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初中生物科研課題模板(10篇)

時間:2023-06-22 09:15: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生物科研課題,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說:“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句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1]當教師的人都知道因材施教對于教學和課堂的重要性。新的教改核心思想也再一次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初中生物源于生活,又是為生活服務的,課堂上的生活化、特色化十分有必要。由于目前的大班教學制度,初中生物課每周課時有限,備好學生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因此筆者認為備好學生是上好初中生物課的關鍵。那么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如何才能備好學生呢?如何才能了解學生、分析學生、關心學生呢?筆者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比較好。

一、如何了解學生

了解學生包括了解學生所在地區的相關大環境,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在教學過程中,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了解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及感興趣的內容,等等。要想使我們的教學順利而有效地進行,就要更多地了解學生。

那么如何去了解學生呢?對于地區大環境的了解就有很多方法了,如果教師自己本身就是學校所在地的當地人,就再好不過了,課堂上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例子就可以信手拈來。如果教師對學校當地的環境不太熟悉,自己就要去看有關書面介紹,地志,注重平常生活經驗的積累。工作之余多出門要了解學生當地的民風民俗、當地的植被情況、自然動物分布情況。要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就需要老師多看學生的學籍資料、家庭狀況表了。相同學校的學生,相同年齡的學生,具有相似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思維特征,即大同小異。所以,很多情況下我們可以舉一反三。學生性格有多樣性,通過聽其他科目其他老師的課,我們不僅可以學習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技巧,還可以了解學生性格和學習中的另一面,這樣我們對學生了解的第一手資料就會更加全面。

從學生反饋中了解,課堂教學開始,一般要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讓學生提出問題,以了解學生的興趣點、興奮點和難點,并把學生的興趣點和興奮點轉化為教學的重點或生長點;同時又把教學的重點、難點轉化為學生的興趣點、興奮點。課堂上通過多種多樣的提問反饋,以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起點、瓶頸及問題所在。通過參與學生小組討論,以了解學生的思維模式,知識體系,從而找出最易讓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通過以上方式對學生進行了解,教師備課方式也就由主要依據教學參考書、備課用書轉變為主要依據來自學習的學習信息,找準了學生的學習起點,自然而然實現了從學服從于教到以學定教的轉變。

比如說我在講到人的生殖這一節的時候,發現班里有兩對雙胞胎,一對長得非常相似,另一對長相就有一定的差異了。那么在導入雙胞胎這個問題的時候就這可以用這個對比進行導入,這樣學生不僅對這個問題感興趣,還可以深刻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二、如何分析學生

初中生物基本上是一個老師帶六個班,或者更多,在上六個班的課,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會因不同班級不同特點而有所不同。那么,這里就涉及對于不同學生,我們上課如何去引導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對學生所了解的知識、興趣所在、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進行分析。學生學習的起始能力的分析,學生已經形成的背景知識與技能的分析,學生是如何進行思維的,等等,我們都要有對策。

那么如何去分析學生呢?首先最為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提問式調查,通過集體提問調查,我們就會發現學生的問題和興趣切入點。

例如在講到“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二節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這一節時,如何讓學生理解吸氣和呼氣的原理,是一個難點,那么如何攻克這一個難點呢?首先應該找出學生為什么覺得這一原理難以理解。通過教師的了解七年級學生對于氣體壓力還不是很明白,但是由于學生情況的多樣性,我們有必要對學生進行一個提問式調查:“什么是氣體壓力呢?”通過學生的反饋,我們進行簡單的統計,就發現問題的確出在這里。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個問題呢?考慮到氣體壓力這一概念的抽象性,就借助肺模型的演示進行講解。與此同時,教師進行個別學生提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此現象進行解釋。通過對個別學生的解釋發現,學生的理解是根本沒有涉及氣壓這一個概念的。他的理解就是哪里有空間空氣就會往哪里流動,由于胸腔是密閉的,進不去,只能是從氣管中進去,因此胸腔擴大就會吸氣。通過對學生這一回答的分析,發現學生巧妙地避開了這一個物理學概念,輕松地理解了這一個生物難點。再對其他學生對此答案加以完善和引導,這一難點就輕松化解了。

再者就是對學生的作業、試卷進行分析和統計,會發現學生的薄弱點。這樣對學生作業和試卷進行評講時,就能有的放矢。那么,在進行作業和試卷分析、統計時,筆者認為以錯題出現頻率為基本點,以知識點為主線進行講解比較有效果。例如在講一份期中考試卷時,將涉及第一章節的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和問答題先找出來,進行分析,為同一知識點的進行歸類,講解時就先講知識點,再將幾個出錯率比較高的題目作為訓練題,再一次進行訓練,這樣就會事倍功半,無形中節省了課堂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也減輕了學生負擔。

三、如何關心、愛護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關心、愛護學生是教學的靈魂,只有關心、愛護他們我們的教學才顯得有意義。學生也會因愛其師,而信其道。

要關心、愛護學生,首先教師要多花時間與學生交流,多花時間與學生“泡”在一起。但是,教學時間有限,又有繁重的教學任務要完成,怎么解決這一矛盾呢?就要充分利用好課間十分鐘和一些課外活動時間,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下課后學生和老師都處于相對輕松的狀態,通過一些簡單的對話一個簡單的問候,老師和學生的距離無形中就拉近了。如聽聽學生對于課堂上一些感興趣的問題的一個見解,并與學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談談學生感興趣的人和事,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多多了解天氣變化,時常提醒同學們注意及時添減衣物;時常問問學生的飲食情況,及時給予一些健康飲食的小意見,等等。

與此同時,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做一個有心人,多多關注一些“特殊”情況,對于課堂上表現比較特殊的學生,要默記于心。下課以后進行單個了解和溝通。再者,要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多表揚學生,生物課上會有很多開放性的問題,對于每位學生的回答,合理的答案要及時給予表揚,不是很合理的答案就加以引導,并且給予鼓勵。如果以上幾點都能做到,慢慢的,學生就會接近你、真正地尊重你、愛戴你,那么生物課的學習就變得更加輕松了。

篇2

既然體驗式教學法在生物課堂中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我們如何正確地應用呢?

