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化學的質量分數模板(10篇)

時間:2023-06-22 09:15: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化學的質量分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化學的質量分數

篇1

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徑是教師間的聽課、評課、磨課,在評課中推動聽課者、評課者、授課者的共同提高。近兩年福建省教師課堂教學技能大賽有評課這一項目,為了提高教師的評課能力和評課水平,筆者根據自己對教師教學行為的研究結合實際評課經驗,認為評課不能只是簡單評述某節課氣氛好,收獲多,細節處理到位,或引入巧,重點突出,結課妙等等,也就是說以前的單純質化描述已不能適應了,必須引進量化分析,把質化描述和量化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從量化中認識一節課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客觀、科學評價一節課。

一、化學評課中的質化描述

質化描述評價是指評課者用語言或文字對授課情況進行描述性的評價,主要是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師素質,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評說。近幾年有研究者還對上面五個方面進行細分,賦予一定的分值,根據達成度分等次給分,最后評出總分。根據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以及多年的評課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一看面,二看線,三看點,四看輔助線”來描述評價一節課。一看面:即課的整體效果。主要看課堂是否整體把握住學科體系,在學科體系中展開教學;看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看課的結構與安排是否合理,課堂教學節奏是否合理;看課的目標達成度,即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二看線:即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這條主線。師生互動、交流,達到共同成長,教學是否關注到主體與個體的成長。具體一條是教師教的這條線,從教師的語言、教態、機智、親和度、課堂表現、教學基本功、教師情緒等方面評價。另一條是學生學的這條線,從學生學得如何、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生的參與度與參與愉悅度來考量。三看點:即課堂教學的亮點、創新點、個性特色。可以是教師對問題的處理有特色,也可以是師生教與學認知的碰撞點、課的延伸點的絕妙處理,還可以是教師教學的個性特色,他人難于模仿雷同的,不能是大家都差不多的。四看輔助線:即教學的輔助與服務。考量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情況;多媒體的合理應用情況;作業的布置與反饋情況;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幫助、方法的指導情況。從以上四個維度來描述一節課已是較全面準確的,對單課堂也能較好地評說,但他取決于評課者的專業水平、經驗,沒有固有標準,是一種模糊評價,比如課堂教學怎樣的節奏才能算是合理呢,沒有量的限度;學生的參與度如何計算;教師的提問、講解、追問等語言行為是否合理等等。這就需要有量化的分析。

二、化學評課中教學行為的量化分析

我們通過對教師教學行為的研究,選取東北師大鄭長龍教授在《化學課程與教學論》一書中對教學行為的分類法,即語言行為、指導行為和直觀行為三類,具體如下:

語言行為 直觀

行為

指導

行為

啟發式提問

追問

設問

強調

過渡

總結

指正

學練

法習

指指

導導

表1課堂教學行為分類

根據評課的要求和聽課者在聽課過程中易于記錄關注的點,我們只選擇其中幾項重要的教學行為進行統計比較,通過比較、分析讓教師們從量的觀點認識教學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從量化的觀點來評價一節課。下面以《鹽類的水解》第一課時為例來進行說明。

在學習《鹽類水解》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衡特征及移動原理,并討論了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行為,包括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和水的電離平衡兩個平衡體系。學生也初步從微觀角度認識了溶液酸堿性的實質。本節內容包括鹽類水解和鹽類水解的利用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重點內容。教材在設計上先是通過實驗讓學生感受鹽溶液的酸堿性,獲取鹽溶液并不一定呈中性的感性認知,并通過討論活動從宏觀上認識并概括出鹽的組成與其溶液酸堿性之間的關系,這是第一層。在學生完成感性認識后,教材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去探究鹽溶液呈酸堿性的本質,教材分類討論了鹽在水溶液中形成弱酸或弱堿的過程,分析了這一變化對水電離平衡的影響,從微觀粒子變化的角度揭示了鹽溶液酸堿性的本質。第二部分實際上是討論平衡移動原理在鹽類水解平衡上的應用,及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意義。第一課時的知識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鹽類水解的實質,掌握水解的規律,學會鹽類水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一)課堂教學時間控制分析

表2課堂教學時間分配表

引入

(分鐘) 展開(分鐘) 小結

(分鐘)

老師 7 鹽類水解規律 鹽類水解實質 水解離子方程式 4

8 9 14

從教學時間的分配來看(見表2),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對教材內容進行處理,在引入時,先復習初中堿跟酸反應生成鹽的類型歸類,為后面講解鹽的類型與其水溶液的酸堿性的關系打下伏筆,接著由學生生活中玩過或抹過肥皂水的滑膩感引出氯化銨水溶液與鎂條的實驗,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并提出學習目標,這樣從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中發現問題,形成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欲望,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到準備解決的問題上來,講課很順又節約時間。在水解規律,水解實質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分別用8、9、14分鐘,從本課的重點、難點分析是合理的,課堂節奏較好,結課用了4分鐘,結合課本練習的講評歸納本節學習內容。在水解實質中,老師抓住水的電離平衡的影響因素,醋酸根結合水電離出來的氫離子,生成弱電解質,使氫離子濃度降低,促進水的電離,溶液呈堿性。既簡單明了,又抓住本質。接著讓學生依據例子自己解決氯化銨的水解,將教材中其余鹽的水解的分析,改成問題解決由學生自行解決,既能及時鞏固剛剛學習的分析方法,又能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在水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老師用14分鐘,時間充足,練習到位,易錯點點撥到位。結課用了4分鐘,歸納引導好,指導學生學法。

(二)課堂教學行為時間控制分析

表3課堂教學行為時間表

教師類別 教師展示、實驗講解

(分鐘) 師生互動、問答

(分鐘) 學生小組活動(分鐘) 總教學時間(分鐘)

