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5 17:08: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化學怎么提高轉化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課程分析: 合成氨工業對化學工業、國防工業和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本節教材體現了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等理論對工業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同時在運用理論的過程中,也可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理論的理解。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理解如何應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原理,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使學生了解應用化學原理選擇化工生產條件的思路和方法。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在學習完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后,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產,通過實際生產的條件選擇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學生剛剛學完這部分內容感覺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老師去引導,循序漸進,在復習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討論合成氨反應的特點,從而探討出工業生產所需的合適條件,同時了解應用化學原理選擇化工生產條件的思路和方法。
設計理念: 張熊飛教授倡導的“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以“誘導學生思維”為教學的主要手段,并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的主攻目標。所以組織本節課的學習時,力求做到既要注重知識的落實,又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活動中盡可能淡化教師駕馭意識,體現其引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展現學生的思維,引導、發展學生的思維。
學習目標:
(1) 知識目標:①使學生理解如何應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原理,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 ②了解合成氨生產的一般流程和反應原理、反應條件等。
(2) 能力和方法目標:①通過合成氨生產條件的分析和選擇,使學生了解應用化學原理選擇化工生產條件的思路和方法。②通過用化學反應速率理論、化學平衡理論選擇合成氨反應條件,培養知識的綜合應用和歸納能力。 ③通過合成氨對工業、農業等領域的重要作用的教育,讓學生理解化學對于改善人類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流程:
1 遷移情境
復習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條件和 N2 、H2 合成氨氣的反應方程式,引入新課。
2 問題導入
問題一、合成氨的反應原理(方程式):N2+3H22NH3 (放熱反應)
請思考這個反應的特點?
(實錄:學生很容易回答出以下特點:①可逆反應②正反應為放熱反應③氣體總體積縮小的反應。)
問題二、工業上合成氨,主要要考慮哪些因素?(學生分組討論,學生每四人一個討論小組)
(實錄:同學們開始討論,討論的時候,有的學生只考慮化學反應速率要快,有的學生只考慮反應物的轉化率要大,也有一部分同學既考慮化學反應速率要快,反應物的轉化率也要大,基本沒有學生考慮到生產中消耗能源、原料、設備等因素。這時我沒有刻意去講這些知識,而是根據同學們討論的結果得出結論,既考慮化學反應速率要快,反應物的轉化率也要大,然后自然地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
問題三、根據化學反應速率的有關知識,思考:哪些因素可以使合成氨的化學反應速率增大?
(實錄:學生看到這個問題后絕大多數非常興奮,很容易回答出 : 增大壓強、升高溫度、使用催化劑都可以使合成氨的反應速率增大。)
問題四、根據化學平衡的知識請思考:要增大平衡體系中氨的含量、增大原料的轉化率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實錄:這個問題學生也很容易答案:增大壓強,降低溫度,減小生成物的濃度都可以提高原料的轉化率。)
問題五、下面請綜合以上兩方面的因素,并結合實際情況討論實際生產中對壓強、溫度、濃度等條件的選擇。
(實錄:綜合以上討論結果,很容易得出實際生產中應采用高壓,而溫度是采用高溫還是低溫學生之間就產生了矛盾。這時需要老師去引導從增大反應速率和提高反應物的轉化率兩方面綜合考慮。)
緊接著提出下面問題:
1、壓強怎么選擇?
2、溫度怎么選擇?
(實錄:采用高壓,到底用多高的壓強最合理,讓學生閱讀課本中表格并討論。引導學生分析表中數據,結合溫度、壓強、平衡混合物中氨的百分含量,找出最適宜的溫度和壓強。)
不同條件下達到平衡時平衡混合物 NH 3 的含量(體積分數/%)
溫度氨
含量壓強0.1MPa 10MPa20MPa 30MPa60MPa100MPa 200℃ 15.3 81.586.4 89.9 95.4 98.8 300℃ 2.2 52.0 64.271.0 84.2 92.6 400℃ 0.4 25.1 38.2 47 65.2 79.8 500℃ 0.1 10.6 19.126.4 42.257.5600℃ 0.054.5 9.113.8 23.131.4 學生討論后得出與課本不一致的答案:
壓強:100MPa
溫度:200℃左右
這時就與課本的結論產生了矛盾,及時地向同學們提出問題:工業上為什么不采用100MPa的壓強、200℃左右的溫度,而采用20MPa~50MPa的壓強、
500℃左右的溫度?
為幫助同學們理解可就反應速率進行簡單的計算:每溫度每升高10℃反應速率增大到原來的2-4倍,在其他條件不變時,試計算500℃時的反應速率是200℃的多少倍?
(同學們立即投入到計算當中,很快就有人舉手示意有了結果-230 至430 倍。于是有人驚嘆:哇噻!這么大。)
馬上問是采用200℃還是500℃好?(結果不言而喻)
壓強為什么采用20MPa~50MPa,而不采用100MPa,簡單介紹壓強的增大需要的動力越大,對材料的強度和設備的制造要求也越高,將會大大增加生產的投資并會降低綜合經濟效益。
(學生討論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結論:)
工業生產需要考慮兩個效益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要想提高經濟效益,從而取得比較好的社會效益就必須在生產中努力做到: 速度要快,原料的利用率要高,單位時間的產量要高。另外還要考慮生產中的消耗能源,原料,設備條件等因素。
③ 用不用催化劑?
催化劑:鐵觸媒(以鐵為主體的多成分催化劑)其催化活性在500時最大,這也是合成氨反應選擇500左右的重要原因之一,與前面相對應加深學生的理解。
④ 濃度怎么定?H 2 和N 2 的比例怎么定?
先回顧以前學過的知識,原料氣的制?。?/p>
N2 :液化空氣
H2 :煤與水反應C(s)+H2O(g)CO(g)+H2 (g)
CO(g)+H2O(g)CO2(g)+H2(g)
問題六、
① 合成氨工業的流程是怎樣的?
(實錄:學生結合前面條件的選擇及原料氣的制取,討論后得出)
原料氣的制取――凈化――壓縮――合成――分離――液氨
② 合成氨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如何書寫?
N2+3H22NH3
問題七、同學們參考:①生物中植物對氮的需求;②生物固氮的原理和條件;③理想的人工固氮條件。設想一下合成氨的工業前景如何?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附:板書設計
第四節 合成氨條件的選擇
N2 +3H22NH3 (放熱反應)
①可逆反應;②正反應為放熱反應;③氣體總體積縮小的反應。
一、合成氨條件的選擇
壓強:20MPa~50MPa
溫度:500℃左右
催化劑:鐵觸媒(以鐵為主體的多成分催化劑)
N2 +3H22NH3
原料氣的制取:N2:液化空氣
H2 :煤與水反應
二、合成氨工業 的發展前景
課后反思: 本節課的學習很容易變成老師灌輸式的,甚至有的老師認為并不是很重要的一節課,通常還會采用學生看書自學后不了了之,實際上就錯過對學生思維訓練的良機,失去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能力的絕佳機會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探討,可以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其綜合能力,長期訓練后學生的學習能力就可大提高,學習成績自然就會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材(必修加選修)教師教學用書 化學第二冊
一、研究的背景及價值
隨著高三復習的推進習題講評課成為高三化學課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是通過習題講評課讓學生了解自己掌握情況。一節有效的試卷講評課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及時的反饋教與學雙方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然而習題講評,想說愛她不容易。
1.現行課堂模式和學生需求之間有差距,學生興趣低落
美國的教育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告訴我,我會忘記;分析給我聽,我可能記?。蝗绻屛覅⑴c,我就會真正理解?!比欢捎趥鹘y教學模式的持久影響,現實中的習題講評課隨處可見教學的隨意性,教學目標模糊,就題論題,重點不突出,面面俱到。使習題講評課更多的停留在學生“做題、做題、再做題”,而后教師“講評、講評、再講評”這種教學模式。甚至更有“校對答案”、“就題講題”、“一講到底”的課堂模式。這樣的習題講評課學生一般只是被動接受,缺乏參與的自主性,缺乏獨立思考,缺乏相互間的討論、交流,缺乏對知識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也許能鞏固一些知識,讓學生掌握一些解題方法,但多數學生參與積極性低,久而久之,會導致學生心理疲軟,覺得課堂枯燥、無趣,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2.師生的付出和收獲不成比例,學生再錯率高
經歷過高三的師生往往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一節習題講評課下來,教師講得“口干舌燥”、“聲嘶力竭”,學生聽得“枯燥無味”、“昏昏欲睡”。教師在那邊抱怨“這類題明明講了多次,怎么還是做錯”,而學生則反映“課上聽得懂,課后不會做”。師生們共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講評,然而結果卻是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苦,教學低效,再錯率高。
由此,筆者認為,高三習題講評中,在明確習題講評課的目的和原則前提下,通過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課前自查錯題提前訂正,課內自說錯題合作剖疑,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成為習題講評課中真正的主體,這對提高高三習題講評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習題講評課中發揮學生自主性方法的實踐
高三習題繁多,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心理上來看,一次一次的習題講評很容易讓學生厭煩,尤其是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教師一道題一道題的講,收效甚微,練習本身也失去了應有的意義。高效的習題講評課要注意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關系,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注意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使講評課不但起到糾正錯誤,鞏固知識,拓寬思路的作用,還起到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統和能力系統的作用。
1.課前學生自查錯題提前訂正,教師精心備課同作準備
平時每次練習,要堅持及時地批閱、及時反饋。讓學生可以在第一時內了解到自己做題情況,上課前就把批閱后的習題提前發給學生,利用學生對錯題的關注,自動去查錯。提倡學生先行訂正錯題,自我分析錯因,必要時填寫“錯題診斷表”。一些難度低的題目比如馬虎出錯的題目學生一般都能自行解決,教師可以放心不必再講;一些難度相對較大一些的不能準確把握答案的題目,學生自行通過互查,也可以知道答案,而且相互之間交流、拓寬了解題思路,實現了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而對于一些重點疑難問題,他們是急切地想知道錯誤的原因,教師就要充分利用他們的求知欲及時進行講評。對于一些較難的主觀題教師可以把參考答案在課前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參考答案診斷、分析細節,加深對答題規范要求的認識,減少再錯率;并且制作“錯題診斷表”達到自我診斷自我評價的目的 ,使今后的復習能“對癥下藥”。
錯題診斷表1
題號 知識點 錯誤原因 正確解法 怎樣避免同樣錯誤
1
2
3
……
在學生做好準備的同時,教師自己先要做到胸中有數,才能有的放矢。教師對習題首先應進行認真的分析,統計思路,了解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缺陷及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對同學有啟發性的問題。再在批改練習和統計學生錯誤的基礎上,細致分析錯因,定出糾錯的具體措施,找學生錯誤率較高而本身又是主干知識的幾個重要的典型錯題,用于課堂上重點分析,借題引路,授生以漁。
2.課內突出重點有的放矢,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共同剖疑
講評課如何講評很關鍵,我的做法就是:突出重點,生生合作,師生互動,共同會診。習題講評不同于新課教學,講評的習題學生都已經做過,學生對題目已經有自己的想法。在解決了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后,把教師選擇的重要典型錯題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說題,把審題、分析解答和回顧總結的思維過程說出來。最好的方法是誰錯誰講,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相互補充,去偽存真,系統解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知識的掌握和解題技巧的提高。
【案例】
某化學科研小組研究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改變某一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得到如下變化規律(圖中P表示壓強,T表示溫度,n表示物質的量):
根據以上規律判斷,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反應Ⅰ:H>0,P2>P1
B.反應Ⅱ:HT2
C.反應Ⅲ:H>0,T2>T1;或H
D.反應Ⅳ:HT1
在對習題分析時,已經知道學生這道題的錯誤率達81%,該題的正確答案應是BC,大多數同學選B漏選了C答案,有一部分學生選了BD。在課堂上先請選了D的同學闡述自己當時的解題思路。
師:你當初選D的理由是什么?
生1:我縱坐標就看了個A就當濃度了。
師:哦,現在知道錯在哪里了嗎?
生1:審題不夠仔細,沒有看清楚坐標。
師:你覺得解圖像題的關鍵在哪里?
生1:要仔細審題,看清楚坐標。
師:嗯,我認為你這次錯得值,這樣的錯誤讓我們知道審題必須要嚴謹,請你再分析不選A的原因好嗎?
生1:我當時也把第一幅圖的縱坐標看成了A的濃度,但A選項也是錯的。圖中有三個變量,當溫度不變時,看A的平衡轉化率隨壓強的變化趨勢,從方程式分析壓強增大,平衡會向正反應方向移動,A的轉化率會增大,圖中P2應該大于P1;當壓強變時,從圖中可以看出A的平衡轉化率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說明溫度升高會使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逆反應為吸熱反應,則正反應為放熱反應,H應該小于零。
師:分析得相當清楚。當圖像中有三個變量,我們應該怎么處理?
生1:“定二變一”。
師:非常好。下面請選B的某某來談談你不選C的理由。
生2:其實我還是覺得C是錯的,因為反應III的圖像中,T2曲線的斜率比T1的大,說明在T2的溫度下反應速率比在T1溫度下大,所以T2一定大于T1。
師:大家覺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嗎(大多數同學還是覺得他分析的有道理)?選了C的同學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生3:他這個明顯錯了,他認為斜率就一定代表速率。其實,反應III圖像的橫坐標表示加入B的物質的量,縱坐標表示C物質在平衡時的體積分數。圖中的曲線表示的是在某一溫度下隨著B加入的物質的量不同(其他條件不變),反應達到平衡時C在平衡體系中的體積分數的變化情況,其斜率并不代表反應速率的大小。所以H>0或H
師:嗯,思路非常清晰。大家漏選C是受了平常一些習題的影響,錯誤遷移知識,認為斜率就一定代表速率。從這個題目中大家體會到解答圖像題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了嗎?