一、讓自身的相關經驗得以激活,使學生能夠在想象中進行體驗

首先讓學生會靈活運用積累的知識進行想象并體驗。學生只有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和自己大腦中已經儲備積累的知識進行某種對比聯系,才能深深地印記在自己的大腦中。例如在學習八年級生物課關于“基因和染色體”的相關知識時,學生可以想到在七年級課本上已經接觸過這方面的內容,所以在授課前,教師可用一些多媒體、圖片等相關資料,使學生能夠聯想起七年級曾經學習到的關于細胞結構中“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的相關知識。通過對學生的引導,能使學生回想起細胞核、染色體、蛋白質、DNA等內容。教師在此基礎上,再教授新的知識,就起到了“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其次對學生運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現象及經驗進行想象體驗。生物科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經驗往往有著深刻的科學道理,因而教師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夠把書本上的生物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發揮想象,進行生活中的生物科學體驗,不斷汲取新知識。

例如我們學習《眼與視覺》這節課時,我們可讓學生首先想象白天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場景:當我們剛進入電影院時,一定會感到特別黑,稍后我們就能感到慢慢地亮了起來;而當我們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剎那,就會感到特別的刺眼,雙眼會自然而然地閉上,這是為什么呢?這個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切身體會的例子,可以使學生很容易明白了人的瞳孔在明亮及黑暗環境中能自由地調節大小,使自己在明暗的地方都能夠看清物體。很平常的生活經驗,極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產生積極探究的興趣。

二、積極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得到切身體驗

首先,創設提出問題的恰當情境,讓學生能針對提出的問題情境得到切身體驗,并進行問題的積極探究。好的問題情境可有助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提高,并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與生物學科的特點,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能夠產生探究問題的意識。

例如在講解鳥適行的特點時,首先向學生提出“物體在天空中飛行所要具備什么條件”的問題,這個問題與物理的關系非常密切,由于初二的學生剛剛學習物理課程,對這個問題會非常有興趣,他們會積極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出飛行的條件:一是要克服地球的吸引力,二是要克服空氣阻力,三是要有動力。教師趁勢提出說鳥類能夠在空中飛行也要具備這三個條件,應該如何才能探究“鳥適行的特點”這個問題呢?學生們帶著問題,開始分組活動,各自提出所探究的問題并制訂出相應的計劃。

其次,要創設游戲情境,激發興趣,激活思維。初中的學生還保持著童趣,他們渴望課堂生動有趣,教師應根據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開展一些游戲,讓他們以愉悅的心情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游戲中獲取新知識。例如進行《生物進化的原因》這一課的教學時,為了使學生了解動物形成保護色的原因,我設計了這樣的小游戲:用彩紙做背景來模擬它們的生存環境,用彩色的小紙片來表示動物體色的變異類型,同學們來充當“捕食者”,小紙片是“獵物”。孩子們高興地投入到游戲中,結果與背景顏色接近的“幸存者”最多,從而使他們感悟出保護色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第三,創設動手活動,在活動中去體驗。生物學是一門動手動腦活動很強的學科,它的研究對象就是我們大自然界各種各樣的生物。動手活動能使學生的感知得以增強,也會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足夠興趣。幾乎所有學生都喜歡自己動手去做實驗、觀察、制作等,而他們這種興趣又會遷移到相關的知識上來,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多創造條件,開展各種各樣的動手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激發學習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對體驗式教學法的反思

1. 學生之間存在興趣、水平、體驗等差異

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要尊重差異,不要強求一致;在教學評價中,要注意學生的個性感受和尊嚴。

2. 體驗分為積極體驗和消極體驗

積極體驗可以使人振奮精神,出現愉悅感并充滿激情;而消極體驗則會使人產生挫折感、沮喪感,對學習失去信心。但消極體驗通過教師的引導,可以轉化成積極因素,成為學習的動力。

3. 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引導學生將自身的體驗轉變為經驗

篇3

關鍵詞 初中生物;有效提問;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36-0050-01

教師在進行課題研究時,必須把“有效提問”作為課堂的重心,因為有效的提問不僅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增進師生感情,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通過師生間的合作來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提問問題的有效性與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掛鉤,因此,在初中生物的課題研究過程中,有效提問的策略設計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進行課題研究時,要及時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對問題進行調整,以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濃厚的學習氛圍。教師要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有計劃性、針對性地提出有意義的問題,這樣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除了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更有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發散性思維。要提高提問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師從仔細、認真地設計問題入手。

