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15:56: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新生兒科護理綜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法律意識淡漠:在護理過程中,因部分護理人員缺乏慎獨精神和法律知識,服務意識不強,不耐心解釋家屬提出的有關問題,也沒有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操作規程和交接班制度,因此出現疏忽大意或用藥錯誤或各種醫療儀器的使用方法不當等,也未落實醫療器械用前檢查和治療中觀察等措施。尤其在夜班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護士任意簡化操作規程,致使護理記錄不準確或不及時,從而造成護理風險的存在。
護理人員技術不熟練,知識經驗缺乏:新生兒科護理人員嚴重不足,達不到規定的床護比例要求,特別在工作繁忙之時,常造成患兒家屬長時間的等待。同時再加上一部分護士對新藥的作用和藥物配伍禁忌缺乏足夠的了解、穿刺技術不太熟練、專科知識及經驗缺乏、護理工作量較大以及護理人員工作負荷過重等原因,導致某些護理流程不盡合理,因此易引起糾紛或產生護理技術風險。
新生兒科護理風險管理對策
加強護士風險意識教育,做好風險評估:要規范護理人員的操作程序和執業范圍,認清當前形式,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轉變護理服務觀念,實施全程護理質量管理,并有計劃、有目的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與風險教育意識,以減少護理中的風險。在護理中,由于患兒家屬有權知道各項護理操作內容和應承擔風險的事宜,因此護理人員要嚴格做好疾病發展的可預見性和風險評估[2],通過識別與評價風險,認真履行告知義務。對于風險評估較低的新生兒,應做好重點監護。我科在明確護理工作具有高風險的基礎上,針對潛在的護理風險,制定了相應的風險管理制度,如新生兒沐浴、撫觸等技術的指導和護理常規等,達到了預防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的目的。
加強護理質量監控,明確風險管理職責:要加強護理人員的醫德修養,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的思想素質,切實履行護士的職責。要根據新生兒科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成立新生兒護理質量監控小組,并制定風險管理制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宣教制度,明確護理風險防范措施,使大家對各項護理工作有章可循,護理質量管理要職責分明。不斷強化對護理人員的知識培訓,定時進行護理安全管理討論,找出潛在的不安全隱患,并提出有針對性的防范和改進措施。注意加強巡視和記錄新生兒體溫、大小便次數、新生兒吸吮等情況,不斷促進新生兒科護理質量。在收送新生兒沐浴或護理操作時,應堅持逐個拆開清洗,不可同時脫掉多個新生兒的衣服,待洗完后應及時查對新生兒識別帶或手圈是否正確,在確定無誤后及時包裹好。注意沐浴期間應隨時調節水溫,工作人員更不得隨意外出,亦不可有非工作人員進入,避免導致護理風險的發生。
實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人力資源:人性化服務是強調以人為中心,在護理工作中不斷轉變護理人員的服務觀念,制定護理服務用語和護士風險防范培訓計劃,使其了解風險管理的作用與目的,明確護理人員和患者各自的權利,這不僅有助于護理服務質量的全面提高與持續改進,同時也對降低醫療護理風險具有重要的作用[3]。要根據新生兒科具體情況,制定可能發生的各項護理風險應急預案,并制作成冊,發到每位護理人員手中,要求人人掌握,從而進一步完善制度。另外要加強夜間、午間以及交接班期間的薄弱環節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資源,盡量減少患者等待時間,提高巡視次數,以減少不必要的護理風險。
討 論
新生兒科是臨床高風險科室,但由于患兒家屬對醫療或護理風險認識不足,加之病情變化較快和患兒無家屬陪護,且從住院到出院均有護理人員操作進行,所以如果稍不注意某個細微護理環節,就可出現差錯,導致潛在護理風險的存在或造成新生兒不良后果。本組通過不斷分析護理工作中存在或潛在的風險隱患以及各項措施的落實,及時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加強和健全了新生兒科護理風險管理機制,做到了持續質量改進,使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及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得到了增強,提高了護士主動查找護理安全隱患和工作中薄弱環節的積極性,都能嚴格按照護理范圍和人性化的服務理念進行護理操作,并有針對性地規避了相關風險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了護理風險的發生,收到了滿意效果。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護理模式的改變,公眾的健康意識和維權意識日益增強,患者對護理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使護理風險管理已成為一項長期性和持續性的工作。尤其作為新生兒科護理人員,只有不斷加強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和能力,健全護理管理機制,合理配備人力資源,完善各種規章制度[4],努力從制度規范、護理服務流程、人員培訓、風險評估等各個環節入手,善于觀察,總結和分析護理安全風險管理與防范措施,從而才能有效推進科學化、制度化的護理質量管理,杜絕護理風險的發生,確保新生兒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王淳德,鄭思炳,王渠江.醫療風險管理淺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3,18(7):405.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鞏膜及黏膜黃染的臨床癥狀。在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發病率高達
34. 94%[1]。新生兒黃疸包括生理性與病理性兩種。生理性黃疸多不用治療,而病理性則可能引起后果嚴重的膽紅素腦病即核黃疸,導致患兒出現死亡或神經系統后遺癥。我院對該病采取中醫治療、預防、護理,效果顯著,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臨床資料 選取2006 年1 月~2009 年10 月我院出生的全部新生兒黃疸病例,,共27例。其中生理性黃疸16 例,病理性黃疸11 例。根據臨床表現,輕度黃疸15 例,中度9 例,重度3 例。患兒住院天數最短5天,最長10天。27例患兒中,足月兒19 例,早產兒8 例;女嬰12 例,男嬰15例。
1.2護理方法
1. 2. 1 一般護理 每天在護理時至少要測4 次體溫,觀察是否有發熱,若發熱說明有并發癥產生,應及時處理;囑產婦及時給新生兒供給奶水,注意患兒吮乳情況,若患兒吮乳有力,進食量亦可,并多喂水保證熱量供應。在護理時應注意臍部清潔,并每日勤換柔軟的尿布。
1.2.2重點護理 皮膚是重點觀察項目,應注意觀察其皮膚面目黃染的發生時間、顏色深淺,消退及加深時間等。若黃染的發生時間過早、過晚或時間過長,其顏色較深,或該退不退,均說明其黃疸為病理性黃疸,病情較重,應及早治療。觀察小便時,應注意小便的顏色深淺。
1.2.3 辨證施護 護理人員掌握好藥物的性能與禁忌,根據不同分型辨證施治施護,如濕熱熏蒸型選用茵陳蒿湯加味;感受邪毒型選用犀角散加減;寒濕阻滯型選用茵陳理中湯加味,瘀血內阻型常選用血腑逐瘀湯加減。
2. 結果
2. 1 護理結果 全部病例均痊愈,無一例發生膽紅素腦病。隨訪患兒均生長發育正常,無神經系統后遺癥的發生。
2.2 護理療效判定
依據高等醫學院校4 版教材《兒科學》新生兒黃疸診斷標準[2] ,足月兒血清膽紅素> 205/ umol/L ,早產兒> 256umol/ L 為病理性黃疸;如小于以上數字則為生理性黃疸。痊愈:辨證施護后黃疸消失,血清膽紅素降至正常( ≤17. 1umol/ L) ; 好轉:肉眼觀察皮膚黃疸消退,血清膽紅素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 ≤17. 1umol/ L) ; 無效: 黃疸未消退,血清膽紅素持續不降。
3. 討論
中醫認為:黃疸的出現多由孕母感受濕熱或寒濕傳入胎兒,或小兒出生后感受濕熱邪毒所致。無論孕母懷胎,還是小兒出生后,感受濕熱或寒濕之邪而致病發病,皆有濕在其中。其治法為熱則清之,寒則溫之,濕則化之、祛之。臨床常將其分為濕熱熏蒸、感受邪毒、寒濕阻滯、瘀血內阻四個證型進行治療。
