到的投資計劃和建設資金編制竣工財務決算,造成投資計劃下達、建設資金來源和投資完成數和實際不符。二是在工程建設期間,由于建設體制的改變,由地方完成的部分投資計劃、建設資金來源和投資完成也沒有納入竣工財務決算,主管部門也沒有督促有關單位劃轉有關財務手續。
(3)建議:主管部門和建設單位要及時核對投資下達和基本建設撥款,根據《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第26條的要求,完善有關手續,納入工程竣工財務決算,保證工程竣工財務決算的真實完整。
三、竣工財務決算編制依據不符合要求
1 不以批準的概算作為依據編制竣工財務決算
有些建設項目在編制竣工財務決算時,不以批準的工程初步設計概算為依據,而足以內部管理需要的分解概算或執行概算為依據,導致批準初步設計概算執行情況不能正確反映,竣工決算審計時,概算執行情況評價難度增加,不利于反映工程投資效益;有些將計劃外的投資納入工程竣工財務決算,造成虛增工程投資;有些項目將未到位的地方建設資金虛假到位,在竣工財務決算中反映,造成投資計劃和投資完成不真實。
2 問題的實質: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竣工財務決算編制規程》108條規定“竣工財務決算的編制依據應包括:國家法律法規等有關規定;經批準的設計文件;主管部門下達的年度投資計劃,基本建設支出預算;經批準的年度財務決算;項目合同(協議);會計核算及財務管理資料其他有關管理文件。”“作為項目法人內部管理需要的分解概算或執行概算是沒有經有權主管部門批準的”。反映將未到位的地方配套資金增加,造成竣工財務決算的資金來源與應收款項不符,是違反《會計法》和《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的。
3 原因分析:項目法人沒有嚴格執行新頒發的《水利基本建設項目竣工財務決算編制規程》有關編制依據的要求,在工程建設管理中,按分解概算或執行概算管理,在編制竣工財務決算時,沒有清理和調整,想當然地把分解概算或執行概算當成竣工財務決算的編制的依據不符合規程的要求;同時,對有關制度的學習認識不夠,業務水平不高,經驗不足。
4 建議:概算的審批具有權威性,不能隨便調整,如果需要調整,必須履行必要的審批手續,才能作為竣工財務決算的編制依據;對沒有經過主管部門下達的投資計劃的投資要從竣工財務決算中剔除,竣工財務決算必須進行調整;在編制竣工財務決算時,應真實建設資金的來源和運動情況,對不到位的建設資金不能做假賬視同到位。
四、交付使用資產管理不符合規定
目前在編制竣工財務決算時,普遍存在將應單獨資產價值移交的投資不單獨作為資產移交,而作為待攤投資攤銷,一方面虛增了其他資產的價值,另一方面形成了賬外資產;而有些管理單位將應攤銷的費用卻作為資產移交,在移交時,接受單位也無法接受;交付使用資產不分類和分別計價,或計價不合理。
1 問題的實質:將應單獨資產價值移交的投資不單獨作為資產移交,而作為待攤投資攤銷到其他資產的價值中,形成帳外資產,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不不分類和分別計價,沒有按新頒發的《水利基本建設項目竣工財務決算編制規程》要求對交付使用資產清理、分類和計價,移交給管理單位時,管理單位無法計價入賬;交付使用資產計價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待攤投資的直接計入和分攤計入區分不清,造成交付使用資產計價不準確。
2 原因分析:一是對資產概念不清,二是對按新頒發的《水利基本建設項目竣工財務決算編制規程》理解不夠;想簡化復雜的交付使用資產的清理工作;三是對工程建設內容不全面掌握,對待攤投資分攤方法的要求理解的不夠,或不愿意做復雜的分攤工作。
3 建議:認真學習和理解新規程,加強對竣工財務決算環節中交付使用資產的管理,正確計算其價值,防止資產價值虛增;嚴格按照規程的要求分攤待攤投資,做到待攤投資由受益的各項交付使用資產共同負擔;避免存在帳外資產,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交付使用資產要列示到能單個發揮作用的資產。
五、未完工程投資和預留費用不符合規定
預留未完工程投資依據不足,主要表現在預留完工程投資的項目是概算外項目,超概算批準的投資較多,預留費用有一定的隨意性,標準偏高;或預留未完工程投資和預留費用不按規定使用,超出編制竣工財務決算預留時的范圍和標準,違反國家有關費用開支范圍和標準的規定;甚至還有應預留未完工程投資和預留費用的沒有預留。
1 問題的實質:新頒布《水利基本建設項目竣工財務決算編制規程》中規定“未完工程投資和預留費用應滿足項目實施和管理的需要,以項目概(預)算、合同等為依據合理計列,未完工程投資不應突破相應的概(預)算標準”,“未完工程投資和預留費用可預計納入竣工財務決算,大中型項目控制在總概算的3%以內,小型項目控制在總概算的5%以內”。
2 原因分析:一是部分工程投資有結余,項目法人想利用結余資金增加一些管理工程,盡量將投資花光。二是部分費用項目的預留,項目法人無法控制,只能盡量多留。三是對有關規定掌握不夠,按規定,已具備竣工驗收條件的項目,3個月內部辦理竣工驗收和固定資產移交手續的視同項目已正式投產。四是對批準的概(預)算的權威性認識不夠。
3 建議:一是項目法人應持謹慎態度,爭取上級主管部門的批準,在編制竣工財務決算時,要按標準預留未完工程投資和費用。二是抓緊實施未完工程和合同的完工結算,支付相關費用。