一、使提問更具針對性

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不應該只是為考學生而提問,提問的內容應該包括課堂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圍繞課上的內容認真研究,進行巧妙地提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在提問時要抓住重點,逐個突破難點,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全面提升學生的生物素養。另一方面,每個學生的學習程度和接受能力都不相同,所以,教師要在設計問題時盡量選用不同形式,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調整問題的難易程度,使學生從提問中獲得學習的信心,并且強化對課堂知識的記憶。教師要把有效提問的重心放到重點和難點的突破上,針對這些問題,設計問題時應該由難到易,由表及里,一層一層向難點、重點推進。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讓學生在心里形成對生物知識的明確認識。這樣,通過教師針對性問題的提出,讓學生經歷了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的完整過程。針對性問題的提出,不僅有利于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可以提高生物課堂的效率。針對性的另一方面指的是,提出問題應該契合時機,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時間提出問題,并且要與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一致,抓住學生學習的最佳時機。提問的最恰當時機便是在學生學習情緒被激發、調動的時候,所以教師要抓準時機,進行針對性地提問。實踐證明,將提問的內容和時機相結合,對創造出最有效的提問課堂很有幫助。

二、使提問更具探究性

曾有人說,“學生自己的思想形成是從思考問題開始的。”適時、適當地提問,可以激發學生對已有認識的矛盾與沖突,引起學生探索知識的強烈欲望,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情緒處于最佳狀態。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需要教師對所提問題進行精心設計,問題應有一定的探究性。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培養出學生具有發散性、靈活性的思維。探究性問題的設置要緊緊圍繞知識構建的目標,而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則應充分展示學生的自主性原則。這樣一來,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許多生物科學知識和學習技能,還使學生親自參與到了研究和探索的過程當中去,培養了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培養出勇于突破、敢于創新的意識和能力。要想提高教師在課堂上有效提問的探究性,就需要教師在上課前活躍課堂氛圍,盡早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展示課堂的魅力,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全身心投入,以提高學生的上課效率。在課堂上,教師的提問不僅限于讓學生思考課本和課本內容,更重要的是要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保證解決生物問題的基礎上,還應穿插一些課外或者別的學科內容,使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以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只有從多方面進行提問,使問題更具深度,才能使學生不斷思考,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這樣的提問才更具有探究性。

三、使提問更具時效性

只有教師的提問在有疑之處、關鍵之處,并且掌握好問題的難易度,具有啟發性,才是有效的課堂提問,才能使生物課堂成為有效的教學, 學生才能用最短的時間學到最多的知識。曾有人說,“學生自己的思想形成是從思考問題開始的。”適時、適當地提問,可以激發學生對已有認識中的矛盾與沖突,引起學生探索知識的強烈欲望,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處于最佳狀態,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課堂的所學知識,發展自身智力,培養自己的能力,并且有效的課堂提問還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能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許多教師提出問題后,就在一旁不斷地給予學生提示和解釋,生怕學生不會思考,不會回答,結果反而誤導了學生,讓學生以為問題很難,答錯也情有可原,而且易形成懶惰心理。時間一長,學生就會形成對教師提示的依賴意識,對難題產生了恐懼,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安靜的環境進行思考。另一方面,教師還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提出適合學生作答,并且適應新的考試形式的題目,使提問的內容更具時效性,使學生在提問中鍛煉自己。

四、使提問更具創新性

在課堂上進行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生物知識轉化為生物素質能力的進程,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因此,問題的提出一定要有創新性。在課堂中,許多創新性的思考都是通過提問得來的。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富有創新性的提問指的是一個問題的提出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從而產生創造性的結果,而且這個思考過程和解決過程對于學生而言是要富有創造性的。教師進行創新型問題的設計時,首先要考慮所提問題與學生已有的生物知識水平之間的關系,要想讓學生進行創新,就需要使問題超出學生的知識范圍,但切忌跨度太大,這樣會使學生的自信心受挫。此外,還要考慮學生對于問題的解決方式,一成不變或者過于保守的解決方式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所以在學生進行思考解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適當引導,讓學生對于解題方式進行新的創造。這樣一來,不僅教師的提問方式有所創新,而且還使學生掌握了創新型的思考方式,兩者結合,提高了生物課堂的學習效率,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在設計問題的策略中,要結合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進行有層次、有目標地設計,然后再向學生提問。通過師生間的交流和共同探討,從而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學生固有的生物知識結構,通過提問思考的過程獲取新的知識,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高效完成學生的學習目標的目的。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師生間進行了真正的交流對話,但面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問的方式和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篇4

一、做好實驗前準備

1、教師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我國的生物實驗教學起步較晚,以致重知識、輕實驗,重理論、輕 實踐,學生高分低能現象至今仍相當嚴重。實驗探究的開展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以致目 前該方面的教學仍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教師必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才能克服困難,做 好實驗。書本上有很多實驗需要的器材是我們實驗室里所沒有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可以用另 外的材料代替的。

2、實驗前要做好以下幾點:

(1)準備實驗材料,最好能讓學生參與。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 員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進行積極自覺的觀察,才能使他們獲得正 確的信息,發展思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進而認識生物的自然變化規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參與準備實驗材料既能減輕教師的負擔,也能最大限度的 調動學生的實驗積極性。例如:在做“光對鼠婦的影響”時,他們主動利用課余時間到草地 上去找,回來后就自己先照著書本的步驟開始做了,實驗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同時,由于是 自己親自尋找的,對于鼠婦的生活環境就多多少少有所了解,這對提高教學效果也有一定的 幫助。