祖國醫學的精髓在于辨證施護,而中醫護理的關鍵也是辨證施護,在本組患兒的治療中,中藥茵陳至為關鍵。茵陳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功效,是治療黃疸的主藥。由于其作用突出,故可配伍用于各型黃疸。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茵陳有明顯的利膽作用,在增加膽汁分泌的同時,也增加膽汁中固體物、膽酸和膽紅素的排出量。因此,茵陳在治療黃疸時,是必不可少的藥物。在辨證治療新生兒黃疸要注意小兒年少,用藥時宜輕宜小,中病即止[4]。雖然用藥是醫生的職責,護理人員也要掌握好藥物的性能與禁忌,對臨床觀察病情、判斷疾病的轉歸和預后很有幫助。
新生兒黃疸主要表現為: 皮膚黃、目黃、小便黃,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出現發熱、拒食、精神不好、嗜睡、兩眼呆滯等癥狀。因此在新生兒黃疸的護理中,皮膚是重點觀察項目。應注意觀察患兒皮膚面目黃染的發生時間、顏色深淺,其顏色是逐漸加深,還是逐漸消退,加深及消退的時間等。如果黃染的發生時間過早、過晚或時間過長,且顏色較深,或該退不退,均說明其黃疸為病理性黃疸,病情較重,應及早治療。觀察小便時,應注意小便的顏色深淺,聞尿味臊淡或重,如顏色深黃,尿味臊重,說明濕熱較重;如顏色淡黃,尿味不大,說明其濕熱不重。患兒大便的顏色為黃色味大,說明其熱象較重;若為灰白,說明有瘀血內阻[3]。
總之,新生兒黃疸除給以及時積極治療外,臨床護理也非常重要,特別是辯證施護,更能有效地促進黃疸嬰兒的康復,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本組27 例新生兒黃疸經合理的護理,收到很好的療效,說明辨證施護在本病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新生兒三級分級醫療體系:
根據醫護水平及設備條件將新生兒病房分為三級。①Ⅰ級新生兒病房,即普通嬰兒室,適用于健康新生兒。②Ⅱ級新生兒病房,即普通新生兒病房。③Ⅲ級新生兒病房,即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3】。新生兒轉運就是要把Ⅰ、Ⅱ級新生兒病房轉來的危重新生兒在醫療設備及醫療水平較高的NICU得到集中救治。
危重新生兒轉運系統(NETS)的三級醫療分級:I 級醫院:鄉鎮醫院、所有分娩點(包括二、三級醫院)。要有新生兒觀察室。主要配備新生兒窒息復蘇設備,具備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能、非高危分娩產房處理和普通足月新生兒護理的能力 。II級醫院:區、縣級醫院,三級綜合性醫院。要有單獨的新生兒房間,監護儀,保暖箱,CPAP 。具備新生兒生命體征監護,氧療,CPAP呼吸支持, 一般肺炎的處理,黃疸光療的條件。III級醫院:三級醫院(兒童、婦幼醫院,區域中心醫院)。要有一支較高水準的危重新生兒救治護理醫護隊伍和完善的NICU,有呼吸機,生命體征監護儀,血氣檢查,X線攝片、B超設施等。功能:危重新生兒救治、各種呼吸支持、換血、新生兒外科。
按上海市衛生局區域歸屬劃分,我們閔行區五家產科分娩點的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是復旦大學兒科醫院新生兒科。為保障NETS系統的流暢性,每年閔行區婦幼保健院會同復旦大學兒科醫院新生兒科NICU聯合組織閔行區的產科、兒科、新生兒科和兒保科的醫護人員進行兩輪的輪訓和復訓,以提高基層醫護人員對危重新生兒的識別和救治水平,并就轉運的各個環節進行溝通和交流,及時改正和修訂工作中的不足,使這一工作更加制度化和科學化。
2 要有科學合理的轉運模式。
縱觀我國目前危重新生兒轉運現狀,總結起來有三種模式。①、轉出醫院轉運。基層轉出醫院自己有救護車或120車,與接收醫院聯系后,派人將病人轉到接收醫院。優點是快捷。缺點是當地醫院缺乏一支專業的新生兒轉運隊伍,缺乏較好的危重新生兒轉運設備,在轉運過程中,若新生兒出現病情變化,難以得到有效的救治。②、接收醫院轉運。III級新生兒醫療單位建立新生兒轉運隊伍,具有轉運工具,轉出醫院先與接收醫院聯系,由接收醫院派人、派車去轉出醫院將病人接過來。目前我國許多醫院和地區都是采取這種模式,如廣東,新疆等地。③、由120急救中心完全負責。轉出醫院與120聯系,120派人和車去接收,并轉運到接收醫院。優點搶救設備齊全。缺點是等120排隊要耗時間,再則,我國120急救隊伍缺乏專業的新生兒救治技能。
上海市在結合當地特點、總結自身經驗和對比兄弟省市轉運優劣的基礎上,在上海市衛生局領導的關懷下,在上海市圍產學會新生兒學組的積極醞釀及籌備下,創立了特色的120與接收醫院相結合的新生兒轉運模式。即轉出醫院與接收醫院聯系,請求轉運。接收醫院通知120派車到接收醫院。接收醫院的高年資新生兒專科醫生和護士帶轉運工具一起去轉出醫院,并積極參與危重新生兒初步處理后將患兒轉運回接收醫院。上海市衛生局將上海19個區縣劃區,分配給組織成立的6家新生兒搶救轉運中心,6家轉運中心與所在區的120中心緊密合作,進行對口轉運。優點:劃區分片,固定對口,設備精良,轉運隊伍專業化。NICU提供的訓練有素的主動轉運可以更有效地進行現場和轉運途中處理,全面提高危重新生兒救治質量【4】。我們閔行區自該系統啟動以來,未發生一例轉運途中新生兒死亡的病例。缺點等待120排隊,再等待120去接收醫院接轉運人員,耗費時間較長。
3 要把握好轉運指征和時機。
轉運指征過嚴會錯失最佳就治時機,過松會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那么,那些情況下的新生兒需要轉運呢?①、窒息需經氣管插管復蘇的新生兒,復蘇后評估是否有腦損傷?是否有循環功能障礙?是否有嚴重酸中毒?5分鐘、10分鐘APGAR評分是否≤3分?是否有其他嚴重合并癥?如果有上述問題,積極處理后,可以考慮轉運到上級醫院。②、呼吸系統問題,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胎糞吸入綜合征、頻發呼吸暫停經處理未見好轉,而又無機械通氣條件,應盡早轉運。ELBW最好先用PS預防。肺出血和ARDS要先插管,建立呼吸支持以后,再轉運。③、早產兒,出生體重
4 轉運病人準備。
簡而言之就是The S.T.A.B.L.E. ? Program。從Sugar血糖,Temperature 體溫,Artificial Breathing 人工呼吸,Blood Pressure 血壓,Lab Work 實驗室指標,Emotional Support 情感支持這幾方面給予支持。基層產院要及時識別危重新生兒,發現問題給予基本的處理,保證轉運過程患兒病情相對穩定,從而使轉運順利實施,為進一步救治創造條件。病情穩定的標準是運用STABIE技術、監護技術、新生兒危重評分法、臨床癥狀等作為評價患兒病情穩定的指標,分別于轉運前、轉運中及到達監護中心時予以評價【5】。通過這些指標,可以幫助我們客觀地掌握患兒的現狀,及時的了解病情的進展。
5 注意事項。
王三南報導,蘇州市新生兒轉運未開展前7年與開展后7年相比,新生兒病死率由8.08下降至3.74,病死率明顯下降,具有極顯著性意義【6】。國內外一些文獻也報道了危重新生兒轉運系統積極的社會效應。但我們知道,新生兒轉運不是一個簡單的運送過程,而是一個連續的監護治療的過程,相當于一個連續NICU[7]。所以,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①、保持危重新生兒綠色轉運通道的24小時暢通。接收醫院要初步了解患兒的基本病史及現狀,必要時對基層產院給予技術上的指導。②、要有規范的交接病人手續,包括家長簽字的同意轉運及轉運風險告知單,患兒詳盡的病史及治療情況。③、轉運小組要對患兒進行基本的生命體征檢查和處理,保證生命體征的平穩和應急條件的具備方才轉運,盡可能避免患兒轉運途中死亡的不利現象出現。
綜上所述,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醫院,其采取的轉運模式也不盡相同。各地應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的特點,建立起一套適宜于自己地區的行之有效的危重新生兒轉運機制,最大程度的實現危重新生兒轉運的―使危急重新生兒在第一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救治這一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Woodward GA.The state of pediatric interfacility transport:consersus of the secoed national pediatric and neonatal interfacility transport medicine leadership conference [J]. Pediatr Emerg Care,2002,18(1): 38-43。
[2] Fenton AC,Leslie A.Skeoch CH.Optimising neonatal Transfer[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4,89(3):F215-F219.
[3] 沈曉明,王衛平,等.兒科學.第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90.
[4] 李靜,史寶海,陳震.114例危重新生兒轉運臨床分析【J】.新生兒科雜志,2003,18(1):32-33.