老師 時間 25 11 6 42

占總課時比例 59.5% 26.2% 14.3%

從課堂教學行為時間上看(見表3),講解時間占總教學時間的59.5%,講述時間太長說明老師沒有采取實驗探究教學,在時間統計時我們將教師展示、演示實驗計為教師講解,老師總體安排合理,講解時間若扣去演示時間8分鐘,對本節屬概念教學是合適的;從課堂上學生小組活動的時間占總教學時間的14.3%,老師給學生留出了比較充分的時間去觀察實驗現象和練習,課堂上老師演示實驗操作完,五支試管分五組讓學生傳遞細致觀察,討論實驗現象,另留出3分鐘來讓學生練習水解離子方程式書寫,時間充分有效;老師課堂上師生互動、問答的時間占總教學時間的26.2%,這說明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都是在和教師的對話和交流中學習的,師生問答的大部分時間是在交流分析水解的規律和實質,教師給與及時的反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緊湊,思維流暢,有老師對這節課評價為“行云流水”,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提問的有效性分析

表4提問情況統計表

提問次數 單獨提問次數 提問停頓(在3秒以下的次數) 學生個別回答人次 “是非型”提問的次數 提問后學生沉默次數

老師 70次 2 0次 2人 0 0

從課堂提問的次數來看(見表4),提問70次,老師采取的是“引導、討論”為主的啟發教學,由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質疑,通過師生共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故整堂課都是在師生的問答、討論、交流中完成的。還有老師善于設計臺階式問題,降低了提問的難度,課堂連續性較好;如在剖析水解本質時,設置如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①溶液顯堿性的本質是什么?②是由CH3COONa溶液中哪種離子引起的呢?③為什么CH3COO-會引起這種變化?這樣設計的思考題,既切合學生實際,又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推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從思維起點逐漸向終點延伸,最終得到了答案。

老師提問次數多,但提問很多是對學生的啟發式提問,在課堂上沒有出現“是不是”、“對不對”的簡單低效提問,這個是我們在課堂上應該注意的問題。

總之,在課堂教學評課中,評課者有意識記錄教學行為時間,次數,在評課中把量化化分析和質性描述有機結合起來,會達到有理有據的評說效果。這樣,才能讓上課者恍然大悟,讓聽課者茅塞頓開。

篇2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通過聽覺獲得,視覺方面獲取僅限于書本和黑板等靜態的內容。因此,為了能讓學生更直觀、更全面地獲取知識,充分發揮他們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多媒體教學的推廣和應用是數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產物。多媒體教學具有其它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優越性。

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變枯燥為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可見激發和培養興趣在求知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計算機軟件用直觀的圖形及和諧的聲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而又具體,使藝術教學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從而使學生在愉悅的狀態下主動地獲取知識,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抽象思維

多媒體集形、聲、光、色、動、靜為一體,突破時空限制,可以大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愉快地參與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正處于抽象思維不斷發展的時期,而數學知識又是極其抽象的。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把靜止圖象變為動態畫面,把問題的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起到變復雜為簡單、變抽象為具體的作用。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開始是教師譜寫一首優美的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音符。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使學生從新課開始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對于學生學習新知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美術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針對性的原則,根據新課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巧妙運用電教媒體,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如:我在教學《對印的樂趣》一課伊始,演示自然界各種肌理現象的視頻影像進行欣賞,絢麗的色彩,變化無窮的神秘圖像,以及優美的音樂,給學生的視覺、聽覺以美的享受,使課堂教學進入輕松、愉悅的氛圍,這樣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探究新知識奧秘的心情油然而生,他們帶著強烈地好奇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開始了新課的學習,為完成教學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達到了“課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學效果。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演繹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鞏固新知

學生的創作熱情源于美的啟迪,也是通過繪畫的形式達到鞏固新知、發展思維、反饋信息的目的的一種訓練過程,更是反映教學效果的主要環節。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利用學生的好奇、愛動、爭強、樂勝的心理,運用電教媒體,演繹情境,進行啟迪誘導,激起學生強烈創作欲,鞏固所學知識、技能,因材施教,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果。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升華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強化新知

美術教育是一種智力活動的教育,重視在經驗的層次中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訓練學生在現象世界中發現異同現象的能力。美術具有超時空的重組表現特色,適合發揮想象與思維的自由性。欣賞《中國古代雕塑》之前,也需要先從各網站搜集到不同年代、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代表性、不同類型的雕塑圖片若干,每張圖片有整體和局部的欣賞,以及當時的設計構思,再配以恰當的優美的古典音樂,學生可以自己點擊,了解不同雕塑的歷史背景及設計意圖,在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有了一種主動參與意識,再加上學習中產生的現場感、真實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間的中國古代雕塑的造型美及其藝術價值,并突破以往習以為常的觀念,在欣賞的基礎上還產生了新的認識和發現,從而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作業展評、課堂小結,是鞏固和強化新舊知識內在聯系的重要過程,也是一節課教學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因此,教師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差異,遵循計劃性、針對性、趣味性原則,精心設計一個新穎有趣的作業展評區和課堂小結,讓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出現,使他們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他們在完成創作后,將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子或黑板上,予以展示,并結合電教媒體——實物投影儀的運用,對典型問題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對突出作品進行分析、點評、鼓勵、表揚,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升華情境。最后,小結本課所學內容,讓學生統攝知識綱目,使整節課在學生探索求知的積極地歡聲笑語中結束教學內容。

現代信息技術在美術教學中的作用概括地說是承載和傳遞教學信息。高品質、設計良好且使用得當的現代教學媒體會給學生帶來一系列的變化。建構主義認為學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或通過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利用生動的直觀的情境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的有關知識、經驗或表象,從而使學生能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或順應)和索引當前學到的新知識,并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對原有知識進行改造和重組。在傳統的課堂講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實際情況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又缺乏促使學生觀察的基礎,難以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更難以提取長時記憶中的有關內容,因而使學習者對知識的意義建構發生困難。實踐證明: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教學的整合有利于改變這種狀態,可以有效地從欣賞、工藝設計及繪畫課等方面發揮作用,現代教育技術帶給學生的時空感受使學生懂得了藝術的博大與多變,優化了課堂教學,更促進了學生“廣義視覺”的形成。