(2)對于難度較大的實驗應提前做好預習,必要時應提前培訓幾個骨干,讓他們在實 驗時起到帶頭作用,也使實驗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練習使用顯微鏡”的實驗對于剛上初中 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如果事前不作好準備,學生可能什么也看不見,既耽誤時間, 也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若是能事前先預習并培養好骨干,實驗時每個小組分一個,他們在 實驗時就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3、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的重要性和意義。

現代生物科學的發展非常依賴于科學實驗。實踐環節對掌握生物學知識、科學方法、培養能力和形成科學素質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中可結合教材,介紹生物科學、農業、醫藥方面的成就。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1965年首先合成的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器官移植;基因工程在人造生物、物種改良、疾病征服等領域的應用等等,這些成果地取得都離不開生物實驗,這既有利于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又能開闊學生視野,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和進行生物實驗的積極性。

二、實驗時細化實驗步驟,訓練實驗基本功

初中一二年級的學生還沒有接觸過化學知識,有 很多實驗器材也是沒有見過的,更不用說知道它們的用途和用法了。因此,教師在做實驗時 應仔細講解,以免學生形成錯誤的觀念,也影響了實驗效果。教師應細化實驗步驟,使實驗 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做洋蔥鱗片葉的內表皮臨時裝片時,學生如果只是照著書本的步 驟做就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諸如:撕一大片內表皮甚至比蓋玻片還要大的多,既容 易卷起來不便操作,也浪費了實驗材料,或者倒著拿滴管,或者只是在載玻片上滴一小滴清 水,使洋蔥鱗片葉的內表皮根本無法展開,等等,如果教師事先給予指導,這些問題就會少 的多,實驗效果當然也會好很多,而且下次再做類似的實驗時,學生也會根據已有的經驗來 作出正確的選擇。這其實也是學生實驗基本功的問題。只有通過對學生實驗基本功的訓練,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以及注重實驗效果,分析和改進,確實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觀 察和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生物實驗也培養了學生嚴謹塌實的科學態度, 認真求實的良好實驗習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實驗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

引導探索每一個實 驗步驟,弄明白它的意圖,而不是單純的模仿步驟。例如:在做“練習使用顯微鏡”時,為 什么要“先降后升”呢?一些同學認為直接邊降邊調不是更簡單嗎?為什么要先用低倍物鏡 再用高倍物鏡?在使鏡筒下降時,眼睛要看著物鏡的下端?只有弄清楚實驗的原理,明白了 意圖,學生才能做好這個實驗。 三.實驗步驟的概括化 實驗完成后除了要認真填寫實驗報告外,還應對實驗進行一些必要的總結,我把它叫 做實驗步驟的概括化。例如:在做“洋蔥鱗片葉的內表皮臨時裝片”時,我們可以把程序簡 化為:擦、滴、取、展、蓋、染、吸,在做“練習使用顯微鏡”時,把程序簡化為以下幾點: 第一步:取鏡和安裝(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第二步:對光(三對準,一通過)第三步: 觀察(先降后升,先低后高,先粗后細)第四步:整理收鏡(兩偏,最低)既便于記憶,又 便于操作。 總之,只有在實驗前做好準備,實驗過程中細化步驟,加強指導,實驗結束時注重總 結,才能真正提高實驗效果,提高生物課的教學效果。

四、多種教學方式并用,激發學生實驗興趣

1、驗證性實驗與探究性實驗相結合。

根據實驗目的不同,實驗大致可以分為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在驗證性實驗中融入探究性實驗的成分,達到驗證性實驗與探究性實驗相結合,學生通過實驗設計、實驗操作、思考分析、得出結論,這無論是從傳統知識的繼承到新知識的探索,還是從知識的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可作為實驗探究的內容很豐富。如:觀察種子的結果、觀察花的結果等實驗中,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操作,分析得出結論,感受到自主探究獲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的實驗興趣大大提高。

2、實驗場所靈活多樣 ,課內課外相結合。

生物學面向廣闊的自然界,自然界中的大小生命系統都可以成為生物學實驗的對象。除了生物實驗室外,家庭、農田、山林、江河湖海、動物園、植物園、自然博物館、自然保護區等,都可以用來做生物學實驗的場所。例如,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生在家中制作甜酒、酸奶等;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需要帶學生到草地,樹林測空氣濕度;還有采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等。靈活多樣的實驗場所既擴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與人交流、相互合作的能力。

3、構建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實驗模式。

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而絕大部分生物探究活動都是通過實驗來完成的。自主探索的實驗方式:在選材上應體現實踐性、應用性和發展性;在過程上應突出自主性、建構性和獨創性;在結論上應體現開放性、多元性和創造性。在探究性實驗中,教師要深入了解并科學調控探究性實驗的過程,不斷豐富實驗資源,進一步開拓實驗內容,擴展實驗范圍,從而不斷激發學生自主探究,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動手實驗獲得成功的快樂。

合作學習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發展創新能力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是探究性學習的主要組成形式,也是自主學習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生物實驗過程必須讓學生盡可能地經歷合作與交流。。如學生在實習“測量血壓”的合作學習中,開展自主學習,各小組成員承擔不同的角色,閱讀血壓計的說明書,探究血壓計的使用方法,進行自主交流,總結出測量血壓的注意事項和測量要點,再互相測量,成功地完成了實習任務。以往的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只是教師費力的講解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學生聽的似懂非懂,到實踐時,卻是一塌糊涂。而經過這樣的自主合作學習,學生不斷掌握了測量血壓的方法,而且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新的儀器、儀表,也可以自己主動地學習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學會傾聽,學會交流的能力。