經過梳理學生歸納出解圖像題應該看清坐標的意義,關注曲線的變化趨勢,關注特殊的點。經過這樣的講評,學生對題目所涉及的知識點有了更深的認識,因此加深了對知識點的記憶;對解題的方法和技巧也有了更深的體會,也因此無形中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以主人身份參與習題講評,教師精心點撥,這樣就形成了師生雙邊互動的教學局面,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從反饋情況看,大多學生喜歡這樣的模式,認為將枯燥的講評變成了有趣的智力游戲,在講評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和緊張狀態之中,致使很多學生感覺一堂課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從后期檢測看,通過學生講題方式討論過的題目,學生再次出錯的比率總體上明顯低于教師直接講評的題目,可以說,以學生為主體的習題講評課效果明顯優于教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當然在學生點評的基礎上,教師應有的放矢地加以指點。教師點評時可以從不同層次和角度啟發學生的思考。比如:要多從“為什么出錯”“常見錯誤解法有哪些”“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怎么想到要這樣做”“改變設問后如何做”等入手引導學生解題思路;在學生發言的同時,教師適時地對其思維過程中的疑問進行解答、指導,適時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和方法的歸納總結。
三、習題講評課發揮學生自主性的策略
在習題講評課中,除了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讓學生發揮良好的主體性,還要追求運用主體的、和諧的、民主的課堂教學策略,使學生在習題講評的同時,培養主動、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
1.正視學生學習心理規律及時講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完成一份化學練習其過程是辛苦的其思維是復雜的,他們對于自己的勞動成效是非常關注的,教師要抓住學生急切知道錯題結果的心理,及時地進行習題講評。利用學生的學習心理規律,從學生的內在需要上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解題時產生的思維火花在習題講評中更加蔓延。如果習題講評沒及時跟進,距學生完成練習好幾天了,甚至等學生把做過的習題內容都快忘光了才講評,這樣會扼殺學生尋求正確答案及原因的積極性,更無從談起學生在習題講評中自組性的發揮了。
2.換位思考,積極評價,形成和諧課堂心理
習題講評課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是不安的,教師要正視學生的錯誤,換位思考,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讓學生意識到錯誤的正常性。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光進行學習,用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大膽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更要對學生多進行鼓勵性評價,表揚完成情況優秀的學生,有顯著進步或有一定進步的學生,以學生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來激發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對做得不理想的同學也要理解和鼓勵,放低要求,要注意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不能表現出不滿意甚至抱怨批評學生的情緒,使講評更貼近學生的心理,構建和諧的課堂心理,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 正視學生的層次化,全面發揮學生效能
習題講評課的重點對象主要主體是普通生但也不能忽略尖子生,要從不同方面發揮各層次學生在課堂上的作用。尖子生做過的試卷不明白的地方不多,教師如果在課堂中不注意尖子生,他們收獲會很少。我們的做法是:有選擇地讓尖子生做老師,讓他們承擔思維推理性強的題目的講解,或評價分析其他學生的錯誤解題思路。尖子生講題或評價,可以讓他們暴露問題,提供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機會。由于用的是學生自己的語言,其效果有時可能比教師自己講解要好。
總之一節有效的習題講評課,要求教師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把學生看成是有主動性,有創造性,可發展的人;給予學生自,給予學生表述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討論問題的時間,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得到相互啟迪。學生自主參與的講評課,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敢于探索,勇于發現,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參考文獻:
文章編號:1005-6629(2009)08-0056-03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
批判性思維是人們對所學知識的真實性、精確性、過程、理論、方法、背景、論據和評價等進行個人的判斷,從而對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決策的思維認知過程[1]。培養中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中學生因知識和能力所限,常常對所學的知識、看到的或書上的知識迷信或盲從,常常對教師、名人、偉人的言論、觀點不敢懷疑,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導致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發展不平衡,制約了學生思維品質的進一步提高。如何提高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呢?
1充分利用化學發展史進行教育,使學生樹立批判的意識
從化學發展史上看人們對化學的認識的提高無不和人們的批判性思維有關,事實上就是因為人們敢于對以前的知識、結論的正確性產生懷疑和批判,對它們孜孜以求的探索求證,才能夠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現象到本質認識化學的規律,才會推動人們認識的提高和科學的進步。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對“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化學1?專題―蘇教版必修)這一節內容教學時,我設計了下列問題進行批判性思維教育。
(1)閱讀教材和查閱資料說說原子結構模型是怎樣演變的?
(2)對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有哪幾位?他們在歷史上還有什么其他突出貢獻?
(3)這幾位科學家對原子結構模型的貢獻是什么?不足的方面有哪些?你怎樣看待這些貢獻和不足?
(4)從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中,可以發現人們的認識規律嗎?
(5)從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中,能說說科學家所具備的基本素養和科學品質嗎?
從對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上不難看出:人們的正確認識就是在質疑批判提高,再質疑再批判再提高中螺旋式上升的。湯姆生、盧瑟福、玻爾等幾位科學家都是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他們勇于懷疑科學上的“定論”,不迷信權威,孜孜以求的探索求證,使人們獲得了原子結構的科學認識。元素周期表的發明也說明了人們的認識就是在懷疑、批判和探究的過程中得以提高和發展。這類事例不枚勝舉,科學發展史一次又一次的告訴我們,誰不迷信權威,敢于與傳統觀念決裂,敢于提出新問題、新思想、新方法、新見解,誰就能做出創造性的發現?;瘜W學習需要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
2破除迷信、挑戰權威,樹立批判的勇氣和信心
2.1充分利用教材或高考試卷中的錯例作為反面教學資源,進行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批判勇氣和信心
例如,在人教版化學(選修3)?化學反應原理[2]第62頁[練習]中就有一個錯誤,原文是這樣的:“試解釋下列事實:NaHS溶液呈弱酸性,Na2S溶液呈較強堿性;酸式鹽NaH2PO4溶液為酸性,Na2HPO4溶液卻為堿性”。Na2S溶液水解程度較大堿性較強;NaH2PO4溶液中NaH2PO4的電離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呈酸性;Na2HPO4溶液中Na2HPO4的水解程度大于電離程度使溶液呈堿性;教材對上述三種物質的溶液性質敘述正確,無可懷疑;但NaHS的水溶液呈弱酸性嗎?換句話說在NaHS溶液中NaHS的電離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嗎?筆者做了NaHS溶液的酸堿性檢測實驗,發現NaHS溶液顯堿性,另外筆者還查閱了H2S水溶液的電離平衡常數,求算出了NaHS溶液的水解常數,發現NaHS溶液的水解常數大于其電離常數,這就說明NaHS溶液應該顯堿性,教材的觀點是錯誤的。本人曾以“NaHS溶液呈弱酸性嗎?”為題寫出論文并發表在《中學化學參考》2008年第10期上。教學時怎樣充分利用這一反面教例呢?筆者精心設計了下列問題讓學生探究:
(1)NaHS溶液呈弱酸性的觀點你認為正確嗎?[學生分組活動,質疑、討論]
(2)想一想你能從那些角度說明你的觀點?[從實驗探究和理論探究的角度加以引導,使學生的批判層次深化]
(3)請設計實驗并驗證你的觀點。[學生設計實驗并驗證,教師提供指導]
(4)請查閱資料從理論上探究你的觀點的正確性?[理論分析計算求證結論,批判要言之有理,注意批判的深刻性和精確性,提高批判的邏輯性]
(5)這一例子你受到什么啟發?[注重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教育,樹立批判的信心和勇氣]
(6)怎樣看待教材中的錯誤?[注重唯物辨證法和人生觀教育,使學生的認識更趨理性和合理,有理有利有節提高批判的境界]
(7)你有什么合理化建議?[加強科學精神和人生觀教育,升華批判的成果]
再如,2008年全國高等院校招生統一考試(江蘇化學試卷)第二十題也犯了一個錯誤。原題為:
將一定量的SO2和含0.7 mol氧氣的空氣(忽略CO2)放入一定體積的密閉容器中,550 ℃時,在催化劑作用下發生反應:2SO2+O2 2SO3(正反應放熱)。反應達到平衡后,將容器中的混合氣體通過過量NaOH溶液,氣體體積減少了21.28 L;再將剩余氣體通過焦性沒食子酸的堿性溶液吸收O2,氣體的體積又減少了5.6 L(以上氣體體積均為標準狀況下的體積)。(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判斷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的標志是_____。(填字母)
a. SO2和SO3濃度相等
b. SO2百分含量保持不變
c. 容器中氣體的壓強不變
d. SO3的生成速率與SO2的消耗速率相等
e. 容器中混合氣體的密度保持不變
(2)欲提高SO2的轉化率,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向裝置中再充入N2b. 向裝置中再充入O2
c. 改變反應的催化劑d. 升高溫度
(3)求該反應達到平衡時SO3的轉化率(用百分數表示)
(4)若將平衡混合氣體的5 %通入過量的BaCl2溶液,生成沉淀多少克?試題答案為:(1)bc (2)b
(3)消耗的O2物質的量:0.7 mol-■=0.45 mol
生成的SO3物質的量:0.45 mol×2=0.9 mol
SO2和SO3的物質的量和:■=0.95 mol
反應前的SO2物質的量:0.95 mol
SO2的轉化率:■×100 %=94.7 %
(4)在給定的條件下,溶液呈強酸性,BaSO3不會沉淀。因此BaSO4的質量0.9 mol×0.05×233 g/mol≈10.5 %
分析: 第(3)、(4)兩問是建立在試題所提供的背景材料分析的基礎上的設問的,這就要求試題的背景材料應該準確無誤無科學性問題。命題者將反應混合氣通入氫氧化鈉溶液,誤認為氫氧化鈉溶液只吸收SO2和SO3不吸收O2,其實溶液中因為生成了亞硫酸鈉也可以吸收O2, 或者SO2和O2直接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鈉。由此引出的教學設計如下:
(1)該題的答案合理嗎?(創設情境,提供批判素材,質疑引起思考和爭鳴)
(2)21.28 L氣體的成分是什么?有哪些可能的假設?怎樣排除和肯定?(提出問題,引導討論深入,培養思維的嚴密性、科學性)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推測命題者是怎樣思考這一問題的?他的假設能存在嗎?為什么?能證明嗎?(換位思考,培養逆向思維、求同和求異思維,培養學生挑戰權威的勇氣和信心)。
(4)命題者為什么會犯這樣的錯誤?怎樣才能避免?(將批判性思維引向深入,防微杜漸,進行科學素養和科學品質教育,升華批判成果)。
在人們的意識里人教版教材和高考試題應該是正確的、權威的、不容置疑的,就是金科玉律;教材和高考試卷上的知識、原理和結論甚至每個字每個詞用到一個標點都是經過眾多的專家學者反復推敲論證和檢驗審核的,應該說可信度是非常高的,但是就是這樣,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另外,教材和高考試卷的編寫、矯正、勘誤、審查和出版由許許多多環節組成,有很多人為的因素在里面。換句話說教材和高考試卷中出一點錯誤也屬于人之常情,不能因此否定教材和高考試卷的作用和地位,但我們一定要提高責任意識盡最大可能的避免出錯誤,考慮問題盡可能周全,如有可能盡量用實驗證實,千萬不要想當然主觀武斷,不要誤人子弟。對待這些錯誤不能人云亦云聽之任之,這樣既學不到真知,又錯失一次矯正錯誤和探究實踐的機會。也不能認為這是小事一件,不值一提。1892年,英國學者雷利發現從空氣中除去氧氣、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后得到的氮氣密度是1.2572 g/L;而從分解亞硝酸銨得到的氮氣的密度為1.2508 g/L,他抓住這一微小差異,進行實驗探討、光譜分析,最后確定是從空氣中分離得到的氮氣中含有一種新元素――氬導致的這一誤差,雷利不人云亦云,敢于懷疑,精于思考,善于批判總結,結果有了新的發現。事實證明幸運往往光顧那些勤于思考、敢于懷疑和善于批判的人。修正錯誤首先要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需要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需要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作指導。
2.2鼓勵和支持學生的各種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精心的培育學生的批判意識
中學生要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首先要充滿自信、敢于懷疑、敢于質疑、不搞迷信、不盲從,要具有好奇心和冒險精神,要具有求勝心和敢于挑戰的精神。作為教師要積極的創造條件允許學生自主探究,允許學生表達和提出自己的思想、觀點、方法,哪怕是一些幼稚的想法,容納學生中各種不同意見,允許學生指出老師的失誤或所犯的錯誤,打破“教師萬能”觀念,鼓勵他們查閱資料甚至實驗求證探究。切忌對于學生求全責備橫加指責,切忌對學生發脾氣、不屑一顧、冷嘲熱諷甚至打擊報復。要知道“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學生針對老師講述的內容或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想法或見解,表明了學生是真正的用心思考了,說明學生存在迷惑進而質疑甚至進行了批判,這實質上是學生批判性思維提高的表現。要知道向老師表述觀點、想法或見解,學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和信心,這中間有激烈的思想斗爭,有肯定有否定、有繼承還有揚棄,這不正是我們教育孜孜以求的效果嗎?