新生兒黃疸以新生兒全身皮膚、鞏膜出現黃染為特征,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癥狀,尤其是早期(生后1周內)新生兒更多見。由于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約有50 %足月兒和80 %早產兒可出現肉眼黃疸,它既可以是生理現象也可以是多種疾病的重要表現。部分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可引起膽紅素腦病(核黃疸),嚴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遺癥。因此,利用早期干預措施降低新生兒黃疸發生率十分必要。外治法預防該類疾病具有療效確切,安全可靠,經濟方便的優勢。近年來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令人矚目,現就近10年來外治法防治新生兒黃疸的研究情況作一綜述。
1撫觸
撫觸可增加迷走神經的緊張性,使胃腸道激素、胃泌素、胰島素釋放增加,這樣食物的吸收能力增強,奶量攝入增多,刺激胃腸蠕動,使新生兒胎糞排泄次數增多,胎糞盡早排盡,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從而對新生兒黃疸產生干預作用。張桂芹等[2]將自然分娩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兒60例,隨機分為撫觸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撫觸組出生后第1 d即對新生兒進行撫觸,對照組常規護理。兩組間新生兒生后48 h吃奶次數,大便轉黃天數及生后第3 d、第4 d經皮測總膽紅素值,在統計學處理上差異均有統計意義(P
2光療
采用經皮測膽紅素儀監測新生兒黃疸指數,給予預防性光療,能有效地將血非結合膽紅素濃度控制在較低的范圍內。通過光療可使間接膽紅素氧化為一種無毒性水溶性雙吡咯,從膽汁或尿中排出,以降低血膽紅素濃度,可減輕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效果良好。陳新斌[5]對144位新生兒進行經皮測膽紅素指數(TCB)監測,凡生后3 d內TCBI>18者放入光療箱治療,12~24 h后出箱,若停止光療后TCBI又升高且>18者則再次光療,直至TCBI
3游泳
新生兒游泳后吃奶頻率增加,每次吃奶持續時間延長,腸蠕動增加,加速了胎糞的排出。由于游泳新生兒的攝食時間提早,從而加快了新生兒腸道內正常菌群的建立,使進入腸道的膽紅素還原成尿膽原,隨之排出體外。同時,新生兒小腸內β葡萄糖醛酸苷酶分解結合膽紅素所形成的未結合膽紅素迅速從糞便排出,促進了膽紅素的排泄和減少了腸—肝循環膽紅素的吸收,從而減少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發生率以及核黃疸發生的危險性。覃桂榮等[7]將78例足月剖宮產分娩的正常新生兒,隨機分為游泳組(38例)與對照組(40例)。游泳組從出生當天開始游泳,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不游泳。結果游泳組新生兒末梢血膽紅素值低于對照組(P
4人工促排便法
胡顰等[9]應用開塞露納入新生兒內通便,加快胎便的排出與排盡,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推遲黃疸出現時間,減輕黃疸程度,降低黃疸發生率,從而減小了新生兒黃疸的危險性。他們將健康兒共7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在常規處理基礎上給予開塞露,對照組不用開塞露。兩組新生兒第1次排黃便時間、黃疸出現時問、黃疸發生率、黃疸達高峰期經皮膽紅素值差異均有高度統計意義(P
5藥物貼敷及外洗法
通過臍周穴位、皮膚吸收藥物,從而達到清除新生兒體內胎毒、清熱祛風、消降積滿,對減輕黃疸、消除黃疸有較好的效果。錢竹珍等[12]將剖宮產娩出的120例新生兒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斷臍后臍部用胎毒清臍敷包扎,對照組60例斷臍后暴露臍部。結果兩組新生兒膽紅素濃度>205 μmol/L例數分別為6例和22例,黃疸消退至正常時間分別為(1.5±0.51)d、(2.4±0.81)d,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意義(P
6快速斷臍法
快速斷臍法減少了臍血進入新生兒體內,使進入新生兒體內的紅細胞相應減少,從而減少了紅細胞增多癥的發生,減少了新生兒膽紅素的生成[14],它可明顯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病率,使黃疸程度減輕。林振喜[15]將220例新生兒隨機分成快速斷臍組(120例)和慢速斷臍組(100例)。快速斷臍組新生兒娩出后11 s內快速斷臍,慢速斷臍組新生兒娩出后待臍搏停止后將母血擠向新生兒臍部再斷臍。結果顯示,快速斷臍組的新生兒肉眼黃疸發生率明顯低于慢速斷臍組,新生兒黃疸發生時間也明顯晚于慢速斷臍組,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濃度較慢速斷臍組低,兩組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意義(P
7綜合干預療法
7.1 游泳加撫觸
徐雪梅等[16]將340例新生兒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80例出生后24 h進行游泳加撫觸,對照組16O例出生后采用常規護理。結果觀察組出生后不同時段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及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7.2 撫觸配合足部臟腑反射區按摩
俞琦等[19]選擇足月產新生兒162 例,兩組均予新生兒常規護理,治療組加撫觸配合足部臟腑反射區按摩。結果表明,治療組每日排便增加、胎便變黃時間提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意義(P
7.3 多種早期干預措施
采取早期補充喂養、喂服酶誘導劑、撫觸及灌腸促排便等多種早期干預措施,不但能讓新生兒獲得初乳的高營養和攝入足夠蛋白質和能量,而且可以快速建立正常腸道菌群,加快胎糞排出,降低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縮短病程。涂燕青等[20]將182 例新生兒隨機分為觀察組(92 例) 和對照組(90例) ,觀察組在出生后12 h 預防性給予苯巴比妥、媽咪愛,結合撫觸,直至出院。對照組不給予早期干預。結果:觀察組和對照組的黃疸發生率為39.1 %、61.1 %,二者差異有高度統計意義(P
9小結與展望
從上述文獻可知,外治法預防新生兒黃疸有其獨特的效果,方法也較多,包括中醫外治法和西醫外治法,目前已引起廣泛重視,其優越性突出表現為療效明顯、作用迅速、操作方便、不良反應小以及價廉。但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有關外治法的研究多停留在臨床療效觀察上,實驗研究、機理研究較少、不夠深入,不少報道觀察病例例數少,說服力差。我們認為,隨著有關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相關實驗、治療方法的規范化、現代化和多樣化,外治法將在預防新生兒黃疸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Juretschke L J,Kernicterus. Still a concern[J ].Neonatal Netw,2005,24(2):7-19.
[2]張桂芹,孫曉娟. 撫觸對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的干預效果[J].新生兒科雜志,2003,18(2): 69-70.
[3]仝玉麗. 撫觸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附180例臨床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14):1907-1909.
[4]董旭東,劉寧,孫瓊蘭. 撫觸對新生兒黃疸及排便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1685-1686.
[5]陳新斌. 膽紅素監測和間斷光療對新生兒核黃疸的預防[J].中華臨床新醫學,2005,5(10): 894-895.
[6]岑金,林雪霞,蔡愛群. 微量血膽紅素高值新生兒的早期干預120例臨床分析[J].中華新醫學,2003,4(16): 1493-1494.
[7]覃桂榮,雪麗霜,譚紅,等. 游泳對新生兒末梢血膽紅素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1): 6-7.
[8]蒙林,崔艷萍,董秋燕,等. 游泳對新生兒膽紅素影響的臨床研究[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5,25(1): 56-57.
[9]胡顰,陳麗,王薇,等. 開塞露減輕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觀察[J].貴州醫藥,2002,26(4): 354-355.
[10]李忠. 生理鹽水灌腸防治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2,23(9): 970.
[11]李先林,趙新霞,劉燹,等.人工排便法預防新生兒黃疸[J].護理學雜志,2006,21(15):27-28.
[12]錢竹珍,葉君兒.胎毒清臍敷防治新生兒黃疸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03,17(10B): 1231.
[13]王利民,吳曙粵,黃春蘭,等. 新生兒退黃洗液早期干預新生兒黃疸的療效[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14):944-945.
[14]錢華,錢育昆.快速斷臍法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學,2002,2(3):88.
[15]林振喜.兩種斷臍法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06,22(15):2307-2308.
[16]徐雪梅,陳冬菊,涂敏娟. 游泳與撫觸預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4,19(21): 19-20.
[17]劉繼波,張桂榮,沈連春,等. 新生兒游泳聯合撫觸對新生兒影響的臨床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5,26(9): 1081-1082.
[18]曾華. 游泳與撫觸對新生兒黃疸的干預效果觀察[J].廣東醫學,2006,27(4):546-547.
[19]俞琦,邵雪英,余金仙. 撫觸配合足部反射區按摩減輕黃疸的效果評價[J].浙江臨床醫學,2006,8(5):557.
[中圖分類號] R722.1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0(c)-0082-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neonatal sepsis.Methods The hospitalization data of 131 cases of newborns were collected from July 2013 to June 2015 in the Neonatal Department of Bo-Ai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all patien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data,and the clinical situ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neonatal sepsi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jaundice and abdominal distension in preterm infa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full-term infants,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Good care during pregnant women and perinatal to avoid complications,early identification of neonatal jaundice,abdominal distension and othe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blood culture done in time to early diagnosis and appropriate antibiotic treatment ar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neonatal survival.