六、其他方面的問題
目前,國家還沒有出臺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指標體系,不同地區的學者均結合本地區特色從不同視角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指標體系。但由于文明生態村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這些新農村建設的指標體系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很好地指導文明生態村建設。國家環保總局出臺了《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和優美小城鎮指標,但多是對于城市、城鎮以及非農產業提出的一套評價指標,也很難真正用于指導文明生態村建設。所以,需要建立專門針對文明生態村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來指導文明生態村建設沿著健康持續的方向發展。
白洋淀作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濕地,淀內有人口近10萬的特殊性,對整個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白洋淀地區積極開展文明生態村建設,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仍存在很多問題。所以,以白洋淀為例,構建專門針對濕地的文明生態村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指導濕地農村文明生態村建設,保護生態脆弱區濕地流域生態環境,促進當地農業、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現實意義。
2009年我們組織了文明生態村建設實踐調研活動。調查范圍涉及白洋淀淀區6個文明生態村(東田莊、邵莊子、王家寨、大田莊、趙莊子、大淀頭)。調查方法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法和入戶訪談法。共收回問卷278份,其中有效問卷241份,有效率為86.69%。調查對象涉及村干部、種植戶、養殖戶、個體經營戶、醫生、鄉鎮企業工人等不同類型的農戶。這次問卷調查涉及地域廣,并且涉及到不同類型、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理位置的農戶,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白洋淀不同地區文明生態村建設的整體狀況,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1.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文明生態村建設涉及面廣,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對白洋淀淀區文明生態村建設的狀況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構建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則:
1.1全面性原則
文明生態村建設的覆蓋面廣,這就要求所構建的指標體系要能全面綜合地反映淀區不同農村文明生態村建設的總體水平和發展進程,能從多角度構造出文明生態村的新景觀,即不僅包括經濟發展,還應包括生態、文化、政治、環境等其他方面。所以,選取的評價指標應該能夠反映淀區文明生態村建設的方方面面,避免遺漏問題。
1.2科學性原則
在構建指標體系時,應根據目前全省農村經濟發展有關指標的平均水平及經濟發達地區農村發展有關指標的平均水平制定文明生態村建設的評價標準。
1.3可操作性原則
考慮到構建指標體系的目的在于應用,因此所設計的指標應該充分考慮數據資料是否具有可得性、計算是否簡單、操作起來是否方便。
2.白洋淀文明生態村建設指標集的確立
2.1指標集的確立
結合白洋淀淀區文明生態村建設的數據可得性,最終確定了白洋淀文明生態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5個一級指標,26個二級指標構成(如表1所示)。
表1白洋淀文明生態村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
子系統
指標編號
指標名稱
單位
經濟發展
1
人均GDP
元
2
農業勞動生產率
元
3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
4
非農產業從業人員比例
%
生活改善
5
農民人均純收入
%
6
農民生活消費的恩格爾系數
%
7
人均合格住房面積
m
8
醫療保健支出占生活消費的比重
%
9
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
%
10
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
%
11
農戶百人擁有電話機數
部
村風文明
12