3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多種方式和手段,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提高認識改正錯誤需要有個質疑批判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利用各種方法技巧提高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3.1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要養成善于質疑的習慣
“行”成于“思”,“思”起于“疑”,教學時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獨立意識,不人云亦云。要讓學生經常自由討論、爭論,多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和逆向思維能力。要讓學生經常地問“為什么”、“怎么樣或怎么辦”而不是“是不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自己糾錯,自我評價。要引導學生反思概念的形成過程和規律的建立條件和建立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不斷的修正以前的錯誤認識,從而不斷地提高批判思維的能力和水平。
3.2在作業和練習中訓練批判性思維
學生由于對新學習的知識、概念和原理不一定認識到位,運用時常常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有的思維不嚴密,有的思維邏輯性不強,有的思維廣闊性不夠。讓學生相互批改作業,相互探討,就能及時發現問題,暴露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的不足,改正錯誤的認識,提高思辨能力和批判的自覺性。
3.3在實驗中發展批判思維能力
在實驗中可以這樣設計問題:預設的實驗現象是什么?你看到相同的預設現象了嗎?如果現象和預設相同能得出什么結論?你的預設有什么條件?條件變化還有其他的預設嗎?如果現象和預設不同可能的解釋有哪些?能否從實驗上或理論上證明你的這些解釋?別人是怎樣認識的?能證明誰的認識更好嗎?研究證明實驗能提高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3.4用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作指導樹立正確的批判方向
批判思維的培養需要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作指導,對某一問題的批判,決不能只是為了嘩眾取寵和標新立異,應該為了說明問題,求真務實,為了更正錯誤避免誤人子弟,為了創新和創造,為了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同時,自己的觀點也要經得起別人的批判,不能聞過則怒,只要是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只要是理由充分,論據正確,我們就要虛心地接受,要聞過則喜,要有一種海納百川的胸襟,更何況別人的批判有利于改正我們認識的不足,有利于我們的進步和提高。
參考文獻: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3-0063-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21
一、教學分析
本節內容屬于中學化學重要的理論基礎,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本章中更是承上啟下。一方面學生已有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條件和化學平衡狀態等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本節的教學,系統性較好,有利于培養學生“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等核心素養;另一方面,學生正確理解并應用平衡移動原理,為后續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鹽的水解平衡以及沉淀的溶解平衡等知識的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
課程標準[1]要求學生能通過實驗探究濃度、壓強、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并能用相關理論加以解釋;認識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調控在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作用,能討論化學反應條件的選擇和優化。由此決定本節課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利用外界條件的改變,使化學平衡向有利的方向,即提高反應物轉化率的方向移動,以此優化工業生產條件,這也是學生素養發展的實際意義。
二、教學目標
1. 通過復習可逆反應、平衡狀態特征、平衡常數等概念培養學生的微粒觀和平衡思想,從微觀的角度建構概念;
2. 通過問題探究和實驗探究的方式研究濃度、壓強和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過程,發展學生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素養,正確理解平衡移動原理;
3. 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記錄實驗現象及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交流和表達的能力;
4. 從定性討論到定量分析和概念建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基于證據進行分析推理和模型認知的能力;
5. 能運用化學平衡移動原理指導工業生產實踐,使學生深刻理解化學與技術、生產實踐的關系。
三、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濃度、壓強和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尤其是壓強對平衡移動的影響,由于宏觀現象不夠明顯,所以輔之以數字化實驗進行探究。
2. 難點:平衡常數的理解應用及平衡移動原理的理解應用。運用平衡常數和濃度商的大小對比,理解平衡為什么移動,怎么移動的原理;在平衡移動原理的理解應用中,以規律總結法及驗證預測法強化學生對該原理的理解,以合成氨工業生產實際條件的討論,讓學生真正學會應用原理。
四、教學策略
本節課設計了 “三次問題探究和三次實驗探究”的教學過程,并與多媒體有機結合,在探究過程中突出對學生思維品質、學法指導和科學精神的滲透,真正做到“授之以漁”。
五、思維導圖
六、教W過程
七、板書設計
1. 化學平衡的移動
v 正>v 逆 Qc< K
v 正=v 逆 Qc= K
v 正 K
2. 外界條件對平衡移動的影響
1. 濃度
2. 壓強
3. 溫度
3. 化學平衡移動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雖然課堂容量較大,但教學過程中通過實驗方案的設計、生活場景動畫模擬、DIS實驗探究、平衡常數的推理論證、實驗預測及檢驗、及時歸納總結等豐富了探究的手段,使學生能順利自主建構概念,自覺理解平衡移動規律。通過組織學生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合成氨生產條件的選擇討論等進一步強化對原理的理解和運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以上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尊重實驗事實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探究方法,也幫助學生建立觀點、結論和證據之間的邏輯關系,知道可以通過分析、推理等方法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以及用已有知識和方法多角度、動態地分析化學反應,運用化學反應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構建了高效課堂,又立足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在平凡中展現了真功夫。
作為授課教師,筆者仍然覺得現場留下諸多遺憾,例如,小組討論組織得還不夠充分,便迫不及待讓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有些急躁;動畫展示如果能用視頻拍攝上課學生的鏡頭,那一定會顯得更加形象生動并接地氣;總是擔心學生會出錯,所以老師明顯還是說得多,有越俎代庖之嫌。本次大賽雖然告一段落,但是整個磨課過程中的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己任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心中,這些收獲一定會促進我未來的教學不斷提升。
(注:該課獲2016年江蘇省高中優質課評比一等獎,衷心感謝劉江田、馬春生、張發新、許城玉等老師的幫助。)
1.高職《有機化工生產技術》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有機化工生產技術》課程是高職高?;ゎ惛鲗I必修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它要求學生通過該課程中典型有機化工產品生產方法的學習,了解或掌握典型有機化工產品生產的原料路線、產品的主要應用、產品生產技術進展、反應原理、工藝條件、工藝流程、主要設備等知識,并能舉一反三,拓展到其它有機化工產品的工藝參數的確定和工藝流程的組織,以及生產中應注意的安全操作知識,等等。
我院《有機化工生產技術》課程采用的是教育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該教材是按照烴類熱裂解、碳一、碳二、碳三、碳四、芳烴系列典型產品和化工生產典型操作技術的順序編排的。本教材主要涉及的有機化工產品達18個之多,但每個產品闡述得不夠詳細。教師在上課時假如完全按照書本上的內容,照本宣科,就會形式單調,且內容空洞,進而學生學起來會很乏味,失去興趣,或是所學的知識是孤立和片面的,不能前后聯系貫通,更不能舉一反三和應用。這也就無法達到融“知識、技能、態度”于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怎么來避免這一現象?如何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1]-[2]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教學改革可以從課程模式、內容,以及教材、教學法、手段等多方面進行探索[3]-[5]。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2.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2.1重視對學生所學基礎知識的及時復習和應用
高職學生的基礎較差,有些學生前面所學的《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的大部分知識掌握不扎實或已經忘得差不多了。而在《有機化工生產技術》課程中,我們經常涉及《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的內容。在講解“反應原理”時,我們要提到有機反應;在講解“反應溫度和壓力等工藝參數的確定”時我們要用到《物理化學》中的熱力學和動力學的相關原理。因此在該課程的教學中重視對基礎知識的及時復習和應用是很有必要的,及時的復習和應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講“丙烯羰基合成丁辛醇”時,筆者先復習有機化學中的羥醛縮合反應,雖然教材中的主副反應列舉了很多,但學生找到了反應的規律以后,掌握起來就很輕松了。又如在講苯烷基化制乙苯時,筆者先復習苯的親電加成反應及其特點,于是該部分的主副反應就非常清晰了,如何盡量避免副反應、甚至工藝條件中的配料比等工藝參數如何確定也已基本說清楚了。再如,在講解“甲醇合成反應工藝參數的確定”時,它涉及反應的熱效應、化學平衡常數和平衡組成,以及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等大量的《物理化學》中的知識,結合起來進行講解以后,學生對甲醇合成的工藝條件的確定,以及在工業上采用的高、中、低壓法流程等知識理解起來就水到渠成。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才能加以運用,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2.2采用模塊式教學方法
對工藝參數的確定、反應器型式、化工操作單元等具有共性的產品我們采用模塊式教學方法,即打破教材中各章節的編排順序進行教學。由于本教材各章節的內容相互之間沒有理論上的關聯性,因此各章節的內容在教學時間上提前或推后是完全可行的。
2.2.1模塊之一――具有共性的作用或反應原理
例如:在烷烴熱裂解、甲醇氧化制甲醛、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丙烯氧化制丙烯酸、丁烯氧化脫氫生產丁二烯、乙苯脫氫制苯乙烯等,工業生產時在反應器中我們都要加入一定量的水蒸氣。加入水蒸氣的作用具有共性的是降低產物的分壓,促進平衡移動;穩定操作溫度,避免局部過熱;清除催化劑表面積炭;提高催化劑的選擇性,等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把教材中的某些內容的順序作適當的調整,并作一定的補充和歸類。
某些反應的反應物的配比如何確定是相通的。例如在苯與乙烯烷基化生產乙苯中,因乙苯的活性比苯更大,所以它與乙烯繼續反應生成二乙苯,進而生成三乙苯的趨勢很大,工業上通過控制苯與乙烯的配比來抑制副反應的發生。在環氧乙烷水合生成乙二醇的生產過程中配比的確定與此類似。在環氧乙烷水合生成乙二醇中,由于生成的乙二醇更容易與環氧乙烷繼續反應生成二乙二醇,因而會生成三乙二醇、多縮乙二醇等副產物,生產中應通過增加水的配料比等來抑制副產物的生成。顯然其原料配比的確定具有共性。通過采用模塊式教學,把上述內容作為一個模塊進行講授,效果顯然比孤立的講解要好。
2.2.2模塊之二――具有共性的反應設備
例如:對于氣固相強放熱催化反應,反應設備主要采用列管式固定床反應器和流化床反應器。但采用何種反應器,各有優劣。一般來說,固定床反應器轉化率較高但溫度控制不夠均勻,而流化床反應器適用于大規模生產,可以避免局部過熱,但其主要的缺點是催化劑會受磨損,以及單程轉化率較低,等等。
在乙烯氧氯化法生產氯乙烯(教材中未加以提及)、丙烯氨氧化法生產丙烯腈、丁烯氧化脫氫生產丁二烯等工業生產中,上述兩種反應器或兩床結合的型式都有采用。優劣要依具體情況進行分析。這樣把上述教材中不在一起的內容整合到一個模塊中進行教學,通過這一模塊的學習,學生對氣固相強放熱催化反應采用何種反應器會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2.2.3模塊之三――具有共性的化工操作單元
工藝流程的組織中涉及很多的化工操作單元,而對于具有共性的化工操作單元,可以采用模塊式進行教學。
例如,吸收與解吸操作單元,在乙烯直接氧化生產環氧乙烷、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丙烯氧化生產丙烯酸等生產中,都有直接的應用。
又如,教材幾處涉及萃取精餾在生產中的具體應用:在丙烯氨氧化生產丙烯腈中,在丁二烯的制備時,碳四餾分的分離過程中,等等。
這樣通過對相同的操作單元在不同產品中的應用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較扎實地掌握相關的化工單元操作的原理及其在工業生產中的具體應用。
2.3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
在本課程的教學中,多設置情境,經常鼓勵學生進行有目的性的探究,不但可以避免課堂單調,提高課程的活躍度,提高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而且無形中可以加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上文已提到碳四餾分的分離是通過萃取精餾實現的。工業上根據所用的萃取劑的不同分為乙腈法和二甲基甲酰胺法等,教材上對這兩種不同萃取劑的流程都進行了描述,但對兩種流程的優劣沒有進行比較。在講解完兩種流程以后,教師可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對這兩種流程的適用條件和優劣進行比較。從而加深學生對兩種工藝的理解。
又如,苯烷基化生產乙苯的工業生產中,烷基化液中主要含有苯、乙苯、二乙苯、多乙苯等,怎么對它們進行分離?除了書上所提及的分離流程以外還可以采用哪些流程?各有什么優劣?與本課程開始時所學的裂解氣的深冷分離進行對比探究。讓學生體會化工產品分離的復雜性、重要性和分離方法的多樣性,在較為單調和機械的學習中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主動性。
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采用對比的手段。進行對比學習,可以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加深學生探究問題的深度與廣度。
2.4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
任務驅動式教學,可以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任務驅動式教學的實施之一:在講解完工藝參數以后,在教師適當的提示下,要求學生對該產品的工藝流程進行簡單的設計和描述。之后再要求學生體會實際的生產流程是如何布置的。學生進行參與及對照,對提高學生合理設計工藝流程的能力是很有好處的。
任務驅動式教學的實施之二:可以在先一次課結束時把課程中的某些內容以任務的形式布置下去,讓學生預習及準備幾個問題,并明確告之下次課請學生上臺講解或討論。每10―15名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輪流選派代表上臺講解或發言,學生講解完以后,其他同學或提問或補充或討論。最后教師進行點評和講解。該法鼓勵學生相互競爭,評價結果按適當的比例計入期末總評成績,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表現自我的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
2.5采用現場與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有機化工生產技術》是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一門專業課程,甚至可以說是實際生產的縮寫。有條件的話,我們可以到學校附近的工廠去看看相同的產品的工業生產流程。把工廠的流程與課本上的內容作比較,看看有何異同。我院對化工類各專業的學生都安排有專門的時間去附近的株洲化工廠等大中型化工企業去進行實習的時間。教師可以考慮把教室搬到車間進行教學,采用現場與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請看以下教學案例設計:
課程教學單元設計案例:
不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現場與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做到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認真嚴謹、學以致用的工作態度,提高其表達能力。對學生的評價結果以適當的比例計入期末總評成績。
3.結語
《有機化工生產技術》是一門專業課程,其相關內容建立在《有機化學》與《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之上,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所學的基礎知識的及時復習和應用,還應通過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改革。筆者結合對本課程的教學經歷,對采用模塊式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方法、任務驅動式教學,以及現場與課堂相結合等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通過教學改革,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與參與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能有效地培養其溝通與表達能力,使學生從“要我學”逐漸轉變到“我要學”,可以有效達到融“知識、技能、態度”于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石偉平.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問題與思路[J].職業技術教育,2005,(31):15-18.
[2]黃克孝.高職院校的歷史使命與課程改革[J].職教通訊,2007,(1):37-39.
1 問題的提出
21世紀高新技術發展突飛猛進,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當代經濟增長的核心,世界各國都在搶占高新技術的制高點。我國在“十一五”規劃中更是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工業產值從1998年的7110.66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50461.17億元,年均增長24.1%,成為我國經濟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2007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保持較快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全年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1207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完成增加值11551億元,比上年增長17.8%。當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總額為347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占全部商品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到28.6%[1]。目前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中,一些核心領域缺乏原創性技術,導致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為薄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近年來,中國政府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創新型國家”作為新時期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試圖通過技術創新、科技進步來提升產業結構。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投入持續攀升,R&D經費從1998年的56.45億 元,增長到2007年的545.32億元,年均增長28.44%;R&D人員總量也有大量增長,從1998年的70879人年,增長到2007年的248228人年,年均增長14.94%。但與此同時,新產品銷售收入從1998年的1207.254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10303.222億元,年均增長只有26.68%,比R&D經費年均增長率還低[1]。由此可見,增加創新資源投入只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中國在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創新資源的總量投入,更要注重其效率問題,特別是在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科技創新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效率問題就變得更為突出論文提綱怎么寫。
如何設計一個高效的R&D測評系統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國外學者做過相關研究。Brown和Svenson(1998)提出了最著名的R&D系統框架模型——B-S模型,認為R&D系統方法由輸入、處理系統、輸出等八個主要的單元組成[2]。Kerssens-van Drogelen(1999)從影響R&D績效的權變因素、測度方法和技術等構建了R&D績效測評系統[3]。Bourne(2000)等認為,實施一個完整的績效測度體系應包括績效測度的指標設計、測度指標的選取等四個步驟[4]。Begemann(2000)提出一個動態的績效測度體系框架[5]。近年來,國內不少學者運用參數或非參數方法從不同視角對高新技術產業效率進行了測度。余泳澤(2009)基于價值鏈的視角,將高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過程分為技術開發和技術成果轉化兩個階段,并利用DEA模型分別對各階段的效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6]。官建成、陳凱華(2009)綜合運用數據包絡分析的松馳測度和臨界效率測度模型,對中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進行了測度[7]。朱有為、徐康寧(2006)利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測算了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研發效率及影響因素[8]。
綜上文獻,國內學者從不同側面探討高新技術產業的績效測評及影響因素,對完善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理論與實踐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遺憾的是,專門研究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測評,并分析其效率高低的關鍵影響因素的文獻很少。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如何界定?創新效率如何測評?其關鍵影響因素有哪些?找準并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對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原創性,并提高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加快發展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起不可或缺的作用,為政府的產業結構優化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本文通過界定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范圍,基于創新鏈視角,運用DEA方法從兩階段測度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效率,并分析影響效率的關鍵因素,在此基礎上針對性提出有效提高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政策建議,以期為政府和企業提升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決策提供參考。
2 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范圍界定及創新效率的測度方法
1. 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范圍界定
在創新的產出方面,專利是一個被經常采用的指標(Griliches,1990[9];池仁勇等,2004[10];官建成、何穎,2005[11];劉樹、張玲,2006[12])。在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專利中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發明專利技術含量高且申請量很少受到專利授權機構審查能力的約束,更能客觀反映一個地區原始創新能力與科技綜合實力(Liu & White,2001[13];Guan & Gao,2009[14];劉鳳朝,2006[15] ,白俊紅等,2009[16])。新產品銷售收入是衡量創新產出的另一個指標,但其中的新產品,若源自于三種專利中的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其技術含量沒有發明專利高。鑒于此,本文放棄“新產品銷售收入”而以“發明專利”相對近似衡量高新技術產業的原始性。
由于原創性產業的界定在國內尚無先例可循,到目前為此,學術界難以找到比發明專利更好的反映原創性替代指標。本文認為“高新技術產業的擁有發明專利數占三種專利申請總數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對較好地反映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原創性水平。為研究問題的方便,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樣本容量大小對實證結果的影響,以及中國目前高新技術產業原始創新能力較弱的現狀。本文從1999-2008年高新技術產業里以“發明專利占專利總數百分比(臨界值暫定為70%)”從高新技術產業的17個行業中篩選出反映相對原創性較高的中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12個行業。需要說明的是,原創性是個相對概念,如果是原創性相對發達的國家,臨界值可適當放大。
2.創新效率的測度方法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是測度同類型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 DMU)相對效率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由著名運籌學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首先提出[10],現已廣泛應用于銀行、高校、醫院、保險公司以及制造業、服務業等諸多領域的效率評價?,F有文獻中,有關區域創新效率的測度亦基本上是基于DEA方法展開的,本文利用DEA方法中的CCR模型,以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每個行業為基本決策單元測度其創新效率。對于任一決策單元DMU0,其對偶形式的CCR模型可表示為
式中:為決策單元的個數,和分別為輸入與輸出變量的個數,為投入要素,為產出要素,為決策單元DMU0的有效值。若且,則決策單元DEA有效;若,且或時,則決策單元為弱DEA有效;若,則決策單元非DEA有效[17]論文提綱怎么寫。
3 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兩階段測度及其分析
完整的技術創新鏈包括: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生產四大環節。由于生產環節涉及的要素太多,由于篇幅所限,為簡化起見,本文只研究原創性高新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鏈的兩個階段,即: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兩個階段(見圖1),分別測度兩階段的創新效率。
3.1 兩階段的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1.技術開發階段
技術開發階段的投入指標:R&D經費,R&D人員。產出指標:擁有發明專利數,屬于一種中間產出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它是指將研發投入轉化為知識產出的能力,從某個角度反映了原創性科技產出。
數據處理方面,主要考慮三個因素:數據的缺失導致采樣不全面;技術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時滯性;價格因素導致數據的虛增或虛減。(1)在技術開發階段的投入產出指標數據處理方面,本文采用了移動平均法和線性插值法彌補了部分產業在某些年份數據缺失的問題。(2)科技從研發投入到新專利通常需要一定的周期,同時各種創新活動周期存在較大差異性,例如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幾個月到醫藥制造業和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幾年不等,且時有交叉,使得投入和產出數據不對應。本文選擇滯后期1 年,投入數據選擇1998-2007年,產出數據選擇1999-2008年。(3)有關研發經費的平減方面,首先是要確定R&D價格指數來將當年價格核算的經費總值折算為可比價格,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9)的有關數據,構造R&D價格指數如下:R&D價格指數=0.75*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0.2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其中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基年均定為1998年。然后計算出R&D經費1998-2007年的年平均增值率,即,關于R&D存量的折舊率,參考已有文獻通常采用的折舊率,基年1998的R&D存量,這里用所有時期的R&D支出的年平均增長率代替1998年之前的R&D支出的平均增長率,則1998的R&D經費存量用公式表示為,以后各年的R&D經費存量通過永續盤存法的方法推導得:。
2.成果轉化階段
成果轉化階段的投入指標:技術投入為技術開發階段產出,即擁有發明專利數(反映原創性科技產出),經費投入為技術改造經費,人員投入為科技從業人員。產出指標:考慮到要求能直觀體現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成果在商業上使企業獲利的能力,以及市場通過吸收技術創新而帶來增強競爭力的能力,因此選用新產品銷售收入和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作為成果轉化階段的產出指標。
數據處理方面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數據的缺失、時滯性的處理方法與技術開發階段相同。價格指數方面,成果轉化階段的技術投入指標技術改造經費選用的平減指數采用R&D價格指數,而在產出指標新產品銷售收入和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的平減指數的考慮上,將高新技術產業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醫藥制造業中的三個細分的產業;另一類屬于機械電子行業即其余的四大產業。因而在這兩個產業的指數選取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前者選用化學工業1998年為基年將當年價格核算的經費總值折算為可比價格,后者選用機械工業1998年為基年將當年價格核算的經費總值折算為可比價格。技術改造經費的數據處理在年平均增長率,折舊率以及基年和以后各年的存量處理方法都同研發經費的處理。
3.2 實證結果及分析
1 .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整體分析:基于技術創新鏈視角
根據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科技活動的投入產出數據,運用DEA測算兩階段創新效率值(如表1).