[Key words]Neonatal Septicemia;Jaundice;Abdominal distention;Pathogenic bacteria;Perinatal period of pregnant women
新生兒敗血癥(neonatal sepsis/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進入新生兒血液循環內并生長繁殖而造成全身各系統的中毒表現[1]。致病菌通常為定植于母親產道的細菌,臨床分離到的最常見的細菌分別為B族鏈球菌、大腸埃希菌及凝固酶陰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等[2]。2006年,WHO新生兒及圍生兒死亡率報告指出,在750萬新生兒中,預計50%的嬰兒在出生4周內死亡,而其中98%的嬰兒來自發展中國家。與此同時,馬拉西亞每出生的1000個新生兒中,有3~4個會發生死亡[3]。2012年,WHO兒童死亡率水平及趨勢報告顯示,在新生兒死亡率最高的5個國家中,中國居于第三位[4]。在導致新生兒死亡的原因調查中,埃塞俄比亞的Kersa調查報告顯示,新生兒敗血癥在新生兒死亡原因中占31.2%[5]。2006年,Ganatra等[6]等通過分析2000年的400萬新生兒死亡病例的致死原因也發現,新生兒敗血癥占死亡人數的35%,因此,在我國新生兒死亡率仍較高的情況下,對于新生兒敗血癥的及時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取中山市博愛醫院新生兒科收治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危險因素對于新生兒敗血癥的意義,為防治感染、提高新生兒存活率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7月~2015年6月于中山市博愛醫院新生兒科住院的131例新生兒的住院資料,根據2003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制訂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1]中的診斷標準對新生兒資料進行篩選,疑診及確診為新生兒敗血癥的入選病例有118例,其中男76例,女42例;胎齡為(37周±5 d);出生時間均≤28 d。住院資料也包括母親的孕期疾病及產時狀況,如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尿路感染、絨毛膜羊膜炎、產程延長等。新生兒的情況包括胎齡、出生后時間、出生時情況、起病時間、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包括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細菌培養及其藥敏結果、治療方案等。上述方案均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將新生兒分為足月兒組(胎齡≥37周)及早產兒組(胎齡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一般情況分析
將收集到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早產兒65例,足月兒53例,兩組的性別構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總體新生兒的臨床特點
在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表現中,黃疸最為常見,占發病總人數的57.6%;其次為肺炎相關癥狀[10],如氣促、發紺、咳嗽、嗆奶及肺部音等。此外,腹脹、發熱等也是常見的臨床表現,呼吸暫停等癥狀也會偶發。實驗室檢查項目顯示,CPR及PCT在大部分患兒中均有升高。分析母親的數據可發現,胎膜早破及尿路感染的發生率分別為14.4%及15.3%(表1)。
2.3敗血癥的致病菌分布
在患兒血中分離出的病原菌中,革蘭陽性菌比例為80.9%,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比例為67.0%;革蘭陰性菌比例為16.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比例為66.7%;真菌檢出4株,其中念珠菌3株,白假絲酵母菌1株(表2)。
2.4早產兒及足月兒臨床情況的比較
兩組的臨床表現如黃疸、腹脹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 討論
出生后28 d內的嬰兒稱為新生兒,由于新生兒的各個屏障結構如皮膚屏障、黏附屏障,免疫系統如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發育不完善,極易因自身結構發育不完善(如先天性畸形等,或感染、呼吸功能不全等)而發生死亡[11]。在國內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關注新生兒致死原因,探尋相應的解決辦法十分重要。在國內及國外的報道中,新生兒敗血癥占新生兒致死原因的第一位,因此尋找新生兒敗血癥的危險因素,及時診斷及治療成為臨床醫師提高新生兒存活率的關鍵[12]。
本研究的數據顯示,新生兒敗血癥的主要癥狀為黃疸以及肺炎相關癥狀如氣促、發紺,腹脹,發熱等。新生兒黃疸分病理性及生理性黃疸,出生后2~3 d后會出現黃疸,而新生兒法身敗血癥時也會出現黃疸,因此新生兒黃疸發生率較高。新生兒黃疸主要是由于患兒在發病時,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肝臟細胞攝取與處理膽紅素的功能受損,導致機體非結合膽紅素升高從而出現黃疸[13]。數據顯示,早產的敗血癥患兒的黃疸發生率均較高,因此患兒出生后應密切觀察其情況,根據出現的臨床表現如黃疸、肺炎等做出早期診斷,早期進行血培養等幫助診斷,可提高患兒生存率。
比較不同組別的實驗室檢查可以發現,CRP及PCT升高對于新生兒敗血癥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而足月兒或是早產兒的實驗室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有高達80%以上的患兒兩項指標均會升高。PCT是血清降鈣素的前肽物質[14-16],在正常機體中由甲狀腺C細胞分泌,正常人體中其含量非常低,而在敗血癥等感染性疾病中,多種組織和細胞均開始應激性地分泌PCT,導致其血清濃度升高,因此PCT也是感染發生的一項敏感指標。CRP作為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之一[17-19],在感染發生后6~8 h開始升高,24~48 h達到高峰,且其升高的幅度與感染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因此,作為患兒感染的一種報警指標,CRP應作為早期檢查項目,早期抽血化驗,檢查患兒的相關感染指標。
通過對母親相關情況的觀察發現,胎膜早破及羊水感染是發生新生兒敗血癥的重要危險因素,應密切關注孕婦圍生期的感染預防、疾病治療,這對于提高孕婦存活率、新生兒存活率均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發現,新生兒敗血癥的細菌分布以革蘭陽性菌居多,其中常見的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及腸球菌;革蘭陰性菌其次,常見的為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腸埃希菌,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相似[12],因此在患兒敗血癥的治療中,早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根據細菌及藥敏結果及時調整,對于患兒的存活具有重要意義。根據2003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提出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1],新生兒敗血癥的治療原則是收集標本后早期開始使用抗生素以控制病情,根據經驗選擇可用的抗生素,待藥敏結果出來后根據測試結果選擇敏感、有效的抗生素,除抗感染治療外,維持患兒生命體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加強營養,增強免疫力也是治療中不可或缺的步驟。在治療中根據病原菌檢測結果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夠有效治療患兒病情,同時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新生兒敗血癥在不同新生兒中的多數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細菌檢出中差異不明顯。對于新生兒敗血癥的診斷,要綜合臨床表現、血培養結果進行綜合評定。新生兒敗血癥的致病菌多為革蘭陽性菌,因此早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導致新生兒敗血癥的危險因素,在對孕婦進行管理時就加強預防措施,在產時避免醫療行為帶來的可能感染,采取綜合措施能夠提高孕婦、新生兒的存活率。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3,41(12):897-899.
[2]Manana MM,Ibrahim NA,Aziz NA,et al.Empirical use of antibiotic therapy in the prevention of early onset sepsis in neonates:a pilot study[J].Arch Med Sci,2016,12(3):603-613.
[3]Beck S,Wojdyla D,Say L,et al.The worldwide incidence of preterm birth:a systematic review of matern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J].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10,88(1):31-38.
[4]UNICEF,WHO,Worldbank,et al.Levels and trends in child mortality report 2015[R].2015.
[5]Lawn JE,Johnson HL,Cousens S,et al.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causes of child mortality:an updated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2010 with time trends since 2000[J].Lancet,2012,379(9832):2151-2561.
[6]Ganatra HA,Stoll BJ,Zaidi AK.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early-onset neonatal sepsis[J].Clin Perinatol,2010,37(2):501-523.
[7]查麗,武榮,朱紅利,等.101例新生兒敗血癥的病原學和臨床特點分析[J].醫學綜述,2014,20(18):3405-3407.
[8]韓晉麗,張小莉,王艷芬,等.早產兒及足月兒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特征比較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6):1199-1201.
[9]陳昌輝,葉長寧,李茂軍,等.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臨床和免疫功能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3,41(12):884-888.
[10]王凌越.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11.
[11]唐曉娟,馮星.1606例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4,32(3):210-213.
[12]Dey AC,Hossain MI,Afroze S,et al.A survey on current practice of management of early onset neonatal sepsis[J].Mymensingh Med J,2016,25(2):243-247.
[13]劉嵐,蔡紹皙.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及治療方法研究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06,33(6),429-431.
[14]劉佩娟.綜述C反應蛋白與降鈣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5,34(3),68-69.
[15]郭利美,秦微,譚稻香,等.降鈣素原和超敏C反應蛋白在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醫藥科學,2016,6(1):211-213.
[16]黃曉華,吳綺,陳健.降鈣素原檢測在新生兒敗血癥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科學,2014,4(5):189-191.