大自然是美麗的,它包含了很多美的法則。很普通的材料,很親近的內容,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神奇,都變成一種充滿神奇趣味的課題,讓人感悟到生活中這些普普通通的東西都蘊含著美,一種讓人從心中產生共鳴的美——原來美就在我們身邊! 教學中不僅讓學生只通過膚淺的“看”來發現這些美,還看如何去促使學生去觀察、發掘與創造,必須多方位合理運用各種媒材,積極調動多種感官,通過眼看、耳聽、口說、手腦并用,拓寬孩子們的視野,讓“廣義視覺”逐漸達到完美,使孩子們個個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學會用藝術的眼光觀察生活,用藝術化的方式表現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總之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不斷地優化電教媒體的組合,充分發揮其作用,并符合教材體系,就能優化課堂教學,突破教學難點,解決教學重點,并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又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開拓了視野,激發了興趣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從而更好地推進了現代化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長足發展。

篇3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最為常見的消化道急癥之一。能否有效止血和恢復正常血容量是能否挽救患者生命的根本之所在。隨著生長抑素類藥物的臨床應用,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臨床治療取得了顯著進展。然而,少數患者單純使用生長抑素類藥物治療嚴重上消化道大出血臨床療效卻不盡如人意。本組采用大劑量垂體后葉素聯合生長抑素靜脈輸注治療上消化道大出血,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對象 本組研究對象為2004年3月—2006年10月介入放射科采用大劑量垂體后葉素靜脈輸注治療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1例、消化內科同期采用常規劑量垂體后葉素治療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26例。患者入組標準:本次發病前無心血管病病史、無腦血管病病史。介入科收治的患者為消化科會診認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常規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

1.2.1 常規治療 一般治療:吸氧,禁食,胃腸減壓,保持安靜,臥床休息,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補充血容量防止休克:根據患者循環血容量合理輸入生理鹽水、5%葡萄糖鹽水或平衡液;當血紅蛋白

1.2.2 大劑量垂體后葉素治療 患者臨床治療除垂體后葉素劑量不同外,其他治療基本相同。患者治療開始時立即給予垂體后葉素80 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快速靜脈輸注,直至患者出現明顯腹痛時減慢輸注速度,保持患者有輕微腹痛持續存在,維持垂體后葉素輸液,直至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停止8 h以上,后改用垂體后葉素10~15 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以15~20滴/min的滴速維持24 h。治療過程中,維持患者存在輕微腹痛使用的垂體后葉素劑量為12~36 U/h,平均為21 U/h。 2 結 果

常規治療26例,發現出血后的第1個24 h出血量為1100~2700 ml(根據患者癥狀、體征及病史判斷),平均出血約1642 ml,入院6~59 h,平均出血17.8 h后出血停止,血壓保持穩定。大劑量垂體后葉素治療11例,發現出血后的第1個24 h出血量為1800~3400 ml,平均出血約2156 ml,入院3~12 h,平均出血6.5 h后出血停止,血壓保持穩定。

3 討 論

多年的臨床實踐表明,常規治療劑量的垂體后葉素能夠收縮胃腸道小動脈,可達到降低門靜脈壓力,減輕消化道出血的效果,但是療效不夠確切;而生長抑素類藥物則能通過舒張門靜脈系統血管平滑肌,顯著降低門靜脈壓力。隨著生長抑素類藥物的大量應用于臨床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治療取得了顯著進步。然而,少數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雖然使用了大劑量生長抑素類藥物進行治療,病情卻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上消化道出血的機制。

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多數有肝硬化病史。此時,患者肝內門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全身的高動力循環又引起門靜脈血流量增多,加重了門靜脈高壓;肝動脈分支與門靜脈屬支溝通吻合,使肝動脈壓傳到門靜脈,使門靜脈壓力進一步升高,引起充血性脾腫大、腹水、側支循環建立,繼發食管、胃冠狀靜脈曲張等。在胃底部,門靜脈系統的胃冠狀靜脈等與腔靜脈系的肋間靜脈、膈靜脈、食管靜脈和半奇靜脈吻合,形成食管下段與胃底靜脈曲張。這些曲張靜脈由不結實的黏膜下層組織所支持,經常受到食物的摩擦和反流到食管的酸性胃液侵蝕,容易發生破裂而出血,嚴重者可以致死[1]。生長抑素類藥物能夠通過擴張門靜脈,顯著降低患者的門靜脈壓力,達到使其上消化道出血停止的目的。少數患者經過較大劑量生長抑素治療而上消化道出血仍然持續存在,讓我們注意到單純擴張門靜脈降壓的局限性——隨著患者病變不斷發展,肝內循環阻力不斷增大,門靜脈系統血流量不變的情況下,門靜脈擴張代償達到極限后,繼續使用生長抑素類藥物所產生的療效就極為有限了。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了常規劑量垂體后葉素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缺陷:①患者治療過程中,使用垂體后葉素在劑量上沒有體現個體差異;②沒有從垂體后葉素的作用機制上建立患者用藥后的臨床觀察指標,也就無法通過指標的變化適時調整垂體后葉素使用的劑量以適應患者臨床治療的要求。

使用垂體后葉素靜脈輸注,收縮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可以減少消化系統供血量,減少自腸管回流入門靜脈系統的血量,從而降低門靜脈壓力,進而達到止血的目的。然而,臨床應用結果卻表明,采用常規劑量垂體后葉素治療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經動脈灌注垂體后葉素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時的影像顯示:大劑量垂體后葉素動脈內注射可導致腸系膜上動脈等血管發生中重度痙攣,止血效果良好,且患者術中均伴有中重度腹痛。本組大劑量垂體后葉素治療借鑒動脈內注射垂體后葉素發生腸系膜動脈痙攣時伴有中重度腹痛的臨床癥狀,制定了患者靜脈輸注垂體后葉素的最大劑量標準——維持患者輸注垂體后葉素期間有輕度腹痛,即維持患者腸管處于輕度缺血狀態;在保障不發生腸管壞死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減少經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等向門靜脈的供血量。觀察結果顯示:不同患者使用垂體后葉素的個體差異較大,垂體后葉素劑量從12 U/h至36 U/h不等。這個結果從另一方面反證了垂體后葉素常規劑量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療效不佳的原因——給藥劑量太小。