表1 技術開發階段和成果轉化階段效率
行業
技術開發效率
成果轉化效率
化學藥品制造
0.324
0.209
中成藥制造
1
0.055
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
0.54
0.104
飛機制造及修理
0.099
0.501
航天器制造
0.042
0.282
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
0.128
0.531
廣播電視設備制造
0.53
0.266
電子器件制造
0.434
0.557
電子元件制造
0.288
0.516
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
0.554
1
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
0.99
0.103
儀器儀表制造
0.659
0.157
平均值
0.466
0.357
由表1知,技術開發階段效率(0.466)的平均值大于成果轉化階段(0.357),說明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轉化效率已落后于技術開發效率,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效率亟待增強。
綜合表1的技術開發階段和成果轉化階段效率(行業)的數據結果,得出各個產業技術創新效率中技術開發階段和成果轉化階段的二維分布圖,如圖2所示。
圖2 兩階段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矩陣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12個行業中只有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1個行業處于高技術開發效率高成果轉化效率的C區域;落在高技術開發效率低成果轉化效率B區域的有5 個行業:中成藥制造、醫療設備及器件制造、儀表儀器制造、廣播電視設備制造和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位于低技術開發效率高成果轉化效率D區域的有4 個行業:電子器件制造、電子元件制造和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飛機制造及修理;其余的2個行業都落在低技術開發效率低成果轉化效率的A區域。
由圖2可進一步看出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效率的原因及其相應的調整方向,具體如下:
A類行業——低開發低轉化
航天器、化學藥品制造,這些行業的研發階段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收效卻不顯著,同時在成果轉化階段盲目投資,對投資的質量(消化吸收、技術引進等)重視不夠。對于這類行業應該兩階段同時加強,既要提高技術開發效率又要提高成果轉化效率。
B類行業——高開發低轉化
儀器儀表、醫藥類、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行業等,屬于國家相對比較傳統行業,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并且近幾年國家加大研發投入,技術開發效率高;但由于經濟不可行,技術不確定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缺乏轉化資金等,導致成果轉化率低。這類行業應當在不降低技術開發階段效率的前提下,重點加強成果轉化階段的效率。
C類行業——高開發高轉化
這類行業屬于發展比較成熟的行業,其技術開發階段的效率和成果轉化階段的效率都比較高, 是其他類型行業發展的目標。這類行業的資金、人才和技術投入與產出發展比較配套,經濟發展基礎好,屬于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先鋒論文提綱怎么寫。
D類行業——低開發高轉化
電子類、飛機與雷達類,說明此類行業的發展基礎比較弱大多是引進后轉化,缺乏技術開發,技術開發效率不高;在成果轉化階段,技術比較成熟,實現了較高的成果轉化效率,總體上限制了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這類行業應在不降低成果轉化階段效率的前提下,重點提高其技術開發階段的效率。
圖2 整體可看出,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行業除了電子類產品外,大部分行業都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偏低的問題。可能的原因是:1、研發項目缺乏市場導向,導致技術轉化比較困難。高校、科研院所許多研發成果技術含量高,但生產成本很高,缺乏市場競爭力,或者不具備行業生產能力,導致轉化困難。二是許多技術不成熟、不穩定,不具備產業化的基礎條件,在技術轉移中存在很大的風險。2、技術轉移對接程度不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是為了“科研”而不是為了企業的需求,成果無法迅速轉化,科研的重復和浪費現象比較嚴重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導致成果轉化效率偏低。3、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不強。我國相當一部分企業的技術屬于落后技術、傳統技術和限制技術,從而嚴重制約了企業的技術轉移。3、企業技術轉移的資金不足。技術成果轉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通常是技術開發的10倍。目前我國企業普遍存在資金不足問題,高新技術產業由于高風險性,很難取得商業銀行貸款支持。由于受條件限制,獲得政府專項資金扶持的也很少。5、缺乏有效的技術轉移機制。一是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二是缺乏政策扶持。三是缺乏合理的評估機制。四是缺乏風險投資。五是雙方信息不對稱[18]。
針對以上四類不同的行業,可以采取不同的提升渠道:單邊突破式提升:。即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針對各個行業不同的情況,保持住原先的效率高的階段,以其效率低的階段為突破口,加強投入和產出的配比,以提升B、D類行業的技術創新的整體效率。
漸進式提升:例如或者。對于A類行業的效率提升方式有多種渠道,就是先集中精力將某一項優勢發揮至最大,同時再極力彌補劣勢,通過B或D區的過渡,最終成功進入成為C類行業。
跨越式發展:,A類行業需要具備雄厚的經濟基礎,并且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技術開發效率和成果轉化效率兩手抓,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實現的跳躍式發展渠道是有可能的。
2.技術開發階段的效率分析及投入與產出分析
用DEA方法測度的技術開發階段的創新效率及投入冗余與產出松弛情況如下 (見表2).
(1)效率分析
表2 1999-2008年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開發階段的平均創新效率與差額值
效率
差額
行業
crste
vrste
scale
規模效應
擁有發明專利數
R&D人員
R&D經費
化學藥品制造
0.324
0.324
1
-
100
0.0
中成藥制造
1
1
1
-
0.0
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
0.54
0.738
0.731
irs
6139.5
飛機制造及修理
0.099
0.099
0.991
irs
1131
0.0
航天器制造
0.042
0.307
0.136
irs
23
8883.5
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
0.128
0.396
0.324
irs
14
52
0.0
廣播電視設備制造
0.53
1
0.53
irs
0.0
電子器件制造
0.434
0.435
0.999
-
25944.0
電子元件制造
0.288
0.288
0.997
irs
241
0.0
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
0.554
0.563
0.985
irs
91780.1
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
0.99
1
0.99
irs
0.0
儀器儀表制造
0.659
0.66
0.999
irs
2622
0.0
平均值
0.466
0.568
0.807
3
346
11062.3
從表2可看出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開發階段的創新效率(crste):
中成藥制造和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的創新效率分別為1,0.99,創新效率較高;而飛機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3 個行業的創新效率分別為0.099,0.042,0.128,創新效率較低論文提綱怎么寫。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廣播電視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5 個行業的規模效率分別為:0.731,0.136,0.324,0.53,0.99,分別小于相應行業的純創新效率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無效率主要來自規模無效率,可能的原因:這5個行業規模擴張過快,內部協調管理能力不足管理費用增加幅度大于規模擴張帶來的成本降低的幅度。其它行業(除中成藥制造外)的規模效率分別大于相應的純創新效率,無效率主要是源于純技術無效率。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行業技術開發階段創新效率平均值僅為0.466,創新效率較低可能是因為這些行業過多追求技術開發的投資規模而忽視了技術開發效率。這為各行業技術開發階段效率低找準癥結所在,并提高其效率提供科學依據。
(2)投入冗余與產出松弛、規模效應分析
為了探討1999-2008年間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開發效率的特點并且尋找未達到有效值的根源,用基于產出導向的DEA模型CCR度量了各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
從投入角度看,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航天器制造、電子器件制造、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這4個行業都存在研發經費冗余,分別為6239.5萬元, 8883.5萬元, 25944萬元,91780.1萬元;相對而言,研發人員顯得不足?;瘜W藥品制造、飛機制造及修理、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電子元件制造、儀器儀表制造這5個行業都存在研發人員冗余,分別為100人,1131人, 52人,241人,2622人,相對而言,研發經費顯得不足。中成藥制造和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的創新效率分別為1,0.99,效率最佳,不存在投入冗余和產出松弛。從產出角度看,航天器制造和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產出松弛分別為23個,14個,存在擁有發明專利總量不足。這些行業需要加大技術開發的原始創新力度。這為進一步調整科技投入產出方向和幅度,提高技術開發階段效率提供準確的科學依據。
從規模效應來看,除了化學藥品制造、中成藥制造、電子器件制造這3個行業處于規模效應不變外,其它行業處于規模遞增,這些行業可進一步增大研發資源的投入以提高技術開發階段的效率。
2.成果轉化階段的效率分析及投入與產出分析
用DEA方法測度的成果轉化階段的創新效率及投入冗余與產出松弛情況見(表3)
(1)效率分析
表3 1999-2008年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成果轉化階段的平均創新效率與差額值
效率
差額
行業
crste
vrste
scale
規模效應
新產品銷售收入
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
擁有發明專利數
技術改造經費
年平均就業人員
化學藥品制造
0.209
0.222
0.904
irs
0.0
586274.6
221151.2
62714
中成藥制造
0.055
0.17
0.322
irs
0.0
211811.9
39
0.0
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
0.104
0.69
0.15
irs
0.0
18150.0
27
0.0
飛機制造及修理
0.501
0.534
0.938
irs
0.0
906360.1
390404.7
102711
航天器制造
0.282
1
0.282
irs
0.0
0.0
0.0
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
0.531
1
0.531
irs
0.0
0.0
0.0
廣播電視設備制造
0.266
1
0.266
irs
0.0
0.0
0.0
電子器件制造
0.557
0.565
0.985
irs
1415025.5
0.0
264215.0
114122
電子元件制造
0.516
0.533
0.968
irs
918319.9
0.0
235985.1
464750
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
1
1
1
-
0.0
0.0
0.0
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
0.103
0.4
0.258
irs
0.0
54444.3
16
0.0
儀器儀表制造
0.157
0.184
0.855
irs
0.0
188935.1
0.0
10241
平均值
0.357
0.608
0.625
194445.4
163831.3
7
92646.3
62878
從表3可看出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成果轉化的創新效率(crste):
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的成果轉化效率(為1.000)達到最佳外,其它行業效率都較低;而中成藥制造、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化學藥品制造、醫療設備及器件制造和儀器儀表制造4 個行業的成果轉化效率較低,分別為0.055, 0.104, 0.103, 0.157。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廣播電視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5 個行業的規模效率分別為:0.15, 0.282, 0.531, 0.266, 0.258,分別小于相應的純創新效率,無效率主要來源于規模無效率;其他行業的無效率均主要來自純技術無效率,純技術無效率可能是因為這個行業既定的投入資源提供相應產出能力比較弱。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在成果轉化階段創新效率平均值僅為0.357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創新效率低,可能是因為這些行業過多的追求投資規模,不注重投資效率造成的。這為各行業成果轉化階段創新效率存在的問題找準癥結所在,為有效提高其效率提供科學依據。
(2)投入冗余與產出松弛、規模效應分析
從產出角度看,電子器件制造、電子元件制造2 個行業的收益性產出不足,相應的新產品銷售收入松弛分別為:1415025.5萬元, 918319.9萬元?;瘜W藥品制造、中成藥制造、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飛機制造及修理、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6個行業的競爭性產出存在不足,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松弛分別為:586274.6萬元,211811.9萬元,18150.0萬元,906360.1萬元,54444.3萬元,188935.1萬元。這些行業要加大科技成果商業化,同時加大新產品出口的競爭性力度。從投入角度看,造成我國高新技術行業成果轉化階段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投入冗余上。中成藥制造、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擁有專利發明數與技術改造經費的冗余分別為39個,27個,16個;相對而言,技術改造經費、年平均就業人員顯得不足。儀器儀表制造中年平均就業人員的冗余分別為:10241人,相對而言,擁有專利發明數的技術性投入、技術改造經費顯得不足。這為進一步調整其科技投入產出方向和幅度,提高成果轉化階段效率提供準確的科學依據。
4 結論與政策啟示
4.1 結論