新生兒敗血癥是指新生兒期細菌侵入血液循環, 并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感染。其發生率占新生兒活產嬰兒的0.1%~1%, 死亡率高達10%~50%, 故如不及時治療, 則可造成嚴重后果, 甚至威脅患兒的生命。因此為降低死亡率, 探討早期診斷的方法及預防感染具有重要意義。現將本院從2007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新生兒敗血癥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從2007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48例新生兒敗血癥。全部病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制定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的診斷標準[1]。男30例, 女18例;足月兒32例, 早產兒16例;發病年齡3 d 10例, 3~7 d 20例, 7 d 18例;體重1.1~5 kg。
1. 2 易感因素 48例中母親孕期有胎膜早破史8例, 與呼吸道感染患者有接觸史3例, 伴有闌尾炎史1例, 伴有絨毛膜炎1例, 羊水Ⅱ度以上4例, 曾有氣管插管史3例。
1. 3 臨床表現 發熱或體溫不升28例(占58.33%), 納差、反應欠佳29例(占60.42%), 黃疸12例(占25.00%), 面色蒼白或發灰3例(占6.25%), 呼吸暫停6例(占12.50%), 嘔吐、腹脹2例(占4.17%), 心率快1例(占2.08%), 驚厥1例(2.08%)。
1. 4 輔助檢查
1. 4. 1 血常規 WBC20×109/L 25例, WBC在5~20×109/L 14例, 桿狀核細胞/中性粒細胞數≥0.2共8例, 血小板
1. 4. 2 血生化檢查 CRP>10 μg/ml 28例, 降鈣素原>2 μg/L 12例(僅20例做)。
1. 4. 3 血培養 血培養陽性者22例( 占45.83%),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4例, 大腸埃希菌3例, 金黃色葡萄球菌3例, 陰溝腸桿菌2例, 表皮葡萄球菌6例, 無乳鏈球菌2例, 惡臭假單胞菌1例, 白色念珠菌1例。
2 結果
所有患兒均先予二聯抗生素治療, 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病及并發癥, 其中38例給予丙種球蛋白、血漿支持治療。部分根據血培養結果調整抗生素, 1例血培養示白色念珠菌, 及時停用原抗生素, 改予氟康唑抗真菌治療。最終46例治愈, 1例因病情重、家庭經濟困難而放棄治療, 另1例病程中合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感染性休克而轉入上級醫院治療, 但最終死亡。
3 討論
根據對本組資料分析, 顯示新生兒敗血癥發病隱匿, 早期臨床表現多種多樣, 表現有發熱或體溫不升、納差、黃疸、面色發灰或發白、嗜睡、驚厥、反應差、末梢涼、心率快等, 而且部分患兒入院時病情輕微, 故單從臨床表現分析, 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另外雖血培養是新生兒敗血癥診斷的金標準, 但檢出結果需要一定時間, 且陽性率低, 所以本組中血培養陽性率僅為45.83%(有部分與已用抗菌藥有關), 因此單靠血培養結果不利于該疾病早期診斷, 故必需借助其他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分析、診斷。本組病例通過查外周血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CRP、中性粒細胞及降鈣素原[2, 3], 最終得到了及時的診斷, 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該組治愈率達95.8% , 這與早期診斷, 及時得到治療有密切關系。金漢珍等[4]認為新生兒敗血癥長期住院者可高達300‰, 臨床觀察早產兒住院時間越長, 發生感染的幾率越大, 而且多以敗血癥為表現, 是導致早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該組資料顯示, 本組中有6例發生在住院期間, 而且均為早產兒, 發生時間多在住院第7~12天, 臨床多以呼吸暫停、面色發灰、吃奶差為首發癥狀, 故在住院期間, 一旦有病情變化, 出現以上癥狀時, 應想到敗血癥可能。需立即進行血常規、CRP、降鈣素原檢測, 并做血培養, 及時調整抗生素。與此同時, 由于早產兒住院時間相對較長, 長期使用抗生素, 使得真菌性敗血癥發生率逐年上升, 因此如臨床上調整抗生素后治療效果仍欠佳, 則應考慮真菌感染的可能, 有報道早期予以氟康唑診斷性治療, 可以提高患兒存活率[5]。本組中就有1例早產兒, 原發病為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住院第10天, 突然出現反復呼吸暫停、反應差, 當時考慮為細菌性敗血癥, 遂即調整抗生素, 同時配以支持治療, 但效果欠佳, 最后血培養報告示白色念珠菌, 診斷為真菌性敗血癥, 遂改予氟康唑治療, 最后治愈出院。因新生兒敗血癥由感染引起, 因此加強護理、預防感染非常重要。臨床應加強新生兒護理的力度, 醫護人員應規范醫療操作, 對各種診療用具應及時消毒, 工作人員接觸新生兒前后均應洗手。同時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 定期檢測生命體征, 而對于胎齡小、體重低、住院時間長的早產兒常規在住院期間定期監測血常規、CRP及降鈣素原。這些措施可以提高早期發現醫院內發生感染的可能性。本院一般來說是每3~4天監測1次, 如發現異常給予查血培養, 并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另外為減少或避免真菌性敗血癥的發生, 常規在早產兒住院時間2周時大便中找霉菌, 連找3 d, 并給予預防性使用氟康唑, 劑量為6 mg/(kg?d), 每3天用1次, 連用3次。同時口服益生菌。據相關文獻報道[6], 對極低出生體重兒早期口服益生菌可減少醫院感染敗血癥的發生。
綜上分析, 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臨床表現多種多樣, 缺乏特異性, 故需要嚴密觀察, 重視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 包括血常規、CRP、降鈣素原及血培養, 同時由于新生兒生理特點, 免疫功能尚未發育成熟, 因此容易感染, 所以應采取預防措施, 從而可降低敗血癥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中華兒科雜志, 2003, 41(12):897-899.
[2] 蔡文紅.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臨床診斷.中國婦幼保健, 2006, 21(24):3452-3453.
[3] 陳國員, 戎奇吉, 岑先杰.降鈣素原和白細胞介素-6檢測在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中的臨床價值.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0, 20(5):1153-1154.
[4] 金漢珍, 黃德珉, 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342.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1-0069-02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在兒科較為常見,好發于早產兒,又稱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多在生后6h內發病,可伴有呼吸困難癥狀,病情呈漸進性加重,若未及時有效干預,可因窒息而死亡,加強醫院感染控制,并行整體全面的護理干預,是提高生存率,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的關鍵,本文就相關內容綜述如下[1]。
1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病發生機制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指因孕母患有糖尿病、剖宮產或感染等原因導致于肺表面分布的活性物質生成不足,娩出胎兒時出現缺氧、窒息情況下進一步降低了表面活性物質功能,進而造成患兒肺順應性下降,肺泡廣泛萎縮,出現嚴重的通氣障礙,肺內動靜脈分流,誘發酸中毒及嚴重低氧血癥,肺損傷加重,表面活性物質的分泌及生成進一步減少。胎齡越小,越有較高的發病率[2]。患兒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極易引起呼吸循環衰竭,最終死亡。積極實施醫院感染控制、行綜合護理干預,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
2 基礎護理干預
需對患兒的意識狀態、液體輸入量、pao2變化、氣道有無阻塞、末梢循環狀況、皮膚色澤等情況行密切觀察。若呼吸機高壓持續報警,pao2呈下降表現,患兒情緒煩躁,則可能存在痰液堵塞、管道漏氣、通氣不足情況,需對原因積極查找,并采取相應措施處理[3]。對患兒的末梢循環狀況、呼吸、面色加強觀察,記錄呼吸頻率、心率、氧飽和度。若氣管導管內出現痰液,需行輕柔吸痰操作,負壓設置在50-80mmhg,時間<10-15s,避免損傷氣管。患兒肺萎陷程度較重者,需在吸痰操作后加壓吸氧,使pao2迅速提高。加強體溫監測,注意保暖,記錄血氣分析變化。若有酸中毒先兆,需及時報告醫生處理。確保水分、藥物、營養物質、電解質的有效供給[4]。因患兒機體各器官尚未完善發育,需控制輸液速度,適當補充營養,防止發生應激性潰瘍。
3 氣管插管前后護理
3.1氣管插管護理:應用經口插管方法,需對插管妥善固定,避免脫管事件發生,對外管長度每小時行1次測量,對管道有無受壓扭轉、接頭有無漏氣松脫進行檢查。調整蒸餾水在濕化器內的深度,控制在標準線刻度處,加溫濕化,控制吸入氣體溫度在32-35度,對呼吸道黏膜起到保護作用,并使分泌物得以稀釋,方便排出。吸痰操作后需正確固定導管,對肺部行聽診操作,觀察是否為對稱呼吸音,記錄痰量、痰液性狀、吸痰時間,必要時取痰標本送至實驗室培養,以及時掌握病情[5]。
3.2拔管后護理:取地塞米松1mg/kg在拔管前30min靜注,對生命體征行密切觀察,若患兒血氧飽和度>90%,有良好自主呼吸,即可行拔管處理。將鼻咽、口、氣管內的分泌物在拔管前充分吸出。拔管后采用頭罩行吸氧操作,常規霧化吸入(氨溴索+地塞米松+生理鹽水),以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喉頭水腫。拔管后需行超過24h的禁食,以防嘔吐癥狀誘發窒息,給予營養液遵醫囑用藥[6]。
4ps藥物應用方法及護理進展
肺表面活性物質(ps)于肺胞氣液界面分布,由肺泡ⅱ型細胞合成,可起到降低表面張力的效果,而新生兒肺透明膜病以肺表面活性物質產生或釋放為根本原因,造成肺廣泛性萎縮等導致呼吸困難。故針對病因采用外源性ps補充代替治療,可起到良好效果。ps由專用溶解劑溶解后于輻射臺上放置溫化,合理選擇給藥,以氣管插管內注射為常用給藥途徑,對患者生命體征加強監護,將呼吸道分泌物吸除,檢查氣管插管位置的準確性,用無菌注射器取出外源性ps,經氣管導管送入氣管內,注入后用復蘇囊加壓行1min的輔助通氣,確保藥物均勻分布在肺內。用藥后做好吸氧,呼吸機參數依據病情調整,氧療、保證營養供給予,重視早期干預等護理,以提高患兒生存質量[7]。
4.1新生兒肺透明膜病
治療及護理進展: 臨床治療通常包括支持治療,機械通氣治療,抗炎治療、表面活性物質應用、液體和血流動力學管理、抗凝治療、抗氧化物應用、加速炎癥消散等。隨著科研的進一步深入,治療方法將會進一步完善。多方研究表明,對患兒行早期干預可明顯提高精神運動和智力發展水平,促進社會適應能力、心理、生理的健康發展,在提高人口素質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
5 醫院感染控制
工作人員專用衣物每日均需更換,外科室工作人員需洗手、戴口罩,更換專用隔離衣帽后進入。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工作人員需暫調離新生兒病區。嚴格無菌操作,做好衛生清潔,聽診器等用具需專用,每日更換床單,及時清洗奶瓶并消毒[9-10]。復蘇囊和呼吸機管道均專人專用,定期更換。用消毒液每日擦暖箱,避免殘留分泌物、奶液、血液等異物,恒溫箱每周更換1次,并徹底消毒,對醫護人員帶菌情況、空氣質量、消毒滅菌質量行定期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并控制,以避免醫院感染事件發生,確保患兒生存質量。
6 小結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預后效果不佳,有較高病死率,與低體重兒和早產均有一定相關性。多由妊娠合并癥、出生時窒息、難產和剖宮產所致。故需加強圍產期保健,行完善的產前健康宣教,嚴格掌握終止妊娠指征,以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雖預后差,但采取有效護理措施及合適治療方法,可避免醫院感染發生,是提高生存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江橋,邱燕玲,林偉玲,等.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調查及控制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12):1373-1375.