總之,要提高初中生物實驗課教學效果,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設計切合實際的實施方案,采用靈活多樣的實驗方式,永遠以學生為中心,多反思多鉆研,從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入手,把實驗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才能綜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實驗課堂教學的任務。

參考文獻

篇5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research class’s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the selected topic initially search

Jing Xuekun

【Abstract】Organizes the student column the form to be possible to diversify, besides may use various classes the blackboard to report that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aspects biological knowledge which in the daily life, the study involves, but may also use lets student arrange manages the biological wall newspaper or the biology copies out forms and so on newspaper, lets the student to the biotechnology material collection, the reorganization, in the arrangement process, expands its aspect of knowledge, enhances its study biology knowledge the interest and collection process information ability.

【Key words】Biological research class; Teaching; Initially searches

二十世紀是自然科學發展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而生物科學又是自然科學中發展最迅速的學科之一,由于它與人類生存和健康、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為了適應21世紀對科技人才的要求,以滿足科教興國的需要,學校教育也隨之出現了一個全新的教學板塊――研究課的開設。那么,作為一個生物教師,在開設并實施生物學科研究課的教學中,應遵循怎樣的教學原則?又該怎樣來選題呢?本人對此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1 研究課的開設應遵循的的原則

1.1 學生主體化原則:生物研究課應改變常規生物課中,學生圍著教師轉的被動局面,不以教師為課堂的中心角色,真正把學生當作教學的主體,要注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展開豐富的科學想象,這將有利于其參與活動的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而教師在其間則需做好“客串”,只需在適當的時候,加以輔導和點撥,要注意把知識傳授與學生的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讓知識和能力并重,從而使其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1.2 興趣激發原則: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也是參與學習的強大動力。興趣的濃厚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學習的能動性。因此,在生物研究課的教學上,必須貫徹和遵循興趣激發原則。

1.3 循序漸進原則:荀子在《勸學》一文中曾講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上,都有一個知識和能力的積累過程。故在對研究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編排時,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切忌貪多圖快,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否則將會是“欲速則不達”。此外,教師在實施教學之前,還應注意要對每一次研究課的知識結構進行充分分析,對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應逐一進行分解,做到心中有數。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將知識學習和技能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促使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并培養學生系統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注意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盡量采用多變的教學方法,去啟發引導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上來,使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做到活學活用,并促使學生養成一個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

1.4 知識內涵結合性原則: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為了能夠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特別是21世紀對科技人才的要求,學校研究課的開展就必須要注意遵循知識與內涵結合性原則,研究課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本內容上的那一點點知識,而是應把著眼點放在當前生物科學發展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上來,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將整個科學文化的內涵,即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道德和科學方法等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不同的側面把涉及科學文化和人類文明寶庫的璀璨明珠展現給學生。此外,還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去觀察新事物,形成新概念,并勇于去探索目前人們尚未解決的問題,并鼓勵其大膽地提出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1.5 思維擴展創造性原則:教學研究課的一個很重要的著眼點就是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研究課的一個根本性原則就是要教會學生“漁”的本領,從而使其終身受益。

教師在實施教學中,應注意通過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參與性,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地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去探索生物科學的奧秘。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教師的問題在于要能引起學生的思索。許多枯燥無味的科學概念、原理、規律等,正是學生在回答教師提出的一系列使他們感到有興趣,并足以引起思索的問題的過程中,使得其思維能力獲得發展的。

此外,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時,還要注意隨時要求學生在掌握好基本功夫的基礎上,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逐步引導學生自然進入發散性思維的境界,并由此進一步去培養和挖掘其自身的創造力和獨立探索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其能具備一定的科學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2 研究課的開設形式與選題

中學生物研究課所能輻射的知識范圍較為廣泛,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開設的形式最好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為此,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種形式入手:

2.1 開展學生實踐活動:生物學是一門重視實踐和創造的學科,故教學研究課必須重視對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師可聯系課堂教學,開展一些觀察實驗和教具制作等活動。如:臨時裝片、切片的制作與觀察;動物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長發育的觀察;簡單的生理實驗;實驗材料的采集與培養;以及生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生物模型的模仿與創制;生物掛圖的繪制等。此外,還可組織學生考察當地的野生植物資源,對當地昆蟲進行捕捉、分類等。在校園讓學生對校園植物進行分類、掛牌,協助學生規劃管理校園的綠化等。

在實踐活動中,無論是采集標本或栽培、養殖生物,都要注意引導學生去仔細觀察,分析各種生物現象,并參閱大量資料,去說明和解決一些問題,這樣既有利于加深對課堂所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又可促進學生的觀察能力、自學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獨立工作能力的發展,使其生物學的基本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從而為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和科學探索打下一定的基礎。

2.2 開設專題講座:可結合當前生物學科中的一些熱門話題,或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來開設一些專題講座。如有關生物克隆技術、基因工程、環境污染等方面的一些內容,都可開設出相應的子課題來舉辦一些講座,其目的是: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其了解當前生物科學的發展動態,并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興趣。