本文運用DEA方法測度了1999-2008年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各行業創新效率、規模效應、投入與產出的冗余與松弛狀況。研究結論可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轉化效率已落后于技術開發效率,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效率亟待增強論文提綱怎么寫。第二,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除了電子類產品外,大部分行業都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偏低的問題。第三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技術開發階段,中成藥制造和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的創新效率較高,飛機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業的創新效率較低。相對于研發人員和研發經費投入,技術開發階段的原創性產出(擁有發明專利數)不足。第四,成果轉化階段,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創新效率最高外,其它行業效率較低?;瘜W藥品制造、中成藥制造等行業的競爭性產出存在不足。第五,從投入產出角度看,兩個階段的不同行業創新效率低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源于規模無效率,有的源于純技術無效率。從規模效應看,兩階段的大部分行業都處于規模遞增階段。
4.2 政策啟示
其一,各個行業應根據本行業創新活動是否達到生產前沿、兩個階段的實際投入產出的冗余與松弛、規模性等進行改善,有針對性調整各行業的兩階段的科技投入或產出的方向與幅度,使創新效率盡可能向生產前沿移動。
其二,不同行業根據本行業目前技術創新鏈的不同階段創新效率狀況,分別單邊突破式、激進式、跨越式渠道提升各自創新鏈的不同階段創新效率。
其三,為有效提高原創性高新技術行業的成果轉化率??蓮囊韵路矫嬷郑禾岣哐邪l項目缺乏市場導向、技術轉移對接程度、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加大企業技術轉移的資金,加大風險投資。完善缺乏有效的技術轉移機制的法律法規、政策扶持、合理的評估機制、雙方信息的對稱化程度。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年鑒1999-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Brown,M.G., Sevenson,R.A.Measuring R&D Productivity[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41(6):30-35
[3]Kerssens-van Drogelen,Cook. R&D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ore than choosing a set of metrics[J].R&Dmanagement,1999,29(1) :35-46
[4]Bourne M.,Mills J.,Wilcox M.,Needly A.,PlattsK. Designing,Implementing and Updating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al& Production Management[J].2000,20(7) :754-771
[5]Begemann C. Dynamics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0,20(6):692-704
[6]余泳澤.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科學,2009,(4):62-74
[7]官建成,陳凱華.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10):19-33
[8]朱有為,徐康寧.中國高技術產業研發效率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38-45
[9]Griliches,Z..Patents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1990,(4):1661-1707
[10]池仁勇等.我國東西部地區技術創新效率差異及其原因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4,(8):128-131
[11]官建成,何穎.基于DEA方法的區域創新系統的評價[J].科學學研究,2005,(2):265-272
[12]劉樹,張玲.我國各省市專利發展有效性的DEA模型分析[J].統計研究,2006,(8):45-48
[13]Liu Xielin, White S. An exploration intoregional variation in innovation activity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Technology Management,2001,21(1-2):114-129
[14]Guan J C ,Gao X.. Exploring the H-index atPatent Leve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9,60(1):35-40
[15]劉鳳朝.基于專利結構視角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差異研究[J].管理評論,2006,(11)43-47
[16]白俊紅等.應用隨機前沿模型評測中國區域研發創新效率[J].管理世界,2009,(10)51-61
納米科技是指在納米尺度(1到100納米之間)上研究物質(包括原子、分子的操縱)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主要是量子特性),以及利用這些特性的多學科交叉的科學和技術。納米科技成果擁有科技成果的特征和納米科技的特點。
2科技成果簡介
2.1成果定義和特征
科技成果是指對某一科學技術研究為內容,通過試驗研究、調查考察取得的具有一定實用價值或學術意義的結果,包括研究課題結束已取得的最后結果,研究課題雖未全部結束但已取得的可以獨立應用或具有一定學術意義的階段性成果??萍汲晒哂行路f性與先進性、實用性與重復性,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等特征。
2.2科技成果轉化描述
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了提高生產力水平,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的相關活動。從宏觀上來看,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由科技供給系統、科技轉化系統、科技需求系統和科技環境系統構成的大系統。在微觀方面,科技成果轉化一般包括實驗室研究、中間試驗、工業性實驗、工廠化生產等諸多環節。
2.3科技成果轉化三個發展階段
科技成果產生階段:該階段主要從確定研究開發項目開始,到初步成果(產品)形成才基本完成??萍汲晒D移階段:該階段主要包括成果(產品)進入中試試驗和工業化試驗等。科技成果應用階段;該階段主要包括成果(產品)進入規?;a,并進入市場等。
2.4科技成果轉化基本要求
科技成果轉化作為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具備多方面條件,滿足多方面要求,如科技成果自身的成熟程度、轉化環境,以及相應的政策、社會服務與支持等都是重要的轉化條件,是順利轉化的基本要求。以下分別作說明。
2.4.1技術成熟度
技術成熟度,即科技成果適應社會生產發展需要的實際水平,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最根本的條件。技術成熟度特征:完全成熟的科技成果,應當是可以立即生產的;不夠成熟的成果則還需再投入進行二次開發,才可能投入生產,所需要投入量越大,表示成果就越不成熟。技術不成熟原因:技術認識不同,科技投入不足,使科研條件和科研深度都較為缺乏;中試環節薄弱,中試的欠缺使得成果的先進性、適應性、配套性、可靠性達不到要求,難以實現工業化生產的需要。例如:長期以來,由于經費短缺,我國中試基地建立的數目較少。以上海為例,2005年從基礎研究到中試再到產業化,投資比例為1:1.03:10.55,而較為合理的比例是1:10:100。中試的欠缺使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低,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個“瓶頸”。結論:科技成果要實現成果轉化,首先要求科技成果技術成熟。因而需加大投資力度,加強中試試驗研究力度,形成成熟的、可靠的科技成果,促進成果的推廣。
2.4.2轉化環境
轉化環境主要包括轉化的市場需求、政策和意識。第一,樹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意識。要從科研源頭起與市場需求相結合,以形成產業化為根本目標,針對現有和潛在市場,開發具有市場前景的科技成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要避免科學研究與市場脫節,造成成熟的技術也無法進行推廣,致使大量的科技成果無法產業化。例如:美國儀器制造業對高科技成果的一項調查顯示:11項首次發明的新儀器,思路100%來自用戶;66項重大改進,85%來源自用戶;85項小改小革,67%來自用戶。結論:以市場為導向的研究,更容易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科研人員必須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和歸宿。第二,科技發展政策??茖W技術與政策的關系日益密切??茖W技術的發展越來越依賴國家的支持,國家的科技投入和政策引導成為影響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著眼于促進經濟建設、依靠科技進步機制的形成和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的建立來制定配套政策,加強政府以科技需求為導向的行為,強化政策的激勵引導作用。政策的制定要從科技成果轉化大系統和全過程出發,在促進科技成果供給的政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過程整體化的政策等方面,形成體系上的一體化,避免“頭疼醫頭”、“捉襟見肘”,形成不合力。例如:美國是獲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最多的國家,一方面,美國較高的物質生活待遇吸引了高級人才;另一方面是美國適宜的科技政策和社會文化氛圍,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在這個意義上說,比爾•蓋茨出現在美國決不是偶然的。結論:要有激勵的政策,更容易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第三,科研成果轉化意識。成果轉化意識是一切成果轉化活動賴以發起的內驅力,是貫穿于成果轉化過程的內在動力;低科技成果轉化率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科技成果轉化意識的缺乏,如科技成果的價值意識、商品意識、社會科技開發意識不強。科技成果擁有者必須有強烈的轉化意識,才能從主觀上發揮其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進程。例如:不少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把科研成果的獲得作為科研工作的最終目標,不能主動把科研成果作為商品推向社會;同時企業對購買科技成果表現冷淡,因而造成了大量的科技成果的擱置,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結論:科研人員具有強烈的成果轉化意識,更容易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2.4.3宣傳策略
科技成果的推廣必須注重市場宣傳和推廣,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另一方面注重宣傳適度。主要宣傳策略如下:1.強化組織領導,健全科技宣傳網絡;2.明確目標責任,強化考核督查力度;3.整合科技資源,拓寬科技宣傳渠道;4.加強媒體合作,搞好科技宣傳;5.開展科技培訓,促進成果推廣;6.開展科技活動,豐富宣傳形式;7.加強技術交流,建立信息平臺;8.注重方式方法,宣傳適度確保質量。
2.5科技成果應用現狀分析
農業、工業、醫藥、軍事、材料、電子、生物、航天等領域的科研成果,大量的成果怎么處理呢?這些都需要進行成果轉化,這些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只有進行科技成果的轉化才能有真正的作用,同時科技成果也有市場需求。突出表現出兩個特點:一方面大量科研成果生成,一方面有巨大的市場需求。
2.5.1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我國每年有2萬余項比較重大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和5千多項專利,但是其中最終轉化為工業產品的成果不足5%,而歐美發達國家轉化率則為45%以上。我國科學技術向生產轉化的比例為10%~15%,也遠低于發達國家的60%~80%。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值在社會總產值的比例僅為2%,與歐美發達國家的25~30%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結論: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2.5.2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原因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原因主要有:科技成果本身存在先天不足,成熟度低;科技成果系統配套不夠;科技成果對企業缺乏吸納和轉化的動力與活力;科技成果轉化缺乏資金支持,相應的風險投資基金匱乏;科技成果中介機構不健全,社會服務職能不完善;體制上產學研系統各自獨立,科技與生產脫節;市場體制不成熟,法律保障不足。
3納米科技成果及產業
3.1納米科技成果及產業的特點
納米技術屬于高科技領域,因此與高科技成果有著共同的特征:高風險,高投入;高額的利潤前景;巨大的市場需求。納米科技為多學科交叉領域,其應用及產業化又具有許多獨特的特征:多學科交叉特性;潛在的高額利潤;潛在的市場需求。
3.2納米科技成果市場分析
納米技術有巨大的潛在市場,它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共同成為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的三大支柱,也是當今世界大國爭奪的戰略制高點。據權威的研究報告顯示,2000年納米技術對全世界GDP的貢獻為4000億美元,預測2010年納米技術對美國GDP的貢獻將達到10000億美元,日本納米技術的國內市場規劃也將達到273000億日元。納米科技的健康發展,對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國家安全以及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帶來巨大的影響。結論:納米技術及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搶占的巨大市場。
3.3納米科技成果轉化現狀
在納米科技產業化方面,除了納米粉體材料在少數幾個國家初步實現規?;a外,納米生物材料、納米電子器件材料、納米醫療材料等產品仍處于開發研制階段,要形成一定市場規模還需一段時間。目前成果以基礎研究為主,納米技術應用成果處于初期階段,產業化效果不理想,成果轉化率低。如果將納米產品的成熟程度按中試、批量生產和規?;a劃分,其分布明顯呈劇烈遞減態勢。研究開發和規?;a的距離較大,大約只有5%的實驗室成果最終能轉化為規?;a。
3.4納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原因
3.4.1投入的科研經費不足
成果轉化未知因素多,造成研究工作周期長、所需經費多;對科研的投入未考慮中試等應用技術研究,影響科技成果的轉化。
3.4.2缺乏風險意識和市場服務意識
納米技術產業與其它高新技術一樣都存在投資風險、政策性風險,市場風險和自由競爭風險等。同時,納米技術還存在著潛在風險。另外,科研工作者市場服務意識淡薄,缺乏主動為企業服務的意識。
3.4.3科研缺乏布局和規劃
缺乏制定戰略發展規劃以及科研與產業的合理布局,造成低水平重復和資源浪費;重視基礎性研究,輕視應用性研究,造成科研成果缺乏市場,成果難以被企業吸納和轉化。
3.4.4納米科技成果成熟度低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常常只注重論文,納米科技成果論文水平很高,但產業化并不理想;注重實驗室開發,沒有潛心于后續的應用開發和技術支持,造成成果成熟度不夠,先天不足,難以轉化;大部分企業屬于生產型,缺乏持續創新和應用開發能力,只能接受非常成熟的技術。
3.4.5缺乏信息溝通缺乏信息溝通,導致產學研系統各自獨立,科技與生產脫節。從事納米科技研究的人員,分屬不同的行業和部門,條塊分割,由于缺乏相互交流,更缺乏與一線企業的交流與合作;由于信息不暢,造成成果難以滿足需求,以及成果和需求重復現象嚴重;企業間應用成果壁壘森嚴,難以推廣,導致不少低水平重復,重點不突出,阻礙了整體優勢的發揮。
3.4.6納米專業人才匱乏
納米科技由多學科交叉,因此需要具有多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納米科技的迅速發展,需要大量納米科技領域及其相關領域的人才。而中國傳統分門別類教育體制培養的“專業人才”,不能適應擁有多學科知識復合型納米研發人才的需要。因此,為推動我國納米材料產業的發展,需要培養一批復合型納米科研人員及納米經營管理人才。
3.4.7知識產權意識淡薄