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3
計劃生育普及率
%
14
農村居民文教娛樂消費支出比重
%
15
農民對村社會治安的滿意度
%
16
萬人刑事案件立案數
件
村容整潔
17
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
%
18
村莊建設統一規劃率
%
19
生活垃圾處理率
%
20
飲用自來水普及率
%
21
道路硬化率
%
22
綠化覆蓋率
%
23
水質達標率
%
管理民主
24
村民自治制度完善率
%
25
村民對村政務公開滿意程度
%
[中圖分類號] P273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2-86-1
0引言
建設工程監理制度在我國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對于地籍測繪項目的監理制度工作剛剛起步。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測繪工作在經濟發展、城鄉規劃建設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全國正在開展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工作,對農民切身利益的保障相關的重要意義。建立一套符合測繪項目工程監理制度,對我國的測繪項目管理及規范測繪市場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監理的職責和分工
1.1監理職責
監理人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密切力配合委托單位,全面履行合同,認真實施監理工作,保證測繪項目工作按要求有序進行。在項目實施的整個過程中,依據有關規程、細則、辦法、實施方案等,采取相應措施,掌控工作進度,檢查各階段成果質量,同事向委托單位報告檢查情況。對查查內容進行評價,并對監理項目的進度和質量負責,在項目結束后向委托單位提交監理成果。
1.2監理分工
監理項目成立由監理組長、監理工程師和監理員組成的監理實施機構。監理組長由監理單位的技術負責人全權負責項目的監理工作,監理工程師負責項目監理的業務工作,監理員具體負責日常監理工作。向委托單位提交的監理意見必須由監理組長或監理工程師簽字。
2監理保障措施
2.1監理日志
監理日志是監理人員工作過程的記錄,反映了監理人員每天的工作內容,作業單位的人員設備投入情況、工作進度、質量情況以及現場協調的實際情況,是監理工作最基礎的檔案資料。
2.2監理會議
定期召開監理會議是監理和作業人員進行交流的一種必要方式。可以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并對項目工作中的重點、難點提出解決方案,并形成會議紀要,指導推進下一步工作。同時根據工作進度情況,對工作進行統一的協調和安排等。
3監理的內容與實施
3.1準備工作階段監理
項目開始前監理對技術設計書進行了審查,主要檢查內容是:技術路線和技術方法檢查;主要技術指標檢查;質量控制措施檢查;成果提交檢查;投入人員情況檢查;投入儀器、設備、軟件情況審查。現場檢查投入的儀器設備各項指標是否符合相關的技術標準要求。檢查作業單位實際進場投入人員是否與標書擬投入人員相符,是否取得相應的職稱證書等。
3.2權屬調查監理
地籍調查是一件極為嚴肅的行為,政策性強,調查結果直接影響最后的登記發證法律效力。
監理全過程進行日常監督檢查,保證調查程序合法有效。調查結果現場填寫調查表并繪制宗地草圖,填寫內容能夠真實表達調查信息。監理對形成的內業資料進行全面的檢查。
3.3地籍測量監理
為了保證測繪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地籍測繪的數學基礎和測繪基準必須統一。測繪方法滿足地籍測繪的精度要求。
監理抽取不少于調查宗地的5%,采用相同的測量方法,檢查界址點誤差是否超限,并對檢查結果進行精度評定。
3.4數據庫建設監理
地籍數據庫是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合一的數據庫,并在數據庫基礎上建立起圖文一體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統。跟蹤檢查了外業調查資料的整理、數據預處理、數據字典的建立、圖形信息的形成、屬性數據的錄入、圖形信息與屬性數據的掛接、影像文件的掃描等。
3.5最終成果監理
最終成果包括:地籍測繪外業觀測記錄、計算平差報告、文字性報告、圖件成果、數據庫成果。
檢查各種成果資料是否齊全、完整性、成果的歸檔合理性,對檢查合格后的成果,報請市、省主管部門驗收。
4感想與展望
通過對以上監理工作內容的分析,可以確定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引入監理制度的必要性,其對測繪項目能夠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測繪服務社會的領域越來越廣,可以預見,將有越來越多的測繪項目引入監理制度,監理制度在測繪項目中的意義也會更加凸顯。
參考文獻
[1]孔祥元.測繪工程監理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1.