[2] 廖穎芳,林冰純,熊小云,等.新生兒肺透明膜病醫護對策和護理技巧[j].中國小我急救醫學,2007,14(4):322-323.
[3] 黃少燕,陳海鈿,陳佳佳,等.新生兒肺透膜病的護理[j].吉林醫學,2011,32(2):37-378.
[4] 卓志強,王瑞泉.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8,5(30):55-56.
[5] 陳靜,楊瀅.珂立蘇聯合序貫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觀察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6b):62-64.
[6] 王春香.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臨床肺科雜志,2009,14(8):1106.
[7] 王秀芳.重癥新生兒呼吸窘迫征的觀察及護理要點[j].華夏醫學,2003,16(5):626.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由于血中膽紅素濃度升高,引起皮膚及鞏膜的黃染。是新生兒期一種常見的癥狀,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部分病理性黃疸如果不積極處理,使血中膽紅素濃度過高,易透過血腦屏障,引起核黃疸,導致嚴重后遺癥或死亡。因此,對新生兒黃疸的防治及護理是產科和兒科醫護人員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現就新生兒黃疸的護理綜述如下:
1 新生兒膽紅素的代謝特點
由于胎兒在宮內處于低氧環境,低氧分壓可刺激腎臟產生紅細胞生成素,造成了較多的紅細胞,出生后新生兒建立自主呼吸,氧分壓增高,血氧濃度提高,過多的紅細胞被破壞,使膽紅素生成增多;出生時腸腔內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將結合膽紅素變成未結合膽紅素,加之腸道內缺乏細菌,導致未結合膽紅素產生和吸收增加;胎便中富含膽紅素,如果排泄延遲,就會使重吸收增多。
2 護理
2.1 重視圍產期護理 做好產前檢查很重要,盡量預防早產和難產,做好產程觀察,提高接生技術,積極處理宮內窘迫和新生兒窒息,防止或減輕胎兒及新生兒因缺氧使參與膽紅素代謝的酶活性降低。
2.2 預防感染的護理 出生時及時吸凈鼻咽部、口腔的分泌物和黏液,每次喂奶后豎起新生兒輕拍背部,使其排出吸奶時吸入的空氣,以免引起新生兒窒息及吸人性肺炎。勤換尿布,便后洗凈臀部,預防臀部感染。新生兒臍部有創面,稍有不慎就會發生臍炎,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臍炎最常見的并發癥。所以,應重視臍部護理。通過以上干預,減少或消除感染因素所致黃疸。
2.3 促進乳汁分泌,保證營養供給,初乳可促進胎糞的排泄[1],因此,新生兒出生后應早接觸、早吮吸,24小時母嬰同室。人乳的分泌是由多種內分泌參與的復雜過程[2],產婦的情緒、休息、營養都會影響泌乳。母乳量不能滿足新生兒需要時,適當采用配方奶粉喂養以增加新生兒的攝入量,可促進腸蠕動,使含有大量膽紅素的胎糞排出加快,減輕黃疸[3]。
2.4 應用護理手段促進胎糞排泄,胎便排出延遲,膽紅素吸收增加,使血中未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4]。因此,早期應采取措施促進胎糞排出。
2.4.1 出生后的新生兒,經過一般處理后,溫度計前端涂石臘油后插入2cm,3分鐘后取出,既能準確測量新生兒體溫,又能起到檢查及刺激和直腸促進排便的作用。
2.4.2 新生兒游泳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新生兒保健運動,由于新生兒游泳時手腳都在活動,實際上也是一項全身運動。通過游泳運動,新生兒攝奶量就會增加,腸蠕動增加,加速胎便排出,胎糞轉黃時間明顯提前[5]。
2.4.3 撫觸可增加迷走神經興奮,促進胃泌素和胰島素分泌,使奶量攝入增加,刺激腸蠕動,增加日排便次數和排便量,減少膽紅素肝腸循環,從而降低膽紅素的指數[6]。
2.5 口服西藥的護理 新生兒黃疸時常用一些口服西藥來預防和治療黃疸,如雙歧三聯活菌膠囊。苯巴比妥鈉等,雙歧三聯活菌膠囊含有雙歧桿菌,口服后種植于新生兒腸道內,有利于腸道正常菌群的生長,可使結合膽紅素還原成尿膽原,糞膽原隨大便排出體外。
2.6 中藥治療黃疸的護理 現代中醫藥治療新生兒黃疸顯示較強的優勢,部分患兒經早期干預治療后不需住院,減輕了家庭負擔。常用中藥治療新生兒黃疸方法有口服退黃散,口服退黃散時應重視中藥服法,退黃散宜每日一劑,濃煎成40ml藥液,分多次服用,宜喂奶前溫服,6天為一療程[7],服藥后注意觀察排便次數和顏色,大便次數多并出現水樣便時,應減少劑茸或暫緩服用。
2.7 光療的護理 藍光治療是目前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一種簡單易行且安全有效 的方法[8]。光照的原理是未結合膽紅素在光的作用下,由脂溶性變成水溶性,然后經腸道或尿道排出。光療前做好家屬的宣教工作及心理護理。使家屬真正理解光療的目的、方法、效果,從而取得他們的積極配合[9]。在藍光治療過程中,新生兒哭鬧時施以撫觸,既可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又能滿足患兒被愛的需要[11]。藍光治療結束后,雙眼除去黑布后應消毒小紗布覆蓋3-5min,幫助眼睛適應光線,檢查全身皮膚有無損傷,注意保暖。
2.8 換血療法的護理 換血療法是治療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主要用于母嬰血型不合的溶血癥,換血可換出血中的膽紅素、抗體和致敏紅細胞,減輕溶血和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防止膽紅素腦病。
3 小結
綜上所述,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雖然很高,但大多數是可逆的,首先要加強圍產期保健,降低圍產因素引起的高膽紅素血癥;對所有的新生兒,不論是否出現黃疸,都應采取各種預防護理措施,促進排便,減少膽紅素的吸收;對早產兒、高危兒、黃疽出現早、發展快的新生兒高度重視,做好健康教育,取得家屬信任,讓家屬懂得高膽紅素血癥的危害,使他們主動配合醫護人員做好嬰兒的觀察、治療和護理。是防止核黃疸發生的關鍵。
參 考 文 獻
[1] 黃善球.大黃液直腸給藥佐治療重癥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觀察與護理[J].廣西醫學,2008,30(2):292-293.
[2]李彩霞,王世愛.兩種喂養方式對新生兒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8):36-37.
[3]湯文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00例臨床分析[J].廣西醫學,2008,30(1):117-118.
[4]解中芬,康朝風.新生兒黃疸的整體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19):2966-2967.
[5]黃培紅,陳桂花,梁惠貞等.游泳對新生兒發育和黃疸影響的臨床研究[J].護理研究,2007,21(2):396-397.
[6]朱天嬌,撫觸在新生兒黃疸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7):779.
[7]范翠,王瑞芳.中西醫結合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的分析與觀察護理[J].中國醫療前沿(上半月),2009,4(9),104-120.