本組大劑量垂體后葉素治療患者出血后的第1個24 h內平均出血較常規治療患者平均出血量大,但平均止血時間卻較常規治療患者縮短了11.3 h。這樣的臨床治療結果表明:大劑量垂體后葉素通過強烈收縮門靜脈的供血動脈——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向門靜脈的血液注入,從而達到減少門靜脈內淤滯的靜脈血量、降低門靜脈壓力的目的。與單純使用生長抑素類藥物擴張門靜脈降低門靜脈壓力相比,使用大劑量垂體后葉素治療上消化道大出血無疑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篇4

[中圖分類號] R972+.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6(c)-0069-03頸動脈粥樣硬化多缺乏明顯自覺癥狀,且容易導致心腦血管意外的突然發生,往往造成重要臟器不可逆損害,臨床治療較為棘手,患者往往預后不良,遺留嚴重后遺癥,甚至危及生命[1],所以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極為關鍵,而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多合并高脂血癥,且高脂血癥也是導致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病因[2],所以在預防治療中控制血脂尤為重要。血管內皮功能紊亂是誘發早期頸動脈粥樣硬化發作和心血管病進展的主要因素之一[3]。瑞舒伐他汀是第三代他汀類藥物,其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方面較其他他汀類藥物療效更為明顯,且具有良好的調節血管內皮功能作用[4],本研究采用3種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研究其劑量與調脂以及調節血管內皮功能作用之間的關系,并分析其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08年5月~2011年5月頸動脈粥樣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110例作為臨床研究資料,本組所有患者均經相關標準篩選,診斷符合頸動脈粥樣硬化且合并高脂血癥。將本組患者隨機抽樣分為3組,分別給予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治療,即5 mg組(A組)、10 mg組(B組)、20 mg組(C組)。A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齡48~73歲,平均(58.36±3.69)歲;B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齡47~75歲,平均(57.97±3.87)歲;C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齡46~72歲,平均(59.63±3.66)歲。所有患者治療前12周均未接受過他汀類或其他影響血脂的藥物治療,均未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無糖尿病、高血壓,無吸煙酗酒等不良嗜好。

1.2 治療方法

本研究3組患者分別給予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治療,A組給予5 mg,晚餐后頓服;B組給予10 mg,晚餐后頓服;C組給予20 mg,晚餐后頓服。6個月為1療程,所有患者接受的其他基礎治療相同。

1.3 觀察指標

3組患者治療前后均查血脂、頸動脈斑塊面積、頸內膜-中膜厚度并觀察記錄其治療前后變化,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以及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對比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所有數據經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3組患者血脂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

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均可有效降低TC、TG、LDL-C水平,提高HDL-C水平(P < 0.05或P < 0.01),但總體療效C組優于B組;B組優于A組(P < 0.05或P < 0.01)。見表1。

表1 3組患者血脂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x±s,mmol/L)

注:各組間相比,*P < 0.05,**P < 0.01;與A組相比,#P < 0.05,##P < 0.01;與B組相比,P < 0.05, P < 0.01

2.2 3組患者血脂治療前后頸動脈斑塊面積、頸內膜-中膜厚度比較

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均可有效降低頸動脈斑塊面積、頸內膜-中膜厚度(P < 0.05或P < 0.01),但總體療效C組優于B組;B組優于A組(P < 0.05或P < 0.01)。見表2。

2.3 不良反應

本研究所有患者治療過程中經過觀察,僅C組出現1例患者短期轉氨酶輕度升高,2周后復查好轉,3例患者出現消化道反應,對癥處理后好轉,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

3 討論

頸動脈是動脈粥樣硬化最先累及的血管[5],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的標志,而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病情發展也反映了預防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征的療效。高脂血癥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6],動脈硬化患者往往會合并高脂血癥,故而調節血脂對預防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尤其關鍵,通過觀察血脂水平以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面積及頸內膜-中膜厚度可以良好的反映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療效[7]。另外高脂血癥還會導致動脈血管舒張功能受損,致使血壓升高,加劇高血壓靶器官損害,與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發展存在密切關系,調節血脂對于預防腦血管疾病以及防治高血壓靶器官損害意義重大[8]。

瑞舒伐他汀是新一代他汀類降脂藥物,是全合成單一對映異構體化合物,有研究[9]證明其對HMG2CoA還原酶的抑制作用較同類藥物更強,另外瑞舒伐他汀對肝臟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的競爭抑制作用以及降脂作用均較其他現有他汀類藥物更強,可顯著提高患者降脂達標率[10],另外其還具有藥物相互作用小,選擇性高,不良反應少,年齡以及性別對藥代動力學無影響,半衰期長,只需每日1次,服用方便,患者依從性高等優點。

本研究采用不用劑量瑞舒伐他汀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并觀察其血脂指標以及頸動脈斑塊面積、頸內膜-中膜厚度,發現瑞舒伐他汀可以顯著降低TC、TG、LDL-C以及頸動脈斑塊面積、頸內膜-中膜厚度,可以有效升高HDL-C水平,且劑量越大療效越明顯,說明瑞舒伐他汀藥效存在一定的劑量依賴性,臨床用藥應該根據患者需要選擇合適劑量。3種劑量均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不過在大劑量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輕度的轉氨酶升高和消化道反應,說明大劑量治療時需要密切觀察,與低劑量組相比安全性較低,但不排除本研究受到樣本數量不夠大的制約而出現誤差,有待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抽樣研究確定。

綜上所述,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治療經動脈粥樣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療效存在一定的劑量依賴性,其調脂抗炎、抗動脈硬化作用等作用顯著,不同劑量治療均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可以臨床推廣,但瑞舒伐他汀的劑量與療效相關曲線仍值得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抽樣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國富. 老年心腦血管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 山東醫藥,2008,48(25):66-67.