1. 1一般資料將2013年9月一2016年6月于我院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83例病人納入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們例)。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36歲一73歲(45. 79歲士9. 82歲);病程6個月一76個月(30. 62個月士9. 28個月);節段分布1節段19例,2節段17例,3節段6例。觀察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34歲一75歲(45. 92歲士9. 45歲);病程6個月一80個月(31. 08個月士9. 63個月);節段分布1節段18例,2節段16例,3節段7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LO. 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腰椎處疼痛,腰椎活動受限,可伴下肢放射痛,病變部位腰椎壓痛,指腿抬高試驗陽性,均行C' T或磁共振檢。納入標準:①確診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知情同意者;②不存在腰椎惡性腫瘤、腰椎骨折等疾病者;③經醫學倫理會審核。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婦女妊娠不便納入者;③未遵醫囑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1. 2. 1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①基礎護理:入院后評估病情,安排床位,保持病房安靜,囑家屬定時開窗,保持溫濕度適宜,空氣新鮮,長期臥床者行壓瘡預防護理。②心理護理:本病可影響日常生活,病人多為老年人,擔心增加家庭負擔,常存在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護士應給予針對性心理干預,減輕心理負擔。③健康宣教:本病發生及加重與生活習慣、工作關系密切,責任護士應對本病病因、常見治療手段、注意事項進行講解,幫助其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指導病人學習正確的翻身方法,觀察病人生命體征及藥物不良反應情況,一旦異常及時聯系醫生。④飲食干預:囑病人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禁煙酒,并多食用新鮮水果、蔬菜以促進大便排泄。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中醫護理。①中藥熏蒸:方由透骨草、川斷各209,艾葉、絡石藤、麻黃、透骨草、制川烏、防己各10g等藥物組成,由藥房提供,包入藥袋放入大連金輝康療公司ST一2型熏箱,通過腰部透皮吸收,病人平躺于治療儀上,熏箱溫度保持50 ℃ -60℃,每次20 min 0②針刺+艾灸+推拿按摩:選擇環跳、’腎俞、陽陵泉、委中、大腸俞等穴為主穴進行針刺,氣虛明顯加足三里、氣海,陽虛加陽陵泉、關元,陰虛加三陰交,均采用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 min。在主穴上連接點燃后的艾條,與皮膚距離以患處溫熱但不灼痛感為宜,留針結束后拔除。治療結束后采用揉、按、推、扣等手法對雙下肢及腰部進行按摩,每次20 min,所有治療每天1次,14 d為1個療程。
1.2.2觀察指標①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疼痛情況進行評估,用10cm長刻度尺,病人根據疼痛程度指出相應數值。代表不疼痛,10表明最劇烈。②腰腿痛評分:采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對兩組病人干預前后進行評估,總分29分,分值越高癥狀越輕。③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LQ一C30 ) 對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軀體功能、物質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等,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④臨床療效:直腿抬高試驗陰性,腰腿痛消失,可正常生活為治愈;直腿抬高試驗陰性,腰腿痛顯著改善但仍存在,正常生活尚不受影響為顯效;直腿抬高試驗可疑陽性,癥狀改善,日常生活受影響為有效;癥狀未改善為無效川。總有效一治愈+顯效+有效。
1.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才檢驗、t檢驗,以PGO. 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討論
一、培養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但這勢必影響他聽課的效率,從而影響學習成績,要想學生能全神貫注地聽講,教師主要應采取正面引導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直觀性,盡量利用教具、學具、課件、多媒體等現代化設備,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采取各種有趣的游戲方式進行講解和練習,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不容易“走神”,從而把注意力和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課認真聽講的好習慣。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獨立思考是創新的基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和習慣,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一條重要的途徑。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新課程的教學目的也是讓學生人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的習慣,如引導學生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猜想,聯想,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推理,親手操作,實驗,觀察,討論等各種方式,培養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思維的多向性和靈活性。