中國納米技術近幾年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但知識產權意識在科學界尤其是開發應用領域仍然淡薄。專利數量有所增加,但是在總量上申請的專利還是很少。在我國,申請的專利大部分是納米粉體材料制備方面的專利,而國外的專利很多是納米應用專利。
3.4.8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缺乏
目前納米科技應用研究很熱,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納米商品”,然而,很多的“納米商品”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納米產品”。市場上缺乏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的約束,一些人熱衷于炒作納米概念,造成初級產品過剩,浪費了社會整體資源;一些生產微米材料的企業,在其產品性能用途完全沒變的情況下,貼上納米標簽,搖身一變成了納米材料企業,誤導納米概念;一些企業在投入少量資金注冊了納米材料公司或納米材料應用公司后,就開始在經營業績上做文章,蓄意編造是專門從事納米科研、生產和應用的實力企業的假象,最終達到圈資、騙政策的目的。
4納米科技推廣應用思路
針對納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及成果推廣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促進納米科技的推廣應用,應切實做好以下工作。
4.1根據市場需求,選好研究目標
針對我國納米科技產業化處于初級階段,納米科技發展資金投入不足,納米科技產業化效果不理想等現狀,在有限的資金和設施條件下,納米科技的發展一定要從科研源頭上加以調控,科研項目選題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形成產業化為根本目標,強調創新意識和市場服務意識,發展具有競爭力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并推進傳統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納米科技成果更快地得到推廣和應用。
4.1.1科研項目選題時應遵循的原則
創新性原則:強調科技源頭創新意識;產業化原則:以產業化為根本目標,能獨立形成新產品、新技術;競爭力原則:注重可提升產品競爭力的技術及材料,注重與傳統產業結合;市場化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服務意識,注重市場推廣。
4.1.1.1強調科技源頭創新意識
自主創新已經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十一五發展規劃指出:“科學技術發展,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納米科技屬于高新技術領域,因而,必須強調創新意識,研究和開發具有源頭創新性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實現企業資本、社會資本和知識資本的有效組合及轉化增值。強調創新意識,發展納米科技,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化為根本目標,發展成熟的技術,努力提升其競爭力,吸引企業及其它投資公司的參與和投資。加強納米科技源頭創新,要以納米電子學、納米尺度的加工及組裝技術、納米生物和醫學、納米材料學等科學前沿的理論和方法學為重點,爭取取得重大進展,獲得具有自己特色的發現和發明創造,促進納米科技的產業化。
4.1.1.2以產業化為根本目標,能獨立形
成新產品、新技術選題時要以產業化為根本目標,研究方向要與產業相結合,要策劃出一個行業的主體并且形成一個產業鏈條。開發市場前景廣闊、能夠獨立成新產品的先進技術,吸引以納米技術為關鍵生產技術的企業投資,推動納米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圍繞國家長遠發展目標,將納米技術與信息、環境、能源、生物醫藥及先進制造、海洋、空間等高新技術相結合,提高納米技術在這些產業中的含量,建立以納米技術為主旋律的一批納米產業及產業鏈并形成產品、商品,為提高我國的綠色GDP做貢獻。舉例1:信息產業中的納米技術以納米陣列體系為基礎的量子磁盤,1998年正式問世,存儲量高達465Gb/in2,相當于現在磁盤10萬個的存儲量。1999年,美國惠普公司在實驗室成功制造了100×100nm芯片。正像克林頓所說,利用現代的納米技術制備的超高密度存儲元器件,可以將美國國會所有的信息存儲在只有方糖大小的體積內。2000年,IBM公司通過納米技術把這種磁盤的存儲量提高到1000Gb/in2,相當于100萬個現在磁盤的存儲量。利用納米技術可以將動態隨機存儲器和電腦CPU縮小到70nm,晶體管的尺寸為100~200nm。結論:納米技術在電子信息產業中的應用,將成為21世紀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發動機,其作用可使微電子學在20世紀后半葉對世界的影響相形見絀。舉例2:生物醫藥產業中的納米技術采用納米超順磁載體制作的示蹤劑使核磁共振檢出的癌細胞尺寸大大降低,便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利用納米技術輸送生物大分子藥物,可克服其吸收差、穩定性低的缺點,實現其天然、高效等特點,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根據藥物分子的性質設計納米顆粒表面及內部結構,從而達到人為地設計藥物的靶向目標及其釋放和作用方式,明顯提高藥效;利用納米技術制備支架、骨骼等植入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可發揮治療效果。結論:納米材料技術將在生物醫學、藥學、人類健康等領域有重大的應用。預計到2015年,納米技術在生物醫藥領域中的應用,全球市場將達到2000億元。
4.1.1.3注重發展提升產品競爭力的新技術和新材料
傳統行業的發展需要納米科技來提升其技術和產品的競爭力。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發展納米產業應切入傳統產業,努力提升對傳統產業和產品的更新換代,提高競爭力,同時調整傳統產業結構,實現經濟增值。納米科技的發展需重視與傳統產業相結合。納米技術在傳統產業的應用具有投入少、見效快、市場前景廣闊等特點,因此,將納米科技與傳統產業結合,可以有力促進納米科技的推廣應用。加強與傳統產業合作,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具有市場潛力的產品和技術,通過納米技術顯著提高傳統產品的競爭力。加強與傳統產業合作,從一開始,就要積極吸納企業的參與投入,發展能顯著提高傳統產業和產品的新技術和新材料。舉例1:紡織行業中的納米技術納米催化劑在化纖原料滌綸聚酯合成中的應用,將使生產效率提高5倍以上,大大降低了生產周期和成本,這項技術在化纖行業的推廣可帶來數十億元的收益;利用納米技術對各類化纖進行改性,使之具有功能性,如吸水吸濕纖維、變色纖維、芳香纖維、磁性纖維、防輻射纖維、遠紅外纖維,還可采用復合紡絲法來生產功能化織物;納米功能氧化物填充到纖維中可制得各種差別化、功能化纖維,為纖維的發展帶來一場健康革命,其市場規模也超過二十億元。結論:納米技術的應用將對紡織行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舉例2:建材行業中的納米技術納米技術在建材領域的應用:利用納米材料的自潔功能可開發的抗菌防霉涂料、PPR供水管;利用納米材料具有的導電功能可開發的導電涂料;利用納米材料屏蔽紫外線的功能大大提高PVC塑鋼門窗的抗老化變形性能;利用納米材料可大大提高塑料管材的強度等。另外,納米抗菌不銹鋼塑料復合管、納米抗菌PPR管是在管材內層塑料中添加納米級抗菌材料,經共擠出而制成具有抗菌、衛生自潔功能的管材。僅以PVC塑鋼門窗為例,近幾年我國每年城鄉工業和民用建筑的建造量平均約12億平方米,需要門窗3億平方米,年需塑鋼門窗約3000萬平方米,年需硬PVC異型材約30萬噸。結論:納米材料在建材中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和巨大的經濟、社會效應。
4.1.1.4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服務意識,注重市場推廣
以市場成熟代替技術成熟是發展納米技術的最佳方式。改變傳統的“技術導向”為“市場導向”,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和歸宿,以市場需求為拉動機制,著重推動具有應用前景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注重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推動納米科技的產業化。著重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方向與領域,注重納米技術與各個行業的交叉融合,使納米技術和產品能服務于各個行業。注重納米技術的市場推廣,加強納米科技與各個行業領域間的交叉融合,加強科研成果和企業及投資商之間的交流合作,建立信息交流平臺,創建科研成果轉化的渠道,為納米科技發展提供有力服務和支持。
4.2注重技術集成,實現自主創新
“創新”是科技發展的生命力所在。對于納米科技的發展,需加強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原始性創新,提升產品和技術的競爭能力。同時在重視原始性創新的基礎上,更應該注重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集成創新,通過對集成要素的優勢整合,提升集成整體的競爭能力,實現更大的市場價值。
4.2.1技術集成創新有利于形成市場競爭力
長期以來,人們比較注重單項技術繼發展,這是技術開發初級階段的必然過程。但從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內在要求來看,單項技術的研究開發,因為缺乏與其它相關技術的銜接,在當前很難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或新興產業,這就造成我國每年所取得的數萬項科技成果最終束之高閣,削弱了我國科技創新的基礎。
4.2.2技術集成創新將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的形成,不僅僅是一個創新過程,更是一個組織過程,使各種單項和分散的相關技術成果得到集成,其創新性以及由此確立的企業競爭優勢和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在價值上遠遠超過單項技術的突破。加強技術集成創新,是企業實現自主創新的新思考,也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關鍵。
4.2.3納米技術的集成主要內容
4.2.3.1納米科技成果的集成
將分散的技術集中,形成一個可達目標功能的技術體系,即組合應用性技術成果,也稱為技術捆綁或技術整合。納米科技成果的集成應注意以下幾點:注重主題的策劃,選好技術與成果,實現目標顯示度。(1)注重主題的策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關注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強化產品的競爭意識;以納米技術或產品為關鍵要素,解決需求中的重大問題,具有行業導向性與共性;拓展解決方案的豐富性,注重外部資源的易取性;強化研發時間的迅捷性,凸顯研發質量的配比性。(2)選好技術與成果始終堅持把市場需求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選擇具有市場前景的技術和成果,選擇具有競爭優勢的納米材料或技術為關鍵技術要素,具有前景的技術與成果,注重其成熟度和可靠性。同時加大中試研究力度、中試研究領域和資金投入,注重集成要素中技術和成果的協調與融合,優勢互補,使集成整體具有新的價值。(3)實現目標顯示度注重目標功能的實現,不僅要實現各項集成要素的功能目標,還應實現集成系統的整體功能目標。集成要素和集成系統的功能定量指標應具有競爭性,以實現其產品的顯示度,有利于產品的推廣。
4.2.3.2注重技術集成創新
(1)從納米科技發展到產業鏈上的集成協作在產業鏈的銜接上,由于納米技術的跨學科性,急需將努力的方向由“單打獨斗”轉向“集成協作”。實驗和技術上存在局限性,而研究的廣泛和復雜,造成設施難以完備;技術的成熟度不夠;研究成本高和周期長,造成產業化難度大。因此,僅依靠某一個工業部門或者研究機構,將無法加快推動納米科技的應用和產業化的步伐。結論:要實現和促進納米技術的產業化發展,需要采用合理的產業化與投融資模式,推動納米技術產業鏈的全方位發展。這就是所謂的為了構筑我國納米產業發展的大戰略,也是目前國內眾多研究機構、企業正在的探索大聯合的適當途徑。(2)納米科技發展產業鏈上的集成協作方式第一,建立國家級研究開發平臺,充分發揮國家級研究開發平臺的作用,推動各研究部門之間的交流合作,實現軟硬件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第二,建立產業孵化基地。“科研-孵化-企業”一條龍式的產業化模式,有利于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因此,在有條件的地方應建立納米科技孵化基地。第三,加強產學研的合作。積極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的進程,把研究、開發和應用過程的各個階段建成一個系統,使之緊密銜接、相互交替,保證從科研到生產整個過程的連續性,從而使科研單位前期的研究、開發優勢與企業工業化生產優勢融為一體,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3)各領域科學研究人員間的協作從目前情況看,我國從事納米科技的研究人員,分屬不同的行業、部門,彼此之間信息溝通不暢,研究人員之間也缺乏必要的交流,致使研究力量大大分散,而且各地研究所重復研究、重復建設嚴重。納米科技屬于多學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領域,要動員和組織信息、物理、化學、生物、醫藥、材料等學科的專家參與納米科技的研究開發,抓好多學科在納米科技方面的集成。結論:納米科技的多學科交叉特性必然要求加強各領域科學人員之間的協作。
4.2.3.3納米科技推廣注重技術集成創新的應用案例分析
應用1:“以應用納米技術打造新世紀康居商住樓”思路(1)為了貫徹《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及“十一五”規劃中的要求,促進生態人居環境和綠色建筑的發展,提出集成整合最先進的納米技術研究成果,積極推動健康、環保的生態建筑技術的應用與推廣。為打造康居示范工程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保障,致力于搭建三大公共技術平臺,即居住環境健康性和安全性公共技術平臺;建筑物與居家用品節能和環保性公共技術平臺;資源綜合利用公共技術平臺。(2)應用納米技術打造新世紀康居商住樓,可以體現在環保、健康、節能等方面的優勢上。具體應用可以包括外墻涂料、內墻涂料、變色玻璃、地毯地板門、廚房、家用電器、衛生潔具、床上用品、窗簾、玩具及衣物等。(3)面向生態人居環境和綠色建筑的發展的需要、面向《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及“十一五”規劃中的要求,新世紀康居樓的打造將對該行業及人們生活產生很大影響,將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引導該行業的發展。以納米材料或技術為關鍵技術要素,具有競爭優勢;選擇具有很好市場前景的納米改性內外墻涂料、納米改性紡織品、納米改性陶瓷、應用納米技術的太陽能電池等技術和產品,打造一個健康、環保、節能的居住環境,具有競爭優勢。另外,選擇的納米改性內外墻涂料、納米改性紡織品、納米改性陶瓷等成果技術成熟度較好。應用2:“建立應用于汽車產業的納米技術產品產業鏈”思路(1)納米技術在汽車產業中的應用,可以包括納米材料改性內飾件、納米結構超強鋼板、納米結構鋁材料、高耐腐納米水性汽車涂料、納米隔熱涂料、納米材料改性高性能輪胎、高強度膠黏劑、納米汽車油、納米汽車燃油添加劑、納米傳感器、汽車動力應用納米新型太陽能電池、納米汽車尾氣催化凈化材料等。(2)面向十一五規劃的“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面向中國巨大的汽車產業市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在近幾年速度迅猛,是世界上最大最有潛力的市場。選擇具有很好市場前景的納米改性內飾件、納米改性涂料、納米改性高性能金屬材料、高強度膠黏劑、納米汽車尾氣催化凈化材料、納米汽車燃油添加劑及汽車動力應用納米新型太陽能電池等技術和產品,具有競爭優勢。納米技術在汽車上的廣泛應用,將降低汽車各部件磨損、降低汽車消耗、減少汽車使用成本,還能消除汽車尾氣污染,改善排放。可以預見,納米技術在汽車產業的應用將對該行業及人們生活產生很大影響,將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引導該行業的發展。應用3:納米科技與新興行業、支撐行業及國家重大工程掛鉤納米科技與新興行業、支撐行業及國家重大工程的掛鉤可以吸引國家或地方政府等的財政撥款,同時可以吸引公司和企業的投資和參與。納米科技在新興行業、支撐行業及重大工程中等各領域中的滲透,將加快納米科技的產業化;納米科技在新興行業、支撐行業及重大工程中的應用,將提升這些行業的技術含量,增加其競爭優勢,推動其發展;同時對其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具有深遠的影響。例如: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產學研結合的方式,組織上海城建集團、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納米技術和其它技術集成解決道路隧道內的廢氣治理問題,這是納米科技在城市市政工程中的重要應用,該項目已列入國家支撐計劃。結論:通過集成技術、產學研合作等方式與新興行業、支撐行業及國家重大工程掛鉤,容易吸引投資,促進納米技術與其它技術和產業的融合,從而促進納米技術的發展。