[2] 李玉靜,陳宏強. 高血壓合并高血脂對頸動脈粥樣硬化影響研究[J]. 亞太傳統醫藥,2011,7(1):110-111.

[3] Johnson NP,Gould K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concept; resting myocardial perfusion heterogeneity quantified bymarkovion analysis of PET identifies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and early ath2 erosclerosis in 1 034 subjects[J]. J NuclMed,2005,46(9):1427-1437.

[4] 牛甲民,尹杰. 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鈣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J]. 哈爾濱醫藥,2010,30(2):19-21.

[5] Cohn JN,Duprez DA,Grandits GA. Arterial elasticity as part of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of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drug treatment[J]. Hypertension,2005,46(1):217-220.

[6] 丁紹祥. 脂質代謝失調作為慢性應激原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1):2154-2157.

[7] Cannon CP,Braunwald E,McCabe,et al. Intensive versus modcrate lipid lomering with statiom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N Engl J Med,2004,350(15):1495-1540.

[8] 馬杰,徐新娟. 高血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進展[J]. 心血管病學進展,2009,30(1):55.

篇5

二、情景營造,實現化學復習的有效氛圍

化學的復習需要有系統化的梳理和總結,學生需要有整塊時間對相關知識進行理解和消化.這樣就需要學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準備,換句話說,就是首先需要構建初中化學復習的教學氛圍,這就是需要情景式教學來營造.例如:在蘇科版初中化學的教材中,我們介紹了很多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都是有著自己的不同顏色.教師可以將整個蘇科版教材中涉及到化學物質顏色的內容都梳理出來,這種系統化的復習可以進一步構建學生對化學物質顏色的有效記憶,達到最終的認識結構構建的目的.然而這一部分的復習需要情景氛圍的營造,才能更好地實現對相關知識的梳理.在進行化學物質顏色的梳理和總結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設置紅色、綠色、白色等不同顏色的方框,當提出一個化學物質之后,讓學生說出其顏色屬性,然后將其投入相同顏色的方框里,這樣可以實現更加形象、具體的梳理和總結,幫助學生更好的構建對初中化學物質顏色認知結構的構建.如銅和氧化鐵都是紅色的,就將它們放置在紅色的方框之中.這種情景氛圍的營造十分重要,可以實現學生心理上更加接受這一部分認知結構構建,達到最終的化學復習目的.

三、構建概念圖,梳理化學知識之間的關系

所謂的概念圖,就是將一系統相互關聯的化學知識點圖標的形式表示出來,這樣可以實現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有效梳理,這樣可以進一步厘清初中化學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實現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點的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是我們進行初中化學復習的最終目的,即實現對化學知識點認識結構的構建.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參與到化學的復習之中.例如,蘇教版化學教材中有很多的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介紹,這些教學內容相對獨立,相互之間缺少聯系,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難度較大.如,初中化學教材中介紹的氣體收集的方法、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化學肥料有哪些,可燃氣體有哪些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在初中化學復習的時候認真梳理,學生需要仔細掌握的教學內容,但是由于這些知識點相對比較細、比較雜,教師需要進一步構建這些知識之間的概念圖,不斷發現他們之間的關系,這樣實現相互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的化學知識.通過梳理和分析發現,這些知識點都與“三”有關.初中階段化學方式收集氣體的方式有三種,排水法、向上排氣法、向下排氣法;農業生產中使用的主要化學元素為氮、磷、鉀,也是三種,初中化學中涉及到的可燃氣體還是三種,即氫氣、一氧化碳、甲烷.另外還有很多初中知識點與“三”有著聯系,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構建現代化的概念網絡圖,實現學生對這些知識點構建出認知結構,幫助學生復習掌握相關的初中化學常識.

四、引導學生思考,延伸認知結構

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到初中化學的教學之中,對學生更好掌握知識有著積極的意義.在化學復習的過程也是同理,需要進一步引入學生對化學復習過程的參與度,才能更好地達到復習效果,激發學生參與化學復習積極性的有效措施就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相關問題,使用探究性的復習方式,實現學生對相關的化學知識點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復習過程中,學生只有經過積極地思考,對相關化學知識的認識才能實現更好的延伸.比如,有這么一題:

醫學上常用雙氧水來清洗創口和局部抗菌.小美同學為了測定一瓶醫用雙氧水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取該雙氧水69 g放入燒杯中,然后加入2 g二氧化錳,完全反應后,稱得燒杯內剩余物質的總質量為69.04 g.

請回答下列問題;

(1)二氧化錳在反應中的作用是,生成的氧氣為g.

(2)該雙氧水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

解(1)催化作用;0.96.

(2)設該雙氧水中含有的過氧化氫的質量為x.

2H2O2MnO22H2O+O2

6832

x0.96 g

68x=320.96 g,x=2.04 g.

該雙氧水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2.04 g68 g×100%=3%.