三、培養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生最基本、最經常的學習實踐活動,也是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不少學生做事比較粗心、馬虎,他們在做作業或是考試中出現的錯誤,除少數的是真正的不懂外,絕大部分是由于審題失誤或者運算出錯造成的,這不但大幅度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養成了學生做事不嚴格、不認真的壞習慣,針對上述現象,做作業時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做作業時應認真審題,弄清題目的具體要求;其次做作業應該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再次在做作業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不能一邊做作業,一邊玩,甚至吃零食,喝飲料;最后寫完作業一定要進行檢查,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拾遺補缺。
四、培養學生書寫的習慣
書寫潦草,格式混亂,粗心馬虎,都是造成錯題的原因。要保證作業的正確性,就要克服這些不良的習慣。培養學生書寫規范,要從低年級抓起,包括作業的格式,紙張的干凈,字體的工整美觀等,要求學生一定要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開始熱鬧一陣子,然后就偃旗息鼓了,教師應把它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這既能培養學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也能培養學生的耐心、細心、恒心和責任心。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參與鄉村治理模式,看似一種新的鄉村政治管理模式,但是又缺少相應的制度。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與鄉村治理相互合作,其主要特點就是從鄉村治理中加入了自組織與市場競爭的新元素,充值體現了鄉村治理運營方式、機理與實踐性。從目前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分析,在鄉村治理中有效融入合作經濟組織,是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新的方式。本文將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與鄉村治理相融合發展形勢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建議。
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現狀分析
我國相關部門在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參與鄉村治理中作出了相應的工作部署,本次課題在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研究中主要是從老百姓的參與意識、參與態度及參與行為方面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并根據其存在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參與到鄉村治理的程度有一個標準的裁定,其主要是由三種形式組成,分別是分散型參與、統一參與和分離參與。
1.分散型參與模式。分散型參與模式是指在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參與到鄉村治理中的參與意識、參與態度與參與行為力度較小,同時三者所形成的功能對于鄉村治理帶來的實際性作用相對較小。從分散型參與模式中的參與意識來看,往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從思想上對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不夠重視,不能將自己的技能特長應用在鄉村公共事務上來。社員從參與態度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對于鄉村公共事務普遍是不聞不問,自主承擔相應責任的現象很少;從參與效能方面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鄉村事務處理方面起到的作用較小,在鄉村治理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夠充分,其中包括了合作社參與到村組政策決策、協調農民與政府之間關系方面所做的工作還比較少。
2.統一參與模式。統一參與模式是指農民經濟合作經濟組織在鄉村治理方面的參與意識、參與態度及實際行為方面的向心力保持與鄉村治理參與程度一致。農民經濟合作社從思想上來維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在鄉村政策決議方面合作社也是竭盡全力協作。從合作社的參與態度方面來講,農民合作社將全身心投入到鄉村公共事務工作中,并在此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所起到的作用上農民合作社為鄉村事業發展所做的工作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從參與行為上來看,農民合作社為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較多的資金扶持,在業務參與方面主要是以農民技術培訓、提供就業崗位為主。合作社參與到鄉村治理方面的程度比較高,合作社完全參與到了鄉村的決策制定、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為農民與政府之間建立起一條穩定的溝通渠道。