4.3樹立誠信市場理念
4.3.1納米科技要健康跨越發展必須樹立誠信意識
誠信的本質首先是經濟規律,其次才表現為倫理性質。誠信不足,敗事有余。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沒有誠信,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和社會道德就會陷入混亂之中。目前納米科技應用研究很熱,市場上出現了魚目混珠的現象,虛假的“納米商品”,納米概念的炒作,嚴重擾亂了納米市場的秩序,誤導人們對納米的認識,損害了納米科技的形象,嚴重阻礙了納米科技的產業化發展。結論:納米科技要健康跨越發展必須樹立誠信意識,誠信的市場經濟理念。
4.3.2如何樹立誠信意識
加強誠信意識培養;健全市場競爭機制,讓誠信成為人們自覺遵奉的客觀經濟規律;強化監督,建立相互補充、相互制約的誠信監督體系;加快建立信用體系,規范信息傳遞和披露機制,發展資信評估行業;強化法制建設,為誠信規范提供堅實的法制保障。
4.4制定適合納米政策納米科技的應用推廣,需要制定適
合納米科技發展的政策,保障納米科技的可持續發展。
4.4.1制定發展規劃,實施專項行動
第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制定納米科技的發展戰略,制定我國納米科技發展的近期、中長期規劃,對納米技術的基礎研究進行整體規劃,制定國家納米科技產業的發展規劃,集中力量,重點突破。第二,根據市場要求,依托現有產業的優勢和基礎,確定重點發展的產業及產品,引導產業結構調整。第三,按照市場需求,集中優勢力量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潛力大、技術可行的項目和對未來有重大影響的關鍵領域,突出特色。
4.4.2建立創新體系,強化專利保護意識
組建全新機制的實體性創新平臺,建立以企業為主、產學研結合的納米科技創新體系。強調納米科技的原始創新,注重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的有機結合,在原始創新基礎上,同時注重集成創新,強化專利保護意識,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建立和健全納米技術成果產權保護制度,優先資助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成果的產業化。
4.4.3重視人才培養,加強技術交流
制定人才優惠政策,鼓勵人才流動競爭,努力創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建立培養和吸引納米科技人才的政策,培養高質量的納米技術人才和領軍人物,引進國外具有真才實學的優秀人才。加強國內外科研單位及企業之間關于納米技術的信息交流,建設開放式的國家納米技術信息交流平臺,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擴大國際影響。
4.4.4加快基地建設,吸引多元投資
鼓勵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與生產企業共建納米技術創新基地、開放式研究開發中心等,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對共性關鍵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納米技術創新體系,加速納米技術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步伐。重視以政府政策資金為導向,建立多元投資融資體系,吸引風險投資及民間投資,使其大規模地介入納米技術產業并與科技界融合。同時,鼓勵納米科技型企業在資本市場上融資,加速納米成果的轉化和產業推進。4.4.5完善行業標準,規范技術市場重視標準意識,根據納米技術產品的性質、用途,參照國際標準,制定我國納米技術行業的產品標準,建立權威性的國家納米產品質量檢測中心,使納米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有章可循。盡快制定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規范納米市場,避免納米技術及應用研究重復建設和過度競爭。
4.4.6加強科普宣傳,倡導科學道德
重視納米技術的普及工作,加強對納米科技的科普教育,使大眾對納米科技有正確的科學認識,避免過分炒作和誤導。重視納米科技相關學科的建設工作,保障我國納米科技的可持續發展。
5納米科技成果介紹
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積極整合社會資源,積極推動納米技術成果的轉化。
5.1應用在環境領域的納米材料和技術
成果1:用于汽車尾氣催化凈化處理的介孔基催化材料成果簡介:孔道內擔載貴金屬Pt/Rh/Pd的氧化鋯基(氧化鋯/氧化鈰)復合納米介孔催化劑。該催化劑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涂覆工藝,成功負載于金屬載體表面,經檢測,排放性能及催化劑老化性能達到并優于歐IV標準(GB18352.3)。技術特點與優勢:特殊的介孔結構,高比表面積;貴金屬用量低,熱穩定性好;優良催化活性和穩定性;抗老化性好。產業化前景:2007年我國汽車產量達到900萬輛,并逐年遞增。同時,我國將面臨新車必須全部加裝凈化器的局面,該項目具有極其廣闊的市場前景,其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十分巨大。成果2:光催化凈化室內空氣應用技術光催化室內凈化技術現狀:不能有效地去除室內空氣中;危害性很大的細微顆粒物;催化劑活性組分易流失;微孔容易被顆粒物堵塞,致使催化劑失活。技術創新:將高流速高效率靜電除塵與光催化凈化室內空氣兩相單元技術有機的結合。技術內容:包括性能好低成本的金屬泡沫網狀載體的制備技術、光催化凈化活性組份在金屬泡沫載體上負載技術、凈化室內空氣污染物一體化新技術、金屬泡沫網狀物負載光催化材料、室內光催化凈化器。產業化前景:目前我國城鎮裝修過的房屋中80%存在甲醛超標問題。凈化室內裝修污染的市場規模達100億元,并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據預測2008年將達到200億元的市場規模。5.2應用在能源領域的納米材料和技術成果3:鎳氫(MH/Ni)動力電池與鎳鋅動力電池技術內容:鎳氫動力電池技術;鋅鎳動力電池技術;在電極中添加納米添加劑;提高電池的循環壽命;提高電池的安全性。應用范圍:電動工具、割草機械、玩具模型、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等。技術成果:《動力鎳氫電池用納米材料測試技術》項目被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服務中心項目認定辦公室認定為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這意味著該中心又一項納米科技成果將走向市場。產業化前景:隨著WTO的加入,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逐年增加。目前國內市場對鎳氫動力電池的年需求量在數千萬節以上,也將在上千億的一次電池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5.3應用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納米材料和技術成果
4:超臨界粉碎技術成果簡介:超臨界粉碎技術,采用超臨界流體,通過改變壓力快速改變溶液的飽和度,使溶質瞬時成核、獲粒度均勻、超微細納米級、無污染高純度產品。通過此藥物微細化技術,實現中藥的微納米化,促進藥物的溶解性,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成果內容:水飛薊素微納米顆粒,超臨界流體增強溶液分散技術(SEDS),粒徑尺寸介于50~300nm,納米化后的藥物在水中溶解速率得到顯著改善。谷甾醇納米顆粒,氣溶膠溶液萃取系統(ASES)技術,粒徑介于50~300nm,ASES處理后樣品結晶度降低;化學結構沒有明顯改變。產業化前景:超臨界微納米加工產品:如納米水飛薊素、植物甾醇可應用于相關藥物或油類產品,按1%的附加值計算,相關藥物或油品的產值達100億,該產品產值可達1億元。成果5:用于腹腔淋巴靶向治療的納米給藥系統成果簡介:以安全無毒的聚脂類生物降解聚合物為納米粒的骨架材料,用改良的乳化-液中干燥法制備載藥納米粒(NP)。腹腔化療方式治療卵巢癌,克服了紫杉醇游離藥物滲透性差、易過敏等缺點,并能實現產業化。技術特點和優勢:解決了材料的安全性,采用經FDA批準載體材料;制備工藝可實現產業化,粒徑及其分布可控制、重現性好,包裹率高,生產工藝條件不苛刻。產業化前景:全球卵巢癌每年新增病人19.2萬,死亡人數為11.4萬,其死亡率占婦科惡性腫瘤之首。建成應用示范點,年創產值可達1000萬元。成果6:基于納米生物探針的微流控陣列蛋白質芯片成果簡介:該芯片是一種納米生物技術與微生物芯片技術的集成產物。通過納米生物自組裝技術將靶蛋白配體組裝在納米粒子界面上,構成納米生物探針,可以特異性地與各種生物樣品(血清、細胞培養液等)中的靶蛋白結合,并最終被捕獲在微流控陣列的特定檢測區域,通過納米粒子所發出的光學信號實現對多種靶蛋白的高特異高靈敏的同步多元分析。技術特點和優勢:高靈敏、高分辨和低噪音;可以實現多種生物分子的同步檢測;具有在分析模式和使用便捷性上的多種優勢。產業化前景:主要應用領域有蛋白質的結構功能研究、醫學診斷和醫療、新藥開發、生物工業、低樣品消耗和快速的芯片反應器系統,以及特定用途的專家系統。
5.4應用在電子信息領域的納米材
新課標的實施,其核心內容是使教與學產生和諧共鳴,創設課堂情境,選擇適合學生實際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新課標倡導的化學課堂教學法是讓學生在多元、動態、開放、探究中主動地領悟知識,獲取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由于化學學科的復雜性,使得在化學教學中,學生始終存在各種知識缺陷,如概念含糊、記憶不準確、認識和理解出現錯誤等,對舊知識的掌握、新知識的獲得及思維活動的順利進行等起到阻礙和誤導的作用。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播者向教育的促進者轉化,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要求教師變“指揮者”為“倡導者”,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筆者認為在新課標理念下化學教學中采用引錯糾錯的教學方法,能為學生創設“柳暗花明”、“恍然大悟”、“更上一層樓”的美好教學情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引錯糾錯,就是引出錯誤的敘述,通過問答,爭論、分析過程,達到糾正錯誤的目的??煞窒铝腥酵瓿桑?/p>
第一步,有意引錯。
老師從復習提問、談話式教學、批閱作業、實驗、檢測等過程中及時收集學生反饋的錯誤信息,根據需要,在教學中利用適當時機,有針對性地將有關錯誤引出。
第二步,問答、爭論。
當老師引出錯誤的敘述之后,會有下列情況:(1)有些學生及時發現問題,以“錯誤”、“不對”等否定語言作出反應。而相對地犯有類似錯誤的學生則以“正確”、“對”等肯定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雙方持有不同意見,各自尋求一定的理由說明自己觀點的正確,從而形成激烈的爭論場面。(2)當學生沒有發現問題時,為提醒學生,老師可問:我說的對不對?片刻后,學生發現問題,形成爭論場面。(3) 老師問后,學生仍未發現問題,說明學生對有關內容掌握很差。這時老師可以進行提示,或讓學生打開課本、筆記等閱讀后判斷,形成問答過程。爭論可以在學生之間,也可以在師生之間,甚至邊問邊爭論。
第三步,評價、糾正。
通過上述過程,找出錯誤的原因所在。根據具體情況,老師給予肯定或適當的補充糾正,并給予鼓勵性評價。例如,在教完氯氣之后,發現有不少學生把氯水當做液氯,于是筆者自問自答:什么是氯水?氯水就是液氯。這時有學生會發現問題,及時說:“不對(如果學生沒有意識到錯誤,老師等待片刻后追問:對不對?或做提示)?!惫P者故意做出驚訝的樣子問:怎么不對呢?犯有類似錯誤的學生會說:“對!”因為不同的觀點,學生之間形成對立局勢而展開激烈爭論。之后問一個持否定意見的學生:“為什么不對?”學生答后,老師補充糾正,并(對于持有肯定意見的學生,以誠實和不隱瞞自己的觀點,敢于暴露自己的弱點等方面)給予鼓勵性評價。
在實際的教學中,類似上述問題很多很多,都可以用引錯糾錯的方法解決。例如:氧氣的摩爾質量是32克、KI溶液遇淀粉變藍、甲醛水溶液是甲醛、使用催化劑可以促進化學平衡移動,提高轉化率、滴定管度數為13.6毫升……
引錯糾錯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使用,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可以詳細,也可以簡略。不需要使用時,不用故意做作,需要使用時,要適可而止,不能濫用。
在引錯糾錯的過程中,學生激烈的爭論,兩種意見的對立,促使更多的學生自然進入問題情境,使學生思維的興奮點迅速集中到爭論的焦點上,從而創造非常難得而又非常有利的教學機遇,使錯誤的糾正在這樣的時刻進行。
持否定意見的學生,往往是成績好的學生。爭論的過程,促使其以競爭的姿態進入思維狀態,鍛煉其思維的敏捷性和批判性。爭論的結果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悅,加之老師的鼓勵性評價,使其對學習充滿信心,興趣倍增。
持肯定意見的學生,往往是犯有類似錯誤的學生。爭論的結果,否定了他們的觀點,弄清了問題的本質和關鍵,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驚訝、慚愧、自責等心理變化,所以留給他們的印象最為深刻,糾正的效果最好。與此同時,加之老師的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從評價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進。形成認真細致和謙虛誠實的良好品質。
老師以愚昧的姿態出現,以其錯誤的言行,激發積極的思維活動,得出正確的結果,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同時老師甘當梯,讓學生踩著自己向前走,體現老師的高尚品質。
某縣利用遠教播放日開展了“兩學一做”專題講座。起初,學員們學得還很認真,但隨著課程深入,有些學員就開始“犯困”了,屏幕上的講師怎么看怎么像是私塾里教八股的先生。其實,老師講得不錯,深入淺出,論據生動??蔀槭裁绰犞犞突杌栌??筆者以為,歸根結底,還是我們的學習方式太呆板、太生硬。
能否將遠教受眾集中起來,能否提升遠教的學用轉化率,是檢驗遠教工作實效的兩個硬指標,而這兩個硬指標又恰恰是遠教工作的難點。為什么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形式和內容存在問題。集中培訓這種形式本身是好的,問題是我們沒有運用好。我們總是主動要求受眾參加培訓,不顧受眾是不是在被動接受。時間一長,我們就把自己搞得越來越被動。此外,遠教的學習內容也存在著更新慢、適應性差等問題?,F在的信息技術這么發達,信息來源渠道也越來越開放,人家憑什么大老遠跑到你這里來看一些在家動動手指就能看到的節目?所以,我們再不創新,難免會走進“死胡同”。一些基層單位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也進行了有益的創新嘗試,比如開展個性化服務、對受眾人群開展分類培訓等。雖然遠教服務變得更精細了,可受眾面卻因此萎縮了。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筆者認為,還是要在學習方法的創新上找出路。
首先是要把復雜的形式和內容變簡單??茖W測試表明,人在精神高度集中時,其持續的時間只能維持約三分鐘。如果培訓內容與受訓者的錢袋子息息相關,那還好說,如果是一些理論、政策方面的內容,恐怕連這三分鐘注意力都吝于給予,其學習質量也就可想而知。解決的辦法就是要簡化學習內容,這也是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最有效的途徑。吉林省某縣遠程辦開展了“一分鐘黨課”活動,效果就很不錯。他們把原本兩個多小時的課程簡化成了十個一分鐘的短視頻,這就好比把一頭牛分成了幾小塊兒。以往我們總是希望受訓人員一口就能吞下整頭牛,殊不知結果往往與我們的愿望相反。分成小塊兒后,學習者不僅能夠吃得下,也更容易消化理解。當然,要想把復雜的內容變簡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們對培訓內容進行高度凝練,還需要我們熟練掌握一些更符合時代要求的信息傳播技巧,比如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圖解化、視頻化,等等。
其次是要把枯燥的形式和內容變有趣。黨員理論學習是黨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于絕大多數黨員來說,其過程卻是枯燥的。以文章開頭說到的“兩學一做”為例,就那么逐條地講,長篇大論是很難調動起學習興趣的。那是不是可以換一個思路呢?既然“兩學一做”的教學目的是要讓黨員明確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那么可否用倒逼的方式來促學呢?我們不妨出一些有趣的應用試題,采用答題闖關或知識競賽的模式,然后讓學員們到《準則》和《條例》里自己去尋找答案,這么做一定會比干巴巴地講效果要好。不只是理論學習,實用技術培訓也一樣能創新出很多更有趣的促學方式,進而從根本上提高培訓的實效性。
最后是要把嚴肅的形式和內容變輕松。這里說的輕松,指的是要為學員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比方說,我們要通過遠程教育向農民推廣一項新技術,通常的做法是把種植戶集中到一起,然后讓專家宣講這項技術的諸多好處。然而,農民是個現實的群體,看不到實際利益,任你說得頭頭是道,他也不會跟著你走。假如我們變換一種培訓形式,采用新技術向傳統技術挑戰的方式,種植戶就很可能對新技術產生濃厚的興趣。有時,我們在學習方法上做一點點的改變,就可以破解遠教工作遇到的諸多瓶頸問題。其實,創新本來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復雜,只要多開動腦筋,因地制宜,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身遠教工作開展的好辦法。