[8]邊文玲,薛情杰,牛慧君.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措施[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6),177-178,
[中圖分類號] R7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2(b)-0197-02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大部分新生兒出生2~3 d會出現黃疸,4~5 d時達到高峰,一般情況足月兒在7~10 d后,黃疸會逐漸消退,早產兒在2~4周后會消退,期間無伴其他不適臨床癥狀,這種屬于生理性黃疸。如有①生后24 h內出現黃疸;②血清膽紅素足月兒>221 μmol/L、早產兒>257 μmol/L,或每日上升超過85 μmol/L;③黃疸持續時間,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④黃疸退而復現;⑤血清結合膽紅素>34 μmol/L。具備其中1項者即可診斷為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如果未能及時有效治療,未結合膽紅素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引發膽紅素腦病,非死即殘。因此,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要及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減少傷殘率。目前,在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治療方法上有了一些新的嘗試和改進,現綜述如下。
1 光照療法
光照療法是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其作用機制為在光的異構化作用和氧化作用下,脂溶性的IXaZ型膽紅素異構化為水溶性的IXaE型膽紅素,IXaE型膽紅素可通過膽汁排泄到腸腔,或經尿液排出,從而降低了血清膽紅素的濃度,起到治療效果。由于藍光的波長為420~480 nm,與膽紅素的吸收光譜非常相似,因此,傳統觀點認為藍光照射的治療效果最佳,但是血清結合膽紅素高于68.4 μmol/L,且血清谷氨酸氨基轉移酶和堿性磷酸酶增高時,光療可能出現青銅癥。目前主張在結合膽紅素與非結合膽紅素均增高時,使用換血療法治療比光療更安全[2]。光照療法的常用設備是藍光箱。雖然,光照治療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首選,但是光照療法也存在一些不良反應,如皮疹、嘔吐、腹瀉、發熱、溶血、視網膜損傷及不顯性失水增加等。為了改善傳統光照治療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反應,目前對光照治療的設備、光源類型、光照時間及光療方式有了一系列的改進。
目前,藍光毯和藍光床代替藍光箱在臨床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藍光毯治療有以下優點:①光毯包裹于患兒的軀干部,不直接照射面部,對眼睛無刺激,避免了對眼睛的損害;②不需要對環境的溫度和濕度進行監控,而且也不需要定時測量體溫;③允許母嬰同室保證母乳喂養,利于母嬰健康;④體積小,開敞治療,不用沖斷其他治療和護理操作,尤其適用于早產極低體重兒及置于輻射式紅外線搶救臺的危重新生兒。臨床實踐表明[3]使用藍光毯和藍光床治療可以避免藍光箱治療中出現的一些不良反應,建議輕中度黃疸時使用藍光毯為宜,黃疸較重時可選用藍光箱。
用含銦或鎵的氮化物或硝酸化物作為半導體元件的發光二極管[4](LED)目前在臨床上得到推廣應用,其產生的光譜對膽紅素的吸收作用強,且有研究表明不會導致新生兒體內丟失大量水分。此外,LED產熱少、重量輕且體積小,更方便臨床應用。
傳統治療中認為,膽紅素對藍光的吸收最強,但是有研究報道[5]光療最有效的光源是藍-綠光(490~510 nm),此波長對皮膚的穿透性好,最大程度被膽紅素所吸收,藍綠光能更有效的促使膽紅素異構化并排出體外。
光照時間,通常有間歇光療8~12 h及連續光療24 h,視病情而定。有學者認為[6],光療開始時,光療反應隨光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達到“飽和”狀態后,即使光強度繼續增加,光反應也不會增加,當膽紅素下降至100 μmol/L時,即使繼續光療,膽紅素也不會再下降,連續或間歇光療無差別,后者可減少不良反應,可用于治療及預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臨床實踐研究[7]表明間歇光療不僅療效好,而且可增加母嬰接觸的時間,增加安慰,避免新生兒“皮膚饑餓”現象,利于新生兒的身心健康。
在治療方式上,藍光光照治療與白蛋白靜脈滴注結合使用能起到更佳的臨床治療效果[8]。白蛋白能與血清膽紅素結合,是膽紅素的重要載體,與白蛋白結合后的膽紅素無法通過血腦屏障。此外,藍光照射產生的水溶性IXaE型膽紅素極不穩定,可逆轉為脂溶性的IXaZ型膽紅素,影響療效,而靜脈滴注白蛋白后,IXaE型膽紅素與白蛋白結合,抑制了從IXaE型膽紅素向IXaZ型膽紅素的逆轉。但是結合使用血制品的風險性及其目前管理較嚴格,故建議白蛋白用于重癥黃疸患兒及黃疸換血前使用。
2 藥物治療
2.1 中藥
中醫學認為,胎毒濕熱阻于膽道從而引起黃疸,在治療中應該清熱解毒,疏肝利膽。參照中醫方劑研制而成的茵梔黃是一種純中藥制劑,其中含有茵陳、梔子、黃岑和金銀花等。茵陳促進膽汁的分泌與排出,具有清熱、利尿和褪黃的作用。黃岑能夠抗過敏、改善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及利尿,因此具有清熱燥濕和瀉火解毒的作用。梔子清熱利濕。金銀花清熱解毒。茵梔黃注射液在臨床治療新生兒黃疸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茵梔黃顆粒和茵梔黃口服液因用藥方便、沒有創傷、沒有明顯副作用、更易被家長所接受等優點目前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研究表明,茵梔黃口服液對足月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確切,可明顯縮短光療時間和黃疸消退時間,且不良反應輕微,主要為排稀便、褐色便、及大便次數增加等,停藥后不良反應很快消失[10]。除了口服外,目前的臨床實踐表明[11],中藥液外洗治療新生兒黃疸有效,減少藍光治療機會,簡單易行,值得推廣。新生兒皮膚嫩薄,體表面積大,毛細血管豐富,中藥液易透過皮膚吸收,從而增加肝臟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及排泄能力,促進腸蠕動,泄熱通便,減少腸-肝循環,促進退黃。洗浴過程中注意用毛巾輕擦皮膚,利于代謝廢物排出,洗浴后注意保暖,防受涼感冒。
2.2 苯巴比妥
苯巴比妥是結構性雄烷受體激動劑,其作用機制為,促進游離膽紅素轉化為結合膽紅素,從而被排出體外。酶誘導劑需用藥2~3 d才開始生效,故應及早用藥。研究表明[12]苯巴比妥能有效預防早產兒發生病理性黃疸,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常用藥物。苯巴比妥能有效降低血清中的膽紅素濃度,縮短光療時間,但是,因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引起的病理性黃疸,苯巴比妥無效。抑制呼吸和鎮靜是苯巴比妥治療的不良反應,同時苯巴比妥對神經系統發育方面的不良反應也需進行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2.3 蒙脫石散聯合微生態制劑
蒙脫石散是一種高效、無毒的腸粘膜保護劑及病原體清除劑,且不影響腸道對營養的吸收,口服蒙脫石散后能減少腸粘膜對未結合膽紅素的吸收。新生兒腸道內菌群數量少,將結合膽紅素還原成尿膽原經腎臟排出或者經糞便排出的能力不足,從而膽紅素重吸收增加;另一方面,新生兒腸道內的β-葡萄糖醛苷酶含量高且活性好,可迅速將結合膽紅素分解,分解成的脂溶性未結合膽紅素易被腸道再吸收,導致黃疸加重。因此,盡早在新生兒腸道內建立有益菌群,能夠促進膽紅素的代謝,減少腸道對膽紅素的重吸收。目前常用的微生態制劑包括雙歧桿菌、糞腸球菌、嗜乳酸桿菌及布拉氏酵母菌。較多的研究表明[13-14]在黃疸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增加蒙脫石散及微生態制劑的使用,能促進黃疸消退, 尤其適用于母乳性黃疸。
2.4 靜脈用免疫球蛋白
目前,靜脈用免疫球蛋白在治療新生兒溶血病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療效,靜脈用免疫球蛋白是從正常人血漿中用低溫乙醇法提取分離的免疫球蛋白組合,其治療機制為,封閉網狀內皮細胞和巨噬細胞上的Fc受體,從而阻止溶血。循證醫學資料表明大劑量靜脈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可以明顯降低血漿膽紅素濃度,減少換血的次數,縮短光療及住院天數[15]。使用此治療方法時應注意輸注速度,防止高血糖和循環充血的發生。
3 換血療法
換血療法是目前治療危重高膽紅素血癥最有效的方法,減少核黃疸發生。換血療法主要用于治療重癥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目前應用于臨床的外周血管雙管同步換血法使換血效率得到提高,減少了血液污染,并且能夠避免空氣和血塊栓塞的危險。外周動靜脈連續交換輸血比臍靜脈換血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的效率高。研究表明[16]應用輸液泵控制全自動換血療法治療重癥新生兒黃疸安全、有效。但是換血后血紅蛋白、白細胞或血小板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血鉀也下降,與傳統認為輸血后可引起高血鉀不相符。故換血后仍需檢查血常規、肝功能,生化及血氣分析等相關指標,以便對癥處理。在血源方面,楊玲竹等研究表明,在血源不足時可以采用改良血源,及輸注患兒母親紅細胞(Rh陰性)及患兒ABO同型血漿(Rh陽性)代替Rh陰性血源,以免錯過換血的最佳時機。鑒于換血的風險性,及其操作麻煩,費用昂貴,應嚴格掌握其指征。花少棟等[17]研究指出:發生重癥宮內溶血的患兒,應早期換血,應及時糾正貧血和去除激活的紅細胞。不管血清膽紅素在任何水平,核黃疸體征就是換血治療的適應癥。不管任何年齡的溶血,間接膽紅素≥20 mg/dL就要換血。
4 泳療及撫觸護理
新生兒泳療其身體自由擺動能夠促進腸蠕動,利于胎糞早排,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撫觸護理通過體表的觸覺和壓力感受器引起副交感神經興奮,增加胃泌素和胰島素的分泌,從而加快新生兒的胃腸蠕動,促進食物吸收和排泄,減少膽紅素重吸收。同時使新生兒的消化系統功能得到改善,食欲增加,有益于正常菌群在腸道中的建立,使膽紅素還原為尿膽原隨糞便排出。泳療及撫觸護理在一定程度可減輕新生兒黃疸的病情[18],與藍光光照治療結合進行,能減少不良反應,加速褪黃,提高療效。
5 小劑量生理鹽水灌腸
小劑量生理鹽水行不保留灌腸后,可刺激腸管蠕動,增加糞便排出,從而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促進退黃,臨床多用于早產兒及腸道動力不足的患兒,即簡單有效,又無不良反應。
6 基因治療
日本學者采用定點誘變的方法突變血紅素加氧酶同工酶活性部位的關鍵氨基酸,使血紅素加氧酶同工酶失去催化活性,只能結合底物,從而減少膽紅素的產生[19]。
7 展望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病因復雜多樣,主要有感染性疾病、新生兒溶血病、圍產期因素、母乳性黃疸等。及早治療,可降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病死率與致殘率。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建議:①針對引起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病因不同, 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②由于新生兒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還不夠完善,要盡量選擇副作用最小的治療方式;③幾種治療方法的結合使用能夠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科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00-301.