篇6

(1)他倆將蛋殼洗凈、干燥并搗碎放在燒杯里,然后往燒杯中加入足量鹽酸,在蛋殼上很快就有許多小氣泡產生,將收集到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據此可判斷,收集到的氣體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過程和測定的相關實驗數據如下圖所示:

小剛根據“蛋殼殘渣質量為4.3 g”,求得蛋殼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勇根據“反應過程中減少的質量”(10 g+100 g-106.7 g=3.3 g)也求得了蛋殼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請你寫出小勇的計算過程和結果。

(3)小剛和小勇根據不同的數據求得蛋殼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有明顯差別,請你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

(2)小剛測得“蛋殼殘渣質量為4.3 g”,則碳酸鈣的質量為:

10 g-4.3 g=5.7 g

(3)小剛求得的結果比小勇的小,可能是小剛計算所用的蛋殼殘渣未干燥,實際蛋殼殘渣質量小于4.3 g(或小勇計算所用的數據“3.3 g”中包含了反應過程中鹽酸揮發出的氯化氫氣體的質量,即實際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質量小于3.3 g)。

點評:計算與實驗相結合,一方面提高了計算的能力,另一方面加深了對實驗的理解。通過上述計算,分析是什么操作導致實驗結果的不同,找出問題的所在,強化了能力的訓練。這類考題往往從多角度對實驗進行全面分析,除了實驗操作之外,還有實驗原理,實驗裝置等。如運用例1的實驗原理和實驗裝置能否計算出鋅銅合金中鋅的質量分數?只要認真思考我們就不難得出肯定的結論。

例2 東方中學課外活動小組在測定由氯化鈉和硫酸鈉形成混合物的組成時,進行了以下實驗:取20 g混合物全部溶于水,將得到的溶液等分為4份,然后分別加入一定量未知質量分數的氯化鋇溶液,實驗數據見下表:

(1)未知氯化鋇溶液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2)原混合物中硫酸鈉的質量分數是多少。(精確到0.01)

分析與解答:分析表中的數據可知,第三份混合物的溶液跟

25 g氯化鋇溶液恰好完成反應,且得到硫酸鋇沉淀的質量為2.33 g。

篇7

一、 職業化學教學分層教學的目的

所謂分層教學,就是依據學生能力的參差不齊因材施教。在現代化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學生化學水平能力參差不齊的情況,教育生源組成復雜,如果再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授課,必然會造成一種兩極分化的現象,造成優秀的學生更加優秀,同時成績差的學生更加差,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職業化學教學采用了分層教學的方法,以達到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

二、 職業化學教學分層教學的措施

(一)教學對象分層。由于接受職業教學的學生數量過于龐大,能力方面也是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教學對象分層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學習化學的障礙。按文理科來分,可以將學生分為理科生和文科生,因為理科生的化學基礎和文科生的化學基礎是大不相同的,在教學中必須采用分層教學的模式,才能真正的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再者,一些城市即使是理科生也有可能不學化學,例如江蘇等地的理科生可以任意選取自己擅長的課程,而不作為強制,這種即使是理科生,但是在進行職業化學教學的分層教學中依然被歸為非化學類理科生。教學對象分層也可以分為顯性分層和隱性分層,顯性分層就是依據化學水平的不同,進行分班,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能夠輕松許多,對于學生來說學到的知識也會大大的提高。隱性分層就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化學水平的了解,在心里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范圍,對于化學基礎比較扎實的可以鼓勵他們學習一些更為深層的東西,對于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時刻關注他們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教學對象分層的初衷也是為了整體的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學校的初衷也是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 教學過程分層。化學的教學是一個非常具有系統性的教學,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按照書本的順序,從頭到尾來給學生進行講解,但是在進行職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應該根據自己的經驗將整個化學教科書進行整體的規劃,決定先講哪里后講哪里一定要提前給弄清楚,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化學知識掌握的情況來進行教學,而不能盲目的進行施教。比如說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技巧可能對于理科生來說不是什么難事,但是一定要考慮到文科生的情況,所以,理科生可以適當的輔助一下文科生,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學習化學的困難,可以在化學教學順序上進行以下調整:首先進行各種化學物質的名稱、化學符號以及這些物質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等基礎知識的講解;其次進行各種化學反應現象的講解,這一部分必須要和試驗結合在一起,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各種化學用具拿到教室里給同學們演示化學反應,也可以將學生帶到實驗室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加大學生對各類反應的印象,之后為同學們講解各類化學方程式的講解,化學方程式的正確書寫和配平相當于化學的入門基礎,這一部分教師一定要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最后才應該進行各種有機化學的講解。應該也這樣教學過程來進行分層。教學分層主要是教師需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來將化學教學進行分層,從而取得職業化學的教學分層的高效性。

篇8

初中化學溶液知識體現的學科思想有以下幾方面:

一、宏觀與微觀思想

初中化學知識宏觀上涉及物質、元素,微觀上涉及分子、原子和離子,在溶液知識中,教師必須給學生進一步建立宏觀到微觀的聯系,培養學生由宏觀到微觀的豐富的想象力。溶液知識的微觀想象向前可以回顧到研究分子性質時,品紅在水中的溶解實驗,向后可以延伸到酸堿鹽溶液的導電性和對酸、堿性質微觀實質的理解上,使學生形成由宏觀物質聯想到構成它的微觀粒子的思維方法。

二、物質運動的思想

溶質與溶劑的混合過程從微觀上看,是分子、原子、離子運動的結果。物質運動的思想可以結合溶液中分子離子的微觀運動促使溶液的形成,以圖片或動畫的效果呈現給學生。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討論微粒的運動,其一,微粒擴散的快慢,受攪拌、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其二,微粒混合的限度即溶解性,既受溶質、溶劑等內在因素的影響,又受溫度、壓強(氣體)等外在因素的影響。化學的知識點是交叉的,尤其是化學學科思想是對化學的本質、特征與學科價值的基本認識,抓住學科思想滲透,可以使知識點教學融會貫通。

三、動態平衡的思想

第一個方面,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對關系。傳授這一知識點時,課堂上,可以先以溶劑為定量,溶質為變量,引入溫度控制下的量化分析,進而再做以溶劑為定量、溶質和溫度同為變量時的量化分析,形成對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認識,學生通過先感受飽和與不飽和,再尋找轉化條件兩個階段,初步建立動態分析認識事物的基礎。