2.3 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索:即在學生從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獲得的知識技能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愛好,從自己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里,選擇有實用價值或科學價值的小型科研項目而開展的探索性活動。如:微生物的觀察與培養實驗;動物生活習性的觀察;動物的飼養與繁殖;植物的無土栽培;環境的監測實驗;植物的無性繁殖;水果蔬菜的貯存實驗;也可帶領學生就本地的環境污染情況、資源保護情況、以及學生健康狀況、遺傳性狀等問題做一些科學考察。其主要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不斷探索新知識的科學精神,以及對生物科學進行初步研究和科學論文的撰寫等能力。

2.4 創辦學生專欄:即指導學生自己通過收集或剪貼報刊雜志上有關生物方面的資料或論文,來設置生物專欄。如:辦一期有關“生物與環境”問題的專欄,并由此提高每位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其對環保的責任感,從小培養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習慣。

創辦學生專欄的形式可多樣化,除可利用各班的黑板報來介紹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生物知識外,還可采用讓學生自己編辦生物墻報或生物手抄報等形式,讓學生在對生物科技資料的收集、整理、編排的過程中,拓寬其知識面,提高其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5 開辟生物實驗園地:在學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帶領學生在校園內開辟生物實驗園地,在園地里種植各種植物,注明它們的科屬名稱。也可在園地里設置人工鳥巢或進行小型動物的飼養。若園子較大,還可進行一些農作物如:玉米、向日葵或果樹等的栽培和護理,以及設置小型生態系統等活動。

篇6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8-0222-01

生物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就明確提出,通過開展科學探究的實驗活動,讓學生初步掌握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生物課程能力培養的核心,生物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應加強實驗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一、做好實驗教學的準備工作

生物學與其它自然科學的實驗相比,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必須有完好的實驗材料,同時這些材料的搜集和運用易受地方性和季節性的限制;二是對于某些生理性實驗,并不能立竿見影。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做好以下工作。

1.事先做好生物實驗教學的計劃

在每學期初,教師應該結合當地的實際狀況,對該學期的生物教學實驗做好統籌安排,將實驗的課題和需要準備的實驗材料詳細列在本學期教學計劃表中,并及時采集、培養或浸制有關材料。同時,準備的材料盡可能與教材上的要求一致,對于學生較為熟悉和常見的材料,可以安排學生參與采集,這不僅可以調動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對生物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活習性獲得充分的感性認知。

2.精心設計生物實驗的程序

概括而言,需要教師認真備課,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等。備教材就是根據教材的要求來確定探究實驗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驟。例如,為什么要做這個探究實驗、通過實驗應該使學生獲得哪些生物知識和技能等等,以便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向學生提出具體的要求,從而提高生物實驗的效果。備學生就是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動手能力來綜合分析學生的實際水平,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有所提高。備教法是指根據實驗內容和學生水平來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從分析和推理,并最終獲得結論。

3.做好預備實驗

提高生物實驗教學質量一個重要途徑,在于教師必須練好基本功。具體來說,在每次實驗課前,教師都要先動手進行實驗,以便掌握實驗的全過程。同時,通過實際操作,還可以預見學生在今后的實驗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出現的錯誤,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在實驗中的差錯,使學生的實驗能夠按要求順利完成,并提高自己的實驗能力。

二、了解探究實驗活動

生物新課程標準突出科學的探究活動,倡導探究性學習。實驗是常見的探究實踐活動。實驗能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增加感性認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探究性實驗,還能提高學生的質疑、推理、判斷、反思、交流、合作等能力、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重視科學探究的實驗技能培養

科學的探究需要一定的技能。過去的教學,著重于動手操作技能的培養,如顯微鏡的操作、臨時裝片的制作,學會使用解剖器具、掌握動植物解剖,學會使用量筒、燒杯、展翅板、捕蟲網等器具,學會配置不同濃度的生理鹽水、酒精等試劑。現在的生物課程標準更加要求重視科學探究方法的技能訓練。新教材設置了多個技能訓練欄目,如通過觀察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測量和計算、觀察、解讀實驗數據、推理、分析實驗結果等等。新教材的探究實驗,側重體驗和領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要求學會觀察、記錄、設計、分析、推理,學會寫實驗報告和小論文等。

四、掌握各個探究實驗活動教學目標的側重點

探究實驗活動都有其共同的要求,如發現問題,作出假設,實施計劃,記錄數據,交流討論等,但每一項的探究活動目標都有其側重點。如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重點是控制變量和設計對照;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重在數據的收集、整理、解讀;探究空氣質量,重在取樣和檢測;動物的繞道取食,重在設計合理的實驗裝置等等。

五、開展形式多樣的探究實驗活動

開展形式多樣的探究實驗,更好地培養科學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1.示范驗證式實驗

傳統的實驗,著重實驗技能的訓練,其優勢在于能讓學生親自操作,親自體驗。其實實驗過程具有很強的規范性,主要包括:解讀實驗目的、原理選擇實驗材料確定實驗方法步驟熟悉儀器的使用實施操作體驗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生物新課程標準也設置了多個傳統的實驗,如顯微鏡的使用、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可通過傳統的生物實驗,規范學生的動手操作技能。

2.自主探究式實驗

學生平時通過觀察,會提出不少的問題,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盡量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自主探究。例如:

(1)材料、方法的改進實驗。如探究種子萌發時,制作種子萌發各階段的小標本;雞的繞道取食實驗,可用家里的金魚、巴西龜、寵物狗來代替;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臨時裝片,用紫色的外表皮或紫鴨跖草代替無色透明的內表皮,省卻染色,效果也十分明顯等等。

篇7

提高實驗的效果,關鍵在于要讓學生知道要觀察什么?思考什么?即讓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和探究的原因,該實驗對物理知識學習有什么作用.筆者在教學中常常是設置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時積極地進行思考.