[2] 劉義.關于新生兒黃疸處理的兩個問題的答復[J].中華兒科雜志,2005, 43(12):915.
[3] 趙新春,陳菊艷,楊顯芳.藍光毯與藍光箱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比較[J].醫學創新研究,2008,5(8):18-19.
[4] 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科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01.
[5] 劉燁秋.藍-綠光聯合照射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療效分析[J].河北醫藥,2013,35(10):1512-1513.
[6] 馬加宏,陳凱.臨床新生兒學 [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61.
[7] 唐紅裝,梁麗清,謝映梅.短時多次藍光療法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效果觀察與護理[J].廣東醫學, 2010,31(23):3154-3155.
[8] 陳蘭,石碧珍.藍光照射聯合靜脈滴注白蛋白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醫藥前沿,2013(2):137-138.
[9] 韋毅.茵梔黃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32):3956-3957.
[10] 劉鳳敏,茵梔黃口服液治療足月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D].吉林:吉林大學第一臨床醫院,2011.
[11] 吳懷楚,蔡穎,吳曙粵.新生兒退黃洗液輔助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廣西醫學,2012,34(5):554-555.
[12] 牛志民.苯巴比妥早期干預早產兒黃疸66例[J].新鄉醫學院學報, 2007,24(3):265-266.
[13] 唐愛群,陳艷,陳強.微生態制劑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656-657.
[14] 白秀敏,付桂芳.金雙歧及思密達治療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療效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07,15(4): 54-55.
[15] 劉義,杜立中.新生兒黃疸診療原則的專家共識[J].中華兒科學雜志, 2010,48(9):685-686.
[16] 夏世文,張漪.外周動靜脈全自動同步換血治療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20例臨床觀察[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08,15(4):375-376.
[17] 花少棟,封志純.新生兒黃疸的研究進展[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1,18(1):74-77.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192-01
新生兒通常是指足月正常體重的新生兒。胎齡38~42周。體重約3000g(2500g以上),身長約50cm(47cm以上)。新生兒抵抗力低,容易受感染且反應不明顯,經常需要行靜脈輸液。靜脈輸液是新生兒接受藥物及腸道外營養的重要途徑,由于新生兒靜脈非常細小,可穿刺部位較成人少,行常規靜脈穿刺很難一次性穿刺成功。再者,新生兒容易哭鬧,這些都給臨床護理工作增大了難度,而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若使用靜脈留置套管針,則可減少靜脈穿刺次數及對新生兒的不良刺激,減少其痛苦,保護穿刺的靜脈,有利于臨床用藥及緊急搶救。
1 靜脈留置針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范圍
靜脈穿刺是新生兒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最基本的護理技術操作之一,臨床上常用的穿刺工具有頭皮鋼針和靜脈留置針,顯然,靜脈留置針可以為輸液的患兒減輕多次穿刺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因此靜脈留置針在臨床應用范圍不斷擴大。
1.1靜脈輸血、輸液:新生兒免疫能力低下,患病幾率較常人高,而且其進食能力基本為零.臨床治療期間,經常涉及到輸血及輸液,顯然,對于好哭鬧的患兒來說,靜脈留置針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1.2動脈、靜脈采血:在臨床診療常規中,疾病的診斷首先需依賴一定的生化檢查,需要動脈采血,若采用普通的一次性靜脈穿刺,很難得到患兒的配合.留置針置管期間、血液標本隨時可取,能夠較方便地間斷、多次留取血液標本,從而減少血管損傷,減少多次穿刺給病人帶來的痛苦。
1.3用于腰麻:與常規腰穿刺針比較,靜脈留置針芯比腰穿針要細。小兒患腦膜炎等疾病期間,可將其用于腰麻,其對皮膚及組織損傷小,疼痛輕,不用局部浸潤麻醉,患兒能忍受,同時,可降低醫療成本,減少器材消耗。
1.4用于引流:若嬰幼兒不小心致外傷性雙額部硬膜下積液可用靜脈留置針行硬腦膜下積液前鹵穿刺持續外引流,臨床引流療效極好且安全可靠等優點,另外,其促進肺復張并發癥也少。也可用于張力性氣胸患兒的院前搶救。
2 靜脈留置針應用的好處
近年來,隨著新生兒靜脈留置針的廣泛應用,其有點越來越被護理人員所贊同。靜脈留置針輸液方法操作簡單,方便快捷。
1、靜脈留置針采用先進的高分子材料,質地柔軟,有較強的韌性,不易損傷血管壁而引起外滲。2、.靜脈留置針對血管損傷小,能較好的保護血管,拔管后血管壁恢復快。3、.靜脈留置針減少了對新生兒血管的穿刺次數,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意外扎傷和感染機會。由于新生兒血管小,要花長時間找到,采用靜脈留置針不僅減少了對新生兒的疼痛,而且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4、靜脈留置針在血管內保留時間長,隨時保持靜脈通道暢通。當新生兒出現危急情況時,可以做到隨時靜脈輸液及時搶救,保證治療。5、靜脈留置針保證了危重新生兒的搶救,治療落實,提高搶救的成功率,減少新生兒的死亡率,進而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率。6、采用靜脈留置針能減少因反復靜脈穿刺而造成的痛苦而減輕家長的焦躁情緒。
3 新生兒靜脈留置針使用及護理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3.1 嚴格無菌操作:新生兒靜脈留置針穿刺屬于有創操作,毫無疑問,有創操作最重要的是無菌原則。在靜脈留置針穿刺及其后期護理過程中,無菌觀念需貫穿始終。在新生兒護理過程中,護理靜脈留置針需保持其干燥,保持其通暢,并且需正確使用抗凝劑封管。在每次治療或需要時,要更換干凈且干燥的無菌穿刺口敷料。倘若導管口有液體滲出,需要采集這些液體標本進行相關培養,在新生兒治療結束后需用一定濃度的肝素封管,只有做到以上這幾點,才能確保整個過程的無菌。
3.2 密切觀察新生兒生命體征:新生兒體質較弱,在醫院這種病原微生物較多的區域,若新生兒行靜脈留置針較久,容易發生感染。所以要密切觀察新生兒生命體征,若發現體溫升高,脈搏加快等生命體征改變,應該及時處理。
3.3 注意置管處的情況:新生兒好哭鬧,尤其是在醫院這個特殊環境中,一旦其哭鬧,靜脈留置針很容易出現問題,所以要密切注意導管有無脫出,有無液體的滲漏和局部炎癥的發生。若發現這些情況,需要新生兒護理工作者作出及時正確的處理。
4 小結
在新生兒護理過程中,我們要加強靜脈留置針輸液管理,完善輸液體系,牢記輸液注意事項,做好周密的預防措施,嚴格控制并發癥的發生。這樣既可以保證新生兒的安全,又可以減少醫療事故糾紛的發生,保證靜脈留置針在血管中的保留時間,最大程度上發揮靜脈留置針持續留置優點,對新生兒及新生兒護理人員都有益處。
參考文獻
[1]李東,劉曉芬.小兒靜脈留置針臨床應用和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04):82.
[2]徐亞麗.靜脈留置針在兒科中的應用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