第二個方面,雖然初中階段并沒有涉及某溫度下某溶質的溶液達到飽和狀態時,溶解和結晶都達到同一速率,即v(溶解)=v(結晶)≠0。但是應該引導學生開拓性思維,認識到溫度和溶劑量不變且溶液達到飽和時,表面上看溶質的量不再改變,但溶解和結晶同時在進行中,體系達到了動態平衡。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在溶液的形成一節中既要做物質溶于水的實驗,還可以把人教版下冊39頁自制白糖晶體實驗進行改進,配成過飽和溶液,并使之在封閉礦泉水瓶中進行,放置在教室幾天中,讓學生感受體系中各成分的濃度、百分含量維持不變,并不是說溶解過程停止了,而是室溫下,飽和溶液中溶解與結晶存在著動態平衡。

四、定性與定量的思想

定性與定量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事物進行研究,定性與定量是有機統一的,是認識混合體系的方法之一。溶液知識中“溶液的形成”從定性的角度初步認識溶液,同時從宏觀和微觀角度認識溶液的組成,為后續定量認識溶液打下基礎;“溶解性與溶解度”本身就包含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先從定性的角度認識物質的溶解性,并對影響溶解性的因素進行了定性分析,然后從定量的角度認識物質的溶解能力。學生對溶液濃度的定性認識可追溯到其生活中的感受,例如糖水的甜度,有色溶液的顏色深淺等;定量認識溶液濃度在數學學科的應用題中也有一定基礎。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定量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多種多樣,“溶液的濃度”提供了從定量角度認識溶液組成的一種具體方法――溶質的質量分數,溶質的質量分數利用宏觀物質的質量,計算溶質(部分)與溶液(整體)的質量比,以百分數的形式表征溶液的濃度。通過幫助學生建立定量表示混合物體系的一般思路,促使學生建立定性與定量的學科思想。

五、建立模型的思想

在溶解度概念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畫圖的方法建立物理模型。讓學生先在紙面上畫一杯特殊的飽和溶液,即一定溫度,100g溶劑的某物質飽和溶液,再運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將這杯特殊的飽和溶液的變化及性質推廣到同一溫度下、同一溶質飽和溶液的變化及性質。經過上述學習過程,學生在后續學習中遇到類似的問題,即使不用紙筆來畫,也可以在頭腦中迅速建立物理模型,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

溶液知識中也建立了數學模型,例如:溶解度概念如果以比例的形式表示,本身就是數學模型。從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線上查得溶解度,就馬上可以得到該物質在某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中溶質與溶劑(或溶液)的質量比。這一過程幫助學生建立了化學和數學結合的認知模型,達到了學生將概念內化為其知識結構并且從具體的知識點中提升學科思想的目標。

篇9

高中有機化學知識建構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之上.從內容上看,九年級化學出現了煤和石油、天然氣、乙醇、蛋白質、糖類、油脂和有機合成材料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識,了解有機化合物特點,為高中《化學2》中有機化學和《有機化學基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符合認知規律,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認知性學習目標”、“技能性學習目標”、“體驗性學習目標”的水平從低到高的要求.有機化合物的組成與結構有機物的結構、分類和命名是學習有機化學的基礎.確定有機物的組成和結構時,教材介紹了科學家及現代化學中常用的一些方法.有機物結構的介紹并沒有涉及具體的有機化合物,重點放在系統的、較抽象、具有規律性的有機化學基本知識上,如有機物中碳原子的成鍵方式、有機物結構的表示方法、同分異構體的識別等.有機化合物的性質與反應結構決定性質,有機化學中,官能團決定了有機化合物的類別和化學性質.教材中介紹有機物的性質和反應時,均是通過典型物質的性質來歸納、演繹具有相同官能團的同一類別的物質的性質和反應.也是在學習有機物性質的同時認識了基本的有機反應類型:取代、加成、氧化、加聚、縮聚等.有機化合物的合成與應用教材在介紹完有機物的性質之后,緊接著出現了有機物的合成.從簡單的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再到稍微復雜的有機物的合成.對學生而言,合成時要考慮到選料的選擇,經歷的過程,還要綜合考慮需要的條件.當然學生學習有機物的合成和應用還能更直接的體會到有機化學的價值,可以更好的服務和造福人類.

二、高中有機化學的知識體系的特點

組成與結構的復雜性和無機物相比,有機物數目眾多,其原因是:①有機物組成豐富.不同的有機物中,碳原子數量可以是1、2個,也可以是幾千、幾萬個.很多有機物不僅含有碳、氫元素,還含有S、O、N、P、Cl、Br等元素.②有機物結構多樣性.首先,碳原子的成鍵方式多樣;其次,有機物存在同分異構現象.分類與表征的困難性有機化合物的反應主要是官能團發生變化,官能團是對有機物分類的依據之一.然而,很多有機物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官能團,此時,對它們進行分類就顯得比較復雜.此外,描述有機物可以采用多種方法.有結構式、結構簡式、鍵線式等.有機物還可以直接用分子式、最簡式、電子式表示,也用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表示其空間構型.性質與反應的豐富性有機物在發生反應時,分子的各部分可能都受影響,使得有機反應就變得非常復雜.具體體現為:①副反應很多.由于有機物的分子中各部分相互影響,就使得反應并不限定在分子某一特定部位發生,往往并不是按照某一個反應定量進行,常常會多種反應同時進行.②反應條件影響大.反應條件的變更往往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產物,有機化學反應的條件控制就顯得更為重要.③不同官能團之間相互影響.很多有機物往往含有多個官能團,而官能團的不同決定了性質的不同,所以很多有機物在與另一種物質反應時往往會發生多重反應.合成與應用的多樣性不同的官能團性質不同,轉化的方式也不同,有機物的合成有時就會出現多種選擇.比如: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最終是乙醇和乙酸發生酯化反應得到,乙醇來自乙烯先與水的加成,乙酸則可以有多種路線合成:可以先由乙醇催化氧化到乙醛,乙醛再氧化到乙酸;也可以由乙烯氧化到乙醛,乙醛再氧化到乙酸;還可以乙烯直接氧化到乙酸.