自2003年提出高中化學新課標以來,全國范圍已經逐步進入高中新課改階段,新課標要求更明確的教學課程理念,更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更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更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新舊課程相比,新教材更注重自主學習,而化學作為一門實驗科學,化學新課程也對學生的實驗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提高學生對化學的興趣,讓學生更為主動去探究化學學科的奧秘,在化學學習中體驗成就和快樂,是每一個化學教師都必須致力研究的問題。新課程中實驗教學方面有很大改進,特別是在學生動手實踐方面,不再讓學生實驗跟在教師演示實驗后面亦步亦趨,而是更加注重學生整體設計創新實踐能力,但事實上,學生對實驗課仍然不夠重視,這突出表現在:1.實驗目的不明確,一些學生缺乏主動性和興趣,預習工作不到位導致完成的實驗目的性不強;2.實驗技能差,尤其是實驗基本技能的缺乏,一些基本實驗操作不過關;3.探究能力不夠,實驗過程被動的“照單抓藥”,照搬課本結論,實驗課后無收獲。為了解決這種情況,必須通過多種探究活動來提高學生化學素養,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知識能力,如何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筆者在實際教學實踐中,認為可以通過將傳統學生實驗,改為組織“確定小課題―信息查找―實驗討論―分析改進―綜合評價”這條途徑來開展實驗的研究性學習,具體開展過程如下:
一、組織形式
新課標明確提出促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終生發展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要教會學生掌握并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去終身學習,筆者在此選用研究性學習作為提高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主要方式,研究性學習主張學生在一定情境下發現問題,選擇研究方向,設計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如果能在已掌握的化學知識體系基礎上,將知識進行重組整合,用敏銳的目光發現問題,提出具有開闊視野的設想,并真正付諸實踐,就能實現新課改理念中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的初衷?;瘜W學科中的研究性學了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幫助學生課后加強化學基本觀念,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研究探索中領略到化學獨特的魅力。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筆者采取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定題結合的方式,提前一周左右時間教師給出研究大方向,學生自主確定小課題,對具體知識點進行點對點的探究活動,選題一般比較小,指向明確,鼓勵學生提出個人創造性的意見,教師不強求標準答案,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索反思,與人交流,搜集整理信息等多方面能力,這有助于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更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信息整合
提到信息整合,人們很快就會想到網絡,的確,隨著信息網絡化的進程加快,人們搜索資料時第一反應就是去網上尋找,在此筆者提出網絡搜索與信息整合中容易出現的幾個誤區:首先,如果過分依賴網絡資源,往往會忽略其他信息資源,網絡不是唯一的信息來源,如圖書館,資料室等也是非常方便有效的信息來源地;其次,學生通常對網絡相當熟悉,但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學生沒有系統的理論知識作為基礎,面對林林總總的信息時往往缺乏判別能力;再者,學生通過網絡查詢,得到的往往是零碎的小知識點,尤其是同一個問題,可能網上有多種觀點,每種觀點都似乎有道理,在缺乏教師引導時,完整的知識板塊被切割成無數小問題,對教學無助,反而不利于研究性實驗的開展。
故而,在信息整合時,要注意這么幾點:一是注重采取多種信息搜索采集方式,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二是鼓勵學生多質疑,不迷信網絡或者其他信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對查詢到的信息存在問題時,多思考討論,不盲從;三是對林林總總的信息要給予過濾,選擇最切合小課題的資料進行整合;四是對查詢到的資料不要生搬硬套,如資料中的實驗方案,不能直接搬用,一定要經過自己的思考改進設計,才能使用。
三、分組實驗
分組實驗和單人實驗相比,筆者認為在新課標思想指導下,分組實驗更適宜開展研究性實驗,分組實驗最大的優點就是有分工有合作,特別是在現有的實驗室條件下,分組實驗無疑可以最大程度讓學生參與實驗中,與實驗儀器藥品近距離接觸,同一小組的學生合作交流,本身與單人實驗相比就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分工中可以發揮集體力量集思廣益,合作時可以取長補短,有問題可以即時交流。當然,分組實驗對教師的指導也有更高的要求,首先在分組時要尊重學生的自由組合,同時針對一些動手能力較弱的小組,教師要適時給以幫助指導,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在研究中都有所提高;其次加強在分組實驗中的巡查,一方面給予學生適度的幫助,另一方面對中途遇挫而打退堂鼓,缺乏主動性的學生要及時鼓勵,鼓勵其在研究中有所收獲。
四、討論改進
筆者認為這是整個研究性實驗中最重要的一環,方案的提出并不難,難的是怎么針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改進。在方案的設計及改良中,要遵循以下幾條原則:首先是針對性原則,在改進之前必須認真分析初始方案存在的問題,逐個突破;其次是鮮明性原則,化學實驗觀察時常動用“看,聽,聞,摸”的觀察方法,但“聽,聞”相對主觀,而化學藥品一般不“摸”,故而“看”是相對常見和可靠的觀察方法,而且動態感知比靜態感知更易于觀察,實驗改良通常將不明顯的感知轉化為更鮮明的感知;第三,安全性原則,當遇到可燃氣體點燃爆鳴,有毒氣體逸散,腐蝕性藥品取用時,要格外注意,盡量避免學生用來設計成研究性實驗,防止發生危險,這點教師在把關實驗方案時要格外注意,因此而引發的尾氣處理也要求學生加以注意;第四,微型化原則,這是為了傳播綠色化學理念,用最少的藥品,最簡單的儀器來達到最明顯的實驗目的,采用的儀器藥品盡量從生活中取用,微型實驗可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增強廢物利用意識,提高動手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
五、綜合評價
實驗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技能,強化所學到的知識,傳統的實驗報告包括原理,儀器藥品,結論,總結等部分,往往給定操作步驟,學生始終處于被動位置,久而久之養成學生惰性,實驗前不預習,試驗后不總結,做過的實驗并沒有留下深刻印象,學無所獲。筆者認為在研究性實驗中,綜合評價中重要一環就是實驗報告,實驗報告應該包括學生整個研究性學習的各個環節,即小課題確定,信息搜集整合,方案確定,實驗過程,優缺點分析,方案改進,結論等,特別重要的一步并不是方案的確定,而應該以優缺點分析和方案改進為重,這其實鍛煉了學生的綜合分析總結的能力,學生如果能在自主確定實際實驗方案后,親手實踐,這首先就是一個主動性發揮的過程,而針對實際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來進行分析改進,更能開發學生智力和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故而,筆者認為教師在綜合評價學生整個研究性實驗時,不應過度看重最終實驗方案的優劣,而應該注重學生在前后方案設計的提升程度,關注學生整個研究性實驗的過程,進行多樣化,過程性細化的評價。
在注重教師評價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傳統的實驗評價往往忽略這點,以至于學生在沒有完成預期目標后,不能吸取經驗教訓。新課標指導下的研究性實驗中重要的一種評價方式就是自我評價,教師應設計學生自我評價細化表,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細化問題,這樣,即使學生沒有順利完成整個實驗,也能有所收獲,并能在下次實驗中吸取教訓,提高實驗素養,達到不斷完善實驗能力的目的。
問題的提出,比問題的解決往往更為重要,新教材的實驗部分和舊教材相比,仍有部分實驗沒有進行太多改動,沒有體現新課程“新”的特點,如“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這一實驗。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是高中有機化學“烴的衍生物”中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也是實驗部分中一個重要的實驗,而以此實驗為基本出發點改編的實驗和習題更是花樣層出不窮,由此可見它在有機化學以至整個高中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這一知識點的實驗設計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通過此實驗的設計和實施,可以達到豐富學生實驗方面的體驗,認識到羥基的還原性,了解到乙醇的氧化產物隨條件改變而導致產物改變,完善“烴的衍生物”反應主線“醇―醛―羧酸”,該反應機理如下:
教材上對于此實驗的設計是,在小試管中加入幾毫升無水乙醇,一根銅絲下端彎成螺旋狀,先在酒精燈外焰上加熱至表面被氧化成黑色氧化銅,趁熱插入無水乙醇中,反復操作直至觀察到銅絲表面由黑變成亮紅,同時聞到刺激性氣味氣體,從而認定產物有乙醛。但是,這個實驗的過程和結論的認定存在一定不足:(1)學生實驗中容易觀察到銅絲顏色的變化,可以推出銅在實驗中體現催化,傳遞氧的作用,但刺激性氣味不易聞出,因為乙醛生成量少,且實驗室提供的往往是工業酒精,本身也具有刺激性氣味。(2)即使聞出刺激性氣味,也不能下斷言產物一定是乙醛,畢竟高中有機中刺激性氣味物質太多,斷言是乙醛未免過于武斷。用“聞”的方法不可靠,如果能由“聞”轉變為更加直觀的“看”,將會取得更好效果。(3)另一產物――水沒有檢驗。總此種種,該實驗不適宜用于課堂實驗,而作為學生實驗,也存在種種問題。但盡管此實驗的效果不理想,不論是舊教材還是新教材,對這個實驗的設計仍沒有什么變化,為此,筆者試采用分組實驗的方式,以研究性學習為載體,設立小課題,兼采用微觀實驗的思想,嘗試引導學生對此實驗進行探究,做出改進如下。
六、提出問題
提前一周給學生提出研究性學習的任務:設計實驗證明,乙醇在加熱和催化劑(銅/銀)存在時,被氧氣(空氣)氧化成乙醛。
七、實驗探究
兩人為一組,利用每周兩節研究性學習課及其他課余時間搜集資料,利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上重組知識,對資料進行整合,設計出方案。
探究過程中,學生給出了這么幾個有代表性的方案:
[方案一]
實驗儀器和藥品:銅絲,酒精燈,小試管,無水乙醇,10%氫氧化鈉溶液,10%硫酸銅溶液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在小試管中加入幾毫升無水乙醇,銅絲彎成螺旋狀,先在酒精燈外焰上加熱至表面被氧化成黑色氧化銅,趁熱插入無水乙醇中,反復操作直至觀察到銅絲表面由黑變成亮紅,聞到刺激性氣味氣體,將反應后的液體與新制氫氧化銅混合加熱,觀察現象。
[方案二]
知識背景:學生通過拓展性學習,決定利用希夫試劑(Schiff)即品紅亞硫酸試劑來進行實驗。
實驗儀器和藥品:酒精燈,圓底燒瓶,鐵架臺,小燒杯,蒸發皿,品紅,亞硫酸鈉,70%硫酸,銅絲,無水乙醇
實驗原理:希夫試劑(Schiff)即品紅亞硫酸試劑,為醛酮辨別試劑,制備方法:二氧化硫通入品紅水溶液中,待品紅紅色褪去得到的無色溶液即希夫試劑(也可采用如下方法配制:0.05克堿性品紅研細溶于0.5毫升濃鹽酸和50毫升水中,再加入0.5克亞硫酸鈉固體,攪拌靜置待紅色褪去),與乙醛作用顯紫紅色。
實驗步驟:將一根長銅絲反復折成2厘米一截,酒精燈上加熱至變黑,迅速放進盛有少量乙醇的蒸發皿中,重復幾次,往蒸發皿中滴加幾滴希夫試劑。
八、分組實驗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現象并由現象推出結論。
九、問題討論
引導學生根據上述兩個方案進行討論,從實驗現象,結論推導,方案優缺點進行分析,學生得出如下討論結果:
[方案一]
實驗現象:加熱后無磚紅色沉淀生成。
實驗現象不明顯原因:
1.反應后的液體以乙醇為主,此反應轉化率低,生成乙醛少。
2.乙醛沸點低,生成時即揮發,以液相形式存在少。
3.單根銅絲做催化劑,接觸面小,導致反應生成乙醛少。
4.空氣中氧氣含量少,根據化學平衡知識而知轉化不充分。
另,也有學生設計將反應后的液體與銀氨溶液進行反應,現象一樣不明顯,原因同上。
[方案二]
實驗現象:反應液立即變紅,說明乙醇被氧化成乙醛
實驗優點:
1.現象明顯,希夫試劑用來鑒別乙醛,所用試劑少,反應靈敏,適用于學生分組實驗,體現了微型實驗的優越。
2.反復折疊銅絲,使接觸面大,生成乙醛量多,易于檢驗。
3.結論嚴謹,學生很清楚的可以觀察到銅絲由紅變黑再變紅的變化過程,也可以觀察到希夫試劑遇醛變紫紅的現象。
另,也有學生設計向蒸發皿中滴加濃溴水,觀察到橙色褪去,也可證明乙醛的生成。
實驗不足:裝置稍嫌復雜,預備實驗需要制備二氧化硫配制希夫試劑,且沒有檢驗產物――水
十、改進方案
找出問題所在以后,指導學生對兩個方案進行改進,對方案一的改進主要集中在如何根據乙醛特性將其鑒別出來,對方案二的改進主要集中在如何檢驗出水的存在。改進方案如下:
[方案一]
實驗前準備:配制四羥基銅酸鈉溶液,將氫氧化銅溶于過量的濃氫氧化鈉溶液中,制得后,將濾紙剪成如pH試紙大小,用藍色四羥基銅酸鈉溶液潤濕制得四羥基銅酸鈉試紙備用。
實驗步驟:在小試管中加入幾毫升無水乙醇,將幾股銅絲彎成螺旋狀,盡量增大接觸面,先在酒精燈外焰上加熱至表面被氧化成黑色氧化銅,趁熱插入無水乙醇中,反復操作直至觀察到銅絲表面由黑變成亮紅,同時乙醇反應液沸騰(可在銅絲插入液面下時適當加熱反應液),聞到刺激性氣味氣體(至此都與改進前相似),將四羥基銅酸鈉試紙伸入試管內觀察現象。
現象:可以很清晰看出銅絲由紅變黑再變紅,同時聞到刺激性氣味氣體,四羥基銅酸鈉試紙由藍色變深黃再變磚紅色。
實驗改進后優點:不僅可以明顯觀察出銅絲顏色變化,得出銅為催化劑的結論,而且用幾股銅絲實驗,增大反應面積,使得生成乙醛量增多,同時反應溫度高,加快反應,乙醛蒸汽蒸出,遇四羥基銅酸鈉試紙,直接使用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和使用四羥基銅酸鈉溶液試紙相比,反應物由固相轉化為液相,易于反應,反應活性也有所加強,故而現象明顯。
另,也有學生提出,使用高錳酸鉀加熱制取氧氣,再把制得氧氣代替空氣反應,增大氧氣濃度,從而增大反應轉化率,生成乙醛量增多,也是方案改進的一種方法。
[方案二]
實驗前準備:準備一只兩端開口的硬質試管,可以用底部炸裂的廢棄試管改造而得。
實驗裝置圖:
實驗步驟:將實驗儀器按上圖組裝好,注意讓右端稍稍向下傾斜,用酒精燈先在還原銅粉處加熱,待還原銅粉由紅變黑時,將酒精燈轉而加熱蘸有無水乙醇的脫脂棉一端。
實驗現象:在還原銅粉由紅變黑后生成氧化銅時,加熱酒精棉花,乙醇揮發,使得氧化銅由黑變紅,白色無水硫酸銅粉末變藍,證明有水生成,玻璃管出口可聞到有刺激性氣味氣體,蘸有濃溴水的橙色棉花顏色褪去,說明生成還原性物質乙醛。
實驗改進后優點:實驗裝置簡單,易于操作,儀器可用破試管改裝而成,廢物利用,體現綠色化學的思想,提高學生環保意識。試劑用量少,溴水可吸收乙醛尾氣,減少污染,體現微型實驗特色。改用溴水,比希夫試劑容易取用,現象直觀明了,既可用作課堂演示實驗,也可以用于學生分組實驗,實驗可多次進行,讓學生看清楚紅變黑再變紅的過程,得出銅為催化劑的結論,而無水硫酸銅的使用可以驗證水的存在,溴水棉花驗證乙醛的生成,體現乙醛還原性,兩種產物逐一檢驗,推論嚴謹。
另,有學生設計時溴水棉花換成高錳酸鉀棉花,不太妥當,因乙醇加熱也可使高錳酸鉀紫紅色褪去,雖然反應速率比乙醛慢,但仍不適宜作為驗證的依據。但如用棉花蘸取原設計中提到的希夫試劑,則也可達到目的。
參考文獻
[1] 強世蒼,等.新課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調查報告.化學教育,2008,(3):53~55
[2] 魏再春.新課標理念下高中化學自主學習教學設計.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3] 劉東方.高中化學探究性實驗設計一例.化學教育,2009,(6):47~48
[4] 趙立國.齊俊林.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實驗的改進.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6)
[5] 曹維.創新性思維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培養研究.教師.2010,(10):72~73
[6] 胡炳初.高中化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實踐研究.觀察思考.201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