1.1 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

例如,在給學生講解“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和原理”時,筆者給學生提供器材:燈泡、電池、鉛筆芯、開關,將幾個器件用導線連接組成串聯電路,提出問題:“如果閉合開關,燈泡會不會發光?”借助這個問題,筆者在演示實驗時,學生的實驗觀察就有了目的性,結果發現“燈泡亮了”,很自然地就在想“說明什么呢?”說明電路是通的,鉛筆芯是導體.接著,拋出問題:“如果改變鉛筆芯的長度,燈泡的亮度會不會變化呢?”這個問題將學生的注意點集中在燈泡的亮度變化上,變不變?怎么變?繼續觀察實驗,結果發現隨著鉛筆芯的長度的減少,燈泡的亮度越來越大!那么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呢?學生將“電阻的阻值與導體的長度有關”這個概念聯系起來,在此基礎上引入滑動變阻器的原理和構造,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然后讓學生自己觀察滑動變阻器的結構,學生很自然地會生成問題:

(1)電阻絲上的絕緣漆好像被刮去了一些?為什么要刮去?

(2)有4個接線柱,如何接?

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去摸索,接入2個接線柱去嘗試,發現其中的規律,有學生自己體驗和發現的規律,這樣考試時實驗題才不容易錯.

1.2 設置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分組實驗

[HJ]分組實驗灌輸不行,學生缺失了學習的主動性,體驗度不夠,思維發展程度有限,完全放手也不行,因為教學時間有限.有序的設計能夠促進學生思維更好地發展,為了更好地導學,筆者在教學中給學生設置結構合理的導學案,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

借助于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分析物理實驗,摒棄了傳統的老師講實驗,最后學生簡單走個過程的灌輸式實驗教學.學生從實驗的目的出發,從大腦中搜索原有知識和實驗方法,從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出發設計方案,接著按照自己的方案進行實驗操作,當然這里面還涉及到實驗方案是否可行,可行不可行做了就知道了,如果結果與實驗目的偏離太遠,說明自己的方案出現了問題,可以猜想問題出現在哪里,帶動思維的進一步發展,提高規律發現的主動性,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

2 注重實驗解釋的科學性、準確性

物理是邏輯性、科學性很強的自然科學,我們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無論是演示實驗或是學生分組實驗,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這些知識的得到應該是建立在對實驗科學的解釋上的,為此我們的解釋必須注重科學[HJ1.3mm]性和準確性.

例如,在和學生一起探究“氣壓與沸點的關系”時,整個課堂教學要以實驗活動為主,實驗能夠觀察到如下的現象:在燒瓶中裝部分水,借助酒精燈加熱使水沸騰,讀出此時溫度計的讀數,接著停止加熱,水停止沸騰,用瓶塞將燒瓶口塞住,倒置,用冷水澆燒瓶,結果發現燒瓶中的水再次沸騰,此時水溫明顯小于100 ℃.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說明了燒瓶中水的沸點降低了.為什么呢?筆者認為這個要給學生講透:因為往燒瓶上澆冷水使燒瓶中的水蒸氣迅速液化,燒瓶中的氣壓減小導致沸點降低.

3 提高實驗裝置的簡便性

課堂實驗活動不應該太復雜,實驗的目的給學生提供感性材料或是為了輔助理解和掌握概念,或是為了滲透一種重要的物理學研究方法,過于復雜和器材要求過高,會分散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注意力.我們教學中要在科學、準確的基礎上優化我們的實驗,讓實驗操作更簡便,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煉.

例如,在和學生講“壓力作用效果的決定因素”實驗,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就手邊的生活用品去自己體驗,也可以讓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

再例如,“摩擦起電”這個實驗,完全可以讓學生借助于自己一直在使用著的塑料尺與自己的頭發進行摩擦,觀察塑料尺將輕小的紙屑吸引住來進行驗證.

再例如,“聲音的產生條件”中的“振源”這個條件,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說話,同時觸摸自己的喉嚨,自己去感受聲音產生時發聲物體的振動.

教學實踐經驗表明,物理源自于生活,我們完全可以借助于學生身邊的常見的用品及材料來完成實驗,借物言理,而且用這些學生熟悉的器材做實驗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學生感覺到物理就在身邊,拉近了學生與物理的距離,提高物理學習和實驗探究的積極性.

4 要滲透創新意識

篇8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8-0392-01

實驗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培育初中的品質課堂,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質量,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生物實驗動手、動腦的能力。而且生物實驗課的有效教學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鞏固和驗證所學到的基礎知識,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不僅有利于當前的學習,也為將來進一步學習和參加各種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礎,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一定要上好生物實驗課,提高實驗課的教學質量,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下面就實驗教學的具體環節談談本人的看法。

1.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初中生活潑好動,好奇心與求知欲強,這樣便會激發他們主動進行學習和探究。所以教師要突破傳統的教育觀念,轉變傳統法人教育方法,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使學生能親身實踐。做實驗是他們上生物課最高興的事了。但是,課本實驗雖然數量不少,內容和形式與學生的需求卻有一定的距離,他們感覺好象是木偶一樣被牽著走。這樣的實驗遠遠滿足不了他們對生物的好奇心。因此,在實驗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造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主要是巡視和具體指導。在發現有共性問題時,可暫停全班實驗,進行集體輔導。教師在巡視中發現學生操作有錯誤或要領沒有掌握時,應該誘導啟發學生自己糾正,不能包辦代替。這樣便會加深學生對實驗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從而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最大化了教學的量和質。做好實驗教學的準備工作實驗教學和一般的授課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節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實驗還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結果。因此,我們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實驗情感,從而提高實驗課教學質量。