3.分離型參與模式。雖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對鄉村治理參與意識、參與態度與參與行為上具有很強的向心力,但是從實際角度出發對于鄉村治理參與程度非常低,這是屬于分離型參與。從某種程度來講,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參與意識上只是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進行關注,同時也會為鄉村公共發展提出一些建議。從參與態度方面來講,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是從情感上對鄉村的服務比較積極,也愿意承擔其相應的職責。從參與行為來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給予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的資金還比較少,給當地村民提供的技能培訓與就業崗位較少。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參與到鄉村治理程度比較低,對于村委會的決策、公共產業建設及政府部門信息交流水平較低。
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參與鄉村治理存在問題
1.農民合作社參與向心力不強。從當前農民合作社成員的發展形式來看,農民合作社成員在鄉村治理方面的參與意識、參與態度及向心力都是比較弱。有些合作社成員在參與村委工作方面的態度與大部分村民一樣都是漠不關心。農民合作社成員參與村委會選舉中也是走個形式而已,選舉前對于選舉對象沒有充分的了解,在填寫選舉單時隨意填寫,或者是以隨大眾的心理來填寫選舉單。村委會作出相關意見決策的時候,許多農民合作社成員也不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從鄉村治理方面看,參與意識比較單薄,許多合作社成員在村委會工作開展不是很關心;幾乎沒有使用過民主監督權,也未向村委會提及相關的情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鄉村治理方面的協調關系不一致。
2.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制度不明確。我國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是以“先發展,后規范”的模式在摸索前行,從發展中發現問題然后再去解決,這也造成了農民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從合作社的成立來看,一些農民合作社雖然由多人組成,但是合作社的運營還是一個人來進行,或者是為了套取國家的扶持資金而成立一個合作社,合作社中并沒有組織成員。例如有些合作社雖然已經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可是在運營管理方面卻是一個空殼組織,合作社的組建形式很不規范。從合作社的管理形式來看,大部分合作社在運營過程中缺少規章制度,合作社的經營范圍較小,市場競爭能力較弱。總而言之,目前合作社成立不是很規范,其運作上不能很好地帶動周邊農戶發展,服務水平較低。
3.農民權利意識淡薄。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點就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重心就是農民權利問題。目前農民合作社與鄉村治理方面,雖然說我國當前合作社參與鄉村治理的發展形式各地區差異不同,可是從當前來看,主要是農民缺少合作經濟組織與鄉村治理的發展理念,特別是思想上廣大農民還是缺少合作意識。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農民自主意識與個體意識在不斷地提升,可是從公共參與形式與合作方面來講,農民經濟組織在參與到鄉村治理方面的工作還不夠。究其原因是農民對于合作社經濟組織參與到鄉村治理方面的意識不足,沒有承擔起自己在鄉村治理方面應盡的權利與義務。這也與當地政府部門在農民權利宣傳方面的工作不充分有關。
4.對農民經濟合作社缺少信任。對于農民經濟合作社的成立及運營來看,還是存在較多的問題,農民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參與到鄉村治理方面的工作較少。其主要原因就是村委會與當地政府部門對于合作社參與到鄉村治理這一模式不能正確理解,對農民合作社不是很重視。農民經濟合作社是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可以將農民個體戶及相關資源整合在一起,在農村經濟建設中合作社的作用不容小覷。農民合作社是實現小農戶與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核心載體,也是農村合作性經營的體現,對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此需要農民合作社與鄉村治理有效的融合,提升農民合作社參與到鄉村治理中。
三、推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發展的相關建議
“飲用水水源地上游鄉鎮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為全縣人民的飲用水安全做出了貢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建議縣政府盡快就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直補機制開展調研,并出臺相應政策。”
…………
在安吉縣十五屆人大一次、二次、三次會議上,宣加強、胡衛紅、梅明星等代表分別向大會提出了《關于加強賦石水庫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的建議》、《關于切實加強全縣飲用水源污染治理的建議》和《關于要求加快出臺安吉縣飲用水水源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建議》。代表們既肯定了安吉縣近年來在飲用水水源地生態保護方面取得的成績,也對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和出現的問題表示擔憂,紛紛建議政府出臺水源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進一步加強水源地生態保護力度。
水源地保護辦法終出臺每年千萬資金定向補償
代表們的連續建議,引起了安吉縣政府的高度重視。2012年、2013年,縣環保、林業、水利等部門針對代表提出的問題,分赴各水源地上游鄉鎮,圍繞山區農業生產減肥限藥、庫區生產生活垃圾治理、山區小流域治理、水源地森林植被保護等內容開展專題調研,并結合美麗鄉村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建設,就水源地上游的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間,安吉縣人大常委會也連續3 年將飲用水水源地生態保護列入常委會重點監督議題,先后開展7 次專題視察、調研,3次專題聽取政府工作報告,分別就水源地山體保護、庫區水質改善等問題向縣政府提出強列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