篇10

上了高中,開學的第一個月非常關鍵,對于化學學習,儼然就是一個分水嶺。因為這里涉及學習方法及習慣的養成,還涉及一些化學的基本概念,特別是有關“物質的量”的概念及相關計算。

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概念,化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當然也不例外。中學化學中有許許多多的基本概念,“物質的量”作為高中化學中的基本概念,是高中化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化學學習的一個關口,是教學中公認的重點和難點。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物質的量”的概念:“物質的量”這四個字是一個整體,不能拆開,用來表示含有一定數目微觀粒子集合體,“物質的量”可以把肉眼無法看到和用現代化工具難以稱量的微觀粒子跟宏觀上可稱量的物質聯系起來,它是國際單位制基本物理量之一,符號為n,單位為摩爾(符號為mol)。1mol某種微粒集合體含阿伏伽德羅常數個微粒。

由于“物質的量”用于表達微粒數目,因此在使用摩爾作單位時,應指明具體的微粒,且粒子的種類要用化學式表示。物質的量這個詞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抽象、難懂的,而且非常容易將物質的量和物質的質量混淆起來,以致錯誤地理解物質的量的含義。應該注意:摩爾只是物質的量的單位,切忌將摩爾當做物理量使用,例如說水的摩爾是1mol是錯誤說法。長期的錯誤認知將導致知識系統的混亂。所以,在教學活動中,“物質的量”及單位“摩爾”作為概念教學的重點內容,應該認真分析其內涵及外延,才有利于建立正確的概念,才有利于學生靈活運用。

新課標對“物質的量”做出了規定,它要求學生能“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能用于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因此,“物質的量”是中學化學教學基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貫穿于高中化學的始終,處于化學計算的核心地位。如果物質的量知識有所缺失,則勢必會影響整個高中階段化學的學習。

“物質的量”是中學化學教學中的重、難點之一,是學生學習的分化點。這是由于“物質的量”不僅是一個遠離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的比較抽象的概念,而且“物質的量”外延比較廣,通過其導出“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與“質量”、“微粒數”、“溶液體積”、“溶液密度”、“質量分數”等之間眾多的轉換關系,從而導致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和應用“物質的量”概念系統。而在初中化學知識中,“物質微觀組成”等知識將影響學生正確掌握“物質的量”概念,從而影響“物質的量”系統應用于物質組成與結構問題的解決;“相對原子質量”、“質量分數”等對“物質的量”系統應用于化學式確定、混合物組成問題的解決將產生影響;有關溶液組成的知識將影響“物質的量”系統應用于溶液計算問題的解決;“化學反應方程式的含義及應用”方面的知識將影響“物質的量”系統應用于單步或多步化學反應計算問題的解決。

造成學生對物質的量的學習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1)由于學生從未接觸過物質的量和摩爾這兩個專有名詞,且學習這個基本物理量,學生需要有相當多的知識儲備,新、舊知識不能順利地融會貫通。對后面的一系列學習活動產生了恐懼心理,影響了他們進一步接受下面的知識。所以有一大部分學生都覺得“物質的量”太難學了,從而大大降低了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2)高一年級學生還沒有完全適應高中的學習節奏和方式,學習以直接興趣為主,他們的觀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上,認知能力處在較低水平。不同學生的智力因素是不同的,他們的學習態度也不盡相同,而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延續初中的那種定勢:老師會替我總結好;到時考前再背一背,等等,會出現不同的情感體驗。面對物質的量的概念學生會有怎樣的情感和態度對教學會產生很大影響。

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通常是根據自己的實踐或情感體驗理解概念。學生在學習物質的量概念之前,學生已經熟知國際單位制中的七個基本物理量中長度、質量、時間等,掌握它們的基本單位,具有熟練運用能力。而且通過前兩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高中化學學習方法和一定分析能力,初步建立實驗觀察能力,能借助簡單的實驗進行觀察和分析,從而進一步認識事物。

如在“物質的量”教學中,為了更直觀體現這集合體的關系,理解“物質的量”概念,我介紹了生活中常遇到的情況:去超市買一打毛巾就是12條,某品牌礦泉水一箱20瓶,10箱共200瓶。我再設計了以“稱量1粒米”的問題情境:用托盤天平稱量1粒小米,1粒大米的質量,再稱量100粒小米,100粒大米的質量。而實驗的事實說明托盤天平難以稱量1粒大(小)米的質量,而稱量100粒的質量是極易辦得到的。這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掌握并建構物質的量的概念,建立微觀與宏觀的聯系。

因此教師在設計這節課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利用一些背景資料,聯系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設計問題,通過問題揭示概念產生的矛盾沖突,充分展示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運用一定的探究方法發現知識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概念,再探究該知識的實際應用,得到一個完整概念。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種學習過程的體驗既克服了他們的思維障礙,又培養了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物質的量”在教學中的困難既有客觀原因又有主觀原因:客觀原因是概念本身的特殊性,主觀原因是學生自身知識儲備不足及學習方式的不適應性。由于上述諸多因素的客觀存在,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江蘇教育出版社.

[2]吳菊英.高一學生“物質的量”相關問題解決的研究,2006.

[3]劉志剛.“物質的量”概念教學的理論研究,2007.

[4]劉瑞東,祁雪莉.中學化學概念教學新探.化學教學,2004,U,13-51.

[5]孫國娣.正確把握化學概念教學策略.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康县| 澄江县| 肥西县| 嘉定区| 台北市| 和龙市| 广河县| 建始县| 吉安市| 时尚| 潢川县| 海林市| 甘孜县| 东莞市| 桃园市| 阿拉尔市| 孝感市| 象州县| 吉隆县| 高密市| 彭阳县| 九江县| 雷波县| 固原市| 景泰县| 鞍山市| 桦甸市| 德兴市| 安吉县| 北海市| 钟山县| 鄱阳县| 克山县| 乐平市| 芦山县| 麟游县| 拜城县| 都安| 维西| 壤塘县| 潍坊市|