2.教師要充分做好實驗課準備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和掌舵者,只有教師自身素質提高,為實驗課的開端奠定良好的基礎,方能是學生在課程中興趣倍增、注意力集中、效率提高。那么教師該如何做好實驗課的準備工作呢?首先,精心設計好實驗教學程序。教師在設計實驗教學程序時,應認真構思好學生觀察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和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現象、失敗的原因要盡可能考慮細致,盡可能多設置幾個"為什么",以激發學生思維。其次,反復演練,做好示范操作。教師實驗操作的基本功如何直接影響實驗的效果。因此,每個實驗教學前,教師應按課本的實驗要求,認真做即便,使自己的實驗操作規范、熟練。在演練中還要研究和摸索學生可能發生的問題和實驗成敗的關鍵,做到心中有數。最后,適時地、科學地準備好實驗材料。解決生物實驗材料的途徑主要有三個:一是采取替代材料。只要我們處處留心,初中的生物實驗材料幾乎都可以在當地找到合適的替代材料;二是分工合作獲取材料,一些生物材料的培養需要較長時間,有些不易采集到,這些就需要教師之間分工合作,避免因個人的時間倉促或精力有限造成實驗材料準備不足;三是發動學生采集和培養。發動學生參與采集和培養不但能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獲得對生物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的感性認識。

篇9

一、課改要求與初中生特點

二期課改的一個基本觀點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在目前互聯網情景下,要求教師利用多媒體關注學生學習的經歷、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即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初中的學生處于身體和心理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的學習方式由原來的場依存逐漸向場獨立過渡,思維特點由原來的形象思維方式也逐漸地向抽象思維方式轉化。他們的觀察、記憶、想象等諸種能力迅速發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設和進行推理論證,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感性經驗的支持。

二、如何在初中物理課堂上實現學生主體地位

篇10

插圖直觀形象,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掘大腦潛能加速記憶的優勢。插圖作為直觀形象教學的一種形式,在課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有章節主題圖,又有某些知識點的具體描述圖,并且這些插圖都是知識的重難點,也是教學時應注意的關鍵點和解決問題時的突破口。例如:在講解腎單位的結構圖時,重點指導學生認識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按教材順序從腎小球到腎小囊再到腎小管,同時把三者的作用、結構特點通過圖形向學生交代清楚,進而使學生理解腎單位的結構和功能。通過多媒體把課本插圖放大、凸顯知識點連接成線,弄清弄懂弄通課本插圖,也就掌握了泌尿系統這章的重點,掌握了這章的關鍵。

二、插圖與實物模型相結合使生物實驗教學有條不紊

課本插圖為平面圖形,而生物體的結構是立體的,如何將平面圖形理解成空間概念或把空間圖形化簡為平面圖形?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應有目的地培養學生這種轉化能力,插圖與模型相結合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在講解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時,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進行鏡下觀察,感知細胞的形態及結構。小組之間互檢互評,取長補短,進行佳片展示。并讓學生自己描述觀察情況,描繪植物細胞的結構,進而通過植物細胞的立體模型和書本的平面插圖引導學生找出植物的細胞,加深對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理解。本節實驗課就是這樣通過實驗―模型―插圖讓學生將平面圖形和立體模型有機結合,使學生對課本插圖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提升,同時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理解并獲得知識。

三、把握插圖和一般圖形的區別重視生物學本質

生物學插圖教學一定要有方向性。一般采用簡單的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講解的方法,同時可根據生物體結構的內在聯系選擇相應的識圖方法。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局部圖與整體圖間的關系,局部與局部間的聯系。如在講解生態系統中食物鏈和食物網時,要求學生會數食物鏈,會書寫食物鏈。以蘇教版八下圖為例要求學生先找到生產者植物,再根據生產者所在的位置按照從下往上從左到右的順序看圖。根據植物與動物、動物與動物間的取食關系,認識食物鏈,書寫食物鏈,理解食物網的概念。這樣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教學層次分明,脈絡清晰,教學效果好。把握插圖中知識的規律性可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有利于減輕學生負擔,如人體心臟中各個腔和各血管中流的血液類型,學生就難記住或者記住后會很快忘記。而如果運用插圖分析就會發現凡是心臟左邊的腔及所連血管中流的都是動脈血,心臟右邊的腔和所連血管中流的都是靜脈血。這樣學生無須多費時間,只要掌握心臟的四個腔及所連血管與心臟的相對位置就可知其流動的血液類型。

四、插圖與多媒體相互補充強化教學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汉市| 浑源县| 西城区| 平昌县| 花垣县| 盐津县| 泸定县| 麻江县| 裕民县| 文成县| 大竹县| 赤壁市| 桂东县| 安吉县| 阿合奇县| 页游| 雷山县| 泰州市| 巩留县| 浦县| 濮阳市| 白山市| 平安县| 平罗县| 西平县| 衡水市| 华宁县| 松阳县| 江门市| 康乐县| 新乡市| 隆德县| 五原县| 重庆市| 青冈县| 崇州市| 集安市| 万年县| 子洲县| 正阳县| 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